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偶像作文素材

2022-07-18

第一篇:文化偶像作文素材

关于偶像主题的作文素材

心中的偶像,精神的高标—“偶像”主题素材

● 河北省香河县第三中学 庞振军

【素材展示】

美国独臂少年加入ncaa

单场曾砍31分成励志偶像

命运和家境不错的霍斯金斯开了个玩笑,生下来就缺少左边胳膊以下的部位。

很小的时候,霍斯金斯就对各种运动着迷:最早喜欢足球,后来还迷上了棒球、篮球、冲浪??“所有的运动都离不开手。我知道自己的劣势,我只能多尝试几遍。别人用一次,我就两次三次,直到掌握了为止。”霍斯金斯说。凭借仅有一小段大臂的左肢和技巧出众的右臂,霍斯金斯在篮球场上找到了自信,协调连贯的跳投、神出鬼没的胯下运球和背后运球、还有灵活的转身,在那些双臂健全的>对手面前,他可以如入无人之境。11岁那年,霍斯金斯已是校队主力,还创下了单场夺得31分的纪录。

2011年的8月,15岁的霍斯金斯进入佐治亚州米尔顿高中,在球场上,他也用实力证明了自己,并迅速成为学校的明星球员。去年11月16日和基督学院的比赛,霍斯金斯一人投进7个三分球,帮助球队获胜,有人把他该场比赛的视频放上网站,“独臂哥”一夜蹿红,如今的点击量更是超过300万。他也被称为是美国新一代的励志偶像。

近日,霍斯金斯在自己的推特上宣布,他已答应接受佛罗里达大学的邀请,在那里度过自己的大学时光,不出意外的话,2014-2015赛季,“独臂哥”会代表佛罗里达大学队出现在ncaa的赛场上——能去打大学联赛,他终于梦想成真。

(选自《都市快报》,有删改)

【素材解读】

上帝在给你关闭一扇门的同时,也必然会给你打开一扇窗。人生不可能没有缺陷,不管是身体上的,还是事业、生活上的。在缺陷面前,我们必然会做出不同的选择:有些人选择了坚持,有些人选择了放弃。但霍斯金斯却用自己的坚持让我们证明了“能改变缺陷的只有我们自己”。我们不知道当其他人看到霍斯金斯残缺的手臂时有没有过嘲笑,但是,我们却看到了他在运动场上的身影,看到了他一次次的挥汗如雨。他在这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独臂哥”就是对他最好的褒奖,他成了人们心目中的励志偶

像。霍斯金斯有一个阳光乐观的心态,有一个积极进取的态度,更有不畏困难的>勇气和毅力,这些让他更有自信来面对各种挑战。最终,他用自己的坚持让自己的梦想变成了现实。

【实例运用】

任何人的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用辛勤的汗水浇灌出来的。霍斯金斯喜欢运动,但是各种运动都要用到手,而他手臂的残缺让他不得不付出超过常人几倍的努力。“我知道自己的劣势,我只能多尝试几遍。别人用一次,我就两次三次,直到掌握了为止。”在这种情况下,他在对手面前,才能如入无人之境,才能一人投进7个三分球,才能帮助球队获得胜利。他的成功,是与坚持不懈分不开的,是与永不言弃分不开的,是与专注执著分不开的。“独臂哥”的>故事给我们树立了面对困境的一个精神标杆,他的精神鼓舞着我们,并支撑着我们一直走下去。

【素材展示】

让“励志偶像”不仅仅只是“偶然”

近日“励志保安哥考上西政研究生”事件再次登上话题榜。这位河南小伙王强强在高考失利之后在郑州大学当起了保安,每天在工作之余,他都会自学五六个小时,有时还会溜进大学课堂蹭课听。从2009年至2012年期间,只有高中学历的他,拿到了自考专科和自考本科学历,还考取了导游资格证。现在,他考取了西南政法大学>宪法学与>行政法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这让人联想到“500名北大保安考学深造”以及去年“中山大学励志保安哥自学英语娶瑞典留学生”等引起网友热议的新闻事件。

无疑,这样的消息为社会注入了一股股清新的正能量。

网友们更多关注的是其个人成功的偶然,然而唯有合理的制度的保证才能使“励志偶像”的出现在社会中成为必然。王强强所在的郑州大学校卫队,除王强强外还有4名保安考上国内知名大学的研究生。首先学校对这些社会旁听人士给予的是一种宽容开放的态度,在不扰乱正常教学秩序的情况下,客观上给他们提供了一个享受高等教育的平台;其次学校的一些老师也乐于给予他们帮助,为他们解答学习上的困惑;保安队每次开会的时候,都会鼓励大家学习、考公务员、考研究生,这样的氛围更是成功的催化剂。(选自《东方评论》)

【素材解读】

一个保安,能够在工作之余不忘学习,而且每天坚持,还不时到大学课堂去蹭课,这种精神本身就值得鼓励和学习。不管他的基础如何,但是我要说,只要他肯学、想学,就一定可以让自己变得睿智起来。王强强是一个好学的保安,更是一个有追求的保安,他要用知识来武装自己的头脑,他要用知识来改变自己的命运。一个个自考证书就是对他这些年坚持的最大的奖励,他的明天将会一片光明。

“王强强们”的成功不是个例,也不是偶然的,而是与他们所处的环境分不开的。如果没有制度的保障,那么,他们的成功也许会很漫长。保安大队的鼓励,学校的宽容,这些都让他们的成功成为可能。良好的环境氛围是他们成功必不可少的因素。这让我们想起了那些边远地区的孩子们,他们很好学,成绩也很优秀,但是,生活的条件不允许他们继续读下去,教育环境还不容乐观。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要想摆脱贫困,走出困境,还是任重道远的,这不能不引发我们的深入思考。

