小学数学教学教学课件

2023-04-11

第一篇:小学数学教学教学课件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集:小学数学教学

数学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计算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在小学阶段,计算乃是小学数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数学学习的基础,要想培养学生准确、迅速、灵活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下面就这个问题谈谈在我教学中的方法运用:

一、营造鲜活、和谐的课堂

“课堂是什么?课堂是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师生生命成长的平台——一个充满活力的生命平台。”数学课堂亦是如此,在这个演绎人生的平台上,一群鲜活的生命在一起彼此对话、沟通、交融、分享,尽情享受生命成长的快乐。 师与生要和谐、人与文要和谐、情与理要和谐、思与悟要和谐、知与行要和谐„„”作为数学教育工作者,难道我们就不该走进孩子那五彩缤纷、瑰丽神奇的情感生活,去体验、欣赏他们心中的数学世界,去理解、感受他们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吗?如《10以内的减法》的教学片断:

在课堂教学上,老师微笑着问学生:“树上有5只鸟,猎人开枪打死了1只,还有几只?”

“还有4只。”有一个学生说道。(其中有

2、3个也附和着)“应该是一只也没有了,因为全都吓跑了。”(其中有94%的学生赞同的点着头)

“还有3只小鸟。”一个清脆的声音在嘈杂声响起。“怎么会是3只呢?不对,不对。”其他学生纷纷反对。

“你能告诉大家为什么‘还有3只小鸟’吗?”老师用温柔的语调鼓励着。

“因为5只小鸟是一家人,打死了鸟爸爸,吓走了鸟妈妈,还有3只不会飞的鸟宝宝。”

多么精彩的回答啊!老师和全班同学禁不住为他鼓起掌来。亲爱的老师,当孩子的回答不在你的标准答案内时,请轻轻地问声“你是怎么想的呢?”;当孩子的做法出乎你的意料时,请悄悄地说句“你为什么这样做的呀?”。相信只有在这样的数学课堂里,我们才能听到“1001”与《一千零一夜》合奏出的美妙旋律,才能看到“7”与“北斗七星”连缀出的斑斓夜空。也只有在这样的数学课堂里,孩子们才会深刻地铭记住:3只可怜的鸟宝宝,以及它们那被打死的鸟爸爸和被吓走的鸟妈妈。

二、心理方面的因素,对症下药

(一)情感不稳定

小学生在计算时,总希望能很快得到结果。因此,当遇到计算题里的数据较大或算式显得繁时会产生排斥心理,表现为缺乏耐心和信心,不能认真地审题,没有耐心去选择合理算法,从而导致错误出现。

(二)注意力不集中导致抄错

由于计算本身没有情节而且形式简单,容易造成小学生看题、读题、审题、演算过程中急于求成,致使把计算式题中的数字、符号抄错,抄上一行串到下一行等等。当然,计算中抄错了一个小小的数字或符号,那无论你运算顺序怎样正确,解法如何完美,都将竹篮打水一场

空了。

(三)多做导致排斥

计算题本来就枯燥,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又短,天性爱玩又使得他们不能够长时间认真做。如果一下子做几十个,学生做得天昏地暗,错误很多,也体现不出学生计算水平高低,做到后来草草完成。而学生做得少,认真做正确率高,改正的也就少了。因此“,成功是成功之母”说的不无道理。每次计算时8—10题足矣,如果用“拔苗助长”式的练错误多,学生也不愿意接受,思想上就会产生排斥,计算错误也就多了。

不管何种原因造成的计算错误,都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注意找出错误的根本和关键,分析错误的原因,然后再针对错误性质、原因和范围,对症下药。

一、强化口算基本训练

口算是计算的基础,是计算教学的开始阶段,口算能力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口算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是要通过每天的训练而慢慢提高的,要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形成一定的口算技能,关键是要持之以恒坚持训练,使学生形成熟练的口算技能技巧,达到正确、迅速、灵活的口算目的。

对于一次完成盼整面口算来说,学生也是虎头蛇尾,对于这种情况,一方面,我教育学生应认真、仔细做每—道题;另一方面,不可避免的是学生的注意力先集中后分散的特点,在实践中,我观察过多次学生口算本上的错误,都是后面比前面多。针对这种情况,我让学生在做口算时,

如果时间允许,在第二遍口算验算时,从后往前算,这样找出的错题就多,正确率明显提高。

二、理解算理上多下功夫

概念的不理解,法则的不熟练直接导致计算存在很大问题。这是掌握好计算的基础性工作,只有打好基础,计算能力才有质的飞跃。加强对计算法则的深刻理解,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在教学法则的时候,为了使学生记忆深刻,还可以将某些法则编成顺口溜,儿歌,这样记忆就更深刻了,运用起来更方便。

