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教学课件

2023-04-15

第一篇:小学语文教学教学课件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浅谈小学作文教学

浅谈小学语文作文教学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也是小学语文的难中之难。作文教学水平不高已成了长期困扰作文教学的严重问题。于是我针对这个问题,在历年的教学中总结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作文教学方法,现作如下概述:

一、立足于学生的身心特点,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激发学生展开想像和幻想,鼓励学生写想像中的事物。”小学生的想像能力发展较早,他们常借助幻想的方式来观察理解和解释他们生活世界中的事物。童话作文可以用其所长,把学生潜在的想像力激发出来。因此,训练学生写童话,既符合当前落实新课标的形势,也顺应了他们心理发展的规律,对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大有帮助。

儿童是天生的“浪漫主义”的“童话作家”,童话化作文的训练就是要放飞他们的想像,让他们犹如翱翔于蓝天的刍鹰;遨游于大海的鱼儿!充分享受作文课带来的快乐。为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我们采取了以下做法:

1、提供想像条件,鼓励大胆幻想。

童话作文的内容,涵盖了学生的一切生活和空间。生活中所发生的一切事情,都能在童话中得到映照;学生的喜怒哀乐,也能在童话中得以体现。我们积极鼓励学生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想写的东西,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选材。在训练中我们要给他们提供自由想像、独立思考的情景条件,鼓励他们大胆幻想。有了自由驰骋的空间,就再也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的限制,学生才得以充分的发展。

2、教会构思方法,提倡个性表达。

童话往往以引人入胜的情节吸引人们,所以在训练学生写童话时得讲究巧妙的构思。同样一个富有新意的题材,构思不好,它也不会吸引人。童话语言独具特色,写童话比写一般记叙文在发展学生的语言方面具有优势。学生具有广阔的表现空间,可以综合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其次,童话是学生内心思想情感真实的反映,它折射出学生的性格、兴趣、爱好,这使得学生在语言表达上富有个性化。

3、注意立足现实,要求合理想像。

一旦儿童思绪扬起,往往又会乘着兴致,漫无边际的想像开去。因此,我们要向学生提出想像合理的要求。因为,只有想像合理,才有意义。是合理还是不合理,儿童往往把握不住,仅是概念地提

出要求,儿童并不能掌握要领。教师的作用,在于适时发掘学生的心灵火花,让学生立足现实,合理想象。

二、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对学生开展作文教学

作文是生活之反映,为生活而作,因生活的需要而作,离开了生活便没有了作文。生活化作文的训练是在作文教学领域对生活教育的理论借鉴和实践探索。

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写作是作文当前教学的需要。从教学对象来看,学生虚假作文的现象很严重,仿写、甚至抄袭现象还较普遍,从文中所反映的学生认识生活的水平与能力还较弱;从作文教学过程来看,教学过程与学生生活脱节,缺少活生生的生活气息。为了使学生能写自己丰富多彩的生活,能及时的把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表达出来,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教会学生观察生活。

作文训练中的即兴观察或有意观察,都是认识生活、获取作文材料的常用方法。平时我们要教给学生观察方法并有意引导学生去观察周围美好的人和事。如观察乡村、街道的重大建设与细微

变化,观察社会各阶层人物的工作表现,观察大自然的树木花草、日月星空„„

通过观察,激起学生的作文兴趣,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陶冶学生的情操。

2、指导学生描绘生活。

学生掌握了基本的表达方法之后,我们要让学生自由表达,不受课本的要求限制,不为教师的指定所左右,题目可自拟,体裁可自定,内容可自选,做到形式多样化,取材生活化,语言儿童化,让作文成为学生传情达意的工具,让写作成为学生生活的需要

四、立足于信息技术,充分利用网络、远程教育资源、多媒体课件,对学生进行作文教学。

四川省巴中市平昌县福申小学万淑平

邮编:636400电话:13541791450

第二篇: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浅谈小学语文作文教学》

内容摘要:作文教学应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角度出发,贴近学生实际,寻找适合学生的作文途径,让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乐于在作文中尽情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独特感受,写出一篇篇文笔优美、生动真切的好文章。

关键词:喜欢 观察 阅读 修改 评价

打开学生日记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让老师伤心的语句:“作文真让人头痛!”“我最怕上作文课!”上作文课,老师拿着作文批改手册走进教室,也常常传来这样非常不情愿或不耐烦的声音:“又要写作文了!”一篇作文布置下去,好多同学都在那儿抓耳挠腮,不知如何下笔。这些现象都足以表明,对于小学生来说,写作文是一件多么艰难的事,他们又是多么害怕作文。然而,写作能力是一种重要的语文能力,不写不行。 那怎样进行作文教学才能让学生不认为写作文是一种苦事、难事,能够文通句达地写出较好的习作呢?

