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的企业文化背景,现状和问题

2024-04-13

中国企业的企业文化背景,现状和问题(共6篇)

篇1:中国企业的企业文化背景,现状和问题

中国企业的企业文化背景,现状和问题

一、现状与背景

(一)企业文化由来

近年来,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的深入,再加上各个企业自身的发展, 企业文化建设,渐渐的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越来越多的企业也意识到一点,那就是企业文化方面的建设,对企业的具体生存、发展,尤其是可持续发展,具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企业经营者为了能够较好的对企业文化基本问题进行认识进、了解,从而进一步的分析企业文化建设现实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本文对企业文化的由来进行研究,希望能够为政府决策、理论研究及企业文化的实践,提供一定程度上的参考依据。

对于企业文化,我国社会对其的认识,呈多元化趋势发展。根据相关人士的调查,结果显示, 企业经营者对“企业文化是强调以人为本的文化”和“任何企业都有自己的企业文化”两种说法的认同度较高。然而,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大多数企业都并不存在着优秀的企业文化。对于企业而言,其都存在着企业文化,只是有优劣之分,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促进企业发展,不好的企业文化不利于企业发展。

中国企业的企业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其基本要完全的根植于企业经营特定时空内的社会民族文化中,对于当代的中国企业而言,企业文化势必会受到中国特有社会文化的具体影响,而中国特殊的社会历史以及社会适度的变迁历史,也直接的决定了一点,那就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而言,其已经对当前的中国企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以,现代中国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基本难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进行避免。在这样的基础上,合理的对中国企业文化进行分析,并对传统文化进行合理的研究,可以引发我们明确中国企业的企业文化现状、问题,为中国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提供积极有益的借鉴参考,我认为,这对于解决目前仍然存在着的许多现实误区以及中国企业的企业文化发展,具有一点程度上的现实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对相关的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中,国外学者从不同的研究方向出发,对中国企业文化进行了不同层次的分析及研究,相比之下,国内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从国外的具体研究来看,国外学者Hofstede(1990)等将研究重点放在企业管理者的管理风格的研究上,通过对比分析中国企业领导者的管理风格,来对中国企业文化进行概括。对比分析后可以发现,中国企业的一些管理者们更“专制”,在企业文化方面,强调儒家的忠诚度以及上下级之间的礼节。而一些管理者们虽然也有等级制度的,但更加灵活。最后作者指出,企业文化的实施根本是对员工有透彻的了解,而这不仅能丰富一个人的人际沟通能力,同时也能促进繁荣互惠的企业关系,培养经营能力。相似的还有Bourantas(1990),他也从管理者的管理风格出发,通过对比各个企业管理者的文化、管理风格,发现了影响这种差异的根本区别在于文化价值观的差异。该研究最后指出,一个管理决策在不同的企业文化背景下能否成功将主要取决于它是不是能真正适应于客户的习惯。

相对而言,国内对中国企业文化的研究不是很全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有限的研究成果中,国内学者陈春花(2010)将研究重点放在中国企业管理者决策行为的文化差异上,通过调研来收集一手数据,通过定量分析来验证假设是否成立。最后,该研究揭示出中国企业在决策行为的趋同性。而罗荧荧(2009)则将研究重点放在企业自身领导的沟通风格上。她通过分析造成差异的内在文化因素,找出了其中值得一些企业借鉴的特点。国内学者王成荣(2010)认为,当企业的理念变为员工的自觉行为时,企业文化的作用就会被释放出来,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文化也就成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种竞争力是一种本质的差异,是既抽象又具体的企业之间的差距。除此之外,这位学者还认为,对于企业文化而言,其主要是沿着人本化和市场化两条脉络发展,所以,在企业中,对企业文化进行建设,除了需要对人进行关注之外,也必须要对市场进行关注,只有坚持此“两点论”,才能够更好的发展企业文化。国内学者赵琼(2001)认为,资本主义企业在文化上的特征,基本上就是对自我进行实现,而中国的企业之所以缺失优秀的企业文化,主要就是因为,中国企业缺少这种“实现自我,追求个人既定目标的个人意识”。颜建军(2001)认为,企业文化主要是以文化引导为根本手段,以人为中心,以激发员工的主动行为为目的的独特的管理思想和文化现象。除此之外,企业文化也是企业人格的一种内在化的表现,不仅仅如此,其更是整个社会文化在具体企业中的反映。从这里我们就能够看出,作为一个企业长久累积的结果,企业文化对企业整体绩效的提升,存在着极为重大的作用,其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重要组成部分

从上述分析中我们能够看出,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注意到了研究中国企业的企业文化背景、现状对现实的重要作业,也有更多学者将研究与我国实际情况相结合。总的来说,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对企业文化的相关问题从不同视角进行了分析,这无疑也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三)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前文说过,我国大多数企业都没有优秀的企业文化,之所以如此,我认为,我国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与其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关系。从美国来看,其政治制度与我国存在着不同,而从其对企业文化目的表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对企业文化的影响。美国是一个追求“民主、平等”的社会,其企业的发展,主要讲究自我实现的目标。其人际关系的目标,基本是如尊重人性、友好、协作、礼仪等。在经济效率方面的目标,分别是工作、职业知识、职业选择、效率、调整、爱好、个人经济、消费者的判断、顾客的效率、消费者的保护等,最后,其员工责任的目标,是社会正义、社会活动、社会理解、批判性、宽容、遵守法律、政治责任等。从这里我们就能够看出不同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会对企业文化产生影响。而我国无论是在政治方面还是在经济、文化等背景方面,都十分平庸,这也就使得我国大多数企业都没有优秀的企业文化。

二、企业文化的作用与影响

(一)优秀企业文化的特点

对于优秀的企业文化而言,其具备着品牌建设较好的特点。对于企业来说,相比于品质问题与核心竞争力,品牌诠释似乎就重要性而言,会逊色许多,但是,从效果的方面来讲,品牌诠释对于一个品牌想要在客户心中保存的结果而言,十分重要。品牌诠释是面向客户最直接的“第一印象”,我们知道第一印象的重要性,同时,品牌诠释还有可能决定客户的忠诚度与购买力。因此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品牌诠释无疑是企业发展过程中较为重要的一条策略。而对于具备优秀企业文化的企业来说,其品牌建设往往具备一定程度上的水平。正是因为企业文化包含着客户所看重的诚信、有内涵、有效率等因素,企业的品牌建设才能够更加顺利。

除此之外,优秀企业文化具备着创新管理的特点。对于创新管理而言,我个人认为,其具备着非凡的意义,早在20世纪初期,西方某位相关学者就提出了企业创新管理的相关理论,在其具体的论述中,该学者认为企业和企业家的创新能力,是世界经济想要发展进步的重要依靠。总体来说,从世界经济格局总体来看,我们现在所说的创新管理,其主要就是指新市场、新技术等等方面。对市场、技术等等层面进行创新,毫无疑问会直接的增加企业的具体实力,从而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利于其长久的发展,跟上时代的脚步。与此同时,事实证明,企业创新只要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那么其为企业所带来的价值是毋庸置疑的。从目前来看,创新是现代企业时时刻刻都必须考虑和面对的问题。而对于现代企业进行创新管理而言,其一旦有有足够的条件作为保证。那么企业创新所带来的价值就会充分的体现出来。首先,企业的管理者和员工在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情况下,创新基本也就得以成功。这是因为,人是实际上的创新的行动者,其直接决定着创新的成败。所以现代企业一旦具备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那么他们就能够真正的用创新的眼光来把握企业内外的各种管理活动和经营活动,企业也就因此增强了实力。再者,现代企业在具备充足的资金和先进的技术的情况下,创新的价值会显示的愈发明显。这是因为,创新管理的落实不是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就可以实现的,而是需要以物质为基础的,现代企业的创新管理必须拥有强大的财力、人力做支撑,再加上先进的技术,创新才能真正的逐步实现,企业在具备了这样的条件下,创新就能够真正的实行,那么随之而来的,整个企业具体的创新氛围也会增强,有了这样的氛围,全体员工都能够抱有一种至始自终的创新热情,在企业创新过程中出现困难的时候,全体员工们就能够同舟共济。互相鼓励,从这一点我们看出,进行创新管理还具有着提升企业团队凝聚力的重要价值。综上所述,创新管理对于企业来说,具备极强的意义与价值,而之所以会出现创新管理,主要是因为有良好的企业文化做基础。没有优秀企业文化的企业,很难想象其真正的具备着创新力,而这样的事实也就再一次印证了优秀企业文化对现代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二)“优秀的企业文化”与“促进企业发展”的关系

