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作文素材范文

2022-06-02

第一篇:文化作文素材范文

作文素材积累,高考作文素材:中国传统文化之节日

在线1对1 家教网

三好网中小学辅导http://

作文素材积累,高考作文素材:中国传统文

化之节日

中国的传统节日在近几年来一直被提上日程,关于传统节日具体你又了解多少,如果让你书写,你会怎样写! 1中国传统文化之节日一 春节

春节的来历有一种传说,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客家人的传说)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下载更多高中学习资料、高考绝密复习总结资料,请关注微信账号:高考 gaokao010 ;高考作文 gaokaozuowen100 ;打开微信搜索关注一下账号你就可免费获取! 在线1对1 家教网

三好网中小学辅导http://

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2中国传统文化之节日二 端午节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谗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这里有一段有趣的传说。公元前340年,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汩罗江,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下载更多高中学习资料、高考绝密复习总结资料,请关注微信账号:高考 gaokao010 ;高考作文 gaokaozuowen100 ;打开微信搜索关注一下账号你就可免费获取! 在线1对1 家教网

三好网中小学辅导http://

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用竹筒装米,投江祭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

3中国传统文化之节日三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也称仲秋节、团圆节、八月节等,是我国汉族和大部分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流行于朝鲜、日本和越南等邻国。因为秋季的

七、

八、九三个月(指农历),八月居中,而八月的三十天中,又是十五居中,所以称之为中秋节。又因此夜浩月当空,民间多于此夜合家团聚,故又称团圆节。节日的特色是吃月饼和提灯笼。月饼是圆形的,象征团圆,反映了人们对家人团聚的美好愿望。

中秋节吃月饼据说始于元代,当时,朱元璋领导汉族人民反抗元朝暴政,约定在八月十五日这一天起义,以互赠月饼的办法把字条夹在月饼中传递消息。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传开来。后来,朱元璋终于把元朝推翻,成为明朝的第一个皇帝,虽然其后满清人入主中国,但是人们仍旧庆祝这个象征推翻异族统治的节日。

中秋节在新加坡是相当热闹的。节日降临前的一个月,月饼灯笼就开始上市了。月饼,不仅满足人们的口福也用来祭祖拜月,更是亲戚朋友互相馈赠的节日佳品。除了月饼,中秋节的另一种节日佳品是“柚”。

下载更多高中学习资料、高考绝密复习总结资料,请关注微信账号:高考 gaokao010 ;高考作文 gaokaozuowen100 ;打开微信搜索关注一下账号你就可免费获取! 在线1对1 家教网

三好网中小学辅导http://

对年轻人而言,令他们感到兴趣的是各式各样制作精美的灯笼,他们也趁着节日的机会,展露制作灯笼的才华,大人们也可以在一年一度的灯笼制作比赛及花灯展览会上尽情娱乐。

新加坡人也可以参加由民众联络所或会馆主办的中秋晚会。一家人一起赏月也是一件美事,在家中摆上瓜果、月饼,再添上孩子们的灯笼,就是一个温馨、和谐的中秋夜。

为了使中秋佳节的气氛更浓,庆祝活动更普遍,我们可以建议在公共场所张挂灯笼,同时主办猜灯谜等活动。 4中国传统文化之节日四 清明节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是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而有趣的,人们会举行马球比赛、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下载更多高中学习资料、高考绝密复习总结资料,请关注微信账号:高考 gaokao010 ;高考作文 gaokaozuowen100 ;打开微信搜索关注一下账号你就可免费获取! 在线1对1 家教网

三好网中小学辅导http://

荡秋千也是我国古代清明节的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丫枝为架,再拴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小朋友们所喜爱。

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风筝,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下载更多高中学习资料、高考绝密复习总结资料,请关注微信账号:高考 gaokao010 ;高考作文 gaokaozuowen100 ;打开微信搜索关注一下账号你就可免费获取!

第二篇:作文素材 传统文化

作文素材 传统文化.txt心是自己的,干嘛总被别人伤......没有伞的孩子必须努力奔跑▓敷衍旳青春 总昰想太多 怨,只怨现实太现实╰⌒﹏为什么在一起要两个人的同意丶而分手只需要一个人“传统文化失落”材料作文写作参考

【我们面对的现实】

亲爱的中学生朋友,我现在想问你们:当敦煌的瑰宝出现在大英博物馆,当《孙子兵法》、《三国演义》的读者更多的是外国人——作为华夏子民,我们应该为此欣喜还是悲哀?当我们的经济实力受到世人的瞩目,而中华优秀文化却在不自觉中流失,我们是该喜还是该忧?当然我们也知道,过去的文化是少数人的专利,只有那些熟读《四书》《五经》的达官贵人、文人墨客才配谈文化,而那些种地耕田的下里巴人向来是见不着也想不到这样的阳春白雪的。在孔儒之风居于正统的时代,文化的分量重若磐石,读书人的行头也似乎比别人高雅尊贵了许多。几千年的文化血脉流传下来,中国人可以自豪地说,我来自一个文明的国度,一个贲张着文化的国度,所以,文化成了时下许多人的宠爱,成了当今社会中的一种风气或潮流。于是,这样的文化几乎可以填满这个国家的坑坑洼洼。

无论如何,文化都是一个高尚的字眼,崇尚文化更是一个民族的幸事,但果真国民的素质就高到连天上飘的,地上爬的,水中游的都是文化的那个境地了吗?如此“文化”的泛滥并不能见证这个国家和民族的富强和优越,反倒是体现出了它的荒唐和无知。

毋庸置疑,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在各个领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思想解放的确带来了文化的活跃和激荡,国门打开的确带来了文化的四面来风八方有雨。也正是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新旧文化的矛盾,中西文化的碰撞,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比较,文化的守成和文化的变革都积极地不可避免地涌现出来。西方的生活方式、社会文化的东进也慢慢缩小了东西文化之间的距离,这在青年一代身上体现的尤为明显。我们所见所闻之处,80年代后期出生的人开始相信圣诞老人了,开始在麦当劳必胜客里面过生日,可他们中很多人不知道毛笔该怎么拿,没读过线装书,没见过长命锁,没上过八仙桌,他们可以把不知从哪个角落里找出来的珠算盘当车推着玩。在他们的记忆中,不曾有过这些传统的东西的印象,因此,它们是没有质感的,是苍白无力的。这些祖先传下来的东西,浸濡着华夏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对于他们来说是陌生甚至是不可理解的。于是,今天的年轻人开始忽视甚至放弃这些国产的文化,他们更崇尚西方文化,他们西装革履,操一口流利的英语满世界跑,却懒得抽出一天的时间去祭奠一下自己的祖先。

传统文化在中国已然式微,它的缺失已成为一个沉痛的现实。虽然传统文化不尽是好的,难免有一些糟粕,但其精华绝对是大大超过流毒的,不然中华文明何以在其他的几大古文明早已折经断脉的时候依旧熠熠发光?但最可叹也是最可悲之处,是我们漠视的文化却被人家视若珍宝。当初韩国将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列入它的文化遗产时,国内舆论一片哗然,其中一篇标题《“去传统化”将文化遗产拱手让人》的文章这样写道:“中国长达一个世纪的‘去传统化’运动并未导致中国富强,它只造成断裂的一代——对传统文化无知的失落的一代„„由于我们对传统的冷漠,以至我们对传统的保存远不如邻国。我们心有不甘却怨不得别人,是我们自己把文化遗产拱手让人。”由此我想起了敦煌窟、敦煌文化,想起了王道士、斯坦因和当时的满清政府,想起了斯坦因一车车地把那些本属于我们的敦煌的经卷、书籍、塑像运往欧洲时,我心中泛起酸楚的感觉:那些敦煌的宝贝不是人家抢走的,是王道士甘心用仅值几个碎银的东西换走的。这些中华文化的瑰宝就这样简单而干脆地流失了!还有《孙子兵法》、《三国演义》、《论持久战》这些今天的年轻人鲜有问津的经典文化没有被我们国人吸收,却被日韩及欧美一些国家拿去研究用以管理人才、资源,运用于商战之中,反过来再和我们来做生意。这,究竟是文化的不幸还是华夏子孙的悲哀?我们不得而知。

一个民族的文化程度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经济发展水平。真正的文化是那些启人心智、诲人不倦地能促进人类自身进步和社会发展的精神食粮,而不是那些穿凿附

会、沽名钓誉的佯装高尚甚至传播封建迷信违法乱纪的有着不轨行径的渣滓。一个民族不需要泡沫文化和虚假文化。泡沫和虚假文化无法重塑精神理念,建构人格品质。文化不是越多越好,宁缺毋滥是定义文化的道德底线。

文化的嬗变只能说明真正的文化的缺失,它的贫乏已影响到精神文明的建设,制约人们的社会道德和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内涵是我们终其一生也领悟不完,参透不了的。也许它的某些杂质是该舍弃的,也许它的某些内容尚不能给我们的经济建设提供及时的智力保障和支持,但我们可以扬长避短,可以把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有机和谐地结合起来,共同服务于我们的建设事业。

【我们的思考点选择】

传统文化,我们是否正在渐渐失去你

1、全球化大环境下,华夏传统即将遗失?

