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淀粉样血管病影像学论文

2022-04-27

摘要:目的:探讨赤峰市地区脑出血患者的发病原因及流行病学与临床特点。通过对2018年至2019年在赤峰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住院救治的120例脑出血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其流行病学与发病原因。结论:120例脑出血的患者中男性患者为72例,占60%,女性患者为48例,占40%。男性患者高于女性患者,汉族占54.13%,蒙古族所占比例为40%。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脑淀粉样血管病影像学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脑淀粉样血管病影像学论文 篇1:

脑淀粉样血管病:脑出血的另一大“元凶”


范 薇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委员,上海市医学会神经病学专科分会委员兼秘书。擅长脑血管病、帕金森病、癫痫等疾病的诊治。


生活实例:王先生今年68岁,前几日因突发头痛、呕吐、视物模糊,被送至医院急救。头颅CT检查提示脑出血。王先生的儿女赶到医院后十分震惊,连忙问医生:“我爸平日身体硬朗,血压正常,怎么会脑出血呢?”经进一步检查,王先生脑出血的原因被找到:并非由高血压所致,而是“脑淀粉样血管病”在作祟。
什么是脑淀粉样血管病

说起脑淀粉样血管病,很多人会感到非常陌生。

其实,脑淀粉样血管病与大家很熟悉的阿尔茨海默病“同病相怜”,近 80%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伴有脑淀粉样血管病。造成脑淀粉样血管病与阿尔茨海默病的共同“敌人”叫作“β淀粉样蛋白”。这种物质若沉积于神经元周围可造成痴呆;如果沉积于脑皮质和软脑膜血管,可造成脑小血管病变。

尽管脑淀粉样血管病很少有人知道,但并不罕见。有调查数据称,脑淀粉样血管病约占所有类型脑出血的15%,仅次于高血压,是导致老年人脑出血的第二位原因,且随着患者年龄的增长,发病率快速上升,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及寿命。
脑淀粉样血管病危害不小

脑淀粉样血管病有多种临床表现,包括脑出血性改变、脑缺血性改变及认知障碍等,多数患者早期可无明显症状。

 脑出血性改变

脑淀粉样血管病所致脑出血性改变包括脑叶出血、脑微出血及皮质表面铁沉积。其中以脑叶出血最常见,多发生于脑后部,可单发或多发,主要症状为头痛、恶心和呕吐,可伴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痫性发作等表现。此外,近一半的脑淀粉样血管病患者有脑微出血,可无临床症状,但可能与认知功能降低有潜在关联性。除脑微出血外,约60%的脑淀粉样血管病患者有皮质表面铁沉积,可引起具有特征性的临床症状——“淀粉样发作”,表现为发作性、短暂性、刻板的肢体无力或感觉异常,每次发作可持续数秒至数分钟。

 认知功能障碍

超过40%的脑淀粉样血管病相关脑出血患者生前有一定程度的认知功能下降,部分患者的认知功能改变发生在脑出血前。认知功能障碍可累及多个认知域,以执行功能、情景记忆和知觉处理速度受损为主,多以慢性、渐进性方式起病,脑出血可使认知功能障碍急性加重。

 脑缺血性改变

脑缺血性改变包括脑白质高密度、脑微梗死、血管周围腔扩大等。脑淀粉样血管病所致的血管周围腔扩大主要发生在半卵圆中心。
如何发现脑淀粉样血管病

诊断脑淀粉样血管病主要依靠临床症状与影像学检查。由于部分患者在发生脑出血前无明显症状,只能通过影像学检查来帮助诊断,如头颅CT或磁共振(MRI)检查等。若检查发现脑淀粉样血管病的特征性出血性改变(如脑叶出血、脑微出血、皮质表面铁沉积等)及缺血性改变(如脑白质高密度、脑微梗死、半卵圆中心血管周围腔扩大等),可诊断脑淀粉样血管病。必要时,须通过脑活检或血肿清除术取脑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确诊。
如何降低脑淀粉样血管病的伤害

脑淀粉样血管病不可逆转,且迄今为止尚无有效治疗手段。但在日常生活中,依然有不少措施可减少脑出血的发生,延缓痴呆进展。

● 警惕异常症状  老年人若出现反应迟钝、记忆力下降等认知功能障碍相关症状,家属应重视,及时带老人去医院就诊,进行头颅CT或磁共振检查,明确是否存在脑淀粉样血管病。

