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节肢动物问题训

2022-11-02

第一篇:第三节节肢动物问题训

第三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第三节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2课时) 学习目标:

1、 概述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

2、 概述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3、 举例说明软体动物、节肢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重点:

1、 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2、 软体动物、节肢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难点:

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课时安排:2个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以《蜗牛的谜语》和蜗牛的彩图引入新课

即谜语是:名字叫做牛,不能拉犁头,说它力气小,背着房子走。打一动物。请同学们思考一下,看看这个谜语的谜底到底是什么?

是蜗牛,蜗牛就是我们本节课要学习的软体动物,什么是软体动物呢?

二、学与导

同学们请看老师手里的彩图,蜗牛表面:有贝壳,体内有非常柔软的身体的动物就叫做软体动物。

1、种类

软体动物的种类很多,目前已经命名的就10万多种,是动物界的第二类群。由于之类之多,本节课我们把它分成两部分来学习,一类是双壳类软体动物,另一类是其他软体动物。首先我们来学习双壳内软体动物,所谓双壳类:就是它们的身体表面有两片大小相近的石灰质贝壳,体内有非常柔软的身体的动物。

2、讨论问题

(1)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双壳类软体动物有哪些呢?

常见的有河蚌、扇贝、文蛤、縊蛏等等。现在我们以縊蛏为代表来认识双壳类软体动物具有哪些形态结构及生理特征。 双壳类縊蛏为例: A贝壳;

B外套膜:包裹着柔软的身体,分泌物形成贝壳; C运动:用足运动; D呼吸:用鳃呼吸;

E摄食及排泄:入水管、出水管) (2)、贝壳的作用是什么呢?

它具有保护的功能,贝壳由外套膜分泌物质形成。 (3)、什么外套膜呢? 柔软的身体表面包裹着犹如外套一一般的肉质膜,称为外套膜。 (4)、縊蛏是靠什么运动的呢?靠什么呼吸呢?

(5)、它是如何获取食物的?

它是靠身体后端的入水管吸入水,水流经过身体的一些器官后,再通过出水管排出体外。在吸入和排出水的过程中,摄取了水中的食物颗粒并将未消化的残渣排出体外。入水管其实就是一个摄食器官,出水管就是一个排泄器官。

双壳类软体动物我们就学到这,接下我们来学习其他类软体动物,同学们想一想除了我们上课时猜的谜语蜗牛外,你们知道的还有哪些呢?同学们看书上13页三幅彩图结合彩图下面的文字,告诉我他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是不是都有壳,用足来运动?

(二)、其他软体动物类

共同特征:有壳、用足来运动、有外套膜。

那么我们刚刚学习了双壳类软体动物中壳是由什么分泌物质形成的呢?

外套膜。

有外套膜分泌物质形成的,所以其他类软体动物柔软的身体表面也仍然具有外套膜。

1、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柔软的身体表面都具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贝壳;运动器官是足。

2、讨论一下软体动物与我们的人类生活有哪些关系呢? 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1) 食用; (2) 药用;

(3) 装饰和工艺;

(4) 有的对人类的有危害。

三、练

1、 判断

软体动物都生有贝壳。 ( )

2、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柔软的身体表面都具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贝壳;运动器官是足。

四、悟

说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第二课时

一.引入:

谜语:

体躯三段头胸腹,两对翅膀三对足;一对触角头上生,骨骼包在体外部;一生形态多变化,遍布全球旺家族。

谜底:昆虫

动物界中第一大类群又是什么动物呢?请我同学们将书翻到14页,我们来学习节肢动物,它是最大的动物类群,目前已经命名的120万种以上,占已知动物种数的百分之八十以上。

二、学与导

节肢动物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是无处不在,无所不见。列如树上的鸣蝉,草丛里的蟋蟀,房檐下的蜘蛛,石块下的蜈蚣,以及餐桌上的美味虾和螃蟹等等。由于节肢动物之多,我们不可能把它一一介绍,现在我们学习最具代表性的节肢动物昆虫类,其他类型的的节肢动物我简单介绍介绍,让后归纳出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首先我们来学认识昆虫类,昆虫类是节肢动物中最多的一个类群。我们以蝗虫为例来分析昆虫类具有哪些基本特征。请同学看15页蝗虫的彩图,结合15页第二段和16页第

一、二段文字,看看蝗虫具有哪些形态结构和特征。

节肢动物

(一)、昆虫类节肢动物(如蝗虫)

(二)、蝗虫

1、形态结构:身体分头、胸和腹部

2、运动:三对足,善于跳跃;两对翅,适于飞行。

3、外骨骼:保护身体、防止水分蒸发;具有蜕皮现象 。

4、昆虫的基本特征:有一对触角、三对足、两对翅等

同学们一起来认识下一蝗虫的形态结构及特征。首先蝗虫的整个身体分三个部分,分别是:头部、胸部及腹部。

(三)、讨论

1、蝗虫的头部是由哪些结构组成的?