首先,让学生喜欢作文。只有让学生喜欢上写作文,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写作难的问题。要想让学生喜欢作文,就应在作文教学中解放思想,冲破旧观念,让学生异想天开,让学生自由表达,让学生在作文的天地里自由采集素材。小学语文大纲作文提出的要求是:能把自己的见闻、感受、想象写下来,练习写简单的记叙文、读书笔记、日记。教师在教学生作文时,不要过重强调文体,让学生自己选择,不管写成什么文体,能写好文章就行;更不能强调什么写作章法,不要

要求学生在某一篇作文中用比喻等手法,这样不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因为他们想出来,写出来的文章不一定合乎写作章法,但内容、感受却是真真切切、感人至深的,我们不能因这篇文章的章法不合于要求而加以否定。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喜欢作文。

其次,写作的素材来源于生活,只有通过观察生活,写出来的内容才充实。 让学生多观察。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通常作文,胸中先有一腔积蓄,临到执笔,拿出来就是,自然得很。”《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让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因此,在平时的习作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积累各方面的素材,让学生自己准备一个丰富、庞大的“素材库”。这样,学生在习作时便不会感到无话可说,自然会下笔千言,有感而发,从而“乐于书面表达”愉快地习作。我在日常教学中便作了一些探索。

1、学生可以将课堂上获得的信息,同学或者自己的精彩发言,课堂上发生的点点滴滴记录在本上作为自己的感悟。

2、学生可以记录家庭生活场景,如亲友团聚、学做家务活以及和父母相处中获得的所感所知。

3、学生还可以记录社会生活中的见闻,上学放学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以及校园风采,也可以描绘校园四季景象,各类校园活动场景,以及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各种感人事件等。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只有用心观察生活,才能有好的

写作素材。

再者,阅读与写作结合。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阅读是什么一回事?是吸收。好像每天吃饭吸收营养料一样,阅读就是吸收精神上的营养料……写作是什么一回事?是表达。把脑子里的东西拿出来,让大家知道,或者用嘴说,或者用笔写。阅读和写作,吸收和表达,一个是进,从外到内,一个是出,从内到外。他还指出“实际上写作基于阅读。老师教得好,学生读得好,才写得好。

1、在阅读教学中渗透积累语言的指导 阅读和写作是个互逆的过程。阅读是理解吸收,写作是理解表达。只有吸收得充分,表达才更加有力。因此,“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基于这一认识,在阅读教学中,要依照大纲的要求,在阅读训练中渗透积累语言的指导。学生的语言库存量越丰富,思维的领域就越广阔,说话或写作文时就有更大的灵活性,可以随时作出恰当的选择,准确地调用词句,从而组合出生动、形象而又具有美感的话语来。课堂阅读教学是指导学生学会积累语言的“主战场”,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多方面指导学生获得丰富的语言,掌握积累的方法,指导多读多背,采用多种形式多读名篇课文,精彩的部分还要多品读,直到能背诵下来,让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尽可能多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指导摘录词句,要求学生配备一本摘录本,指导学生把课文的好词好句录到本子里,做到笔记、脑记相结合。指导读读写写,三年级语文教材在讲读课文后的练习题中,列出十几个需要掌握的词语,或几个精美的词句,并提出读读写写的要求。教师

应安排时间让学生熟读、抄写,最好能默写下来。摘录在本子里的词句也要求多读熟记。

2、在阅读教学中渗透练习作文的指导叶圣陶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写作技巧。”因此,在阅读训练中要渗透作文练习指导。根据教材特点,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及时让学生进行模仿和创造性运用练习,从而使语言运用练习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而不是孤立的,效果才是显著的。

3、在阅读中积累丰富的情感。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的事情,从阅读中咱们可以领会到人家的经验,接触到人家的心情。”在小学语文课文中,有许多流溢着真挚情感的文章。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去感悟这些感情,培养他们形成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如我在教学《可贵的沉默》一文时,便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回报他们的爱”这句话,并且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的谈体会,说看法,及时给予正确的导向,然后让学生把自己的感悟记在积累本上。在后来写关于家庭的习作时,许多同学以《我的爸爸》、《我的妈妈》为题,感情真挚地描述了他们是如何感受爸爸妈妈的爱,以后要怎样报答他们的爱。家长们在看了孩子们的习作后感慨颇深:孩子们真的懂事了!有人说,孩子的心灵是一片肥沃、空旷的土地,往里种啥便长啥。如有可能,我们何不种下一颗情感的种子呢? 另外,对写好的文章要善于修改

人的认识不可能一次完成,需要多次反复才能比较正确或接近正确。学生的作文也一样。要坚持学生的一次作文多次修改法。因为反复修改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认识和写作上的提高。

