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绿地设计论文

2022-04-16

[摘要]园林绿地景观设计受到现代艺术多元化思潮的影响,在不同地域、场所、时段呈现出多样化的风格。本文通过园林景观形式多变的作品表面,探寻多元化设计风格的根本主线索在于园林景观功能的多样化,阐述现代园林景观的职能与设计市场多元化密切关联的基本规律。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城市绿地设计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城市绿地设计论文 篇1:

生态美学视角下的现代城市绿地设计研究

摘 要:在国家经济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城市化步伐加速,城市更新中的城市綠地建设要求也越来越高。城市绿地建设既是现代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也是社会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对城市环境和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都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现阶段我国的城市绿地建设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故基于对现代城市绿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的分析,从生态美学视角探究现代城市绿地设计策略,以促进现代城市绿地建设的不断完善。

关键词:生态美学;现代城市;绿地设计

我国的城镇化率早在2011年已经超过50%,近些年来,城市化的脚步更是在不断加速。在此背景下,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生活品质的要求,对城市绿地设计进行探究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各地都很重视城市绿地建设,投入了大量资金和人力、物力,虽然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城市环境质量,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现代城市绿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易破坏生态敏感区

生态敏感区包括生物、生境、水资源、大气、土壤、地质、地貌及环境污染等生态范畴的所有内容,主要是指对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具有特殊敏感性或者具有潜在自然灾害影响的地区,非常容易受到一些人类开发活动的破坏的地区。现代城市绿地建设过程中,生态敏感区的保护已然成为短板,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城市生态平衡,甚至对城市可持续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可以说一个城市绿地建设的好坏取决于生态敏感区是否被保护得当。然而现阶段很多城市只关注绿地建设的短期效益,对生态敏感区的保护不够重视,无法做到科学合理地进行城市用地规划,导致一些城市居民活动用地占用生态保护空间,对城市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不利于城市可持续发展。

(二)不够重视绿地生态作用

在城市化不断加速的大背景之下,很多城市将更多的人力、财力、物力投入城市经济建设中,而对城市绿地建设不够重视。当代城市绿地建设相较于以前已经有了不少的发展,但在快速的社会生活节奏下,目前我国的城市绿地建设也稍显浮躁。其中最明显的表现就是绿地建设人工痕迹重,一些城市规划设计师不能充分考量当地的生态现状就地取材设计绿地,反而大量地使用人造景观,过分关注景观的美观,甚至可以为了某些具有可观赏性的设计牺牲生态环境。例如我国城市公园中大都会有雕塑元素,但有些没有特殊意义的雕塑事实上不仅装饰作用不强,反而破坏公园的植被。

(三)缺少人文关怀

现阶段国内很多城市在进行城市绿地设计时非常重视其美观度,甚至将装饰作用放在第一位,不关注建设成果的实用性。现代城市绿地受众数量大,本应讲求实用第一、美观第二的设计原则,但在城市现代化加速的大背景下,常常出现二者倒置的情况,只关注外观,忽略实用性,造成绿地设计缺少人文关怀。例如很多公园草地的道路设计,只考虑美观度,不考虑行人路过的便捷性需求,蜿蜒曲折,导致有些行人践踏草地走捷径,长此以往最终形成“人工路”。还有一些公园的踏步石路,两石之间的距离设计不合理,也没能考虑到行人多样性的问题,同样给行人带来了不便,造成行人践踏草坪的现象,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绿地。

(四)设计模式无新意

我国现阶段对城市绿地建设工程的评价还缺少一套完善的考量方法。城市绿化的水平与人民生活质量的高低有直接关系,因此要保障绿地建设质量。对此,首先在设计环节就要加强评估工作。有些设计师不重视绿地原有生态系统的情况,多套用已有的设计模式,甚至直接照搬其他地方的成功绿地设计方案,完全忽视当地可适用性。现阶段国内很多绿地设计方案都是以平面图的形式进行设计呈现,因此不少设计师为追求构图形式的完美,忽略了对立体设计空间的细节打造,使得设计方案的实际建设效果不佳。

