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学教研究

2022-09-10

因为是医学院校的体育老师, 得以经常地接触研习太极拳, 在组织学生、习练、进行比赛的过程中, 本人不断认识到, 必须更清晰地理解、认识太极拳运动, 在形与意、物质与精神做如何取舍, 怎样通过太极拳运动影响、教育学生, 这也是一种教育思想、理念走向的体现。

1 太极拳“定性”、“技评”的教学评价方式

各院校开展太极拳教学活动所采用的教学方法, 一般都采用动作套路的教学, 既先学单个动作、招式, 再连贯成若干组、小节, 再贯彻成为整套。无论“陈氏”、“杨氏”, 常选用的有8式太极拳, 24式简化太极拳, 42式、48式太极拳等, 以完整的套路教学为学期教学的章节, 组织学生学习、训练、考试。在考试的时候是以学生演示完整的套路为主要形式的, 这种形式有别于“定量”、“达标”类运动项目的考评, 例如篮球的投篮考试, 以投中若干个为成绩评定标准;又如游泳考试, 是以游进多远、或游完多远, 以完成时间为成绩评定标准等, 所以我们称太极拳教学评价是“定性”、“技评”的。打太极拳, 在搭建起了动作套路的框架之后, 诸如“内动”、“意守”、“听劲”这一类心理活动, 情感, 意志的表现就显得非常重要。如若几位同学都完成了全套动作, 谁更好些?除了看动作规格、质量外, 还得看精神 (主要在眼神) , 与动作的开合、收发是否顺畅, 呼吸与动作的配合是否自然, 表现不一, 评价会有很大差异的。

1.1 太极拳运动与健美操, 舞蹈类项目的区别

同为“定性”、“技评”类的考试项目、健美操、形体舞蹈类项目的教学要让人迸放出一股华丽、健硕、蓬勃向上的朝气和进取精神。太极拳则不同, 根据其基本的拳理, 要求练习者的思想意识是朝着松静、空灵、安舒、致远的方向修炼取舍的, 所以我常要求学生在打拳时, 思想意识也要配合着进入“太极拳状态”, 做如是存想:“我这里 (指太极拳锻炼环境、道场) 没有华丽、健硕, 没有刚猛, 但有着无尽的沉稳、扎实、安和、持久。”

1.2 太极拳教学评价六个等级的划分

太极拳在传统保健类体育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大学生中广泛开展太极拳教学, 组织各种形式、级别的比赛活动等, 对普及和推广太极拳运动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这就是“应试”、“应赛”教学理念对太极拳运动大众化撬动的—“杠杆”的作用、贡献。然而对于博大精深的太极拳而言, 为考试、比赛的学习目标毕竟是低层面的, 所以我将太极拳评价划分为六个等级, 在同学中广泛宣扬。

高二级:能因人、因地、因时制宜地设计动作套路, 锻炼计划、运动处方。切实地为患者服务, 为全民健身养生服务, 并有科研论文体现。

高一级:在任何人群中 (包括外国人) , 都能熟练地演示拳法套路, 讲解传授, 并能明晰地表述心、身、息动作的规律。

中二级:能够在同学、朋友中间当小老师, 教研拳法。

中一级:将太极拳运动当作自己经常锻炼的体育项目

初二级:能较好地完成动作套路, 并在考试、表演、比赛中有较好的表现。

初一级:学会动作套路并通过考试。

必须明确, 学以致用是高等教育的根本目标, 而此处说的“用”, 绝非“应试”、“应赛”之用!