三、重视学生有意注意的培养

在计算过程中养成良好的习惯,要求学生在计算时,从审题、计算到书写,一气呵成,中途不东张西望,力争算一题,对一题。在“抄错”这个问题上,我曾经请教过一位教低年级的老前辈,就低年级抄错问题上谈谈怎样预防。她毫无保留地谈了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说在平时做题时边轻声读边写。要读出来,当然就得认真看清楚数字了,而由眼睛看到了数字经过大脑分析后说出,就错不了。如果他能读出来后再写就能最大限度地避免抄错数字。当学生计算时错误很多,老师就急于求成,每次要求学生做很多题来达到练习的目的,而这恰恰相反,导致学生心理上有排斥反应。 如果要让学生做20道题,把这20题分二到三次做,每次只有6-10题,少而精地练,细水长流地练,而且采取一定的表扬或鼓励措施,学生就会很高兴地去做,努力去完成每一道题,以这种“短频快”的步子去练,错误明显减少。

计算错误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素质教育

的要求,也是提高计算正确率的前提,因此我们应培养学生在作业后必须自我检查、验算的好习惯,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作出长期不懈的努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打下良好的数学基础。

第二篇: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计划-小学数学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严格遵循党的教育方针,爱岗敬业,正确传授学生知识,并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思想教育,培养其成为新时期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和建设者。认真培养其数感,提高其计算能力,培养其空间观念,并能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中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52人,其中男生31人,女生21人。从上一学年的教学情况来看这个班的大部分的学生学习态度散漫,学习习惯极需培养,空间观念不够强。上课时不肯积极思考,主动、创造性的学习有待加强。从上学年的知识质量验收的情况看,学生的存在明显的两极分化,后进生的面还是大,针对这些情况,本学年在重点抓好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加强后进生的辅导和优等生的指导工作,全面提高合格率和优秀率。

三、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分数乘、除法,会进行简单的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2、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3、理解比的意义和性质,会求比值和化简比,会解决有关比的简单实际问题。

4、掌握圆的特征,会用圆规画圆;探索并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能够正确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

5、知道圆是轴对称图形,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能运用平移、轴对称和旋转设计简单的图案。

6、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位置,初步体会坐标的思想。

7、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比较熟练地进行有关百分数的计算,能够解决有关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8、认识扇形统计图,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9、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假设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

11、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2、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3、分数乘法和除法,圆,百分数等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四、知识体系:

这一册教材内容包括:位置,分数乘法,分数除法,圆,百分数,统计,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分数乘法和除法,圆,百分数等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代数方面,教材安排了分数乘法、分数除法、百分数三个单元。分数乘法和除法的教学是在前面学习整数、小数有关计算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分数四则运算能力以及解决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会解决简单的有关百分数的实际问题,是小学生应具备的基本数学能力。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教材安排了位置、圆两个单元。通过丰富的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初步的数学化的过程,理解并学会用数对表示位置;初步认识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基本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方面教材是安排扇形统计图。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和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发展统计观念。

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假设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体会用代数方法解决问题的优越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安排了两个数学综合应用的实践活动,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五、方法措施

1、认真备课,钻研教材,作到课堂上能深入浅出进行教学,特别照顾到后进生。

2、平时的练习要有针对性,对于后进生和优秀的学生要分别出一些适合他们的练习。

3、加强操作、直观的教学,例如教学圆和轴对称图形时,就要利用操作、直观教学,以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

4、增加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加强能力的培养。主要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和综合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判断、推理能力;迁移类推能力;揭示知识间的联系,探索规律,总结规律;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六、教学进度安排

第一周

8—30~9—5

位置

第二周

9—6~9—12

分数乘法

第三周

9—13~9—19

分数乘法、解决问题

第四周

9—20~9—26

倒数的认识

第五周

9—27~10—3

整理复习

第六周

10—4~10—10

分数除法

第七周

10—11~10—17

解决问题

第八周

10—18~0—24

比和比的应用、整理复习

第九周

10—25~10—31

圆的认识、圆的周长

第十周

11—1~11—7

圆的面积、整理复习、确定起跑线

第十一周

11—8~11—14

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百分数、小数、分数的互化

第十二周

11—15~11—21

用百分数解决问题

第十三周

11—22~11—28

用百分数解决问题

第十四周

11—29~12—5

整理复习及单元测试、统计

第十五周

12—6~12—12

数学广角

第十六周

12—13~12—19

总复习

第十七周

12—20~12—26

总复习

第十八周

12—27~2011—1—2

复习备考

第十九周

1—3~1—9

期末考试

第二十周

1—10~1—16

寒假开始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计划-小学数学教学计划】相关文章:

1.小学数学毕业班教学计划

2.小学数学教学计划总结

3.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计划

4.小学数学课的教学计划

5.小学数学学期教学计划

6.小学数学教学计划

7.小学数学第3册教学计划

8.小学数学第8册教学计划

9.小学数学教学计划例文

第三篇: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小学数学教学方式、方法的研究》

摘要: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知识最终也运用于生活。从这个角度来看,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由于数学知识涵盖了生活的各个领域,因而数学内容的呈现应是多角度的,丰富多彩的,这样不仅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而且促进学生开展数学活动,改善数学学习方式。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方式;方法 引言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方法,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已经成为当前数学教学的重点之一。但是,观念的更新乃至行动的改变不可能是一蹴而就,这是一个适应、转化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仍存在着单

一、被动的问题,大多学生缺少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和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更多地仅停留在口号和公开课的教学。而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日复一日的循序渐进过程,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小学数学的教学方式应更趋于人性化、生活化、趣味性、探究性及合作性。

1 人性化——注重每个学生的未来发展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一句名言是这么说的:“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而课前预习可以让学生预先知道学习内容,初步搭建新旧知识的桥梁,拉近学生对新知识的认识距离,减轻少数学生对学习新知识的恐惧感,这不失为一种较好的学习心理疗法。有些学生通过自学预习后完全或基本有能力理解新知识,此时,他们迫切希望能成为“讲解者”,而自豪地炫耀一番[1]。这时,教师就应该充分把握住这部分学生的心理状态,满足他们的心理想法,不但可以让他们来代替教师分析讲解部分知识,还可以让他们在小组内指导其他学生或者互相讨论,使不同层次学生都得以提高,或者索性实施分层教学,而不致于使一部分学生白白地把时间浪费在“陪读”上。

教材只是教学的载体,它是教学过程中可供参考的教学资源。传统的教学,教师只是机械地沿用教材,教学方式僵化,教师在教学中强调学生跟着书本知识走,教学成了学生思路的“枷锁”,这样的方式,实际是给学生灌注现成的数学理论。学生没有得到思考,更不能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所以,教学中必须冲破这种桎固,有机地构建教材,利用教材这个载体,联系生活实际,让数学与生活实践有机结合起来。理想的教学方式,教师应该创设生活情境,把数学融入生活,让学生在体验中掌握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采用图片、

对话、活动等多种形式,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思考和合作交流等一系列活动,从中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并树立对数学的学习信心,真正理解数学知识。

2 生活化——体现数学学习的现实性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足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数学活动经验” [2]。然而,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非常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而很少关注这些数学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哪些联系。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造成了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的脱节,感受不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因此,目前在小学数学实施课堂教学“生活化”很有必要,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2.1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生活情景

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把数学知识和问题还原到生活原型、活动情景和矛盾冲突中,从而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数学的学习。一年级的新教材注重把例题改变为一个个生活场景、一幅幅画面,就是以情景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在生活背景中学习数学。对于旧教材中一些脱离现实背景的内容,我们可以对其进行“整容”,利用实物、实例、动手操作、童话故事等创设情景,还可以利用现代媒体再现生活。如教学“简单的统计”,教师启发学生用画“正”字的方法统计运动着的物体个数,教师先利用媒体展示生活场景:一个热闹的交通路口,小汽车、摩托车、卡车、公共汽车等来来往往,川流不息。提出问题:交警叔叔想知道车流量的情况,你能告诉他吗?面对这样一个真实的情景,学生很快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他们忙碌地观察、记录,虽然第一次有点杂乱无章,第二次也没来得及记清,但在这种生活化的教学情景的刺激下,学生兴致盎然,他们的学习策略由模糊到清晰,思维由浅入深,在不断探索中找到了最好的统计方法,在亲历数据搜集的过程中体会到统计思想方法的价值。 2.2搜集生活中有利于学生探索的材料

购物发票、电话缴费单、牙膏盒、易拉罐、电话号码……这些在生活中可以随时用到、看到,都可以成为学生研究数学的宝贵资料。如,利用购物发票可以研究统计表的有关知识,可以研究商品中“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数量关系;利用电话号码可以复习质数、合数、偶数和奇数等概念。这样的材料不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利用生活经验学习,从数学的角度研究和解决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逐步形成数学意识,感受数学的价值,还有利于学生从已有的认知水平和客观事实出发,通过对问题情境的分析、感悟,提出数学问题并进行思考、探讨,获得对数学的真正理解

