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实效性试析论文

2022-04-18

内容摘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分支,在发展过程中既存在思想教育的普遍规律,同时又具有自身独特的育人理念。新课改实施以来,在思政理念引导下我国德育课堂教学中更关注合作学习,更关注学生素养的提升,成为大学生德育实效性的关键。大学生正处于青春过渡时期,学习有激情,精神饱满,在合作讨论高校习研究,可以更好的互动。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德育实效性试析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德育实效性试析论文 篇1:

试析如何提高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素质教育也在不断推进,尤其是在当下的社会发展背景下,德育工作更是引起了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和关注。小学教育阶段是小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时期,所以开展有效的德育工作提升小学生的思想素质会对小学生产生十分重要的帮助和影响。但是现阶段我国的小学生德育工作实效性还不够高,如何提升小学生班主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成为一个重点问题,只有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和管理办法才能真正的解决这个问题。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

1.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开展现状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不断深入,之前只重视学生文化教育思维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社会的要求,尤其是在小學阶段,正是加强小学生品德教育的重要时期,所以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促进小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班主任是学生在校园经常接触的最重要的人之一,班主任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时代背景和社会需求创新德育方式,进而提升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我国的社会主义文明建设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而文明建设要从儿童抓起,小学生的德育工作成为重中之重,教育工作者应该正确认识德育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性,提高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并且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小学班主任的德育工作,促进小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2.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在新时期的发展进程中,我国教育行业也在不断适宜社会改革的中前进着,所以对于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只有不断为社会提供高素质的秀人才,才能保证祖国未来的发展。小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希望,加强小学生的德育教育才是促进国家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在教育工作中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认识到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尤其是小学班主任在开展德育工作时,提升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刻不容缓,进而辅助小学生日常的学习和生活,帮助小学生提升文化素质修养,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我国的建设和发展奠定更好的基础。

3.提高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措施

3.1 提高班主任的综合素质

班主任的综合素质是影响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关键因素,学校要积极做好班主任的培训工作,提升小学班主任的整体素质。在小学学习阶段,小学生们有着较强的模仿意识和能力,对于日常接触较多的人和事都会有所影响,班主任就是其中之一,所以班主任要自觉提升自身素质并且加强对自身的要求,用严格的道德规范和大量的知识储备不断充实自己。在道德意识方面也要严格约束自己,注意自己日常的仪表和言行,给学生做好榜样。德育工作的范围广泛,涉及到学生的思想和言行,尤其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班主任一定要时刻注重德育教育,把德育工作放在重要的位置,将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行为规范传输给学生们,帮助学生建立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和科学的道德标准,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

3.2 创新德育教育形式

班主任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创新和改革德育教育的途径和手段,在开展德育实践活动时,一定要充分激发学生的热情。班主任可以采取一些有意义的方式进行德育教育工作,比较好的方式就是举办主题班会,以班会的方式开展德育工作可以将其以一个轻松有效的方式带给学生,可以将德育知识以一个更趣味的方式呈现出来,结合艺术性和充分的知识,让学生以一种轻松、诙谐的状态下学习德育知识,提升自身文化素养。班主任也可以通过组织一些有趣的校外德育活动来开展德育工作,校外活动给学生带来新鲜感,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刺激小学生对外界环境的认知,更好的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小学班主任要在创新中不断探索新的德育工作方式,提高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3.3 注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

在德育教育工作中,班主任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和互动,消除学生对班主任的畏惧心理和距离感,班主任还要创设与学生进行语言交流和情感沟通的空间,认真对待、爱护每一位学生,并且关心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帮助学生解决遇见的难题。由于学生之间具有一定的差异性,班主任一定要注重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兴趣爱好,因材施教,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进而成为学生的朋友。班主任还要针对不同学生运用不同的教育手段,尤其要关注一些成绩较差、存在叛逆及自卑心理的学生,班主任要付出更多的精力、情感以及时间,要有耐心和爱心,循序渐进地引导他们,尊重和保护他们的自尊心,进而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3.4 创设德育教育环境