现今企业激烈的竞争环境已经无须赘述,而想要在这种激烈的竞争环境下脱颖而出,对企业文化进行发展,无疑是十分必要的。早在20世纪初期,西方某位相关学者就提出了企业文化发展的相关理论,在其具体的论述中,该学者认为。企业和文化优秀程度,是世界经济想要发展进步的重要依靠。从这里我们再一次能够看出在企业中进行文化塑造的重要性。只有企业具备着优秀的企业文化,不断地开发潜能,才能够促使企业进行创新,该企业才能够真正的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个人认为,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较好的促进企业发展。我们知道,对于企业的发展而言,其可以有很多方面的促进因素,例如资金,技术,人才,管理者等。但是,这些基本的要素,并不能够真正的决定企业的走向,换句话说,这些因素,或许每个企业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拥有。既然存在企业,必然会具备一定程度上的资金支持。既然企业能够得到国家认可而称之为企业,其势必也具有一定的技术、人才、管理者,但是,这些都并非决定性因素。或许资金、技术、人才能够使企业得到发展,但企业想要可持续发展,则必须要具备优秀的企业文化,换句话说,正是在优秀企业文化的基础上,技术、资金、人才才能发挥其全部的效力。在这里,我们能够得出结论,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直接促进企业发展,二者存在着紧密的关系。

可以说,现代企业的发展包括着很多的方面,想要对其进行全面的叙述,是具有着一定的难度的,但是,这并不代表其具体内容,我们无需对其进行分析。实际上,对现代企业的内容进行分析恰恰是重中之重。而在其内容的各个方面中,企业文化的问题是应该被率先叙述的。优秀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科学、正确、优秀的企业文化,也是企业发展的前提保障。没有正确、合理的理企业文化,何谈实际的工作。从目前来看,我国存在着一些企业,其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相当严重,在管理和经营的过程中,墨守成规,不懂变通,不敢创新,也不能真正的依据现实而进取。这就是缺失企业文化的表现,没有优秀的企业文化,企业就无法真正的将发展工作落到实处,更何况现代企业所处的时代已经与以往大不相同,事实也要求现代企业必须运用先进的、合理的优秀文化,来丰富、发展自身,如果没有优秀的企业文化,那么该企业实际的发展也就势必会受到阻碍。由此可见,优秀的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

三、我国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在这一部分,主要分析我国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企业都有企业文化,只是有优劣之分,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促进企业发展,不好的企业文化不利于企业发展。在此,我不得不提到我国经济市场的现状。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这也就使得我国在现实情况下,涌现出了众多的企业,但为什么有很多企业倒闭?为什么还有成长为人尽皆知的大企业后,没过几年就倒闭的企业?为什么还有企业屹立不倒?毫无疑问,这些企业在现实情况下,势必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差别,而具体的说,这种差别基本就是企业文化。具体的说,之所以我国企业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就是因为大多数中国的企业经营者没有足够重视企业文化,从而有了企业的一些问题。而经营者为什么忽视企业文化,为什么会有这种事情发生。我认为,无论如何,想要对企业的这些问题进行解决,就必须要具备优秀的企业文化。

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企业文化建设是其中较为重要的一大方面。换句话说,想要更好的进行发展,就必须要注重企业文化建设的问题。企业文化建设,也可以说是整个企业发展工程中的必要条件。所谓企业文化建设,很大程度上,包含了企业的管理制度和管理组织机构的创新。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以往的企业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无疑已经不适合现代企业发展的需要。如果长期运用以往的企业组织结构和管理制度,那么企业无法与现代企业需求而融合,也无法与现下的新时代接轨,企业的发展也就变成了一纸空谈。这就说明,想要进行发展就需要着重的重视企业文化建设的问题,企业文化建设的程度,也决定着企业的安全运行,因此,对其问题需要特别的注意。

从企业文化对企业业绩的影响问题来看,现代企业的发展,主要包括着重新规划企业各部门和岗位,按照合理、现实的原则,对从前的规划进行优化处理,给企业尽量的减少负担,持续的促进企业发展。而企业文化建设的具体内容,则包括着对现有业务结构进行调整的任务,这样,就能够真正的做到大幅度的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从而提高经济效益。目前,我国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影响到了员工,对于员工而言,之所以做这份工作,除了因为需要一份满足自己的待遇之外,还需要实现自我价值,而企业文化就是满足员工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因素,这是企业技术、金钱所无法替代的。我认为,只有合理的对优秀文化进行创建,才可以营造积极向上的工作气氛。这样,有了文化上的保障,企业的发展就会运行在正确的轨道上,企业的利益也就会随着得到提升。

四、研究方法

在现实情况中,本文采取理论分析法、文献分析法、归纳整理法、对比分析法等进行定性研究。为了对中国企业的企业文化背景、现状、问题进行完整的剖析,笔者查阅了大量关于企业文化方面的理论内容,掌握了在现代社会背景下,合理的对企业文化进行研究的相关方法及运作方式,着力提升了本文的深度性。而通过文献分析法,笔者在查阅了相关人士对企业文化问题进行研究的文献、期刊的基础上,通过归纳整理法,重点对参考文献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整理,这也就使得本文更具理论性和指导性。

五、研究结构

本文重点围绕“中国企业的企业文化背景,现状和问题”进行研究,交代中国大多数企业没有优秀的企业文化的背景和现状,进而引出文章的问题意识,明确了企业现状以及其在企业文化方面的具体差别,重点研究了企业发展的与企业文化的关系,明确了企业文化的作用,进而发现了企业目前存在的问题。得出了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具有重要性的结论。

综上所述,企业想要更好的发展,应该树立优秀的企业文化,这样,现代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就能够得到解决。

参考文献

[1]Hofstede.G.Neuijen,B.Ohayv.D,and Sanders.G.A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Study across Twenty Cases.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0,35(1),23~31 [2]Bourantas.D,Anagnostelis.J,Mantes.Y,and Kefalas.A.Culture Gap in Crreek Management,Organization Studies,1990,11:2,[3]陈春花,曹洲涛,曾昊.企业文化[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4]王成荣.企业文化新思维[M].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5]赵琼.对中国企业文化发展的反思[M].广东社会科学.2001.[6]颜建军,胡泳.海尔中国造[M].三环出版社.2001.