最近,社会公众明确地感受到了一次华夏传统的即将遗失,并同时引起了一系列的新的反思,就是在新的全球化大环境中,在西方生活方式和西方文化随着经济强势席卷而来的时候,是否也要把我们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生活方式一并改变?

中国文化曾经有它的从容和优雅,也曾经在历史上写下辉煌不朽的一笔。“中国在公元前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中国的科学发明和发现“往往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是15世纪之前更是如此”。

近200年间,中国饱经沧桑,特别是新中国诞生前,世界列强对中国的蹂躏,无休止的战乱**,带来至今难以抚平的创伤。在濒临外忧内患的重重危机中,我们几乎是身不由己地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清理和反思,并对其赋予了太多的批判和指责。

2、不得不清点:我们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生活方式还剩下几许?

1900年2月10日,梁启超写下了激扬一代中国人的巨作《少年中国说》,“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而今天,梁启超曾寄望的少年具有的希望、进取、日新、破格、好行乐、盛气、豪壮、造世界、“常思将来”、“常觉一切事无不可为”的气质都在这一代身上依稀地看见。可是,代价是他们身上的中国传统日趋稀薄,他们身上的特质与个体不复存在,中国味淡不可闻。

古人曾把道德修养视为人生的终极追求,不过,在全球化的今天,个人奋斗、快乐、自由通通比道德来得重要;现在的孩子还有很多别的事要忙。

初始的风雅在父母们的鸡毛掸子和考级的压力下,已经被扭曲,再也保持不了它们唯美的形状了。

90年代生人开始相信圣诞老人了,开始在麦当劳必胜客里过生日。他们不知道阿福,没放过风筝,没见过长命锁,没上过八仙桌,没爬过大门槛,所以,传统的东西在他们看来,是没有质感的,是苍白的。

到哪里才能找回我们丢失的传统?怎么样才能写出一篇《新少年中国》,而不仅仅是《少年全球化》?

3、传统文化面临的压力:西方文化的如浪冲击和我们知识分子的试图摆脱。李约瑟曾经提出一个意义十分重大的课题:“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发生在中国?”这个问题也曾经被许多中国知识分子思考着。李约瑟有一些很著名的观点:近代科学之所以没有在中国产生,一是中国没有具备宜于科学成长的自然观;二是中国人太讲究实用,一些发现滞留在了经验阶段;三是中国的科举制度扼杀了人们对自然规律探索的兴趣,八股文扼杀了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致,思想被束缚在古书和名利上,“学而优则仕”成了读书人的第一追求。实际上,这种影响至今依然根深蒂固地存在于我国社会中,强烈的官本位意识对科学和创新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杨振宁在讲到中国本土为什么还没有人获得诺贝尔奖的时候,也明确指出:“中庸之道对

于科学发展不是最好。中国为何没有得出欧几里德的几何定律,在于它所揭示出的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科学精神与中国倡导中庸、不太允许标新立异的文化传统相背离,这种文化机制不利于培养标新立异的科技人才。”

我们自己的知识分子,也几乎得出了同样的结论:倡导中庸之道的中国文化传统,不利于培养标新立异的科技人才。

4、正视现实:谁能保护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生活方式?

作为中国内地语文界的精英尚且如此,等而下之的教师中国传统文化水准如何可想而知。这当然不是他们的错。长期以来,我们把语文课当政治课上,重的是思想灌输,要的是政治正确,“文革”十年破“四旧”更是把中国传统文化“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中成长的教师,中国传统文化的修养必是先天不足、后天失调。正如岳飞“保全”不了北宋或者南宋,靠这样的教师,沿袭旧的为政治服务的语文教育模式,是“保全”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

5、另外一种现实:白领们如奉圭臬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生活方式的现在进行时。在韩国将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列入它的文化遗产时,国内舆论一片哗然。其中有一篇标题为《“去传统化”将文化遗产拱手让人》的文章(作者韩福东)这样说,“中国长达一个世纪的‘去传统化’运动并没有导致中国富强,它只造成了‘断裂的一代’——对传统文化无知的失落的一代人。„„由于我们对传统的冷落,以至我们对传统的保存远不及邻国。我们心有不甘,不过我们真的怨不得别人,是我们自己主动把文化遗产拱手让语文轩/转贴请注明。人。”

那么,在一个日益物质化、全球化的现代社会,保持一种传统文化习惯,保持用传统文化下的生活方式,有没有可能呢?

传统文化在中国已然式微,但在新中国白领张勋眼里却仍旧如奉圭臬。这个白领阶层的出现,其实不过20几年的时间。这一个群体,通常被描绘成为西装革履、讲英语、崇尚西方文化、抛弃传统的形象。但是他说,“我曾经想过,以后要发起一个‘四书五经基金会’,谁能把它背出来就发给一笔奖金,以此来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播。”

很多人都认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与写字楼文化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事实上,如果这样看待传统文化,那就证明我们对传统文化确实已经有很多误解了。

同样,传统民俗负担着承载传统文化的重大使命。当端午节申遗的消息如一记钟声敲响的时候,我们不能不思考邻国的经验,对自己的鞭炮、年画倍加珍惜。

6、观点:我们必须向邻国日本学习。

日本就很注意文化传统的继承和保护。凡历史悠久的文化古迹都被国家定为“国宝”,日本最多的国宝是寺庙,很多都有上千年的历史,如京都的金阁寺,奈良的东大寺、招提寺等。它们是古代建筑艺术的瑰宝,更是历史与文化的见证。同时,日本很多城市也都有保存完好的古城,如名古屋、熊本古城等。日本每个城市都有博物馆,里面有各种各样的文物、书籍、模型和画像,让人们对历史和传统文化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日本在保护文化遗产方面确实是用心良苦!由于现代城市的发展,很多地方已经彻底改变了模样,但作为无形的文化传承,日本人延续了几百年前的生活习俗和形式。每年各地例行节日很多,举行的活动各式各样,比如岐阜县的高山节之类。东京的隅田焰火大会每年8月都要举行一次,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每年的焰火大会都有上百万人观看。虽然只能从高楼大厦的夹缝里观赏,但五光十色的焰火在楼与楼之间升腾,引起阵阵欢呼声。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日本人并没有把传统看成是现代化的对立面,传统并没有影响日本的现代化进程。日本人的观念中有迷信的成分,但他们又是现代人,有时间观念、金钱观念和效益观念。个性张扬不够,这是东方文化的特点,日本人个性张扬不够却并没有阻碍日本的进步,恰恰相反,团队意识对增强日本人的向心力还大有帮助。

对传统我们不应一概拒绝,而是应该更多地反思,这样就不会迷失。我们对文化传统的忽视,更多的来至于追求现代化的实用主义态度的扬弃论。长期以来,国内一直存在着两种极端行为,不是盲目“崇洋”,就是盲目“排外”。在当前的情况下,我们要强调传统的价值,但也必须警惕报仇雪恨的义和团式的心态以及大中华主义和泛中华主义情结,因为这种心态极易演化成为极端的国家主义,使人丧失价值理性。

【针刺文选编】

拯救春节,就是拯救我们的生活

朱鲁子

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价值理想和真实生活样态,无不活生生地体现在他们的传统节日里。对中国人来说,尤以春节最具代表性。可以说,没有任何一个节日会像春节那样承载着所有中国人的生命内涵。对于没有西方民族那样的圣诞节的中华民族来说,每年农历的初一甚至绵延整个正月的春节,就是我们的“圣诞节”。春节,是所有中国人的共同“生日”——这从传统中每个人的年龄的增长不以自己的生日而以春节为标志清晰可见。

春节的真实意义在于它以非常世俗的形式,如之前的过分操劳和精心筹备等,昭示我们一种非世俗的生活样态,如沉浸在没有实际功利的纯粹民俗仪式的,纯粹是资源消费的张灯结彩、贴春联、放鞭炮、吃喝玩乐之类。“欢度春节”就是具有人性光芒的样态。这种生活样态是审美的、情感性的、狂欢性的、超功利的,它是让平淡生活有味道的盐和漫漫长夜中的光。这是生活的一种升华和超越:一种神圣对世俗的超越。春节,是被日常世俗日子所压抑、贬斥、淹没的人性的复活。

自古以来人们无不艳羡:要是日子天天像过年那样该有多好啊!——那是一种怎样的包含着无限幸福、成长和收获的憧憬与渴望啊!