教育环境对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具有重要影响。首先,班主任要创设和谐的班级环境,要与学生一起讨论、研究,共同制定班规,促使学生树立主人翁的管理意识,让学生自觉维护和遵守班规,进而开展自我教育;班主任还要合理选拔学生干部,发挥每个学生的优势和特长,班主任还要积极取谈话和家访的形式,加强班级环境建设,争取家长的协助和支持。班主任还应该定期举办班会,通过班会开展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情操,调动学生参与班会的积极性。

4.结语

小学教育阶段对于学生的素质培养十分重要,班主任的德育工作也是对小学生素质培养的重要保障,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但是小学生的素质教育往往会被人们所忽略,所以为了进一步加强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良好的素质养成,班主任更应该把小学生的德育工作做好。做好小学生班主任德育工作,通过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手段加强学生的素质培养,这样有利于学生日后的学习和发展,更好的适应社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曾瑜莉.小学德育教育的创新性发展[J].考试周刊,2018(12):19.

[2]杨国强.试论走出当前农村小学德育实践困境的对策[J].考试周刊,2018(14):41.

[3]王芬.浅析小学班主任德育中实施“鼓励赏识”教育[J].考试周刊,2018(14):183.

[4]周凤平.刍议以德育为载体促进农村小学生个性发展[J].考试周刊,2018(16):33.

[5]陈杰.提高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探讨[J].考试周刊,2018(16):175.

作者:刘翔

德育实效性试析论文 篇2:

大学生德育实效性研究综述与提升对策

内容摘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分支,在发展过程中既存在思想教育的普遍规律,同时又具有自身独特的育人理念。新课改实施以来,在思政理念引导下我国德育课堂教学中更关注合作学习,更关注学生素养的提升,成为大学生德育实效性的关键。大学生正处于青春过渡时期,学习有激情,精神饱满,在合作讨论高校习研究,可以更好的互动。深化高校德育实效性教学改革,切实贴近新常态下的德育实效性教学理论保障,推动大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德育实效性 德育 素養

德育实效性理念彰显新课改的深厚的时代意义,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延伸与发展,德育实效性更贴近学生发展的实际,德育实效性的本质依然是关注人的发展的问题,是对人的质的规定。因此,德育实效性从本质上应当具有多维性。依据教育目的论上的说法,德育实效性更切合学生发展实际,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也即是人的社会性、生物性、的本质,同时又引导学生开放语言和思维的能力,完善自我、自由的本质,探究创造的本质,从而实现学生发展的全面之维。

一.大学生德育实效性研究综述

(一)关于大学生德育实效性内涵的研究

对于大学生这个概念的研究,学界有从生理发展上进行探寻,还有从心理方面、社会适应方面的客观规律上展开探索。臧全强在其研究中对新时代大学生进行了相关阐述,认为生活在信息多元化、庞大的网络信息渗透的时代,处在青春期的大学生,思维活跃但又不够成熟和稳定,具有很强的逆反性,对新生的事物敏感好奇,却没有足够的定力抵抗外界的诱惑和判断是非的能力,易造成思想的动荡,受不良信息和社会的伤害,在同龄中开始出现从众攀比的心理,追求新奇时尚,师长的话对他们的制约效率也逐渐减弱,学生开始出现不主动和师长交流的现象,导致出现心理逐渐呈现急躁、性格变化无常等特征,那么学校和德育老师需要给出相应的拯救措施,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1]。

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大学生是一生中最关键的成长期,思想具有不安定性,心理特征呈现动态化,新课程改革又极大地解放了学生思想,学生学习主体地位不断强化,给学校德育管理工作带来严峻挑战,只有实现学校德育工作转型,实施与新课改接轨的德育管理策略,才能为学校德育管理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2]。