● 积极控制血压  脑淀粉样血管病有两大危险因素 —— 遗传性危险因素及非遗传性危险因素。高血压虽然不是脑淀粉样血管病的直接原因,但可使脑血管病变加重,进而显著增加脑出血发生的概率。因此,控制血压可有效降低脑淀粉样血管病相关脑出血的发生风險。

● 抗凝治疗须谨慎  目前多认为,脑淀粉样血管病是口服抗凝药的禁忌证。必须进行抗凝治疗的患者(如房颤患者等)可采用新型口服抗凝药(如利伐沙班或达比加群)替代,也可采用左心耳封堵术或消融治疗。抗血小板治疗可增加脑淀粉样血管病的出血风险,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既往有脑出血史的脑淀粉样血管病患者不宜进行静脉溶栓治疗。脑淀粉样血管病患者是否可以服用他汀类药物尚有争议。近来有研究提示脑出血患者可从他汀类治疗中获益。患者须听从医生指导,严格遵医嘱用药。

● 生活方式调节  保持良好的社会交往和睡眠质量,健康饮食,适当锻炼(如练瑜伽、步行、打太极拳等),有助于舒缓不良情绪,减轻压力,延缓痴呆发生。
延伸阅读

脑淀粉样血管病所致脑出血治疗原则与其他原因所致脑出血的相同。进行性意识水平降低的中等大小血肿患者可行血肿清除术,小血肿及轻微意识水平降低的患者可以药物保守治疗为主。

作者:吴旭青 范薇

脑淀粉样血管病影像学论文 篇2:

赤峰地区脑出血发病原因及其特点研究

摘 要:目的:探讨赤峰市地区脑出血患者的发病原因及流行病学与临床特点。通过对2018年至2019年在赤峰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住院救治的120例脑出血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其流行病学与发病原因。结论:120例脑出血的患者中男性患者为72例,占60%,女性患者为48例,占40%。男性患者高于女性患者,汉族占54.13%,蒙古族所占比例为40%。发病原因中高血压性脑出血占88.33%,发病季节多为第一季度和第四季度。赤峰地区脑出血的发病与性别、民族、季节及高血压等多种因素有关,有效的预防措施和积极控制血压至关重要。

关键词:脑出血;发病原因;高血压

脑出血是指非外伤性的原发脑实质内出血,其常见病因是以高血压合并小动脉硬化而破裂出血,也有微动脉瘤或是动脉血管瘤引起的破裂出血,还有脑淀粉样血管病、系统性、药物使用以及其他疾病导致的出血。在所有脑卒中占10%~30%[1],患者一般发病前无明显征兆,多数在活动后或者是情绪激动时突发起病,出血后血压会出现急剧上升,可以在数分钟至数小时内出血达到峰值,其症状表现为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偏盲,严重者将会出现意识障碍或者昏迷,更重者会临床死亡。因此脑出血是一种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的脑血管性疾病,其致残率高达80%~95%,发病后一年的生存率也仅为38%[2,3],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发病后会给家庭及社会带来极大的负担。赤峰地区是三面环山,西高东低,多山多丘的独特地貌特征,其地域范围内蒙古族居民较多,因蒙古族居民特殊的历史文化和赤峰独特的地理环境以及本地区的亚高原气候条件,从而形成了独特的生活方式及饮食习惯[4,5]。

脑出血的发病原因与种族、地区、饮食等多种因素相关。为找出患者的发病原因,需根据不同的病因所导致的损伤机制不同进行分析,由此为临床的防治提供有效的支持。

1 脑出血的病因进行分析总结

1.1 高血压性脑出血

目前研究报道造成脑出血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及病因为高血压。如果患者长期处于较高的血压状态下,将会使微小动脉的中细胞膜发生慢性的病理變化,中膜平滑肌细胞性状所发生的改变导致动脉分叉及远端位置的血管内膜出现透明样的变化。

临床上报道高血压是导致基底节区出血的重要因素,因常年高血压会所导致豆纹动脉发生病理改变从而引起破裂出血。其引起体机制为:不管是Willis环周围小动脉还是其支动脉的结构因长时间的高血压的影响都将会发生改变,这对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最为明显,因血液动力学改变后将会对管壁的冲击增加其局部破损而造成脑出血。高血压脑出血的病理机制除了原发性血肿占位影响,还有继发性血肿所导致的水肿与低灌注损伤甚至是血液毒性损伤[6]。

