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城市设计管理论文

2022-04-21

[摘要]文章通过对节约型园林绿化的内涵与特征进行分析,在借鉴国内外成功实践与先进理论的基础上,从规划设计的层面提出建设节约型园林绿地建设的生态策略,主要包括土地资源、淡水资源、能源、材料、管理等方面的节约技术措施。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园林城市设计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园林城市设计管理论文 篇1:

南昌市城市立体绿化研究

摘要:城市立体绿化可以丰富城市绿化空间层次和城市绿化艺术效果,有助于增加城市绿化空间的利用效率,用最少的空间达到最大的绿化效果,改善和营造城区良好生态环境。通过对南昌市绿化局访谈和实地走访及其他城市立体绿化经验借鉴的方法,发现南昌市城市立体绿化存在观念认知不足,管理规划不完善,专业技术缺乏,政府支持力度不够等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大力宣传立体绿化知识,鼓励全民屋顶绿化,提高立体绿化专业技术水平,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等来推进城市立体绿化的发展与进步。

关键词:城市立体绿化,南昌市,管理规划

引言:目前城市绿化主要是平面绿化形式,存在空间利用不合理及难以达到良好的绿化效果的问题。而立体绿化实施主体只有部分政府单位和企业,且存在实施标准不统一等问题。对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的城市立体绿化进行研究,总结南昌市在发展立体绿化过程中出现的特点和问题,分析其需求和趋势,可有效解决问题并推动城市立体绿化的发展。

一、南昌市立体绿化现状

南昌市立体绿化的形式在目前阶段主要有建筑物立体绿化、屋顶绿化、墙面绿化以及立交桥绿化。例如:在南昌市公园路隧道与福州路交会处就有一面立体绿化墙。墙总面积达650平方米,属于建筑物立体绿化。而站前西路南昌市古玩城则一直都开展着屋顶绿化项目。在昌北机场道路两旁的墙面上也有着墙面绿化。但就立体绿化的形式而言,南昌市目前种类偏少,主要集中在几种传统的形式,并没有很好的结合南昌市自身发展情况,选择性发展立体绿化。

南昌市立体绿化植物选用植物种类不多,根据不同的立体绿化形式,种类也不完全相同。屋顶绿化主要采用的是负荷轻、耐寒耐旱的植物,例如:佛甲草。并且在有的地区,会在屋顶建造花园以增加绿化。而建筑物立体绿化,则采用绿植花盆挂件挂满墙面的方式,花盆里栽种各种植物。就整体而言,南昌市可供选择的立体绿化植物较少。植物种类远远不足以满足人们的需求。

在城区寸土寸金的地面上,绿化可谓见缝插针、寸土必争。早在2007年,为配合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工作,南昌市各城区都在积极发展屋顶绿化。其中,东湖区安排屋顶绿化面积达到2.7万平方米;青云谱区派出专家在屋顶绿化项目上进行拍照分析,调查后计划安排屋顶绿化1.1万平方米;青山湖区在罗万工业园等2处进行屋顶绿化,绿化面积共3260平方米。西湖区则将增加屋顶绿地约5100平方米。并且从2012年以来,南昌市政府就对红谷滩新区西站大街、艾溪湖大道、昌东大道等道路进行绿荫改造。

但是,2007年政府推进屋顶绿化项目大多荒废。在2007年创立”国家园林城市”调度会上,南昌明确提出建设屋顶绿地,并为各个区分派任务,绿地的栽种地点基本上都在政府机关、学校和医院等地,屋顶绿化面积约8.3万平方米。而根据了解得知,当时种植的屋顶绿化有不少已经所剩无几。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位于二七北路的原南昌三中高中部(现在是育新学校初中部)教学楼楼顶的“空中花园”。事实上,不仅是原南昌三中高中部教学楼楼顶的"空中花园”变成荒漠,南昌市东湖区政府的屋顶也在2007年建设了屋顶绿化项目,如今只剩下了一些泥土。2007年推广的屋顶绿化项目,由于时间紧迫,植物需赶在7月和8月栽种,存活率普遍不高,加上楼房业主单位看护不科学,所以这批植物大多干枯死亡,绿地已基本废弃。