2.3获取与数学知识相联系的生活现象

生活中有许多学生熟悉的现象,我们可以把它们与某些数学知识、数学方法,甚至数学思想联系起来。如计算1/4-2/7+3/4-5/7,这是同一级运算,调换数的位置,数与数前的符号要一起移动才可以使计算简便,但有些学生受加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干扰,对运算符号要怎样变化始终搞不清,单纯地依靠讲解难以奏效。我引导学生把它与学生调换座位时人和书包要一起移走联系起来,他们从生活经验中一下子就悟到了问题的实质,掌握了其中的规律。再如,在数学教学中,新旧知识往往具有比较密切的联系,如何才能让学生轻松而深刻地领悟到这一特点呢?特级教师刘德武执教“分数乘整数”时的谈话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他以学生熟悉的“交通”为突破口,先画四条平行线(代表四条马路)来说明因为不相交所以彼此不通,接着又在四条平行线之间画一条垂线使之相交,因为相交也就相通了。这个细节形象生动地告诉学生:这个规律很适合学习数学知识,把所有知识都联系起来,我们才能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学生受到很大启发,在课上不仅找到了相关知识间的联系,并且无形之中接受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我想如果在教学中能经常挖掘学生现实生活中的学习资源,把学习数学的思维过程与认识生活的感知过程沟通,我们的数学就能成为一种人人能学的生活数学。 2.4增加用数学解决生活问题的内容

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它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生活使数学变得更生动、更有活力,数学使实际问题解决起来更得法、更科学。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然后再展开一系列的数学活动。如要计算一块不规则的石头的体积,可以把它放在盛有水的容器里,算出水的上升体积。教师的作用就是当学生面临生活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数学的方法寻求解决的办法,进而深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逐步培养数学意识和数学能力[4]。为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增加问题解决的内容,使知识学习与知识应用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如学习了“平均数应用题”后,我设计了“隐藏的危险”的活动:放暑假了,小红跟同学去学游泳,游泳池的平均深度为1.2米,小红的身高是1.4米,请问小红会有危险吗?学生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对平均数的理解,认为小红可能有危险。因为“平均水深1.2米”并不是指每个地方的水深都是1.2米,有的地方水深可能超过1.2米,甚至超过1.4米,这时对于不会游泳的小红来说就会有危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本质是一种“数学期望值”,而非某一具体数据的特定情况,从而深化了对平均数的认识,感受到了探索成功的喜悦和学习数学的价值。

3 趣味性——学好数学的精神动力

学习的过程不是学生被动地接受课本的现成结论,而是学生亲自参与的、丰富生动的思维过程,这一过程依赖于浓厚的兴趣为依托。而兴趣是需要培养的,也是能够培养的[4]。如果教学中材料陈旧、形式单一,学生往往会感到枯燥乏味,不感兴趣。而如果使材料新颖,形式多样,就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人对事物的认识是从感性逐步上升到理性的,通过操作可以增强学生对数学的深入理解。由于数学知识是从现实中概括上升而形成的,因而如果离开动手实践去理解,是非常困难的。所以,教学要让学生经历探索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从动实践中掌握相应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更应该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活动,这样不仅让学生有着“身临其境”的感受,更能增强数学学习的趣味性,直观地呈现数学教学内容。教学应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与空间参与课堂的教学过程,这是有别于过去的那种以教师为主体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的,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5]。

例如教学速度概念,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分析、比较、讨论第⑴题:小红跑了80米,小亮跑了120米,谁跑得快?起先有的学生认为小亮跑得快,理由是小亮跑了120米,比小红跑得远。经过讨论,觉得缺少时间这一条件,无法比较。接着老师出示第⑵题:小林跑了10秒,小刚跑了15秒,谁跑得快?起先也有学生认为小林跑得快,理由是小林只用了10秒,时间短。经过讨论,觉得缺少路程这一条件,也无法比较。于是老师出示第⑶题:小林10秒跑了40米,小刚15秒跑了75米,谁跑得快?这时学生都知道小刚跑得快,因为小刚每秒跑了5米,而小林每秒只跑了4米。紧接着老师又问,在什么情况下,时间短就快呀?学生能回答:在路程相同的情况下,时间短就快。并且举了60米赛跑的例子。通过这样三个问题来引进速度概念,符合学生实际,概念也比较清楚,避免了教师的空洞说教,学生感到新颖,讨论得很有趣味,教学效果也好。 4 探究性与合作性——使学生成为合格社会人的品质基础

