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设计研究

2024-04-12

城市设计研究(共6篇)

篇1:城市设计研究

城市设计价值研究

【摘要】城市设计作为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及其他工程设计之间的衔接,它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文从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之间的区别,以及城市设计过程中涉及的诸多要素和要求来探讨城市设计的价值。

【关键词】城市设计;差异;要素;价值。

当代任何一个城市规划者,都必然要认真的考虑目前日趋严重的城市环境问题。现代城市设计就是作为寻求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在西方率先崛起的。

城镇规划的基本目标,始终是为人们创造优化宜人的生存环境。它通过城市规划的不同阶段、层次和各项专项规划加以体现,其中包括城市设计和各项城市基础设施的工程规划和设计,同时,还要依靠建筑设计和园林设计等来相辅构造。城镇是物质的实体。城镇的环境是由具体的、人造的物质环境构成,它又要和自然环境得到尽可能完美的结合。因此,规划设计层面的大量问题,又要与工程技术、环境科学、建筑学、造园学、美学、经济学、管理科学等相联系,是一种综合性、多学科交叉性质的科学技术,需要多种专业的人员来共同完成。

目前,我国城市设计的发展各地还很不平衡,认识程度和专业理解也有差距,同时还与现行规划和建筑管理体制存在深刻的矛盾。从实践方面看,今年许多城市相继开展了不同规模的城市设计工作,但工作中出现的一些不良倾向值得关注和反思。如远远超过正常尺度和实施可能的城市设计,纯粹追求单一景观效果而不顾实际生态效益的城市设计、为房地产经济利益包装炒作而编制的城市设计等等。客观上这些“城市设计”既未能表达社会的需要、公众的一致和审美的理想,也没有很好地与城市规划相协调一致。在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背景下,目前我国许多城市的建设和发展速度仍然与这种“规划的指引”不相协调,使得城市设计未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未能全面的、完整的表达出城市设计的价值。

一、城市设计的定义及相关知识

(一)城市设计的定义

城市设计(又称都市设计,英文Urban Design),很多设计师和理论家对这一名词的定义都有自己独特的看法。现在普遍接受的定义是“城市设计是一种关注城市规划布局、城市面貌、城镇功能,并且尤其关注城市公共空间的一门学科”。相对于城市规划的抽象性和数据化,城市设计更具有具体性和图形化;但是,因为二十世纪中叶以后实务上的城市设计多半是为景观设计或建筑设计提供指导和参考架构,因而与具体的景观设计或建筑设计有所区别。城市设计的复杂过程在于以城市的实体安排与居民的社会心理健康的相互关系为重点,通过对物质空间及景观标志的处理,创造一种物质环境,既能使居民感到愉快,又能激励其社区精神,并且能够带来整个城市范围内的良性发展。

(二)城市设计的研究范畴

城市设计的研究范畴与工作对象在过去仅局限于建筑和城市相关的狭义层面。但是,与城市规划、景观建筑、建筑学等较有历史传统的范畴类似点,城市设计这一范畴在二十世纪中叶已经开始变化,除了城市规划、景观建筑、建筑学等范畴的关系日趋绵密复杂,也逐渐与城市工程学、城市经济学、社会组织理论、城市社会学、环境心理学、人类学、政治经济学、城市史、市政学、公共管理、可持续发展等知识与实务范畴产生密切关系,因而是一门复杂的综合性跨领域学科。其衍生出来的城市设计理论主要专注于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实践和理论发展。

(三)古代的城市设计

中国古代有大量的城市设计的优秀实例,例如明清北京城以位于中心轴线的宫殿建筑群,同在其西侧“三海”(北海、中海、南海)为主的水面、绿地相结合,创造出帝王都城既严谨雄伟又生动丰富的空间环境,是城市设计的杰作。在中国许多古代城市中,诸如建筑、街道、广场、影壁、牌坊、寺塔、亭台等,在空间布局、视线对景、体型比例等方面都经过精心的设计,构成各具特色的城市空间环境。古希腊的卫城、古罗马的城市广场,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欧洲一些城市所创造大型宫廷花园以及独具风格的城市建筑同道路、广场、喷泉、雕塑等的完美结合,也都是古代城市设计的范例。现代城市的出现,带来了城市功能的多样化和复杂化,促使城市设计的指导思想和设计方法发生重大变化。现代城市所进行的城市设计,在内容、规模、技术水平以至形式、风格的丰富多彩等方面,都是前所未有的。20世纪开始以来,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各国在城市设计上进行了丰富的实践。例如现有城市中心区、成片旧城区和旧街道的重建和改建,各种类型的新城(包括卫星城镇)、新居住区、城市广场和公共活动中心、大型交通运输枢纽、大型绿化地带(包括河滨、湖滨、海滨绿带等)的建设,都是经过城市设计建立起来的。

二、城市设计其他城市规划活动的差异比较

城市设计不同于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它可以广义地理解物质要素,诸如地形、水体、房屋、道路、广场及绿地等进行综合设计。包括使用功能、工程技术及空间环境的艺术处理。城市建设常常由于在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及其他工程设计之间缺乏衔接环节,导致城市体形空间环境的不良,这个环节就需要做城市设计,它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从城市空间总体构图引导项目设计。城市设计的重要作用还表现在为人类创造更亲切美好的人工与自然结合的城市生活空间环境,促进人类居住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提高。

(一)城市设计与控规的差异比较

城市设计要在三维的城市空间坐标中化解各种矛盾,并建立新的立体形态系统。

城市设计侧重城市中各种关系的组合,建筑、交通、开放空间、绿化体系、文物保护等城市子系统交叉综合,联结渗透,是一种整合状态的系统设计。

城市设计具有艺术创作的属性,以视觉秩序为媒界、容纳历史积淀、铺垫地区文化、表现时代精神,并结合人的感知经验建立起具有整体结构性特征、易于识别的城市意象和氛围。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重点问题是建筑的高度、密度、容积率等技术数据,依然是数据平衡问题,例如底层架空奖励容积率的做法就是一种典型的规划做法,而城市设计的重点是建筑高度(不同于规划中的高度规定)、室外空间、街墙界面、人车分流的解决方案、整体材质色彩等等,例如深圳城市中心区城市设计中的“街墙”、南京河西新城区中心地区城市设计中的“绿轴”等。

