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选择结构范文

2022-06-08

第一篇:第三节选择结构范文

第三节:汉字的形体结构

第三节:汉字的形体结构——六书

教学目的:使学生熟悉六书内容,记住许慎对六书得解释,能够应用六书理论分析汉字,识记简单的古文字。

教学重点:1熟悉六书的内容,会应用六书理论分析汉字。

2 识记简单的常用甲、金、篆等古文字。

教学难点:会应用六书理论辨析汉字的形意关系。 培养能力:应用基础理论的能力。 教学方式:讲授课。多媒体。 教学类型:理论课 教学课时:5课时 教学过程:

一、六书概说

汉字的表意功能,是由字符内在的构形来体现的。字符在内的构形相当复杂,但是也有一定的规律。能大体阐明这些规律的,就是我国传统文字学中的六书说。

六书是汉代人根据对小篆的形体分析而归纳、总结出来的六条造字原则和具体的造字方法。六书一词,最早见于《周礼·地官·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教之以六艺,„„五曰六书,六曰九数。”但是没有具体的六书名目。直到西汉末年,刘歆修《修略》,六书名目方始得见:“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其后郑众在作《周官解诂》时,将这六书名目及闪第修正为“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仍然没有具体的解释。又过了几下年,到了东汉许慎作《说文解字》时,才在叙中给六书的名目加以界说,并举例字以明之。许慎又把六书的名目和次第修正为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后世讲六书,一般都用许慎的中目而依刘歆的次第。我们也沿用这个习惯,分别介绍六书的具体内容。

二、六书的具体内容

(一) 象形

1、定义:“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诘诎,即弯曲)意思是说,象形字就是字形画成字义所表示事物的形状,随着物体的外形而曲折字的笔画,“日”、“月”就是这种字。形象字的产生大都很早,由绘画发展而来;越古老的文字,其形象程度越高,图画色彩越浓,古文字中的象形字大多保留图画的味道。例如:(见幻灯片)

(鸟) (鱼)

甲骨文中的“鸟”和“鱼”这两个字形就分别像鸟和鱼的简笔画。但象形字不等于是图画,大都带有写意性质的,例如:

(马) (鹿)

甲骨文的 “马”和“鹿”这两个象形字是根据实物的形象画出来的,但“马”突出地表现了它的头和颈项上的鬃毛,而身体的其它部分却以简单的几笔画出其轮廓。“鹿”也是突出其头,尤其是头上有枝桠的角。而身体部分也是以简笔画的形式表达。这与写实的绘画是有所不同的。

有时还可把肢体部分省掉,只画头部,例如:

1 (牛) (羊)

“牛”字像牛头之形,“羊”字像羊头之形,但又不是把头部的所有面貌形状都画出来,只是表现头部最具区别性特征的部分,牛头和羊头都突出地表现它们的角,牛头的角是斜刺向上,羊头的角则卷曲朝下。这就是象形字不同于图画之处。

一般说来,象形字都为独体字,即不能拆成两个构字部件的形体,但有的象形字却需要以另外的形体来作陪衬,这样才使该字所像之物明白无误地展示给读者。例如:

(页)

其本义是“人头”。按说,只要画出上面的

,就可以表示头了,但单就这一形体不足以让人明白是人的头,还是别的动物的头,故在此基础上加上,有了这个表示人的肢体的形体,就不会让人把“人头”误会为“狗头”了。这类衬体象形字在汉字中不在少数,又比如:单画(果)

人们一看就知道是树上结的果了。树上结的为果,藤蔓上长的是瓜,瓜也是一个衬体象形字,是在像瓜之形的形体加上藤蔓构成的:

(瓜)

2、分类(见幻灯片) ○

1、全体象形:象形字表示的是所象之物的全体之形。如“日”“月”“贝” ○

2、省体象形:象形字只表示所象之物的一部分。如“牛”“羊”等。 ○

3、合体象形:有些象形字,所象之物难以单独画出来,或画出来难以辨认,于是就把相关部分也画出来加以衬托。如“果”“洲”

3、特点(见幻灯片) ○1它以富于真实感的图象来表现词义。 ○2所记的一般是有形可象的指物名词。 ○3象形字历史悠久,是汉字的构形基础。

象形字在整个汉字系统中所占的比重不大,据有人对《说文解字》所收的9353个汉字作的统计,象形字为264个,仅占总数的

2、8%,但象形字是汉字的基础,其它三种构字法是在象形的基础或加某一抽象的符号(指事),或合两个独体象形字以会意(会意),或以一个象形字表示义类,一个象形字表示声类(形声)这样形成的。因此,大量地接触形象性很强的汉字,是掌握六书与汉字形体结构的关键,故多认识一些象形字,对掌握文字学知识是有好处的。分类举例如下:(见幻灯片)

有关人体的:人、大、子、女、夫、目、耳、口、自、眉、而、手、足、止、心、胃等

人 人,甲骨文字作

,像一侧面的人形。

,在文献中用作“大人”之义。

,只见两手露在外面,而两脚,让人不知画的是何物,但只要把连带的部分画出来了:

大 与“大”不同,大像正面的人形,古文字作子 子,像一襁褓中的婴儿的形状,甲骨文字作:

2 被裹起来了。子,最初是指不能下地走路的小孩。

女 女,像两手被捆起来,跪着的一个人形,甲骨文字作:显然是女子在父系氏族社会中地位低下的一个印证。

夫 表示男子的夫,是在正面人形——“大”的基础上加一短横,这一短横像插于男子头上的簪子,甲骨文字作:

。 ,金文字作:

,不仅外像耳轮,而且把耳孔目 目是眼睛的象形,甲骨文字作:耳 耳像人耳之形,甲骨文字作:眼也画出来了。

口 口像人张口之形,甲骨文字作:

自 自是鼻子的象形,甲骨文字作:,像人鼻梁鼻准之形。由于这个字后来作为反身代词,表示鼻子这个意义时,就在本字的基础上加一声符构成从自畀声的后起字——“鼻”。

眉 眉是一个衬体象形字,甲骨文字作:带把目画出来,就能让人一看就明白了。

而 而,最初的意思是下巴上的胡须,甲骨文字作:胡须会让人看不懂,故连带着把下巴也画出来。

手 手,在甲骨文中是以侧面的右手形表示的:示:。

象形。” (大

。到了小篆则用一叉开五指的手表

,也是一个衬体象形字,单画

,单画出

,不足以表示其义,故连心 心像人的心脏,小篆还保留了象形的意味:胃 胃最初也是一个独体的象形字,《说文·肉部》:“榖府也,从肉、徐本,页87)战国文字有作:

,则上面的

,就像胃之形,“肉”为后加的构件。

2、有关动物的:马、牛、羊、鹿、豕、鸟、隹、象、犬、虎等 马,像马之形,甲骨文字作:牛,象牛头之形,甲骨文字作:羊,像羊头之形,甲骨文字作:鹿,像鹿之形,古文字作:豕,像豪猪之形,古文字作:

。 。 。 。

3 鸟,像尾巴较长的鸟,古文字作:隹,像短尾巴的鸟,小篆作:

象,像长鼻大象之形,甲骨文字作:犬,像狗之形,甲骨文字作:虎,像老虎之形,甲骨文字作:

。 。

3、有关自然界的:山、水、回、木、屮、日、月、云、雨、申(电)、火等 山,像山有凸峰之形,甲骨文字作:水,像河水流动之形,甲骨文字作:回,像水流打旋之形,甲骨文字作:

。 。

,本义是指的旋涡。

木,像树木有枝叶有根之形,甲骨文字作:。 屮,像初生小草之形,甲骨文字作:

,则为草之初形。

日,像太阳圆满充实之形,甲骨文字作:。 月,像月芽之形,甲骨文字作:

。 申,像打雷之前的闪电之形,甲骨文字作:雨,为衬体像形字,单画出

,不足以像其意,故把天也画出来,甲骨文字作:

。 火,像火焔上升之形,甲骨文字作:

4、有关居室器用的:高、向、皿、行、其、弓、矢、戈、刀、斧、斤、舟、车等 高,像建筑在高台上的房屋之形。甲骨文字作:向,像房头朝北开的窗户之形,甲骨文字作:皿,像盛水器物之形,甲骨文字作:。 行,像十字路口之形,甲骨文字作:。 其,像簸箕之形,甲骨文字作:。 弓,像射箭之弓,甲骨文字作:。 矢,像箭有镞有羽之形,甲骨文字作:。 戈,像击人之戈形,甲骨文字作:。 刀,像刀之形,甲骨文字作:

。 。

4 斧,像斧子之形,甲骨文字作:。

斤,像斧斤之形,甲骨文字作:。 舟,像舟船之形,甲骨文字作:

。 车,像车有蓬有两轮之形,甲骨文字作:掌握象形字的关键在于能从古文字形中看出这个字所像何物之形,有的象形字形象性很强,一眼就能看出来,有的却比较隐晦曲折,这就需要我们多接触一些有关古文字研究的资料,目前对初学者较有指导意义的古文字学专著是李圃的《甲骨文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二)指事(见幻灯片)

