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读书报告

2024-05-10

活着读书报告(精选5篇)

篇1:活着读书报告

《活着》

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讲述一生的故事,有点凄惨,人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中国人两千年的封建传统是为别人而活,父母为孩子而活,孩子为亲人而活。当就剩下自己时,我们又为谁而活呢?

人活着为了什么?

福贵经历了人生最大的痛苦,当他看着亲人离自己而去时,心底那时就像在被刀割般地痛,割得很深,痛在全身,鲜血都流出来了„„但他却奇迹般地挺了过来,依然乐观豁达地面对人生。到风烛残年之时,依然牵着一头老牛做伴过日子。

他没有因为亲人的离去而结束自己的生命,因为活着是为了让死去的人安心。其实福贵并不知道什么是活着,他只知道人活着就是这样,经历一生的酸甜苦辣。

这就是作者要告诉我们的:“人活着不为什么,只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世上有成千上万的人始终不明白,他们总以为活着只是为了幸福,只为了爱情,只为了养家,只为了金钱,只为了做官,只为了别人。当他们达不到目的时就跑去结束自己的生命。有些人觉得自己的命不好,自己改变不了自己的命运,对自己前途不怀有任何希望,于是他们也选择了在这个世界上消失。

有些人,在碰到丁点儿大的困难时,选择了后退,后来他们觉得退缩也不是解决方法时,于是他们也与世界说了声再见,选择自杀,然后挥手而去了。

其实人只要活着,就有希望。人只要活着就是一种胜利。没有比活着更好的事,也没有比活着更难的事!生不可选,死不该选,惟有硬着头皮活着!

人应该要有一种知命达天的豁达,疼,而坦然;痛,却不悲。

《活着》虽然处处显示着命运的残酷,但里面却有一股“暖流”,正是这股“暖流”让生活变得真实与平衡,也是人们生存下去的理由。

篇2:活着读书报告

---有感于《活着》

一、内容简介

地主少爷福贵嗜赌成性,终于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穷困之中的福贵因为母亲生病前去求医,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抓了壮丁,后被解放军所俘虏。回到家乡他才知道母亲已经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带大了一双儿女,但女儿不幸变成了聋哑人,儿子机灵活泼„„然而,真正的悲剧从此才开始渐次上演,每读一页,都让我们止不住泪湿双眼,因为生命里难得的温情将被一次次的死亡撕扯得粉碎,只剩下年老的福贵伴随着一头老牛在阳光下回忆。

二、作者简介

余华,浙江海盐人,当代作家。余华在八十年代主要从事先锋文学化的写作,实验性很强。进入九十年代,他关注的重心逐渐转向民间,开始对一些小人物进行贴近生活本身的观察和审视,以平实坚忍的民间视角来反映艰难的现实生活。

余华这么说他写作的缘由:“我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这首歌深深打动了我,我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就是这篇《活着》。”

三、读后感

1、活着的艰难。

人们纷纷在这个叫做《活着》的故事里死去。一切就像一个巨大的诅咒,女儿、妻子、女婿、外孙,最后福贵只剩下自己和一头也叫做福贵的老牛。因为远离那些动荡的年月,因为并未真正有过艰难和困顿,这个故事让年青的我们不禁有些战栗。薄薄的十二万字,笼罩着“欲哭无泪的压抑”。只是合上书本之时,内心似乎多了一些超越世俗欲望和纷争的平静。现实生活的无情与残忍,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宽广;而活着,纵使要担当诸多难以承纳的苦痛,但是依然要坚忍,顽强。

活着是艰难的,生存是充满苦难的,当一系列的苦难,有时甚至是永无休止的苦难,像风一样无穷无尽的袭向人的生存之旅时,人会怎么样?人能怎么样?人应该怎么样?这是人在面对活着、面对生命、面对存在时不得不思考也无法躲避的一个根本命题。在很大程度上,对这个命题的解答方式决定着主体处理个人与内心,社会与现实之间的关系。

