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儿歌培养规则意识

2023-02-04

第一篇:巧用儿歌培养规则意识

怎样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很重要。下面谈谈对于培养孩子规则意识的一些看法:

一、 家长以身作则

子女是父母的影子,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孩子模仿的内容。在家庭中的一些生活习惯:如按时作息,卫生习惯,礼貌习惯等,家长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做好。社会生活中的要求,如交通规则,家长在与孩子出行时要自觉遵守,讲公共道德和秩序,以自身行为去影响孩子。遇到家长违反规则的时候,孩子的观点如果正确,就要尊重孩子的意见,就要勇于承认,要做出合理解释。

二、提前讲好规则,给孩子留下努力的空间

家长在制订规则的时候要考虑全面,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尽量避免使他产生抵触情绪,并留下孩子努力的空间。譬如:孩子晚上学习认字的时候,会提前告诉她今天在规定时间内要认几个字(不要定的标准太高,让孩子专心致志就能达到),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就可以看一会电视,如果提前完成,剩下的时间可以陪她玩传球的游戏,让孩子有学习的动力。

三、让孩子尝到违反规则的后果,适当采取自然惩罚法

让孩子亲身体验到违反规则所带来的后果,当然,那些后果非常危险的情形除外,譬如:对于孩子的随处乱画行为,要明确告诉她,除此之外的地方,如果乱涂乱画,就会受到惩罚——自己把地板擦干净,画得再好也不能得到表扬;不爱惜玩具,摔坏了,就再也不会给买同样的;学习时如果不认真,就取消看电视的奖励。

四、标准一致

平时多与老师和家里的其他人沟通,做到在幼儿园和在家里标准一致,家里所有成员之间标准一致,让孩子没有空子钻。譬如:幼儿园规范孩子吃饭时夹菜夹自己面前的,饭后收拾碗筷,在家里也配合老师,要求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按老师的要求规范孩子的行为。

五、注意加强日常生活中规则意识的引导

规则意识是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养成的,所以应该重视生活中规则意识的引导。譬如:孩子喜欢看《巴巴爸爸》,其中有一集讲的是沙漠没水的故事,孩子在洗漱的时候,就对她说“沙漠的小动物都没水喝了,快渴死了,我们得救他们,省点水给他们喝吧!”,孩子很配合的节约用水,并且提醒家长洗手时节约用水。

总之,规则意识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持之以恒。

第二篇:课题《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情况汇报

海勃湾区第八幼儿园

规则是我们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幼儿期是萌生规则意识和形成初步规则的重要时期,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而良好的行为习惯建立在良好的规则意识和执行规则的能力上。《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社会领域就明确指出:要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帮助幼儿理解行为规则的必要性,学习遵守规则;对幼儿进行规则意识的培养,帮助他们形成规则意识,也是培养健全人格、适应社会需要人才的必要环节。课题“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是我们在充分调查论证的基础上提出的。下面就本课题的实施进行阶段性汇报: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我们看到很多公共场所写着一些对成人的要求:不要随地吐痰;请记住冲厕所……这些最基本的规则在成人的世界里被称为最基本的素养和素质。没有建立起规则的成人正是由于没有基本的素养,又在接着影响下一代孩子。

事实上,真正的规则应该是从人性的根基上奠定起来的,是一生都需要遵守而不需要改换的。当孩子生活环境中的全体人都遵守着规则,孩子就知道自己能够做什么、不能够做什么,有了规则的约束和指导,每个幼儿都生活在不超越底线的自由状态中,生活在和谐与秩序中。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处处都有规则。然而对于刚刚萌生规则意识的幼儿来说,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还不能自觉地遵守规则,在他们身上经常出现思想与行为脱节的现象。从去年3月份开始我园制定计划并开始实施了《规则意识培养》的研究课题,我们有意识地对幼儿进行规则教育,让幼儿去执行规则,这样才能使幼儿不断获得快乐的体验,让幼儿对规则有切身感受,内化为他们的自觉行为,逐步帮孩子养成规则意识。

二、 理论依据:

1.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社会即学校”丰富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充分利用我们生活中的各种资源,“教学做合一”。

2.蒙台梭利教育理论

主张自由教育,强调儿童的自主自导和自主教育,蒙台梭利教育理论强调规则与自由是相辅相成的,没有自由的规则是专制,没有规则的自由是混乱。规则的愿望和习惯可以向素质转变。

3.“爱和自由”科学教育

规则排除了暴力和强权,才保证了每个人的自由。 规则建立了个人界限,才拥有了智能的秩序。 规则建立了社会秩序,才拥有了平等。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1.建构一个对内在世界和对外在世界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人。

2.这个秩序的人也建立了与外部世界、以及和人的和谐的生存关系。

3.建立真正的界限,发展出强大的自我意识。 4.建立平等自尊的生存环境,驱逐权威和暴力。

三、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

成立由园长挂帅、保教主任、教研主任及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为主要成员的课题组,运用科学的方法通过实践—反思—研究课题,将采取如下步骤:

第一阶段2014.03—2014.07 准备阶段

1.在全园进行课题内容的深入学习,成立课题组。 2.课题组集体讨论,提出课题目标,形成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2014.09—2015.09实施阶段