遗憾的是,如今的春节,正在无情地失落。

一方面,强势的西方文化和大众媒体的商业炒作让情人节、复活节、万圣节、感恩节、圣诞节等等西方民族的节日在我们的年轻一代身上扩展。另一方面,彻底世俗化、功利化、理性化、意识形态化的当下中国社会,将春节的神秘性、神圣性淡化甚至绞杀。人们无不慨叹:现在过年没有意思了!丧失了神圣性的节日,无不充斥着世俗的庸俗和粗鄙,它彻底混同于忙忙碌碌的世俗生活,甚至疲于应酬而甚于平日。人们无不感到忧伤:过年太累了!本来具有超越世俗生活的贫乏的节日狂欢性质的春节,几乎同质为13亿人的“新年团拜”。这无疑是我们的悲哀。春节,这一标志着中华民族特有样态的事件一旦堕落为纯世俗,它就表征了我们这个民族和个体人生的虚无状态。这种虚无状态,就是整个民族精神的衰落和缺失。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经历过严冬的人,更懂得春天的温暖。这一点,我们从旨在复兴传统文化的所谓“国学热”,从有些城市如北京由前些年的禁放鞭炮到今年的“禁”改“限”可窥一斑。传统仪式并不等同于民族精神,但,没有传统仪式,民族精神就会魂不附体。我曾用“人、从、众”三个字的双向排列来表达我们民族在全球化、现代化过程中丧失自我与回归自我的必然趋势:人——从——众,全球化过程中丧失自我的社会化之路;众——从——人,深入地全球化之后回归自我的个体化之路。这两条路是互补的,同时进行的。今天,我们正走在“人——从——众”这条社会化之路上,我们必须将这条路走到底;不久的将来,我们就会“回归自我”,重新检视有着不可取代的精神价值的优秀传统。而春节,可以说是我们民族传统的一个标志性符码。

拯救春节,就是拯救我们的生活,就是拯救我们民族的灵魂和生命!

我们究竟穿的是什么?一个没有自己文化传统的民族对世界有什么意义?一个对自己的文化传统充满蔑视甚至仇恨的民族在别人的眼中是怎样的一个民族?

(选自《中国青年》)

【述评】

春节,几千年来,一直是我们民族传统的标志性符码。漫长的历史岁月使年俗活动内容异常丰富多彩。其中,那些敬天祭神的迷信内容,已逐渐被淘汰,而那些富有生活情趣的内容,像贴春联、贴年画、贴“福”字、剪窗花、蒸年糕、包饺子、燃爆竹、除夕守夜、拜年等习俗一直盛行。但在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的今天,人们普遍发现“过年”的欢愉与日递减,除了吃吃喝喝,“过年”过得越来越没有“年味儿”。春节这个最富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意义的节日在逐渐失落。如果我们淡化了传统节日的特色,我们的传统文化将会怎样?在现代化、全球化的浪潮中我们怎样保持民族精髓?这篇文章给我们一个深刻的启示,那就是,春节:不能成为正在失落的传统文化样板。传统仪式并不等同于民族精神,但,没有传统仪式,民族精神就会魂不附体。

炊烟是什么?

雷传桃

有人说,炊烟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化;有人说,炊烟是种在屋顶上的精神的庄稼;有人说,炊烟是抓在天空手里的小辫子;有人说,炊烟是一种朴素的计时方式;有人说,炊烟是围着锅台转的娘对野孩子的柔声呼唤„„

我说,炊烟是一种能让人感动得落泪的风物,正在马不停蹄地消失„„

城市里,炊烟已然绝迹。没有土灶,没有柴草,没有烟囱,哪有炊烟。厨房革命,革掉的自然是老掉牙的炊烟的命。人间烟火,不必炊烟。时代在推陈出新,似乎炊烟与繁荣水火不相容。

乡村是炊烟的最后一块领地。如今的乡村,早已植入了城市的因子,旧貌换了新颜,去年的燕子辗转归来,居然“找不着北”,旧巢旧巢安在否?燕子难觅旧巢,归人难觅炊烟。液化汽、沼气和电,取代了土灶、柴草和烟囱。炊烟正在马不停蹄地消失。

挑一个晴好的冬日,我出发了。落叶树光秃秃的,视野开阔,无遮无拦。我经过微绿点点的麦田,目极之处是地平线,地平线上是几间老屋子,竖起一根烟囱,像桅杆一样挺拔。早晨、中午和傍晚,烟囱分时段袅出一笔炊烟,蓝得自在,蓝得纯粹,蓝得无限透明。哇噻--

可是,这不可能。“实践”等于“落空”,像是一块满怀试探性质的石头抛进了无穷无尽的深渊。节节拔高的乡村里,炊烟稀罕得像出土文物似的。

我以一个诗人的浪漫,想象着无家可归的自己,在乡村,择一高地,学习鲁滨逊,以祖传的勤劳和智慧,盖一间土房子,砌一座土灶,烟囱通向屋外,捡来柴草,烧锅煮饭,炊烟像快乐的孩子样在屋顶上一蹦三尺高„„锅里煮着生活,烟囱袅起炊烟。我一个箭步,跑到屋外,如炬的目光贪婪地呼吸着久违的带有草木气息的微温的炊烟,他乡遇故知一样不能自己„„

老实说,我被自己亲手创造出来的炊烟征服了。

炊烟在我的心里袅出一笔葱茏的诗意。

我对炊烟的理解超越了贫穷的局限。我嗅见了万千种气息,温馨而甜畅的家的气息。我心沉醉呵。

炊烟在我的心尖上打上一个硕大的结„„

也许,终有一天,我在课堂上讲解炊烟时,费尽口舌,打尽手势,孩子们仍然将头摇成拨浪鼓,满头雾水的样子让我心焦。我灵机一动,置课堂教学常规于不顾,燃起一枝纸烟,注目淡蓝的烟雾袅袅升起,声情并茂地说,看,炊烟就是这个样子!(选自《教师报》)

【述评】

炊烟有代表贫穷落后的一面,但在作者的眼里,它更代表自然古朴、未受现代物质文明浸染的诗意的生存环境;它是一种文化,是一种传统文化中滋养心灵的东西;它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与自然母体的链接载体;它也是精神家园,是一种让人怀恋的纯朴、远去的宁静。

在文章中,作者对炊烟怀有深深的眷恋,这眷恋是对质朴世态人情的一种追念;这眷恋是对一种纯朴、宁静、诗意的生存环境的向往;这眷恋也蕴涵着作者对温馨精神家园将逝的一种深深的忧虑;这眷恋是更作者对现代物质文明消蚀古朴自然生活形态的伤感。

【强化练习设计】

生活中,我们都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失落与悲哀”,甚至还能够读到一些“传统文化的失落与悲哀”的事件,请就你所观察到的有关“传统文化的失落与悲哀”事情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标题自拟,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人造鸟语与人造礼貌语

——传统文化的失落与悲哀

东山月晓

(一)

在泰山山腰有一个不知名的山谷,在这谷中有一个很大的停车坪,人们从山脚上坐旅游车到这里后,或步行登山,或乘缆车上山,各随其便。停车坪三面环山,古树苍劲挺拔,枝叶繁茂,坪的周围人工种植了不少的鲜花,道路修得宽敞,环境卫生工作做得也十分到位,一下车,就让人有一种极好的心境。

从旅游车下来后,忽听得一阵悠扬的小鸟鸣叫,“鸟噪林愈静,蝉鸣山更幽”,鸟语之声给泰山增添了不少宁谧,泰山在鸟的啼叫声中,倍觉可爱。忽然有了对鸟的感激之情,于是,看一看鸟,与鸟亲和亲和的愿望也便由然而生,可以任我如何决眦入归鸟,如何仔细地搜寻,却总是连鸟的影子也找不到,更不可能找到一根鸟毛来,后来,游移的目光终于停留在一个奇怪的匣子上,然来,那是一个发音器,鸟的叫声就是从那里发出来的。呵!呵!然来是机器鸟的叫声代替了原声的鸟叫,恍然大悟!忽然想起了在某市政府的广场是鸟语,忽然想到了某集团公司广场的鸟啼,„„呵呵,然来都是假货!忽然又想起了,哈尔滨、北京、深圳、香港海洋公园、长沙岳鹿山的鸟语林。不错,那里的确有各种各样的鸟,而且是活的鸟,可是鸟语林的鸟是关在网子里面叫的,这种叫也许是对自由的呼唤,对山林的象往,是一种悲切的哀鸣,天可怜见,他们的悲鸣之声有几人能懂。哀哉!