一对触角,三个单眼和一对复眼,及口器。触角、单眼和复眼是负责感觉,口器是负责摄食。

2、蝗虫胸部又是有哪些结构组成的呀?

胸部是它的运动中心。通过它的三对足和两对翅,可以知道蝗虫运动方式是十分的很灵活,三对足可以跳跃、可以爬行,两对翅用来飞行。运动范围及其广泛。

3、它的腹部又有哪些结构,及其它的作用?

体表有气门,用于呼吸。腹部主要是用来容纳内脏器官。

4、有没有同学在野外捉过蝗虫呢?

用手触摸蝗虫的身体,能感觉到体表比较坚硬,那是因为它体表包裹着坚韧的外骨骼。

5、外骨骼对蝗虫有什么作用?保护身体,防止体内水分蒸发;具有蜕皮现象。蝗虫一生一会蜕皮4到5次,到成虫以后就不再蜕皮了。 请同学们将书翻到16页,将第三段文字齐一读一遍:“由上可知,齐:昆虫的基本特征包括:有一对触角、三对足,一般有两对翅,等等”同学们用笔把它画下来记住。以后我们就可以根据这些特征去辨别哪些动物属于昆虫了。

6、蜘蛛和蜈蚣属于昆虫吗?

有的说是,有的说不是。说明还是不很清楚,有些懵懂懵懂的。那么同学们请把书翻到14页,观察方框内的五幅彩图,并将15页讨论的第一题,并将表格把它完整,可以相互讨论。比较一下哪些动物是最相似的?

蝗虫和七星瓢虫,它们都有一对触角、三对足、两对翅、身体都分节、体表坚硬等。所以七星瓢虫也属于昆虫。那么现在还有没有人说蜈蚣、蜘蛛、虾还是昆虫呢?通过表格的比较,很容易知道蜈蚣、蜘蛛、虾都不具有昆虫类最基本的特征。

7、附肢分节对于昆虫有什么意义?

附肢分节,出现了关节,使昆虫的运动更加灵活。

8、找出这五种节肢动物的共同的特征?

看第一行,体表都是坚硬的,说明它们体表都有坚韧的外骨骼;还有下面第二行身体都分节;第三行触角和第五行足都分节,触角和足又附肢分,其他的没有相同的了吧。这五种动物都属于节肢动物,它们的共同特征也便是我们本节课学习的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都分节、触角和足分节(附肢分节)请同学把它勾画下来,然后请同学们把它齐读一遍,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都分节、触角和足分节(附肢分节)

节肢动物总类之多,对人类产生的作用也是很多的,有句俗话“叫做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所以节肢动物对我们人类有好一面也有坏的一面。

9、节肢动物到底对人类有哪些好处和坏处呢?

请同学们翻到书的16页最后一段……虾、螃蟹等是餐桌上很美味的佳品,它们为人类提供动物蛋白; 蜜蜂等昆虫为地球上几十万种开花植物传播花粉;蜈蚣、蝉蜕等可以入药,治疗疾病。果蝇是非常典型的科研材料。

但是也不少节肢动物对人类带来诸多的困扰。例如:蝗灾,它和旱灾、水灾并列为三大自然灾害之一。所谓蝗灾是指蝗虫引起的灾变。一旦发生蝗灾,大量的蝗虫会吞食禾田,使农产品完全遭到破坏,引发严重的经济损失以致因粮食短缺而发生饥荒。蝗虫极喜温暖干燥,蝗灾往往和严重旱灾相伴而生,有所谓“旱极而蝗”、“久旱必有蝗”。蝗灾是备受国家的重视的,今年六月份中国的新疆和哈萨克斯坦联合成立了很多防止蝗灾的措施。还有蚊子、苍蝇等会传播疾病。食用;药用;帮助植物传粉;科研材料;传播疾病,危害农作物等。

