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与刀读书报告论文

2022-05-14

评职称或毕业的时候,都会遇到论文的烦恼,为此精选了《菊与刀读书报告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本篇报告是笔者在仔细阅读完齐湘泉老师编写的《<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原理与精要》后,以主要章节为线索从著作者研究的问题、研究的方法、研究的立论和论点、研究的论据和资料运用以及本书的贡献和创新等方面进行分析和理解的,旨在阐明本书的主要内容以及对实践的指导意义。

第一篇:菊与刀读书报告论文

濮惠菊与沈寿刺绣艺术研究中心

濮惠菊是苏州镇湖刺绣新生代绣娘的精英之一,她师从“仿真绣”创始人沈寿的第三代传人牟志红,执掌吴门绣苑大门。本文通过濮惠菊学艺经历的具体分析,探索其中流动的刺绣传承文脉,并从濮惠菊创办的沈寿刺绣艺术研究中心的实践与规划中,看镇湖绣娘刺绣艺术传承的理念及采取的具体措施,以期对苏绣艺术保护工作提供实证参考。

一、学艺经历

1.母亲传艺

坐落于苏州太湖之滨的苏绣艺术之乡——镇湖,活跃着一批绣娘精英,她们是镇湖刺绣生生不息的中坚力量,濮惠菊便是其中之一。

1966年7月8日濮惠菊出生在太湖水乡镇湖石帆村一座私塾宅院里。其父亲名叫濮炳南,平日靠种地捕鱼养家。母亲冯美英,靠绣花补贴家用。濮家祖上世代私塾,濮惠菊就在传统文化教育的熏陶下成长。在镇湖,家家有刺绣,户户有绣娘。濮惠菊7岁时,一边上学,一边跟着母亲在绷上学做简单的刺绣。母亲手把手地教她传统针法,绣制带有杨柳、花卉、乌这些图案的桌布、被面等日用品,濮惠菊对刺绣很感兴趣,并且有了扎实的基本功。都说水乡女子勤劳而智慧,濮惠菊不仅具备水乡女子的特质,而且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中形成细致、贞静的品格,为后来拜师学艺打下基础。

2.拜师学艺

1983年-1987年,濮惠菊受聘于镇湖刺绣站任技术员,从刺绣发放站拿活回家做,她的绣品受到发放站马云珍的称赞。然而濮惠菊不安于现状,萌生了学绣人物肖像的念头,便四下找愿意收徒的老师。发放站站长马云珍得知,便将她推荐给牟志红。牟志红乃是金静芬的弟子,即沈寿刺绣艺术第三代传人,当时濮惠菊并不知道牟志红的身份。见到牟志红之后濮惠菊做了几件活给牟志红看,扎实的技艺基础符合牟志红的收徒标准,师徒二人由此结缘,牟志红成为她学习人物肖像绣的领路人。

濮惠菊的领路人——牟志红,技艺精湛,尤擅长人物绣,她于14岁时进苏州刺绣研究所,有幸被安排随沈寿高徒76岁的老所长金静芬学艺,金静芬老师用自己汇编的针法,手把手地教牟志红,后来金静芬与徒弟同绷一起绣“红楼‘十二金钗’”,将技法一一传授给牟志红,使牟志红能把刺绣最高难度的人物仕女画绣得出神入化,成为仿真绣的一代传人。

在牟志红眼中,年轻的濮惠菊为人实在,话不多,排针和线光运用的基本功特别好,符合牟志红的收徒标准,于是1988年收濮惠菊为徒,成为沈寿刺绣艺术第四代传人。当时她在苏州石路租房子住,同刺绣研究所的几位师姐和自己的表妹一起,早上去牟志红家里学刺绣,下午5点回去。牟志红对她们进行专业系统的训练,手把手教她用线用色,从花鸟、小猫开始做起到人物肖像、仕女、油画的刺绣表现技法。濮惠菊态度认真,进步很快,一年后便回到乡下开始自己独立绣制,完成乱针绣作品“君士坦丁堡女郎”。1990年濮惠菊选择梁楷“泼墨仙人图”运用平针加针减针的针法,完整的呈现了水墨画的韵味。1996年与周剑虹先生结为伉俪,1998年二人共同创办了“吴门绣苑”。2000年完成唐代周防的“簪花仕女图”,最细的地方丝线劈到1/64,此后濮惠菊相继在新加坡、洛阳美术馆、上海工艺美术馆举办了濮惠菊刺绣艺术作品展。

