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黄河的治理》教学设计

2024-05-18

第三节《黄河的治理》教学设计(共8篇)

篇1:第三节《黄河的治理》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主要从我国的地形、气候、水文三个方面介绍我国的自然环境。在水文方面重点介绍了黄河和长江。黄河对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也给两岸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学习黄河对认识我国自然环境及改造利用地上悬河具有重要意义。从教材结构上看,本节课既是学习气候的延伸,又是下面学习水资源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本节课是教材的重点。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能力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知识技能目标:了解黄河的源流概况及各河段的特征,掌握黄河存在的问题及治理黄河的措施,通过读图、填图,使学生运用地图的能力得到提高。

二是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运用地图等资料,说明黄河的概况,解释黄河各河段产生灾害的原因以及治理的措施,从而提高学生搜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

三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黄河的贡献与危害的学习,让学生学会辩证地分析和看待问题,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

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内容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黄河各河段水文特征及治理措施。

本节课的难点是黄河各河段的环境问题及黄河的治理措施。我确定的依据一是教材内容,黄河的治理涉及到多方面的地理因素,本身就是很复杂的问题。二是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比较差,难以将诸多的地理因素综合在一起,总结出黄河的治理措施。

重点和难点已经确定,怎样处理教材就水到渠成了。本节课详讲的内容是河各河段水文特征及治理措施。

那么,如何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呢?那就要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法的选择要根据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和以学为法的原则,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

在本节课教学活动中,我采用讲练结合的启发引导式教学方法和图形图表演示法。我采用这种教法的依据有三:一是现代教学研究证实真正的理解是学习者对知识的主动再构建。知识再构建依靠提出问题,引导推测,鼓励大胆猜测与想象,解决问题,主动建构知识体系。二是根据“二期课改”精神,教师转变课堂角色,由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合作者与促进者。三是把抽象的地理事物通过直观的图形图表表现出来,变难为易,学生更容易理解。

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把多媒体信息如文字、图象、声音等有机集成并显示在屏幕上,以强化教学的直观性,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提高教学课堂效率。

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教是手段,学是中心,会学才是目的。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授之于渔”,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实现新课程理念终生学习的目标。基于以上考虑,本节课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学法:

首先,在生理上,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表现自己,抓住这一生理特点,创造多种机会和条件,让学生参与进来,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办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这样可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总结等科学的学习方法。

其次,有效利用互联网和图书馆知识量丰富、资源共享这些优点,我鼓励学生从互联网和图书馆中获取知识,向学生介绍一些网站,搜索引擎和关键词,教给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

本节课教学总的思路是以知识结构为线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师生问答,把教师的认知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整个教学过程我将围绕“黄河的水文特征和治理措施”这一主线来组织教学。通过构建三大问题情景、四大图表系统、一次合作讨论来完成。

激趣设悬,采用多种直观手段,有利于使学生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本节课在导入过程中,首先设置悬念即黄河容易泛滥,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损失,那为什么黄河又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呢?然后播放黄河概况的影片,导入新课,这种直观的导入法有两个优点:一是设置悬念吸引学生激起他们急于探求结果的好奇心。二是使用直观的手段,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一部分内容是黄河的概况,我将结合多媒体课件,围绕着黄河流域轮廓图来进行讲解,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上的巴颜喀拉山,成巨大的“几”字形曲折东流入渤海。在黄河轮廓图让学生找出黄河上中下游河段的分界点。通过读图,让学生回答下列问题:1.黄河有哪些主要支流?2.黄河干流流经哪些省区?3.黄河流经了哪些主要地形区?4.黄河对两岸人民有什么贡献?这样处理的依据有二:一是条理清晰,知识点明确,变静为动,增强了直观效果。二是突出了地理学科的特点,即从地图中获取知识,在地图中消化理解知识。

然后承转,黄河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了巨大贡献,但是黄河自古多泛滥,给两岸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黄河为什么容易成灾呢?引出黄河的环境问题。

黄河的环境问题也就是黄河危害的根源,在上中下游河段各不相同。这部分内容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如果处理好,下一个难点黄河的综合治理就会迎刃而解,在这个问题上我先让学生看课本找出黄河各河段的环境问题。我再结合图表进行讲解,这样深入浅出的突破了难点。(如图)

在黄河上游地区气候趋于干旱,植被遭到破坏,荒漠化严重,因此水源遭到破坏,而且黄河流域用水量急剧增加,引发黄河断流。

中游黄河流经黄土高原,黄土高原土层疏松、植被破坏严重,一遇暴雨,大量泥沙与雨水一起汇入黄河。

下游黄河进入华北平原,华北平原地势低平,坡度变缓,河道变宽,河水流速减慢,携带的大量泥沙沉积下来,使河床逐渐抬高,形成“地上河”。

凌汛:

然后再结合图表向学生讲解凌汛产生的原因。

这样处理可以使复杂的多种地理因素,如气候、地形、水文、植被、土壤等清晰地在图表中体现出来,增强直观效果,变难为易,找出各河段的水文环境及地上河的真正形成原因,还可以使知识更加系统化,培养了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黄河危害的根源找到了,在处理下一个难点——黄河的综合治理上,我采用先设疑问,再让学生合作讨论,最后我做归纳总结的方法解决,这样既可训练学生发散思维,又能训练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上游地区主要问题是水源破坏,因此要植树造林,修建水库、防止污染,保护水源。

在中游地区主要问题是植被破坏,河水泥沙含量大,因此要植树造林,进行水土保护综合治理。

下游地区形成地上河,容易泛滥成灾。因此要筑要堤束水,加固大堤,确保安全。

这样根据因果关系找出解决对策,一目了然,学生容易理解记忆。还可以让同学们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环保意识,最终达到教学目的。

本节课,我设计了两类练习题,一是选择题,考查学生的记忆能力和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二是填图题,考查学生用图、填图的能力。这两类练习题,起到了巩固本节内容,考查学生掌握情况,反馈教学效果的功能。这些练习题确定的原则是:遵守教学大纲,突出思想性、基础性和教学重点、难点;训练量适中。

本节课的板书我是如下设计的:

这种网络式的板书设计可使知识条理更加清晰,层次更加分明,重难点更加突出,从而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系统更加完整。然后结合板书对本节课进行总结以强化学生的记忆效果。

布置作业: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渠首在南阳淅川县,为了向北京等地区输送洁净的水资源,我们应当采取哪些措施保护水源?搜集相关材料,上交一篇作文。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还可以引导学生使用有效的手段学习并积极参与。

篇2:第三节《黄河的治理》教学设计

(一)知识与技能:读图说出黄河的发源地、流经省区、注入的海洋、长度和上中下游的分界点。

(二)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学会用地图等资料,说明黄河的基本概况;能解释黄河各河段产生灾害的原因以及治理的基本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收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分析黄河作为我国的“母亲河”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的贡献,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唤起学生对治理黄河、保护黄河的责任感,并逐步树立人地协调观念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分析黄河为中华民族所做出的贡献及带来的灾难,了解黄河当前所面临的问题,探究黄河治理方案。