1.按研究方案具体落实,各班开展课题调查报告并制定学期研究工作计划,积极开展家长课题内容的学习。

2.运行教师间研讨、对幼儿观察分析及行为的解决、撰写教学案例等逐步地丰富经验,积累资料。

3.进行课题中期交流,反思及总结经验。 第三阶段 2015.09—2015.12总结阶段 1.整理、分析资料 2.撰写论文、研究报告 3.完善课题手册的内容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我们围绕孙瑞雪老师的《自由中的规则》的内容作为基本内容指导思想。对于0~6岁的孩子来说,实际需要建立的规则并不多,共7条,来帮助儿童建立最基本的社会化的秩序,帮助儿童建立的规则将奠定他一生的道德基础,是为一生作准备的。它必须是符合人性、符合社会文明的,无论在什么环境、什么文化中都应该遵守的,并且要根据孩子的成熟状态,在孩子有能力做到的情况下,逐步实施。

第一个规则:就是,粗俗、粗野的行为不可以有。我们会在孩子出现这样的行为的时候告诉他,你这是粗野的行为,不可以打(伤害)别人。孩子通过不断的提醒是可以建立的这个规则意识的。这帮助孩子学会尊重他人和保护自己。

第二个规则:不可以打扰别人。比如说一个孩子在工作,另一个孩子想找他玩,这样的情况下,老师会把他拦住,对他说不可以打扰别人,你可以等他工作完了再叫他。所以,这个幼儿园的孩子没有紧急的事情,他不会轻易地打扰别人,因为他很清楚人与人之间的界限,这是一种品行和修养。

第三个规则:请归位。通过“从哪里拿的放回哪里去”,可以维护一个有序的环境。他们会遵守秩序,会觉得秩序是应该的。同时归位也节约了很大的成本,因为我们永远知道我们需要的东西去哪里找。

第四个规则:请等待。请等待的含义是,公共的东西,谁先拿到谁先玩,后来的想玩请学会等待。

第五个规则:别人的东西不能拿。这是一个物品所属性的问题。 第六个规则:就是有勇气给别人道歉,也有勇气要求别人给你道歉。这是两个方面,我做了伤害别人的事情,要向对方道歉,对方也有权利要求我道歉。

第七个规则:学会对别人说不,也尊重别人对你说不,也就是学会拒绝别人。 这让孩子们学会尊重,尊重对方,也尊重自己。

通过这7条规则的建立,我们可以尽量避免我们的说教或主观给孩子带来的负面影响。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引导幼儿提升规则意识,养成规则行为。在日常生活中,幼儿经常表现一些违反规则的现象,如在本该安静的氛围中大声讲话、争抢玩具、使用完图书或玩具不能放回原处等等。事实上,这些现象主要是因为幼儿没有规则意识或规则意识较弱所致。因此,我们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积极引导幼儿提升规则意识,养成规则行为。

(一)通过榜样示范法,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幼儿的规则意识。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孩子来说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心理学有关研究证实,通过榜样示范,学习者的态度、行为方式、动机和技能都能得到有效改善或提高。教育实践也表明,榜样对幼儿规则意识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我园教师经常用自己正向的言行影响孩子,还通过示范法让幼儿观察,为幼儿提供了具体的行为标准。比如:在我们的主题课中,几位教师示范如何排队,让幼儿很直观的感受到其中的秩序,不但让幼儿掌握了有关行为规范,也有效提高了幼儿的规则意识。如果教师能够抓住日常生活中教育契机,创设类似情境,将有助于幼儿提高规则意识,养成规则行为。

(二)通过平等交流法,让幼儿感觉到被尊重与被重视。尊重的态度、和缓的语气、同等的地位,孩子会感觉到他被期待、被尊重,也许会下定决心改正偏差行为。

在和孩子进行交流时,避免用训斥和居高临下的态度去对待幼儿,这会让孩子心里对教师产生一种距离感和恐惧感,避免对孩子使用命令的口气。在和幼儿说话时尽量避免用“我首先警告你……”, “你马上给我……”,“你怎么那么笨……”,“我不允许……”等具有威胁、命令、责备、拒绝等用语。因为由于我们一时控制不住自己说出的一句话,就可能会对孩子幼小的心灵产生重大的影响。当我们很生气时,一定要让自己的情绪稳定下来后再去和孩子进行交谈,因为人生气的时候是会失去理智的,不要让不理智的情绪控制住你的语言,甚至出现过激行为。

(三)通过图标暗示法,帮助幼儿理解和遵守规则。幼儿年龄小,自控能力差,对于一些必须遵守的强制规则缺乏足够认知,因此常常出现行为上的偏差,这时教师不能一味批评,可以利用直观形象的图标帮助孩子认识和理解规则。区域活动时,我们会让幼儿自由选择,为了避免出现争抢角色的状况,就把这些规则绘画成大家能看懂的图标,张贴在各个区域内,如在区域门口贴上小脚丫图片,孩子们进区玩时就知道先数数有几个人,如果已经满了,会自觉地去别的活动区,充分让孩子体验谁先来到谁先使用,后来者请等待的规则;在图书区,可以贴幅小嘴巴上竖着一根手指的画面,意思是看书时要保持安静,不能影响或干扰别人,这里体现了不可以打扰别人的规则;盥洗室内也帖上了师生共同制作的规范洗手流程图等。孩子们都能理解,也愿意去遵守,就比教师强加给他们规则要好得多。

