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验论文范文

2022-05-09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综合实验论文范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本文论述运动生理学实验教学综合设计型实验存在的问题,提出整合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完善考核机制、鼓励学生参与申报课题、提升实验教学队伍的整体素质等措施,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教学目标。

第一篇:综合实验论文范文

物流信息技术综合实验平台设计

摘 要:实验在高等学校的教育中是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的关键,实验平台是学生进行实验的有效物质保障。在有效整合、利用现有物流实验室资源的基础上,设计了物流信息技术综合创新实验平台,提高了实验设备等资源的利用率,进而开发了综合性创新研究性实验和开放实验,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使学生对各种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有所领悟,并提高创新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实验室建设;信息技术;物流管理;综合实验平台

0 引 言

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是高等教育提高学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内容和迫切要求[1]。高等学校物流实验室建设要利用有限的资金,优化资源配置,满足日益增多的教学实验需要,提高实验教学水平[2],同时为学生的创新性实验和研究性学习提供保证。目前,实验室往往忽视各个实验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综合应用,实验类型和实验方式单一[3-4],各院校实验室建设的侧重点不一、层次不齐,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5-7]。物流管理专业与工业工程专业虽在管理和经济方面侧重点不同,而在实验教学方面有许多共同点。由此,高校物流实验教学与实验室建设引起了相关学者的重视[8-12]。其中,李静等[8]对物流信息技术实验平台进行了设计,然而其设计的功能简单,已不适应现代物流专业和工业工程专业教学的发展需要。

随着物流管理专业和工业工程专业教学与实验水平的不断提高,同时经过近几年山东省的投入和青岛大学文科实训中心的成立,青岛大学目前已经有较为系统的物流管理相关的实验体系,其中最主要的模块包括原材料供应系统、生产加工系统、自动化立体仓储/自动化分拣、电子标签捡货系统、电子看板系统、条码技术/POS系统、无线视频识别(RFID)、物流仿真(Flexsim)、全球定位系统(GPS)、供应链管理的整套软件等。为了有效整合现有的实验资源,提高学生实验的效果和实验的实用性,在实验室构建了专用的内部网络,将实验室和实验室的相关设备也进行了适当的组合,取得的效果非常明显,师生对于系统的评价也很高。然而高校实验室建设仍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针对青岛大学的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实验室而言,主要体现在现在关注的重点还是如何提高学生在某项实验的实践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上,因而对实验设备和资源总体利用不够充分。并且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在相应课程的对应实验中,更多地进行的是参观性、验证性实验,这对现有的实验资源而言是一种较大的浪费,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也是一种制约。

本研究是在青岛大学国家文科实训中心的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实验室的基础上,主要面向物流管理专业和工业工程专业综合性的物流信息技术实验体系建设,增加物流信息技术实验的系统性和趣味性,通过各子系统间的信息共享,让学生在该实验平台上运用学过的知识实现相应的实验,在教师指导下,各分组学生协调工作,并主动参与实验内容设计和实验创新。

1 创新性实验平台硬件结构设计

由于资金投入和规划等原因,目前各个学校多数的实验室建设独自进行,无法形成整体和规模优势,而且学生在与指导老师设计和开发创新性实验的同时,也可能会因不同设备在不同实验室或实验室独立使用设备,而影响学生的创新性思维,特别是对于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需要更好地运用现有设备并进行系统集成设计。为此应整合现有资源,构建综合创新实验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实验环境。为了适应学校整体建设和满足创新实验的需求,我们建立的实验室信息系统网络构建于青岛大学校园专用网,主控局域网通过交换机与原材料供应系统、生产加工系统、自动化立体仓储/自动化分拣、电子标签捡货系统、电子看板系统、条码技术/POS系统、无线视频识别(RFID)、物流仿真(Flexsim)、全球定位系统(GPS)、供应链管理的整套软件等模块的局域网相连。实现信息传输和共享、办公自动化、异地操作等工作和信息服务。

主控局域网可以为综合实验系统提供信息查询和记录、办公自动化等重要的服务功能, 为日常的实验工作提供了条件,是整个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整个实验室信息系统网络内各类服务器有多台,包括Domino服务器、WEB服务器等,及100台左右的工作站,分布在各个实验室。根据网络实际结构,综合考虑全网络的各个环节,根据各个环节的实际要求,将相关软件结构分布于不同节点,搭建物流信息技术综合创新实验平台。该综合实验平台的网络拓扑如图1所示。