【实例运用】

王强强的故事真的给社会注入了一股清新的正能量,他给那些对自己的明天不抱希望的人以鼓励、以信心,让他们懂得只要去尝试、去努力,就有机会改变。王强强用自己的坚守证明了坚持的价值。像“王强强”这样的励志偶像们也给在校的学生们上了很好的一课。保安利用业余时间都能坚持学习,我们学生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呢?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放弃学业呢?为了能让自己更好地在社会上立足,只有多读书、读好书,才有机会让自己处于不败之地;只有多读书、读好书,才能让“中国梦”早日实现。

【素材展示】

刘占良:他是学生心中的偶像

在陕西商洛中学,刘占良是很多学生的偶像,课讲得好,思维敏捷,逻辑清晰,板书工整规范。学生们说:“上刘老师的课是一种享受。”为了上他的课,有的学生宁愿蹲一级到他带的班。

30多年的教育教学生涯,刘占良一直从事中学>数学教学和研究。他酷爱研究,勤钻研、善思考,27岁就担任数学教研组长,逐渐形成独具魅力的教学风格,成为学校数学教学的领军人。

“刘老师对教材钻研很深,把学生研究得很透彻,每次听他讲课都能受到很深的启发。经常是其他教师容易忽略的一些细节问题,他反复强调,而这些往往是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

每次开备课组会、批阅试卷,刘占良再忙都要参加。别人一学期一本教案,刘占良每个章节都有一本教案,各种笔迹密密麻麻,他多年的教学积累都在上面,有的教案拿出来都发黄了。

刘占良老师说:“教师需要淡泊与坚持,教育需要博爱与信任,教学需要学习与创新,才能使每一个学生每一天都带着灿烂的笑脸接受教育。”

(选自《中国教育报》)

【素材解读】

一名老师想要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偶像,是需要付出很多努力的。他不仅要有自己的讲课风格,更要用自己的魅力来感染学生,让他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上刘老师的课是一种享受”,还有的学生宁愿蹲一级到他的班,这些恰恰体现了它的魅力所在。

刘老师是善于深入思考的,他能把一些细节知识研究的深入透彻,能给学生以更大的启发,能让学生更好地接受知识。其实,我们做什么事不需要深入思考呢?只有深入思考,才能弄清来龙去脉,才能理清内在关系,才能做出清楚的判断,最终将事情做好,获得成功。

【实例运用】

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源于刘老师对教育的热爱,源于他对自己工作的投入。这份坚持让他兢兢业业,让他乐此不疲。因为他坚信这是一种人生快乐。我们在他的坚持中看到了他的努力,也看到了他的成功。让我们从刘老师的坚持中学会坚持,懂得选择。

【素材展示】

贝尔:是疯子也是偶像

探索频道有一档风靡全球的节目《荒野求生秘技》,每集都会有一位猛男给大家实战演示如何靠自己的力量从各种绝境中走出来,沙漠、丛林、雪山??这档节目从2006年开始,至今热播。节目中那个无所不能的男人叫贝尔·格里尔斯,身兼探险家、畅销书作家、电视节目主持人及演说家等多重身份,被称为“世界上最可爱的疯子”“天生的冒险家”。

1 996年底,贝尔在南非沙漠里进行的一次常规降落伞训练中背部严重受伤,几近瘫痪。一年后,他结束了军旅生涯。但是,在康复后,贝尔又毫不犹豫地向儿时的梦想进发了——攀登珠穆朗玛峰。贝尔在>第一次试验性攀登时,脚下的冰块忽然爆裂,他差点死在5800米的冰缝中。万幸的是他的队友紧紧拉住了系在他身上的绳子。1998年,24岁的贝尔征服了世界最高峰,成为“最年轻的登顶珠峰并活着回来的英国人”。

2005年6月,贝尔又打破世界纪录,在高空举办晚宴,餐桌就悬吊在7500米高的热气球的下方。他从热气球的篮子垂降至餐桌旁,身穿全套海军制服吃完三道菜,然后举杯向女王致敬,并跳伞降落地面。

贝尔的这些经历让他在全世界范围拥有了无数拥趸。他们表示,在城市中生活的人们,可以通过贝尔的电视节目,想象自己也深处蛮荒之地,看着贝尔上天入地,所有人都会热血澎湃。(选自《作文素材》)

【素材解读】

说贝尔是“疯子”,是说他敢于尝试,敢于冒险。贝尔去做一些我们常人不敢想也不敢做的事情,虽然这给他带来了一次次伤害,但却让他有了惊险无比的人生经历,这让他的人生充满了传奇色彩。说贝尔是“偶像”,是说他的行为给我们以鼓励,以支撑。贝尔的勇敢与坚持让我们看到了自身存在的问题,让我们对生活充满了信心,从而想办法去>克服困难,更好地生活。

【实例运用】

冒险是挑战者的追求,也是他们对人生的一种追求。贝尔就是这样一个不断冒险,不断挑战自我的人。他经历了各种生活,他也尝试了做各种不同身份的人,这让他的生活充满了激情,也让我们学会了该怎样从绝境中走出来。贝尔告诉了我们生活中有很多挑战,只有学会挑战,才能让生活更精彩,才能让人生更有价值。 《关于偶像主题的作文素材》

第二篇:高中语文 我的偶像大全(写人作文)素材

我的偶像大全(写人作文)

成长的史册堆集的足有一尺之厚,偶然翻开看看便觉得酸甜苦辣汇成于首歌,在心头激荡着,每一个音符都是我成长路上的见证,也就是因为心中有了那些值得崇拜的人了才是这首歌完美。

NO.1——曹操

把曹操放在第一位是有诸多原因的,第一个便是他是我老乡,同时老乡人,怎能不多关心关心?紧接着就是他的坦诚,宁做真小人,也不作伪君子,第三点是他的文学风采,建安文学的头头,想必不会是庸俗之辈吧?

