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资源局数据增长

2022-08-12

第一篇:国土资源局数据增长

市数据资源局申报文明单位自测自评报告

市文明办:

根据合肥市文明委《关于做好第十二届安徽省文明单位申报工作的通知》(合文明委[2019]11号)文件精神,对照申报第十二届安徽省文明单位测评细则,现将我局创建省级文明单位自评自测工作报告汇报如下:

一、单位概况

2019年3月机构改革以来,我局在原来“**市政务服务中心”基础上成立了“**市数据资源局”,加挂“**市政务服务管理局”牌子,为**市政府工作部门,主管全市数据资源管理、政务服务管理、政务公开、市长热线等工作。

局机关下设办公室、数据管理科、应用推广科、审批项目协调科、督办科,下设数据资源管理中心、市长热线办、信息中心等3个二级机构。现有机关工作人员42人。

政务服务大厅设立窗口单位25个,窗口工作人员91名,进驻政务服务审批项目448项。多年来未发生重大信访事件,为**市营造了良好的政务服务环境。

二、工作开展情况

1.加强组织领导,措施有力有效。

一是

加强组织领导。我局及时调整了精神文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数据资源局主要负责人担任组长,分管负责人担任副组长,各科室、二级机构、窗口负责人为成员,建立了“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全体干部职工积极参与的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二是

强化工作举措。领导班子工作务实,开拓创新,把创建工作纳入单位工作计划,定期召开党组会、全体工作人员例会,专题研究和部署文明创建工作,确保创建工作有规划、有制度、有队伍、有保障,积极开展各项活动,并认真落实和完成市文明办部署的各项工作。

2.狠抓素质教育,引领文明风尚。

一是

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精神、中国梦等重要理论思想宣传教育,引导干部职工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二是

开展核心价值观宣传。全面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开展“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把服务对象当亲人”等系列主题实践活动,进一步提高工作人员的思想道德风尚。开展红旗窗口、政务服务之星,以及党员先锋岗、巾帼示范岗、青年文明号等评选活动,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其中市场局窗口的程旭雯、教体局窗口的洪小华,分别被评选为“**好人”。

三是

开展常态化志愿服务。充实党员学雷锋志愿服务队、网络文明志愿者队伍,大力弘扬雷锋精神,全年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30余次,积极传播志愿服务理念,推动形成“学习雷锋、帮助他人、提升自己”的良好社会氛围。

四是

开展道德讲堂宣讲。开展“寻找身边的好人”征文比赛及书香朗诵会,邀请“**好人”洪小华现场演讲,深入学习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引导和激励大家以道德模范为榜样,促进社会文明程度和道德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3.优化服务细节,提升服务品质。

一是

便民服务细致入微。在服务大厅摆放饮水机、开水炉,免费提供冷热饮用水,免费提供便民雨伞。政务服务大厅窗口免费为办事群众提供复印,洗手间免费提供手纸。更新服务大厅座椅,在服务窗口摆放胶水、老花镜、订书机等便民设施。

二是

咨询引导方便快捷。设立了咨询引导和志愿服务台,聘请了专职咨询引导员,主动为群众提供优质咨询引导服务,让群众感受服务过程中的“微小巨变”。对审批业务实行多样化测评,提高审批质量和效率。

三是

敬老助残蔚然成风。以“关爱老年人群,构建和谐社会”为主题,进一步弘扬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广泛动员全体工作人员深入开展为老服务,推动老年公交卡进政务服务大厅“一站式”办理,创新开展老年证网络办理,在民政局、公安局、市场局、卫计委等窗口设立为老服务快速通道,努力改善为老服务环境,形成尊老爱老的良好氛围。同时,对残疾人、孕产妇等特殊人群,提供贴心服务,彰显文明风范。

四是

结对共建共享文明。数据资源局联系柘皋镇锦旗村和接引庵村的脱贫攻坚,联点共建凤凰山街道兴巢社区的文明创建,联系坝镇泉水村的文明实践,还联系中垾镇少年宫和卧牛山街道北大街道社区的留守儿童,定期组织志愿服务队员,深入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慰问留守儿童、帮助困难群众,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宣讲,共享文明创建带来的丰硕成果。

4.突出文化建设,树立文明新风。

一是

强化优质服务意识。每月评选红旗窗口、政务服务之星,激发爱岗敬业热情。进一步完善考核评价细则,规范服务流程,细化服务标准,公开服务承诺,每季度对“局长进大厅”和政务服务情况进行通报,进一步夯实管理责任。公开举报投诉电话,设立意见箱,认真办理群众诉求,2018年以来,未发生因“吃拿卡要”导致被群众投诉事件,群众满意度不断提高。

二是

开展诚信教育行动。利用每月例会、道德讲堂等会议,开展全员诚信教育,集中学政策、学法律、学理论,增强大家的诚信理念、规则意识、契约精神,在全局上下营造出人人学诚信、人人讲诚信的浓厚氛围。

三是

开展全民健身和全民阅读活动。成立了数据资源局工会和服务大厅民主管理委员会,切实保障职工权益,采购了跑步机、乒乓球桌等健身器材,满足了工作人员的体育锻炼需求。利用三八妇女节、全民健身日等节点,开展职工运动会,增强身体素质。建立党员活动室,不断更新完善党建书籍、党报党刊,营造全员学习、终身学习的氛围。

四是

开展移风易俗活动。以文明交通、文明旅游、文明上网、文明观赛观演等为重点,倡导科学文明卫生的生活方式,破除陈规陋习,普及文明礼仪规范,引导干部职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开展文明餐桌活动,推广文明餐桌礼仪,把俭以养德、俭以养性、俭以养身的理念变成大家的自觉行动。

五是

深入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组织党员干部赴皖南事变烈士陵园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开展“移风易俗、绿色清明”志愿宣传活动,六一儿童节慰问坝镇泉水村困难学生,端午节看望亚父街道孤寡老人和贫困群众,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发挥了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展示了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形象,弘扬了主旋律,传播了正能量。

5.创建优质环境,打造窗口形象。

一是

建立卫生监管机制。数据资源局实行全天候保洁。对窗口单位实行每月一检查、每季一通报,确保大厅整洁有序。

二是

全面加强综合管理。将整个大厅办公区域划分为公共区域、窗口工作区域、机关办公区域、广场停车区域等四个责任区,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实行值班巡查制制度,落实局长进大厅、电子考勤、办件回访等监管举措,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三是

努力营造创建氛围。添置电子大屏,滚动播放文明创建知识。添置电子触摸屏,实时查看业务办理进程。制作创建专栏,张贴文明公益广告,设立禁烟标志,让大家时时刻刻都能深切感受到浓厚的创建氛围。

三、2018年以来获奖情况

安徽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 授予“第十一届安徽省文明单位”;

合肥市政务服务管理局 授予“政务服务先进集体”;

合肥市爱卫会 授予“合肥市卫生先进单位”;

**市委市政府 授予“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先进集体”;

**市 授予第六届“文明单位”;

**市文行委 授予“人民满意服务窗口”。

第二篇:中国历年GDP增长数据统计(1949-2008)

(1977—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率:

1977 10.7%

1978 11.7%

1979 7.6%

1980 7.8%

1981 5.2%

1982 9.1%

1983 10.9%

1984 15.2%

1985 13.5%

1986 8.8%

1987 11.6%

1988 11.3%

1989 4.1%

1990 3.8%

1991 9.2%

1992 14.2%

1993 13.5%

1994 12.6%

1995 10.5% 1996 9.6%

1997 8.8%

1998 7.8%

1999 7.1%

2000 8.0%

2001 7.5%

2002 8.3%

2003 9.5%

2004 10.1%

2005 10.4%

2006 11.6%

2007 13%

2008 9%

新中国以来至(1950—1976)年工农业总产值的增长率:(此时中国官方没有计算国内生产总值,工农业总产值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

(1948年没数据,所以不知道增长率)

1949年 466亿元

1950 23.4%

1951 19%

1952 18.3 (73.8%比49年)

