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教学论文

2022-05-13

评职称或毕业的时候,都会遇到论文的烦恼,为此精选了《职业教育教学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历尽坎坷艰辛的中华职业教育社,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阳光雨露下,如老树逢春,生机盎然,据1992年的统计,中华职业教育社现有地方组织33个,团体社员62个,个人社员7000余人;自办和联办的各个层次的职业学校40所,在校生3万余人,历届毕业生26万余人;编辑出版《教育与职业》语文学习讲座丛书》《职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等书刊,累计发行400多万册。

第一篇:职业教育教学论文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提升职业教育教学质量

摘 要: 要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必须做到了解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把握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的内涵,掌握职业教育学生水平的现状,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等等。

关键词: 现代职业教育 教学质量 教育体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由此,我们可以归纳概括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升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已相当重要”。现阐述如何构建,怎么提高教学质量。

一、如何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战略问题,是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战略重点。在新的历史时期,职业教育发展将按照集约型、精品化、内涵式的发展思路,形成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统筹发展,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建立设施优良、产教结合、灵活开放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职业教育需求,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的中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

为了构建符合首都特点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首先加强政府对职业教育的统筹管理。健全市政府统一领导,相关职能部门分工明确、统筹有力、协调运行的领导管理体制。统筹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发展,做优中等职业教育,做强高等职业教育,做大职业培训。其次,明确职业教育发展重心,健全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整合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资源,积极探索多样化的中高职衔接办学模式,促进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在办学定位、培养目标和课程内容等方面有效衔接。探索发展本科及以上层次高等职业教育。再次,大力强化中、高等职业学校职业培训功能,鼓励中、高等职业学校面向社会积极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培训。最后,推动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沟通,支持职业院校与普通学校相互开放课程和共享教学资源。

二、具体措施

(一)坚持普教职教协调发展,增强中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能力。

江苏省成立高中阶段教育协调发展领导小组,省考试院成立高中阶段学校及五年制高职招生委员会,着力促进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为增强中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能力,建立经费保障制度,健全督导检查制度,创新队伍建设机制,坚持培养与培训并举、专职与兼职结合,努力提高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水平和整体素质,建设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

(二)改革招生考试制度,完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一是改进普通高校对口招收中职毕业生制度。积极建立适应职业教育特点的高等学校招生制度,根据社会人才需求和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不断完善“文化基础+专业理论+专业技能”统一考试、统一评分、统一录取的中职毕业生对口升学考试制度。二是稳步发展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重点强化五年制课程体系建设,全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发挥五年一贯学制的优势。

(三)发挥高职引领作用,促进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高职院校对口支援中等职业学校。组织高水平示范高职院校对口支援苏北中职院校,高职院校每年向中职院校捐赠资金、设备、图书,并指导专业和实训基地建设。二是高职院校参与指导中职校教学改革。2010年成立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指导委员会,邀请部门和行业企业代表及6所骨干示范高职院校的专家和领导,指导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三是高职院校带动中职校集约化发展。以专业为纽带,由高职院校或行业牵头,中职校和企业积极参与,成立了19个省级职业教育集团。

(四)积极开展试点完善职业教育体系。

建设创新发展实验区,完善区域职业教育体系。通过深化管理体制改革,深化办学体制改革,深化评价制度改革,创新队伍管理机制,推进中高职一体化办学。探索高职院校和中职校联合培养制度,鼓励省辖市创新发展实验区内市属高职院校与中职校面向初中毕业生合作招生,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实施3+2或3+3分段培养。

实施项目引导,增强职业教育体系与现代产业体系的适应性,加强品牌特色专业和专业群建设和加强高水平示范实训基地建设,深入推进校企合作、产教结合,支持建设150个左右与战略新兴产业、地方支柱产业、特色产业紧密结合的中等职业教育“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

深化“学分制”改革,探索发展“双专科”教育,完善“专转本”招生考试制度,高职与本科院校合作培养人才,加强中、高职教育沟通和衔接,延展技能人才培养体系,贯彻终身教育理念,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

