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与刀读书笔记

2024-04-20

菊与刀读书笔记(精选9篇)

篇1:菊与刀读书笔记

“日本人生性好斗又谦恭温和,崇奉军国主义的穷兵黩武却又同时具有耽美特征,桀骜不驯而又彬彬有礼,冥顽不灵又顺从灵活,忠诚守信时又出尔反尔,勇敢而怯懦,保守而尚新,如此这般……”

——《菊与刀》露丝·本尼迪克特

戏说日本:一只跳出井底的青蛙

——耻感与傲慢并存

日本,一个出自小小岛国的民族,能在世界近现代史上掀起如此巨大的风浪,搅得整个环太平洋乃至整个世界天翻地覆,也正因文这出“表现”,让诸多人对日本的审视乱了阵脚。露丝·本尼迪克特出于战后美国对日本管理的需要通过广泛的调查研究对日本国民的特性说的很是详尽,也让世人认识到了日本与欧美价值观等的不同。但即便是对“义理”、“自杀”这样重要的日本专属标签的缘由也交代不是很清楚,也就是日本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传统,如同上述文中对日本人矛盾特性的种种描述,看似日本人很好地调和了对立的性格特质,但日本“波浪式”的历史事实证明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

不可否认大和魂意蕴出一个伟大的民族,具有东方人诸般良好品质,即便是在今天“日本制造”也是很受欢迎的。然后先天不足的自然资源和地理环境又给其劣根性提供了土壤,谦卑和自大交互成了日本千年可笑而又可耻的历史:

我们眼中的日本最早在中国出现是几千年前的史书上,当然是以“夷”、“倭” 的身份出现的,要说起与中国的渊源那就得从隋朝讲起。也不知道日本岛上的猴子什么时候变成了人,总之他们从树上下来以后就发现自己竟然是“世界”的主人(因为那个世界实在太小了),蹦跶了些年,也不知道哪个不要命的人乘船渡过了日本海,才开始知道原来自己只是水中的一个小点。日本皇帝“君临天下”久了自然就感觉不可一世了,开始给中国,也就是当时的隋朝写信,信的抬头就是“日出国皇帝致日落国皇帝”,好家伙自己是比这边早几秒钟看见太阳就如此称呼自己,那收信人是谁呢?也不是个善主,正是“赫赫有名”的隋炀帝。这还得了天朝的威严由来已久,赶紧回信骂了一顿。日本觉得你中国也不过如此,后来写信直接用“天皇”来称呼自己,我们都知道中国最猛的皇帝也都谦称自己为天子,你是天皇,这就说不过去了吧,是可忍,孰不可忍?但隋炀帝却忍了,不是他想忍,实在是隋朝在二世的时候就已经闹得民怨沸腾了,隋炀帝大新土木,劳民伤财,不然一定会兵出日本,看看是谁敢做自己的爹。

日本眼见隋朝也不过是个虚弱的架子,就更膨胀了自己,更加傲慢无礼,等再次来到中国后自己都傻了眼,因为他看到了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王朝-唐。这种强烈的反差就好比现在非洲雨林中的土著人直接进入了美国,自己身上还是树叶片子,手中还是带血的生肉,别人都进入信息时代了。这还有什么好说的,日本倒也不含糊,直接拜倒在大唐脚下“师傅,你收了我吧”,虽然这个学生基础太差,但是老师的度量太大,手把手地教会了他们种种文明礼仪和制度。后来唐朝藩镇割据,地方做大了灭了中央,眼见自己的老师也如此这般,日本站起身子,拍拍膝盖的泥土头也不回的走了,自此日本与中国也就断绝了官方的往来。这一断就是上百年,这期间日本一直沿袭唐朝种种体制在自己国家发展壮大,只到明朝才算正式恢复官方交往。有件事不得不提,自从唐朝以后日本再也没把中国放在眼里,更加上宋、元两朝都是被少数民族颠覆了政权,日本更是看不起中国,不仅官方瞧不起,就连逃亡的百姓也看不起,日本呆不下去了,直接来中国沿海打劫,元朝以前还算是“顺利”,但到了元太祖坐上皇位,他是立志征服世界的主,怎能容忍尔等小国的无理,大军一挥直指日本,原本日本民众也许都在收拾家当准备逃命,但也不知是“海葵”还是哪股台风竟将元朝大军吹得半死半残,征服日本的计划也只好搁浅。日本人一听元军被风吹跑了,大呼“神风,神风”,更加增强了自己得天神庇佑的想法。刚从死亡线上回来的日本一下又进入了天下舍我其谁的境界,既然这么好的条件不好好利用就可惜了,日本就想着侵略,但是又不敢相信天神还会不会帮自己,所以日本只好先出兵朝鲜,找个软的捏捏。朝鲜既是中国的学生也是中国的属国,是比日本晚了一些,排上辈分的话他就是二师弟。日本作为师兄倒是没留面子,一口气把人家的皇宫都给占了,朝鲜国王没办法只好求援吧,找中国帮忙,虽说此时国力大不如以前,但是日本你送到家门口来就算有神风也照顾不到你了,轻轻松松赢下战斗。朝鲜的宣祖大王激动的不得了,皇宫回来了,江山回来了,当然要卖卖乖,立即致书中国“中国父母也,我过与日本同是外国也,如子也,以言其父母之于子,则我国孝子也,日本贼子也”,好坏孩子一看就知。这次打得日本没了脾气,又从不可一世掉进了颜面无存的境地,不巧这时又发生了“黑船事件”,更加深深地伤害了日本国的自尊。没办法,忍辱负重,向人家学习吧,要说日本的学习能力和精神的确是无人能出其右的,立马丢掉了中国的,学习欧美的,那劲头恨不得系根绳在欧美把自己国家都给拉过去。学的差不多,就又开始兴风作浪,为霸一方,的确在亚洲日本已经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了,中国也都很早就被鲜卑族、女真族打败,那大和族也可以打败你。不断的战争自此开始,人们很难理解战争中日本人的那种灭绝人性的种种做法,其实归根结底两个字—耻感。日本形成了的耻感文化。

一根硬铁热火烧一烧,冷水冰一冰,必然会扭曲,日本就是这样的一个民族,不断的在自大与自卑中循环前进,得不到有效的融合提升,多以即便日本做学生时态度十分认真,但目的也终是要报复你,给予的帮助,对于日本人来说是一种耻辱,或许我们很难理解这种以怨报德,但真真实实这就是日本的耻感文化。就好比一只久居井底的青蛙,可以傲视身边的一切,甚至会迷恋自己的叫声,但当他跳出井口时却又发现自己是这么的渺小,看到世界又惊恐不已,日本就是这只在井底和井口之间跳来跳去的青蛙,有时温顺有时可怕。但是只要理解了日本的耻感文化,那么日本的种种义理,自杀倾向,报复心理都能被正确认识。

篇2:菊与刀读书笔记

《菊与刀》我看的是北塔译的,露丝·本尼迪克特所著。上海三联书店出版发行。

从大学刚开始到现在就几乎没怎么真正好好的读过书。整日疲于奔波于各社团会议活动,班级事物,还有周末的英语补习。好不容易抽了时间慢慢看了大学第一本“课外书”,感触颇深。