(二)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之差异

城市设计处理的空间与时间尺度远较建筑设计为大,它处理街区、社区、邻里,乃至于整个城市(虽然当代都市设计绝少至一整个城市的范围,除非城市规模较小),其实现的城市设计多半设定在十五年至二十年间。相对于建筑设计,仅需处理单一土地范围内的建筑工作,建筑物完工至多仅需三或五年,城市设计在空间时间方面有着相当大的尺度差异。

城市设计所面对的变量也较建筑设计为多。一般城市设计的工作范围涉及都市交通系统、邻里认同、开放空间与行人空间组织等,需要顾及的因素还包含诚市气候、社会等,变量众多,这使得城市设计的内容较为复杂,另外加上实现城市设计案所必需的漫长时程,其结果是,城市设计方案与实现成果之间充满著高度的不确定性。

事实上,也由于城市设计涉及因素的复杂性,城市设计的手段较为间接,不像建筑设计可以对个别建筑物进行直接掌控。也因此,城市设计这门专业中,所应用的工具与策略与建筑设计差异极大。

(三)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之间的差异

在城市空间规划设计实践上,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虽然都处理城市空间问题,但是,两个领域在实践中所产生的效能差异非常大。

当代城市设计的主要处理对象是“城市的一部份”。非常常见的情形则是,城市设计工作被镶嵌在更大范围、更长期的城市规划工作之中。当城市规划将城市区域中的各种主要机能区域(商业区、住宅区、文教区、自然或历史保存区等)予以选址之后,城市设计专业便得以接手城市规划未能更为详细处理的工作,在各个特定区块之中,建立其空间组织与其所属建筑量体的整体形构。

城市规划所处理的空间范围较城市设计为大。城市计划工作的空间尺度,不仅超越城市中的分区,还涉及整个城市的整体构成、城市与周边其他都市乡村的关连。城市计划工作经常需要考虑都市在更大范围中的定位,此处所指更大范围,可以指涉都市群、区域(以区域计划专业角度所认定的区域)、省、邦、国家,甚至国际政经网络,而这些往往是都市设计较少着墨的问题。

举例而言,在处理城市交通系统时,城市设计所面对的问题经常是公交车站或轨道与社区的关系,例如社区居民如何便利安全地往返于住家与公交车站、公交车站在社区生活中的服务功能与其他社会意涵,轻轨轨道与社区景观如何和谐地共构、公交车辆行驶对社区生活的妨碍与防范等;相对的,城市规划专业经常需要考虑大众运输路线所延伸服务的其他城市、郊区或乡村,以及这些地区透过大众运输路线与城市所串连而产生的整体社会现象。

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还在其他几个方面有所差异:城市设计不需要在互相冲突的城市机能之间决定城市内各分区的土地使用问题,这是城市规划的核心工作。城市设计专业者比城市规划专业者较少涉入城市政策制定的政治过程。城市规划专业者与城市设计专业者,都需要面对相当广泛的社会、文化、实质空间规划设计议题,其差别主要是在于对象、尺度、程度等的差异。

三、城市设计的目标价值取向

(一)城市设计的目标

现代城市设计的目标是为人们创造舒适、方便、卫生、优美的物质空间环境。城市设计是对一定地域空间内的各种物质要素,在实现预定统一目标的前提下进行综合设计,使城市达到各种设施功能相互配合和协调,空间形式的统一、完美,综合效益的最优化。具体做法有两种:一种是在统一领导下进行多专业的总体设计;另一种是在统一设计纲领的基础上,分别进行专业设计,然后进行综合。这样就要求从事城市各种工程设计的人员,都自觉地按照城市设计总体意图进行各自的工程设计。

进行现代城市设计除了学习、借鉴传统的和现代的优秀实例以外,尤其应该深刻理解现代城市生活所产生的各种问题,并用现代的技术和手段予以解决。重视功

能,包括人的流动和交往,是城市设计的重要课题。城市的物质空间是人们进行各种活动的“舞台”。正如设计舞台必须了解戏剧一样,设计城市必须熟悉和研究城市生活,并对理想的城市社会有所探索的追求。适应时代,是城市设计的另一个重要课题。汽车时代的道路景观设计与马车时代不可同日而语;群众性活动的公园、广场与为少数人享用的古代私宅园林,在设计方法上也迥然不同。城市设计者要创造与时代相适应的城市体型环境。

(二)城市设计的客体要素构成1、建筑形态及其组合建筑是城市空间最主要的决定因素之一。

城市中建筑物的体量、尺寸、比例、空间、功能、造型、材料、用色等对城市空间环境具有重要影响。建筑物的高度和空间应与人本比例有一定关系,令使用者感到方便、易于适应,并认同其设计。其主要手段是透过不同空间、园景美化和街景的综合利用来改善公共屋和私人屋苑的设计,同时在建筑群中加入一些设计独特的建筑物和枢纽区。城市设计虽然不是直接设计建筑物、但却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建筑形态的组合、结构方式和城市外部空间的优劣,直接影响着人们对城市环境的评价,尤其是就视觉这一基本感知途径而言。

城市空间环境中的建筑形态至少具有以下特征:

建筑形态具有支持城市运转的功能;

建筑形态具有表达特定环境和历史文化特点的美学含义;

建筑形态与人们的社会和生活活动行为相关;

建筑形态与环境一样,具有文化的延续性和空间的相对稳定性。

2、交通与停车

从城市设计的角度出发,城市设计还必须解决停车问题和机动车交通路线的视觉景观问题,应提供一个舒适的行人环境,以确保行人可以充分享。

停车因素对环境有两个直接作用:一是对城市形体结构的视觉形态产生影响;二是促进城市中心商业区的生存。通常可采用:

1、在时间维度上建立“综合停车”规划,2、集中式停车,3、采用城市边缘停车或城市人流汇集区的外围边缘停车方式,4、在城市核心区建立限制停车数量和时间为基本的控制手段。