二、沈寿刺绣艺术研究中心的成立与作品复制

作为清末刺绣艺坛上杰出刺绣艺术家、教育家、理论家沈寿的传人,濮惠菊肩负着传承延续的义务和责任,以规范化的形式将传承工作有计划地付诸实践,让仿真绣艺术获得更多人的关注,为其发展做出应有贡献。因此,2010年2月濮惠菊开始筹建苏州市沈寿刺绣艺术研究中心。11月18日举行“苏州市沈寿刺绣艺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揭牌仪式暨“神针·传承”刺绣艺术观摩会,当日下午举行“沈寿刺绣艺术研讨会”。观摩会展示了金静芬的沈寿刺绣复制艺术品“簪花仕女图”;牟志红的弟子濮惠菊复制的沈寿刺绣欣赏品“耶稣像”;牟志红的艺术作品“双湘图”等,以及数码打印沈寿刺绣艺术作品“长眉罗汉”、“执仗罗汉”、“神指罗汉”、“倍克像”。濮惠菊夫妇举办的“中心”致力于沈寿及其传人的作品复制的艺术传承工作。

当初牟志红在金静芬身边习得仕女绣真髓,作为牟志红的弟子濮惠菊也非常幸运地学习、见证了牟志红老师复制沈寿“耶稣像”的绣制过程。那年苏州刺绣研究所的顾文霞向南京博物馆借来沈寿刺绣原作《耶稣像》,将复制工作交给牟志红等人,1982年-1984,年牟志红在一间恒温恒湿并装有报警防盗系统的工作室内复制了《耶稣像》。原作底料采用的纺绸已被淘汰,改选用白色塔夫绸底料,染上与原作相仿的米色再加染灰色,通过茶水的过滤达到近似原作的效果。用拼色和施色两种方法平衡复制品线的光滋润感和仿旧感。在研究剖析复制这幅作品的过程中,牟志红不仅理解了一个真正的刺绣艺术家要敢于突破传统、勇于探索的精神力量,更重要的是理解了沈寿之所以能创出仿真绣的原因及艺术真谛。1998年濮惠菊决定再复制一幅“耶稣像”。她凭着对牟志红老师曾经复制过程的部分记忆和图片资料,开始绣制自己的第一幅复制作品。复制品《耶稣像》采用平绣手法,丝理运用也是根据人体的肌理生长方向定位的。刺绣中的丝理对于人物精神面貌的刻画很重要,它体现着刺绣工艺特色,这幅复制作品以鼻梁为中心,在额头处向两边分开,眉眼与脸颊的处理依然按照肌肉丝理的旋转形成圈形,头发与胡须卷曲被刻画得惟妙惟肖。用线用色将冷暖或深浅的和色穿入一个针眼,先虚铺再一层层嵌密,继承沈寿使用的旋针和虚实针表现眼睛透亮的质感,头发和胡须融合了接针、套针、施针、必针,按头发梳理方向一针针绣制。整幅画面明部针脚偏长,排针密,增加亮度,暗部则缩短针脚,排针稀,减少了亮度。

“中心”所有的复制作品,用的底料都是白色塔夫绸,根据原作进行染色处理,而蚕丝线的染料过去用的都是植物染料,现在市场上流行化学染料,濮惠菊自己染线后进行加工做旧,所采用的丝理、色彩和针法都完全依照原作进行复制。精心复制承继传统,代表着濮惠菊对三位前辈的尊敬和对刺绣艺术的感情。濮惠菊在复制过程中通过研究每幅作品的历史背景,再次重温沈寿刺绣艺术,传承文脉,加倍研习前辈的成功经验与方法,总结针法,用线颜色、粗细,还有画理走势,并且体会到工艺美术人才仅有技艺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有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表现语言。

三、沈寿刺绣艺术研究中心的探索与规划

1.制定质量标准

中国刺绣向来以“手把手”教,或以实际经验为基础相传授的传授方法。这套方法,从未进入到一个规范化的程序中,要在这样的过程中形成刺绣质量标准,是一个艰难的课题。为什么“中心”想要探索、确立一个刺绣艺术标准,刺绣艺术标准样式包括哪些呢?