1953 30.3%

1954 9.4%

1955 5.6%

1956 16.5%

1957 (67.84%比52年)第一个5年计划

1958 32.2%

1959 19.5%

1960 5.4%

1961 -31.0%

1962 -10.1%(3.4%比57年)第二个5年计划

大跃进、三年人祸-1959年至1961年

1963 9.5%

1964 17.6%

1965 20.4% (55.04%比62年)

1966 17.3%

1967 -9.6%

1968 -4.2%

1969 23.8%

1970 25.7% (58.08%比65年)第三个5年计划

1971 12.2%

1972 4.5%

1973 9.2%

1974 1.4%

1975 11.9% (45.28%比70年)第四个5年计划

1976 1.7%

1977 10.7%

1978 11.7%(25.75%比75年) 结束到改革开放前夕

(1966年5月-1976年10月)

1949年GDP基数为1.00;1957年为2.91;1978年为13.50;2007年为200.00

1978年GDP基数为1.00;2007年为15.00。

用1978年大陆人均GDP为200美元推算(倒推法没考虑人口增长):

1975年人均GDP为159美元 1970年人均GDP为109美元

1965年人均GDP为69美元 1962年人均GDP为45美元

1957年人均GDP为43美元 1952年人均GDP为25美元

1949年人均GDP为15美元 按黄金价格计算则约为现在的2000元,当时黄金大概35美元/盎司

1949年-1970年世界石油价格稳定在1.9美元/桶,1973年3美元/桶,1974年12美元/桶。

2006年中国大陆人均GDP为 2300 美元,

2006年台湾人均GDP为 16000 美元,

2007年台湾人均GDP是中国大陆人均GDP的7倍

在1820-1952年期间世界经济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而中国由于技术落后、内乱和外国列强入侵,人均GDP反而从600美元下降到538美元,中国占世界GDP的份额从1/3下降到1/20。

中国在1952-1978年期间实行了新的国家治理模式,经济增长明显加速,GDP增长了3倍;不过人均收入只增长了80%,年增长率只有 2.3%,慢于世界平均2.6%的水平。屡屡发生的政治运动和种种体制缺陷导致了生产率下降。而1978年以来的30年改革时期中国经历了高速增长,在世界GDP中的份额从5%增长到15%,全要素生产率每年增长接近3%,人均收入增长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

中国在改革期间的经济表现相当卓越。分析人士总结8条原因(参考):1)农业改革先行;2)保持了国家完整统一;3)海外华人的投资;4)起点低的后发优势;5)计划生育控制了人口出生率;6)防止了俄罗斯那样的恶性通胀;7)没有像俄罗斯那样通过大规模廉价出售国有资产、创造超级富豪的方法来推进私有化,而是让非国有企业发展来自然取代国有企业;8)实现了与世界经济的接轨。

2006年年末全国总人口为131448万人

1949年 54167万

1953 年58796万

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1953年6月30日24时,全国人口总数为601,938,035人,(含大陆港澳台人口),其中28个省、市、自治区为为58260万人(不含港澳台人口)

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1964年6月30日24时,全国人口总数为72307万人,其中28个省、市、自治区为69,458万人,性别比为105.5,港澳台和国外华侨为2,849万人。

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截止1982年6月30日24时,全国人口为100391万人(不含港澳台人口),性别比为106.3。

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1990年7月1日0时的113368万人(不含港澳台人口),性别比为106.6。

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0时全国总人口为129533万人。其中:祖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包括福建省的金门、马祖等岛屿)和现役军人的人口共126583万人,性别比为106.7。香港特别行政区人口为678万人,澳门特别行政区人口为44万人,台湾省和福建省的金门、马祖等岛屿人口为2228万。

=======================================

年份 GDP(亿元) GDP指数 GDP增长率 人均GDP(元/人) 美元/人

1978 3645.2亿元 100.0 0.0% 381元 226美元

1979 4062.6亿元 107.6 7.6% 419元 269

1980 4545.6亿元 116.0 7.8% 463元 309

1981 4891.6亿元 122.1 5.3% 492元 288

1982 5323.4亿元 133.1 9.0% 528元 279 1983 5962.7亿元 147.6 10.9% 583元 295

1984 7208.1亿元 170.0 15.2% 695元 299

1985 9016.0亿元 192.9 13.5% 858元 292

1986 10275.2亿元 210.0 8.9%

963元 279

1987 12058.6亿元 234.3 11.6% 1112元 299

1988 15042.8亿元

1989 16992.3亿元

1990 18667.8亿元

1991 21781.5亿元

1992 26923.5亿元

1993 35333.9亿元

1994 48197.9亿元

1995 60793.7亿元

1996 71176.6亿元

1997 78973.0亿元

1998 84402.3亿元

1999 89677.1亿元

2000 99214.6亿元

2001 109655.2亿元

2002 120332.7亿元

2003 135822.8亿元

2004 159878.3亿元

260.7 11.3% 1366元 271.3 4.1% 1519元 281.7 3.8% 1644元 307.6 9.2% 1893元 351.4 14.2% 2311元 400.4 14.0% 2998元 452.8 13.1% 4044元 502.3 10.9% 5046元 552.6 10.0% 5846元 603.9 9.3% 6420元 651.2 7.8% 6796元 700.9 7.6% 7159元 759.9 8.4% 7858元 823.0 8.3% 8622元 897.8 9.1% 9398元 987.8 10.0% 10542元 1087.4 10.1% 12336元367 403 355 419 520 469 703 775 821 864 945 1041 1135 1273 1490 343 604

2005 183084.8亿元 1198.7 10.2% 14040元 1739

2006

211923.8亿元 1337.7 11.6% 16024元 2052

2007 249530.6亿元 1496.9 11.9% 18868元

2005 183867.9 亿元 1200.8 10.4% 14103元

2006 210871.0 亿元 1334.0 11.1% 16084元

2007 257306 亿元 13.0%

2008 300670 亿元 9.0%

注:人均GDP反映一国人们的富裕程度

总量GDP反映一国的经济实力和市场规模

1971年以来历年官方美元兑人民币均价(1美元兑换)

年份 价格 年份 价格 年份 价格

1971年 2.462 1985年 2.937 1999年 8.278

1972年 2.245 1986年 3.453 2000年 8.279

1973年 1.989 1987年 3.722 2001年 8.277

1974年 1.961 1988年 3.722 2002年 8.277

1975年 1.859 1989年 3.765 2003年 8.277

1976年 1.941 1990年 4.783 2005年 8.0702(年末价)

1977年 1.858 1991年 5.323 2006年 7.8087(年末价)

1978年 1.684 1992年 5.516 2007年 7.39 ?

1979年 1.555 1993年 5.762 2008年 —

2553

1980年 1.498 1994年 8.619 2009年 —

1981年 1.705 1995年 8.351 2010年 —

1982年 1.893 1996年 8.314 2011年 —

1983年 1.976 1997年 8.290 2012年 —

1984年 2.320 1998年 8.279 2013年 —

=======================================

韩国历年GDP

从1962年到1989年,保持了平均8%的经济增长率。1982年到1987年,平均增长率为9.2%;1986年到1988年,平均增长 12.5%(汉城奥运会刺激)。1997年金融危机几乎摧毁韩国经济,1999年韩国经济复苏,增长率为9%(1999年)和10%(2000年)。 2001年开始全球经济发展减缓(global 3.3%),韩国保持了5%~6%的经济发展,归功于出口产品中HDTVs和手机的大量需求(与中国贸易大幅增长)。

1963年,人均GDP 100美元,世界上最穷的国家之一;

1977年,人均GDP 1000美元;

1987年,人均GDP 3000美元;

1997年,人均GDP 10000美元;

2007年,人均GDP 15000美元;

其1963年到1987年的经济发展被称为“Miracle on the Han River” Samsung Tower Palace(在韩国,被认为是财富的象征)

中国的2001年-2010年的发展相当于韩国的1977年-1987年,人均GDP很有可能从1000美元增长到3000美元,这黄金10年两国旗鼓相当,只是晚了20年。

现在就看1987-1997年韩国人均GDP从3000美元增长到10000美元的时期,中国能否在2011年-2020年赶超?