教学难点:运用有关资料和已有知识储备,探究黄河所产生问题的原因和治理的措施。 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活动探究法

教学准备:黄河多媒体课件、黄河壶口瀑布等景观图片及“中国地形图”等材料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播放“中央电视台黄河调水沙特别报道”的声像资料资料中白岩松说:“如果把黄河比作我们的母亲,母亲病了,我们要对她进行治疗。经过一段时间,黄河会治好了病有美了容。”据此提出问题:母亲病了,得了什么病?如何治疗?怎样进行才能做到既治病有美容呢?这一节课让我们来扮演医生,了解黄河,找出“病因”,“治疗”黄河。 设计理念:创设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其探究兴趣。

二、讲授新课:

提出问题:为什么把黄河比做母亲? 教师提供资料:“我国干湿区分布图”“济南每年引黄河水5.4亿立方米”等饮水资料,刘家峡电站、河套平原、华北平原等景观图片。

学生活动交流发言:从教师提供的资料中,感性认识黄河功能、灌溉、塑造等方面为中华民族做出了巨大贡献。

小结黄河的奉献:提供灌溉水源、提供水能、塑造平原等。

设计理念:通过了解黄河的奉献,激发学生对黄河的感恩之情,为下面“母亲病了”做进一步的感情铺垫。

三、黄河的概况

教师讲述:我们现在作为黄河的医生,想要了解黄河的“病况”和“病因”首先要了解黄河的基本概况。 教师提供资料:“黄河水系图”“中国政区图”“中国气候类型图”等。

提出问题1:黄河发源于哪里?注入那个海洋?上、中、下又游是如何划分的?主要支流有哪些?学生活动:读“黄河水系图”回答问题,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上的巴颜喀拉山;东流注入渤海;上、中游以河口为界;中、下游以孟津为界;主要支流游渭河、汾河等。

问题2:黄河流域地形、气候分别有什么特点?中、下游分别流经哪些省级行政区、地形区、气候区? 学生活动:读“黄河水系图”“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中国气候类型图”,做出回答。黄河流域以高原、平原为主,气候类型主要有高原山地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黄河中、下游流经的省级行政区主要是山西省、陕西省、和河南省、山东省;流经地形区主要是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流经地区的气候区主要是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设计理念:通过读“黄河水系图”,让学生学会分层读图和提取有效信息的基本技能。 教师提供资料:黄河与世界许多河流比较表和黄河水的景观图片。 提问:通过读图和表,你对黄河(水)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学生回答:黄河含沙量大。

教师讲述: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之一,这是母亲河的病,而且病的很严重,急需治疗。

四、黄河忧患

教师讲述:黄河母亲的“病情”到底严重到什么程度?“病因”是怎么产生的呢?让我们继续扮演黄河的医生,一起来探究。

环节1:教师提供资料:黄河的“化验报告”——“黄河干流泥沙沿途变化图” 问题1:黄河个河段泥沙含量有什么变化? 学生活动:读图中年平均含沙量和年平均输沙量的数据,讨论分析数据的变化认识黄河各河段的泥沙有“上游较小、中游剧增、下游略减”的特点。 问题2:黄河下游有什么特点? 学生活动:继续读图,仔细观察,认识黄河下游“流域面积狭窄,无大支流汇入”。

环节2:教师提供有关黄河中游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资料和下游地上和的视频“中国地形图”“黄河中游某地年降水量分布图”。

问题:黄河中游为什么泥沙剧增?下游为什么流域面积狭窄,并无大支流汇入? 学生活动:根据资料和所学知识探究(教师根据学情给予提示)。

探究1:从黄河下游地形特点入手,探究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是河水流速减慢,泥沙沉积,河床抬高。正因为下游形成“地上河”,所以流域面积狭窄,无大支流汇入。 探究2:问题: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有什么危害? 学生活动:读阅读材料结合活动题,认识黄河水灾危害之大,明确“地上河”河下游水患之间的关系。

环节3:学生归纳:黄河主要的“病症”是下游水患,其“病根”在中游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

环节4:问题:黄河母亲还有哪些“病症”? 学生活动:在读“黄河的忧患”图,及教材P50-52活动中的相关资料,简单了解黄河沿途的土地荒漠化、凌汛、断流等问题。

设计理念:本环节采用了探究模式,将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情景生活化,让学生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学习。由于内容较多,课堂时间有限,在内容处理上要注意突出重点,详略得当。过渡:“黄河难治根在泥沙”,请同学们再次扮演黄河的医生,为母亲河开处方。

五、根治黄河

教师提供资料:最新的黄河调水调沙视频资料及数据,“同等降雨量、不同植被下的水土流失”图,黄土高原植被变化资料。 问题1:“调水调沙”对黄河治理有什么作用? 学生活动:认识“调水调沙”对治理黄河的重大作用。 教师讲述:“调水调沙”有效的治理了下游水患,治标不治本。

问题2:那么如何为黄河调理治本,治理黄河的关键——黄土高原地区呢? 学生活动:读“等降水量、不同植被下的水土流失图”,讨论分析,得出治理黄河关键在于治沙,根被措施是在中游地区植树造林、保持水土。

问题3:针对黄河各河段的生态环境问题,我们如何开“处方”? 学生活动:针对黄河各河段提出相应的符合科学人地观的治理措施。 河段开发利用与治理措施

上游梯级开发。修水库、建立水利枢纽工程。

中游陡坡植树造林、缓坡修梯田,沟壑打坝淤地等。关键是做好水土保持工作。 下游加固大堤,修建分洪、蓄洪工程。

教师讲述:同学们可以通过阅读黄土高原地表植被变化的相关资料,了解治黄的成就。 设计理念:本环节重在让学生形成科学的人地观,选择新的热点素材对知识进行重组。目的有三:

一、启发学生积极发散思维,水到渠成形成过年:

二、不拘泥于具体的知识框架,突出重点。

三、拉近学生与陌生知识之家的距离,是学生亲知善学。

六、课堂小结:短暂的学习也许远远达不到你对黄河了解的要求,如果你想了解黄河更多资讯,详情可阅读《黄河儿女》类报刊杂志或登陆黄河网等,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小论文或演讲稿、手抄报等适合自己的形式完成《我说黄河》,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黄河原来的美貌。