道路景观亦十分重要。当它与城市公共道路、步行街区和运输换乘体系连接时,可直接形成并驾驭城市的活动格局,限定城市形态。

3、街景

街景一词泛指街道的整体外貌及在街道上所见的一切景物,涵义甚广。就城市设计而言,街景有以下几个重要目标:

尽可能确保街道的所有组成部分无论在设计、用料和建造上均素质优良; 尽可能在核心区开发以行人为本并能吸引行人的空间;以及配合人本比例的设计及残障人士/长者的需要。

街景与一个地方的整体性是有关连的。凡在街上所见的景物及所获得的体验,均涵盖在内。

(三)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改造

城市有丰富的文化遗产,既有欧陆式的建筑物,传统的中式建筑设计,亦有各种文物(例如堡垒、石刻、墓穴、纪念碑、古等)及古树。这些文化遗产是城市的重要地标,影响地方性以至中型规模的整体城市设计。这些尚存的文化遗产,应予以保护,并通过有效的城市设计创造一个适当的四周环境。主要有如下措施:

1、将文化遗产改作新用途

城市设计中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改造的措施之一是鼓励保存具历史意义、建筑特色及文化价值的建筑物,并将相关的建筑物翻新和改变用途,使其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达到环境、建筑、色彩统一。

2、依据历史文物的环境为主调,统筹考虑城市设计

单独或群组形式存在的历史文物,是重要的组景元素,在城市设计中应对其环境或布局予以配合:(1)在可行的情况下,保留和扩阔眺望历史文物的景观,毗邻新建筑物的高度应朝历史文物的方向渐次降低;(2)为尽量减轻毗邻新建筑物对历史文物的负面影响,较大型的应该远离文物,较小型的则较近文物。新建筑物采用梯级式及园景平台的设计,务求在规模上或甚至连风格上也与历史文物融汇一致。新建筑物(特别是较低楼层)的规模、比例、色彩、用料或建筑设计,均应尽量与历史文物相协调。

四、现阶段我国城市设计存在问题

(一)城市设计的操作主体存在分歧

城市设计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它主要通过两种途径来实现:一是通过直接设计具体的城市建筑物及其外部空间,其操作主体是建筑师;二是通过拟订城市设计指导大纲对具体的空间设计提出建议或规定,其操作主体是规划师。因此,将不可避免地涉及这样两个问题:

1、建筑师设计城市空间,如何超越建筑专业本身的视野,克服无系统性,使之不流于建筑空问的简单相加;

2、规划师拟订的城市设计指导大纲,如何才能在实践中得到相对具体的贯彻落实。

事实上在具体实践中,不同的专业角度必然会使得建筑师和城市规划师在从事城市设计研究中有着各自的相对局限性。对于建筑师而言,单纯从建筑角度出发设计城市空间,往往流于建筑空间本身的自然膨胀,各个建筑单体之间往往缺乏有机的联系,由此形成的城市空间给人的感觉往往是切割的片断,被动的形成,而非有意识的主动创作。在目前大量缺乏城市设计的状况下,建筑整体效果的成败,往往寄希望于建筑师的素质,建筑师的视野。这种完全依靠建筑师的方式毕竟是一种冒险的选择,何况建筑师可以对现状的建筑和地形作出判断,却难以了解今后规划的情况,即今后规划对该项目的形体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讲,建筑师在实践中很容易将城市设计狭隘地“建筑化”,城市设计的范围也就此被硬性地缩小。另一方面对规划师而言,相对广阔的知识背景使得他们往往把城市看成是一个由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在空间的综合立体投影,从而能够从一个相对宏观的角度来把握城市,做出的城市设计往往更能够在整体上突出城市这个复杂统一体的大致轮廓。但由此形成的城市空间有时仅仅停留在虚空、形而上的层面上,细节的缺乏常常使得城市空间显得苍白、空疏、无着落。无疑,在这里,大量的经济学、社会学等方面的术语仍有待建筑形态层面上的具体化。于是常常会看到,建筑师和规划师相互诉说对方的不是,前者说后者空对空,不着边际,后者则讥讽前者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可最终却无任何结果。

(二)城市设计存在的问题

当前城市设计普及的热潮下,随着研究实践的深入和城市功能的日益复杂化,以前许多被忽略的问题逐渐显露出来,成为制约我国城市设计研究进一步深化、降低城市设计实效性的主要原因。

一个设计究竟是一般意义上的建筑外部空间设计还是真正意义上的城市设计,有无一个相对明确的城市设计大纲的引导是一个关键环节,而我国相当一部分建筑

师从事的“城市设计”实践恰恰是在大纲欠缺或大纲的内容尚不十分明确的情况下进行的,所以他们的实践至多只能算是建筑的外环境设计,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城市设计。

我国的城市规划仍未摆脱物质规划的束缚,从“城市规划设计”的用语中即可见一斑。在实践中,规划和设计往往融合在一起,在大多数的详细规划中,或多或少地包含了城市设计的某些内容,如控规制定的关于建筑形体的一些指导性指标,而总体规划中的一些分项,如城市景观、城市风貌的规划也类似于城市设计。

在大规模建设过程中,传统规划轻三维形态的工作方法显现出弊端,城市设计因三维整体形态的模型或图纸展示易使人产生直观感和新鲜感而受到推崇。但是将来一块块分而开发的基地如何与漂亮的设计模型取得一致,规划管理如何实施等核心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篇2:城市设计研究

其次,我要表达一下为什么想写这个内容。主要是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能够使用的研究设备越来越多,但是研究设备变得越来越精密,越来越复杂,却不一定能够为你的研究带来相应的收益,所以明白每种设备的优势和局限,将可以更好的设计出契合设备特点的实验,得到更加科学准确的数据支持来你的结论。

本篇的顺序将是从时间线上由远及近的介绍几种常见的研究手段,并就我所了解的部分分别讨论一下各种研究手段常用的范围。然后我会介绍一个经典的研究设计,我希望给大家展现这样一种观点,那就是精妙的设计,再配合相应的研究手段,可以成就一个经典的实验,为后人借鉴,将设计的精髓贯穿下去。