小组合作学习方法的研究,顾名思义是一种以“小组”为合作单位的合作性学习,“小组”的作用能否充分发挥,“合作”的手段能否充分运用,这是体现小组合作学习是否真正展开的两个关键性问题,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在教师的教学指导思想必须明确开展这一子课题,不仅仅是推广应用一种教学研究的手段或方法,它真正的内在意义却是培养学生充分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这正是学生需要培养的社会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6]。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方法的研究时,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4.1营造氛围激发合作学习的兴趣

调查证明,有百分之三十的学生对于稍难的问题不愿作深入的思考,他们往往缺乏思维的触发点,或者对自己的思维能力缺乏信心,在这样的情况下,用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要求教师从设计方案开始起,就确立“以学生

为主体”的思想。教师要真正给学生信心,体会学生的学习过程,探索他们的认知规律,尊重他们的人格,分担他们的忧虑,接纳他们的想法,分享他们的喜悦,努力使课堂成为主动学习,充满探究精神的乐园。其次,教师要提高业务水平,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认知特点和能力水平,充分估计在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情况和问题。要从学生的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努力组织一些丰富的现实的教学活动,设计具有启发性、开放性和可操作性的问题,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合作欲望。其三。教师要给学生的“合作性学习”的时间留于充分的空间和时间。让他们在合作中担当起应尽的义务和职责,逐渐体会到合作的氛围中学习的乐趣与收获。 4.2激励竞争增加小组合作的学习意识

为了提高学习合作学习意识,教师可以在日常的教学中有意识的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比如可以经常的评比“最佳小组”,采取单课评比与积分相结合的竞争方法,或者以每课各组轮流推出“小组发言人”“小组主讲人”的形式,在诸如此类的激励中,基础好的学生就会感到仅仅提交自己的成绩是不够的,还必须尽力帮助组内其他成员,而基础较差的学生则认识到自己对于小组所承担的责任,压力能够变成动力,使小组内出现互动、互助、互勉、互进的局面[7]。经过一段时间持之以恒的训练,学生的学习目光必然会投向整体,投向长远,而不仅仅局限与自身,局限于眼前,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全面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 4.3适时引导提高合作学习质量

重视学生间的合作学习,并不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始终是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热情的设计者和引导者。无论在组织小组讨论中,还是日常的学习交流中,教师都要牢记自己的引导者、组织者的职责,努力克服盲目的、无意义的教学行为。

实践证明,能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感受、领悟、理解和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增强自觉运用数学思想方法的意识。这既有利于优化学生的数学素养,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也有利于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和持续发展。

同样,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合作与交往越来越成为现代人必备的素质。小组合作学习,既是一种适应个体差异的课堂教学策略,也是培养学生“独立合作”现代人格的基本途径。在二期课改的实施过程中,每一个人都无可回避地需要考虑“今天究竟如何上好课”的问题,相信答案也是丰富多彩、见仁见智的。但不管怎样,转变教学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让学生可持续地发展的主旨将始终如一。 5 小结

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知识最终也运用于生活,从这个角度来看,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新课程目标强调了“学生的发展”,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对于每一个知识技能领域或每一堂课的教学,都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通过操作实践,讨论探索,相互交流等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观察、操作、

猜测、讨论、探究和交流的过程中体会数学问题,理解数学概念和结论,并使学生在积极的参与数学学习的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实现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参考文献:

[1] 王俊果. 小学数学教学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育实践与研究.2000(3).33-34 [2] 孙玉军. 联系实际培养创新能力. 教育实践与研究.2005(06S).54-55 [3] 马玉清. 小学数学课题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中国教育研究与创新.2006,4(2).104-105 [4] 张海琴. 小学数学创新意识培养例谈. 科学时代.2006(7).117-117

[5] 吴发琼.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参与与创新意识的培养.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0,16(8).25-25 [6] 邓友祥. 小学数学教育中创新意识培养的实证研究. 小学数学教师.2005(6).68-76 [7] 姚锡清.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意识的几点尝试. 福建教学研究.2003(3).47-47

第四篇:专科小学教育专业小学数学教学论教学辅导一(小学数学课程)

小学数学教学论教学辅导一

主要知识点:

课程、小学数学课程。

确定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的依据、小学数学课程目标、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的演变。

确定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原则、编排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原则、小学数学课程内容与教材的演变。

教学重点:小学数学课程目标与内容。

(一)小学数学课程目标概述 (1)课程

课程一般是指实现学校教育培养目标而设置的教学科目及其目标、内容、和进程的总和。

(2)广泛意义上理解的课程

广泛的课程泛指所有学科或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活动。

(3)小学课程目标

1.使学生获得数与形的最基础知识;

2.使学生具有一定的能力;

(1)计算能力;(2)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3)初步的空间观念;(4)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4)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的作用和地位