1.2 淀粉样血管病变所致脑出血

导致中老年脑出血的另一重要原因为脑内淀粉样血管病变。淀粉样血管病变与脑皮质的微出血有着密切的关联。其临床表现为脑叶皮质部发生出血,此类患者一般表现为多次反复发作的特征。β淀粉样蛋白在大脑皮质表面与软脑膜中小血管等部位发生大量积聚效应是淀粉样血管病变的病理性特征,其病变从软脑膜逐渐发展至皮质层深部。纤维素样的坏死,脑膜小动脉中层结构改变,从而产生微小动脉瘤,血管壁受到损坏使脑淀粉样血管病变在结构上的变化,因此会造成患者的反复性出血。

1.3 血管结构改变所致脑出血

脑血管先天性发育异常是血管结构畸形病变的一般表现,脑局部血管数量以及结构发生改变,因此对脑部原有的血液流动造成不利影响。此病因成为青少年及儿童脑出血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静脉引流系统是动静脉血管畸形的血流动力学平衡重要组成部分。现普遍认为,动静脉相互影响导致静脉压力的异常上升是动静脉血管畸形引起的脑部出血的重要原因。因引流静脉血管的梗阻、狭窄使血流阻力的升高,是引起动静脉血管畸形出血的另一原因。也有学者研究指出粗血管生成素、血管内皮因子及转化生长因子β等因子的影像使信号传输受阻,也可引起动静脉血管畸形出血。我们应对临床考虑为血管畸形而导致的脑出血患者尽快采取CT、CTA、MRI及DSA等相关影像学检查,进一步明确脑出血病因。

1.4 动脉瘤破裂所致脑出血

大多数的研究报告显示对于动脉瘤的成因考虑与动脉硬化、感染、创伤、先天性因素等有关系,但仍不明确。但对动脉瘤破裂后所导致的脑出血机制研究是比较明确的,其发病原因为血流动力学的变化而引起,与脑出血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这方面的研究表明其主要的因素有剪切力、动脉压力、搏动力、冲击压力等变化,均有可能会在动脉瘤的形成、发展到最终的破裂起到影响作用。

1.5 药物副作用所致脑出血

因梗塞性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明显增高,在临床上应用抗凝剂及抗血小板的药物明显增多,因此类药物所引起的副作用中死亡率及致残率最高的为脑出血,也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其中抗凝剂的作用主要为降低血栓形成。但根据相关报道表明长期应用抗凝剂会使脑出血的风险明显升高[7]。现以华法林最为常用的抗凝剂为例,随着应用华法林剂量及强度的升高,其副作用脑出血的发生率也呈现出持续上升的发展趋势,随之死亡率也同样呈升高走势。对于溶栓药物肝素的全量使用,应用于急性非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治疗时间窗内早期接受的静脉溶栓治疗,所造成脑出血发生率明显升高。通过以上药物的研究表明,抗凝或溶栓药物的应用,会引起人体自身凝血机制的失衡。目前因此药物的广泛应用而引起出血的风险明显增高,所以因药物引起的脑出血也将逐渐成为以后一项新的研究内容。

1.6 系统性或其他疾病所致脑出血

有自身免疫系统疾病或血液系统性疾病如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淋巴瘤、白血病等均可能会导致脑出血情况的发生。患者在临床上多以颅内多发的出血,出血量以某一部位为主,但只要出血就会引发病情的急剧变化,并有极高的致死率。因血液系统疾病所引起的脑出血大多数表现为血小板数的下降,以及伴有血小板功能异常情况的发生。因肝脏系统具有产生凝血因子的功能,所以肝脏类疾病会出现凝血功能障碍,从而加重脑出血的发生。因此凝血时间延长,肝功能异常均为导致脑出血的主要危险因素[8]。

2 脑出血后脑组织的改变

2.1 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变化

血脑屏障是人体重要的屏障之一,它属于血液、脑组织之间一层半透膜,有学者研究表明,若出现脑内血肿时,其脑组织因受压而导致缺血、缺氧等症状发生,影响基质金属蛋白酶的传到同侧大脑半球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9,10]。因凝血酶同样也是属于血脑屏障破坏重要原因,当脑出血的状况下,其凝血酶与受体之间相结合则会导致微血管内皮细胞的收缩,从而引起血脑屏障之间通透性改变,引起脑水肿的加重。

