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设计研究论文

2022-04-15

摘要:本文以WOS数据库为基础,以UrbanDesign(城市设计)为关键词搜索,通过CiteSpace与VOSviewer软件,绘制描述英文文献中城市设计相关研究的知识进程以及研究基础。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城市设计研究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城市设计研究论文 篇1:

关注特色与体验的城市设计研究

【摘要】城市设计在现阶段面临更高难度,要求呈现出了多元化趋势,在城市设计中关注特色和体验就是比较关键的基本要求,应该引起城市设计人员的高度重视,以便更好优化提升城市设计水平。本文重点探讨了城市设计中关注特色与体验的必要性及其具体注意事项,希望对于未来城市设计优化具备参考借鉴作用。

【关键词】城市设计;特色;体验

【DOI】10.12334/j.issn.1002-8536.2021.02.014

在现阶段城市发展中,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不仅仅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设计同样也面临着更高要求,规划设计人员应该秉持新理念和新思想,促使未来城市发展更具价值效益。当前城市设计水平虽然不断提升,但是在某些方面依然存在着较为明显的问题和缺陷,很多城市设计方案缺乏特色,不关注城市居民体验,进而也就容易造成城市设计方案不当,需要在未来予以积极转变和优化处理。

1、城市设计中关注特色与体验的必要性

1.1体现城市多样化

在未来城市规划设计中,关注特色是比较重要的发展趋势和要求,该策略的践行能够明显提升城市设计的多样化特点,切实解决以往城市发展中存在的千篇一律问题,为推动城市化进程发挥重要作用。因为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很多城市在快速发展背景下,很难从城市设计入手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往往存在较为明显的“参考借鉴”以及“完全照搬”现象,进而导致很多城市趋于一致,均表现为高楼大厦式的发展趋势,不具备自身特色,阻碍着城市未来发展。基于此,在未来城市设计中应该高度关注特色,要求凸显城市自身独有特色,促使我国各个城市发展具备多样化特点。

1.2契合居民诉求

未来城市设计中关注体验性同样至关重要,其能够较好符合城市居民诉求,促使城市空间以及内部各个元素可以为城市居民提供应有价值,避免城市和居民之间出现较为严重的冲突。基于此,城市设计应该充分关注人的需求,促使城市空间能够有宜人的尺度感,如此也就可以将人的体验融入城市设计方案,确保未来城市发展具备更强应用效益。这也就需要城市规划设计工作人员能够以居民为中心,在设计工作开展中充分调查了解居民的基本诉求,进而有目的地进行适应性处理,保障城市未来发展能够赢得居民认同,尤其是在空间布局以及景观设计方案,更是需要凸显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高度关注居民体验。

2、关注特色与体验的城市设计要点

2.1做好地域性调查

在城市设计中关注特色与体验需要建立在足够了解的基础上,进而也就需要城市设计人员能够切实做好地域性调查工作,要求能够对于城市所处区域具备深入全面了解,以此更好支持后续城市设计工作落实。在地域性调查分析中,城市设计人员往往需要全方位搜集了解城市所处区域中存在的所有自然环境以及人文环境,从这两个方面入手进行信息调查,了解这些要素如何应用到城市设计方案中,如此才能够更好提升城市设计水平。比如从自然环境方面来看,城市设计人员需要对于城市所处地域的地形条件、自然资源以及气候条件等进行综合调查分析,力求在掌握这些因素的基础上,促使后续城市设计更具匹配性,能够灵活利用这些因素优化城市设计方案。从地域性人文环境调查了解中,城市设计人员往往需要重点考虑到当地的人文历史、民俗文化等资源以及居民的价值取向、生活习俗等,这也就需要城市设计人員可以深入当地居民群体,切实做好深度调查了解,避免出现想当然现象,要求城市设计方案确实能够表现出较强的契合度,如此也就能够反映出城市设计的体验性。

2.2凸显环境特色

城市设计中关注特色和体验应该充分考虑到环境特色的凸显,要求城市设计人员能够重点围绕着城市中现有自然环境资源进行充分利用,如此也就可以在体现自然环境资源应用价值的同时,促使城市同样具备较强特色。因为城市所处空间位置的特殊性,往往各个城市之间均存在着明显差异,自然环境特色较为鲜明,不存在自然环境完全一致的两个城市,如此也就为凸显城市特色提供了必要条件。城市设计人员需要重点围绕着城市中现有的各个自然环境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在深入了解地形地貌、水文地质以及气候条件的基础上,分析判断哪些自然环境因素可以被有效纳入城市设计体系,哪些自然环境因素需要进行必要改动和调整,但是基本原则是需要保障城市地域性特色。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在城市设计中往往还需要注重首先明确基本格调和设计方向,明确自身鲜明的特色呈现方式和要求,进而才能够予以适应性处理,促使所有自然环境因素都能够较好服务于这一原则。比如对于城市中大量自然植被的引入和运用,就需要在优先运用本土特色植物的基础上,结合城市空间布局要求,确保城市整体自然风貌更为理想,符合自身特色呈现要求。