2 由研究太极拳的起源及发展而想到的

太极拳运动是中国武术的拳术之一。它运用了中国古代的阴阳学说和中医经络学说, 以阴阳五行学说来概括和解释拳法中的矛盾变化。在清朝初期由河南温县的陈王廷所创, 迄今已有300多年历史, 共分为陈、杨、武、孙、吴等五氏, 太极拳曾经是技击、实战性非常强的拳法、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进步, 各民族交流的广泛加深, 人们对太极拳运动防病治病、健身养生的作用越来越引以重视。据史料记载, 截至上世纪80年代, 太极拳运动从中国大陆就传到了全世界近百个国家和地区, 是中国对外传播最广的体育文化项目。

什么是太极?从字义上理解, 太, 是最大、广博的意思, 大到极致, 就是太极。从中国文化哲学、中医学的范畴来理解, 小到极致也是另一个层面的太极, 它告诫人们要在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领域永不停顿地探索、研究和发现。太极是派生万物的本原;太极是心 (心理, “心为太极”·北宋邵雍《心学》) ;太极是道, “总天地万物之理, 便是太极” (南宋朱熹《朱子语类》) ;太极是由阴阳和生化而成的“气”, “一物两体、气也” (北宋张载《王蒙·参两》) ;太极, 是阴阳两类物质成份动态平衡的“中和”状态。什么是“中和”?《中庸》里是这样叙述的:“喜、怒、哀、乐之未发, 谓之中;发而皆中节, 谓之和。中也者, 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 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 万物育焉。”保持中和的心性, 是天下万物万事维护和谐稳定的根本大计和必由之路。达到最大程度的中和, 天地的运行就会各安其位, 万物的繁育就会各畅其性, 人类的长养就可以达到最佳的状态。

由此可以证得, 太极拳是武术运动, 除了身体锻炼的意义而外, 它更是一种思想理念、性格、意志品质修习、锻炼的有效方法。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文明的进步, 人类社会的维系主要以科学、民主和法制为根本, “法制外社会”正在消逝, 武术的实战、技击功能亦随之退化。现代体育理论学者程大力在其“武术的口号应该是‘保护’而非‘振兴’一文中说:“武术大规模存在已不可能, 因为武术大规模存在的基础已经动摇或已经不复存在。”理由是“作为本质是一种搏杀术的武术已没有实践舞台, 造成传统武术某些重要特征的封闭社会基础正被摧毁。”武术没了实战、技击这一主要功能之后, 其功能或存在的意义, 主要就是强身健体、修身养性的教育了。

中国武术要走向世界, “武术进入2008北京奥运会”是目前炒作火爆的话题.现代奥运会是公认的世界体育的第一圣坛.然而奥运会是以西方文化、哲学观念为其底蕴的, 外放、竞争、拼搏、侵略、崇尚个体独善是其根本的特性;而中国文化讲的是慎独、内修、中和、致用、大众的, 实难苟同。太极拳作为中国体育的杰出代表, 早已广泛走向世界, 它有什么魄力吸引如此之多不同种族、不同阶段、不同宗教信仰的各国人民呢?答案肯定不是太极拳能打、狠斗、太极拳漂亮、华美, 而是它的健身养生、防病祛病的功能, 是每个练习者内心都能感悟到的那份恬淡、空灵、宁静、致远、博大、深邃的心情, 是中国文化固有的“中和”精神, 此时的“和”可以衍生出多个词汇:和解、和畅、和缓、和睦、和平、和善、和谐、和煦、融和、谦和、随和等等, 都是向善的, 宽厚的、仁爱的、团结的, 这份精神, 才是太极拳运动的真谛。

那么太极拳运动就没有追求、奋进的目标吗?有, 我认为其表现主体是内向的、形上的、心理的、以人为本的, 每个习练者自身的“心”最大, “道由心学”, 个体的“心”学是学.“心”练是练, “心”得为得。若与他人相较, 则要看对方 (客体) 的“心”得以否, 对方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 进步了, 是其“得”, 也是我更高一个层面的“得”。至于对方是不是落后于我, 或者超过了我, 那不是最重要的。