2 创新性实验平台软件接口设计

考虑到物流管理专业和工业工程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特点,为便于学生实验前的设计,同时降低实验过程中的难度,本研究设计了一些接口模块,能够让学生自己较容易地实现相对于硬件透明的系统开发平台,同时也鼓励学生做各个子系统的接口部分软件开发。为进一步增加系统的兼容性,本研究选择Java平台作为系统开发平台,结合实验室的硬件条件共开发了10个接口,每个接口都有多个对应于该子系统的功能方法可以调用,所有的接口都布置在一台服务器上,通过调用这些接口,可以实现对所有实验系统的调用,因此可以实现系统的平台功能。具体的接口包括如下10个:

public class StockB

{仓储系统类,内部定义多种方法可以设定自动立体仓库控制器参数,由控制器控制堆垛机的各种运行状态。}

public class ManufactureB

{生产系统类,内部定义了多个生产线和其中多个工位控制方法,读取RFID标签信息方法,与看板和平板电脑相匹配。}

public class PosB

{POS系统类,主要用于调用POS机供应商提供的前后台软件的接口,设定POS系统的前后台网络连接,以及与条码打印机和扫描器的网络连接。}

public class IotB

作者:张桂涛 胡劲松 田炳丽 贺华

第二篇:运动生理学实验教学综合设计型实验研究

【摘 要】本文论述运动生理学实验教学综合设计型实验存在的问题,提出整合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完善考核机制、鼓励学生参与申报课题、提升实验教学队伍的整体素质等措施,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教学目标。

【关键词】运动生理学 实验教学 综合设计

目前,医学与体育学正在逐渐地互相融合,课程理论研究也更加向着更深层次发展,随之运动生理学实验教学工作也取得了良好的发展。然而,运动生理学在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不少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其发展,阻碍了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

一、运动生理学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运动生理学是高校体育专业的一门基础专业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在专业指导下进行日常锻炼,全局来看,对于规范学校的体育训练以及整体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对于普通高校的体育专业而言,国家对其教育工作做出了明确的指示,即开设运动生物力学、体育保健学、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物化学和体育测量这六门关于人体运动的科学实验课程。然而,在工作的实际开展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部分院校没有建立运动心理学实验室,致使教师的教学工作无法正常开展。另外,即使是建立了运动心理学实验室的院校,也不能够完全满足对于实验室的相关要求。这直接影响了运动生理学实验教学的成效。同时,由于学校对于此项工作的重视程度不足,硬件条件较差,对于实验室也疏于管理。

运动生理学的实验教学主要是将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运动生理学教材作为编写基础,教材通常很长时间得不到更新,相应需要使用的器械等也就做不到与时俱进,在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验严重脱节,这些都导致运动生理学实验教学成效不理想,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较差,在学习中学生积极性不高。

二、运动生理学实验教学的综合设计

(一)整合教学内容。现阶段,我国普通本科院校对体育专业的认识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过分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没有意识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因此,还需要转变这一固有的教学观念,加大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视程度,特别是采用实验教学的方式,帮助学生提高其综合能力,加强其实践水平。

在进行运动生理课教学过程中,应当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通用版教材作为本门课程的教学指导。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丰富教学形式,应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如各类专业的体育设备以及器材等。在进行教学内容改革时,应注重整合教学内容,以便形成明确的教学目标。在这一环节实现的过程中,应当敢于打破陈旧的教学模块,以形成新的更适宜当前教学目标的教学模块。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完全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反而要挖掘传统教学模块中基础的、先进的部分,通过将传统与新式的教学模块的拆分重组,形成新的综合性更强的运动生理学的教学设计。在设计各个教学模块时,还应涵盖演示、影响以及操作三种基本的实验形式,这样一来,就能实现将基础知识与简单的实验相融合,适当增加设计性较强的复杂实验的比重,最终达到在不改变教学课程的前提下,优化运动生理学专业的实验教学课程这一根本目标。

(二)创新教学方法。传统的运动生理学教学过程中,学校以及教师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更倾向于将大部分课堂时间用在阐述实验过程以及各类器械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这方面,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具备熟练操作实验的能力,使学生养成严谨工作的习惯,端正工作态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职责就是详细说明实验的基本过程,并且告诉学生应该怎样操作,并进行演示,但是并没有将理论知识与实验内容有效地结合,这就使得实验教学工作的成效不佳。

问题式学习是关于设计学习情境的教学方法。这种方式更加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更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不是对于知识的被动接受。在运动生理学实验教学过程当中,将学生分成各个小组,要求学生充分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发散思维提出问题,在实验课程中解决一部分问题,课后解决一部分问题,通过阅读相关的专业书籍,寻找理论支持和实验方法作为指导,进而解决这些问题。