小 学数学课程目标回答了为什么要开设数学这门学科、数学学科对小学生有哪些特殊的教育作用和共同的教育作用、通过数学学科的教学应当使学生达到什么样的要求 的问题。小学数学课程目标对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具有指导作用,它直接影响小学数学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的规定。

(二)影响数学课程目标的因素 1.社会发展因素的影响

学校教育要为社会发展服务,数学课程目标的制定要考虑社会发展对学生未来数学素养的需求,这是学校教育的功能决定的。另一方面,课程目标的确定也应当体现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要使学生通过学校课程的学习更好的理解社会,认识社会,解决社会问题。

2.儿童发展因素的影响

考虑儿童的发展因素,不只是适应儿童的发展水平,更重要的是通过数学学习促进儿童的发展,包括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学生交流能力、数学情感和数学推理能力的培养。 3.数学科学发展的影响

现代数学已经有了很大进步,再也不能按照传统的数学内容体系来安排中小学数学内容。数学教育现代化的一个突出标志就是课程目标与教学内容的现代化。

(三)数学的研究对象、特征及其发展简介

认识数学科学的研究对象、主要特征及其发展过程有助于确定和理解为什么进行数学教育,认识数学教育的规律和特点。

1.数学的研究对象

(1)恩格斯《反杜林论》:“纯数学的对象是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所以是非常现实的材料。”

(2)数学的研究对象随着数学科学的发展而不断扩展。认识和理解数学的研究对象,有助于我们准确地把握数学科学的基本问题,正确地认识数学在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中的作用。

(3)数学的本质:数学是关于客观世界的模式的科学,数学可以被看作一种技术或模型,还可以看作是关于客观世界的数学化的过程。

2.数学的主要特征

(1)抽象性:指数学来源于实践,是现实世界的事物在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上的抽象,在表现形式和处理方法上都具有抽象的特征;

(2)严谨性:指数学中每一个定理、定律都要经过严格的证明才能得以成立;

(3)广泛的应用性:由于数学的抽象特征,使其应用范围十分广泛。特别是现代科学飞速发展的今天,数学的应用越来越广。

(四)我国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的演变与分析

1.1949年以前

(1)1903年:《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

这一时期的算术课程目标以学习日常计算,满足学生自谋生计的需要为主,兼顾培养学生准确地思考。

(2)《小学算术课程标准》(1920—1948年先后五次修改),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1°增进儿童日常生活中关于数量的常识和观念;

2°培养儿童日常生活中的计算能力;

3°养成计算敏捷和准确的习惯。

三方面的目标以计算为核心,同时包括关于数量的观念和习惯。但对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没有任何要求。 2.1949年以后

先后制定并修订了九次小学数学(算术)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小学算术课程暂行标准(草案)》(1950年),《小学算术教学大纲(草案)》(1952年),《小学算术教学大纲(修订草案)》(1956年),《全日制小学算术教学大纲(草案)》(1963年),《全日制十年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行草案)》(1978年),《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1986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1992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本)》(2000年),《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1992年)。

从一个世纪以来我国数学课程目标的演变过程的分析中可以发现,随着社会进步和教育的发展,儿童接受水平的提高,小学数学课程目标也在不断的变化。特别是在不 同时期的社会变革中,对教育的要求,对学生的培养目标的发展变化,对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的确定起了重要的作用。每一次课程目标的改革,都反映了社会的进步和 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以及教育自身发展对数学教育的要求。

(五)我国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演变发展

1.确定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原则

(1)要选择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数学最基础知识; (2)要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 (3)要符合小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接受能力。 2. 编排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原则

(1)正确处理数学知识的逻辑顺序与儿童心理发展顺序的关系; (2)适当分段、螺旋上升,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3)突出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加强各部分知识的纵横联系和配合。

我国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变化、发展道路是十分曲折的。由单纯的算术知识体系扩展为综合的数学知识体体系,由编译、移植外国教材发展为自己编写具有中国特色的通用教材,由“一纲一本”到“一纲多本”,不断改革,不断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从课程内容的演变来看,小学数学的主要教学内容,,大多属于数学中最基础的知识和方法,比较稳定。但随着科学技术包括数学本身不断发展,社会对数学的需要也在发展变化。这就要求小学数学的课程内容必须相应地进行部分调整和更新。

数与计算的教学内容,在60 年代及以前是相当稳定的。从1978年起,每次颁布大纲,都对这部分内容作一些精简。主要是简化笔算的数据,减少混合运算的步数。但对基本口算,则从未削 弱。从1986年大纲起,还增加了估算的内容。促成这一变革的主要原因,就是现代计算工具的日益广泛使用,大大降