1 研究技术

1.1 普通的行为实验技术

行为主义(Behaviorism)源于美国,以John B. Watson为代表人物,主要的观点就是刺激——反应,尽管后来B. F. Skinner提出了刺激——(操作——反应),但其核心观点只有一个。那就是一个刺激——产生一个行为。在实验中,这个行为一般是你规定其作出的。而一些不同行为间的差异(比如按键左键还是右键),一般用反应时做指标,就间接的反应了不同的心理活动。

下面,我们来描述一个最简单的实验,以便更好的说明问题。

假设有这样一个实验,要求被试(participant,也就是实验对象,以后方便简化我都称之为被试)盯着一块屏幕,屏幕上会随机呈现红色或者绿色的方块,被试手里有一个按键器,要求被试在看到红色方块的时候按左键,看到绿色方块的时候按右键。

如果得到的结果显示被试在按左键和按右键的反应时差异显著,是不是就反应了人在看到红色和看到绿色的时候其心理过程是不一致的呢?答案是不一定。

咳,好像我之前这些都白做了!

其实也不是的,我们先来说说这个实验设计的缺点。红色方块按左键,绿色方块按右键,可能按键的两个手指平时的灵活性就不一样,本身在反应时上就有差异,左撇子的左手就比右手灵活。所以一般我们在实验中会平衡按键,最简单的做法就是在一半的实验中红色方块按左键,绿色方块按右键,在另一半的实验里要求红色方块按右键,绿色方块按左键;接下来我们再仔细想想,也许这个心理过程本身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也许并不是A——>B的关系,它可能是A——C——>B,也可能是A——C*E——>B这样的关系,那么这样得到的反应时差异是不是就不能完全说明这两种不同的反应卷入的心理活动不一样了?这就像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差别,基础教育中你学到的一切都是确定的,

在大学中,你学到的大部分东西都是不确定的。(也就是说所有的一切你都可以去合理的质疑!这不是很好吗?!——简直是太好了!)

下面在来说说我们上面的实验都用到哪些设备。

很简单啦,一台PC机就能实现。简单的实验我们一般用E-Prime这样傻瓜式的软件,通过在时间轴上拖拽一些已经事先写好的程序模块就可以实现了。复杂点的用MatLAB也可以写出来了。需要对声音反应的就装喇叭,就这么简单。

图1 E-Prime实验流程示意图

1.2 眼动实验技术

其实呢,眼动实验也属于行为实验,以下我介绍的实验统统属于行为实验的范畴。

眼动实验技术是为了满足一些特殊需求的研究而产生的,顾名思义,就是为了记录眼睛的运动情况。总体来说呢,眼动实验主要分为两大类,那就是随便看和我要你看这两种。你要是问:“那我要你随便看算哪种?”的话,我会斜着眼睛,撇着嘴告诉你:“算随便看那一种!”q(s^t)r

我们学校的实验室用的是比较老的型号,不过这东西怎么说呢,够用就好。我们的头戴式EyeLinkII,更多的是用来做注意,或者阅读等基础研究。

眼动仪器的优点就不提了,直接说缺点:比如校准时间长(跟ERP比起来真是短死了),数据可能会丢失,设备可移动性不高,研究范围受局限。

眼动研究帮助我们了解人们是如何看世界的,已有的大量研究已经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关于人眼在观看事物时所具有的特点,我们完全可以在产品设计伊始就加以应用,制作出更好,更科学,更符合人类认知习惯的产品来。我希望大家可以使用眼动仪做出更有趣和更有意义的东西来,而不仅仅只是用来验证已经被发现了的现象,在我看来这是对资源的极大浪费,要知道很多学校的心理学实验室甚至连眼动仪都配备不起。

图2 EyeLinkII眼动仪头戴部分

下期预告:

1.3 ERP脑电技术

篇3:城市标志设计研究

一、城标设计的基本视觉特点

城市标志代表着城市的历史、现在和未来。它是一座城市之魂的体现。每座城市历史不同,现在不同,未来更不同。因此标志设计首先是要在定位的基础上寻求创意,寻求核心,寻求表现。城市的标志形象设计和其他标志符号一样,有其共性的一面,而作为城市视觉识别系统的核心要素又有其自身的特点。

1.标识性

标识起着识别城市标志区别与其他城市的作用。城市标志设计题材丰富,如历史,文化、标志性的建筑,标志性的景点,特色的经济,独特的自然环境以及现在和未来的发展定位等。因此其造型要灵活多样,表现形式要宽广。标识性设计应具有独特的识别性和视觉冲击力,以及信息传达的设计要素。

2.领导性

城市标志是城市形象设计的核心,更是视觉传达设计的重中之重。在视觉传达中始终是第一信息的传达者,它代表着城市的文化、历史、现在和未来。它的形象可以说就是一座城市的精神,一座城市的定位和特征。因此,标志的领导地位是城市经营理念和软硬件的集中表现。如城市的品牌效应,城市的招商投资,城市建设、旅游开发、农业或工业、科技发展、公共关系、政务等等,都会涉及到城市形象和标志的应用。由此可见标志具有权威的领导性特点。

3.同一性

城市标志代表着城市的经营理念,城市的文化特色,城市的规模,未来的经营内容和特点,因而是城市精神的具体象征,因袭可以说是市民对城市标志的认同。城市标志不仅仅是城市的名片,我们不能将它视为一种装饰,一旦标志与城市的实际情况相脱离(如过于怀旧或超前),都将使标志失去应有的意义,甚至会损害城市的根本利益和形象。

4.系统性

城市标志设计应具有系统性。就标志本身内容在应用中出现频率高,应用范围广,表现形式多样的特性,在设计中我们要规范以下细节:

标志色彩稿:结合城市标准色、辅助色,设计制图。

黑白稿:正面阴图、反转阴图、单线黑稿、标准制图、比例稿。

材质与立体:使用不同材料的效果图、立体标志的不同角度,如正面、侧面、背面。

放大与缩小:放大与缩小的关系及比例。

在城市标志确定的前提下,完善设计方案并进行精细化系统设计:

1.标志与中文组合。

2.标志与英文(字母拼音)组合。

3.标志与中英文(或字母拼音)组合。

4.标志与中英文(或字母组合)标准色、辅助色组合。

以上内容是对未来标志的应用进行规划,达到系统性、规范性、标准化的科学管理,从而提高应用中的作业效率,并保持形象设计的水平。

5.持续性与可变性。

一座城市形象的形成,并非仅仅经历一年两年甚至十年二十年,它是经过历史的无数次的洗刷与沉淀逐渐形成的。因此城市的形象发展定位是具有持续性的。标志作为城市形象的核心形象与象征,则肩负着同样的使命。因而城市标志设计无论含义、图形、理念均应具有可持续性的特征。

城市标志设计在不同的时段应具有可变性。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城市正处在一个从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转型的重要阶段,城市化进程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潮流趋势。许多城市走出了传统模式,开始新的城市定位经营。这就要求我们的城市标志要与时俱进,标志的形象形态必须具有可变性。但一座城市又并非朝夕间可以改变的,更不可能完全脱离历史的烙印,自然的环境资源,文化特征等。所以城市标志无论在内涵方面还是图形方面既要具有持续性,又要随着城市的发展具有可变性。

二、城市标志设计的基本原则

城市标志设计的原则不仅包含一般的企业标志设计的原则,而且又具有自己的原则。一个企业的成长形成可以是三年五年,十年百年,而一座城市的竖立则是几十年几百年甚至是上千年,它小到千家万户,大到影响一个国家,它有自己的文化、民俗、自然资源和历史。因此城市标志设计在原则方面更加需要去研究探讨。

城市标志设计的原则和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构思深刻,延展性强

城市标志是利用符号语言来传达城市的精神和特征的,设计中首先应该读懂这座城市的历史、现在和未来,并能深刻地了解城市的历史,体验现在,研究其未来和发展,随之在设计中应反映其历史,体现其现在,展现其未来。城市标志的使命是长期的也是持久的,在这这个持久的过程中使它的形象符号更适应时代的审美,因此它又具有维护与修整的特性。在构思前的选点中,一定是以一点为中心,以多点为辅助。

2.形象生动

城市标志设计由于其自身可选题材多,素材较为宽广的特性,在设计中可横向展开,纵向延伸,表现手法应以形代神,以点代面,形象有序。可使用夸张、重复、节奏、象征、寓意、抽象的手法,以达到形象生动、易于识别和记忆的设计原则。

3.独具一格

每座城市在不同的时段都具有其发展的特征,而城市标志设计又是新时代的表现形式,是城市发展长期的理念和形象的特征,也是城市识别系统的核心。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时间与空间的距离越来越近,城市在日新月异的生活和意识形态下变得更具有时代的特征。

三、城市标志的设计流程

城市标志的设计流程:调查分析——选点定位(意念开发)——形态表现——规范传递——革新演变。

在城市标志设计前,首先要深入地理解这个城市,了解这座城市的历史、现状和未来的发展定位。要从政治、资源、经济、文化、规模、地位以及不同时期的城市形象特征及亮点入手。

1.历史:从城市的兴起、交通、政治、经济、文化、建筑、习俗、地理环境、资源及不同时期的变革入手。

2.现状:城市规模、地位、地理位置、资源、建筑、景点、名胜、历史文化、政府行为、市民行为、城市理念、城市文明。

3.未来:是指近期的城市发展下的发展定位。规模、经济、资源、文化、城市文明、建筑、景点等方面。

最终归纳总结,通过分析论证,可选取其中的几个主要具有代表性的,有其自身独特优势的方面作为设计的切入点。

我们所谓的城市形象,就是指城市整体的形状和特征,是城市的内在素质和文化内涵在城市外部的反映。它是从城市的各种要素中抽象出来的,并且可以将其通过某种符号表达出来,这就是我们要调查分析的目的。

根据以上的调查进一步提炼城市形象的要素,确定未来城市在目标受众心目中的形象,同时要与相同级别相同类型的城市横向比较找出差异,在形象表现方面要找到能让市民认同的元素。

摘要:策划城市经营城市的概念已在全国各级城市进一步的展开。城市形象中的城市标志在“经营城市”的推广中自然被列为首项工作。但城市标志设计在标志设计中尚属“新生事物”。在案例、理论上尚缺乏足够的借鉴和依据。本文就城市标志的基本视觉要素和设计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及设计流程方面的诸多问题作些抛砖引玉式的探讨研究,以期为中国的城市形象设计补臻奇葩。

参考文献

[1]杨德金.CI基本原理.中国经济出版社

[2]朱健强.CI:视觉设计与传播.中国经济出版社

[3]朱健强.识别“地球村——大众传媒的C战略.中国经济出版社

篇4:紧凑城市理念下城市设计方案研究

关键词:紧凑城市;设计方案;区域协调

中图分类号:TU984;X16 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11-0168-01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新型经济的迅速兴起,城市化现象已经成为了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中尤为重要的因素。城市化的不断加快,随之而来的还有城市人口的激增问题。人口激增所带来的土地资源骤减、城市环境质量明显下降已经成了现代社会当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在此种背景下,必须放弃原有的粗放的发展模式,转而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发展道路。因此,便提出了紧凑城市理念,即在提高土地利用率,创造城市生活空间的同时,也为现代城市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实践意义。

1 紧凑城市概述

在地球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人口激增已经使得土地资源变越来越紧张。怎样以最小空间的土地和资源容纳最多的人口,已经成为了现代城市发展当中的主要课题。紧凑型城市理念作为一种可以缓解城市蔓延和无序发展现状,实现资源集约型以及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被广泛应用到各大城市的发展规划理念当中。

紧凑城市理念最早是在19世纪初的美国和欧洲被提出来的,现代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遭受到了严厉的批评,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进而提出了一种紧凑、多样的城市空间。

而紧凑城市的初步原型是在中世纪所呈现出来的,中世纪中的城市呈现出高密度、适宜步行以及在文化方面具有象征性的特点。在之后的城市规划设计当中,美国、欧洲以及澳大利亚开始对各种紧凑型城市概念和城市规划设计进行大力倡导。在这种紧凑型城市社会规划当中,主要解决的是信息化和全球化背景之下带来的城市竞争力、私人交通以及城市蔓延所引起的环境可持续发展问题,社会公平对弱势群体的高度重视度这单个方面的问题。

