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互联网论文

2022-05-12

本文一共涵盖3篇精选的论文范文,关于《大学生互联网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要:随着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互联网理财产品也逐渐流行,大学生与互联网关系紧密。本文通过对具体问题的研究,总结归纳目前大学生互联网理财的现状和需求,结合实地调研经历,发现大学生群体使用互联网理财产品种类单一,且亟需相关理论知识。继而针对学生自身和学校提出合理化建议,以提高大学生互联网理财意识、敦促学校提升理财教育质量。

第一篇:大学生互联网论文

基于“互联网+”的大学生“双创”浅探

摘 要:近年来,大学生创新创业(“双创”)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因此,分析了信息化大趋势下大学生“双创”的现状与机遇,剖析了其中的瓶颈与障碍,提出了基于“互联网+”的推进大学生“双创”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大学生;“双创”;现状问题;对策建议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新常态,以及信息化的迅猛发展,大学生创新创业(“双创”)成为一种新潮流和社会关注的热点。

一、当前大学生“双创”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

据统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共产生了四次创业浪潮,每一次创业浪潮都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时代必然性。前三次分别在1984年、1994年和200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党中央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以后,全国各地掀起了第四次创业浪潮。与前三次浪潮不同,这次创业浪潮于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产生,必然要求与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相呼应。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新旧动能转换进程中,这种动能转换对创业者本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倾向于知识创新型、科研技术型人才,更倾向于科技环保型、资源节约型、可持续发展型等新动能创新项目。大学生接受了高等教育系统的理论学习,他们最有可能成为本轮创业浪潮的生力军。据《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研究成果报告》显示,“全国想要创业的大学生创业者比例高达75.2%”。

当前,大学生“双创”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首先,经济转型升级给大学生创新创业带来了更多机会。当前,我国正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扶持新兴产业发展,如电子信息、生物技术、现代农业、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的发展。在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升级换代的过程中,大学生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这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带来了更多的机会。其次,科技发展进步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开辟了更多领域。科学技术创新发展始终与创新创业息息相关。互联网的发展催生了许多互联网产业,产生了一大批互联网企业精英。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等科技创新势必催生大量新型产业,这也将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开辟更多新的领域。最后,政策支持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更多便利。中央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后,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指导文件,各级政府从企业登记、创新孵化器、风险投资、融资、税收等多方面出台了鼓励政策,为创新创业“松绑”。

二、新常态下大学生“双创”的瓶颈与障碍

从经济形势来看,经济增长后劲仍显不足。一些行业和领域企稳向好的势头不如预期,一方面是市场需求依旧疲弱,另一方面是新旧动能转换尚未到位。产业结构、投资结构、产品结构上都存在一定的差距,经济自我调适能力相对较弱。人力资源供需结构错位导致“求职难”与“招人难”并存,“有人没事做”和“有事没人做”成为常态。从市场需求来看,生产性岗位、销售岗位仍占多数,岗位与薪资等都与毕业生的期望值存在较大落差,高校毕业生供给持续高企与有效岗位不足矛盾进一步突出。诸多不确定因素给大学生创新创业带来不利影响。

从能力培养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任重道远。一方面创新创业指导师资严重不足。由于缺乏创新创业教育专业人才,各高校创新创业指导教师大多由就业创业指导部门工作人员兼任或辅导员担任,因其本身缺乏创新创业教育专业知识和创业实践经验,所以很难胜任创新创业指导课程教学。另一方面,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的融合度明显不够,专业课程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需要进一步培养和提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水平势必影响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这也是影响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不利因素。

从大学生自身来看,存在很多先天不足。一是实践经验缺乏。经过长期的学习,大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但由于缺乏必要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经营管理经验,存在先天不足,很难在短时间内胜任职业经理人的角色转换。二是社会资源不足。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范围相对狭窄,因此社会资源不丰富,许多刚创业的大学生,往往很难找到客户,接到订单,导致企业难以盈利,规模难以扩大,企业发展受阻。三是原始资本积累不足。大学生自主创业资金来源主要靠家庭、亲友的资助,多数大学生家庭背景并不丰厚,由于无力承担创业失败的风险,很多有创业意愿和优秀创业项目的大学生因启动资金缺乏而只能放弃创业。四是风险意识不足。很多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抗压、抗风险能力不强,对创业的艰难、市场的残酷、创业的复杂性和困难性没有足够的认识和积极的心理准备以及主动防范措施。