濮惠菊为“中心”的成立和开展刺绣文化艺术研究投入大量精力。近年来,刺绣行业呈现欣欣向荣的发展势态,1998至1999年镇湖开始出现电脑印花,就是先用电脑将画稿印出来,再在上面进行描线,过去有很多传统的描稿方式,完全依靠人手工勾稿。此外,镇湖绣品衔的机绣大量存在,普通绣品店还利用电脑

喷绘偷工减料,其作品在市场中浑水摸鱼,造成无序竞争局面。没有刺绣质量标准,外行人分不清什么是刺绣商品什么是刺绣艺术品。为了让更多非专业人群了解、熟悉、掌握苏绣技艺以及优劣等级特征,鉴别刺绣技术与艺术,“中心”决定以文字形式确定刺绣质量标准。“中心”规定的刺绣质量标准样式的概念使用在两个方面:一是作为艺术表现或者类型分化的技术概念而使用,二是作为在特殊意义上的价值概念而使用。样式分为历史的样式;依据艺术种类而成的样式;基本样式;将自我特性渗透到其全部作品的自我样式。

2.继续复制工作,整理文字资料

首先,在继承和发扬仿真刺绣艺术的核心观念指导下,“中心”将继续进行作品复制工作。目前沈寿刺绣艺术作品“长眉罗汉”、“长袖罗汉”、“执仗罗汉”、“神指罗汉”、“倍克像”正在复制过程中。此外,沈寿、金静芬、牟志红、濮惠菊这四代传承历史文脉需要进一步梳理,记叙下来,并整理成书;搜集与沈寿仿真绣相关描述的文字资料;将刺绣艺术标准以文字形式确定下来,涉及刺绣技艺的精细程度、用色用光使用技巧、文化修养等方面的标准;濮惠菊还计划亲自汇编一套针法。

3.培养刺绣传人

根据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中心”在人才培养和技艺传承方面将做出更有益的探索。“中心”现在还处于初级阶段,刚刚起步,需要许多人共同努力。镇湖正面临传承危机,虽然刺绣市场很大,但是本地绣娘越来越少。年轻人生活在浮躁的时代,没有足够的热情,不能吃苦静下心做刺绣,这是镇湖绣娘共同意识到的问题。因此,该“中心”希望能够将师徒相授的传承模式带人校园,通过与高校合作发掘更多喜欢刺绣的年轻人,培养一批有创意能力和艺术修养的传人,将资源传播出去,让学生了解刺绣技艺,培养动手能力。2011年底,“中心”将在瑞士联合总部办刺绣展览,努力通过文化交流,将苏绣文化推向世界。

结语:濮惠菊从小在母亲身边度过了学习刺绣的启蒙阶段,有扎实的基本功和突出的悟性,加上求知求学的欲望,使她遇到沈寿的第三代传人牟志红,走上拜师学艺之路。刺绣成为贯穿于濮惠菊生活、事业、理想的主旋律。她从一个普普通通的绣娘成长为肩负着传承责任的省高级工艺美术师和民间刺绣艺术家,在她身上承载着沈寿刺绣艺术传承文脉,展示了女性在民间工艺传承发展的地位。濮惠菊成立沈寿刺绣艺术研究中心,努力通过复制刺绣艺术作品,制定刺绣质量标准,培养刺绣传人等措施将传承责任付诸实践,为自己的绣品脱离商品市场进入艺术品市场提供依据。濮惠菊以刺绣为载体乐此不疲地用丝线演绎着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现了她不懈的追求和对刺绣艺术的坚持。

作者:董笑芸

第二篇:《<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原理与精要》读书报告

【摘要】本篇报告是笔者在仔细阅读完齐湘泉老师编写的《<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原理与精要》后,以主要章节为线索从著作者研究的问题、研究的方法、研究的立论和论点、研究的论据和资料运用以及本书的贡献和创新等方面进行分析和理解的,旨在阐明本书的主要内容以及对实践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读书报告