NO.2——胡歌

胡歌是我崇拜的唯一的娱乐明星,帅气的外表,高大的身材,精湛的演技使他拥有成千上万的粉丝,他的经历有人说是一个奇迹,2006年刚出道不久的他,不幸发生了一场车祸,知道他重伤毁容,可性格开朗的他并不在乎,一再坚持等在一次复出时人气反升,其中原因可想而知,不过我对他的崇拜在一句话就是出车祸时刚苏醒就说:其他人怎么样。

NO.3——我

有人说崇拜别人不如崇拜自己,信以为真人,我开始疯狂挖掘自己的长处最后终于找到了一点:多愁善感。多愁善感并非不好,可以让人的思维敏捷,你想想,经常动脑子的人,反应能迟钝吗?

成长的史册中,追星是其中的一颗星,可灿烂的星空这一颗星也不能缺少。

用心

爱心

专心 1

第三篇:作文素材积累,高考作文素材:中国传统文化之节日

在线1对1 家教网

三好网中小学辅导http://

作文素材积累,高考作文素材:中国传统文

化之节日

中国的传统节日在近几年来一直被提上日程,关于传统节日具体你又了解多少,如果让你书写,你会怎样写! 1中国传统文化之节日一 春节

春节的来历有一种传说,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客家人的传说)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下载更多高中学习资料、高考绝密复习总结资料,请关注微信账号:高考 gaokao010 ;高考作文 gaokaozuowen100 ;打开微信搜索关注一下账号你就可免费获取! 在线1对1 家教网

三好网中小学辅导http://

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2中国传统文化之节日二 端午节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谗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这里有一段有趣的传说。公元前340年,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汩罗江,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下载更多高中学习资料、高考绝密复习总结资料,请关注微信账号:高考 gaokao010 ;高考作文 gaokaozuowen100 ;打开微信搜索关注一下账号你就可免费获取! 在线1对1 家教网

三好网中小学辅导http://

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用竹筒装米,投江祭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

3中国传统文化之节日三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也称仲秋节、团圆节、八月节等,是我国汉族和大部分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流行于朝鲜、日本和越南等邻国。因为秋季的

七、

八、九三个月(指农历),八月居中,而八月的三十天中,又是十五居中,所以称之为中秋节。又因此夜浩月当空,民间多于此夜合家团聚,故又称团圆节。节日的特色是吃月饼和提灯笼。月饼是圆形的,象征团圆,反映了人们对家人团聚的美好愿望。

中秋节吃月饼据说始于元代,当时,朱元璋领导汉族人民反抗元朝暴政,约定在八月十五日这一天起义,以互赠月饼的办法把字条夹在月饼中传递消息。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传开来。后来,朱元璋终于把元朝推翻,成为明朝的第一个皇帝,虽然其后满清人入主中国,但是人们仍旧庆祝这个象征推翻异族统治的节日。

中秋节在新加坡是相当热闹的。节日降临前的一个月,月饼灯笼就开始上市了。月饼,不仅满足人们的口福也用来祭祖拜月,更是亲戚朋友互相馈赠的节日佳品。除了月饼,中秋节的另一种节日佳品是“柚”。

下载更多高中学习资料、高考绝密复习总结资料,请关注微信账号:高考 gaokao010 ;高考作文 gaokaozuowen100 ;打开微信搜索关注一下账号你就可免费获取! 在线1对1 家教网

三好网中小学辅导http://

对年轻人而言,令他们感到兴趣的是各式各样制作精美的灯笼,他们也趁着节日的机会,展露制作灯笼的才华,大人们也可以在一年一度的灯笼制作比赛及花灯展览会上尽情娱乐。

新加坡人也可以参加由民众联络所或会馆主办的中秋晚会。一家人一起赏月也是一件美事,在家中摆上瓜果、月饼,再添上孩子们的灯笼,就是一个温馨、和谐的中秋夜。

为了使中秋佳节的气氛更浓,庆祝活动更普遍,我们可以建议在公共场所张挂灯笼,同时主办猜灯谜等活动。 4中国传统文化之节日四 清明节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是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而有趣的,人们会举行马球比赛、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下载更多高中学习资料、高考绝密复习总结资料,请关注微信账号:高考 gaokao010 ;高考作文 gaokaozuowen100 ;打开微信搜索关注一下账号你就可免费获取! 在线1对1 家教网

三好网中小学辅导http://

荡秋千也是我国古代清明节的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丫枝为架,再拴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小朋友们所喜爱。

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风筝,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下载更多高中学习资料、高考绝密复习总结资料,请关注微信账号:高考 gaokao010 ;高考作文 gaokaozuowen100 ;打开微信搜索关注一下账号你就可免费获取!

第四篇:作文素材 传统文化

作文素材 传统文化.txt心是自己的,干嘛总被别人伤......没有伞的孩子必须努力奔跑▓敷衍旳青春 总昰想太多 怨,只怨现实太现实╰⌒﹏为什么在一起要两个人的同意丶而分手只需要一个人“传统文化失落”材料作文写作参考

【我们面对的现实】

亲爱的中学生朋友,我现在想问你们:当敦煌的瑰宝出现在大英博物馆,当《孙子兵法》、《三国演义》的读者更多的是外国人——作为华夏子民,我们应该为此欣喜还是悲哀?当我们的经济实力受到世人的瞩目,而中华优秀文化却在不自觉中流失,我们是该喜还是该忧?当然我们也知道,过去的文化是少数人的专利,只有那些熟读《四书》《五经》的达官贵人、文人墨客才配谈文化,而那些种地耕田的下里巴人向来是见不着也想不到这样的阳春白雪的。在孔儒之风居于正统的时代,文化的分量重若磐石,读书人的行头也似乎比别人高雅尊贵了许多。几千年的文化血脉流传下来,中国人可以自豪地说,我来自一个文明的国度,一个贲张着文化的国度,所以,文化成了时下许多人的宠爱,成了当今社会中的一种风气或潮流。于是,这样的文化几乎可以填满这个国家的坑坑洼洼。

无论如何,文化都是一个高尚的字眼,崇尚文化更是一个民族的幸事,但果真国民的素质就高到连天上飘的,地上爬的,水中游的都是文化的那个境地了吗?如此“文化”的泛滥并不能见证这个国家和民族的富强和优越,反倒是体现出了它的荒唐和无知。