之前对日本的认识很有局限,甚至说是偏见。然而随着阅读量的增加以及本书的点拨,对日本文化有了很大一步的深入了解。日本是一个非常奇妙的民族。二战投降的前夜还喊着要“用竹枪来把战争进行到底”,日本军人战争中的表现使人深信这一点。而当天皇宣布投降之后,美军士兵便可以放心得独自上街买日用品。美军进入乡村后还受到百姓的列队欢迎,妇女摇着婴儿的手来“表达”他的喜悦。为什么会这样,难道日本人处心积虑得想要“卧薪尝胆”吗?难道一个民族居然可以心照不宣得进行一场集体的忍辱负重吗?看完了这本书,我开始理解,任何“奇妙”都是有个度,有个界限。

菊,是日本的皇室家徽;刀,是日本的文化象征。显而易见,这本书是介绍日本文化的面面观。

关于日本人,先说说道德吧。日本人常说:“知耻为德行之本”。在日本,“知耻之人”有时被翻译成“有德之人”。耻感在日本伦理中具有权威地位。人们描写日本人时用的是“但是”和“也”之类的词汇;当这些词汇被用来描写其他任何国家时候,都会显得荒谬无比。一个严肃的观察家在描写其他非日本民族时,不会在说了他们多么彬彬有礼之后,再加上这样一句“可是,他们也很傲慢,专横。”。当他说该民族在为人处世上无比顽固后,不会再加上这样一句,“但是他们乐意调整自己,去适应极端的革新。”当他说某个民族温顺时,不会同时解释说,可是他们不会轻易服上级的控制。当他说他们忠诚和宽厚时,他不会生成,“但他们也有背叛和怨恨。”当他说他们生来勇敢时,他不会又细数他们的怯懦。当他说他们做事不考虑别人的意见时,不会继续说他们的心胸真宽广。当他描写他们的军队如何像机器一样训练时,不会继续描写那支军队的士兵如何像马咬着嚼子一样不服管教,甚至反抗上司。当他描写一个民族如何满怀激情地投入西方美术时,他不会渲染他们狂热的保守注意,当他写书论述一个国家具有普遍的审美崇拜,如何给予演员和艺术家很高的荣誉,如何在菊花栽培的技艺上愿意费时费力时,一般而言,他不会另写一书补充说道,那个民族也崇拜刀,把最高的声望献给武士。通过常年的日积月累,日本形成了自己的东西。独一无二的,不是佛教的,也不是儒家的,而是日本的。

有人说:日本民族的文化结构是:日本传统神话+日本式封建政治体制+中国儒家文化+中国道家文化+禅宗。其中,传统神话中的天皇,一直带着某种象征色彩。二战中的日本,全民皆兵,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天皇”。“天皇”就像一种精神,精神是他们的一切,是永久的。物质是需要,但是次要的。“天皇”是日本民族的象征,是日本人宗教生活的中心,他是超宗教的信仰对象。如果输掉了二战,天皇也不会收到谴责。日本人并不认为天皇应该对二战负责。哪怕内个,军方领导都会收到谴责,天皇却不会。所有日本人依然崇敬天皇!

日本人对天皇的忠诚是无条件,无限制的。但是喜欢批评除了天皇意外的所有人和团体,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甚至只要天皇下令停止战斗,日本就会和平的接受失败和占领。这一点和中国相比,是不同的。同样不同的地方还有在道德

与义务方面。他们甚至把中国人的道德箴言看成是中国人劣根性的表现,认为日本人的道德状况本身已经完满。但是,他们又认为人一出生便欠下债务:即与生俱来的、无条件的、无法履行完毕的义务。履行义务的对象有两类,一类是天皇——“忠”;另一类是父母——“孝”。其中“忠”是最高的,而中国古代的“准自然法”把“仁”给放到了“忠”的上头。对君王的“忠”并非无条件的,君王必须要施“仁政”,因此再麻木不仁的君王也至少要假装自己符合这样的条件,而且往往会失败。但在日本是绝对没有这样的说法的。他们甚至说:“要给父亲提意见简直是要求和尚蓄发”。

还有就是关于日本的牺牲。“对司令官迈肯因受勋的官方理由并不是他们击退了日军。我们不了解他们为什么不这么说,因为尼米兹的公报已宣称他们击退了日军。迈肯因受勋的理由是,他成功地救了两艘损坏的美国军舰并把它们安全送到了基地。这篇小报导的重要性在于它是实实在在的事,而不是虚构的。我们并不怀疑迈肯因将军确实救了两艘军舰。我们希望你们了解的只是这一奇特事实:在美国,救了两艘军舰就能受勋。”在这种情况下,日本人牺牲是最好也是唯一的途径。在北缅战役中,日本的俘虏与阵亡比例是142:17166,比率是1:200。在被关进俘虏营的142名士兵中,除了小部分,其他人被抓时都受了伤或昏迷了。只有很少的几个单独或三三两两“投降”的。这是因为日本一再强调被俘虏就是耻辱,投降可耻这种观念已经深深扎根于日本人的意识之中。投降与牺牲,绝大都选择“为天皇”而牺牲。

日本,先通过向中国学习,后向西方学习,最后形成了有别于两者的独立而又独特的日本文化。

篇3:从菊与刀看日本

鲁思·本尼迪克特虽然没有去过日本, 却通过已有的资料对日本文化和日本民族的特点进行了充分研究。她通过对等级制度、“恩”与“报恩”、义理与人情、耻感文化、修养和育儿方式等的考察, 深入探讨了日本人的价值体系, 分析了日本人的外部行为及深藏于其行为之中的思考方法, 论述了日本宗教、经济生活、政治和家庭, 探讨了日本人有关的生活方式。过去70年了, 书中所提出的关于日本文化的基本理论和观点, 对理解日本文化和日本人的行为方式, 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菊”本是日本皇室家徽, “刀”是武士文化的象征。该书被命名为“菊与刀”, 正好象征了日本人的矛盾性格和日本文化的双重性。 (如尚礼而又黩武, 喜新而又顽固, 服从而又不驯等等) , 由此入手, 进而分析日本社会的等级制及有关习俗, 并指出日本幼儿教养和成人教养的不连续性是形成双重性格的重要因素。这本书把日本文化的特征概括为“耻感文化”, 认为它与西方的“罪感文化”不同, 其强制力在于外部社会而不在于人的内心。

这本书的名字叫《菊与刀》看来是很贴切的。从书中的理解, 这来源于日本对各种文化的片面而挑剔的吸收, 把其中有用的自己用来, 不好用的就抛弃, 而这些文化中有许多是看似矛盾的, 但是他们还融合在了一起。比如中国文化中的“忠”, 就被日本吸收, 夸大了, 在约束人的行为的过程中变的无比有力量, 但是“仁”就被缩小了。这样任意阉割外来文化的结果就是产生了自己特有的意识, 同时由于长期的极端教育不免出现许多畸形行为。

篇4:小读《菊与刀》

【关键词】两面性;性格;矛盾

鲁斯,本尼迪特尼的名著《菊与刀》的写作初衷是为了分析大和民族与众不同的独特性格,实际意义是为了分析太平洋战争后美国作为战胜国应该以何种态度来对待这个“奇怪”的对手,作者同时也给人类学留下了了解日本人的重要参考材料,在文章的开头,作者就承认“我们两国正在交战,这一事实难免对我严重不利。这意味着我必须放弃实地调查的念头,而这种调查乃是文化人类学者最重要的研究方法。