一、本书概况

前言部分主要阐述了《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制定的现实背景、通过的历史过程以及重大意义,并对该法的实施效果做了大胆的展望和预测。九章的正文是本书的主体,详细介绍了《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各章节的理论渊源和具体规定。最后的附录部分,包括《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的全部法条以及作者撰写本书的后记。二、重点章节解读

本书第一章为中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立法,作者从调整涉外民事关系法律的名称入手,辨析了调整涉外民事关系法律的名称,以实证方式解析了法律适用法,追溯了中国法律适用法立法的历史,叙述了《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的制定过程。得出我国调整涉外民事关系法律的名称应为法律适用法的结论。在辨析调整涉外民事关系法律名称时,作者放眼世界,追溯历史,分别作了横向对比与纵向分析,引用了其他国家大量的立法资料和理论依据。在谈到我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的起源时,作者独具匠心地列举了古代历史事件(诸如汉代“刘细君和亲案”、“昭君和亲案”等)来证明自己的论点,大大加强了本书的趣味性和可读性。另外,作者花了大量的笔墨叙述了《法律适用法》的制定过程,每次专家组的汇集与讨论作者都像写故事一样写明时间与地点,由此可以看出齐湘泉老师对自己所从事的国际私法学科有着发自内心的热爱。最后,从2009年9月到2010年10月,《法律适用法》终于三读通过,在我国成为正式法律。本章是从宏观上对《法律适用法》的制定到出台做了叙述性的描写,告诉了读者这部法律是什么,为以后各章着重描写法律问题作了很好的理解性的铺垫。

第二章是本书的重中之重,论述了我国《法律适用法》的立法宗旨与调整对象,探讨了《法律适用法》与国际条约、国际惯例的关系;与我国国内法的关系、与外国法的关系,并说明了总则中各个原则的理论来源,对后文具有指导作用。

个人认为,第二节和第三节是第二章的重点,这两节分别阐述了涉外民事关系的两大原则,即最密切联系原则与意思自治原则。这两节分别从两大原则的产生与演进,各国立法和国际条约对两大原则的采纳,以及该两大原则的适用领域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而详细地论述。作者开篇就指出《法律适用法》取得的立法成果之一是把最密切联系原则这种法律规则选择方法提升为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总的补充原则,使我国涉外民事关系的法律适用有了兜底条款。接下来,作者以奥汀诉奥汀案引出最密切联系原则的首次践行。各种国际条约(诸如《关于信托的法律适用及其承认的公约》、《国际货物销售合同法法律适用公约》等)以及世界上多数法律适用法均采纳了最密切联系原则,而且阐明该原则主要适用在合同和侵权领域。接下来,引出我国法律适用法对该原则的认可态度及采纳程度。作者先从《法律适用法》出台以前我国有关立法(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1988年《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2007年《关于审理涉外民事或商事合同纠纷案件法律适用若干问题的规定》)中对最密切联系原则的规定(仅适用于合同邻域)引出《法律适用法》的规定,即法律适用法规定最密切联系原则适用于涉外民事关系所有领域,提升了最密切联系原则的地位。并对该条规定从立法技术、社会影响等方面给予了高度评价。关于意思自治原则的论述采用与最密切联系原测相似的方法,即通过横向对比、列举案例、纵向发展的方法得出我国《法律适用法》将意思自治原则上升为法律适用基本原则是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根本性的变革这一结论。这种写作方法对比清晰,层层递进,重点鲜明,使得读者心中有格局,不仅使读者了解到我国《法律适用法》对两大原则的具体规定,而且使读者全面而深刻地了解到这样规定的法理和现实原因,可见作者的写作颇具逻辑性和严谨性。

第四节阐述了“直接适用的法”与公共秩序保留的关系。作者指出,“直接适用的法”在是否是直接规范、直接适用的法的效力、是否是公法方面引起了截然对立的两派争议。作者对比了赞成者和反对者的理由及依据,最后对“直接适用的法”进行了梳理,得出如下结论:“直接适用的法”是一种新型的法律适用规范,是一种集单边法律适用规范和和公共秩序规范为一体,又有别于单边法律适用规范和公共秩序规范的法律适用规范和公共秩序规范的法律适用规范。因为有了之前的铺垫,所以作者的观点得出的顺理成章,水道渠成,不管是结构上还是内容上都十分严谨。关于公共秩序保留制度,作者从该制度的法律特征,起源及立法等方面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在纵观了世界其他国家对该制度的采纳情况后,作者再次回到我国《法律适用法》的立法上,即我国对公共秩序保留制度一贯持肯定态度,而且进行了较为完备的立法,《法律适用法》将“直接适用的法”和“公共秩序保留”分别规定,进一步完善了我国公共秩序保留制度。