毋庸置疑,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在各个领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思想解放的确带来了文化的活跃和激荡,国门打开的确带来了文化的四面来风八方有雨。也正是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新旧文化的矛盾,中西文化的碰撞,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比较,文化的守成和文化的变革都积极地不可避免地涌现出来。西方的生活方式、社会文化的东进也慢慢缩小了东西文化之间的距离,这在青年一代身上体现的尤为明显。我们所见所闻之处,80年代后期出生的人开始相信圣诞老人了,开始在麦当劳必胜客里面过生日,可他们中很多人不知道毛笔该怎么拿,没读过线装书,没见过长命锁,没上过八仙桌,他们可以把不知从哪个角落里找出来的珠算盘当车推着玩。在他们的记忆中,不曾有过这些传统的东西的印象,因此,它们是没有质感的,是苍白无力的。这些祖先传下来的东西,浸濡着华夏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对于他们来说是陌生甚至是不可理解的。于是,今天的年轻人开始忽视甚至放弃这些国产的文化,他们更崇尚西方文化,他们西装革履,操一口流利的英语满世界跑,却懒得抽出一天的时间去祭奠一下自己的祖先。

传统文化在中国已然式微,它的缺失已成为一个沉痛的现实。虽然传统文化不尽是好的,难免有一些糟粕,但其精华绝对是大大超过流毒的,不然中华文明何以在其他的几大古文明早已折经断脉的时候依旧熠熠发光?但最可叹也是最可悲之处,是我们漠视的文化却被人家视若珍宝。当初韩国将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列入它的文化遗产时,国内舆论一片哗然,其中一篇标题《“去传统化”将文化遗产拱手让人》的文章这样写道:“中国长达一个世纪的‘去传统化’运动并未导致中国富强,它只造成断裂的一代——对传统文化无知的失落的一代„„由于我们对传统的冷漠,以至我们对传统的保存远不如邻国。我们心有不甘却怨不得别人,是我们自己把文化遗产拱手让人。”由此我想起了敦煌窟、敦煌文化,想起了王道士、斯坦因和当时的满清政府,想起了斯坦因一车车地把那些本属于我们的敦煌的经卷、书籍、塑像运往欧洲时,我心中泛起酸楚的感觉:那些敦煌的宝贝不是人家抢走的,是王道士甘心用仅值几个碎银的东西换走的。这些中华文化的瑰宝就这样简单而干脆地流失了!还有《孙子兵法》、《三国演义》、《论持久战》这些今天的年轻人鲜有问津的经典文化没有被我们国人吸收,却被日韩及欧美一些国家拿去研究用以管理人才、资源,运用于商战之中,反过来再和我们来做生意。这,究竟是文化的不幸还是华夏子孙的悲哀?我们不得而知。

一个民族的文化程度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经济发展水平。真正的文化是那些启人心智、诲人不倦地能促进人类自身进步和社会发展的精神食粮,而不是那些穿凿附

会、沽名钓誉的佯装高尚甚至传播封建迷信违法乱纪的有着不轨行径的渣滓。一个民族不需要泡沫文化和虚假文化。泡沫和虚假文化无法重塑精神理念,建构人格品质。文化不是越多越好,宁缺毋滥是定义文化的道德底线。

文化的嬗变只能说明真正的文化的缺失,它的贫乏已影响到精神文明的建设,制约人们的社会道德和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内涵是我们终其一生也领悟不完,参透不了的。也许它的某些杂质是该舍弃的,也许它的某些内容尚不能给我们的经济建设提供及时的智力保障和支持,但我们可以扬长避短,可以把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有机和谐地结合起来,共同服务于我们的建设事业。

【我们的思考点选择】

传统文化,我们是否正在渐渐失去你

1、全球化大环境下,华夏传统即将遗失?

最近,社会公众明确地感受到了一次华夏传统的即将遗失,并同时引起了一系列的新的反思,就是在新的全球化大环境中,在西方生活方式和西方文化随着经济强势席卷而来的时候,是否也要把我们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生活方式一并改变?

中国文化曾经有它的从容和优雅,也曾经在历史上写下辉煌不朽的一笔。“中国在公元前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中国的科学发明和发现“往往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是15世纪之前更是如此”。

近200年间,中国饱经沧桑,特别是新中国诞生前,世界列强对中国的蹂躏,无休止的战乱**,带来至今难以抚平的创伤。在濒临外忧内患的重重危机中,我们几乎是身不由己地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清理和反思,并对其赋予了太多的批判和指责。

2、不得不清点:我们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生活方式还剩下几许?

1900年2月10日,梁启超写下了激扬一代中国人的巨作《少年中国说》,“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而今天,梁启超曾寄望的少年具有的希望、进取、日新、破格、好行乐、盛气、豪壮、造世界、“常思将来”、“常觉一切事无不可为”的气质都在这一代身上依稀地看见。可是,代价是他们身上的中国传统日趋稀薄,他们身上的特质与个体不复存在,中国味淡不可闻。

古人曾把道德修养视为人生的终极追求,不过,在全球化的今天,个人奋斗、快乐、自由通通比道德来得重要;现在的孩子还有很多别的事要忙。

初始的风雅在父母们的鸡毛掸子和考级的压力下,已经被扭曲,再也保持不了它们唯美的形状了。

90年代生人开始相信圣诞老人了,开始在麦当劳必胜客里过生日。他们不知道阿福,没放过风筝,没见过长命锁,没上过八仙桌,没爬过大门槛,所以,传统的东西在他们看来,是没有质感的,是苍白的。

到哪里才能找回我们丢失的传统?怎么样才能写出一篇《新少年中国》,而不仅仅是《少年全球化》?