指导学生反复修改时要注意他们文章中的语言表达能力:一篇文章是否成功,关键在于文字表达和语言描述是否严谨、流畅。当学生向你求教时,不能心烦。即时手头工作在忙,也要暂放一下,热情的给学生以耐心启发、指导,对学生不懂的问题给予讲解。通过指导学生语言来指导他们的思维活动。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口语训练水平的提高,又有利于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加强。

当然,写好作文需要的不仅仅这些,还得天天练笔,积累经验,与此同时,通过多表扬,多评价,使学生感到自信,向着积极的方向不断前进,同时也在学生当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俗话说: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只有洒下辛勤的汗水,才会有丰硕的成果。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一部分,而作文教学应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角度出发,贴近学生实际,寻找适合学生的作文途径,让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乐于在作文中尽情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独特感受,写出一篇篇文笔优美、生动真切的好文章。这是一项重要而有挑战性的教学任务,需要教师不断探索、实践、 创新。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2、《教育心理学》

3、《叶圣陶语文教学论集》上、下册

4、《作文概说》叶圣陶

5、《国文教学》叶圣陶

第三篇:小学语文教学论文: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

经开区中山小学:石光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通俗地说就是要把信息技术完美地融合到课程之中,也就是根据学科教学需要,充分发挥计算机工具性能,利用网络资源,搜集信息、处理信息,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促进语文教学改革,培养具有现代素质的学生。

”这一课题方面的研究结合课例谈几点体会:

第一,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丰富了语文学习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多媒体计算机教学具有形象直观、内容丰富、动态呈现、信息容量大等特点,它所提供的外部刺激——图片、图像、动画、声音、文字等等是多样而丰富的。而小学生对具体形象事物感兴趣的心理特点,非常有利于他们知识的获取、存储与建构。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特点及教学需要,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实物展台、液晶显示仪、网络技术等创设教学的情境,让学生走进情境、体验学习。在优美的情境中去阅读、发现、质疑、思考、探究,领会文章的内容,体会文本的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

如教学《鸟的天堂》时,根据教学实际需要,我先请学生展示交流自己课前搜集到的鸟的天堂的图片及文字资料,激起学生了解鸟的天堂的兴趣,然后和学生一起读文,欣赏鸟的天堂的美。在学习“众鸟纷飞”这部分内容时,我引导学生适时播放了课前编辑的鸟活动时的声像资料。学生阅读的文本语言一下子活起来,动起来,众鸟纷飞的热闹场面自然铭刻在学生脑海里。然后再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语言之精妙,水到渠成。

第二,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为语文课堂教学提供学习“媒介”,解决了学生学习困难。

小学生的认知由于受年龄、生活经验等多方面的影响,他们理解、感受语言的能力比较弱,尤其对一些抽象的语言文字——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的内容,理解就更加困难。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媒介”,突破学习中的难点,转化学习内容的呈现形式,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困难。

古诗的语言是高度凝炼的,所创设的意境是深远的。如何引导学生来学习古诗,感悟诗人语言之凝练,体会古诗之神韵呢?信息技术与古诗教学的整合解决了这个难题。如一位老师

在教学杜牧《山行》这首诗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到诗人笔下深秋时节的美丽,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他设计制作了能体现诗情的课件,并选取了古琴曲作背景音乐。上课初,潘老师先以一张配有诗文的电子幻灯片呈现教学内容,在具有古风古韵的音乐声中,教师诵读全诗,激起了孩子学习的热情,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在理解诗意时,潘老师演示了课件。在红红的枫叶缓缓飘落的画面出现时,学生眼神中透露出异彩,不但对诗意的理解了然于心,而且感情得到了升华。

第三,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为语文课堂教学增加学习信息量,丰富了学生课外知识。

语文教学如果依靠教科书、教师、学习的参考资料(书本)等的信息,那么是非常有限的,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意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如教科书、工具书、网络、图书馆„„”现代信息技术体现了很强的网络优势,能收集更多的语文学习的信息资源,能将教师、学生、图书馆及自建的资料库的信息有机结合起来,增大教学的信息量,充分地开发了语文资源。师生双方以多媒体计算机为操作平台,教学活动基于网络环境下,在交流、讨论、启发等活动中实现资源的共享。在听、读、说、看、操作活动中,大量信息刺激着学习主体,学习的容量增加了,信息量加大了。同时信息和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由于使学生能获取大量的知识信息,这样就可以更好的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也有利于知识的保持。如教完《草船借箭》之后,为了让学生的知识面不只停留在书本上,不只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有所了解,还要对其他人物有所了解,课后布置学生收集大量有关《三国演义》中其他人物的故事,经过加工整理办一期“三国群英传”的板报。同学们马上分工合作,有的在互联网上搜索图片,有的上图书馆查找资料,通过各种途径同学们把收集到的各种资料汇总,这样学习小组的同学可以做到资源共享,可见信息技术给学生提供了生动、丰富、快捷的资源,这样既学到了课本上的知识,又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了延伸,学生也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要更有效地将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课程整合,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加以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最终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第四篇: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农村小学作文教学有效策略初探》