(二)

游完泰山回济南的路上,汽车从一个收费站经过,我恰好坐在司机的后面,看到那司机诚恐诚惶地把过路费交经目无表情的交警,交警开具了票据后,忽听得一声问候:“收费五元,一路好走!”收票交警是位四十多的先生,问侯声却是一位年青的小姐发出的甜甜的声音,好不悦耳动听。忽然记起了小时侯听到的一个故事,说是一个人拦路抢劫,对过往的行旅商人总是一句这样的话:“此树是我栽,此路是我开,要从此地过,路钱先交来!”如今收路钱比以前可是文明多了,至少还有一声问候,而且这路钱交的一点也不冤枉,本来嘛,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借贷修路,收费还贷,无可厚非。可惜的是文明语的表情、动作,性别与声音配合得那样不一致,听了以后感觉有些令人作呕,总让人觉得被温柔的宰了一刀。这机器的问候,代替了人的问侯,真令人莫明其妙。

(三)

机器鸟的啼叫代替了自然鸟的欢歌,复读机的礼貌语代替了自然人的微笑。这不知是科学进步给我们带来的福音,还是为我们谱写的一首哀歌。依稀记得古诗中咏叹鸟叫的歌词:“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晴空一鹤排云去,便引诗情上九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黄鹂也好,白鹭也罢,仙鹤也行,鸥鹭也可,我想我们的高科技都是可以制造得活灵活现,以假乱真,但这再现出来的家伙和这以假弄真的东东,毕竟是假的,总是缺少自然物的那种特有的灵气。这些死了灵魂的自然物,未必会对因灵气感应而生情的诗人产生强烈的情感冲击!再看看那些经过培训的小姐们朗读出

来的礼貌语言,这种语言,如今在许多的地方都是可以听到的,在各种类型的收费站,汽车上,火车上,飞机上,轮船上,呵,呵,几乎凡是提供了服务,而又存在着不合理的收费的地方,都会听到这温情的礼貌语,真可谓是温情一刀,宰你没商量。我想人类的礼貌语本来是一种关心,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和睦表现,它应该真诚地发自内心,体现于体表,如脸上,嘴上,眼神,动作中。否则再美的礼貌语都是虚假的,都是言不由衷的。孔子说:“自以上,吾未尝观也”,又说:“祭在,如神在”。说的虽然都是祭祀中的礼节,但讲的实质内容却是诚实,是发至内心的真诚,如果在进行重大的祭礼活动中没有真诚可言,他老人家是不愿看的,如祭奠祖先时,觉得祖先不在,也就没有必要进行祭祀了。按孔老夫子的这个标准,我们这些由机器发出来的言不由衷的文明用语,实在是没有太多的意义。

未了,我想呼吁:拒绝在森林中听到机器鸟语!让鸟儿们自由地歌唱,让鸟儿们回到他们自己的故乡,让我们与自然更亲近更和谐,让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精华重放光芒!我还想呼吁:拒绝在收费站听到机器文明语!让我们的言语与行动真正统一,让我们真诚的服务感动每一位“上帝”,让中国文化中人与人之间的亲和不被机器的媒介隔绝。

从“圣诞垃圾”说到作为“扩胸运动”的文化

张耀南

圣诞树、圣诞树挂饰品、仿真藤条花链、彩灯、圣诞帽、荧光棒、圣诞卡片、圣诞大餐之残羹剩饭、圣诞礼物之包装、聚会开车排放到空气中之污染物等等,统称为“圣诞垃圾”。2005年圣诞节那一天,北京的“圣诞垃圾”达到了1000吨,占到北京城市垃圾日产生量的九分之

一。难怪有人惊呼“污染京城”„„

追星族对他们所追的那个星的痴迷,常人是无法理解的。同样,中国人对洋节的痴迷,似也已到令人莫名其妙的程度。伴随而来的,便是“圣诞垃圾”几倍、几十倍地疯长。

学得像还好,问题是学不像。人家洋人过圣诞节都是阖家团聚,几乎所有商场、饭店、超市都关门,大街上几乎看不到人;而我们却涌到街上,造成前所未有的交通大拥堵以及饭馆门口的长龙大排队。人家洋人的圣诞树都是真树,是由技术专家专门培育栽种出来的;而我们把玩的那些矮到一厘米、高到一两米的圣诞树全是假的,且百分之百是用无法降解的塑料泡沫做的,即使填埋几十年也不得“超度”。人家洋人的圣诞装饰品是循环使用的,今年用过了,擦洗干净保存起来明年照用;而我们手中的圣诞彩灯及能发光的荧光棒之类却是随手乱扔,不仅无法循环使用,且成为潜在的化学污染源„„

在有些人眼里,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包括传统节日)已然不值一提,被要求作为垃圾“扔到茅坑里去”。若果真是中不如洋,昔不如今,我们的祖先是如何生存下来的呢?我们这十多亿人又是如何活到今天的呢?这民族能不灭,这人民能不亡,一定有它“生存的秘密”,一定有它高于“垃圾”的内在精神。

这精神用一个字来描述就是“大”,用四个字来描述就是“可久可大”。我们的文化就是一种追求“可久可大”的文化:它只想把你的下作变得崇高一点;它只想把你的小肚鸡肠变得广大一点;它只想把你的鼠目寸光变得长远一点;„„它只想告诉你,世界比你那个“自我”要大,比你那个“国家”要大,比你那个“人类”要大,比你那个“生物”还是要大„„我们的文化千言万语,只有一个目标,就是让你把“心”放大再放大,把“胸”扩大再扩大——我们的文化不过就是一场“扩胸运动”,或者叫作“大心运动”。

洋人有洋人的上帝,我们有我们的“大人”。东施效颦?你能不能给出一个理由!

“不过是找个由头乐一乐!”这也许是一个理由。好吧,那你就去乐吧,不过要在家里而不是在街上,不过要养一棵真的圣诞树而非假的“垃圾树”„„

(选自《中国青年》)

第三篇:关于文化的作文素材

我编的…

1、

作为古老华夏文明的一部分,传统习俗已熔铸进我们的一言一行。就如同我们观字念游龙,赏舞思惊鸿,吟诗即李杜,饮酒忆杜康。些许习惯已不单单用“好坏”来衡量。同为见面礼仪,中式的抱拳作揖不同于西式的贴面拥抱;同为迎新,中式的人声鼎沸不同于西式的静默祈祷;同处聊天场,中式的寒暄问暖不同于西式的隐私保护;同对赞美词,中式的谦恭礼让不同于西式的致谢认同……有时无法分辨孰优孰劣,只是扎根于不同的文化土壤适用于不同背景的社会环境,而中西方的传统文化作为民族性格生长的土壤相去甚远,加之国情、历史、意识形态等等诸多领域的不同,造就了中华文明独行天下这支奇葩。

2、

这些传统的文化、观念中,有时常遭人诟病的劣根,但更有绵延千年仍生生不息的精华。中华民族犹如一条存活甚久的巨龙,它的每一丝血脉都打上了历史深深的烙印。甚至华夏子女不经意间的举手投足,都有究其根源的必要性。因此,许多落后文化与观念都根深蒂固,将其清除也并非一日之功。我们没有举国信奉一教似西方人那般,却也在天灾人祸面前虔诚“拜佛烧香”,在诸多大事件时“求神庇佑”。在对各路“神佛”的以来中,自己动手造福人类的主观能动性就不可避免地减退;在过分蒙昧中,对科学的少贡献显得尤为明显。

而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五千年的历史,衍生出了多少文明,是经得住时间的考验于人为的淬炼的。一路走至今天,是多少朝代无法磨灭,多少次文化专制无法遮掩,多少回文明掠夺无法占有的成果。这些成果不但没有消失殆尽,反而在沧海桑田百转千回后仍历久弥新,焕发无与伦比的光芒。诸如虚怀若谷的个人品行,长幼有序的家庭伦理,和谐有礼的社会秩序,心怀天下的君子之志,是中华文化削刻出这厚重而美好的概念。

来自网站…

3、在儒家中庸思想熏陶下,中华民族在待人处世时,很推崇“中和”的处世原则,认为人生修养达到了“中和”的境界能使“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为了保持群体和谐,避免发生争执和冲突,人们往往克己守道,循规蹈矩,不走极端,求同存异,和为贵、忍为上,使中华民族形成一种谦让、谨慎、中和的民族性格。

4、孔子说:“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孟子说:“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内圣外王是儒家的理想人格。人们注重内在道德品质的修养,是为内圣之功。可见中国传统文化既培育了中华民族一种含蓄、内向、忍让的民族性格,又培育了中华民族一种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民族性格

5、可做结尾

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学文化直接或间接地深深地、默默地影响着我国的民族性格的形成、发展,一个民族性格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就会促进现代社会的发展进步,所以在传统文化的继承问题上应该我们应该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古为今用。使得传统文化对民族性格有一个良性的促进作用。

第四篇:高考作文素材:文化类

建筑

【名言警句】

1、巨大的建筑,总是由一木一石叠起来的,我们何妨做做这一木一石呢?我时常做些零碎事,就是为此。 —— 鲁迅

2、建筑是用石头写成的史书 —— 雨果

3、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歌德

4、装饰就是罪恶!——奥.路丝

5、一个东方老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的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

——梁思成

6、“如果房间与自然界隔绝的话,就无异于坟墓。”——贝聿铭

7、“建筑师在以蜂蜡构成蜂房以前,已经在他的头脑中把它构成。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已经在劳动过程开始时,存在劳动的观念中,所以已经观念地存在着。”——马克思