3、传统文化面临的压力:西方文化的如浪冲击和我们知识分子的试图摆脱。李约瑟曾经提出一个意义十分重大的课题:“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发生在中国?”这个问题也曾经被许多中国知识分子思考着。李约瑟有一些很著名的观点:近代科学之所以没有在中国产生,一是中国没有具备宜于科学成长的自然观;二是中国人太讲究实用,一些发现滞留在了经验阶段;三是中国的科举制度扼杀了人们对自然规律探索的兴趣,八股文扼杀了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致,思想被束缚在古书和名利上,“学而优则仕”成了读书人的第一追求。实际上,这种影响至今依然根深蒂固地存在于我国社会中,强烈的官本位意识对科学和创新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杨振宁在讲到中国本土为什么还没有人获得诺贝尔奖的时候,也明确指出:“中庸之道对

于科学发展不是最好。中国为何没有得出欧几里德的几何定律,在于它所揭示出的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科学精神与中国倡导中庸、不太允许标新立异的文化传统相背离,这种文化机制不利于培养标新立异的科技人才。”

我们自己的知识分子,也几乎得出了同样的结论:倡导中庸之道的中国文化传统,不利于培养标新立异的科技人才。

4、正视现实:谁能保护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生活方式?

作为中国内地语文界的精英尚且如此,等而下之的教师中国传统文化水准如何可想而知。这当然不是他们的错。长期以来,我们把语文课当政治课上,重的是思想灌输,要的是政治正确,“文革”十年破“四旧”更是把中国传统文化“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中成长的教师,中国传统文化的修养必是先天不足、后天失调。正如岳飞“保全”不了北宋或者南宋,靠这样的教师,沿袭旧的为政治服务的语文教育模式,是“保全”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

5、另外一种现实:白领们如奉圭臬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生活方式的现在进行时。在韩国将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列入它的文化遗产时,国内舆论一片哗然。其中有一篇标题为《“去传统化”将文化遗产拱手让人》的文章(作者韩福东)这样说,“中国长达一个世纪的‘去传统化’运动并没有导致中国富强,它只造成了‘断裂的一代’——对传统文化无知的失落的一代人。„„由于我们对传统的冷落,以至我们对传统的保存远不及邻国。我们心有不甘,不过我们真的怨不得别人,是我们自己主动把文化遗产拱手让语文轩/转贴请注明。人。”

那么,在一个日益物质化、全球化的现代社会,保持一种传统文化习惯,保持用传统文化下的生活方式,有没有可能呢?

传统文化在中国已然式微,但在新中国白领张勋眼里却仍旧如奉圭臬。这个白领阶层的出现,其实不过20几年的时间。这一个群体,通常被描绘成为西装革履、讲英语、崇尚西方文化、抛弃传统的形象。但是他说,“我曾经想过,以后要发起一个‘四书五经基金会’,谁能把它背出来就发给一笔奖金,以此来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播。”

很多人都认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与写字楼文化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事实上,如果这样看待传统文化,那就证明我们对传统文化确实已经有很多误解了。

同样,传统民俗负担着承载传统文化的重大使命。当端午节申遗的消息如一记钟声敲响的时候,我们不能不思考邻国的经验,对自己的鞭炮、年画倍加珍惜。

6、观点:我们必须向邻国日本学习。

日本就很注意文化传统的继承和保护。凡历史悠久的文化古迹都被国家定为“国宝”,日本最多的国宝是寺庙,很多都有上千年的历史,如京都的金阁寺,奈良的东大寺、招提寺等。它们是古代建筑艺术的瑰宝,更是历史与文化的见证。同时,日本很多城市也都有保存完好的古城,如名古屋、熊本古城等。日本每个城市都有博物馆,里面有各种各样的文物、书籍、模型和画像,让人们对历史和传统文化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日本在保护文化遗产方面确实是用心良苦!由于现代城市的发展,很多地方已经彻底改变了模样,但作为无形的文化传承,日本人延续了几百年前的生活习俗和形式。每年各地例行节日很多,举行的活动各式各样,比如岐阜县的高山节之类。东京的隅田焰火大会每年8月都要举行一次,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每年的焰火大会都有上百万人观看。虽然只能从高楼大厦的夹缝里观赏,但五光十色的焰火在楼与楼之间升腾,引起阵阵欢呼声。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日本人并没有把传统看成是现代化的对立面,传统并没有影响日本的现代化进程。日本人的观念中有迷信的成分,但他们又是现代人,有时间观念、金钱观念和效益观念。个性张扬不够,这是东方文化的特点,日本人个性张扬不够却并没有阻碍日本的进步,恰恰相反,团队意识对增强日本人的向心力还大有帮助。

对传统我们不应一概拒绝,而是应该更多地反思,这样就不会迷失。我们对文化传统的忽视,更多的来至于追求现代化的实用主义态度的扬弃论。长期以来,国内一直存在着两种极端行为,不是盲目“崇洋”,就是盲目“排外”。在当前的情况下,我们要强调传统的价值,但也必须警惕报仇雪恨的义和团式的心态以及大中华主义和泛中华主义情结,因为这种心态极易演化成为极端的国家主义,使人丧失价值理性。

【针刺文选编】

拯救春节,就是拯救我们的生活

朱鲁子

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价值理想和真实生活样态,无不活生生地体现在他们的传统节日里。对中国人来说,尤以春节最具代表性。可以说,没有任何一个节日会像春节那样承载着所有中国人的生命内涵。对于没有西方民族那样的圣诞节的中华民族来说,每年农历的初一甚至绵延整个正月的春节,就是我们的“圣诞节”。春节,是所有中国人的共同“生日”——这从传统中每个人的年龄的增长不以自己的生日而以春节为标志清晰可见。

春节的真实意义在于它以非常世俗的形式,如之前的过分操劳和精心筹备等,昭示我们一种非世俗的生活样态,如沉浸在没有实际功利的纯粹民俗仪式的,纯粹是资源消费的张灯结彩、贴春联、放鞭炮、吃喝玩乐之类。“欢度春节”就是具有人性光芒的样态。这种生活样态是审美的、情感性的、狂欢性的、超功利的,它是让平淡生活有味道的盐和漫漫长夜中的光。这是生活的一种升华和超越:一种神圣对世俗的超越。春节,是被日常世俗日子所压抑、贬斥、淹没的人性的复活。

自古以来人们无不艳羡:要是日子天天像过年那样该有多好啊!——那是一种怎样的包含着无限幸福、成长和收获的憧憬与渴望啊!