大家都知道,《菊与刀》不是通常的著作。这本书的基础是一位人类学家为战争期间的美国政府提供对日决策参考而做的研究报告。它的一切论述都服从于一个目的,即揭示一个未知民族的灵魂深处的世界。菊是日本皇室的家徽,刀则是武士文化的象征。本尼迪克特没有直接用人们容易接受的字句概括本书的主题,而是巧妙地以“菊花”和“刀”来象征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亦即日本文化的双重性,如爱美而又黩武,尚礼而又好斗,喜新而又顽固,服从而又不驯等等。我们知道,这种对立性主要并直接地是由情感因素支配的,而只有人才具有随意转化这种情感方式的思维。

作者正是从日本人对待天皇的态度入手,通过明治维新以来天皇与武士关系的变化来解剖日本统治思想的演进,从而对上述一问题作出了回答。

作者通过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以及战争中表现出来的行为、态度来探寻大和民族背后的民族之魂:日本人对精神力量的极度崇拜、对天皇的无限忠诚、对“情义”的重视以及一种“各安其分、各得其胛’的特殊想法。

对精神力量的极度崇拜体现在日本人对自身的近乎残忍的锻炼,日本人认为类似苦行僧般的锤炼可以使自身的精神达到修炼,他们并不是一个鄙视物质的民族,只是认为精神力量有着无限的发展潜力,如果回想一下日本动画片中的细节,其中有很多关于主人公内心矛盾挣扎的深刻描述,日本人正是不断靠一种精神力量不断激励自己达成自己的目标。

对隋义的重视,在中国也有,但是作者认为,日本的情义观与其他国家的有很大的不同,他们很不愿轻易接受别人的恩,一个人越是为了“名誉’牺牲其家庭、财产及自己的生命,就越被认为是道德高尚的人,他被定义为道德本身的一部分,是这些国家经常提倡的“精神价值”的基础。日本看来,在自身的圈子里受到的尊敬就是充分的回报。

在这个结构里,对所有日本人来说,天皇就是一切。所有的日本军人,也都是“皇军”,是天皇的部属,是神的选民。这一构造的成功之处,在于迅速完成了日本国民意识的整合,而其软肋则是对已經落后时代的非理性给以绝对强调。由此她得出结论——日本会投降,要利用日本原有的统治秩序,美国不能直接统治日本。事实果然是即便战争胜利无望,神风特攻队仍拼命用自杀式攻击报答“皇恩”,但一旦天皇宣布投降,日本人马上采取完全合作的态度。

《菊与刀》中,还蕴涵着本尼迪克特对日本未来发展的期待。她认为,日本人为他们的生活方式付出很大的代价。但是,战后日本转入了扩大精神自由的过渡期,一切将有所改变。“各安其分,各得其所”是一种日本独特的观念,托克维尔曾说:真正的尊严在于各安其分,不卑不亢,自王子至农夫,皆可以此自许。日本人的生活方式是分别分配适当的权利在并规定其行使范围。与西方文化相比,日本人对“上级’更加尊重——从而也给他们以较大的行动自由,但“上级’也必须严守自己的本分。这是一句日本格言:万物各得其所,各安其分。所以我们就可以理解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和它所提倡的“大东亚共荣圈”其实是一种民族分级的做法,在日本人心中,中国及其他亚洲国家是落后民族,也就是只能做落后民族的事,这似乎和纳粹德国种族主义有几分相同,所不同的是前者采取的是奴役被侵略的民族,而后者采取的是种族灭绝政策。但是日本人没有意识到,他们自己心甘情愿满足于“各安其分”的日本道德观是不能指望别的国家接受的。

总之,作者对日本人的国民性做了十分透彻的分析,其实,日本是一个很让人崇敬的国家,很自律很坚强,记得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日本足球在亚洲都不算是大国,在开国际会议时日本领导人感觉自己国家的足球水平太差很影响他们的国际形象,后来日本足协掌门人川渊三郎为国家足球的复兴制定了详细的复兴计划,不到二十年,日本足球已成为亚洲霸主,可见日本人的精神力量的效果!菊花和刀象征着日本文化精神中矛盾的两极,恬静淡然却又刚烈自闭。从对战争的看法可以看出,日本重视精神的力量,而且还将菊花和刀的精神力量巧妙的结合起来。如果说菊花象征的是某种可以抵抗外界的精神力量,刀代表的就是崇尚由这种精神带来的道德力量。这种重视非物质力量,轻视物质力量的文化内涵,使得日本在对外侵略的战争中表现出了其人性的极端残酷性。

虽然这样的文化看似是很矛盾的,也很难让人理解,但是他们还融合在了一起。由此不难看出,一个民族的文化对所属其范围内的人群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一个民族的传统社会心理的形成是分不开的。随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人们也在努力地认识自己,努力地认识自己的文化,并在文化中寻找自我的价值。

参考文献:

[1][美]露西·本尼迪克特,《菊与刀》,商务印书馆,2005.

[2]庄孔韶,《人类学通论》(修订版),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

篇5:《菊与刀》读书笔记

《菊与刀》是一部介绍日本国民性的书,是美国着名文化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从事日本民族性的研究而提交的一份研究报告,是一本分析日本人文化性格的图书。而作为一名日语专业的学生,想要对日本民族的历史文化,社会等方面有所了解,于是便选择了《菊与刀》这本书。

作者在书中把日本民族文化的矛盾性形象地概括为“菊花”与“刀”,“菊花”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日本武家文化的象征。该书以《菊与刀》命名,象征了日本人矛盾的性格和日本文化的双重性。在我看来,菊代表了日本民族中谦和,随性的一面,同时也说明日本民族具有菊一样的品质。刀则让我想到了日本民族的“武士道”精神。它承载着日本民族的希望与毅力,同样也代表着日本民族好战的一面。“菊与刀”这三个字更能充分的概括了日本人矛盾的性格和日本文化的双重性。

日本人既好斗又谦虚和善,既忠贞又心存叛逆,既顺从又不愿受人摆布等等,都能体现出日本人矛盾的性格特征。

天皇自古以来就是日本人强烈的效忠对象,虽然天皇一直扮演着“傀儡”的角色,但日本人对天皇的效忠感却从未消失。正如书中所说“天皇和日本是不可分割的,没有天皇的日本不是日本”,“没有天皇的日本是难以想象的”“天皇是日本国民宗教生活的核心,是日本国民的象征,天皇是个超越宗教信仰的对象,即使日本战败,天皇也不会受到谴责”等。对于他们而言,只要是能表示“对陛下尽忠”、“让陛下为我们放心”的事,那边是理所当然的。这种崇拜之至今日在很多人心理依然存在。

日本有着森严的等级制度。长期、稳定的封建等级制造成的影响渗透到日本文化的最深层。在日本,天皇不是人,是神,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所有寄托。在明治维新前的日本,要求忠义的对象仅仅是被指向各个大名和将军。而在明治维新后,新的统治者将这种力量抽离出来,附加在天皇身上。但由于“忠”是献给最高统治者的,因此就只能献给或许只有精神力量但全无实权的天皇。在日本文化中有这样一句话:“各得其所,各安其份”。他们相信只要每个人在社会等级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那么这个世界就是完美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使命和责任,同样也有自己没有办法改变的地位。即使天皇没有掌握实权,仍然是所有日本人心中的精神支柱。