三、提高职业学校教学质量

(一)明确目标与模块。

教育教学质量是靠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日积月累形成的。因此,应当向每一个学习单元或每一节课要质量求效益。在组织每一个单元或每一节课的教学时,都应当明确三大教学目标,即知识教学目标、能力培养目标和思想教育目标。还必须事前确定三大教学内容的模块,即基础模块(基本模块)、选用模块(提高模块)和实践模块(技能模块)。并且,要努力做好三大目标的融合和三大模块的协调。

(二)实施“五双”模式教学。

职教与普教的教育目标是有所区别的,其教育功效的差异性就决定了教学组织和方法的不同。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天然联系和与就业岗位的密切关联,决定着它在实施教学过程中的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之间的共融。为此,要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与效益,增强毕业生的就业适应性,就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实现双计划、双大纲、双课堂、双师资、双证书的“五双”教育教学模式与教学标准。

(三)提倡“行为引导型”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得当与否对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有重要影响。要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益,就必须适应客观现实的变化,改革不适应的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推行“行为引导型”等先进的现代教育教学方法,实现教师传统角色的转换。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知识积累与技能形成的指导者、引路者、合作者、促进者。学生要由被动学习改变为主动学习。教师应当是导演或主持人,真正出色的演员应当是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应当从“权威—依从”的关系变为“尊重—合作”的关系。

(四)注意做到因材施教。

针对职业教育学生的文化程度与基本素质参差不齐的现状,要提高整体的教育教学质量就必须做到因材施教。在具体组织教学的过程中,要切实把握好基础内容(基本部分)与选修内容(提高部分)的科学组合,协调教学内容的有效构成。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当尝试实施分层教学,并且制定实施差异化的评价尺度与考核标准,按照非统一化的衡量标准培养多样化的实用型人才,做到学以致用。

(五)按照新大纲组织教学。

随着经济社会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快,对职业教育的教学工作不断提出新要求。人才规格的调整和培养目标的变化等,要求作为教学实施基本依据的教学大纲具有全新的内涵,并在教学过程中严格按照新大纲组织实施教学工作。新的教学大纲主要包括教学目标与分解、重点难点、知识教学内容、能力训练内容、教学与训练的方法、技能标准、考核与检测的方式等七项基本构成内容。

(六)准确把握好几个“度”。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对于教育教学工作来说也无例外,要提高教学的质量与效益,既要进行科学的教学组织和充分的教学准备,又要认真彻底地“读懂”学生。因此,在实施某一课程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把握好五个尺度,即与其他课程的交叉度、理论知识的够用度、讲课内容的难易度、学生课堂的参与度、课外作业的承受度。要特别注意的是,既不能将学生的水平人为地拔高,更不能不负责任地降低要求。

参考文献:

[1]雷正光等.面向21世纪职业教育管理研究[M].科学普及出版社,1999.

[2]李超任.对高职课程改革中几个问题认识[L].《职业教育研究》,2004,1.

[3]耿金岭.加强高职院校建设的思考[L].《安徽教育》,2003(16).

作者:朱向军 陈澄

第二篇:中华职业教育社与职业教育

历尽坎坷艰辛的中华职业教育社,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阳光雨露下,如老树逢春,生机盎然,据1992年的统计,中华职业教育社现有地方组织33个,团体社员62个,个人社员7000余人;自办和联办的各个层次的职业学校40所,在校生3万余人,历届毕业生26万余人;编辑出版《教育与职业》语文学习讲座丛书》《职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等书刊,累计发行400多万册。中华职业教育社的历史上又记下新的篇章。

中国近代第一个职业教育团体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帝国主义国家为了重新瓜分世界而发生火并,中国的民族工业获得了发展的机遇一时的经济繁荣迫切需要各种专业人才,而当时的学校教育却严重地脱离社会生产和人民生计。致力于教育改革的黄炎培自1912年起,到国内10多个省、市调查职业界和教育界的现狀,又赴日本、美国、朝鲜和东南亚考察教育,从而萌生了沟通教育与职业、促进生产力发展的职业教育思想。1917年5月,黄炎培同教育界、实业界的蔡元培、严修、张謇、沈恩孚、宋汉章、聂云台、穆藕初和南洋侨领陈嘉庚等48人在上海联名发起组织了我国第一个职业教育团体——中华职业教育社。