第三篇: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增长复习题

考试复习题

1. 阐述反馈循环的概念,并举例说明正反馈和负反馈。

反馈循环是一种封闭路径,这种路径将一个行为与它对环境的影响联系起来,由此影响它以后的行为。

正反馈:自我加强(资本积累、甲烷的发热、商品短缺、粮食短缺) 负反馈:自我限制(人口和污染)

2.针对人口问题,辨明悲观主义和乐观主义的差距。

悲观主义:随着人口和经济活动的增长,地球的承载能力不可避免地被超过。

乐观主义:最初的短缺会促使人口增长的降低以及科技技术的增长,这样会使未来资源变得丰富,而不是使短缺加重。

3.请说明世界人口发展史的四个时期。

1). 前农业时期:大约50万年,人口增长率很低,至12000年前进入定居农业时,世界人口不超过1亿。2). 从定居农业到工业革命(18世纪末19世纪初):增长率0.5%左右,至1800年,世界人口约17亿。3). 从工业革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增长率1%左右,至1945年,世界人口接近25亿。1846-1930期间,超过5000万的人口离开了欧洲,在世界人口中,欧裔人口所占的比例从1846年的22%增长到1930年的35%。4).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时期:增长率上升到2%-3%,世界人口在1999年达到了60亿,现在世界上绝大多数地区的人口增长速度正在放慢。

4.请说明并分析下列两个相关问题:(1)人口增长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和(2)经济发展对人口增长的影响。

(1)人口增长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劳动力的正边际产出>平均产出,人均福利增加;反之,减少。产出Y=L·x,即Y/P=L/P·x. 人均产出Y/P的决定因素有两个:(a)人口中劳动力的比重(年龄结构效应),L/P; (b)单位劳动力的产出,x。

(2)经济发展对人口增长的影响:高收入国家有低人口增长的特性。

5.请简单阐述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人口密度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穷人为了生存,不得不牺牲长期发展的利益,成为环境问题的制造者和主要的受害者。

6.什么是收益-成本方法的基本原则?

收益B>成本C(或B/C>1),支持项目;反之,则反对。

Commoner 法则(生态学第三定律):大自然最懂得。其含意是不要干扰生态系统。

7.总支付意愿TWP是如何构成的?请划分价值的类型,并逐一说明。

总支付意愿TWP=使用价值+选择价值+非使用价值。

1. 使用价值(反映环境资源的直接利用); 2. 选择价值(反映人们在未来有能力使用环境所带来的价值,反映了人们保留未来使用的潜在可能性); 3. 非使用价值(反映人们愿意为改善和保存那些永不会使用的资源所支付的价值)。

8.请将估值方法进行分类,并简单说明。

直接观察法:以实际可观察的选择为基础,并且实际资源价值可以直接推断出来。 或有估值法:征询被访者,环境变化的价值是多少,或者支付多少钱来防止变化或保护物种。问题:战略偏向;信息偏向;始点偏向;假定偏向。

间接观察法:旅行成本法;享乐财产价值;享乐工资方法;避害或保护性支出;间接假定法。

9.什么是第一边际相等原理?什么是Pareto最优?请说明两者之间的关系。

第一边际相等原理:当一项分配方案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净收益最大。Pareto最优:如果不存在使至少一个人获益而同时又不使其他人收益减少的可行方案,那么当前的分配方案时最优的。净收益最大的方案是Pareto 最优分配(有效分配)。有效分配使资源的所有可能用途所产生的净收益最大化。

10.什么是第二边际相等原理?

第二边际相等原理:当所有可能方法的边际成本相等时,得到一个完成目标所需的成本最低的方法。

11.请阐述并说明有效的产权结构所具备的三大特性。

排他性:所有因为拥有和使用资源所带来的收益和成本由并且只能由所有者自身所承担,要么直接或间接地出售给他人。

可转让性:所有的产权都可以在所有者之间自由地转让。 强制性:产权受保护,防止非自愿的夺取和别人的侵犯。

12.什么是外部性? 说明有关于污染外部性的市场失灵。

当某些行为人的福利不仅取决于自身行为,同时还取决于其他行为人的行为的时候,外部性就产生了。

造成污染外部性的商品的市场配置(市场失灵):

1. 造成污染的产品的产量过多,价格太低; 2. 造成的污染太多; 3. 只要成本是外部的,市场本身没有动力降低单位产出的污染; 4. 由于排放污染物的成本太低,循环再利用废物就很难开展。

13.请说明共有资源所具有的特性。

共有资源(common pool)具有非排他性和可分性。非排他性(non-exclusivity)是指任何人都可以开发利用;可分性(divisibility)是指资源的一部分给某人占用了,其他人可以使用剩下的部分。

14.什么是公共物品?它的特性是什么?它可能会造成什么问题?

公共物品(public goods)是指那些具有消费的不可分性和非排他性。非排他性是指没有付过钱的人也能享受利益;不可分性是指一个人的消费不会减少别人可消费的数量。(例如,风景、清新空气、生物多样性)

公共物品的无效供给:

因为公共物品消费的不可分性和非排他性,每个人都希望在别人贡献的基础上搭便车(free ride),最后的贡献不足以提供有效数量的公共物品。

15.阐述并说明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热力学第二定律

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和物质不灭。

当物质从环境中流动到经济体系中去时,积累在经济体系中,或者作为废弃物回到环境中去。当最终不再有积累时,流入到经济体系中的物质量同返回 到环境中的废物量是相等的。 热力学第二定律(熵律):熵是一种不做功(不能利用)的能量。

从一种形式到另一种形式的转化不是完全有效的,其能量消耗属于不可逆过程。如果没有新的能量输入,任何封闭系统最终将用尽所有的能量。

16.在分类可耗竭资源的存量时,区分现有储备、潜在储备和资源禀赋三概念。

按目前的价格开采,能够产生利润的已探明资源。

潜在储备:潜在储备量取决于人们愿意支付的价格—价格越高,潜在储备量越大。 资源禀赋:地壳中天然存在的资源,是地理的非经济的概 念,决定了地球上资源可利用程度的上限。

17.结合自然资源,讨论其替代品的情况。

边际成本的上升会带来需求和供给数量的下降,无替代资 源不会耗尽。替代品的存在:在较早的时期开采出比无替 代资源数量更多的资源,在资源的边际成本升至与替代品 的边际成本相等的转换点,消费品全部转换成替代品。

18.随着时间的推移,为什么有些可耗竭资源的消费没有逐渐减少,而是不断增加?

勘探:虽然勘探花费很高,一些勘查工作可能会成功从而发现了资源的新来源而增加现在的储备量。

技术进步:技术进步体现在开采边际成本的降低,使得资源的获得数量增加。 如果这些效应足够强大,会是开采量上升,也刺激更多的消费。

19.定义污染物的自净能力和积累性质,并阐述不可降解污染物和可降解污染物、流量污染物和存量污染物的分类。

污染物是生产和消费形成的残余物质,以不同的形式返回自然。它们在环境中的存在会降低我们所获得的服务水平。

自净能力:环境吸收污染的能力。

如果排放量超过自净量,污染物将在环境中积累起来。 不可降解污染物和可降解污染物(自净能力)

存量(stock)污染物和流量(flow)污染物(积累性质) 区域性:污染排放物所作用的区域。

水平区域:当地(local)污染物;跨界(trans-boundary)污染物。 垂直区域:地表(surface)污染物;全球(global)污染物。

20.叙述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相关概念。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是通过人均收入与环境污染指标之间的演变模拟,说明经济发展对环境污染程度的影响,也就是说,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环境状况先是恶化而后得到逐步改善。对这种关系的理论解释主要是围绕三个方面展开的:经济规模效应(scale effect)与结构效应(structure effect)、环境服务的需求与收入的关系和政府对环境污染的政策与规制。

21.陈述环境污染的有效配置的有关理论。

随着排放量的增加,边际社会损失上升。随着污染物削减量的增 加,边际削减成本上升。

Q*表示有效的配置,因为在Q*,污染物所造成的边际社会损失与 边际削减成本相等。

零污染不是有效的污染水平。

如果污染物(比如钚等高危险性的放射性污染物)在小剂量的情 况下,边际损失就相当大,那么有效的污染水平将接近于零污染。 有效的污染水平随地区而变化:

1. 人口密度较高的区域,其有效的污染水平较低; 2. 污染的敏感程度较低的区域有较高的有效的污染水平。

22.说明命令—控制法、排污税、和可交易的排污许可证这三种基本环境政策,并说出它们的差异性和可能的优缺点。

1. 命令—控制法:对每个污染源所允许排放量进行限定。没有理由相信环保当局会以净收益最大化的方式进行排放量分配。有理由相信环保当局会以净收益最大化的方式进行排放量分配。2. 排污税:对于每一单位的排放进行收税。有效的排污税(庇古税)将污染进行内部化:在有效的污染排放水平上,税率等于边际社会损失,也等于边际产出和边际削减成本。庇古税率的确定需要一个反复试验和调节的过程,但它不需要确定排放量。

3. 可交易的排污许可证:任何污染源的排放量不能超过所持有的排污证的数量,该许可证可以交易转让。排污证制度只需要政府当局发放总数量合适的许可证,让市场做剩余的程序,排污证的市场均衡即是有效的排放量分配。

排污税制和排污证制度都能促进污染削减技术的进步,通过降低边际削减成本。

23.什么是可持续发展?陈述可持续发展的哈特维克法则。

可持续发展:前代人在追求自己幸福的时候,其行为不会减少后代的福利。 哈特维克法则(Hartwick Rule):假如所有短缺性资源的租金都以资本形式投资的话,那么持续的消费量就可以保持不变,并且这个投资水平也足够保证总资本存量不会降低。

24.根据物质资本和自然资本的替代性,说明弱持续性、强持续性、和环境可持续性的定义。

物质资本和自然资本的替代性:完全替代,有限替代,不能替代。

1. 弱持续性:总资本存量的价值不下降。2. 强持续性:保持自然资本的存量价值不降低。 3. 环境可持续性:维持个体资源的实物流量。

25.针对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谈谈你的看法,并给出相应的解释。

哈佛大学Sachs 和Warner(1995)对95个国家1971-1989年间进行了研究,发现资源产品出口占GDP 的比例每增加10%,GDP 年增长率将减慢0.7%。Radelet、Sachs 和Lee(1997)对于101个国家在1970-1996的研究表明了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的负相关关系。27个国家的资源出口占GDP 的比例小于5%,人均GDP 年增长率平均为2.7%;而16个国家的资源出口占GDP 的比例大于20%,人均GDP 年增长率平均小于0.5%。

弱持续性准则是用来衡量自然资源的耗减是否有用大量的实物或金融资本的补偿来防止总资本的下降。资源耗竭与经济可持续性。

26.什么是污染逃避假说?什么是波特假说?陈述相关的观点和研究结果。

污染逃避假说:一个国家严格的环境管制会鼓励国内生产设备向环境管制较宽松的国家 迁移,或者鼓励从较宽松的国家进口产品。

很多专家(例如Dean,1992,和Jaffe,1995)发现没有任何证据支持污染逃避假说,因为控制污染的费用只占生产成本的相对较小的一部分,并不是公司选址或贸易方向的决定性因素。

波特假说:处于严格管制地区的公司能产生竞争优势而不是竞争劣势。严格的环境管制迫使企业创新,而且创新企业更具竞争性。

Stephen Meyer(1993)发现在美国,有更严格环境标准的州的经济表现最好。但很难说明,是波特假说在起作用,还是经济不景气的州不实施严格的环境管制。

第四篇:国土资源数据中心数据管理与维护指南

国土资源数据中心数据管理

与维护指南

Guideline for data management and maintenance at land and resources data center

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

1 范围 ................................................................................ 3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3 3 术语及定义 ........................................................................... 3 4 概述 ................................................................................ 4 5 数据接收管理 ......................................................................... 4 6 数据组织与存储管理 ................................................................... 5 7 数据运行与维护管理 ................................................................... 6 8 数据更新管理 ......................................................................... 7 9 数据共享与交换管理 ................................................................... 8 10 数据安全管理 ........................................................................ 9 附录A (规范性附录)国土资源数据中心数据运行与维护管理要求 ........................... 10

TD/T ××××—××××

国土资源数据中心数据管理与维护指南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国土资源数据中心数据接收、组织存储、运行维护、更新、共享交换等阶段的数据管理与维护主要内容和技术要求,以及数据安全管理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国家、省、市、县等各级国土资源数据中心的数据管理与维护。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5271.8-2001 信息技术 词汇 第8部分:安全

GB/T 20270-2006 信息安全技术 网络基础安全技术要求 GB/T 20988-2007 信息安全技术 信息系统灾难恢复规范 GB/T 21061-2007 国家电子政务网络技术和运行管理规范

GB/T 21062.2-2007 政务信息资源交换体系 第2部分:技术要求 GB/T 22240-2008 信息安全技术 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定级指南 BMB 17-2006 涉及国家秘密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分级保护技术要求 TD/T 1016-2003 国土资源信息核心元数据标准

GX199900X-200X 国土资源信息高层分类编码及数据文件命名规则 3 术语及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国土资源数据

land and resources data 国土资源管理过程产生或管理相关的数据,包括基础地理、土地资源、基础地质、矿产资源、地下水资源、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等专题数据和政务数据(包括业务数据、综合事务数据和档案数据等)。 3.2

国土资源数据中心

land and resources data center 是以各类国土资源数据为核心,依托成熟的存储、数据库、GIS、网络等技术,按照统一标准,建立的具有信息管理、分析、查询、统计及服务的一体化数据管理体系。它可为本级国土资源政务管理信息系统提供管理及运行平台,为远程信息系统按权限调用国土资源信息提供共享和交换机制,为本级信息服务系统的信息提取提供数据源支持。 3.3

数据管理

data management 利用数据库、数据仓库、元数据和网络等技术,建立分布式、集中式或集中加分布式数据管理系统,开展数据接收、组织存储、运行维护、更新、共享交换等工作,实现对数据资源的有效组织和应用。 3.4

数据维护

data maintenance 在制定维护方案基础上,对数据和数据库进行的日常维护与监控、备份与恢复、应急处理和监督管理等,从而保护数据的安全性和可移植性。 3.5

3 数据存储策略

data storage strategy 在数据存储、备份等方面采用的技术和方法的统称。 3.6

数据备份策略

data backup strategy 为了达到数据恢复和重建目标所确定的数据复制步骤和行为,包括确定备份时间、技术、介质和场外存放方式,以保证达到恢复时间目标和恢复点目标。

3.7

数据共享服务

data sharing services 为实现数据共享所提供的技术服务,如目录服务、导航服务、数据信息发布、数据检索、数据产品加工、数据及数据产品分发等。 3.8

数据安全

data security 适用于数据的计算机软硬件存储、备份和授权保护策略,以防止不合法的使用或访问所造成的数据更改、破坏、损毁或泄密。 4 概述

4.1 对象

数据管理与维护的对象涉及数据及数据库、数据载体和数据管理环境三个方面中包含的所有相关对象。 4.2 内容

数据管理与维护的内容包括: 1) 数据接收管理

2) 数据组织与存储管理 3) 数据运行与维护管理 4) 数据更新管理

5) 数据共享与交换管理 6) 数据安全管理 4.3 目标

数据管理与维护的目标是保障数据的安全性、可靠性、完整性、可用性和现势性。

1) 数据的安全性:数据在存储、传输、处理过程中不被泄漏、破坏和免受未授权的修改; 2) 数据的可靠性:数据的质量和来源可靠,进而促进研究结论科学、决策准确; 3) 数据的完整性:数据覆盖空间范围、数据内容及时间范围的完整,满足应用需求; 4) 数据的可用性:建立各类数据的元数据、说明文档,采用通用的数据标准和公开的数据交换格式,便于数据共享和交换;

5) 数据的现势性:及时获取和处理有关变化信息,建立信息持续更新机制,使获取的数据最接近现实状态。 5 数据接收管理

5.1 目标

按照国土资源数据成果汇交管理办法,完成数据接收任务,实现对本级国土资源数据的集中、统一管理。

5.2 管理内容与过程

数据接收管理内容主要包括:数据汇交与接收是否按照有关规定的程序进行;汇交数据质量是否满足有关标准和规定要求;数据汇交的内容是否齐全;数据汇交是否在规定的期限内完成;数据汇交方式是否满足数据安全管理要求;电子文件的内容与纸介质资料的内容是否一致等。