三、以“互联网+”推进大学生“双创”

当今时代,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工作、生活密不可分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別是“互联网+”新业态的兴起,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也将推动我们工作方式的改变。

(一)以“互联网+管理”完善“双创”工作机制

适应信息化时代要求,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手段进一步完善管理工作机制。一是构建大数据采集管理系统,加强大学生“双创”信息采集工作。做好信息采集工作是做好大学生“双创”工作的重要基础,是实现精准服务的重要前提,是决策的重要依据。大数据采集管理系统要实现大学生基础信息采集、跟踪调研、职业测评、用户行为抓取、市场需求信息采集和企业信用等级评价等六大功能。二是运用互联网+技术组建网上“大学生创新创业学院”,通过开发“MOOC教学云平台”整合全国最优质的课程资源,面向所有大学生开放使用,解决大学生“双创”师资不强、课时不够、资源不足等问题。三是利用互联网扩大宣传影响。充分利用自有网站,开发微信公众号,依托微信、QQ、微博等媒体,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政策宣讲和咨询,引导大学生投身创新创业。进行普及式的创新创业政策宣传。强化典型引领,积极开展创新创业典型宣传,激发大学生自主创业激情。四是利用互联网建立高校创新创业“一把手工程”督查机制和创新创业评建机制,每年评建创新创业孵化示范基地。

(二)以“互联网+教育”推进“双创”教育改革

全面深化高校“双创”教育改革,着力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让更多学生想创业、敢创业、能创业。一是开好“双创”网络课程。出台政策明确各高校将“创业基础”作为必修课程纳入学校教学计划,要求不少于32学时,不低于2学分,并配套开发本土化创业特色教材。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就业学院,开发“MOOC教学平台”,整合国内最优质的创新创业就业教育课程资源,建立在线教育课程,实行线上教学和线上学分认定,让学生通过互联网、手机等,利用碎片化时间在线学习,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二是强化“双创”实践教育。广泛开展大学生学科竞赛活动,拓宽学科竞赛的种类与覆盖面。组织开展“互联网+”、“黄炎培”等全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搭建平台并积极引导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举办大学生就业创业公益论坛、“创业月课堂”等活动,邀请国内外专家讲述创业故事以及分享创业经验。三是优化“双创”指导队伍,提升高校创新创业老师能力水平。支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实验计划;启动创新创业与就业指导方向教育硕士培养计划;实施就业创业指导教师轮训计划;遴选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导师库。

(三)以“互联网+平台”培育“双创”孵化器

以信息化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建设,为有“双创”意愿的学生提供实践机会,精心呵护“双创”苗圃。一是研发“云双创”精准服务平台。“云双创”精准服务平台与“双创”大数据库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可以理解为大数据库是“云双创”精准服务平台的一部分,通过对“双创”数据的精准分析,实现“双创”息精准推送。二是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出台关于加强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建设的指导意见,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联盟,通过创新创业资源共享、项目成长互通、创新创业成果互惠等方式,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更优质、更全面的创业孵化服务。三是成立大学生就创业基金会。通过市场运作,在保证本金不变的情况下,将基金收益用于扶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实现基金滚动使用。

(四)以“互联网+服务”构建“双创”服务体系

积极创新服务方式,优化服务举措,帮助和扶持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成长,促进创新成果转化。一是以大数据促“双创”项目对接和成果转化。主动跟踪挖掘优质创业项目,重点瞄准创新创业大赛获奖项目入驻孵化基地,开展资金申领服务,促“双创”项目融资,有针对性地帮助“双创”项目孵化成长。二是推进“互联网+审批”,简化创业手续办理,促“项目”为“公司”。联合工商部门设立大学生创业绿色通道,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营业执照办理,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社会保险登记证、统计登记证注册登记等“一站式”服务,以及企业开业培训、创业跟踪指导等全程服务,让大学生创业项目顺利注册为公司。三是开展咨询辅导“服务云”,全程跟踪促成长。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师资库,对入驻大学生“双创”孵化基地的创业项目进行“一对一”跟踪指导服务。鼓励高校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创新研发,共同创业,促科技产品研发与科技成果转化。

参考文献:

[1] 湖南省多措并举构建大学生創新创业新生态[EB/OL].华龙网,2018-10-11.