8、“建筑,是用结构来表达思想的科学性的艺术” ——赖特

9、最好的建筑是这样的,我们深处在其中,却不知道自然在那里终了,艺术在那里开始。 ——林语堂

10、“医生们可以掩埋掉他们的错误,但建筑师不得不和他们的错误生活在一起”。 —— 建筑师贝聿铭

【运用思路】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而音乐是最能感染人的。不同的建筑会营造出不同的氛围,所以有的时候建筑是至关重要的。特别是当这建筑代表着某些重要的意义的时候。

【精彩素材1】

长城的修筑

长城的修筑是劳动人民的血泪史,长城终于还是修筑成了,而且是修筑的那么好。经过了千百个寒暑,它今天仍然巍然地屹立在我们面前。这是我们现在亲眼看到的事实。在这个事实的后面,我们不难想象,这个古老的建筑该是凝集着我们祖先的多少血、泪和汗。据历史的记载,修筑长城的秦始皇——自称为“天下第一皇帝”——征集了百万劳动大军来完成这项工程。当时全国人口只不过二千万左右;其中男劳动力也不过是五百万。

秦始皇当初设计它的意图,是想把“塞外”和“塞内”的人民隔开,彼此不相往来,甚至仇视。但历史的发展却得出了相反的结果。那些长年守戍长城的士兵都是来自中原的农民家庭。他们对于塞外的游牧民族没有那么多的仇恨;那些不时被奴隶主驱使来骚扰中原的牧民出身的匈奴士兵,对塞内的人民也没有太大的恶感。这样,长城内外人民相互“对峙”的结果,却又是走向了两方面统治者的意图的反面。

【素材点拨】

1、聪明反被聪明误,有的时候事情的结果也许刚好和做这件事情的出发点相反。最重要是“道”,也就是方法,做事情应该讲究方法。

2、大趋势是挡不住的,物质上的隔离是阻挡不了意识上的亲近的。

【适用话题】

“成功与失败”、“对与错”等等。

【精彩素材2】

圆明园

“圆明园”在今天人们的记忆中仅仅残留的是摧残和屈辱,而一切的摧残和屈辱不过是圆明园200年历史线路中的一个针脚。园林艺术与中国诗画意境的完美结合,让她成为一个让举世的法国文豪都感觉语言匮乏的园林,让她成为一个让举世的法国文豪倾尽全力去描写,但都觉得留有遗憾的艺术殿堂。她曾是建筑,园林,生态,艺术的聚集地和栖息地。她曾像一幅绚丽的中国画,在历史的光阴中隐现,又在熊熊烈火中挣扎。她不仅承载了一个帝国的兴衰,还满盈了一个家族的眼泪与欢笑。

【素材点拨】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如今雕栏玉砌已不在,留给我们的是,是历史沉痛的教训。理智得回首过去,清醒得把握现在,热情得展望将来,才是对人生,对个人和国家前途应有的态度。

【适用话题】

“历史的教训”、“以史为镜”和“真诚的面对过去”等。

2、河流

【名言警句】

1、青山清我目、流水静我耳 。山中何所有?岑上多白云 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2、地球能满足人类的需要、但满足不了人类的贪婪 。

3、幸福生活不只在于丰衣足食,也在于碧水蓝天。

4、追求绿色时尚、走向绿色文明。

【运用思路】

河流是淡水中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善待河流,就是善待人类自己。

【精彩素材1】

黄河、母亲

黄河是我国的第二大河,源于青海古宗列盆地,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9省(区),最终注入渤海。黄河怀抱我们走过了沧桑岁月,走向华夏文明的辉煌灿烂,也必将见证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复兴。但是,在那一天,谁愿意看见 我们的母亲幸福溢于言表却拖着干瘦的躯体步履蹒跚走向生命的尽头!

保护母亲河,已经刻不容缓。随着流域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黄河承载的压力日益增大,流域生态环境呈现出整体恶化的趋势。经济发展的用水要求日益迫切,灌溉面积逐渐扩大,用水量越来越多,甚至用掉了输沙用水,随之出现了断流致使主河槽淤积、萎缩加剧,河口生态遭到严重破坏!河流生命的负荷只有在其承载力的范围内,才能保持可持续发展。经济社会系统的发展必须把河流的承载能力放在首位,以水资源供需平衡为基本条件,确定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和规模。

【素材点拨】

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养育了炎黄子孙,现在,母亲河面临着生命的危机,做儿女的又岂能袖手旁观!保卫黄河,拯救黄河是件刻不容缓的事情。同时,也刺激我们的环保意识,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能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否则,必然会遭到自然的惩罚。

【适用话题】

“发展与环境”和“得与失”等。

【精彩素材2】

追逐一个时代的风向标—钱江新城攻略

杭州市长孙忠焕今年7月在调研钱江新城时指出,建设钱江新城是市委市政府作出的“西湖时代”迈向“钱塘江时代”的一项重大决策,现已取得突破性进展和阶段性成果。实践充分证明,钱江新城完全能够成为杭州CBD天堂新地标,服务业主平台。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国平指出,如果说“西湖时代”杭州的特色是秀美的话,那么“钱塘江时代”杭州的特色就是大气。钱江新城在继承杭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特有的品位和神韵的同时,在城市设计甚至建筑设计上,也应该体现出这种大气。

“钱塘江时代”的气度,还有一层包容的含义。对外来文化、外来人才等的包容和吸引,只有这样,杭州的CBD才是有文化的集聚力。

【素材点拨】

杭州作为江南名城,素来以风景秀丽而闻名全国乃至世界,而今,这个温柔的城市不再满足于“温柔”这个形容词。现代、大气的风度已经席卷而来,这也是当今“对外开放”大趋势的体现之一了。中国,正在冲出亚洲,走向世界。

【适用话题】

“开放与封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和“风”(抽象意义上的风)等。

节日文化

【名言警句】

1、水调歌头 宋•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采桑子 重阳 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运用思路】

中国是个古老的国家,有着许多属于自己的节日。但是如今,西洋节日的影响远远超出了传统的节日,春晚收视逐年下降,年轻人都在过圣诞节。面对这样的形势,我们应该有怎样的思量呢?

【精彩素材1】中秋将申报世界遗产

凤凰卫视9月9日消息 综合报道,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即将来临,中国的互联网上掀起了投票支援"中秋"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高潮。据悉,今年中秋前后,中国国家文化部门将对中秋节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召开专家论证会,一旦通过,将提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进行申报。

【素材点拨】

1.“中秋”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既能唤起国人对传统节日的重视,更寄寓家和万事兴、祖国和平、世界大同的深刻意义。

2.振兴传统节日,关键之处是要让其“升格”,即从过于浓重的农耕文化和商业气息中解脱出来,赋予其时代性和平民化色彩。

【适用话题】

“传统与前卫”、“保守与开放”和“民族化和世界化”等。

【精彩素材2】

春节“东风西渐”温哥华

要过年了!在大温哥华地区,来自两岸三地的华裔几乎察觉不到是生活在海外。因为在这里,同样有着浓浓的春节气氛:办年货、逛花市、吃年夜饭、看大巡游、探亲访友……今年另一格外引人关注的春节热点是,加国的政治人物更积极主动地与华人共享新春。候任总理哈珀昨天在当选后首场记者会上率先向全加华人拜年;温哥华市长苏利文昨晚在华商会贺岁展销嘉年华上更全文以广东话致辞,向华人祝贺新年快乐,狗年好运。“东风”已西渐,在倡导多元文化共同繁荣的加拿大,春节这一中华传统不仅扎了根更开出茂盛的奇葩。

【素材点拨】

春节引起加方领导的重视,这是中国强盛的具体体现。

【适用话题】

“发扬传统”、“风”和“同一个世界”等。

【精彩素材3】

(一)春节

春节是中国最盛大的节日,也称农历新年,节日欢庆时间最长,礼俗最为隆重繁琐,也最为中国人重视。春节从农历二十五开始,至元宵节前结束。举国上下,普天同庆,尤其是大年三

十、初一,几乎所有行业的人都要放假与家人团聚,共庆新年。

除夕即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相传以前有名为年的怪物每到初一大早即来吃人,因此人们有守岁的习惯,一夜不睡,边看边吃边玩,一家团聚,其乐融融。年夜饭对一家来说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事。

(二)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传说东方朔帮一宫女回家团聚,向皇帝谎称火神爷要在正月十五放火烧长安,他要求汉帝用汤圆(后称元宵)祭火神爷,百姓家家做汤圆,挂红灯,使长安城灯火通明,并令所有的人上街观灯,以给上天以混乱嘈杂的假象,宫女因此也被放出和家人团聚观灯。

元宵一般是正月十三试灯,正月十八落灯,除灯会外,还有舞龙,舞狮等。舞狮,传说以前有猛兽常下山侵害牲畜、人和庄稼,一位酋长夜梦一人说:“狮子是百兽之王啊!”他醒后,让人假扮狮子埋伏于路边,一有猛兽侵扰,群狮狂舞,吓得猛兽四散奔逃,从此,人们把舞狮作为一个习俗固定下来了。