数据接收管理应包括以下主要过程:

TD/T ××××—××××

5.2.1 接收发生的依据

按照国土资源数据成果汇交管理办法、相关文件或项目合同的有关要求,汇交单位应按时向本级数据中心汇交相应的数据成果。 5.2.2 数据接收

数据中心在接收到数据,并对数据资料清单核实无误后,应对汇交单位开具数据接收凭证。 5.2.3 质量审核

数据中心指定专人负责数据质量审核,审核内容包括:汇交数据内容是否完整、是否通过验收、数据资料内容是否符合规范要求等。审核发现存在问题的,应通知汇交单位限期改正。审核通过的,应向汇交单位出具汇交证明。 5.2.4 归档管理

数据中心应对所接收的数据资料进行必要的备份和归档管理。对于涉密数据,应按其密级采取相应的保管措施。 5.3 技术要求

1) 根据国土资源数据成果汇交管理办法,建立相应的技术规范和实施细则,明确数据接收具体要求,包括数据资料分类和命名、文件格式、目录编制、汇交介质等;

2) 数据接收内容应包括数据实体、元数据、数据字典、数据验收合格证明材料以及相关文档等,以形成完整的汇交成果;

3) 数据汇交的方式可以采用拷盘、邮件、上载、协议交换、交换系统等方式;

4) 可根据数据更新频率高低、数据涉密等级情况、数据类型、数据量大小、管理技术难易等方面,采用合适的汇交方式。 6 数据组织与存储管理

6.1 目标

按照数据科学分类、管理统一的原则,建立面向国土资源管理的多专题数据组织和存储框架,为数据加工和专题应用等提供基础。 6.2 管理过程

数据组织与存储管理包括以下过程:

6.2.1 数据组织规范建立

以国家、行业或地方标准为依据,制订或采用相对统一的数据文件命名规范、数据分层、数据表结构、元数据标准等,形成一套完整的数据组织规范和存储框架。 6.2.2 数据资源目录建立

针对数据中心管理的各类国土资源数据,根据专题、区域、类型等特征建立数据资源目录。 6.2.3 选择数据组织存储策略

选择稳定性好的关系型数据库平台进行数据库方式的数据组织存储管理。

国土资源空间数据的组织、存储、检索方式可根据应用管理需求,选择行政区划单元或标准分幅等方式存储。 6.2.4 入库前数据整合

数据入库前,按照本级数据中心数据组织方式进行必要的数据过滤和整合,以形成统

一、规范的数据库。

6.2.5 入库质量检查和加载入库

数据入库须经过严格的质量检查控制,具体检查方法可参照有关数据入库细则进行。 数据检查无误后,要进行预入库处理,将通过检查的数据导入到一个临时库中,并自动检查错误,数据经修改无误后,才能导入到各类国土资源数据库中。 6.2.6 制定数据生命周期管理策略

根据数据访问频率、时间、容量、性能要求等因素,制定数据生命周期存储策略,实现数据分级存储,以提高数据存储管理效率。 6.3 技术要求

1) 数据中心应按统一要求建立数据资源目录;

5 2) 应根据数据组织框架组织数据,实现数据的统一管理和存储,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投资,专题数据库可采用最小图层单元存储,其语义尽量统一,保证国土资源数据库逻辑一致性;

3) 选用稳定性好的关系型数据库和中间件,实现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一体化管理,并尽量保持不同应用系统中间件版本一致性;

4) 根据在线、近线、离线数据量需求,确定一级磁盘阵列、二级存储设备和磁带库存储设备容量比例,建立与业务应用要求相匹配的分级存储策略,并能够实现数据在不同存储介质的有效迁移。 7 数据运行与维护管理

7.1 目标

建立主机和数据运行与维护各项管理制度,规范运行与维护业务流程,有效开展运行监控与维护、故障诊断排除、数据备份与恢复、归档与检索,以保障国土资源数据库正常运转,使系统、数据库在灾难发生时快速进行原系统恢复,以保证数据的安全性。 7.2 管理过程

数据运行与维护管理应包括以下主要过程:

7.2.1 制定数据运行与维护方案

制定科学合理的数据运行与维护方案。具体内容包括:

1) 根据应用需求、破坏程度、经济损失、社会影响的程度,划分应急处理等级和响应时间,并制定数据运行与维护计划;

2) 明确相应的组织体系,确定职责任务,落实防范重点和关键环节; 3) 制定工作程序,建立保障系统。 7.2.2 数据备份与恢复管理

根据数据备份制度和备份策略,按照操作规程进行系统和数据日常备份,在系统出现异常时根据采用的备份策略进行恢复操作。

1) 制定数据备份策略,确定各类数据需备份的内容、时间及方式; 2) 尽量实现数据的全自动备份和跨平台集中管理;

3) 定期开展数据备份,以防止由于系统意外故障造成数据信息丢失; 4) 制定数据恢复预案,做好详细的灾难恢复计划,防备数据丢失; 5) 对介质的进行有效管理,对历史数据进行定期归档;

6) 根据灾难恢复计划,应定期进行灾难演练,以防备系统崩溃和数据丢失。 7.2.3 日常管理监控

按照维护计划定期进行数据资源目录、数据库系统维护,确保数据库得到经常性的监控、维护和优化。主要内容包括:

1) 数据库一致性检查;

2) 数据目录和索引更新与重建;

3) 系统数据库备份以及用户数据库备份; 4) 文件大小检查; 5) 系统冲突性检查;

6) 监测批处理、数据查询作业是否正确执行; 7) 查看日志的错误;

8) 复制日志代理的运行情况;

9) 复制分发清除作业是否正确执行;

10) 整理数据库碎片,监测数据库大小、增长情况; 11) 监测磁盘自由空间、释放磁盘空闲空间; 12) 监控用户操作和使用数据情况。 7.2.4 数据归档与检索

TD/T ××××—××××

根据数据使用的频率、数据量和磁盘容量进行数据离线归档,在需要情况下,可实现归档数据检索在线处理。 7.2.5 监督和评价

1) 聘请或委托专门机构,定期检查评估数据运行与维护管理情况,按月通报检查结果,并提出改进意见;

2) 聘请有关专家、用户担任监督员,对数据运行与维护管理进行监督,并定期报告监督情况;

3) 由第三方监控数据管理系统安全运行状态,形成定期监控报表;

4) 月度检查情况、监督员监督报告和监控报表将与目标考核挂钩,并作为数据中心运行评优的重要依据;

5) 定期对数据中心的运行状况进行审核和评价,察看系统是否仍处于有效适用状态,为数据中心数据管理与维护工作的改进和扩展提供依据。

7.3 技术要求

1) 数据文件的管理尽量采用元数据管理方式,并定期对元数据库进行管理和维护;

2) 可采用数据安全综合监控管理平台、数据访问行为控制、数据安全综合审计等进行数据运行与维护综合管理;

3) 数据运行维护过程应采用实时监控、定期维护与应急故障处理相结合的机制,实时监控能实现动态监测系统软硬件运行状态,并实现对用户访问、查询、下载进行监控和记录;

4) 按照特定周期,对各系统进行定期维护和性能调优;

5) 制定全备份、增量备份、累积备份等备份策略,并能使数据备份工作以自动方式进行,采用多层体系结构的备份软件,实现数据备份的统一管理,保证数据一致性,根据应急处理等级和响应时间要求,及时处理系统故障,保障数据库正常运行;

6) 系统崩溃后,应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完成数据库的还原与恢复,恢复方式可采用全盘恢复、个别文件恢复和重定向恢复等方式,采用灾难恢复技术,应支持对整个系统的恢复;

7) 备份与恢复系统应考虑网络带宽对备份性能的影响、备份服务器的平台选择及安全性、备份系统容量的适度冗余、备份系统良好的扩展性等因素。 8 数据更新管理

8.1 目标

根据国土资源数据中心有关规定和各类专题数据库运行管理职能,建立可持续的数据更新机制,由数据库更新职能部门对通过生产、汇交或交换获得现势数据完成本级中心数据库的版本升级,实现数据库更新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现势性,并确保数据更新能够满足有关数据管理和应用要求。 8.2 管理过程