1、定义:“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上、下是也。”意思是说,指事字一看就可以认识,仔细观察就能发现它的意义,“上”和“下”就是这种字。许慎是就认字过程过言,就造字法而言,这种定义欠科学。

指事来源于契刻,在未有文字之前,远古的人们经历了很长的一段契刻记事的历史。而指事字中的数目字就是契刻记事留下的痕迹,

一、

二、三等数目字直接来源于契刻。这类指事字有的称为纯符号的指事字。

而大量的指事字却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加一抽象的指事符号构成的。许慎在《说文˙叙》中举到的“上”和“下”这两个字,也属于这种类型的指事字。上,甲骨文作:,是在凵kǎn(坎之本字)的基础上加一短横构成的,表示在坎之上。下,甲骨文作:也是在凵的基础上加一短横,表示坎之下之意。

以木为基础构成的指事字有这样几个:

,(本) (末) (朱)

“本”是在木的基础上加一圆点,表示树根所在之处,故“本”的早期意义应是“树根”。“末”是在木的基础上加一短横,表示树梢所在之处,故“末”的本义是指“树梢”。

“朱”是在木的基础上加两短横,这两短横标明树干所在之处,故朱的本义是指“株干”。

人体的部位名称有许多也是以指事的方式构成的。可以说人体从头到脚都有指事字,例如:

“孔”甲骨文字作

,是在小儿的头角上用一半圆,指示出小儿囟门所在之处。

“克”甲骨文字作,是以一半圆指明人的肩膀所在之处,本义是“肩”。 “亦”甲骨文字作,用两点指出人的臂腋所在之处,即“腋”的初文。 “厷”字,后来写作“肱”,是在手的基础上以一半圆指明胳膊所在之处。

是在手的基础上加一短横,指明寸口所在之处。

是在手的手指上加一短横,指明手指上长的赘疣,俗称猴子。

是在人体的臀部以一半圆指明臀部所在之处,即“臀”之初文,后来以从肉殿声的

是“臀”代替。

是在足的基础上加一半圆,指明膝盖所在之处,即“膝”之初文,后来才以从肉桼声的“膝”字代替。像这类指事字有的教材称为衬体指事字。

分类(见幻灯片)

①独体指事,用纯粹抽象符号所构成。如:“上”“下”两字。

②加体指事,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加上指示性符号,所加符号不能独立成字,如“本”“末”等字。

③变体指事,用增减笔画来表现词义,如“木”的一半为“片”“斗”加上一笔为“升”反“可”为“叵”。

3、特点(见幻灯片)

①象形字所表达的是具体事物,而指事字所表达的多是抽象概念。

②表现方法上,象形字采取描画物状的写实法,而指事多是运用指示符号的象征法。 ③象形字是其它造字法的构形基础,有的指事字在象形字的基础上附加符号才能构成新体。

指事字与象形字的区别,一般认为是看这个字所表之词是具体的还是抽象的,前者为象形,后者为指事。其实像与人体有关的这些指事字,所记录并不是抽象之物,区别指事与象形主要还是看带没带有指事的符号,这种指事符号有的是点,有的是短横,有的是半圆,只要仔细观察,是会找出这个指事符号的,故许慎讲“视而可识,察而见意”,要察才能辨别出它的造意来。

指事字在《说文》一书中占的比重比象形字还小,只有129个指事字,仅占总数的1.4%,但指事是很有特色的一种造字方法,值得重视。要把指事与象形、会意区别开来。

(三)会意(见幻灯片)

1、定义:许慎《说文解字·叙》:“比类合谊(通“义”),以见(xiàn)指撝(huī通“挥”),武信是也。”

意思是,会意字是并列字类即两个以上的字,会合它们的意义,来表现该字义所指向的事物,“武”、“信”就是这种字。

会意是比合两个形体的意义来表达一个新的意义的一种造字方法。但这种比合,不是简单的相加,例如:止和戈放到一起,就不是“止”加“戈”的意思,它比合的是一种尚武的精神。甲骨文字作:,表示的是“挥戈前进”的意思。人和言放到一起,也不是“人的话”的意思,而是表达的是“诚实”的意思。

就是相同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放到一起,其意义也不是算术的一加一那末简单,例如:两个侧面的人放到一起,就有从和北之分,前者表示相随之意,后者表示相背之意。

2、分类:会意字又分两种:(见幻灯片) 同体会意

同体会意是重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同符号,表示一种新意,比如,两木为“林”,三木为“森”,二屮为“艹”,三屮为“卉”,四屮为“茻mǎng”(“莽”之本字)。两口为“吅xuān”(“喧”之本字大声叫)、三口为“品”,四口为“jí”喧哗,两虫为“kūn”(昆虫之本字,今借用“昆”为之),三虫为“虫”(按,此字才该读chóng,而一虫应读huǐ后作“虺”毒蛇的一种)。三鱼为“鱻”(此为新鲜字之本字,三鱼表示众多的鱼,众多的鱼放到一起,其色、味不变,就是新鲜的了,今以鱼名的“鲜”代替,是同音替代的通假。)三日为晶(此为“星”之本字,后引伸出“晶莹”等义以后,加一声符——“生”,构成从晶、生声的后起形声字——曐,后来简化成“星” )。两人相随为从,两人相北为背,三人为众。

异体会意。(练习 见幻灯片)

异体会意就是会合两个不同意思的形体,例如:

6 “及及”是从又(手)持人,会意为赶上并抓住了某人之意。

“兵兵”从廾(拱)持斤,会意为兵器之义,后来又指持兵之人。 “戒戒”为两手持戈,会意为守卫戒严之意。

“只隻”,本为“获”之本字,以手持隹,表示有所获。 “伐伐”,从戈从人,以戈击人,会意为杀伐之义。(戍字也是从人从戈,但是人持戈以守卫边疆)

“朝朝”从日、月在茻中,太阳升起来了,月亮还没有落下去,这个时候一般是在早晨,故会意为“朝”。

“夹夹”,从大(正面人形)从二人,是两人夹持一个人。“夹”的词义特点是“二夹一”,不是“一夹二”,例如:夹箝,是古代用来取射在树桩上的箭的一种工具,是二夹一。

“休休”,从人从木,人靠在树上,表示“休息”的意思。

“牧牧”,从攴、从牛,“攴pū”是以手持棍,以驱赶牛群,会意为“放牧”之意。 找寻之意,从贝,贝是要寻找的对象,从一个遥远的地方来到这里,找到了一个宝贝,会意为得到之“得”。下面的两短横是一种饰笔。

会意字为合体字,这是它与象形、指事从结构上的一种区别点。但有时与衬体象形字不好区别,一般的文字学家认为只要能分析成两个独立成字的构字部件,就可以看成是会意字,而不能分析为独立成字的构字部件的,就可看成是衬体象形。例如:

象悬挂着一颗人头之形,表示“枭首示众”之意,本为一个独体象形字,仅管后来分化成两体,作“县”,但在古文字中还是不能拆分成两个独立的构字部件,故这个字应看成是衬体象形。

3、特点(见幻灯片)

所表对象:行为动作(主要是动词);抽象概念。

文字特征:合体。由可独立成字的偏旁组合而成。偏旁都是形符,即都表义。

4、辨别(见幻灯片)

会意字与象形字、指事字的区别:象形、指事是以独体、静态而名物,会意则是以合体、动态而示意。所以反映在语法上,象形字、指事字多用为名词,会意字则多为动词。

会意字在整个汉字中所占的比重也不是很大,《说文》9353个小篆中,会意字有1254个,仅占总数的13.4%。但会意字也是很具有特色的一种汉字。如果没有会意这种造字方法,很多比较抽象的意义,就无法圆满流畅地表达出来。试想用象形和指事这两种方式能否表现出“威慑”、“孔武”这样的意义来?回答是否定的。

(四)形声(见幻灯片)

1、定义:“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事”,指事類。 “以事為名”,即按照事物的類別特點去選一個字作為新字的一部分,即形符。譬,譬況,相類似,即字音相同相近。“取譬相成”,即取一個發音相近的字作新字的聲符。 江”、“河”就是这种字。

形声是一种能产性最强的造字方法,许慎在《说文·序》中说:“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 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字者,言孶乳而浸多也。”(大徐本,页314)形声字是在独体的“文”的基础上孶生繁衍出来的。

形声字都能区别出意符和声符两种构字部件,意符表示形声字本义所属的意义范畴,声符表示形声字的声音。(见幻灯片)

意符表示字的本义所属的意义范畴,意符相同的字,意义大都与意符所表示的事物或行为有关。如,以贝为意符的形声字“货财贿赠赏责贸赊贪费贵贱”等都是有财物有关的字。以“手”为意符的字“打描找抬扮抢抖抛投”等字都和动作有关,可以说,凡从木的,都与树木有关,凡从水的,都与水这类物质有关。但是,意义范畴与词义不是一回事,因为意符相同,并不意味着词义就相同。例如:江与湖都以水为意符,其意符是相同的,但