立社之初,该社提出实施职业教育之目的是“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为实现此目的,开展了多方面的工作。

1,创办职业学校。

适应社会需要是职业教育的灵魂,“今时之社会所需何业,某地之社会所需何业,必一一调查,然后立一校无不当其位置,设一科无不合其要求”。根据这一原则,中华职教社在立社的第二年就创办了中华职业学校。当时校址选在陆家浜,因为“这一带贫苦无业者多”。学校先设铁工、木工、机械制图等科,是为了“使无力升学之学生得到适切之教育,以为职业之准备”。工科附设工场,商科附设商店、银行储蓄所,课堂学习与工场实习并重,师生共同劳动,教师结合实际讲授专业基础理论,学生在劳动中学习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学校管理实行学生自治,组织各种委员会,由学生管理学习、伙食,卫生、文娱和治安。学生修业期满,规定“先发修业期满证明书,在外服务或升学一年,取得成绩优良证明,始正式授予毕业证书”。这在“五四”运动时期,确是“敢为天下先"的改革行动。

中华职业学校培养出一大批适合社会需要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著名电影演员陈述说他终身受益的是中华职业学校的“金的人格,铁的纪律”;华罗庚教授把他的经验归为“骨干得之于本社的艰苦精神,血肉得之于清华的图书馆"。

除中华职业学校外,还创办了各个层次的职业学校、实习学校、函授学校、“伤残重建处”、“劳工自治区”和引入职业教育因素的比乐中学。

2,研究职业教育。

为开展研究工作,中华职教社先后成立了研究部和中等学校职业教育研究会、农业教育研究会、商业补习教育研究会,并开展了关于女子职业教育和军人职业教育的研究。1921年发起成立了全国职业学校联合会,以后演变为职业教育讨论会,每年举行一次专家会议。

研究工作十分注意实际调查,与职业教育有关的职教界、职业界、职业学校、毕业生服务、社会企业供求等状况,调查无不涉及。1932年在总结15年经验的基础上,编写了《职业教育的理论与实际》一书,介绍国外职业教育的概况、我国职业教育的简史,对职业教育的类型、课程、设施等进行了探讨,这是一本较全面地论述当时我国职业教育活动和问题的专著。

40年代初,发表了《中国职业教育理论的建立》。1942年提出并经全国职业教育讨论会通过《职业教育实施纲领》,指出实施职业教育的目的和职业教育在学制中的重要地位,并将职业指导纳入职业教育体系。

3,推行职业指导。

1920年,中华职业教育社成立职业指导部,编辑出版关于职业指导的书籍。1927年首创我国第一个职业指导的机构——上海职业指导所,主要业务为职业咨询、职业调查、职业训练、职业指导、职业介绍。

以后又增设海外职业介绍部,介绍专门人才去海外就业。

推行职业指导,调查职业种类、职工人数、职工代谢、未来职工及工商企业对就业人员的要求及数量、学生的学业和志愿等,了解和研究人才的供需,这是30年代“人才预测”的尝试。

抗日战争期间,在重庆、桂林、贵阳、昆明相继成立了职业指导所。据1943年第198期《社务简报》统计,历年各地受到职业指导和介绍就业的累计有11万余人。老社员方知达(原中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项南(原中共福建省委书记、职教社第六届理小会副理事长)青少年时,就是分别经上海职业指导所,桂林职业指导所介绍到呢绒厂和苗圃就业的。

4,试验农村改进。

1920年职教社成立农业教育研究会,对农村的风土人情、农民的生产及生活做了实际考察,深感我国农村贫穷落后,产生改进农村的思想。自1926年起,先后在江苏昆山徐公桥、镇江黄墟、吴县善人桥、泰县顾高店,浙江余姚诸家桥设立“农村改进试验区"抗日战争初期,在云南开远设立“莫坝新村”。

