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外交成就二

2022-07-31

第一篇:第14课外交成就二

第14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教案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大家都知道,周恩来总理在新中国建立初期,曾兼任过外交部长。在他几十年的外交生涯中,一直以机智幽默著称。不管在什么场合,遇到什么样的对手,总理都能唇枪舌剑,以超人的智慧应对自如。

故事《周总理智对美国记者》

一位美国记者在采访周总理的过程中,无意中看到总理桌子上有一支美国产的派克钢笔。那记者便以带有几分讥讽的口吻问道:“请问总理阁下,你们堂堂的中国人,为什么还要用我们美国产的钢笔呢?”周总理听后,风趣地说:“谈起这支钢笔,说来话长,这是一位朝鲜朋友的抗美战利品,作为礼物赠送给我的。我无功不受禄,就拒收。朝鲜朋友说,留下做个纪念吧。我觉得有意义,就留下了这支贵国的钢笔。”美国记者一听,顿时哑口无言。

这位记者的本意是想挖苦周总理,却被周总理反驳得哑口无言。这个故事充分体现了周总理的机智幽默,巧妙化解外国记者的讥讽,最后不仅保住了自己和国家的尊严,还反讽了老美记者的自大无知和见识浅薄。

外交是智者的游戏。在世界外交舞台上,除了外交官的机智应对以外,更需要深思熟虑地处理好与世界各国的关系。那么成立之初的新中国,是如何处理各种外交关系的?新中国的外交之路有经历了怎样的风风雨雨呢?从今天起,我们开始共同学习第四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单元概述:

现代中国的外交经历了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新中国初期(1949——1955),是新中国外交的奠基时期; 第二个时期:20世纪70年代,是新中国打开外交新局面的突破时期; 第三个时期:新时期(改革开放以来),是新中国外交的调整时期。

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一个时期——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课标中对本节课做了如下要求。

展示课标要求:

1、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

2、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根据课标的要求,我将本节内容分解成下面5个问题。 分解目标、学生自主探究:

1.建国初期为什么要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如何理解建国初期的基本方针?(难点) 3.建国初期取得了哪些外交成就?

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重点) 5.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有什么历史意义?

这也是本节课大家需要解决的问题。大家先用5分钟时间,在课本上寻找一下这几个问题的答案。

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教师板书。

建国初期的外交(1949——1955)

依据————→政策————→方针——————→成就

﹍﹍﹍﹍﹍ ﹍﹍﹍﹍ ﹍﹍﹍﹍﹍﹍﹍﹍﹍﹍﹍﹍

1 ﹍﹍﹍﹍﹍ ﹍﹍﹍﹍﹍﹍﹍﹍﹍﹍﹍﹍ ﹍﹍﹍﹍﹍ ﹍﹍﹍﹍ ﹍﹍﹍﹍﹍﹍﹍﹍﹍﹍﹍﹍ ﹍﹍﹍﹍﹍ ﹍﹍﹍﹍﹍ ﹍﹍﹍﹍ ﹍﹍﹍﹍﹍﹍﹍﹍﹍﹍﹍﹍ 互动检测、校正总结:

首先挑3名学生板书黑板上知识框架中的“政策”、“方针”、“成就”三部分内容。

学生板演的同时,其他学生一起进入探究一。

探究一:建国初期为什么要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生1:两大阵营对立,美国敌视孤立。

这是当时的“国际环境”。(板书“国际环境”) 那么,在这样的国家环境下,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有什么好处呢? 生2:捍卫主权和和平。

近代中国长期遭受列强的侵略和压迫,所以在取得独立后,便对独立自主格外珍视。那么如何捍卫主权和和平呢?必须告别近代的屈辱外交,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这便是维护“国家利益”的需要。(板书“国家利益”)

那么除了国际环境和国家利益,还有那些因素会影响外交政策的制定呢? 生3:国家实力。

生4:国家性质。(板书“国家实力”、“国家性质”)

这两点,我们今天就不再做解释了。依据这几个因素,新中国制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那么,这一政策具体包含那些基本方针呢?来看一下刚才学生的板演,大家说说对不对呢?完全正确。

那么,如何理解三大方针呢?我们来进入探究二。

探究二:如何理解三大方针? 另起炉灶:

思考:

1、旧炉灶是指什么?