7 我们不能说“江”与“湖”的词义就相同。我们也不能根据意符来判定某一字词的本义,但我们可以根据意符来辨认哪一个是本义或比较原始的意义。

形声字的声符是表示字的读音的,但是声符表音并不能做到十分准确。这是因为,如果要求声符与字音绝对相同,往往就要选择生僻字或笔画繁多的字来充当声符,有时甚至还找不到读音相同的字,这就迫使对声符的选择在语音方面不得不适当放宽条件。但是声符既然是用来表示字音的,造字的时,原则上声符与字音至少应该是相近的。从同一声符的形声字读音也必然相同或相近。不过,由于字音的演变,现在不是字的声符已经不能准确反映字的读音。如:

地、池、他、施、拖、迤 推、准、淮、焦

这些字的读音没有一个与它的声符相同,这样一来,“秀才识字读半边”就靠不住了。因此,我们不能依声符对形声字的读音作简单的类推;但是,语音的演变也是有规律的,形声字的读音和声符在大多数情况下还是有一定联系的。

形声字的声符除了标声之外,往往兼有表意的作用。 这种现象有人称之为形声兼会意。如,“警,戒也。从言,从敬,敬亦声。” 再如,“胫、径、颈、经、陉”等字都从其声符“巠”获得了细长之义。

声符表义有的原因:(见幻灯片) ○1声符本身作为一个字,本来就带有意义。从造字上来说,有的字在造字时,就取了那个声符字的意义。

○2词义引申以后,为引申义所造的字,如果是以表示本义的字作声符而构成的形声字,其声符即同时具有表意作用。如:“取——娶”,取( )割耳为取,引申“捕取”“取妇”(《礼记·杂记》:可以冠取妻)后来以取作声符,加“女”旁作“娶”,用为娶妇义的专用字,取是声符,同时就具有表意作用了。又如:

婢,《说文》“女之卑者也。从女从卑,卑亦声。” 忘,《说文》“不识也,从心从亡,会意,亡亦声。” 禳,《说文》“祭除厉殃也,从示,襄声。” 襄有扫除义,故襄声兼义。《诗经·鄘风·墙有茨》:“墙有茨,不可襄也,中冓之言,不可详也,言之长也。”(刺贵族荒淫无耻,卫宣公死后,其妻宣姜与他的庶子顽姘居生三子二女)

○3一组同源词,如果采用同一个声符来构成形声字,那么这个声符就具有指示这组同源词相关意义的作用。 分化字有很大部分是这么造的。如,因——茵;臽——陷;竟——境;或——域、國。从认字上来说,当这个声符的意义与这个字的意义相关时,看起来就是声符表义。如:

瑕(xia):玉小赤也,从玉叚(jia)声。

騢 :马赤白杂毛,从马叚声。谓色似鰕鱼也。 鰕 :从鱼叚声,略带红色。 霞 :赤云气也,从雨,叚声。 赮 :赤色也,从赤,叚声。

五个同源字与赤有关,赤是这组词的相关意义,凡叚皆有赤义。 运用形声法造字的方法。(见幻灯片) 加注意符

A、为本字加注意符。一个字被假借以后,再为本字加意符。如: 莫---暮 益---溢 它---蛇 衰---蓑 云---云 止---趾

B、为借字加注意符。一个字被假借以后,再为借字加意符,如: 其---基 食---蚀 取---娶

8 辟---避 昏---婚 采---彩 加注声符

为本字加注声符。一个字被假借以后,再为本字加声符。如: 晶---星 自---鼻 网---罔 “晶〔XING〕”字的本义是星星,后来被借为明亮的意义,读JING,为了不使“晶”的意义过多,就在本字下面加了声符“生”,成为“星”。

为借字加声符。一个字被假借以后,再为借字加声符,如: 食---饲 “食”是名词,本义为食物,假借为“喂养”,后来又为借字加了声符“司”,写作“饲”。在“喂养”意义方面,“食”和“饲”就成了古今字。

音意合成

当语言中某个词需要造字时,一方面根据这个词的意义特点,从已有的文字中选取一个字来充当意符,另一方面根据这个词的语音特点,从已有的文字中选取一个字来充当声符,把意符和声符组合起来,构成一个新字,如:

村 氮 氖 铀 镁

形声字的义符和声符在表现形式上有多种复杂的情况:(见幻灯片)

(1)义符和声符的位置所在没有一定之规;教材P77列出常见六种,还有形占一角:勝(从力朕声);裁(从衣 zai声);声占一角:旗、徒、寐等。

(2) 形符或声符字的形体有时会被省略一部分,称之为省形与省声。如:“弑”,从殺省,式声。“屦”,从履省,娄声。省声字如:“徽”,微省声。糸mi与绳有关。“進”,从辵chuo蔺省声。“珊”,从玉,删省声。“毫”从毛,高省声。

省形与省声的目的无非是,一是为了追求字形的整齐匀称;二是为了字形的简易。 (3) 形符或声符在隶变过程中被严重改变了形态,很不容易辨识。

形声字在整个汉字中所占的比重最大,在《说文》所收9353个汉字中,有7701个形声字,占总数的82.3%。故形声这种构字法是最能产的构字法。汉字进入到形声造字以后,就弥补了象形、指事和会意三种造字法的诸多缺陷,使汉字能维持着一种表意文字的特性就能适应记录汉字的需要。

(五)转注(见幻灯片)

在“六书”中,争论的问题最多、意见最不一致的就是“转注”了。《说文·叙》:“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建立同类字的部首,同类字承受这个部首的意义。)什么是“建类一首”?什么是“同意相受”?许慎的定义并不明确,前人研究六书,对转注的看法分歧最大,故而引起了后人长达一千多年的论争,至今尚无定论。这些看法大致可分为形转说、义转说、声转说三类。(见幻灯片)

○1形转说:从字的外形考察,以与部首字可以互训的形声字为转注。代表人物南唐的徐锴、清代学者江声。他们认为,“建类一首”是指《说文》的部首,而《说文》在每一部首下的“凡某之属皆从某”就是“同意相受”。例如“考”属“老”部(考的意符是“老”)即受意于“老”,意思相近,可以互相解释。“松”、“柏”属“木”部,即受意于“木”。这实际上是把《说文》同部首的字当作了转注字。

○2义转说:即以互训为转注。以清代学者戴震及其弟子段玉裁为代表。段说:“转注尤言互训也。„„《老部》曰:‘老者,考也;考者,老也。’以考注老,以老注考,是之谓转注。”这就是说,凡是同义可以互相解释的字,都是转注字。

○3声转说:以同一语源派生出来的词造字为转注。以章炳麟为代表。章氏《国故论衡·转注假借说》:“字之未造,语言先之矣,以文字代语言,各循其声,方语有殊,名义一也,其音或双声相转,叠韵相迤,则为更制一字,此所谓转注也„„何谓建类一首?类,谓声类,首,为语基(“一首”指词源上同韵或同声)。考、老同在幽部,其义相互容受,其音小变,案形体,成别枝;审语言,同本株,虽制殊文,其实公族也。”

9 这三类说法,究竟正确与否,目前尚难定论,有待后人研究。作为初学者,了解有关的几种说法即可,不必拘泥于转注的考辩,纠缠谁是谁非。

关于转注之说,其争论的焦点是:转注到底是与字形有关,还是与字义有关,是文字结构的问题,还是词义训诂的问题。裘锡圭主张,在今天研究汉字,根本不用去管转注这个术语。他认为: (见幻灯片)

不讲转注,完全能够把汉字的结构讲清楚。至于旧有的转注说中有价值的内容,有的可以放到文字学里适当的部分去讲,有的可以放到语言学里去讲。总之,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卷入到无休无止的关于转注定义的争论中去。”(《文字学概要》,页102)

裘氏的看法是有道理的。争论不清的东西,可以存疑。但是《说文》中的互训,被认为是一种转注的方式,在训诂学上有很高的语料价值,整理归纳先秦的文献词义系统,分析《说文》的意义系列(简称义系)就要借助于转相为注的互训。

(六)假借(见幻灯片) A、概念 (见幻灯片)《说文》“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託事。令、长是也。”这就说,语言里有的词没有专门为之造字,于是就根据这个词的声音,找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才字来寄托这个词的意义,这就是假借。如:

“我”甲骨文作“ ”象长柄带有锯齿刃兵器,即“锜”之初文。后借作第一人称代词。

“东”甲骨文作“ ”该是橐(两端有口的袋)之初文,后借作东西之东。且久借不归,乃另造橐字。

B、特点:(见幻灯片)一,“本无其字”,就是说,用假借字表示的词,一定事先没有表示它的本字,这也是造成假借的原因。二,假借字的读音与所需要表示的语词的声音相同或相近,只有“依声”,才能“托事”。这也是造成假借的条件。

假借在古代书面语言里用得十分广泛。以《论语》开篇第一句为例:“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就有“而”、“之”、“不”、“亦”、“说”等五个假借字。

而:金文作 小篆作而《说文》:“而,颊毛也。像毛之形。”字的本义为两颊下垂之毛,即鬓发,后借作连词或第二人称代词,乃再造“鬓”字表其本义。

之:甲骨文作 小篆作之《说文》:“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盖大,有所之。” 不:金文作 小篆作不《说文》:“鸟飞上翔,不下来也。从一,一犹天也。 亦:小篆作亦《说文》:“从大,象两亦(腋)之形。”即“腋”的古字。后世借为副词,久而为借意所专。