遗憾的是,如今的春节,正在无情地失落。

一方面,强势的西方文化和大众媒体的商业炒作让情人节、复活节、万圣节、感恩节、圣诞节等等西方民族的节日在我们的年轻一代身上扩展。另一方面,彻底世俗化、功利化、理性化、意识形态化的当下中国社会,将春节的神秘性、神圣性淡化甚至绞杀。人们无不慨叹:现在过年没有意思了!丧失了神圣性的节日,无不充斥着世俗的庸俗和粗鄙,它彻底混同于忙忙碌碌的世俗生活,甚至疲于应酬而甚于平日。人们无不感到忧伤:过年太累了!本来具有超越世俗生活的贫乏的节日狂欢性质的春节,几乎同质为13亿人的“新年团拜”。这无疑是我们的悲哀。春节,这一标志着中华民族特有样态的事件一旦堕落为纯世俗,它就表征了我们这个民族和个体人生的虚无状态。这种虚无状态,就是整个民族精神的衰落和缺失。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经历过严冬的人,更懂得春天的温暖。这一点,我们从旨在复兴传统文化的所谓“国学热”,从有些城市如北京由前些年的禁放鞭炮到今年的“禁”改“限”可窥一斑。传统仪式并不等同于民族精神,但,没有传统仪式,民族精神就会魂不附体。我曾用“人、从、众”三个字的双向排列来表达我们民族在全球化、现代化过程中丧失自我与回归自我的必然趋势:人——从——众,全球化过程中丧失自我的社会化之路;众——从——人,深入地全球化之后回归自我的个体化之路。这两条路是互补的,同时进行的。今天,我们正走在“人——从——众”这条社会化之路上,我们必须将这条路走到底;不久的将来,我们就会“回归自我”,重新检视有着不可取代的精神价值的优秀传统。而春节,可以说是我们民族传统的一个标志性符码。

拯救春节,就是拯救我们的生活,就是拯救我们民族的灵魂和生命!

我们究竟穿的是什么?一个没有自己文化传统的民族对世界有什么意义?一个对自己的文化传统充满蔑视甚至仇恨的民族在别人的眼中是怎样的一个民族?

(选自《中国青年》)

【述评】

春节,几千年来,一直是我们民族传统的标志性符码。漫长的历史岁月使年俗活动内容异常丰富多彩。其中,那些敬天祭神的迷信内容,已逐渐被淘汰,而那些富有生活情趣的内容,像贴春联、贴年画、贴“福”字、剪窗花、蒸年糕、包饺子、燃爆竹、除夕守夜、拜年等习俗一直盛行。但在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的今天,人们普遍发现“过年”的欢愉与日递减,除了吃吃喝喝,“过年”过得越来越没有“年味儿”。春节这个最富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意义的节日在逐渐失落。如果我们淡化了传统节日的特色,我们的传统文化将会怎样?在现代化、全球化的浪潮中我们怎样保持民族精髓?这篇文章给我们一个深刻的启示,那就是,春节:不能成为正在失落的传统文化样板。传统仪式并不等同于民族精神,但,没有传统仪式,民族精神就会魂不附体。

炊烟是什么?

雷传桃

有人说,炊烟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化;有人说,炊烟是种在屋顶上的精神的庄稼;有人说,炊烟是抓在天空手里的小辫子;有人说,炊烟是一种朴素的计时方式;有人说,炊烟是围着锅台转的娘对野孩子的柔声呼唤„„

我说,炊烟是一种能让人感动得落泪的风物,正在马不停蹄地消失„„

城市里,炊烟已然绝迹。没有土灶,没有柴草,没有烟囱,哪有炊烟。厨房革命,革掉的自然是老掉牙的炊烟的命。人间烟火,不必炊烟。时代在推陈出新,似乎炊烟与繁荣水火不相容。

乡村是炊烟的最后一块领地。如今的乡村,早已植入了城市的因子,旧貌换了新颜,去年的燕子辗转归来,居然“找不着北”,旧巢旧巢安在否?燕子难觅旧巢,归人难觅炊烟。液化汽、沼气和电,取代了土灶、柴草和烟囱。炊烟正在马不停蹄地消失。

挑一个晴好的冬日,我出发了。落叶树光秃秃的,视野开阔,无遮无拦。我经过微绿点点的麦田,目极之处是地平线,地平线上是几间老屋子,竖起一根烟囱,像桅杆一样挺拔。早晨、中午和傍晚,烟囱分时段袅出一笔炊烟,蓝得自在,蓝得纯粹,蓝得无限透明。哇噻--

可是,这不可能。“实践”等于“落空”,像是一块满怀试探性质的石头抛进了无穷无尽的深渊。节节拔高的乡村里,炊烟稀罕得像出土文物似的。

我以一个诗人的浪漫,想象着无家可归的自己,在乡村,择一高地,学习鲁滨逊,以祖传的勤劳和智慧,盖一间土房子,砌一座土灶,烟囱通向屋外,捡来柴草,烧锅煮饭,炊烟像快乐的孩子样在屋顶上一蹦三尺高„„锅里煮着生活,烟囱袅起炊烟。我一个箭步,跑到屋外,如炬的目光贪婪地呼吸着久违的带有草木气息的微温的炊烟,他乡遇故知一样不能自己„„

老实说,我被自己亲手创造出来的炊烟征服了。

炊烟在我的心里袅出一笔葱茏的诗意。

我对炊烟的理解超越了贫穷的局限。我嗅见了万千种气息,温馨而甜畅的家的气息。我心沉醉呵。

炊烟在我的心尖上打上一个硕大的结„„

也许,终有一天,我在课堂上讲解炊烟时,费尽口舌,打尽手势,孩子们仍然将头摇成拨浪鼓,满头雾水的样子让我心焦。我灵机一动,置课堂教学常规于不顾,燃起一枝纸烟,注目淡蓝的烟雾袅袅升起,声情并茂地说,看,炊烟就是这个样子!(选自《教师报》)