低了笔算的实用价值,而使口算和估算的能 力变得更加重要。这一趋势仍将延续下去。

量与计量的教学内容,也经历了由繁难到简化的变化过程。这是由国家废止市制计量单位,统一实行法定计量单位的改革举措所决定的。在简化内容的同时,更加重视形成计量单位的表象,并逐步加强实际计量的动手操作。今后也将继续如此。

几何教学内容的演变过程,表现为以“求积”计算为主,转化为以认识图形和发展空间观念为主。早在清末《奏定高等小学堂章程》规定高小第四学年的教学内容中, 就有“求积”,当时主要是田亩的计算。解放后,逐步明确了几何初步知识在小学算术中的地位,但有很长一段时间,一直以“求积”为教学重点。1978 年的大纲,改变了这种状况。当时删去了棱柱、棱锥及其体积计算,增加了轴对称图形、三角形内角和、扇形等知识,并加强了图形的拼摆和动手操作活动。义务教 育大纲又进一步明确了小学几何的性质为直观几何、实验几何,并突出了培养空间观念的要求。考虑到小学阶段是儿童空间观念发展的重要时期,而且每个人都需要 认识我们的生存空间,因此这部分教学内容将朝着“图形与空间”的方向发展。把统计

图表的内容列入小学算术教学内容,始于1956 年大纲。到1978年大纲增加了数据整理,使学生学习从收集原始数据,进行数据整理到制作简单统计图表的有关内容,从而基本形成了较完整的统计初步知识的 框架。义务教育在此基础上,义务教育大纲又适当加强了简易方程的内容,以利于应用题教学的改革。这部分内容的变化趋向,将 进一步和数与计算的知识紧密结合,并将更多地考虑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形成一个递进发展的有机整体。大纲进一步强调:看懂并会解释简单的统计图表,绘制统计图表的要求不宜过高。这是因为电脑软件的发展,使手工绘制图表的机会更少了,而从统 计图表中获取信息的需要则更多了。今后,社会生活中数量化的信息会越来越多,因此统计初步知识的教学内容将进一步得到加强。

应用题过去一直是小学数学的主要教学内容之一。1952 年大纲曾经要求用总课时的一半左右来教学应用题。该大纲还采用当时苏联教材的应用题分类体系,并引入一系列类型名称。这种应用题分类教学的方式对以后的 教材和教学影响很大。按照该大纲的要求,复合应用题要学到六步计算,还有近10种典型应用题。实际上真正能够达到这些教学要求的学生为数不多,而且升人中 学学了列方程解应用题以后,算术方法很快就回生、遗忘了。应用题教学内容繁难庞杂的局面,直到1978年大纲才得到扭转。该大纲和教材不仅精简了应用题教 学的内容,而且还强调启发学生分析数量关系,使应用题教学由重视一招一式的解题技巧训练转变为重视解题思路教学,重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 引进方程,以算术解法为基础,逐步过渡到列方程解应用题,使应用题教学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义务教育大纲推进了这方面的改革。进一步的改革将着力 恢复数学基础知识与实际应用的天然联系,并加强应用题教学的开放性和探索性把统计图表的内容列入小学算术教学内容,始于1956 年大纲。到1978年大纲增加了数据整理,使学生学习从收集原始数据,进行数据整理到制作简单统计图表的有关内容,从而基本形成了较完整的统计初步知识的 框架。义务教育在此基础上,义务教育大纲又适当加强了简易方程的内容,以利于应用题教学的改革。这部分内容的变化趋向,将 进一步和数与计算的知识紧密结合,并将更多地考虑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形成一个递进发展的有机整体。大纲进一步强调:看懂并会解释简单的统计图表,绘制统计图表的要求不宜过高。这是因为电脑软件的发展,使手工绘制图表的机会更少了,而从统 计图表中获取信息的需要则更多了。今后,社会生活中数量化的信息会越来越多,因此统计初步知识的教学内容将进一步得到加强。

第五篇:小学教育教学总结-小学教育教学总结 小学教育教学工作总结4987563

小学教育教学总结-小学教育教学总结 小学教育教学工作总结4987563

大万山小学教育教学工作总结 弹指间, 又是一学期之末。 这学期, 我校以“以人为本, 高效管理” 的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作全局。 继续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追求目标, 进一步强化“一切为了学生全面发展, 一切为了教师专业发展,一切为了 学校和谐发展。” 的教育服务意识。 千方百计地突出、 促进教育教学管理的规范化、 常态化, 以及千方百计地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为此, 我校着重抓紧、 抓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一、 坚持德育为首, 切实开展德育工作。 德育是学校教育工作

