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方法论文范文

2022-05-09

写论文没有思路的时候,经常查阅一些论文范文,小编为此精心准备了《设计方法论文范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要:设计思维对于设计管理方法论的研究至关重要。设计思维对于设计管理有何重要作用,以及如何将设计思维应用于设计管理中呢?将设计思维理论细化,从设计思维的五阶段模式——同理心、定义(问题)、构思、原型、测试出发,分别进行深入剖析,并将其引入设计管理的程序中,分析设计思维各阶段在设计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具体的操作方法。

第一篇:设计方法论文范文

现代建筑电气设计设计方法探究

【摘要】目前的建筑市场已经在不断的应用高新科技,因此在我国的建筑工程设计的过程中也在不断的应用高新科技作为设计元素进行设计。但是在我国目前的建筑工程设计的过程中,尤其是电气设计的过程中,存着着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这一问题就是目前的设计思路还没有跟上我国建筑工程设计的发展步伐,导致了我国的电气设计在很多方面都存在滞后的现象,导致了我国建筑工程的电气工程在设计以及施工的过程中很难将最新的高新科技融入其中,这样就让我国的电气设计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国建筑工程的发展,同时也让我国的建筑工程电气设计存在自身发展难题,也从另一个方面制约着我国电气工程的发展,因此文章主要针对现代建筑工程电气设计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详细的阐述以及分析,同时通过分析问题的关键给出相应的处理意见和对策。希望通过文章的阐述以及分析能够有效的提升我国建筑工程的电气设计质量以及效率,同时也为我国现代工程更好的发展以及更好的提升贡献一份力量。

【关键词】现代建筑工程;电气设计;存在的问题;相关对策

1、引言

现代化建筑电气设计除了要进行供配电、照明系统外,还要在此基础上进行更加细致的分类,如:供电、照明、防雷等被划分为强电系统,而电话、电视、智能控制、火灾报警等则被划分为弱电系统。电气设计的合理性是建筑正常运行的基本保障,因此,需要仔细分析建筑电气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2、建筑电气设计概述

2.1 现代化建筑电气的概念及其发展

随着建筑业的发展,传统的建筑设计理念已不再适应现代城市发展的需要,而现代建筑也有其自身的特点,其中电气设计是现代建筑的重要标志之一。现代建筑电气设计是一门独立的新学科,它主要是以建筑为平台,充分发挥电气设备的优势,使建筑功能继续人性化、自动化、智能化。在现代建筑中,电气控制可以实现,利用有限的建筑空间为人们创造一个更为人性化的居住空间。

2.2 现代建筑电气设计的特点

现代建筑电气设计的特点是在坚持一定的设计原则下体现出来的。一般来说,现代建筑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对于现代建筑,设计过程应体现人性化的设计理念,以满足建筑的使用要求。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包括照明功能和安全防盗功能。同时,对于现代建筑,设计要满足大容量的要求,在设计中要保证建筑物内部的空气流动,以保证建筑物内部的温度满足要求。建筑表面的施工工艺也满足设计要求,保证建筑从内到外都符合设计理念。(2)在现代建筑电气设计中,经济效益应放在重要位置。在建筑电气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电气设计成本,提高电气设备的使用效率,节约成本,提高效率,在设计中被视为一项重要的原则。(3)充分利用新技术,更新技术和设备,在充分考虑能源成本,充分利用新的技术和设备,提高工作效率和降低电气设备的能耗,节约能源的原则,控制了电气设计。(4)建筑设计难度较大。现代建筑需要统一规划,适时地在建筑电气设计的各个阶段进行操作,以保证建筑电气设计的各个方面都要协调、平衡,多需要、协调,达到最大效益。随着经济的发展,现代建筑的生活标准,我们要进一步提高大型现代建筑电气设计的考虑,在设计过程中应用和电气要求改进设计,最大限度的满足现代建筑功能的需要。电气设备设计的多样化要求电气设计的复杂性,无论是在设计阶段,还是在使用阶段都比较困难。

3、建筑电气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3.1 建筑电气设计前期准备工作不完善

建筑电气设计的前期准备工作十分重要,充足的准备能够为设计提供更加全面的数据支持。但是在实际情况中,由于我国建筑电气设计发展的较晚,很多方面还没有完善的工作规范流程,导致很多建筑电气设计人员对整个设计流程没有明确的方向,部分设计人员在了解相关资料后甚至会产生无从下手的状况。此外,一些设计人员没有遵循相关设计原则,同时对人们的实际需求没有进行细致了解,没有按照设计程序和步骤进行设计,很多工程直接进入施工图设计,再加上对建筑周边的环境不了解,导致前期准备工作不完善,使得建筑电气设计中存在很多问题,没有办法真正投入使用。