紧凑城市理念当中的内涵,提倡紧凑城市政策,这样在最大限度的使得低密度的城市从社会、经济以及环保的角度上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在此种理念指导下的城市,可以使得更高密度和混合用途的城市基础设施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降低非再生能源的消耗,减少人们对于小汽车的依赖程度,社会交往的机会也不同程度的得以提高,创造出更加适宜步行和具有包容性质的公共领域[1]。

2 我国城市的发展现状及弊端

2.1 我国城市发展的现状

在我国的城市当中,部分城市已经呈现出“摊大饼”的发展趋势,城市当中的土地利用模式变现为粗犷的外延模式,集中表现在近些年的“开发区热”,在“开发区”当中的建设是以无限制低密度的向外蔓延的方式来进行建设的。与此同时,城市人口的激增也给城市的交通道路和其他的基础设施建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可以看出城市当中小汽车的激增数量和大规模的道路设施建设共同导致了城市蔓延现象的发生,如果并对其进行大力控制,城市无限制的蔓延将会在我国的大部分地区当中出现,不利于当地经济的发展。

2.2 产生的弊端

这种以高增长、高消耗、高排放以及高扩张为特征的粗放型的城市发展模式,给城市的空间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弊端。首先,加剧了城市空间的无序和低效开发,城市受到粗放发展的影响,使得中国现在的城市空间呈现出无序的状态,在全国的183个城市当中,其中有40个城市要建造城市CBD,盲目地向国际大城市看齐。加之城市中的开发区建造的数量庞大,经常会出现闲置的现象。在一些沿海的城市当中,资源的环境压力也相对较大。其次,对城乡发展的不协调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地区城市间的发展不协调,也就是说呈现出东部的发展要明显高于西部的发展现状;不同规模城市之间的发展不协调,这个是由于资源的垄断和行业配置的特点决定的,在加上市场的因素,会形成典型的城市膨胀现象,而中小城市则严重的发育不足;城鄉之间发展的不协调,主要体现在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方面,并且在近年来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对人口和产业分布的不均衡,在各地政府中,对于各类产业园和城镇地区都保持了足够的关注度,但是对人口聚集和外来民工的落户却没有保持足够高的重视度,造成了产业和人口分布的不均匀。而后加剧了城市城市社会发展的平衡性,在传统的粗犷的发展模式下,一味的追求经济的发展,而忽视了发展的平衡性,忽视了社会发展、民生改善以及生态环境的建设,使得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平衡性被打破,城市社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最后,加大了城市的膨胀速度,在一些大城市和行政中心当中,各种资源都向其靠拢聚集,导致了近些年的大城市人口迅速膨胀,用地规模也在逐步的扩大,城市空间也在不断的蔓延,造成了城市当中的膨胀病现象[2]。

3 紧凑城市理念下对城市的规划的相关建议

在我国的城市发展当中,首先政府需要为实现紧凑城市发展提供政策上的保障,制定有效的政策将紧凑城市的理念落实到城市空间规划的设计当中去,有效的推动城市向紧凑型城市发展,提升城市的竞争力的同时,还要保持城市的环境问题,维持社会的公平。在我国,城市的中心地段,大多都是属于历史遗留下的核心地带,在这种基础上,对于中心地区的稀缺性都可以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但是在低价太低的地方应该进行适当的避免,一些公共设施和开放的空间规划设计都应该避开城市的中心地段。与此同时,在城市当中的近郊地区,一些政府经常会经过招商引资来吸引投资商的投资。在我国的紧凑新城市当中,较高工薪的阶层依然是住在城市中心的,工薪阶层则会被排挤到离中心区域相对较远的地区,造成了社会的平衡。紧凑城市的理念,对于居民往往是陌生的,居民对于紧凑城市当中所提倡的生活呈现出一种消极的态度。如果切实的利益收到损害的话,对于紧凑型的城市发展也是极其不利的。要实现城市的紧凑型设计规划,就应该对各方面进行协调,倡导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因此,在城市进行规划设计的时候,首先需要利用合理的生态手段为人们创造出良好的居住环境;其次,还要对城市当中的空气污染进行有效的控制,减少各种污染物对城市当中的污染。

为了缓解城市当中的资源紧张现象,应该采取节能减排的方式,在城市的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利用方面提倡“偿还原则”,并且在城市的空间规划设计当中提倡紧凑型的城市布局和绿色环保的交通方式,最大限度的缓解能源紧张的现象,对城市当中的单体建筑的能源优化设计要采用节能建筑,大力提倡新型能源的利用与开发,在消耗少的情况下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提高城市居民生活的舒适程度,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城市,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3]。

4 结 语

在城市的发展过程当中,紧凑城市的理念应该以渐进的方式来向各大城市当中进行大力推广,在推广的同时还要协调好城市发展、城市经济产业发展转型以及居民对此的认可程度等多方面的因素,做到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以一种更加合理的方式对城市当中的发展做进一步的引导,最大限度的有利于紧凑城市的实施和可持续发展,推动城市的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菁菁.紧凑城市对我国城市规划的启示[J].科技致富向导,2012,(29).

[2] 张昌娟,金广君.论紧凑城市概念下城市设计的作为[J].国际城市规划,2009,(6).