农村改进以“富教合一”为方针,以“提高农村生产力”为主旨,在一村或数村成立“试验区”。区内组织乡村改进会,开展劝学运动,开办民众夜校、补习学校、妇女识字班;举办“家事讲习会”、“农友参观团”;建立合作社、新农具推行所,推广农业机械和优良品种,提倡科学种田,修建公共仓库、公墓、托儿所、体育场、游乐园;成立“长寿会”、“济贫会”、“儿童幸福会”;进行“扩大爱乡之心以爱国”的教育,每天向农民讲“国事要闻”。

为了壮大农村改进的工作队伍,职教社先后设立“徐公桥乡村改进讲习所”、“漕河泾农学团”,采取实地工作、教师讲习、开会讨论的学习方式,培训扎根农村、服务农村的人才。

5,试验和推广函授教育。

1950年,中华职教社开办了函授师范学校,主要编写教材和自学指导,先后在原察哈尔省蔚县、河北省新乐县、山东省泰安县试验和推行函授师范教育。1954年和1957年先后召开了“函授师范教学经验座谈会”和“函授师范教育问题研究会”,探讨函授师范教育的任务、对象、教学计划、教学基本形式和一般方式,进行经验交流。

为贯彻党在文教事业上两条腿走路的方针,适应广大群众业余学习的需要,1962年在完成函授师范教育的试验任务以后,职教社又创办了中华函授学校,开设语文学习讲座,聘请叶圣陶、赵朴初、谢冰心、王力、吕叔湘诸先生讲课,集40多位专家、学者于一堂,给学员讲授语文,批改作业,可谓我国语文教学史上的创举。经过4年实践,总结出“讲课一播放录音和印发讲义一通讯教学三结合”的形式,这是一种在群众中开展业余学习的比较切合实际的形式,对帮助学员通过;自学提高使用语文这一工具的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中华职业教育杜社务全部停顿,机构解体。

从低谷中重新起步

在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名存,实亡的中华职业教育社得以复苏。1986年4月,中共中央统战部明确中华职业教育社“既区别于一般教育团体,又不同于民主党派,是一个具有统一战线性质的职业教育团体”。1987年4月,国家教育委员会通告各地教育行政部門指导职教社地方组织的工作,理顺了职教社和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的关系。

根据本社历史悠久和社会联系广泛的条件,中华职教杜于1983年先对职业教育发展中的问题开展了调查,然后召开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座谈会,讨论建立统,的职业教育领导管理体制和在适当的时间召开一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的建议;1985年又组织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香港地区的有关人士举行第二届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座谈会,交流论文,并重提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的建议;在第三次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座谈会上,提出了“改革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建立职业教育体系”、“发展职业教育与同步改革劳动人事制度”、“鼓励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办学"和有关“经费”、“师资"等6个专题及相应措施,为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的成功召开做出了贡献。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中华职业教育杜恢复工作以后,明确为振兴农村经济服务是研究和推行职业教育的重点。1988年该社承担了国家“七五”期间重点科研项目之一,《老少山边侨地区职业技术教育为经济发展服务的研究与实验》,选定云南省泸西县、安徽省金寨县、休宁县、重庆市壁山县、江北县和福建省晋江县为实验区。在当地党政部门统一领导下,经过3年的探索与实验,总结出“农科教结合”、“三教统筹”的经验,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

