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警察伦理学小抄

2022-09-11

第一篇:自考警察伦理学小抄

自考心理学00031重点、自考小抄、自考笔记

名词解释题

心理学是一门以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

调查法:指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自己的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研究方法。 3

观察法是指在自然情境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并记录,然后对所作记录进行分析,以期发现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 4

测验法:特定量表为工具,对个体心理特征进行进简接了解,并作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 5 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 6

意识: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坏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 7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8 不随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9

随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它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注意形式。

10 随意后注意:是注意指向一个对象后期出现的一种特殊形式。

11 生物节律:有机体生理功能周期性变化的结果。它们的存在表明机体内部存在一个‘生物钟’,随时监视着时间的进程。

12 日节律:人和动物身上都存在,表现为睡与醒的周期性循环。

13 催眠:一种类似睡眠又实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

14 感觉:人们的感官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或是人们感官对各种不同刺激能量的觉察。

15 感受性:是人们对刺激物感觉能力。 16 感受阈限:是指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的临界值。

17 最小可觉差:在刺激变化时所产生的最小觉察差异。

18 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应。是对感觉信息的整合和解释。恒常性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

19 知觉的选择性:指说和写之外的信息传递,包括手势、身体姿态、音调、身体空间和表情等。

20 社会知觉:是指个人在社会情境中对他人(某个个人或某个群体)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社会特征和社会现象)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社会知觉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对人的知觉(包括对他人和自我的知觉)。(2)对社会事件因果关系的知觉。(3)对人际关系的知觉。

21 首因效应:指人们在对他人总体印象的形成过程中,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22 近因效应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23 晕轮效应指人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主要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

24 社会刻板效应指人对社会上某一类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

25 学习:通过主客观相互作用,在主体头脑内部积累经验,构建心理结构以积极适应环境的过程,可以通过行为或者行为潜能的持久变化而有所表现。 26 组织策略是指根据知识经验之间的内在关系,对学习材料进行系统、有序的分类、整理与概括,使之结构合理化。通过对学习材料进行深入的加工,促进所学内容的理解与记忆。常用的组织策略有群集、摘录、划线、列提纲等。 27 记忆:在头脑中积累、保存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28 感觉记忆:感觉记忆称感觉寄存器

或瞬时记忆,是感觉信息到达感官的第一次直接印象。

29 短时记忆:也称工作记忆,是信息加工系统的核心。感觉记忆中经过编码的信息进入短时记忆。短时记忆中信息保持时间短、容量有限。

30 长时记忆:是信息经过充分的加工以后,在头脑中保持很长时间的记忆。 31 前摄干扰;指已学过的旧信息对学习新信息的抑制作用。

32 倒摄干扰:学习新信息对已有旧信息回忆的抑制作用。

33 思维:是以人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是认识活动的高级形式。

34 综合: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属性、各个特征结合起来,了解他们之间的联系,形成一个整体的过程。

35 分析:在头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或各个属性。

36 比较:把各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部分、个别方面或个别特点加以对比,确定他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7 抽象:在头脑中抽出各种事物与现象的共同特征和属性,舍弃个别特征和属性的过程。

38 发散思维:根据当前问题给定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存储的信息,沿着不同分向和角度思考,从多方面寻求答案。 39 概括:头脑中把从各种事物中抽象出来的共同特征联合起来的过程。 40 聚合思维:根据已知的信息,利用熟悉的规则解决问题。是一种有方向、有范围、有条件的思维方式。 41 常规思维:是指人们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和程序直接解决问题。

42 创造性思维: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

43 智力:人的一种综合认知能力,包括学习能力、适应能力、抽象推理等。 44 能力:指人们成功的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的个性心理特征。

45 一般能力:指大多数活动所共同需要的能力,是人所共有的基本的能力,使用与广泛的活动范围,符合多种活动的要求,并保留人们比较容易和有效地掌握知识。

46 特殊能力:指某项专门的活动所需的能力。它只在特殊活动领域内发生作用,是完成有关活动必不可少的能力。 47 智商:是心理年龄与实际年龄的比例,为了避免出现小数,将商数乘以100就是智商。

48 流体智力:指一般的学习和行为能力,由速度、能量、快速适应新坏境的测验度量。

49 晶体智力:指以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由词汇、社会推理及问题解决等测验量度。

50 信度:既可靠性,指多次测验结果的一致性程度。一个好的测验工具,对同一事物反复多次测量,或由不同的人使用,其测量结果应该保持不变。 51 效度:是指测量的有效性,即一个测验对它所要测验的特性准确测量的程度。

52 常模:是解释测验结果的参照标准,有总体测量结果的统计平均值表示。 53 动机:是指激发、维持、调节人们从事某种活动,并引导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在动力。 54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生理与心理的不平衡状态,它是有机体活动的动力和源泉。

55 诱因: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56 交往动机:是指个体愿意归属于某一团体,喜欢与人交往,希望得到别人的关心、友谊、支持、合作与赞赏。 57 成就动机:是指人们力求获得成功的内在动力。

58 道德感:根据一定的社会道德标准,对人的认识、行为作出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59 理智感:是在认识活动中,人们认识、评价事物是所产生的情绪体验。 60 情绪情感;是指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61 激情:是一种爆发快、强烈而短暂的情绪体验。

62 应激:是指在意外的紧急情况下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63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

64 人格特质:特质是个体有别于他人的基本特征,是人格有效组成元素,也是人格测量单位。

65 人格动力系统:是指决定并制约人的心理活动的进行、方向、强度和稳定水平的结构。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价值观和世界观。

66 气质: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的一种稳定心理特征。

67 性格:是一种与社会相关最密切的人格特征,它是后天再社会环境中逐渐形成的,是人的最核心的人格差异,受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影响,体现一定的阶级性与道德性。

68 特质:个体有别于其人的基本特性,是人格最有效组成元素,也是人格的测量单位。

69 投射测验:以人格理论为依据,一般由若干个模棱两可的刺激所组成,被试可任加解释,使自己的动机、态度、感情以及性格等在不知不觉中反应出来,然后由主试将其反应加以分析,就可推出若干人格特征。

70 心理健康:广义上,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侠义上,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知、情、意、行、人格完整协调,能适应社会。

71 心理状态:是指某一时刻或某段时间内相对稳定的心理活动背景,包括状态、注意、情绪状态疲劳状态等。 72 心理防御机制:指个体在潜意识中为减弱、回避或克服现实冲突带来的挫折、焦虑、紧张等而采取的一种防御手段,借此来保护自己。

73 认知:获取知识过程中进行的各种心理活动。

74 认知方式:指人们在对事物、现象或人进行认识的过程,个人所偏爱使用的加工信息的方式,也叫认知风格。 75 共性特点:在某一社会文化形态下大多数人或群体所具有的共同特质。 76 个性特点:是指个体身上所独具的特质,

77 沟通:广义的沟通时的是人与信息的相互作用,人与机器的信息交流,与自然界的信息交流。狭义的沟通主要指在社会生活中的人际沟通,是信息的发送者与信息的接受者之间的信息相互作用过程。

78 言语沟通:指人们运用语言符号进行信息交流,传递思想、感情、观念和态度,达到沟通目的的过程。 79 社会助长:指个体与别人在一起活动或有别人在场时,个体的行为效率提高的现象。

80 社会惰化:指当群体一起完成一件工作时,群体中的成员每人所付出的努力会比个体在单独情况下完成任务时偏少的现象。

81 社会知觉: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和判断的过程

82 社会性发展:指个体在与他人交往的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适合于自己生活的社会情境的人格,掌握社会认可的行为方式的过程。

83 去个体化:在群体中,人们有时会感觉到自己被湮灭在群体之中,于是个人意识和理解评价感丧失,个体的自我认同被群体的行动与目标认同所取代,个体难以意识到自己的价值与行为,自制力变得极低,结果导致人们加入到重复的、冲动的、情绪化的。有时甚至是破坏性的行为活动中去。

84 群体:指成员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集体。成员之间有共同的目标,群体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各个成员之间

有自己的角色地位,成员直接彼此在心理上有相互依存的关系和共同感。 85 群体规范;指为了保证目标的实现,每个群体成员都必须严格遵守的思想、信念和行为的准则。

86 群体极化:指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得倾向性,通过群体的作用而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水平的现象 87 群体思维:高凝聚力的群体在进行抉择时,成员的思维会高度倾向于一致,以致于使其他变通行动路线的现实性评估受到压抑。

88 从众:是个人的信念或行为由于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的影响或压力,而向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89 压力:其一是指那些使人感到紧张的事件或环境刺激;其二是指一种身心反应;其三是一个过程。

90 挫折:个体在通向目标过程中遇到难以克服的障碍,使目标不能到达、需要无法满足所产生的不愉快的情绪反应。

91 焦虑障碍:指受不合乎现实或不合乎理性的害怕所困扰的状态,它所表现出的行为时多种多样的,但有一点是共同的极度焦虑的体验。

92 压力源;指具有威胁性或伤害性并因此带来压力感受的事件或环境。其主要包括躯体性压力源心理性压力源社会性压力源和文化性压力源。 93 文饰:一种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是指采用合理的理由来解释所遭受的挫折,以减轻心理痛苦。

94 关键期:个体在早期发展过程中,某一反应或一组反应在某一特定时期或阶段中最容易获得,最容易形成,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或阶段,就不容易再出现这样的‘好时机’。这个关键的‘好时机’就是关键期。

95 认知:指人队客观世界的认识,包括感知觉、回忆、注意、思维等心理过程。认知的特征可以归结为四个方面:认知方式、认知策略、认知速度、和认知成绩。

96 认知发展: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的发展,包括感知觉、记忆、注意、思维等发展。

97 道德认知:指人队客观存在的道德关系及如何处理这种关系的原则和规范的认知,

98 横断研究:是指在同一时间里研究不同年龄的被试的心理发展水平,并对其进行比较。

99 纵向研究:也叫跟踪研究,主要指在比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对选取的被试进行追踪研究,对其心理发展进行有系统的定期观察、记录,目的是考察某些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质的变化规律。 100 升华:一种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是指把不易直接表现出来的行为或欲望转化为建设性的活动,将低层次的需要和行为上升到高层次的需要和行为。 101 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

102 推理:推理事指从一组具体事物经过分析综合得出一般性规律,或从一般原理推演出新的具体结论的思维活动。前者叫归纳推理,后者叫演绎推理。 103 知觉的选择性:指说和写之外的信息传递,包括手势、身体姿态、音调、身体空间和表情等。

104 近因效应: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105 聚合思维:根据已知的信息利用熟悉的规则解决问题,是一种有方向、有范围、有条件的思维方式。

106 日节制:人和动物身上存在,主要表现为睡与醒的周期循环。此外,也还有一些生理方面的节律变化,如压力、排尿、荷尔蒙分泌等。

107 首因效应:指人们在对他人总体印象的形成过程中,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108 挫折:是指人在通向目标的过程中遇到难以克服的障碍或干扰,是目标不能到达,需要无法满足是,所产生的不

109 非言语沟通:主要是指说和写之外的信息传递,包括手势、身体姿态、音调、身体空间和表情。它倾向于强调情感和形象状态的交流,以及双方谈话的整合。

110 情景记忆:对个人亲身经历过的,在一定时间和地点发生的事件或情景记忆。

111 匮乏动机;个体试图恢复自己的心理和生理平衡状态的动机,在需要得到满足后便趋于消失。

112 依恋行为:是通过个体与个体的互动关系建立起来的,交往的双方通过相互给予安全、温暖、情感支持而使双方产生了相互的亲密关系。

113 心境:是一种具有感染性的比较平稳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当人们处于某种心境时,会以同样的情绪体验看待周围事物。

114 心理定势:指坚定使用原有的已证明有效的方法,解决新问题的心理倾向。

115 诱因: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

简答题

1. 简述学习心里学的作用和意义答:a

认识内在世界b调整和控制行为c直接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2. 心理学应用领域:1临床与咨询心

理学2教育与学校心理学3工作与组织心理学4广告和消费心理学5法律与犯罪心理学。

3. 简述社会认知过程。答:信息的搜

集与选择信息的整合过程 4. 简述社会认知过程中信息整合的特

点。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晕轮效应;社会刻板效应。

5. 问题解决应具备哪些特征,影响因

素?目标指向性;(2)操作系列性;(3)认知性操作。问题的表征方式,无关信息的干扰,功能固着性,心向

6. 注意具有哪些特点和功能?指向

性;集中性。1选择能力,注意能够从大量的信息中心选择出重要的信息给以反应,同时能够排除掉无意义信息的干扰。2维持功能,注意使人的心理活动或意识能够在一定的时间内保持比较高的紧张状态。3调节功能,注意帮助人从一种活动转向另一种活动。

7. 注意和意识的联系与区别:1注意

不等同于意识,注意是一种心理活动,而意识主要是一种心理内容或体验。2注意与意识密不可分,注意的分配和紧张程度不同,显示了个体处在什么样的意识形态。 8. 意识具有哪些状态?可控制的意识

状态;(2)自动化的意识状态;(3)白日梦状态;(4)睡眠状态。 9. 简述人格调控中自我调控系统:以

自我意识为核心的人格调控系统,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2主要作用,对人格各成分进行调控,使之完整统一和谐。

10. 创造性思维主要有哪些特征?和影

响因素。创造性思维是指相对常规思维而言的,指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和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想活动。敏感性,即容易接受新现象,发现新问题。流畅性,即思维敏捷反应迅速。灵活性,即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能发挥自由联想。独创性,即产生新的非凡的思想的能力。再定义性,即善于发现特定事物的多种使用方法。洞察性,即能够通过事物的表面现象,认清其内在含义。影响因素:智力因素、人格因素、环境因素、动机因素。

11. 简述知觉的特性:整体性,是指人

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由多种属性构成的事物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特性。选择性、理解性、恒常性。 12. 简述影响时间知觉的因素;1感觉

通道的差异2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和性质。3个体的兴趣和情绪。

13. 群体的基本特征:1我们通常将成

员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集体称作群体。2基本特征:群体规范、群体的凝聚力、群体中的角色、群体领导。

14. 什么是群体?群体有哪些主要功

能?群体是指成员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集合体。(2)功能:给成员以心理上的归属感;使成员具有认同感;使成员获得社会性支持。 15. 智力的个体差异:1发展的水平的差

异2发展的智力结构差异3发展过程的不同形态。

16. 人的整个睡眠过程可以分为哪五个

阶段?第一阶段为过渡期,第二阶段为轻睡期,第三四阶段为沉睡期,第五阶段为快速动眼睡眠。 17. 增进心理健康的途径和方法:1具

有良好的心理品质,预防心理障碍

的发生。2开发自己的各种潜力,提高工作和生活质量。3激发自己的非智力因素,尝试创造性的学习和工作。4提高自己与人际交往的能力,增强自己的社会适应性。5增强自我

意识,培养自我评价能力。 18. 情绪和情感的区别。答1从需要的

角度看:情绪更多的是与物质或生理需要相联系的态度经验。情感更多的是与人的精神或社会需要相联系。2从发展的早晚角度看。人出生时就有情绪,是人和动物共有的。情感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发展起来的,是人所特有的。3从反应特点看。情绪具有情境性、激动性、暂时性、表浅性、外显性。情感具有稳定性、持久性、深刻性、内隐性。动机,调控适当 的情绪情感对人的认识活动起促进作用,不当的情绪情感对人的认识活动起瓦解功能,健康,信号

19. 身体语言的功能。答1象征,不同

的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通常对身体语言有着不同的理解,他们约定俗成的身体语言也具有不同的象征意义。2说明,身体语言或身体动作常作为言语沟通的补充说明。3调节,身体语言或身体动作在沟通过程中能够调节沟通过程,强化或者弱化沟通者传达的意义、节奏和情感。4情感表露,在沟通中,沟通者的坐姿、站姿、走姿等也传达着很多的信息,特别是情感信息。 20. 什么是人际交往的心理需要。本能

需要,合群需要,自我肯定的需要。首先,人的交往时一种本能,是在个体进化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其次,每一个人都具有合群需要,适当的人际交往时个体满足自身合群需要的手段。最后,每一个个体对自身的了解都来源于社会学习过程,必须依赖于与他人的交往。

21. 简述动机的功能:激活功能;指向

功能;调节与维持功能

22. 人际交往的三种基本需要:(1)包

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2)支配需要,指个体控制别人或被别人控制的需要,是个体在权利关系上与他人建立或维持满意人际关系的需要。(3)情感需要,个体爱别人或被别人爱的需要,是个体在人际交往中建立并维持与他人亲密的情感关系的需要。

23.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1马斯洛

把人的需要从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归属、爱的需要和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2在需要层次中,层次越低,力量越大,这些需要时天生的。3一般而言,在底层需要得到基本满足的基础上,才会出现高层需要,但有时人也会在低层需要 没有得到满足之前,去寻找高层需要。 24. 什么是人际沟通?基本功能?(1)

是沟通者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满足某种需要而展开的,可以发生在个人与个人之间也可以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还可以发生在大众传播中。(2)促使人们之间相互了解,协调人们的社会生活;还具有需要满足的功能,使自我价值得以实现。

25. 说明是人格?人格有哪些特征?人

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特征:独特性;稳定性;统合性;复杂性;功能性。 26. 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有哪

些?各对人格起什么作用?生物遗传因素,对人格作用程度因人格特征不同而异,通常在智力、气质这些与生物因素相关较大的特征上(2)社会文化因素。决定了人格的共同特征,它使同一社会的人在人格上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3)家

庭环境因素。家庭是社会文化的媒介,它对人格具有强大的塑造力,父母的教养方式的适当性,直接决定孩子人格特征的形成。(4)早期童年经验。不能对人格单独起决定作用,与其它因素共同决定人格。5自然物理因素

27. 焦虑包括哪几种类型?应对策略

(1)广泛性焦虑障碍。这种焦虑体验在人的持续性害怕,但无法指出害怕什么。(2)恐慌障碍。体验到突然的、强烈的、不断出现的并且常常无法预测的焦虑行为的袭击。(3)恐惧症。它分为广场恐惧症、社会恐惧症、特殊恐惧症等(4)强迫症(5)创伤后应激症。认清焦虑状况,掌握克服焦虑的原则,学会放松自己,运用想像减轻焦虑,进行理性思考,接受专业治疗。 28. 中年危机的表现;1中年人最不接受

的可能最先是自己仪容方面的变化,身体不如以前健壮2进入中年以后,家庭生活也会发生一些变化,小孩长大,生活单调,孤单感增强。3中年时期也是个人成熟与事业收获的阶段,但个体工作满意度会降低。

29. 什么是挫折?挫折后的反应?如何

应对挫折?1)挫折是指个体在通向目标的过程中遇到难以克服的障碍或干扰,使目的不能达到、需要无法满足时所产生的不愉快情绪反应(2)反应:攻击行为;冷漠;幻想;心理防御机制。3)勇敢正确的面对挫折,正确认识挫折;改变不合理观念;加强修养,勇于实践;优化自身人格品质。

30. 简叙人格差异的表现?认知方式差

异;气质差异;性格差异。 31. 心理发展年龄阶段划分的依据是什

么?个体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如何?依据为,在一定的教育条件下,个体心理发展的各个不同时期内的特殊矛盾或质的特点。(2)特征:普遍性;稳定性;可变性;限制性。 32. 智力发展有何特征?(1)智力发展

的一般趋势;随个体年龄的增长而变化。(2)稳定性和可变性。 33. 智力测验的性质:1对象是心理特

质2测量的间接性3测量的有误差4测量工具适用性与社会文化背景有关。

34. 思维的主要特征?间接性;概括性;

思维与语言有密切的关系。 35. 什么是斯滕伯格智力理论中的元成

分、操作成分和知识获得成分?元成分指控制行为表现和知识获得的过程,负责行为的计划、策略与监控。(2)操作成分是指接受刺激,将信息保持在短时记忆中,比较刺激,从长时记忆提取信息,以及作出判断反应的过程负责执行元成分的决策(3)知识获得成分指用于获取和保存新信息的过程,负责新信息的编码和存储。

36. 如何理解智力的个别差异?1)在智

力发展水平上,不同的人所达到的最高水平不同(2)每个人智力结构,即组成方式上也有所不同(3)智力发展过程有不同的形态

37. 简叙动机与需要、诱因的关系。1)

需要与诱因是紧密相连的.需要比较内在、隐蔽,是支配人们行动的内部原因;诱因是与需要相关联的外界刺激物,它吸引有机体的朝向性活动,并使需要有可能的得到满足。(2)当人们的需要得到满足后,诱因的吸引力降低,动机的强度也随之减弱或消失。

38. 非语言沟通的类型和功能.包括手

势、身体姿态、音调、身体空间和表情。表情:表达感情、态度、理解和判断他人的感情、态度;(2)眼行为:注意、劝说、调节和表达感情;(3)身体语言和身体动作:象征、说明、调节、情感流露(4)服饰:可以为沟通者传达性信息;(5)讲话风格:告诉有关群体成员的信息(6)人际空间:表露人际关系的

"语言".