关于德育实效性内涵的研究,山东师范大学孙夕辉在其硕士论文中提到了高校德育生活化,认为德育生活化理论是学校德育在传统德育基础上的创新和发展,它摒弃了传统德育中知识化、成人化等不合理成分,倡导学校德育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更加关注大学生作为独立个体的主体性,主张在生活中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避免德育理论与学生生活实际脱节的问题,促使德育落实到大学生的生活中去,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性让学生过有道德的、更好的生活[3]。天津商业大学张甜在其研究成果中对大学生家庭德育实效进行了对策研究,从德育要素、德育过程、德育结果三个方面出发对家庭德育实效性的基本内涵进行了深入探讨,认识到德育实效性的内涵要切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4]。沈阳师范大学秦爽在《普通高中的德育实效性问题研究--以沈阳市五所普通高中为例》一文中谈到了普通高中德育教学不受重视,德育效果不理想,德育内容比重偏差大,德育活动较少,效率较低,进而从德育动作的基本理念、基本原则、基本要求、学生主体、育人机制、外部环境等方面提出了较为充实的对策[5]。

(二)关于新课改背景下大学生德育培养的研究

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彭路在其研究成果中对高校教育模式中德育的总体特征进行了简要描述,中小学校学生德育水平下滑,德育活动弱化,侧面反映了德育师资和学生资源向中小学校偏离的状况[6]。

新课改环境下学校培养理念与学生德育培养方面,李晓阳在其研究成果中指出中小学校作为基础教育学校的组成部分,在基础教育结构体系中起着必不可少的作用,对基础教育的改革必然包括对大学生、中小学校的改革[7]。其中,基础教育培养理念的改革直接影响着基础中小学校的发展方向,基础教育结构的调整对基础中小学校在整个基础教育中的地位起到决定性作用,基础教育向大众化方向发展改变了基础中小学校的行业特色[8]。

新课改背景下学生德育教育进行了结构化调整,周明星在其研究中对其成因进行了深入探讨,其中谈到通过专门化的培养方式提高人才培养的效率迅速解决人才紧缺的问题[9]。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基础教育系统重组了培养理念,具体表现在加强了对于基础教育使社会产生的整体效益以及长远效益的重视[10]。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上也从重视专门化人才培养转向强调培养人才自由发展的可能性。在操作层面上则表现为以合并相关中小学校德育形式坚持“德育为先,先在育德”,将多门学科合并到多科性和综合性中小学校内,加强其竞争力,但也适量保留对本行业针对性强,在某一行业领域尤为突出的单科性高等学校[11]。

新课改环境下学生德育管理体制机制方面,李治水等人系统的分析了我国大学生德育在管理体制、教育教学体制和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等方面的发展存在的问题,倡导以教育教学为核心,以加强学校内部管理为基础,以落实体制管理改革为重点,从整体设计出发,采取逐层递进,统领全局,求真务实的改革措施[12]。

综上可知,随着新课改政策的深入实施,基础教育教学呈现较好的发展趋势,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目标趋势也正适合了时代发展的主题要求,大学生德育培养范式在于教育教学的内涵式发展,以上关于新课改背景下大学生德育培养的相关研究深入浅出,切合实际,主要强调了大学生个体发展的德育培养思路。

(三)关于新课改环境下大学生德育实效性的研究

新课改背景下实施新课改以来,广大中小学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积极探索新形势下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新载体、新途径、新方法,使中小学德育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新课改的深入实施,社会环境和教育环境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给中小学德育工作带来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13]。在高校德育课程建设方面,付会波在其研究中针对高校德育课程现况对学生个体、教学形式进行了分析,就德育学科与其他科目教学的关系、课程建设等问题进行了剖析,探讨了我国高校德育课程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了我国高校德育课程是否适合了大学生德育发展的主流趋势,是否具有实效性等原因,并提出建设性的建议[14]。在高校德育课程设置方面,李跃东在其研究中针对当下我国高校德育课程设置的目标精准定位于培养多元一体的复合型德育人才进行了探讨,指出了在现实运作中仍然出现课程搭配不合理、学校特色课程不突出等普遍问题[15],进而提出应在基础德育课程中增加人文教育,增强大学生德育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陶冶情操[16]。