[2] 曹敏.新常态下大学生创业指导服务的省级责任与作为[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6,(1).

[3] 袁怡为,张文鹏.基于高校内部经济循环体系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模式构建研究[J].智库时代,2019,(6).

[4] 大学生创业失败原因和政策分析[EB/OL].中国台州网,2016-03.

[5] 杨敬东.大学生创业相关问题探析[J].智富时代,2015,(3).

[6] 管义锋,高晖.高等院校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12).

作者:胡耀华

第二篇: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大学生互联网理财的现状与需求研究

摘要:随着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互联网理财产品也逐渐流行,大学生与互联网关系紧密。本文通过对具体问题的研究,总结归纳目前大学生互联网理财的现状和需求,结合实地调研经历,发现大学生群体使用互联网理财产品种类单一,且亟需相关理论知识。继而针对学生自身和学校提出合理化建议,以提高大学生互联网理财意识、敦促学校提升理财教育质量。

关键词:大学生 互联网理财 需求

一、引言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人们对于金融产品需求的增长,互联网金融几乎涵盖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并逐步影响人们的理财方式。大学生作为时代接班人,应积极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把理财视作一项基本生存能力,并将其融入互联网金融的潮流中。然而当代大学生群体都将生活重心放在学习上,往往忽略培养自身理财能力的重要性,理财意识薄弱。且其收入主要依靠父母等家人的补给,对于金钱来源意识不敏感,导致多数大学生的日常开销缺少计划,主观随意性强,部分学生不仅无法适当理财,甚至还需偿还债务。

目前关于大学生互联网理财的研究并不常见,现有的研究主要从三个方面分析大学生理财的现状:首先是大学生群体的特殊化[1],即大学生目前的状况能进行理财的资产十分有限,既没有自己的固定收入,也缺少安全合理的投资环境。其次是大学生普遍缺少理财方面的理论知识[2],在实践中出现的困难就很难得到解决,也很容易掉进陷阱中。最后是社会环境给大学生带来的教育理念不支持仍是学生身份的大学生利用互联网进行理财[3]。在建议方面主要包括希望相关平台能为大学生群体进行有针对性的创新,以及对于学校教育的建议[4]。

本文拟从大学生互联网理财的需求以及其风险偏好和目的方面入手,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更进一步对于现状的了解,具体探索大学生互联网理财的需求,并针对不同的群体提出对应的建议。

二、问题研究

针对需要探究的问题拟定一份调查问卷,通过线上线下两种方式分发问卷,线上通过问卷星平台收回有效问卷316份,问卷收集区域以北京为主;线下实地调查收回有效问卷38份,收集地区为山东大学,问卷回收有效率100%。

(一)受调查者基本情况

受调查者中,女性比例偏高、学历分布不均衡且三类主流专业分布较为集中。具体数据结果如表1所示。

(二)大学生互联网理财现状

1.大学生对互联网理财的看法。根据问卷汇总数据,互联网理财最吸引大学生的地方就是其资金要求低和操作便捷,这与大学生群体资金量少的特点相符合,而丰富多样的互联网理财产品中,部分产品高收益的特点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则较低。

互联网理财的常见弊端有“信用体系不健全,市场环境不够完善”、“平台信息不够透明,投资者获取信息难”和“部门监管不到位,不规范平台多”等,受调查者对这些弊端均有过半的认同率,可知这些弊端的存在影响了大学生对互联网理财的认可度,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其进行互联网理财的可能性。