七、作业:课后练习板书设计

第三节河流与湖泊——黄河的治理

一、黄河的地理概况

二、黄河的奉献

三、黄河的忧患

四、黄河的治理

教学反思:黄河的治理一课围绕黄河治理的措施时,教师让学生进行讨论发言,有的学生说黄河的治理要全流域多植树造林,有的说应不断加固黄河大堤,有的说应充分利用黄河水来灌溉西北干旱地区,还有的说应建更多的水库防止黄河泛滥等等。教师对这些同学一律给予肯定的表扬,反思之后认识到没有给予深入评价。 师生互动教学要体现师生之间的民主、平等,上面师生互动活动似乎体现了教师对学生回答的理解尊重、平等对待的原则,其实并未做到:学生的回答都有不足之处,教师在肯定学生回答的同时也要进一步提出问题与学生进行探讨,这才体现教师在知识,同时教师又画龙点睛又凸显出教师的权威性。如上针对有的同学提出将黄河水用于充分灌溉西北地区,师可以表扬其点子不错,同时又要指出黄河水量有限,目前黄河上中下游河段时常断流,因而盲目发展灌溉不好也要合理。从而使学生认识到黄河灌溉也要有度合理,使学生的认识又向前迈出一大步。 课后评价:

1、教师的教学设计能贴近学生知识水平和生活实际,学生能有内容可回答。

2、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注重发挥地理学科的特色,在指导学生读图、用图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3、教师在教学设计中紧紧抓住学生的兴奋点,较好地将“学为主、教为导”课程理念落到了实处。,

篇3:第三节《黄河的治理》教学设计

有效教学的核心是教学的效益, 任何教学都是以有效性为目的, 摒弃有效性的教学是不存在的。那么怎样教才是有效的呢?我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确定学生的学习目标

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 在教学活动之前我们要进行必要的准备, 在头脑中或书面形成一个计划, 教学准备的核心就是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指出:运用地图和资料, 说出长江、黄河的主要水文特征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在此基础上, 我制定了《黄河的治理》的三维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根据地图能够说出黄河的河源概况;能分析黄河的主要贡献和存在的忧患, 提出解决的方案。

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 结合相关数据, 能够归纳黄河存在的忧患, 理解其形成的原因;善于发现地理问题, 运用相关信息, 提出解决黄河忧患的方案;鼓励学生交流学习地理的体会,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所作出的贡献, 增强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通过对黄河忧患的原因分析, 认识到黄河的现状和危害, 增强学生治理黄河、保护黄河的责任感。

二、设计合适的学习活动

在明确了学习目标之后, 教师就要考虑如何使学生有更好的学习表现, 我们要设计怎样的学习活动才能使学生达到学习目标呢?

1. 突出地理学科的特点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

在我们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时, 必然要用到地图, 这是我们地理教学与其他学科的一个重要的差异性。地图也被称为地理的“第二语言”。在《黄河的治理》这节课的教学中, 我使用了黄河流域水系图、黄河干流泥沙沿途变化图、“地上河”示意图以及若干幅景观图, 不同类型地图的阅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和观察能力, 训练学生的思维,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水平。例如在阅读“黄河干流泥沙沿途变化”时要求学生分析:黄河在流经哪个地段后, 产生的泥沙最多?为什么?这就需要学生从图中获取信息, 还要根据黄河河段流经地形区的特点分析原因。每一幅地图中所包含的地理信息是非常多的, 如果能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加强地图的阅读, 就可以传递给学生更多的地理信息, 达到课堂的有效性。

2. 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课堂教学设计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保障

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 理解其形成的地理背景, 提升学生的生活品位, 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在课堂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中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及学生熟悉的内容, 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更好地融入地理课堂, 从而达到地理教学的有效性。

(1) 情境导入,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黄河的治理》一节中, 我们可以用猜谜的方式导入:中华母娘, 发源天堂, 形状像“几”, 渤海入洋。 (打一河流) 。这样的导入方式容易吸引学生的兴趣,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可以用录像的视频效果导入, 播放雄壮的黄河录像, 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这就是孕育五千年华夏文明的黄河。地理课堂的有效性只有学生积极地参与, 才能真正有效。而精彩的课堂导入, 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活跃课堂气氛, 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

(2) 自主探究,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教学工作中, 教师的活动属于外因,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属于内因, 教师的活动归根到底要通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发挥作用。因此, 在教与学这对矛盾中, 学生是主体, 成功的教学在于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 以达到教学的目标。在《黄河的治理》中让学生自主探究黄河的忧患, 结合中国的地形图和气候图, 归纳黄河上、中、下游存在的问题以及产生的原因, 让学生自己归纳, 从“学会”到“会学”, 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这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得到了发挥。

(3) 合作学习,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学习是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的一种教学形式, 也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 体现了新课标“以人为本”的学习理念, 有助于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学习的能力。在《黄河的治理》这节课中, 在研究黄河在不同河段存在的忧患时, 就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以小组为单位, 认识不同的河段, 然后小组合作分析存在的问题, 问题产生的原因, 以及解决问题的措施。然后小组再选择适当的展示方法, 把小组研究的成果在班级进行展示。

3.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措施

新课程最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哪一种才是真正有效的学习方式呢?不同的地区采取了不同的方式, 最多采用的是小组合作模式, 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存在差异, 有些是为了合作而合作, 并没有达到真正的合作, 学生的能力也没有得到真正的提高。怎样才能既达到了教学目标, 提高了学生的能力, 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我认为要采取小组合作的模式, 教师必须在课后做大量的准备工作, 要预设可能出现的状况, 要把学生可能在合作中产生的问题考虑得尽可能齐全, 这样教师就要了解学生的特点、知识的储备、能力的强弱、性别以及学习的态度等, 这样在进行小组合作时组员之间就可以优势互补, 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在《黄河的治理》这节课中, 对于黄河各段存在的忧患, 让学生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进行探讨, 教师必须要先做好准备工作, 例如有关中国的地形和气候的相关知识需要让学生了解, 这仍然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 以问题的方式让各小组进行抢答, 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又复习了相关知识, 为小组研究分析原因做好铺垫。

三、评价方式的确定

1. 评价方式与学习目标相匹配

不同的评价方式都有各自的优势与局限, 如纸笔测试往往很难用来评价技能学习目标, 因此教师必须为不同的学习目标选择合适的评价方式。在《黄河的治理》三维目标中的技能目标有一个是根据地图能够说出黄河的河源概况, 要让学生达到这个技能就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图。在讲解完黄河的河源概况后, 教师可以进行总结, 让学生读“黄河的水系图”, 让学生读图、指图, 分别说出有关黄河的河源概况。在学完整个内容后, 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或感想, 这种交流式评价, 可以推断学生掌握的程度;也可以与学生进行交流, 了解他们的感想。每一种评价方式都是自己的优点, 教师要选择合适的方式更好地实现学习目标。

2. 评价方式融合于整个学习活动中

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往往是结果的评价, 而对于过程性的评价比较少。学习目标的达成以学习活动为依托, 在学习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中, 评价要自然地镶嵌于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在《黄河的治理》的整节课教学中, 我们采用了读图分析、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学习活动, 在每一个活动后, 评价要及时, 例如在自主探究黄河各段存在的忧患时, 就需要学生发现问题, 这时的评价就要考察学生提出问题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参考文献