C、假借现象产生的原因:(见幻灯片)

1.为了限制造字的数量。语言里的词汇量太大,如果每个词都要规定一个专用符号,汉字的数量就会大到令人无法掌握的地步,但是,书面上又求每个词都有记录它的符号,这就导致用字与造字的矛盾,作为表意文字,要克服这种矛盾。只有采用借字标音的办法,扩大现有文字记录语词的职能。假借的广泛使用,正是为了弥补造字的不足,以适应记录语言的需要而产生。

2.由于要记录的词意思抽象,如表示语法关系或语气的虚词,不好通过字形来显示,于是借用同音字来代替。

D、假借的作用

1.扩大了字的使用范围。

2.它是创造新字的桥梁。如“其”假借作代词、语气词,那么本义只好再造“箕”字。正是假借推动了新字的创造。

关于许慎所举的例字:

发号的令,用为县令的令;久远的的长,用为官长的长。在许慎看来,发号的令与县令的令没有意义关系,久远的长与官长的长没有意义关系,是本无其字的假借。后人认为,县令的令是发号义的引申,官长的长是久远的长的引申。也就是说它们之间意义上还是有关

10 联的,不应叫假借,意义上没有关系的才是假借,所以认为许慎举这两个例字不合适。清代的朱骏声在他的《说文通训定声》中,认为应该举“朋、来”为例。段玉裁举了“难、易”为例。

E、假借与通假(见幻灯片)

上面说的是“本无其字”的假借,还有一种所谓本无其字的假借,又称通假,指的是语言中的某个词,本有记录它的字,但写书或抄书的人却写了一个同音字或音近的字来代替。如:

(项伯)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史记·项羽本纪》 归孔子豚。《论语·阳货》

这种放着本字不用,而用同音字来代替的做法,类似今天的人写错别字。不过,这在古代,特别是上古时期文字缺乏规范的情况下是允许的。汉代以前没有产生促进文字规范的字典,书写工具又有许多不便,书面材料辗转相抄,比较容易采取同音替代的办法,而且往往用笔画较简的字代替笔画较繁的字,这是汉字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趋向,也是先秦两汉古书中通假现象比较常见的主要原因。

小结:六书的具体内容如上所述。从总体上看,六书中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者与汉字形体结构有关;转注、假借与前四者性质不同,无关汉字形体结构。清代学者戴震说:“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者,字之体也;转注、假借二者,字之用也。”也就是说,只有前者才是造字之法,至于后者只是用字之法。后来讨论六书的人很多采用戴氏“四体二用”的说法。

怎样识别汉字的形体结构

识别汉字的形体结构,就是要指出某个字是象形、指事、会意或形声。识别的方法有二:其一,从区分独体字和合体字入手。看这个字能否拆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独立的字,能拆成独立的字,就是会意或形声;不能拆成独立的字,就是象形或指事。如信、河、果、本4个字,信字可以拆成人、言,河字可以拆成水、可,人、言、水、可都是独立的字,所以清、河二字属于会意和形声;果、本二字虽可分别拆成田和木、木和一,但只有木字是独立的字,田只描摹果实的形状,并非田地的“田”字,一只是个指事性的符号,并非数目字的一,它们都不是独立的字,所以果、本二字属于象形和指事。古代有“独体为文,合体为字”的说法,所谓“独体”,是指不能拆成两个独立的字的象形字和指事字;所谓“合体”,是指能拆成两个独立字的会意字和形声字。

区分独体字和合体字以后,再从以下两方面考虑:

(1)合体字中,有表音成分的是形声字,没有表音成分的是会意字。如河字由水、可两部分组成,其中的可是表音成分,它的韵母与河相同,声母与河相近,所以河是形声字;信字由人、言两部分组成,人、言的读音都与信相差甚远,都不是表音成分,所以是会意字。

(2)在独体字中,能分成两个形体,其中一个表具体义,一个表抽象义的,是指事字;不能分成两个形体,或能分成两个具体形体的,是象形字。如刃字,可以分成刀和、两个形体,其中刀表具体义,、只是一个抽象符号,所以刃是指事字;羊、牛等字都不能分成两个形体,所以是象形字;果字虽可分成田、木两个形体,但田象果实,木象树木,两者都是具体的形体,所以果是合体象形字。

其二,根据《说文解字》的说解条例。象形的说解条例是:“象形”、“象某某之形”,如“毛,眉发之属及兽毛也。象形。”“自,鼻也。象鼻形。”“羊.祥也,象头角足尾之形。”指事的说解条例是:“指事”,“象某某之形”,“从某”,如“上,高也,„„指事也。”“乎,语之徐也,从兮,象声上越扬之形也”;“末,木上曰末。从木,一在其上。”会意的说解条例是:“从某”、“从某从某”,如“步,行也,从止少。”形声的说解条例是:“从某,某声”、“从某,某省声”、“从某省,某声”、“从某从某.某亦声”,这一类说解都带一个“声”字,容易识别。较难处理的是指事的说解条例,“象

11 某某之形”容易误会成象形;“从某”容易误会成会意。但《说文》里的指事字很少,一共只有129个,根据它们的意义、结合形体结构是可以识别的。

三、“六书”的局限及发展(见幻灯片)

1、局限

六书大致符合汉字结构的实际情况,两千多年来研究文字学的人都把六书作为分析汉字结构的主要依据,在文字学历史上意义十分深远。今天六书便于我们认识汉字的形体构造或进行汉字教学仍有借鉴意义,“六书说”抓住汉字“表意”这个根本特征,基本上反映了汉字构造方式的客观实际,对通过字形的分析来理解本义,对把握字义的演变线索,对创造新字,都有重大意义。可以说,“六书说“为中国文字学奠定了基础,同时也给古文字学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武器。

但应知道,汉代在我国文字学历史上毕竟是个早期阶段,由于受到当时认识水平和所见文字材料的限制(汉儒接触的是秦篆和六国古文字)汉代学者对汉字结构的研究并不是十全十美的,六书在理论上存在严重的缺陷。

首先,象形、指事、会意三类界限不明确。如“高、大”和“日、月”一样,所用的符号也是象实物之形的,可它们所代表的词,并不是所象之物的名称,而是跟所象之物有关的“事”的名称,在这点上又与“上、下”极为相似。从不同的角度着眼,有人把它归为指事字,有人把它归为象形字。又如“伐 受 ”表意字,带有明显的图形意味,郑樵《通志·六书略》认为是象形字。

其次,六书中转注的问题最大,立说如林,聚讼不休,没有哪一主张为世人公认。关于假借的例字,没能够把借字表音同词义引申区别开来,因此后来研究六书的学者,不再区别假借和词义引申,这也是六书的缺陷。

最后,六书不能概括所有汉字的造字方法。如凰,受凤的影响,偏旁类化,凤是形声字,但几在皇外,既不表音也不表意,六书中无法归类。汉字隶变以后,大量汉字变成既不表音又不表意的记号字或称半记号字,如“表”( )从衣从毛,会意,本义裘的有毛的一面,隶变以后变成纯记号字,解放后的简化字更是如此。

通过以上我们对六书说的分析,可见从汉代形成的“六书”说在分析汉字的字形结构时存在着严重的缺陷,故我们今天应站在科学的高度,从汉语言文字发展的历史进程和特有的规律性出发,对古文字的字形结构加以重新的审视,做出符合汉民族语言文字特点的结论。

1、唐兰提出“三书”说(象形、象意、象声(见中国文字学)(见幻灯片)

1935年唐兰先生在《古文字学导论》中批判了六书说,提出了三书说,创立了关于汉字结构的新理论

唐氏把汉字分成象形文字、象意文字、形声文字三类。唐氏之说,对传统理论是一个冲击,对文字学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但未能很好地解决实际问题。这是因为唐氏三书并没有给非图画文字类型的以义会意 (劣、耷) 的会意留下位置;象形、象意的界限不很明确,难以把握。

2、陈梦家等人的“新三书”说

陈梦家先生在1956年出版的《殷墟卜辞述》的“文字”章里,描绘了甲骨文字的发展过程,并且附带谈到整个汉字发展的问题,把汉字分为象形、假借、形声三种类型。

刘又辛先生在发表于《中国语文》1957年5月号的《从汉字演变的历史看文字改革》一文中也提出了类似的看法,把汉字发展的历史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形意字阶段,这个阶段的文字以六书中的象形、指事、会意字为主,时间的下限当在商代甲骨文以前;第二个阶段叫做假借字阶段,这个阶段的文字以假借字为主,时间从商代甲骨文开始到秦朝统一;第三个阶段叫做形声字阶段,从秦汉到现在,汉字以形声字为主体成为定型。

裘锡圭先生在1988年出版的《文字学概要》中,认为陈氏“三书”说是基本合理的,

12 但应把象形改为表意,假借不应该限制在本无其字的假借的范围里,应该把通假也包括进去。

陈梦家等人的“新三书”说,总的说来眉目清楚,界限分明,较合逻辑,比“六书”说简明。但是汉字有一些不能纳入六书的文字,同样也有一些不能纳入新三书的文字。如:翌:羽立切;羑 :羊久切