上述方式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有更多的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解决问题,这样一来,学生在相互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更加全面地掌握所学知识,还能根据各方面的信息汇总提高总结能力。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意识得到充分发挥,自身的责任感也得到培养,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积极意义。

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教学手段的多样性,特别是有越来越多的教学内容需要通过多媒体的手段进行展示,这也更加有助于学生更快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同时还能够节约教学成本。与此同时,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善于观察,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问题,为学生提供有用的参考意见,帮助其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与教师之间的配合程度。这样更有助于教师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不足之处,并随时进行调整,这样在不仅可以提高教师教授水平,还能够促进学生不断提升自己,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三)完善考核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长期以来,运动生理学的实验考核都是以做实验报告的形式进行的,而且只是平时综合成绩的参考方面之一,与学生的最终考核成绩毫无关系,所以学生对该课程缺乏足够的重视,实验课的学习成效不佳。现在在实验课中不定时提问,问题的内容可以是实验方法也可以是实验内容。此外,还应当根据教学目标适当对实验教学的难易程度进行调配,在对学生进行成绩总结时,也应综合学生的日常表现、小组合作中的参与度以及最终实验报告的编写质量进行综合评定,以此形成学生该门课程的总成绩。这样能够有效地改善实验教学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充分地激发学生的主观学习意识,提高实验教学的整体成效。

(四)鼓励学生参与申报课题,促进实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问题式教学的优势,激發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所以在设计教学流程时,还应结合体育课堂的教学内容设计一些模拟实验。例如人体在进行体育锻炼时,其各项身体机能以及身体各关节结构是如何发生变化的,产生这些变化的原理是什么。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主要任务是进行引导,即教会学生如何进行自主探究,因为课堂教学的时间较为有限,将所有的问题放在课堂上解决显然不是很现实,所以教师应当教会学生利用身边的资源,进行课下研究,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对相关外延知识进行继续学习以及补充。与此同时,还应当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综合运用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将理论知识与实验课程相联系,在保证理论基础的教学的同时,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在进行本专业毕业论文的撰写时,教师应当辅助学生确定研究选题以及研究方向,并引导学生自主进行实验,完成课题的申报以及研究,并最终形成研究成果。教师应当利用申报课题这一 环节,充分锻炼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五)提升实验教学队伍的整体素质。提升实验教学队伍的整体素质需要从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教师队伍要合理安排,充分考虑教师的年龄、知识水平、学历层次以及职称等方面的因素,综合配置。其次,明确职责,实验教师需要能够完成专业研究以及实验教学的双重教学任务,这就要求负责运动生理学教学的教师不仅要掌握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还要对相关的器械设备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具备良好的实际操作能力。再次,要做到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培训,这主要是因为运动生理学的知识是不断更新的,所以教师应该不断地扩充资料信息,及时更新自身的专业知识储备,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有效结合。教师要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经常主动扩充自身知识储备量,充实自己,提升综合素质,掌握专业的最新动态。最后,适当地提高教师的待遇。

三、运动生理学实验教学成效的评定

组织相关专业的教师以及领导定期进行随堂听课是提升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方法,教师可以在课后进行自评以及同相关教师讨论作出评价,帮助教师提高实际教学能力。之后在对学生进行教学效果检测时,可以采取利用随堂提问和对实验技术进行抽查的方式来检测学生对于实验课程的掌握程度以及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还应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以及抽查情况作为学生的期末综合成绩,这样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理论成绩。将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成果、自评与综合测评全面结合,能够真实客观地反映教学的实际成效。

实验教师要详细记录好教学过程中的时间分配以及具体内容安排等,使教学过程中的时间安排更加合理,内容安排有明显提高。在进行实验教学的效果评定时,还应引入比较性的评定方法,即既要对学生进行运动生理学专业知识的纵向比较,还应强化对于运动损伤的康复、健康方面的专业知识以及人体学专业等方面的知识进行横向比较,该种成绩评定方法不仅能够丰富日常的课堂教学内容,还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红岩.高校运动生理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与改革研究[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4(9)

[2]唐丽.开放性实验在运动生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以吉首大学为例[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15)

[3]梁静.体育专业运动生理学实验教学改革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5(24)

[4]袁爱国.运动生理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科技视界,2015(25)

[5]李焕品,龙亚军.运动生理学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新课程学习·下旬,2013(7)

[6]连玉龙.运动生理学实验教学的改革[J].金田,2015(1)

[7]侯亚彬.体育专业人体生理学、运动生理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学园:教育科研,2012(1)

[8]吴嵽,徐凯,蔣晓玲,等.运动生理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1)