2.大学生互联网理财基本情况。在受调查的大学生中,有41.38%的大学生没有使用过互联网理财产品。未使用互联网理财的学生可能是缺乏理财意识,也可能是使用传统的理财方式进行理财。

针对该群体调查其未曾使用过互联网理财产品的原因,结果汇总如下:多数学生自身对理财不感兴趣,同时资金不足、理论知识匮乏且缺少理财经验等原因也成为其进行理财的阻力。而互联网自身的制度问题和安全性对于大学生不进行互联网理财的影响最小,大学生互联网理财使用率不高主要应当拉动“内需”。

对于使用过互联网理财产品的受调查者,分别统计其对于理财产品类型的偏好、理财的目的和使用过的理财产品,结果如表2所示。

数据显示受调查者更青睐“低风险、低收益”类型的互联网理财产品,且大学生对互联网理财产品的偏好程度随产品自身风险的增长不断降低。大多数学生为“保值并获取一定的收益”而进行互联网理财,这与当前学生偏好的理财产品类型特点高度一致。受调查者使用最多的两种理财产品的本质均是货币基金,其利率略高于银行活期存款,风险较小。此外也有三分之一的学生使用收益较为稳定的“基金定投”进行理财,其灵动性相对较低,也是比较适于大学生的理财方式。

通过对受调查者理财产品类型偏好、理财目的和使用过理财产品的研究,可知其进行理财的人群主要为了保值,更偏好低收益、低风险的理财产品,使用的理财产品也符合其偏好和目的。

(三)受调查者互联网理财影响因素

1.性别因素。假设性别对受调查者是否使用理财产品会产生影响,且男性使用理财产品的人数会少于女性。对“性别”和“是否使用理财产品”两个分类型变量进行卡方检验,结果如表3和表4所示。

检验结果P值大于显著性水平0.05,受调查者的性别对于其是否使用互联网理财产品没有影响。其中未使用过互联网理财产品的男生占比和女生占均小于对应总人数的一半,表明大学生整体的理财意识有待提高。

2.专业因素。假设专业会对其理财行为产生影响,且经济学专业的学生使用互联网理财产品比例会比其余专业学生的比例更大。于是对“专业”和“是否使用互联网理财产品”两个分类型变量进行卡方分析,表5和表6为结果展示。

检验结果P值大于显著性水平0.05,受调查者所学专业对于其是否使用理财产品无影响。使用过理财产品的理工专业学生占其总人数的45.5%,在三个主流专业中占比最低,经济专业学生使用互联网理财产品的比例最高。检验结果符合部分假设,学习经济類专业有助于提高学生互联网理财产品的使用率,同时进行理财也有助于将学习的理论内容和实践结合起来,更好的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尽管实验结果表明专业对于理财行为没有影响,但不可否认学习经济学对培养个人理财能力的重要意义,大学生应该掌握基本的理财知识。

3.对互联网理财产品的关注度。假设受调查者对互联网理财的关注程度会对其的互联网理财行为产生影响,且认为受调查者对互联网理财产品关注程度越高,其使用互联网理财产品的概率就会越大,结果如表7和表8所示。

检验结果P值小于显著性水平0.05,受调查者对于互联网理财产品的关注度对其是否使用互联网理财产品有影响。检验结果和预期几乎一致,受调查者对互联网理财产品的关注度和使用度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积极关注和经常关注互联网理财产品的受调查者中,均有较高比例的受调查者使用过互联网理财产品;在从不关注互联网理财产品的学生中,有高达90.9%的大学生从未使用过互联网理财产品。使用互联网理财产品的学生比例低于经常关注的学生,可能是个体对于“积极”和“经常”的界定有差异。

三、研究结论

通过对大学生互联网理财情况的问卷自填式调查结果的分析,并结合对简单抽样的个别大学生进行面访式调查的过程,得到以下结论:

(一)大学生受使用的联网理财产品类型单一

目前大学生互联网理财的目的主要是保值,而非期望通过理财获取较高的利润。使用过互联网理财产品的学生,绝大部分青睐“低风险,低收益”的理财产品,统计其使用过的产品类型,大多是由第三方支付渠道推出、并对接到相应基金公司的货币基金,存取灵活快捷;其次是“基金定投”,基金定投存取过程类似银行的整存整取,流动性低,风险和收益都比银行存款更高一些。总体来说,大学生群体使用过的理财产品种类单一,多为门槛不高、稳健性的投资。

(二)大学生群体需要学习理财的基础知识

不进行互联网理财的大学生中,有超过一半的人认为自己缺乏理财的相关知识。而在影响大学生理财行为的各个要素中,虽然从检验结果来看,专业对其理财行为没有影响,但是学习经济类专业的学生使用互联网理财的比率比文史类专业和理工类专业的比率都要高,掌握基本的理财知识对于大学生理财能力的培养有重要意义。同时,大学生通过学习基础知识,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自身对理财的兴趣,从而进行互联网理财。

四、建议

(一)理财是必备的基本技能

理财是每个人都应当具备的基本技能,其意义不由资金多少定义,也不能因为没有兴趣而放弃理财。大學生作为社会的接班人,应当认识到理财的重要性,培养自己的理财兴趣,并融入和适应互联网金融的大背景,积极使用互联网理财产品提高自身的理财能力。

(二)学校应有效开展相关理财课程

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群体迫切需要理财方面理论知识的指导。资料显示,目前我国高校开设的理财教育多是以服务未来就业创业为出发点,没有将理财视为公民个人的一项生存能力去培养,也没有结合互联网金融的时代背景,限制了教学效果[5]。学校应通过教育的手段引导大学生意识到理财的重要性,并给予相关理论知识的指导,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理财经验交流或邀请专家进行经验分享,多方位促进大学生互联网理财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智东超.互联网金融产品与大学生[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8(10):50.

[2]饶龙先,宋哲慧.浅析互联网金融对大学生的影响[J].金融理论与教学,20169(01):34-36

[3]邹晓涓,严飞.大学生投资理财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科技信息,2014(01):11-12.

[4]李安琪.在校大学生投资理财观念培养及发展[J].现代商贸工业,2018,39(36):94-95.

[5]高飞.大学生理财教育现状SWOT分析[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6(08):290-291.

基金项目:本文是北京市大学生创新课题《基于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大学生互联网理财的现状与需求》(2019年度课题编号:FYW1090510)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中华女子学院

作者:李芮 杨舒

第三篇:互联网+大学生党建工作创新研究

摘要:互联网+大学生党建工作是时代发展重要趋势,同时还是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达成的必然要求。不过必须得注意的一点,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给大学生党建工作带来了很多的挑战,同时工作对象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变成更加的开放和个性化,之前的工作模式显然很难有效满足具体要求,所以需要积极进行创新。基于此,本文主要针对互联网+大学生党建工作创新进行了详细分析,希望能够对相关人员有所帮助。

关键词:互联网+ 大学生 党建工作创新

引言

互联网技术飞速的发展,使高校各项工作表现出创新化的发展局面,大学生党建工作同样如此。互联网+大学生党建工作的开展,在严格遵循大学生党员积极性和先进性这一要求的同时,还应该注重工作模式的创新,推动其信息化建设,使得大学生党建工作可以更好满足新时代要求。不过就具体情况来看,因为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得互联网+大学生党建工作创新中尚存在一些问题,严重影响到党建工作顺利的开展,对于大学生未来发展也极为不利。就这一方面来说,加强互联网+大学生党建工作创新研究意义重大,具体分析如下。

一、互联网+大学生党建工作特点

(一)环境开放性

在“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党建工作面临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变得更加的开放。自互联网诞生以来,便有着跨越文化等特征,一方面可以促使沟通与交流,另一方面这种开放的环境又对党建工作提出了全新的挑战。针对此,高校应该多多关注社会和世界,以全局性的眼光从封闭逐渐走向开放的工作状态。此外,还应该将学校当成是一个整体,积极构建完善的教育平台,注重课内与课外教学的结合,并且合理渗透“互联网+” 方法与思维,为大学生党建工作提供更为广阔的阵地。