39. 动机对于提高活动效率有何意义?

(1)各种动机都存在动机的最佳水平,动机过强或不足,都会使工作或学习效率降低;(2)动机的最佳水平随活动性质的不同而不同。 40. 面对压力如何应对?正确认识压力

的作用及其可能导致的后果,对可能出现的过度压力有心理准备并主动学习处理压力的方法。 41. 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各有

什么影响?因素有内在的也有外在的,有先天的也有后天的。遗传素质是心理发展前提。先天的遗传素质为个体提高心理发展可能性,在后天结合下才能得以正常发展。它们在相辅相成中发挥作用。 42. 意识活动的主要内容?对外部事物

的觉知;对内部刺激的觉知;对自身的觉知。

43. 感觉产生的基本过程.收集信息;转

换;将感受器传出的神经冲动经过传入神经的传导到大脑皮层,进行有选择的加工;在大脑皮层的感觉中枢区域加工为感觉。

44. 催眠状态下的心理特征有哪些?感

觉麻痹;感觉扭曲和幻觉;解除抑制;对催眠经念得记忆消失 45. 按照作用的性质不同,心理促动药

物可以分为哪几类?镇静剂;兴奋剂;迷幻剂。

46. 什么是韦伯定律?描述觉察刺激的

微弱变化所需变化量与原有刺激间的关系的规律,由19世纪德国生理学家韦伯发现,称韦伯定律。指出在一个刺激能量上发现一个最小可觉察的感觉差异所需要的刺激变化量与原有刺激量的大小有固定的比例关系。

47. 人的知觉内容和特性?内容:对人

的知觉;对社会事件的知觉;对人际关系的知觉;特性:认知对象的独特性;对他人行为的期望会影响社会知觉过程;社会知觉加工过程的特殊性;

48. 记忆基本过程?编码;保持;提取。 49. 在思维的过程中,思维操作主要有

哪几种?分析和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

50. 创造思维主要有哪些特征?敏感

性;流畅性;灵活性;再定义性;洞察性;独创性。

51. 智力和能力的关系如何?联系:任

何能力都包含有智力因素,一定的智力是能力形成的必要条件,能力的发展又有利于智力的提高。区别:概念不同;影响因素不同;生理基础不同。

52. 大学毕业生面临的主要任务(1)求

职与升学或继续学习(2)婚恋与生育。

53. 问卷法进行心理调查的优缺点:优

点能同时搜集许多人的同类问题资料,省人力省物力。缺点,不能保证回收率及被调查者的认真合作。 54. 长时记忆需提取线索,线索的有效

性主要依赖哪些条件?(1)与编码信息相联系的紧密程度,(2)情境与状态的依存性(3)情绪的作用。 55. 什么是人格测验?试举三例。是在

标准化的技术条件下,探察和鉴别受测者心理及行为的方法;主要人格测验有,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爱德华个人兴趣量表,高夫的青年性格问卷。

56. 人格测量的方法:1测验法,是在

标准化的技术条件下,对受测者的行为和内在心理变化进行探察和鉴别的方法,主要形式有问卷调查法。2投射法,一般由若干个模棱两可的刺激所组成,被试者可以任加解释,使自己的动机、态度、感情以及性格在不知不觉中反应出来,然后由测验者将其反应加以分析,就可以推出若干人的个性特征。 57. 感觉产生的基本过程?(1)收集信

息。(2)转换,即把进入的能量转换为神经冲动,这是产生感觉的关键环节,其机构称感受器。(3)将

感觉传出的神经冲动经过传入神经的传导,将信息传到大脑皮层,并在复杂神经网络的传递过程中,对传入的信息进行有选择的加工。(4)最后,在大脑皮层的感觉中枢区域,被加工为人们所体验到的具有各种不同性质和强度的感觉。 58. 长时记忆是如何存储与建构的?首

先是归类,它表现为对于相关或相似的项目,无论在有序或无序条件下呈现,都要按照一定的类别组织起来记忆的。其次,当各种信息在概念上有一定层次的逻辑关系时,在记忆中就会按照它们的共同特性构成一个多层次的概念体系,这种有层次的组织结构可以有力地提高记忆效果。这样,人的各种知识经验就在长时记忆中,构成了一个比较稳定的网络,即图式。 59. 什么是概念形成的假设检验模型?

概念形成的假设检验模型认为:概念形成的过程是一个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的过程,被试者通过对所给刺激材料的分眨眼析与综合,并依据自己的知识经验,首先提出一个目标相一致的假设,然后再根据主试者的反馈和对新材料的分析,检验和修正所提出的假设,最终形成概念。

60. 简述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主要观点及

特征。主要观点:(1)华生坚持心理学是研究行为的科学。(2)华生认为,强化很重要,只要找到不同事物间的联系,再根据条件反射原理给予适当强化,使刺激和反应间建立牢固的联系,就可以预测、控制改变人的行为。(3)斯金纳指出:任何有机体都倾向于重复那些指向积极后果的行为而不去重复指向消极后果的行为,他坚信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外部环境所决定。特征:(1)行为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华生。发表了《从一个行为主义者眼光中所看的心理学》,这标志行为主义的诞生。(2)华生只强调行为,否认心理、意识,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在后天环境影响下形成的。(3)行为主义不仅在客观研究方面得到肯定,在当前行为改造、心理治疗中,行为主义的方法任占重要地位。

61. 遗忘曲线表明了遗忘有什么规律?

具体规律是: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即在识记的最初阶段遗忘的很快,后来逐渐减慢,到了相当时间,记忆保持的分量较少了,几乎不再遗忘。

62. 什么是频率匹配学说?对于1000赫

兹以上的中度音高的声音,不只是由单独一个神经细胞,而是由一组神经细胞组合起来构成与之相匹配的频率,也就是说,神经细胞分成数组,各自以轮班的方式发射神经冲动,不同的组分别对声波压力产生神经冲动,各组同步发放,产生对高频声波的识别功能,称频率匹配学说,也称排发说。

63. 简述机能主义心理学的主要观点及

特征?观点:(1)机能主义心理学强调研究意识的功能和目的;(2)他们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工作不应局限在实验室,还要考虑人是如何调整行为以适应环境不断提出的要求。特征:(1)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其代表人物还有杜威等人。(2)他们强调心理学应研究意识的功能,故被称为机能主义心理学。 64. 成年人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成年

期是指从20岁左右到65岁左右这一段时漫长的时期。特点是(1)个体的自我意识得到充分的发展,自我同一性得到确立,人生观和价值观趋于稳定,情绪也趋于稳定,人际交往趋向于成熟。(2)随着个体经济地位的独立,个体的诸多心理感受和生活状态也发生着重要的变化,恋爱,婚姻以及养育子女已经成为成年人的重要任务。

65. 什么是社会助长和社会惰化?它们

的主要原因有哪些?社会助长时指个体与别人在一起活动或有别人在场时,个体的行为效率提高的现象。因为在他人在场时增加了个体活动驱动或动机,这种驱动或动机的增加对作业成绩的影响依作业性质而定。(2)社会惰化主要指当群体在一起完成一件工作时,群体中的成员每人所付出努力会比个体在单独情况下完成任务时偏少的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三个第一,社会评价的作用。第二,社会认知的作用。第三,社会作用力的作用。 66. 简述人格的结构.人格是一个系统,

并非由单一特征所构成,是由多种特征的组合,成分有(1)知-情-意系统。(2)心理状态系统。(3)人格动力系统(4)心理特征系统(5)自我调控系统。上述五种人格系统之间具有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使人格构成一个整体。同时五种人格系统成分的独特结合,也构成了每个人的独特人格。 67. 能力可以划分为那些类型?按照倾

向性可划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2)按照功能可划分为人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3)按照在生活动中产生的结果与原有知识经验的关系划分为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 68. 情绪的基本形式有哪些?人类具有

四种基本的情绪(1)快乐,是一种追求并达到目的时所产生的满足体验(2)愤怒,是由于受到干扰而使人不能达到目的时所产生的体验(3)恐惧,是企图摆脱、逃避某种危险情景时所产生的体验(4)悲哀,是在失去心爱的对象或愿望破灭、理想不能实现时所产生的体验。 69. 动机分为哪几种?生理性动机和社

会性动机在我们生活中分别扮演什么角色?生理性动机与社会性动机;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主导动机与从属动机。(2)根据性质不同分为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生理性动机也称为驱动,是个体的生理需要所驱动而产生的动机,它以个体的生物学需要为基础,对维持个体的生存和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社会性动机推动人们从事社会活动,参与社会团体,并在其中获得认可、地位与成功感。社会性动机是认得某些高级需要所产生的,所以,如果社会性动机长期得不到满足,可能导致适应不良,出现某种心理障碍。

70. 毕生发展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人生

的发展,除了身体在生物意义上的发育、成熟以外,是一个伴随人的一生的过程,其行为变化过程贯穿于从胎儿期到死亡的全部一生中,行为变化过程反应了个人的不同行为表现曾强和减弱的情况。发展具有多样性和多向性,发展的方向也因发展内容的种类不同而不同。(3)发展由获得和丧失组成,是一个有序变化的过程。(4)心理发展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性和可塑性,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形式。(5)心理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个体发展是年龄阶段、历史阶段和非规范事件等多种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 71. 引发压力的原因有哪些?压力会带

来什么样的身心反应?人际交往造成的压力是最主要的来源。心理学家提出四种类型的压力源:躯体性压力源、心理性压力源、社会性压力源、文化性压力源。(2)压力下的生理反应。主要表现在自主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等分面。压力下的心理反应。压力引起的心理反应有警觉、注意力集中、思维敏捷、精神振奋。(3)压力下的行为反应。可分为直接反应和间接反应。

72. 青少年时期个体个性发展的主要特

点是什么?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发展、情绪的发展和人际关系的发展充分表现了个性发展的特点,1自我

意识的发展,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了解自己的意识越来越强烈,进入主观化的自我阶段。2情绪表新的矛盾特点,由于心理能力的发展和生活经验的丰富,其情绪的表现形式也不再单一,但有不同于成年人那样稳定。因而表现出两面性,即强烈、狂暴与温和、细腻共存、情绪的可变性固执性共存,内向性与表现性共存。3人际交往发展的新特点,对友谊非常重视。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使其与父母之间发生冲突,观念上的对立,代沟,同时也对异性产生兴趣。

73. 成就动机的特征有哪些? 成就动

机是一种后天学习而获得的动机,也是决定个体努力程度的动力因素,人与人之间的成就动机存在个体差异,一般来讲成就水平较高者有以下特征a具有挑战性和创造性b具有坚定的信念c正确的归因方式。

74. 群体极化和群体决策造成什么影

响?a通过群体讨论,使群体的态度或意见出现了极端化,使群体的态度或意见倾向朝向两级方向运动,是原来不同意见之间距离更大。 B一旦群体思维产生了,凝聚力高的群体的成员就会过高估计群体的权利和道德权威是对立意见定型化,使错误意见合理化,并产生虚假的意见来压制不同的意见导致群体出现错误的决策。

75. 儿童动作发展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a自上而下。儿童首先发展与头部有关的动作,其次是躯干动作,最后是脚和下肢的动作。B由内而外,儿童发展先头部和躯干的动作,然后发展双臂和双腿的动作,最后才是手的较细的动作c由简单的无意识的到复杂的、意识控制的动作。儿童开始发展的动作是简单的大动作,意识参与的成分比较少,以后在此基础上才发展起由意识控制的精细的复杂的动作。

76. 交往动机产生的原因有哪些?a合

作,合作是人类基本的社会生存动机这种合作式的交往多是以某一件或活动为基础的,人们通过完成某一活动、处理某一事件而在一起,活动完成后,一些 合作恳会停止。但如果通过合作之后建立了情感联系,就可以进一步建立亲密的交往b情意,在社会生活中,我们会因一些情感因素而喜欢与他人在一起c归属,人们总希望自己能成为某一社会群体中的一员,被其他成员认可。这种归属于某一团体的交往需求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 77. 心理学主要有哪些分支?1)心理学

的理论领域的分支有:实验与认知心理学;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心理测量学;生理心理学。儿童发展的社会性发展包括哪些内容?(1)依恋行为。交往双方通过相互给予安全、温暖、情感支持而使得双方产生了相互的亲密感的关系(2)性别社会化。指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地受到社会文化对自己性别行为的区别对待。(3)道德判断的发展。它的发展对道德行为起着重要的引导和调节作用。 78. 举例说明说明是心理防御机制,有

哪些表现方式?心理防御机制指个体在潜意识中为减弱、回避或克服现实冲突带来的挫折、焦虑、紧张等而采用的一种防御手段,借此保护自己。具体表现为10种方式:否认、幻想、压抑、投射、反向、转移、退行、文饰、补偿、升华。 79. 去个体化现象的发生过程和原因。

在群体中,人们有时会感到自己被湮没,于是个人意识和理解评价感丧失,个体难以意识到自己的价值和行为,自制力变低导致人们加入到重复的、冲动的、情绪化的,有时是破坏性的行动中去,这种现象叫做去个体化。原因有:匿名性;个体处于群体中,瑟吉欧外界因素

的影响使自己注意力集中在他人的反应以及周围所发生的戏剧性事件,使个体进入极端的自我卷入,从而降低自我意识。

80. 交往动机产生的原因有哪些?(1)

合作。人类生活在一个大的社会网络系统中,与他人合作共处是我们社会文化所价值所鼓励的东西。合作是人类基本的社会生存动机。(2)情谊。这种情感因素为取向的交往,具有持久性、亲密性、少功力性的特点。(3)归属。人们总是希望自己能成为某一社会群体中的一员,被其他成员认可。

81. 动机与需要、诱因的关系。(1)动

机产生由内外两种因素影响。个体内在的某种需要是动机的根本原因,外在则为诱因。(2)在动机中,需要与诱因是紧密相连的。需要比较内在、隐蔽,是支配人们行动的内部原因,诱因是与需要相联系的外界刺激物,它吸引有机体的朝向性活动,并使需要有可能得到满足。(3)当人们需要得到满足后,诱因的吸引力降低,动机的强度也随之减弱或消失。

82. 智力检测可以划分为哪些类型?智

力检测与性向检测和成就检测的区别是什么?(1)根据实施对象的数目划分为个别检测和团体检测;根据检测题目呈现出的方式不同划分为文字检测和非文字检测;根据检测要求划分,速度检测和难度检测。(2)智力检测一般注重表现在认知活动中的稳定的一般能力,如言语能力,数学能力,记忆能力等;性向检验泛指用以测量潜在才能的测验,目的在于发现儿童的潜在才能;成就测验主要考察受测者在学习和训练后所具有的知识和技能水平。 83. 何谓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二者在

发展上有什么区别?流体智力指一般的学习和行为能力,由速度、能量、快速适应新环境的测验度量。晶体智力指以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由词汇、社会推理以及问题解决等测验度量。流体智力主要作用是学习新知识和解决新问题,主要受人的生物学因素的影响;晶体智力测量的是知识经验,是人们学会的东西,主要作用是处理熟悉的、已加工的问题,晶体智力一部分是由教育和经验决定是一部分是早期流体智力发展的结果。

84. 简述精神分析学派的主要观点及特

征?观点:(1)弗洛伊德提出要用精神分析的方法来寻找病人疾病的根源,通过病人的自由联想,对其谈话作出分析,找出其疾病的根源。(2)他还认为人除了有意识的活动,还有无意识的活动。(3)精神分析主要就是试图用各种方法发现和揭示病人在下意识中存在的问题。特征:(1)精神分析学派19世纪后期产生于欧洲,创始人弗洛伊德。(2)由于弗洛伊德过分强调人的性本能在下意识中作用,认为人在性方面的压抑是多种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因此在理论上曾引起争论,在我国更受到长期的批判。(3)精神分析的方法至今在精神病患者的治疗中任然继续使用,而且其理论对人格、动机的那个心理学的研究方面也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物。

论述题

催眠的原理是什么?与睡眠有睡眠区别?

催眠原理:催眠师角色扮演;催眠师意识的分离;

(2)催眠是一种类似睡眠又实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这种恍惚的意识状态,是一种特殊情境下又催眠师诱导形成的。是一种特殊意识状态,与睡眠状态不同,在进入催眠状态后,人的意识活动并非停止,知识恍惚不能自主,其心理活动有几个主要的特征:感觉麻痹;感觉扭曲和幻觉;解除抑制;对催眠经验的记忆消失。 简述刻板效应.

社会刻板效应指人们对社会上某一类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当人们采用比较固定的看法去识别一个具体的人,去对他进行判断、推测概括的时候,就可能出现偏差,这就是社会刻板效应。(2)形成原因:认知者总希望根据较少的信息作出全面的推论;每个群体都会有自己独特的目标,因而同一个群体中的个体就会有许多相似之处;接触机会的限制;满足人们需要还可以补充社会认知过程中的缺失信息;自然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影响。(3)在社会认知中既有积极的又有消极的。(4)社会刻板影响不是一层不变的,人们文化水平越高,他所持的社会刻板印象就越容易改变,另外,一个人对社会对社会刻板印象越了解,他也越容易改变自己所持的社会刻板印象。

叙学习策略和方法。

第一注意复习的策略。首先在复习上应该注意及时复习和系统复习;其次在复习的次数上,要注意过度复习,一般过度学习程度达50%时效果较好;最后在复习方法上,要阅读与背诵相结合,此外还应尽量地调动起多种感官共同进行记忆。第二是组织的策略,即根据知识经验之间的内在关系,对学习材料进行系统、有序的分类,整理和概括使之结构合理化。应用组织策略可以对学习材料进行深入的加工,进而促进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与记忆。

影响创造性的因素?谈谈如何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

因素:智力因素;人格因素;环境因素;动机因素。

建立目标与意向;训练基本的技巧;鼓励个体取得某领域的具体知识;刺激和鼓励好奇心;建立动机,特别是内部动机;建立自信鼓励冒险精神;强调掌握和自我竞争;培养有关创造力合创造性思维的信念;提供选择和发现的机会;促进自我管理技巧;传授创造性思维的策略与技术;运用例子; 影响智力发展的因素。

遗传因素对智力的影响。心理学中主要通过家庭谱系研究和双生子研究推测遗传对智力的影响;(2)家庭环境对智力的影响。大量的收养儿童研究表明:被收养的儿童智商与养父母的智商也有一定程度的关系,收养前后父母社会经济地位的变化对儿童的智力发展存在影响,早期干预也能提高儿童的智力测验分数;(3)学校教育对智力的影响,影响途径有多种,最显著的就是知识的传授。(4)社会实践对智力的影响。人的各种能力是社会实践中最终形成起来的,智力也不例外。 有代表性的动机理论有哪些?