放飞童心 快乐作文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农村小学作文教学有效策略初探》 大多数学生怕写作文,一到写作文时就唱“前怕狼,后怕虎,学生最怕星期五”“作文难,作文难,提起作文心就烦”这样的儿歌。身为人师的我,听到学生这样唱,心里挺悲哀的。反思我们现在的小学作文教学,虽然经历了众多教育专家和无数一线教师的不懈探索与努力,但作文教学的现状仍不容乐观。学生对作文的恐惧感和神秘感抑制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应试作文模式过早地影响了正常的写作教学,使学生的写作变得功利并趋于程式化;因缺乏生活经验使学生习作 “假大空”现象难以杜绝……如何让学生的作文过程变得快乐起来,让学生爱上作文呢?这些年来,我以市级课题《放飞童心,快乐作文》为依托,在作文教学领域进行了一些实践与探索,下面就浅谈几点自己在这方面的做法与体会。 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荫来

一、打破作文神秘感,让学生认识作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向。”如果学生对作文产生了兴趣,就会表现出对作文的一种特殊情感,写起来就会乐此不疲,不再把作文当成是一种负担。因此,要想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首先要打破学生对作文的神秘感、恐惧感,让学生真正地认识作文。 学生害怕写作文,这是学生产生了一种错觉,以为作文跟日常说话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拿起笔写作时,总觉得是在完成一项很神秘、很

特殊的任务。于是感叹作文之难、作文之苦。其实孩子们的生活阅历还是不少的,平常只要有几个同学围在一起,就滔滔不绝的讲述,兴趣盎然地描绘,手舞足蹈的比划,可一提笔就眉头紧锁,冥思苦想,最终只是寥寥数句,穷于应付。为了打破学生对作文的神秘感、恐惧感。我告诉学生,作文就是用笔说话,心里怎么想,口里怎么说,笔下就怎样写,只要把自己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按照一定的顺序写清楚,写明白,就成了作文,也就是“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口”。在实际教学中我采取了以下措施:

1、“淡化”作文概念。要尽量让学生感觉不出在上作文课,而是随心所欲地表达自己想说的话。如:刚接一个新班,我先让学生介绍自己,学生畅所欲言。我说:“你们人太多了,我一下子记不住,大家写下来,让我慢慢看吧!”这节课,学生不知不觉就走进了作文,在轻松愉快中完成了习作。

2、“淡化”作文时间。打破每周五下午固定作文课时间,让作文课与阅读课、班会、纪念日等有机衔接。如:在阅读课上让学生欣赏一组相同主题的文章后,接着写读后感;在母亲节到来时,让学生帮妈妈做一件家务活,接着以《永存一颗感恩的心》为题进行作文,因为学生有亲身体验,有感而发,作文都写得情真意切。

3、以说促写,降低作文难度。在写作训练时,我始终按照先说后写的训练顺序进行,即在作文时,让学生整理出思路后,把要写的内容先说出来学生互相补充,我适时穿插点拨,积极参与,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兴趣盎然,说兴很浓。在说说笑笑,师生、生生互动中,

学生一篇篇独具个性的口头作文已形成。这时,再将“口头”变成“书面”,自然降低了学生作文的难度,这样学生写起来就比较容易。

4、注重即时作文,捕捉写作时机。如我发试卷时故意把时间拖长,制造出一些悬念,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当时的心理活动,然后写在小练笔上。因为学生有亲身感受,所以作文都写得真实生动。

5、帮助学生提炼作文素材。教师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注意观察学生的一举一动,帮助学生从生活中找到作文素材。有一天下午我护送学生过马路,发现王增欣手里拿着一个奥特曼的玩具,我就问她,小女孩怎么玩起了男孩子的玩具,她说是给弟弟买的,因为弟弟捉了三只小山雀,她好不容易劝弟弟把小鸟放了,给弟弟买奥特曼玩具,是她给弟弟的奖励。我当时就觉得这是个很好的作文素材,就让她把这件事写下来。第二天早上,她把写好的作文拿给我看,作文写得特别好,构思新颖,语言清新,充满着浓郁的儿童生活气息。我把这篇作文投给了《语文学习报》编辑部,很快就发表了。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一旦学生的优秀习作得到发表,其意义不仅在于发表作品的这个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更重要的是使全班同学看到希望,受到鼓舞,从而产生了想写作文、写好作文的整体效应。