3.2 设计理念落后,安全设计不到位

设计理念是建筑电气设计符合时代发展的重要保障,在我国目前的建筑电气设计中,部分设计人员的设计理念还停留在传统的设计理念上,导致设计出的成果不能与当下时代的需求相符,为建筑的使用带来了一定阻碍。此外,安全设计也是十分重要的环节,但是在实际情况中,很多设计人员并没有给予一定重视,如:消防系统、智能应急照明等。这些问题都已经成为阻碍建筑电气设计发展的因素,在新时代下上述问题急需解决。

3.3 设计人员综合素质偏低

设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与建筑电气设计的好坏有着直接影响。建筑行业急速发展,对设计人员需求增加,导致我国设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呈现出普遍偏低的现象,一方面,设计人员不能够从宏观角度对建筑整体进行设计,另一方面,设计人员自身专业水平没有达到要求,且不能够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同时也没有学习到先进的知识,导致设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偏低,成為阻碍建筑电气设计健康发展的重点问题。

4、保证电气设计合理性的有效对策

4.1 加强设计前期的准备工作

加强建筑电气设计的前期准备工作,就必须要了解人们真正的需求,因此,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遵循相关原则及规范。设计人员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应当按照国家相关规范和标准来进行设计,必须按照设计流程进行方案设计、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在每个设计阶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②设计前分析当下电气需求。设计人员在设计之前要对当下的电气需求进行深入分析,根据实际情况来计算供电相关数据,保证数据的真实性,防止超过预设的负荷而出现安全隐患。同时要保证住宅的用电情况小于商业办公用电情况,将居民日常用电量绘制成图表,作为后期设计的参考数据,以便设计出人们满意的建筑。③保证建筑的功能和质量。建筑电气设计人员在对实际情况进行深入了解后,应当从不同的角度加强建筑的功能,如美化功能、自控功能、居住功能等,使其能够满足人们日常居住和生活的需求。此外,还要保证经济成本与质量的协调性,无论是从材料的选择上、技术的运用上还是施工环节上,都应该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尽量减少成本的支出,这样才能够不浪费资源,呼应当下时代的节能发展理念。

4.2 确保设计的安全性

建筑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安全性也应当是在建筑电气设计过程中需要首要考虑的因素。所以在设计时,应当依据建筑设计对供电安全保障的需求,配置具有更多回路的供电系统以及备用发电机组。由于建筑顶部与地面之间的距离差较大,因此为了满足顶楼供电的需求,所以需要配备供电电压在10千伏的柴油发电机,并通过变电器进行降压从而确保输电电压能够符合电压配电的要求。建筑在遇到较强风力时会发生人类肉眼无法辨别的晃动。但在电气设计时,需要通过合理连接电缆和铜母线槽来实现上升主干线的设计。从而有效地防治由于高层风力造成的建筑摆动而引起的电力线路拉扯,有效的避免事故发生。

4.3 提高设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设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对整个建筑电气设计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为了提升建筑电气设计的质量,同时也为了保证建筑的运行质量,提高建筑的安全性能,应该不断提升设计人员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在实际情况中,可以参考以下几方面内容提高设计人员的综合能力和素质:①设计人员提高自身专业水平,自学永远是进步的最快途径,设计人员应当利用空闲时间学习,除了要学习基本的电气知识外,还要学习建筑设计相关知识,如:在设计前对建筑的整体环境以及人们的生活习惯进行实地考察,了解人们用电过程中的整体配电情况;在设计的过程中认真贯彻相关规范,防止参数理解错误而带来安全隐患;在设计完成后不断进行模拟测验,并根据测验结果不断调整电气设计内容。以此来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知识和能力,以便在设计的过程中能够快速掌握设计的要点。②单位组织设计人员外出学习,可以选择设计能力较高的院校进修,使设计人员掌握更多专业知识,同时也可以开展座谈会的形式,聘请能力较强、经验较为丰富的专业人才进行宣讲,并在座谈会上加强设计人员之前的交流,以便不断提高其专业知识和能力,进而提高其综合素质,设计出更加科学合理、舒适的居住空间。

4.4 加强自动化设计

将自动化技术加入电气化设计中,能够使整个机电设备得到管理。通过相关人员对环境变化的测量数据进行及时有效地调整,以确保整个设备能够安全的运行。同时加入自动化的电气技术能够通过数据监测随时发现运行中存在的故障,并提供错误报送信息。使操作人员能够更加准确、及时、有效地排出隐患。