二、现代城市绿地建设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相关制度不完善

现阶段城市绿地规划设计中存在一些不规范现象,城市绿地规划设计的相关制度并不完善。在一些绿地建设工程当中,由于相关管理机制的缺失,容易出现一些不良现象,造成一系列的建设问题。例如一些暗箱操作导致投标工作缺少公平性,这将直接导致绿地建设的工程质量不高。另外,在绿地建设过程中,相关的管理机制也比较缺失,这些因素都影响了城市绿地的建设水平。

(二)存在形象工程、政绩工程

目前很多城市为了追求城市外在形象的现代感,大量借鉴一些西方设计风格,盲目兴建大广场、大公园,出现了一批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很多设计师认为这种做法可以提高城市品位,但实际上现代化气息太过浓重,毫无特色,与当地环境不相适应。

(三)生态与经济建设的不平衡

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各行各业都产生了深入的影响,现代很多城市绿地建设也都紧跟社会经济发展变化,追求经济效益,使得一些绿地商品化。有些绿地设计公司甚至把经济效益放在第一位,一味追求建设工程的效率,对当地的生态系统不进行全面把握,只追求外在形象的美观。

三、生态美学视角下现代城市绿地设计策略

(一)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推进城市绿地建设

要提高现代城市绿地设计的质量,首先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并将其贯彻到绿地建设方针中,指导城市绿地建设实践。城市绿地设计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要根据原有生态系统的实际情况,在保护生态敏感区的前提条件下进行绿地建设。绿地规划要科学合理,首先要讲求整体性,城市一块绿地的规划,首先是整个绿地系统的一部分,要将该区域的绿化与城市整体环境充分结合起来,实现城市大环境绿化,保护整个生态系统。在进行规划时,设计师要充分了解当地自然生态系统的情况,考虑到土壤、生物、气候等多种因素,对工程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生态破坏情况,要提前设计好预案以最大程度降低工程活动的破坏性,或通过建立一些人工水系、绿色走廊去弥补对生态的破坏。此外,为了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对于城市的一些生态敏感区,应该尽量避开。同时,在进行绿地设计时设计多个备选方案,以便在绿地建设过程中可以灵活考虑。

(二)建设城市绿地设计人才隊伍,创新绿地规划模式

绿地规划设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考量的因素非常多,这就对设计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提高城市绿地建设质量,首先要保障城市绿地设计人才队伍的质量。有关部门在进行绿地规划时,首先要尽可能多地参考专家的意见,可以采用竞标的方式确定绿地设计方案,完善激励机制,鼓励有能力者积极参与。对已经选定的设计师也要加强考核,确保设计方案的科学合理性,并且鼓励其进行绿地规划模式的创新。此外,城市绿地建设还应当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可以在一些新媒体平台进行意见收集,筛选出质量较高的意见纳入绿地设计方案。

(三)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自然资源

我国一些古典园林非常讲求因地制宜的原则,现代城市绿地设计也可以与古典园林设计优秀理念相结合,借鉴其因地制宜的原则。设计师也应当充分遵守这一原则,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原有生态系统的情况,并且最大限度利用原有的自然景观,尽量减少自然绿地的改变,尤其要避免千篇一律的设计模式,这就要求在绿地设计与建设的各个阶段都要对地形、水文、植被等自然景观进行分析,根据其原本形态的不同形成一些平原景观、水文景观和植物景观。这既能够体现地方自然环境的特色,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建设成本。

(四)坚持以人为本,合理利用相关人文资源

中国自古以来就追求天人合一的社会发展理想,因此城市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人文与生态建设相统一。城市绿地建设与人类活动联系紧密,其建设目标之一就是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推动城市化建设,因此要充分尊重人的自然社会地位,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此外,城市绿地除了具有生态价值以外,还是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城市绿地建设过程中也要充分把握当地的历史文化内涵,将本土文化融入绿地建设中去,使绿地建设成果能够凸显人文特色,符合当地的文化气质。城市绿地的建设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要以生态美学为导向,在保持绿地生态的基础上追求绿地的美观。在进行绿地规划时,要充分将当地人的合理意见纳入规划方案,寻找合适的方法,更大程度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最大限度地发挥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