【述评】

炊烟有代表贫穷落后的一面,但在作者的眼里,它更代表自然古朴、未受现代物质文明浸染的诗意的生存环境;它是一种文化,是一种传统文化中滋养心灵的东西;它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与自然母体的链接载体;它也是精神家园,是一种让人怀恋的纯朴、远去的宁静。

在文章中,作者对炊烟怀有深深的眷恋,这眷恋是对质朴世态人情的一种追念;这眷恋是对一种纯朴、宁静、诗意的生存环境的向往;这眷恋也蕴涵着作者对温馨精神家园将逝的一种深深的忧虑;这眷恋是更作者对现代物质文明消蚀古朴自然生活形态的伤感。

【强化练习设计】

生活中,我们都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失落与悲哀”,甚至还能够读到一些“传统文化的失落与悲哀”的事件,请就你所观察到的有关“传统文化的失落与悲哀”事情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标题自拟,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人造鸟语与人造礼貌语

——传统文化的失落与悲哀

东山月晓

(一)

在泰山山腰有一个不知名的山谷,在这谷中有一个很大的停车坪,人们从山脚上坐旅游车到这里后,或步行登山,或乘缆车上山,各随其便。停车坪三面环山,古树苍劲挺拔,枝叶繁茂,坪的周围人工种植了不少的鲜花,道路修得宽敞,环境卫生工作做得也十分到位,一下车,就让人有一种极好的心境。

从旅游车下来后,忽听得一阵悠扬的小鸟鸣叫,“鸟噪林愈静,蝉鸣山更幽”,鸟语之声给泰山增添了不少宁谧,泰山在鸟的啼叫声中,倍觉可爱。忽然有了对鸟的感激之情,于是,看一看鸟,与鸟亲和亲和的愿望也便由然而生,可以任我如何决眦入归鸟,如何仔细地搜寻,却总是连鸟的影子也找不到,更不可能找到一根鸟毛来,后来,游移的目光终于停留在一个奇怪的匣子上,然来,那是一个发音器,鸟的叫声就是从那里发出来的。呵!呵!然来是机器鸟的叫声代替了原声的鸟叫,恍然大悟!忽然想起了在某市政府的广场是鸟语,忽然想到了某集团公司广场的鸟啼,„„呵呵,然来都是假货!忽然又想起了,哈尔滨、北京、深圳、香港海洋公园、长沙岳鹿山的鸟语林。不错,那里的确有各种各样的鸟,而且是活的鸟,可是鸟语林的鸟是关在网子里面叫的,这种叫也许是对自由的呼唤,对山林的象往,是一种悲切的哀鸣,天可怜见,他们的悲鸣之声有几人能懂。哀哉!

(二)

游完泰山回济南的路上,汽车从一个收费站经过,我恰好坐在司机的后面,看到那司机诚恐诚惶地把过路费交经目无表情的交警,交警开具了票据后,忽听得一声问候:“收费五元,一路好走!”收票交警是位四十多的先生,问侯声却是一位年青的小姐发出的甜甜的声音,好不悦耳动听。忽然记起了小时侯听到的一个故事,说是一个人拦路抢劫,对过往的行旅商人总是一句这样的话:“此树是我栽,此路是我开,要从此地过,路钱先交来!”如今收路钱比以前可是文明多了,至少还有一声问候,而且这路钱交的一点也不冤枉,本来嘛,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借贷修路,收费还贷,无可厚非。可惜的是文明语的表情、动作,性别与声音配合得那样不一致,听了以后感觉有些令人作呕,总让人觉得被温柔的宰了一刀。这机器的问候,代替了人的问侯,真令人莫明其妙。

(三)

机器鸟的啼叫代替了自然鸟的欢歌,复读机的礼貌语代替了自然人的微笑。这不知是科学进步给我们带来的福音,还是为我们谱写的一首哀歌。依稀记得古诗中咏叹鸟叫的歌词:“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晴空一鹤排云去,便引诗情上九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黄鹂也好,白鹭也罢,仙鹤也行,鸥鹭也可,我想我们的高科技都是可以制造得活灵活现,以假乱真,但这再现出来的家伙和这以假弄真的东东,毕竟是假的,总是缺少自然物的那种特有的灵气。这些死了灵魂的自然物,未必会对因灵气感应而生情的诗人产生强烈的情感冲击!再看看那些经过培训的小姐们朗读出

来的礼貌语言,这种语言,如今在许多的地方都是可以听到的,在各种类型的收费站,汽车上,火车上,飞机上,轮船上,呵,呵,几乎凡是提供了服务,而又存在着不合理的收费的地方,都会听到这温情的礼貌语,真可谓是温情一刀,宰你没商量。我想人类的礼貌语本来是一种关心,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和睦表现,它应该真诚地发自内心,体现于体表,如脸上,嘴上,眼神,动作中。否则再美的礼貌语都是虚假的,都是言不由衷的。孔子说:“自以上,吾未尝观也”,又说:“祭在,如神在”。说的虽然都是祭祀中的礼节,但讲的实质内容却是诚实,是发至内心的真诚,如果在进行重大的祭礼活动中没有真诚可言,他老人家是不愿看的,如祭奠祖先时,觉得祖先不在,也就没有必要进行祭祀了。按孔老夫子的这个标准,我们这些由机器发出来的言不由衷的文明用语,实在是没有太多的意义。

未了,我想呼吁:拒绝在森林中听到机器鸟语!让鸟儿们自由地歌唱,让鸟儿们回到他们自己的故乡,让我们与自然更亲近更和谐,让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精华重放光芒!我还想呼吁:拒绝在收费站听到机器文明语!让我们的言语与行动真正统一,让我们真诚的服务感动每一位“上帝”,让中国文化中人与人之间的亲和不被机器的媒介隔绝。