3 太极拳教习有感

自1978年至今, 学习、训练教授太极拳我已经有了近30年的实践经历, 我感受致深的是, 它与读书和阅读的感觉无二:“开卷有益”。在逐步掌握了动作套路和太极拳的运动规律之后, 练以不练, 怎样练, 练多练少 (我们通常说的运动量和运动强度的大小) , 全凭个人心境.多练多得, 少练少得, 不练, 你也不会失去什么。无需顾忌传统武术家们“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曲不离口, 拳不离手”、“台上一分钟, 台下十年功”之类的训诂, 今天你有空, 有心情, 习练了, 你会收到很好的效果;过一阵子, 你没有空或者遗忘了, 那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甚至三年五载之后, 偶尔想起, 再捡拾起来练习, 或全套、或几式或单式的重复, 只要进入太极拳锻炼的意境, 同样地你又能感受到身心舒畅的。绝没有像某些功夫师傅头们说的那样:“半途而废者将伤身伤心、伤性”的那么危言耸听。太极拳运动就像一位温情而又冷静睿智的贴心朋友, 你走进它, 它会关爱你, 给予你;你离开它, 它也不会伤害你;你重新再靠近它, 它同样还会无二致地给予你, 绝不会记恨于你、报复你。

对太极拳的学习、锻炼我认为应该注意解决好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3.1 营造并进入太极拳锻炼的意境

要求身体、心理和呼吸都调摄到一种相对放松、平稳、安适的状态。太极拳运动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中正而平稳, 可以用“松、静、匀、平、圆、柔、缓”七个字来概括。“松、静”, 要求身体各个部位都处于中正和放松的状态, 更要求情绪上的放松, 心理活动朝着空灵、安静的状态着意, 在练习前采用站桩调息入静的方式来做准备。如果像其他运动项目那样, 用慢跑、柔韧体操和加速跑来做准备活动, 那就是违背了太极拳的规律的。太极拳的呼吸应该充分体现在“匀、平、柔、缓”等方面, 伴随着动作的收放、开合, 尽量地吸气并充分地呼气, 这是一种良好的有氧运动的状态, 据有关专家的实验报道, 在这种类似于气功锻炼的状态下, 人的交感神经相对抑制、副交感神经相对活跃, 心率、血压、神经传导化学递质、体内能量代谢;微循环等生理、生化指标都可以朝着良性的状态调摄, 这正是太极拳运动防病祛病、益寿延年的原因。太极拳的“匀、平、柔、缓”还体现在人的重心、身体动作的速率和动作节奏上, 打太极拳必须松柔进去, 慢得下来, 从缓慢之中求功夫。

有人会说, 这是老年人的运动嘛, 可别把年轻人练老了几十岁。其实大可不必抱有这样的顾虑。大学生习练太极拳对改变自己的急脾气、耐不下性子、长时间集中注意力能力不强等都有帮助, 太极拳运动可以给年轻人予定力、耐力, 这些心理素质对他们主专业课程的学习、研究非常有益。离开了练拳的状态, 年轻人还是年轻人, 不妨碍其朝气蓬勃、聪颖玲利的。

3.2 要注重心学心练的特征

太极拳谚说, 打拳时要“用心、用意而勿用拙力”, 可以说学习动作套路是搭架子的功夫, 是短期的, 而用心地修习, 感悟, 那才是长期的、终身的、至关重要的, 用心, 我认为就是心理学提到的“暗示”一辞, 指“用间接的方法诱使人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动, 或接受某种信念与意见的心理过程。”暗示分为他人暗示和自我暗示两种方式, 学习伊始老师带着同学们练, 口令的诱导、他人暗示 (既老师对学生) 是必不可少的, 而最高境界则是让同学们学会一面打拳, 一面在内心默念, 行自我暗示。事实说明这是可以传授, 通过不断练习获得这一能力的。过去体育理论界对学生课堂练习有一个显著的界定标志, 练习必须有身体动作, 必须有生理负荷 (运动量) , 对此我有不同的看法。当重复练习的间隙或者身体素质练习之后, 同学们的身体比较疲惫了, 这时我经常安排“心练太极拳”, 方法是让同学们采用站或坐姿, 身体中正, 虚领顶劲“百会”、“会阴”意念竖直, 把呼吸调匀, 全身放松, 闭目内守 (丹田) , 然后按正常动作的节奏、速率将已熟习的动作口令背诵一遍。让同学们在脑海中将动作套路过一遍“电影”, 这是典型的“形不动而神动”, 它看不见、摸不着, 确又实实在在地能感觉到, 合理采用, 效果非常好。对一些有伤病的学生, 我们常要求其随堂见习, 在那儿观察, 在那儿想, 这同样是一种学习, 训练的过程。所以我们说, 既使在以身体动为主要形式的体育课堂, “心学”、“心练”的作用, 意义也是不可否认的。