10年来,该社的地方组织恢复了上海中华职业学校、中华职业补习学校、昆明中华业余学校、新中华实验学校,并先后兴办和联办了一批初、中、高各个层次的职业学校。

“职业教育的基础是完全建筑在社会需要之上。”为适应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需要,上海中华职业进修学院连续举办英、日、德、法语种外语班,培养既会外语,又有专业知识和懂得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学员参加GRE和TOEFL统考,连年获得高分。上海中华职业学校的400名毕业生,在日商投资的花园饭店就业,饭店经理说:“400名经过中华职业学校培训的学生,是‘花园’最宝贵的财富。”安徽安庆中华职业学校与家庭、社会三方面配套,形成基地网络,通过网络发挥辐射功能,在本市8个县推广蚕桑业,促进了皖江地区的经济开发。河南郑州中华职业大学开设多种适应当地经济建设的专业,8年来,共招收1,9万名学员,就业率大专占65%,中专占85%。

这些职业学校继承和发扬了中华职业教育社的办学传统,白手起家,艰苦创业,采取横向联合、厂校挂钩、送教上门、按需施教等办学方式,学校办得很有成效。安徽阜阳中华卫生职业学校、郑州中华职业大学、上海中华职业进修学院等一些学校,被评为全国职业技术教育先进单位和省、市社会力量办学的红旗单位、先进集体。

“无职业界相当之联络,则教育仍与社会两橛。”福建中华职业教育社同企事业单位、普通高校联合,优势互补。1985年,逐步建设起一所拥有教学大楼、实习工厂、电子计算机室、语音教学室、电化教学实验室和教工、学生宿舍的初具规模的福建中华职业大学。

除上述工作外,中华职业教育社近几年来,还开展了以下工作:根据国务院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办公室的建议,与河北省联合在廊坊市开展职业道德教育试点,在此基础上配合部分省、市、中国民用航空公司、中国工商银行开展职业道德建设的试点;参加全国政协教育文化委员会组织的职业教育调研;为新疆培训少数民族职业中学管理干部;承担国家“八五”科研课题《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研究与实验》;参加职业教育立法工作;与国家教委、劳动部联合主办全国职业技术学校校办企业产品展销会。

10年来,中华职业教育社总社和上海、云南、深圳、,福建、广东、黑龙江等地方组织分别接待了美国、德国、日本、马来西亚等国家的职业教育代表团和职业教育工作者及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数百人次,并应邀赴美国、德国、日本、新加坡、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考察职业教育;开展职业教育民间性国际交流活动。

光照后人的宝贵财富

在旧中国,中华职业教育社由提倡实业教育到倡导职业教育:又由“就职业教育论职业教育”走向“大职业教育主义”,活动面由学校推向社会,由城市推向农村,然而,国难当头,职业教育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社会最困难、最要的生计问题”,也不可能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杜会里求得发展。正如黄炎培先生慨叹的那样,他们所抱“教育救国”的愿望,“努力无成成亦少”。因此,中华职教社发生了从“教育而外,匪我思存”到“担负起解除国难、复兴民族的责任”的转变,投入到抗日爱国民主运动的洪流中。为了倡导和推行职业教育,黄炎培两度不当教育总长,杨卫玉、江问渔分别辞去中国银行秘书长和河南省教育厅厅长的职务,为职业教育服务了数十年,历尽艰难,未尝稍懈。

中华职业教育社的新一代,继承发扬了社的奉献精神,艰苦兴业。昆明中华业余学校先后开设140个学科,工作人员和学员的人数比为1:500;上海中华业余补习学校复校,第一次报名的有4367人,所有招生,考试、评卷、开班等工作,全由自动结合起来的100多位社员、校友义务完成;郑州中华职业大学建校以前,许抱忠校长自费跋山涉水,到40多个县、市进行社会调查……凡此种种,无不体现出他们为祖国、为人民、为理想、为事业奉献的忠诚。

在数十年的实践与探索中,中华职业教育社形成了“职业教育社会化、平民化、科学化”和“要替国家做一番增加生产的准备功夫”及“敬业乐群”的教育思想;形成了职业陶冶、职业训练、职业补习、职业指导、农村改进和职业教育理论研究的职业教育体系;同时培养“一面探路、一面筑路”的创业精神、“鞠躬从未识艰难”的奋斗精神、“呕尽心肝一杜团”的奉献精神。这一切,无不为后人留下宝贵的财富。