国土资源数据中心各类专题数据库更新由具有数据库更新职能部门具体负责。数据库更新管理应包括以下主要过程: 8.2.1 制定数据库更新策略

建立有效的数据库更新方式,实现数据的定期、有效更新。按照事件数据的发生周期进行数据库的定期更新。数据更新可采用多种方式,在对数据进行远程更新时,设定相应的更新频率(按年、按月、按季度、实时)、更新范围(整体、部分)、传输方式(网络、物理介质)、更新方式(脱机检查、联机更新)和历史数据保存方法等。 8.2.2 更新申请与审批

根据国土资源数据中心数据管理现状,专题数据库更新一般由业务部门提出申请,经主管领导审批同意后,数据中心执行更新;日常业务数据更新根据系统权限管理功能自动实现更新;基础地理数据库一般由数据中心负责更新。 8.2.3 更新执行

7 采用既定策略进行数据更新操作。主要包括更新实施前的数据备份、更新数据与元数据一致性处理、原版本数据归档和新版本数据生成等。 8.2.4 更新确认

数据中心或负责更新的业务部门应对更新的数据进行检查,并更新相关系统元数据记录。在数据更新结束后,系统将对数据更新的过程记录日志,以备审计和回溯。 8.3 技术要求

1) 数据更新应按照相应的权限管理、审批程序和操作规范执行;

2) 专题数据库设计应做到最小冗余,避免内容重复,权威机构确定并更新权威数据,不允许跨部门直接对其他专题数据库进行更新;

3) 各数据库之间应建立数据关联,数据更新时从已建数据库中自动提取相关信息,并进行逻辑检查,保证数据更新的一致性;

4) 采用远程数据更新需要使用符合国家保密要求的网络; 5) 系统应对数据更新的过程记录日志,以备审计和回溯;

6) 数据和数据库更新时,需要根据数据管理系统功能设计同时更新数据中心相应元数据和数据资源目录。 9 数据共享与交换管理

9.1 目标

按照统一的数据服务模式,建立基于网络的国土资源数据共享与交换系统,为用户提供多种方式的共享服务,并实现各级数据中心之间的数据安全、可靠的交换。 9.2 管理内容

9.2.1 数据分级分类管理

基于国土资源数据的公益性、保密性等要求以及用户群等因素,对国土资源数据进行分类分级管理,主要包括数据共享等级划分、用户分级分类、数据共享方式和数据共享措施等。 9.2.2 建立数据共享交换服务机制

建立规范化的数据共享与交换管理机制,保证共享与交换系统的稳定持续运行。 1) 参照国家、行业标准,制定数据中心数据共享与交换相关技术标准;

2) 根据数据性质不同,采用用户分级制度,按照用户的权限提供数据共享服务;

3) 涉密数据和非公开数据的认定参照国家或部门有关规定,申请单位应具备相应资格。 9.2.3 建立数据共享与交换系统

数据共享与交换系统建设主要包括基础平台、共享与交换服务体系、信息发布与用户管理体系三个部分。

1) 基础平台主要指通信网络平台和数据库平台;

2) 共享与交换服务体系由目录服务、数据服务和功能服务等组成; 3) 信息发布与用户管理体系包括信息发布方式和用户服务管理等。 9.2.4 数据共享与交换审核

依据数据服务流程,由相关人员对共享与交换数据进行审核,确保运行过程数据安全和数据质量。

9.3 技术要求

1) 共享和交换数据应符合国家信息安全和保密相关规定,内容包括元数据、数据实体、以及其它相关信息;

2) 非涉密数据交换可采用网络远程方式进行,数据内容应以电子报盘数据内容及电子报盘压缩数据包格式进行;对于数据量小、非涉密数据可通过Internet等提供在线方式进行;

3) 共享与交换数据库采用单独的服务器,并与内部网络系统实现物理隔离,共享系统应具有用户统计管理功能,针对不同共享用户和不同服务内容应规定响应时限;

TD/T ××××—××××

4) 利用中间件技术,或其他相关的传输服务程序,保证当在传输过程中发生的各种异常情况时,将数据安全、可靠、完整地传送到目的地,数据交换系统需提供日志、审计、查询、监控等辅助功能,以增加数据交换过程的透明度,提高数据交换过程可管理性。 10 数据安全管理

10.1 目标

以数据安全为重点,统一规划,建立信息安全认证体系、运行环境的安全保障系统和功能完备的容灾备份系统,确保数据中心的物理安全、网络安全、系统安全和数据安全。 10.2 物理安全

1) 原则上,国土资源数据中心物理安全应满足《GB/T 22239-2008信息安全技术 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第三级物理安全的技术要求;

2) 涉密系统使用单位须依据国家的有关规定和法律法规建立保密管理制度。 10.3 网络安全

1) 国土资源数据中心应具备性能较为完善的网络安全设施,非涉密系统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应符合《GB/T 20270-2006信息安全技术 网络基础安全技术要求》;

2) 涉及国家机密、部门敏感信息的局域网的安全标准不得低于《GB 17859-1999 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划分准则》中规定的第二级-系统审计保护级。

10.4 系统安全

1) 国土资源数据中心应依据国家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的相关规定和《GB/T 22240-2008信息安全技术 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定级指南》确定本中心信息系统的安全保护等级; 2) 涉密信息系统建设使用单位应当依据《BMB20-2007 涉及国家秘密的信息系统分级保护管理规范》的有关要求,加强涉密信息系统运行中的保密管理,定期进行风险评估,消除泄密隐患和漏洞。

10.5 数据安全

1) 所有汇交的数据资料应严格按照有关数据资料管理规定进行分类存档管理;

2) 应设立信息安全管理工作的职能部门,配备专职安全管理员,负责数据中心数据安全工作,并与关键岗位人员签署岗位安全协议和保密协议;

3) 根据国家保密有关法律法规,组织完成数据安全定级工作,明确制度、分清职责、分级管理、逐级落实;

4) 应采用数据加密、数字签名、数字证书及内容防篡改等技术,防止敏感数据被非法访问、修改和破坏,保证数据的完整性;

5) 应具备数据访问的身份鉴别、安全标记、访问控制、可信路径、安全审计、剩余信息保护等功能的用户识别系统,按照“用户级别及权限”的规定来授权用户对资料的访问,防止越权访问或未授权的有意或无意地泄露、修改或破坏数据; 6) 对于通过非网络下载形式提供的数据共享服务(包括涉密数据),定期将数据提供合同、协议或其它有效凭证的复印件等进行归档和备案;

7) 重要大型数据库必须运行于专门的服务器或工作站上,并实现异地备份;

8) 在数据资源终止阶段,对于数据转移、暂存和清除、设备迁移或废弃、存储介质的清除或销毁等活动须按照《GB/T XXXXX-XXXX信息安全技术 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实施指南》的要求执行,如果是涉密数据,应该按照国家相关部门的规定进行转移、暂存和清除;

9) 涉密数据资料的存储、传输、共享、使用应指定专人负责,并严格按照国家有关保密的法律、法规执行。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国土资源数据中心数据运行与维护管理要求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各级国土资源数据中心的数据管理、运行和维护,保证国土资源数据安全和数据服务功能实现,根据《国土资源数据中心数据管理与维护指南》的原则和基本要点,制定本管理要求。

第二条 国土资源数据中心应本着科学、高效、共享、保密的原则进行数据的汇交接收、组织建库、数据存储、运行与维护、数据更新、共享交换等运行维护管理工作,实现数据管理的安全和规范化。

第三条 本要求适用于国家、省和市县级国土资源数据中心数据管理与维护工作。

数据管理与维护的基础条件

第四条 为了保障国土资源数据中心数据安全和系统的正常持续运行,数据中心需具备以下场地条件、软硬件基础设施和人员组织:

1. 具备与信息系统安全等级相适应的独立工作场地和机房。制定机房管理规定。

2. 具备必要的网络相关设备、信息安全设备、数据库服务器、WEB服务器、数据存储备份设备等和数据库管理系统和数据存储管理平台。制定软硬件设备管理规定。

3. 根据需要和实际条件建立与级别相适应的电子政务专网、内部局域网,恰当处理与Internet的连接关系,应将涉密网和非涉密网物理隔离。制定网络管理规定。 4. 应制订数据管理工作预案,建立相对独立的容灾系统,有条件的可建立异地容灾。 5. 应设置固定岗位并配备相应数量工作人员,明确职责分工。制定数据中心人员组织管理规定。

数据接收管理

第五条 国土资源数据中心应依据有关行政管理机关授权制定相应的数据成果汇交管理办法等相关制度。

1. 数据接收应由数据中心具体统一负责,各责任单位分工协作完成。 2. 应明确数据汇交的责任单位和汇交数据范围。 3. 应明确数据接收的程序。

4. 应明确数据汇交的内容、方式、期限、责任和义务等基本要求,以及汇交数据的检查、审核、登记、保存技术方法。

5. 应指定专门人员负责数据的接收、审查、签收和接收后数据的管理。

6. 涉密数据的汇交须根据国家有关保密的法律、法规执行,涉密数据不得通过Internet进行汇交。

数据组织与存储管理

第六条 国土资源数据中心应制定数据组织管理规范。

1. 以相关标准为依据,形成一套完整的数据库数据组织规范和存储框架,便于数据中心各类数据库统一应用服务。

2. 针对数据中心管理的海量各类国土资源数据,根据专题、区域、类型等特征建立数据资源目录,实现数据资源统一管理和共享服务。

第七条 国土资源数据中心应制定数据存储管理规范。

1. 制订数据生命周期管理策略,实现分级存储管理,提高对海量国土资源数据存储管理水平。

2. 采用国土资源信息核心元数据标准,并建立元数据库。

TD/T ××××—××××

3. 制定严格的质量检查和控制制度,统

一、规范数据入库管理。

第八条 国土资源数据中心应制定数据存储归档管理制度。

1. 制定数据存储管理策略,明确数据存储模式、要求等内容。 2. 制定数据归档管理制度。明确数据归档流程。 3. 制定数据档案管理制度。

数据运行与维护管理

第九条 国土资源数据中心应制定数据的运行与维护管理制度。

1. 制定科学合理的数据运行与维护方案。

2. 明确数据运行维护人员的职责、工作内容、安全操作规范等事项。

3. 明确数据中心的日常维护、例行巡检和监控管理内容,实行异常、突发事件报告制度。 第十条 国土资源数据中心应建立数据备份与恢复管理相关制度。

1. 应对备份信息的备份方式、备份频度、存储介质和保存期等进行规范。

2. 应根据数据的重要性和数据对系统运行的影响,制定数据的备份策略和恢复策略,备份策略须指明备份数据的放置场所、文件命名规则、介质替换频率和将数据离线运输的方法。

3. 应建立控制数据备份和恢复过程的程序,对备份过程进行记录,所有文件和记录应妥善保存。

4. 应定期执行恢复程序,检查和测试备份介质的有效性,确保可以在恢复程序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备份数据的恢复。

5. 应在统一的应急预案框架下制定不同事件的数据应急恢复预案,应急预案框架应包括启动应急预案的条件、应急处理流程、系统恢复流程、事后教育和培训等内容。

数据更新管理

第十一条 国土资源数据中心应制定数据更新管理制度。

1. 应建立数据更新管理制度,进行更新前,向主管领导申请,更新和更新方案经过评审、审批后方可实施,并在实施后将变更情况向相关人员通报。

2. 应制定数据更新策略,明确数据更新的责任单位、更新周期、更新方式。

3. 应建立数据更新控制的申报和审批程序,对更新影响进行风险分析,记录变更新实施过程,并妥善保存所有文档和记录。

4. 应建立数据更新日志,确保历史数据可追溯。

5. 应建立中止更新并从失败更新中恢复的文件程序,明确过程控制方法和人员职责,必要时对恢复过程进行演练。

数据共享与交换管理

第十二条 国土资源数据中心应制定数据共享管理制度。

1. 建立国土资源数据共享机制,保证共享服务有效运行。 2. 建立数据共享平台,制定数据共享应用策略。

3. 制定共享管理办法,确定共享数据内容、共享数据等级、数据共享范围、方式、措施等内容,明确数据共享审批程序、保密要求、用户责权、处罚措施等。 4. 建立信息发布平台,制定信息发布安全管理策略。

5. 明确信息发布的主体、审核程序、信息更新机制、信息安全策略等内容,以及突发事件的应对措施。

6. 应对共享用户进行审核,根据用户权限提供服务,防止越权使用数据。 7. 数据发布应建立用户登记、权限管理和数据发布审查等相关制度。

8. 对于涉密和非公开数据共享,必须满足国家有关保密的法律、法规要求。 第十三条 国土资源数据中心应制定数据交换管理制度。

11 1. 数据交换应实行统一领导,统一管理的原则。

2. 应建立数据交换标准体系,规范数据交换的格式、内容、元数据、技术文档等。 3. 应建立数据交换审批文件化程序,记录交换实施过程,并妥善保存所有文档和记录。 4. 数据交换需填写数据交换日志。

5. 数据交换管理应建立数据安全控制方案、用户交叉权限体系和实时监控机制。 6. 涉密数据的交换必须根据国家有关保密的法律、法规执行。

数据安全管理

第十四条 国土资源数据中心建立数据安全管理制度。

1. 根据数据安全工作的总体方针和安全策略,对数据安全管理活动中的各类管理内容建立相应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范。

2. 形成由安全策略、管理制度、操作规程等构成的全面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体系。 第十五条 国土资源数据中心应设立数据安全管理工作的职能机构。

1. 明确管理机构职责和安全工作的目标、范围、原则和安全框架等。

2. 设立安全主管、安全管理各个方面的负责人岗位,并定义各负责人的职责。 3. 建立健全数据日常管理操作规程。

4. 组织安全意识教育、岗位技能培训和相关安全技术培训。 第十六条 国土资源数据中心建立数据安全审批、检查和考核制度。

1. 应根据数据安全机构和岗位的职责明确授权审批事项、审批部门和批准人等。

2. 针对数据变更、重要操作、物理访问和系统接入等事项建立审批程序,按照审批程序执行审批过程,对重要活动建立逐级审批制度。 3. 记录审批过程并保存审批文档。

4. 制定数据安全审核和安全检查制度,规范安全审核和安全检查工作,定期按照程序进行安全审核和安全检查活动。

5. 应定期对各个岗位的人员进行安全技能及安全认知的考核,并对考核结果进行记录并保存。

第十七条 国土资源数据中心人员安全管理。

1. 应配备专职安全管理员,不可兼任。 2. 关键事务岗位应配备多人共同管理。 3. 应签署保密协议。

4. 应从在职人员中选拔重要岗位人员,并签署岗位安全协议。 5. 应指定或授权专门部门办理数据安全人员录用、调离手续。 第十八条 国土资源数据中心数据存储介质管理。

1. 应建立数据存储介质安全管理制度,对介质的存放环境、使用、维护和销毁等方面做出规定。

2. 数据存储介质在物理传输过程要严格执行审批制度,涉密介质必须经过审批才能带离机房或办公地点。

3. 应对存储介质的使用过程、送出维修以及销毁等进行严格的管理,对带出工作环境的存储介质进行内容加密和监控管理,对送出维修或销毁的介质应首先清除介质中的敏感数据,对保密性较高的存储介质未经批准不得自行销毁。

4. 应对介质归档和查询等进行登记记录,并根据存档介质的目录清单定期盘点。 5. 应根据数据备份的需要对某些介质实行异地存储,存储地的环境要求和管理方法应与本地相同。

6. 对重要介质中的数据和软件采取加密存储,根据所承载数据和软件的重要程度对介质进行分类和标识管理。

第十九条 国土资源数据中心密码管理。

TD/T ××××—××××

1. 根据国家密码管理局《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密码管理办法》,应建立数据中心密码使用管理制度,使用符合《国家密码产品生产管理规定》的密码技术和产品。 2. 应确保密码产品采购和使用符合国家密码管理局的要求。 第二十条 依据《涉及国家秘密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分级保护技术要求》、《涉及国家秘密的信息系统分级保护管理规范》等有关规定,制定涉密数据安全使用管理办法。 1. 应明确数据保密的边界和安全保护等级。