篇2:中国企业的企业文化背景,现状和问题

我国中小企业类别众多,各类不同的现有中小企业都有不同的企业文化,本文只分析国有中小型和私营企业文化。本文分析了我国中小企业文化的现状,总结了我国中小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近几年来,我国中小企业文化建设已在一些中小企业初显规模:一些中小企业纷纷概括出本企业的企业精神、经营战略,并且开始采取措施,力求尽快的把它们变成全体职工共同的基本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一些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小企业,则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扬弃,在中小企业文化上进行更新和深化,力求用崭新的中小企业意识来培育职工;一些新建的中小企业,更是从建立的第一天起,就旗帜鲜明的提出本企业的经营哲学、发展战略、企业精神;非凡是一些新兴的高技术中小企业,针对知识密集、知识分子密集的企业特点,普遍把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视为中小企业的灵魂和生命。我国中小企业类别众多,各类不同的现有中小企业都有不同的企业文化,在这里只分析国有中小型和私营企业文化。

一、我国中小企业文化的现状

1、国有中小企业文化现状分析

组织结构等级分明。等级是组织中各种关系的矩阵,在国有中小企业这样的社会群体中,一层层关系按等级排列起来便形成了国有中小企业特有的组织结构。人与人之间被严格定位的称呼清楚的反映了国有中小企业组织结构的层级,某人是否被称为“厂长”、“主任”、“书记”,还是“师傅”,这些都传递着重要的信息它代表着每个人在组织中所处的位置,而每个位置又决定了人们的行为方式。在现实中“尊重领导”往往培养了一种专制作风。一些领导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待人处事盛气凌人,工作上缺乏民主作风,容不得不同意见。“尊重领导”的需要使得工人和领导各自安然接受自己的角色:领导决策,工人服从。

行政治理官僚主义。层级和领导与工人的分工的不同造成了治理作风的官僚主义。中国的传统文化讲究情理法,法是死的,人是活的。问题处理不按正常程序叫做“例外”,人员提升不按正常规定叫做“破格”。因此,国有中小企业中的治理实际上经常依靠的是传统文化中不成文的规则。所谓“公章不如熟面孔”,这种现象打乱了正常的工作秩序,削弱了规章制度的作用,不利于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这种官僚作风也影响了上下两级的沟通,上情不能下达,下情也不能上传。厂级领导很少下车间,工人的问题得不到及时处理是常事。

人际关系以和为贵。儒家学说强调“和为贵”。以往的职业终身制也促使人们十分注重搞好上下级关系和同事之间的关系。这种思想在一部分职工中,尤其是中老年职工中很有影

响。“和”是解决矛盾冲突的原则。“和为贵”的思想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有利于形成团结、和谐的氛围,但另一方面这种思想会削弱规章制度的作用。从治理者和工人的角度看,和谐有助于提高工人的劳动热情,但追求和谐的负面结果往往是追求平均主义,劳模轮流当,奖惩不明,好坏不分,人与人之间无原则的迁就,大家只追求结果的均等,而不讲贡献的大小,拿原则作交易,这严重影响了好的工人的劳动积极性。打破无原则的人际关系,将是国有中小企业文化thldl.org.cn重塑的重要内容。

2、私营中小企业文化现状分析

多向作用的价值观。价值观是中小企业文化的核心。私营企业文化的价值观就在于获取利润。这种价值观决定了它在经营中具有很强的市场观念、信息观念、人才观念、风险观念、效益和效率观念,以及为了实现利润而采取的灵活多变的经营策略。同时,私营中小企业主将合理合法的灵活变通的经营策略、经营手段与行贿送礼、腐蚀拉拢、偷税漏税等不合法甚至非法的经营手段融合运用,却有破坏着公平竞争的原则,败坏着社会的风气。这种多向作用的中小企业文化,呈现不定型的动态,急需社会主流文化的引导。

多元化的人际关系。中小企业主和职工之间既是社会主义的劳动者,又是“老板与伙计”。这种非凡的人际关系,使得私营中小企业文化中的群体关系呈现一种极为复杂的多元化的状态:利益与共形成平等合作的气氛;存在或强或弱的人身依附关系,而且有强烈的血缘观念、地区意识、裙带关系;具有浓厚的个人主义色彩;中小企业主很少考虑下级和工人的意见,辞退工人简便,进出自由度大。这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反映了私营中小企业同时兼容了家族观念和地区意识,追求利润目标和社会主义的平等原则,中小企业文化呈现着混合色彩。

双面刃的组织结构。私营中小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特征主要有:企业机构精干,治理层次单一,脱产人员少,中小企业主集权治理,办事效率高,风险系数也高,同时,缺乏相应的制约监督机制,易发生侵犯职工权利、伤害社会效益的反文化行为。同时,这类中小企业文化也程度不同的存在层次差距大、自控能力差、不规范性强等特点。

二、我国中小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虽然中小企业文化己成为理论界的一个“热点”,但我国在中小企业文化上的自觉建设方面还处在初始阶段,还远远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同时,中小企业文化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中小企业文化的建设要受到来自各方面复杂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的制约。由于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体制还没有真正的完善,中小企业治理水平普遍不高,加上劳动力素质偏低等原因,要构建我国的中小企业文化体系,形成有中国特色的中小企业文化,我们面对较大的困境,难点颇多。

1、传统文化中的惰性影响

一位文化研究者说:“中国的传统文化既是一笔巨大的资源财富,也是一个不小的文化包袱”。这些“包袱”主要有如下一些惰性思想的影响:存在“大一统观”思想与实行行政化治理,自从秦始皇建立起高度统一的这样集权国家以后,“大一统”的幽灵便在华夏大地徘徊了两千余年,整个社会围绕政治轴心运转,即使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以后,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这种观念非但没有绝迹,而且进一步得到了强化由于治理模式上的“大而全”、“小而全”,使中小企业患有各种常见病:如中小企业内部各种机构重叠,人浮于事;手续繁多,信息流通慢;在思维方式上,一味强调“尊经”、“尊圣”、“法古’,而忽视个性的培养,创造性的发挥和多样化的追求,造成死板僵化的文化格局。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等级观念、宗法思想对中小企业文化的渗透之深,影响之大越来越明显的成为中小企业现代化的阻碍力量。上述传统文化在现实世界中,到处可见到其影子,对我国中小企业文化的进步产生着极大的负面影响。

2、缺乏必要的理论指导和制度规范

我国中小企业文化研究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还缺少系统完整的企业文化理论,以至在构建中小企业文化的过程中缺乏必要的理论指导。有的中小企业对中小企业文化的熟悉失之过宽,认为是可望不可及的东西,认为在现阶段还不宜推广;有的中小企业对中小企业文化的熟悉又失之过窄,认为增设文化设施,开展文体活动就是中小企业文化,于是热衷于办剧团、成立运动会等等;也有的中小企业把中小企业文化建设看得过于简单,认为提出几句响亮的口号作为中小企业精神,写在纸上,贴在墙上就行了,满足于表面文章,不愿花大力气,下苦工夫。这也是目前重塑中小企业文化必然碰到的问题。传统文化过于重视人伦关系,也造就了我国中小企业文化严重轻视法制的缺陷,在我国的很多中小企业中,缺乏严格的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个人说了算的非制度化现象相当普遍。

3、领导者素质有待提高

我国中小企业以其旺盛的生命力从体制外到体制内逐渐发展壮大,向社会证实了他们的能力、魄力、胆识和才气,并有了今天在国民经济中不可低估的地位和作用。虽然不同时期的中小企业家所处的体制背景、政策环境、机会与挑战各不相同,他们的性格特征和素质也差异万千,但纵观他们的创业历程,却可以从中寻出许多共同的特点,正是这些特点,才使得他们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成为中国企业界冉冉升起的希望之星。然而另一方面这个企业家群体却仍然不够成熟,这使得一些中小企业昙花一现,“你方唱罢我登场,各领风骚三五年”成为我国企业界的一大特征。很多优秀的中小企业家业绩曾经无比辉煌,后来却日渐陨落,在为他们扼腕痛惜之余,我们也发现固然影响企业的成败有很多因素,甚至是很偶然的因素,但中小企业家们自身的某些特点却也是导致中小企业创业者成功或失败的关键原因。