2.3凸显人文特色

在城市设计中为了凸显特色和体验性,从人文特色入手同样极为必要,城市设计人员往往需要在充分全面调查了解当地人文特色的基础上,探讨如何在城市中予以体现,进而也就能够有效提升城市设计水平,解决千篇一律的城市设计问题。基于此,城市设计人员需要首先关注城市内部原有的一些人文景观和要素,对于文物古迹以及历史文化遗产进行全面掌握,进而也就能够予以适应性保护,避免这些人文历史瑰宝受到严重损坏。与此同时,城市设计人员还需要探讨城市文物古迹保护和自身发展的协调性,要求在尽量保存城市历史特色的基础上,推动城市现代化发展,以此更好提升城市设计水平。当然,在城市设计中各类新型构筑物以及场所的规划设计中,同样也需要重点凸显人文特色,要求城市设计人员能够尽可能将地域性文化因素融入这些构筑物,以此形成文脉延续,促使自身城市人文特色遍地开花。由此可见,在城市设计中凸显人文特色需要综合固有历史文化要素保护以及新构筑物中文化特色的呈现,以此最大程度上促使城市设计方案具备更强特色。

2.4结合现实生活

城市设计中关注特色和体验还需要考虑到现实生活,这也是注重城市居民体验性的关键手段,避免城市设计方案仅仅停留在理想层面,要求城市设计能够更好服务于城市居民生活和工作,可以促使各个城市设计要素在未来表现出更强的实用性价值。基于此,城市设计人员往往需要重点关注于当前城市发展中,居民对于城市各要素以及城市未来发展提出的新要求,立足于城市居民现实生活,促使城市设计方案能够具备更强实效性。城市设计人员应该综合了解新时代发展下城市居民产生的新诉求,进而在城市设计中予以适应性满足,确保未来城市发展具备更强的可行性,切实解决城市规划设计不当带来的居民受阻问题,同时也能够体现出较强的时代特色。

结语:

城市设计中关注特色和体验极为必要,这也是切实优化城市设计方案的重要策略和基本要求。在城市设计中凸显特色性和体验性往往需要首先充分调查了解城市所处地域的环境状况以及人文状况,在此基础上予以优化设计,进而才能够最终更好提升城市设计方案的实际应用价值,解决以往千篇一律或者不符合居民诉求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杨先昊.基于地域特色的城市设计思路与方法研究——以信丰山塘片区为例[J].有色冶金设计与研究,2020,41(05):49-52.

[2]王蕾.基于特色风貌的城市设计管控要素研究[J].中华建设,2020(10):70-71.

[3]郑浩,王丰,宣甲,张雍雍,刘洋.山水城市总体城市设计的探索——以台州市中心城区为例[J].城市规划,2020,44(S1):106-119.

[4]魏宁峰.城市设计视角下城市特色营造分析[J].住宅与房地产,2020(21):255.

[5]刘瑞刚.我国城市设计的“再出发”思考[J].规划师,2019,35(23):91-96.

作者:张文婕

城市设计研究论文 篇2:

国外城市设计研究演进知识图谱分析

摘 要:本文以WOS数据库为基础,以Urban Design(城市设计)为关键词搜索,通过CiteSpace与VOSviewer软件,绘制描述英文文献中城市设计相关研究的知识进程以及研究基础。研究发现,从21世纪以来,国外城市设计关注重点由空间研究逐渐向社会人文等多元化的角度转变,同时,国外城市设计主要有三大研究领域,即景观生态领域、管理与可持续性领域、行为感知领域。

关键词:城市设计;文献可视化;发展前沿

0 前言

纵观世界,西方发达国家已走过了上百年的城市设计发展历程,具备了丰富的实践与理论经验。然而,从21世纪以来,国外城市设计经过了怎样的发展历程?本文以此来展开描述研究。

科学知识图谱分析可以直观、可视化地呈现出相关知识演化的过程。相较于传统文献研究技术面对巨量文献无法下手,科学知识图谱可以有效解決这个问题,近年来已经成为学术史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1,2,3,4]在此基础上,本文使用Citespace与VOSviewer两种知识图谱分析软件研究并且分析了近二十年来国外城市设计学术领域的知识进程以及研究基础,以此为我国的城市设计研究提供借鉴。