篇4:第三节《黄河的治理》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教材以及学生分析:

课程标准(2011版)对“水的净化”的要求:(1)知道硬水与软水的区别;(2)了解吸附、沉降、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常用方法;(3)初步学习使用过滤的方法对混合物进行分离。

教材设计了三个实验:蒸发水、鉴别硬水和软水、过滤,介绍了硬水的危害、过滤的操作流程和要领、活性炭的吸附功能、蒸馏水的制作原理。

学生对水很熟悉,对饮用水的来源也有耳闻,但对于“水的净化”具体方法、硬水和软水的区别等专业知识却并不了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纯净水与自然水、硬水与软水的区别,学会硬水与软水的简单鉴别方法,了解硬水对生活的影响以及硬水软化的方法。

(2)了解吸附、沉降、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常用方法,初步了解过滤的原理,学会过滤。

(3)学会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描述能力、交流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水的净化过程,树立关心、爱护、珍惜水资源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了解常见的水净化方法及原理,掌握过滤的操作方法。

教学流程图:

教学过程:

【导入】

展示一杯从大运河中取来的水。

自来水厂从大运河中取水经过处理后变成了我们能喝的自来水。其中处理的过程有哪些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水的净化”。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生活常识入手,激发学生思考,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亮标】

刚才“学习目标”中提到了一些净化水的名词,它们是什么意思呢?请大家阅读教材P49-51,了解几种常见净化水的操作和要求。

(设计意图:通过初读教材,学生初步认识几种常见净化水的操作。学生能看懂的教师就不讲或少讲。)

【活动一】

小组合作:利用老师提供的仪器和材料,模仿教材中的操作把大运河水中的难溶性杂质过滤掉。

对比每组得到的滤液,引导学生交流过滤时的操作心得,小结过滤要领“一贴、二低、三靠”(详见教材P50“方法与提示”)。

(设计意图:通过自学教材,自主完成实验,让学生体会过滤操作中一些注意事项的实际意义。学生先动手实践,再提醒规范,能加深对相关操作要领的理解。)

【活动二】

播放视频,了解明矾在净水中的作用。

(设计意图:使用明矾进行化学沉降,所需时间较长,不利于课堂探究。用播放视频的方式,放大相关影像,现象明显,印象深刻。)

【活动三】

过滤得到的水中还有有色、有臭味的物质,该怎么办?

向装有活性炭的烧杯中倒入红墨水,振荡,倒出液体,与红墨水颜色比较。

介绍活性炭疏松多孔的结构:一汤勺活性炭的内表面积有一个足球场那么大。

(设计意图:活性炭的吸附实验没有实验操作要领,所以采用教师演示实验的形式。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了解活性炭的吸附功能。)

思考:

自来水厂在生产自来水时还要通入氯气或其他消毒剂,目的是什么?

家中常常把自来水煮沸后再喝,目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氯气消毒,水煮沸软化、杀菌包含的知识比较深,不是本节课的重点。通过两个问题,让学生知道这两个过程也是净化水的方法即可。通过煮沸水时产生的现象,引出硬水的概念。)

阅读教材:思考什么是硬水?怎样检验硬水?硬水有哪些危害?

介绍软水。提醒:软水是不含或少含含钙、镁的物质的水。

【活动四】

小组合作:利用肥皂水区分硬水和软水。

提前给每组准备两瓶没有标签的液体(一瓶是氯化钙溶液,一瓶是氯化钠溶液),装有肥皂水的滴瓶,试管。

汇总每一组的实验结果,提醒实验时应注意控制变量。

(设计意图:关于硬水的概念、检验方法、危害,教材中已讲的很清楚。关键是学会操作,感知实验现象。)

【活动五】

小组合作:用玻璃棒蘸取活动四中检验出来的软水,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玻璃棒上的现象。

提醒学生:软水不等于纯水。自然界中没有完全纯净的水。可以采用蒸发的方法将溶于水的物质析出来。

如果把蒸发生成的水蒸气液化,就得到了蒸馏水。蒸馏装置如下:

蒸馏水是软水吗?

(设计意图:在探究软水中可能含有其他可溶性物质的同时,了解蒸发操作。认识蒸发装置、蒸馏装置。)

【小结】

你学到了哪些净化水的方法?净化的原理分别是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归纳、总结,形成知识网络。)

【学以致用】

展示课堂开始出示的运河水,用“生命吸管”直接饮用。出示生命吸管的构造,思考能直接饮用的原因。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生命吸管”激发学生对知识的运用热情,引导学生养成学以致用的思维习惯。)

篇5:第三节 位置的描述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打点计时器的计时原理,理解纸带中包含的物体运动的信息(时间和位移)2.会安装并使用打点计时器,理解利用纸带测量速度的原理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自己看打点计时器的说明书,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2.通过实验得出物体的运动信息,用数学的方法表述出来.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体会处理问题的方法,领悟如何间接测量一些不能直接测量的物理量的方法

3.体验实验中理性思维的重要,即要动手,又要动脑

4.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体的运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打点计时器的巧妙设计思路,体会物理原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指导作用,增强将物理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的意识

2.经历实验过程,体验科学实验过程的艰辛与喜悦,并乐于探索自然界的奥秘

3.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合作精神,有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愿望,并养成尊重他人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打点计时器的使用。

难点:对纸带数据的处理,会通过纸带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能通过纸带知道物体何时做匀速直线运动,何时做变速直线运动。

三、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式教学方法

四、教学设计

(一)新课内容 1.打点计时器的认识

先让学生阅读教材,然后老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回答:

(1)电磁打点计时器使用的是直流电还是交流电?其工作电压为多少?(2)我国交流电的频率为50Hz,使用这种电源时,每隔多长时间打一个点,即相邻两个点之间的时间间隔是多少?(3)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可以记录某段时间内的位移,能不能记录时间?(4)说出电磁打点计时器的构造?工作原理?如图1—4—1所示。

(5)解释电火花计时器的工作原理?如图1—4—2所示,它与电磁打点计时器相比,哪一种误差小?原因是什么? 2.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

问题1.电磁打点计时器中怎样安放复写纸和纸带? 师总结:将复写纸套在复写纸定位销上,推动调节片可以调节复写纸位置.将纸带从复写纸圆片下穿过即可.问题2.振针打的点不清晰或打不出点可能有哪些情况? 师总结:(1)调整复写纸位置或更换复写纸。

(2)调整打点计时器。(可能是振动片的振动幅度太小了,可以调节振动片的位置;可检查压纸框的位置是否升高而阻碍了振动片使振针打不到纸带上,可将压纸框向下调节到原来的位置;可能是振针的位置太高,调节振针直到能打出点为止)

(3)可能是选择的4—6V的电压太低,可适当调高电压,但不得超过10V 问题3.为什么要先打开电源让打点计时器先工作1—2s再松手打纸带?可不可以先松手再打开打点计时器的电源? 师总结: 打点计时器打开电源后要经过一个短暂的时间才能稳定工作,所以应先打开电源让打点计时器工作1—2s后才能松手打纸带.这样做可以减小误差

问题4.打点计时器打完点后要及时关闭电源,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师总结:因为打点计时器是按照间歇性工作设计的,长期工作会导致线圈发热而损坏

指导学生动手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要让学生按步骤有序操作,并打出几根纸带。

选择一条点迹清晰的纸带,如图1—4—3所示,引导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1)怎样从打出的纸带中获取数据?指导学生用列表格的形式把数据列出。(2)怎样根据纸带上的点迹计算纸带的平均速度?