3.3 也谈太极套路动作的规范统一

任教25年以来, 我参与各类太极拳教研活动不下十次, 每次教研活动的主要内容, 都是教师将简化太极拳的套路动作来“规范、统一”。张三说这一招手应该这么摆, 教科书上是这么写的;李四说那一式脚得那样迈, 按照北京的××大师教学影碟上做的;王五称其动作得过××全国冠军的点拔, 最正宗……我的最正, 除我之外别人都得按我的改—这样的观点是显而易见的。对此我颇不以为然, 对太极拳而言, 拳为形, 是末梢、枝节;而太极的思想理念, 形之上的心 (心理) 的东西, 才是太极拳的根本, 要义。我们的教研活动十几年如一地在抠求招式动作, 而没有对太极思想内在的理念进行研讨探究, 这实在不是什么高明的做法, 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思想教研的缺失, 对太极拳教研活动而言是非常遗憾的。

所谓教有万法, 而法无定法, 非法即法;道是方法, 是规律, 是法则, 而道法于自然。合顺、自然之法、之道是最正宗的太极。广义地说整个宇宙、整个自然世界整个人类社会是一太极;具体到个人, 则人人皆具太极, 从动作招式上论, 一开一合, 一进一退, 一收一放, 一呼一吸, 一升一降, 阴阳两极互为矛盾又相互转化着, 身体的动作始终能处在一种动态的阴阳平衡, 和谐的状态, 这就是正宗的太极拳, 至于这一招的手该摆得高一些或低一些, 那一式的步子该迈宽一些或窄一些, 那不是最重要的, 完全照搬或模仿的做法不可取。

那么太极拳的套路动作, 就不能规范、统一了吗?能, 不过我认为那应该是内在的, 向心 (心理) 的方向追求的。陈氏太极拳家陈鑫在其“太极拳著解”一文中说:“五官百骸顺其自然之势而阴阳五行之气运乎其中, 所谓动则生阳, 静则生阴, 一动一静互为其根, 是所谓阳中有阴, 阴中有阳, 此即太极拳之本然。”合乎于动作招式的攻防技击含义, 合乎于太极拳于身、心、息中正、平稳之要求, 合乎于动作“松、静、匀、平、圆、柔、缓”之要义, 既是太极拳套路动作最好的规范和统一。

太极思想是不争的, 非排他而是利他的, 极具团结及包容的属性, 它认为“各美其美, 美人之美, 美美以共, 天下大同。”这才是未来世界的理想状态。拿“梅”和“雪”来比较不同的学科、世界观和方法论, “梅”有耐寒性, “雪”有洁白之优。“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各种科学理论, 各有所长, 各有所短, 都有其存在的价值, 不论哪一种学说或主义, 都应具有宽容性, 这样才能互相取长补短, 共同进步。

摘要:太极拳学习基础在于形, 肢体动作;而最大的收获是在于形之上精神的、意志品格层面的, 这一观点, 老师和学生都应引起重视。

关键词:太极拳,学习,传授,形与神

参考文献

[1] 顾留馨.太极拳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2, 9.

[2] 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M].上海:上海书店, 1986, 2.

[3] 中国大百科全书.体育[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2, 4.

[4] 潘英才.现代儒家梁漱溟[M].南宁:接力出版社, 1994, 2.

[5] 程大力.体育文化历史论稿[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4, 6.

[6] 夏纪农.大辞海, 哲学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3, 8.

[7] 车文博.当代西方心理学新词典[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1, 10.

[8] 黄健.中医辞库.简明气功词典[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 3.

[9] 毕延诃.儒家可以拯救世界吗?[J].杂文报, 2005, 1:21.

[10] 于成玉.思想碎片拾零[J].石家庄:杂文月刊, 2006, 1 (下) :27.

上一篇:浅谈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下一篇:浅谈5G网络下的云计算运用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