(四)通过后果体验法,让幼儿增强规则意识。养成规则行为“自然后果法”是法国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卢梭在幼儿道德教育方面提出的教育方法。它是指当幼儿有过失行为时,成人不是去人为限制儿童的自由,而是用过失产生的后果去约束儿童的自由,从而使儿童明白其危害,并下决心不再重犯的方法。实践证明,这是用来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一个比较有效的方法,它能帮助孩子内化规则,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太阳花班的李恩泽小朋友总是不能控制好自己的小手,总出现粗俗粗野的行为,伤害到小朋友,小朋友都不愿意与他玩耍,因为一玩耍自己就要受到伤害。他自己也认识到了自己的行为,也想和小朋友玩,可是他不知道该怎样跟他们交流沟通,他就用学狗叫学猫叫的声音来吸引其他小朋友的注意,可是小朋友们并不“买单”,仍然不愿意和他玩。有一天,小朋友们玩滑梯,他还是出现了粗俗粗野的行为,仝一民跑到他跟前说“你总是打人,你要是不打人就好了”,这时老师抓住这一教育时机连忙告诉他,这就是粗俗粗野的行为带来的后果,小朋友们都不喜欢和你玩,只要你改掉了这个坏习惯,小朋友们就会都愿意成为你的朋友。他点了点头说“知道了”。小朋友们对他都持排斥态度,他也体验到了自己行为所产生的后果。再次游戏时他学会了自我控制,直到有一天任老师看到了他的进步,并在班里表扬了他。在自由活动时李恩泽走到李可儿跟前说“可儿,我不打人了,今天老师表扬我了,你愿意和我玩吗”?李可儿小朋友点了点头。恩泽高兴的跳起来说“我有好朋友了”!

总之,幼儿规则意识的提高,没有整齐划一的标准,但只要我们充分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运用多种方式加以引导,就能使他们在掌握和遵守规则的情况下获得自主发展,形成健全人格,从而达到个性自由与社会化发展的和谐统一。

六、课题研究的实施策略

第一,创设有利于培养规则的环境。环境对孩子的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这是毋庸置疑的,我们设置了适合幼儿发展的硬件环境,为幼儿逐步建立秩序感创造了有利条件。蒙台梭利认为,幼儿的秩序敏感期在2-4岁。因此,培养幼儿秩序感,至少要从小班开始。在班级里,教师们设计了教具摆放的固定位置,方便幼儿独立取放玩教具,为幼儿的有序活动提供条件。我们还在活动室、走廊、楼梯根据需要巧妙地利用标志、符号、图片帮助幼儿巩固已有常规,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如:上下楼梯的小脚印,形象地提醒幼儿上下楼梯走右边;楼梯转台的不要拥挤的图片,告诉幼儿上下楼梯不拥挤;饮水机前的等待线,告诉幼儿喝水时不拥挤,要会等待;幼儿物品的摆放标志,告诉幼儿物品取放要归位;游戏场上的安全文明游戏图片,提醒幼儿玩耍时不奔跑,以及大型玩具的正确玩法……这些标志,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天天看到,这些标志不仅在无声地提醒孩子,同时,看到这些标志,幼儿也会互相提醒,按标志的要求去做,久而久之,在这种潜移默化中,很好地强化了幼儿的规则意识。

第二,在规则中轻松愉快的进行一日活动。为使幼儿各个环节的活动既有条不紊,又轻松愉快。活动前,我们的教师都要和幼儿讲明白活动内容、流程和规则。比如:在户外活动前需提醒幼儿粗俗粗野的行为不可以有,谁先拿到谁先使用,后来者请等待等规则,这样,孩子才能在活动中有意识地约束自己的行为。在活动结束时,教师应对遵守规则的行为予以肯定,使幼儿产生满足的情绪体验,并加深对规则的印象。

第三,让幼儿参与制定班级规则。在一日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大胆放手,以尊重为原则,以引导为手段,允许幼儿自己去思考规则和要求,探索规则和要求的合理性。通过和孩子讨论,规则才能从外在的约束变成幼儿内在的需要。如 :在图书区,和孩子们共同制定阅读规则,并把它写下来,教幼儿认读,起到让幼儿安静的作用;又如在美工区中,讨论如何保持环境整洁,放置一个空篮子,小朋友们就知道垃圾往篮子里放,不随意扔,幼儿参与制定的教室常规,才会引起其主动地认同,从而自觉去遵守。在制定规则的过程中,幼儿不仅能体验到“做教室的主人”的成就感,而且能逐步理解秩序规约中的相对自由。

第四,让孩子自己进行班级秩序管理。例如,我们幼儿园各班设置了很多“小管理员”,如图书管理员、纪律管理员、玩具管理员和卫生管理员等。在规则意识的渗透中,他们不但会自我管理,还监督别人做得怎么样。安妮班小朋友来欢乐颂班做客,由于小椅子不够坐,就借用了班里的地垫坐,在走的时候有两个小朋友无意将地垫带走了,凯凯小朋友连忙说:“请将地垫归位到那里”。(用手指着地垫放置的地方)于是,安妮班王老师急忙让小朋友将地垫放回了原处。凯凯还友好的对他们说了谢谢和再见。因此,在争当“小管理员”的过程中,幼儿学会了相互协调、合作,学会了自己解决人际矛盾,学会了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情绪,也学会了理解和照顾他人、照顾环境。