(三)清明节

冬至后106天是清明节,清明节的前一天是寒食节。寒食节不动烟火,源于晋文公为纪念烧死绵山的介子推而定的节日,以示祭奠。由于这两个节日相差一天,因此,后来两个节日就合并在一起了。清明,古称三月节。清明节最重要的习俗是扫墓和踏青。

(四)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重午等。这一天,家家户户挂钟馗像、艾叶、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佩香囊。

端午源于屈原。相传屈原投江后,人们怕鱼儿吃他的尸体,争相坐龙舟到江心洒下用竹叶包米的粽子,后即成风俗,每年此时世界各地的华人都要赛龙舟以示风俗。

(五)七夕节

又叫乞巧节。乞巧即向织女乞智巧,也能像织女一样织无缝天衣,心灵手巧,一般为妇女摆瓜果于月下,如果有蜘蛛等小虫落上,即织女赐“巧”,一家人皆大欢喜。七夕因为妇女乞巧,又称“女儿节”。

(六)中秋节

中国自古有“春分祭日,秋分祭月”的习惯,中秋节又称仲秋节。即为祭月,于是取八月十五月圆之时,人们静心体味中秋的欢乐。中秋节又称团圆节,又称敬老节。

中秋节最著名的神话就是嫦娥奔月了。嫦娥偷吃灵药,背着后羿上天,定居月亮。从此,后羿思念嫦娥,便摆祭品祭奠。又说上有广寒宫,有桂花树,吴刚伐树,玉兔捣药,而蟾蜍为嫦娥被罚所变。

【素材点拨】

中华五千年文明源远流长。那亘古而悠长的历史人文,也许涌动着无数鲜活的灵魂,唱着一曲曲动人的歌谣,继承并发扬它们,会坚实我们的精神底蕴,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使我们心境澄明,思维飞扬,精神厚实。

【适用话题】

“中西方节日”、“最想念的节气”等。

【精彩素材4】

西方节日

(一)圣诞节

12月25日,是基督教徒纪念耶稣诞生的日子,称为圣诞节。

从12月24日于翌年1月6日为圣诞节节期。节日期间,各国基督教徒都举行隆重的纪念仪式。圣诞节本来是基督教徒的节日,由于人们格外重视,它便成为一个全民性的节日,是西方国家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可以和新年相提并论,类似我国过春节。

(二)情人节

情人节,又称“圣瓦伦丁节”。起源于古代罗马,于每年2月14日举行,现已成为欧美各国青年人喜爱的节日。关于“圣瓦伦丁节”名称的来源,说法不一。有的说是纪念以为叫瓦伦丁的基督教殉难者,他用反抗罗马统治者对基督教徒的迫害,被捕入狱,并在公元270年2月14日被处死刑,行刑前,瓦伦丁曾给典狱长的女儿写了一封信,表明了自己光明磊落的心迹和对她的一片情怀。自此以后,基督教便把2月14日定为“情人节”。

【素材点拨】

中华民族是一个开放、进取的民族,包容、开放是我们民族的基本特征。庆祝西方节日无可厚非,相反可以从中找到我们民族前进的方向和动力。我们要以包容、开放的心态来对待西方文化,绝不能故步自封,自绝于世界民族之林。

【适用话题】

“中西方节日”、“包容与开放”等。

【精彩素材5】

“签名取消中医”

在新闻发布会上,有记者提问:在网上有人征集取消中医的签名,已经达到了上万人,主要意见是要采取相关措施,让中医在五年内全部退出国家医疗体制,回归民间,使西医成为国家唯一的医疗技术。(2006.10.10卫生部新闻发布会)

韩国拟将中医改为韩医申报世界遗产

据报道:韩国在成功申报端午祭之后,拟将中医改为韩医申报世界遗产。(据2006.10.7《今晚报》)。

【素材点拨】

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用什么来赢得别人的尊重呢?显然是对本民族固有的文化精髓不离不弃,自尊自信。

【适用话题】

“坚守”“原则”等。

【精彩素材6】

中国端午节PK韩国端午祭

2005年巴黎时间11月24日,由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素材点拨】

在经济发展下的社会转型期,必须重视传统文化的保护,否则,在全球化时代,我们的文化身份和文化之根将会丧失。

【精彩素材7】

中国七夕节(情人节)PK西方情人节

年年的七夕,年年的相聚,把千年的浪漫撒向人间,将永恒的甜蜜涂满天宇。天地合一,鸟兽同乐,还是大地、山川、河流为你们歌唱为你们祝福。中国的情人节,升得那么高,走得那么远,爱得那么痴迷,敢问天下,有哪一个人种的爱情能像中国人这样具有绝世的诗情与画意?

七夕到来前夕,有专家说:七夕与爱情无关,不是中国情人节!7月24日,在华中师范大学举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宗迪认为,七夕故事和风俗的时间性,表明它原本只是一个秋天的节日,尽管牛郎织女隔“河”相望,演绎出缠绵悱恻、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但七夕起初却与爱情无关;而且古文献资料表明,七夕对于婚嫁而言并非吉利日子;现在将其弄成“中国情人节”,是“文人的鼓噪加上心思活络的商人炒作”。刘宗迪研究员把话说得很重:“认定七夕就是中国情人节,可谓数典忘祖。”

【素材点拨】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七夕是否与爱情有关,这无关紧要。它毕竟是我们民族自己的传统节日,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如果认为七夕与爱情无关便否定它成为中国的“情人节”,那才是数典忘祖。

【适用话题】

“忘却”“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等。

【精彩素材8】

端午节起源说

端午节还没未到,已经有几桩有关的新闻闹得沸沸扬扬,近日最热门的一桩当推苏州市的端午节起源于“伍子胥说”,并将以此项目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大有将端午节从姓屈改姓伍的意思,于主张端午节姓“屈”的人不服气了。其实,端午节姓谁不重要,关键是如何复兴、振兴传统文化包括民俗节日的问题。君不见,韩国已经将端午节成功注册为世界遗产。我们在这边争姓伍姓屈又有什么意思呢?

农历5月初五的端午节马上就要到了,今年端午不同于往年,苏州将借“伍子胥起源说”的苏州端午节进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东风,端午节这天将正式举行伍子胥大型祭祀活动。对此,专家表示,端午姓“伍”姓“屈”不是关键,中国民俗的“文化共享”才是最重要的。(5月23日《现代快报》)

【素材点拨】

端午姓“伍”姓“屈”不是关键,中国民俗的“文化共享”才是最重要的。细枝末节的争端没有必要,将民族的文化精华发扬光大才是最重要的。

【适用话题】

“复兴传统文化”、“文化共享”等等。

【精彩素材9】

重阳节的起源

九九重阳,早在春秋战国时的《楚辞》中已提到了。屈原的《远游》里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这里的“重阳”是指天,还不是指节日。三国时魏文帝曹操《九日与钟繇书》中,则已明确写出重阳的饮宴了:“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飨宴高会。”

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晋时期,重阳日已有了饮酒、赏菊的做法。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

到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庆贺,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此风俗一直流传到清代。

一些地方的群众也有利用重阳登山的机会,祭扫祖墓,纪念先人。莆仙人以重阳祭祖者比清明为多,故俗有以三月为小清明,重九为大清明之说。由于莆仙沿海,九月初九也是妈祖羽化升天的忌日,乡民多到湄州妈祖庙或港里的天后祖祠、宫庙祭祀,求得保佑。

新中国成立后,重阳节的活动充实了新的内容。1989年,我国重阳节定为老人节。第到这一日,各地都要组织老年人登山秋游,开阔视野,交流感情,锻炼身体,培养人们回归自然,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高尚品德。

【素材点拨】

重阳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较受冷落的一个,以前人们在这个节日登高、吃重阳糕、赏菊并饮菊花酒、插茱萸和簪菊花,而现在,人们基本不过这个节日了,过重阳节其实是个促进人们登高望远,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应该复兴才是。

【适用话题】

“复兴传统文化”、“攀登高峰”等。

茶文化

【名言警句】

1、茶是故乡浓。

2、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

3、故人寄茶 【唐】曹邺

剑外九华英,缄题下玉京。

开时微月上,碾处乱泉声。

半夜招僧至,孤吟对月烹。

碧沉霞脚碎,香泛乳花轻。

六腑睡神去,数朝诗思清。

4、月余不敢费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 【唐】皎然

九日山僧院,东篱菊也黄。

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

【运用思路】

茶文化是我国的一项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中的瑰宝,应该将其发扬光大,推向国际社会。

【精彩素材1】

现代茶文化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茶叶从1949的年产7500T发展到1998年的60余万T。茶物质财富的大量增加为我国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1982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个以弘扬茶文化为宗旨的社会团体“茶人之家”,1983年湖北成立“陆羽茶文化研究会”,1990年“中国茶人联谊会”在北京成立,1993年“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在湖洲成立,1991年中国茶叶博物馆在杭州西湖乡正式开放。1998年中国国际和平茶文化交流馆建成。随着茶文化的兴起,各地茶艺馆越办越多。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已开到第五届,吸引了日、韩、美、斯及港台地区纷纷参加。各省各市及主产茶县份份主办“茶叶节”,如福建武夷市的岩茶节、云南的普洱茶节,浙江新昌、泰顺、湖北英山、河南信阳的茶叶节不胜枚举。都以茶为载体,促进全面的经济贸易发展。

【素材点拨】

当今,饮茶文化已普及全世界,客来敬茶,已成为我国人民及世界人民交友待客、增进友情的文明礼节。在我国,种茶、制茶、饮茶已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茶叶品种日益增多,制茶工艺日益先进,饮茶方法日益科学。人们在饮茶中,还创造了灿烂的茶文化,可以说,饮茶文化已是我国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精品。弘扬我国传统茶文化,普及茶经知识,茶道知识,以茶会友,这何尝不是一件美事呢?