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使用CiteSpace中的“可视共引网络”功能来描述知识图。节点的圈层大小代表出现的多少,颜色随时间由蓝到红;节点的外圆为紫红色,表示该节点中心度比较大。使用突现功能(Citation/Frequency Burst)后,一些圈层变为深红色,表明研究内容突然增加了,代表了最近的研究热点;节点之间的连接线表示两者之间的共被引关系(Co-Citation Analysis),其粗细反映了关联的强度。

本研究的数据来源于WOS,以Urban Design(城市设计)为关键词进行检索,选择2000—2018年这一时间范围内的数据,共得到1572条数据来源。

2 国外城市设计研究概况

在CiteSpace中将节点设置为国家,共得到46个国家点、128条联系。2003年之后出现了明显的研究热潮,在此之后,年发文量稳步增长。2008年,年均文献量突破了100篇(图1)。从研究国家来看,美国是21世纪以来研究城市设计发文量最多的国家,共540篇,并且美国的中心度在图中显示最高,表明美国的城市设计文献具有比较高的学术价值。而我国的中心中介性仅为0.85,这表明我国城市设计研究的广度与深度有待提升(图2)。

3 国外城市设计的研究动态

研究绘制关键词时区演化图(图4)。如图3所示,在2000—2006年期间,这一阶段的关键词主要有空间(space)、政策(policy)、土地利用(land use)、公共空间(public space)、管理(management)等。这一阶段的城市设计研究主要以空间形态、空间生产为目的,关注的焦点集中在城市空间治理研究、协调街区邻里关系、营造公共健康等方面。2006年以后的关键词主要为政治学(politics)、可持续性(sustainability)、物理行为(physical activities)等,研究热点呈现了多元化的趋势,不再拘泥于传统的空间领域。越来越多的转向城市政治学、社会学、行为学、心理学、城市发展可持续性等其他领域,针对空间与行为、空间与心理的研究成果也越来越多,这揭示了城市设计研究摒弃以往的经济导向,更多以人的需求为主要的出发点。

4 城市设计的领域动态

运用VOSviewer的叠加可视化分析功能(Overlay Visualization)可以研究出某个领域的研究关系,对领域发展方向作出判断(图3)。同时,VOSviewer的聚类功能将具有相似研究主题的关键字聚类为一个类别,并用相同的颜色表示。

第一,行为感知领域。在此聚类中,主要关键词有behavior(行为)、density(密度)、perception(知觉)、variable(变量)、block(街道,街区)等。该领域主要探讨城市设计与个人感知、个人行为之间的对应关系。相关研究中,薛飞从环境心理学的角度,通过把香港和新加坡两座城市进行对比研究,指出具有针对性设计的绿色开放空间可以有效缓解城市高密度环境所产生的负面心理影响。Mohammad Paydar(穆罕默德·佩达尔)对吉隆坡中央商务区行人步行路径选择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在出发点与目的地之间存在多条长度相同的路径下,建筑物高度、外观等城市目标物的可视性强烈影响着行人的路径选择。

第二,管理与可持续性领域。在此聚类中,主要的关键词有government(政府)、framework(框架)、sustainability(可持续)等。近年来,随着国外城市发展中各种问题不断凸显,规划界逐渐意识到,在过去,区划法规侧重于土地经济学,缺乏对城市空间形态的控制。而传统的城市设计则以城市空间形态管控为主,缺乏对城市社会经济方面的考量。国外目前提出了精明准则,综合了区划法规以及城市设计,其优点在于:一是针对“城市病”,提出基于分类方法的城市空间形态控制手段;二是是一种城市设计导则,也是一套完整的行动指南;三是目标不仅仅在于控制城市的空间形态,更有志于改造社会。这种新型的城市设计管制方法,改变了低效率的城市开发模式,有利于城市文化特色的传承。

第三,景观生态领域。在此聚类中,主要的关键词有green open space(绿色开放空间)、climate change(气候变化)、urban heat island(城市热岛)、ecosystem service(生态系统服务)等。21世纪以来,国外城市设计中关于景观生态研究主要趋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改善城市物质空间;二是新技术与新方法的运用;三是人工与自然相协调。在城市设计景观生态领域技术手段上,除了传统的3S(GIS,RS,GPS)以外,近年来,以数值计算为依据的计算机模拟技术也日趋完善,为设计前分析及设计后评估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5 研究结论与启示