第五,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与家园共育是分不开的。为了让幼儿将规则意识贯穿到生活的各个方面,本学期各班还对家长进行了“七大规则”的学习。通过学习,家长们觉得孩子们进步了很多。今年的元旦家园活动时,D小调班雷雷妈妈告诉我们,雷雷的进步让她很感动。在家里,每次玩儿完的玩具会整齐归位,看完的书籍都能放回固定的位置。现在,她自己的房间完全不用妈妈帮她整理。家里的物品从哪里拿了,用完后就会归位到哪里去。除了这些,雷雷还会监督自己的爸爸妈妈,有一次,爸爸下班回家没有把鞋放到鞋架上,雷雷走到爸爸身边说:“爸爸,请你把你的鞋归位到鞋架上。” 从我们身边的例子来看,积极的家园共育,能使幼儿较快地形成规则意识,并养成遵守规则的习惯

七、课题研究成效

(总结)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见成效的,规则意识的养成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只要我们能坚持科学的教育方法,并持之以恒,一定能使规则变为幼儿内心的自觉,使规则意识转化为孩子们良好的行为习惯。规则意识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的坚持不懈,需要幼儿园、社会、家庭的共同配合。“播下行为,收获习惯,播下习惯,收获性格”。希望我们的孩子都能全面、健康、快乐地成长。

第三篇:小学生规则意识培养个案分析

2013年下期,我接手的一年级新生中,有一位特点鲜明的学生脱颖而出。他叫李桂洋,学习上,积极性特别高,特别自觉。只要有不会做的题,不管老师在什么地方,也不管是上课还是下课,他都会哭着跑来问,直到弄懂为止。而每次做作业,他也总是第一个完成,他从来不会不完成作业就去玩或什么的。就是这样一个学生,却让我们非常头疼-------课间,教室里、操场上随处可见他活跃的身影,有时他甚至一个人躺在地上打滚,丝毫不注意安全和卫生。曾经有一次,一听到“下课”就冲出教室的他,与正从楼梯上下来的同学迎面相撞,至今前额上还留有伤痕。可他倒好,伤还没好就忘了疼,照常疯玩不误!课堂上,数他的课堂纪律最差。他几乎不会端端正正坐着听完任何一节课,刚给他排好的桌椅一转眼就乱了;让他坐端正,手放好。他又翘起了二郎腿;刚让他把腿放好了,手又乱放了-----有一次课堂上,我正在讲课,同学们也听得津津有味,突然“咚”的一声响,着实把我和同学吓了一跳,我马上往教室四周一看,只见李桂洋已人仰马翻在地,好在椅子没压着他。再一看他还满脸笑意,我真是气不打一处来。只好停下课又以此对全班同学进行规则纪律教育-------再看校外,上、放学的途中他没有家长来接,他便在马路上横冲直撞,为此有同学经常向老师反映。课后,这一事件引起了我的深思,李桂洋以往的总表现又浮现在眼前。一个爱学习的孩子,为什么对班集体没有一点爱心和责任感?为什么这么没有规则意识?为什么会无视校纪班规?看来对他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迫在眉睫。我的具体做法是:

家访,是教师培养学生规则意识的第一步。

首先,我对他进行了家访。通过家访 ,我了解到李桂洋的父母都是生意人,而且特别忙。虽然父母对他期望很高,却几乎不管他学习、习惯。有时李桂洋一套衣服穿了一两周,或衣服穿少了,他的父母也无暇过问。交谈中,他的父母对儿子在校的习惯表现也一脸无奈,只希望老师在学校严加管教。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对习惯的重要性做了沟通,对家庭因素造成李桂洋身上的不良习惯进行了分析,商讨了改进办法,然后向其父母介绍了几点培养孩子好习惯的科学方法和优秀家长的经验。家访后的一段时间,家长经常打电话向老师询问李桂洋的在校情况,而李桂洋本人,衣服穿得比以前干净了,见到老师能主动问好。看到他的变化,我开始了对他进行规则意识培养的第二步。

个别谈话是加深教师对学生了解的有效方法。

争取到家长的配合后,接着,我对李桂洋进行了个别谈话。谈话中,我了解到李桂洋其实特别爱学习,特别想当一名好学生、班干部,但他却克服不了自己多年来养成的不懂礼貌、不爱清洁卫生、自私任性等坏习惯,他也不知道自己该怎样去做。对此,我首先对他的优点进行了肯定,告诉他只要改掉了坏习惯一定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小学生。我们从保护环境、遵守交通规则等生活实例谈起,让他明白一个社会中,人们如果没有养成遵守规则的好习惯,社会就不会有序运转。然后谈到了校纪班规,让他明白一个班级也是如此,我还要求他把《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上的内容熟记于心。谈话下来,李桂洋对自己以前校内外的种种表现有了一些悔意。我见机根据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在班上的同学中推荐了几个遵守规则的同学作为他学习的榜样,时时提醒他向榜样学习,让他通过亲眼目睹亲身感受来约束自己的言行。