三、建立中小企业文化的对策与措施

1、吸收传统企业文化精华

儒家文化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文化思想,其实质是伦理文化、道义文化,主要以

“仁、义、礼、智、信”等价值观念来调节人们的行为和利害冲突。现代中小企业的价值观应是义利并重,守义取利,即在遵守社会公德和国家政策法规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提高经济效益或追求利益最大化。前者是对中小企业“义”的基本要求,后者则是利的集中体现,二者的统一则是现代中小企业最基本的行为规范。经营方针采取“诚信为本”、“薄利多销”,即通过树立“诚信无欺”的经营信誉来赢得顾客,以“薄利多销”来增加利润。“诚信为本”的中小企业信念也可以被视为中国传统中小企业道德的核心。传统的中小企业信念体现在中小企业道德行为上,就是“价实、货真、量足、守义”,这既是中小企业的伦理道德观念,也是中小企业行为准则。价实,是说商品价格,历代把“口不二价”作为经营者之美德。货真,是说商品质量,就是说经营者必须对消费者负责,保证商品质量。量足,是说商品的计量足,这是经商者的美德。守义,是谈经商作风,也是一种中小企业风尚。

2、追求中小企业崇高目标,实现中小企业价值

许多中小企业在确立中小企业目标时把矛头对准竞争对手,争取成为行业中的龙头老大。然而,假如目标只限于击败对手,仅能维持短暂的时间,因为一旦目标达成了,心态就会转为保持现在第一的地位便可。这种只想保持第一的心态难以唤起建立新目标的创造力和热情。真正的中小企业家比较在意自己内心对“卓越”所定义的标准,而不是“击败其他所有的对手”。

中小企业经营者不仅要确立中小企业目标,更重要的是让组织上下都愿意为中小企业目标奉献力量,并让这样的努力持久不懈。每个人都必须相信自己的工作是与这一崇高目标联系在一起的,中小企业的雄心是正当可行的,它不是公关惯用的华丽词藻,也不是鼓舞士气的夸大宣传。共同的目标会唤起人们的希望,工作也就变成是在追求一项蕴含在组织的产品或服务之中,比工作本身更高的目的。

3、小企业中形成积极进取的中小企业文化。而中小企业家在中小企业文化中起着造就中小企业家队伍

篇3:中国企业的企业文化背景,现状和问题

一、企业并购背景下的文化整合策略

企业文化具有导向、约束、凝聚、激励等功能, 它是指全体员工在企业发展过程中, 逐渐培育形成并需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及行为规范。企业文化整合是将不同的企业文化, 相互交流, 融合成新企业文化。它不等同于将原有文化简单拼凑, 而是将其精华部分融合并升华成一种与原有文化有一致性的新文化。企业文化整合主要包括企业经营宗旨, 价值观念, 道德行为和企业组织机构的整合。

(一) 企业并购背景下文化整合失败的原因

首先, 企业并购后, 两家公司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文化整合的重要性, 没能建立以共同价值观为基础的新文化合作理念。双方在遇到文化冲突时, 缺乏灵活的处理技巧, 或刻意回避, 或双方固执己见。其次, 并购双方都希望以自己原有的企业文化为主导, 吞并对方的企业文化, 缺乏沟通与协调。最后, 并购后企业对人才的运用不到位, 公司内部缺乏一个领导人解决出现的问题。

(二) 企业并购背景下文化整合的策略

1. 成立地位相对独立的整合领导小组

企业并购后, 可单独成立一个企业文化整合领导小组, 其成员主要来自并购双方, 他们应具有一定企业文化管理经验和影响力, 也可从社会上聘请有关专家参加。该领导小组负责组织、策划和领导企业文化整合, 并直接向并购企业的最高管理层负责, 并明确界定其职责。这一机构的存在时间取决于企业的文化整合的进程, 当企业文化整合全部完成, 它也完成使命而宣告解体。

2. 选择恰当的文化整合模式

并购企业的文化整合, 应一切从并购企业的实际出发, 充分吸收各种文化整合模式的优点, 以双方的共同满足为前提, 敢于大胆尝试新文化。在此过程中, 合理选择一种或多种结合的文化整合模式。目前, 理论界依据并购企业文化变化程度、在并购后得到的控制权深度以及所面临的风险大小, 将企业文化整合模式概括为四种模式:注入式、渗透式、分隔式和文化消亡式。选择企业文化整合模式时, 并购企业应考虑企业原有的文化和企业并购战略。

3. 加强并购双方的交流沟通

企业文化整合过程中, 加强并购双方交流与沟通, 有助于并购双方的互相了解, 消除种族优越感和不良情绪, 减少文化偏见, 可降低文化冲突风险。企业在并购后, 可安排一系列员工沟通会议, 还需开展文化培训, 让员工了解并购的大致情形。开展文化培训, 有利于受训人员了解和接受新的企业文化, 改变原有的态度和观念。当然, 交流和沟通的形式不仅仅局限于正式的会议和培训, 不拘泥于形式, 非正式组织的作用在此过程中的作用也应得到充分重视。

4. 制定稳定的人力资源政策

企业并购消息的宣布是向外界市场发出了信息, 也向竞争对手和猎头公司发出了信息。企业并购的信息会使某些员工担心不能适应新环境, 他们可能为了躲避因两种企业制度在整合时产生的摩擦而向外流动。因此, 企业并购后, 在文化整合过程中, 并购企业需制定一些稳定人力资源的政策, 增加员工在并购过程中的参与程度, 可向他们展望企业发展的前景景及人才政策, 以减少他们内心的担心与不安, 从人文关怀、薪酬激励等方面留住人才。

二、企业并购后绩效提升策略

(一) 完善相关制度

关于企业并购, 政府应建立有关的健全各项法律法规及政策, 为企业并购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如加快法制建设, 以良好的法制环境和法制保障保证企业并购, 完善企业并购的各项配套政策。同时要发挥资本市场自身的功能, 完善资本市场架构, 扫除并购障碍。

(二) 提倡战略性企业并购

企业通常通过并购是来扩大自身规模、增强企业实力、提高经济效益。企业并购需具有战略性意义, 能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 让企业在竞争中更好生存与发展。企业并购应充分尊重、遵循市场规律, 鼓励企业采取多种资本运营方式, 使现代企业为核心能力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企业, 促进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三) 加强并购后全方位整合

企业并购后的整合不仅仅局限于企业文化的整合, 还包括制度、战略、财务、组织机构、人力资源等各方面整合, 并购企业需进行全方位整合。有些企业并购后并未足够重视企业全方位整合, 导致各种不良状态出现, 这就要求企业领导层真正强调全方位的整合的重要性, 加强企业全方位整合。

参考文献

[1]吴鹏辉.论企业并购中的文化整合[J].商业时代, 2009.36

[2]何春晖.浅谈我国资本市场的资产重组[J].甘肃科技纵横, 2008.1

篇4:中国企业的企业文化背景,现状和问题

现实状况和对我国的影响

第一,金融危机对全世界的经济影响还在继续,它的回暖程度并不高,和许多专家预期的回暖速度有较大差距,并没有见底。无论是V字形、U字形、W形等等形式的估计,都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实际上还在影响着我们的发展,还在继续影响我们企业的经营状态。金融危机在美国的影响是首当其冲的,不但影响了它的经济硬实力,同时也影响了它的软实力,也就是美国在全世界的经济影响力和诚信体系。

第二,对我国而言,经济危机并没有造成颠覆性影响,将来也不会造成颠覆性的影响。我国广东等沿海地区出口依赖型的企业受冲击比较大,但是全局发展比较平稳,并没有到伤筋动骨的程度,有两个主要因素起了作用。

一个是我们国家的城乡二元体制,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我国城乡二元体制结构的作用对农民来说,大部分进城务工的农民,家在乡下、土地在乡下,进城务工多挣些钱是锦上添花,如果不进城务工,在农村劳动,也能以低水平生活生存下去。我们不像美国有那么高比例的城市人口,一个人没有工作就彻底失业了。

