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文化建设问题

2022-12-07

第一篇:国有企业文化建设问题

我国国有企业文化建设问题探析

(二)

3、加强国有企业文化建设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1)有利于提高企业领导者和职工的文化意识,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适应市场经济要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大多数企业己经完全从计划经济的框架中摆脱出来,市场成为他们发展的舞台,市场供求出现了巨大变化:市场需求的差异性显著增加。人们生活条件不断改善,消费需求多样化,从而引起产品的寿命周期相应缩短;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短缺经济已成为过去,买方市场己经到来。企业的产品如果没有质量保证,没有独到的特色,很难在市场中有立足之地;消费时尚快速变化,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然而,现有的国有企业文化并不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国有企业在计划经济时期不仅在体制、机制方面积存了许多问题,同时在企业内部文化和员工的思想观念上,也留有许多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价值观、文化观。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国有企业既要在体制、机制上转型,同时必须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加快形成市场意识、创新意识以及对市场竞争的心理适应能力, 注重以企业凝聚力调动员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使企业员工队伍的适应能力和凝聚力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进一步得到提升。

(2)有利于优化企业管理结构,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企业文化能够推动企业管理的优化,进而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企业文化推动企业管理的优化,首先是推动管理观念创新,让员工对市场经济的认识、对信息资源的认识、对传统管理方式的认识,对企业品牌市场定位的认识更加清晰;其次是推动管理机制创新,企业在不同的战略发展阶段应有不同的管理模式,因此企业应根据变化的主客观因素对管理机制适时作出调整。再次是推动员工价值机制创新,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动机是推动员工的价值机制在不同的阶段和不同状态下有新的价值体现方式。最后是推动激励机制创新。企业在推进机制创新的同时,应不断获取最大的利益,这是企业文化的必然的结果。当企业目标确立,企业依靠科学的决策,进行内外有效沟通,做到人尽其才,让员工的发展和企业发展同步,就能推动企业的不断发展和壮大。

(3)有利于改善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促进两个文明同步发展。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研究人的政治思想和行为的活动规律,以及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的科学,具有鲜明的党性、实践性、群众性,也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科学。思想政治工作历来是党的事业中的一条重要战线,被誉为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推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发挥了巨大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作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它在企业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根本目的都是为了办好社会主义企业,提高企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提高全体职工的素质,调动职工的积极性,推动企业的发展。企业文化提供的多种载体,注重运用文化的手段,文化的功能,文化的力量能使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在保持自己政治色彩和意识形态色彩的同时,视野更加开阔,覆盖面更加扩大,文化氛围更加浓郁。使广大企业职工素质的多方面培养,在潜移默化、熏陶感染中受到教育和启迪。

(4)有利于强化企业职工的主体地位,增强主人翁意识,提高企业凝聚力。

企业职工是企业文化系统的中心,企业文化建设归根到底是全体职工的建设,职工是决策的参与者,行为的执行者,也是企业文化的创造者和受用者。因此,强调以人为本、民

主管理的企业文化把企业职工的因素放在中心位置,时刻把调动企业职工的积极性放在主导地位。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认为,企业在实现组织目标的同时,应满足职工不断增长的要求,提高员工的工作质量和生活质量。民主管理的企业文化认为,企业经营管理的主体是全体职工,企业必须依靠全体职工的智慧和力量,实行“全员经营”才能保证经营的正确和经营目标的实现。企业的这种文化强化了企业职工的主体地位,增强了职工的主人翁意识,提高了企业凝聚力,从而充分激发了职工的潜力,促进了企业目标高效完成。

(5)有利于培育人才,开发人才,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企业职工队伍和有作为的企业家。企业的创新能力来源于企业中人的创新能力。而员工的创造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它也要经历一个学习、培养的过程。通过企业文化的熏陶,可以在组织内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和创新传统,鼓励员工采取各种有益的方式不断改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不断激发员工创新学习和实践的愿望,在培训学习和实践过程中提高创新能力;同时,通过企业文化建设,企业可以逐步把员工个人的需要与企业的奋斗目标结合起来,为员工营造一种宽松、富有活力、充满竞争的良好氛围,鼓励员工积极参与企业的各项管理活动,提倡为企业献计献策,给员工一个充分展示自身价值和不断学习充实自我的空间,提升员工自身的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从而培育和开发各种人才,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企业职工队伍和有作为的企业家,使企业充满活力。

二、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一)国有企业文化的发展历程

国有企业企业文化的形成,经历了曲折的过程,它反映了国有企业管理理论与方法的演变和发展。概括起来,从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至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国有企业实行的是中央统一领导下的行政管理方式,企业几乎没有自主权,这段时期的国有企业企业文化是高度集中的;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国有企业实行的是国家行政管理与企业自主管理的双重管理模式,这段时期的国有企业企业文化既是保守的,又是革新的;从1994年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至今,国有企业按照“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十六字方针,从法律意义上实行自主管理,这时的国有企业企业文化是逐步纳入市场经济体制的企业文化。

1、1956-1978年 高度集中的企业文化

建国初期,国有企业是在根本变革旧的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企业的性质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企业管理全面借用前苏联产品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管理模式。这种管理相当落后,封建的家长式、经验式管理和资本原始积累的强制式管理是其特征。企业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的主管部门也就是有关的政府机构,企业管理的内容是脱离市场的纯粹生产管理。“文化大革命”期间,企业管理基本上实行以政治代管理,实行的是所谓“抓革命、促生产”,“废除一切不合理的规章制度”等。回顾这20多年来的国有企业管理,我们可以看出,国有企业实行的是中央集权式管理,企业没有管理自主权。对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中作了总结说明:“现在我国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缺点是权力过于集中,应该有领导地大胆下放,让地方和工农业企业在国家统一计划的指导下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国有企业在这种高度集权的管理方式影响下,从厂长到每个职工都有一种共识:“我们是国家的主人翁”,我们要“爱厂如家”、“勤劳苦干”、“无私奉献”等。由于受到上述理念的支配,工人上下一致,团结奋进,以极大的热情完成了上级下达的一个又一个任务,也涌现了堪称国有企业文化典范的鞍钢宪法、孟泰精神、三老四严、铁人精神等。另外,我们必须看到,在这种管理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企业职工,对企业变化的政策和实践不关心,“对企业产生强烈的组织化依赖感,在经济上和社会上依赖于他们的企业,在政治上依赖于管理机构,在个人方面依赖于上级。”这一时期

形成的国有企业企业文化是典型的高度集中的企业文化,国有企业经营目标就是保质保量完成计划,内部分工责任明确,有统一的价值观,企业员工实行终身雇用制,企业凝聚力、向心力较强。但是,企业内部等级森严,企业极少改革,害怕失败,不敢冒险。