三、练

1、用线将以下动物类群与对应的特征连接起来 腔肠动物 身体扁平,有口无肛门

扁形动物 身体分节,运动器官为刚毛或疣足 线形动物 身体表面有外套膜

环节动物 身体和附肢都分节,有外骨骼 软体动物 身体表面有刺细胞

节肢动物 身体不分节,体表有角质层

2、软体动物的贝壳与昆虫的外骨骼,对动物生存的意义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相同点:均能保护内部柔软的器官。

不同之处在于:软体动物的贝壳在保护动物的同时,也限制了动物的运动能力;昆虫身体和附肢的外骨骼分节,可使动物的运动更加灵活,外骨骼还可减少体内水分的丧失。

3、在所有的动物类群中,节肢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是最多的,想一想这与它们的哪些特征有关呢? 繁殖能力强;

体表具有保护功能的外骨骼;

身体和附肢分节,运动更加灵活; 感官器官发达;

昆虫的呼吸系统完善,适应陆地生活;

体形较小,对空间和食物的需求较小,利于在有限的空间内容纳更多的个体等等。

四、悟

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二篇:《第三节 动物细胞 》教学反思

在教学设计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学习为主线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自学、合作探究、交流中大胆质疑解疑进行学习。学习的形式灵活多样,同桌互学、班组研讨,为学生充分表现、合作、竞争搭建舞台,使学生思维碰撞,闪现思维火花,激发表现欲,促进创造思维的发展。

在作业的设计布置上,为了激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兴趣,针对课的特点,让作业由低向高梯度进行,拓展性的作业可(制作动物细胞模型)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同时也为课堂所学的知识能更好地运用于实际做了很好的迁移。

有限的课堂需要我们教师深究教学目标、吃透教材、借用网络,图书合理运用课堂探究教学来激发学生无限的潜能,发挥出生物课堂的有效性和实效性。无论是问题的提出,还是问题的解决,都有意识地营造一个较为自由的空间,让学生主动地去观察、分析、发现,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

本节课,我对课堂的时间的安排考虑不全面,时间分配不当,留给学生作业的时间相对较多。另一方面,对于细胞各部分的作用可适当渗透,加深对细胞这些微观世界的理解,增强对生物学科的学习兴趣,整体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第三篇:第三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学案

主备人: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

备课时间:____________

主讲人:___________

上课时间:__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概述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

2.概述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3.距离说明软体动物、节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第一课时

一、课前自研

1.软体动物概括

(1)名称由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而称之为软体动物。

(2)地位:目前已命名的软体动物有_________种以上,是动物界的________类群。

二、小组互动

<一>自主探究

2.代表动物————缢蛏

(1)双壳类动物:身体外表有______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___贝壳。

(2)外套膜:壳内柔软的身体_________包裹着犹如____________________,称为外套膜。贝壳是由____________分泌的物质形成的。

(3)运动器官:_____________________。

(4)呼吸器官:_____________________。

(5)摄食:通过身体后端的_______________吸入水,水流经身体的一些器官后,在通过____________排出体外。在吸入和排出水的过程中,摄取水中的_____________并排出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合作交流

(1)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柔软的身体表面有________________,大多具有________________,运动器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人类的关系

1.有益:a.食用,b.药用,c.可用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害:____________是日本血吸虫的中间寄主,与吸血虫病的传播有关。

三、汇报展示

四、质疑评价

1.蝗虫危害严重,容易成灾的原因是什么?

五、反思检测

1.动物界中种类最多、数量最大、分布最广的一个类群是(

)

A.软体动物

B.节肢动物

C.线形动物

D.环节动物

2.缢蛏的贝壳是由下列哪一种物质或结构形成的(

)

A.柔软身体产生的分泌物

软体动物

B.斧足的分泌物

C.外套膜的分泌物

D.外套膜

3.生物体的结构总是与其功能相适应的。你认为缢蛏的呼吸器官是(

)

A.外套膜

B.贝壳

C.肺

D.鳃

4.章鱼、乌贼和河蚌都属于水中生活的软体动物,他们都具有的共同特征是(

)

A.身体柔软

B.体表长有外骨骼

C.有消化腔,有口无肛门

D.身体有体节构成

第四篇:第三节 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蛔虫和蚯蚓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了解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

2.技能目标:运用生物学知识描述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3.情感目标:体验与人合作交流及取得成果时的感受,初步形成生物体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树立生物进化的观点,渗透环境保护的教育。

二、重点、难点分析

1.蛔虫和蚯蚓的形态结构特点及生理特点(2)通过了解蛔虫和蚯蚓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掌握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类群的特点。

三、前置学习

1、描述雌雄蛔虫的形状、大小有什么不同,体色和体表有什么特征?。

2、观察蛔虫的内部结构,你认为蛔虫的那些结构特点是与寄生生活相适应的?