[9]陈龙浩,邢新阳.普通高校运动生理学实验教学现状与改革研究[J].亚太教育,2015(16)

【作者简介】李生财(1985— ),男,硕士,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学,运动人体科学。

(责编 黎 原)

作者:李生财

第三篇:金属切削加工综合实验方案探究

摘要:金属切削加工在机械制造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文章深入探讨了金属切削加工综合实验开设的必要性,并对教学方案的实验内容、测试方法及分析技术进行了研究,最后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预演和评估,希望能对机械制造类专业课程建设和改革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金属切削加工;综合实验;方案;拓展

Key words: metal cutting;comprehensive experiment;scheme;development

0 引言

金属材料的加工与运用对人类社会的进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工业革命以来,金属切削加工始终是工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和物质基础,时至今日,在机械制造中仍占有很大的比例。金属切削加工要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即刀具具备切削性能、刀具具有适当的几何参数和刀具与工件间有相对运动,这就需要机床、夹具、刀具和工件构成一个切削加工系统,而切削过程的各种现象和规律都要在这个系统的运动状态中去探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切削加工技术也有了很多突破和发展,加工质量和生产效率得到了大幅提升,加工成本也有效降低,这其中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基础理论的研究工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1]。因此开展金属切削加工综合实验,让学生更加深入细致地学习金属切削加工相关知识,可以更好的培养机械制造专业高端人才,为我国的装备制造传统产业结构调整、先进制造技术水平提升服务[2]。

1 金属切削加工类实验教学现状

金属切削加工类实验一般为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的课内实验,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车辆工程专业必修内容之一,一般设有车刀标注角度的测量和车削力的测定及经验公式的建立两个实验项目,每个实验项目都有相应的实验目的与要求(见表1)。

两个实验是金属切削加工类实验的基础,可以让学生初步掌握金属切削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同时对有关测量仪器及实验数据的处理有一定了解,但是对于切削加工系统中同等重要的因素(如车削热、车削温度、车削加工特性、切屑控制、刀具磨损、刀具寿命等)的了解程度还远远不够。

现代智能制造日益成为制造业发展的重大趋势和核心内容,在设计和使用特种机床和刀具,或者是应用高切削性能新材料甚至刀具磨损自动补偿系统设计等生产应用时,都要全方位地考虑众多因素的影响,因此,让学生全面细致地了解和掌握金属切削加工相关知识非常必要。

2 金属切削加工综合实验的设计

金属切削加工综合实验要将车刀构造、车削力、车削热、车削温度、车削加工特性、切屑控制、刀具磨损、刀具寿命等知识点融为一体,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和巩固理论知识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独立思考、协同合作、应用拓展等能力,培养学生应用现代信息化测试技术和工具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使之成为一门综合型、设计性、实用性实验课程[3]。

2.1 丰富教学内容 金属切削加工综合实验的教学内容一定要全面覆盖,因此要将实验教学内容最大程度地丰富,使学生对金属切削加工要素有全面细致地了解。

2.1.1 增加“切削层变形观察与测量”实验项目 切削层变形指的是被切削的金属层在刀具的切削刃及前刀面的作用下受挤压而产生的剪切滑移变形,不同金属材料的形成过程也不尽相同。灰铸铁、球墨铸铁等脆性材料的切削层是在刀具作用下先被挤压变形,然后形成裂纹并沿着某一曲面迅速脆断,而形成单元切屑、崩碎切屑;而铜、铝、碳钢等韧性材料则是在刀具作用下形成两个变形阶段,在第一变形阶段中首先形成滑移线,被切削金属沿滑移线产生滑移变形,而后在第二变形阶段内切屑底层的晶粒进一步被拉长,甚至几乎平行于前刀面,最终形成挤裂切屑、带状切屑,这种直观的观察让学生印象深刻。

切屑形成的过程及切屑层的变化规律是研究切削加工中各種物理现象(切削力、切削热、切削温度、刀具磨损、加工表面质量等)的基础,观察切屑形成的过程对于学生直观了解相关知识有非常好的信息表达效果,而通过观察切削速度、进给量和刀具前角等因素对切削层变形的影响,也会对学生掌握切削层变形机理起到非常直观深刻的促进作用[4]。

2.1.2 增加“车削温度测定及经验公式建立”实验项目 切削加工过程中所产生的切削热除了少部分逸散到周围介质中以外,其余均传入工件、切屑和刀具中,产生的温升引起工件变形、加速刀具磨损,因此切削温度的测量非常有必要。只有准确的测量才能掌握切削用量等因素对车削温度的影响规律,并建立车削温度的经验公式,在高精度加工中设计合适的加工参数,保证加工质量。