2、1979-1993年 保守与革新并存的企业文化

改革开放到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以前,国有企业管理始终是沿着国家宏观管理改革与加强企业微观管理两条路径推进的。在宏观层面,管理改革把重点放在调整国家与企业关系上,通过放权让利、利润留成、两步利改税、承包责任制和股份制等改革措施,使企业逐步获得生产经营的自主权。1984年5月,国家颁布《关于进一步扩大国营工业企业自主权的暂行规定》,对企业扩权十条。1992年7月,国家又颁布了《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条例》,对企业再扩权十四条。通过这一阶段的改革,国有企业在人、财、物、供、产、销等各方面都有了相当大的自主权,政府对绝大多数国有企业已经不再下达指令性计划。企业生产什么、如何生产、生产多少等一系列生产经营管理基本上由企业自行做出。企业开始成为独立的利益主体,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都有所提高。在微观方面,国有企业管理己经由单纯生产型管理开始转变为生产经营型管理,企业不仅关注内部的生产问题,而且开始注意协调生产与市场的关系,企业的经营管理意识开始形成并有所增强,企业的专业管理和基础管理工作有所加强,企业开始主动采用现代化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企业普遍推行厂长负责制、承包经营责任制、职工岗位责任制等经营管理模式,打破“大锅饭”、“铁饭碗”,企业职工的责、权、利进一步明确。这一时期形成的国有企业企业文化具有明显的保守和革新相互冲突的特点,企业员工有一定的积极性,具有一定的冒险精神,工作比较投入。但是,在国有企业中,员工多半服从企业领导者,认为企业的经营好坏是领导者的责任,自己只是接受上层的决定,照命令行事,缺乏责任感,内部互相竞争,企业的经营业绩完全靠领导者决定。

3、1994年-至今 逐步纳入市场经济体制的企业文化

自1994年底开始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革试点以来,国有企业改革才进入了实质性的阶段,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成为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顺应这一潮流,国有企业在深化改革的同时强化企业管理,苦练“内功”,努力提高管理水平,涌现出了像“青岛海尔”、“邯钢集团”等一批优势企业。这些企业在管理意识、管理组织体制以及管理方式等方面都己不同程度地实现了与市场和国际接轨,有着较高的管理水平和综合素质,企业经营业绩突出。这一时期,就整体情况来看,国有企业较彻底地转变了经营观念,其生产经营由依赖国家转向依赖市场,由生产导向转向市场导向。企业开始追求管理创新,注重技术进步和新产品的开发,开始构建面对市场的营销体制和网络,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加强企业员工的教育和培训。但同时也有相当数量的国有企业管理落后,市场适应性差。这一时期的国有企业企业文化是逐步纳入市场经济体制的企业文化,企业员工间相互支持,勇于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支持企业领导者倡导改革之风,赞同企业创新,企业员工敢于冒险、勇于创业,企业一般信奉的价值观是命运共同体、个性和创新。企业内部上下级之间距离较小,部门之间有竞争,有整体协调,团队精神比较好,员工的责任感强,富有朝气。

(二)国有企业文化建设已取得显著成绩

1、企业文化在大型国企中已经普遍开花

企业文化作为西方国家企业管理的一种理念,自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后进人我国企业,特别是80年代中期以来的逐渐升温,于今已形成一股热潮。如今在我国的大中型国有企业尤其中和特大国企中,企业文化几乎都已纳入企业实践。如海尔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宏观框架进行了科学设计,给海尔提供了企业管理和文化建设的指导大纲。同时通过坚定不移地推行

“日事日毕、日清日高”的“OEC管理模式”、坚持以注入海尔文化“吃休克鱼”的文化兼并方式,盘活了十八家亏损企业,坚持星级服务赢得顾客和市场,使海尔文化和海尔品牌成为国人的骄傲。联想成功地建立了一套成熟的用人机制,通过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高素质员工,造就了优秀的联想文化和良好的联想形象,从而使联想的经营业绩获得了持续增长。TCL集团通过虚心学习海外先进的经营观念和管理技术,在经营上开拓创新,“借鸡生蛋”和“借船出海”,从一个作坊式的小厂迅速发展成为我国电话大王和电视机巨头。此外,上海宝钢的“用户满意型”企业文化、四川长虹的“产业报国型”企业文化都表明企业文化这一企业管理新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企业文化正在成为这些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的“时髦”。

2、企业文化建设在大型国企发展中的战略地位逐步确立

很多大型企业将企业文化纳入企业发展战略,把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企业全部工作的重要内容积极推进。领导在企业文化建设中高度支持和积极参与,并率先垂范和倡导企业文化,用自己的言行有意识地塑造企业文化;同时,员工对企业文化充分认识和认同,主动参与和支持企业文化建设,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基础。努力打造着和积累着企业的文化优势。因为他们充分认识到了企业文化建设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可持续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没有文化的企业也可以成长,但没有文化的企业却难以实现可持续成长。没有文化就好像没有灵魂,没有指引企业长期发展的明灯,因而无法获得牵引企业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文化不解决企业赢利不赢利的问题,文化只解决企业成长持续不持续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能否不断壮大成为世界级企业,成为长寿公司,与企业文化建设的成败有着密切关系。建立面向21世纪的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工程。企业文化建设在企业发展中战略地位的确立揭示出我国国有企业正在奋力摆脱旧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努力融入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世界经济体系的历史进程,显示出中华民族大步追赶世界经济先进水平的巨大决心和活力。

3、普遍建立了企业文化传播的载体

国有企业在推动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建立和采用了各种形式的文化传播载体,包括形式多样的企业文化活动、文化手册、企业网站、企业刊物、报纸、广播电台和企业电视台等。通过开展文化演讲和传播活动,可以使员工结合工作实际和切身体会,现身说法谈对公司理念的理解和感受,营造催人向上和感人的氛围。通过举办各种文化讲座,可以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员工对公司理念系统产生认同,信奉公司理念。通过赋予科技攻关、生产劳动竞赛、主体营销与服务等活动以文化主题,开展如英模报告会、读书会、经验交流会、文艺晚会、表彰会、运动会、合理化建议评奖会等文化、文娱、体育活动,可以让员工潜移默化地接受新的价值观,指导自己的行为。通过编写企业文化手册,可以把企业文化理念进行详细的逢释,附加案例、漫画等,编成精美的小册子,以作为企业文化培训和传播的蓝本。利用企业报纸、广播和电视等媒体,可以突出文化传播的功能,同时利用会议、墙报、宣传栏及简报等形式,积极传播企业理念,传扬企业中流传的文化故事和文化楷模的文化轶事,弘扬正气,可以创造强势文化氛围。

4、大型企业建立并完善了企业形象识别系统

我国的大型国有企业都纷纷建立了企业形象识别系统(Corporate Identity)。它是企业经营理念、行为活动规范、视觉传达设计的统一整体。它强调通过企业识别系统的运作,把企业的各种信息传递给企业周围的关系者,以塑造企业统一的良好形象,使人们对企业产生认同和依赖,从而达到扩大产品销售或服务的目的,为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具体来看,企业形象识别(CI)分为三个层次:

1、理念识别(MI)。MI是英文全称Mind Identity,是一个企业由于具有独特的经营哲

第二篇:我国国有企业文化建设问题探析

(四)