个人认为,第八节的反致制度是本章另一个重点。所谓反致,是法律适用法特有的一项制度,是指法院审理某一涉外民事案件,依本国法律适用规范的指引应适用某外国法,但该外国法律适用规范却指向法院地法或第三国法,法院适用本国实体法或第三国实体法确定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作者从反致制度存在的价值、产生的条件、引起的争议等多方面全方位地对反致制度本身进行了理论上的分析。接着,作者列举了法国、德国、瑞士、奥地利、日本、英国、美国等国家对反致的态度得出了多数国家认可反致这一结论。最后,对比完后,再次落脚到我国立法对反致的态度,即我国《法律适用法》明确反对反致制度。尽管我国法律这么规定,作者还是表明了自己的学术立场,认为从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来看,反致制度是应该被我国所采纳的。由于立法上的拒绝,作者从感情上对该制度以后在我国的发展做出了希望,结客观与主观于一体,体现了作者“只唯实,不唯上”的治学态度,也体现了作者对该项问题的关切。

第三、的内容是民事主体,也是法律适用法总则的最后一部分。前三节主要写了自然人作为涉外民事关系主体的法律适用,诸如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以及自然人宣告失踪或者宣告死亡的法律适用。作者指出,世界各国立法关于自然人权利能力的取得和消灭的规定是相同的,即都为“始于出生,终于死亡”,但具体到“何为出生,何为死亡”的问题上,各国的法律规定又不相同。接下来,作者通过列举一些不同国家的标准引出在解决自然人民事权利能力的冲突方面主要采用属人法。接着,作者再次把焦点对准我国,指出我国法律适用法关于自然人民事权利能力的规定也是以属人法为标准,只是我国属人法抛弃了国籍国法原则,采用“经常居住地法原则”,形成属人法以经常居所地法为主、住所地法为辅、国籍国法为补充的格局。更重要的是,作者指出了我国这一立法的先进性:即采用经常居所地法作为属人法的国家不是很多,我国《法律适用法》以经常居所地法为属人法在立法上是超前的。关于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的法律适用的写作结构与民事权利能力这一节相似。由于自然人是涉外民事关系中最主要的主体,因此作者花了大量笔墨说明这一问题,从自然人具有法律人格到其背后的价值理念,再到各个国家关于“出生”和“死亡”的不同标准,再到我国关于自然人民事权利能力的立法变化,作者以对比论证的方法进行阐述,有法有理,有历史有现实,彻底而清晰地论证了这一问题,使读者对此项规定了然于心。

与自然人相对,在涉外民事关系中另一个重要的主体即为法人。作者通过考察匈牙利、奥地利、马其顿等国家对法人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法人组织机构及股东权利等事项的法律适用,得出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是适用法人的属人法,而各个国家对属人法又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规定。最后,落实到我国,我国《法律适用法》也是采用属人法,且这种属人法为登记地国法和法人主营业地法律。本节的写作结构与第一、二节相似,内容全面完整,结构紧凑。

本书从第四章到第八章,每章一个主题,分别阐述了涉外婚姻家庭的法律适用、涉外继承的法律适用、涉外物权的法律适用、涉外债权的法律适用以及涉外知识产权的法律适用。该几章均遵循以下写作结构:世界其他国家对该问题所采用的适用方法、理论上的利弊分析、我国对该问题在历史上的立法活动以及我国《法律适用法》最终确定的适用方法。在写作方法上,作者依然以实证分析、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为主,引用了大量的宏微观资料,包括其他国家的立法、该问题产生的理论渊源、该问题的实践等,使读者再一次全方位多角度地厘清了我国立法的依据和目的。个人认为,物权与债权的重要性略高一筹。