二、说真话、诉真情,让学生领悟作文真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表达真情实感。”然而看看现在的学生作文“胡编乱造”、“假、大、空、抄、背、套”“八股腔”现象严重,读学生的作文,难以觉察到那份可贵的天性。字里行间,你触摸不到纯洁无瑕

的童心,搜寻不到天真烂漫的童趣,品读不到娇憨逗人的童话,感受不到纯朴率真的童真。有“真情实感”是对一篇文章内容的起码要求,让学生说真话、诉真情是作文获得成功的关键。

我们语文老师的责任就是要引导学生一定要说真话,说实话,说心里话,把自己亲眼看到的、亲耳听到的,亲身经历的写出来,让学生的情感自然地流淌。并且一定要用自己的朴实自然的语言来写,不矫饰,不做作。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兴趣,使写作成为平常事,而且还可以使学生的文章闪现真、朴、美的光彩。

经过几学期的不懈努力, 我班学生对作文不再神秘与恐惧了,渐渐地对作文产生了兴趣,对自己也有了信心,初步感受到“快乐作文”带来的人乐趣。这正是“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荫来”。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苟子说过“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没有生活积累就没有写作的素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作文将无话可说,无事可叙。没有语言积累,学生作文将是”茶壶里面装饺子——有货倒不出来“,内心有情有感不能抒发。所以我们语文老师作文指导过程中要树立大语文观,跳出课堂小圈子,把学生的视野引向社会、引向大自然,到广阔的空间中去观察、体验生活,解决学生习作中“无米之炊”的困难,以激发他们对习作的兴趣。要求学生广泛阅读课外书籍,多读书、读好书获取间接经验,积累语言。学生作文时

有材料可写了,有词汇可用了,作文时才不会犯愁,慢慢就会对写作产生了兴趣,体会到写作的快乐。在积累写作素材方面,我主要做了以下几点:

一、培养观察习惯,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积累生活。 常言道:“言为心声”,那么心声来自何处?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生活是学生作文的源头活水,习作教学就应该把根基培植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让留心观察生活,感悟生活,获取鲜活写作的素材。

1、引导学生养成勤于观察、善于动脑的好习惯。

学生的生活多姿多彩,可习作时却无话可说。这都是没有养成认真观察,用心感悟的结果。我注重教给学生观察的技巧与方法,首先对身边的人和身边发生的事要多看、多听。然后用脑想一想,哪些人你喜欢?哪些人你很讨厌?原因是什么?身边发生的这么事,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为什么?把这些人和事及自己的看法记下来,积累多了,作文时就有事可写了。渐渐地学生就能够从司空见惯的人和事物中,努力找出使自己心动的东西来。

我让学生坚持写《每日看点》,把自己每天看到的、听到的、感悟到的印象最深的人和事用简练的语言记录下来,在每天晨读的前十分钟上台宣读进行交流,此方法为学生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 我班学生写的《妈妈的新发型》、《我们的网络教室》《球迷老爸》等公开发表的习作也都是学生认真观察之后写出来的。可以说,没有观察就没有作文。

2、引导学生走进美丽的大自然。

广阔的天地是农村孩子们的乐园,大自然多姿多彩,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不但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而且还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审美意识。利用节假日,我组织或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品味春之绿、夏之泳、秋之果、冬之雪。这些美好的事物,丰富了孩子们对美的感受,置身于诗情画意之中,自然触动了笔端。捉知了,河中捞鱼,放牛放羊,喂鸡养鸭……无穷的趣事,多样的劳作,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旦作文需要,便会“文思泉涌”。

我班发表的《春之畅想》《我发现了蜘蛛的秘密》等学生作文,素材都都来源于观察日记。

3、引导学生走进五光十色的社会生活,感受时代的脉搏。 我经常带领学生参观高速公路的修建,参观乡镇企业,访问农家婚丧方式的变迁,亲近淳朴的乡风民俗,感受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从社会这个大舞台上积累丰富的习作素材。

4、组织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为了帮助学生加深体验,积累写作素材,我组织开展了扳手腕比赛、跳绳比赛、智力大比拼、小鬼当家、吹气球比赛、倒走比赛等形式多样活动,开展了《走进春天》《家乡的传说》《漫游古诗园》《春联大观园》《春风中的清明节》《走进三国》 等语文主题实践活动,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为学生的作文提供了鲜活的素材。