另一个就是我国长期形成的积蓄防灾量力消费的文化模式。在美国,从个人到国家都呈现一种赤字消费模式,自己没钱向别人借,个人没钱向国家借,国家没钱向国际借。在巨大的金融风暴冲击下就显得后劲不足。在美国,2008年前期的个人储蓄率为1%,在国家的刺激下,到10月份的个人储蓄率提高到24%。而在相同背景下,中国的个人储蓄率是50%。在中国,消费心理和消费习惯都贯穿着一种积蓄防灾的意识和消费方式。日本稻盛和夫与他的京都制陶公司,平时高积累、高储蓄,以防止意外情况的发生。因此,在金融危机时,京都制陶公司不但没有受到很大影响,反而逆势上扬,健康发展。看来储蓄防灾的意识和消费模式无论对国家抵御经济风险,还是对企业应付突发经济灾难都能起到积极作用。

金融危机启示我们:

社会财富和企业财富怎样的

增长方式更为稳健

第一,虚拟经济既不能够过度膨胀,也不能够脱离实体经济而存在。近几年,虚拟经济飞速发展,这种虚拟经济不要说在我们发展中国家,就是在发达国家,总量上超过了实体经济,也必定形成一种虚假的、泡沫性的假繁荣。因此,我们企业在投资时应格外谨慎,这种虚拟经济有很大的诱惑力,但也潜存很大风险。因此,投资于虚拟经济,必须有充足的经济实力和成熟的投资心态。当下投资虚拟经济,我们企业的经济实力、心理准备、技术准备、体制准备都严重不足。过度的发展虚拟经济只会制造财富的泡沫,而实体经济创造的才是真实的财富,虚拟经济不能离开实体经济。

第二,倡导健康消费理念。过度消费刺激下的经济增长只能起到暂时缓解经济困难的作用,不能长治久安持续发展,因此不能长期依赖过度消费的方式来刺激经济增长。现在有些观点认为社会的发展需要加速加重刺激消费,让人们消费、赚钱、再消费,才能造成社会经济的繁荣。消费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是肯定的,关键是把握住度。过度的消费不是好的经济发展方式,过度消费、炫耀性消费只能助长人类的贪婪本性。这场经济危机的制造者是华尔街,而造成这种危机发生的正是人性的贪婪,大家互相欺骗。这种方式会使财富日益畸形地转移集中到精英手中,进而助长社会贫富的分化。美国近两年用大量的资金救市,而华尔街还在大量派发红包和奖金,贪婪的本性一旦释放,是无法停止的,就像穿上红舞鞋的女孩无法停止手舞足蹈一样。人的消费欲望超过实际消费能力的时候就会造成严重社会问题。

第三,唯商为大的价值观不能铸造永久的财富天堂。从事经济工作、企业管理工作、经营工作、金融工作和贸易事业时,在商言商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如果我们从事商业只讲究经商技术和手段,不注重人文本质的价值观,虽然会在短期内不断刺激财富增长,但在财富激增的同时也会造成文化的荒漠化,造成社会的文化冷漠状态。因此,要想造就永久的财富是不可能的,就像美国华尔街的“肥猫”们,不讲究财富积累过程中的人文情怀,放逐了文化,淡化了文化在经济发展中的本质性作用,也就造成了一种粗放的非健康的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文化。物欲和金钱在整个金融危机中都唱着主调,大量挤占了经济发展中文化应有的空间,使文化失去了对商业经济手段的主宰和引导作用,因此必定使经济发展出现重大的失误。

健康的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经济发展模式、金融发展的战略、财富取向、产品质量和经营手段等方面无不体现着一种既有的文化和价值观,有什么样的价值观、文化,就会出现什么样的道德、战略和财富取向。在经济发展中,无论是国家、国际的宏观环境,或者企业的微观环境都离不开文化的支撑。一旦离开了自觉文化的引领,经济发展无论在宏观还是微观上都会出现战略性的或根本性的失误,既影响企业的硬实力,也会影响国家的软实力。美国华尔街的文化影响着、污染着金融界整体的文化生态,不但重创了美国经济,也严重地损害了美国的信誉形象。

经济中的文化不能放任地发展。有的经济学者说,发展经济、创造财富、改善人类生活本身就是一种为人类的文化。实际上任何领域的文化都有自发与自觉两种存在状态。一个企业,在某个阶段,在一个具体的组织里,怎样经营,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发展经济、如何锻炼队伍、如何培养人才、如何制定战略,还是需要自觉的文化去引领。有种观点认为文化不能够建设,只能自我形成。这种观点很值得商榷。任何组织或领域不经培育,也会形成自身的文化,但那是自发的文化,自觉的文化是在科学的文化理论指导之下,对文化敏感的感觉、深度的体验和分析下,提炼、整合、建设的结果。培育自身的优秀文化,才能使企业平稳健康发展,遏制落后、野蛮的文化对企业的恶劣影响,把文化发展都置于自发状态下是文化放任主义态度,是不可取的。人类在进化过程中,类人猿最开始是吃生肉的,后来森林着了大火把动物烧死了,他们发现熟了的动物更好吃、更易消化,于是自己学会生火,把动物搞熟后才吃。因此,人类总要有文化自觉,静待文化的自我衍生,人只是被动地去适应,和消极等待森林自然起火后才吃熟食一样可笑。人类能够进步,就是靠文化创造,如果不能把自发的文化上升为自觉的文化,就不可能促进一个组织或者社会的发展,自发的文化也不可能自动生成自觉的文化。美国华尔街多年来经济发展很快,但是放弃了文化培育,不但没有像生产产品一样衍生出一种优秀的文化,反而将自身原有的一些优秀文化也消蚀殆尽了。这就给我们一个启示,经济发展并不能天生涵养出先进的文化因素,必须加强经济发展过程中文化培育的自觉性。

第四,财富的使用应有正确的导向。首先,要努力创造科学的机制,平衡财富的分配,任何社会都不能放任过大的两极分化,两极分化一旦过大,超出了社会的限定条件和承载能力,就会造成国家的不安定;第二,国强更要民富。国强民穷只是表面和一时的强大,民富基础上的国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强大,所以国家的财政收入要保障对社会保障体系的投放力度,企业发展中要全面考虑到职工的利益,充分顾及到企业发展基金的增加。如果一个国家忽视了百姓财富的积累,一个企业不顾职工的全面发展,不让职工感到自己与企业共发展、在经济上共享受,这样既不利于一个国家、一个企业真正的强大,也不利于一个社会公民和一个企业员工对社会、对企业的忠诚度的提高。

金融危机启示我们:

企业家精神亟待回归

一个国家的综合经济实力,取决于企业的活力,企业的活力之源在文化,文化倡导者企业家起着关键作用。所以,企业家必须要培育并保持崇高的文化取向和文化定力,要尽快回归崇高的企业家精神。

第一,企业家必须有恒定的信仰和文化品格。企业家的价值心理定式导引着经济增长方式,企业家的财富观在本质上是一种文化信仰问题。信仰、价值观和文化品格模式,决定了企业家发展企业、创造财富、使用财富的思路和经营模式,所以企业家的恒定信仰和文化品格非常重要。这场金融危机发展过程中,有很多非常明目张胆的诈骗行为,这是正确价值观的迷失,是人生事业信仰的错位。可是社会舆论却缺少对这些现象的深层次文化分析,缺少文化批判的立场,只在制度层面或技术监管机制上进行分析和批评,忘记或放弃了对危机制造者的灵魂责问,很少对危机始作俑者和暴利获得者们的人性本源作探究。一个缺少文化批判立场的集体绝对建立不起一个基业长青的组织,没有文化品格、没有恒定的信仰、没有正确价值的心理定式,其运营模式也不会出现健康的形态。企业家在全部经营过程中,无论作为一个文化个体或整体,如果没有科学正确的价值准则,经营方向肯定会迷失。企业家的文化品格、信仰和价值心理定式,都要在企业培训时多下功夫,否则肯定会使企业重蹈华尔街的覆辙。

第二,企业家必须具备现代的文化精神。企业家精神对企业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华尔街,曾经有过健康的、促人向上的企业家精神和文化,那就是它曾主张的高尚情操、忠诚、谦逊、独立、重视公益事业。可惜的是他们的后代精英淡忘和放弃了这个文化传统。当下华尔街提出的是:精英合伙、高效分工、默契配合、迅速出击、利益分享而且生命不息、赚钱不止的新文化精神,这和他们曾经拥有的优秀文化精神有天壤之别。实践证明,华尔街今天出现的大问题,其根源之一,就是企业家精神的深度缺位,金融家的文化理念出现重大偏颇。

那么当代的企业家应具备哪些精神呢?