《活着》这部作品,通过展现一个又一个人的死亡过程,一波又一波无边无际的苦难,宣扬了一种面对苦难生活、面对死亡的可能的态度。作为一个冷酷的作者,余华不动声色地让我们跟随他的冰冷笔调,目睹少爷福贵的荒诞、破产和艰难;继而又假惺惺地给我们一点点美好的希望,让有庆得到长跑第一名,让凤霞嫁了人怀了孩子,使某些时刻有了温情脉脉,有了简陋的欢乐。然而就在我们以为噩梦不再萦绕他们的时候,余华丝毫没有犹疑,他铁青着脸让自己的角色们迅速以各种方式死去,毫无征兆,近乎残忍。

老人福贵在“我”面前讲述了他的一生,从抗日战争到现在,历经了无数的沧桑,也看过许多人的死亡,而他仍活着,并且还可以回忆。父亲的死、有庆的死属于人祸,母亲的死、凤霞的死、家珍的死为疾病,二喜的死是意外事故,至于苦根的死,似乎纯属一个故事。生命在不断的,接踵而至的死亡中,变得异常脆弱,而且越叙述,死亡之中冥冥不可臆测的成分就越大,就更能体会到命运的可畏和生存的不易。这种活着本身就是苦难,可怜的福贵只有无奈的面对,艰难的活着。

2、艰难地活着

世上的苦难大多数都是针对最底层农民的,而底层农民由于力量的弱小和地位的低下,很少有可能改变自己的真实生存处境。过去由于政治因素,总是极具阶级斗争目的地强调底层农民的战斗性及革命性。而实际情况正与政治话语的表面现象相反,只要底层农民不处在一种实在无路可走的境地,“想做奴隶而不可得”的境地,是不会铤而走险的。因为他们不愿也不敢冒着丧失生命的危险去斗争,这才是长期被政治话语掩盖的民间真实。正因为底层民众如此的精神面貌,无法去抗争苦难,因此只能承受苦难。

在作品中,福贵表现出极强的承受苦难的能力。无论是国家民族的风云变幻,还是基层农村的吃穿住行,所造成的苦难都由福贵来承担忍受。从一开始福贵下田种地,用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到最后一人一牛地犁地,福贵无论什么时候都是用劳动来默默地承担苦难。无论自己受到多大打击,福贵永远不会游手好闲,几十年的艰苦劳作,使他变成了一个骨子里的底层农民,只有劳动,只有种地能让他感受到生存的脚踏实地。作者在《韩文版自序》中说:“《活着》也讲述了我们中国人这几十年是如何熬过来的”。结合我们的民族性格,这种忍受苦难的能力在保证民族的延续性上,作其用是不可低估的。

在底层民众的群体心理上,自然选择传统中的民间道德,因此他们是善良、仁爱、淳朴、诚实、讲义气的。但仅有这些远不足以使他们在苦难重压下自适自足。在这些优秀品质之内,他们有着乐观的心态,也正因为乐观,他们往往承认苦难存在的同时,认可命运无可改变的同时,对未来尚存有可怜的希望。因此,福贵孤苦的晚年还对自己苦难的一生感叹道:“做人能做成这样,我也就知足了”。他们的希望可怜而廉价,也许甚至有些自欺。但他们又能怎么样呢?他们固然不会认清自己的真实处境,也不会理解知识分子孤愤绝望的战斗姿态,但是如果连希望都没有,他们又以什么去面对无尽的苦难呢?如果他们看穿自己的真实处境,他们还能保持对苦难的这种平和、乐观的心态吗?这种心态带来的是“顺天知命”的生活姿态,这无形之中帮助他们看淡了外界的苦难,从而理所当然地将这些苦难作为生活本身的一部分去接受,如此年复一年,他们的生命力由此也竟磨得异常坚韧。

3、活着的背后

余华进入九十年代以后,他的文学姿态由先锋走向民间,叙述风格由怪异转为平实,实际上在一定方面代表了八十年代文学和九十年代文学的不同。

八十年代的余华,笔下满是对社会尖锐的批判。余华小说中不动声色、不动感情,毫无价值取向的叙述为其赢得“冷漠的余华”的评价。但余华这种对罪恶、死亡暴力极端场面的描绘,实际就已经暗示了他对社会的批判。

九十年代的余华,文学姿态由先锋趋向对民间世界的认同,叙述风格由怪异转为平实,叙述场面也由暴力、死亡等极端情景深入日常人的平凡生活。这种转向当然和余华个人在风格上寻求突破有关。但是除此之外更多的是取决于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九十年代文学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从鲜明的社会批判意识转为执著的生存意识,由关注社会变为关注内心。