在党的基本路线指引下,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步入新的发展阶段。在新形势下,中华职业教育社提出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同社的实际结合起来,在结合上下功夫,向结合求贯彻路线、方针、政策的实效,向结合求事业的发展和创新。”1991年10月《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要充分发挥中华职业教育社的作用。1992年12月,社的第六届理事会第四次全体会议提出,积极探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如何走改革、发展、繁荣职业教育的新路子,根据其统战性、教育性、民间性的特点,广泛联系教育界、经济界和科技界,开展理论研究,兴办职教事业,积极献计献策,主动适应加快经济发展和扩大改革开放的需要,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实现祖国的统一大业贡献力量。

作者:吴长翼

第三篇:提升职业教育教学质量 推进职业教育创新发展

编者按:2012年12月24日至25日,全省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工作会议在无锡市召开。这次大会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回顾总结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工作取得的成绩和经验,认真分析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研究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提升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推进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有关工作。省教育厅沈健厅长、杨湘宁副厅长出席会议并讲话,南京、扬州、宿迁、无锡4市的教育行政部门及省内8所职业院校分别介绍了加强职业教育质量建设的经验,无锡机电高职校、无锡旅商高职校、无锡汽车工程学校提供了展示现场。会议代表达成共识:教学质量是职业学校发展的生命线,只有坚持把提高质量作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来抓,才能促进职业教育更好地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本文为沈健厅长会议讲话节选,题目为编者所加。

一、提升教学质量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党的十八大强调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对职业教育下阶段改革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当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提升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我省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和城市低收入家庭。提升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技术,具备较强的就业竞争力,顺利实现就业,是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有效途径。省委省政府确立了建设教育强省、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奋斗目标。提升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没有高质量的教学,教育现代化就是一句空话。我们必须把提升教学质量作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来抓,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下大力气搞好教学、培养好学生。

提升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各地、各职业学校要善于抓主要矛盾,善于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努力开创职业教育教学工作新局面。一是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与经济产业发展对接度。按照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的要求,着力提高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吻合程度、教学内容与企业技术进步的同步程度、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程度,提高学生职业岗位适切度。二是着力提高学生继续学习、终身发展能力。要立足学生终身发展、服务学生终身就业,切实加强学生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改进学校文化素质教育,创新学校体育与艺术教育,全面提高综合素养,为学生升入高校学习深造、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三是全面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深入开展职业生涯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加强就业、创业服务和教育,建立毕业生就业质量跟踪调查制度,让每位学生都获得良好的就业机会与就业岗位,获得较高的劳动报酬,在较高就业率基础上,追求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就业,不断提高学生就业满意度,增强职业幸福感。

二、全面推进提升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重点工作

提升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既要立足长远,又要从基础着手,必须采取扎实举措,突出工作重点,着力加以推进,务求取得实效。

(一)切实加强学生德育工作。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自觉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切实把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教育放在教育教学工作的首位常抓不懈。大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突出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有责任心、有正义感、有奉献精神的人。加强德育课程建设,开齐开足国家规定的德育课程,充分发挥德育课程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完善职业学校德育内容和要求,改进德育方式方法,开展实践教育、体验教育、生活教育和养成教育,寓德育于课堂教学、学生管理、学生生活之中,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制定实施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督导评价标准,建立全员育人制度,形成人人育德、课课育德、处处育德的新机制。加强学生社团建设,鼓励学生自我发展、自我管理。

(二)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是当前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一是推进校企合作培养人才。要完善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学校主动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完善政产学研的协作对话机制,深化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推进行业企业全过程参与职业教育。探索引企入校、进厂办校、企业办校、校办企业等多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交流,选派职业学校干部和教师到企业挂职顶岗,聘请企业负责人、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到职业学校兼职。建立校企合作办学激励机制,表彰奖励校企合作优秀典型。“十二五”期间,全省重点培育200个左右校企合作示范组合。二是贯通中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要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开展中职与高职分段培养、中职与本科分段培养、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高职与本科联合培养试点,通过学制衔接、课程衔接、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等多种途径,构建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有机衔接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立交桥。三是科学设计人才培养方案。要加强顶层设计,根据知识、能力、素质一体化的培养要求,研制中等职业教育和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从2013级学生起,我省中等职业教育实行“2.5+0.5”、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实行“4.5+0.5”分段培养方式,校外顶岗实习时间原则上不超过半年。延长的校内教学时间,主要用于加强校内文化基础教学、实训教学和校外认知实习、教学实习。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技能课程总学时比确定为4∶6。