法律适用法中的物权,其基础是民法中的物权,且含有涉外或跨国因素,这些因素决定了法律适用法所规范的物权核心问题是物权的法律适用问题,即涉外的或跨国的物权关系应受何种法律调整或规制的问题。我国《法律适用法》采用分割制分别规定了不动产物权、动产物权、权利质权的法律适用,且三者的适用方法各不相同。对于不动产物权,我国采用“物之所在地法”规定“不动产物权,适用不动产所在地法律”。而对动产物权的规定,我国引入了完全的意思自治原则,这在世界范围内都是领先的,且采用选择性法律适用规范,当事人可以无限选择法律。对于无形财产的法律适用,我国《法律适用法》将无形财产的有价证券和权利质权进行了区分,对权利质权,适用质权设立地法律,而对于有价证券则适用有价证券权利实现地法律或者其他与该有价证券有最密切联系的法律。我国《法律适用法》对物权的规定在立法技术上十分先进,既遵循了一些古老悠久的原则,又体现了法律适用多元化的趋势,可谓与时俱进,方便灵活。

在有关债权的法律适用中,个人认为,其中的合同的法律适用最为重要。因为涉外民事关系主要调整的就是基于意思自治而产生的诸多合同关系。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在涉外,合同都占据了民事关系的绝大部分。正是基于涉外实践中合同的大量存在,作者用了100多页对该问题进行详尽地论述。这其中不仅有理论渊源,理论争议,世界各国对此立法的不同,还有作者在考察资料后的主观评价和观点倾斜。对于合同法律适用的方法,作者从最原始的理论争议(分割论与单一论的博弈)入手,在列举了大量的法律资料和理论学说后,指出我国《法律适用法》虽未对合同的法律适用并未明确是采取单一制还是分割制,但作者认为我国应采取分割制。还指出对合同法律适用的规定是有条件的选择性法律适用规范,很好地体现了主观论和客观论的统一。最后,作者高屋建瓴,对我国《法律适用法》中有关合同的规定作了总结性的评价,即采取以意思自治原则为主,客观性援引的法律和最密切联系原则选择的法律为补充的立法模式。三、附录

作者在附录部分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的全部法条展现出来,使得读者对该法一目了然,尤其在前篇已经对该法进行过分析的基础上,对应着正文的理论分析再来查阅相关法条,能够起到事半功倍、升华理解的作用。此外,该部分完善了本书的编写体例,解析与法条相得益彰,使得整本书的结构相当紧凑,浑然一体,实乃写作结构上的一大创新。四、结语

本书的作者齐湘泉老师参加了《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草案)》第四稿、第五稿的起草工作,十分熟悉《法律适用法》的制定情况,在掌握了大量一手资料的基础上铸就而成本书。从宏观上再看本书,作者主要运用了实证分析、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来论证自己的论点,即:我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博采各家理论之长,在结合我国自身的立法和实际状况的基础上制定而成,总体上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求新务实,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前瞻性和实用性。个人粗略计算了一下,出现在本书的理论有几十个之多,所列举的国家和立法数不胜数,足见该书的理论价值之大。作为目前国内唯一一本对《法律适用法》原理的解析,不管是对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指导,作者都有着开创性的贡献。

作者:伍萌

第三篇:不动笔墨不读书,善动笔墨好读书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立足课堂教学,简化烦琐教学环节,提升学生阅读能力?批注式阅读教学法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批注式教学集读、写、思、评于一身,既能营造良好课堂氛围,还能提升学生阅读感悟、鉴赏及表述能力。为此,就多年教学经验,粗浅谈谈如何开展小学语文批注式阅读教学,旨在进一步構建和谐、高效的阅读课堂,让学生阅读能力“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小学语文;批注式阅读;新课改

所谓批注式阅读,即引导学生自行阅读、自己注解、自己评析,有感而发,有得而写,逐步提升学生语文阅读能力。据了解得知,近代诸多文学家及作家都喜用这样的阅读方法,这就是人们口中常说的“不动笔墨不读书”。当然,这种阅读方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也同样适用,既能让学生从“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终身受益。那如何有效开展批注式阅读,我便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实践分析,以期为相关教学活动开展提供可参考价值。