在内部逻辑上,这种纯粹“活着“的意识多少可以区别于阿Q精神,奴隶意识。余华在此书的《韩文版自序》中说:“活着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面对苦难知识分子首先想到是抗争,而底层民众考虑的则是忍受,是“活着”。生存中知识分子考虑最多的拯救的问题,而底层的农民则考虑如何避过苦难,还是“活着”。知识分子在“活着”中寻求终极的价值,而底层民众则“为活着而活着”。这种断然放弃无论是从作品内部的精神力量来看,还是从其社会性来看,都是有些贸然的。这种 “活着”的生存意识是九十年代知识分子普通具有的,这是九十年代知识分子寻求向上发展的努力受挫后转向下发展的必然结果。怎样把知识分子寻求充满社会责任的主体精神同社会底层民工相联系,也就是说怎样一边避免知识分子的自视清高,眼高手低,一边又从民间世界吸取有益的精神,以求达到一个比“活着”更具深度和力度的活着。

《活着》一书,曾被改编成过电影。在文章的前言里面,余华谈到了他认为活着的目的---“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活着。”

第一遍看完这书,我只有一个感觉——庆幸,庆幸自己没有被命运如此安排。这和作者的主观写作意图密不可分---文章所展示给我们的作者的语言结构能力是非常出采的。在富贵短暂的幸福光阴里,作者大量运用了缓慢的节奏,甚至展示出每一个细部的丰富;对于本该表现的人物苦难和死亡的高潮部分,却大多运用概略和预叙,这大大减低了残酷和荒诞造成的冲击力。这就让福祸发生了抵触,并让读者展开联想,从而非常珍惜自己现在的生活。当时给我的想法就是觉得曾经看到过的一句话是多么的正确“假如现在发生的一件事,是你今天最糟糕的事,那是你的幸运。”

我不敢深究活着到底是为什么,人为什么而存在,但我认为,一个人既然来到了这个世界,就一定有他存在的道理。我们无需去费心思探究活着的意义,福贵的命运昭示着人类苦苦追寻一切不过虚妄而已,既然如此,我们不如好好地过好自己的生活,走好自己的道路。人真的只是一种存在,它和万物一样并无意义。追寻,探究的本质不过是一个大笑话而已。如果我们非要给活着赋上一个意义,那就是幸福,追求和享受幸福是我们活着最大的意义,失去了它,我们的活着将会只是一种机械活动,没有丝毫光彩。

篇3:《读书与治学》读书报告

而成。这本书专门谈论青年人应该怎样读书、怎样治学,全书共分为“怎样读书”“漫谈教学”“确立志趣”“训练思想”“治理国学”“论学书简”六卷。

【关键词】读书;胡适;治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

第一卷,就“怎样读书”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关于怎样读书,胡适在书中主要从什么是读书、为什么读书、读书的习惯重于方法以及找书的快乐等四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例如,胡适在《读书》一文中就读书的方法讲到读书的两个要素:第一要精,第二要博。还有就是他在《读书的习惯重于方法》中讲到“青年人要读书,不必先谈方法,要紧的是先养成好读书,好买书的习惯”。

第二卷,“漫谈教学”。就教学这一块看法,欧阳教授摘取了胡适先生的《中学国文的教授》《再论中学的国文教学》《黄谷仙论文审查报告》《谈谈大学》《大学的生活》《教师的模范》等六篇文章,主要讲述中学国文的教学方法、我国大学的历史以及学科选择的重要性、教师的模范作用等等。

第三卷,“确立志趣”。它摘取了《中国公学十八年级毕业赠言》《赠言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纪念》《中学生的修养与择业》《赠予今年的大学毕业生》《一个防身药方的三味药》等五篇文章;主要阐述了作为一个学生不管他毕业与否,都不能抛弃学问,即使毕业之后也应该培养一种“业余”兴趣。

第四卷,主要从“训练思想”上来进行阐述。欧阳教授摘取了胡适先生的《少年中国之精神》《思想的方法》《智识的准备》《中国哲学里的科学精神与方法》《谈谈四健会的哲学》等五篇文章。这些文章主要谈论都是一个问题,那就是需要有一个科学的思想;我们不能一味地去接受,需要拥有自己的思想,并且用事实去证明。