3、孙常叙先生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写词法理论——词的书写形式说。他把字的构造与词的表达统一了起来,认为汉字是写汉语词的。从这一基本点出发,汉字自身没有音和义,汉字的音、义是所写词的音、义。又是从这一基本点出发,处于形象的音节表意文字阶段的古汉字,它的形体构造是受所写词的作用和影响的。人们可以从词的内涵方面着手写词,也可以从词的声音方面着手写词。从词的内涵方面着手写词的,有象物、象事、象意三类。如:

象物: (角) (行) (鹿) 象事: (祝) (受) (斗) 象意: (美) (直)

象物字写的是有形可象的名词,大体上相当于“六书”中的“象形字”。象事字写的是表示行为动作的动词,从“六书”的“会意”字中分离出来。象意字写的是形容词、时间词等表示抽象意念的词,它通过人们的联想曲折地表现词义,相当于“六书”中部分会意字和指事字。总之,凡属词所概括的是具体对象的,字形便可直观地表现出来;词所概括的是抽象意念的,字形便通过曲折的方式表现出来。

从词的声音着手写词的,有形声、假借两类。假借不是造字法,不能产生新字,却是写词法,是利用已有的同音字写新词,从而按照语法关系全面地记录语言。形声写词法是从词的意义和声音两方面综合写词的。以声为主,兼及义类,在表意体系中最优越,因而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上面诸家之说,不拘泥于传统的“六书”说的局限,都有新的探索,新的发现,见仁见智,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第二篇:第三节我选择我负责

古丈民中2014年上学期七年级政治导学案

课题:我选择我负责

备 课 组: 七年级政治备课时间:2014年3月2i日〔星期五〕

上课时间: 第 6 周星期一执教教师:龚兴海周光亮

【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选择与责任的关系、选择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等基本

知识,并懂得相关的基本道理。

2、启发、引导学生做一个有责意识、有正义感的人。

【学习重点】

1、让学生体验行为与后果的关系,引导学生为选择的目标而努力,以及为

错误的选择承担责任。

2、让学生认识什么是正义感,为什么要选择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以及怎样

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

【学习难点】理解选择意味着责任,启发、引导学生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导学案。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自主学习: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本P50-51的内容,认真思考下列问题,

并在重要的内容下面打上记号:

1、为什么在生活中做出选择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P50

2、为什么说选择就意味着责任?P50

3、青少年在做选择时必须考虑哪些方面?P51

4、我们应当怎样对待自己的选择?P51

二、学生展示

三、知识归纳:

1、为什么在生活中做出选择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⑴ 要做出最佳选择是需要认真权衡的;⑵ 一旦自主做出选择,就要为自己的选择负

责。

2、为什么说选择就意味着责任?

答:选择与责任紧密相连,任何选择都会伴随着一定的后果。一旦自主做出选择,就要

为自己的选择负责,承担选择的后果。所以选择就意味着责任。

3、青少年在做选择时必须考虑哪些方面?

答:选择意味着责任,选择时必须要注意三点:(1)放弃完美化的要求,从现实入手(2)

推迟大的选择,从小处着手(3)做出选择时,既要考虑必要性,更要考虑可能性。

4、我们应当怎样对待自己的选择?

答:⑴一旦做出选择,就要付出行动。努力实现自己选择的目标,是有责任心的表现。⑵一

旦做出选择,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即使造成了不良影响,也要勇于承担责任。

四、学习小结

五、学习反思

第三篇:第三节 小学艺术课教学设计整合模式选择

一、艺术课科际整合教学活动设计建议

(1)课程方面: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各学科领域紧密结合,艺术课不是为了综合而进行学科表现与活动,而是学生在审美感受、文化理解、能力发展等方面广泛涉及,相互激发、支持。

(2)教学方面:教师通过主题引领对学生的审美感受进行唤起,使他们的旧有经验产生触动,主动产生联想与思考,引导他们欣赏、研究、表现和创作。

(3)教材方面: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是孕育文化的温床,艺术是文化最精髓的表现,各个地区都有不同的文化,教师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主体,以地方文化资源为依托整合单元课题。

(4)评价方面:传统的量化评价不适合艺术教学,教师要关注教学过程中学生表现,将艺术学习档案夹和创作展示等多种评价方式同时应用与教学活动,使教学活动多元化。

二、艺术课教学科际整合的设计形式

艺术课教学科际整合形式有多种,教师应根据心理学、教育学、课程教学理论,根据不同单元人文主题的需要,结合本地文化、学生、教学环境实际情况,将四个学科领域知识通过不同的方式和教学策略连接构成,设计出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整合的方式有:

(一)中心扩散式 启示:将课题的人文主题与教学的中心目标确立后进行发散式课程结构设计,艺术学科表现活动是与学生的不同智能发展特点相结合的。

(二)张网式

启示:在人文主题引领下,使学生的不同能力有一个比较多元的发展。

(三)串联式

启示:打破了习惯的教学思维和课程模式,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将课题内容演绎出来,做到了对课程的创造性思考。

(四)资源共享式

启示:这一主题也可称蜂巢式。蜂巢结构本身是一种能够相互搭建在一起的建筑结构形式,由六个小蜂巢组合而成。六个蜂巢里可以整合美术、音乐、舞蹈等资源。

(五)学科表现活动式 启示:不同的学科活动可以照顾不同学生的艺术学科表现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学科表现选择空间还是比较大的,有一定自由度。艺术教师可以在以下教学活动方面进行选择:

1、课题引入思路

2、课题的文化性深入

3、艺术要素“对称”的引入与学习。

第四篇: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 第三章 单项选择

一、 单项选择:

1. 关于变形缝,下列不正确的说法是(

) ...A.伸缩缝应从基础顶面以上将缝两侧结构构件完全分开 B.沉降缝应从基础底面以上将缝两侧结构构件完全分开 C.伸缩缝可兼作沉降缝

D.地震区的伸缩缝和沉降缝均应符合防震缝的要求

2. 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多层框架结构,当某层其他条件不变,仅其柱上端梁刚度降低,该层柱的反弯点位置(

) A.向上移动 C.不变

3. 在进行框架梁端截面配筋计算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弯矩和剪力均采用柱边的值 B.弯矩和剪力均采用柱轴线处的值

C.弯矩采用柱轴线处的值,剪力采用柱边值 D.弯矩采用柱边值,剪力采用柱轴线处的值

B.向下移动至2层高处

5 D.向下移动至1层高处

4.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有侧移多层多跨框架柱的计算长度l0最小的是(

) A.采用现浇楼盖的边柱

B.采用现浇楼盖的中柱 D.采用装配式楼盖的中柱 C.采用装配式楼盖的边柱

5. 反弯点法可用在(

)

A.竖向荷载作用下,梁柱线刚度比小的框架 B.竖向荷载作用下,梁柱线刚度比大的框架 C.水平荷载作用下,梁柱线刚度比小的框架 D.水平荷载作用下,梁柱线刚度比大的框架

6. 框架柱的侧移刚度D12i,其中α是考虑(

)

ch2A.梁柱线刚度比值对柱侧移刚度的影响系数 B.上下层梁刚度比值对柱侧移刚度的影响系数 C.上层层高变化对本层柱侧移刚度的影响系数 D.下层层高变化对本层柱侧移刚度的影响系数

7. 对于多层多跨规则框架,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在风荷载作用下,边柱的轴力较大,中柱的轴力较小 B.在风荷载作用下,迎风面的柱子受拉,背风面柱子受压 C.在楼面均布恒载作用下,边柱的弯矩较大,中柱的弯矩较小 D.在楼面均布恒载作用下,边柱的轴力较大,中柱的轴力较小

8. 一般情况,在风荷载作用下,规则框架结构的侧移特征是(

)

A.各层侧移越往上越大,层间侧移越往上越大 B.各层侧移越往上越大,层间侧移越往上越小 C.各层侧移越往上越小,层间侧移越往上越大 D.各层侧移越往上越小,层间侧移越往上越小

9. 一般情况下,在选择框架梁的截面高度时,主要考虑的因素是(

) A.梁的跨度

B.层高

D.梁的混凝土强度等级 C.结构的总高度

10. 确定框架结构内力分析的计算简图时,框架梁的计算跨度应取(

) A.梁的净跨度

2 B. 梁的净跨度+1梁高

2C.梁的净跨度+1柱截面高度D.梁两端柱轴线之间的距离

11. 非抗震设计时,关于现浇楼盖有侧移框架底层柱的计算长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中柱为1.0H,边柱为1.0H

B.中柱为1.0H,边柱为1.25H C.中柱为1.25H,边柱为1.0H

D.中柱为1.25H,边柱为1.25H

12. 用D值法计算框架时,关于框架柱反弯点高度,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反弯点高度与上下层梁柱线刚度比有关 B.反弯点高度与上层层高的变化有关 C.反弯点高度与下层层高的变化有关