【适用话题】

“弘扬传统文化”、“民族瑰宝”等。

【精彩素材2】

发扬茶文化 台商拟在大陆设全球首座茶业学院

横跨海峡两岸茶叶市场的台湾天仁集团总裁李瑞河日前表示,他计划在大陆投资成立全球首座茶业专业学院,发扬中国的茶文化。同时他也强调,大陆茶叶市场商机无限,未来15年至少将再成长3倍,台湾方面应放宽大陆茶叶进口的限制。

据人民网报道,天仁集团以经营茶叶为主,十余年前曾因转投资证券爆发严重的财务危机。在处理完债务后,1993年天仁赴大陆成立“天福茗茶”,重新投入李家七代以来经营的茶叶生意。目前天福集团在大陆已开设近400家的连锁店,成为大陆茶叶销售的知名品牌。

【素材点拨】

茶文化是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台商在大陆设全球首座茶业学院,有利于茶文化的发展,同时,也促进大陆台湾两岸人民在茶文化上的交流。

【适用话题】

“同一个梦想”“文化交流”等。

2、京剧文化

【精彩素材1】

“京剧艺术进校园”活动走进武汉理工大学

檀板声声奏响国粹艺术的节律,皮黄阵阵唱响民族民族精神的凯歌。11月9日晚7时。由教育部、文化部、财政部主办的“京剧艺术进校园”活动走进武汉理工。来自中国京剧院的演员们在校西院大礼堂为广大师生倾情展现了国粹的无限魅力。

为了让大家都能看明白京剧,中国京剧院院长吴江亲自担任出演解说。他向同学们介绍了京剧的产生、发展和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大作用,详细说明了京剧的综合性、虚拟性、诚实性、城市性、古典性等特点,使同学们在享受一道丰盛的精神视听大餐的同时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他指出,京剧追求的是行与美、动于情、达于理、至于合,是真正的高雅艺术。希望能在京剧艺术进校园的同时,大家也能走进京剧艺术。

许多喜爱京剧艺术的师生兴奋地表示非常喜欢本次演出。他们认为这种形式的演出不仅使他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京剧艺术,并且还起到了丰富校园文化,提高大学生艺术修养,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的积极作用。

【素材点拨】

京剧是我国的国粹,但在流行歌曲泛滥,哈日哈韩的风气席卷全国的情况下,京剧的地位越来越尴尬。许多外国人对京剧的了解甚至要深于许多中国人。国粹得不到广大群众的喜爱,面临这样的情况,国家文化局也许是该做些事情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一定要将其发扬光大。

【适用话题】

“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开放意味着什么”等。

京剧文化

【精彩素材1】

“京剧艺术进校园”活动走进武汉理工大学

檀板声声奏响国粹艺术的节律,皮黄阵阵唱响民族民族精神的凯歌。11月9日晚7时。由教育部、文化部、财政部主办的“京剧艺术进校园”活动走进武汉理工。来自中国京剧院的演员们在校西院大礼堂为广大师生倾情展现了国粹的无限魅力。

为了让大家都能看明白京剧,中国京剧院院长吴江亲自担任出演解说。他向同学们介绍了京剧的产生、发展和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大作用,详细说明了京剧的综合性、虚拟性、诚实性、城市性、古典性等特点,使同学们在享受一道丰盛的精神视听大餐的同时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他指出,京剧追求的是行与美、动于情、达于理、至于合,是真正的高雅艺术。希望能在京剧艺术进校园的同时,大家也能走进京剧艺术。

许多喜爱京剧艺术的师生兴奋地表示非常喜欢本次演出。他们认为这种形式的演出不仅使他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京剧艺术,并且还起到了丰富校园文化,提高大学生艺术修养,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的积极作用。

【素材点拨】

京剧是我国的国粹,但在流行歌曲泛滥,哈日哈韩的风气席卷全国的情况下,京剧的地位越来越尴尬。许多外国人对京剧的了解甚至要深于许多中国人。国粹得不到广大群众的喜爱,面临这样的情况,国家文化局也许是该做些事情了。中国 传统文化的精髓,一定要将其发扬光大。

【适用话题】

“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开放意味着什么”等。

传统文化

【名言警句】

1、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

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3、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

4、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5、圣人择可言而后言,择可行而后行。——《管子•形势解》

6、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

7、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

8、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9.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韩非子•喻老》

10、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及。——《礼记•典礼上》

11、乐不可及,极乐成哀;欲不可纵,纵欲成灾。——吴兢《贞观政要•刑法》

【运用思路】

传统文化是根,传统文化是宝,只要我们取其精华,遗其糟粕,就能发挥传统文化的作用。

【精彩素材1】

家书

品读名人家书,我们时常被书中蕴涵的殷殷关切、希望与爱所感动,所折服。读鲁迅给许广平的信,你会发现先生柔情、可亲的一面。读闻一多留美期间的家书,你会明显感到落后国家的公民在他国受到的歧视和屈辱。读巴金、萧珊及沈从文、张兆和家书,你会明白命运如何将崇敬和爱慕连在一起,让有情人饱经岁月风雨、人世沧桑,而终身不悔。家书无疑是历史发展的一个最佳缩影。

然而,到了信息时代,家书却有被电话、手机、E-mail、MSN、短信等取代之势。法国著名哲学家德里达在其名作《明信片》中断言:"电信时代"的变化不仅是改变,而且会确定无疑地导致文学、哲学、精神分析学、甚至情书的终结。美国著名学者J•希利斯•米勒也认为,新的电信时代正在通过改变文学存在的前提和共生因素而将其引向终结。

的确,随着电视、电脑以及网络的迅速发展,有不少人没有耐心坐下来认真阅读文学作品了,更有不少人懒得动笔写家书、做笔记。

【素材点拨】

家书,是亲人之间交流情感的一个特殊平台。忙碌的人们通过写信、寄信、等信、读信的简短过程,细细体味亲人之间的情感,从中找到亲情,顾盼着人生的寄托和眷恋,让我们有一种深度的诗性情感体验。然而,电话普及、网络蔓延的现代电子通信,已改变了中国几千年家庭情感交流的经典方式。越来越空的家门口的邮箱早就搬到了网上,以光速邮来邮去;而即时聊天的QQ或MSN更让所谓的"遥远"变成了声音和图像的"现场对话"。是进步,还是一种倒退?是肯定,还是否定?我们必须辨证分析。现代通讯技术确实给人们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沟通,但它在帮助人们求得效率的同时,也在改变着人的情感体验方式,使现代人日渐粗糙的情感变得更加直露和表面化。而书信却代表着另一种情感体验方式。那写信的急切,等信的期待,收信的激动,读信的陶醉,这都是快捷的现代通信工具永远无法替代的。

【适用话题】

“书写与电子通信”、“沟通”、“距离”等。

【精彩素材2】

长春中小学生传统国学热,纷纷走入国学讲堂

中新社长春二月十一日电 (记者 王宇)在网络文化日益泛滥的今天,吉林省长春市的中小学生们,却开始对中国传统国学喜爱有加,纷纷走入各类国学讲堂,认真地钻研起中国传统国学。

据了解,目前在长春市,由吉林省社科联、孔子学会、图书馆等机构主办的各类正规国学讲堂有几十个,除了专门免费向中小学生讲授外,还有部分国学讲堂是为孩子家长共同开设的。目前,长春市的很多中小学生,都可以熟练地背诵并解释《论语》等国学经典语句。

【素材点拨】

中华传统文化记载了中华民族的兴衰荣辱,有着丰富深刻的内涵。优秀的民族依靠自己的传统文化来传承和推进。在当今国外兴起汉语热的同时,我们自己更应该重视自己的传统文化。

【适用话题】

“语言”、“文化”等等。

第五篇:高考作文:传统文化素材

社会评论型高分作文的常见结构: 明确思路

第一段:由别的话题过渡到社会现象,并摆明态度。

第二段:概括性地联系材料,过渡到举例摆现象证明普遍性。

第三段:摆现象证明普遍性(若议论较多可以分段) 第四段:过渡到危害分析 第五段:分析危害或者原因 第六段:过渡

第七段:谈解决方法 例文: 传统·传承

风清月白下的赏桂思亲,意趣不再;河浪拍岸中的悼古思今,涵蕴渐远;爆竹声声里的团圆重逢,欢乐已淡„„ 现代人,中秋时分又有几人观月怀远,怕只有窝居在钢筋水泥的框架中,独啃风味更浓,情味已淡的月饼罢?春节佳际又有几人携手足揽妻儿共享天伦之乐,怕只有跑前忙后打点忙碌的生活罢?面对此景此情,我不禁困惑:传统,我们要传承的究竟是什么?