本能理论;匮乏与成长动机理论;认知与期待理论;

结合自己的生活例子,说明如何克服焦虑。

首先要认清焦虑状况。即要认识焦虑的症状;其次,要坚持克服焦虑的三个原则,即不回避、正面迎战和做纪录;第三,要学会放松自己;第四,要运用想象减轻焦虑;第五,要进行理性思考;最后,要接受专业治疗。 什么是创造性思维?特征?

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2)特征:名感性;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再定义性;洞察性。

如何认识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对儿童心理过程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儿童认知发展四个阶段,描述从婴儿期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顺序(1)感知运算阶段(2)前运算阶段(3)具体运算阶段(4)形式运算阶段。次理论得到心理学家普遍认可,对研究儿童的心理发展有巨大影响但也有人认为,皮亚杰低估了儿童的认知能力,但也有其他研究者指出,皮亚杰用于得出此结论的实验情境是儿童不熟悉的,问题的难度也不适合于儿童,因此采用了一些变通的方法对儿童的自我中心思维进行研究,发现儿童并不像皮亚杰所说自我中心那样的思维。 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

生物遗传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家庭环境因素;早期儿童经验;自然物理因素 对梦的研究有哪些?梦有哪些特征? 关于梦的研究有:(1)弗洛伊德首先提出,人的心理可以划分为意识、无意识和前意识三个层面,他认为梦诗欲望的满足,梦是一种无意识的活动;(2)梦的内容方面,霍尔的研究最具有代表性,他发现大多数的梦具有一般世俗的性质可能是将家庭、朋友和同事等特征加以联系组成,因此有一些梦相当普遍。 梦的特征:第一自我为中心是梦第一个重要特征;第二,梦境受生活环境影响;第三,睡眠中的外在或内在刺激可以影响梦的内容;

说明如何对群体内部人际关系进行有效的测量。

社会测量法师测量群体内部人际关系最常用的方法。(2)社会测量法最基本的技术包括两个步骤,其一是社会测量问卷或访谈,其二是对问卷或访谈结果的的分析处理。(3)举例:社会测量或访谈题目设计;测量结果制成人际关系矩阵表或绘制更直观的人际关系图。

用工作动机理论说明如何激发人的工作动机。

工作动机理论:X理论;Y理论;V理论;Z理论。

措施:(1)提高工资及福利,进行物质刺激;(2)创造自由的工作环境,让工作者有发挥创造力的空间,满足他们对工作的内在需要;(3)把组织目标与个人价值的实现结合起来;(4)提高工作者的个人价值观。

学习心理学的意义和作用.

心理学时一门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学习心理学目的是为了了解人类的心理活动规律,把心理学知识直接用于实际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它即有助于对自己有个比较清晰的了解和认识,能够调节控制自己的行为,同时知自知彼,搞好人际关系,对社会发展,人类进步起一定的促进作用。(1)认识内外世界。学习心理学可以加深人们对自身的了解,可以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人际交往中,实现对外部世界的准确认知;(2)调整和控制行为。(3)直接应用在实际工作上。

分析比较舒次的人际需要三维理论和霍曼斯的社会交换理论。

舒的三维理论:首先舒认为每一个主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需要,即包容需要,支配需要,情感需要,这三种基本人际关系解决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其次个体在表现三种基本人际需要时又分为主动性和被动性,于是个体的人际行为划分为六种。 (2)霍曼斯采用经济学的概念来解释人的社会行为,提出了社会交换理论。他认为,在社会互交过程中人的社会行为实际上就是一种商品交换。社会交换不仅是物质交换还包括赞许、荣誉、地位、声望等非物质交换以及心理财富的交换。

问题解决的概念、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问题解决是指具有一系列目标指向性的认知操作。其特征:目标指向性;操作系列性;认知性操作。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问题表征的方式;无关信息的干扰;功能固着性;心向。

什么是创造性思维?特征?

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2)特征:名感性;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再定义性;洞察性。

培养青少年良好性格的意义,并对如何培养提出建议。

意义:有利于帮助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2)有利于帮助青少年学会正确的评价自我、提高自我教育和自我调控的能力;有利于帮助青少年处理好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结合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谈如何发挥教育在智力发展中的作用。

加德纳认为,智力的内涵是多元的,它由7种相对独立的智力成分所构成。这7种智力为:言语智力、逻辑数学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智力、内省智力。(2)教育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影响智力发展。通过知识技能的传播可以使学生的能力和其他的心理品质得到发展;各种课外校外活动,也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 影响人际吸引的主要条件。

相似性与互补性;人们倾向与喜欢那些与自己具有相似态度和价值观的人,在个性品质和行为方式上某些相反的、互补的特征,有时也能满足相互的需要,都能表现为相互吸引。(2)个人品质:随着人际交往的深入,交往者的内在品质越来越重要;(3)接近性与熟悉性;空间上的距离较近的个体,相互接触的机会较多,能够增进彼此的了解,容易成为知己。

说明人际交往的心理需要。

本能:人的交往需要是一种本能,是在个体发展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它通过遗传直接传递给后代。(2)合群需要:当个体对周围环境缺乏了解和把握,当个体心情紧张、有高恐惧感时,他们倾向于与他人在一起,倾向于寻求他人伴同;(3)自我肯定的需要:个体对自己的认识是先从认识别人的评价开始的,别人对个体的评价、态度、包括对待他们的行为方式就像一面镜子,使个体从中了解自己,界定自己并形成相应的自我概念。 心理挫折的应对策略:1正确认识挫折2改变不合理的观念3加强修养,用于实践4强化自我人格品质。

影响智力发展的因素:1遗传因素对智力的影响,心理学中主要通过家庭谱系研究和双生子研究推测遗传对智力的影响2家庭环境对智力的影响,大量的收养儿童研究表明,被收养儿童的智商与养父母的智商也有一定程度的相关,收养前后父母社会经济地位的变化对儿童的智力发展存在着影响,早期 干预也能提高儿童的智力检测分数。3学校教育对智力的影响,学校教育对智力有显著的影响,影响途径多种多样,最明显的方面就是知识的传授4社会实践对智力的影响,人的各种能力是在社会实践中最终形成起来的,智力也不例外。

如何对群体内部对人际关系进行有效的测量?1社会测量法是测量群体内部人际关系最常用的方法。2社会测量法最基本的两个步骤,一是社会测量问卷或访谈,二是对问卷或访谈结果的分析处理。3举例社会测量或访谈题目设计,测量结果制成人际关系矩阵表或绘制更直观的人际关系图。

第二篇:文化管理学 自考复习资料 自考小抄(新)

文化管理学

一、单选

1.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是以(文化)为实体,按照一产品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合配的并且耗费一定成本的物品服务。

2.文化产品按照(公共性)的不同又可以分为纯公共物品,准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

3.萨缪尔森认为,公共物品有如下两个特征:(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4.文化事业的本质在于(公益性)。

5.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 6.文化事业最大的特点就在于经的(公共性)。 7.文化事业管理的基本方法中,(行政方法)具有权威性、直接性、明确性的特点。 8.文化事业管理的基本方法中,(经济方法)是政府在宏观调控中常用的最有效的手段。

9.指导性管理与指令性管理的最大区别在于(较少使用行政命令)的手段。

10.受文化的政策规范,制约的社会成员称为(文化政策目标团体)。

11.(方案设计)是确定文化政策的中心环节。 12.(文化政策功能的终止)是指文化政策自身所具有的和在运行过程中所产生,发挥和行使的作用,效力和职能的局部或全部的终止和结束。 13.(文化政策机构的终止)指由于某项政策功能的终止而导致的机关组织机构的撤销或职能的转变。 14.(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繁荣文化事业的基本方针,简称“双百”方针。

15.文艺创作政策是(树立精品意识,实施精品战略)。

16.中国专业舞台艺术的政府最高奖——(“文华奖”。)

17.文物工作政策——(保护为主,抢救第一)。 18.中国对文物实行的分级保护,对于可移动的文化,按文物何时何地分为三级进行科学保管与收藏。

19.文化市场政策——“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20.加强群艺馆,文化馆,文化站建设,属于(群众文化组织)。

21.党内主管文化的最高领导是(中共中央宣传部)。 22.中央政府主管文化的部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 23.(文化中介机构)是指在文化经济市场中,为交易的双方提供信息,促成交易而收取佣金等报酬的文化服务机构。

24.我国最早成立的文化行为协会之一是(宁波北仑

文化行业协会)。

25.文化事业组织是种免税组织,有严格的免税规定,表现的是(非营利性)。 26.国际标准书号由(“组号——出版者号——书名号——校验位”)四组数字组成,其英文缩写依次是“ISBN”。

27.2002年4月9日(中国出版集团)成立。我国图书出版的集团化建设开始实施。

28.在国内出版公开发行的报纸都有国内统一刊号和邮发代号。(CN)为中国代号。 29.高校报纸的统一刊号形式是一般的统一刊号后面加(F)

30.(文化市场的经营立体)是指在文化市场上依法从事文化商品经营和进行文化服务活动的个人和组织。

31.(执业注册)是在国家实行准入控制的行业内,从业人员取得法定的职业资格后,还须办证执业注册登记手续方可开业。

32.繁荣和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是调节社会分配和体现社会公平的重要手段。

33.“六五”计划提出的“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乡乡有文化站”的目标至今尚未实现。

34.“文化产业”这一概念最早是由(法兰克福学派)提出。

35.法兰克福学派的另一代表人物(阿多诺)。 36.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和其它文化服务是(文化产业外国层)。

37.文化商品的特殊性决定了生产业除具有一般产业的商品属性之外,还具有(意识形态属性)。 38.(网络游戏)属于以信息网络为载体,形式和内容都有别于传统文化的新型文化产品。

39.2004年8月,在上海成立了全国首个国家动漫游戏产业振兴基地。

40.实现有效的文化产业管理的首要前提是坚持(以人为本)。 41.实施的法规、传统、道德和标准、伦理关系扩大到社会之后,就使得中国传统社会具有了(家法社会)的特点。

42.城市文化特征的(多代性)反映了文化历史的演进。

43.城市的重要特点或者本质特点是(集聚)。 44.(城市建筑)作为物质文化的一种,被人们比作城市的名片。

45.被称为“凝固的音乐”的(建筑)还要考虑它的节奏感和整体效果。

46.(城市的精神文化)是城市文化的内核或深层结

构。

47.城市人口文化也就是(市民文化)。

48.(培育具有现代化素持的市民)这是城市文化建设的关键。

49.城市文化建设在工具取向上存在分歧,表现为(“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之争。

50.“三馆二宫一厅”中的一厅是指音乐厅或者歌剧院。

51.其中“三馆二宫一厅”中三馆是指图书馆、博物馆、艺术展览馆;二宫是指文化宫、少年宫、一厅是指音乐厅或者歌剧院。 52.社区这个概念,最早是由德国著名社会学家腾尼斯提出来的。

53.地域性:这是社区文化最显著、最基本的特征。 54.社区文化建设的主体性原则,社区文化建设的主体性原则实际遇就是体现“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 55.市场调节模式的特点是文化事业的发展主要依靠市场和社会力量调节。

56.我国的文化事业法律本系是宪法为核心。 57.《文物保护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制定和颁布的第一部文化法律。

58.文物保护的基本原则:国家所有优先原则。 59.传统文化体制的生存环境:计划体制。(1)它依赖于计划体制所提供的基本制度规则,(2)它依赖于计划体制所提供的经费支持。 60.20世纪80年代没有进行“事业单位,企业管理”模式的是广播电视业。

二、多选

1.文化行政的主要特点:宏观性、间接性、多样性。 2.建设服务型政府要求文化管理部门:由主要办文化向管文化较多、由主要是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较变、由主要是直接管理局间接管理较变。

3.先进文化建设的两个目标:一是树人的目标,二是社会目标。

4.文化政策立体指:执政党、国家立法机关、政府、文化政策研究人员。

5.文化政策方案的确定包括三个阶段:确定文化政策目标、方案设计、方案抉择。

6.我国文化事业总政策包括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服务。“百花齐放、百家包鸣”两部分。 7.我国文化行政管理组织存在的弊端:组织结构不合理、宏观调控措施不到位、行政管理手段不规范。 8.文化市场服务社会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传递信息的功能,2.知识转化的功能,3.教化引导的功能,4.整合凝聚的功能。

9.文化市场按照不同标准较为不同类型:1.营销

环节,2.营销区域,3.营销内容。 10.电影市场的经营主体分为三类:制片者、发行者、放映商。

11.公益性文化事业的特点:公益性、教育性、非营利性。

12.公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社会公有性、社会公家性、社会公用性。

13.我国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表现:1.文化设施日益完善,2.文艺创作、文化活动繁荣发展,3.民间艺术抢救活动声势浩大,4.群众文化事业异彩纷呈,5.文搏事业卓有成效。

14.大众传播媒介主要包括:广播、电视、图书、报刊、及互联网等传播媒体。

15.新兴文化产业管理:体育产业、旅游产业、网络文化产业、会展业。

16.我国传统农村文化的特点:1.以农业为基础的村庄经济决定了传统农村文化的基本生活方式和文化特征,2.以农族关系为基础的组织群体特征,3.以孝梯和勤俭为最基本的社会价值和社会道德,4.以舆论和情感作为主要的农村社会控制手段。 17.农村文化的功能:认识功能、整合功能、调适功能、导向功能、教化功能。

18.城市的物质文化:建筑文化、交通文化、城市人文景观文化。

19.社区文化的特征:1.地域性,2.群众性,3.多样性,4.交融性。

四、判断

1.文化企事业单位对自身文化经济活动的管理是文化事业的宏观层面(×)

2.文化政策主体问题决定了文化政策的所属,即文化政策代表谁的利益、反映谁的要求。(√) 3.执政党是政策的主体中的核心力量。(√)

4.文化政策制定是指文化政策问题界定到文化政策议程的建立再到文化政策文本确立以及合法化的过程。(√) 5.“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是社会主义文化事发展的正确方向,简称“二为”方向。(√) 6.“古为今用,评为中用,推陈发新”是正确认识,利用古代文化遗产和外国文化成果,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的方针。(√) 7.以拥金为主要经济收入的文化服务报酬,它通常为中介交易双方承担。(√) 8.文化事业组织所从事的“社会服务”更多地体现为服务者与社会公众的“契约关系”,不以公共权力的基础,也不具有强制性。(√)

9.《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将学科分为五大部类,2

2个基本大类。(√)

10.我国的期刊发行模式主要有:依靠邮政系统发行,杂志社会自办自行,通过第三发行公司发行的三种模式。(√) 11.随着信息的潮流的涌起,出现了期刊网上发行的新模式。(√)

12.根据电影审查分级标准,国产和进口影片按内容分为普通影片和少年儿童不宜观看两类。 13.国办公益性文化事业,理所当然地应当归社会全体公民所在。(√) 14.狭义文化产业是文艺广电业:广义文化产业简称文教广电业。(√) 15.文化产品(可)以按照一般商品等所交换的原则来实现自身的价值,并接受市场的选择从而实现其经济效益。(×) 16.在市场准入政策方面,对于高层次、高品位的文化的坚持产业化方向,但政府应给予经济上的支持;对于消遣、益智、娱乐型文化则完全产业化。(√)

17.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化的重要特点:经济上的竞争以城市为竞争单位。(√)

18.由于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社区文化建设主要是由政府。(√)

19.文化事业主要由国家举办,它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由国家规定并通过发布指令性的计划加以实现。(√)

20.我的文化事业法律体系是以宪法为核心,以文化法为主要内容。(√) 21.《文化保护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制定和颁布的第一部文化法律。(√)

22.1910年清朝政府颁布了中国的第一部著作权法——《大清著作权律》。(√)

23.出版单位实行(主编)责任制度,保障出版物刊载的内容符合本条例的规定。(×) 24.西方国家没有文化事业的概念,文化十分明确地以产业的形式来发展。(√)

25.《中国文化产业蓝皮书》的分类模式:(1)主体或核心行业,(2)前沿文化行业,(3)拓展的文化行业,(4)广告业与咨询业。(√)

26.《产业界面上的文化之舞》的分类模式:(1)主体或核心行业,(2)前沿文化行业,(3)拓展的文化行业,(4)广告业与咨询业。(×)

三、名词解释

1.文化事业管理:是各级政府及其文化行政部门和各种文化企事业单位对各项文化事业和具体文化活动的规则、组织、协调和监督,包括宏观文化行

政和微观文化管理两个层面。

2.文化政策主体:是指以一定的社会文化为对象,根据一定时期的国家文化利益,决策和制定文化政策以实现国家文化目标的人以及由这类人的群体组成的组织形态和机构形态系统。

3.文化组织:主要是指各相关群体为了实现全社会文化的繁荣与发展,通过权责分配和层次结构所构成的一个随环境变化而不断进行自我适应与调整的完整的有机体,以实现公共利益及全社会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为目标,以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文化产品、管理文化事务为基本职能。

4.文化事业组织:是指国家为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由国这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主要从事社会公益文化活动、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服务,独立于政府和企业之外的非营利组织。 5.文化市场:就是文化商品、文化服务和文化资源进行交易活动的场所和领域。

6.图书市场:图书商品出版、发行、买卖整个流通过程中各种交换关系的总和。

7.文化市场稽查:是指政府文化行政部门依照文化市场管理法、法规和规章,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的文化经营活动进行监督、栓查的具体行政行为。

8.公益性文化事业:指由国家或社会兴办的面向全体公民或社会某一部分人的非营利性的文化事业单位及其场所和所开展的各项活动。

9.文化产业: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 10.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指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文化企业通过生产和销售文化产品,提供各种文化服务,占有市场和获取利润的能力。

11.家族文化:是在一定历史社会、文化条件下形成的,以宗族的血缘关系为纽带,注重家族内家庭与家庭之间、族员与族员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的一种村落文化。

12.城市文化:是人类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以及从外界吸收的思想,准则、艺术等思想价值观念及其表现形式。

13.城市化:指在一定的地域内,建立在现代工业基础上的城市经济取代农业经济,农业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的过程。

14.社区文化:指社区居民在特定的区域内,经过长期实践而创造出来的特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 15.文化事业管理模式是管理文化事业过程中用于规范文化管理关系的制度体系。 16.多元复合模式是一种包括集权、分权和放权等多

种管理形式的文化事业管理体制。 17.文化法:是根据宪法制定的调整国家文化管理和社会文化生活中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18.文化事业管理体制:指一定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中文化产品的生产、管理和传播的具体形式和运行方式。

五、简答

1.文化事业管理的基本原则?