(二)主客体的交互性

“互联网+”背景下,每一个大学生党员既是信息发布者,而且还是信息接受者。具体就是说大学生党建工作实现了主客体角色的转变,客体在接受主体信息的同时还能主动发声,借助新媒体进行各种信息的浏览,然后在其中表达自己的看法,和其他学生进行思想方面的交流。此外,大学生党建工作能够实现信息传播的双向互动,使大学生党建从之前的被动接收转变成为主动吸收,党建工作的时效性与吸引力也能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提升。不过因为涉世未深,很多大学生辨别意识还不是很强,所以极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针对此,需要高校方面制定完善的制度规范,切实强化对网络思政的指导。

(三)内容丰富与方法多样

网络的传播、搜索功能强大,各种信息繁杂,可以很好满足高校对大学生党建工作的信息需求。而且,网络信息资源没有时间和数量的限制,党建工作人员可以直接从中调取自己所需的资料,大学生也能自由浏览与传播。除了内容丰富,这些信息的呈现方式也表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如图片、视频等,对于受众的吸引力更加的大。除此之外,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给大学生党建工作带来了新的方法,很好提升了党建工作效率。如QQ、微信等,又或者是尝试着进行网络教程的开发。同时,还可以借助互联网实现反馈、交流的快捷性和实时性,极大缩减时间成本,促使工作效率更进一步的提升。

二、互联网+大学生党建工作创新中遇见的阻碍

(一)党建工作思维薄弱

大学生党建工作要想达成理想的创新效果,必须得有科学的指导思想。所以高校应该加强注重网络党建工作,只有这样才能顺应趋势,实现更为理想的发展效果。不过就具体情况来看,部分高校党建工作人员对于互联网的应用缺乏充足的认识,依旧应用传统工作观念,没有做好接受先进技术的思想準备。此外,还有部分党建工作人员存在敷衍的态度,将“互联网+”党建当成是网上随便发一些简单的通知,缺乏创新意识。具体而言,传统工作模式和思维依旧占据着主导地位,严重影响到互联网+大学生党建工作的创新与发展。

(二)工作形式单一

互联网时代下各种新型的智能设备和网络媒体不断涌现,而大学生在互联网技术应用方面也十分熟练。不过就实际情况来看,互联网技术在大学生党建工作中的普及度并不是很高,部分高校依旧沿用传统开办讲课的形式,盲目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没能紧跟时代法扎安部分积极进行党建形式的创新。此外,部分高校对于大学生党建工作不是很重视,大都是随便走个形式,所以不愿意在这方面花费太多的功夫,从而一种沿用传统单一的党建形式,影响到工作效率的提升。

(三)网站功能不健全

在新时代下,很多高校对于互联网建设越来越重视,不过在具体建设中却忽视了网站功能的合理应用,尤其是在大学生党建网站建设上。如部分高校大学生党建网站首页只是简单的应用单一式的平面媒体设计形式,缺乏督导性的内容。同时,还有部分高校虽然在网站上宣传和报道了党建工作,不过却忽视了大学生反馈意见的收集,又或者是完全不重视这一点,缺乏和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这样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网站实用性。

(四)缺乏监督机制

监督机制缺乏是大学生党建工作中比较突出的一大问题,这样会使党建工作信息透明度不足,严重影响到最终的工作质量,而且还会在很大程度上增加党员与群众之间矛盾和冲突发生的概率。再加上“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党建工作渠道变得越来越多元化,所以监督工作很难开展,监督机制难以有效落实,阻碍到大学生党建工作稳定进行。

三、互联网+大学生党建工作创新措施

提升大学生党建工作有效性是时代发展要求,同时还是保持高校党组织先进性的重要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加强注重信息化发展对党建工作的影响,做到网络发展到哪里,党建工作就跟随到哪里。”不过要想达成理想的工作效果,需要各个高效加强注重党建工作的创新,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互联网+组织工作