生5:国民政府旧的外交关系。

2、为什么要另起炉灶?

生6:与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决裂,重新建立新的外交关系。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思考:

1、屋子里的脏东西是什么?

生7:帝国主义在华的残余势力和种种特权。

2、为什么要先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生8:只有先清除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才能真正与西方国家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

一边倒:

思考:

1、倒向谁?(学生齐声回答:苏联)

2、为什么要一边倒?有没有其他道路可以选择?

生9:在两极格局下,新中国没有中间道路可以走。“一边倒”是在当时

特定历史环境中,所作出的比较合理的选择。

3、一边倒与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矛盾吗?

生10:不矛盾。因为一边倒并不意味着新中国就盲目的顺从苏联,完全

2 不顾国家利益。一边倒的根本目的正是为了捍卫新中国的独立自

主与和平。

三大方针实际上解决了新中国诞生后外交工作面临的三大问题。下面请大家来连一连:如何建立自己的对外关系?(另起炉灶)如何对待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一边倒)如何对待美国和其他帝国主义国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所以说,三大方针指明了新中国外交的方向。

探究三:依据《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内容,分析《中苏条约》签订的历史意义。

1、根据第一条可分析得出:《条约》打破了帝国主义孤立中国的政策;

2、根据第二条可分析得出:《条约》促进了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探究四: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有何历史意义?这是本节重点,教师深入讲解。 多媒体显示图片:外交部档案馆保存的周恩来总理亲笔书写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通过3个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分析“五项原则”的特点,进而引出五项原则成为国际公认的外交准则。

对比“一边倒”,思考:为什么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

“一边倒”重在意识形态的同,而“原则”则淡化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更强调追求国家间的共同利益,这是对“一边倒”政策的修正和完善。所以说,“原则”是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

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指导下,中国开始在国际舞台上展示一个新的国家形象。日内瓦会议及万隆会议就是新中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指导下的具体外交实践。

探究五:多媒体显示图片:周恩来步入日内瓦会议会场。分析:为什么说日内瓦会议上,周总理留下了最帅的身影?根据学生回答,梳理日内瓦会议的历史意义。

1、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

2、由于中国的积极推动,最终达成了印度支那停战的《日内瓦协议》;

3、中国代表团在会上发挥了积极作用,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探究六:多媒体播放视频:周总理在亚非会议上的补充发言。(6分钟)分析:周总理所说的亚非国家间的“同”和“异”分别指什么?“求同存异”方针为何获得各国代表的赞扬和拥护,有何作用?在学生回答基础上展示参考答案:同:遭遇和任务相同;异: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宗教信仰、生活习惯等不同。作用:周总理呼吁亚非各国淡化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更强调追求国家间的共同利益,这促进了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当堂检测:根据重难点设置了关于:三大方针的区别、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开放性、日内瓦会议等三道选择题,考察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合作探究:“弱国无外交。”“无论强国、弱国、大国、小国都有外交,而且外交上一律平等。”联系新中国在日内瓦会议上和旧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不同地位和作用,谈谈你对两种观点的看法?

3 本题是开放题,评分要点如下:首先要解释观点,然后列举史实。

观点一,指弱国在外交上任人摆布,不能跟强国平起平坐。(1分),史实可举中国在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捷克斯洛伐克在慕尼黑会议上的表现等(任一,1分,能史论结合+1分)。

观点二,国家主权平等是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或答出《威斯特伐里亚和约》内容也可)(1分)。史实可用中国在巴黎和会上据理力争,最后并没有在和约上签字,体现了弱国、强国在维护国家利益和外交主权面前是平等的。非洲小国与美国也不乏建立外交关系的,我们国家也主张和平共处,平等互惠(任一,1分,能史论结合+1分)。

此题回答的关键是:不管你赞同哪种观点,必须要结合相关的史实来论证自己的观点。要赞同前者,可例举近代中国在外交的失败来说明;要赞同后者,可例举主权无大小的观点来说明。

布置作业:结合大家讨论的情况和教师的点拨,将“合作探究”的成果形成文字。

结语: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新中国成立后,以崭新的姿态昂首阔步迈向世界外交舞台。那么,在冷战格局下,中国的外交之路又经历了怎样的风风雨雨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预习下节课内容。

板书:

建国初期的外交(1949——1955)