D.反弯点高度与抗震设防烈度有关

13. 确定钢筋混凝土结构伸缩缝最大间距限值时,不需要考虑的...因素是(

) A.结构类型 C.施工方法

14. 对于现浇楼盖的边框架梁,其截面惯性矩I应该取(

)。(I0为矩形截面梁的截面惯性矩) A.1.5I0

C.1.25I0

15. 关于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多层多跨规则框架的内力分布规律,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柱子轴向压力从上到下逐渐增大 B.柱子剪力从上到下逐渐增大

C.同一层的柱子,中柱轴力一般大于边柱 D.同一层的柱子,边柱剪力一般大于中柱

B.基础形式 D.气候条件

B.2.0I0 D.1.2I0

16. .在用反弯点法计算框架结构内力时,每根柱子所承担的剪力是按某一个力学参数分配的,该参数是(

) A.柱子的截面惯性矩 C.柱子的截面面积

17. 某框架结构,梁、板、柱均为预制,在吊装就位后焊接节点区钢筋,通过浇捣混凝土形成框架节点,从而将梁、柱及楼板连成整体。该框架的类型属于(

) A.全现浇式 C.装配式

18. 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由梁柱弯曲变形所引起的侧移曲线类型是

(

)

A.剪切型 C.剪弯型

19. 考虑设置伸缩缝的主要因素是(

) A.建筑的高度

C.建筑所在地的地质条件

B.柱子的抗侧刚度 D.梁柱线刚度比

B.装配整体式 D.半现浇式

B.弯曲型 D.弯剪型

B.建筑的质量分布 D.建筑的平面长度

20. 框架结构设计可以考虑梁端塑性变形产生的内力重分布,对梁端负弯矩进行调幅。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仅对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弯矩进行调幅

B.先对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弯矩进行调幅,然后与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弯矩进行组合

C.先对竖向荷载作用及水平荷载作用进行内力组合,然后对组合弯矩进行调幅

D.现浇框架结构和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均可进行调幅

21. 在计算框架梁截面惯性矩I时应考虑楼板的影响。下列考虑方法中正确的是(I0为矩形截面梁的惯性矩)(

) A.对装配式楼盖,取I=1.2I0

B.对装配式楼盖及装配整体式楼盖,中框架取I=1.5I0,边框架取I=1.2I0

C.对现浇楼盖及装配整体式楼盖,中框架取I=2.0I0,边框架取I=1.5I0

D.对现浇楼盖,中框架取I=2.0I0,边框架取I=1.5I0

22. 关于框架结构的变形,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 A.框架结构的整体水平变形为弯曲型

B.框架结构中,柱的轴向变形引起的侧移与结构高度无关 C.框架结构的层间水平位移自顶层向下逐层递增 D.框架结构的层间位移仅与柱的线刚度有关

23. 在竖向荷载作用下,框架结构的内力近似计算可采用(

) A.反弯点法 C.分层法

24. 对于多层多跨规则框架,当总高不大于50m时,其侧移主要是由(

)

A.框架柱的轴向变形引起的 B.框架柱的剪切变形引起的 C.框架梁、柱的剪切变形引起的 D.框架梁、柱的弯曲变形引起的

25. 为避免在框架结构中设置变形缝,应采取一定措施。下列措施中不正确的是(

) ...A.调整平面尺寸、形状、体型 B.分阶段施工、设置后浇带 C.做好保温隔热措施

D.梁柱中心线偏心控制在l/4柱宽范围内

26. 关于框架结构的特点,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现浇式框架结构的整体性好,抗震性能好

B.半现浇式框架结构是指梁、柱预制而楼板现浇的框架结构 C.装配式框架是指梁、柱及楼板均为预制,通过焊接拼装连接成整体的框架结构

B.D值法 D.底部剪力法

D.现浇式框架结构的柱脚可以刚接,也可以铰接

27. 关于水平荷载作用下框架结构的内力与变形,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框架结构外柱的轴力一般大于内柱的轴力 B.框架结构的层间剪力自顶层向下逐层递增 C.框架结构的层间水平位移与柱的线刚度无关 D.框架结构的层间水平位移自顶层向下逐层递增

28. 框架在水平荷载作用下,当其他参数不变时,各柱的反弯点高度(

)

A.随上层框架梁线刚度的减小而升高 B.随上层框架梁线刚度的减小而降低 C.随上层层高的增大而降低 D.随下层层高的增大而升高

29. 关于框架梁端截面配筋计算时采用的设计内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梁端弯矩和剪力均应取支座中心处的值

B.梁端弯矩和剪力均应取支座边缘截面处的值

C.梁端弯矩取支座中心处的值,剪力取支座边缘截面处的值

D.梁端弯矩取支座边缘截面处的值,剪力取支座中心处的值

30. 水平荷载作用下,刚度和质量沿高度分布均匀的多层框架结构的层间位移自下而上(

) A.逐渐减小 C.不变化

31. 竖向荷载作用下框架梁端弯矩调幅(

)

A.应在与水平内力组合前进行,且调幅后相应的跨中弯矩增大 B.应在与水平内力组合前进行,且调幅后相应的跨中弯矩减小 C.应在与水平内力组合后进行,且调幅后相应的跨中弯矩增大 D.应在与水平内力组合后进行,且调幅后相应的跨中弯矩减小

32. 关于D值法,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考虑了上下层层高对反弯点位置的影响

B.考虑了上下层横梁线刚度比对反弯点位置的影响 C.梁柱线刚度比对柱侧移刚度的影响系数α≤1 D.其适用条件是梁柱线刚度比大于3

33. 各跨跨度相差不大于10%的不等跨框架可简化为等跨框架,简化后的跨度取原框架的(

) A.最大跨度

B.最小跨度 B.逐渐增大

D.减小、增大逐层交替变化

C.各柱轴线之间距离的平均值 D.各柱之间净距离的平均值

34. 关于多层框架的分层法,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假定框架无侧移

B.忽略本层梁上荷载对上、下柱的影响 C.以若干开口框架作为计算单元

D.除底层柱外,其它各层柱的线刚度均应乘以0.9的折减系数

35. 采用反弯点法计算多层框架内力时,对于下端固定的底层柱,其反弯点近似取(

) A.柱高的中点 C.距柱底2柱高处

3B.距柱底1柱高处

3D.柱顶处

36. 框架结构在风荷载作用下的最大层间位移通常位于(

) A.框架顶层 C.框架中部

37. 现浇框架梁柱节点区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应该(

) A.低于梁的混凝土强度等级 B.等于梁的混凝土强度等级 C.不低于柱的混凝土强度等级

D.与梁、柱混凝土强度等级无关

B.框架底层 D.框架2/3高度处

38. 关于框架结构的弯矩调幅,下面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调幅是对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内力进行的

B.调幅后梁端弯矩的平均值与跨中最大正弯矩之和,应大于按简支梁计算的跨中弯矩值

C.现浇框架的调幅系数高于装配整体式框架的调幅系数 D.梁端弯矩调幅后,在相应荷载作用下的跨中弯矩将会减小

39. 多层多跨框架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侧移,可近似地看作由(

)

A.梁柱弯曲变形与梁柱剪切变形所引起的侧移的叠加 B.梁柱弯曲变形与柱轴向变形所引起的侧移的叠加 C.梁弯曲变形与柱剪切变形所引起的侧移的叠加 D.梁弯曲变形与柱轴向变形所引起的侧移的叠加

40. 一般情况下,在初选框架梁的截面高度时,主要考虑的因素是(

) A.梁的跨度 C.结构的总高度

41. 用分层法计算框架内力时,应对柱线刚度进行如下修正:(

)

A.底层柱不变,其余各层柱乘以0.9 B.底层柱不变,其余各层柱乘以0.8

B.层高

D.梁的混凝土强度等级

C.底层柱乘以0.9,其余各层柱不变 D.底层柱乘以0.8,其余各层柱不变

42. 对装配整体式楼盖,中框架梁的截面惯性矩应取矩形截面惯性矩I0的(

) A.1.0倍 C.1.5倍

43. 对风荷载单独作用下的多层框架结构,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迎风一侧柱产生轴向拉力,背风一侧柱产生轴向压力 B.外柱轴力大,内柱轴力小

C.框架柱除产生弯矩、剪力外,还产生轴向力 D.房屋越宽,由柱轴向变形引起的侧移越大

44. 关于框架结构的伸缩缝间距,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装配式结构大于现浇式结构 B.室内现浇式结构小于露天现浇式结构 C.当设置后浇带时,伸缩缝间距可适当加大

D.当屋面无保温或隔热措施时,伸缩缝间距宜适当减小

B.1.2倍 D.2.0倍

45. 关于多层框架柱的反弯点位置,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上层层高较高时,反弯点向上移动

B.上下层横梁线刚度比越大,该层柱的反弯点位置越偏下 C.标准反弯点位置与框架总层数有关 D.标准反弯点位置与荷载形式无关

46. 进行多层框架梁截面设计时,需考虑的最不利组合一般不包..括(

) .A.跨中+Mmax C.梁端+ Mmax

47. 对于多层框架结构的楼面梁,当其负荷面积大于25m2时,楼面活荷载的折减系数应取(

) A.0.75 C.0.85

48. 一般情况下,风荷载作用下的多层多跨框架(

) A.迎风面一侧的框架柱产生轴向压力

B.背风面一侧的框架柱产生轴向拉力 C.框架外柱轴力小于内柱轴力 D.框架内柱轴力小于外柱轴力

B.跨中- Mmax D.梁端- Mmax

B.0.80 D.0.90

49. 关于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伸缩缝之间的距离取决于结构类型和温度变化情况 B.沉降缝应将建筑物从基顶到屋顶全部分开 C.非地震区的沉降缝可兼作伸缩缝