(五)加强绿地管理,保护城市绿地建设成果

很多城市绿地虽然在生态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是由于在后期管理上存在问题,建设成果无法得到维持。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大部分在于在绿地建设中没有充分做到因地制宜,出现了一些不符合当地生态的因素,提高了建设难度,也使得维护成本增加。要解决这一问题,设计师在进行规划时就要考虑到绿地的管理工作与后期维护工作,对绿地以后可能会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综合考量,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城市绿地原本就是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建设工程,高质量的绿地建设不仅能够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还能够帮助城市获得一定的社会效益。城市绿地建设的改善是一座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可以发挥美化城市景观、凸显城市文化特色、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以及提高城市社会竞争力等多重作用,如果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平衡发展,这对社会、国家乃至全人类来说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四、结语

城市绿地建设是城市建设的重要一环,也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城市绿地的设计要最大限度地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平衡。对城市绿地的建设要充分彰显当地的自然特色、人文特色,因地制宜,不能一味贪大求洋,以免对城市生态系统造成不可挽回的破坏而得不偿失。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将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贯彻到城市绿地建设的各个环节之中,积极推进绿地规划模式的创新,加强绿地建设成果的保护,从而推动城市绿地建设科学合理化,提升城市生态环境的同时带动城市发展。

参考文献:

[1]杨乐.公园绿地建设的绿色模式:示范型生态景观的探讨[J].现代园林,2005(8):21-23.

[2]吴弋,陈小卉.现代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特点:以宜兴市宜城城区绿地系统规划为例[J].中国园林,2000(3):62-64.

[3]陆振强,王国明.现代城市道路绿地景观规划设计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5):193-194.

[4]谢桂青,陈爱玲,蔡瞬娜.现代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设计中的园林地被景观使用[J].科园月刊,2008(5):50-53.

作者单位:

安徽大学

作者:陈宁

城市绿地设计论文 篇2:

现代城市绿地设计市场多元化的美学解读

[摘要]园林绿地景观设计受到现代艺术多元化思潮的影响,在不同地域、场所、时段呈现出多样化的风格。本文通过园林景观形式多变的作品表面,探寻多元化设计风格的根本主线索在于园林景观功能的多样化,阐述现代园林景观的职能与设计市场多元化密切关联的基本规律。

[关键词]城市绿地设计;风景园林;景观设计;多元化

[DOI]1013939/jcnkizgsc201608059

1处在多元化美学时代的城市景观园林

当代艺术特征是多元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1届大会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多样性宣言》明确提出:“文化多样性对人类来讲就像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物平衡那样必不可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共同遗产”(中国文化报,2001-11-7)。当代审美的标准,从理性的审美原则转向了对审美过程的感性表达,因地域、民族、生活水平的不同,审美过程的感性表达激发了各种不同形态的艺术观念,美的意义就有了多元化的表述。

George Santayana将现代美学流派分为三种,感觉美学(Sensory Aesthetics)、形式美学(Formal Aesthetics)、象征美学(Symbolic Aesthetics)。感觉美学侧重人的内省分析(李道增, 1999:163);形式美学建立在符号论的语构模式,即美是由产生美的形式的必然结果;象征美学来自对环境所表达的含义引起人们的愉快联想,对环境符号的自我认同。美学标准的分流使古典艺术走下了神坛,不再奉行一种静态的、优美的、符合经典构图的形式。艺术作为客体的规范化,转向对审美主体的主观认知过程。美的标准不是一种教条,不只是对具体美好事物的描绘,人类对美感的逐步认识过程,成为现代艺术逐步剥离的审美源泉,成为追求美的每一个艺术片断,引发了各种门类的艺术表现。就是说艺术从静态的美学形式变成对美的动态认识过程的重视。就像黑格尔强调生命是一种变化过程,其实质就在这变化过程本身。园林艺术不能只是成为一种被“异化”的目标,不只是要拥有一片按“美的形式”设计的街道花园,一座喷泉。美的园林艺术意义在于营造自然的户外生活本身,使人感受到美好的形式下蕴藏的自然与人的和谐之美。

2形式多变的绿地园林设计作品

城市园林景观艺术作为一种社会存在和文化形态,不可避免地带有当代艺术多元化的特征,受到其他文化艺术形态的影响。对当代园林多元化的空间表现,基本上可从园林文化、社会秩序、自然生态三个主线出发,设计师凭着对社会现实的观察,要么遵从,要么扭曲,要么折中,传统园林的艺术风格与现代艺术全球化的浪潮不断碰撞出火花。麦克哈格的生态分析理论、彼得·沃克的极简主义构图、施瓦茨的波普艺术手法,丹·凯利的规则式网格园林,巴拉干的色彩构成,哈格里夫斯表现非常态自然过程(暴雨、台风)的张力,是符合20世纪60年代生物多样性理论催生的文化多元化,导致90年代追求个性张扬的各自表述艺术潮流的。