(用纸带上两个点之间的距离除以两个点之间的时间间隔,即根据vs,t图1—4—3 求出在任意两点间的平均速度,这里S可以用直尺测量出两点间的距离,t为两点间的时间间隔数与0.02s的乘积。)(3)在打出的B、C两个点的时间间隔中,纸带运动的平均速度是多少?(4)如果纸带上的点迹分布不均,那么,点迹密集的地方表示运动的速度较大还是较小?

(在纸带上相邻两点间的时间间隔均为0.02s,所以点迹密集的地方表示纸带运动的速度很小)课后研究课题

篇6:第三节 人体的血液循环教学设计

人体的血液循环教学设计

一、知 识 目 标:

1、正确概述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

2、区分动脉血和静脉血,理解在血液成分在循环途径中发生的变化。

3、了解血液循环的意义。

二、能 力 目 标:

1、培养学生读图能力、自主学习、自我探究的能力。

2、通过归纳总结,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判断等思维能力。

3、通过多媒体的辅助,训练学生细致观察的能力。

三、情 感 目 标:

1、认识到生命的奇妙,树立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2、认同体育锻炼对心脏的影响,认同健康而强壮的心脏对生命的重要意义,培养珍爱生命的意识。

四、教 学 重 点:

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

五、教 学 难 点

正确理解血液成分在循环途径的变化。

六、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多媒体演示、问题教学法、启发式

七、学法指导:

联系已学的血液、血管、心脏相关知识认真仔细观看视频,了解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分析循环过程的血液成分变化,明白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区别,理解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协作关系、血液循环的意义。

八、教学准备:

学生:

1、复习心脏的结构。

2、预习有关血液循环的内容。教师:制作血液循环的课件

九、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复习心脏的结构名称

我们已学习了血液、血管、心脏的内容,了解到心脏和全身的血管组成一个封闭的管道系统,血液就在这个管道中循环地流动着。播放视频:人体的血液循环

多媒体展示体循环途径和和肺循环途径(分步观察,先观察体循环再观察肺循环。适时暂停,为探究性学习创设情境)

观察提纲:学生带着问题细致观看视频,探究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 先观察体循环,教师指导:

1、体循环的起点、终点分别是哪儿?

2、体循环的大致路径是怎样的?

3、体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有哪些变化?在何处发生变化?为什么会在这些部位发生改变?

4、体循环产生了什么意义? 再观察肺循环,教师指导观察:

1、肺循环的起点、终点分别是哪儿?

2、肺循环的大致路径是怎样的?

3、肺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有哪些变化?在何处发生变化?为什么会在这些部位发生改变?

4、肺循环产生什么意义?

5、肺循环和体循环哪个路线长?

6、体循环和肺循环之间有没有联系?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出两条循环途径。

学生尝试:用文字和“→”绘制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黑板画图: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

学生标注:分别用红、蓝色粉笔在板图中标出“动脉血”和“静脉血”。比较归纳:体循环和肺循环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分组:讨论、寻找规律。

1、两条循环途径的交汇点在哪里?

2、两条循环途径的相同点和区别点?

3、血液循环的两条途径是一先一后进行的吗?为什么?

4、血液循环有什么意义? 教师出示:血液循环图解

十、课堂小结:

体循环和肺循环是同时进行的,他们的起止点都是心脏,二者在心脏处汇合,组成一条完整的循环途径,血液循环的原动力来自心脏。

血液循环的意义:为全身各部分的细胞带来氧气和养料,带走细胞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维持人体的正常活动。

十一、学以致用:

1、在左臂进行静脉注射,药液在进入体内后还会经过哪些循环途径才

能到达病灶部

位发挥治疗作用?

2、若臀部肌肉注射青霉素,则最先将在心脏的哪个腔中发现这种药物?

3、一般患病时医生往往建议患者首选口服药物,其次肌肉注射,最后才是输液,你理解其中的原因吗?

十二、板书设计

第三节 人体的血液循环

一、血液循环途径:(图)

二、血液循环的意义:

十三、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比较理想。大多数学生对“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血液成分的变化(部位、原因、结果、意义等),动脉血和静脉血,在血液循环血液血管心脏间的协作关系,人体血液循环的意义等都有了较准确的理解和掌握,基本达到了最初的设想。

篇7:《第三节 民族》教学设计

清华附中 唐秀梅

学习目标:

①运用资料,了解我国的民族构成②运用我国民族分布图,说出我国民族的分布特征。

③运用资料了解我国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

④通过资料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少数民族生活和生产的变化。

⑤理解我国民族政策,树立各民族一律平等、互相尊重、团结友爱,共同维护祖国统一的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

①教学重点:运用资料了解我国的民族构成;运用我国民族分布图,说出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理解民族政策,树立各民族团结统一的正确观点。

②教学难点:通过阅读民族分布图,学会阅读专题地图的步骤和方法;总结出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

教学方法:活动探究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课程引入:前面我们学习了我国辽阔的疆域和众多的人口,同时我国还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中国的民族。

欣赏歌曲:请大家先欣赏歌曲《爱我中华》

承转过渡:从《爱我中华》的MV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我国有着56个民族,宛如一个民族百花园。这些民族的构成如何呢?

读书回答:请同学们读教材P15第二自然段和老师提供的资料(见附件1),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人口最多的是哪个民族?人口占全国的比例是多少?另外的55个民族为何被称为少数民族?

我国人口最多的民族是汉族,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汉族有12.2亿人,占全国人口的91.5%。另外55个民族人口数总和仅占全国的8.5%,所以被称为少数民族。

2.各少数民族人口数量也不尽相同,其中人数最多的是哪个民族?

少数民族中,壮族人口最多。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我国壮族有1692.6万人。

3.还有哪些人口比较多的少数民族呢?

满族:1038.8万人,维吾尔族:1006.9万人,苗族:942.6万人,彝族:871.4万人,土家族:835.4万人,藏族:628.2万人,蒙古族:598.2万人。这些都是人口超过500万的少数民族。

4.有些少数民族的人口数量较少,你知道人口在一万人以下的有哪些吗?