5、引导学生留意家庭生活。

一滴水能映出太阳的光辉,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小小的家庭生活中也

折射出整个社会的发展与变化。我注重引导学生从家庭生活中提炼丰富的写作素材。如:留心家里今天来了什么客人,爸爸又卖了什么新电器,妈妈又添了什么新衣服等等,来感受社会的进步,生活的美好。引导学生回忆筛选那些发生在家庭里的点点滴滴,体会亲情的珍贵,孝顺父母,帮助学生树立起良好的社会责任感与道德感。我班刘洋同学写的《改门》构思巧妙,选材新颖,作文写他家里三次改大门,由木门改成小铁门,后来又改成大铁门,原因是家里运输工具的改变促使改门,运输工具由小木车变成手扶拖拉机,后来又变成大汽车。作文以小见大,通过大门的变化反映了农民的日子越来越富裕这个深刻的主题。这篇好作文就收益于学生对家庭生活的细心观察与感悟。

6、引导学生从日记中挖掘素材。

坚持写日记是积累材料的是最好方式,也是课外练笔的最佳途径。我要求学生日记一定要真实。我批阅时,对日记中出现的好词佳句,我都用红笔划下来,每天的晨会上,我都让学生上台来读。我还在图书角设立了一个摘录袋,专门装学生的好词佳句,学生可以随时查阅。

2、重视课外阅读,激励学生积累写作素材——积累语言。 古人云“劳于读书,逸于写作”“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这都说明写作和阅读关系密切。大量而广泛的阅读,不但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陶冶情操,夯实人文底蕴,而且还可以使学生汲取文学营养,领悟写作方法,是写好作文的必由之路。

为了指导学生有针对性的阅读,避免阅读的盲目性、随意性,我对阅

读形式进行了改革,根据六年级学生特点,开发了课外阅读类课材《书海撷珠》,分为五个板块:

一、拓展阅读。根据教材课文内容或一个单元主题,推荐几篇主题相近的文章阅读,如:学习了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自信”就推荐《上帝的苹果》《天使之吻》《希望之弦》等文章。

二、好书推荐。如:《爱的教育》《雾都孤儿》《英雄人物故事》《男生贾里》《女生贾梅》。

三、民族文化。如:《泼水节的来历》《戏剧中的脸谱》《齐鲁文化名人》《对联史话》。

四、当代文学。如:老舍的《春风》、冰心的《往事》、李雪峰的《没有一颗草不是花朵》。

五、古诗文天地。如《芙蓉楼送辛渐》《程门立雪》《劝学》,此教材内容与六年级课本内容紧密衔接,指导学生在阅读课或课外阅读,效果很好。

另外,我还让学生一学期买一本文学名著,不能重复,同学之间交换着看。并要求学生坚持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积累好词好段、名言警句,坚持写读书心得。学生的读书笔记和读书卡每周交流一次,先在小组内交流,评出最佳的作品,然后用多媒体在全班展示评比,期末进行总决赛,评出“十佳阅读明星”进行表彰。“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加强课外阅读为学生写好作文打下坚实的基础。正所谓“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俗话说“熟能生巧”,“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积累只是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而作文训练则要解决“怎么写”的问题,反复进行作文训练有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形成。怎样让学生“勤动笔”

呢?我是这样做的:

一、注重作文教学与语文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

新课标指出,阅读要为作文打好基础,既要把写的训练贯穿于学生生活之中,也要贯穿在阅读教学之中。从模仿到创作,是学生作文的必由之路。因此我了注重作文教学与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有机地结合。如:学习了《狼牙山五壮士》,我就让学生用详略得当的方法写自己印象最深的一件事;学习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就让学生仿照用几件小事来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写自己最熟悉的一个人;学习了《落花生》,就指导学生学习借物喻人的写法写自己鈡爱的一种植物;学习了《穷人》就让学生以《西蒙的孩子有了新的家》为题进行想象与续写。这样训练,学生通过及时地练习使写作技法得到内化巩固,趁热打铁,水到渠成,事半功倍。

二、加强课外练笔。

单靠每周的两节作文课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让学生坚持写自由作文,让他们把日常生活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随时记下来,并且设置专门的练习本,每周至少写一篇,我每周集中看一次,发现佳作及时在班里阅读并向报刊推荐,学生每学期的自由作文数量都在30篇以上。学生发表的作文《假如我是机器猫》《假如我是语文老师》《春日暖阳《美丽的雪姑娘》都出自学生的课外练笔。学期结束我还让学生把自己的优秀的作文、日记、读书心得装订成册,编成一本书,自己起上一个好听的名字,如《小荷》《芳草地》《小溪流》《叶笛》等,放在图书角上互相传阅。每学期评出10本班级优秀作文选并予