第五卷,主要阐述的是“治理国学”。其摘取胡适先生的文章有《清代学者的治学方法》《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治学的方法与材料》《评论近人考据〈老子〉年代的方法》《考证学方法之来历》《校勘学方法论——序陈垣先生的〈元典章校补释例〉》《考据学的责任与方法》。这些文章的内容都是围绕着科学的方法来进行阐述的,治理国学需要一套科学的治学、考证方法。

第六卷,“论学书简”。欧阳教授在本卷主要摘取胡适先生的一些书信,主要包括:《做人与读书—致胡祖望》《要“小题大 做”—复吴晗》《只有真话可使这个民族独立自主—答陶希圣》《文字不可轻作—致罗尔纲》《龟兔之喻—致吴健雄》《学术工作的“为人”与“为己”—致王重民》《思想不可变成宗教—答陈之藩》《存疑精神与宗教信仰—答朱文》《训练良好的工作习惯—复陈之藩》。胡适以这些书信与朋友谈论读书与治学需要以科学的态度去面对,还应该找到科学的方法,不能一味地去接受,应该具有自由的思想。

读后心得

在这些文章当中,有教人们怎样读书的,有教人们怎样去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的,还有教人们怎样获得科学的治学方法的经验总结;同样,他的这些文章当中还有对我国传统学术当中的科学精神与方法的提炼以及对年轻人即使步入了社会也要坚持自我学习的劝诫等等。这些浅显易懂的话语都是出自胡适先生的切身体验,他将深刻的道理用最朴素的语言来进行表达,这些话语当中包含了非常强烈的科学精神,体现了一代中国知识分子对于我国下一代的深深的关切之情。胡适先生在文章中提到,人们在读书的时候需要“勤、谨、和、缓”以及“不苟且”,还需要做到“有几分证据,说几分的话”,这些发自肺腑的经验之谈不仅对莘莘学子有很大“点醒”作用,对于那些已经毕业并踏入社会开始进入工作岗位的有志青年来说同样有着非常大的促进作用。胡适先生的这些至理名言对于现如今社会上的一些不良学风,如急功近利、心浮气躁以及极度的夸饰等有着很好的教育意义,对于人们养成良好的读书与学习的习惯有着很好促进作用,有利于改善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

评价

胡适先生不愧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学者以及思想家,他在文学上所取得的成就就像孔子在文学上的成就以及德国的康德在哲学上所取得的成就一样,我们可以对他进行赞美甚至批判,但是他的成就是真实存在、不容忽视的。

《读书与治学》这本书是胡适先生一些与读书、治学有关的代表性文章的汇总,这些文字都是胡适先生终身积累的丰富的读书与治学经验以及研究。在文章当中,他的一些关于怎样读书、怎样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以及对年轻人的劝诫和治理国学等等的见解非常的独到与精辟,值得人们去借鉴与学习。但是,同样他文章中的有一些观点与思想是不值得提倡与学习的,例如他将大学毕业生列为少数特权分子以及逃往台湾之后言论中对大陆的敌视与诋毁等等。

附注

本书虽为欧阳哲生教授汇编而成,但其中的文章都为胡适先生一生中不同时期所创作。

篇4:思修读书报告《活着》

——《活着》读后感

当你从家财万贯一夜之间变得一无所有,父亲去世,妻子离去,所有平时对你恭恭敬敬的人突然间把笑脸换成了冷嘲热讽,恶语相向。家产败光,父亲猝死,自己只能向夺去你家产的仇人租田变成佃户,卑微地维持生活。你是否感受到世态的炎凉、人情的冷漠、生活的绝望?

当你莫名其妙被强行抓去当壮丁,抛下无人照料的妻儿,之后历尽千辛万苦从战场上逃脱死神的魔掌归来,发现母亲病逝,女儿残疾,家里一穷二白,物是人非。你是否感受到命运的强大,慨叹个人的渺小?

