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如水流淌范文

2022-05-31

第一篇:日子如水流淌范文

在平凡的日子里流淌美丽观师德启思录有感

在平凡的日子里流淌美丽

——观《师德启思录》有感

人言岁月无痕,而我要感谢岁月有痕的生活。近日,我观看了关于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系列教学片《师德启思录》,回首自己的为师之路,可谓百般滋味上心头。

儿时,心中的“教师”是神采飞扬、高在台上的一名指挥家;后来,知道是《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是《好大一棵树》;现在,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师是能叫开春天的蜜蜂,用自己的生命绘制绿色,并融入绿色。

坐观《师德启思录》,又一次聆听孔夫子悠然的教诲,再一次感受陶行知“捧一颗心来,带一根草去”的博大情怀,以及外国思想家、教育家马卡连柯、苏霍姆林斯基等人的学说,„„一切的一切,都如沐春风、醍醐灌顶;一切的一切,都在鞭挞着我的心灵。虽然每集只有短短数十分钟,但“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师者”,这个问题一直在我的脑海里萦绕。虽然以前也曾苦思冥想过,但却没有这一次如此强烈。我的心灵再一次蒙受久违的幸福的折磨,让我痛并快乐的寻找着。 电视片中,胡安梅、王思明等乡村教师,在偏僻、简陋的学习生活条件、恶劣的自然环境里,忘我的奉献,毫无保留地把自己极少的工资捐献出来,为学生交学费、买书本,放弃很多能够走出深山、挣钱、出名的机会,为了改变山区的贫穷面貌和文盲现状,甘守清贫、无怨无悔的扎根山区教育事业。在他们身上,表现了无比高尚的品德和情操,闪烁着师德的熠熠光辉。他们用自己的热情和道德责任感,用顽强的意志,用青春和汗水辛勤地浇灌着下一代。这是当代教师最优秀的品质,就像斗雪的红梅,纵使地冻天寒,依然迎风挺立,幽香阵阵。他们以质朴的行动,让我更坚定了教师的“本色”——真诚、奉献、恬淡、乐学。 作为教师,我们每天在教室,用笔做犁,耕耘黑板和纸上的土地,其实,是耕耘心灵的土地,播洒的是知识,是爱,是信念,是希望„„如同蜜蜂的我们,叫开的是一个个孩子的心中的春天,除了“本色”,更应该充满“诗意”。用友善的微笑,让学生打开心扉,拥有健康心理;善用鼓励,吝啬嘲笑,让学生拥有平等的教育;运用赏识教育,激励学生,乘风破浪,敢于创新;帮助学生树立理想,实现美丽的憧憬;„„

可是,电视片中,不乏对差生一味训斥、嘲笑、轻视的老师,轻率的断言他们不可救药,甚至妄加惩罚。这些所谓“差生”的精神压力很大,由于被老师和同学瞧不起,他们的心理上带有创伤,“差生”的称呼,无疑也是一副沉重的枷锁,使他们丧失自信心,产生自卑心理,其个性不仅得不到一定的发展,而且还会被扭曲,变形,形成不必要的心理误区而导致人格的残缺,走上自暴自弃的歧途。这是干渴而荒芜的画面,毫无绿色生机可言,又怎能展现教师教育中的“诗

意”?

师德内容、师德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必须随时代的变化而吐故纳新。电视片中重点提到了“在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条件下依法执教的问题”,这是时代对师德实践提出的新要求、新课题。教师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已不仅仅是道德的要求,而是法律的要求。惩罚学生最要不得,而且也是违法行为。

无数的教育实例证明,师德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一名优秀的教师,要献身教育,重在实践师德,要不断淘汰旧的东西,增添新的内容,符合时代的要求。少一些求全责备,多一些耐心开导;少一些横加指责,多一些潜能激发。读懂每一个孩子的脸庞,走进每一个孩子的心灵,让自己举手投足、不经意的一点一滴,都涂抹着动人的绿色。

我快乐,因为我从平凡中品味出甜蜜。“假如未来一片平坦,我会化成小溪,去滋润正在生长的小草;假如未来波涛汹涌,我会化成一只竞渡的飞舟,坝求知的少年送到希望的彼岸„„”这是我的心声,我会执守三尺讲台,让平凡的日子里流淌着美丽。

第二篇:让爱流淌

辉县市城北中学罗俊玲

学校很多老师都有这种感叹,当老师累,当班主任更累,当住校班的班主任更是累上加累。是啊,当班主任,补缺补差、追缴作业、调节纠纷,甚至“破案”„„工作二十一年了,当了近十五年的班主任,在多年“痛并快乐着”的班主任生活中采撷美好的闪光点,竟也发现自己收获颇丰。

夏丐尊老先生曾说过: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从事班主任工作这么多年,每年都会出现新情况,学生一人一个样,学情一年一个样,我也在工作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可其中能一以贯之、百试不爽的只有一点:真心关爱学生。“爱”字当头,架起相互信任的桥梁,许多问题就比较容易解决。去年接手了住校班,让我更加体会到了这一点。我的班里共有八十个学生,大多数都是第一次离开家住校,而且有一多半学生都是农村的,这就意味着我不但在白天上班要和他们在一起,而且连晚上的时间也都是他们的了。他们的衣食住行,吃喝拉撒,事无巨细,点点滴滴,都得操心。由于初一的学生小,孩子晚上都会想家,刚开始时,我每天晚上都去宿舍看他们,希望他们能尽快的静下来,可是有一名学生一看到我,就要给他妈妈打电话,说学校睡着不舒服,又是想妈妈等等,哭着闹着非要他妈妈来接他回家,第一次时我让家长来接她回家了,可这也不是办法。后来,我就天天陪他聊会天,直到他安然入睡,我才回家。繁重的工作虽然很累,但我很快