(四)国有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客观原因

(1)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

企业文化现象之所以在经济发达的欧美和日本迅速发展,这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已经完成了工业化,进入后工业化的阶段有关。企业文化作为一种较高级的文化管理模式,它需要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和一定阶段,才能将原有的价值、理念整合成独具特色的管理模式和经营方式。很难想象小作坊和路边快餐店能塑造出整合程度高、有特色的企业文化。正因如此,许多优秀的企业文化都出现在有一定实力的大集团、大企业中,因为这些企业都发展到了一定的规模,需要用文化价值来进行整合。而且,这些企业有高素质的管理层,有明确的发展方向,有充裕的资金投入,所以有能力塑造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这样的企业文化也才能够对企业发展产生推动作用。因此,发展中国的企业文化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企业要明确自己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发展目标,而不要盲目追求建设企业文化的形式。

(2)外部环境变化多

21世纪是个快速变化的时代。企业环境包括企业的技术环境、人力资源环境、金融环境、投资环境、市场需求环境等,这是企业发展所依存的客观环境,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短期效益和生存,并且力度较大。此外,还有政策、法制、社会评价、公平竞争、社会信誉等主要由人为因素控制的社会发展软环境,对企业文化建设发展的影响表面上看起来较为隐含较为间接,实际上对企业长期的经营业绩和企业的竞争力有着潜在而深刻的影响。环境的复杂性和紧迫性给企业文化建设所带来的挑战和压力,企业必须保持较高的内部整合度和外部适应性才能使企业文化与时俱进且深入人心,否则企业文化只能沦为赶时髦的产物,流于表面,缺乏内涵。

(3)企业领导更替较频繁

企业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五年、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由于国企领导都有规定的职务任期和年龄限制,或者组织调派原因,企业领导的更替较频繁。现实生活中换领导就是换文化,一个领导一种思路提倡一种文化,长此以往就不能形成文化。另外,领导往往都有在任期以内取得绩效的意识。有的工作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按正常的程序,在任期内不可能完成,而又不能不做。在这样的情况下,有的国企领导往往会对正常工作程序进行变通,抓住那些能够很快显示政绩的浅层性内容下功夫。这种心理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突出表现就是不能在企业文化的整体构建上下功夫,不能在文化的落实层面上实实在在地动真格,这样做的结果,使良好的企业文化难于形成。

2、主观原因

(1)企业文化定位模糊,重短期利益,轻长远发展

每个企业,无论是自然成长的或是根据战略建设的都有其自身的文化情况,可是要真正形成推动企业进步的“文化资本”,就需要企业家和其员工将现存的文化“片断”整合提升,形成有自身特点的核心文化—即文化定位。由于一开始就没有一定的企业文化战略规划,国有企业的文化定位非常模糊。许多企业在迅速成长扩张的道路上,很容易改变自己的经营理念和价值观。这里面存在一定的功利因素,把企业文化建设等同于产品推销,希望立竿见影,似乎只要一搞企业文化建设,企业的经营业绩就会立刻攀升。企业文化是一项潜移默化的工程,不是短期就可以见效的,企业的文化定位更需要相对稳定,如果为了赶时髦而随时转换核心文化理念,企业最终只会像“流星”那样陨落。

(2)对企业文化认识不到位,缺乏明确的目的性

企业文化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是企业对市场经济的特殊反应而形成的竞争文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强烈的竞争压力和赢得竞争的迫切要求,促使企业通过努力构建共同的价值观念、理想追求去凝结队伍,增强素质,通过培养独特的思维方式、行为准则,用良好的产品质量和优质服务去展示企业的个性,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进而取得社会的承认,可以说正是市场经济的压力和企业对竞争的独特理解塑造了企业的真正文化,强烈的目的性和竞争性是企业文化的本质特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企业改革力度的加大,为数不少的企业已看到企业文化力在竞争中的作用,并且在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建设自己的企业文化,但也有一部分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缺乏明确的目的性,为文化而文化,重过程、轻结果,把一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被证明的行之有效的竞争文化,仅仅作为“装饰”来对待。许多国有企业领导者由于自身素质局限,或对企业文化了解甚少,往往习惯从单纯的经济角度看企业高度重视资金周转,技术改造,设备更新,产品销路和产值利润多,总认为企业就是生产,就是赚钱,而很少关心和考虑企业与文化的关系。有的甚至认为企业文化是虚的,不过是赶时髦而已,不懂得运用现代企业文化指导企业发展,更没有意识到企业发展的根本就在于通过企业文化千方百计地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领导者缺乏长远的战略眼光

企业家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力量和领导者,他们既是本企业的企业文化的倡导者和设计者,也是企业文化组织者和推动者。企业家的精神素质、能力素质、知识素质及观念素质直接决定着企业文化建设的方向。但从目前来看,我国企业家多数是二十多年来快速成长起来的,他们更多的是因为政策的变动而善于抓住机会脱颖而出,但其素质普遍不高,带有“投机主义”的色彩,缺乏长远的战略眼光,不愿把资源投入到不能立即见效益的企业文化建设中去。尤其是中小型企业的领导者,现在正处于一个从“商人”向“企业家”转变和蜕变的过程。这个过程是艰难的,也是我国企业走向世界必不可少的。企业家的素质的良荞不齐造成了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观念上的偏差。

(4)对员工参与的认识和发挥不足

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在于实施。如果企业文化的总结和提炼只是高层管理者的工作,而没有员工的参与,在实施中就有可能遇到抵触或者不合作,那么再完美的企业文化也无法发挥作用,而且非常容易出现宣称的文化与实质的文化不一致的“两层皮”现象。因此,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自始至终都需要员工的参与,从现有文化的总结与反思,对未来所倡导的价值观的讨论和斟酌,一直到负载这样价值观的行为规范和制度的制定,只有员工积极的参与,才能保证实施过程的顺利,也只有员工的全程参与,才能使企业上下全面准确地理解企业文化中的价值观。而目前的现状是很多企业只把企业文化建设停留在表面上,没有深入到员工当中去,没有得到员工的强烈认同,也就无法发挥企业文化的积极作用。

三、加强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对策

(一)加强企业文化研究,突出企业文化的作用

很多企业在建设企业文化出现上述这样那样的问题,关键在于对企业文化的作用认识不足,对企业文化的研究不够深入。企业要想使企业文化发挥其作用,必须把企业文化提到战略地位上来,把企业文化作为一项长期的、重要的工作内容来抓。同时,加强对企业文化的研究,深刻体会企业文化的精髓,建立起切实有效的符合企业实际的具有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为了更好的研究和建设企业文化,企业应该成立企业文化部,负责规划好企业文化远、中、近期的建设蓝图,从远景到各个实现阶段,从核心使命到行动纲领、到员工行为、到方方面面,形成环环相扣、面面俱到的逻辑体系;定期进行文化自我诊断,或者邀请外部专家共同诊断,负责企业文化建设方面调研工作计划制定及相关调研工作,如员工调研、企业形象外部调研等,定期做出企业文化建设调研报告,找出企业经营管理战略及战术的弊端及误区,制定企业文化建设新思路的可行性分析及具体操作计划,向企业领导提出相关研究报告;