3、蛔虫对人体有哪些危害?怎样预防蛔虫病?

4、常见的线形动物还有哪些?他们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5、(1)观察蚯蚓身体的体型、体色。(2)如何辨别蚯蚓的前端和后端?(3)蚯蚓体表是干燥还是湿润?光滑还是粗糙?(4)蚯蚓在硬纸板上与在玻璃板上的运动速度一样吗?

6、描述蚯蚓的内部结构

7、常见的环节动物还有哪些?它们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8、蚯蚓和人类有什么关系?

四、学习过程

1、小组展示

2、疑难解析

3、交流体会

五、当堂检测

1、在做观察蚯蚓实验时,下列操作可以使蚯蚓处于正常生活状态的是( ) A环境气体流通好使它体表干燥 B 经常用浸过水的棉球轻擦蚯蚓体表 C将蚯蚓放入水中避免体表干燥 D在蚯蚓体表涂抹凡士林,使其体表湿润

2、雌、雄蛔虫在形态上的区别是( )

A雌虫较大,尾端向腹面卷曲 B 雄虫较小,尾端尖直 C 雌虫较大,尾端尖直,雄虫较小,尾端向腹面卷曲 D 颜色不同

3、蛔虫的各器官中最发达的是( )

A生殖器官 B消化器官 C感觉器官 D运动器官

4、蛔虫消化器官的特点是( )

A有口无肛门 B有小肠大肠 C有口有肛门 D有肛门无口

5、下列与预防蛔虫病无关的卫生习惯是( )

A早晚刷牙、洗脸 B注意饮食卫生,不吃没有洗干净的瓜果、蔬菜 C不喝生水,饭前便后洗手 D不随地大便

6、下列哪种生物不是营寄生生活的( )A蛔虫 B 猪肉绦虫 C血吸虫 D 水螅

7、下列动物中不属于环节动物的是( )A蚯蚓 B 珊瑚 C 沙蚕 D水蛭

8、蚯蚓形态上最醒目的特点是( )

A背腹颜色不相同 B有足 C有环带 D前端有刚毛

9、判断蚯蚓前后端的渐变方法是( )

A观察蚯蚓的运动 B有环节的一端是身体前端 C观察蚯蚓的反应,反应快的是前端 D长有口的一端是前端

10、蚯蚓可以在地表爬行,而在玻璃板上几乎不能爬行,主要原因是( ) A蚯蚓的运动要借助刚毛的固定和支撑 B玻璃板不吸水 C蚯蚓不能再土壤以外的地方爬行 D玻璃板不能粘住蚯蚓的身体

第五篇:第三节动物的社会行为 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意图

1、注重将教学目标的内容由“重知识”向“重能力”转变,让学生学会学习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从学生个体的角度提出社会要求,尊重学生作为鲜活的人的情感体验,尊重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高尚的审美情趣,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把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作为教学根本目标。

2、倡导探究性学习。将过去的教师一言堂转变成今天的师生互动的大课堂,将过去的以知识为中心转换成今天的能力立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而全面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三、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描述动物的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说出分工合作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举例说出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2、能力目标: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推理和假设,尝试探究蚂蚁的多种行为。

3、情感目标:认同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群体中合作交流的重要性,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四、设计思路

一、导入

1、出示幻灯片:(也可用视频)

楚汉相争,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在垓下决一死战。楚军大败,一直退的乌江边。正当项羽要乘船渡江以图东山再起时,突然在江边看到有无数蚂蚁组成“霸王自刎乌江”6个大字。项羽大吃一惊,他不惊仰天长叹:“此乃天意,非战之过也。‘于是便拔剑自刎了。从此刘邦就统一天下了。所以后来有“汉室江山,蚂蚁聚成”之说。请你动动脑筋,想想:蚂蚁真能自己组成字吗?蚂蚁是我们很熟悉的一种动物,你对蚂蚁的生活了解有多少?请与大家交流一下好吗?