的了解了学生,也让学生很快接受并喜欢上了我。

我是一名语文老师,喜欢让我的学生写日记和周记,它们是我和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也把我和学生的距离拉近了。我批阅他们的文章,就好像看到他们那一颗颗或喜或忧的心,于是我就会把我的心交给他们,给他们鼓励,给他们安慰。我还常通过作业本上的留言和学生进行交流,对他的每一个细小的进步都给予最大的鼓励;在批改作业时,也常用表示笑脸及哭脸的表情符号代替作业中的优点与不足。我想这样的一份用心,一份爱,一定要被学生领悟到。于是我在给学生交流时毫不掩饰我对他们的爱,孩子的眼睛是雪亮的,当它们感受到老师的爱时,就会激起他们的情感回报并乐于接受老师的教育。不然不会有学生在我喉咙不舒服时悄悄把金嗓子喉宝放在我的办公桌上;不会有学生肯向我吐露心中朦胧的情感寻求我的帮助。在我付出的同时,我收获了心情的惬意和自得,也赢得了同学们的信任和理解,工作起来也更得心应手了,因为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希望我们的班级更优秀。

高尔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会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才会教育。所以,我们只有用饱含爱的眼睛去观察,用充满爱的心灵去体悟,我们才可能进入一个个神秘的世界,才可能去碰撞一个个幼小的心灵,使我们的教育更有效,更有意义。

我希望在教育的海洋里,让爱自由流淌。

让爱流淌

单位:辉县市城北中学

姓名:罗俊玲

第三篇:流淌的青春

时光,如流星般悄然陨落,从不等待错过它的人。

三年的初中生活匆匆而过,没等我回过头来回味与铭记些什么时,尽头已在眼前。

人生自古伤离别,看着中考诡异的笑容渐渐明朗,离别的日子越来越近。我多么希望时间就此停止,我宁愿做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生活在忙碌而迷糊的十五六。每天看着阳光灿烂白云朵朵,盼着毕业的解脱,为了中考暗无天日地解决掉一堆堆习题。

曾经无数次地梦想毕业以后的海阔天空,逍遥自在,期盼那一天早日来临,而今它就要来了,我却怕了,不是怕中考,而是怕离别。我怕看到大家在初中的最后一次互道珍重,对着镜头笑着哭的模样,害怕大家一起在空旷的校园中喊着“朋友一生一起走,那些日子不再有”,“其实不想走,其实不想留”。我想,我已深深地爱上班里的同学和老师。无论是批评过我表扬过我的老师还是一起在绿茵场上挥汗如雨的伙伴们。三年里,也没说过几句话似熟非熟的同学抑或有过如雾般朦胧情感的男生。此时此刻都鲜活的显现在我脑海里。我想到我考试考砸后老师找我谈话,想到运动会上大家团结一致奋力拼搏登顶夺冠,想到睡觉前他发短信给我说晚安,想到一不小心把脚扭伤后同学为我端菜送饭三年的时间,没有经历过什么大起大浪,也没有发生过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是平静而看似波澜不惊实则处处洋溢温情的生活足以成为我留恋的理由。

第四篇:亲情流淌的课堂

——《荔枝》案例分析

我们应该培养学生具有面对一朵野花而怦然心动的情怀。 ——题记

【上课前集体备课的思考】

语文课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当学生用情感领悟着母语的同时,母语也同时熏陶着学生的情感。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教育应该成为学生生命世界中的一片绿洲,成为学生心灵世界中的一股甘泉。

关于教材:

《荔枝》是现代著名作家肖复兴的一篇感情真挚、文笔优美的散文,是引导学生受母爱,感悟人性美,形成人文素养积淀的好素材。

课文以荔枝为主线,叙述了几个“母慈子孝”的感人事例,赞扬了母亲的伟大,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念念不忘母亲的恩情,折射出人性美的光芒。其中几个片断的描写细致传神,值得学生细细揣摩,学习写法。结尾“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含义隽永,令人百感交集。

亲情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感情,是人类文化永恒的主题。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感人的文章,比较典型的除了《荔枝》,还有《麻雀》、《金色的脚印》、《游子吟》、《小抄写员》等。课本之外更有丰富的阅读材料,从古代到现代,从诗歌、散文到小说。

关于学生:

在学习《荔枝》前,学生已经通过语文课和课外阅读的积累,有了一定的情感和语言储备。孩子们天天沐浴着父母爱的阳光,徜徉在父母爱的怀抱中。在他们的身边每时每刻都演绎着感人的亲情故事。但由于孩子们不善于细心观察、用心感受,他们很少能从生活的琐事、细节中体会到母亲的良苦用心,感受到母亲的伟大。通过文本的学习,在潜移默化中让孩子的情感敏感起来,心思细腻起来。

关于教师:

作为教师的我,既是父母亲的孩子,也是孩子的母亲,双重身份集于一身。对孩子我要付出母爱,对父母我要报答他们的恩情。因此对课文的感受更真切、丰富。特别是经历了失去母亲的巨大悲痛后,再阅读课文《荔枝》,更觉得母爱的伟大。文章的字字句句都撞击着我的心灵,母亲慈爱的笑容、举手投足仿佛就在眼前,每读一遍课文我都会泪流满面。中秋前夕,我情不自禁写下《中秋月儿依旧圆》。将教师丰富的人生经历作为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加以开发,能够更好地引领孩子走进课文,走进作者的心灵。

关于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感悟那份穿越时空的母爱和人性美,形成人文素养的积淀。

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在课文重点片段、词句的品味中,领悟文章的情感和作者遣词用句的匠心。 知识与能力:学习抓住细节,品味文章的情感。掌握课后10个生字和“思考*练习”中的问题。正

1 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重点难点:从课文的细节描写中体会思想感情。揣磨细节描写在表情达意上的重要作用。理解、感悟结尾“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关于教法:

情感型文章以丰富的情感“感人心,动人情”。教学这类课文要捕捉课文的动情点,在读悟课文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悉心品味,与作者、人物同悲欢,共爱恨,以文章美好的情感涤荡孩子的心灵,净化孩子们的灵魂。根据教材和学情,采用“情境——对话——体验”的阅读教学模式,具体的教法:情境教学法,对话教学法,学法:读、悟、议结合,体验情感。

教学过程中主要体现以下几点:

一、开发课程资源,引进丰富的情感之水。语文世界是一个丰富的情感世界,情感教育的源头活水在语文课程中。充分利用和合理开发教材、教师、学生等课程资源,把握课文内在的情感因素,唤起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情意发展。