研究基于CiteSpace和VOSviewer两种软件,对WOS数据库中的城市设计文献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一是21世纪以来,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的城市设计文献的中心度较高,相比较而言,我国城市设计文献中心度及研究层次较低。二是2000—2006年,国外城市设计研究的重点主要以城市空间研究为主,2006年以后,城市设计研究关注重点逐渐向社会人文等多元化的角度转变。三是国外城市设计主要有三大研究领域,即景观生态领域、管理与可持续性领域、行为感知领域。

面对国外城市设计领域展现出快速发展与更新迭代的态势。对我国城市设计发展而言,首先应开展多层面、多角度的城市设计方法技术研究,积极开展大数据与城市设计相结合,增强应对城市复杂空间的能力。其次,在汲取国外优秀经验的基础上,应深入探索我国城市空间问题下的真正内在逻辑,因地制宜地探索出真正适合我国城市设计发展的正确道路。

参考文献:

[1] 李志明,濮佩君.英文文献中的海绵城市研究进展——基于Citespace和VOSviewer的知识图谱分析[J].现代城市研究,2016(7):12-18.

[2] 李志明,樊荣甜.国外开放空间研究演进与前沿热点的可视化分析[J].国际城市规划,2017(6):34-41.

[3] 陈悦.引文空间分析原理与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4] 李志明,沈洲.基于科学知识图谱分析的国际园林景观史研究动态——以《园林与设计景观史(1998—2017)》杂志刊载论文为对象[J].中国园林,2019,35(6):114-119.

作者简介:刘海波(1994—),男,安徽宿州人,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城市设计,风景园林规划设计。

李志明(1975—),男,江苏常熟人,博士,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城乡规划系主任、教授,研究方向:城市设计,区域开放空间规划。

作者:刘海波 李志明

城市设计研究论文 篇3:

城市智慧排水系统与海绵城市设计研究

摘要:在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过程中,为了提高城市污水处理水平,可以应用海绵城市理念。城市是现代经济的载体,更是社会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的标志。然而在城镇化的进程中,由于宏观气候的变化,城镇化导致水文的变化加上城市管理方面等的原因,致使城市面临着严峻的水问题,亟需一个更为全面综合的解决方案。海绵城市的提出为解决这一历史性难题提供了可能,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是破解城市水问题的关键。

关键词:城市;智慧排水系统;海绵城市;设计

引言

海绵城市建设的本质是解决城镇化和资源环境协调和谐,建设的目标是让城市“弹性”适应环境变化和自然灾害,核心是转变排水防涝思路。很多学者已对海绵城市的起源、发展、内涵和构建方法体系做了深度的研究,提出了海绵城市建设的先进理念、技术和政策,对于实现我国山青、水净、河畅、湖美、岸绿的生态城市提供了保障。

1智慧排水系统概述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具有强大的吸附能力,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以达到对雨水的吸收,储蓄,净化,释放和利用的目的。海绵城市智慧排水系统主要通过排水监测设施建设、排水专题数据库建设、排水管网在线监测系统、排水设施远程监控系统、防汛应急调度系统、管网模型模拟系统等工作的建设实现排水管网的智能化监测以及城市排水的应急处理等,及时预警,防止城市内涝的发生。

2城市智慧排水系统与海绵城市设计

2.1地下水库应用于海绵城市的建设

地下水流动极其缓慢,因此地下水污染具有过程缓慢,不易发现和难以治理的特点。受污染的地下水域,在彻底控制污染后,在自然界环境状态下,一般需要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才能使水质恢复。库区存在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污染物,若不经过处理,或处理不达标,有可能遇到大暴雨,在排水不畅的情况下直接渗入到含水层,则污染地下水,使地下水水质受到严重污染。如果引用受污染的水源,将会影响人体的健康和动、植物的生存,使得地下水丧失使用价值,最终导致地下水库的报废。考虑到在城市建设中,不合理地依赖工程性治水,城市地面过度硬化,灰色基础设施替代绿色基础设施,彻底改变了水生态,导致城市水危机,即水问题产生的实质是水生态系统整体功能的失调。基于地下水库的海绵城市建设,结合景观设计,选择具有反滤功能的反滤回灌渗渠,其可以揭穿城市地表较薄的相对不透水层,利用降水的水头差达到自然渗透的目的。反滤回灌渗渠可以过滤水中的泥沙,漂浮物等杂质,让不含杂质的回灌水进入渠内,回灌到含水层。并且对于反滤层的淤积和堵塞,可以利用设备清除反滤渗渠表面的淤泥或更新反滤渗渠的反滤结构,具有清淤简单,使用寿命较长优势。反滤回灌渗渠由1条渗渠和两眼位于渗渠两头的渗井组成,渗渠的深度由相对不透水层的厚度确定(一般不超过3m),宽度由入渗量的大小确定,渠内回填材料主要考虑入渗量和反滤作用,可底部回填卵石或碎石,上部为厚度0.3m的中粗砂。在渗渠的上部,覆盖渗透盖板,可设置园林绿化。