依据————→政策————→方针——————→成就

4

第二篇:第14课 灿烂的宋元文化(二)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或掌握北宋史学家司马光和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认识宋词及三位著名词人苏轼、李清照、辛弃疾;了解元曲、关汉卿和《窦娥冤》;

通过本课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五代宋元时期绘画与书法的特色和成就;欣赏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繁荣的都市街景,著名的画家和书法家:宋代书法家“宋四家”和元代书画家“赵孟頫” 。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宋词、绘画、书法艺术作品的鉴赏,培养学生的审美感,提高学生的鉴赏力。充分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创设图文情境,加强课堂的热烈气氛和教学的直观性,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

采用讲授法、谈话法、启发式、比较法、合作式的教学方式,形成师生互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优秀的文化遗产,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通过了解《资治通鉴》的写作过程,及《资治通鉴》的卓越成就,培养学生养成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持之以恒的意志;

通过对宋词、绘画、书法艺术作品的鉴赏,培养学生的审美感,提高学生的鉴赏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司马光和《资治通鉴》”与“宋词和杰出的词人”

难点: 在介绍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成就时,如何逐步形成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看待文化现象的能力;宋元时期文化高度繁荣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理念或意图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教师用多媒体播放王菲的歌曲《明月几时有》,提问:这首歌曲的词作者是谁?你知道他在我国文学史上的最大贡献是什么吗?

展示《宋元文化》课件。学生欣赏音乐,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意图:通过歌曲激发情感,回答教师的提问,让学生在视听情境中感受宋词的魅力,并在情感体验上与本课内容相联,顺势导入新课。

依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和教学条件。 [新课教学]

一、史学:司马光和《资治通鉴》引导学生阅读漫画司马光砸缸

提出问题: 司马光写了一本什么样的书? 多媒体展示司马光与《资治通鉴》的图片

“史学双璧”提问:对《资治通鉴》的称誉,还有一部能与之媲美的一部史学著作,也是一位以司马为姓的史学家,你们大家知道是谁吗?

由学生讲述“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主持编写了一部多达294卷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

《史记》

比较一下《资治通鉴》和《史记》在编写体例、内容、记述的历史阶段方面有什么异同? 意图: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通过《资治通鉴》来了解编写此书的目的“有鉴于往事,以资于治道”。

依据:回顾以前的知识;回忆的学习方式主要为本课内容学习作对比,即突出编年体与纪传体的不同。

二、文学:宋

词和元曲

——学生宋

词赏析会

表演朗诵词人的代表作

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查找资料,并组织学生讨论:苏轼,辛弃疾,李清照词人的风格?

1.豪放派词风的开创者苏轼

2.辛弃疾发扬豪放派风格

3.杰出的女词人李清照

教师提问:为什么每位词人抒发的感情又不同呢?

元曲:关汉卿和《窦娥冤》学生采用分组活动形式,将全班分成三个组,分别代表苏轼,辛弃疾,李清照词的鉴赏者,由学生介绍其代表作品。

分析文学、艺术的发展是以经济和政治为基础的

豪放派与婉约派的不同

意图:将教材主干知识和学生课外收集的相关知识由学生通过自己的叙说传递给全班同学。有利于突破重点。

依据:有学生自主的收集资料,让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通过个体努力与群体合作获取的,有更深刻的经历体验。

意图: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表演能力。选择典型事例来突破重点。 依据: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创造力,让学生自我提高能力。

三、艺术:风格多样的绘画和书法 ——艺术殿堂的欣赏。

教师及时用多媒体播放出事先准备的《清明上河图》视频,让学生做导游。

教师提问:现在我们穿越时空,来到了北宋的都城汴京,如果你就是一个小导游,你将怎么给游客介绍繁华的汴京景象。

张择端之所以能够创作出传世的精品,除了他画技高超,善于观察之外,还有什么原因呢?大家想一想,如果没有东京城那样繁荣的景象,张择端能创作出这样真实、精美的作品吗? (多媒体展示赵孟頫的几幅作品)学生充分参与。画面从右端开始,依次展现了东京城郊、汴河河道和热闹繁华的街道、店铺、酒楼,中段以“虹桥”为中心,气氛热烈达到高潮。全画浑然一体,宛如一首宏伟而又和谐的交响乐。