2.2 脑水肿形成的变化

脑出血出现后会逐渐演变成脑水肿,这也是患者病情加重的原因之一。患者出现脑出血,因局部受压脑部组织出现缺血、缺氧以及血管内皮细胞等因子的损伤,造成患者血脑屏障损害,从而引起血管源性的脑水肿。研究表明,脑实质出血受压之后,其中血红蛋白、凝血酶以及相应降解产物毒性作用,导致患者组织细胞受到破坏,进一步加重脑水肿出现[11,12]。

2.3 炎性反应的变化

对于临床的脑出血患者,也会出现炎性反应,因炎性因子参与疾病过程,从而会出现继发性脑水肿以及脑损害。脑出血主要的炎性反应表现为小胶质细胞活化、白细胞的侵润,因这些细胞均会释放毒性物质,会进一步造成组织出现损伤。这里炎性介质的参与会导致脑组织直接损伤,由促炎症因子、包细胞衍生物等参与,破坏血脑屏障,最终加重脑水肿[13,14]。

3 脑出血的一般治疗

脑出血治疗一般分一般保守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原则上是幕上脑出血小于30mL,幕下出血小于10mL以下保守治疗,幕上大于30mL,幕下大于10mL多选择手术治疗。对于一般治疗时首先要严密地监测患者病情变化,稳定患者一般生命体征,保持呼吸道通畅,纠正凝血障碍性疾病以及血小板异、调整血糖,控制血压等情况的处理工作,针对临床上脑出血患者发病初24h之内为出血急性期,大多数血肿范围会进一步增大,因此此时要严密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当出现症状加重时需要及时做好相应处理工作给予合适的体位,吸氧,保证脑血氧,行营养脑神经等综合治理。

3.1 急性期高血压的控制

脑出血患者在疾病急性期时因颅高压的加重会出现血压升高症状,因此,需要积极控制血压,以达到降低颅内压症状,脱水药物的使用是首选。患者血压收缩压不超过180mmHg时,不易降低血压,因患者脑部血流量骤然下降,会加重脑水肿的发生,因此,需要以降低颅内压为主。当收缩压在180mmHg以上时,其药物治疗首选为尼莫地平、拉贝洛尔静脉滴注治疗。

3.2 急性期的补液治疗

在脑出血的发病初期1~2天左右,因自身急性颅内压升高,会导致脑疝的发生。需控制输液总量维持在1500mL左右,后期每日输液量控制在1500~2200mL,要保持轻度的负平衡。在发病后3天,应当予以鼻饲为主,需保证患者正常营养、水、电解质平衡。使其以胃肠道吸收为主,若吸收差需在实施补液治疗,根据相应临床症状,结合有无消化道出血、有无发热、有无呕吐等并发症,进行剂量以及品种的调节。

3.3 降低颅内压治疗

脑出血患者常规予以20%甘露醇125-250mL每6-8h快速静滴治疗,30min内输完。针对临床上已存在脑疝,或脑干出血患者,应当加大脱水剂量。因昏迷不醒、意识模糊或换气不足会增加颅内压,应当保持通气功能,必要时予以气管内插管及呼吸机辅助呼吸,以降低颅内压。

3.4 外科手术治疗

对于外科手术包括血肿清除术、立体定向脑血肿穿刺引流、显微镜下手术治疗以及神经内镜手术治疗。以上手术目的是为了防止脑疝的发生。

4 病例报告

本研究主要对自2018年至2019年在赤峰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住院救治的120例脑出血患者的数据进行分析,探讨赤峰地区人群分布、危险因素、年龄分布的情况对脑出血的影响,从而为赤峰地区的脑出血提供科学有效的防治依据。

4.1 研究对象

2018年至2019年在赤峰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住院救治的120例脑出血的患者。

4.1.1 纳入标准:(1)头颅CT显示为脑实质内出血。(2)住院時间为正常治疗病情好转。

4.1.2 排除标准:(1)蛛网膜下腔出血排除。(2)脑干出血排除。(3)住院24h内出院的。(4)住院期间患者出现死亡的。

4.2 研究方法

对我院住院的全部患者病例进行病史的详细查询及系统的全身检查。完善患者的临床信息及一般资料,如既往有无糖尿病等病史、高血压时间、入院前诊疗情况及既往相关不良生活方式(饮酒、高盐饮食、吸烟),常规监测血压,常规生化检查,心电图等。病历分两组:手术为一组病例,非手术治疗为另一组病例。通过电话随访追踪病例预后,随访至2019年09月。