为天下创造财富的道德精神。把担当社会责任放在首位的企业家,应该具备谋天下之利而不谋一己之利,谋长久之利而不谋一时之利的家国情怀。中国传统文化中讲经济的含意时,解释为经世致用、道济天下。经世致用讲它的技术理性,道济天下讲以人伦大道为天下人服务,就像同仁堂提出的:养生济世、同修仁德,这种服务天下的情怀,才是一种大财富观、大企业家的事业观。在华尔街“肥猫”们的行为中谁能体现出这种道德精神?

诚实守信的伦理精神。近年来,诚实守信的伦理精神的缺失是全社会普遍的现象。国外有位学者写过一本书,把中国列为低信誉度国家的行列,而把美国等列为高信誉度国家。无庸讳言,中国的诚信重建,任务很艰难,据一项调查显示,中国每年因不诚信造成的损失为5 855亿元。但是现在来看,诚实守信的遭到漠视不单是在中国,美国原来诚信领头羊的神话地位也已经被他们的行为轰垮了。这次金融危机中,纳斯达克的主席麦道夫,以庞氏骗局的方法诈骗500亿美元,就是一个典型的背信弃义的案例。

有观点认为,诚信只有靠制度才能保障,事实并非如此。美国人认为和中国人合作很难,因为,不送礼、不走后门、不找关系就走不通路。在美国有一个《反海外腐败法》,用来制止美国人在海外的各种经济行贿行为。有资料说90%的美国商人都很担心和中国人做买卖,违反美国的《反海外腐败法》,会被美国法律机关制裁。美国人的《反海外腐败法》就是强迫商人保持诚信经营。但是,即使有了这类法,还是出现了金融危机这么大的问题。由此看来,制度或者法律并不能完全保证一个经济体制的良性运行,无论哪一个国家,诚实守信都是企业家应回归的企业家精神。

第三,企业家必须具备经营现代企业的文化理性。企业家应具备不为世俗所动的文化理性。随着国际化的发展,企业家们对科技理性、经济理性,认识和体验越来越深刻。在这方面,即使理论上不成熟,在实践上体现也是非常充分的,但是,文化理性普遍缺失。科技理性重技术、重市场、重制度,而文化理性重视的是经济的要义与本质。所以说,经济上的片面繁荣并不会给人类带来福祉,必须注重企业家的文化理性,要充分分析和张扬经济的要义和本质。

企业家应具备不可或缺的人生信仰和使命。企业家要做到彼岸有信仰、此岸有契约,要树立财富共享的文化理念,倡导财富良心,不断地进行财富良心的反省,善于追问财富取得的方式。2007年中国有个财富榜中榜,上榜富豪500人,身价总值43 426亿元人民币,这4万多亿的身价总值只比同期我国国库的收入少6 000多亿,中国已经是世界亿万富翁人数总排名第二位的国家。有人认为,中国富豪的形成是中国近几年股市和楼市的功劳。中国现在还不能被称为富国,截至2006年底,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1 759元人民币,农村为3 587元人民币,这么巨大的财富差异是极其不正常的。

另外,从用于社会保障的情况看,2007年美国财政总收入是2.5万亿美元、用于社会保障1.5万亿美元,而中国同年财政总收入是5.1万亿人民币、用于社会保障是6 000亿人民币。一个国家的强大应该兼顾到民富,这样才能做到财富共享。正确的财富使用渠道和财富创造一样,取决于正确的文化理念。

企业家植根于经营、产品中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能力。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为顾客创造生活方式的时代,应注重创造体验经济,为客户创造价值。企业要了解自己的产品为顾客创造什么价值,要有更深刻的经营理念和使命,才能不断地推陈出新,走高端品牌之路,培育品牌丰富而深厚的文化内涵,生产出体现核心竞争力的品牌产品。

企业家作为企业的经营和管理者,应从金融危机事件中得出深刻启示,找出正确的应对之策,未雨而绸缪,发展我们企业的软实力,使企业保持健康、持续、长久的稳定发展,保持基业长青。

篇5:中国企业的企业文化背景,现状和问题

一、供电思想政治及企业文化的基本特征

近年来,民权县供电局在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标准化管理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也出台了《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实施方案》,取得了一些成绩,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电力企业不是单一的生产、经营、管理型企业,而是集生产、经营、服务、管理于一身的复合型企业。电力体制改革后,供电企业基本可以分为网(省)公司、地市级公司、县级公司,企业文化的行业背景决定了供电企业文化的基本特征。

县级供电企业是国家电网最基层的市场经营和综合管理单位,任何管理措施的出台,最终都要通过县级公司予以体现,因此,县级公司管理水平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整个国家电网公司管理水平的好坏。目前,国家电网在各县级供电企业大力推行标准化管理,企业基础管理和经营水平都得到了明显提高,也为实现精确管理找到了一条有效途径。但是,如何将标准化管理引入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中,却是一直没有认真考虑的问题。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不断完善,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的工作方法和手段,已显得力不从心。

二、县级供电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企业文化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县级供电企业员工较多,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特别是对于经济比较落后的民权,使县级供电员工的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参差不齐,这一系列问题制约了县级供电企业的发展,而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的开展也呈现差异化特点。

(一)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机制和工作方法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局认真贯彻落实国网公司和省公司的工作部署,紧密结合企业改革发展实际,不断深化对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的理解和认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工作力度,形成党政齐抓共管、员工广泛感知和认知的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氛围,但企业文化建设总体上还处于初步阶段,没有形成一套独立、完善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发展的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体制及机制,工作重点不突出,融入企业实际经营管理工作的突破点不够明确。具体如下:

举例说明:如在思想政治工作方面,绝大多数县级供电企业都能定期开展员工思想动态调查,并根据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展开相应的思想政治工作,员工基本能理解企业发展中所遇到的困难,支持企业所采取的战略政策,员工队伍稳定,思想健康向上,但由于社会改革所带来的各种深层次问题的产生,加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局限性,思想政治工作对员工的许多思想问题,不但难于解决,而且也很难解释,使员工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接受,更多地表现为被动性的,或者是表面性的,往往面上活动多,“点”上活动少,思想政治工作的灌输、转变、调节、激励等功效的发挥,受到很大的限制。如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绝大多数县级供电企业都已顺利完成了《国家电网企业文化纲要》宣贯工作。通过员工满意度调查表明:95%以上员工知晓并认同国家电网企业文化理念,同时大多数县级供电企业利用宣传栏、墙报、板报等形式,通过各种深受员工欢迎的活动,突出宣传了国家电网企业文化,但大部分员工对国家电网企业文化理念还停留在认知、认同阶段,对其内涵缺乏更深的理解,不能将企业文化理念融入到每一个岗位、每项工作中进行创造性的实践。

具体分析原因,主要如下:

1、缺乏量化管理和考核:由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许多具体工作内容都难以用具体的数字指标进行管理和考核,使其无法做到精确化管理,无法使管理者与员工了解和掌握其具体工作动态和所要达到的工作目的,在管理模式上与其它企业管理制度也有着很大的不同,因此在强调量化管理和精确化管理的现代企业中,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在方法、目的、考核等方面,很难细化为与其它企业管理制度相似的管理制度,使之在具体操作上,不易为管理者所认同,这也是目前所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共同面临的问题,也是建立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机制的关键问题。