答:1.把握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2.坚持政事分开的原则,3.坚持分类管理原则。 2.文化政策终止的主要形式?

答:文化政策的终止是指停止执行某项文化政策。1.文化政策废止,2.文化政策替代,3.文化政策合并,4.文化政策分解,5.文化政策缩减。

3.文化中介机构的功能?

答:1.扩大文化信息传播渠道,加速文化商品流通。2.促进文化资源合理配置,拓展文化再生产规模。3.引导文化经济消费,培育文化消费群体。4.开发文化专业市场,建构支柱文化产业格局。5.推动文化事业体制的转换,健全社会主义文化市场体制。 4.文化事业组织的特征?

答:1.社会服务性,2.非营利性,3.非政府性。 5.我国群众文化组织的构成?

答:1.人民团体,2.基层文化馆、文化站和群艺馆,3.群众自发组织的文化组织。 6.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意义?

答:1.繁荣和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是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凝聚和提升民族精神的有效方式,2.繁荣和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对于建设现代化文明社会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作用,3.繁荣和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是调节社会分配和体现社会公平的重要手段。

7.我国公益性文化事业管理存在的问题?

答:1.文化投入欠账较多,文化发展水平偏低,2.文化发展不平衡,3.文化产品质量的提高滞后于数量的增长,4.文化建设的队伍不够稳定,文艺人才流失现象日趋突出,5.文化体制改革还不够理想,6.文化法制不够健全。

8.公益性文化事业管理的原则?

答:1.坚持持续增加投入原则,2.坚持公益性原则,3.坚持以服务为宗旨的原则,4.坚持法治原则,5.坚持向文化生活贫乏的群体倾斜的原则,6.坚持兼顾各方面的文化利益原则。

9.我国文化产业管理面临的机遇?

答:1.有助于更好地借鉴国外文化产业管理的成功

经验,提高我国文化产业的竞争力,2.有助于更好地引进外资,拓宽融资渠道,3.有助于进一步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改革动力。

10.加强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的意义?

答:1.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要求,2.加强农村文化加快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的迫切需要,3.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提高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整体水平的需要。 11.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与管理的具体举措?

答:1.提高认识,深刻领会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2.大力发展农村教育,3.坚持文化大众化方向,培植多元的农村小康文化主体。 12.城市文化的特征?

答:1.城市文化的多代性与多元性,2.城市文化的多样性与层次性,3.城市文化的开放性与整体性,4.城市文化的现实生活与有效管理笥,5.城市文化的快节奏性与求新性,6.城市文化的集聚性、扩散性与地域性。

13.城市文化建设的内容?

答:1.培育具有现代素质的市民,2.建设具有个性的城市形象文化,3.充分挖掘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4.形成若干个著名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或艺术团体,5.有繁荣发达的文化产业,6.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14.社区文化的功能?

答:1.社区文化具有营造“社区精神”的作用,2.社区文化具有提高“社区综合竞争力”的作用,3.社区文化具有提高社区综合素质的作用。 15.政府主导型文化事业管理模式的特点? 答:1.健全的文化行政体系,2.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3.强有力的资金和政策支持。

16.《电影管理条例》实行的基本制度?

答:1.摄制电影许可证制度,2.中外合作摄制电影片许可证制度,3.电影审查制度,4.电影进口专营制度,5.电影发行经营许可证制度,6.电影放映经营许可证制度。

17.我国互联网文化管理法律制度主要包括? 答:1.经营性互联网文化单位许可制度,2.非经营性互联网文化单位备案制度,3.互联网文化产品审查制度。

18.我国文化事业管理体制改革的内容及方向? 答:1.转变政府文化管理职能,理顺关系,实行政企分开、政事分开,2.完善相关法规,依法建设文化,3.深化文化投资融资体制改革,建立多元化的投资融资体制,4.完善文化市场体系,5.深化文化企事业单位内部改革,6.逐步实现文化管理体制向

大文化管理体制转变。

六、论述

1.新时期农村文化事业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答:1.认识上的偏差制约着农村文化建设,2.文化生产与消费脱节,难以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3.文化阵地建设参差不齐,投入不足,利用率不高,发展不平衡,4.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给农村文化事业带来许多消极影响,5.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文化市场出现诸多问题,6.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农村文化仍具有封闭性、凝固性、落后性、农耕性等特征,7.农村教育存在诸多问题。 2.改革开放以来文化体制改革的特点?

答:第一,体制内改革快于体制外改革;第二,外层制度改革快于核心制度改革;第三,基层单位管理体制改革快于文化行政体制改革;总之,20多年来文化体制改革的典型特点是“非平衡性发展”,即体制内改革与体制外改革、外层制度改革与核心制度改革、基层单位管理制度改革和文化行政体制改革的不配套、不协调,集中体现为“三大差异”;一是行业系统差异,二是地域差蒸发量,三是同一系统内部不同基层单位之间由于资源条件不同,改革的速度与路径也有差别。

3.多元复合模式的特点及利弊分析?

答:多元复合模式的典型代表是法国。多元复合模式是一种包括集权、分权和放权等多管理不甘落后 文化事业管理体制。这一模式的特点是在同一个国家内,对不同的文化事业或同一文化事业的不同层次,采用不同的管理体制,在不同的发展对同一文化事业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甚至在同一文化事业的管理体制中,包括了截然对立的多元化因素。其优点体现在:第一,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有利于调动地方办文化的积极性,有利于增加对地方文化单位和文化活动的资助,并在必要的时候保护本国文化不受外来文化的冲击,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第二,国家干预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有利于对那些需要加强调控的部门进行有效的监控,也有利于使那些可交由市场调节的行业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第三,集权、分权、放权并用,体现了这一管理体制的灵活性,可根据实际情况适时适度采用不同的管理方式,使文化事业管理能遵循文化活动本身的规律和要求。这种模式也有其内在的缺陷,集权和分权的矛盾、放权和收权的冲突会给管理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给协调工作造成较多的问题。 4.论述国外文化事业管理的类型?

答:世界各国的文化事业管理模式分为四种类型:

国家计划模式,以苏联为代表;政府主导模式,以韩国为代表;市场调节模式,以美国为代表;多元复合模式,以法国为代表。

国家计划模式以苏联为代表,这是一种中央高度集权的文化事业管理模式,在这一模式下,一国的文化事业由各级政府及其春主管行政部门以指令性计划和行政手段进行调节和控制。这一模式的主要特点是:文化事业主要由国家兴办,它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由国家规定并通过发布指令性的计划加以实现。

这一模式的最大优势是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了一个庞大而严密的、条块结合的、封闭性的文化行政网络、有利于抵御外来不良文化的侵蚀,维护本国的文化安全和国家认同,有助于推动非营利性文化组织的迅速发展和壮大,集中人力物力在较短时间内培育出文化艺术精品。

这种体制的弊病也十分突出:一是片面强调文化是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工具,忽视了文化自身的发展规律,从而限制了文化事业的发展,使文化沦为政治的附庸;二是轻视了文化产品的经济价值,文化产品的供需关系紧张。矛盾突出,难以有效地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要,也限制了文化产业的发展;三是文化行政机关拥有文化管理的一切权力和绝对权威,以指令性手段管理文化单位,文化单位没有自主权,其积极性、创造性严重受挫。同时,文化经费来源单一,国家拔款有限,不利于文化事业的发展。

政府主导模式以韩国为代表,政府主导特点是文化事业以私人兴办为主,但政府并非放任不管,而是发挥主导作用,利用自身拥有的权力及合法有效的手段进行积极主动的引导和协调,使文化事业在国家许可的范围内,沿着特定的方向繁荣发展。 它具有以下优点:第一,政府的强力调控有助于消除文化交流中颓废、腐朽等不良外来文化的负面影响。有助于国民消除现代化过程中焦急、困惑、不信任等消极文化心理的束缚,有助于继承和发扬本国的优秀文化传统,进而提高社会的整合程度。第二,文化管理机构“少而精”,尤其是广播电视系统的“局台合一”建制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率,这也为部分文化事业单位转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以求发展创造了条件,该模式的缺陷也很明显,它较适合小国寡民的国家,较适合单一制的国家,不太适合多民族、地城辽阔的大国。

市场调节模式以美国为代表,特点是文化事业的发燕尾服主要依靠市场和社会力量调节。

它具有以下优点:第一,政府较少干预文化发展,

文化单位在文化市场上自由竞争,有利于形成符合文化活动规律、多样化多层次的文化格局,从而较好地满足人们的文化生活需要。第二,政府对非营利性文化单位以经济优惠政策而非行政拨款的方式进行扶持。第三,依靠众多民间文化机构去调节文化与公众的关系,沟通文化单位之间的联系,有助于调动地方和个人的保佑极性,提高对内对外的文化交流水平,丰富社会各阶层的文化生活。第四,依靠法律手段而非行政手段规范文化市场和推动文化发展的做法。该模式也有以下不足:一是半官方和非官方的文化管理机构较多,容易造成管理权限的重叠混乱和管理工作的扯皮现象。二是不利于在意识形态领域中形成统一的意志和思想,社会凝聚力差,无力抵御外来有害文化的侵害。多元复合模式的典型代表是法国。多元复合模式是一种包括集权、分权和放权等多管理不甘落后 文化事业管理体制。这一模式的特点是在同一个国家内,对不同的文化事业或同一文化事业的不同层次,采用不同的管理体制,在不同的发展对同一文化事业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甚至在同一文化事业的管理体制中,包括了截然对立的多元化因素。其优点体现在:第一,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有利于调动地方办文化的积极性,有利于增加对地方文化单位和文化活动的资助,并在必要的时候保护本国文化不受外来文化的冲击,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第二,国家干预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有利于对那些需要加强调控的部门进行有效的监控,也有利于使那些可交由市场调节的行业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第三,集权、分权、放权并用,体现了这一管理体制的灵活性,可根据实际情况适时适度采用不同的管理方式,使文化事业管理能遵循文化活动本身的规律和要求。这种模式也有其内在的缺陷,集权和分权的矛盾、放权和收权的冲突会给管理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给协调工作造成较多的问题。

第三篇:公共政策 自考复习资料 自考小抄

公共政策学复习提要

第一章 公共政策学的形成与发展

1.公共政策学的创立者是拉斯韦尔。

P26 2.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提出的政策思想:

P7 孟子:“民贵君轻”,“政在得民”;

荀况:君如舟而民如水,“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管仲:“俗之所欲,因而与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李世民:“君依于国,国依于民”。

3.世界上最早的一本政策案例著作可能是《智囊补》,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较为系统的政策研究与政策咨询的著作是《战国策》。

P8 4.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的赫伯特·西蒙,其获奖主要著作《管理行为》一书,被认为是对管理性的组织机构的决策过程进行开创性研究的著作,他在理论上贡献主要有两个方面:提出决策的有限理性命题,构建了有限理性决策模型;概括出了决策过程理论。 P22,P84 5.拉斯韦尔揭示公共政策学具有的特点:

民主性、逻辑实证性、时控性、跨学科性和动态性。

P27-28 6.拉斯韦尔将政策系统运行分为七个功能活动环节即七个阶段或步骤:情报(信息)、建议、规定、行使、运用、评价、终止。

P28,P206-207 7.克劳塞维茨提出系统的战略决策思想,正确地设定了战略、策略与战术之间的关系,为政策研究中“政策链”、“政策群”概念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8.20世纪前半期,对公共政策学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的主要条件有:P17-26 (1)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产生 (2)决策科学的形成

(3)行为科学的形成和行为主义政治学的进展

1 (4)凯恩思主义的出台与政府政策领域的扩大

9.公共政策在其发展的第二个阶段上,对政策过程中的价值因素和伦理因素的作用给予了重视。

P34-43 10.公共政策学的建制化表现在哪些方面? (1)学会的成立 (2)专业研究刊物的问世 (3)专门研究机构的建立 (4)大学教育中专业与课程的设置

11.马克斯·韦伯对公共政策学的贡献,表现在方法论上提出了理想类型和主张价值无涉。P13-15 12.公共政策学第二个发展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德洛尔

P32-33 第二章 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

1.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是公共政策。

2.政治系统决策模型的提出者是美国政治学家伊斯顿。

P89 3.伊斯顿的政治系统模型表明决策中“暗箱”的存在。 P89-90 4.政治系统理论认为输入——决策——输出——反馈是政治系统运行的周期过程。

P90 5.渐进主义政策模型的提出者是美国学者林德布洛姆。

P85 6.从精英决策模型这一视角所做的政策分析可以使人们认识到公共政策在本质上是统治阶级的政策。

7.理性主义模型假定决策者是“理性人”。

8.“多数人民主”与“少数人决策”这一难于克服的悖论的解释是基于公共政策的精英模型。P92-93 9.在克服理性主义模型和渐进主义模型的局限性的过程中,德洛尔提出的综合模型叫规范最佳模型。

10.试图把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结合起来的公共政策研究方法所依据的认识 2 论是逻辑经验主义。P69 11.“上下来去”模型所依据的哲学认识论是辩证唯物主义。

12.公共政策学的概念体系分三个层次,即核心概念、次级概念和边际概念。核心概念是政策分析中不可或缺的概念;次级概念是核心概念的子概念或从属性概念;边际概念指的是从其他学科引进或移植过来的概念。P57-58 13.美国政治学家戴伊认为公共权力机构赋予公共政策三个显著的特性,即合法性、普遍性和强制性。P91 14.公共政策可区分为三个层次,即具体的个别的政策、政策群(内容各异,但产出理念同源,导向相近的政策集合体)、政策链(先后制定的同一政策问题在内容上具有一致性,在形态和功能上具有差别性的一系列政策)和政策一般。P50-52 第三章 公共政策的含义、构成与功能

1.著名政治学学者伊斯顿认为“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作有权威的分配”。P108 2.戴伊认为“凡是政府决定做或者不做某件事的行为就是公共政策”,即认为公共政策就是政府的作为或不作为。P108 3.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

P109 4.公共政策的本质是公共权力机关为着一定的目标而进行的社会资源的配置和社会价值的分配。

P152 5.谋求公共利益的实现是公共政策的灵魂和目的。 6.现代公共政策的质量取决于政策过程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7.以同一政策体系内的各项政策相互间是否存在着涵盖与衍生的关系为标准,公共政策的内容构成可分为元政策、基本政策和部门政策。元政策或叫总政策,它是关于政策的政策。P135-136 8.中国的公共决策体制在横向结构上的表现形式为:党的政策+人大决策+ 3 行政决策。

P118 9.美国的公共决策(政策)体制在横向结构上的表现形式为:立法决策+行政决策+司法决策。

10.在当代中国的公共政策形式构成中,不存在着司法决策这一形式,而美国则存在司法决策这一形式。

11.中国公共政策在纵向结构上的形式为:中央政策(国家政策)+地方政策+基层政策,地方政策是省、市、县三级政权分别制定的政策,是中央政策的具体化。(地方政府有权制定地方性规章)P128-131 12.我国行政法规以总理令的形式发布。P124 13.公共政策结构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即政策的塔形结构、政策的链形结构、政策的圈层结构、政策的网状结构、政策的矩阵结构、政策的群落结构。链形结构是政策的横向结构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P147-148 14.在我国,全国人大有权修改宪法,但须经过2/3的人大代表通过。对宪法的每一次修改和解释都意味着我国公共政策的重大变动。P120 15.依政策的社会内容的不同,将公共政策分为如下基本类型,P141-142即:

政治政策:包括外交、国防、国家安全、公共安全、人力资源、阶级、民族、政党政策,等等。

经济政策:包括产权与经营权、农业、工业、金融、财政、贸易、环境、房地产、区域发展政策,等等。

社会政策:主要包括劳动、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公共救助(社会救济)、人口、宗教政策,等等。

教育政策:包括国民义务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社会教育政策,等等。

文化政策:包括大众传播、文学艺术、体育政策,等等。

科技政策:包括科技管理、高新技术开发、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等等。 16.政策内容构成的其他分类方法,如:

4 (1)美国学者西奥多·丁·洛维为分析纽约市人事任免而做的一种类型划分,分为分配性政策、限制性政策、再分配性政策(政府制定的社会福利政策属于再分配性政策)。

(2)安德森以政策是否改变客观对象为标准所做的类型划分,即实质性政策与程序性政策。

(3)安德森以政策效果为标准,分为物质性(或实质性)政策与符号性(或象征性)政策。

象征性公共政策是指哪些创造情感忠诚的政府行为(爱国主义,如国庆纪念日、忠诚、服从、民族自豪感)或把社会地位赋予社会精英(如授予称号或勋章,“三八红旗手”、“五四奖章”等)政府还经常用某种道德象征(如向雷锋同志学习)来营造一种氛围以支持国家制度。P145 17.政策与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政策是联结理论与实践的中介或桥梁,政策兼具理论与实践的二重特征。P159 18.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有:管制功能、引导功能、调控功能和分配功能。西部大开发战略就体现了其调控功能。P163-164 第四章 公共政策系统及其运行的逻辑流程

1.根据公共政策的主体在决策过程中所处的地位、所起的作用及参与决策的方式,将公共政策的主体分为直接主体和间接主体。

直接主体主要有立法机关、行政机关、执政党组织以及某些领袖人物。 间接主体主要包括在野党、利益集团(压力集团)和选民。

在间接主体中体现一定的利益表达和利益聚合功能是利益集团。P167-169 2.划分公共政策的主体和客体主要依据的是:是否参与并主导公共政策过程。

3.公共政策不仅表现为一个系统,同时也表现为一个系统的动态运行过程,即表现为政策输入→政策制定→政策输出→政策反馈的不断循环往复。P206 4.公共政策系统由信息、咨询、决策、执行、评估、监控、反馈这七个子 5 系统构成。决策子系统是公共政策系统的中枢系统。P171,P173 5.政府治理能力的构成要素,或者说良好的政府治理能力的标志包括合法性、透明性、责任性、法治、回应、有效。P190 6.政府能力是指政府将自己的意志和能力转化为现实的能力,有效的公共政策制定与强政府能力是分不开的。有能力的政府对某一政治问题能够提出多种解决方案。相反,无能政府对政治问题常常陷入“霍布森选择”中,直至束手无策。无选择余地的“选择”被后人讽刺为“霍布森选择”。P191-192 7.公共政策问题的形成路径为:问题→社会问题→公共问题→政策问题。P216 当社会问题的一部分涉及相当多的社会成员或影响较大时,这部分社会问题就具有了公共的性质,转化为公共问题。但并不是所有的公共问题都必须通过政府政策来解决。只有在公共问题属于政府的政策范围,并能够进入政策议程时,公共问题才能转化为政策问题。因此,不能一概而说社会问题就是政策问题。P169 8.公共决策过程是一个“公共选择”过程,公共选择理论有两个基本假定:一是“经济人”假设,即每个人都是“理性的自私者”,他关心的只是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二是交易政治学。P214 9.政策宣示(政策声明):即法定政策主体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通过法定的或约定俗成的方式,正式向公众发布政策决定,如记者招待会、白皮书、文件、宪报等。P210 10.公共政策体制实质就是围绕决策权力的分配,人为设计出来的包括决策程序、决策规划、决策方式等制度的总称。P195 11.公民(选民、民众)在公共决策中的地位:既是政策的主体,也是政策的客体(政策发生作用的基本对象),即无论是作为个体还是群体,公民往往兼具公共政策主体与客体双重角色。