4.5 防火以及报警系统的设置

如果电气设计中存在不合理的情况必然会导致安全隐患的存在,严重时会导致火灾等。因此需要在电气设计过程中加入防火以及报警系统来防止电气设计的安全隐患带来的危险。即使出现火情也能够通过相应的防火系统有效地降低损失。实现火情探测、灭火设备自动消防以及报警器联动是电气自动化设计中不可缺少的因素之一。只有整个灭火系统的各个环节能够及时有效的联动才能实现灭火自动化的可能性。由于电气系统是诱发火情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在进行高层建筑的电气设计过程中必须将灭火消防系统加入到电气设计中。然而,由于目前高层所涉及的电气设计的内容越复杂,就会给防火消防系统的设计带来越大的难度。

5、建筑电气设计发展趋势

5.1 智能化和信息化是建筑物电气设计发展的方向

建筑电气智能化设计通常是电气开关和具有通信功能的智能元件。通过数字通信与计算机的连接,实现了电气化设备的自动化和智能化运行。(1)建筑电气智能操作系统。建筑电气的智能化和信息化程度直接影响着建筑的功能和实用性,直接影响着建筑基本功能设施的功能。如通信、电子商务、远程管理、物業管理等智能化和信息化,未来的建筑电气设计将从整个公共服务系统的概念出发,给出合理的设计方案。(2)智能设计的标准应更加完善。由于建筑设计不同于设计师,建筑电气设计的设计也不同。目前,国家标准已经制定了这种类型的统一标准,使设计师能够遵循。用户可以拥有控制的基础,而不会产生比预期目标更大的错误。(3)智能化和信息化更具实用性。用电量和用电负荷,人的建筑使用能耗,在一系列公共安全性设计应充分考虑全面,从专业的角度综合考虑,根据环境和使用要求的不同,合理的布局。我们不仅要考虑投资定额,规划实际效果,还要长期规划,以最大限度地发挥电气设计的使用价值。

5.2 经济性是建筑物电气设计发展的方向

不断提高建筑电气设计的电气设计的经济效率是今后的发展方向和趋势,因为设备的电气设计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有一定的寿命,保持良好的电气设备,是经济的集中体现。因此,必须选择可靠的产品。为了提高设备的稳定性,有必要减少不必要的设备故障。(1)科学合理地降低低压柜出线。在建筑电气设备的设计中,首先要做的就是确定同一种类和位置的负荷。同一房间或同一建筑物内的电气设备与低压母线相同的电源。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减少出口线路,最大限度地降低设备成本,达到节约经济的目的。(2)准确合理地选择需求因子和功率因数。在设计建筑电气需求系数和功率因素同时,对电气设备投资建设的系数将会对实际运行状况直接影响建筑物的建设,并在实践中对类似设备的调查研究,选定的计算系数是合理的,对经济有重要的影响。

结语:

总之,电气设计是建筑设计中较为重要的环节。目前,我国建筑电气设计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设计理念、设计人员综合素质、前期准备工作等方面,为了有效提高建筑电气设计的效率,必须要在节能理念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设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做好前期准备,为人们提供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刘星平.高层建筑配电系统及综合防雷的工程设计研究[D].湖南大学,2003.

[2]杨云娜.建筑电气低压配电设计中各种接地系统的探讨[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5,06:138-139.

[3]谢吉龙,姜涛,孙慧敏.基于行动导向教学的“综合布线”课程设计[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6:44-45.

[4]陈玉芳.建筑电气低压设计中的接地和等电位联结的探讨[J].江西建材,2017,08:223+226.

[5]哈建波.浅谈建筑电气设计中电源谐波相关问题[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09,05:282.

作者简介:

于博超(身份证:13062819850101107X)。

作者:于博超

第二篇:基于设计思维的设计管理方法研究——设计管理方法论的“五阶段模式”探究

摘要:设计思维对于设计管理方法论的研究至关重要。设计思维对于设计管理有何重要作用,以及如何将设计思维应用于设计管理中呢?将设计思维理论细化,从设计思维的五阶段模式——同理心、定义(问题)、构思、原型、测试出发,分别进行深入剖析,并将其引入设计管理的程序中,分析设计思维各阶段在设计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具体的操作方法。通过对于设计思维五阶段模式在设计管理中的应用分析,总结得出设计管理方法论的“五阶段模式”。

关键词:设计管理 设计思维 五阶段模式 方法论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一)设计管理