建立起企业文化培训体系,不断更新并完善课程体系,并定期对员工进行企业文化知识的培训。

(二)强化宣传沟通,普及先进企业文化理念

企业应通过内部刊物、电台、电视台、宣传册、培训班、交流会等媒介,强化宣传沟通,向员工普及以下理念:

(1) 和谐理念

对企业而言,和谐理念要求企业处理好企业内外部各种关系,避免畸形发展和走极端,寻求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活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企业变简单的物质福利为以精神心理为主的管理方式;变被动管理为职工群众的自我配合管理;变单纯的以行政、经济手段的管理为经济、法律、文化约束的综合管理;要求企业进一步发挥社会责任意识,不仅要求企业创造利润,还要求企业对职工、合作伙伴、自然环境、社会负责。

(2) 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以人为核心的管理方式。强调以人为本的企业把人作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人是企业管理的核心,企业所有的经营活动都是围绕着企业的内外利益相关者来进行的,企业以实现人的目标为前提,在此基础上来满足企业自身的发展目标。以人为本可以分为五个层次,即:情感管理、民主管理、自主管理、人才管理和文化管理。这里,情感管理是以人为本的最基本的层次,它是通过情感沟通来达到管理目的,民主管理则强调员工参与决策,自主管理是民主管理的进一步发展,是员工自己管理自己的境界,人才管理是企业对人才的有效管理机制,力求做到人尽其才,人尽其用,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作用。以人为本的最深层次就是文化管理,也就是通过企业文化使员工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3) 顾客至上

企业应把顾客当作自身赖以生存的“衣食父母”,当作是企业革新智慧的源泉,并以优秀产品和服务维持优势。企业“顾客至上”的经营理念应表现在对服务的执着、对质量的执着、开拓合适的市场和倾听用户的意见等方面。

(4) 诚实守信

诚实守信是人类伦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是指人的一种品格,应用到企业管理中指的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应遵守诚信原则,需要在企业管理者、雇员、股东、供应商和顾客之间形成一个诚信网络,崇尚道德经营,强调有序的、良性的市场竞争环境,使企业与整个区域的发展相互促进,共同繁荣。

(5) 团队精神

团队文化提倡集体主义价值观和协作精神,不仅仅在于自己完成任务,更重要的是他们之间协同作战,取得整个战役的胜利;团队成员要为实现团队的共同目标而奉献;充分发挥团队每个成员的长处,弥补不足,减少内部摩擦,融洽人际关系,提高工作效率;团队成员共同决策,共同管理。

(6) 追求效率

效率优先意味着竞争和发展,而一定的差距有利于激励竞争,过分讲求平等和均衡,就容易失去活力。精兵简政,减少管理层次,压缩编制,裁减冗员,当然也提高工作效率,但现代企业管理更注重通过对人的潜力的开发、通过情感管理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员工的责任感和进取心来提高效率。

(7) 终身学习

企业通过学习氛围和机制的营造及拥有具有学习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员工,可以提高企业适应外界的能力并获得比竞争对于更高的竞争优势。在这种企业中,员工必须通过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素质,以提高自己适应环境和改变环境的能力。

(三)加强制度建设,用科学手段将企业文化落到实处

企业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必然会积累出自己的企业文化,因此对于经过提炼定格的文化模式,必须要建立必要的制度保障。同一企业内,各单位、各部门在制定各项规章制度时,要充分体现企业文化总的要求,自觉以企业文化理念为纲,把企业文化所体现的价值观、经营理念等与具体的规定、制度相结合。用企业文化统领各项规章制度,使各项规章制度既具特色,又具有共同价值取向,能较好地把企业文化的精髓溶入企业的日常经营和员工的行为规范之中,把企业的价值观、经营理念和企业的管理体制、管理制度、管理方式相统一,使经过提炼定格的文化模式有可靠的制度保障,确保企业的规章制度洋溢着共同的文化追求。在将企业文化落实到制度的过程中,前面提到的企业文化部应对公司各部门的制度建设进行指导,监督各部门执行公司各项企业文化建设方面的管理制度,确保管理制度与企业文化相统一。

(四)紧扣企业发展战略,构建独具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

千篇一律形而上学的企业文化只能停留在管理表面,而难以深入人心,也就难以发挥企业文化的巨大作用。企业在进行企业文化建设时,必须紧扣企业发展战略,与企业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因地制宜地打造出适合自己的企业文化。在建设独具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时,要充分考虑到企业的经营范围、职工素质、面临的主要矛盾、所在地区人文环境以及企业的优良传统等因素的影响。由于企业从事的行业不同,带来了经营商品种类、经营特点与技术、市场风险、管理方法等具有很大的不同,而这些不同往往决定着企业文化的个性特点;员工是企业文化的载体,员工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着企业文化的建立和发展。如员工所受传统文化影响的状况、社会经历状况就直接影响着他们对建立企业文化的态度;员工文化、技术水平的高低、政治思想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员工的思维方式及他们的抱负。只有正确把握员工素质状况,才能使企业文化的设计与其相适应,才能使员工对形成的新的企业文化能自觉认同和体现;企业面临的主要矛盾往往是塑造企业文化的突破口,如产品质量不高、竞争力差、管理混乱、浪费惊人、市场前景黯淡、人心涣散、员工士气低落、企业管理人员官僚习气严重等等。如果能抓住这些主要矛盾,从这些主要矛盾入手来塑造企业文化,就更能引起员工的共鸣,增强企业文化的实用价值;企业所处地区文化形态不同,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经营思路和经营方式,也影响员工的价值观念和追求。如沿海地区和内地的文化形态往往具有很大的差异。尽管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地域界限将逐渐被冲破,但是不同的地理环境、经济环境造就出来的文化毕竟各有特点和优势。企业文化的外部人文环境是影响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因素;企业优良传统是经过企业实践所积累的宝贵经验,是企业历史上所形成的文化闪光点。在企业文化的建设中,总结自己企业优良的企业文化传统,在继承和借鉴的基础上加以发扬光大,是一种非常不错的选择。

(五)建立起企业文化的有效约束、激励和巩固发展机制

企业文化特别是价值观的最终形成是一种个性心理的积累过程,这一过程需要不断强化。当人的行为受到正强化时,这种行为才能再现,进而成为习惯稳定下来,并逐渐渗透到人们的深层观念之中,而受到负强化时,这种行为就会消退。所以企业应该运用强化理论,使符合企业文化的行为受到肯定,背离企业文化的行为得到惩戒,才能使企业文化得以巩固和发展。不仅如此,一方面,对符合企业价值标准的行为不断地给予鼓励和激励,如表扬、授予荣誉称号、晋升职务等。对先进人物以及正确的行为进行鼓励,不仅激励当事人的积极性和热情,也给其他人树立了实际的仿效榜样,从而产生模仿效应。另一方面,对违背企业文化的不符合企业价值标准的行为给予批评和惩罚,包括罚款、降职、行政处分等。不仅威慑了当事人,也促使其他人采取正确的行为。除了制度约束外,企业还可以建立员工的自我约束机制,要求员工经常自省、自律、自控和自勉。自省即对自己所工作的企业行为经常反省和检查。自律即以企业的有关法律准则严格要求自己,处置并规范自己的行为。自控就是