一项合理的公共政策只能是由负责任并且胜任的公共权力机关做出。因此,形式上的少数人统治多数人是不可能改变的,即,在多数情况下,公民只能作为政策对象而存在。

6 12.综合西方学者的看法,结合我国的政策实践,我们认为,公共政策运行一般经过五大环节完成其生命周期,或政策周期。即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监控、政策评估、政策终结。P208 第五章 公共政策问题的形成与认定

1.所谓问题泛指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非社会需要)之间的差距。P216 2.公共政策问题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客观的社会现实;(2)问题的觉察;(3)现实与利益期望等的冲突性;(4)团体与组织活动;(5)政府和社会公共组织的必要政策行动。P218-219 3.公共政策问题的基本属性有:(1)关联性;(2)主观性和人为性;(3)历史性与动态性

公共政策问题从它的成因来看都不是突发的,而是经过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才会达到普遍化和严重化程度,这指的是公共政策问题的历史性。一定的政策问题的性质及其严重程度,是随着成因的变化而变化的,这是指公共政策问题的动态性。P219-220 4.公共政策问题的分析方法很多,主要有边界分析法、多角度分析法、类别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类比分析法、头脑风暴法、假设分析法等。P226 边界分析法是一种对政策问题的本质属性和实际范围进行分析和界定的方法。它有三个步骤:(1)饱和抽样;(2)诱导性提问;(3)边界估计。

头脑风暴法,又称脑力激荡术、激智术、脑力激发术等。该法是指由一定数目的人员,尤其是一些专家学者或利益当事人,从各个角度共同讨论有关的公共政策问题,并因而激发大量新构想的一种分析过程和方法。该方法的核心机理不是依赖于逻辑上的一致性或过程的合理性,而是靠脑力激荡团体成员间的共识程度。P231 多角度分析通常从个人角度、组织角度和技术角度进行分析。 P227 5.政策议程是指有关公共问题受到政府及公共组织的高度重视并被正式纳入其政策讨论和被确定为予以解决的政策问题的过程。

7 政策议程分为系统议程(又称公众议程)和政府议程(又称正式议程)。P234 政府议程执照其建立过程中多项功能活动的先后次序,可分为四种阶段性类型:(1)界定议程;(2)规划议程;(3)磋商议程;(4)循环议程。P235 6.进入公共政策议程的条件主要有:(1)事件或问题必须明朗而严重;(2)要有政治权威领导人及专家学者的预测性发动;(3)要有正常、民主和开放的觉察机制、过程。P236-238 有了正常、民主、开放的觉察机制、过程,一些有可能严重的社会问题才能正常地进入政府议程,并不必非等到特别严重时才引起人们的重视,并不必非要个别权威人物的认同、支持和提出才倍受关注。

7.政策诉求是作为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的公共权力机关以外的社会行为主体提出的要求政策对某一社会问题采取行动或不采取行动以及采取何种行动的主张。政策诉求也被称作政策要求、政策倡议或政策主张。P222 8.人们根据政府在议程建立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即直接提出或间接提出政策问题)以及创始者扩散问题的程度和方向,提出三种政策议程的构建模型,即外在创始模型、动员模型和内在创始模型。P239 9.在现代立法机关的决策实践中,提出政策议程的主要主体是政府。

第六章 公共政策的制定

1.公共政策的制定是公共组织特别是政府针对有关的重要政策问题,依照一定的程序和原则确定政策目标,拟定、评估和选择有关政策方案并最终择定的过程。P242 2.公共政策问题得以认定之后,政策制定者首当其冲要考虑的就是确定有关政策目标(非拟定政策方案)。

3.公共政策目标是有关公共组织特别是政府为了解决有关公共政策问题而采取的行动所要达到的目的、指标和效果。P242 公共政策目标具有问题的针对性和未来的预期性两大特征。

4.确定政策目标的原则主要有:(1)实事求是;(2)面向未来;(3)系统 8 协调;(4)明确具体;(5)伦理考量。P245 “跳一跳,够得着”说明公共政策目标的确定要具有挑战性与可行性。 5.政策规划,也称政策构建,是指在建立有关政策议程后,为了实现一定的政策目标,政府组织力量草拟和评估政策方案与行为步骤的过程。P247-248 6.为了实现政策规划主体的多元化,不少国家通常采取听证制度,其核心要求是政府在作决策方案时要听取有关专家、有关管理主体、有关利益代表和公众的意见,以利于政策规划和抉择的透明化、科学化、民主化、公正化和规范化。

我国个别地方(如深圳)自80年代价格决策领域就引入了听证制度。 公共政策听证与公共政策论证,二者不是一回事。P251 7.公共政策方案设计的基本原则有:(1)紧扣政策目标;(2)规划多重方案;(3)方案彼此独立;(4)方案要有创新;(5)方案切实可行

P252-253 8.公共政策方案的评估与择优标准:(1)有利于元政策的实现;(2)能最大限度地实现有关政策的目标;(3)消耗的政策资源尽可能地少;(4)实现政策目标的风险程度尽可能地小;(5)政策实施的副作用尽可能地小。P255 9.公共政策方案评估与择优的两种主要方法:预测性评估和可行性评估。P256 能用于预测性评估的方法很多,有定性的方法,也有定量的方法;有直观的预测,也有非直观的预测;有演绎式预测,也有归纳式预测等。P258 德尔菲法是一种由专家匿名介入的直觉预测法。

时间序列分析是一种归纳式外推或后推预测法,是指根据事物从过去到现在随时间而变化的形态,来为今后该种事物的演变趋势作预测。

10.政策合法化涵盖三方面的内容:政策内容的合法化、决策过程的合法化和有关政策的法律化。政策内容的合法化要求所制定的政策与既定的法律相一致;决策过程的合法化就是政策抉择过程应合乎法定的程序要求;政策的法律化即政策立法。

政策的抉择过程因抉择主体不同而抉择过程不同,一般有行政系统的决策程序和立法系统的决策程序。立法系统的决策程序较行政决策程序复杂得多,一般

9 包括提出议案、审议议案,通过议案和公布议案这四个阶段。P270-272 从政策立法的政策范围来说,并不是所有的政策都要法律化,而是哪些有立法必要的、比较成熟和稳定的政策,即政策立法所具备的三要件。

第七章 公共政策执行

1.公共政策政执行是指公共政策被采纳之后,把政策内容变为现实的过程,也就是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过程。P273 公共政策执行是政策理想转化为政策现实的实践环节。 2.政策执行的总原则就是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P277 政策变通就是原则性、时效性和灵活性辩证统一的关系在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具体体现,“求神似,去形似”是合理、正确的政策变通形式。

邓小平同志关于“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是政策变通的典型范例。P279 把政策的基本精神和实际情况相结合,创造性地解决政策执中的新情况、新问题,这是政策合理变通的关键所在。P280 3.政策执行理论有行动理论、组织理论、因果理论、管理理论、交易理论和系统理论。P280-281 交易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是一个政治上讨价还价的过程。 4.政策执行理论模型主要有:P281 (1)过程模型,由美国学者T.B史密斯提出,又称史密斯模型。 (2)互适模型,亦称“互动理论模型”,美国学者M.麦克拉夫林创建。结论:成功的政策决定有赖于有效的政策执行,而有效的政策执行则有赖于成功的互相调适过程。

(3)循环模型,美国学者M.雷恩和F.拉宾诺维茨构建。他们认为政策执行经历三个阶段,其顺序为拟定纲领阶段→分配资源阶段→监督执行阶段。

政策执行须遵循三个原则,即合法原则、理性原则、共识原则。

(4)博奕模型,以美国学者E·巴德克为主要代表。以完全理性人为假设 10 前提,视政策执行为一种“游戏”或“赛局”。

(5)系统模型,美国学者霍恩和D.米特提出,又称“霍恩一米特模型”。 (6)综合模型,美国学者D.梅兹曼尼安和P.萨巴提尔提出,又称梅兹曼尼安—萨巴提尔模型。

5.政策执行过程主要包括政策宣传、政策分解、物质准备、组织准备、政策实验、全面实施等环节。P287 制定计划,编制出政策执行活动的“线路图”,明确工作任务指向,使执行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指的就是政策分解。P288 “摸着石头过河”体现的就是政策实验。

6.公共政策执行再决策是实施过程的部分中断,而非完全中断。P291 公共政策执行再决策同时兼有政策执行和制定的双重特征,它属于既有政策执行过程中的一部分活动,其目的是直接为既有政策的对象服务。P295 7.政策执行手段主要有:(1)行政手段;(2)法律手段;(3)经济手段;(4)思想引导手段 P297-299 8.政策执行偏差的本质属性是政策目标的偏离。

9.“上有对策,下有对策”,“有利的就执行,不利的就变形”是替代式政策执行。

“原原本本传达,不折不扣落实”是照搬式政策执行。 10.政策执行偏差矫正的途径主要有: (1)政策修正;(2)政策增删;(3)政策更新

11.政策执行偏差的矫正方法:对政策执行偏差的矫正,应采取综合治理的系统方法。(1)完善管理体制;(2)提高执行人员素质;(3)科学诊断问题;(4)及时跟踪评估;(5)强化监督控制;(6)加强舆论宣传;(7)采取相应强制措施。

12.政策执行偏差的表现形式及产生原因。 政策执行偏差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下列几种:

(1)象征式政策执行。主要指在政策实施过程中,执行主体仅做表面文章或只做政策宣传而不务实际,或“阳奉阴违”或前紧手松,或敷衍塞责。其总的

11 特点是政策最终成了一纸空文,根本谈不上解决什么具体的政策问题。

(2)附加式政策执行。主要是指政策在执行过程中被附加了不恰当的内容,使政策的调整对象、范围、力度、目标超越了政策原定的要求,特别是执行者在现行政策的目标的基础上再自行增添了若干个新目标。“土政策”往往是附加式政策执行的一种典型表现形式。

(3)残缺式政策执行。主要是指一项完整的政策在执行中只有部分被贯彻落实,其余则弃置不顾,使政策内容残缺不全,不能有效地、完全地实现既定的政策目标。其典型表现就是“断章取义,为我所用”。

(4)替代式政策执行主要是指在政策执行过程中,被换上了与现行政策表面一致而事实上背离的内容。这是一种极为严重的执行偏差,其政策内容、目标、性质已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就是典型的替代式政策执行。

(5)观望式政策执行。主要是在政策实施过程中,执行主体总是被动观望:观上面的招数,等新政策出台;观上面的态度,看是否来真的;观左右行动,看是否行动。特点是执行者采取“软拖”的手法,能拖的就拖,实在不能拖的只得勉强执行。

(6)照搬式政策执行。主要是指在政策实施过程中,执行主体机械地照搬照抄。“原原本本传达,不折不扣落实”,它的特点是执行者把政策的原则性和灵活性严重地分离。

政策执行偏差产生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 ,主观原因主要是: (1)执行者的认知缺陷;(2)执行者的利益驱使;(3)执行机构的管理缺陷;(4)执行准备不充分。

政策执行偏差产生的客观原因有:

(1)政策质量低劣,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A政策目标错误或者模糊不清。B政策内容混乱。C政策标准不合理。

(2)政策环境的变化。政策环境具有复杂性、多样性、变异性等特征,这些特点给政策执行增加复杂性和困难。

(3)利益集团的压力。

12 (4)政策资源的不足。 (5)缺乏健全的监督机制。

第八章 公共政策的评估与监控

1.公共政策评估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通过考察政策过程的多个阶段、各个环节,对策的效率、效能、效益及价值进行检测和评价,以判断政策结果实现政策目标的程度。P319 政策评估的目的就是取得关于政策过程、政策效益和政策效率的信息,作为决定政策变化、分配政策资源、改进政策系统和制定新政策的依据。

2.美国学者J.E安德森认为政策评估是对政策全过程的评估。P318-319 3.政策评估是决定政策去向的依据,政策执行一段时间后,其去向一般可分为三种:(1)政策延续;(2)政策革新;(3)政策终结,无论选择哪种去向,都必须对原有的政策的实际效果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估,作为决定政策去向的依据。P321 4.公共政策评估者是公共政策评估的主体,政策评估主体由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专业机构和人员、政策对象等构成 。P322-323 由于政策对象既是政策的受体,又可能是政策活动的主体,他们对政策的成败得失有切身的体会,因而有可能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估。P324 5.政策评估的事实标准:

(1)政策效率,即政策的投入与产出或成本与收益之间的比例关系。它关注的中心内容是一项政策是否以最小投入获得最有效的产出。

(2)政策效能,即某项政策达到预期结果或影响的程度,也就是政策的成本与效能之间的比例关系。它关注的是通过可计算的政策成本与可比较的政策效果来考量政策的合理程度。

(3)政策效益,即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程度。

(4)回应的充分性,即既定政策目标实现以后政策结果满足人们需求,价值与机会的有效程度。

13 (5)执行力即政策执行机构实际具有的整体执行政策能力与它投入某项政策的执行过程的能力之间的比例关系。

6.政策评估的价值标准: (1)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社会健康发展 (3)社会公正

7.影响政策评估的重要因素。

一个完整的政策评估系统包含了五个要素,即评估者、评估对象、评估目的、评估标准和评估方法。根据系统论的观点政策评估的结果便是政策评估系统的输出结果,那么政策系统的输入情况,政策评估系统的内部诸要素的相互作用以及系统的外部环境,都要对其评估结果发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具体地讲,影响公共政策评估的重要因素有下面几个:

(1)政策目标的不确定性。政策涉及面广,要使其得到理解和支持,顺利地通过并付诸实施,就必须兼顾方方面面的利益要求,而且这些利益往往互相矛盾,政策目标就会很不确定。

(2)政策影响的广泛性。一项政策的影响有直接影响或间接的、共时的和历时的,象征性和实质性的等等。政策影响的如此广泛和多样,常使有责任感的评估者感到评估困难,尤其感到对深层的影响和长远的影响做出评估是力不从心的。

(3)政策资源的混合和政策重叠。这使评估者不易确定某项政策的投入与产出或成本与效益之间的因果关系。

(4)政策主体有关方面人员的抵制。政策评估不但是对政策的价值判断,而且还是对政策主体的行为及其客体化的价值判断。这是政策评估常常遭到有关人员抵制的根本原因。

(5)评估者主观动机上的错误。有些政策评估者为达到某种不良目的,可能有意识地夸大或缩小、掩盖或曲解有关政策的某些事实,或试图由看似科学的评估形式将评估引向自己期望的方向。

14 (6)政策信息系统不完备。评估有赖于充分的信息。但是,在我国政策信息工作刚刚起步,信息系统尚不完备,在这种情况下政策评估的科学性、可靠性就会有不少问题。

(7)政策评估所需经费获取不易。政策评估者在不接受委托的情况下独立地进行政策评估,经常面临的窘境是所需经费不易获取。

(8)决策目标的意识形态性。政府在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会受到一定意识形态的约束,而这种意识形态有可能使政策主体置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于不顾,在这种情况下,政策目标的意识形态性是与政策评估的科学追求完全对立的,因此政策主体会坚决地拒绝和阻挠真正意义上的政策评估。

8.公共政策评估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有:

(1)过程对比法,指的是评估者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对不同阶段的政策效果进行对比检测的一种方法。该方法被称之为政策评估的基本方法,因为它概括了政策评估的基本特点和本质要求。

该方法主要包括“始—终”、“始—中”对比以及“有—无”对比。 在始—中对比分析中要特别注意政策运动规律中政策效力规律的影响,政策效力规律是政策运动的基本规律。政策效力是指一项政策付诸实施后所产生的对现实生活的实际效力,可分为政策正效力和政策负效力。相应地,政策效力规律也可分为正效力周期规律和负效力周期规律。政策正效力周期规律表明,政策正效力运动过程有三个阶段,即政策效力低效期、政策效力增效-高效期和政策效力递减期。P342 有—无对比法是测量“纯效果”的主要方法。 P343 (2)价值分析法:是对政策方案进行功能—成本的比较研究,力图以最低的政策成本,获取政策方案的最大功能。

价值分析分为三个基本步骤:(1)分析对象的选择;(2)功能分析与功能评价;(3)制定和实施改进方案。

价值分析功能评价公式为V=f/C(其中V为功能值,C为某功能的实际成本,f为实现该功能的最低成本)。

15 9.政策监督的主体是从事监控活动的个人、团体和组织,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大众传媒、利益集团以及政党和公民等。P346 10.我国日前政策监督系统的构成 :

(1)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政协和各民主党派; (2)各级行政机关的主管部门或综合管理部门; (3)纪检,监察部门; (4)审计,统计部门; (5)社会公众和新闻媒体。

11.政策监督的主要目的就是发现,采集和分析政策过程中的有关信息,找出偏差和错误,采取及时,必要的措施,予以纠正。

12.公共政策控制是指政策监控者对政策过程尤其是政策执行过程的偏差的发现与纠正的行为。

政策控制的程序由三个步骤组成,即确立标准,衡量绩效和纠正偏差。

第九章 公共政策的持续、终结与周期

1.政策持续泛指一个处于均衡状态的现行政策由原来的执行机构按照既定的方式沿着既定的方向继续以实行。P355 政策持续是一把双刃剑,它的一个消极后果就是可能导致政策僵化。P355 2.政策的变动有两种类型:断裂型和渐进调整型,断裂型的政策变动是原政策的部分或全部终结。政策调整是根据政策评估的结果对实施中的政策采取渐进的方式,进行补充、删减和修证。P359 3.公共政策调整的内容:P360-361 政策调整的内容也是多种多样,涉及公共政策的各个子系统,主要包括:(1)主体调整,这指的是公共政策主体系统发生的变更;(2)客体调整,这指的是政策问题的调整;(3)目标调整;(4)方案调整;(5)关系调整。

4.政策调整的最佳时期应在政策的上升期。

5.政策终结是公共政策的决策者通过对政策进行审慎的评估后,采取必要 16 的措施,以终止那些过时的、多余的、不必要的或无效的政策的一种行为。

在政生终结的所有对象中,以功能的终结最难。

6.政策缩减是通过逐步减少对政策的投入,缩小政策实施范围,放松对政策执行的控制等措施,来达到最终完全终止政策的目的。

7.阻碍政策终结的力量有:

(1)政策制定者,政策终结的决定是由决策者自己做出的,他们作出判断时会权衡利弊得失。首先,制定者在心理上会有顾虑,抵触情绪。其次,政策制定者不愿付出太大的代价。

(2)政策执行者,这有两个方面:一是政策执行者也像决策者一样,不愿承认政策的失败,尤其是终结某项政策,危及他们的利益时,抵触会更为强烈;二是执行机构产生的阻力。

(3)政策受益者,这些即得利益者包括政府官员,利益集团和普通大众,他们囿于既得的利益,担心政策的终结会使自己丧失已有的实际利益,因此产生逆反心理。

8.政策周期指的是公共政策的主体与客体以及作为它们之间互动结果的政策过程所经过的一个循环。它以政策过程的完成阶段即政策的调整或终结为标志,往往是一个周而复始、连续不断的循环过程。