二、南昌市立体绿化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宣传不到位,对立体绿化认知不足

南昌市曾在2007年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时引入立体绿化,主张以屋顶绿化为主的立体绿化建设,并提出在政府、医院、学校等地进行屋顶绿化建设。但由于在建设前期未对官员以及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和理念传达,使得南昌市管理人員无法领会立体绿化对于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和人多地少矛盾的意义。因此,在建设过程中,立体绿化仅作为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中可有可无的附属品。此外,市民对于立体绿化较为陌生,在立体绿化引进及建设过程中,他们并不知道政府有此政策。由于上级领导与下级之间、政府与民众之间的双向脱轨,立体绿化建设在南昌市依然寸步难行。

(二).政府政策支持及投资力度不够

自立体绿化引进南昌市以来,市政府并未制定相关法律,仅在一些文件中简单提到过支持立体绿化。据悉,南昌市曾在《南昌市园林绿化工程竣工验收绿地指标核定奖励办法》、《江西省城镇立体绿化技术导则》以及十三五规划中指出要把南昌市作为立体绿化建设的重点城市,积极引进立体绿化,大力推进城市空间立体绿化建设[1],但这些都只是附加在文件上不作为建设重点,因此效力不大。除了没有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之外,对于立体绿化的投资力度也小。2019年1月8日,深圳市施行《深圳市立体绿化实施办法》对立体绿化与地面绿化的折算标准、经费补贴奖励予以明确,屋顶绿化最低可享180元/㎡建设补贴[2]。而南昌市屋顶绿化最多可折合35%的绿地面积,因立体绿化建设成本高于平面绿化,且南昌市未建立完善的补贴机制,致使其发展速度则较为缓慢。

(三).引进形式单一,管理规划不完善

南昌市立体绿化以无规划的屋顶绿化和墙面绿化为主,且多是居民自发行动,缺乏多样性以及统一管理[3]。此外,南昌市在2008年建设“生态园林”活动中主张打造“三横三纵”以及“一路一树一风格”的立体绿化。而其在之后的建设活动依然将道路立体绿化作为着重点,如2012年以来的艾溪湖大道、昌东大道等。相比于国内外企业建筑、居民住宅的墙面和室内墙面的多样化建设[4],以及屋顶、阳台、基础层自上而下一整套的立体绿化形式[5],南昌市的形式实为单调。另南昌市的平面绿化情况存在区域和需求不平衡,建设地区与实际需求不匹配,造成平面绿化管理规划不到位,立体绿化规划建设欠缺。

(四).建设技术与后期护理能力不强

立体绿化不同于平面绿化,它对自上而下的建设技术和墙面植物的养殖和护理要求极高,南昌市现有技术难以满足。立体绿化植物种植与铺设有高空作业步骤及危险危险,需完善的保护机制和措施。选取的植被也有较高的要求,需要适应四季气候,四季常绿[6],防止植被到秋冬季节凋零、腐烂,对环境和空气造成影响,增加财政压力。而立体绿化后期灌溉技术要求高,平面绿化的灌溉技术难以满足高层建筑植被的要求,灌溉时必须考虑是否会将水射至室内,是否能够灌溉高层植被[7]。因此南昌市立体绿化的建设不仅存在高空作业保护、植被选取、后期植被养护问题,还存在灌溉问题。

三、南昌市立体绿化问题解决措施

(一).加大宣传力度,鼓励全民屋顶绿化

立体绿化的形式多种多样,涉及到家家户户,在每一户居民房的阳台上、露台上都可以进行立体绿化。以成都为例,建于2005年曾被誉为成都最大“空中花园”的天府汇城屋顶,面积达25600m2,在成都商场王府井百货楼上,植物品种配置丰富,有蜿蜒小径及水景等。是成都对密集型屋顶绿化最早期的一种探索与实践的案例。[7]南昌市也应向成都绿化方式学习,政府和媒体要大力宣传屋顶的立体绿化建设,帮助大家认识到立体绿化给城市带来的缓解热岛效应,缓和人地矛盾等一系列好处,政府也可通过资金补助方式,动员大家参与立体绿化建设中,为打造宜居城市贡献自己的力量。相关的政府部门也要设置立体绿化实施的咨询单位,为大家提供专业的绿化技术支持和建议。