篇5:城市垃圾回收设施设计研究

2007年2月

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Jo::rnalofZt、engzhouCollegeofAnimalHusbandryEngineering

Vol.27NO.l

February2007

城市垃圾回收设施设计研究

徐健

(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告学系,河南郑州450052)

中图分类号:TP9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一3111《2007)01一0056一03 20世纪40年代以来,工业文明的迅猛发展造

成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环境污染与能源短缺,同时也迫使人们意识到工业、生活垃圾再利用所产

生的巨大节能和环保效益。于是,一场垃圾分类回

收的热潮由欧美日发达工业国兴起,而逐渐风靡全

球。

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迈向工业

化的进程中,也将保护环境与资源再生列为国策,避

免重蹈“西方工业化进程引发种种负面效应”的夜

辙;与此同时,伴随着乡镇城市化步伐的加速,城市

垃圾的无害化与资源化分类处理已成为现代化城市

文明的标志。

分类回收式垃圾箱已成为仅次于公共厕所的又

一城市文明标识物。

年,这项技术就越过大西洋传人美国。1885年,美

国防军在纽约市的总督岛上,建立了第一座美式焚

化炉。1883年,当时巴黎的行政长官欧仁·普拜勒

签发了著名禁令—要求不动产的拥有者提供三个

专门的容器投放垃圾,分别装易腐烂物、报纸和破布

烂衫、碎玻璃、陶片。但这条法律受到有产者的抵

制,成了一纸空文。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分类垃

圾箱才真正得到实施。

今天,当我们在软件开发中体验自动垃圾收集的便捷与舒适时,我们至少应当知道,这种拒绝杂

乱、追求整洁的“垃圾收集”精神其实是人类自古以

来就已经具备了的。

1垃圾处理与人类文明

尽管人类文明不断进步,技术日益精进,几千年

来,人类处理垃圾的基本方式只有四类:倾倒、焚化、回收和减少垃圾的体积.任何较为文明的社会都会

采取这四种方法进行垃圾处理。

历史学介绍,四千多年前的古埃及人已经在城

市里建设了完善的排污和垃圾清运设施;在旧约时

代,耶路撒冷的人们到圣城南方的盖西那河谷,用天

然气口冒出来的火焰焚烧垃圾;古代的玛雅文明多

半将有机垃圾置于现在所谓的露天垃圾场。玛雅人

还回收无机垃圾,主要是破陶片、研磨用石器与旧建

筑表面剥落的石头,作为寺庙或其他建筑的材料;一

千多年前的中国人更是修筑了当时世界上保洁能力

最强的都市—长安:她不仅设有完善的地下排污系统,还有专门的垃圾清运管理机构存在。第一座垃圾焚化炉(取名“毁灭者”)是在1874

年开始运作的,地点是在英国的诺丁汉。不到10

收稿日期:2006一10一19

作者简介:徐健(1972一),男.河南开封市人,讲师.在读硕士。

2垃圾回收的方式与设施

目前,世界上的城市垃圾的回收方式主要有“混

合收集”和“分类收集”两种。混合收集是把所有废

弃物一起收集混装的方式,比较简单易行,收集费用

低,处理时则比较麻烦。分类收集是按废弃物成分

分别收集的方式,其优点是便于回收利用有价物质

或剔除有害物质,减少垃圾处理难度,简化处理工

序,降低处理成本。

垃圾分类收集是科学的最有效的收集方式。工

业发达国家的分类收集主要是回收废纸、玻璃、金

属、塑料、大件废物和电池等。根据城市垃圾组分和

当地资源供求情况,有的国家只重点回收一两种废

品,有的则分别收集几类物质。我国一些城市也已

开始进行垃圾分类收集的尝试,但目前由于许多市

民的文明意识和自觉行动还尚有距离,真正实现还

相当困难。

目前收集设施有可移动的各种容器(如垃圾桶、垃圾箱、垃圾袋等)和固定式的各种建筑物(如垃圾

楼、垃圾台、垃圾坑等)。工业发达同家普遍使用各第l期徐健:城市垃圾回收设施设计研究 种类型的收集容器,其优点是密封性好,易于保洁,其中使用垃圾桶收集有利于实现机械化装车,是经

济、高效的收集方法,使用越来越广泛。

3垃圾回收设施的国际形态

采用科技的、设计的手段吸引人们分类投放的垃圾回收设施也越来越多的出现了,综观国际知名

城市设施现状,便可见一斑:

英国—英国伦敦约克郡政府设置的“纸张银

行”,造型像邮筒一样。目的在于鼓励市民像存钱一

样存储废纸,政府则以相应的政策给予市民利益上的回报。

日本—东京超市里设有Tomra回收系统,废

饮料瓶、罐塞进机器上方的圆孔。从机器的打印口

吐出一张抵扣券,印出这批饮料瓶、罐的价值。抵扣

券立即生效,你再买东西的时候就可以扣回。

德国—柏林街头出现了会说的垃圾桶,并完全

利用环保能源一太阳能,人们发现当把垃圾扔到垃

圾桶里时,它会说:“谢谢”、“嗯,味道好极了”、“你是

一个有品位的人”之类的话。

台湾—台北某社区内的分类回收垃圾筒,三个

独立的筒身上清楚地标明:“废纸”、“塑胶”和“铝

罐”,并由设计独特的投放口来提醒老人和儿童正确

投放。

香港—香港海洋公园里有一种树桩造型的环

保垃圾筒,当游客将垃圾等废品扔进大树的“口”或

“耳”内时,树冠下的蓝色猫头鹰便会推窗而出,用英

语、粤语和普通话俏皮的告诉人们大树的名称和功

能。能使人们在轻松的气氛中增加环保意识,尤其

受到小朋友们的喜爱。

这些垃圾箱的设计主要考虑到怎样提高使用价

值,而不是单纯考虑美观。相比较而言,国内某些城

市没有经过充分考虑,就大面积推广不锈钢垃圾箱的做法,则显得有些盲目了。

4中国城市垃圾回收设施的缺陷与措施

天津市一据《齐鲁晚报》2002年n月9日电,两年间,天津市在市区摆设了6000多个各式各样的不锈钢垃圾箱,被盗被损报废率达到95%,特别是

天气转冷时节,有人就将垃圾箱偷回家,改制成炉

子。

佛山市—据南方网讯报道,佛山市曾投入大量

资金设置一批高档不锈钢垃圾箱,由于偷盗情况太

严重,现已全部退出街道,环卫部门不得不用一种没

回收价值的玻璃钢垃圾箱代替原先的不锈钢垃圾

箱。

广州市—据新华网2003年6月18日报道,广

州市天河宏城广场路段,沿线12个价值160。元的不锈钢垃圾分类垃圾箱的前门均被撬,胆内垃圾分

类桶裸露在外,极不雅观。

西安市—据2003年11月4日《大河报》报道,西安雁塔路中段的公共汽站放置一种新型垃圾箱。

集广告发布、垃圾投放于一体,号召人们保护环境卫

生,打造美丽市容。

北京市—据新浪网2001年4月3日报道,北

京平安大街两侧多了120个标有可回收、不可回收

物的多功能环保垃圾箱。除了结实美观、超大容量

外,其箱体上出现了商品广告。

徐州市—新华社2006年8月16日报道,近

日,一种使用太阳能照明的垃圾箱在徐州市街头投

人使用。这种垃圾箱有可回收物、不可回收物和废

电池回收三个独立投放箱。夜幕降临后,垃圾箱的太阳能照明系统会发光,为路人提供方便。

作为城市公共设施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分类

回收式垃圾箱在设计过程中,怎样从人本位出发?