2.2排水管网在线监测系统

排水管网在线监测系统采用B/S系统模式,主要对排水管网运行状态进行24h连续监测,将智能在线监测设备的监测数据与GIS平台集成,实时展现管网关键节点液位、流量、水质等在线监测信息,实现运行异常状况预警报警。支持监测信息的实时查询显示和历史监测数据统一存储管理,使管理人员能够准确掌握管网关键节点的液位、流量、水质等在线监测数据,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系统能够帮助管理人员随时掌握排水设施的动态运行情况,及时发现风险,有效降低内涝、淤积等现象的发生,为管理决策提供数据支持。排水管网在线监测系统能够整体展示现有在线监测设备信息,包括监测设备类型、数量、设备报警情况、电量、通信情况等,对于较为关注的在线监测点位监测信息,可以查看其监测详情。通过设备地图实现对排水管网关键节点运行状态在线监测,掌握其流量、液位、异常报警等信息,支持地图浏览、设施地图查询展示定位、实时监测数据展示等多种模式。系统提供设备信息查看功能,针对每台监测设备,可查看其历史监测数据表及数据曲线,对报警限值进行自定义配置,支持历史报警详情查看。统计功能提供相应的设备日志信息包括设备运行状态、设备报警信息等数据的统计。

2.3基于SWMM模型的道路分析

SWMM模型是用来对动态降雨量进行模拟的数据模型,主要借助对LID设施、汇水面积、管段等关键变量进行数据模拟,进而达到对当地江水情况和道路的适用性的描述。SWMM模型的降雨量源自对实际降雨的数据进行收集整理,本次研究选取了重庆市的近60年的降雨量数据,將汇水区、LID设施、管渠等设备的位置信息、数量信息、大小信息进行结合,利用数学模型进行拟合,文中主要借助芝加哥雨型模型,将重庆市某道路所在区域的暴雨时间间隔设置为10min,并借助计算机依据模拟降雨时间和强度参数,可以得出:当时间点为10min时,降雨强度为0.19mm/min;当时间点为20min的时候,降雨强度为0.25mm/min;当时间点为30min的时候,降雨强度为0.37mm/min;当时间点为40min的时候,降雨强度为0.78mm/min;当时间点为50min的时候,降雨强度为3.12mm/min;当时间点为60min的时候,降雨强度为0.79mm/min。在自然生态模式下,径流在约55min的时候出现了降雨量的峰值,总降水量可达69.72mm,雨水渗透量为50.22mm。在传统开发模式下,径流在约48min的时候出现了降雨量的峰值,总降水量可达69.72mm,雨水渗透量为7.49mm。在海绵城市开发模式下,径流在约49min的时候出现了降雨量的峰值,总降水量可达69.72mm,雨水渗透量为27.89mm。通过上述降雨量数据对比可得,当在60年的暴雨期下,与传统开发模式相比,海绵城市的开发有利于降低地表径流,对雨水削减作用较强,有利于防止内涝。

2.4科学管控给水系统水泵能耗

水泵在运行过程中,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能耗,尤其城市中的一些大型水厂,往往存在着大量大功率的水泵,使得能源消耗量逐步增加。因此,在将节能措施应用到给水系统中时,设计人员需要通过相应考察工作,全面把控水泵能耗量,并严防给水过程中出现资源或者能源损耗问题。在现实中,不同给水区域情况各有不同,导致水泵电耗指标也各有不同。

结语

面对城市水资源短缺的问题,海绵城市理念的应用非常关键。智慧排水系统可实现内涝防治、水资源循环利用、水污染防治、生态友好的目标。但仍存在着技术力量薄弱,管理制度不健全,法律法规不完善,资金投入不到位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俞孔坚.海绵城市——理念与方法[J].建设科技,2019(Z1):12-13.

[2]万勇,苏小琳.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水环境综合治理[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8(17):4814,5143.

[3]王志强,韩文峰,谌文武,等.地下水库是西北地区水资源有效利用的重要方式[J].甘肃水利水电技术,2008,44(4):232-234.

[4]俞孔坚,李迪华,袁弘,等.“海绵城市”理论与实践[J].城市规划,2015,39(6):26-36.

作者:宫龙 滕沙沙

上一篇:会计国民经济论文下一篇:汽车造型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