依据:让学生学会如何去赏析作品,了解作品反映出的历史深层次的内涵。 宋朝书法

教师一边继续播放《宋四家》的书法作品。

学生鉴别和欣赏,学生相互交流,加深对本课内容的理解。意图:在活动中让历史与现实交融,让思维与情感在无形中深入,激发对于书法艺术的热爱。

[布置作业] 总结拓展与升华——表格梳理从史学,文学,艺术三个方面,来填写表格?思考回答问题,完成表格。 意图:通过课内作业的延伸,复习提高。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知识形成结构体系更容易理解与记忆,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知识教学目标的掌握与巩固

四、板书设计(多媒体展示)

第14课 灿烂的宋元文化(二) (板书)

一、史学:司马光和《资治通鉴》(板书)

二、文学:宋词和元曲

1、两宋著名词人:苏轼、李清照、辛弃疾

2、元曲:关汉卿和《窦娥冤》

三、艺术:风格多样的绘画和书法

1、绘画 ——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赵孟頫 《秋郊饮马图》

2、宋朝书法——“宋四家”

五、设计说明与评价

本节课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输渠道,而让学生学会欣赏历史上出现的文学作品,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合作和探究等多种方法与途经,实现历史学习三维目标,从历史的角度来赏析中国古代的文化。我的教学设计正是基于此基本理念之上设计的。另外,本课设计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巧妙把多媒体技术与教学内容融合起来,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也能实现课堂与课外的完美结合,真正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三篇:第14课 灿烂的宋元文化(二)练习

第14课 灿烂的宋元文化

(二)

建湖县裴刘学校

周华

一、单项选择题

1.主持编写《资治通鉴》的是( )

A.司马迁

B.司马光

C.孔子

D.班固

2.下列属于编年体通史的是( )

A.《后汉书》

B.《史记》

C.《资治通鉴》

D.《汉书》

3.《资治通鉴》这部史书按年代顺序,叙述的是哪一时期的历史( )

A.从五代到元朝的历史

B.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C.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

D.从隋朝到元朝时期的历史

4.词这种文学体裁在我国的哪个朝代成为当时的文学主流( )

A.隋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明

5.“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描写了一个天真活泼的小姑娘见到陌生人的情景。这种清新自然且栩栩如生的描写出自( )

A.黄道婆

B.班昭

C.李清照

D.武则天

6.两宋时期绘画的一个显著特色是( )

A.山水、人物、花鸟画富有情趣

B.题材广泛,风格多样,技巧成熟

C.宫廷画的壁画成为当时绘画的主流

D.表现市民生活的风俗画出现并日益增多

7.《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东京汴河沿岸风光和繁华景象,是我国美术史上不朽的作品,其作者是( )

A.苏轼

B.郭守敬

C.赵孟頫

D.张择端

8.元朝时期,被人们称颂其画属于“神品”的画家是( )

A.苏轼

B.赵孟頫

C.郭熙

D.张择端

9.宋朝著名“宋四家”是指頫( )

A.苏轼

黄庭坚

米芾

蔡襄

B.苏轼

欧阳修

米芾

蔡襄

C.欧阳修

郭熙

李公麟

蔡襄

D.欧阳修

米芾

展子虔

蔡襄

10、元曲是有①杂剧 ②汉剧

③散曲 ④昆曲组成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

D②④

11、《资治通鉴》对于前代统治者的腐败有一定的揭露,起出发点是( ) A确立秉笔直书的风范

B给后世留下耿直美名 C影射当时朝政的腐败

D为统治者提供借鉴

12、以下诗句是辛弃疾所写的是(

) A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B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C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D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13、“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出自下列哪个文学家 A苏轼

B辛弃疾

C李清照

D柳永

二、材料解析题

14.阅读下列材料: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请回答:

(1)上述文字选自谁的什么作品?

(2)他对词的发展做出了怎样的贡献?

(3)与他的词风格相一致的另一位南宋词人是谁?其作品内容的特点是什么?