二、创设教学情境,疏通情感之渠。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蕴含在语言文字之中。阅读教学要“披文入情”,借助文字进入作品的情感世界。本课的教学,用教师的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描述、多媒体色彩鲜艳的图片和舒缓优美音乐等创设教学情境。用生动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对课文的感知,疏通学生情感的渠道,调动学生精神层面的享受,从而获得情感的体验。

三、平等对话,滋润孩子的心灵。对话是师生文本之间深层次的情感交流。平等性和民主性是教学对话的必要前提。只有在平等、民主的氛围中,师生之间才能分享彼此的思考,交流彼此的情感和体验。教材丰富的情感因素才能融入孩子的心灵深处,以课程的情感之水滋润学生心灵之洲。教学中教师力求始终以参与者的身份,真诚地与孩子们交流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对母爱的感悟,尊重孩子的个性体验,聆听孩子的想法,去打开孩子心灵的大门。

【教学主要环节实录】

一、语言渲染,奠定情感基调

师: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世界上有一个最伟大的女性,她就是慈爱的母亲;世界上有一种最无私的爱,那就是深沉的母爱。母爱是参天的大树,母爱是温馨的港湾。同学们一定也吟诵过这些美丽的语言,但真理解它们吗?但愿通过学习《荔枝》,你们能早一点领悟母亲与子女的绵绵之情。

二、品读课文,感受母子深情

1、认识“细节”,从文中寻找细节。

2、以“母亲第一次吃荔枝”为例 ,学习从细节中体会情感。

师:多媒体出示“(母亲)筋脉突兀的手不停地抚摸着荔枝,然后用小拇指甲盖划破荔枝皮,小心翼翼地剥开皮又不让皮掉下,手心托着荔枝,像是托着一只刚刚啄破蛋壳的小鸡,那样爱怜地望着舍不得吞下„„”这是课文对母亲第一次吃荔枝的描写。你觉得在这个片段中,哪些描写细致非常?

生:作者把母亲吃荔枝时的动作描写得非常细致。

2 师:圈出这段话中表示母亲动作和描写这些动作的词语,你从这些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 生:从“不停地抚摸”我母亲到了母亲第一次吃到荔枝特别高兴、激动。

生:我从“小心翼翼地剥开”、“托着”、“爱怜地望着”等词语中体会到母亲对待荔枝,好像不像对待一般的水果。

师:(引导)是啊,荔枝不过是一种水果,可是母亲那样的小心翼翼,目光中充满爱怜,让我们感觉不像对待无生命的水果,像是对待什么? 生:好像对待一个有生命的东西。

师:母亲从一颗荔枝上看到的这有生命的东西是什么? 生:可能是他儿子的心吧。

师:你说得真好。一颗颗荔枝,是儿子的一片片孝心啊! 生:我体会到了母亲爱吃荔枝。

师:从一连串的动词中,我们体会到了那么丰富的情感。同学们能用朗读来把这些感情表达出来吗? 生:有感情地朗读。

3、小组合作,品读文中的其他细节描写。(过程略)

4、感悟“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

师:(多媒体播放伴随着悲凉、舒缓的钢琴曲的画面)看那,在浓密的绿叶丛中,一颗颗荔枝在夏日的风中轻轻摇曳,荔枝又红了。然而,我慈祥的母亲啊,如今你在哪里呢?您勤劳节俭了一生,唯一的喜好就是吃荔枝,我却连这个愿望都没让您满足,这是何等的遗憾,让我产生了多少无法弥补的痛楚!一句“荔枝依旧年年红”包含了作者多少复杂的情感和没说完的话呀。此刻,如果你就是这位儿子,你想说些什么呢?用你的笔,写下你心中的千言万语吧。 生:课堂练笔,交流。

三、叙述故事,体验亲子之情

师:其实,对于我们自己的父亲母亲,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他们为我们承受着那么多的风风雨雨,总把最好的东西让给我们。(多媒体出示我写的《中秋月儿依旧圆》,学生浏览)

同学们,相信每个人都有一位深爱着你们的母亲,大声地说出来吧,说说母亲无微不至关爱你们的点点滴滴。

生:妈妈整天工作,都是为了我。

生:有一次我病了,妈妈非常着急,陪着我上医院。 生:我有学习上有什么不懂的妈妈就教我。

生:妈妈为我买好吃的,为我买新衣服。自己却不舍得吃,不舍得穿新衣服。

师:妈妈为我们做了很多很多,为了孩子,她们可以不惜一切。我们又给了他们多少报偿呢?去爱她们吧,因为她们值得你爱;快去爱她们吧,趁现在你们还有母亲可以孝敬,不要像老师和作者那样留下深深的遗憾!

四、回归生活,升华亲情

帮妈妈做一件事情,注意观察妈妈的动作、神态,听她说些什么,然后写下来。注意细节的描写。

3

【第一次评课内容】

新课程观下的课堂教学资源是宽泛的,也是开放的。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老师不仅让学生阅读相关的文章,还将自己的经历,作为教学资源,用于课堂教学。这样,不仅用教师自己的情感经历帮助学生架起了走进文本的桥梁,而且这种平等的对话拉近了师生的心理距离。所以本节课的课堂氛围很好,其一是与文章的主题十分吻合,孩子们始终沉浸在一种温馨的爱之中;其二,师生关系十分融洽。但是学生思维不是很活跃,不能积极参与对话,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比较肤浅。

原因分析:学生虽然生活在母爱中,但是,很多时候他们把父母亲的爱看作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他们是生在福中不知福,因此不能与课文发生共鸣。

改进意见:有必要让孩子与爸爸妈妈一起阅读课文,一起回忆自己成长过程中父母亲的付出。把家长资源也引入课堂。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让孩子们把自己的生活与课文联系起来。 【修改后的教学主要环节实录】

课前:为学生提供相关的亲情文章,要求学生与家长一起阅读课文和相关资料,一起谈谈读后感想。与父母一起回忆,自己成长过程中父母的点点滴滴的付出。并选择一件小事记在日记中。

一、语言渲染,奠定情感基调

师:今年暑假,老师经历了刻骨铭心的痛苦。7月19日早上,与病魔抗争了四年多的母亲静静地走了,没有任何痛苦的呻吟,更没有作些许的挣扎,以至于坐在床前的我都不知母亲离开我们的具体时间。母亲不愿惊动我们,不愿我们有更多的痛苦,她把所有的痛苦都一个人承担了。不管我怎样的千呼万唤,也无法把她从上帝那儿唤回。