园林美学意义的扩展,使评价园林艺术的美不只局限于园林空间的经典构图。西方文艺复兴确立的黄金分割与透视审美标准,到法国古典主义园林时达到了极点,一切都是经典审美规范产生的形式。一直到英国风景式园林的崛起,用自然美逐步取代了人工美。到了现代,自然风景式园林脱胎于风景绘画的构图美,又被现代园林艺术视为古典,审美标准被机械的人工美感所代替。园林设计师更是被现代主义的审美信条所激发,穷尽人工的形式,把园林当成一种生产线上下来的产品,有明确的线条、功能,充满机械僵硬的形式、质感。到了80年代后现代主义风尚流行起来,园林还是表现着较多的人工造型,但是有了许多的不确定空间构图,怪异的符号和线条扭曲错乱交织在一起,反映出园林设计师内心深处对人工形式与自然形式审美标准的错位与挣扎。特别是线形公共开敞空间的园林,多处在广告、建筑、汽车嘈杂的闹市当中,很多情况下设计师的心态也会被这些人工物的表现形式所左右,被这些流于表面的审美标准所驱动,将自然当成一种人工形式穷尽变化,拆解组合。

在这些天才设计师的妙手下,线形公共开敞空间园林有了许多新的面具,市民也就在这些形式多变的园林空间里寻找大自然在膨胀大都市里留下的欢乐、叹息与希望,暂时抛弃各种时尚的念头,感受着自然与人之间和谐的根本命题。

穆拉色(Robert Murase)擅以用各种石材塑造有意义的现代园林景观,其代表作是波特兰河滨公园日裔美籍人纪念广场(见图1)。在弯曲的园路边和斜坡上散置一些巨石,象征日裔的移民世界,美国人权法案“总统与国会道歉咨文”与其他祈求和平的日文诗词刻在其中12块石头上。“100株樱花呈两排列植于河岸草地上,春天美丽的花朵与粗糙沉重的石头形成对比,代表今天的美好与历史的沉重,警示后人不要让(二战)历史重演”(王向荣,2002)。

哈格里夫斯对地形的塑造不同于那些风景如画的起伏微地形,他把早年观察到的龙卷风席卷地面的大自然的巨大张力隐喻在地形设计里,表现自然的动感、力量。在加州烛台角文化公园里迎着主风向在“风障土丘的中间切开一道缺口(见图2),顺应着风的主导方向,一直伸到水中,形成一个开敞的迎风口……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用心灵去体味自然的场所”(王向荣,2002)。

当人们迎着风道走向海边时,临近风口会感到强劲的风拂面吹来,海面视野逐渐张开,海的感觉越来越明显。回首望去,走过的狭道像是风的通道,大海是被强风带过来的。风之门的设计意念要使用的人意会才行,不是形式的构图,有“禅”境的顿悟(见图3)。

将地形塑造与现代艺术思潮紧密结合的高手还有玛莎·施瓦茨,她将女性特有的细腻和对时尚文化品位与园林设计艺术综合在一起,通过她深厚的艺术背景,把地形设计变成了波谱到达达主义“时装”的演出。联邦法院大楼前广场隆起的23组水滴形草丘象征着当地一种“drumlin”地形(王向荣,2002),上面种植小松树。实际广场底下是停车场,种植池只能高出地面,施瓦茨的设计巧妙地应用象征手法将高出地面的种植土与当地有特征的地形联系起来,解决了种植功能问题,又达到艺术创作目的,放置在地上粗壮的原木也象征着当地木材工业(见图4、图5)。

美国景观大师哈普林认为在都市环境中按自然体验来设计,就要将自然抽象,而不是简单的抄袭。哈普林在高速公路公园用巨大的块状混凝土堆成错层平台,利用叠水瀑布“创造了一个水流峡谷的印象,将车辆交通的噪声淹没在水声中”(王向荣,2002)。哈普林构筑台地的材质是人工的,形态却是自然峡谷的抽象,奔流的叠水、瀑布仍是自然的趣味(见图6)。