这样森严的等级制度,在战争中体现了强大的生命力。天皇的存在在日本俨然已经发展成宗教,神的话语是没有人可以质疑的,这就为日本的战争找到了借口。所有的屠戮都可以以对为天皇“忠诚”找到借口。日本士兵在战争中所表现出的特性,可概括为勇敢、残暴、致死效忠、绝对服从。这样森严的等级制度让每一个日本士兵都认识到自己的作用与能力。不管自己的国家在物质上能不能与美国抗衡,仍然会不惜一切在精神上给对手打击。而日军在战争中表现出的勇猛充分印证了他们的所谓在、武士精神,这种战争中的不怕死精神在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任何一个国家都不曾出现,但作者对这种不怕死的行为十分的不理解。然而,战时的士兵被冠以了军国主义的思想,幼时的等级观念在这个时候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对于上级的命令是惟命是从。这样的心理给日本整个民族在二战中带来了遭难,也让我们更好的认识了这个民族。

另一点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日本人对于“恩”的理解。首先,书中提到日本人对于“皇恩”都应无限感激地接受,近代日本用尽一切手段使这种感情及于天皇一身。日本人对生活越是热爱,就越是感谢“皇恩”。其次,在日本看来报恩是由条件的,就是施恩者必须是自己认为高尚的,可以偿还的人。他们绝不接受陌生人的好意,也不会主动帮助陌生人,这就是日本人生活的习惯。日本人他们自认为是历史的债务人,他们的日常决定和行动都必然发自这种负债感。最后,日本社会所讲的“报恩”和“雪耻”的概念在我们并不陌生,但在日本文化中却有异于我们熟悉的东西。比如“工作”也是要报答的情义之一,所以努力工作、极端敬业是毫无疑义的,否则对不起工作给你的恩惠。并且在工作是要对你的领导做到尊重与服从,这也是日本独特的文化内涵所要求的。“雪耻”是对自己名誉的洗礼,当名誉蒙羞时,如果不报复、不洗刷罪名就对不起自己的名誉。

对于“忠,孝,仁”的理解。在日本的文化中,“忠”“孝”“仁”都占很重要的地位。日本虽然从中国引进儒家伦理中关于“忠”和“孝”的观念,但却极为鄙视被儒家视为最高准则的“仁”。每一个日本人,尤其是日本男孩,自小接受的是“忠诚”、“仁义”、“孝顺”的教育。日本人在日常生活中都践行着繁复的礼仪,并且是发自内心地真诚对人,和歌、俳句也体现了日本文化崇尚美感、温和谦让的一面。但与中国人不同的是,日本人把“效与忠”认为是无条件的。书中写到:在中国,比忠和孝两种更崇高的美德是“仁”。父母必须有仁,如果统治者不仁,人民是可以揭竿而起的。效忠与否,完全是取决于仁与不仁的。而在日本,这是绝不可能被接受的。作者在本书中也提到,日本并没有一种“极端的权威主义”。许多国家的青年人往往热血而冲动,但在日本人眼中,“青年期应该是一个服从家庭意志并培养家庭责任的时期”。日本人说,“他们尊重父亲是为了训练、为了练习自己对权威的服从和尊敬”。所以日本的“顺从”文化是极其特殊的,所以日本在温顺接受美国的改造计划时他们的心理绝对不是“韬光养晦”,反而是真诚的反思自己的错误。

读过这本书,不得不说一说让日本国力大大增强的明治维新。1868年,以大久保利通、西乡隆胜、木户孝允等为代表的日本革新派为了废除封建割据的幕藩体制,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恢复天皇至高无上的统治权而实行“明治维新”,从而发展资本主义,并逐步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

长期锁国下的日本,终于在国际外部压力转换成为国家内部变革的动力下,展开了明治维新运动。在明治维新的纲领指导下,日本派出由政府高级官员所组成的考察团,赴欧美各国进行考察。从此日本开始了国家工业化,开办官营工厂,并大力的扶植民营企业。在一连串的努力下,明治维新使得日本变得更为富强。

明治维新获得了空前的成功,但其成功也为日本甚至是全世界,同时带来一些正面和负面的影响。其一是,当日本明治维新之后,因其富强而成为世界的强国之一,军国主义的对外扩张,令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不断的对外出击。对全世界来说,明治维新的成功为他们带来的是极大的威胁,因为一个小小的岛国日本,竟然能够击败当时的大国 — 中国,甚至打败欧洲强国 — 俄国,令世界其它的列强大感震惊。

明治维新中的教育、军事、立宪和经济改革的成功,也令日本的国内军人势力抬头。明治维新的立宪改革中,军人在很大程度上拥兵自重,也掌握了国家决策大权,和德国迷信武力争霸的一样,日本自此也埋下了军国主义的隐患,同时连带的激起极端的民族主义。此结果使得日本在之后,向亚洲各地区入侵,甚而攻击美国,终致自陷二次世界大战的泥淖之中,成了人类民主自由与和平的残害者,也因广岛长崎的原子弹,使日本成为全世界唯一遭到原子弹攻击的国家。日本人民的死亡与财产损失,也算是日本军国主义的迷梦下的惨痛代价。

明治维新,带给日本经济发展及国富兵强,即使在明治维新的百年之际,日本仍是世界经济强国之一。国家政治、军事以及经济的改革维新运动,必须以苍生为念,以增进人民福址及人类全体幸福为依皈。反之,由于少数的人民和军阀的思想阻碍,终将带给日本人民、甚至世界其它国家无法弥补的伤害。

纵观全书,可看出日本民族在礼仪上的观念和态度上的严谨,同时日本是一个很团结的民族,自从日本派遣唐使来华,中国作为一个古老的礼仪之国,儒家文化也深深影响着日本民族的道德标准。

我认为,还是作者的一句话最能概括日本:“日本人是既生性好斗而又温和谦让;既穷兵黩武而又崇尚美感;既桀骜自大而又彬彬有礼;既顽固不化而又能伸能屈;既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既忠贞而又心存叛逆;既勇敢而又懦怯;既保守而又敢于接受新的生活方式。菊和刀正好象征了这种矛盾。”

篇6:菊与刀读书笔记

其次,这本书是二战时期美国为了研究日本战略而请一位学者写的书,这位学者并没有到过日本。所以这本书有时间上的限制,研究的是传统日本的社会状态,也有偏向性,并不是为了学术专门去研究日本。

最后,这本书里日本传统社会的整个制度、价值观、社会结构都让我很反感。这是一种彻底的阶级社会,从底层至高层都发自内心支持的阶级结构,就连活的不如狗的草民都认为自己这样生活是理所当然。从我看书时对这种认知的反感,我反而认识到自己接受的是怎样的价值观,对,没有人能够完全客观,我选择的,或者说被选择的,就是人人平等的现代法治国家价值观,从小就被这种观念洗脑,哪怕与现实并不会完全符合,但面对不属于这个价值观的体系会达到生理性反胃的水平。

不过这并不能掩盖这本书的优秀。最起码让我明白了很多以前很不解的地方,说到底是思维以及社会价值观的不同导致观念差异。这就像有的地方摇头代表同意,有的地方摇头代表不同意。而且并不是这么直观的表现,而是潜藏在思维的最深处,最终导致大相径庭。

在这本书中也可以看到日本受中国影响很深,很多地方与中国有共通之处,但是最终形成的社会价值观却完全不同,可以说中国的东西日本拿去了,然后改造成了他自己的东西。看起来似乎一样,实质已经变了。

我相信现代日本并不完全是书中描述的状态,或许有相同之处,但社会是在发展的。看完这本书之后,有机会去书店,我都会去搜寻一下有没有研究现代日本的书,很遗憾的是,虽然写日本的书很多,毕竟是与中国有着无数孽缘的国家,但是像这本书一样认真研究,从深层分析的书几乎没有。于是我添了一个新的疑惑,这是为什么?