2、成效不直接、不明显:大部分企业管理手段,基本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而且往往与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工作效率直接挂钩,但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固有的宣传、教育和引导功能,使其具有间接性、潜在性、积累性等特点,需要潜移默化地开展,慢慢地见成效,否则只能是欲速则不达,因此,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不像其它企业管理那样直接、现实、功效快,使人们对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的作用产生错觉,认为好比一把伞,“天晴无用场,下雨顶一场”,用处不大。

3、县级供电企业的特殊性所引来的问题: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除存在许多共性问题外,由于县级供电企业的特殊性,县级供电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也存在其它问题:(1)由于县级供电企业员工数量少、尤其是综合管理人员很少,所以基本没有专职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和专职工作人员,往往是一人兼数职,所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只能重点做几项工作,不能面面俱到;(2)由于企业生产任务繁重,人员紧张,许多企业管理者管理方式简单,只是用绩效考核、行政命令等方式管理员工,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缺乏有效的使用,特别是缺少员工放松压力的措施,员工思想容易出现较大的波动,影响企业的和谐、稳定发展;(3)由于大多数基层企业员工的学历较低,加之许多人的家庭负担较重,他们更关心对自身实际问题的解决,对于其它活动不感兴趣,对于理论性和政策性比较强的问题的理解也存在一定局限,使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很难找到员工的切入点。

以上问题,相互关联、相互作用,为切实解决县级供电企业在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方面遇到的问题,必须统筹考虑,综合实施,重点突破,从体制和机制着手,使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在县级供电企业真正起到促进作用。

(二)县级供电企业员工的思想状况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工作对象是员工,是要在充分了解员工思想的基础上,通过开展有针对性的工作,使员工认同企业的发展战略和价值观,树立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职业道德观和行为准则,进而使企业保持持续、稳定、和谐的发展。经过多年的努力,作为垄断企业的国家电网,包括各县级供电企业的所有员工,继承了国家电网多年形成的企业优良传统,思想积极向上,工作兢兢业业,但由于连续多年不断恶化的市场竞争环境,使员工思想上也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

1、员工普遍认为自己干得多、拿得少:马克思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自己的利益有关”,几乎所有矛盾都含有利益关系,利益矛盾是一切矛盾的总根源。企业内部矛盾,说到底,就是员工内部的利益矛盾,收入差距是利益矛盾的突出表现,作为县级供电企业员工,经济来源的单

一、家庭经济条件的薄弱、精神生活的相对贫乏,使员工更加注重自己的经济利益。但供电业务的不断发展,已成为供电市场不可抗争的发展规律。因此,大部分员工认为,自己是干得多、拿得少,而且是越干越少,这种思想,成为员工产生思想波动的主要原因。

2、部分员工对企业与自身前途感到迷茫:由于国家电网不断深化企业内部改革,而县级供电企业员工由于自身学历偏低、岗位偏低,往往感觉改革对自己冲击比较大,对自己的发展未来感到无所适从,工作上只求无过,不求有功,创新意识较弱,对企业的忠诚度有所下降。

3、社会现象波及员工思想:社会的转型、产业的调整,使员工个人利益受到巨大的冲击,生存的紧迫感和工作的压力感充斥着每个员工的心理,加之信息传播的便捷和快速、社会各种思潮的风起云涌,尤其是面对社会各个领域和层面的不公正现象(在基层更为明显),使县级供电企业员工的思想也出现极大的多元化发展趋势,员工对于过去所信奉的社会价值准则,对自己与社会的关系产生很多的疑惑,工作和生活的原动力有所减弱。

二、县级供电企业推行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标准化管理如何做?

古人云:“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退;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思想政治同业对标就是要在思想政治工作面前树起一面镜子,使各单位对照镜子查找差距,从而激励不断超越自我,超越他人。在思想政治工作中上力求突破,追求更高的目标,实现从平庸到优秀进而到卓越。

1、工作导向原则:标准化管理要有利于引导企业全面推进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一方面引导企业进一步提高对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推进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在企业内的深入开展;另一方面引导企业正确把握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和工作要求,有利于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融入企业实际管理中。

2、突出重点原则:要在全面了解企业中心工作和员工的思想动态的基础上,科学分析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的重点和焦点问题,注意区分主次,适当取舍,找准突破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标准化管理工作,通过标准管理,实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的整体推进。

3、动态性原则:要及时根据企业所面临形势和中心任务的变化,不断修改和完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标准化管理中的各项指标,特别是对量化考核指标要做到与时俱进,要能通过指标的确立,客观而科学地反映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的真实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推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

4、可操作性原则: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要实行标准化管理,在文字形式上,首先表现的是大量的指标设置,而在实际操作中,也主要是对照指标来开展工作,因此,标准化管理所设置的指标,一是必须立足于企业实际,操作简单易行,便于观察、测量、考核;二是指标数量和内容要做到少而精、便于采用和推广工作;三是文字要通俗易懂,使使用者能明白指标所要表达的意思。

篇6:中国企业的企业文化背景,现状和问题

摘要……………………………………………………………………………1 关键词………………………………………………………………………………1

一、农村文化事业现状与存在的问题…………………………….2 二农村企业文化建设的解决办法…………………………………6 三.加速农村文化队伍的建设,提高从业人员综合素质………..9 结束语……………………………………………………………1

5参考文献………………………………………………………….16

我国农村企业文化现状与对策问题

摘要:农村文化建设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护农村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实现观念转变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要让“农村文化进一步繁荣,农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落实”,这对做好今后的农村文化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农村文化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农民综合素质现状 农村经济发展 农村稳定 观念转变

一、农村文化事业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的生活日益富足,农村文化事业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呈现出了可喜的发展势头。

1.农村文化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得到加强。近几年,中国文化建设投入的力度不断加强,文化事业经费逐年增加,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比如2004年文化事业费达113.66亿元,比2003年增加19.63亿元,增长幅度为20.8%。2004年全国人均文化事业费则达到了8.74元,比2001年增长了3.04元。最近几年中央和省级财政设立了专项扶持资金,加大对农村地区,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文化建设的扶持力度。“十五”期间前四年对农村文化投入达到98.53亿元,占全国文化事业费比重为27.2%。

2.重大文化工程的实施丰富了农村文化

重大文化工程的顺利实施使为农民服务的公共文化资源总量有了较大增加

实施了重点文化工程,为农民群众服务的文化资源更加丰富。近几年,文化部和财政部联合实施了一些有重大影响的文化项目,成为推动农村文化事业稳步发展的有效手段。如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对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和整合,并通过卫星、互联网和光盘等传输渠道为社会公众服务。该工程实施以来,中央财政累计投入1.45亿元,地方累计投入2.5亿元,数字资源量已达到34TB(1TB数据量相当于25册电子图书或926个小时视频节目),依托公共图书馆、县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建成各级分中心和基层服务点4756个;与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合作,共建基层服务点14.6万个,与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合作,共建基层服务点16万个。

3.农民自办文化有了很大发展

在各地农村,农民自办文化悄然兴起,成为新时期农村文化生活的重要形式和国办文化的重要补充。许多地方农民以家庭为单位开展文化活动,发展农家文化大院和文化中心户,建设庭院文化,不断丰富活动内容,充实活动内涵,农民参与文化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

但是从总体上看,农村文化建设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还不相适应,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还不相适应,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可以说,农村还是我国文化建设的薄弱环节。具体表现在:

经费投入不足乙文化事业费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重还是偏低,并且文化投入偏重于城市,城乡差距还在日益拉大。

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落后。尽管“十五”期间,国家共安排预算内专项资金4.8 3

亿元用于支持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建设,安排项目1083个,但仍有部分县无文化馆、图书馆,一些农村乡镇无文化站。