能听取不同意见和批评建议,能控制自己的情绪。自勉就是即使在受到表彰、取得成绩的情况下也要告诫和勉励自己,始终保持振作向上、戒骄、戒燥的精神状态和工作作风。

(六)发挥领导者的关键作用

企业领导者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应着重发挥其三点作用。首先,要始终驾驭企业文化的发展方向。要能及时发现和纠正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明确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弘扬什么、鞭挞什么;保证主流文化理念的形成与健康发展, 才能使企业文化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国企领导者在构建完善企业文化的过程中必须特别注意两个问题: 第一, 自己要懂政治, 才能把握政治方向, 但又不能沉迷政治,把经济工作政治化、庸俗化;第二,必须重视自身修养、素质的锤炼,增强自身文化功底。其次,领导者要表率示范,在具体工作中体现出企业的价值观。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作为企业核心的企业领导,不能只是号召别人去实践企业所倡导的企业文化而将自己置身事外,恰恰相反,在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领导者们必须率先垂范,躬身实践。身教胜过一言传,主要领导在工作的一举一动员工们都看在心里。如果领导要倡导一种文化,一种理念,他自己就应该首先加以实践和贯彻。最后,领导者还要注重对企业新文化的宣传倡导。

(七)发挥员工的基础性作用

没有员工的积极参与,没有员工的普遍认可,企业文化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也就难有所作为。首先,企业在文化的选择和确定上要广泛发动群众,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反复酝酿、讨论,然后由企业领导者和员工共同确认,最后确定下来。这个过程既是员工参与讨论和决策的过程,也是员工自我启发和自我教育的过程,以及企业领导和员工之间价值观念的沟通过程。其次,在企业文化确定后,企业要充分运用各种媒体向员工宣传企业文化,使员工对自己企业文化深入的了解,同时就企业文化建设跟员工互动,开展企业文化知识问答比赛、企业文化建设征文等活动,设立企业文化意见箱,促进与员工之间的良好沟通,使企业文化真正为员工接受,成为员工自己的文化。再次,企业还要努力向员工灌输要树立人人是企业形象、人人是企业文化的组成部分的意识,自觉维护企业文化。此外,企业都应该培植自己的典型模范人物,让典型代表着企业某一个或几个方面的文化理念、价值观念。这样,企业文化就能具体化、人格化。

(八)坚持与时俱进,以创新精神促进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总是随着企业和社会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调整和更新,绝非是一成不变的。即便是好的习惯,如果不再符合时代和企业的发展需要,或者随着企业业务调整、竞争策略变化和外部市场环境的改变也应当积极求变、大胆创新,与时俱进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保证企业长久立于不败之地。企业文化创新首要的是价值观创新。针对于现阶段我国的人才现状及走向,我们应当在企业中建立先进的价值观,如:激励员工奋发向上的目标,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人本理念,服务第

一、质量至上的服务观,稳健经营、规范运作的经营理念,科技兴企的发展思路等等。其次,创新应当渗透于整个管理的全过程,这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因此,一方面,管理层要成为创新的有力推动者和先行者,领导者要树立正确的变革观念,勇于探索和实践,尊重广大员工的创新精神。另一方面,培育良好的创新氛围,建立科学的创新机制,甚至可以设立专门的创新奖励基金,鼓励员工创新,使创新成为每一位员工的自觉行为,在企业中形成全员创新的局面。

第三篇:企业文化建设问题

昌河开始关注并研究企业文化是80年代末的事,特别是“九五”以来,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探索,昌河的企业文化建设都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和做法,比如说制定了“昌河文明公约”和《职业道德规范》,制订了视觉识别系统,加强了企业环境建设等等。由于企业文化的外延很广,几乎渗透到企业的所有方面,因此本文笔者仅就企业文化建设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谈谈个人看法。

一、企业文化要有特色

关于这一点本来无可争辩,但这里有个问题,就是什么才是特色?所谓特色,就是要有独特的风格,个性鲜明且富有魅力。独树一帜又要与时代精神相融合,不能游离于所处的环境之外。外显的东西虽然重要,但关键还是要看内涵。就如同一个人,穿的是奇装异服,说的是怪话连篇,能不能说有特色?恐怕不能说有特色。即使打扮得体,富有新意,但没有品位,这样的特色也会黯然失色。另外,同一件事物,有的人认为有特色,有的人认为没有特色,这与每个人站的角度、知识面、眼界有关。比如说一项技术,如果自己与自己比,可能已经很先进了,但是与别人一比,与国外一比,才发现其实还很落后。所以说特色是相比较而存在的,没有比较就没有特色。为什么在企业文化塑造的初期最好引入专家,要土洋结合,内外结合,就是因为专家见多识广,能够比较的对象多,使企业少做无用功。

二、注意把握几条原则

1、坚持企业文化建设目标与公司经济建设目标同步规划、同步实施的原则。企业文化形成于企业的发展历程之中,而又作用于企业现实的方方面面,因此,优秀的企业文化必然是历史与现实的良好结合,是与企业相伴始终的。所以,公司在考虑短期、中期、长期企业发展目标时,都要把企业文化建设纳入其中,进行通盘考虑。

2、坚持企业文化建设由集团公司统-规划、统一部署的原则。企业文化建设要以必须由集团公司规范为统一的准则,各分(子)公司不允许各行其是,各出各的方案,从而保证集团公司整个企业文化建设的整体性,最终通过规范化、系统化实现昌河企业文化的特色化。

3、坚持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要长远有目标,每年有安排,近期有打算。这就是积细流以成大江,汇大江以成汪洋。

三、必须澄清几个认识误区

1、企业文化就是思想政治工作。由于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在目的上都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内容上都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因而有些人认为,所谓企业文化就是思想政治工作在改革开放新形势下,为了与国际惯例接轨而取的一个新名词,其实质都是一样的。

2、企业文化就是文体活动。这种观点具有相当的普遍性,不少人在谈到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时就列举一系列文体活动的内容,在实际工作中又把举办几场球类比赛或放几场电影、搞几次文艺演出,组织什么运动队、宣传队等一律称为企业文化建设。

3、企业文化就是标语口号。有些人认为,在办公楼或工作现场,悬挂或张贴一些诸如“"团结”、“拼搏”、“进取”、“奉献”之类的标语口号,这些口号看起来颜色鲜艳,赏心悦目,念起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力,因而就是企业文化。