关于设计管理概念,目前定义不一,但就其内容来看可以将其分为两方面,即站在设计师和管理者角度来对设计管理作诠释。

对于设计师而言,设计管理被视为为完成设计项目或是优化设计程序的一种管理方法,在产品开发、项目执行时进行程序和组织的管理,属于操作性、程序性的中、低层次的管理。它更加侧重于解决问题时设计的导向,而非管理的导向,正如英国设计师Michaelfarry于1966年提出的“设计管理”第一个定义“设计管理是在界定设计问题,寻找合适设计师,且尽可能地使设计师在既定的预算内及时解决设计问题”[1]。

对于管理者而言,设计管理的内容区别于设计师对设计活动的管理,而是上升到对设计策略和设计目标的管理层面。它主要是指在公司进行目标定位、市场研究时依据企业的政策及策略进行设计决策时所产生的管理内容,属于战略性的管理,是离层次的设计管理问题。这里的设计管理也是侧重于强调管理中设计战略的重要性。

无论是站在设计师的角度还是管理者的角度,设计管理均是偏向强调设计的重要作用,因此,设计管理必然离不开对设计思维的理解与运用。设计思维是设计的一种基本方法论,本文从设计思维的角度研究、总结设计管理的方法,这里需要说明—下,由上可见,无论是站在设计师的角度还是企业管理者的角度理解设计管理,其内涵和本质是一致的,因此不作特别区分。

(二)设计思维

设计思维是指设计师在进行设计活动时的思维方式,设计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设计思维也被认为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设计思维是以“以用户为中心”出发做设计,将创新为主要手段,是具备有内在逻辑性的一种思维方式,其价值不局限于设计领域,是一个可以应用多领域、多学科、具有广泛性、整体性的思维方法。

斯坦福大学是研究设计思维专业领先的大学,其Hasso-Plattner设计学院提出了设计思维的五阶段模式(如图1):同理心、定义(问题)、构思、原型和测试,这五个阶段将设计思维过程细化。设计思维可以广泛地扩展和整合到社会各领域、各层次,任何人或团体都可以利用设计思维高效地创造出新想法、实现这些想法,并使之发挥作用[2]。将设计思维应用于管理中,是设计管理的要义,可以促进企业创新发展,帮助企业解决复杂难题,并做出明智决策。设计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中一种新型的与时俱进的管理方法,如享誉世界的著名创新设计公司和设计咨询公司IDEO的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蒂姆,布朗,他同时也是一位工业设计师,作为一名管理者,他创造性地将设计思维的方法融入到了IDEO管理理念中,促进企业组织的变革优化,同时保持了企业的创新活力,还有麦肯锡公司、三星集团等许多国际著名企业都已认识到设计对于公司发展的重要作用,并将设计战略放在重要位置。就如2008年,蒂姆,布朗在《哈佛商业评论》发表文章中所说,“像设计师一样思考,不仅能改变开发产品、服务与流程的做法,甚至能改变构思策略的方式”[3]。

设计思维可以应用于企业管理的各个层面,无论是设计师还是管理者都已深刻认识到设计思维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本文将设计思维的方法论细化,从其五阶段模式—一同理心、定义(问题)、构思、原型和测试出发,分别探讨各阶段在管理流程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应用的一般规律方法。

设计思维与设计管理方法的“五阶段模式”研究分析

(一)同理心

设计的过程是一个持续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设计师要在此过程中考虑与人相关的一些问题,如人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人会有什么样的感受等[4]。这个过程要求设计师具有“同理心”,这是贯穿整個设计思维过程的。对于设计管理而言,其最终目的是使员工、客户、用户满意,从而推动项目的发展,促进企业的创新,这就需要将“同理心”作为必须的条件。在《应需而变——设计的力量》一书中,彼得·摩霍兹(Peter Merholz,Adaptive Path总裁、联合创始人)曾指出“同理心即感觉、代入式地去体验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然而在客观真实中自己并没有这些想法和经历”[5]。

在设计思维中,同理心是针对目标用户,通过代入式地体验来理解一个人或者一群人的主观经历,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理解他人的想法和行为,从而让设计师深刻理解用户,且保证设计的客观性[6]。在企业设计管理中,“同理心”是衡量一个企业在自身内部或企业之间进行沟通合作、建立信任、产生影响力能力的标杆,能够促进个人与组织、个人与社会之间达成价值共识,从而促进利益共享。那么,在设计管理中如何做到“同理心”呢?应该至少做到这两个基本方面:清晰的自我认知、换位思考。