D.地震区的伸缩缝和沉降缝均应符合防震缝要求

50. 非抗震设计的现浇框架,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

) A.C30 C.C15

51. 关于框架结构的弯矩调幅,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调幅是对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内力进行的

B.先与水平荷载产生的内力进行组合,再进行弯矩调幅

C.现浇框架梁端的调幅系数大于装配整体式框架梁端的调幅系数 D.调幅是对柱端弯矩进行的

52. 某框架结构采用整体平板式基础,该基础的类型属于( ) A.独立基础 C.十字形基础

B.C20 D.C10

B.条形基础 D.筏式基础

53. 有关框架结构的计算简图,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框架梁的跨度应取相邻两根柱子轴线之间的距离 B.底层柱的长度应取基础顶面N=层楼板顶面之间的距离 C.框架各跨跨度相差不大于10%时,可简化为等跨框架计算 D.不等跨框架简化为等跨框架后,计算跨度应取原框架中的最小跨度值

54. 关于反弯点法,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假定横梁的抗弯刚度无限大

B.假定各层柱的反弯点均在柱高的中点 C.假定梁柱节点转角为零

D.其适用条件是梁柱线刚度比大于3

55. 关于水平荷载作用下的框架结构侧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房屋高宽比越大,由柱轴向变形引起的侧移越大

B.一般对赢度超过50m的房屋,不必考虑梁柱弯曲变形对侧移的影响

C.各楼层的层间侧移露上而下逐渐减小

D.各楼层处的水平侧移之和即框架顶点的水平侧移

56. 在对框架柱进行正截面设计时,需考虑的最不利组合一般不.包括( ) ..A.|M|max及相应的N C.|N|max及相应的M

57. 在用D值法计算框架结构时,与框架柱标准反弯点高度比无.关的因素是(

) .A.总层数 C.荷载形式

58. 计算竖向荷载作用下的框架内力时,未考虑活荷载最不利布...置的方法是(

) A.分层法

C.分跨计算组合法

59. 关于楼板对框架梁截面抗弯刚度的影响(I0为矩形截面梁的惯性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对现浇楼盖,中框架取I=2I0

B.对现浇楼盖,边框架取I=1.5I0 C.对装配式楼盖,边框架取I=1.2I0

D.对装配整体式楼盖,中框架取I=1.5I0

B.|M|min及相应的N D.|N|min及相应的M

B.该柱所在的层数 D.荷载大小

B.最不利荷载位置法 D.满布荷载法

60. 关于框架柱侧移刚度修正系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是反映梁柱线刚度比对柱侧移刚度的影响系数 B.是上下层梁线刚度比对柱侧移刚度的影响系数 C.≤1.0 D.与柱端约束条件有关

61. 关于变形缝,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变形缝包括伸缩缝、沉降缝和防震缝 B.在非地震区,沉降缝可兼做伸缩缝

C.在地震区,伸缩缝或沉降缝应符合防震缝的要求 D.伸缩缝的设置主要与场地的地质条件有关

62.多层框架结构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内力计算可近似采用(

) A.分层法 C.反弯点法

63.框架柱的控制截面取(

) A.柱上端截面 C.柱上、下端截面

B.D值法 D.剪力分配法

B.柱下端截面

D.柱上、下端截面及中间截面

64.关于梁端弯矩调幅,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人为减少梁端弯矩

B.仅对水平荷载作用下产生的内力进行调幅 C.调幅的目的是为了增大梁的刚度 D.调幅的原因是由于实际弯矩大于计算值

65.在水平力作用下,框架的水平位移曲线属于(

A.弯曲型 B.剪切型 C.弯剪型 D.剪弯型

66.关于框架梁弯矩调幅,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弯矩调幅仅在竖向荷载作用下进行 B.弯矩调幅后,梁支座弯矩将减小 C.弯矩调幅后,梁跨中弯矩将减小 D.弯矩调幅系数β≤1.0

67.水平荷载作用下,多层框架结构的侧移主要由(

A.柱剪切变形引起 B.梁剪切变形引起 C.梁、柱弯曲变形引起 D.柱轴向变形引起

) ) )

68.用D值法分析框架结构时,柱的反弯点高度(

) A.与上层层高变化无关 B.与下层层高变化无关

C.与上下层横梁的线刚度比无关 D.与抗震设防烈度无关

69.关于框架梁截面的最不利内力组合,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梁端截面:+Mmax、Vmax B.跨中截面:+Mmax C.梁端截面:+Mmin、Vmax

二、 填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D.跨中截面:-Mmax

1. 框架结构的楼面梁,当其负荷面积大于25m2时,__楼面活荷载___可考虑折减,其折减系数为0.9。2. 在板柱结构中,柱帽的主要作用之一是扩大板在柱上的支承面积,避免板的__冲切__破坏。 3. 多层框架结构柱下条形基础梁的_截面高度____一般宜为柱距的

14~18

4. 多层框架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近似内力计算中,假定框架_____________,同时还假定_____________。 5. 多层框架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近似内力计算方法—D值法,实际上是对反弯点法中_侧移刚度_和_反弯点位置__进行了修正。

6. 变形缝中的__沉降____缝应将建筑物从屋顶到基础全部分开。

7. 当框架结构梁与柱的线刚度之比超过3时,可采用__反弯点法_____法进行水平荷载作用的近似计算。

8. 计算框架结构内力时,当活荷载产生的内力远小于恒荷载及水平力所产生的内力时,可不考虑活荷载的最不利布置,但求得的框架_跨中__弯矩应乘以放大系数。

9. 框架分层法计算中,认为每一层梁上的荷载只对本层梁和__相连的柱____产生的内力。

10. 一侧为楼梯间的中框架梁,当采用现浇楼盖时,其截面惯性矩应取I=____1.5____I0(注:I0为矩形截面梁的截面惯性矩)。

11. 框架结构是由横梁、立柱和__________连接而成的。

12. 梁、柱和楼板均为预制,然后通过焊接拼装连接而成整体的框架结构类型为___________式框架。 13. 框架柱的反弯点高度指反弯点到该柱___________的距离。

14.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按施工方法的不同,可分为现浇式、半现浇式、装配式和__装配整体式___四种类型。 15. 框架结构在风荷载作用下的侧移变形曲线属于____________型。 16. 框架节点区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应不_________于柱的混凝土强度等级。

17. 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中,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时,允许在___梁端_______出现塑性铰。 18.条形基础一方面承受上部结构传来的荷载,另一方面又受地基土_反力___的作用。 19.反弯点法假定,对于下端固定的底层柱,其反弯点位于距柱底__2/3____柱高处。 简答:

1. 框架结构分层计算法的基本假定是什么?P100 2. 用D值法计算框架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内力时,主要的计算步骤是什么?(注意计算题讲解) 3. 在设计装配式框架节点时应遵循什么原则?P121 4. 按承重框架的结构布置方向划分,多层框架的结构布置方案有哪几种?P96 5. 简述用分层法计算竖向荷载作用下多层框架内力的主要步骤。

P101

6. 框架设计中如何通过调整梁的截面惯性矩来体现楼板对梁抗弯刚度的影响?P99 7. 在水平荷载作用下,影响框架柱反弯点位置的主要因素有哪些?P108-109 8. 简述“D值法”中计算D值的主要步骤。

1、确定所在楼层

2、计算量主线刚度比K值 3计算侧移刚度修正系数

4、计算修正后侧移刚度D 9. 采用分层法计算框架内力时,如何对柱的线刚度和弯矩传递系数进行修正?P100 10. 简述用D值法确定框架柱反弯点位置的主要步骤。P108

11. 简述用反弯点法计算水平荷载作用下框架弯矩的主要步骤。(注意计算题讲解) 12.确定框架柱截面尺寸时,应考虑哪些方面的要求?P120 13.水平荷载作用下,用反弯点法计算多层框架结构的适用条件是什么? P102 “改进反弯点法”的基本计算要点有哪些? P106

计算题:

1. 如图所示框架结构,括号内为各杆的相对线刚度,试求第二层BC柱的顶端弯矩MBC。(已知:BC柱反弯点高度比y=0. 40)

2. 某四层两跨框架(见题36图(a)),梁和柱的相对线刚度均为1,各层竖向均布荷载q=20kN/m,用分层计算法画出顶层梁A

B的弯矩图。(提示:梁固端弯矩见题36图(b))

3. 如图所示框架结构,底层各柱线刚度均为2.8×10N·mm;底层各柱的侧移刚度修正系数α的取值分别为:边柱α=0.6,中柱α=0.7;试用D值法求该框架底层柱AB的柱端弯矩。 (提示:底层边柱修正后的反弯点高度比y=0.65)

4. 某框架结构计算简图如图所示,各杆线刚度的比值均为1,q=3kN/m,l=6m。试用分层法计算并画出顶层AB梁的弯矩图。(提示:梁的固端弯矩为

112ql210

)