规则意识的形成还需要严格、合理、科学的训练。

接下来我对李桂洋进行了较为严格的规则训练。包括课堂常规的训练,学校规则的训练,文明礼仪的训练,交通规则的训练等。我坚信只有形成严格要求严格训练严格管理的约束氛围,才会在学生幼小稚嫩的心灵上,烙下良好习惯的痕迹。因此,每一项规则我都做到讲明厉害,讲清做法再严格训练。要他坚持每日“三省吾身”。做的好的地方,我会及时表扬有时甚至会在班上向学生推荐。如每次到李桂洋值日时,他都非常积极。又是擦黑板,又是抱本子,还把讲台整理的干干净净的。对此我在班上大力表扬了他。但对做得不好的地方,我也会适当的予以惩罚。规则意识的形成有时是要付出一定代价才能起到强化的作用,从而实现从他律到自律,但这要与耐心的说服教育联合并用,以免给学生的心灵上留下阴影,激起逆反心理。对于李桂洋最大的问题------不遵守课堂常规的问题,我根据儿童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点,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从要求做好课前准备开始训练到课堂坐姿、发言、提问、倾听逐步加深难度,进行训练。每一到两周重点训练解决一个好习惯的养成,养成好了这一个习惯,在训练下一个习惯。有时他在习惯的养成过程中也不可避免的有“反复”的特点,我采用“抓反复”、“反复抓”的方法,通过强化训练来取得好的效果。在班上找榜样来当小助手,具体监督训练他某一方面的习惯,既使榜样感到受表扬的愉快,也使李桂洋认识

到只要认真遵守规则就会受到表扬,激发他自觉遵守规则的意识,从而乐学愿学,提高训练效果。

立足课堂,适时对学生进行规则意识教育也是行之有效的办法。

课堂上,我常常借助于一些有教育意义的文本对学生进行规则教育。如课文《规则之美》,让学生通过听、读感受到人人遵守规则所营造出的社会和谐之美。再让学生联系实际谈谈怎样营造我们的校园之美、课堂之美。同学们畅所欲言,有的说上下楼梯靠右行,有的说课件不在教室追逐打闹,有的说爱清洁讲卫生、不乱丢乱扔,还有的说课堂上保持教室安静、认真倾听积极举手发言----------有的同学还针对班上同学某一方面的问题提出改正方法,李桂洋同学在这样的课上也受到了教育,受益匪浅。有时课堂上的偶发事件,也是对学生进行规则意识教育的好素材。

规则意识教育成果还需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巩固。

学生的规则意识培养应是一项常抓不懈的工作。丰富多彩的活动不仅能学生的参与热情,有时还能达到教育和巩固的目的。课余我常常组织学生开展一些规则游戏,如玩跳棋、“蚂蚁搬家”等,开始,李桂洋犯规的次数最多,他只注重结果,而不拿规则当回事。特别是“蚂蚁搬家”游戏中,他不学蚂蚁的样子搬运食物(篮球),别的同学蹲着运篮球能坚持到终点线,而他半蹲着身子,走着走着就跑,因此被罚的最多。但无论怎样,他都要坚持玩游戏,参与的热情特别 高,并且一次比一次遵守规则,渐渐地他也能坚持遵守游戏规则一次也不犯规了。看到他的进步,我想:“这也是规则之美吧!”

现在的李桂洋不能说是班级中习惯最好的学生,但他的进步也是班级同学有目共睹的。学习一如既往的积极,课堂上再也不会和老师唱“对台戏”了,他也能和其他同学一样的热爱班集体、遵守课堂纪律,做到坐姿端正、认真倾听、举手发言------李桂洋同学身上的变化是可喜的,但学生是不断发展着的个体,因此对于班上的每一位同学,我将继续关注下去,因为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这也是我们所肩负的职责。

第四篇:幼儿园中幼儿规则意识培养初探

牛馨月

(绥化学院教育学院,黑龙江 绥化 152000)

摘要: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有利于幼儿对生活与学习中存在的各项规则规章制度有一个很好的接受能力,还有利于提升幼儿对自我的控制意识,以便于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本文将针对幼儿规则意识培养过程中遇到的重管理轻发展、重约束轻自由、重灌输轻效率等问题进行探究分析,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应地解决对策,促进孩子的健康全面地发展。 关键词:幼儿;规则意识;培养

规则意识是指发自内心的、以规则为自己行动准绳的意识。比如说遵守校规、遵守法律、遵守社会公德、遵守游戏规则的意识。规则意识是现代社会每个公民都具备的一种意识。规则意识有三个层次,它首先是指关于规则的知识。比如说,不偷不盗、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爱护换进、讲究卫生、遵守学校纪律、尊敬师长等。但仅有规则意识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有遵守规则的愿望和习惯,这是规则意识的第二个层次。规则意识的最后一个层次是遵守规则成为人的内在需要。在这种境界中,遵循规则已成为人的第二天性,外在规则成为人的内在素质。从规范向素质的转变,对于个人来说,意味着规则不再仅仅是一种外在强制,从而在某种意义上使人获得了真正的自由。

幼儿的规则意识作为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的成长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重视幼儿的规则意识培养,有利于幼儿日常生活与学习中良好习惯的养成。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才能保障幼儿园日常活动的有序进行。若幼儿没有良好的规则意识,他们在日常的生活与学习中就会缺少必要的规则意识,行为上也没有基本的导向性和方向性,这样就直接影响着幼儿的学习与生活。因此,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是十分必要的,是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必然要求。