9.政策终结及其对象、方式与作用。 (1)政策终结的定义,详见前第5点。 (2)政策终结的对象:

A、功能,功能的终结就是终止由政策执行而带来的某种或某些服务,在政策终结的所有对象中,以功能的终结最难。

B、组织,组织终结指伴随着政策终结的组织缩减或撤销。

C、政策,政策本身的终结指承担政策活动的机构依然存在,而政策所承当的功能则由新的政策来担负。

D、计划,计划终结指的是执行政策的措施和手段的终结,在所有终结对象中,计划的终结最易达成。

17 (3)政策终结的方式:

为了顺利实现政策终结,在实施过程中多采用一些阻力较小的局部的、渐进的终结方式。主要有:

A、替代,政策替代是用新政策代替旧政策,但所面对的政策问题,所要满足的种种需求基本不变;

B、合并,政策合并指的是旧政策虽然被终止了,但政策要实现的功能没有取消,而是将其合并到其他的政策中去。

C、分解,政策分解指的是将旧政策的内容按照一定的规划分解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各自形成一项新政策。

D、缩减,政策缩减是指采用渐进的方式对政策进行终结,以缓冲终结带来的巨大冲击,逐步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减少损失。

(4)政策终结的作用:

A、政策终结有利于节省政策资源。自然资源和社资源都是有限的,如果不能及时终止一项已经过时或是无效的政策,那将是对有限的政策资源的极大浪费。

B、政策终结有利于提高政策绩效。当一项政策在实施中失败,无法解决面临的问题时,旧政策的终结意味着新政策的启动,这无疑有利于更好地解决问题,促进政策绩效的提高。

C、政策终结可以避免政策僵化。

D、政策终结可以促进政策优化。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策人员的优化;二是政策组织的优化。

第十章 公共政策的研究及其应用

1.公共政策的研究指的是对公共政策进行的分析和预测行为。

2.公共政策研究组织是政策科学的研究工作者、实践工作者和政治与社会活动者共同合作的场所,是融科学、知识与艺术为一体的综合性政策研究和政策咨询组织形式。

18 3.改进政策制定、实现公共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是公共政策研究组织的最终目标。

4.公共政策分析的目的在于寻找解决公共问题的适当方案。 5.公共政策分析过程模式具有代表性的有三种:

(1)麦考尔—韦伯分析模式:侧重政策内容与政策过程结合的规范性分析与描述性分析。

(2)沃尔夫分析模式:侧重从政策过程和步骤分析公共政策分析过程。 (3)邓恩分析模式:侧重从政策信息的转换过程去研究公共政策分析过程。 邓恩认为,公共政策分析基本上要解决三类问题,即事实、价值和规范。 6.作为一种方法论的系统分析,最早是由美国兰德(RAND)公司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提出并加以使用的。P400 7.PPBS,即“计划—规划—预算系统”方法,是一种系统分析方法。P400 8.现代公共政策分析中定性方法的核心是专家技术或称智囊技术。P404 9.公共政策分析的常见的定性方法有价值分析、可行性分析、超理性分析、创造性分析方法、辩证分析方法。

对公共政策进行直觉、灵感、洞察力分析是一种超理性分析。

10.公共政策预测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效果较好的有趋势外推法、专家评估法、模型预测法、动态分析法(又称历史分析法)。

趋势外推法属于定量预测方法。P428 11.公共政策咨询按其性质和功能,可分为决策咨询与政策信息咨询两类。 公共决策咨询是自上而下的思维视角而进行的政策咨询。 政策信息咨询是一种自下而上的视角进行的政策咨询。

附:

案例分析

1.A市著名的风景区燕湖原本风景秀美,近年来由于游客太多,管理混乱,

19 湖水已严重污染,加之附近有一棉纺厂,该棉纺厂没有污水排放管道,途经燕湖向远郊的河里排放污水,经过燕湖的管道闸门因年久失修已有泄漏,造成了泄漏排放染色废水事故,使湖水污染更加严重,经市环保局现场勘察,采集有关水样检验、监测,证实燕湖的水质已远远低于国家规定标准,附近的居民和游客对此很有意见,纷纷呼吁政策机构着手治理燕湖。

你认为燕湖水质治理问题能否进入政策议程呢?为什么? 答:一项政策问题进入政策议程,应具备下列一些条件: (1)事件或问题必须明朗而严重。

(2)要有政治权威领导人及专家学者的预测性发动。 (3)要有正常、民主和开放的察觉机制。

燕湖水质污染问题已经非常严重,甚至引起了居民和游客的强烈不满;市环保局也对此问题进行检测,证实水质确实不符合要求,该市政府应对此严重明朗化的问题有适当的反映,而且燕湖是风景区,保护区内的水污染问题更易引起政府的重视。因此,我认为燕湖水质治理问题应该能进入政策议程。

2.A市是一个古老的工业城市,有化肥厂、选矿厂、棉纺厂、钢铁厂等许多家企业,这些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大多没有采取防治水污染的措施,工业废水直接排入附近的清泉河,近年来,由于大部分企业扩大了生产能力,使工业废水的排放量与日俱增,清泉河水质严重污染,河中的部分鱼虾和植物已经死亡,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由于问题的日益严重,2001年元月A市政府决策采取措施治理清泉河。

请你帮A市政府拟定清泉河污染治理的政策目标。

答:政策目标就是有关公共组织特别是政府为了解决有关公共政策问题而采取的行动所要达到的目的、指标和效果。根据本案的实际情况,清泉河污染治理目标可被具体界定为:

(1)到2002年底,确保清泉河流域各工业企业及沿河的宾馆、饭店等单位排放的废水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

(2)到2005年底,使清泉河的水质达到地面水三类水质标准,实现清泉河

20 水体变清。

(3)到2010年基本解决清泉河富营养化问题,河区生态系统转向良性循环。 3.黑龙江某县土地肥沃,是全国有名的产粮县,由于农产品价格一直低迷不前,虽然粮食产量有所提高,但该县依旧摘不下“贫困县”的帽子,为了改变这种贫穷落后的状况,实现农民增收,财政增长的目标,该县政府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形成了下列四种政策方案。

(1)全县继续种植粮食作物,但可以通过科学种田来提高产量。 (2)全部种草代替种粮,全力发展黄牛、兔子等养殖业。 (3)全部土地用来种植蔬菜,尤其要重视大棚蔬菜种植。 (4)一部分土地种粮,一部分土地种草,另一部分土地种蔬菜。 你认为哪一个方案是最优方案,为什么? 答:方案(4)是最优方案。

政策方案评估择优应遵循的基本标准有:(1)有利于元政策的实现;(2)能最大限度地实现政策目标;(3)消耗的政策资源尽可能少;(4)实现政策目标的风险度尽可能小;(5)政策实施的副作尽可能小等。

根据以上标准,方案(1)几乎不能实现政策目标,因为虽然粮食产品产量会有所增长,但涨幅毕竟有限,对农民脱贫没有实质性影响。方案(2)和方案(3)具有一定的片面性,而且风险程度和副作用都较大;消耗的政策资源也可能较多,相比较之下,方案(4)把地区优势与经济增长点结合起来,风险程度低,副作用小,有利于政策目标的实现。因此是最佳选择。

4.某年7月29-31日,岭县连降大暴雨,山洪暴发,河水水位迅速上涨,3月22日岭县水库蓄水量已大大超过了设计能力,而且水位仍在上涨,县抗洪抢险指挥部马上召开紧急会议,经过讨论,大部分人认为:炸坝泄洪是比较稳妥的办法。当即电告在水库指挥抢险的冯兴同志,但冯兴同志表示:炸坝将会造成巨大损失,并说自己在现场,对坝上的情况了解的最清楚,因而提出了不仅不要炸坝,而且还要增调民工坚持保坝,他的理由如下:

一是认为水库水坝的负荷虽已达到设计承受能力的极限。而且天还要降雨,

21 据预测,水位最大限度还要升高37厘米,但水库水坝的负荷能力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将大坝迅速加固,加高,大坝一定能够保住,现在也具备在大洪峰到来之前迅速加高大坝的条件:充足的人力和抗洪材料,工程技术人员的现场指导和抢险人员的誓与大坝共存亡的精神。

二是权衡利弊,还是保坝比炸坝损失小,无论在哪个地段炸坝,都至少冲毁三个自然屯和3000亩庄稼,若保坝,可能会使上游淹没2000亩庄稼。

三是即使退一步说,大坝经过抢险没有保住,水库上游虽然会受到一定的危害,但可以延缓洪水冲击下游的时间 ,使下游的群众及其财产转到安全地带,减少人员伤亡。

冯兴同志没有完全执行县指挥部的命令,带领民工经过紧张的抢险,大坝保住了。

你认为冯兴同志在执行政策中的作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答:这是政策执行的合理变通。要确保政策的合理变通必须注意如下三点: (1)把握政策的基本精神;(2)摸清实际情况;(3)上情、下情有机结合。 冯兴同志的作法是与以上三点相一致的。县委炸坝决定的精神实质是为了保障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少受损失,冯兴同志的保坝作法比炸坝更能实现这一点。因为冯兴同志在抗洪现场对实际情况更了解,是根据当时情况做出的决定。正是把政策的基本精神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冯兴同志才做了保坝的决定。

5.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把1978年统计:政府定价的比重在商品零售总额中为97%,在农产品收购总额中为94.4%,在生产资料销售总额在为99.7%。而由中央政府直接定价的比重在商品零售总额中就占70%。

摘自《当前几项重大经济体制改革电视系统讲座专辑》

材料2 目前生产资料价格80%以上,农产品90%左右,市场零售商品价格90%以上,都是在市场上形成的,由企业根据市场供求情况自主确定。

22

搞自《中国物价》1994年第6期

材料3 有的企业借税制、汇率和价格改革出台之机搭车涨价;有的地方、部门乱收费用;有的经营者不执行明码标价制度,漫天要价,垄断价格,欺行霸市,牟取暴利。

某地服装大厦,一件紫貂皮大皮在“让利销售”活动中,从原价46.8万元降至9.8万元,竟“让利”37万元;某地一家夜总会饮料标价:一小杯“人头马”338元,一瓶矿泉水40元,一听青岛啤酒45元,一瓶“大享”果茶50元,一杯茶水35元。

据测算,1993年在社会零售物价上升13%的总幅度中,自发涨价部分为6.8个百分点,其中有相当部分是由于价格秩序混乱而引起。

摘自《新华月报》1994年第3期、《经济日报》1994年5月4日

材料4 1994年3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对居民基本生活必需品和服务价格监审的通知》。监审是指:通过调价备案制度,监测其价格走势,为宏观决策提供信息;必要时对其中的部分品种提价行为进行审核,并视情况进行管制干预。监审价格的具体种类,包括面粉、粳米、食用植物油、猪肉或牛羊肉、鸡蛋、牛奶、食盐、民用煤、自来水、学杂费、医药费、市内公共交通费等20项。

国务院决定1994年继续开展全国物价大检查,制止价格违法行为,规范市场价格秩序,抑制物价总水平过度上涨。

国家计委发出《关于加强钢铁产品价格管理的通知》,1994年5月20日起执行,规定铁路专用钢材继续实行国家定价,对关系国计民生的少数重要的基建生产用钢材用及军用、农用钢材实行国家指导价,对重要的钢铁产品实行企业调价备案制度,其他钢铁产品,继续由企业根据市场供求自主定价。

摘自《新华月报》1994年第3期、《中国物价》1994年第6期。

请回答:

(1)在计划价格机制向市场价格机制转变中,材料3反映出了政策执行的

23 什么现象,为什么会产生这些现象?

(2)材料4属于公共政策执行中的什么情况,这样做有什么作用和意义。 答:(1)材料3的一些情况说明出现了政策执行偏差。产生这些执行偏差的主要原因有:A、执行者的利益驱使;B、政策问题本身的复杂性(价格问题涉及的领域很多);C、缺乏健全的监督机制。

(2)材料4属于政策执行再决策。其作用和意义有:A、再决策有利于纠正公共政策执行的偏差;B、再决策有利于保证公共政策取得更好的效果。使计划价格机制顺利向市场价格机制过渡;C、再决策有利于后续政策的科学制定。

6.众所周知,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特别是建国以后人口增长尤为迅速,我国著名的人口学家马寅初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提出控制人口的问题,但该问题及其政策建议直到70年代末才得到应有的重视。1978年3月5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新宪法明确规定:“国家提倡和推行计划生育”1981年3月6日设立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并提出“限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的素质”这是我们的一项基本国策,希望到2000年总人口能控制在12亿以内,这段时间,人口增长有所减缓,1981年为10亿,1988年达11亿,1995年突破12亿,虽然没有完全达到预期目标,但若不实行计划生育,中国人口可能在1987年就达到12亿了。现在党和政府对提出到21世纪中期要把总人口控制在16亿以内,因此现行计划生育政策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仍长期继续执行。

请回答:

(1)马寅初对人口问题的察觉及政策建议为什么没有被政府采纳? (2)从78年至今甚至将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计划生育政策为何能持续执行? 计划生育政策的持续执行有哪些积极效果?

答:(1)仅有专家学者对问题的察觉是不易于建立政策议程的,必须同时也得到有关权威人物的认同和支持才能进入政策议程。而马寅初的建议恰恰在当时是毛主席所反对的,所以不会被政府采纳。

(2)计划生育政策长期持续执行是因为这项政策所指向的问题——中国人

24 口问题仍未解决。

计划生育政策的持续会带来很多积极的效果,主要表现在:A、政策的持续有助于将决策者的思想贯彻到底,从而取得明显的成效;B、政策的持续有助于保持社会和政治的稳定;C、政策的持续可以有效降低政府的成本

7.据报载,人大代表,山东阿胶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雄介绍了本企业由于实行股份制改造,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所带来的巨大变化。他介绍说,1993年企业搞了股份制改造,共募集定向股合4500万元。以前习惯于对上级、政府负责,有事也是找主管领导。1993年根据上年盈利650万元的情况,定下当年盈利850万元的目标。可再一算细帐,4500万元的募集股,如无1000万元的利润,第二届股东大会根本没办法向股东们交待。当时他们真是紧张,这时才真正理解股份制带来的不仅是资本金的扩大,更意味着责任。企业也正时从这时开始大刀阔斧走向市场,先是从内部改革做起。把企业的部门,由37个减少到只剩下12个。各部门负责人任免要经历重新考核,普通电工也要竞争上岗。1993直及1994年连续两年,企业纯利润以78%的速度递增,目前,企业正式职工虽只有900人,却与众多的超大型企业同列全国企业500强。

根据以上材料,说明变传统国有企业制度为股份制为代表的现代企业制度属于政策终结的哪种方式,结合题意说明这种终结方式有何作用?

答:它属于政策替代。

变传统国有企业制度为现代企业制度是政策替代。它可以促进政策优化。主要表现在下列两个方面:一是政策人员的优化。由于政策替代意味着人员的裁减与更新,因此终结旧政策有利于优化政策人员,提高效益。二是政策组织优化,传统国有企业制度政企不分,企业是行政机构的下属单位,没有自主权。现代企业制度有利于政企分开,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

8.我国的户籍政策一直建立在城市和农村二元对立的基础上,这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甚至成为市场经济的阻碍力量,必须尽早予以调整。改革开发以后,随着取消对农民进城务工经商的限制以及物价、特别是主要食品价

25 格的全面市场化,城乡之间的制度化壁垒有所松动。但是,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特别是城市的就业、住房、医疗、福利、保障和教育等方面,仍然与城市籍身份密切相连。农民越来越意识到,户籍身分带来的福利差距是一种社会分配的不平等。城乡之间的利益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在扩大;1985年-1995年,城镇居民平均生活费收入从685元增加到3893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398元增加到1578元。二者的比差(以后者为1)从1.7:1扩大到2.5:1,同期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比差从2.3:1扩大到3.4:1。这还不包括城市居民的住房、医疗、物价等方面所享受的补贴待遇。1995年,仅国家财政用于价格补贴支出就高达365亿元。为了减轻国家的城市福利负担,国家采取了严格控制城市人口增长的政策,并鼓励农村实行“离土不离乡”式的就地工业化。但付出的代价是,城市化水平严重滞后于工业化的发展,分散的农村工业成本甚高,环境污染和资源的浪费严重。而且,在利益原则的驱动下,民工进城的潮流又难以阻挡,经济规律在自发地调整着城市化水平滞后的状况。

以上材料说明政策持续会带来一些消极后果,会导致政策僵化,请你根据材料说明政策僵化的内涵。

答:政策僵化是指一项长期存在,没有及时予以终结的政策,在发展变化了的环境下,继续得以执行,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成为解决问题的阻力和障碍,政策僵化将带来严重的不良后果,户籍政策的僵化付了惨重的代价,象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

9.我国原有的社会保障是战争年代供给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对于保障广大干部职工生活、稳定社会秩序、调动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但是这种根据计划经济体制建立起来的社会保障制度有它的局限性。因此必须进行改革,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主要变动体现在:

(1)扩大社会保障的对象,原来社会保障的对象仅为城镇国有和集体所有制单位的干部和固定工,覆盖面窄,要建立一种所有劳动者都能合理、平等享受的社会保障制度。

(2)国有企业职工的保障经费,原来一般都由企业直接支付,是企业的沉

26 重负担。现在要逐步还社会保障以社会办保障的本来面目。

(3)原有的社会保障项目不够完备,如没有失业保险这个项目。 (4)原有社会保障制度筹资渠道过窄,需要建立国家、企业、个人三方面合理负担的社会保障筹资体系。

答: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调整的原因主要有:

(1)政策环境的变化。原有的社会保障制度是战争年代供给制的基础上建立的,也许适应计划经济体制。但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原有的保障制度必须改革。

(2)政策资源方面的原因。原有的社会保障制度的保障对象少,资金来源少(而且给国家和企业造成了很大负担)、项目也不完备,经过调整后在人、财、物各方面都能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10.我国欠发达地区农民“看不起病”、“看不了病”、“看不好病”的病困现状普遍存在,试分析这一现象背后包含的农村公共政策问题?你所在地农民就医状况如何?对农村医疗卫生制度的构建你有何政策建议?