三、问答题

15.两宋在人们的脑海中是一个孱弱的王朝,科技和文化却出现了如此辉煌的成就,就此问题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一、1.B 2.C 3.C 4.C 5.C 6.D 7.D 8.B 9.A 10.C 11.D 12.C 13.A

二、14.(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2)他扩展了词的内容,着重表达豪放的思想感情,描绘雄浑壮观的景物,给词注入了强劲的生命力,对后世影响很大。

(3)辛弃疾;在他的词里,经常倾吐对山河分裂的悲痛,充满了炽烈的爱国热情。

三、15.提示:可从宋元政治稳定,经济发达,海外贸易兴盛,承继隋唐文化起点高等几方面去考虑。

第四篇:第8讲《现代中国的外交政策及成就》

课时作业8 现代中国的外交政策及成就

1.(2014·江苏调研)1950年,中国政府规定,外轮一般不准驶入中国内河,经中国政府特批而驶入的外轮须悬挂中国国旗,并在指定的码头停泊。这种措施所体现的外交政策是(

) A.“求同存异”

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B.“另起炉灶” D.“一边倒”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的外交政策,意在考查对概念的准确理解。题干措施针对的是外轮、外国人,故体现的外交政策是“另起炉灶”。A提出于1955年,C是针对国民政府订立的政策而言,D指倒向社会主义国家,故B项符合题意。

答案:B 2.(2013·河南质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主要是因为它(

) A.适用于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且有利于世界和平 B.是新中国首次系统阐述自己的外交政策 C.成为解决当代国际关系问题的基本准则 D.是中国人民为维护世界和平而作出的重大贡献

解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别,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特点,逐渐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成为解决当代国际问题的基本准则。

答案:C 3.(2014·江苏南京、盐城三模)美国记者鲍大可描述周恩来:“他在这个辩论几乎已经陷入僵局的时候脱颖而出。成为会议的明星,成为排难解纷、平息争端、带来和平的人物。„„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菲律宾外长罗慕洛说:“周恩来是我去的时候的敌人,回来时候的朋友!”该会议(

) A.打破了我国的外交僵局 B.推动了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 C.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D.解决了与亚非国家之间的矛盾

解析:从材料信息“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可知这次会议是1955年召开的万隆会议。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取得圆满成功。故选C项。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之后,国际上出现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许多国家纷纷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这样,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遏制中国所形成的外交僵局终于被打破,我国外交出现了新局面。故A项不正确。B项发生在1954年召开的日内瓦会议上。D项表述不当。

答案:C

4.(2014·河北唐山模拟)1971年9月22日,美国和日本等国家提出“关于代表权的决议草案”时指出:“(一)兹确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代表权,并且建议它得到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之一的席位;(二)确认‘中华民国’继续拥有代表权;(三)建议联合国一切组织和专门机构在决定中国代表权时考虑本决议的条款。”这一“决议草案”主要反映了美日(

) A.尊重联合国国际组织的权力和地位 B.反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台湾同时参加联合国 C.主张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反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取代台湾的联合国的席位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正确解读材料。材料中美日等国主张“确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代表权”,同时“确认‘中华民国’继续拥有代表权”,这与中国主张的“一个中国”原则相矛盾,反映了美日不希望中华人民共和国取代台湾在联合国的席位,故D项正确。

答案:D 5.(2013·乌鲁木齐质检)20世纪70年代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以恢复的主要国际因素是(

) A.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支持

C.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持

B.中美关系的改善 D.中国国际威望的提高

解析:注意关键词:国际因素。由于中国长期重视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因此在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问题上,得到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支持和帮助。

答案:A 6.(2014·甘肃兰州模拟)这是拍摄于1972年的两张历史照片。下述历史情形共同表明(

)

A.中美、中日邦交实现了正常化 B.西方对中国的外交孤立政策破产 C.世界政治进入“一超多强”的新阶段 D.中国睦邻友好政策取得重大成果

解析:本题是容易题,考查考生的记忆能力。A错在此时中美邦交关系没有正常化;C中的“一超多强”局面是20世纪90年代才形成的;D中美关系不属于睦邻友好的范畴。所以正确答案为B。

答案:B 7.(2014·江苏四校二调)在中美两国同时发表的某公报中写道:“美利坚合众国承认中

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在此范围内,美国人民将同台湾人民保持文化、商务和其他非官方关系。美利坚合众国政府承认中国的立场,即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该公报的发表(

) A.直接促成了中日邦交正常化 B.结束了中美两国二十多年的敌对状态 C.有利于祖国统一大业的发展进程 D.有助于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解析:由材料信息“美利坚合众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可知该公报是1978年《中美建交公报》。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故A不正确。1972年尼克松访华,结束了中美两国二十多年的敌对状态,故B不正确。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故D不正确。