4、企业文化就是企业标识。许多人认为,建设企业文化,主要是要设计一个漂亮的厂徽,穿上一套整齐的厂服,悬挂--面鲜艳的厂旗,唱响一支雄壮的厂歌。

不可否认,上述几种观点都有其正确的一面,但他们或只看到了企业文化的表现形式,或只看到了企业文化的载体,其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对实际工作也是十分不利的。

四、正确把握几个关系

一是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

思想政治工作属于政治范畴,而企业文化则发源于企业管理用之于企业管理,属于管理范畴。企业文化是直接指导和规范企业生产经营及员工行为的管理方法,而思想政治工作虽然长期以来也一直强调结合经济工作一道做,但它的重点是从党的方针政策、“三德”、“三观”教育出发,围绕如何促进企业生产力发展,形成良好的企业风尚而开展工作的。企业文化建设涉及企业的风格、体制、政策及企业形象等各方面的管理实务,而思想政治工作主要是思想建设及作风建设。

企业文化只属于本企业,甲企业的文化不一定适应乙企业的需要。企业经验是可以学习的,但是企业文化是不能照搬的。企业文化是自己的孩子,必须自己生自己养才能长大。而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方法等却可以适合于每一个企业。

企业文化有明确的规范性和一定的强制性,它要求员工必须按照统一的制度规范和行为准则进行工作和社交。比如海尔对员工在企业内部行走时应靠路的哪一边都有规定。而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要求重在启发觉悟,要和风细雨,润物细无声,一般不带强制性。

因此,两者的正确关系是,不能互相代替,却必须有机地结合。企业文化建设是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经营管理中的极好途径和载体,可以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和时代感。同时,企业在建设企业文化的过程中,也应当利用思想政治工作的资源优势来推动优秀企业文化的形成。二是企业文化与管理制度的关系。

有人把企业文化概括成四个层次: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这种从广义角度界定的企业文化,无疑把制度包含在内,即制度也是一种文化。但如果我们从狭义角度研究企业文化,制度只是文化的载体;进一步说,把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方式,制度与文化属于两个不同的管理层次和两种不同的管理方式。

管理制度与企业文化是互动的。当某种文化需要倡导时,可以把要倡导的新文化“装进”制度之中,来加速员工对这种新文化的认同过程。当企业中的先进文化或管理者倡导的新文化已经超越制度文化的水准,这种文化又会催生新的制度。

文化的认同度决定着制度的成本。当企业倡导的文化优秀且主流文化认同度较高时,企业制度成本就低;当企业倡导的文化适应性差且主流文化认同度较低时,企业的制度成本则高。比如说交通管理,有警察监督时司机能够按照交通规则办事,如果没有警察监督时不能按照交通规则办事,说明制度对司机来讲没有变成一种文化,其制度成本就高;反之,如果没有警察监督时司机也能按照交通规则办事,制度已经内化在司机心目中,变成一种文化,制度成本会大幅度下降。

管理制度与企业文化永远是并存的。由于人的价值取向的差异性、对企业目标认同的差异性,要想使个体与群体之间达成协调一致,光靠文化管理是不行的;实际上,在大生产条件下,没有制度,即使人的价值取向和对企业的目标有高度的认同,也不可能达到行动的协调一致。

三是企业文化与CI战略的关系。

现代CI战略是20世纪50年代由美国IBM开始,主要强调视觉识别即VI,70年代日本人将它与企业文化研究成果结合起来,提出理念识别MI,行为识别BI,于是CIS战略正式诞生了。可以看到,如果我们把企业文化划分为四个层次,其中三个层次是与CI战略重合的,因此,实施CI战略是优化企业文化的重要方法和途径。

但是CI战略与企业文化建设是有区别的。CI强调的是识 别,即外界怎样通过CI系统所传递的信息将一个企业从众多企业中区别开来。同时CI战略往往从企业外部导入,并且请专家进行策划,CI专家有可能以自己的爱好,企图以一种全新的形式,赋予企业形象特殊的意义,从而忽略了企业内部本身固有的优秀企业文化传统,结果专家一走,企业理念识别系统就被搁在一边,剩下徒具形式的视觉识别系统。因此,实施CI战略只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但企业文化在塑造初期可以以导入CI系统为突破口。

第四篇:企业文化建设相关问题

企业文化建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前提

一、企业文化的概念

企业文化是企业为解决生存和发展的问题的而树立形成的,被员工认为有效而共享,并共同遵循的基本信念和认知。 企业文化

集中体现了一个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主张,以及由此产生的组织行为。

简言之,“企业文化”,就是企业成员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

二、企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在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企业的竞争,表面看来是产品和服务的竞争,深一层看是管理水平的竞争,再深一层看就是文化的竞争,企业要生存发展就必须寻求更科学、更系统、更完整的管理体系。企业文化提供了必要的企业组织结构和管理机制,当代企业要保持平稳和持续发展,必须开发具有自己特色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的建设和企业发展战略、企业管理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

企业文化对外是一面旗帜,对内是一种向心力。一个企业真正的价值、有魅力、能够流传下来的东西,不是产品,而是它的文化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为员工确立一种具有群体心理定势的指导意识,建立共同的文化氛围,树立共同的价值观及由价值观指导下的企业目标、企业精神、职业道德等,能激发员工爱岗敬业、奋发向上的工作热情,使员工的积极性、主

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得以发挥,从而产生归属感、使命感、凝聚力、向心力。

企业文化是一种信念的力量,道德的力量,心理的力量。这三种力量相互融通、促进,形成了企业文化优势,这是企业战胜困难,取得战略决策胜利的无形力量。

三、企业文化的结构

企业文化的结构分为三个阶段,即精神层、物质层和制度层。

精神层主要是指企业的领导和员工共同信守的基本信念、价值标准、职业道德及精神风貌。精神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形成物质层和制度层的基础和原因。

精神层包括:企业最高目标、企业哲学、企业精神、企业风气、企业道德、企业宗旨。

制度层包括:

1、一般制度。指企业指导日常工作的工作制度和管理制度以及各种责任制度。

2、特殊制度。能够反映一个企业的管理特点和文化特色的非程序化制度。

3、企业风格。这是指企业长期相洽、约定俗成的典礼、仪式、行为习惯、节日活动等。

物质层包括:

1、企业名称、标志、标准字、标准

2、企业外貌。场容场貌、绿化美化、污染治理等。

3、产品的特色、式样、外观和包装。

4、技术工艺设备特性。

5、厂徽、厂旗、厂歌、厂服、厂花。

6、企业的文化体育生活设施。

7、企业造型和纪念性建设。

8、企业纪念品。

9、企业的文化传播网络。

四、企业文化的功能

导向功能。它指明企业的发展方向,把企业职工引导到企业所确定的企业目标上来。企业提倡什么,崇尚什么,职工的注意力必然转向什么,企业文化越强有力,越用不着巨细无遗的详 尽的规章制度。

提升功能。先进的文化理念可提高企业形象的美感度,增加品牌的附加值。凝聚功能。被企业员工认同的企业文化,如同一面大旗,使员工自觉簇拥其周围,并吸引后者跟入,同时对企业合作伙伴和消费者产生吸引力。