一、抒情式批注,帮助学生提高感悟力

阅读是架起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桥梁,而阅读教学则是帮助学生走进文本、促使学生与文本产生情感共鸣的重要途径。为此,抒情式批注就是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所谓抒情式批注,简而言之就是引导学生将自身所感、所想写下来,这样既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还能促使学生积累更多阅读素材,实现一举双赢的教学效果。为此,在日常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围绕确定的探究内容让学生在动情处写下自身所感所得,以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感悟力。

以小学语文《小英雄雨来》教学为例,为训练学生迅速读文章并在短时间内把握文章中心主旨能力,激发小学生爱国热情,我就先让学生迅速默读课文,并让学生想一想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随后,我再让学生读第二遍、第三遍,让学生圈出最感动自己的话,并谈谈为什么这句话最感动你。如有的学生认为“小英雄雨来掩护李大叔”片段最让自己感动,因为小英雄雨来真的是太棒了,如果当时换成我,我不一样有小英雄雨来同样的勇气与睿智,他是我学习的榜样。通过学生的抒情式批注,不仅让学生对课文有了更深的理解,还培养了学生对人物思想感情敏锐的知觉能力,继而丰富学生情感体验,让学生的阅读能力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二、评价式批注,帮助学生提高评鉴力

所谓评价式阅读批注,即对本文内容、语句及人物等做出自己的判断。通常情况下,评价式阅读批注是培养学生鉴赏、评析能力,这是阅读能力较高的一种体现。但小学生评鉴能力的提升并非一朝一夕,这就需要广大一线小学语文教师在日常阅读教学中多鼓励学生结合本文做出自己的评价,以进一步提升小学生语文素养。

如以小学语文《做一个最好的自己》教学为例,为通过教学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引导学生对美好人生的追求,我就让学生通过阅读来评价罗森塔尔这个人。因为据相关心理学表明,小学生对人物评价的过程就是从他人评价发展到评价自己。只有学生乐于评价他人,才能与此对照,发现自身的长处与劣势,进而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如有小学生提出的“其实,我对这些学生一无所知,完全是随意挑选的”这句话,就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罗森塔尔心存自信心神奇作用。还有的学生提出作者列举了“容貌魅力却依据‘灰心丧气’这一怪现象”,这也引出了自信对人的重要性。随后,我便让学生结合自己对文中罗森塔尔的评价来谈谈自身,如有的学生认为自己自信心缺乏,继而导致做任何事情没有动力。由此,通过评价式阅读批注,既锻炼了学生理解概括能力,又提升了学生语言评鉴能力,继而提高学生语文阅读能力。

三、补充式批注,帮助学生提高表述力

补充式批注也是提升小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其主要指的是,让学生顺着作者思路对文章进行扩充。简单来说,就是让小学生对文本补白,因为这是作者常用到的“留白”写作手法,通过补白既能让学生语文能力得到训练,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小学生语言组织及表达能力。

如以小学语文《爸爸带我去爬树》教学为例,为让学生了解作者爸爸带他去爬树的深意,让学生树立回归自然、热爱自然及保护自然的情感意识,我就让学生在足够了解课文中心思想基础上对文本留白进行补白。以“我和爸爸躺在一个树丫‘沙发’里……讲人经常回归自然的好处……”这段话为例,作者后面一句话的留白便为小学生想象力、表达力练习提供了机会。如有的小学生这样写:“时常回归自然,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减轻一些生活压力,何乐而不为呢?”由此,通过补充式阅读教学,既让学生展开了自身想象的羽翼,还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深层次认识,最终使学生语言建构与思维能力提升,让语文核心素养培养得到最大化落实。

综上所述,人们口中常说的“不动笔墨不读书、善动笔墨好读书”就是“批注式阅读”的直接体现。通过运用批注式阅读方法,不仅提升了学生感悟、赏析及表达能力,还为学生今后学习奠定了坚实基础。对此,以上所述就是自身一些客观看法,以期通过多元批注式阅读方法将思考、发现及评价权力移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

参考文献:

[1]程庆娣,张旭.小学语文批注式阅读的教学策略探索[J].农家参谋,2019(3):168.

[2]张春华.小学语文批注式阅读的教学体会[J].华夏教师,2018(7):63.

[3]武庚敏.小学语文批注式阅读教学的策略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14(11):154.

编辑 温雪莲

作者:赵荣

上一篇:绿色环保技术论文下一篇:投资组合理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