从“圣诞垃圾”说到作为“扩胸运动”的文化

张耀南

圣诞树、圣诞树挂饰品、仿真藤条花链、彩灯、圣诞帽、荧光棒、圣诞卡片、圣诞大餐之残羹剩饭、圣诞礼物之包装、聚会开车排放到空气中之污染物等等,统称为“圣诞垃圾”。2005年圣诞节那一天,北京的“圣诞垃圾”达到了1000吨,占到北京城市垃圾日产生量的九分之

一。难怪有人惊呼“污染京城”„„

追星族对他们所追的那个星的痴迷,常人是无法理解的。同样,中国人对洋节的痴迷,似也已到令人莫名其妙的程度。伴随而来的,便是“圣诞垃圾”几倍、几十倍地疯长。

学得像还好,问题是学不像。人家洋人过圣诞节都是阖家团聚,几乎所有商场、饭店、超市都关门,大街上几乎看不到人;而我们却涌到街上,造成前所未有的交通大拥堵以及饭馆门口的长龙大排队。人家洋人的圣诞树都是真树,是由技术专家专门培育栽种出来的;而我们把玩的那些矮到一厘米、高到一两米的圣诞树全是假的,且百分之百是用无法降解的塑料泡沫做的,即使填埋几十年也不得“超度”。人家洋人的圣诞装饰品是循环使用的,今年用过了,擦洗干净保存起来明年照用;而我们手中的圣诞彩灯及能发光的荧光棒之类却是随手乱扔,不仅无法循环使用,且成为潜在的化学污染源„„

在有些人眼里,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包括传统节日)已然不值一提,被要求作为垃圾“扔到茅坑里去”。若果真是中不如洋,昔不如今,我们的祖先是如何生存下来的呢?我们这十多亿人又是如何活到今天的呢?这民族能不灭,这人民能不亡,一定有它“生存的秘密”,一定有它高于“垃圾”的内在精神。

这精神用一个字来描述就是“大”,用四个字来描述就是“可久可大”。我们的文化就是一种追求“可久可大”的文化:它只想把你的下作变得崇高一点;它只想把你的小肚鸡肠变得广大一点;它只想把你的鼠目寸光变得长远一点;„„它只想告诉你,世界比你那个“自我”要大,比你那个“国家”要大,比你那个“人类”要大,比你那个“生物”还是要大„„我们的文化千言万语,只有一个目标,就是让你把“心”放大再放大,把“胸”扩大再扩大——我们的文化不过就是一场“扩胸运动”,或者叫作“大心运动”。

洋人有洋人的上帝,我们有我们的“大人”。东施效颦?你能不能给出一个理由!

“不过是找个由头乐一乐!”这也许是一个理由。好吧,那你就去乐吧,不过要在家里而不是在街上,不过要养一棵真的圣诞树而非假的“垃圾树”„„

(选自《中国青年》)

第五篇:关于文化的作文素材

我编的…

1、

作为古老华夏文明的一部分,传统习俗已熔铸进我们的一言一行。就如同我们观字念游龙,赏舞思惊鸿,吟诗即李杜,饮酒忆杜康。些许习惯已不单单用“好坏”来衡量。同为见面礼仪,中式的抱拳作揖不同于西式的贴面拥抱;同为迎新,中式的人声鼎沸不同于西式的静默祈祷;同处聊天场,中式的寒暄问暖不同于西式的隐私保护;同对赞美词,中式的谦恭礼让不同于西式的致谢认同……有时无法分辨孰优孰劣,只是扎根于不同的文化土壤适用于不同背景的社会环境,而中西方的传统文化作为民族性格生长的土壤相去甚远,加之国情、历史、意识形态等等诸多领域的不同,造就了中华文明独行天下这支奇葩。

2、

这些传统的文化、观念中,有时常遭人诟病的劣根,但更有绵延千年仍生生不息的精华。中华民族犹如一条存活甚久的巨龙,它的每一丝血脉都打上了历史深深的烙印。甚至华夏子女不经意间的举手投足,都有究其根源的必要性。因此,许多落后文化与观念都根深蒂固,将其清除也并非一日之功。我们没有举国信奉一教似西方人那般,却也在天灾人祸面前虔诚“拜佛烧香”,在诸多大事件时“求神庇佑”。在对各路“神佛”的以来中,自己动手造福人类的主观能动性就不可避免地减退;在过分蒙昧中,对科学的少贡献显得尤为明显。

而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五千年的历史,衍生出了多少文明,是经得住时间的考验于人为的淬炼的。一路走至今天,是多少朝代无法磨灭,多少次文化专制无法遮掩,多少回文明掠夺无法占有的成果。这些成果不但没有消失殆尽,反而在沧海桑田百转千回后仍历久弥新,焕发无与伦比的光芒。诸如虚怀若谷的个人品行,长幼有序的家庭伦理,和谐有礼的社会秩序,心怀天下的君子之志,是中华文化削刻出这厚重而美好的概念。

来自网站…

3、在儒家中庸思想熏陶下,中华民族在待人处世时,很推崇“中和”的处世原则,认为人生修养达到了“中和”的境界能使“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为了保持群体和谐,避免发生争执和冲突,人们往往克己守道,循规蹈矩,不走极端,求同存异,和为贵、忍为上,使中华民族形成一种谦让、谨慎、中和的民族性格。

4、孔子说:“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孟子说:“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内圣外王是儒家的理想人格。人们注重内在道德品质的修养,是为内圣之功。可见中国传统文化既培育了中华民族一种含蓄、内向、忍让的民族性格,又培育了中华民族一种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民族性格

5、可做结尾

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学文化直接或间接地深深地、默默地影响着我国的民族性格的形成、发展,一个民族性格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就会促进现代社会的发展进步,所以在传统文化的继承问题上应该我们应该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古为今用。使得传统文化对民族性格有一个良性的促进作用。

上一篇:我和夏天有个约定下一篇:我国环境保护现状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