激励功能。崇高的文化会产生一种巨大的推力,让企业职工有盼头,有奔头,让企业外部的合作者产生合作的动力,对消费者激发其信心。

稳定功能。正确的文化存在着一种同化力量,对一些消极的"亚理念"起着消弱、改造的功能,从而使正确理念"一统天下",企业处于有序状态,以利平稳而有力的运行。

五、新形势下企业文化建设的措施和途径

为使企业科学、可持续地发展,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融合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培育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新形势下企业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和途径主要有:

企业领导者必须成为推动企业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

企业文化从某种特定意义上可以说是"企业家"文化,因为企业是由领导者进行管理的,企业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者的决心和行动。企业领导者应该带头学习企业文化知识,对企业文化的内涵要有深刻的认识,对建设本企业文化

有独到的见解,对本企业发展有长远的战略思考。要亲自参与文化理念的提炼,指导企业文化各个系统的设计,提出具有个性化的观点,突出强调独具个性和前瞻性的管理意识,通过长远目光、人格魅力和管理艺术,感染和影响职工发挥最大的潜力,推动企业科学和可持续发展。

企业文化建设必须与企业管理相互融合。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并不意味着抛开制度管理。没有较完善的规章制度,企业就无法进行有效的生产和经营活动。但是,不论规章制度多么完善,也不可能包罗企业的一切活动,不能从根本上规范每一个职工的行为意识。而企业文化则是一种无形的文化上的约束力量,形成一种规范和理念,来弥补规章制度的不足。企业文化对管理的现实指导意义就在于挖掘文化管理的本质,丰富文化管理的内涵,提高文化管理的导向作用。企业文化优势是:可以增强企业的内聚力,加强职工的自我控制;能激励职工工作激情,提高生产效率,形成创业动力;有助于提高企业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有利于改善人际关系,产生极大的协同力;有利于树立企业形象,提高企业声誉,扩大企业影响。通过文化对管理的先导作用,实现职工与企业的共同目标,使企业不断提高品位,提升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企业文化必须得到企业全员的认同。

要增强内部凝聚力和外部竞争力,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必须使职工形成同一的理念,并且贯彻落实。通过在职培训等形式,增强职工对企业文化系统的认识,让职工人人参与在其中,从"要求我这样做"转化为"我应该这样做",才能按照企业文化管理的要求,用文化理念指导个人行为,使之符合企业发展的需要。

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坚持长期建设和不断创新。

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长期性,在于它伴随着企业建设和发展的全过程,要使文化理念化为职工的自觉行为,必须有长期"作战"的准备。企业文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一批批、一代代的企业家和员工在经营企业的过程中去营造、培养和发展。

六、企业文化建设的步骤

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在于要让文化经历从理念到行动、从抽象到具体、从口头到书面的过程,要得到员工的认可和理解,转化为员工的日常行为。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建设是企业文化。良好的企业文化不是自发产生的,要靠企业长期的精心培养和建设,其建立的步骤大致为:

1、由企业的管理者或企业文化的倡导者、设计者提出企业文化建设的初步方案;

2、在企业的各个部门培育企业文化,既要有统一的目标,又要有明确的分工;

3、评价文化。指对企业文化培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实施情况进行跟踪,确保企业文化建设任务顺利完成;

4、对有效的企业文化进行归纳和加工,概括出易懂、简洁易记,又能鼓舞人心的语言来表达;

5、跟踪反馈,对某些不符合环境变化的内容予以调整或重塑。

七、企业文化建设所要遵循的原则

“财富不能创造文化,文化却能创造财富”,这是国外企业流行的一句名言。在新经济时代时,要把企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由以前的粗放式增长转到以科技为基础的优质高效的增长阶段,要做“知识型”企业,不重视知识的积累,不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不充分调动和发挥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就很难适应这个时代。

1.遵循时代主旋律,实施品牌战略。

品牌是企业员工精神风貌和价值、观念的集中体现,是企业文化的凝聚物和表现物。只有大力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使之与公众心理、时代脉搏、社会文化和企业特点有效整合,将品牌地发展建立在先进的企业文化基础上,才能使品牌在竞争的大潮中,显示着永恒的风采。

2.企业的文化模式将是“文化人”和“团队文化”

在经营管理中,职工多元化的价值在其本身,它不仅仅是需要满足的需求,而且是创造力的源泉。职工以自我价值观和文化参与企业创造实践,他们就是企业的“文化人”。

“文化人”不同于“社会人”和“经济人”,他不是被动和服从的,而是主动的和自主的,他所做工作是作为企业和工作的主人由衷地去做的,他的工作是受到充分尊重的。“文化人”是“团队文化”的基础,只有在真正的“团队文化”中,“文化人”才能实现其自身的价值。

“团队文化”是指“文化人”为基础充分协商的文化,在团队文化中需要服从的,是通过协商确定的原则和观念,而不是等级、权威,是原则而不是人。“团队文化”的这一合作精神,一方面,鼓励员工发扬协作精神,减少了企业内的恶性竞争;另一方面,使组织成员实现了知识共享。通力合作的文化氛围下.“文化人”之间可以实现优势互补、信息共享,从而产生1+1>2的整体效果;

在“团队文化”氛围下,不同的部门、不同的团体中的成员都有一个共同的信条一为实现企业的整体目标而努力奋斗。

3.从心理着手培育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的建设必须遵循相应的心理规律来进行,才能事半而功倍,首先要重视心理强化,及时表扬或奖励与企业文化相一致的思想和行为,及时批评或惩罚与企业文化相背离的思想和行为,使物质奖励或惩罚尽量成为企业精神的载体,使企业精种变成可见的、可感的现实因素。

4.建立良好、自然的人文环境

企业文化要做好员工的凝聚、管理和协调工作,倡导人与人之的尊敬、团结和协作,培养员工的合作能力,真正建立起企业所需要的“团队文化”,实现员工之亲密无间的交流与沟通,使人人畅所欲言,提出工作中的意见、建议,并努力、敬业工作,不断创造新的业绩。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惟有永不停滞的创新才是保持企业发展的不懈动力。企业的表层是产品质量,中层是管理体制,深层足企业文化。文化是看不见摸不着,但“大象无形、大音稀声”,文化的力量无处不有,无时不在,只有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才能促进企业的不断发展。

第五篇:国有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胡 蒙

(重庆青年职业技术学院 重庆北碚 400712)

摘 要:在新形势下,国有企业文化建设关系到国家未来发展的命运。国有企业对于经济的增长己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文化建设相对滞后,文化价值观和文化发展水平未来将会制约着经济增长的质量和速度。本文对国有企业文化建设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反思,同时探讨了新时期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新路径。 关键词:国有企业;文化建设;问题

在新形势下,如何转变企业经济增长方式,提升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实力,提高产品的科学技术含量,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等,这一系列重大问题关乎到国家未来发展的命运,关乎广大人民群众民生命运。因此,探索国有企业文化建设,是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项重要的工作。