发展互联网+组织工作,既是提升党员教育管理水平,发展基层党组织战斗力、组织力等的有效手段,而且还是党各级组织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重要体现。针对此,需要相关方面加强重视,积极进行大学生党员信息数据库的完善,具体包括党员民主测评情况、党员发展流程以及党员基本信息等。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借助互联网技术对各方面信息进行科学的处理与分析,挖掘其中的价值,找出问题的苗头,然后及时采取合适的措施进行处理。除此之外,还可以借助云计算技术进行党建工作系统的构建,给广大党员提供良好的学习、沟通平台。构建微信公众号,及时发布相关活动信息,并且实现网上监督。这样,便能很好拓宽党组织与党员之间的沟通渠道,促使工作质量更进一步。

(二)互联网+党员教育工作

互联网已经深入渗透进培训工作中,所以需要各个高校加强重视,积极应用“学习强国”等学习平台,以便有效激起大学生党员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学习实效性。大学生党员积极参与在线学习,获取相应的积分,能够营造一种良好的“赶超”氛围。而对于高校来说,还应该结合自身特点,积极进行各种如微课、慕课等的开发,结合大学生党员的兴趣爱好定期推送相关网络文化产品。此外,需要积极克服网络学习碎片化等弊端,开发科学有效的网上课程,将各方面优质资源合理利用起来,推动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有效结合。在这一过程中,还得注重对大学生党员学习情况的考察与督促。

(三)互联网+舆论宣传阵地

互联网存在开放性的特点,其中意识形态斗争非常的严峻,而大学生又是其中最为活跃的一大群体,所以需要高校方面清楚认识到这一点,加强注重网络舆论宣传工作。在这一过程中,高校应该注重互联网优势的充分发挥,提高网络舆论宣传战斗力与吸引力,并且科学引导大学生党员教育。此外,需要掌握一些新型、有效的宣传手段,如抖音、微信等。同时,高校教育工作者绝对不能故步自封,而是应该跟随时代发展不断变化,将这些新媒体合理利用起来,切实提升舆论宣传工作质量。应该摒弃传统灌输式宣传方式,结合大学生兴趣爱好创造一些合适的网络文化产品,使得大学生党员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其中,并且产生共鸣。应该敏锐发现或者是创造一些网络热点,引导学生针对此积极进行讨论与分析,有效提升大學生的接受度。

(四)互联网+思维变革

互联网+不只是一场技术变革,还是思维变革。为此,高校应该将这一点合理利用起来,促使大学生党建工作的创新。首先就是可以树立“以生为本”的思维,加强和大学生党员之间的沟通,将党组织工作和大学生的具体需求有效衔接起来;其次就是树立“简约思维”,勇敢打破一些不必要的繁文缛节和形式主义,而是应该将工作落到实处,增强学生的体验;最后就是树立“融合创新”思维,将党建工作与各项工作有效结合起来,推动全方位育人目标的有效达成

四、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党建工作具备很强的规律性和科学性,而借助互联网能够帮助高校更好的发现这些特点。针对此,需要高校方面加强重视互联网+大学生党建工作的开展,认识到新时代提出的要求,然后基于此积极进行创新和改革,有效解决传统工作模式带来的滞后性与片面性等问题,促使大学生党建工作水平更进一步,使得大学生可以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与建设者。

参考文献:

[1]廖亮,张飞.媒介融合视域下的独立学院大学生党建工作路径探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0,11(04):328-329.

[2]侯娅婕,曹蕾,蔡苏州,徐清扬.“互联网+”视域下高校学生党建创新探索[J].科技风,2020,17(05):195-195.

[3]朱殿冰.“互联网+”大学生党建有效融合途径探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32(20):106-107.

[4]冯智慧.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学生党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9,36(10):124-126.

[5]刘洋,崔卫韬,高峰.“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党建工作探析[J].北京教育(德育),2019,08(Z1):232-234.

[6]李盾,张恩,王利利.“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党建工作创新研究[J].智库时代,2019,21(30):127-128.

作者:王翮

上一篇:无线网络技术论文下一篇:石油工程导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