图6西雅图高速公路花园叠水设计

园林设计师佐佐木叶二在横滨港湾地区海滨公园的地形设计时(见图7),用平行弧形起伏的地形重现了海边波浪层层叠嶂的形态,体现了他一贯坚持“把自然作为作品特色的主基调,……让人们充分体验到这个地区特有的自然景观与文化内涵”(章俊华, 2002)。

在佛罗里达国家银行广场设计中,丹·剀利(Dan·Kiley)接受建筑师的建议,将整个外部场地用45米见方的铺装来铺满,模仿建筑立面的开窗模数,形成了场地整体的网格空间,网格是城市道路向场地西边河流的延续。每四条铺装石板的交头是透草的,草地仍然透过铺装,感觉上是隔而不绝(见图8、图9)。广场的道路系统是城市道路网络的延伸,四条贯穿广场的道路和两边的树形成更大的网格空间。广场内的水池、花园椅等设施均布置在网格边上,与植物、铺装、草坪塑造极富韵律网格空间,随意散布的800棵桃金娘树与不定时喷发的喷泉是广场上活跃的因素,与网格空间的严谨形成对比。夏建统评论道:“佛罗里达国家银行广场景观是最体现丹·剀利‘文脉—结构—韵律—神秘感’的设计过程”(夏建统, 2001)。

3现代园林景观职能多元化推动设计市场的细分

现代城市绿地多元化功能形成了相适应的市场需求细分,改变了以往认为园林就是绿化的单一市场概念。目前城市绿地园林功能首先在城市人文尺度上体现了传统与现代对话并存,如北京颐和园作为一个传统风格的皇家园林,仍然起到北京西郊山水公园和旅游景区的功能,对北京的城市环境以及旅游市场有着积极的贡献。二是城市旧城更新积极打造文化名片,往往是景观设计先行,改变了街道风貌形象,激发了地段的活力,进一步推动了整个旧街区的城市化发展,如上海新天地项目。三是城市绿地系统对在日益恶化的城市生态环境气候的调节发挥更大的作用,如目前热炒的海绵城市绿地设计理论,绿地的蓄水不仅补充城市日益降低的地下水位,也避免城市板结化后形成的内涝问题,进一步缓解了城市热岛现象。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面对城市建设给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孟兆祯院士认为现阶段城市进入“生态环境建设阶段”,园林设计师要“以人造自然弥补城市原真自然环境的不足。……为人类保护大自然的生态环境和以人造自然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和景观”(孟兆祯,2003:77),这是当代中国园林设计师的天职,也是摆在园林市场面前的根本命题。

城市绿地园林景观,有着自然的属性,也有人工的属性,体现自然的精神,也带着人文的意旨。但园林的艺术形式不能脱离自然的属性,人工自然是园林艺术的母体,不能离开自然的先决条件去谈艺术。城市绿地园林设计,例如街旁绿地与带状公园关系着城市生态廊道、市民日常户外生活环境的质量,虽然在公共绿地里分量很小,意义却很重大。特别是这两种绿地四周多是建筑,更可惜的是丰富的地形条件多被三通一平,给造景的条件最为苛刻,设计师更要以恢复改造自然生态环境为天职,在密集的空间里营造咫尺森林、悠然胜境的景观效果。

中国现代城市绿地园林景观脱胎于传统园林空间布局、造型手法,带有现代艺术主观审美对城市公共开敞空间客体自然的重新塑造,不是自然景观的简单再现,更深入到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关系的探索,带有民族园林审美的理想与范式,也带有设计师的人格灵性,借园林景观表现“自我”。面对嘈杂、浮躁、奢华的社会,现代城市绿地园林景观更应表现出都市绿洲应有的宁静、清新、素雅,让人们劳顿的心灵有个轻松惬意的去处。缓坡、青石、草坪、流泉、绿树、鲜花、小径,传统的构园要素经过创意的组合,同样能体现新的园林形式,表达新时代艺术气息的园林意趣。