一、国有企业文化的含义

企业文化是近年来企业发展中的一个非常受关注的问题。企业自身的发展,不仅要依靠一些“硬件”条件,比如资金、技术、设备等,更主要的是需要有一种企业发展的“软件”。所谓“软件”主要是指“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某一特定地域和民族文化背景中,在企业行为当中所表现出来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行为理念、基本价值观和基本思维方式。

所谓国有企业文化,是指在中国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公有制这一基本经济制度下,国有企业的生产、管理、经营、销售等实践活动当中形成的一种“国有企业精神”,它包括国有企业的政治价值观、国有企业的行为理念、国有企业员工的思想品德人文素质三个层面。

二、国有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企业文化类型单一

当前的国有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着类型单一的倾向。国有企业文化三种基本类型:技术性企业文化,制度性企业文化和人文性企业文化。所谓技术性企业文化类型,是指企业文化建设主要依靠现代技术,并且把现代技术应用于企业管理当中,这其中主要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中心展开的。制度性企业文化是指企业文化建设主要通过对国有企业的制度完善来表达的企业文化。制度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因为企业的实践活动是企业文化的现实化过程。企业文化通过规范企业行为的一系列规章制度、政策法规得到体现。人文性企业文化,是指通过对人文精神的塑造,来引导企业的生产实践和员工的思想境界的提升,实现企业自身的“以人为本”和企业员工的思想道德修养的提升。目前中国国有企业文化类型,大体上仍然停留在技术性企业文化和制度性企业文化这两种类型当中。而更多的还是停留在技术性类型的企业文化层次,这就导致了国有企业文化类型的单一。

2、企业文化特色不鲜明

企业文化的特色是由企业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不同的行业、生产形式、管理形式、经营形式和销售形式会产生不同的国有企业文化特色。国有企业文化特色不鲜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国有企业文化的原创性不强,很多是对西方企业文化和传统文化的“简单移植”,忽视了企业自身文化的潜在的生成机制,从而扼杀了企业自身的文化创造力,国有企业文化创造力的不足,也是企业文化特色不鲜明的一个突出表现。企业文化的特色,本质上是通过企业文化创造力来得到体现的。如果要形成鲜明的企业文化特色,就必须要通过企业文化的自身创造来得到体现,而这正是当前制约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瓶颈。国有企业文化的特色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发展,随着国际市场竞争环境的发展,随着各种生产条件的变化,应该做出具有鲜明特色的企业文化调整。

3、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管理制度脱节

企业的文化建设与企业的生产实践行为和管理行为密切相关,但在现实中国有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管理存在严重的脱节现象,主要有以下三种表现:

⑴管理先行。把企业管理看作是企业文化的全部,企业管理的战略选择、管理程序设计、管理模式探索构成了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把管理看作是企业发展的决定性工作。然而,企业管理必须要以某种文化为前提,企业文化的相对滞后制约着企业管理的有效实践。

⑵文化先行。企业把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企业生命力的全部,而忽略了管理技术的同步发展。因此不能使企业文化建设的引导性价值与企业管理中的操作性价值融为一体。

⑶平行分离构建。企业文化建设和企业管理平行构建并且分别作为企业发展规划中的两个独立的部分。在很多情况下,企业文化建设的对象是国有企业员工,而企业管理建设的对象只是企业管理层和领导者,割裂了企业员工与企业管理者之间的共同的企业命运共同体的整体性关系。

三、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发展对策

1、树立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义利观

“义利观”问题是当代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问题。国有企业文化建设要在处理国有企业与国家的关系,处理国有企业内部企业人个体与企业集体之间的关系方面,实现追求“利益”要以“道义”为原则。国有企业内部的企业人作为个体利益主体,一方面要追求自己的个人利益,即“爱财”,为自己的生产、经营、管理等工作创造有利的条件。但是,企业人更要以“义”为更高的原则,从企业整体的大局利益出发,使个人利益服从企业的集体利益。通过企业文化建设,提升企业人的人文道德修养,提升企业人的人生境界,从而在发生与企业集体利益相冲突的时候,能够以企业利益大局为重。在企业利益与国家集体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要以牺牲企业个体利益为代价,捍卫国家的整体利益。通过国有企业文化建设,来提升企业的个人主体和国有企业主体的集体主义精神,从而做到既能够保证国有企业个体的利益增长,同时又能够促进国家集体利益的增长。

2、完善现代国有企业文化治理体系 国有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因此要培育国有企业文化治理体系。在文化治理体系中,主要包括文化治理的价值导向、文化治理的项目选择、文化治理的技术平台、文化治理组织机构建设。国有企业文化治理的价值导向,最重要的是立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企业自身的生产实际和运行实际,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练为与国有企业生产实践相结合的具体的企业文化价值观;治理项目的选择是国有企业文化治理中的基础性环节,在文化治理价值导向确定之后,接下来的问题就是要客观地进行企业文化治理项目的选择;企业文化治理需要有特定的文化治理载体,如企业文化宣传的平台、文化展览平台、产品渗透平台、文体活动平台、员工文化拓展训练平台等等;企业文化治理的组织机构与企业管理组织机构并不完全重合,因为管理是全方位的更加侧重于企业的经济效益方面,而企业文化治理组织结构则具有文化上的相对独立性,企业文化治理机构的核心是对文化塑造规律的把握。

3、建立科学的企业文化改进模式

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也就是企业文化不断改进的过程。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灵魂,企业文化的改进过程,就是企业精神不断走向成熟的过程,在企业精神培育的过程中,重点是企业精神的凝练,精神往往是自在地存在于企业人的观念之中的,也自在地存在于企业的管理制度和生产方式当中的,企业精神是需要文化治理主体通过理性的反思而使企业精神不断以文化的方式得到彰显和凝练的过程;企业管理是企业文化的组成部分,在企业管理行为当中,管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根据企业的发展需要,根据企业人自身的文化特点进行不断的调整,因此企业管理完善模式就成为企业文化治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文化治理要对企业员工的人文修养制定特殊的提升模式,因为个体的文化修养差异决定了文化提升模式的多样化:一方面企业员工的文化素质是参差不齐的,这就需要确立共同的文化认同基础,从员工的文化差异性出发选择人文素养提升策略。另一方面,把握文化培育的教育学规律和心理学规律,企业员工的文化素质提升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企业文化治理行为要具有长效性,从而实现员工文化素质提升的常态化。

总的来说,国有企业文化建设要把义利观落实在企业文化治理行动当中,完善现代国有企业治理体系,建立科学的企业文化改进模式。

参考文献: [1] 李庆善.企业动力之源一企业文化[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1. [2] 胡明智.对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一点思考[J].改革与开放,2013(2) [3] 李丽燕.国有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误区及对策研究[J].科技信息,2014(3).

作者简介

胡蒙(1983.3—),女,汉族,重庆渝北人,毕业于西南大学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硕士,研究方向:社会学,重庆青年职业技术学院公共管理系,讲师

上一篇:关于期末考试复习计划下一篇:高一年级英语学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