(四)关于大学生德育实效性评价的研究

大学生德育实效性保障与监控体系的中心是评价,通过评价才能获得教育教学系统输出的比较全面的信息从而使反馈和调控得以进行。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对德育实效性评价进行了研究,也是从80年代开始加强对评价方式研究的重视。目前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每个学校的评价指标与权重不尽相同。从评价方式来看,目前评价方式大致分为五种类型:学生评价、督导专家评价、同行评价、自我评价、领导评价。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中最基本的有两种方式自评和他评。自评是教师主动参与、体现主体地位的一种很好的方式。他评是将事先设计好供学生使用的課堂教学调查表,由任课班级的学生根据他们对课堂教学过程和效果的主观印象来回答,评价结果也是按百分制来进行评分[17]。

通过以上文献分析,现有的研究成果主要是对德育实效性评价意义、评价主体、评价方法等方面进行理论研究,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作用。综上所述,在新课改大环境下研究旨在针对大学生德育实效性发展的对策进行系统研究,细化对德育课程教学实效性保障问题的研究,以满足大学生德育发展需求,科学优化整个德育课程教学实效性保障过程,系统构建德育教学实效性评价体系,推促大学生德育实效性的科学化、系统化提升。

二.思政理念下大学生德育实效性提升的对策

(一)引导学生确立积极有效的学习理念

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融汇在德育实效性的始终,武汉部分高校在进行“合育”实验过程中,首先抓住了学生的可塑性这一要点,全方位实施学生“合群、合作、合享”能力培养的教育活动。德国教育人类学家弗李特纳谈到:“可塑性是每一个阶段生活本质的改变,至少是行为受外界影响,尤其按计划的目的,发生的有规则的改变”[18]。尤其是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还未成熟,通过德育实效性的涉入,着力开发其潜质,为以后人生发展之路奠定基础。武汉大学生实施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是其自身成长、成材的必由之路,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武汉部分高校德育实效性中得以充分施展,极大促进了学生多维度的自我完善与提升。

(二)加强学生德育学习指导与组织管理

学生的自我组织与自我服务是适应生活、社会环境的需要而设定的,充分体现出学生在德育实效性的影响下快乐健康的成长,也是为其成长成熟奠定基础。作为新时代的教育模式,德育实效性是对人的可塑性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武汉部分高校充分发挥学校育人氛围,以“合育”为思想引领,开展班会展示活动,正如每个班级体在正副主任的带领下,做了精心的准备。活动的主题鲜明,形式多样,全员参与,画展、演讲、写作、个人作品展示等。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在对学生研究时,依据年龄阶段划分了幼儿学校、少年学校、青年学校的教育过程,确定了不同具体的教育目的,根据人的兴趣要求来开设课程和编制教育计划,任何一个教育家都是按照人的可塑性、未完成性来开展教育活动的。武汉部分高校以班级为育人阵地,开创“合群、合作、合享”实验教学,结合学校开展的“德育实效性”活动,使学生明白责任重于泰山,团结力量大,在生活中、学习中应承担相应的责任,发扬团结合作的精神,促进个人的健康成长,增强自身的服务意识和责任感;才能更好地维护集体的荣誉,为创建优秀班集体打下基础。

(三)创新德育实效性管理,坚持立德树人

创新高校德育教育管理,首先应坚持立德树人的基本原则,引导学生在学习德育知识的同时先要修养身心,磨炼德性,这也是德育素养提升的灵魂基础。所谓德性,就是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人的内在信仰和准则的一种优良品质,也就是说,德性是一种尚未见诸于“行”的品性、察赋与特质比。显然,德性的形成过程并不是天赋异察,当然更不是后天的一种机械程序—它是一个生成性的建构过程。以人的自由发展为出发点的德育教育管理。具体而言,德育教育管理主体德性的建构途径有二:一是德育教育管理主体道德制度的完善与约束。教育管理依托于现代教育制度,通过制度道德化的方式,将德育教育管理行为中的道德活动方式明文化、正规化,德育教育制度在管理中发挥引领个体道德的作用。二是教育管理主体道德情感的认同与回应,以人的自由发展为目标的教育和管理,均需要以深厚的道德情感为基础和动力。将德育教育作为文化知识的传播手段与道德相结合,培育美德氛围,使德育知识与道德均能超越“教”与“学”的简单关系,美育与美德结合,从而以道德共鸣、道德同感和道德互感的方式,实现美德建构,并达成教育管理的根本目标。