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世界上有一个最伟大的女性,她就是慈爱的母亲;世界上有一种最无私的爱,那就是深沉的母爱。母爱是参天的大树,母爱是温馨的港湾。老师以前多次吟诵过,可是对于这些话的理解一直是肤浅的,但经历了失母之痛后,我才真正懂得了它的内涵。这似乎有些迟了。但愿通过学习的《荔枝》,同学们能早一点领悟母亲与子女的绵绵之情。

二、品读课文,感受母子深情

1、认识“细节”,从课文中寻找细节。

2、以“母亲第一次吃荔枝”为例 ,学习从细节中体会情感

师:多媒体出示“(母亲)筋脉突兀的手不停地抚摸着荔枝,然后用小拇指甲盖划破荔枝皮,小心翼翼地剥开皮又不让皮掉下,手心托着荔枝,像是托着一只刚刚啄破蛋壳的小鸡,那样爱怜地望着舍不得吞下„„”这是课文对母亲第一次吃荔枝的描写。你觉得在这个片段中,哪些描写特别细致? 生:作者把母亲吃荔枝时的动作描写得非常细致。

师:圈出这段话中表示母亲动作和描写这些动作的词语,你从这些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 生:我从“小心翼翼地剥开”、“托着”、“爱怜地望着”等词语中体会到母亲对待荔枝,好像不像对待一般的水果。

师:(引导)是啊,荔枝不过是一种水果,可是母亲那样的小心翼翼,目光中充满爱怜,让我们感觉不像对待无生命的水果,像是对待什么?

4 生:好像对待一个有生命的东西。

师:母亲从一颗荔枝上看到的这有生命的东西是什么? 生:可能是他儿子的心吧。

师:你说得真好。一颗颗荔枝,是儿子的一片片孝心啊! 生:我体会到了母亲爱吃荔枝。

生:母亲那么爱吃荔枝,不仅因为她第一次吃到荔枝,而且因为荔枝是她儿子买的,她是因为爱儿子,才这样高兴的。

师:这就叫爱屋及乌。同学们有过这样的经历吗? 生:(交流略)

生:从“不停地抚摸”我母亲到了母亲第一次吃到荔枝特别高兴、激动。

母亲为了儿女付出了很多很多,儿子只是买了一斤荔枝,她就这样高兴、激动。母亲的涌泉之恩,却只要滴水的回报,母亲是多么的无私啊!

师:你的体会非常独特,也很深刻,说实话,老师也没有你想得这么深入。能告诉老师你是怎样体会到吗?

生:昨天,我和妈妈一起读了老师你写的《中秋月儿依旧圆》,里面有一句话“母亲一生的付出,只图在她生命的尽头,女儿能陪上一程,说上一句知心的话。”妈妈说:“老师的母亲给子女很多,却只要儿女陪她说几句话,这就是涌泉之恩,只要滴水的回报。”刚才我读了这段话就想到了。 师:你真是个善于学习的孩子。 „„

师:从一连串的动词中,我们体会到了那么丰富的情感。如果此刻,你就是这位母亲的儿子,看到自己的母亲这样的小心翼翼地吃荔枝,你会说些什么? 生:妈妈,您吃吧,吃没了,我再给您买。 生:妈,好吃就多吃点,不要心疼钱。

生:妈妈,您为了我们一直省吃俭用,直到这么大年纪才第一次吃到荔枝。我对不住您! 师:真是善良懂事的孩子。同学们能用朗读来把你们体会到的情感表达出来吗? 生:(有感情地朗读)

3、小组合作,品读文中其他的细节。(过程略)

4、感悟“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

师:(多媒体播放伴着悲凉、舒缓的钢琴曲的画面)看那,在浓密的绿叶丛中,一颗颗荔枝在夏日的风中轻轻摇曳,荔枝又红了。然而,我慈祥的母亲啊,如今你在哪里呢?您勤劳节俭了一生,唯一的喜好就是吃荔枝,我却连这个愿望都没让您满足,这是何等的遗憾,让我产生了多少无法弥补的痛楚!一句“荔枝依旧年年红”包含了作者多少复杂的情感和没说完的话呀。此刻,如果你就是这位儿子,你想说些什么呢?用你的笔,写下你心中的话吧。 生:课堂练笔,交流。

三、叙述故事,体验亲子之情

师:其实,对于我们自己的父亲母亲,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他们为我们承受着那么多的风风雨

5 雨,总把最好的东西让给我们。每当我给母亲买些水果、食品,她都会责怪我太破费。可是,每次她来看望我们,总会带一大堆好吃的,那都是她亲手种的新鲜蔬菜、水果。就是在她病重得不能走路时,还吩咐父亲早早种下我们爱吃的玉米、香瓜。还记得家门前满树鲜艳的西红柿,那是她为孙女准备的,她自己从来不吃。同学们,相信每个人都有一位深爱着你们的母亲,都有像老师一样的感受,那么,大声地说出来吧,说说母亲无微不至关爱你们的点点滴滴。 生:讲述放学时妈妈带病送雨伞的故事。(略) 生:妈妈熬夜为我打文章。(略)

生:为了到车站接自己,妈妈在车站等一个多小时。(略) 生:妈妈为了不让我担心隐瞒了自己的病情。(略) „„

师:是呀,为了孩子,妈妈可以不惜一切。我们又给了他们多少报偿呢?去爱她们吧,因为她们值得你爱;快去爱她们吧,趁现在你们还有母亲可以孝敬,不要像老师和作者那样留下深深的遗憾!