(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立体绿化政策的有效实施是以国家法律法规为最终保证。一些城市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法律机制。近年来,上海立体绿化更是稳步发展。《上海市绿化市容“十四五”规划研究和编制工作方案》等相继发布。[8]2014年, 福建省住建厅下发的《福建省实施城市立体绿化暂行办法》。[9] 南昌市也应该学习上海等地的先进经验,逐步建立完善的立体绿化的法律。一定要注意保证法律法规的统一性和明确性,要设立相关实施细则,使法规条款能够有效的落实。还要加强法规、规范、标准的衔接性,使立体绿化在每个环节都做到有依据可循。南昌市也应该在不违背国家方针政策的基础上,结合城市立体绿化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因地制宜的特色政策条例。

(三).提高设计与建设的专业水平

立体绿化的种植界面不同于地面上的土壤界面,它的影响因素更复杂,植物的栽种养护更困难,因此立体绿化的设计和建设都需要有专业的技术支持。我国一家比较领先的立体绿化公司推出了装配式屋顶绿化模块的专利,运用多功能轻型植物种植基盘,轻松实现建筑屋顶绿化。[10]但技术难度要求更高,这就需要有一大批立体绿化方面的人才。建议南昌高校开设关于立体绿化的课程,可以聘请立体绿化中设计不同行业的专家教授穿插授课,涉及科目包含:景观设计、植物学、结构学、土木工程学等。同时引进立体绿化领域的人才,让他们在南昌市立体绿化的设计与建设中提供专业性的技术指导。帮助南昌市选择出适应其城市气候环境、成活率高、后期长势好的绿化植物。

(四).高度重视后期管理维护

立体绿化的普及和推广工作涉及政府、单位、个人以及建筑、环保、电力、自来水供应等多个行业,是一项系统和长期的工作。立体绿化植物种上已经在无形中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这时需要做好后期管理维护这一项工作,才可以成功完成立体绿化这一艰巨的工程,一旦在此松懈将会功亏一篑。[11]南昌市政府相关部门应该高度重视立体绿化的后期管理维护,例如对于设施类的立体绿化,要采用滴灌或喷灌的方式来进行浇水,可以根据植物的生长状况和基质状况定期进行喷淋,增加空气湿度,保持植物旺盛的生长状态。因此,南昌市的商业空间中的立体绿化应结合其设计形式,选用适宜的灌溉措施,让植物生长维持较好的生长状态,并定期进行施肥、修剪和更换,提高南昌市的商业空间立体绿化呈现的景观效果。[12]

參考文献:

[1] 江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江西省城镇立体绿化技术导则[Z].2013-07-03

[2] 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深圳市立体绿化实施办法[Z].2019-02-25

[3] 胡哲.南昌市垂直绿化现状调查及对策[D].江西:江西农业大学,2015.

[4] 靳茹,于冰清,张东辉.立体绿化在高层住宅建筑中的应用形式研究[J].河南城建学院学报,2019,28(1):24-29.

[5] 刘丹.“立体绿化”设计在城市中的运用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7.

[6] 张雅婷,宋慧馨,夏盛玉,张靖宇.东北地区立体绿化的绿植选择与分析[J].建筑设计管理,2018,35(12):88-92.

[7] 史庆生,焦丽娜,丁文青.稳流集束式滴箭组在立体绿化中的应用[J].海河水利,2019(1):50-51+55.

[8] 丁俊.关于我国立体绿化现状的思考[J].现代园艺,2018(15):147.

[9] 刘廷玮.园林立体绿化工程施工技术[J].农业工程,2019,9(2):29.

[10] 段启明.新加坡立体绿化实践经验对我国立体绿化设计的启示[J].江西建材,2018(13):9.

[11] 曾春霞.立体绿化建设的新思考与新探索[J].规划师,2014,30(S5):148-152.