27

第四篇:宪法学自考小抄

宪法:就是规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使民主制度法律化,集中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和

宪法与普通法的区别:1宪法规定的内容与普通法规定的内容不同2在法律效力上与普通

宪法分类:成文宪法与不成文宪法;刚性宪法与柔性宪法;钦定宪法、民定宪法和协定宪刚性宪法:凡效力高于一般法律、宪法修改须经过比一般法律更为复杂和严格的程序的宪成文宪法:成文宪法是具有统一的法典形式的宪法。凡是有关国家的根本制度、政权组织 不成文宪法:以国家的一般法律、惯例或法院判例形式出现的宪法

宪法实施监督方式:事先审查;事后审查;附带性审查;宪法控诉

:1审查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法律文件的合宪性2审查国家机关及其工3审查政党、社会团体等行为的合宪性

宪法控诉:公民个人有权就宪法所保障的基本权利受到侵害而向宪法法院提出控诉,有权

宪法的作用:1宪法对组织和规范国家权利的作用2宪法对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作用3宪4宪法对经济的作用5它可以维护国家的统一

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宪法解释:由法定的机关对宪法条文的的内容、词义以及适用范围所作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说宪法惯例:在国家长期的政治生活中形成的、涉及国家根本问题,调整相应基本社会关系,

宪法规范:是调整有关社会制度、国家制度的根本原则和国家政权的组织以及公民基本权 宪法规范特点: 1宪法规范是最高的法律规范2宪法规范的包容性和概括性3宪法规范的

宪法规范表现形式:宪法典;宪法性法律;宪法惯例;宪法解释;宪法判

1宪法规范的科学性2宪法规范的完备性3适宜的社会外司法审查制度:在实行宪政的国家由法院按照诉讼的程序对某些行为进行合宪审查

:1宪法规定的内容与普通法律规定的内容不同2在法律效力上与普

近代宪法产生的条件:1近代资产阶级宪法的产生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2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和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建立是资产阶级宪法产生的政治条件3以“天赋人员”、“人民主权”、“三权分立”和“法治”为内容的资产积极启蒙思想是近代宪法产生的思想理论条件4法律部门的增多,法律形式的分化及由此产生的各种法律部门在更高层次上的统一是宪法得以产生的法律条件。近代宪法正是基于上述政治、经济、文化和法律的因素才得以产生的,它是时代的产物

《国旗法》内容: 关于国旗升挂、使用和实施监督管理,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内自管辖范围内国旗的升挂和使用,实施监督管理 1954年宪法的历史地位:1954年宪法的制定贯彻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原则,体现了原国经验和外国经验、领导智慧与群众智慧相结合的产物。它对于巩固人民民主专政、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和推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起了巨大的作用。同时它为普通立法提供了原则和依据,为新中国的法制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1954年宪法是一部比较好的宪法,也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我们也应该看到,这部宪法带有过渡性的特征,没有很好地解决宪法的稳定性问题。宪法自身对于宪法的保障与监督也没有用出有效的规定。当我国宪的稳定和严肃性便成了一个尖锐的问题

2004年的宪法修正案内容:1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导3统一战线的表述中增加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4完善土地征用制度5进一步明确国家对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方针6的规定完善对私有财产保护的规定9完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成的规定7增加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规定10关于紧急状态的规定811增加尊重和保障人权关于国家主席职权的规定12修改乡镇政权任期的规定13增加对国歌的规定 钦定宪法大纲:钦定宪法大纲是清政府在革命形势的压力之下预备立宪,于1908年9月颁十九信条:1919年重大信条十九条,也称为十九信条,是1911年11月3日清政府公布的

共同纲领:即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简称《共同纲领》,是1949年9月由中国的宪法性文件。它规定了新中国的国体、政体、政权组织形式、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以及国家的各项基本权利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1912年3月中华民国南京政府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的名义颁布的宪

人大制度:是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我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在民主普选的基础上他国家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受人民代表大会监督,对人民代表大会负责;人大常委会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负责,人民代表大会向人民负责,并最终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一项根本政治制度

全国人大职权:立法权 、人事任免权、国家重大问题的决定权、监督权、应当行使的其他全国人大常委会职权:解释宪法,监督宪法的实施 、根据宪法规定的范围行使立法权、解划以及国家预算部分调整方案的审批权 、人事任免的权力、监督国家机关的工作、国家生活中其他重要事项的决定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授予的其他职权

人大代表的义务:1模范的遵守宪法和法律2是同原选举单位和群众保持密切联系3是保5是接受原单位和群众监督

人大制度是根本制度:是我国宪法所确立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国家机构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权组织形式,其核心是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因此,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表现在:1我国现行《宪法》第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比较充分和比较全面地反映我国的阶级本质。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国家其他各项制度建立的基础和依据,反映国家政治生活的全貌

人大制度组织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表现在:1从人民代表大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上看,政权组织形式:特定社会的统治阶级为治理社会所采取的政权的组织形式,它是国家形式

所组成的。人民代表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是人民的使者,能够充分地体现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和制:国家权力属于人民,国家的代表机关即国家元首是由选举产生并规定有一定任期意志和利益。人民代表向选民或原选举单位负责,接受选民或选举单位的监督2从人民代

表大会同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上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构成我国君主立宪制:君主或国王是国家元首,国家最高权力实际上或形式上由君主或国王一人掌国家权力机关的统一体系。国家权力机关在整个国家机构中居于主导地位,是国家机构的 核心。同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由同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受它监督3从中央国家机关和地方国家机关的关系上看,中央和地方国家机关职权的划分,是遵循在 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主动性,积极性的原则。实行下级服从上级、地方服从 中央的原则,才能有利于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才能有利于保障和促进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同时,中央又不能集权过多,必须充分照顾地方特点,各少数民族地区的 特点,使地方有可能充分发挥它们的首创精神

人大的性质和组成:现行《宪法》规定 “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 ”。这表明全 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及其在整个国家机构中的地位,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

地方制度:在国家治理上有关行政区域划分和地方国家机关或自治机关的组织、职权以及力机关,其他任何国家机关都不能超越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之上,也不能与之平行。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是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和军队选出的代表组成。全经济制度:一国通过宪法和法律所确认和调整的,以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为核心的各种经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制基本是地域代表制与职业代表制 ( 军队 ) 相结合,而以地域代 表制为主的代表制

经济制度特点:1982 年的宪法是改革开放以后新时期制定的,在经济制度方面它突破了长地方各级人大会的性质、职权和任期: 宪法规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国家权力年。职权:1保证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的遵守和执“了四次修改,主要是经济制度方面的内容,宪法的修改对我国经济的改革和发展有非常重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城乡劳动者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补充”。我国宪法先后进行不适当的决定2地方性法规制定权3地方重大事项决定权4人事任免权5监督权6其他职要的意义。其中, 2004年修正案在经济制度方面主要增加和修改了以下内容:1 加大私权

有财产保护力度2 继续提升非公有经济地位。当前,我国的经济体制还在朝着更深入的方宪法强化全国人大职权的具体表现:1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有权制定和修改向发展,其改革的成果必将会在我国宪法中有所反映。因此,我国宪法在经济制度方面还处在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其有关的规定也将还会有所修正和变化

有权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进行部分补充和修改,审查和批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实行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占主导地位的条件下,在发展经济方面,实展计划及国家预算在执行过程中所必须做的部分调整方案。 电大答案,电视大学教学2,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有权监督宪法的实施;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的市场经济体制,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方针。实行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就是国家通过计划来有权根据国务院总理的提名,决定部长、委员会主任、审计长、秘书长的人选等等 配置社会资源和各种生产要素,企业的经营必须要按照国家计划安排,社会的一切经营活选举:由选民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和方式推举民意机关代表国家公职人员的政治活动。 动都要执行和遵守国家计划。市场经济管理体制是生产者根据市场的需要自主地决定各种:关于选举国家代表机关的代表和国家公职人员的有关制度的总称 社会资源和生产要素的配置,国家代表社会公共利益的要求,利用价格、税收、利率以及 各种政策导对市场施加影响和调节。到底用何种方法来建设社会主义,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对每一个享有选举权的公民,从法律上确认其选民资格的行为 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反复认识的过程,我国 1954 年《宪法》规定: “ 国家用经济计划导国:一个国家内享有选举权的公民的广泛程度

民经济的发展和改造,使生产力不断提高,以改进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巩固国家选举权的平等性每个选民在每次选举中只能在一个地方并只能享有一个的独立和安全。”我国 1975 年《宪法》规定: “ 国家实行抓革命,促生产,促工作,促战备的方针,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促进社会选举制度的民主原则:1选举权的普遍性原则2选举权的平等性原则3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主义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在社会生产不断提高的基础上,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5选民对代表实际监督和罢免的原则6选举的物质保障和和文化生活,巩固国家的独立和安全。” 1978 年《宪法》规定: “ 国家坚持鼓足干劲、法律保障原则

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有计划、按比例、高速度地发展国民经济,完善选举制度:加强选举制度的民主化1进一步扩大直接选举的范围2改进和健全候选人不断提高社会生产力,以巩固国家的独立和安全,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我国 1982 年《宪法》原来规定: “ 国家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国家通确定正式代表候选人4改进和完善代表候选人的介绍办法5健全对人民代表的监督机制6过经济计划的综合平衡和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保证国民经济按比例地协调发展。禁止任除了继续坚持按地区选举的制度外,还可以探索辅之以按界别选举与其他方式产生部分代何组织或者个人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破坏国家经济计划。” 1993 年《宪法修正案》第 7 条表的办法,使民主的选举制度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以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将之修改为: “ 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 “国家加强经济立法,完善宏观调控。国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家依法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扰乱社会经济秩序。”

物质文明: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成果,表现为人类物质生产的进步和人们的物质生活提高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本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是实现“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当 :1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具有决定意义23持国家性质:的是国家的本质属性。在政治学上称国体。在宪法学上国家性质一般以有关的实现治国的基本方略,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显著特点4持和完善社会主义的各项民主制度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有力保障

制度的根本属性。1982年《宪法》开宗明义第1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精神文明:是在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和文化领域中创造的财富,主要表现为社会精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人民民主表现:1我国的国家权力属于人以工人阶级为代表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广大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相互关系:文明通常的是社会的一种进步状态,是人类一切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一切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在内,他们都属于人民的范围2状态的标志。社会文明,分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个方面。其中,精神文明人民通过直接或间接选出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来行使管理国家的民主权利;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一项重要的民主权利3神生活的进步。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规定包括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人民依照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两个方面 社会事务4通过在城市和农村设立居民委员会这种基层群众性自治编织的形式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5我国人民在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还享有各种权利和自由,这些自由 和权利非依法律不得剥夺

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1从领导权来看,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与无产阶级政权的根本性质2从阶级基础来看,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与无产阶级专政一样,他们都是 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国家政权3从国家职能来说,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和无产阶级专政一 样,在实现国家的对内、对外职能方面也是一致的4从担负的历史使命来看,我们的人民

国家形式:要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和国家结构形式

民主专政与无产阶级专政一样,就是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地消灭私:沿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有制,同时消灭一切阶级差别,实现没有阶级、也没有国家的共产主义。

: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导下,“国家通过普及理想教育、爱国统一战线: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进行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为了获得最广泛的同盟军以

则、公约,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国家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有各民主党派和各人民团体参加的,包爱社会主义的公德,在人民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国际主义、共产主义的教育,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反对资本主义的、封建主义的和其他的腐朽思想 的爱国者组成的政治联盟,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内容之一

国家结构的形式:国家的内部构成形式,即国家的整体与部分之间、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相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不仅包括工人阶级与农民阶级的联盟,而且还包括工人阶级和其他一国家结构形式分类:单一制和复合制

一直存在着这两个联盟

第一个联盟

我国单一制原因:1实行单一制是历史的必然选择2无论是相互压迫还是相互友好,中国量。现在这个联盟比过去有了很大发展,这里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在当前社会变革中3建立单一制的国家有利于民族的团结4从我国资源分布的情况出现的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情况来看,建立单一制的国家有利于各民族的共同繁荣5根据我国尚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这个联盟是全体社会主义未完全统一和少数民族多的特点,我们需要建立具有自身特色、具有灵活性的单一制国家。劳动者之间的联盟,是建立在社会主义一致性基础上的联盟,它是新时期统一战线的主体总之,国家结构形式是特定国家为实现统治所采取的适合于自己国情的形式。

和基础,是人民民主专政的主要的依靠力量。国内电视大学学生交流社区,提供学习资料复合制国家:以几个有一定独立性的单位组成各种国家联盟的国家结构形式。主要有联邦下载,交流,电大就业导等。第二个联盟,即工人阶级和其他一切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一国两制: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所谓一个国家,就是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即统一的不可的历史条件下这个联盟也有了新的发展,其范围空前地扩大了,它不仅包括一切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而且还包括了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包括了广大的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和台湾,都不能分割或分离出去,也不能变成任何独立的政治实体。所谓的两种制度,在海外侨胞中的一切爱国人士

我国一般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特别行政区可以继续保持资本主义制度。按照传统的理论和政党制度:就是有关政党的产生、其法律地地位和作用;政党的活动方式、其参与或影响模式,在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里,只能允许一种制度即社会主义制度存在和发展。实行“一国

两制”后,突破了原有模式,形成了在一个国家里,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并存,两政党制度特点:我国的政党制度是由我国国情所决定的,具有中国特色。这个制度就是中国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这是我国根据自己的国情在国家制度上的一大创新和发展,体现了原则性和灵活性的高度结合

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体制,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与建设相结合的一个创造,是民族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按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符合中国国情的政党制度,坚持和完善这项制度对于我们巩固和扩大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和进一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民主有着重要的意义

内事务的政治制度。内容: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地方制度的一个具有特殊性的组成一党制:一个国家的政权完全掌握在一个政党的手里,只有该政党才是惟一合法政党的制部分23民族区域自治是为了实现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内部地方性事务的权力

两党制:在一个资本主义民主国家内,政治上存在着势均力敌的两个政党,他们通过几年自治条例: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有大会制定的,有关本地区这行民族区域的基本组织原一种制度 范性文件

多党制:就在一个国家里存在着三个以上的政党,其中没有一个政党能长期保持绝对优势,单行条例: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它的常务委员会在自治权的范围内根椐当地民

我国民主党派: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国民主促进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权:1制订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自治权2组织本地方公安部队的自治

4管理地方财政的自治权5管理本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自治权6配备民族干部和培养民族人才的自治权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1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可以促进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的统一23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助于实现民族平等,保障少数民族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4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助于逐步消除民族间发展的事实上的不平衡,达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行政区域划分的原则:1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考区域自治,建立民族自治地方2有利于各个地区经济的发展,从自然资源的分布和经济发展状况出发,以有利于组织经济建设,促进生产的发展3便于人民群众参加国家管理。行政区域划分既要便于政府工作,同时又要有利于人民群众参加国家管理4照顾到历史状况、民族传统和人民生活习惯以及人口分布、地理条件和国防需要等情况综合考虑 特别行政区在我国行政区域内,根据我国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专门设立具有特殊法律地位,又具有特殊的法律地位

特别行政区自治权:1原有的政治制度在一定时期内不变,不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和政策,2原有的经济制度和生活方式在一定时期内不变3行政管理权。特别行政区政府依照基本法的规定自行处理特别行政区的行政事务,制定和执行政策,进行人事任免,管理社会治安,编制财政预算和决算,提出法案、议案等4立法权5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6财政独立权7.特别行政区在中央人民政府授权范围内,依照基本法自行处理有关的对外事务8除悬挂国旗、国徽外,可使用特别行政区的区旗、区徽9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和中央人民政府授予的其他权力

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的职权:行政权、与立法有关的职权、人事任免权、中央交办事务的

特别行政区政府行使的职权:制定并执行政策;管理各项行政事务;办理基本法规定的中法规;草拟行政法规;委派官员列席立法会会议、听取意见或代表政府发言等 设立特别行政区理论法律根据:《宪法》第3l条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在”宪法是根本法,它巩固并确认了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现在,宪法在行政区域划分中提出特别行政区,无疑说明允许特殊情况下可以有另一种制度的存在。这些制度包括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有关保障居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的制度,行政管理、立法和司法方面的制度

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特点:1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是群众性的社会组织,不同于国家政权2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是一个具有自治性质的社会组织3基层自治组织具有基层性的特点

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和基层人民政府的关系1层人民政府对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导关系2众性自治组织在与基层人民政府的关系中保持了自己的独立性

国家机构:是一定社会的统治阶级为实现其统治职能而建立起来的进行国家管理和执行统等等。特点:1鲜明的阶级性2历史性3国家机构是一种国家组织,享有特殊的强制力45协调性

国务院的七项职权:1行政法规的制定和发布权2行政措施的规定权3提出议案权4对所5对国防、民政、文教、经济等各项工组的领导和管理权及对外事务的管理权6行政人员的任免、奖惩权7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授予的其他职权

国家主席职权:公布法律、发布命令;任免权;外交权;荣典权 规定,人民法院是国家的审判机关。我国人民法院基本上是以国家行政以有利于审判工作和方便群众诉讼为原则设立的,组织系统:最高人民法院、和基层人民法院。最高法院院长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或罢免,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审判员、审判委员会委员和军事法院院长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根据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的提请任免。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或罢免本级人民法院院长,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任免本级人民法院副院长、审判员、审判委员会委员,在人民法院院长因故不能担任职务时,从本级人民法院副职领导人中决定代理的人选。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常委会根据主任会议的提名,决定在省、自治区内按行政公署设立的和在直辖市内设立的中级人民法院院长的任免。人民法院院长的任期与产生它的人民代表大会任期相同,均为 5 年。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 人民检察院是我国的法律监督机关,是国家机构的组成部分。 我国人民检察院的组织体系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和专门人民检察院组成。(实践中,除军事检察院外,还有铁路运输检察院。) 我国人民检察院的组织体系由最高人民检察院、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和专门人民检察院组成。下级人民检察院在接受上级人民检察院领导的同时,还要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负责。因此是一种双重领导体制 居委会性质: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社会组织

“政治避难权”或居留权。一国公民因为政治原因请求另一国准予进入该国居 人权:就是作为自然的和社会的人所固有的权利

:公民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有从事一定行为和要球他人作出或不作出某种行 政治权利和自由: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和国家管理、表达对国家事务、

公民的人身自由包括:1公民人身自由不受侵犯2公民人格尊严不受侵犯3公民的住宅不

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1公民享有权利和应尽义务的平等,即我国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也都平等地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2国家机关在适用法律时对公民也一律平等,任何公民的合法权利,都平等地予以保护。而对于一切违法犯罪行为,都平等地予以追究和制裁3国家不允许任何组织和个人有超越宪法和法律之上的特权,人人都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

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的特点:1公民权利和自由的广泛性2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平等性3公

公民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原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公民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权利和义务互相依存,互为前提,不可分离的辩证统一关系。公民与集体、公民与公民之间的相互关系。现行《宪法》第 33 条规定: “ 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这充分体现出我国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公民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是社会主义宪法的一条重要原则。表现在:公民享有权利和应尽义务是统一的。权利和义务互相依存。相辅相成

坚持和改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关系:坚持党的领导同改善党的领导关系是:为了坚持党1要改善党的领导,首先就是要加强党的制度的建设2改善党的领导,要实行党政职能分开,革除以党代政、党政不分的弊端3改善党的领导,还必须要改进党的作风4改善党的领导,还必须解决好党与宪法和法律的关系问题人民政协会议的性质:根据新的《政协章程》的规定,机关,也不属于国家机关体系的范围,但它同国家机关又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从人民政协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可以看出,在1954年以前人民政协曾具有双重的性质,一方面它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起国家政权机关的作用;另一方面,即使在当时,就其性质来说它仍然是统一战线的组织,除执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以外,它仍然有自己的工作任务。1954年以后,人民政协虽然不再具有国家机关的职能了,但它仍然参与国家事务的协商。自1959年以后,全国政协和全国人大同时召开会议使他们更便于参加国家大政方针的协商和讨论。必要时全国人大常委会和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委会还举行联席会议共同商讨国家大事 人民政协会议的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对国家宪法、法律和法规的实施,重大方针的贯彻执行,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 参政议政: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问题以及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形式,向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机关提出意见和建议。此外人民政协可以通过自己的工作,在宣传和贯彻执行国家宪法、法律和各项方针政策、推动社会力量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事业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3