(三)扎实推进专业和课程建设。要充分借助行业企业资源,学习借鉴先进理念,不断提升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和课程教材开发水平。要全面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加强与产业对接,定期开展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吻合度调研预警,建立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和毕业生就业信息发布平台。优化职业学校专业结构,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相关专业,大力开发对接高新技术岗位、高薪报酬岗位、有发展前景岗位的专业,调整简单技能岗位、低薪报酬岗位、饱和过剩岗位专业。推进专业规范化、品牌化、特色化建设,到2015年,全省职业学校所有专业均达到合格标准,建设600个中等职业教育和五年制高职品牌特色专业。要进一步加强课程教材建设。借鉴国际先进职业教育理念,对接职业资格标准,吸收技能大赛成果,加快各专业大类课程教材开发。支持省级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开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试点,将试点工作重点集中到重构课程体系上来,着力开发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准确、职业能力分析深入、课程设置科学、校企合作紧密、职业资格标准融合的中高职教育衔接课程体系。“十二五”期间,全省重点开发100种左右中高等职业教育沟通衔接的改革创新示范教材。精心开设职业教育就业创业课程,加强和改进创业与就业服务,支持职业学校大力建设学生创业基地和项目,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四)不断深化教学方式方法改革。要坚持以教学方式方法改革为突破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稳步提高教学质量。要创新教学模式,提升课堂教学实效。坚持“手脑并重”,推行“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模式,开展项目教学、场景教学、主题教学和岗位教学,以生动具体的任务和逼真动人的场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探究学习、自主学习。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将难以讲授的理论、难以操作的技能,通过信息技术呈现给学生。开发网络课程、虚拟仿真实训平台、通用主题素材库等多种形式的数字化教学信息资源,增强学生运用网络资源自主学习的能力。进一步控制职业学校班额,2013年起,职业学校招生每班原则上不超过35人,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开展小班化教学试点和现代学徒制试点。坚持因材施教,完善分层教学制、走班制、学分制和导师制。健全学习困难学生帮助机制,建立拔尖学生特殊培养制度。制定职业学校优质课堂标准,建立课堂教学质量分析、评比和反馈制度,推进备课、上课、说课、听课、评课“五课”教研和示范课、研究课“两课”评比。到2015年,以校为单位将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满意度提高至85%以上。要不断提高职业教育信息化水平,在已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的基础上,加快统筹建设职业教育优质教学资源和全省职业教育信息化网络,实现职业教育“优质教学资源班班通”,通过开展信息化教学基本功大赛,广泛运用计算机模拟教学,推进“教育卡”工程,让每个学生都拥有终身学习的钥匙。改革传统办公模式,推行“无纸化办公”,实现职业教育教、学、管的“人人用”。

要创新教学评价模式,推行教育质量监测评估。健全以学校为核心、教育行政部门指导、第三方参与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鼓励引入行业企业、学生和家长参与教学质量评价。完善技能大赛制度。建立中等职业学校学业水平测试制度,测试课目包括公共基础课程、专业理论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推进职业资格证书考核与学业水平专业技能测试相融通。到2015年,实现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学业水平统一测试。把毕业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就业质量和用人单位满意度作为考核职业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到2015年,全省职业学校毕业生“双证率”达80%以上,当年就业率达95%以上、专业对口就业率达70%以上,学生就业满意度达90%以上,用人单位对职业学校毕业生综合素质满意度达80%以上。