4.3 研究定义

脑出血的定义:结合头颅CT诊断为脑实质内出血,并符合WHO脑出血诊断标准。高血压的判断标准:在入院常规多次监血测血压测得血压值为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或既往有明确的高血压病史。对于诊断名曲的高血压又分(1)未治疗:未曾服用任何降压药物。(2)规则治疗:经过医院或门诊正规系统的接受降压治疗,无漏服。(3)不规则治疗:经过医院或门诊降压药物治疗但不规范有漏服及自行停药现象。

糖尿病:符合在1999年WHO公布的糖尿病诊断标准;吸烟史:每日吸烟在10支以上,时间1年以上;饮酒:平均每日饮白酒50g以上,时间1年以上。高盐饮食:每日的钠盐摄入量大于6g。

4.4 统计分析及数据

本研究通过运用SPSS 21.0统计软件对院方所获取的原始数据进行整理、逻辑审核(X±3S)后,对数据进行推断性统计。

4.5 结果

4.5.1 一般情况

自2018年至2019年共救治的120例脑出血的患者。年龄35-79岁,平均年龄为(58.5±3.0)岁,其中男性患者为72例,占60%,女性患者为48例,占40%。本省户籍为108例,占90%。外省户籍为12例,占10%。农村居民为78例,约占65%,城市居民为42例约占35%。蒙古族为48例,占40%,汉族为65例,占54.16%,满族4例,占3.33%,回族3例,占2.5%。手术为86例,占71.67%,非手术为34例,约占28.33%。手术病例与非手术病例中有明显差距,符合统计学意义(P<0.05)。

4.5.2 出血的危险因素

120例脑出血的患者中,高血压性脑出血占88.33%(106例);脑血管畸形而致脑出血占5%(6例),其他占6.67%(8例)。期中106例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中,18例为不明确患有高血压,88例明确患有高血压。在明确患有高血压脑出血的88例患者中,未服药控制、未监测血压变化的50例,不规则服药的29例,规则服药的9例;吸烟20例,酗酒8例,吸烟同时酗酒16例;其中已知高血压的患者饮食中为高盐饮食有45例,不明确高血压患者中的18例内,吸烟6例,酗酒3例,吸烟加酗酒4例。脑出血中高血压脑出血占的为88.33%,明显高于其他符合统计学意义(P<0.05)。

4.5.3 脑出血发病时间分布

第一季度共有病例48例,占40%;第二季度为28例,占23.33%,第三季度13例,占10.83%,第四季度均为49例,占40.83%。

5 讨论

本次调查引起脑出血的最高危险因素是高血压。本研究表明有效地控制高血压可以降低脑出血的发生率和死亡率。经研究表明脑出血的风险与酗酒及吸烟有直接关系,吸烟和饮酒量越大,越易发生脑出血。本次研究表明高盐高脂饮食也是引起脑出血的重要因素。结合以上调查结果得出:脑出血的形成是多种危险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所以通过合理地改善生活方式大多数人可以得到良好的预防及控制。现提示加强一级预防是目前医务人员的重中之重,根据群众的文化程度、年龄段的不同以及认知理解能力等需制定不同的宣传方式及内容,使其放弃那些不良生活习惯,坚持体育锻炼,合理改善膳食,从而预防高血压的发生。我们要利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高医疗机构首诊测血压制度执行率及健康体检工作质量,加强高血压病的筛查,尤其是对于初期、早发现的高血压及其他引起能脑出血高危因素进行积极干预。对农牧村地区的高危人群患者需定期随访,定时监测血压、反复宣传坚持服药、特别在脑出血好发的季节尤应重视。通过我们不断地评价及总结干预,改进工作方法,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意识和健康水平,从而降低脑出血的发病率。

参考文献:

〔1〕Elliott J, Smith M. The acute managemet of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 a clinical review [J].Anesth Analg ,2010(05):1419-1427.

〔2〕Brown DL, Morgenstem LB. Stopping the bleeding in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N Engl J Med, 2005, 352(08): 828-830.