第五篇:自考公文名词解释小抄

名词解释 甲骨文书: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后期,出现了一种体式较为完整的甲骨文书。它是书刻在甲骨上的商代后期五室占卜活动的记录文字,即“甲骨卜辞”。尚书:自商周战国期间长期汇集而成的<书>,汉初称之为<尚书>,即上古之书。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政治文件汇编本。公务文书:是指国家机关及其他社会组织在工作活动中形成和处理的收来文件、发出文件以及机关内部所使用的文件材料。

公文法定的作者:是指依据宪法和其他有关法律、章程、决定成立的并能以自己的名义使法定的职能权利和担负一定的任务、义务的机关、组织或代表机关组织的领导人。

行文单位:指能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制发文件的机关、部门或单位。

对外文件:简称发文。是指本机关(或部门)拟制的向外单位发出的文件,它是作为传达本机关的意图发往需要与之联系的针对机关的文件。

收来文件:简称收文。是指由外机关拟制的,作为传达其自身机关的意图,发送到本机关(或部门)来的文件。内部文件:就是指制发和使用都限于机关内部的文件。

上行文:是指下级机关、下级业务部门向它所属的上级领导机关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所发送的公文,是自下而上的行文,故称上行文。平行文:是指同级机关或者不相隶属的,没有领导与指导关系的机关之间的一种行文。下行文:是指上级领导机关对所属的下级机关的一种行文。秘密文件:是内容涉及党和国家的秘密,需要控制知密范围和知密对象的文件。普通文件:是相对秘密文件而言的,从这个角度说,也可称为非密文件。公布文件:就是向人民群众和国内外公开发布的文件。

法规文件:是指由中央和地方各级权力机关、行政机关所制发的法律、法令和行政法规与规章文件。法律文件:是体现统治阶级的利益和意志,以国家强制力来保证其实施的行为规则,是实行阶级专政的一种工具。法令文件:是指根据宪法的有关规定所制发的一种文件,通常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或国务院总理的名义发布的。

行政法规与规章文件:行政法规是国务院为领导和管理国家各项行政工作,根据宪法和法律及有关规定制定的政治、经济、教育、科技、文化、外事等各类法规总称。这里所说的行政法规与规章文件,除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外,还包括各种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和地方人民政府规章。行政文件:主要是指国家机关在日常公务活动中所形成和使用的文件。党的文件:是指由中国共产党的机关、组织形成和使用的文件,反映党的领导、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议等活动。

指挥性公文:是指上级领导机关对下级机关或群众发出的用以领导和指导工作的公文。

规范性公文:是指由机关、组织、社会团体制定的,要求其成员在活动,工作等方面严格遵守的行为规范,它是一种兼有政策性和法规性的公文,有较强和规范性和强制性,例如条例、规定、办法、细则、章程、规则等。

报请性公文:是指下级机关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请示问题时所使用的陈述性、请求性公文。如报告、请示等。知照性公文:是指机关单位发布的需要周知或遵守,以及各机关单位之间联系工作,通报情况所使用的公文。如公报、公告、知照性通知、通报、函等。 记录性公文:是指各机关、组织用以记载公务活动以备查考的公文。如会议记录、电话记录、会议纪要、大事记、值班日志等。 公文格式代码:又称文件检索代码,是指代表文件格式类型的标记符号,由九位阿拉伯数字组成,标识于文件首页发文机关版头左上角。印制顺序号:又称公文份号,是指依据同一文稿印刷若干份时每份的顺序编号。秘密等级:简称秘级,是指公文秘密程度的等级,分绝密、机密、秘密三级。

紧急程度:是对公文送达和办理的时间限度。收文处理标记:包括收文机关名称、收文编号、收文时间、档号等项目。

发文机关版头:简称“文头”。文头是发文机关用来制发正式文件时使用的有固定格式的发文机关标识。

发文字号:是指由发文机关编排的文件代号。签发人姓名:是表示公文生效并对该公文内容郑重负责的一个标志。

公文标题:由发文机关名称、公文主题(事由)和文种组成,是对公文主要内容准确、简要的概括和提示。

题注:是指对公文标题的注释说明。正文:是公文的主体部分,用来表达公文的具体内容,体现发文机关的意图,是公文的核心。主送机关:是指对主要受理公文的机关。无正文说明:是指由于篇幅所限,使公文生效标识(即落款、印章与成文日期)与正文不能同在一个页上而出现分离状况时,为维护公文的完整性而作的说明。附件说明:是用以说明附属在公文正件之后的有关文件材料的名称及件数的。

成文日期:是指文件形成的时间。

机关印章与领导人签署:机关印章是公文制发机关对文件生效负责的凭证;领导人签署是指发文机关领导人在公文正本的落款处,本人职务名称的后面签字或盖章,以证实文件的效用。

注释或特殊要求说明:是用以说明公文中在其他区域不便说明的各种事项。

阅读(传达)范围:是指根据公文内容和工作需要所限定的公文发送的范围和规定公文的阅读对象。主题词:是指能够准确表达公文主题内容的规范化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抄送机关:是指除主送机关以外的其他需要告知公文内容的有关机关。

印发说明:又称印制版记,是指文件制发(含翻印)情况的说明记载,包括文件制发单位的名称、印发日期和印制份数等。

页码:是指公文每一张页的顺序编号。文稿:是指公文在起草过程中形成的一次又一次的稿子,包括草稿、定稿两种。草稿:是指内容和文字表述都还未成熟的原始稿件。

定稿:又称“原稿”、“底稿”、“正稿”。是指草稿经过修改、审阅,并由领导人签发或者会议讨论式通过的最后完成的定型文稿。

文本:同一份文件,根据它们的不同用途,可分为正本、副本、存本、修订本些法规文件又有试行本、暂行本的形式;同一内容的文件使用不同的文字就又成为不同的文字文本。正本:根据已经签发的定稿制发的正式文件,称为“正本”。正本最突出的特点是盖有发文机关的印章或领导人的亲笔签署,以证实文件的效力。

副本:又称抄本。凡是根据公文正本复制、誊抄的其他稿本称为副本。存本:是指发文机关印制一份文件的正本后留在本机关的除草稿、定稿以外的印刷本。修订本:是指对于已经发布生效的文件,在实行一个时期以后,文件中的某些内容已不适合当前的情况需要进行修改补充,这种重新予以修改补充再行发布的文本,称为修订本。从修订本发布之日起,原文本即行失效。

试行本、暂行本:大多用于一些法规性文件,在制发机关认为文件内容还不十分成熟,还必须经过一定时期的实践检验,再行修改时所使用的文本。各种文字文本:第一是指我国少数民族自治地区,为便于工作,党政领导机关发文往往是同一份文件同时使用汉字文件和少数民族文字文本。第二是指在外交工作中所使用的文件,往往有中文文本和外文文本。 命令:简称令,是领导机关颁发的具有强制执行性质的指挥性公文。公布令:也可称为发布令或颁布令,它适用于国家公布法律,国家行政机关发布根据法律制定的行政法规和规章。嘉奖令:是领导机关为奖励有突出贡献的人员或集体而发布的命令。议案:是有议案提出权的机构或人民代表,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提请审议事项的建议性公文。决定:是党政机关对重要事项或重大行动作出决策和安排的指导性公文。个案型决定:对某些性质重要、影响较大的个人或事件作出的决定,目的是引起注意或警惕,扩大正面影响,缩小消极影响。决议:是经领导机构主持召开的会议通过的对重要事项进行决策部署的指导性公文。

指示:上级机关对下级机关指导工作的公文。意见:是党政机关对重要事项发表的对工作有指导性质的文件。 公告:是机关、团体向公众宣布重要事项的告知性文件。

通告:是机关、团体在一定范围内公布事项的告知性文件。

涉及法定事项的公告、通告:在宪法、法律、法规赋予的权力范围内,有关机构可以发布公告、通告,规定一些事项,有关人员必须遵守。知照性公告、通告:这类公告、通告发布的目的,只是让群众或者有关人员知道,并不需要大家去遵守或者执行。公报:是公开发布重要决定或重大事件的告知性文件。

会议公报:一般用以公布党的重要会议召开的情况及会议所作的决定。统计公报:用来发布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方面情况的统计数字。外交公报: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政府、政党、团体等在会谈或交往后发表的文件,主要公布会谈各方的观点及取得的共识。通知:是向特定受文对象告知或转达有关事项或文件,让对象知道或执行的公文。发布性通知:用于发布行政规章制度及党内规章制度。

批转性通知:用于上级机关批转下级机关的公文(如请示、报告等)给所属有关人员,让他们周知或执行。

转发性通知:用于转发上级机关和不相隶属机关的公文给所属有关人员,让他们周知或执行。指示性通知:用于上级机关指示下级机关如何开展工作。

任免性通知:用于任免和聘用干部。事务性通知:用于处理日常工作中带事务性的事情。通报:是在一定范围内表彰先进、批评错误、传达事项的告知性文件。表彰先进型通报:用于表彰个体或群体的先进人物,公布他们的事迹,宣布给他们的奖励,分析他们的先进思想,指出应该向他们学习什么。

批评错误型通报:用于批评犯错误的个人或群体,公布他们的错误事实,宣布给他们什么处分,分析错误的性质,指明应吸取的教训。传达事项型通报:用于将领导掌握的精神或情况传达给下属,以便下属在开展工作、处理问题时能做到心中有数。 报告:是下级机关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情况的陈述性公文。

综合报告:多属例行报告,即每隔一定时间,如一季、半年、一年,下级必须将工作情况全面向上级汇报一次。

专题报告:是就某件事或某个问题专门写的报告,多半是不定期的,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而撰写。请示:是下级机关向上级机关请求指示或批准的报请性公文。

批复:是答复下级机关请示事项的指示性公文。表态性批复:主要是答复请求批准类的请示,或同意,或不同意。

指示性批复:针对下级请示的事项或提出的问题,提出处理意见,带有指导下级工作的性质。指示性批复的作用相当于“指示”,下级必须遵照上级批复的精神执行。

函:是机关之间办理日常公务的交往性公文。商洽函:用于机关之间商洽工作、讨论问题,如商量业务培训、人员调动、信息交流、物质供应等等。问复函:用于机关之间提出询问和答复询问,如疑难询问、调查询问、统计询问请准函:用于向没有录属关系的有关主管部门请求批准。知照函:用于把自己管辖范围的事项告诉有关的机构。

会议纪要:是记载会议情况和精神用以公布或传达的纪实性文件。条例:是由党政领导机关制定和发布的系统规范某一方面工作、活动、行为等的法规性公文。

规定:是各级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规范某方面工作的规章性公文。规章类文书:是规范工作、活动、行为等的法规、规章类文书,适用于党政系统、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及各类组织机构。

办法:是对某一项行政工作作比较具体的规定。实施细则:就是实施法律、法规的细小规则,它多半是主管部门实施法律、法规时已经或者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而制定的规则,目的是加强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保证法律、法规的顺利实施。章程:是一定的组织机构制定的确定组织原则或办事原则的规章类文书。守则:是特定范围内的全体成员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

计划类文书:是机关团体为达到某一目标或完成某一任务,对目标达到、任务完成前特定时段工作的设计和安排。规划:实现目标的期限较长,往往是五年、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的计划类文书。 计划:实现目标的期限较规划短,以年度计划和一年以内的短期计划为多的计划类文书。

安排:指较短时间段内对工作的具体安排。 总结:是机关团体在实施计划或完成任务之后,对已做工作进行概括及评估的文书。 综合性总结:是关系全局的总结,内容涉及多方面的工作。

专题性总结:只就一个方面、一项工作,甚至一个问题进行总结,内容比较单一。

调查报告:是针对现实中发生的较重要的问题,作专门调查后利用调查材料写成的书面报告。新闻性调查报告:多半由新闻工作者调查采访后写成,内容一般是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或他们在采访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政务性调查报告:一般由政府工作人员调查后写成,调查内容、范围由领导机关决定,目的是为制订方针政策、法律法规,解决工作中的种种问题,提供可供决策参考的情况个案性调查报告:针对工作中遇到的特殊个案写成的调查报告,目的是为解决问题提供事实根据。调查人员一般临时组织,涉及专业技术的还要请专家学者参加。 讲话类文书:就是人们在各种特定的场合发言时所依据的各类文稿的总称。从广义上说,它不仅包括领导同志在各种会议和群众集体上发表讲话时的文稿,也包括只代表个人意见的、以群众身份所作的各类讲话的文稿,它是在公众场合经常使用的文书。讲话稿:通常是指各级领导在各种会言上宣读的文稿。幕词:是在大会开始时,由主要领导人向大会宣读的阐明会议宗旨、说明会议议题和议程、向与会代表提出希望的书面文稿。闭幕词:是在大会结束时由主要领导人向大会宣传的概括大会主要精神、总结大会成果、指出会后努力方面的文稿。欢迎词:是对客人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的五种讲话类文书。

欢送词:是送别客人时表达良好祝愿的一种讲话类文书。

答谢词:是宾客在受到主人的热情款待时,向主人表示感谢的一种讲话类文书。

会议记录:是如实记载有关会议基本情况和主要内容的文书。

电话记录:是在用电话处理公务时,记载有关通话内容的文书。

接待记录:是指在接待群众来访时,记载有关接待内容的文书。

大事记:是将本机关本部门工作的重大公务活动或重大事件按年、月、日的先后进行如实记载的一种记录性文书。

简报:就是简明扼要的书面报告。

简报类文书:是用于汇报工作、反映问题、交流经验、沟通情况、推动工作开展的一种简短的、摘要性的信息载体。简报类文书只是一种统称,常见的名称有“简讯”、“快讯”、“快报”、“动态”、“信息”、“工作通讯”、“情况通报”、“情况反映”、“内部参考”、“摘报”等。

会议简报:即专门报道、交流有关重要会议的内容和情况的简报。

工作简报:就是反映本部门、本系统各方面工作情况的简报。

提案:是指提请机关或一定组织的会议讨论、处理的意见或建议的文书。

建议:是组织、单位或个人对某项工作、某项活动或某方面的问题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建议时使用的文书。

公文办理程序:就是指公文在机关内部从形成到运转处理所必须经过的一系列环节。

收文:是指机关文书部门收进外单位发来的文件材料。

收文办理:是指文书部门收到材料后,在机关内部及时运转直到阅办完毕的全过程。

收文办理程序:组成收文办理这一过程的一系列相互衔接的环节称之为收文办理程序。

签收:是指收到文件材料后,收件人在对方的公文投递单或送文簿上签字,以明确交接双方的责任,保证公文运转的安全可靠。

登记:就是指需要登记的文件在收文登记簿上编号和记载文件的来源、去向,以保证文件的收发和处理。

分发:亦称分办,是指文书人员在文件拆封登记以后,按照文件的内容、性质和办理要求,及时、准确地将收来文件分送给有关领导、有关部门和承办人员阅办。

传阅:是指单位或份数很少的文件以及一些非承办性文件,需要经机关各位领导人和许多部门阅知时,由文书人员组织在他们中间传递和阅读。

轮幅式传阅:传阅文件应以文书人员为中心进行传递,这种传阅文件的方法称为“轮幅式传阅”。拟办:是指对来文的处理提出初步意见,供领导人批办时参考。拟办意见可根据来文的情况分别由办公部门负责人或业务部门承办人提出。

批办:是指机关领导人对送批的文件如何处理所作的批示。

承办:是指机关有关部门或人员按照来文的要求进行具体工作或办理复文。

催办:是指根据承办时限的要求,及时地对那些必须办理答复的文件承办的情况时行督促和检查。查办:是指文书工作人员协助机关领导检查各项方针、政策、决议、指示的执行和落实,以及对某些问题进行查处,解决的一项承办性工作。

注办:是指对公文承办的情况和结果,由经办人在公文处理单上所作的简要说明。

发文:是指机关文书部门根据本机关的工作需要向外发出文件材料,包括本机关制发、转发、翻印、复印的文件材料等。

发文办理:就是指文件从拟稿到印制发出的整个运行过程。

拟稿:是公文承办人员根据领导交拟或批办的意见草拟文稿的过程。

审核:是指公文的草稿在送交机关领导人审批签发之前,对公文的内容、体式进地的全面审核和检查。签发:是指机关领导人对文稿的最后审批。核发:是指在公文正式印发之前,对经领导人签发的文稿进行复核并确定发文字号、分送单位和印制份数的一项工作。

缮印:是指对已经签发的公文定稿进行印刷。校对:是指将公文的誊写稿、打印稿清样与经领导签发的原稿核对校正,以修改和消除书写、排字上的错误。

用印:是指在印好的文件上加盖机关印章。发文登记:与收文登记一样,主要是为了便于对文件的管理和查找等。

封发:是指对准备发出的文件进行分装和发送。公文立卷:是指机关文书部门将已经办理完毕的,具有一定查考利用价值的文件材料,按照它们在形成过程中的联系和一定的规律组成案卷。

案卷:是指有关某一问题或某项工作活动的系统的具有密切联系的文件材料组合体。

文书部门立卷制度:指由机关的承办和处理公文的部门负责进行立卷的制度。

问题特征:是指文件材料的内容所反映的问题、事物、事件、人物、工作性质等具有的共同特点。时间特征:是指文件形成的时间和文件内容所针对的时间。

名称特征:又称文种特征,是指公文文种的名称。 作者特征:是指制发文件的机关、单位或个人。 地区特征:又称地理特征,指的是文件内容所涉及的地区,又指文件作者所在的地区。通讯者特征:是指文件的收发或问答双方。立卷类目:也称归卷类目、案卷类目。编制立卷类目:是指机关文书部门在一年的实际文件没有形成以前,根据本机关工作活动的规律,预测该年可能形成的文件,按照立卷的原则要求和方法,事先拟制出来的归卷条目。平时归卷:是指机关的公文立卷人员根据已经编好的立卷类目,将已经处理完毕的文件,随时按类目上的有关条款归入卷内。 调整卷定:是指在平时归卷的基础上,详细检查每一条款中所积累的文件材料,进行适当的调整,并且最后确定组合案卷的一项工作。卷内文件排列:是指将每个案卷内的文件按照一定的规律和顺序进行系统化排列,保持文件之间的有机联系和条理性,使每一份文件在案卷内都有一个固定的位置。案卷标题:也称案卷题名,是案卷的名称,是对卷内全部文件内容的总概括。案卷编目:是指在卷内文件排列编号的基础上,填写卷内文件目录、备考表和案卷封皮等工作。卷内文件目录:是案卷的组成部分。卷内备考表:是用以注明卷内文件材料需要说明的情况的表格,以备案卷移交档案部门管理人员和查档人员对此卷有一概括了解。案卷封皮:是指用以保护卷内文件、标注案卷内容的卷皮,用牢固厚实的牛皮纸统一制作,使用毛笔正楷字填写,起醒目作用,并便于长期保存。全宗号:是档案馆指定给立档单位的编号,在一个档案馆内全宗号不能重复。目录号:是全宗内案卷所属目录的编号,在一个全宗内案卷目录号不能重复。案卷号:是目录内案卷的顺序编号,在一个案卷目录内案卷号不能重复。案卷目录:是对经过分类排列和编号的案卷进行登记所形成的。

上一篇:中考物理光现象答案下一篇:自考办半年工作总结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