2、学生依据自己的理解和经验发言。并把所了解的蚂蚁知识板演到黑板上。

以历史事件引入激发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关注生活能力,引领学生走入生活。

3、教师引导学生在以上交流和分析的基础上,具体分析某一问题。并最终引导学生共同探讨社会行为的特征。

二、社会行为的特征

1、播放录像:白蚁和狒狒的群体生活。

让学生带着问题看录像,引导学生分析讨论白蚁、狒狒群体的社会行为特点。 幻灯片出示问题:

(1)、白蚁群体成员有哪些?它们的职能分别是什么? (2)、在狒狒的群体中哪一个是首领?其职责是什么?

2、学生看录像后,小组进行合作交流并回答问题,得出结论

视频直观形象展示,结合课本知识,带着问题去观察,能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分析和讨论的热情。可以更好的理解动物的社会行为的特征。

二、 动物群体中的信息交流

1、 解决故事问题:蚂蚁真能自己组成字吗?

2、 解释:张良事先用糖浆写好“霸王乌江自刎”六个大字,一只蚂蚁嗅到糖香,立刻用触角将这个信息传递给其他的同伴,其他的蚂蚁沿着这只蚂蚁一路留下的气味找到了食物,从而在糖浆上聚成了蚂蚁字。张良是利用了蚂蚁爱吃糖及有信息传递的特征,引入动物群体是如何进行信息交流的。

3、 播放录像:黑长尾猴发现蛇、豹、鹰发出叫声的(结合课本的文字内容)。 并解决问题:(1)、黑长尾猴在发现不同敌害时的叫声相同吗? (2)、听到同伴的叫声,其它黑长尾猴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 (3)、黑长尾猴为什么要结群生活呢? (4)、动物群体生活有什么意义?

4、性外激素的作用和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通过对问题的探究,使学生明白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重要性和认识群体生活对个体及种族的延续有重要的意义。

三、 探究蚂蚁的通讯

课堂上可以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可以不按教材中的实验进行。

1、教师提供资料(学生也可根据其他资料进行探究):观察蚂蚁取食时,一只蚂蚁发现食物,会迅速返回巢穴,一会儿,一大、群蚂蚁排着长长的队伍奔向食物所在地。

2、让学生根据资料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 学生提出问题:蚂蚁没有发出声音,是靠什么传递信息的?领路的蚂蚁为什么总是要经过曲折的路径再次找到食物,并没有走一条捷径呢?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作出假设的能力,增强探究意识。 通过自主设计实验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能使学生明白蚂蚁的通讯方式之一是依靠气味,即利用了嗅觉,嗅觉感受器分布在触角上。此外,蚂蚁也会利用触角的触觉功能相互沟通。

3、根据自己的实验完成实验报告。 附实验报告

(

1、探究时,你们组提出的问题是:——————————? (

2、探究蚂蚁的通讯,根据生活经验你的假设是 ————————

(

3、你们设计的方案是—————————————— (

4、你们观察到的现象是:————————————

(

5、分析现象,得出的结论是:——————————————。

(

6、小组汇报,总结蚂蚁常用的通讯方式有 ————————————。

(

7、各组反思,从实验的设计,到观察,分析,得出结论,有哪些方面做的较好?哪些方面需要改进?——————————。

4、课下探究: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人们发现为了让喂奶期的母猪代替其它母猪喂养几只小猪,往往要先在这几只小猪身上抹些未来“继母”的尿液。否则这几只小猪会被“继母”咬死或扔出窝外。

(1)、喂奶母猪为什么能够代为喂养别的母猪生下的小猪? (2)、母猪靠什么区别自己和别人的孩子?

(3)、你能举出其它人类利用动物行为的例子吗?

四、反思

在教学中,学生带着问题自学,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提高了学生的自习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学习学生对动物的社会行为的本质特征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把握。本节课的教学活动是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通过一件历史事件引入,由蚂蚁这一群体的生活为主线,贯穿始终,最后让学生从事探究活动,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生物科学知识与技能,思想与方法,体现知识源于生活,知识指导生活的科学观点。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探究实验的目的并不在于得到全班统一的结果,而是着重于使学生真正参与实验的探究过程,在实践中获得具体的经验体会和科学的学习方法,让他们的创新意识得到引导和激发,从而积极愉悦地投入到体验探究中来,实现以学生为本的、高效率的、有发展前途的学习。

上一篇:电视购物被骗怎么投诉下一篇:电视纪录片商业计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