测量切削温度的方法有很多,而工程中最为常用的是刀具—工件自然热电偶法。利用刀具和工件材料的差异作为自然热电偶的“冷”、“热”两极而形成闭合回路,切削工作时,刀具、工件及铁屑处的温度急速升高而形成热电偶的热端,而刀具尾端和工件的引出端温度变化很小而形成热电偶的冷端,从而产生温差电动势,经过热电特性标定而转换成对应的温度值。

2.1.3 增加“刀具磨损测量及曲线绘制”实验项目 刀具磨损在金属切削加工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一种现象,随着切削加工的进行,刀具必将产生磨损并且不断发展,而刀具的磨损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工件的尺寸精度和加工表面的质量。切削速度是对刀具磨损影响最大的因素,因此确定切削速度与刀具耐用度间的曲线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对刀具的前刀面、后刀面磨损情况进行的测量之后,将磨损形态绘制并标注,让学生掌握测量刀具磨损的基本方法,加深对刀具磨损的认识;采用逐点停车法制作刀具磨损曲线,让学生直观的了解磨损过程中各个阶段的磨损速率的差异,更加深刻的掌握加工过程中的刀具磨损规律。各个切削用量参数中,切削速度对于刀具的磨损影响最大,在其他参数不变的前提下,改变切削速度进行同样加工时,可以得出一组切削速度相关的磨损曲线,进而求出不同切削速度下的刀具耐用度,将各组数据在双对数坐标纸上标注并连线,便可得到一条表示切削速度和刀具耐用度之间关系的曲线,进而可以推导出反映关系的泰勒公式。

2.2 拓展测试技术 实验与测试技术紧密相连,随着测试技术的发展,新的测试方法层出不穷。因此,为了保证测试的科学性和先进性,有必要对原有的测试技术进行拓展和更新(见表2),这样也能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更多的测试技术。

2.3 延展分析方法 实验获得的原始数据要进行分析处理才能获取相应的结论,各种分析方法优缺点和适用范围也不尽相同,在金属切削加工综合实验中除了对常规的单因素图解法和一元线性回归法做详细讲解和应用外,还将正交回归实验设计、多元线性回归和方差分析有机结合,让学生了解各种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5]。

3 金属加工综合实验的教学过程

3.1 课前渗透预研 课前对金属加工综合实验的实验原理及方法进行分层次、渐进式的知识点渗透,并要求学生进行预研,并完成相应的预研分析和验证目标,让学生带着疑问、带着兴趣、带着信心走入实验室,通过有效的预研效果测试,让学生压力与动力并存,从而保证良好的预研效果,使学生牢牢掌握实验学习的主动权[6]。

3.2 课中引导启发 实验过程中,以任务驱动,用目标引导,要求学生根据具体条件自拟实验参数,启发学生自主组织实验工作,让学生从认知、动手实践到思考、思维拓展,在实验任务的驱动和引导下,掌握必需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巧,经过独立思考和小组讨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扎扎实实地完成实验任务。

3.3 课后归纳巩固 完成实验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之后,还要求学生对实验过程、实验结果进行归纳和总结,以检验整体教学效果。通过归纳总结,可以让学生理顺知识结构、巩固知识重点和技术难点,使学生在实验教学过程的实践能力和工程水平不断提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成为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7]。

4 结语

金属切削加工综合实验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细致地学习金属切削加工相关知识,在实验动手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分析总结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得到综合训练的同时,在设计环节中激发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体现创新意识,使学生机械制造专业素质得到有效提升,为我国装备制造业输送高水平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王玥,张小奇.“三維启六环施”教学模式在中职学校课堂中的教学设计——以金属加工与实训课程为例[J].内燃机与配件,2020(17):252-253.

[2]贾娜,孙壮志,刘诚.通过“课程思政”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实践与探索——以“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为例[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05):1-3.

[3]李丽伟.《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课程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8(28):158-159.

[4]李双青.《金属切削加工方法与设备》课程的信息化教学实践及改革思考[J].内燃机与配件,2019(23):281-282.

[5]史岳鹏,焦阳,姬真真.研究引导型教学模式在应用型大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大学教育,2021(04):36-38.

[6]刘宇,别海楠.加工过程仿真技术在本科教学中的思考与实践[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6(02):59-60.

[7]孙莹.基于《金属切削加工方法与设备》课程的混合式教学设计研究[J].内燃机与配件,2020(17):224-225.

作者:赵海宁

上一篇:工程训练论文范文下一篇:写作心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