空间造景的手法紧跟时代艺术思潮的发展,走向了市场多元化。当然,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基本命题没有变。在这个前提下,城市绿地园林设计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一道,相互借鉴,共同塑造着城市街道绿地和绿道园林景观,营造着城市日常户外生活的场所。现代城市园林景观的艺术风格首先是表现自然美,同时带有民族地域文化的审美理想,也要表达设计师对自然和城市根本尺度的把握,借园林形式表现自我,以景生情,以情动人,达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具有风格与人格完美结合的多元化魅力。

4结论

城市绿地园林是中国城市化进入绿色增长时代的市场热点,如何在大量急迫的生产任务中发展中国传统园林艺术,吸收国外优秀的理论和范例的经验,体现场所景观文化特征和改善生态环境,需要从业人员有冷静的心态,不要急于求成和急功近利,首先要有文化自信,勇于创新,因地制宜地设计与创作。中国城市绿地园林景观将借助市场的推手,以传统园林艺术为本,以园林景观塑造城市文化风貌,体现时代精神,切合市场的多元需求,给现代中国城市新型城市化带来绿色增长的新动力。

参考文献:

[1]李道增环境行为学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2]王向荣,林箐西方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3]夏建统点起结构主义的明灯——丹·凯利[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4]章俊华日本景观设计师佐佐木叶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周聪,男,北京巨方合众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海南分公司;孙卫国,男,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园林系。

作者:周聪孙卫国

城市绿地设计论文 篇3:

城市环境与城市绿地景观设计探讨

摘要 在阐述当今城市环境的特点的基础上,论述了城市气候环境与城市人工环境条件对城市绿地景观设计的影响,分析了当前绿地景观设计领域存在的一些误区,阐明如何适应城市环境特点及如何改善当前城市环境是今后绿地景观设计发展的重要方向。

关键词城市环境;绿地景观;设计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规模越来越大,大片的自然生态系统变成密集的建筑群和密封的水泥地面,大气污染、热岛效应、气候变暖等现象日益明显,城市环境已不能满足人们亲近自然,拥抱绿色的需要。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大的生活环境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城市环境景观成为人们又一个关注的热点,城市环境景观设计也同时被得到重视。

因此,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发展生态景观园林,把城市建成具有自然淳朴气息和生态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园林城市的重要性。建设生态园林城市,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共享美好人居,已成为人们共同的渴望。

1城市环境的特点

城市环境是人类利用、改造自然的产物,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两部分。自然环境是指围绕在我们周围的阳光、大气、水、岩石、矿物、土壤、生物等各种自然要素的总和,它是在人类社会出现前就客观存在的。人工改造的环境,是指人类在城市自然环境的基础上,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所创造的环境,如工矿企业、房屋建筑、交通设施等。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城市人口大量集中,人们原有的生活环境受到破坏,环境恶化、生态失衡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突出因素。

1.1“热岛效应”明显由于城市的集聚效应,城市中的人类活动强烈地改变了原有的自然条件,破坏了原有的自然生态环境系统。城市“热岛效应”是城市气候最明显的特征之一。由于城市人口的增加,必将排放大量的CO2气体,而CO2是温室气体,它对于温度高、波长短的太阳辐射是一个透明体,但对于从地面反射的长波辐射,不是透明体,从而使大量的长波辐射热在城市空中保持,这种现象通常称为温室效应。况且城市区域内受人工下垫面的反射热尤为突出,所以温室效应现象使得城市区域的气温明显升高,形成热岛现象。

1.2空气污染严重由于城市化的发展,城市人口的高速增长,人类对煤、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呈递增趋势,越来越多的CO2、SO2、NOx排入大气,尤其是SO2气体,分布广,数量多,危害大。城市下垫面的复杂使城市上空气流受阻,抑制了大气的自净能力。大气污染是造成城市气候生态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1.3物种单调人类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一方面破坏或摒弃了许多原有的自然植被和乡土植物,另一方面又引进了许多外来植物和建造了许多新的植被类群,直接的或间接的改变了城市植被的组成、结构、类群、动态、生态等自然特性。城市植被结构分化明显,并且趋于单一化,除了残存的自然森林或受保护的森林外,城市森林大多缺乏灌木层和草木层,藤本植物更为罕见。

1.4土壤条件较差城市化进程改变了城市环境,也改变了城市植被的生存环境。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原有城市环境遭到了越来越大的破坏,自然植被变得越来越少、钢筋混凝土的高楼大厦越来越多、硬性的建筑铺装越来越多,改变了其下的土壤结构和理化性质以及土壤微生物组成,城市植被处于完全不同于自然植被的特化生存环境中。