四、回归生活,升华亲情

帮妈妈做一件事情,注意观察妈妈的动作、神态,听她说些什么,然后写下来。注意细节的描写。

【再次评课内容】

平等对话,情溢课堂

(由子课题组长唐莉娜整理)

新课标突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教学中的地位,根据课程的特点,将其贯穿于各阶段的目标中;并强调了人文素养的提高主要靠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而不是靠灌输。

一、角色变换,构建对话平台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无疑,这个对话过程所要求的教师角色不再是一人高高在上唱独角戏,而是要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通过各自对文本的理解,构建平等、民主的互动课堂。在〈荔枝〉一课的教学中,老师并没有直接将学习方法灌输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凭借自己的读书、学习的经验,交流一下,“按照我们已有的经验,你认为该怎样学习?”学生畅所欲言。老师不失时机,“今天,老师为大家提供一种新的体会文章情感的方法。课文有些地方描写得特别细致,这叫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作者表情达意的需要。抓住细节,细细品味,能够体会文章的情感。” 在这堂课的教学中,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主动地要求学习,新课程为师生双方搭建了师生平等对话的平台,教学不仅是教师教、学生学,而变为了师生互教互学,教师与学生的位置由从前的以教师位中心变为了平等的、朋友式的新型师生关系。

二、真情交流,创设情感课堂

情感也是儿童发展的内在动因、手段和目的。在语文教学中,只有善于激发起学生的情感,以情感为纽带,学生才能展开想象,启动思维,才能从中感受、体会、感悟、理解,并获得一定的语文能力。《荔枝》教学伊始,教师叙述了暑假失去母亲的亲身经历,为文章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调。。

6 文末,老师又饱含深情地抒发了她对母亲的怀念。此刻,有的学生眼圈已经红了,有的学生泪水溢满了眼眶„„在这潜移默化的情感熏陶中,学生被老师那富有真情的话语所感动,被自己的身边那富有真情的事例所感动。接着教师顺水推舟,启发学生从生活中的点滴感受母亲那深沉的爱,讲讲自己的亲情故事。学生的发言虽然是身边的小事,但那足以证明,孩子已经深深地体会到父母心中无私的爱。

教师的真情流露,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主动求知、探索的积极性。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替代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教学艺术首先是说话的艺术。”

三、个性阅读,激活内心体验

“一千个观众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文本是一个多层面的未完成的图式结构,有着许多的空白点和不确定性,具有开放的“召唤结构”。有待读者用自己的感觉和经验去填充这些描写的空白处,需要读者富有个性的阅读。课文中细节描写颇多,老师为激活学生的内心体验,提倡个性阅读,“你觉得作者哪里写得比较好?为什么?”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说“作者对母亲的动作描写非常细致,从这简单的几笔中,可以看出母亲对儿子的爱”,有的说“我觉得作者对沙果描写得很细致,可见母亲平时很节俭”„„又如:讲到母亲爱屋及乌,因为爱儿子,所以也爱儿子买的荔枝时,老师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类似的经历,孩子们跃跃欲试。再比如:在学到母亲第一次吃荔枝这一细节时,老师设置这样的问题:“如果此刻,你就是这位母亲的儿子,看到自己的母亲这样的小心翼翼地吃荔枝,你会说些什么?”真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回答正是他们的内心体验:“母亲,您吃吧,吃没了,我再给您买”“妈,不贵。好吃就多吃点,不要心疼”„„老师没有束缚学生的思维,而是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说自己想说的话,表达自己想表达的情感,让学生富有个性地阅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自主和体验激发了他们内心的体验。

【教学后的自我反思】

浇灌孩子生命世界的绿洲

——《荔枝》教后感

语文课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当学生用情感领悟着母语的同时,母语也同时熏陶着学生的情感。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教育应该成为学生生命世界中的一片绿洲,成为学生心灵世界中的一股甘泉。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情感因素,引导学生用情悟文,以文本丰富的情感浇灌学生生命世界中的绿洲。《荔枝》的教学过程中,我是通过以下途径来对学生进行情感的熏陶的:

一、全方位、多层次地开发课程,引来情感之水。

二、运用多种手段创设教学情境,吸引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对课文的感知,疏通学生情感的渠道,调动学生精神层面的享受,从而获得情感的体验。

三、平等对话,润情感之洲。对话是师生文本之间深层次的情感交流。创设民主、和谐的氛围,师生之间才能分享彼此的思考,交流彼此的情感和体验。教材丰富的情感因素才能融入孩子的心灵深处,以课程的情感之水滋润学生心灵之洲。

一、开发课程,引情感之水

语文世界是一个丰富的情感世界,情感教育的源头活水在语文课程中。充分利用和合理开发课程资源,把握课文内在的情感因素,唤起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是促进学生情意发展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首先,挖掘教材中的情意发展因素。《荔枝》一课,以荔枝为主线,叙述了几个“母慈子孝”的感人事例,表现了那份穿越时空的母爱,闪烁着人性美的光芒。文章描写十分细腻感人,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这些细节,通过对重点词句与段落的读、思、议、悟,领会文章中母子之间深厚的感情。

其次,利用教师自身的资源。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荔枝》对于一个已为人母,又刚刚失去母亲的教师来说那种感受刻骨铭心。每读一遍课文,我都禁不住泪流满面。特别是课文含义隽永的结尾“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更是令人百感交集。于是我用泪水写下了怀念母亲的散文《中秋月儿依旧圆》。这文字是一个读者与作者的情感共鸣,是联结学生与文本的桥梁。在这里教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也是宝贵的课程资源。

第三,挖掘学生和家长等丰富的素材性课程资源。每个学生拥有或曾经拥有母爱。但是由于学生个性、生活经历、情感等的差异,他们对母爱的体验各不相同。大多数孩子生在福中不知福,他们很少能从生活的琐事、细节中体会到母亲的伟大。而家长则不同,他们有为人子(女)的经历,也有为人母的感慨,他们对生活的感受更真切。可以借助家长的生活阅历和情感丰富学生的情感。因此,第二次教学时,我要求学生在学习课文前,与父母一起阅读《荔枝》和《母爱是一把伞》及我的拙作《中秋月儿依旧圆》,读后各自谈谈感受,并与父母一起回忆自己成长的点点滴滴,感受亲子之爱。

这一举动,得到了家长的积极应答,请听家长的心声:“父母养育我们的年代正是国家面临困难,家庭生活十分贫困的六十年代,就是在那样困难的日子里,他们把我们养大。今天我们的父母已经年老体弱,需要关心和照顾。带着我们的孩子,去关心照顾我们的老人,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常回家看看,哪怕是帮妈妈洗个碗。” “可怜天下父母心。母亲只知道奉献,不知索取,只知节俭,不知享受。读了文章让我想起了韦唯的《我用什么来报答我的父亲母亲》。”“趁父母健在,好好地珍惜父母。”家长的肺腑之言,无疑为孩子学习课文作了最好的情感铺垫。