以奖励。我还是把学生的优秀习作张贴在教室“小作家” 专栏里,让学生共同欣赏,定期向校刊《扬帆》和全国各地作文报刊投稿,每学期举行一次作文表彰会,邀请学生家长参加,让学生和家长一同分享成功的喜悦。我班大半以上学生都有奖项。以上奖项的设立,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大舞台,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品尝到了写作给自己带来的无限乐趣,达到了快乐作文的目的。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批改作文是一门艺术,批得过粗,学生以为老师敷衍他,对老师和作文产生抵触心理,如果批得过细,修改的地方太多,学生就觉得自己的作文很差,丧失信心,我们语文老师整天挖山不止,焦头烂额,效果甚微,就是这个道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欣赏名家的作品如此,批改小学生的作文更应该宽容,不要求全责备,教师应该从多个角度欣赏,拿着放大镜努力发现习作中的闪光点,予以表扬、鼓励,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自豪感,让学生爱上作文。我采取了多种评改方式,效果较好。

一、坚持面批面改。

学生打草有快有慢,我遇到完成习作的学生便开始面批面改,当面指出作文的优点,委婉地指出存在的问题,让他们修改完善。发现共性问题就在全班统一强调。虽然面批面改表面看来耗时费力,但对学生的影响却是最大的,它具有最大的实效性,而且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在面改时,一般邻座都会围过来看、听,所以面批一篇四个学生听,其实是和四个学生进行了交流,这也就实现了面批效果的最大化。

二、共同批改,激发兴趣。

本学期,我尝试采用了一种由学生、教师共同写话式评语的方法,就是在学生习作后面设置“我的话(自评)”“同学的话(他评)”“老师的话(师评)”三个栏目。一篇习作完成后,自己先写一最得意的地方。然后在小组里传阅,写上讨论后的意见,最后老师再综合批阅。三级批改方式,使学生清楚地看到自己习作的优缺点,作文进步更快。(放课件)

三、用心去写人性化评语,让评语成为师生心灵交流的桥梁。 评语是通向学生心灵的隧道,是传达教师对学生圣洁无私至爱的平台。精妙的评语给人如沐春风,它不但能唤起学生的写作兴趣,点燃学生的写作激情,激活学生的创造思维,而且还能拓展学生的视野,明确改进方向,使作文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写评语更是一门艺术,如果学生每次看到的都是冷冰冰的“语句不通顺”、“条理不清楚”、“中心不明确”“错别字太多”等,对写作怎么不厌烦呢?因此,我在写作文评语时,注意字斟句酌,以鼓励为主,注重以情感人,以情动人,使评语的实效性和艺术性得到完美结合。

1、多用鼓励性的评语。

一句赞美的话,能温暖一个冬天。“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我在批改时拿着放大镜努力发现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哪怕是一句生动形象的语句,一个恰当的词语,一个准确的标点,甚至较之以前工整的字体,我都以饱含激情和希望的评语来肯定他们的成绩,鼓励他们不懈努力。如:“这个词用得多妙呀” 并在旁边画上一个大大的翘起来的

大拇指图案,“我相信,只要你肯用功,作文水平一定会像数学一样出色。”等等鼓励性评语.

2、巧用幽默性的评语。

一句深刻幽默的评语,不仅可以创造愉快的学习情境,甚至还可以达到一种“笑过之后令人深思”的效果。例如,对作文喧宾夺主、主次不分的学生,我的评语是:“读你的文章就像吃包子,咬了好几口还吃不到馅儿?”我发现学生抄作文选,就写道:“没想到你的阅读面如此之广,模仿能力如此之强,简直可以以假乱真。”并在以假乱真下面加了着重号。结果学生都能在老师的幽默评语中改正自己的缺点。

3、多用启发诱导式评语。

小学生,都爱听表扬自己的话,对作文评语也一样。对学生不规范的语言或者不符合写作要求的习作,我就用启发性的评语进行适当点拨。如鞠涛在《我学会了游泳》一文中写道:“我开始怎么游也不会游。爸爸就耐心地教了我一个方法,我便按爸爸教的方法游,终于学会了游泳,我高高兴兴地回家去。”我就在这段话旁写下了这样的评语:“老师真为你高兴,你学会了游泳。你爸爸真有一手!我也希望学一学,可仔细地阅读了你的文章后,老师也没找到你爸爸的高招,真让人感到遗憾!”通过启发性的引导,让学生认识文章中的不足,鞠涛看了批语后,马上修改,把爸爸教游泳的方法具体地写了出来。

4、评语注重以情感人,以情动人。

在作文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教师的评语,最关心的并不是技能

技巧的指点,得失优劣的评价,而是从评语的字里行间体察老师对自己的态度。所以我在写评语时力求满怀深情,如缕缕春风,点点春雨,渗进学生的心田。评语通常是用红墨水写成的,但仔细想来却应该用心血来写就,教师在这里倾注的心血越多,它往往就越有光彩。我相信如果我们给孩子一片绿叶,他们将会给你一个五彩缤纷的春天。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在大踏步的前进,探索作文教学的脚步仍不停息。“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我和我的学生们将继续在作文创作这条充满艰辛而又洒满阳光的道路不懈探索,让平凡的生活因作文而精彩!