篇7:读书笔记 原创系列 菊与刀

本书作者是露丝·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1887-1948),美国女人类学家。她在1944年接受美国政府的委托,从事日本民族的人类学研究。在当时两国交战,无法进行现场交流的情况下,露丝仅仅凭借调查在美国出生的第二代日本移民,观看日本的电影、纪录片,入读日本的出版物、以及他人的日本研究文章写出了这本书。这本书也成为少有的完全通过二手资料完成的学术著作。在书中,作者通过菊花和刀这两种日本皇室的象征来揭示日本人的性格、思维方式和行为动机等。这本书面世已经超过半个多世纪了,但到目前为止仍然是了解日本的重要学术著作之一。

纵观全书,菊本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家文化的象征。此处用来象征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亦即日本文化的双重性。

日本人既好斗又和善,既尚武又爱美,既蛮横又文雅,既刻板又富有适应性,既顺从又不甘任人摆布,既忠诚不二又会背信弃义,既勇敢又胆怯,既保守又善于接受新事物,而且这一切相互矛盾的气质都是在最高的程度上表现出来的。,“以吾等之训练对抗敌军数量上之优势,以吾等之血肉对抗敌军之钢铁”这充分说明了日本是怎样将菊花和刀的精神结合起来。如果说菊花象征的是某种可以抵抗外界的精神力量,刀这个符号,代表的就是顽冥不化的崇尚由这种精神带来的道德优势和力量。

除了开篇提到的这两点,还有一些值得我慢慢回味。

例如,对于日本人的性格和思维的思考。首先,日本从古到今从未有过任何给人类思想史和文化史带来重大意义或变革的成就和影响。所谓的日本文明和思想不过是在中华文明和西方文化得基础上进行的小修小补,是一种离开日本刀岛就无法存在的地方寄生文明,其存在和影响的意义甚至都没有美洲的印第安文明重要。其次,从古至

今日本人没有为人类的历史和文明的发展贡献出任何有价值的成果。当前已知的日本的文化、思想甚至经济等无不包含着中华文明和西方文明的内容。日本人只是将这些东西拿来,糅合在一起,学到了皮毛,但永远无法学到精髓,因为日本人不具备这样的智慧和能力。最后,日本人清楚的知道自己其实只是一只会照猫画虎的猴子,文明中的每一样东西都不是自己的,所以在东西文明的夹缝中终于找到一条生存之道,即自身存在的理由就是永远跟着最强的那个,在这一点上日本人做到了。

日本的矛盾思维和行为从最根本上说是日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导致的。日本文化到目前所有的成就都是寄生繁殖在其他文明上的。日本的谦虚表现在日本是一个好学生,但日本的骄狂则表现在日本从来没有真正学到思想的精髓,也就是只有一知半解就自以为了不起,像猴子一样以为穿了人类的衣服,有了人类的皮囊,会说人话就是人类了,这是幻想。日本从明治维新后的表现就像一个猴子暴发户。日本是战术的行家,但是战略的矮子。从对美国的态度就可以看出。当年美国人用大炮轰开日本国门,二战时不惜为幻想与强大的美国一战,战后直到现在对美国百依百顺,从中可以看到日本的战略表现是极度摇摆的,从来就没有一个真正清晰明确的定位。无论是脱亚入欧还是谋求亚洲霸主地位,妄想的成分都大于实际的审慎的思考。这种战略谋略是肤浅的,可是日本人永远也走不出这个怪圈,其原因就是日本从来没有过真正独立、自主的思想和行为观念。日本文化历史的积淀中有太多外来的东西,日本没有很好的消化,而且采取一种急功近利的方式加以分拣、舍取、提炼,从而导致思想上的缺失,进而影响了整个日本民族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无论日本的菊花多么典雅,日本园林多么精致,日本传统文化中都能看到中华文明的影子,而无论日本的战刀多么锋利,也无法摆脱西方物质思维的影响。

又比如,日本人那与众不同的“羞耻观”。日本人的“羞耻观”十分奇怪,做了坏事,没有被别人发现自己不会觉得内疚,没有负罪感,如果被人发现做了坏事,会觉得很丢人,但不是因为做错了事,而是因为被人发现了,所做的坏事不重要,而是自己被发现失了面子、丢人了是耻辱的。从露丝的书中也可以看到耻辱观对日本人的影响。

在书中,作者把这种“羞耻观”归结为日本人重现世,轻生死的世界观,对感官享受的推崇,以及情义观对日本人的影响,日本等级观念的要求每个存在的人应该有相应的地位和人生评价,如果做了于自己地位不相称的事就会被人嘲笑,就会在社会上抬不起头来。日本人就是在这种环境中形成了奇怪的“羞耻观”。说好听了是自我要求高,说不好听了就是自虐成瘾。日本人的种种变态行为:吃人肉、吃粪便、剖腹、变态的性乐趣等等都说明日本民族是一个在思想上没有完全进化的民族,虽然人类都有其动物性的一面,但日本这种集体的、日常的、习惯化的兽性行为时人类社会中绝无仅有的。对日本人而言,像鸵鸟、缩头乌龟一样在侵略行为和罪行上拒绝认罪,躲躲闪闪,含糊其辞是日本人本能的表现。这再一次说明日本民族是思维浅薄和混乱的下等民族。在历史问题上不同的态度和行为表明了日本民族和日耳曼民族的差距,从而也证明了日本根本没有资格成为世界的一流国家,没有担当,不负责任。日本奇特的羞耻观使日本从来就没有过与过去进行彻底决裂的勇气和决心,更别提行动了。所以对于日本而言,任何与其民族自身性格不相配的想法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现在追求入常,出兵反恐等动作不断的日本与一世纪前妄图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的打日本帝国如出一辙。

日本民族性格上的矛盾差异其实是日本民族极端自私本质的外在表现,日本民族的羞耻观更是对日本民族自私利己本质的反映形式。重视自身的低级“感官享受”,强调个人的、极端自我的所谓荣誉、名义、在忠君、情义的名义下所谓自我牺牲等等,其实无不在说明日本民族的极端自私。整个日本民族在历史演变和发展过程中,从未有过对人类自身及其发展的更深层次的探索和思考,从没有站在更高的历史层次上面对人类自身的命运。日本既没有中华民族的广博大义,也没有西方对人类个体的思考,日本民族在人性上是虚伪的,是没有灵魂的民族,其行为和思维上的极端表现就是一个无魂的躯体在不断的寻求可以寄生的地方,日本民族是一个非常可怜的民族,从根本上说,不过是人类历史和文明的寄生虫而已。

露丝·本尼迪克特在这本书的最后准确预言了日本在经济上的崛起和成功,而且也预言了日本政治、军事野心的死灰复燃。作为一

个人类学家,露丝的这本《菊与刀》是成功的。尽管作者是从西方,特别是美国的角度来看待日本,但确实系统的阐述了日本的性格、思维特点,以及在此基础上日本人行为的内在依据和意识动向。