[12] 马力,李智博.国内外立体绿化公共政策的比较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8(2):65.

[13] 赵玖香.立体绿化发展现状及前景[J].职业技术,2015(1):87-88.

[14] 翁佳华,梁静.福建省城市立体绿化标准化现状及发展建议[J].质量技术监督研究,2018(5):8-11.

[15] 李梦为.立体绿化工程在园林绿化的施工技术分析[J].江西建材,2019(2):62-63.

[16] 李文轩.立体绿化在城市建筑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现代园艺,2019(2):123-124.

作者简介:徐燕珍,王婉颖,颜倩,谢方方,甘平,于成刚,南昌航空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本科生

作者:徐燕珍 王婉颖 颜倩 谢方方 甘平 于成刚

园林城市设计管理论文 篇2:

现代节约型园林绿地规划设计探讨

[摘要]文章通过对节约型园林绿化的内涵与特征进行分析,在借鉴国内外成功实践与先进理论的基础上,从规划设计的层面提出建设节约型园林绿地建设的生态策略,主要包括土地资源、淡水资源、能源、材料、管理等方面的节约技术措施。

[关键词]节约型园林;绿化;科学规划;生态策略

[作者简介]杨志正,佛山市高明区园林管理处,广东佛山,528518

一、前言

当前,资源短缺已经是世界范围内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各国都致力于研究节能、环保型技术以缓解日益加剧的资源问题、环境问题,我国也把“加快节约型社会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未来工作的重点[1]。节约型园林绿地建设作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前园林绿化行业贯彻科学发展观和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关键载体。而要真正实现节约型园林绿化,需要从规划设计、施工建设、养护管理等几个方面入手,转换传统观念,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构建节约型园林绿化的技术支撑体系。其中,规划设计是建设过程中实施最早也是最关键的技术环节。本文从节约型园林的内涵与特征出发,在借鉴国内外成功实践与先进理论的基础上,探讨节约型园林绿地规划设计的生态策略与方法。

二、节约型园林绿化的提出

城市园林绿地作为城市中唯一具有自净能力的系统,在改善环境质量、维护城市生态平衡、美化城市景观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2006年建设部仇保兴副部长在全国节约型园林绿化现场会上首先提出了“节约型”园林绿化:城市园林绿化工作要遵循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道路,就必须以最少的用地、最少的用水、最少的资金投入、选择对周围生态环境最少干扰的绿化模式,以因地制宜为基本准则,为城市居民提供最高效的生态保障系统。这是我国针对当前资源短缺的形势提出的新要求,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三、节约型园林绿化的内涵与特征

节约型城市园林绿化是指“以最少的用地、最少的用水、最少的财政拨款、选择对周围生态环境最少干扰的绿化模式”。它包含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最大限度地节约自然资源与各种能源,提高资源与能源利用率;二是最大限度地发挥城市园林绿地的生态效益与环境效益;三是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节约型园林应该是最合理、最经济、最高效的园林形式。同时,根据节约型园林绿化的内涵,节约型园林绿地应该是生态型园林,应该符合自然生态系统的基本规律,具有可持续、自我维持、高效率、低成本等基本特征。园林绿地建设大力倡导节约的理念是为了顺应节约型社会的建设、反对当前绿化建设中的诸多铺张浪费之风而提出的,但不能因为节约就放宽了对城市园林绿地建设在质量、标准、品位等方面的要求。

四、节约型园林绿地规划设计的生态策略

(一)科学规划,合理利用城市土地资源

1.科学规划,提升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效能

良好的城市园林绿地生态格局能够提高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效率,是满足城市绿地生态环境、景观、文化、休闲游憩、防护等功能要求的基础条件。理想的城市绿地系统结构,应顺应城市空气动力学、城市水文、城市热量耗散以及人类活动等城市物理驱动力规律,应具备布局均匀性、要素流动性、功能可达性、体系稳定性、空间开放性等基本特征,从而有利于发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巨大作用。所有这些都建立在科学合理规划的基础上,具有前瞻性的规划,可以延长绿地的使用寿命,避免城市园林绿地的频繁改建,节约城建资金,从而实现经济上的节约。