在设计管理中,首先应该做到对管理对象本身有一个清晰明确的认知,对于企业的组织架构、企业文化战略等硬件、软件方面都应该有清晰而全面的认知。了解企业的市场定位,整合企业的市场优势,当然更重要的是对企业劣势的发现和分析,这也是设计咨询公司针对企业管理常用的一种方法——5WOT分析法(态势分析法),对企业所处的形势进行全面、系统、科学的优劣分析,然后再进一步设计并制定目标、计划和策略等。先认识自己,再理解别人,充分了解企业自身情况,是做到“同理心”的先决条件。其次,是换位思考,作为一个管理者,面对不同岗位的员工、客户、市场用户、合作伙伴,不能只是拘泥于自己立场的理解,还要学会换位思考,理解他们的立场和了解他们的工作、生活,通过敏锐的观察,从深层次发现他们的需求,进而提供准确的方案,做出正确的决策。

(二)定义(问题)

设计思维中定义问题的阶段是指在对用户需求进行调研和对用户信息进行收集之后对需求做出明确定义。用户的需求是多方面的且有所偏重,在定义的阶段,设计师需要尽可能满足大多数用户,从众多需求中确定用户的核心需求和边缘需求,并且能够发掘用户的潜在需求,同时也要能够科学合理地进行选择、删减。确定的需求最終是要转换为对产品核心功能和附加功能的,这也是定义的内容之一。

在设计管理中,定义问题阶段为开发计划、策略制订、决策执行等开辟道路,确定起点,只有在具体问题确定之后,才能根据问题进行下一步的构思,是发挥导向作用的一环。设计管理中对问题的定义应该落在这两方面,即划定边界,问题转换。

对于管理中所面临的复杂问题来说,影响问题发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导致组织或项目所面临的困境可能包含有多种。这些因素具备有不同的特点,所作用的程度不尽相同,对于问题的解决而言,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要解决,应该对这些元素进行不同层次的划分和分析,确定问题的优先级,划定边界,找到真正的关键点和核心点。这种方法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中矛盾论的一种应用,抓住主要矛盾,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这是一种科学的方法论,合理运用能够促进企业的高效管理,转化为一种科学的管理理论。再者,划定问题边界,确定问题之后需要将问题转化为项目去解决、执行,转换是“定义”中的难点,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对问题的边界进行划分,那么如何划分边界呢?举例来说,针对公司目前面临的“休闲设施不足”的问题的转化,如果将该问题转换为“增加一倍娱乐休闲设施的”的项目需求,这是浅层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完善公司自身的休闲文化”项目,这是在对问题进行追根溯源后的一种做法,真正认识到了问题的本质,这也是一种对问题的扩展。在进行问题转化,划定问题边界时,切忌流于表象,自我设限,要做到深刻转化,多层次、多角度理解问题,找到问题发生的根本原因,再从本质出发进行项目拟定,这样才能够真正抓住问题,解决问题,同时有助于扩展解决方案的多样性。

(三)构思

在产品设计中,构思阶段是基于已经定义的用户、客户或市场的需求开始构思具有相应功能的产品方案,构思内容包括功能、形态、材质等,是设计思维运用的核心阶段。在关于设计管理的理论研究中,一个针对1989-1997年及1998-2006年两个时期在DesignManagement Journal及Design Management Review发表的765篇论文进行的文献研究表明,在近20年的发展历程中,设计管理的关注焦点已经从如何将设计用于提升产品的“附加”价值转移到如何将设计作为企业创新的战略工具(Kim& Chung,2007)[7]。在设计管理中,构思阶段可以概括为对既定问题的解决方案的构想,包括解决对策、实施方式、具体条例等。

在构思阶段最重要的是创新,创新是构思的核心要义,发散思维,跳出局限,开拓创新,学习借鉴之前积累的优秀案例经验,联系客观实际,紧紧围绕核心问题的关键点,进行科学、合理的创意构想。创新也是设计管理理论体系的核心要素,设计创新始终渗透在每一个具体的设计管理活动之中,它既是设计管理的最终目标,也是达成设计成功的原动力。管理者的创新思想、创新意识体现在具体的管理活动的各阶段之中,无论其目标对象是项目、组织还是决策。