(五)打造高水平教师队伍。提高教学质量,关键在教师。要认真贯彻落实全国教师工作会议和全省教育人才工作会议精神,把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作为提高教学质量最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强化师德建设,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实施每五年一周期的教师和校长全员培训制度。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完善职业学校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吸引社会高技能人才到职业学校兼职。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开展中等职业学校特级教师和五年制高等职业学校教学名师评审工作,造就一批职业教育专家、教学名师、学科专业带头人和校企合作、产教结合的优秀教师团队。制定全省职业学校名师工作室标准,开展名师工作室评选工作,充分发挥名师的传帮带作用。“十二五”期间,建设100个左右由骨干教师或行业企业专家领衔的名师(专家)工作室。全面推行新进教师公开招聘制度,实行编制到校、经费包干、自主聘用、岗位管理。完善职业学校教师职称评聘办法,探索在职业学校设置正高级教师职称。建立职业教育教学成果评选奖励制度,引导教师潜心教学。建立职业学校校长任职资格准入制度。采取切实措施,进一步提高职业学校教师研究生学历比例、高级职称比例和高级以上技能证书比例。

(六)着力提升教学管理水平。进一步加强学校内部管理,特别要加强教学工作的目标管理、过程管理和课程计划管理,不断增强学校领导和组织教学工作的针对性和规范性,确保教学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要进一步强化校长提高教学质量第一责任人的意识。完善校、系两级教学管理制度,建立校系结合、以系为主的教学管理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严格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报批、执行和滚动修改制度。建立教学视导制度,实行教考分离制度。开展教学、学生、后勤3项管理规范视导。完善省中等职业教育综合管理系统和职业学校教学管理系统,推进职业学校教学管理信息化。严格顶岗实习管理。优选顶岗实习企业,落实实习岗位,编制实习计划和实习大纲,做到定目标、定课题、定岗位、定师傅,并实行定期考核、定期轮换。

三、努力为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保障

全面提升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必须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投入更多精力,把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好、整合好、发挥好,形成工作合力,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各校要高度重视教学质量提升工作,立足全局、着眼长远,加快转变工作思路,坚持把提高质量作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抓实抓好。多做遵循教育规律、有益教学质量提升的工作,少做违背教育规律、影响教学质量提升的事情。各行业主管部门、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指导职业学校提升教学质量,协调落实教学质量提升的各项政策措施,监测职业学校教学质量提升主要指标。职业学校要切实履行提升质量的主体责任,学校校长要集中精力抓质量,把心思放在办学上,把时间用在治校上,把功夫下在提高质量上,及时推动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二要加大经费投入。各地要认真执行《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大财政教育投入的实施意见》,不断完善职业学校经费保障机制,保证职业教育投入占财政性教育经费合理比重,逐步提高职业学校生均财政拨款标准。要调整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方向,把提升教学质量作为支出重点,不断提高教学经费在职业学校支出中的比例。除少数没有完成职业学校布局调整、需要大规模基建的地方外,大多数地方要加快提高职业学校生均预算内公共经费标准,加大公共财政对教学质量提升的支持力度,要把30%以上的教育费附加、0.5%的职工工资统筹的主要部分用于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在2015年前,各地要确保职业学校教学经费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达30%以上。

三要建设优良校风。学校风气反映着学校的精神状态,影响着每位师生的心理与行为,在提升教学质量中起着重要作用。各地、各校要重视校风、教风、学风的建设,发掘学校优良传统,凝练学校办学特色,优化学校育人氛围。切实转变学校行政工作作风,树立服务教学、服务师生的工作理念,深入教学一线,了解真实情况、听取师生意见、解决基层问题。要切实转变教师教学作风,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潜心治学,勇于创新,以高尚师德、人格魅力、学识风范教育影响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要切实转变学生学习风气,严格学生管理,树立行为规范,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学习热情。排除社会不良风气干扰,加强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平安校园、和谐校园、阳光校园创建活动,为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提供良好的环境与风气。

(作者单位:江苏省教育厅)

作者:沈健

上一篇:酒店总经理招聘论文下一篇:干部教育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