1.5建筑林立、硬质地面为主①由于城市区域所构筑的人工下垫面增加,而绿地面积减少,从而使水不能保持,造成地面湿度减少。另一方面由于地面水较易蒸发,使得空气层中的水分增加,一旦遇冷,空气中的水蒸汽就会冷凝而形成降水。②由于城市区域基础设施增加,高楼大厦林立,从而阻碍了自然风流速,风速变小,风向因地而异。

1.6传统景观消失,文化遗产、古迹遭到破坏,城市失去特色城市传统景观、名胜古迹是城市历史发展过程中优秀的民族文化长期沉积的反映,对于研究该城市的历史发展、文化传统、风土人情都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城市传统景观、风景名胜也是一个城市特点的重要体现。但是,这样有特色的城市环境景观因城市盲目建设而变得越来越少,如今许多城市的城市环境景观因失去特色而变得平庸。

2城市环境对城市绿地景设计的影响

2.1城市绿地的概念及主要作用城市绿地是所有权归属城市园林绿化管理部门,为公众使用的绿地。城市公共绿地作为城市的呼吸系统,在城市生态系统中起着不可替代的净化环境的作用。城市绿地可以改善城市生态,减轻城市上空的大气污染,对于改善人民的生活环境和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2.1.1城市绿地能够改善城市小气候。绿地植物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和吸收率很高,在夏天可以降低气温,同时植物通过叶面蒸发,带走热量,增加周围大气的湿度,在相对湿度不大的情况下,给人以凉爽的感觉。在低温的绿地和吸收太阳辐射后而温度较高的建筑和硬质铺地之间产生温差,形成垂直环流,使在无风的天气能形成局部微风,向建筑群吹进凉爽的新鲜空气。大大加速了污染物的扩散,并减弱了城市的热岛效应。同时城市绿地在冬季和夜晚起保温作用。

2.1.2城市绿地可以净化空气、防风降尘、降低噪音,改善城市生态。人类的生存完全依赖于空气,一个城市的环境、空气质量的好坏与居民身体的健康是息息相关的。我国城市大气污染主要是以SO2、颗粒物质为代表的煤烟污染。而绿色植物能够吸收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吸附滞留于空气中的颗粒物,杀灭空气中的细菌,减轻大气污染程度。城市绿地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空气中的CO2,释放氧气,提高空气中的含氧量,是城市生态的理想调节器。绿色植物的叶片,生长方向各异,层层错落,能阻碍声波前进,削弱声波的传递能量。

2.2不同的城市环境形成各地不同的植物景观由于我国幅员广阔,各地气候差异较大,即使同一气候带由于人工化环境的影响,气候条件也各不相同,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植物群落景观,而植物群落景观是形成城市绿地景观的决定性因素,因此选择适合于本地环境条件的植物品种,是城市绿地景观规划的关键所在。根据城市所处区域环境的特点,从适地适树出发,立足该地乡土品种,积极选用品种优良、绿化效果较佳的与该地气候、土壤相适应的新品种,营造一个与当地城市环境相适应、具有鲜明特点的城市绿地景观,可跳出当今景观设计一味雷同的束缚圈,也是当今城市绿地景观设计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2.3城市环境的特殊性决定了城市绿地系统布局结构特点及发展方向城市的高速发展,导致人类生存的城市环境的日趋恶劣,根据城市环境的变化特点及趋势,应充分发挥绿地系统规划的科学预见性,合理确定城市绿地系统的布局结构及发展方向,营造一个特色鲜明、生态效益显著的城市绿地景观。

2.3.1城市绿地的均匀分布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公共绿地的布局不合理,分布不均,将使各类用地内的绿色植物所产生的生态效益、景观效益不能得到均衡的发挥,造成部分绿地超负荷,人流过分集中,影响环境质量。城市在建设公共绿地过程中,必须结合城市自然和历史人文环境,突出重点进行绿地布局,强化城市固有格局,发展城市特色,确保公共绿地分布的均匀性,塑造高层次、多功能、点线面结合的园林绿地体系,创造丰富多彩,就近方便的居民游憩环境。