(四)实现大学生德育实效性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在德育教学中应与课外活动相结合,首先,着重培养学生自立能力,坚持自己努力学习和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自己能干的事情不依赖父母和老师,养成“自己的事自己做”的好习惯。针对独生子女被普遍娇惯的现象,我希望通过和家长的紧密配合完成对学生自主动手能力的培养。比如说,在家里,家长不要插手学生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例如,穿衣,打扫自己房间的卫生,整理书桌、书包等等。在学校,可以根据情况不定期对学生在家表现进行抽查,并对表现优秀者提出表扬,以作模范作用。组织学生集体读一些反应父母生活艰辛的美文和电影,使孩子们理解父母的不容易,更加富有感恩和报恩之心。德育实效性理念作为基础教育阶段未来努力的方向,在以武汉部分高校为代表的基础教育改革最前沿,全面实施德育实效性成为众矢之的。在教育工作中真正做到以生为本,面向全体,着力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教会学生学会合作,学会分享,让学生在我校的德育实效性高校会做老师的好学生,做父母的好孩子,做社会的好公民,使得“德育实效性”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生根发芽,实现生态化发展。

参考文献

[1]臧全强.新课改视野下高校德育管理工作创新策略研究[J].吉林教育,2016(05):143.

[2]李晓阳.试谈农村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辽宁教育,2018(04):90-91.

[3]孙夕辉.高校德育生活化的实效性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7.

[4]张甜.增强我国青少年家庭德育实效性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17.

[5]秦爽.普通高中的德育实效性问题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5.

[6]彭路.让德育教育助力大学生远离“网瘾”[J].高考,2018(03):7.

[7]李晓阳.试谈农村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辽宁教育,2018(04):90-91.

[8]王力攀.微信环境下大学生网络德育生活化探析[J].教学与管理,2018(07):34-35.

[9]周明星.高校德育协同体系的构建[J].教学与管理,2018(03):40-42.

[10]魏伯运.“尚武修德”德育模式下对培养大学生诚信度的影响[J].经贸实践,2018(03):221.

[11]田庆丰.德肓为先 先在育德[J].新课程导学,2018(02):4.

[12]李治水,俞芬兰.新时期下的大学生德育工作[J].好家长,2018(07):118.

[13]陈兆瑞.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德育工作初探[J].课程教育研究,2012(08):25-26.

[14]付会波.高校实施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分析[J].新校园(中旬),2018(01):15.

[15]李跃东.初大学生的主体性德育探究[J].新课程(高校),2018(01):238.

[16]姚泽林,吴军.浅谈大学生公德素养的培养[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8(01):150.

[17]李子维.浅析大学生养成教育的培养[J].好家长,2018(03):117-118.

[18]詹栋梁:《教育人类学》[M].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6:474.

(作者介绍:赵靖,武汉体育学院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心理学)

作者:赵靖

德育实效性试析论文 篇3:

树立职业理想培养职业道德

摘要:职业高中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地方,不仅要注重学生技能方面的培养,而且要加强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促使其能够以健全的人格进入职场,为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奠定良好基础。本文将从职业道德培养的角度对提升职业高中德育实效性的路径进行探究。

关键词:职业理想;德育;人格健全

德育教学工作作为职业高中人才培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在引导教学的过程中既需要做好显性的教育工作,同时也需要做好隐性的影响工作,促使职业高中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良好道德品质,进而使其能够以健全地人格迈向社会。以下将对同时职业高中德育实效性的路径进行分析:

一、教师需要发挥道德模范作用

教师的言行举止将成为学生的模仿对象,教师的思想以及观念也将在授课中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而教师就需要坚守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核心素养,將爱岗敬业的精神凸显在教学以及班级管理中,进而更好地提升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理解程度,对其自身行为规范提供参照范本。再比如,教师在上课时需要严格地把控时间,尤其在上课时不应出现上课不及时,下课早退的现象,长此以往,学生的时间观念将难以得到健康形成。因此,教师就需要对自身的行为作出严格规范,使得核心价值观念得以在实际生活实践中体现。同时在上课时通过诙谐幽默的讲课方式,使教师的亲切友善的品质体现出来。当学生平时遇到问题需要辅导,或遇到困难寻求帮助时,辅导员、班主任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应给予学生积极的指导,把德育纳入学生的日常教育之中,形成对学生全面的教育,促使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

二、多元化资源促进学生道德品质形成

职业高中为落实德育工作,不能只做表面文章,而要综合运用各种资源,把德育工作落到实处。一是加强对职业高中各类教师的思政教育,提高教师对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提升教师的思政教育能力;与此同时,在教师队伍中还要强调,作为教师不能只教学生学知识,还应提高对学生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不能只停留在课堂上,还应融入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职业高中可以通过组织创新创业竞赛以及团体性比赛的方式,促使学生能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感知就业以及职场竞争激烈程度,同时在竞赛中通过与同伴、教师的交流和合作,也能够使其集体意识得到提升,进而为促进其形成崇高的职业素养奠定良好基础。除此之外,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在职业高中德育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还可以开设一个关于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公众号,可以在微博上开设一个微博账号,与学生互动。而在线下,职业高中可制作像报纸这样的纸质读物,并由学生和教师共同维护和管理,进而促使学生在实践中逐步理解德育的内涵,为形成健全人格奠定良好基础。

校园文化活动与情感教育相辅相成,两者存在极为紧密的逻辑联系,因此在“以人为本”的理念指导下,需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使其职业高中学生能够有更多选择的机会,教师需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进行实践、探索和创新活动。教师则需要积极践行寓教于乐的育人理念,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精神文化氛围,让学生在自主参与的过程之中逐步提升个人的综合素养。

三、构建“以人为本”管理模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以人为本”理念还需要注重对学生内心情感的关怀,教师需要以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为核心,不断优化教学以及教育引导方式,使其能够在宽容、和谐的教学环境中感知职业高中管理模式的人性化,进而为优化自身心理感知奠定良好基础。构建“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模式,需要使学生从思想深处改变自己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从而把他们的全部精力投入到职业生涯的研究与学习中,进而促使自身的思维能力以及价值观念得到提升优化,同时有利于为社会打造一个人格健全、技能熟练、双管齐下的三好学生,为后续的职业生涯规划提供明确指向。“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模式需要以温和的教育方式引导学生改变不良的陋习,并且从思想深处认识到对现状的不满,才能想办法改变自己的学习方式,改变过去堕落的学习态度,进而更好地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就职业高中而言,许多职业高中的学生毕业前,就已经开始与企业合作,向企业输送本校实习生。职高思政教育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工作要求职高生在实践中不断接受思政教育。职业高中与企业合作的过程中,也要求企业既要对学生进行技术方面的指导,又要加强学生实习过程中的素质方面的教育。它要求职业高中在安排学生实习前,选择与之相比具有较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企业,这种企业还将重点关注员工的素质教育,从而满足企业的需求。因此职业高中与具有较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企业合作,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由于企业文化氛围的渲染,能够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素质,从而在提升技能的同时,提高自身的素养。

结束语

总而言之,对于培养学生技术能力的职业高中而言,其也需要做好道德教育工作,促使学生能够基于对职场的认知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进而为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以及理想奠定良好基础。而德育工作作为一项持续性工作,在引导教育的过程中将需要充分将多方面资源充分整合起来,进而为构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杨杰.浅谈职业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策略[J].福建茶叶,2019,41(10):159.

[2]马岩.试析职业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策略[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11):177.

作者:曾春胜

上一篇:所得税税收筹划论文下一篇:俄罗斯社会政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