在日本,无论从原始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还是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都没有经历巨大的动荡和革命。没有像法国和中国那样,整个社会和阶层,每一个人都被裹挟在巨大的社会变革中,彻底摧毁旧的社会和制度,从根本上进行思想解放,日本甚至也没有像英国那样,虽然保留了君主制,但社会自下而上发生了巨大转变。日本无论那次变革都是从上而下的转变,日本社会从没有经历过彻底的扫荡,人们的意识并没有从更深处进行变革,无论外在世界变成什么样,但日本人最内在的矛盾东西却从未打破过。这就使日本民族的命门,是它的最薄弱之处。中日两国在东亚地区的斗争还将持续很长时间,虽然从整个历史过程来看,这个时间并不长,但在当前的经济、技术、政治环境来看,这个斗争是再所难免的。未来会终有一战,这将决定亚洲、太平洋西岸的霸主是谁,但更重要的是将日本从脱亚入欧的幻想中打回到亚洲现实中,这一仗必须要够狠,要打得日本经脉尽断,触及日本的灵魂深处。这一仗可能是战争,可能是经济,也可能是意识形态,总之这一仗之后,日本应该可以成为中国对美防御的一道屏障。我们可以很好的利用日本民族这些所谓的性格、思维特点,牢牢掌握对日斗争的主动权。

最后,便是日本人特别注重对下一代的培养。有意思的是日本人把抚养下一代作为尽孝道的一种方式。日本人在一生中的两个阶段可以得到特别的自由,那就是儿童时代和六十岁以后的老年时代。在这两个时代,无论是小孩还是老人,都不会被所谓的羞耻感束缚,他们可以做出一切你想象不到的荒唐的事情。在日本人看来,人们一过六十岁,他就又回到了儿童时代,可以不顾自己的形象。很奇怪的是,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都随着自己的年龄变大而变得经济独立,进而拥有更多的自由。但是一个日本成年男人受到的约束可能是我们难以想象的。比如,他的婚姻权掌握在父母手中。假如母亲不喜欢儿媳,那么儿子为了尽孝也只好抛弃妻子。在日常生活中,就算父母亲的确做错了,做子女的也不容许对他们有任何不敬。

之所以会有这些约定俗成的规定,和日本人在少年时期接受的教育密切相关。日本的教育往往非常严格,所以日本小孩必须接受许多艰苦的条件。例如在大冬天穿短裤、裙子上课,教室里没有暖气,还要定期跑步。

这让我想到中国的小孩,他们太“幸福”了,从小就被当成宠物来养。而日本小孩,虽然也会被父母宠着,但是他们很小的时候就会被灌输成人意识。尤其是男孩子,他们会被告知自己是一个男子汉而变得刚强勇敢。所有的行为都要按照一个男人应该具备的素质来做。而日本的女孩子则受到更多的束缚。这种严厉的教育方式容易培养起孩子们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当我们的小孩还在享受着他们的快乐童年的时候,日本的小孩已经早早地学会了独立。日本人的严谨是我们所要追求的目标。

篇8:菊与刀读书笔记摘抄

今天,把《菊与刀》读完了,之前没读这本书是很想不明白,日本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为什么那么一个小的国家经济实力却如此强大,那么小的一个国家民族性格却又是如此的残酷。

读完《菊与刀》,我想我明白了。明白了日本之所以是日本的内在原因,不用解释,你需要去理解。

最近,给我印象最深,也是接触最多的是日本的动漫。说起日本动漫,我不得不说《火影》中塑造的鸣人形象,已经成为了我的偶像。

《菊与刀》讲述了日本这个国家的民族性格特点和文化。

日本,他的文化和中国文化差异还是很大的。

给我感触最深的是,他的文化中没有善与恶的区别,认为人内心深处都是善的。所以也就没有报应这一说。日本崇尚情理,只要在情理之中的就是对的,哪怕是恶的。

日本是一个严格的等级制国家,最高的是日本天皇,当然实权并不在日本天皇手中,后面有幕府、大名、武士等等。日本人特别重视忠与孝,所以,你会看到,在战争中,日本人宁可战死,切腹自杀,也不做战俘。日本人的尊严就是战斗到底。在孝方面,体现在日本人的家中,家里面各种礼节,当然在中国就没有那么复杂。

日本人特别爱干净,每天都洗澡,就像韩国人一样。

其次就是日本民族中,我们所不能理解的一面。日本人在我们看来不可理解,在任何一个国家看来都不可理解。

日本人讲究各得其所。

我们文化概念和日本人的往往差异是很大的,甚至是相反的。

比如,日本人的婚姻和中国甚至其他国家的差别。日本人在婚姻和其他性交往的两码事,妻子是妻子,在外面风流也正常。他们的婚姻就是为了繁衍。

结婚并不能限制他们的性自由。

篇9:菊与刀读书笔记摘抄

菊与刀读书笔记

1《菊与刀》是一部介绍日本国民性的书,是美国着名文化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从事日本民族性的研究而提交的一份研究报告,是一本分析日本人文化性格的图书。而作为一名日语专业的学生,想要对日本民族的历史文化,社会等方面有所了解,于是便选择了《菊与刀》这本书。

作者在书中把日本民族文化的矛盾性形象地概括为“菊花”与“刀”,“菊花”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日本武家文化的象征。该书以《菊与刀》命名,象征了日本人矛盾的性格和日本文化的双重性。在我看来,菊代表了日本民族中谦和,随性的一面,同时也说明日本民族具有菊一样的品质。刀则让我想到了日本民族的“武士道”精神。它承载着日本民族的希望与毅力,同样也代表着日本民族好战的一面。“菊与刀”这三个字更能充分的概括了日本人矛盾的性格和日本文化的双重性。

日本人既好斗又谦虚和善,既忠贞又心存叛逆,既顺从又不愿受人摆布等等,都能体现出日本人矛盾的性格特征。

xx皇自古以来就是日本人强烈的效忠对象,虽然xx皇一直扮演着“傀儡”的角色,但日本人对xx皇的效忠感却从未消失。正如书中所说“xx皇和日本是不可分割的,没有xx皇的日本不是日本”,“没有xx皇的日本是难以想象的”“xx皇是日本国民宗教生活的核心,是日本国民的象征,xx皇是个超越宗教信仰的对象,即使日本战败,xx皇也不会受到谴责”等。对于他们而言,只要是能表示“对陛下尽忠”、“让陛下为我们放心”的事,那边是理所当然的。这种崇拜之至今日在很多人心理依然存在。

日本有着森严的等级制度。长期、稳定的封建等级制造成的影响渗透到日本文化的最深层。在日本,xx皇不是人,是神,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所有寄托。在明治维新前的日本,要求忠义的对象仅仅是被指向各个大名和将军。而在明治维新后,新的统治者将这种力量抽离出来,附加在xx皇身上。但由于“忠”是献给最高统治者的,因此就只能献给或许只有精神力量但全无实权的xx皇。在日本文化中有这样一句话:“各得其所,各安其份”。他们相信只要每个人在社会等级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那么这个世界就是完美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使命和责任,同样也有自己没有办法改变的地位。即使xx皇没有掌握实权,仍然是所有日本人心中的精神支柱。