当妻子丧失劳动能力卧病在床,儿子因人为意外早逝;当女儿不幸难产,昔日生死与共的战友受到不公正的折磨后自杀;当家里的经济支柱女婿因工伤致死,留下一个孤苦伶仃的孙子;当你面对同一个医院同一个房间的同一张床上,三次躺着你亲人的尸体,三次独自一个人面对那冷冰冰的尸体,白发人送黑发人,而且只能无助地看着死神肆虐。那种叠加的悲恸已经不足以用哭来表达,你是否也想过把这停尸房当作人生的最后驿站?

然而,《活着》的主人公福贵没有倒下,他默默承受这巨大的苦难,依然坚强地活着,讲述苦难,讲述悲伤,讲述眼泪的丰富与宽广,讲述绝望的不存在,讲述,活着的力量。

苦难和死亡的威胁给了福贵沉重的打击,却使福贵的生命更加顽强。奥斯特洛夫斯基说过:“只有看透了看明白了活着的全部意义的人,才不会随便死去。哪怕只有一点机会,也不会放弃生命。”福贵,他做到了,他没有动过死的念头,没有放弃生的希望,而是,“以笑的方式哭”,依然默默地活着,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做自己该做的事,用粗哑的嗓子唱着沧桑的歌。随着时间飞逝,福贵老了,他的哀伤,痛苦已经趋于平淡,仿佛与己无关,都成了别人的事。于是,他可以用平静的语调回顾自己的人生。

“活着”二字,总以静静的姿态出现,用一种漫不经心的论调涵盖曾经的酸楚,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韧度,在我们背后,托起生命的力量,闪耀人性的光芒。在苦难面前,贝多芬顽强地活着,成为一个不朽的音乐家,扼住命运的咽喉;在绝望之中,海伦凯勒顽强地活着,积极上进,畅想三天光明;病魔把史蒂芬霍金按在轮椅上,但霍金顽强地活着,并让他的思想飞出自身,飞出地球,飞向宇宙。“活着”这个信念的力量使一切貌似强大的苦难和挫折在顽强的人面前无计可施,俯首称臣。

“活着”,是人生下来就具有的本能。“活着”在中国的语言里充满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与平庸。2008年5月的汶川地震,这触目惊心的国难之殇令我们不得不由得替那些死难者和他们的亲属感到伤心难过。但是地震中的幸存者们没有被无情的灾难所击倒,他们正视亲人离去,家园被毁的事实,忍住悲伤与苦痛,在废墟上重建美好的家园。这便是活着的力量!灾难可以摧毁建筑,可以吞噬生命,却无法摧毁人的精神,无法改变人活下去的决心。

司马迁含羞忍辱地活着,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他在狱中奋笔疾书,留下了煌煌巨著《史记》;勾践在国破家亡,自己也沦为阶

下囚时顽强地活着,不惜受尽凌辱,最终成功复兴越国,并打败仇人,当上霸主。如果司马迁,勾践无法忍受命运的作弄,如果他们的生命缺乏韧性,如果他们对于活着的信念没有那么坚固,他们又如何做出一番事业呢?他们在这种常人难以想象的苦难中尚且坚持生命的希望,生活在和平幸福年代中的我们又应该如何对待自己的生命呢?

篇5:活着读书报告

活着,就要面对选择,只有保持理智,才能做出客观的判断,才不会让自己后悔。所以我们没有机会错过机会,在可以选择可以改变的时候,用心做一个完整自己,用自己的态度去看待“活着”。

先前对余华的作品也略有接触,他笔下的悲剧一向是这样,大体上看似不卑不亢,糅合到一起的时候又让人受不了。当你读完整个故事,回头整理这个完整的故事的时候,才会不情愿、不忍面对的发现,原来把任何一个故事单独拿出来分析的时候都能真实的感受到那种撕心裂肺的痛,难以承受的痛。他不屑于写那些下里巴人,而是用一些看似荒诞的故事,讲述着高度真实的生活。

文字里的安静,冷漠,无形间渲染了一种压抑沉闷的气氛,不断的痛苦从而不断的期待,想发泄却又束手无策,只能完整的看完,被这种单纯痛苦所摆布,甚至是被玩弄于股掌之中,令你无法自拔,也不想自拔。当你痛到麻木的时候,才能看清现实,在简单单纯的感情里看待理解生命,好好活着。余华深沉的讲述着生命的悲剧,

上一篇:教研活动总结报告20下一篇:领导讲话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