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培育高素质人才的关键所在。 为此, 我校进一步强化树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 事事都能教育人” 的德育意识。 积极开辟德育新渠道, 努力实现德育工作扎实、有效、 高效地开展。

1、 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教师是学生学习、 模仿地首要选择榜样。建设一支品德高尚、 业务精湛的师资队伍是德育工作成败的关键。 因此, 我校极其重视教师职业道德的建设。 首先, 结合“书香伴我行”读书活动, 硬性要求教师必须学习新《义务教育法》、 新《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等法律法规, 增加教师的法律知识, 增强依法执教意识;其次, 通过聆听一些教育战线的先进事迹、 感人事迹, 和自主阅读魏书生等教育名家等人先进的教育心得与感悟, 以熏陶教师的心灵, 从而增强教师职业的责任感、 归属感。

另外, 我校每学期都定期召开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会, 让教师畅开心怀, 畅谈自己工作中的酸甜与苦辣, 剖

析工作中的得与失, 提高工作业务能力。

2、

进一步完善德育阵地建设, 发挥德育阵地育人作用。 众所周知,环境塑造人、 教育人。 作为一所农村小学办学经费极其困难下, 我校继续完善了 中队室、 少先队室、 会议室等功能室的建设; 绿化了 校园环境, 努力建设一个良好的校园育人环境。 其次, 加强德育阵地的管理, 发挥其育人功能。 如: 督促中队辅导员在中队室相关板块张贴一些名人传记、 生活小常识等, 并及时定时更新; 学校图书室、 阅览向学生全员开放; 红领巾广播站及时广播校园内的好人好事。

3、 既发扬传统节日的育人功能, 又开创德育新载体。 本学期, 我校继续结合 “五· 一” 劳动节、 学习雷锋等传统节日、 纪念日。 开展内容丰富, 形式多样新颖的德育教育活动以外。 又积极探索、 创新德育新载体。 众人皆知, 唐诗宋词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蕴含着丰富的育人内涵。 因此, 我校把唐诗宋词作为加强学生思想

教育的新内容。 要求一~六年级学生每周至少背诵一首唐诗宋词或咏诵一段《论语》 等,然后在每周三课间操之后集体展示咏诵。

这样, 既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 又陶冶学生的情操、 净化其心灵。

4、

加强家校、 家社联系, 形成教育合力。 家庭教育、 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延续与补充, 因其在学校德育工作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为此,我校通过定期召开家长会、 家长开放日、 家校联系卡等途径加强与家庭、 社会的联系。 其次, 又利用现代信息资源, 开辟家校、 家社联系新途径。 尝试通过建设电话联系, 与家庭、 社会交流探讨新时期教育出现的新问题。

二、

强化规范管理, 提升教育质量。 教育质量是学校的立校之本。 本学期, 我校通过制度完善、 促规范, 整合资源、 集中优势, 正视问题、 重点督查等措施, 促进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小学教育教学总结

1、

完善制度, 规范

管理。 只有制度的建设、 完善, 才有管理上规范的保障。 为此, 我校在加大落实原先制度力度的同时, 进一步完善各项制度。 如: 结合“监督岗”, 完善教师考勤的通报制度、 学生作业抽查评价制度、 图书室等功能室的管理使用制度等。

2、

整合内在资源, 发挥优势力量。 重新人力资源布置。 集中优势、突破一点。 因此, 本学期我校的兴趣小组重新设置项目, 分别有“快乐写作”、“挑战数奥”、“欢乐英语”、“阳光体育”、“书画” 五个小组。

取得较好的成效: 五年级的课本剧在艺术节目展示中获得好评。

3、 正视问题, 重点督促。 在关注全局的同时, 也不放过局部的薄弱环节。 我校教导处根据上学年的测查情况, 对个别成绩较差、 管理不力的班级进行重点跟踪督促。 首先, 期初与相关班级的班科教师共同分析、 寻找落差根源, 有针对性地制定提高措施。 做到早计划、 早主动; 其次, 结合“监督岗” 加强对

相关班级的课堂、 学生作业、 家校联系等方面情况的督查与指导, 以致能早发现问题、 早解决, 避免出现新问题。 从而促进学校教育质量整体的提升。

4、 全员参与、 做好课改展评。 在县局的引导下, 在镇教委的组织下全校师生全员参与, 迅速在全校掀起课改展评热潮, 为做好课改展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展评中每位老师都有课件、 论文、 课例, 从而可以看出在新课改的成绩显著并且涌现出课改先进班级。

上一篇:小学数学教研工作计划下一篇:小学数学教师培训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