一、幼儿规则意识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重管理轻发展:规则内容分布不合理

在幼儿园的集体教学活动中,幼儿的教育管理总是流于重管理轻发展的教育现状。教师对于更多的是侧重于对他们的管理与约束,而忽略了让孩子在幼儿园的学习环境下自由成长与发展。对于幼儿的规则意识培养,偏重于管理,使得对于规则内容的分布并不合理。幼儿园相关规则的设定,主要是为了便于管理孩子,让他们的学习生活都在一个有序地情况下进行,给老师的管理与教育减轻负担。这样一来,就忽略了对于孩子健康成长与发展的关注,使得孩子没有一个良好的自由的空间去学习、生活,他们身心的各项发展都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约束与限制,影响着他们快乐健康的成长与发展,不利于孩子日后良好的身心素质的养成。

(二)重约束轻自由:规则分布环节不合理

在幼儿园的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孩子的教育与管理的方式重约束轻自由,在规则分布环节上显得不合理。对于幼儿的规则意识培养,幼儿园没有进行一个很好的规则各个环节的研究分布,从而导致在规则分布上就出现了不合理的情况。老师对于孩子的约束性的要求太多,孩子的身心发展受到了很大的约束,严重影响着孩子在学习与生活中的主动性与探索性。幼儿园教师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主要通过一些强制性的东西去约束孩子,没有考虑孩子是否能够接受这种教育方式。孩子在太过约束的环境下学习与生活,不利于孩子个性的培养与塑造,对于孩子日后的身心发展都造成了严重的伤害。在幼儿园制定的日常规范中有着太多的“不能”,比如幼儿不准玩淘气堡、不准进行区域活动等,对于那些不遵守规则的教师习惯性给予的都是惩罚性的教育方式。这种强制性地施加给孩子的教育方式,不仅无益于孩子的良好的行为习惯与规则意识的而培养,严重的会引发孩子的逆反心理,直接将孩子比如另外一个极端境地,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三)重灌输轻效率:规则生成方法不科学

在现在的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教师对于幼儿规则意识培养方面采取的方式一般都是:首先,将规则介绍给孩子,然后就是对孩子提出各种要求,要求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遵守这些规则,对他们的日常生活行为进行各种监督、提醒,而对于那些违反规则的就会给予一定的惩罚措施。这种规则意识的培养是一种不科学的规则生成方法,对于幼儿来说,是大人将自己的意志强行灌输给孩子的一种强制性的教育方式,只在说明“是什么”及“怎么做”的问题。对于孩子来说,这种教育方式很难去接受,这个过程根本无法体现孩子在学习中的主体性,直接降低了孩子的学习接受的效率。这样的教育方式忽略了孩子对于“为什么”的思考,要求的只是孩子能做到的问题,这样不利于孩子的良好习惯的养成。

(四)教师意识差异:不同性质幼儿园规则教育有显著差异

现在我国幼儿园的数量在增加,每个幼儿园所属的性质也各不一样,对教师的要求也就不太一样,这样就直接形成教师在幼儿规则意识的教育培养上的素质的差别的现状。不同性质的幼儿园对于规则教育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教师这方面的意识差异就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规则意识的培养。在实际的幼儿园教学过程中,教师自身的规则意识都不够强或者没有一个科学的系统的规则意识的养成,因而对于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教育上就给不了一个很专业的引导,长此以往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良好的行为习惯与规则意识的养成,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与发展。

二、幼儿规则意识培养的改进策略

(一)儿童天性:以“尊崇儿童天性”宗旨规划幼儿规则教育内容

幼儿园在进行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过程中,要有意识地针对儿童的天性去引导孩子。幼儿教学应以“尊崇儿童天性”为宗旨,对儿童的规则意识教育进行规划设计,制定科学的幼儿规则教育内容,从而能够给与孩子一个正确地轻松地规则教育的学习环境与氛围。比如儿童爱玩的天性,可以激发我们在规则意识的教育中采取动画片或是图片的教育方式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让孩子对此产生兴趣,从而促使他们主动去学习。这样比起教师强制性地灌输规则教育的内容给他们,孩子更易于接受、更愿意去学,这样一来孩子规则意识培养的教育过程的效率就提升了许多。

(二)以儿童为中心:以“幼儿规则意识内化”为目的开展规则教育

幼儿园的教学活动,必须坚持“以儿童为中心”的原则。在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与养成教育过程中,以“幼儿规则意识内化”为目的开展规则的教育。充分发挥儿童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以孩子为中心,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将规则知识的教育内化转化成一种行为素质的养成,这样将幼儿规则意识内化有利于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与个人素质的养成与提升。比如孩子在走路的时候引导他们抬头挺胸地向前走的教育过程,时间长了将此意识内化成一种行为习惯,个人气质便在这个过程中培养练就出来了。以儿童为中心的幼儿规则意识培养,将幼儿规则意识内化,有利于幼儿的良好的行为素质的形成,有利于孩子的健全发展。

(三)加强教师的专业素质能力培训 现在的幼儿园的教师,对孩子的教育一般都是采用的奖惩措施。对于表现好的就是给予奖励,而对于表现差的则就是对其惩罚,这样的教育方式显然不适合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因此,幼儿园应加强教师专业能力上的培训,在教育幼儿的过程中,一定要使用科学的方法。比如孩子表现不好的,可以通过慢慢引导,对孩子的表现进行提问,让孩子自己去思考然后发现问题,这样幼儿才能主动地改正错误。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教师的专业性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全面健康的发展。因此,在重视教育的规则方法的基础上,同时也要加强教师的专业素质的培训。

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作为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与发展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幼儿具备了良好的规则意识,对于孩子以后成长道路上的行为习惯与个人素质的养成提升上都有一个很好的促进作用。因此,对于孩子规则意识的培养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梁秋玲. 论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策略[J]. 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01:286. [2]赵琳,但菲. 幼儿规则意识培养中的问题及对策思考[J].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11:37-38. [3]郝冬梅,刘彦,刘涛. 浅议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A]. .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五卷)[C].:,2013:2.