企业的发展过程实质是创新发展的过程,那么在构思阶段如何做到创新呢?首先是方向创新,在构思阶段,需要考虑到多种因素:人群(客户、用户、员工等)、企业战略(企业文化、理念制度、产品、技术等)、社会(文化、结构等)、市场(定位、划分等)等,这些方面均可作为创新方向着手构思,面对设计管理的对象,需要将这些因素——罗列,换角度思考,另辟蹊径。这是构思阶段应该要做到的第—方面,确定创新的广度,全方位、多维度地切入进行思考创新。构思创新的第二阶段是创新思维的深度,针对某一问题深入挖掘,不只是表面形式,应该做到深刻的改革,从根本上革除旧有的管理体系中存在的弊端,提供全新的与时俱进的管理思维模式。第三方面是科学的创新方法,创新思维的本质在于将创新意识的感性愿望提升到理性的探索上,实现创新活动由感性认识到理性思考的飞跃[8]。创新从来不是天马行空的构想,而是科学的、理性的实践探索,具有科学的创新方法。在设计管理中,构思创新应该依据科学理论、充分利用现有的知识成果、借鉴成功的经验、与客观实际相结合,这样能够极大减少创新过程的困难,使最终的构思成果具备有存在于客观实际的必要和可能,能够经受得住实践的检验。

(四)原型

在设计中,原型阶段是根据构思的方案进行成果的模拟,做出实物模型。设计必须经过原型制作阶段,根据构思设想制作的实物原型,是检验我们发掘的需求是否必要、确定的问题是否正确、构思的方案是否有效可行的重要依据。在设计管理中,原型实验能够帮助设计师或企业管理者以低成本、高效率方式的检验解决方案的可行性,同时在生产原型的过程中能够刺激对问题和解决方案的新理解、新想法,也是改进、优化解决方案的一种有效手段。

设计管理中的原型可描述为对设计对象即构思的方案的简单描述和对设计结果一种模拟。原型的类型可以包括设计产品时由物质材料制作的物理模型,也可以是一种抽象的简单语言或图像组成的思想模型,也可以是一项政策理念具体实施的行为模型。原型可以将抽象概念变得鲜活,这样整个组织就可以了解并理解这个抽象概念,是一个形象化的过程。无论哪种类型的原型,在设计管理中都应该尽可能地去制作完成,这不仅仅是为了检验成果,也是进行再创新过程的一环。例如对于—项“制度改革”决策的原型制作,可以以临时小组或部门的形式在小范围内进行试行,将具体的方案针对不同的情形尽可能详细地转换为执行条例,一一落地实施。在将方案转换为原型过程中可能会发现一些赘余、思虑不周或是无法实际试行的问题,这是我们制作原型的初衷。制作模型可根据实际内容进行操作,有些模型可能无需太过精细,只需要做到能够将想法实体化、能获得足够的反馈、推动设计进一步发展即可,但有的模型就可能要求较高,需要精细制作,才能看出效果。在整个设计阶段,原型制作可以时时进行,尤其是构思阶段,可以制作草模—简易的模型帮助创新。

(五)测试

在产品进行市场推广前,需要对产品做测试,测试阶段是设计师或评估人员、执行人员使用原型设计阶段确定的最佳解决方案严格测试整个方案的最终成果。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所做的成果进行实验,检验其可行性、有效性,从中发现新的问题,从而进一步完善解决方案。这是一个迭代的过程,根据测试的结果来重新审视整个设计流程,进行筛选,更新。

将设计引入管理必然要经历测试这一阶段,这也是管理创新的一种手段。无论是对于项目、组织还是决策的设计管理,其设计的过程都是一个更新迭代的过程,可以不断寻求更优方案。将最终的成果进行试行,通过反馈进行完善更新,再进行试行……循环往复,为寻求最佳结果不断努力。即使是已实施的项目同样可以不断进行测试,更新迭代。

在测试时应该注意要尽可能严格,细致,深入实施到“人”的层次,尽可能使测试者和最终得出的方案之间产生多方位、多维度的交互行为,包括物理行为和感情行为,充分体验设计的成果,获得完整、真实的反馈,这也是设计思维“以人为本”原则的体现。同时,测试的结果应该是设计师或管理者进一步完善方案、改进创新、精细细节的重要依据。

结论

设计管理作为一种新的范式,与传统的管理模式之不同在于其对分布式资源管理、协同、迭代的工作方式以及发散的思维模式的重视[9]。设计管理将设计引入管理战略体系中,因此,对设计管理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必须重视设计思维。从设计思维的五阶段——同理心、定义(问题)、构思、原型、测试这五个层面研究总结得出设计管理方法的“五阶段模式”理论,使得设计管理的方法论系统化、层次化、具体化。当然要注意的是,基于设计思维的设计管理“五阶段模式”方法论不是顺序性的,它可以并行发生,不断进行迭代循环。