鄂伦春族:8659人,独龙族:6930人,赫哲族:5354人,高山族:4009人,珞巴族:3682人,塔塔尔族:3556人。显而易见塔塔尔族是我国人口数量最少的少数民族。同学们可以与自己所在的学校的人数做一下比较。

承转过渡:我国这56个民族,有人口上亿的大民族,也有几千人的少数民族,但却是一个团结友爱的大家庭,在这方面我国有相关的民族政策。

政策解读:我国的民族政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根据这一原则精神,《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等法律法规对民族平等进行了具体而明确的规定。

1.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历史长短,居住地域大小,经济发展程度如何,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是否相同,政治地位一律平等;

2.各民族不仅在政治、法律上平等,而且在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所有领域平等;

3.各民族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享有相同的权利,承担相同的义务。

承转过渡: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的各个民族还形成了许多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下面我们就通过一些活动来领略这民族文化百花园的绚丽多彩。

看图竞猜:请同学们猜一猜以下音乐舞蹈是哪个民族的?

长鼓舞──朝鲜族、锅庄舞──藏族、弹奏马头琴──蒙古族、弹奏冬不拉──哈萨克族

判断连线:请大家再做一做教材P17活动2,了解不同民族的传统节日。看谁做得又快又正确!

a──傣族──泼水节、b──藏族──雪顿节、c──回族──开斋节、d──蒙古族──那达慕节e──高山族──丰收节、f──汉族──元宵节

对照链接:阅读教材P16的阅读材料《我国的民族语言》,再观察图1.17中的几种民族的文字。请同学们链接我国的人民币,看看上面是哪几个少数民族的文字?

有蒙古族、维吾尔族、藏族和壮族的文字。

视频拓展:我国各少数民族在服饰上也各具特色,下面我们就来观看一段民族服饰的视频,然后回答问题。略

承转过渡:各民族的文化丰富多彩,在这方面我国也有相应的民族政策。

政策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

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等重要会议,都提供蒙古、藏、维吾尔、哈萨克、朝鲜、彝、壮等民族语言文字的文件或语言翻译。中国人民币主币除使用汉字之外,还使用了蒙古、藏、维吾尔、壮四种少数民族文字。总之,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在政务、货币流通、教育、传媒、电信等诸多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民族“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

对少数民族服饰、饮食、居住、婚姻、节庆、礼仪、丧葬等风俗习惯,国家给予了充分尊重和切实保障。如:为了保障一些少数民族饮食清真食品的习惯,北京、江苏、新疆等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广州、昆明、成都等多个中心城市,都有专门立法保障清真食品的供应和管理,其他地方在综合性的法规中也对清真食品的管理进行了规范。

看图承启:正是有着这些民族政策的指引,我们国家的各个民族才能在祖国这个大花园里如花朵般地绚丽开放。请同学们看这张图片,是不是形象地展现出了我们民族百花园的美丽,同时还生动地反映出了什么?

我国各民族在祖国的分布。

读图探究:但是研究民族的分布我们还得用专业的专题地图。

请同学们看图得出汉族的分布特点。

面对这个问题,大家先不着急作答,先请同学们思考阅读这种专题地图步骤和方法。

归纳起来主要是四步:1.读图名:弄清这张地图展示的是哪一方面的专题内容,是否与想要解决的问题相应。2.读图例:明确各种图例符号代表的是什么。找到并记住想要解决的问题所涉及的图例符号的特征。3.读内容:带着问题,观察主图,读取相关内容。4.得结论:根据问题,把读取的内容进行整合,概括得出结论。

下面再来具体解决我们的问题──读图得出汉族的分布特点。

1.图名是中华民族分布图,与我们的问题相对应。2.在图例中找到了汉族,是用黄颜色表示的。3.在主图中可见黄色表示的汉族分布得很广,但主要偏中部和东部。4.由此得出结论:我国的汉族分布广泛,主要在中、东部地区。

读分布图的方法和步骤大致如此,但在面对不同的问题时还要灵活应用。

请同学们在图上标出云南、青海、黑龙江等省区,看看它们主要有哪些民族?

这些省区除汉族外,云南省还有很多民族,如:傣族、哈尼族、苗族、白族、彝族等,云南省是我国拥有民族数最多的省区;青海省还有藏族、蒙古族和回族等;黑龙江省还有朝鲜族、满族等。

请同学们在图上标出我国的五个民族自治区,对照图例说出其主要分布着哪些少数民族?略

由上述两题,并读图概括我国少数民族的分布特点。

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

课堂调查:请问班里的同学中有哪些是少数民族?分别是哪个民族?

每次讲到这里老师都会在班里的同学中进行民族构成的调查,近些年发现两个现象,一就是同学中的民族种类变多了,过去一般有2、3种,现在多到5、6种;第二个现象是我们是在北方,过去班里同学的民族构成主要是汉族、还有回族或者满族,甚至还有朝鲜族或者蒙古族,而这些民族也都是世居在北方的少数民族。但是近年来还会有土家族、白族等南方的少数民族的同学和我们同处一班。

这些现象是怎么形成的,又说明了什么呢?

随着时代的发展,因为学习或工作的需要,祖国各地的人口之间相互迁移,于是造成了上述现象的出现。

说明我国民族的分布具有“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特点。即就某地而言会有多种民族交错杂居在一起,但就一个民族特别是少数民族而言,还是在其世居地相对集中分布。

承转过渡:面对我国民族的这一特点,我们国家也有一些相关的政策

政策解读: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指的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使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自己管理本自治地方的内部事务。是中国政府解决民族问题采取的一项基本政策,也是中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把国家的集中、统一与各民族的自主、平等结合起来,有利于把国家的法律政策与民族自治地方的具体实际、特殊情况结合起来,有利于把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与各民族的团结进步繁荣发展结合起来,有利于把各族人民热爱祖国的感情与热爱自己民族的感情结合起来。在统一的祖国大家庭里,中国各民族既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又各得其所、各尽其能、各展所长。

承转过渡:在国家民族政策的指引下,我国各民族互助团结,共同发展,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各个民族对国家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边疆安定、国家统一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资料展示:请同学们阅读资料,并概括其展示了我国少数民族在哪些方面的发展,以及对祖国的贡献?