第五篇:浅谈小班幼儿区域游戏规则意识的培养

构建自主性区域游戏中小班规则意识的策略研究

《纲要》中指出: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规则是行为与活动的准则。规则意识就是要让全体幼儿都能有发自内心的、能够按照一定的要求,约束自已的不良行为,限制自已不扰乱一定的生活习惯、社会秩序,知道生活在一个集体里,就要有一定的约束力,不能随心所欲。自主性的区域游戏在活动中,幼儿可以完全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活动的区域和材料,按照各自的发展速度来划定完成一定学习任务的时间段,体现了幼儿的自主学习,尊重了幼儿的个体差异,但是,完全的自由环境和材料、时间的选择往往让一些规则意识弱的幼儿产生不良的效果。尤其现在的幼儿都是独生子女,平时在家没有规则,都被宠着长大,让他们在一个自由的学习环境中,容易受同伴和其他活动的干扰,没有重点、没有意图、没有规则意识,从而直接影响到区角活动的质量。反之,幼儿园区域游戏能为幼儿提供一个有利的良性的互动环境,使幼儿在活动中学会遵守规则,学会站在他人角度看问题,学会建立和维护秩序,学会等待、轮流、合作、自律等社会技能。记得小班幼儿在上学期开展的自主性区域游戏过程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状况:

场景一:自我为中心

角色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游戏,因此娃娃家里的小朋友经常会人很多,只见他们自顾自地玩着烧饭、抱娃娃的游戏。我问婷婷:“你是娃娃家里的谁 呀?”,她回答我是妈妈,我又问:“爸爸是谁呀?”她看看娃娃家里的其他小朋友指着飞飞说是他,我再问:“那其他的男孩子是谁呀?”她回答不上来。我转身 去问男孩子们:“你们谁是爸爸”,结果每一个孩子都对我说他是娃娃家的爸爸。

场景二:场面混乱。

小班幼儿喜欢平行游戏,所以我们在区域游戏的材料提供上同种玩具投放了较多的量,尽量满足幼儿需求,避免争抢。但是材料一多,玩的小朋友也多 了,孩子在区角里翻来倒去,几十分钟后活动室里就乱作一团了。娃娃家的蔬菜水果、锅碗叉勺桌上、地上随处都是,生活区的豆豆、珠珠洒落一地。 场景三:随意性大。

幼儿有意注意的时间比较短,因此游戏随意性大。他们通常这边玩一会,那边玩一会,一个游戏没玩好,看到其他好玩的就来不急整理就换游戏了。

这样的游戏过程不但不利与孩子主动构建知识,而且老师通常也是顾此失彼,忙到最后还要花费较长时间来收拾残局。因此,我们需要帮助幼儿构建自主性游戏的游戏规则。

首先,我们先找出发生这些状况的原因。 我觉得这主要与幼儿的年龄特点有关。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是: 如:行为明显受情绪支配,情绪仍不稳定,容易冲动。易受外部事物及自己的情绪影响。无意性占优势,注意不稳定,易受干扰。由于注意水平低,儿童的观察目的性差,缺乏顺序性和细致性等等,孩子的这些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在游戏的行为和状态,因此会产生上述的混乱状况。同时,《课程指南》中指出:游戏活动是一种基于0—6岁幼儿内在需要的自发自主性活动。 教师要与幼儿一起商定使用材料和空间的必要规则,并督促遵守。

从上述定位看我们不能生硬地对孩子提出游戏规则,让孩子来遵守,游戏规则不同于生活规则,不具强制性,是教师要与幼儿一起积极互动,共同构建的。 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课程指南》等纲要性文件那么那么怎样和孩子一起构建自主性区域游戏的游戏规则呢?

创设环境,教师适时地介入游戏,进行语言指导,在指导时要注意自主游戏的特征,给孩子宽松的心理环境一起来协商, 这也是我们最常用的方法。同时也可采用一些小方法来慢慢规范孩子的游戏行为。我在班里进行了一些尝试与探索。 1.自主性区域游戏中的规则暗示法