我们的文化阵地萎缩了,引人遐思的明月再也吸引不住现代人的眼光,人们冷冷地把它丢在一旁,任由它在冷冷的夜晚,独放冷冷的青辉。太冷了!冷的岂止明月,还有现代人的一颗心,还有现代文明那颗蒙尘的灵魂。传统不复,一块小小的月饼自以为具备了所有,其实也只是一具空壳而已。没有了文化内涵,一切的载体都将失去意义!

我们的传统需要我们一代代的人来传承来弘扬。我们传承的是什么?是那块自古吃到今的月饼吗?是那捆自古扎到今的粽子吗?是那锅自古包到今的饺子吗?显然不是。可是,现实中又有多少人自以为对着明月吃上几口月饼便是一个诗情画意的中秋;又有多少人自以为一碗水饺下肚便有为人满誉的团团圆圆?我们要传承的是文化的内涵,而不是它的载体。

倘若我们能在中秋的明月之下,漫谈古今,不论是神话中的嫦娥奔月,还是现实中的探月之程,融古今为一体,以明月为纽带,把古人的哲思与今人的智慧沟通,那便是对文明的传承。抑或是随吟几首诗词,感受古时的明月带给人的情思,探索古人对明月独特的情感,那也是对文明的传承。 文明的传承不应该被困顿在实物的基础上,不应该被束缚在载体的限制中,我们应把握传统的内涵,让精神的血脉在历史的延续中流淌,并不断地注入新生,给它力量让它可以无限地延伸下去,给它活力让它可以不遭受干涸的威胁。

传统是文明的结晶,需要不断地传承。别让传统的鲜花干枯在缺乏活力的土地里。

「作文题目」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后,工业与商业的全球化正逐渐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消解着传统文化的精髓,传统文化似乎渐渐成为记忆中的历史:传统节日日渐淡化,传统歌舞正逐步被放弃,曾在民间大放异彩的种种民间艺术也面临失传的危险。站在文化的观点来看,我们似乎必须保存现实社会濒临消失的传统文化艺术;但从另一些观点来看恐也未必。对传统文化濒临消失的现象,你是怎样看待的?请以“正在失去的传统文化”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写作指导」:

这个话题是有极强的时代意义。我们不妨将这一话题变成一个问题:我们如何面对正在失去的传统文化?这样就比较容易把握了。面对央视以“百家讲坛”如此大的阵容来推广传播中国的经典文化,面对中华传统的节日的失色,以及由此引发的种种的争论,我们不能不想到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也不能不思考:我们民族的根又在哪里?

写成议论文比较容易把握,可立论,可驳论;可纵横古今中外,亦可单单针对当今社会现象褒贬。写其他文体也未为不可,也能写出优秀之作!关键在于能否在行文中透漏出一种责任和使命意识! 「精彩例文」: 没有月的夜晚

没有月的夜晚,李白是孤独的,因为他没有了《月下独酌》的洒脱;没有月的夜晚,苏轼是愁苦的,因为他没有了抒发对亡妻怀念之情的载体;没有月,中国古代文人都是死寂的,千百年前的文化全化为泡影;没有月,中国是迷惘的,是高高夫妻的楼阁,没了根基。

月是中华文化的魂,而如今的夜晚已没有了“月”,中华文化又将何去何从,中秋之夜,明月半墙,此等美景已没有多少人去关注了,十五的月亮即使再大再圆,也勾不起游子思家的心。“望月怀人,见云思友”已成旧谈,因为现代已无需“思念”。寄去一张照片,打一次电话,上次网见见面,比望月望云简捷迅速得多。看来“月”确实没了用途,中华文化没有了用武之地,现实社会忘记“月”的人也越来越多了。 然而我独爱月,有月的夜晚,我才敢夜行,有“月”的人生,我才感觉有了归宿。

李白的“少年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勾起我对幼时的怀念,对天真幼稚的向往;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则是打发无眠之夜的良药,是人由幼稚走向成熟的一道坎,是人真正走向人生境界的开始。遥想东坡当年,独自一人,观“缺月挂疏桐”,听“漏断人初静”,与“孤鸿”为伴,与“缺月”为伴,是多么美妙的境界啊。而如今,夜幕虽已降临,却没了人静之夜,虽有缺月挂树梢,却没了鸟的痕迹。此景不仅不能打发愁苦,反会使人更加抑郁愁困,真羡慕苏轼的月。在苏轼人生的低谷,遥望到一轮明月,才使他释然身轻,由庸俗走向洒脱,由喧嚣走向幽静。怀念苏轼的月,是“千里共婵娟”的兄弟之月;思念苏轼的月,是“明月夜,短松岗”的真情之月;渴望苏轼的月,是“缺月”的人生之月。

最无法忘记的是“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总有一种无法言喻的向往。似月光下的一张网,只要在有月的夜晚,我就无处可逃,月已无法走出我的心底,我也无法走出月的辉光。

没有月的夜晚,我是孤独的,没有人能够捕获我心灵的愁苦,没有“月”的夜晚,我的一生是黑暗的,太阳的光永远撕不开孤寂的夜幕。我需要有月的夜晚,中国更需要一轮“明月”照彻前方的道路。 点评:本文标题新颖,选材上独特。乍一看,月似与传统文化风马牛不相及,细读之,琢磨之,才明白作者行文的妙处,月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情结。文章开头由李白之月写起,写尽了古代文人的望月情怀,又自然的与今人的“忘”月作比,表达了自己的美好愿望。相信中华民族嫦娥奔月梦想的实现应该是指日可待。

守望·腾飞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或许,那古老的铁血丹心的生活早已驾着历史的战车悄悄逝去,但是,负载其上的中华民族灿烂而辉煌的传统文化,是否也一去不复返?

春花秋谢,雁阵南移。华夏民族从历史的硝烟中一路走过来,她徘徊于“秦时明月汉时关”的古长城前,纵横于大唐盛世的舞榭歌台之上。可悲的是秦淮河的水太冷,北方大漠的铁骑太硬,晚清末朝的统治者太软弱,西方侵略者的枪炮太利,风风雨雨,凄凄惨惨戚戚的近代民族史化为无数仁人志士的花塚,怀抱传统经典,胸怀文化末节而含恨长眠!

时至今日,远去了刀光剑影,逝去了血雨腥风,安详的太平盛世似乎也成为传统文化的守墓者与送终人。先不说麦当劳文化在神州达地泛滥成灾,法兰西的名贵香水迷失了多少青春年华,英吉利的流行乐疯狂席卷乐坛,还有日本的动漫腐化我们的青少年,单是那情人节朦胧的月亮,也比七夕的动人故事更煽情,比中秋的团圆之月更美丽。

难道,蕴育了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已行将就木,奄奄一息?如果是那样,在传统文化被遗忘西化之日,也是华夏民族灭亡之时。这并不是耸人听闻,一个民族的立足根本便是他们优秀的传统文化,这是深深融于我们每个人血液中的精髓,是民族兴旺国家富强的不竭动力。

欣喜的是,近年来掀起的国学热,古典文化研究热让我们看到了希望,沉沦于历史长河深处的文化经典开始浮现于人们面前。于丹的论语“心得”,将孔子的思想精华用美丽易碎的语言编织成现代人心灵的摇篮;易中天以幽默调侃的话语演绎了一部部超现代的《史记》、《三国》„„片片感人,剧剧精彩。且不说功利主义的解说违背了严肃的学术研究,但究其对传统文化传播的贡献却是难以估量的。

孔子不是于丹一个人的圣人,而是我们每个人心灵的守望者:“三国”也不是易中天一个人的独角戏,而是我们每个华夏儿女心驰神往的美丽传说。传统文化的迷失与复活,将见证我们古老民族的崛起与复兴。

“盛世歌者萧条人,怅望千秋一掬泪”,让我们守望心灵的文化净土,驾起历史的罡风,仰天长啸,看巨龙腾飞! 「点评」:行文上的非凡气势是本文最显著的特点,开头以引用歌词引发对传统文化的现状的反问,然后纵横古今,侃侃而谈,至结尾与文题紧紧照应,可谓一气呵成。

上一篇:完璧归赵教案范文下一篇:文化旅游系统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