〔3〕Tuhrim S.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mproving outcome by reduc-ing volume?N Engl J Med, 2008, 358(20): 2174-2176.

〔4〕佟伟军,张永红,刘永跃,等.蒙古族RAS及NOS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关系的遗传与分子流行病学研究[J].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28(03):459-460.

〔5〕王艳华,佟伟军,许群,等.蒙古族人群ACE基因多态性对高血压的影响[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5,39(05):320.

〔6〕蒋小群,郝子龙,王秋筱,等.脑出血患者出血部位与病因构成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3,10(05):259-263.

〔7〕刘鸣,蒋小群,游潮,等.应当重视脑出血的病因研究与规范化病因诊断[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3, 46(06):361-364.

〔8〕張芹,张拥波,李继梅,等.脑出血研究进展[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13,33(06):455-458.

〔9〕王建国.脑出血治疗中甘露醇、甘油果糖联合β-七叶皂苷钠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急救医学,2016,36(z2):10-11.

〔10〕Wan, H., Alharbi, B. M., Macdonald, R. L. et al. Mechanisms, treatmentandprevention of cellular injury and death from delayedeventsafter aneurysmalsubarachnoidhemorrhage[J].Expertopiniononpharmacotherapy, 2014,15 (2):231-243.

〔11〕文志刚.微创与开颅手术在脑出血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比较[J].中国急救医学,2016,36(z2):41-42.

〔12〕邱伟智,王佳音,黄金钟,等.血小板输注治疗对抗血小板药物脑出血患者围手术期出血的预防[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2017,43(05):261-265.

〔13〕王二玲,石彦杰,刘晓刚,等.依达拉奉对脑出血患者早期血肿扩大及疗效的影响[J].医药导报,2017,36(11):1280-1282.

〔14〕刘西坤,潘青松,刘建锋等.脑出血微创引流术后采取腰穿放脑脊液治疗重度脑出血32例[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19(06):81-82.

作者:姜晓东 李延辉

脑淀粉样血管病影像学论文 篇3:

76例急性多灶性脑出血的临床分析

【摘要】 目的:对急性多灶性脑出血(AMCH)的临床症状进行分析,并探讨AMCH的发病病因及机制以及AMCH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10月-2011年12月收治的76例急性多灶性脑出血的患者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收治的76例患者,由高血压引起41例,脑血管畸形引起21例,白血病及脑淀粉样血管病引起8例,其他病因引起6例,分别占患者总数的53.9%、27.6%、10.5%和7.9%。76例急性多灶性脑出血患者中,发病部位为基底节40例,脑叶部位23例,脑干和小脑部位为7例和6例,分别占患者总数的52.6%、30.3%、9.2%和7.9%。结论:急性多灶性脑出血疾病的病因很多,主要为高血压引起,多采用CT诊断,对出血部位及出血量进行检查。AMCH疾病发病较快,死亡率也较高,需及时处理和治疗。

【关键词】 急性多灶性脑出血; 临床分析; 高血压

急性多灶性脑出血(AMCH)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脑内2个或者2个以上部位的灶状出血,此种疾病在临床不常见,但发病快、病情危重、死亡率较高[1]。笔者所在医院对76例急性多灶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情况进行了回顾性研究,分析发病病因、临床症状、CT诊断,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临床依据,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10月-2011年12月收治的76例急性多灶性脑出血的患者病例。76例患者中,男45例,女31例,年龄50~75岁,平均年龄(61.53±4.31)岁。既往有高血压病42例,糖尿病12例,心脏病11例;酗酒6例,长年吸烟18例,白血病6例,淋巴瘤5例。65例患者为情绪过于激动或者活动时引发,11例患者在正常安静状态下发病。主要临床体征表现为:头痛62例,意识模糊不清(嗜睡、昏睡)20例,眩晕、恶心呕吐18例,肢体瘫痪20例。

1.2 方法

1.2.1 诊断方法 急性多灶性脑出血采用CT诊断,同时结合临床症状及体征特点进行综合诊断。

1.2.2 治疗方法 一般常用脱水剂,控制血压,降低患者的颅内压,采用预先防治的措施对肺部感染等并发症进行常规治疗。58例患者给予内科治疗:脱水剂降低颅内压、血压,抗氧化剂清除自由基,神经营养剂保护脑组织,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治疗原发病,控制并发症及营养支持等治疗。18例给予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术后给予内科治疗[2]。