以上资料表明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对我们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有促进作用。

该资料表明少数民族地区的医疗卫生条件得到改善,人民生活质量得到提高。从某种程度上为国家和社会的安定做出了贡献。

资料:国家重视保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1.自2002年至今,中央财政累计投入保护经费3.86亿元,约1/4用于民族地区。

2.国务院公布的两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028项中,少数民族的有367项,占35.7%。55个少数民族都有项目列入。

3.国家公布的三批共1488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中,少数民族有393名,占26.4%。

4.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和蒙古族长调民歌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

该资料表明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得到保护,使得民族文化得以传承。为祖国文化事业百花齐放做出贡献。

总之,我们国家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各民族因为生活地区的自然环境不同、发展历史不同等原因,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在国家正确的民族政策的指引下,各民族地区得以蓬勃地发展,同时也为祖国的统一稳定、繁荣昌盛做出了贡献。

歌谣总结:最后我们用一段歌谣来总结今天的课程:

中华民族五十六,汉族人多遥领先

少数民族五十五,壮族塔塔尔两端

汉族侧重中东部,遍及全国很广泛

少数民族集边陲,西南西北和东北

各族散居也聚居,平等团结力量伟

课后拓展:1.请班里少数民族的同学准备介绍自己的祖籍地,包括民俗风情和近年来的变化。其他同学可以挑选自己感兴趣的民族来准备,请大家做成宣传报的形式,在班里展出。

2.请同学们调查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选择一种,也做成宣传报在班里展示。

(注:课后拓展的任务二选一)

附件1:2010年人口普查:全国人口分民族构成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汉族人口1220844520人,其中男性625032848人,女性595811672人。其余55个少数民族人口数据如下:

壮 族:16926381人,占比1.2700%

回 族:10586087人,占比0.7943%

满 族:10387958人,占比0.7794%

维吾尔族:10069346人,占比0.7555%

苗 族:9426007人,占比0.7072%

彝 族:8714393人,占比0.6538%

土家族:8353912人,占比0.6268%

藏 族:6282187人,占比0.4713%

蒙 古 族:5981840人,占比0.4488%

侗 族:2879974人,占比0.2161%

布依族:2870034人,占比0.2153%

瑶 族:2796003人,占比0.2098%

白 族:1933510人,占比0.1451%

朝鲜族:1830929人,占比0.1374%

哈尼族:1660932人,占比0.1246%

黎 族:1463064人,占比0.1098%

哈萨克族:1462588人,占比0.1097%

傣 族:1261311人,占比0.0946%

畲 族:708651人,占比0.0532%

傈僳族:702839人,占比0.0527%

东乡族:621500人,占比0.0466%

仡佬族:550746人,占比0.0413%

拉祜族:485966人,占比0.0365%

佤 族:429709人,占比0.0322%

水 族:411847人,占比0.0309%

纳西族:326295人,占比0.0245%

羌 族:309576人,占比0.0232%

土 族:289565人,占比0.0217%

仫佬族:216257人,占比0.0162%

锡伯族:190481人,占比0.0143%

柯尔克孜族:186708人,占比0.0140%

景颇族:147828人,占比0.0111%

达斡尔族:131992人,占比0.0099%

撒拉族:130607人,占比0.0098%

布朗族:119639人,占比0.0090%

毛南族:101192人,占比0.0076%

塔吉克族:51069人,占比0.0038%

普米族:42861人,占比0.0032%

阿昌族:39555人,占比0.0030%

怒族:37523人,占比0.0028%

鄂温克族:30875人,占比0.0023%

京 族:28199人,占比0.0021%

基诺族:23143人,占比0.0017%

德昂族:20556人,占比0.0015%

保安族:20074人,占比0.0015%

俄罗斯族:15393人,占比0.0012%

裕固族:14378人,占比0.0011%

乌孜别克族:10569人,占比0.0008%

门巴族:10561人,占比0.0008%

鄂伦春族:8659人,占比0.0006%

独龙族:6930人,占比0.0005%

赫哲族:5354人,占比0.0004%

高山族:4009人,占比0.0003%

珞巴族:3682人,占比0.0003%

塔塔尔族:3556人,占比0.0003%

外国人加入中国籍:1448人,占比0.0001%

其他未识别的民族:640101人,占比0.0480%

篇8:第三节《黄河的治理》教学设计

关键词:教学质量,第三方评价,实践研究

教育需要评价, 这是发展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为了避免传统教学评价中评价主体单一、评价内容静态、评价方式固化等缺陷, 近年来, 黄河科技学院立足自身实际, 一直在探索和实践教学质量第三方评价。

一、确立教学质量评价的灵魂与尺度

要组织和开展教学质量评价, 首先要有科学的质量观, 因为质量观的问题不解决, 对教育成败优劣的评价也就缺少内核与标准。如何剥离有关质量与评价感性的、具象的表层, 追溯理性的、规律的内涵是实施评价的基础。再者, 为了对学校人才培养标准与质量有更明确的认识、更准确的定位, 在2008年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之后, 学校组织了关于质量观及人才培养质量的大讨论。

高等教育质量在本质上是高等教育机体在运转、发展过程中满足其自身特定的内在规定要求与社会的外在规定的一切特性的总和, 因此, 社会需要及其得到满足的程度是高等教育质量检验的重要标准, 适应性是其主要特征。当今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日益多样化,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适应性, 需要高等教育向多样化发展。为此, 多样化成为高等教育质量的另一重要特征。再者, 高等教育质量是一个历史性概念, 质量的内涵与标准以及人们对质量的认识都处在一个动态的发展变化过程之中, 高等教育质量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 是一种发展性质量。因此, 发展性是高等教育质量的又一重要特征。适应性、多样化与发展性是从不同纬度体现高等教育质量的特征, 其中适应性是本质属性特征, 多样化与发展性是延伸特征。三者具有普适性, 具体到不同的学校, 依据学校的定位、类型及特色就会有个别化的体现。

二、反思社会评价的缺失与合理介入

评价主体是开展评价绕不开的另一个重要问题。由于评价主体的立场、角度不同, 直接影响评价的信度与效度。要确立应然的评价主体, 还须回归教育本身。作为社会有机组成的教育, 应该大体上和社会保持同步, 这就要求教育能迅速而灵活地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 成为一个动态的、开放的系统。这是教育包容性与开放性体现。如果撇开一定社会而孤立地评价教育教学质量的行为根本不具备现实意义。再者, 教育是社会的有机组成, 学校, 尤其是高校必须成功地和周围环境, 即为之服务的社会、就业市场及劳动市场等取得联系, 因为只有当高校成功地表现出它对社会、地区是有用的, 能够满足社会需要和个人需要的时候, 它才能得到发展。这是教育的功能性体现。

基于上述认识, 学校对教学质量评价模式进行了透视与反思, 认为现有的评价系统较为封闭、活力不足, 评价主体以校内为主, 较为单一, 评价方式整体固化、评价的生成性不强等。要通过完善已有的评价方式来弥补评价过程中存在的短板, 显然是不可能的, 因为一种评价模式背后隐含着一种教育理念、对教育旨归的认识、对教育价值的期许;要想弥补现有评价模式存在的不足, 必须改革创新。