第四,发挥媒体等条件性课程资源的作用,唤起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课前让学上网或到图书馆搜集歌颂母爱的文章、图片、歌曲等,并组织学生交流各自收集的资料。在教学课文时,适当地运用音乐、图片资料,渲染情境,强化情感。

二、创设情境,疏情感之渠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蕴含在语言文字之中。阅读教学要“披文入情”,借助文字进入作品的情感世界。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对课文的感知,有利于疏通学生情感的渠道,调动学生精神层面的享受,从而获得情感的体验。

教学《荔枝》最后一段时,以多媒体出示荔枝红了的画面和悲凉、舒缓的钢琴曲,教师声情并茂地描述:看那,在浓密的绿叶丛中,一颗颗荔枝在夏日的风中轻轻摇曳,荔枝又红了。然而,我慈祥的母亲啊,如今你在哪里呢?您勤劳节俭了一生,唯一的喜好就是吃荔枝,我却连这个愿望都

8 没让您满足,这是何等的遗憾,让我产生了多少无法弥补的痛楚!一句“荔枝依旧年年红”包含了作者多少复杂的情感和没说完的话呀。此刻,你又想说些什么呢?

学完课文后,我真情表白:其实,我们自己的父亲母亲,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他们为我们承受着那么多的风风雨雨,总把最好的东西让给我们。记得每当我给母亲买些水果、食品,她都会责怪我太破费。可是,每次她来看望我们,总会带一大堆好吃的,那都是她亲手种的新鲜蔬菜、水果。就是在她病重得不能走路时,还吩咐父亲早早种下我们爱吃的玉米、香瓜。还记得家门前满树鲜艳的西红柿,那是她为孙女准备的,她自己从来不吃。同学们,相信每个人都有一位深爱着你们的母亲,都有像老师一样的感受,那么,大声地说出来吧,说说母亲无微不至关爱你们的点点滴滴。

教师一番深情的话语,触动了学生,引起了他们感情上的共鸣。孩子们眼睛里闪动着泪花,伟大的母爱温暖着他们的心田。那些平时不在意的小事,此时在孩子们的嘴里都变得情意绵绵。

三、平等对话,润情感之洲

对话是师生文本之间深层次的情感交流。只有在平等、民主的氛围中,师生之间才能分享彼此的思考,交流彼此的情感和体验。教材丰富的情感因素才能融入孩子的心灵深处,以课程的情感之水滋润学生心灵之洲。

教学时,教师将自己的生活经历、痛苦与快乐与孩子们分享,学生感受到了老师的真诚。在引导学生从细节处体会文章的情感时,老师鼓励学生:“同一个句子每个人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读,那就会有不同的感受和体会。你有什么想法要大胆地说出来,老师有什么感受也与大家分享。”于是,对课文中母亲第一次吃荔枝的动作描写,便有了下面具有独特个性的情感体验:(1)母亲第一次吃到荔枝特别高兴;(2)母亲对待荔枝像对待一个生命。一颗颗荔枝,是儿子的一片片孝心;(3)母亲为了儿女付出了很多很多,儿子只是买了一斤荔枝,她就这样高兴、激动。母亲的涌泉之恩,却只要滴水的回报,母亲是多么的无私啊!

在接下来的自选细节体会感悟的环节中,学生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当孩子们得知:“肖复兴在写这篇回忆录时,亲妈妈早在他儿童时代就去世了,这位妈妈是他的后妈。”时,孩子们肃然起敬。一位跟着和后妈生活的孩子露出了惊异的目光。另一位男孩也在当天的日记中向我透露了他跟后妈生活在一起的秘密,要知道这是一个像刺猬一样把自己保护得严严实实的孩子啊。至此,文中那浓浓的情感已经学生深刻体会到了。

我真情表白:其实,我们自己的父亲母亲,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他们为我们承受着那么多的风风雨雨,总把最好的东西让给我们。记得每当我给母亲买些水果、食品,她都会责怪我太破费。可是,每次她来看望我们,总会带一大堆好吃的,那都是她亲手种的新鲜蔬菜、水果。就是在她病重得不能走路时,还吩咐父亲早早种下我们爱吃的玉米、香瓜。还记得家门前满树鲜艳的西红柿,那是她为孙女准备的,她自己从来不吃。同学们,相信每个人都有一位深爱着你们的母亲,都有像老师一样的感受,那么,大声地说出来吧,说说母亲无微不至关爱你们的点点滴滴。这时候,让他们联系个人讲自己的亲情故事,学生为情所动,都能从生活中的点滴感受到母亲那深沉的爱。比如:放学时妈妈带病送来雨伞;深夜,妈妈熬夜为孩子打文章;为了接孩子,妈妈在车站等一个多小时„„一篇《荔枝》融化了孩子心灵的坚冰,展现了孩子如此丰富、细腻的情感世界,这就是语文教育的魅力所在。

9 学完《荔枝》,我让学生用饱含情感的笔记下自己的亲情故事。阅读着孩子们的日记,感动着孩子们的感动。

一位教育家说:“我们应该培养学生具有面对一朵野花而怦然心动的情怀。”读着孩子们质朴、真诚的文字,感受着他们细腻的情感,我仿佛看到了孩子们心灵之洲上绽放的片片新绿。

【学生的日记片段】

片段一:今天,我偷偷地买了一面镜子,送给妈妈。这镜子用了我所有的零花钱。妈妈一见到非常欣慰,说我真的长大了,会孝顺父母了。此时她的脸颊上已经多了几滴热泪,慢慢滑落下来。妈妈仔细地端详着,连声赞叹:“真好看。”然后用一张餐巾纸包住,小心翼翼地把镜子放入皮包。