2 结果

2.1 急性多灶性脑出血CT检查结果 76例患者CT检查结果:基底节出血者为40例,基底节出血并脑桥出血患者7例,小脑半球出血患者6例,脑叶出血患者23例。76例患者共出现183个出血灶,2个出血灶者48例(96个),3个出血灶者25例(75个),4个出血灶者3例(12个)。患者血肿为10~55 ml,平均为(37.62±1.3)ml。

2.2 急性多灶性脑出血病因 76例急性多灶性脑出血患者,由高血压引起41例,脑血管畸形引起21例,白血病及脑淀粉样血管病引起8例,其他病因引起6例,分别占患者总数的53.9%、27.6%、10.5%和7.9%。

2.3 急性多灶性脑出血的发病部位 76例急性多灶性脑出血的患者中,发病部位为基底节40例,脑叶部位23例,脑干和小脑部位为7例和6例,分别占患者总数的52.6%、30.3%、9.2%和7.9%。

2.4 急性多灶性脑出血治疗效果及死亡率 76例急性多灶性脑出血患者,其中58例采用单纯内科治疗,治疗死亡19例,死亡率为32.76%;18例采用手术治疗,死亡6例,死亡率为33.33%。手术治疗与单纯内科治疗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死亡率为32.89%。

3 讨论

急性多灶性脑出血(AMCH),是临床中较难治疗的一种疾病,此疾病的发病率正呈逐年上升趋势,死亡率较高,其发病原因多种,临床中发病病因有高血压、CAA(脑淀粉样血管病变)、动静脉畸形、动脉瘤、血液疾病和凝血异常疾病,尤其是高血压,是发生急性多灶性脑出血的主要原因。笔者所在医院76例患者中,高血压41例,占患者总数的53.9%。脑淀粉样血管病沉积在脑血管壁的中层和外膜,从而使脑血管壁扩张,导致血管破裂而出血。高血压可导致脑部的动脉发生脂质变性,也可使脑部的动脉出现支动脉壁的纤维素样坏死,从而形成小动脉瘤等。血压出现不稳定,易导致血管渗血,加大了形成多灶性脑出血的几率,因此治疗中,要保持血压稳定。急性多灶性脑出血患者中,有吸烟、酗酒习惯的患者,也增加了患AMCH疾病的风险[3]。

对于急性多灶性脑出血的诊断,多采用CT影像学检测,但也要结合患者的既往病史和临床体征进行综合诊断。AMCH的临床表现体征与脑出血部位及出血量密切相关,表现为2个或者2个以上多灶性体征,临床表现由多个病灶决定。因此诊断AMCH不能单凭体征判断,必须综合分析影像学检查结果。AMCH临床特征表现为:头痛、意识模糊不清(嗜睡、昏睡)、眩晕、恶心呕吐、肢体瘫痪等,因此要根据患者的情况、特征定位,老年患者如果长期反复脑部出血,考虑此种疾病的可能性,及时制定好治疗方案。临床报道,于笔者所在医院对患者出血部位检查,结果发生部位为基底节、脑叶及脑干、小脑,因此,患者需要给予CT检查,以确定急性多灶性脑出血病的发生部位。对于该种疾病的治疗,要采用对因和对症治疗。多数采用保守治疗方法,单纯内科治疗,控制血压平稳和降低颅内压,积极控制其他感染和并发症等,如出现出血量较大时,可采用手术治疗。笔者所在医院采用的单纯内科治疗和手术治疗结果显示,治疗效果较好,可有效控制死亡率[4]。

总之,急性多灶性脑出血患者的预后取决于患者的出血部位、出血量和意识障碍程度。因此,对此疾病,临床治疗时需要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 张琳,董亚茹,杨震,等.急性多灶性脑出血52例临床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2010,39(11):281-282.

[2] 周健.急性多灶性脑出血临床特点分析[J].亚太传统医药,2012,8(1):147-148.

[3] 张瑞华,孟繁花,杜会山,等.急性多灶性脑出血46例CT及临床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2010,39(5):49-50.

[4] 刘柏刚.急性多灶性脑出血临床分析[J].临床医学,2011,31(1):67.

(收稿日期:2012-04-17) (本文编辑:李静)

作者:刘宇

上一篇: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论文下一篇:中医院校人体生命科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