农村文化建设的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现有文化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基层文化单位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文化馆、文化站业务经费和活动经费得不到保障,县级图书馆购书费用占经费总支出的比重逐年下降。许多乡镇文化工作者待遇问题难落实,队伍不稳定。

二农村企业文化建设的解决办法

农村文化的建设与发展从根本上是要转变地方领导的重经济轻文化的观念,解决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的关系问题。

1.改善农民生活,持续不断地发展农村文化

改革开放30年来,农村的建设和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可是农村经济要持续稳定发展,农民生活要不断改善提高,除了丰富的物质需求之外,更需要精神的支撑,那就是农村文化。而目前农村文化建设却相对滞后,农村文化生活比较贫乏,城乡文化发展水平差距较大,这不仅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也制约着农村整体发展的进程。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长期以来我们一些地方领导“重经济轻文化”的思想比较严重,以至导致农村文化发展缓慢。这个问题的出现主要是我们一些基层领导对农村文化发展观念上滞后的影响,受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领导农村文化思维模式和管理所致。因此要持续不断地发展农村文化,首先要转变和更新我们地方领导的思想观念,避免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大搞形式主义,切实有效地将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与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落于实处。

2.积极抢占农村文化阵地,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农村文化建设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维护农村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实现观念转变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事实证明;这块阵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去占领,必然腐朽的、落后的文化就会占领。然而,要想占领和巩固农村这块文化阵地,政府就必须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从而获得农村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随着农村百姓的生活逐步走向富裕,人们开始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和渴望日益俱增。由于过去农村的发展主要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度对农村文化的投入和建设滞后,造成了农村文化滑坡的现象,文化阵地名存实亡,更有甚者一些农村文化阵地被寺庙、教堂所占领,封建迷信,赌博等现象死灰复燃。政府供给的农村公共文化资源又严重匮乏,封建的、落后的文化现象在不断地侵蚀着我们的文化阵地,有的地方已经被这种现象所取代。面对这样的激烈较量,我们只有用重拳出击,抢回阵地,还农民一个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氛围,真正实现“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农村文化事业的建设和发展是我国农村发展的战略性措施,需要全体民众的全力支持,更需要政府的大力投入,尤其是政府资金的注入将对抢占农村文化阵地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三.加速农村文化队伍的建设,提高从业人员综合素质

农村文化队伍的建设是农村文化建设的根本问题。尤其是对乡镇文化队伍的建设是我们农村文化建设与发展的关键问题,他们担负着农村文化发展的重要使命。

目前在许多地方乡镇文化站还是“一站一人一章”的局面,甚至在某些地方虽然有编制,但许多人在编不在岗,或在岗不在职(专职),大多是从其他岗位转过来的,不知文化工作怎么开展,加上农村文化工作人员学历偏低,缺乏专业知识。本来乡镇文化站就是农村文化的一线管理者和组织者,村级文化室、图书室的管理辅导离不开文化站,农村文化中心户的建设、引导、辅导工作离不开文化站,乡镇一级的文化市场管理、监控也离不开文化站,集镇大中型文化体育活动以及文化体育协会网络组织的管理与引导,不仅离不开文化站,而且还需要文化站去组织、去发展。由此可见,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整个过程之中,乡镇文化站所面临和承担的工作是繁重而复杂的,就这“一站一人一章”的文化站怎能支撑起所管辖的包括乡镇在内的十几至二十几个村组的文化发展工作?事实告诉我们,在文化站工作被削弱的地区,已经出现了农村基层文化阵地流失、基层文化队伍涣散、群众文化活动“偃旗息鼓”、老百姓业余文化生活贫乏的现象,同时,黄赌毒等丑恶现象和封建迷信、腐朽落后的文化乘虚而入,严重影响着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农村社会的稳定。加强乡镇文化站和充实基层文化队伍已迫在眉睫。为此,我们必须引起高度重视。4.建设和管理好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是我们发展农村文化的基本条件之一,是农村文化公共服务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巩固和逐步扩大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是我们农村文化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措施加大建设力度,使农村文化事业稳步而健康地发展。

首先要加强领导、增加投入、加大建设力度,使基层文化设施有明显改善。同时,更为关键的问题是加强对现有的和新建的基础 设施的管理。依法管理文化设施是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文化主管部门的重要职责。加强基层文化设施的管理,首先要充

分发挥乡镇文化站的职能作用。乡镇文化站是直接管理矛口指导农村文化建设的职能部门。机构改革后,乡镇文化站隶属于乡镇政府管辖,加上宣传;文化、广播、电视等职能合并,实际上成为了综合性的文化站,是多部门业务的指导。由于体制发生了变化,相关问题还没有及时理顺,在一些地方出现了编制不落实,人员不稳定,经费不解决,指导不到位的种种问题。因此,理顺乡镇综合文化站的管理体制,解决乡镇文化站目前的困境,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是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和管理的关键环节。其次,要依法管理文化设施。国务院颁布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是推进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和发展,促进公共文化设施管理单位改善管理和服务的重要法规依据。但是由于一些地方缺乏法律法规意识,使一些公共文化设施特别是乡镇文化设施得不到有效的保护和利用,甚至变卖文化设施,导致一些乡镇文化设施丢失严重。因此,各级领导干部要增强依法管理文化设施意识,坚决制止和严肃处理破坏和损害文化设施的行为。通过强化管理使基层文化设施进入法制化管理的轨道。

5.进一步开发民间文化资源,推动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

我国的民间文化来源于广阔农村而服务于我们整个社会乃至世界,开发和发掘农村文化资源,实现农村文化产业化是农村文化走出农村、扩大受众、弘扬文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当前我们正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竭力改善农村文化生活,进而提高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故此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必然要与当地经济相结合,这样文化与经济的结合就必然形成了文化产业。我们的农村文化底蕴深厚、丰富多彩,极具挖掘潜力和市场空间,同时我国各地民族特色文化不胜枚举,很多乡土文化基本上处于未开发状态,保持着得天独厚的“原汁原味”,故而更加符合现代文化 7

消费者崇尚自然的价值取向。在有深厚传统文化底蕴的地方,特别是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但却拥有独特乡村文化传统优势的地方,在农民渴望寻找致富新路子、城市人追求精神愉悦之际,完全可以利用”文化资源”改变经济社会发展格局。

事实上,在我国许多农村,特别是山区单靠农业发展是很难改变农村生活的,我们只有因地制宜,改变观念,充分开发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利用文化旅游、文化服务、民间工艺加工、民俗风情展演等等来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已成为农村的新兴产业。这些产业以其独特性避开与大工业的竞争,开拓出新的职业和岗位,进而使农民在离土不离乡的情况下,改变了农业人口的身份,调整了农村产业结构,确保农民增收的“长效性”。同时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客观上可以提高农民的求知欲,推动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农村文化从业人员若想不被淘汰,就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研究市场的变化和需求。事实证明,凡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较快的地方,农民们参加学习,崇尚科学,积极向上的精神已经凸现出来,逐渐培育起乡村文明的新风尚。同时发展农村文化产业,还可以有效地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弘扬民族文化。我国有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在广阔的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有许许多多的民族文化需挖掘、开发、利用。通过文化产业的发展对其进行有效的保护和传承,让农村文化产业为农村的经济建设和发展起到真正的桥梁作用。结束语:积极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强政策调控,使现有农村文化资源得到有效利用与充分发挥是我们政府部门和文化管理者的历史责任。同时建议我们的创意、策划、咨询机构和文化艺术专家应重视乡村的建设,走进田野,走进村寨,提供智力支持,帮助和扶持乡村文化产业的项目定位、产业布局、经营管理和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站在城乡统筹发展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高度,积极推进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论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文化资源开发,王 冲,经济研究导刊,2010,34期

上一篇:12热爱生命作文下一篇:中国服装行业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