答案:C 8.(2013·广东统测)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民意测验显示,大多数美国人对中国的印象是“无知”、“好战”、“狡诈”、“危险”;到了70年代初期,这种印象变为“勤劳”、“智慧”、“灵巧”、“善于进取”、“讲求实际”。导致这两种印象的原因分别是(

) A.新中国成立初,美国对华采取敌视政策;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 B.美苏冷战的影响;1971年联合国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席位 C.新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交 D.中苏建交;70年代,中国综合国力增强

解析:解答本题要从中美关系入手考虑。根据所学可知60年代的情况主要源于中美双方的对立状态,而伴随着70年代初尼克松的访华,双方关系缓和,了解加深,从而改变了美国人对中国人的看法。故选A。

答案:A 9.(2014·浙江五校联考)从“和平使命—2005”、“和平使命—2007”,一直到“和平使命—2013”,和平使命系列军演已经成为世界著名的反恐军演品牌,这也是上海合作组织向全世界展示自己的一种姿态。以下对上海合作组织认识正确的有(

) ①由中国领导创立的全球性国际组织,2001年在上海正式成立 ②它的成立标志着一个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的诞生 ③联合打击恐怖主义是该组织重要的目标之一 ④该组织各国合作目前仅限于军事、政治领域,尚未涉及经济等其他领域

A.①③

C.②④

B.②③ D.①④

解析:上海合作组织并非是一个全球国际组织,该组织只限于军事领域。 答案:B 10.(2013·湖南长沙质检)2001年10月,中国在上海举办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

正式会议,到2006年底,有1487名来自中国的维和军事人员在联合国9个任务区执行维和任务。这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的特点是(

) A.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奉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 C.经济外交和政治外交并重 D.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外交,A、B两项内容均发生于20世纪50年代,而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是新时期外交的特点。

答案:D 11.(2013·北京东城二模)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苏关系走向一个全面合作的历史时期,2001年《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的签订标志着双边关系进入了成熟和稳定的发展阶段。上述两个条约(

) A.都体现出不结盟的原则

B.都体现了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C.都签署于冷战的世界格局下

D.都是中国与意识形态相同的国家签署的条约

解析:1950年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体现了结盟原则,故排除A。2001年《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签订时,冷战格局已经结束,故排除C。《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签订时,俄罗斯与中国的意识形态不同,故排除D项。B项属于两个条约的共同点,符合题意。

答案:B 12.(2014·郑州模拟)2011年10月4日,中俄否决了有关制裁叙利亚的决议草案。中国此举的目的是捍卫《联合国宣言》,维护叙利亚的领土和主权及中东地区的和平。这表明中国在新时期(

) ①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外交活动 ②积极维护地区的稳定和世界和平 ③参与符合联合国宪章的维和行动 ④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A.①③④

C.①②④

B.①②③ D.②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新时期的外交。联合国并未在叙利亚实施维和行动,故而排除含③的选项即可。因此正确答案选C。

答案:C 13.(2014·长春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维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共同纲领》

材料二:“1954年在日内瓦会议时福斯特·杜勒斯拒绝同周恩来握手„„因此,我走完舷梯时决定一边伸出我的手,一边向他走去。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尼克松回忆录

材料三:“第三,坚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谐世界。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我们应该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相互借鉴„„推动各国根据本国国情实现振兴和发展;应该加强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流,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使人类更加和睦。”

——摘自胡锦涛在联合国成立60

周年首脑会议上的讲话

(1)上述材料反映出我国外交政策的出发点是什么?

(2)结合国际背景指出我国20世纪50年代外交政策的主要表现。

(3)“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反映了中美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对当时国际形势和国际局势产生什么影响?