参考文献

[l]刘国余设计管理[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

[2]李彦,刘红围,李梦蝶等设计思维研究综述[J]机械工程学报,2017 (03):1-20

[3]蒂姆布朗(TimBiown).IDEO,设计改变一切[M]万卷出版公司,2011

[4]王瑞,魏天刚设计思维在生活中的体现[J]现代装饰,2016 (06):125

[5]彼得摩霍兹应需而变 设计的力量[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6]王莉,邵晓峰设计过程中“同理心”的运用及探索[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7 (04):24-25

[7] Kim,Y-J,Chung,

K.-WTrackmg Major Trendsin Design Management Studies[J].Design ManagementRevlew.2007

[8]肖丹创新思维比获奖重要[J]中国科技奖励,2013 (10):3

[9]张立群设计管理的方法体系[J]装饰,2014 (04):15-20

[10]苏芸,潘荣焕服务设计思维下的数字出版人才培養研究[J]设计,2017,30 (22):116-117

[11]安柏文品牌设计思维 “性设计”研究[J]设计,2017,30 (19):86-87

[12]毛艳,郑旺苗,张强基于设计趋势的故事化设计思维研究[J]设计'2016,29 (7):42-43

作者:张怡

第三篇:生态建筑设计原理及设计方法

【摘 要】建筑本身是人类创造出来的介于人类和自然界之间的一种微观环境,建筑不但需要作用于人类,还必须作用于自然生态环境,并且还会长期的给使用者以及周围环境造成影响。在进行建筑建造的时候,消耗的能量和资源是比较多的,并且还会造成大量废弃物的产生,这对生态环境保护更好的进行是非常不利的。而在世界的不断发展过程中,以生态建筑为主,符合世界发展潮流和人民群众的要求。基于此,本文就将对生态建筑设计原理及设计方法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生态建筑;设计;原理;方法

1、生态建筑设计原理

1.1、尊重自然的原则

建立人工与自然的互惠共生关系,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在注重建筑生态循环再生能力的同时,尽量可能的减少对原始自然环境的变动。

1.2、整体优先的原则

德国哲学家谢林在《艺术哲学》中指出,“个别的美是不存在的,惟有整体才是美的”。根据生态学的整体性特征和生态建筑学的系统性和整体性特征,在生态建筑的设计过程中,在充分利用资源的同时要坚持建筑的建设程度,注重城市生态环境空间的整体性,防止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生态环境恶化。

1.3、低碳绿色的原则

“绿色”一词包括了生命、节能、环保三重意义。即对能源的高效利用,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取得最大的经济产出,实现最少的废物排放,减少各种资源的浪费,追求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1.4、延续文脉的原则

建筑应充分利用当地材料,结合地区气候地形地貌,延续地方文化和民俗,反映当地的生態文化特色,以此表现全球生态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

1.5、以人为本的原则

注重人居环境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创造安全、新颖、舒适、宜人的人居场所,满足人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满足现实需求和未来需求、满足人类自身进化的需要。

1.6、可持续发展原则

和谐性是生态文明城市的核心内容,保持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自然系统内的高度和谐统一,合理利用资源,实现社会、经济与环境效益的统一。

2、生态建筑设计方法

2.1、建筑环境规划

在房屋建筑环境规划方面,生态建筑设计观的应用主要表现在建筑能否与自然地理环境相适应。自然环境、社会经济与文化、技术发展等因素影响建筑的产生和发展。建筑环境这一点在古代园林的建造上表现的更为突出。纵观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建筑群,它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体现出一种建筑形态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性。在古建筑的选址和建设过程中,先人们追求天人合一,在一定程度上将生态建筑观与建筑规划融合在一起。但是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建筑的这种观念却逐步退化,对环境的破环也在不断增加。建筑设计师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着重考虑如何去规划建筑形态,将生态学原理作为指导原则,综合运用系统科学、环境科学等方法,合理规划复合生态系统,改善生态关系,协调生态建筑系统内的功能和结构,以保证自然与资源的保护与平衡,使两者协调发展。

2.2、屋顶设计方法

在现阶段高层建筑设计中通常都是采用大体量简单的立方体和圆柱体为主的。在城市化高速发展中,这种建筑结构形式在设计中,由于存在着缺少识别性和丰富感的缺陷逐步被人们忽视,以框架结构和个性化设计为主的建筑结构逐步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青睐。屋顶作为建筑结构的重点,在设计和施工中是建筑物的第五立面,因此一般在设计中都是通过采用具有吸引性的结构和景观来进行标识和引导作用。顶层面积相对其外表面积,在设计的过程中对其热性能要求和美观性要及时的控制,但是由于受到新材料的影响,可以在设计的过程中通过设置屋顶架空板(二层屋顶)、屋顶平台绿化,来降低屋顶的热负荷,并形成自己独特的建筑符号。