2. 应组织相关部门和有关安全技术专家对数据保密定级结果的合理性和正确性进行论证和审定。

3. 数据保密定级结果须经过相关部门的批准。 4. 保密数据传输过程要有严格的审批制度。

5. 存储、管理和传输保密数据的涉密系统网络建设与使用必须经过有关部门批准。

相关责任

第二十一条 在数据中心数据接收、组织存储、运行维护、更新交换过程中,明确职责和责任人,制订相应处罚措施。

第二十二条 本要求的解释权属于国土资源部。 第二十三条 本要求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参考文献

[1] SDS/T 1003-2004 科学数据共享工程技术标准《科学数据共享概念与术语》第1部分:概念

[2]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办法,公通字[2007]43号

[3] ANSIX 3.1 72-1990 美国信息系统国家标准字典(ANDIS)

[4] 国家科学数据共享工程技术标准《国家科学数据中心建设规范》,2005 [5] SDS/T 2313-2004,科学数据共享工程技术标准《科学数据中心(网)运行管理》 [6] 全国国土资源信息网络系统安全管理规定(试行),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2002 [7] 全国国土资源信息网络系统建设规范,国土资源信息化工作标准,2002 [8] 全国金土工程总体方案,国土资源部,2006年

[9] SZl999002-2001 成果地质资料电子文件汇交格式(试行)

[10] SZ1999XXX-200X 全国国土资源信息网络系统建设规范(试行) [11] GB/T 22239-2008信息安全技术 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

[12] GB/T XXXXX -XXXX 信息安全技术 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实施指南(报批稿) [13] BMB20-2007 涉及国家秘密的信息系统分级保护管理规范 [14] GB/T 13923-2006 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

[15] GB/T 20269-2006 信息安全技术 数据库管理系统安全技术要求 [16] GB/T 17798-2007 地理空间数据交换格式 [17] GB/T 7156-2003 文献保密等级代码与标识

[18] GB/T1.1-2000 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

[19] GB/T1.1-2002 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2部分:标准的规范性技术要素内容的确定方法

第五篇:发挥人力资源优势有利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范文模版)

发挥人力资源优势有利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有三个要点:一是由主要依赖资金、资源和劳动力投入取得经济增长,转向主要由科技进步实现经济增长。二是由关注近期经济增长,转向以人为本、把可持续发展放到优先位置。三是由依赖教育程度不高但数量庞大的劳动力投入转向提高劳动者素质换取经济增长。

我县人才队伍更为明显地存在着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优、素质不高等问题,特别是产业发展的急需人才、创业创新的高层次人才普遍匮乏,严重制约着县我经济提升后劲和竞争力

按照中央大规模培训干部的要求,近年来,武江区积极寻找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干部需要的结合点,努力做到因需施教、因人施教和因势施教,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

1、大力推进干部自主选学,因需施教。强化培训需求导向,根据每位干部提出的培训需求,进行统筹协调,研究制定干部教育培训计划。综合运用各种调查手段,采取发放需求调查问卷、召开座谈会、重点对象访谈等各种方式,调查了解广大干部的能力素质现状,分析掌握他们的培训需求,及时把广大干部最希望了解的知识、最渴望掌握的理论、最迫切解决的问题转化为培训课程,改变“教什么学什么”的传统方式,努力做到科学发展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干部成长缺什么就补什么。

2、根据培训对象分类教学,因人施教。对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的干部采用不同的培训方式,确定不同的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向。针对科级领导干部,加强党政“一把手”培训,根据岗位要求和工作地特点,围绕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宏观决策,综合协调能力,开设一些专题班次。针对中青年领导干部,主要培训内容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建设理论和中青年领导干部必备的其他知识。针对一般年轻干部,除了日常的培训学习,还通过挂职和放到基层、艰苦地方、关键岗位等办法,加强对年轻干部的培养锻炼,丰富年轻干部的阅历,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和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针对村(居)干部,注重学方法、学管理、学服务、学经验,进一步提升做好农村工作、服务群众的水平。据统计,去年以来,该区共组织各类培训班122期,培训干部5000多人次。

3、结合实际突出教学重点,因势施教。

按照区委、区政府提出的“一城一圈一带”经济增长极、实施“四个推进”的工作思路,结合该区的经济社会形势,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把教学重点放到提升干部发展经济、建设和谐社会的能力上,做到有的放矢。今年四月份,该区组织党政班子全体成员、经济口相关单位以及各镇、街党政一把手,带着征地拆迁安置、工业园区建设、推进城市化进程、发展循环经济等课题,赴长沙、武汉进行学习考察,开阔了领导干部的视野,拓展了在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工作思路。同时针对工业园区化工涂料企业集群的现状,该区聘请华南理工大学的化工专家开设讲座,引导干部对涂料化工建立科学、正确的认识,为涂料化工基地的建设扫清认识上的误区。

释放本土人才活力

重视人才引进、轻视培养提升,重外来人才、轻本土人才培养,是当前人才使用中的一个普遍现象。目前,我省农村富余劳动力达700余万人,其中高中以上学历只占14%,如果能加大职业技术培训,将形成巨大的人才资源。此外,农村基层还拥有一大批有一技之长的“土专家”、“田秀才”,中小企业中也还有一批技能性人才,把这些现有的人力资源开发好,提高自主消化吸收能力、研究开发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也将是宝贵的高技能人才资源。

姜堰市在这方面进行了实践。该市把农村种养业大户、乡村企业技术工人、农民经纪人等编入“乡土人才库”,进行统一培养、管理和服务。对拔尖乡土人才,定期邀请高等院校专家教授举办讲座,每年挑选部分乡土人才到院校重点培训,更新观念,逐步形成乡土人才高技能知识化格局。近三年来该市共选拔了1600多名“土专家”。通过科技合作技术入股,无偿使用特色品牌,降低准入门槛等优惠政策,吸引大批外流人才回归。

抓好四个结合,用好现有人才。一是培养与引进结合。贯彻“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优秀人才、紧缺人才优先培养”的新思路,实施人才培养工程,采取依托培养、选送培养、

联合培养、定向培养、挂职锻炼与交流、考察等多种培养方式,为贫困山区、经济欠发达地区培养一批“用得上”的各类实用型人才。把人才引进放到招商引资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对待,采取产业引进、项目引进、课题引进、管理引进等多种模式,引进国内外高层人才,开辟引进人才的绿色通道,重视和挖掘老专家的潜能和优势,弥补人才不足和断层带来的损失。引进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是高层次拔尖人才、复合型创新人才,是解决当前人才不足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二是主导与主体结合。把以政府为主导与企业为主体有机结合起来,把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各级政府的经济与发展计划,真正做到谋划发展同时考虑人才保证,研究政策同时考虑人才导向,部署工作同时考虑人才措施。企业改制中,因企制宜,力争用一人,改一个成一个活一个,“烂桃子”卖出好价钱。三是开发与利用结合。政府财政支持人才开发,鼓励支持企业设立人才研究开发机构,壮大高新技术研发人才队伍。用好一个人才,发展一个企业,带动一方经济,致富一批百姓。合理利用现有人才,是经济欠发达地区人才资源开发的基础工作。要尽可能把改善人才的工作与生活环境,做到以适当的待遇留人,营造良好的政策与用人环境,把凝聚人才的吸引力更高地定位在使人才成就事业的机会与发展前景上,实现以事业留人。四是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结合。建立和完善人才市场,发挥有形人才市场要素配置人才资源的主渠道作用,推进各类人才和用人单位两个市场主体到位,形成人才就业找市场,单位用人找市场的人才配置机制,搞好人才市场的网络化建设和劳动力市场建设,实现人才资源共享,完善无形人才市场建设,建立健全统一有序、开放竞争的人才流动机制,打破人才的地区、单位和所有制壁垒,融入全国人才市场体系。

上一篇:国土资源部失效文件下一篇:公务接待办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