片段二:现在我一回到家就等待母亲回来。妈妈进家门,我就送上一声“妈妈辛苦了!”然后倒上一杯茶给她解疲乏,再给她按摩按摩肩膀。

片段三:今天老师跟我们学习了肖复兴的散文《荔枝》。作者的母亲是那样爱儿子,处处为孩子着想。后来老师说,作者的母亲并不是亲生母亲,是后妈。真没想到还有这么好的后妈,儿子对后妈也这么孝顺。这时我觉得这位母亲更伟大了。我的妈妈也不是亲生的,亲妈妈跟爸爸离婚了。(老师请你不要告诉别人)其实新妈妈对我也不错,可是我对她有时好,有时不好。我觉得很惭愧,对不起新妈妈。

白鹿小学 徐 敏

第五篇:让爱在心底流淌

¬¬-----综合实践活动设计

活动背景:“独生子女症”在现今的孩子身上有着越来越强烈的表现。在家里,孩子是家人关注的中心,权利无限,义务是零。在现实生活中,父母紧紧盯着的只是孩子的学习,一切围着智能转,只要学习成绩好,其他事情父母都可以代劳。致使他们:只知受惠,不知感恩;只知索取,不知奉献;只知攀比,不知回报;只知被爱,不知责任。反思他们感恩意识缺失的根源所在,关键是“爱”的泛滥所致。如今,孩子们所获得的“爱”太泛滥、太单向、太单一,使他们处于爱的麻木之中。家长们在“爱”的问题上,只尽“给予”的义务,不讲“索取”的权利,宁可自己千辛万苦,再穷也不穷孩子。久而久之,家庭小环境促成了孩子们以自我为中心、唯我独尊、目中无人的心态和习惯。而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更多时候对孩子爱的教育往往流于形式或者空洞说教灌输,而显得内容空泛单调,方法僵硬死板,其效果也就自然而然的苍白乏力。鉴于此,我决定调整教育的重心,尝试让爱的教育从身边做起,从学会孝心、感恩父母做起!

活动主题:让爱在心底流淌

活动成员:初一学生

活动时间:2008年3—6月

活动目的:尊重长辈,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诗经》上“哀了父母,生我肋带”,赞美了父母的养育之恩;唐诗中“谁言寸草心满意足,报得三春节晖”,表达了孝敬父母的渴望。爱幼敬老,形成了中华民族伦理观念和道德品质的精华部分。在新的世纪里,一个不懂事孝敬父母,不具备起码道德观的孩子,其精神世界是缺陷的,其人格是不完善的,难以成为一个真正意义的现代人。“孝”添“文”即“教”,孝为德之本。因此,把孝敬父母作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切入口和着力点,扎实开展教育活动,让青少年学生从心拥有一颗“孝心”,对于他们心身健康发展,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至关重要。通过本次教育活动,让广大青少年心感自受父母养育子女的艰辛,操持家庭的劳苦,逐步形成“人心孝敬”的良好思想品质,即常问好,讲礼貌,让父母舒心;少空谈,多帮忙,让父母省心;求上进,走正道,让父母放心;勤学习,苦钻研,让父母开心;逢难事,勤商量,让父母称心;遇矛盾,能宽容,让父母顺心;感育从,不糊涂,让父母真心;重推恩,能移情,献社会爱心。以此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形成崇尚孝道的良好社会风气。

活动的实施:

一、感受关爱,学会感动

1、“感恩调查问卷”, 了解他们对父母的了解程度,并对数据进行统计。

(1)爸爸、妈妈每天早上几点起床?几点上班?晚上几点下班?

(2)下班回家后,还要为你做些什么?

(3)爸爸妈妈每月为你花费的钱占了工资的多少?

(4)爸爸妈妈每年为自己花费的钱占了收入的多少?

(5)在你的学习上,你爸爸妈妈给过你帮助吗?

(6)你父母知道你生日吗,给你过生日吗?

(7)你几点起床?

(8)你回家后为你父母做过什么?

(9)你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吗?知道他们最喜欢吃什么?最喜欢什么颜色?

(10)在父母的工作上,你给过他们什么帮助吗?

(11)你能为父母分担忧愁吗?你知道父母的最大的烦恼是什么吗?

(12)你知道父母的健康状况吗?

2、通过书报、电视、广播、网络等信息渠道搜集、整理、摘抄以父爱母爱为主题的诗文、歌曲和故事。

3、 “诗文朗诵会”,入情入境地吟咏《游子吟》、《感谢》等感恩诗文。“爱心永恒歌咏会”,载歌载舞地演绎《世上只有妈妈好》、《念亲恩》、《妈妈的吻》等感恩歌曲。“感谢亲恩故事会”,声情并茂地讲述“黄香温席”、“陈毅探母”等感恩故事。帮助学生充分感受亲情的温馨,母爱和父爱的伟大。

4、搜集部分学生及家长的照片及成长经历中的一些感恩事件,开展“瞧,我这一家子!”照片展,让学生亲自动手给照片上版(自己制作标题、写好说明、美化润色)。让学生通过照片,回忆自己成长历程中父母所做的点点滴滴,体会到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激发学生的情感。

二、“感受亲情,学会沟通”

我每每都会碰到一些家长这么告诉我:孩子大了,现在问他学校里的事,老觉得我们烦,话也说不上几句。每当这时,那些家长脸上充满了落寞的神情。是啊,他们多么渴望当他们的孩子开心时,可以和他们一起分享;遇到挫折时,能帮他一起克服。因此,我觉得在让学生感受父母对他们点点滴滴的关心后,引导他们尝试与家长沟通就显得尤为重要。

1、每日一刻:规定学生每天在茶余饭后抽出一点时间和父母聊一聊,可以是当天学校中的趣闻趣事,也可以是学习中的烦恼或同学间的不快等等,以便父母了解自己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2、留下我的悄悄话:有时候,孩子与大人之间难免会发生争执或意见分歧。于是,我建议学生在这时候不妨把自己的心理话或所受的委屈写在小纸头上与父母交流,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冲突。

三、“升华亲情,学会感恩”

1、“感恩父母四个一”:从最基本的做起,做到“每天向父母问一声好,每天为父母倒一杯茶,每天为父母夹一筷菜,每天帮父母捶一捶背。”下发告家长书,增强家长意识,求得家长的赞同及配合,做到学校与家庭双管齐下,一起提醒、督促、肯定及赞赏孩子的“四个一”行动。每个学生回家认真实施“四个一”,班主任及时通过家长和学生了解“四个一”的落实情况,从而鼓励学生继续把四个一行动持之以恒地做好。