(4)请举出两个例子,说明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加强与世界各国更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第(1)问提炼材料关键信息回答。第(2)问,明确50年代的国际背景主要表现为两极格局、两大阵营的对抗,在此基础上归纳50年代的外交方针、政策。第(3)问考查中美关系的正常化,其影响注意从国际形势、国际格局两个角度分析。第(4)问结合所学知识举例,注意时间限制。

答案:(1)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维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合作。

(2)50年代,当时世界出现两极格局,新中国提出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以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中美关系由冷战对峙开始走向正常化。有利于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4)①中国参与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各项活动,并发挥了积极作用。②中国十分重视发展与东盟的关系。1997年为缓解东盟经济危机作出了重大贡献。③中国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2001年中国领导创立上海合作组织。

14.(2014·河南郑州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就提出,“我们在国际上是属于以苏联为首的反帝国主义战线一方面的。真正的友谊的援助只能向这一方面去找,而不能向帝国主义战线一方面去找”。在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中间,“中立”是不可能的,中国必须站在以苏

联为首的和平民主阵营一边。明确宣布“一边倒”,打破了帝国主义的幻想。这一外交方针对新中国建设起了重大作用。

——靳德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二:“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实施不仅使新中国在经济援助、外交等方面倚重苏联,并且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的某些方面也照搬苏联经验,产生了许多弊端,走了许多弯路。同时也加剧了中美关系的冻结程度,限制了中国外交向纵深的发展。

——游艳丽《美国对华政策与新中国

“一边倒”外交政策之联系》

请选择材料中的一个或两个观点进行评述。

注意:(1)评述要围绕主题展开。(2)论点应由史实支持。(3)论述要层次分明。(4)语言要通顺流畅。

解析:从材料信息看,对于建国初期的“一边倒”有两种不同的认识,一种观点认为,“一边倒”外交政策具有重大的积极影响,另一种观点认为,“一边倒”外交政策产生很多消极影响。分析这些观点并阐明自己的观点,无论持何种观点均可。注意结合时代背景分析,结合史实论证,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答案:本题为开放性试题

第一种观点:“一边倒”外交政策具有重大的积极影响。

评述:从政治上看,为新中国获得国际承认、发展对外关系、粉碎帝国主义的孤立政策起了积极的作用;从经济上看,为我国迅速医治战争创伤,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提供了全方位的援助和强有力的支持;从军事上看,为我国挫败美帝国主义包围与挑衅提供了坚强的后盾,维护了我国国家安全和民族尊严,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第二种观点:“一边倒”外交政策产生很多消极影响。

评述:从国家安全与领土完整来说,与美国敌对给自己找来了更强大的对手,中国领海及沿海弧形地带承受的压力骤然上升;从得到的国际承认来说,同美国的敌对导致中国不被很多国际组织接纳,越来越走向自我封闭,与世界的发展潮流相脱节;从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来说,参加朝鲜战争和长期面临战争威胁,以及美国经济上的封锁和禁运,使中国无法利用外部条件和良机来发展自己。

第五篇:第13课灿烂的宋元文化(一)和第14课灿烂的宋元文化(二) 导学案

2013-2014学年初一历史第二学期导学案 编号01 主编人:闹尔吉玛 修订人:

审批人: 班级: 小组: 姓名: 教师评价:

第13课 灿烂的宋元文化

(一)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1.先通读教材,勾画课本并写上提示语,标注序号;再结合预习案记性知识梳理,重点掌握宋元时期的文化成就。

2. 课前利用五分钟时间预习课本,用红笔勾画出重难点,15分钟做完导学案,记出疑点交有小组长汇总,以备上课时展示和质疑,并完成本节知识框架构建,梳理本节知识脉络,强化知识间的联系。

3.找出自己的疑惑和需要讨论的问题准备课上讨论质疑。 【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掌握宋元时期灿烂辉煌的科学技术成就的基本概况。

2、引导学生观察插图、进行想象、分析史料,探究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的发明过程,培养其感知历史、想象历史的思维能力。

3、引导学生分析宋元科技高度发展的原因使他们认识到我们的祖先在科技和文化方面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贡献巨大,从而激发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4、激情投入,阳光展示,学习灿烂的宋元文化

(一)。 【重点、难点】

重点: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及向世界的传播 难点:宋元科技高度发展的原因 【学习过程】

【预习案】

1、学生阅读72-74页“导入框”、课文、插图和“动脑筋”内容,自学并回答以下问题:

1、宋元时期闻名世界的重大科技成就是哪三项?其发明的时间、应用及外传的情况?(可组内讨论)

2、沈括、郭守敬生活在什么朝代?他们的科技成就主要有哪些?他们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3、试分析宋元科技高度发展的原因?(组内讨论完成)

【探究案】

1、 对比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的不同,你认为有哪些变化?