这样森严的等级制度,在战争中体现了强大的生命力。xx皇的存在在日本俨然已经发展成宗教,神的话语是没有人可以质疑的,这就为日本的战争找到了借口。所有的屠戮都可以以对为xx皇“忠诚”找到借口。日本士兵在战争中所表现出的特性,可概括为勇敢、残暴、致死效忠、绝对服从。这样森严的等级制度让每一个日本士兵都认识到自己的作用与能力。不管自己的国家在物质上能不能与美国抗衡,仍然会不惜一切在精神上给对手打击。而日军在战争中表现出的勇猛充分印证了他们的所谓在、武士精神,这种战争中的不怕死精神在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任何一个国家都不曾出现,但作者对这种不怕死的行为十分的不理解。然而,战时的士兵被冠以了军国主义的思想,幼时的等级观念在这个时候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对于上级的命令是惟命是从。这样的心理给日本整个民族在二战中带来了遭难,也让我们更好的认识了这个民族。

另一点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日本人对于“恩”的理解。首先,书中提到日本人对于“皇恩”都应无限感激地接受,近代日本用尽一切手段使这种感情及于xx皇一身。日本人对生活越是热爱,就越是感谢“皇恩”。其次,在日本看来报恩是由条件的,就是施恩者必须是自己认为高尚的,可以偿还的人。他们绝不接受陌生人的好意,也不会主动帮助陌生人,这就是日本人生活的习惯。日本人他们自认为是历史的债务人,他们的日常决定和行动都必然发自这种负债感。最后,日本社会所讲的“报恩”和“雪耻”的概念在我们并不陌生,但在日本文化中却有异于我们熟悉的东西。比如“工作”也是要报答的情义之一,所以努力工作、极端敬业是毫无疑义的,否则对不起工作给你的恩惠。并且在工作是要对你的领导做到尊重与服从,这也是日本独特的文化内涵所要求的。“雪耻”是对自己名誉的洗礼,当名誉蒙羞时,如果不报复、不洗刷罪名就对不起自己的名誉。

对于“忠,孝,仁”的理解。在日本的文化中,“忠”“孝”“仁”都占很重要的地位。日本虽然从中国引进儒家伦理中关于“忠”和“孝”的观念,但却极为鄙视被儒家视为最高准则的“仁”。每一个日本人,尤其是日本男孩,自小接受的是“忠诚”、“仁义”、“孝顺”的教育。日本人在日常生活中都践行着繁复的礼仪,并且是发自内心地真诚对人,和歌、俳句也体现了日本文化崇尚美感、温和谦让的一面。但与中国人不同的是,日本人把“效与忠”认为是无条件的。书中写到:在中国,比忠和孝两种更崇高的美德是“仁”。父母必须有仁,如果统治者不仁,人民是可以揭竿而起的。效忠与否,完全是取决于仁与不仁的。而在日本,这是绝不可能被接受的。作者在本书中也提到,日本并没有一种“极端的权威主义”。许多国家的青年人往往热血而冲动,但在日本人眼中,“青年期应该是一个服从家庭意志并培养家庭责任的时期”。日本人说,“他们尊重父亲是为了训练、为了练习自己对权威的服从和尊敬”。所以日本的“顺从”文化是极其特殊的,所以日本在温顺接受美国的改造计划时他们的心理绝对不是“韬光养晦”,反而是真诚的反思自己的错误。

读过这本书,不得不说一说让日本国力大大增强的明治维新。1868年,以大久保利通、西乡隆胜、木户孝允等为代表的日本革新派为了废除封建割据的幕藩体制,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恢复xx皇至高无上的统治权而实行“明治维新”,从而发展资本主义,并逐步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

长期锁国下的日本,终于在国际外部压力转换成为国家内部变革的动力下,展开了明治维新运动。在明治维新的纲领指导下,日本派出由政府高级官员所组成的考察团,赴欧美各国进行考察。从此日本开始了国家工业化,开办官营工厂,并大力的扶植民营企业。在一连串的努力下,明治维新使得日本变得更为富强。

明治维新获得了空前的成功,但其成功也为日本甚至是全世界,同时带来一些正面和负面的影响。其一是,当日本明治维新之后,因其富强而成为世界的强国之一,军国主义的对外扩张,令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不断的对外出击。对全世界来说,明治维新的成功为他们带来的是极大的威胁,因为一个小小的岛国日本,竟然能够击败当时的大国 — 中国,甚至打败欧洲强国 — 俄国,令世界其它的列强大感震惊。

明治维新中的教育、军事、立宪和经济改革的成功,也令日本的国内军人势力抬头。明治维新的立宪改革中,军人在很大程度上拥兵自重,也掌握了国家决策大权,和德国迷信武力争霸的一样,日本自此也埋下了军国主义的隐患,同时连带的激起极端的民族主义。此结果使得日本在之后,向亚洲各地区入侵,甚而攻击美国,终致自陷二次世界大战的泥淖之中,成了人类民主自由与和平的残害者,也因广岛长崎的原子弹,使日本成为全世界唯一遭到原子弹攻击的国家。日本人民的死亡与财产损失,也算是日本军国主义的迷梦下的惨痛代价。

明治维新,带给日本经济发展及国富兵强,即使在明治维新的百年之际,日本仍是世界经济强国之一。国家政治、军事以及经济的改革维新运动,必须以苍生为念,以增进人民福址及人类全体幸福为依皈。反之,由于少数的人民和军阀的思想阻碍,终将带给日本人民、甚至世界其它国家无法弥补的伤害。

纵观全书,可看出日本民族在礼仪上的观念和态度上的严谨,同时日本是一个很团结的民族,自从日本派遣唐使来华,中国作为一个古老的礼仪之国,儒家文化也深深影响着日本民族的道德标准。

我认为,还是作者的一句话最能概括日本:“日本人是既生性好斗而又温和谦让;既穷兵黩武而又崇尚美感;既桀骜自大而又彬彬有礼;既顽固不化而又能伸能屈;既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既忠贞而又心存叛逆;既勇敢而又懦怯;既保守而又敢于接受新的生活方式。菊和刀正好象征了这种矛盾。”

最后,通过菊与刀这本书,不仅增加了我对日本文化和日本民族双重性的理解,同时让我对日语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想要去更深入地了解日本的历史文化。

菊与刀读书笔记

2对于日本这个国家,这个国家的人,我想所有稍微了解中国近历史的人都有一种特殊的情感。这种情感也许会随着时代改变而变化,随着那场战争越来越离我们远去而有变化,但是中国与日本却永锭会有剪不乱理还乱的微妙关系。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从小到大看过不少抗日影片,上过历史课,同时又在日常生活水平使用着日本的产品,享用着日货带来年方便。所以我对日本也怀有矛盾的心情。所以对于自己这种矛盾的心情,我也希望通过更多的了解日本,了解日本人而找到更适合的态度。于是决定选择此书。

如书名“菊与刀”所述,日本人呈现给世人的是极为矛盾行为。“菊花与刀”两者都是这幅画中的一部分。日本民族既好斗又和善,既尚武又爱美,既蛮横又文雅,既刻板有富有适应性,既顺从又不甘任人摆布,既忠诚不二又会背信弃义,既勇敢又胆层,既保守又善于接受新事物,而且这一切矛盾的气质都是在最高的程序上表现出来的。”