5. 如图所示框架结构,A、B柱截面尺寸相同,各层作用的水平力P=l0kN,各层层高h=4.5m,底层柱的反弯点在距柱底23h处。求底层A柱的柱底弯矩MA(以外侧受拉为正)及轴向力NA(以受

拉为正)。

6. 如图所示框架结构,括号内数值为各杆的线刚度,假定AB柱反弯点高度比为0.45,求第二层AB柱的B端弯矩MBA。 (提示:

7. 某多层框架的计算简图如图所示。底层各柱线刚度为0.9×104kN·m,底层边柱侧移刚度修正系数为α=0.6,底层中柱侧移刚度修正系数为α=0.7。试计算该框架由梁柱弯曲变形引起的底层的层间侧移值。 K2K)

8. 某两层三跨框架如题36图所示,括号中数值为梁的相对线刚度。二层各柱线刚度均为1.0×104kN·m,边柱侧移刚度修正系数为α=0.6,中柱侧移刚度修正系数为α=0.7。试用D值法求梁AB的B端弯矩(提示:二层柱反弯点高度比为y=0.55)。

9. 两层三跨框架如题36图所示,括号内为各杆相对线刚度。试用反弯点法求梁AB的B端弯矩。

10. 两层三跨框架的计算简图如题39图所示。各柱侧移刚度均为4.0×10kN/m。试计算该框架由梁柱弯曲引起的顶点侧移值

11. 某两层两跨框架的计算简图如题39图所示,图中括号内数值为该杆件的线刚度。 试用D值法求该框架顶层柱AB的剪力VAB。 (提示:

12. 某两层三跨框架如图所示,括号内数字为各杆相对线刚度。试用反弯点法求AB杆的杆端弯矩,并画出该杆的弯矩图。

13. 三层两跨框架的计算简图如题40图所示。各柱线刚度均为 1.0×104kN•m,边柱侧移刚度修正系数为0.6,中柱侧移 刚度修正系数为0.7。试计算该框架由梁柱弯曲变形引起的 顶点侧移值。

K2K3)

14. 某两层三跨框架的计算简图如题39图所示。各柱线刚度均为1.0×104kN·m,边柱侧移刚度修正系数为=0.6,中柱侧移刚度修正系数为=0.7。试用D值法计算柱AB的B端弯矩。 (提示:底层反弯点高度比为0.65)

15.如题39图所示的三层两跨框架结构,括号内数字为杆件线刚度比值。试用反弯点法求BD杆B端弯矩MBD的值。

16.某三层两跨框架的计算简图如题38图所示。括号内为各杆的相对线刚度。试用反弯点法计算梁AB的B端弯矩。

第五篇:第三节 民族 教案

第三节 民 族

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我国民族数量、构成及分布特点;

2.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自主进行意义建构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利用网络资源引导学生在收集、整理信息的过程中占有资料,并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2.通过任务驱动式的课堂活动,创设积极互动的情境,展示个性特征。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我国的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树立正确的民族观,激发民族自豪感。

2.在学习中,产生对祖国各族人民及文化的热爱之情,学会尊重各族人民的不同生活习惯。

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我国民族的构成和分布特点,民族文化绚丽多彩。 难点: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  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的支撑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体,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通过自主探究,交流合作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升华情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电子作品,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了合作意识,又给了学生一个创意和展示个性的空间。通过民族服装以及民族歌舞表演,认识人民币上的各民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带给学生情感体验。 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收集少数民族风情的图片及相关资料、服装或准备一分钟的民族舞蹈。 教师准备:制作“中国民族资源库”网页课件、印有民族图案的人民币若干张。

 教学过程

歌曲“爱我中华”学生自由哼唱。

设计意图:渲染气氛,让学生置身优美的音乐和画面中,引起学生注意,集中学生思维,使学生放松心情,为上课做好准备。

新课导入

在学生课前欣赏了“爱我中华”优美的旋律和各民族风情的情景中导入新课:“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华,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美丽动听的歌曲把我们带入了中华民族的大家庭。 【趣味活动】同学们,你们身上带了钱吗?请大家拿出人民币的纸币,互相对比观察,辨认纸币上的民族头像和文字:

1.在人民币上,除了汉字,还有其他文字吗?如果有,是哪些民族的文字?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2.人民币上有很多不同民族的人像,你知道他们分别是哪些民族吗? 【学生讨论】通过和其他学生的交流,亲身体会到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

设计意图:设计悬念,唤起学生参与意识;贴近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揭示课题,体现教学意图。

新课教学

【板书】

一、中华民族大家庭 1.中国民族的数量及构成

【提问】中国有多少个民族,其中汉族和少数民族占的比例分别是多少? 【展示】网络课件

由于本课是一堂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学科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课,所以教师要先给学生展示说明本课件的基本结构和使用方法,使学生能够有效的利用网络资源。

【教师示范】在课件右边的民族概况中找到中国民族的数量共有56个,汉族人口数量最多,占中国人口总数的92%,所以其他55个民族被成为少数民族,约占中国总人口的8%。

【板书】56个民族,汉族占92%,其余55个称为少数民族

【提问】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和最少的分别是哪个民族?哪些民族人口超过了500万?

【学生活动】利用网络课件寻找答案,熟悉课件的使用(要求学生单人操作电脑,教师在教室内询查,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归纳】少数民族中,壮族人口最多,约有1600万,主要集中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另外,还有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回族、满族、苗族、彝族、土家族的人口数量也较多,超过了500万。

设计意图:要求学生从众多的素材中寻找自己需要的资源,培养学生整理信息的能力,并熟悉网络课件的操作和使用,为下面各环节做好准备。

【承转】中国各民族人民情同手足,和睦相处,共同建设着美好的家园。中国民族众多,由于地理环境、历史传统和宗教信仰的不同,各民族在衣、食、住、行、节日风俗等生产和生活方面独具特色,使中华民族的文化绚丽多彩。

【布置任务】在你们面前的电脑课件里,老师收集了各民族灿烂多姿的风土民情,请同学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你们最感兴趣的民族,在课件网络中找出有关这个民族的资料。

【温馨提示】

1.小组分工合作,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小组的电子作品,我们看看哪个组的作品最好。电脑水平很高的同学还可以利用我提供的网址,找到更丰富的民族风情。

2.完成表格时,可以在网络上选择你需要的内容复制,然后粘贴在表格里。不仅可以粘贴文字,还可以粘贴图片,甚至视频资料也可以粘贴到表格,这能使你们的作品更加精彩。

【学生活动】小组为单位,学生分工合作,利用网络完成电子作品(教师在教室询查,及时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指导学生完成电子作品,控制好时间)。

【展示作品】学生小组选派代表,对本组所选的民族各方面的风土民情向全班展示,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教师适时的进行作品评价)。

【评比】学生发言,共同评出本堂课的最佳学习小组和最佳电子作品。 【板书】2.民族分布特点 【读图】“中国民族的分布”图。

【思考】中国民族的分布有什么特点?汉族主要分布在哪里?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哪里?

【学生活动】根据课堂任务,利用网络资源查找、提取、归纳和总结。 【学生发言】通过查找资料,回答上述问题。

【归纳】我国各民族在地区分布上具有“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特点。汉族人口遍及全国,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在边疆,汉族多与少数民族杂居在一起。少数民族主要集中在西南、西北、东北的边疆地区。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集中的省份,有20多个少数民族。

总特点:“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汉 族:集中在东部和中部

少数民族:集中在西南、西北、东北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利用网络结合课本的自学能力,鼓励学生勇于展示自我,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与抽象、概括能力。

【回顾思考】我国有哪些民族自治区?

【总结】在我国的行政区划中,每级都有民族自治地方,省级行政区中共有5个民族自治区,分别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藏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

【提问】这体现了我国在对待民族问题上是什么态度,我国目前的多民族之间的关系如何?

【总结】我国各民族无论大小,人口多少,都是平等的。  课堂总结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用一句话表达今天的收获,或者用一句话表达你对中华民族的祝福。 【学生发言】自由发言(教师适当评价并鼓励学生)。  课堂体验

【图片交流】学生小组内或小组间交流课前准备的图片。

【时装舞蹈秀】学生课前准备的民族服装或民族舞蹈表演(教师注意控制节目数量和时间,调控课堂气氛)。

设计意图:活跃气氛,结合课堂内容给学生一个舞台展露才华,融洽情感。  作业设计

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任选一题:

1.拍摄制作民族采风记录片或图片展(摄影爱好者)。 2.制作简介中国民族的网页或课件(电脑爱好者)。

3.考察深圳中国民俗文化村,推出一项旅游项目并设计出宣传单(广告爱好者)。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不同需要,设计多层次、多角度的课后作业,拓展思维。  板书设计

第三节 民族

一、中华民族大家庭

中国民族的数量及构成:56个民族,汉族占92%,其余55个称为少数民族 中国民族文化:绚丽多彩

二、民族分布特点

总特点:“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汉族分布:集中在东部和中部

少数民族分布:集中在西南、西北、东北

上一篇:代数式教学反思范文下一篇:电商推广及培训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