第五篇: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黄渠慧

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而这生命能否得以延续,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做到与文本有机结合,真情演绎文本内涵,提升孩子们对文本的感悟,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呈现实效。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兼顾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养和个性塑造的过程。那么, 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我有几点体会:

一、深入钻研课本

新课程提倡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其实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就是语文教科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途径在于教师必须先钻研、理解文本,要‚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挖掘训练要素,并选取符合教材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自身对文本没有吃透,不了解编写意图,教学目标不明,教学重点不详,甚至南辕北辙,便很难做到以文本为凭借,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课文也很少朗读,上课时对教材内容都不甚了了,‚以其昏昏,使其昭昭‛,这样的课堂教学自然是不可能取得高效的。因为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表明: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均具体地体现、落实在语言文字上;语文一旦离开了语言文字,‘工具’也就无法成为工具,‘人文’也就无所依附,只能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

我虽然执教了10几年的语文,但每每钻研一篇新的课文,总是先通读一遍,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画出学生可能不理解的词语,对这些词语的理解方法作出‚预设‛,或查字(词)典解释,或对照近义词、反义词理解,或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如

1果要联系上下文理解的,则在一旁作上标记。对于要通过查字(词)典理解的词语,自己先查字(词)典并把义项写在一旁。为了扫除阅读障碍,我总是认真地把课文朗读或默读几遍,发现一些难于把握停顿或比较拗口的语句,及时做上记号,备课时写入教案,课堂上予以指导。此外,在阅读各种教学参考书的同时,我总是把文章的结构分析在教本上作好标注,把每一段的段意写在段末空白处。对于重点词句的含义,总是写在一旁,方便课堂上参考表述。只有在对文本内容、教学重点、难点等了然于胸的基础上,我才开始撰写教案,而且几乎是一气呵成。课堂上,我可以不看教案执教,但却不能离开教本上课。

一篇课文究竟应该怎么上,什么方法最好,什么形式行之有效,我们很难有个一般的标准去加以衡量。不同的教师个性,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没有最好的,只有此时此地最有效的这个过程中,教师也许要花费许多时间与精力,甚至包括一些‚无用功‛,但它却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必不可少的、最重要的一环。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让他们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愿望,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新知识。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心理上的愉悦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针对题目引发学生发挥想象课文有可能写什么内容。因此学生也毫无顾虑的提出很多有价值的问题。

教师是教学过程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者,一个好的问题情景,能够

激起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动机,引起学生积极地思考。创设问题情境的常用方法有:

(1)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2)利用演绎推理创设问题情境;

(3)利用类比推理创设问题情境;

(4)借助多媒体直观手段创设问题情境;

(5)借助童话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在探究中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发现提出问题。爱因斯坦也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是思维的开始,在弘扬创新精神的今天,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显得尤为迫切。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无论从提炼文章主题,还是分析人物形象,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会增强学习效果。美国学者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因此我们在课题研究课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我们通过研究总结出的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策略。

1.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信任学生,相信学生能提出问题;要激励学生,哪怕是一个赞许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欣赏,是一种给予,一种沟通与理解;要允许学生犯‚错误‛,不轻易否定。

2.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提出问题。

(1)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能够提出问题。

(2)注意观察比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3)组织汇报讨论,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4)开展课外实践,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3.重视对问题进行筛选,让学生提出有价值问题。

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尝试解决问题。问题是思维的开始,问题解决过程就是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当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后,教师应该是学生解决问题过程的指导者,应该鼓励并放手让他们通过查找资料、独立思考 、小组交流等多种途径尝试解决问题。这对启发、提高学生的思维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大有好处的。

三、把握学生思维发民的年龄特点,发展学生的智力

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对形式新异,生动活泼的东西特别容易发生兴趣,一旦有了兴趣,他们就会发挥极大的主动性,对一些问题主动地多思多想,并在这个过程中发展自己的智力。因此,我在低年级课堂教学中,画画写写,模仿表演。设疑质疑等都是很好的教学方法。再根据学生喜欢画画的特点,在学生粗略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行配乐作画,并让他们介绍自己的画。这样学生就在不知不觉中走进诗的意境之中,即享有了美,又弄懂了诗意,而且培养了学生手脑并用能力、绘画能力、想象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总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篇大文章,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因此,语文活动要立足教材,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合适的活动方式组织开展,才能行之有效。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而这生命能否得以延续,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做到与文本有机结合,真情演绎文本内涵,提升孩子们对文本的感悟,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呈现实效。

上一篇:小学语文翠鸟课文原文下一篇:学习有效教学十讲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