2、取得家长的支持,让孩子与父母交换角色,开展“今天我当家”的活动,做一天爸爸或做一天妈妈。洗衣叠被、买菜做饭、打扫卫生、预决算开支等,体会父母工作生活的辛苦。

在真切体会之后,学生都能有感而发。然后开展“感恩父母——写给爸爸妈妈的信”的书信活动,让孩子把信寄给父母。鼓励家长回信,促使活动更加感人,更加精彩。优秀文章(包括家长回信)进行展览,并推荐发表。

3、“爱的启示演讲赛”,就“如何认识亲子之爱、如何正确对待爱”等主题进行绘声绘色的演说。“‘母爱无价’手抄报、黑板报展览”,自由获取资料,独立安排版面,创造性的展示自己的审美情趣。

4、在“父亲节、母亲节”布置爱心家庭作业:

(a)送父母一句温馨的祝福;

(b)给父母讲一个开心的故事;

(c)给父母过生日,赠送亲手制作的礼物。

(d)给父母捶捶背、打一盆水,洗一洗脚;

(e)我为家里做四件家务:打扫卫生、叠被、洗碗、洗衣物。

四、“当孝敬星,懂感恩情”

在对前一阶段活动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开展“感恩的心,感激的情”主题班会汇报演出活动,邀请家长代表参加。活动中评选出 “十佳孝敬星”,并在校共青团广播站对“十佳孝敬星”作专题宣传,号召全体学生向“十佳孝敬星”们学习。让感恩、孝敬之心在学生的心田中生根发芽,培养学生从小学会感恩,从小懂得孝敬的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红旗实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计划

山在水中 2007-12-14 09:20 发表

一、 指导思想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研究和活动的开展,将继续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指导,充分体现综合实践活动的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动性、自主性的特性,以实践为核心,以活动为载体,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深化素质教育,提高综合实践活动 的实效性。

二、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

1、情感目标: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

2、知识目标:了解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社区服务和探究法的一些常识。

3、能力目标:使学生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交往协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4、过程目标:初步掌握参与社会实践与调查的方法、信息资料的搜集、分析与处理的方法和研究探索、实验实证的方法。

5、人格目标:获得亲身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的经验,塑造完善人格,初步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形成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

三、工作任务

1、 各年级组的综合实践课的组织和实施,要根据学校的工作安排,结合班级和学生实际,制定出班级综合实践课活动计划。

2、各年级综合实践课两课时安排要灵活操作,可集中安排也可分散使用,必须做到有计划、有课时、有教师、(组织)、有活动设计、有活动记载、有活动评介、有作品等。

3、综合实践课可以把校内与校外课程结合起来,积极鼓励学生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4、上综合实践课的教师要重视每次活动的设计和组织,注重发挥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积极倡导学生亲身体验的学习方法,逐步达到学生自主选择和主动实践。教师要对学生的活动加以有效地指导,

5、每堂综合实践课要集中大家的智慧,互帮互助,全员参与,鼓励个性张扬,做到人人得益。

6、本学期任综合实践按活动课程的老师,至少完成一个长线主题活动,两个短线活动,其它时间安排劳技教育、社会活动等,信息技术每周专门安排一节课。

7、学校主题活动安排:①三年级“我爱家乡”;②四年级“蓝天碧水”;③五年级“好书伴我成长”;④六年级“阳光少年”。

四、实施策略

1、组织教师继续认真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新课程解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指导与示例》等,通过学习、讨论、交流体会,使教师及时了解课改动态,明确综合实践活动的内涵。通过教育观念的改变,使教师能积极主动、创造性地投入到综合实践活动中来。

2、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中,按“主题----方案----实施----总结----拓展”的步骤进行。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将体现“以实践为中心”、“以探究为主线”,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的时间已排入课表在中,必须上足上好。在操作中,既可以整块使用,也可以分散,作灵活处理。任课教师如果要外出活动必须提前一周将活动方案交组长和教导处。

3、明确师生任务:

教师要求:(1)搞主题活动须认真写好《告家长书》,务必让每个家长明白活动的内容和活动的目的,争取家长的支持配合。(2)根据选定的研究内容制定具体的实施计划。(3)合理组建合作活动小组。(4)活动过程中扮好指导者、激励者、支持者角色;(5)作好活动过程记载、撰写指导心得、个案分析等工作。(6)活动过程中的材料要及时收集、整理,以便存档。

学生要求:在开展每次活动时,都必须完成“三个一”:(1)学写一份活动记录;(2)评价一位合作伙伴;(3)展示一份活动成果作业(记叙活动过程、收获,展示活动过程中收集的各种资料)。

4、开展好教研活动。

坚持每月一次的例会活动,及时分析总结工作中的得失,对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查漏补缺,不断完善提高。

认真上好每一节课。这一学期,安排一节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研究,老师观摩、评议共同探讨,共同提高。认真进行总结和评价。精心准备一堂课,写出活动详案,在教研活动时交流、讨论、修改。

认真写好一篇教学反思、一篇教学论文。

5、丰富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活动的方式

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要倡导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在每一项活动主题的实施过程中,要求学生尽可能多地进行活动设计、资料搜集、调查、考察、参观、

访问、实验、测量、服务、制作、社会宣传、演示、表演、总结、交流、答辩、反思等学习活动。通过学习活动方式的多样化,促进综合实践活动各领域之间的整合。

6、做好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的评价工作。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评价应以形成性、发展性评价为主,注重学生主体参与实践的过程及在这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性、合作性、操作能力和创新的意识。评价应注意多样性和可选择性,可自评、生评和师评相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采用书面考试的方法,可采用作品(手工、劳技、科技作品、调查报告、研究性学习小论文等)评价、展示与交流、成果汇报活动、技能比赛等多种方法进行。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日子如水流淌范文】相关文章:

日子流淌的声音范文06-15

真情流淌1范文05-18

真情流淌心范文05-22

爱在心中流淌范文05-23

让笔尖流淌美丽范文06-15

让爱在心中流淌范文06-15

如水人生范文05-17

人生如水范文05-17

静夜如水范文05-16

母爱如水的意思范文06-13

上一篇:社保相关事宜范文下一篇:人社心得体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