做到符合人机工程、符合使用便利、符合大众审美、符合安防盗毁、符合环境配合等等因素,这一看似简

单的设施已给设计者提出了不小的命题。

5垃圾回收设施与生态设计

生态设计(Ecodesign)也称之为生命周期设计,即利用生态学的思想,在产品生命周期内优先考虑

产品的环境属性。即除了考虑产品的性能、质量和

成本外,还要考虑产品的回收和处理。同时也要考

虑到产品的经济性、功能性和审美等因素。它的技

术要素是指—为提高产品的环境性能采用并取得

成果的技术;它包括:节省能源、节省资源、生态环境

材料、循环再生、易拆卸性、物降解性、清洁、长寿命

等等。垃圾的分类与有效回收的所有环节和设备设

计均与生态设计息息相关。

利用生态设计的原理对垃圾分类回收设施进行

设计、特别是其终端一分类回收垃圾箱的设计,无

论从结构、材料、外观、维护还是其设置方式,乃至整

个回收原理本身,都有着极其现实的理论指导意义。

6垃圾回收设施与环境设计

与环境设计相关学科广泛包括艺术和其他科学

技术等多学科领域的知识。环境设计是以人为使用

者、以人为对象的设计,对人体的生理和心理学方面的研究是一切功能的基本依据。环境设施中的卫生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27卷 系统环境设施是维护环境卫生的重要工具。城市的环境卫生,已不仅是清洁和美观的问题,它是一个地

区民众文明程度的象征。并且,由于环境保护运动的发展,许多与卫生系统相关的口号,如“垃圾回

收”、“垃圾分类”、‘’禁烟权”、“把垃圾带回家”都广泛

地为现代人所接受。

垃圾的分类放置体现了人类为保护家园付诸的实际行动,利用色彩的设计、浅显易懂的图形符号设

计、容器的造型设计以及特殊的感光和感应技术等,设计者从视觉效果上大大提高了人们的垃圾分类意

识和行为。分类垃圾的标识选择可以用明确而典型的实物图形来快速而有效地传递信息。

城市文化兼顾的设计;在CBD和写字楼里,即要考

虑档次、效率、习惯和使用场合都相对合理的设计等

等。

7垃圾回收设施的材料使用

垃圾箱的制作材料广泛,各种金属、石材、混凝

土、木材、塑料、陶瓷、玻璃钢等都可以有很好的表 现。因此垃圾箱的色彩、造型、材料、规格十分丰富,可供设计师选择的厂家生产的成品就有很多。目 前,最为流行的趋势是根据生态原则所倡导的对再 生材料的利用,比如:将纸、塑、铝材料的利乐盒和真 空食品袋经过细碎、加热和模压后成的HB复合板,用这些材料来制作垃圾箱,既经济又无偷盗价值,并 有效避免了酸碱腐蚀,延长了使用寿命,这本身就是 对废物回收再利用的贡献。

8因地制宜的人文审美因素

垃圾箱在设计/设置时,应依据环境的需要进行 合理的人文审美因素考虑。比如:在旅游景区即要 考虑与景观、历史和文化的贴切性的设计;在高档社 区里,即要考虑与绿化、建筑和居住人口的素质相协 调的设计;在步行街等商业地段,即考虑商业宣传与 9结论

对于城市垃圾回收设施这样一个环保产业链中的子系统,在设计研究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要认定它 属于生态设计的一种,应将“人—机—环境的统 一”作为设计指导的最高原则来看待;其次,在人类 已掌握的垃圾回收技术中,垃圾箱作为分类回收系 统的终端—触一点而动全局,高技术和精设计的投 人带来得是整个城市垃圾回收系统的成本与效率的 节约;再次,从目前国际与国内的发展趋势来看,分 类回收垃圾箱的设计发展越来越科技化、文明化和 多样化,应打破“那只是垃圾容器”的思维定势,积极 考虑与媒体、娱乐、教育和市民受益等因素的嫁接,力图达到使用者能够“喜闻乐见”的设计效果。餐考文献:

【1〕山本一良.战略环境经营:生态设计一范例100【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2〕成康·拉什杰,库伦·致菲.垃圾之歌一垃级的考古 学研究〔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3〕筒召全.冯明.工业设计方法学〔M」.修订版.北京:北 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们截力农,林京升.环境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 杜.2003.【5〕张过一工业设计全书【M〕.江苏:江苏科技出版社,1994.【6〕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祈世纪出版社,1995.【7〕徐健,谢亚萍.广告式分类果皮箱实用新型〔P〕.中国

篇6:城市设计研究

城市公共管理研究的新领域--城市治理研究及其发展

城市治理是城市公共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研究城市主体之间的关系及其运行机制和作为一种制度安排的演化规则.作为一种体系,城市治理可分为内部治理体系和外部治理体系.中外城市治理的模式有企业化模式、国际化模式、顾客导向模式和城市经营模式.中国城市政府新型职能及其管理研究、中国区域治理研究、中国城市市长研究、中国城市治理指数研究及其中外城市治理原则的`比较分析,是今后中国城市治理研究的5个理论与实践问题.

作 者:踪家峰 顾培亮 作者单位:天津大学管理学院,天津,300072刊 名: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TIANJI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年,卷(期):5(4)分类号:F293关键词:城市治理 治理体系 治理模式 研究发展

上一篇:“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观后感心得下一篇:《祁黄羊》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