所谓暗示法,是指将区域活动规则蕴涵在环境之中,让“环境说话”,让区域中的环境来告诉幼儿该区域的活动规则。规则的暗示包括对每个区活动人数的暗示,操作时间的暗示,操作内容的暗示等。如我在每个区的入口处粘贴数字,当幼儿的自画像在数字旁插满时,其他幼儿就不能再进去活动了。它提示幼儿关注同伴选择游戏和开展游戏的状况,当幼儿的游戏愿望与区角环境有冲突时,学习约束自己,与同伴协商,运用智慧争取等,帮助幼儿逐渐学习调整个体行为。此外,在地面区域入口处标上小点点。小点点是成对的,暗示孩子让鞋子宝宝和小点点做朋友。例:生活区适合四人以下来游戏,我就在入口处贴上四对点点,小朋友的鞋子找不到点点做朋友了,就建议他另作选择。座位提示。适用与桌面游戏,用小椅子来暗示人数,小舞台和电影院用卖门票的方式来调整。

由于幼儿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暗示可以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接受教育,能激发幼儿无意识的心理活动,不带有强制性、命令性、压制性,因而幼儿乐意接受。同时,它对幼儿是一种无声胜有声的教育,暗示诱导幼儿自己去思考和领悟。

2、自主性区域游戏中的图示张贴法。

规则的掌握与遵守不能只依靠环境暗示,有些规则还可以通过图画的方式加以形象地表示,并贴在适当的位置,提醒幼儿遵守。

如在图书区的墙饰上粘贴怎样看书、怎样借阅的规则。我们还经常将图示法应用于有关操作材料的使用和收拾的规则,而且效果非常好。如在生活区要求幼儿有规律地串珠珠,我们便在墙上画有一排小姑娘,其中一个小姑娘戴上一串美丽的珠珠(珠珠是可以更换的),要求幼儿给其他的小姑娘戴上美丽的项链;在数学区给图形分类活动中,我们在每个分类盒上贴上相应的标记,这样不用老师说,幼儿自然明白分类的要求是什么了;在收拾玩具材料中,我们给不同的区域的材料归类摆放,每一类都有相应的标志,如一把剪刀的图形告诉幼儿这是放剪刀之处,贴着小鱼的筐子表示这是小鱼的家,贴着几何图形的表示几何图形应放的位置。便于孩子在整理时进行归类,这样幼儿在收拾玩具的材料时还可以渗透对应、分类学习,发展孩子的分类能力。

3、自主性区域游戏中的情境熏陶法。

教师可通过创设秩序井然的教室、活动、生活情境,利用环境的约束力来促使幼儿作出规则行为,深化幼儿对规则的认识。

如:在设置的“公共汽车”区,并在车门两边显眼的地方贴上画有幼儿排队上车的图片,在幼儿乘车的时候看见图标就记得要排队上车,针对抢座位的问题,还在车内有意识的安排一个黄颜色的椅子,表示要给老人、孕妇、和怀抱婴儿的人让座。 在有情境的社会性游戏中,幼儿通过扮演角色,模仿社会生活中人们的语言、行动、体验人们对周围事物的感受,实践着社会所要求的行为规则。通过多次重复和练习,幼儿会逐渐把社会所要求的行为规则变为自己主动的行动,并迁移到现实生活中去。

可见“环境是可以说话的”、“环境是我们的第三位老师”。可见,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它可以诱发幼儿的积极行为。因此,教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有针对性地利用环境对幼儿进行规则教育,使他们在任何一个角落都有所收获,这对幼儿自主地形成规则意识大有作用。

4、自主性区域游戏中的自然后果法。

孩子在玩的过程中不急于干预,先让孩子玩个够,游戏结束是再让孩子回头看他们的“战场”,通常孩子在游戏过程中不会注意到自己正在“制造混乱”, 如果此时进行干预影响了孩子的游戏,游戏结束再让他们来看,他们会非常惊讶,有些孩子就会评价:很脏的;很乱的;青菜、蘑菇都到地上了„„有个别孩子会主动去整理,这是老师的指导目的自然而然的达到了。

5、自主性区域游戏中的 角色辨识法。

针对娃娃家爸爸妈妈多的状况,我先和孩子们商定在娃娃家需要哪些角色,最后我们定了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角色,其他为客人,同时也交流了这些角色各自的工作。商定后我就在娃娃家里投放了对应的人物挂牌。孩子进入娃娃家后一起协商各自担任什么角色,选择相应挂牌挂到脖子 上,这样他们就明确了自己的角色。小班幼儿的思维都是比较直观的,以往单纯的语言指导总是收效甚微,孩子还是按自己的意愿担任角色,协商实际上是不能达到 的。有了挂牌孩子就会进行简单的交流,商量谁来做爸爸,谁做妈妈等。孩子有时也会自顾自地选了一个角色就去玩了,这里我觉得是孩子的年龄特点使然,我们不 能对孩子定太高的目标,孩子能进行一定协商就已经是进步了。同时交流协商的能力、合作能力需要慢慢培养。通过和孩子的对话我了解到孩子在这个过程中有一定 的角色意识,进一步引导他们联系实际生活中观察到的情况去玩游戏,另一方面孩子在娃娃家的游戏人数也变得合理起来。

可见我们应该帮助幼儿从小就理解和遵守生活、学习的各项常规,培养规则意识,养成遵守规则的良好态度和习惯。让幼儿在宽松、民主、和谐的环境中学会自己制定规则,引导他们关注周围的社会生活,学习遵守社会基本规则,并在成人自觉遵守社会规则的潜移默化影响下,通过学习和耳濡目染,儿童会把规则内化到心里,为将来做一个遵纪守法有公德的公民打好基础。

上一篇:企业发展与员工的关系下一篇:企业安全主体责任报告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