2、 结合课文“南宋突火枪”、“元代火炮”和导入框“火箭”插图,“动脑筋”:它们和今天的火箭发射原理是否相同?

3、 通过本课的学习,谈谈中国的四大发明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训练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韩非子﹒有度》记载:“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指东西方向)。”

材料二 据《萍洲可谈》载,北宋时有人在应州看到“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

材料三 马克思在《机器、自然和科学的应用》中说:“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打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了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

材料四 鲁迅先生在《电的利弊》中说:“外国人用罗盘针航海,中国人用它来看风水。” 读后请回答:

(1)我国古代所奉献于人类的四大发明是 、 、 、 。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司南和指南针所发挥的作用。

(3)如何理解材料三的内容?材料中提到的指南针、印刷术和火药在宋元时期的发展状况怎样?

(4)材料四中鲁迅先生揭露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什么问题?

【我的疑惑】(只有反思才能有所进步)

通过学习这节课,我最大的收获是 我还需解决的问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3-2014学年初一历史第二学期导学案 编号01 主编人:闹尔吉玛 修订人:

审批人: 班级: 小组: 姓名: 教师评价:

第14课 灿烂的宋元文化

(二)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1.先通读教材,勾画课本并写上提示语,标注序号;再结合预习案记性知识梳理,重点掌握宋元时期的文化成就。

2. 课前利用五分钟时间预习课本,用红笔勾画出重难点,15分钟做完导学案,记出疑点交有小组长汇总,以备上课时展示和质疑,并完成本节知识框架构建,梳理本节知识脉络,强化知识间的联系。

3.找出自己的疑惑和需要讨论的问题准备课上讨论质疑。 【学习目标】

1、掌握宋元时期史学、宋词及杰出的词人、元曲和关汉卿、绘画和书法成就等的相关知识。

2、通过对“文献资料”、插图的鉴赏,培养审美能力,了解相关历史并理解体会“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3、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宋代文学美在关怀民族屈辱、抒发爱国情感,具有撼人心魄的魅力。

4、激情投入,阳光展示,学习灿烂的宋元文化

(二)。 【重点、难点】

重点:司马光和《资治通鉴》、宋词和元曲

难点:如何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来看待文化现象 【学习过程】

【预习案】 学生阅读77-81页“导入框”和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1、《资治通鉴》是一部什么体例的书籍?它所记叙的历史从什么时候到什么时候?(可组内讨论完成)

2、宋朝的杰出词人是哪三位?说出他们的代表作及风格?

3、元代著名的剧作家是谁?他的代表作是什么?其写作风格怎样?

4、宋朝《清明上河图》的作者是谁?这幅画描绘哪里的风光景象?元代最著名的画家是谁?当时

人怎样称颂他的画?书法方面,被称作“宋四家”的是哪些人?

【探究案】

探究一:你知道《资治通鉴》书名的涵义吗?

探究二:根据72页“动脑筋”:历史在现实生活中有什么用处?

探究三:现代词人里还有豪放风格的吗?试举一例。

【训练案】

5、阅读下列材料:

这部书按年月日顺序,叙述了从战国到五代1300年的历史,将近300卷。全书取材广泛,叙事明晰,文笔生动,对研究我国古代历史有重要参考价值。为了写这部书,作者前后用了19年,仅采用的资料就达到300种,连草稿也没有一个字写的潦草。 请回答:

(1) 上述材料说的是哪一部书?谁主持编写的?哪个朝代的人?

(2) 该书是一部什么体例的历史著作?根据材料,说一说该书的内容。

(3)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该书作者的哪些品质令人钦佩,值得学习?

(4) 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该书作者和谁被视为中国古代史学界的两大伟人,并称为“两司马‘?

他写有哪部史学巨著?

【我的疑惑】(只有反思才能有所进步)

通过学习这节课,我最大的收获是 我还需解决的问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第14课外交成就二】相关文章:

第14课外交成就06-20

课外交成就范文06-06

第14课大雁归来06-20

历史七下第14课06-20

第14课教学设计06-20

八年级历史第14课07-31

第14课故宫博物院07-31

八下历史第14课教案09-26

中国公共外交成就07-27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06-12

上一篇:父亲70岁生日祝词下一篇:大班手工教案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