2.3.2根据城市立地条件,创造出不同的绿地景观类型。城市绿地在其面积及块数增加的同时,常常忽视质量,铺草种花的城市绿地比种植乔、灌、草多层次组成的植物群落为主体的城市绿地多,形式比较单一。基本上以草坪为主,在草坪上稀稀疏疏地间种着一些孤立木,这种简单的城市绿地,生态非常脆弱,难以发挥公共绿地应有的效益。应根据城市立地条件,创造出不同的绿地景观类型。如公园小气候好,植物品种应丰富,道路及商业建筑周围应以耐性强、荫大冠浓的乔木为主,工厂应选抗污染的树种等。

2.4城市的绿地景观设计城市绿地景观的设计要适应城市环境特点,用系统的观点从区域环境和区域生态系统的角度考虑,尽量保护、利用城市中具有地带性特征的植物群落,保护乡土树种及区域性稳定植物群落的组成,有节制地引种。同时应尽量保留城市中具有自然特征的河湖池塘、山峦丘陵,强调景观与生态的共融性、强调城市绿地景观设计的人文观念,在科学性的基础上追求艺术性。

2.4.1“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城市作为人群高密度的集中区域,城市中的公共绿地应承担一定的社会公共服务功能。高楼林立,车流滚滚,嘈杂、喧嚣的城市环境已不能满足人们亲近自然的需求,人们需要绿色,需要自然。城市绿地为人们在高楼林里的灰色的空间里提供了一个有利于疏缓生活和工作压力的绿色环境,是人们最亲近、最实惠的休闲场所。城市绿地在设计理念、空间尺度和景观特色上,均应最大限度地满足现代人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以营造景色优美、令人愉悦、衰减污染、改善城市环境的景观绿地作为所追求的目标。应用树木、花卉、地被草坪品种,体现植物的多样性,充分利用植物的生物学及生态学特征、季相特色,营造多品种、多色调、多层次、多形式的园林景观,创造绿色生态环境和宜人的活动空间。

2.4.2创造生态的城市环境。因地制宜、保留现有资源的原则保护自然山水资源,结合城市的特定环境布置绿地,建立具有地域特点的科学的城市绿地系统,有效发挥城市绿地统改善城市环境的作用,创造生态的城市环境。城市绿地应在强调“绿量”的前提下,更强调生态环境,如植物配置应体现乔木、灌木、藤本、花卉、地被、草坪等复合结构模式;应考虑常绿与落叶、阔叶与针叶、速生与慢生、早花与晚花等种类的合理搭配,以及招引鸟类等;应提倡植物的多样性,重视乡土树种的应用,科学、合理地营造观赏型、保健型、知识型等植物群落,能使城市绿地产生更大的生态效益,把整个城市建成具有自然淳朴气息和生态环境优美的生态园林城市,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共享美好人居。

2.4.3发展城郊绿化。随着城市中心区土地价格的不断提高,公共绿地建设的机会成本也在不断的增加,因此在城市中心区公共绿地建设的同时,发展城郊绿化,规划安排城郊经济林和防护林的结合。确保生态效应的发挥和景观的稳定性,为市民郊游、植物观赏等活动提供条件,同时在城内公共绿地生态效益有限时,让城郊绿化生态效益来补充,对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具有很大的影响。

3结语

城市环境的特点决定了今后城市绿地景观设计的方向,城市绿地景观设计不仅要重视绿地的观赏性,更要突出绿地的生态效益,以更有效的改善城市日趋恶劣的环境。如何设计出适合城市环境特点的绿地景观,形成一个宜人的、物种丰富的城市生态环境,是今后绿地景观设计发展的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宋冬梅.浅谈城市绿化建设中树木与草坪的效益[J].中国科技信息,2005(11):92.

[2]胡予军.浅谈城市植被与城市环境建设[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5):17-18.

[3]洪铁城,钱毓峰.城市公共绿地规划设计[J].墟乡建设,2004(12):34-35.

[4]高晓戌.浅议城市环境景观设计[J].山西建筑,2006,32(5):37-38.

[5]冯建伟,杨伟方,王刚.城市绿地景观设计误区[J].平项山工学院学报,2006,15(1):68-70.

作者:汪思龙 刘 毅

上一篇:西方油画艺术论文下一篇:壁画环境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