三、教学质量第三方评价的探索实施

在确立了教学质量评价的灵魂与尺度、反思了社会评价的缺失与合理介入、厘清了评价改革的基础之后, 学校于2009年春天, 开始了教学质量第三方评价的探索与实践。

(一) 开展教学质量第三方评价的基本原则

1.系统性原则

坚持系统性原则基于两个方面的原因, 其一, 学校的人才培养是个系统性工程, 改革和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应考虑和兼顾学校的人才培养体系, 在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下, 规划评价体系建设思路和框架。其二, 教学质量评价虽是人才培养体系中的一个分支, 但就其自身而言, 也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系统。从系统论的角度看, 体系构建甚至是单项评价改革推进时, 务必要考虑到评价目标、政策支持、组织机构、操作方式、实施工具或平台、信息反馈、制度跟进等方面。否则, 即使评价指标体系科学有效、评价标准明确合理, 评价改革也只能是孤立前行, 这样的改革势必走不远。

2.开放性原则

开放性原则是文化的包容性和教育的开放性决定的。教育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一方面, 它受制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状况;另一方面, 教育又具有变迁和流动功能, 可以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教育的对象最终要走向社会, 要依靠社会的认可程度来评判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因此, 教育、办学、教学必须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必须积极接纳社会的意见与测评, 让社会参与到人才的培养和评价过程中。

3.循环性原则

坚持循环性原则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基于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自身建设而言, 循环性是评价体系自身良性发展的需要。循环性的体系是动态的, 通过依靠执行系统回归的信息作出分析判断, 对计划指令的再输出发生影响, 起到调控作用, 既有利于达到预期目标, 又助于让体系具有活力和张力, 避免了体系因封闭和静止导致的枯萎与腐朽。二是基于评价的功能而言。服务与改进是评价的重要功能之一, 循环性的评价体系有利于评价功能体现, 既便于研究教学质量发展变化的方向、方式和途径, 探索其发展变化的动力、原因和规律;又便于测评信息反馈、回塑至课程建设、人才培养等, 提高评价工作成效。

4.发展性原则

坚持发展性原则是基于评价目的提出的, 评价是以促进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 以促进学校发展与师生发展为宗旨。通过开展教学质量评价活动, 学校、学生、家长、社会等不同教育利益主体了解学生的发展状况, 发现学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诊断教师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并以此为依据研究教学及其管理的改革方向。同时, 发展性原则还反映在评价的组织管理、评价方式与标准、评价内容与方法等多方面。

(二) 开展教学质量第三方评价的主要路径

1.校际联合考核, 检测学生三基与综合素养

扎实的专业知识、系统的专业理论和综合素养是在迅速变化的社会环境中培养人才具有生存、应变和发展能力的基础。在学校的人才培养与评价中, 把显性技能与隐性发展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学校每个学期都选择约五分之一的核心课程, 实行兄弟院校命题开展“三基” (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测试, 几年来, 累计测试课程达200余门次。毕业论文 (设计) 是本科生提交的一份具有一定学术价值的文章 (设计) , 它是大学生完成学业的标志性作业, 是对学习成果的综合性总结和检阅。学校从每一届毕业论文 (设计) 中都抽取20%送企事业单位和兄弟高校进行外审, 近年来, 送校外专家评审的本科生毕业论文 (设计) 已达数千份。

2.引入行业测评, 注重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

学校把行业与职业标准对接人才培养标准, 把教育教学内容对接行业职业认证内容, 尝试开展行业测评, 把行业准入制度及职业认证标准和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质量监控有机结合, 以职业认证、鉴定机构、行业组织等作为第三方评价主体, 通过职业资格模拟测试、职业技能鉴定等途径开展评价工作。学校成立了职业技能鉴定所, 可以对56个工种和和60余种行业进行初、中、高级的培训和鉴定, 开展职业技能鉴定与职业资格认证, 加强对学生的职业引导作用。这对进一步严格本科学历标准、强化学科专业基础、促进学生综合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3.组织企业测评, 强调实践能力与职业素养

学校通过举行情景测试、模拟招聘和毕业设计“真题真做”等, 让用人单位参与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与监控。近年来, 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白鸽集团、河南森源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河南省建筑设计研究院等50多家省内知名企业单位入校进行测评。河南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充分肯定城市规划专业学生的综合设计、结构布局及辅助制图等专业技能。本科毕业生将毕业设计与顶岗实习融为一体, 由企业命题, 成果由企业鉴定, 实现毕业设计“真题真做”。学生在解决工程实践问题中, 养成了一定的设计思维能力, 增强了职业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教学质量第三方评价的后续研究与实践

黄河科技学院结合学校实际, 通过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 把社会的用人需求标准、国家的职业资格标准及行业的人才质量标准作为依据, 不断完善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但在研究与实践的过程中, 也存在一些制约第三方评价良性发展的因素, 如对评价偏颇认识, 相应的政策支持及制度建设薄弱, “校热企冷”现象普遍存在, 学习内容与评价标准对接不够等。这些将是后续研究与实践的重点。

1. 积极探索实践, 切实转变评价观念

学校通过学习宣传和积极实践, 让广大师生对考试和评价有更加理性的认识。首先, 考试不等于评价, 而是评价的工具和手段, 不能把考试作为教育教学目的;其次, 对教学质量的评价涉及多方面内容, 科学的评价结论需要多渠道的数据信息支撑;最后,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改进教育教学, 强化过程评价、淡化结果评价, 更好地发挥评价的诊断、激励、导向及调控等功能。

2. 完善规章制度, 规范校企合作管理

企业等用人单位在应用型人才培养和评价中是一个重要主体, 需有相应的管理制度, 规范和引导企业与学校共同培养和评价人才。学校需建立健全企业参与建设教学质量保障工作制度、校企共同评价教学质量制度等教学管理、监控与评价制度, 形成校企共管的人才培养与评价制度保障体系。

3. 加强理论研究, 不断深化思想认识

目前, 对企业行业等参与的第三方评价界定趋同性较高, 但对其内涵和外延的认识还不够深入, 通过学习国内外高校及相关行业领域开展第三方评价的经验, 结合理论研究, 在实践操作及管理等层面找寻一般规律。此外, 现有的不少研究成果把大量的篇幅放在强调开放性评价对于高校发展的重要性上, 但在相关理论深化、制度建设及路径探索上的分析不够。这些将成为今后学习、研究及实践的主要内容。

参考文献

[1]佟林杰, 孟卫东.我国高等教育第三方评价体系构建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 2013 (5) .

[2]张安富, 李博.中美两国文化对高等教育第三方评价制度的影响[J].大学 (学术版) , 2012 (2) .

[3]史成泽.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设思考[J].职业, 2012 (5) .

[4]尚虎平.非政府评价的政府管理效果:美国高校基于利益相关主体参与的第三方评价对我国的启示[J].内蒙古社会科学 (汉文版) , 2007 (9) .

上一篇:办公室主任辞工范文下一篇:荷叶圆圆教案、说课稿及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