2.3、外墙设计

重点双层维护结构,称为“可呼吸的皮肤”,通过设置双层外墙,使空气在“双层”间自由流动,并通过空气动力学的作用,迅速带走热空气,形成自然对流。还可以利用文丘里管喇叭口的抽吸作用,将热空气由下而上抽吸,形成强制对流,达到良好的降温作用。而在冬季,双层外墙将可以形成一个温室。有利于节约采暖,同时还可以起到降低噪音的作用。由于高层建筑的直接开窗会造成局部紊流,不易控制,而双层维护结构可以避免这种情况出现。

2.4、遮阳要求的设计方式

无论是多层建筑还是高层建筑对遮阳都有一定的要求,那么在高层建筑中如何做到遮阳是很重要的。在高层建筑中,要想做到遮阳,可以在外墙设计遮阳板。设计外墙遮阳板不能千篇一律,要因地制宜,不同的地形地势和地区对外墙遮阳板都有不同的要求,还要考虑到季节的差异。遮阳板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是固定的,夏季时可以遮阳,冬季时又可以使室内温暖;也可以利用其他材料,制造不同形式和风格的遮阳板,这也使建筑整体充满活力,形成独具特色的建筑形态。

2.5、通风和采光设计方式

在高层建筑中,如果是自然通风,那么在建造的时候形状就尽可能地向风向展开,由于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是温带季风气候,夏天热,冬天冷,所以如果高层建筑利用自然通风,在选择风向时,一般都会以夏季的风向为标准,形状也相应的向夏季风向展开。利用自然通风,可以减少原材料的使用,节约成本。在采光方面高层建筑也可以充分地利用大自然,自然采光不仅有助于健康,还可以充分地开发太阳能。当然,如果高层建筑没有充分地条件可以利用自然的通风和采光,也可以把中庭当作过度地带。空气通过沿中庭上升而形成对流,并可通过中庭进行辅助自然采光。同时中庭设置也是建筑中的一个非常吸引人的场所,是一个富有情趣和魅力的空间。

2.6、设计更加人性化

以往设计注重实用型,利用较小的空间设计出更大的利用空间,而如今随着生态文明的发展,住户对建筑设计提出更高的要求,不仅重视实用价值更加强调审美效果。设计者在设计时要综合环境氛围,经济效益,人际交往等多方面因素,结合住户的对设计的要求和地域的文化特征,以人为本,设计出展示住户个性特点,展现文化风貌的建筑。

2.7、少费多用于建筑

少费多用于建筑就是使用较少的物资和能源,建设更多体现生态文明的建筑物。

该建筑特点: 灵活搬迁,大规模建造,经济使用,循环利用物资,且环境适宜,形成独立生态环境。这就要求我们使用原生自然能源,例如: 利用地热资源,在北方冬季较为寒冷,传统的供暖系统被地暖设备取代,这样减少煤炭和天然气的使用,减少人力和物力,降低成本实现少费多用于建筑。

3、生态建筑设计发展

3.1、研究原生的生态建筑,探索现代生态建筑的发展之路

从建筑物出现的原因出发对建筑物进行分析,建筑物是人类活动的内在机制与自然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逻辑产物,包含了内在的生态精神。简而言之人之所以会定居,就是因为人类体验到在建筑中生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稳定,这种建筑精神可以称之为原生的生态建筑。

3.2、探索和运用新的生态技术,加快建筑的生态化

在人类的发展历史中,建筑物的发展伴随着人类从古至今,在建筑领域建筑的设计形态和具体建筑技术工艺都在不断的发展,在未来的建筑领域这一特性也会延续,并以建筑的生态化为目标,所以在建筑活动中不断探索、应用新的技术,将会是未来建筑的一个主要的发展方向。

总言之,生态建筑是一项长远的、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是建筑工程发展到今天的一项飞跃。与今后人们生活生产密不可分,具有可持续性发展的特点。这就要求建筑设计要体现生态文明。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要遵循自然规律,利用规律,创新建筑设计,最大限度使用可再生能源,实现可再生能源取代不可再生能源的理想,构建现代建筑设计,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谭亚武.生态建筑设计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06.

[2]张权.生态建筑设计的应用原理及设计研究[J].民营科技,2014,02:162.

[3]王玉卿.当代建筑生态设计研究程式[D].重庆大学,2008.

[4]朱贤宝.生态建筑设计原理及设计方法研究[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3,09:79-80.

[5]张丽君.生态建筑设计策略研究[D].天津大学,2003.

作者:何冰冰 盛立鹏

上一篇:疾病护理论文范文下一篇:通信软件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