作者从日本人日常行为入手,从中发气隐藏在外部行为背后的,深深扎根于日本社会的等级制度,以及与次相关的日本人的义量,恩等观念。最后作者的结论是,日本的文化是不同与西方“罪恶感文化”的“耻辱感文化”。

为了解释日本人的心理特征,民族特征当然不能忽视社会压力对成人的约束作用。但是作者也没有忽略对日本人个体的成长过程所受的培养模式的关注。这其中就涉及到社会化地人格的塑造作用。

根据美国社会学者帕森斯的理论,“人格也是一个系统,社会通过社会化的机制将文化械式——价值、信仰、语言和其符号内化为人格系统,使人格系统得以结构化,通过这个过程,行动者才愿意把动机的能量投放于角色之中,即愿意遵守规范,进而使人格系统与社会系统的机构相一致”。

一个好的社会科学的研究者应该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这种洞察力不仅体现在对研究对象的解程度上,我想还应该体现在对事特发展趋势的准确预见性上。在本书的末尾一章“投降以来的日本人”中,作者提到日本的国家非军事化,将精力投入到经济发展中,并预言:“日本假如不把军事化列入预算,她如愿意,不需多少年便能工巧匠自己人的繁荣打下基础,并可成为东方贸易中不可缺的国家。”历史证明,日本的非军事化的确为其经济的腾飞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六十年代的越南战争,日本接下美国大量的武器订单,赚取了大量外汇,经济发展速度可谓一日千里。

当然,在指出日本人性格中的善变一面后,作者也没有肯定日本人的军国主义思想不会卷图重来。“如果我们了解日本人对这种行为的变化如何怀恨在心,我们便能很容易想象出日本人为了恢复将日本的名誉托付于军人之受的过去时代,他对同以前的战友结党感到多么满足。”而一直以来,日本右翼团体也确实毫不掩饰的表现出这种趋向。本尼迪克特的预言又一次得到应验。

菊与刀读书笔记

3刚听完老师介绍了这本书,一向不怎么读书的我有了想看看的冲动,放学回到寝室后就迫不及待上网淘宝。百度看了一下书的内容介绍,心理油然而生一个词“好书”。还没有看完就直接拍下了。很快,就收到了书。

刚刚收到书,就翻着看了几页。书的内容很吸引人。我也爱上了看书。翻着翻着没几天就看了一半,对书中的内容和案例我很感兴趣,也有了对日本这个民族全新的认识。或许我读书太慢,两个星期才看完,这当中也完成了老师布置的读书笔记。

读完《菊与刀》后,有了更新地认识日本的理念。不再是传统地对日本有憎恨、反感,他是一个险恶,冷酷无情和残忍,不讲道理,没有正义感的民族。这些都是受到某些历史原因和传统观念的影响而导致对日本的认识不全面。某些抗战剧和历史原因往往会指引我们的认识走向单方面性,历史我们不容否认。但是我们在研究和认识日本大和民族时我们更应该客观地对待。

我想,全世界的人民都是热爱和平的,战争只是某些和个别军事力量所挑起的。我们应该客观理性看待日本大和民族,在研究大和民族时我们应该客观地对待,而不该感情用事和片面。我们在看待历史事件时更应该保持头脑清晰,历史事件和民族文化有着不可推卸的联系,但更应该注重的是是否是必然联系?

读完《菊与刀》,我更了解了这个矛盾复杂的民族,不再是之前那样肤浅的认识。这个民族可以用“魔一样的民族”来形容,用战时美国人的话来说就是让人无法理解。这个民族“生性既好斗又和善,既尚武又爱美,既蛮横又有礼,既顽固又能适应,既训顺又恼怒于被人推来推去,既忠诚又背叛,既勇敢又懦弱,既保守又好新。”是的,这样矛盾性格用“魔一样的民族”来形容再恰当不过了。

日本大和民族有着极端的一面,但是又有着全世界都应该学习和借鉴的美德。例如在礼仪、自我约束、教育方面等都是优秀的成分。其中,日本人在引进中国文化中“孝道”方面做得比中国还要好。在书中这样介绍,在日本,“孝道”的含义是:在一个几乎包括父亲、祖父、他们的兄弟以及后裔的团体里,一个人要根据辈分、性别和年龄,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这里的“各就其位”并不是保守,而是一种基本家庭成员之间对长者的尊重。日本人认为:通过自我约束,他们能使自我变得更有价值。说到教育,书中举了个案例:出于某些原因,我有点不安宁,微微摆动了一下身子。老师看见后带着温和但又严厉的口吻说:小姐,显然你今天的精神状态不合适学习。你该回到自己的房间去,好好想想。这就是日本人教育女孩子的特点:不那么严厉,还给予特权。“孩子学的不仅是规则,还有习惯。”这就是日本教育的优越性。除了这些,日本战时的忠诚似乎更能体现一种爱国。战时的日本对xx皇那是绝对的忠诚,用书中的话就是“xx皇的意义要远远超过国旗”,这也才有了战时日本士兵剖腹自尽以示效忠的事例。这些在现今看来好像并不可取,中国有句古话“胜败乃兵家常事”“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材烧”,或许在中国就不会有极端事件出现。但是在那样的历史条件和那样的民族文化中我们不得不承认那样的极端的存在似乎也是一种必然性。

一个民族,只有充分了解本民族和其他民族之间的文化,才能在各个领域中不同层次地把握自己的命运。让我们在《菊与刀》中更好地了解大和民族,求同存异,让中华民族走得更强更好!

菊与刀读书笔记

4我告诉自己,困难只是暂时的,从来都没有放弃。

今天,把《菊与刀》读完了,之前没读这本书是很想不明白,日本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为什么那么一个小的国家经济实力却如此强大,那么小的一个国家

民族性格却又是如此的残酷。

读完《菊与刀》,我想我明白了。明白了日本之所以是日本的内在原因,不用解释,你需要去理解。

最近,给我印象最深,也是接触最多的是日本的动漫。说起日本动漫,我不得不说《火影》中塑造的鸣人形象,已经成为了我的偶像。

《菊与刀》讲述了日本这个国家的民族性格特点和文化。

日本,他的文化和中国文化差异还是很大的。

给我感触最深的是,他的文化中没有善与恶的区别,认为人内心深处都是善的。所以也就没有报应这一说。日本崇尚情理,只要在情理之中的就是对的,哪怕是恶的。

日本是一个严格的等级制国家,最高的是xx皇,当然实权并不在xx皇手中,后面有幕府、大名、武士等等。日本人特别重视忠与孝,所以,你会看到,在战争中,日本人宁可战死,切腹自杀,也不做战俘。日本人的尊严就是战斗到底。在孝方面,体现在日本人的家中,家里面各种礼节,当然在中国就没有那么复杂。

日本人特别爱干净,每天都洗澡,就像韩国人一样。

其次就是日本民族中,我们所不能理解的一面。日本人在我们看来不可理解,在任何一个国家看来都不可理解。

日本人讲究各得其所。

我们文化概念和日本人的往往差异是很大的,甚至是相反的。

比如,日本人的婚姻和中国甚至其他国家的差别。日本人在婚姻和其他性交往的两码事,妻子是妻子,在外面风流也正常。他们的婚姻就是为了繁衍。

结婚并不能限制他们的性自由。

上一篇:学校用水计量管理制度下一篇:船游烈士公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