2.合理设计,提高园林绿地的利用率

提高园林绿地利用率的前提是园林绿地的选址要正确且设计合理。调查显示,城市园林绿地中那些占地面积很大的大尺度空间,如大面积的草坪或铺装场地,空间尺度宏大、壮观,但使用者寥寥无几,场地的利用率很低;反而那些占地面积较少的小尺度空间,如符合人们使用需要的休息、健身器材区域,常常人满为患。城市园林绿地除景观功能外还肩负着生态、健身、休闲、文化、防护等多重功能要求,设计时应该兼顾这些要求,以营造多样化的小尺度空间为主,减少冷漠而空旷的大尺度空间的设计,从而提高绿地的利用率,间接地节约土地资源。

3.立体绿化,提高城市园林绿地的生态效率

立体绿化(Vertical Iandscape Greening)包括垂直绿化、屋顶绿化、高架桥绿化、天桥绿化等。通过立体绿化的方式,可以提高绿地的生态效率,在美化城市景观、提高城市绿化率的同时节约城市土地资源,发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在无法增加绿地面积的情况下,采用立体绿化和复层植被构建的技术措施,能明显提高城市园林绿化的三维绿量与叶面积指数,丰富城市绿化覆盖层次,提升人居环境质量。当前立体绿化的技术已基本成熟,迫切需要政府相关部门与行业的政策引导与项目扶持。

(二)合理选择植物资源,优化植物配置

1.因地制宜,优先选择利用乡土植物

植物种植设计是现代园林绿地生态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植物品种的选择与植物景观生态群落的建立等内容,其中,对乡土植物的大量选择利用是植物品种选择的一项基本原则。国家颁布的生态园林城市建设暂行标准中,对于当地物种应用的基本指标也有着明确的要求。然而由于有些建设方的盲目跟风、攀比、猎奇等心理加上设计、施工方经济利益的驱动等因素,导致当前很多城市绿化中仍存在忽视乡土树种,大量引进外来树种、特别是国外观赏品种的现象,从而直接造成建设和养护成本的大量增加。对于节约型园林绿地规划设计,由于乡土植物不仅具有成本低、适应性强、当地特色明显等先天性的独特自然优势,同时乡土植物对环境和土壤的适应能力很强,少有病虫害,具有可靠的生态安全性,而且节约水资源,有些仅依靠降雨就能生存良好,从而减少灌溉、施肥等养护成本。

2.种植设计模拟乡土植物优势群落结构

一般地方植被群落经过长期演替竞争,逐渐形成地方的优势植物品种以及由优势植物品种组合形成的地方优势种群群落结构。这些优势植物种群和群落结构都是自然界长期竞争的结果,是优胜劣汰的产物,对当地的环境气候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基于此,美国生态学家、景观规划师麦克哈格提出了“设计结合自然”的设计理念。这种遵从自然演替规律、模拟乡土植物优势群落结构进行人工植物群落的景观设计,较传统的只注重景观性的植物配置具有更强的景观多样性和生态稳定性。目前,这种设计理念已经在国内外很多生态园林建设中被广泛认同和应用。

3.绿化模式

绿化模式以复层式群落为主。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地被层以及层间植物所构成的复层式混交群落绿化模式是实现园林绿地景观与生态功能的重要形式。传统的绿化模式更注重观赏效果,而对植物生物学特性、生态位以及群落结构与配置缺乏足够的重视,导致城市绿地人工群落多数种间配置单一化和群落层次结构简单化的现象很严重,同时为了强调观赏效果,大量使用草坪、人工修剪的模纹植坛以及大量摆放一年生草花等。这种过多运用规则式的配置手法,造成单位面积内的植物种类减少,群落结构层次趋于简单,导致部分群落结构单一抗逆性差,最终植物生长不良直至死亡。实验表明,乔、灌木的耗水量远低于草坪,而生态效益却比草坪高得多,10m2树木产生的生态效益与50m2生长良好的草坪相当。另外,在园林绿地中投入大量资金进行一年生草花的集中摆放,虽然可以短时间获得强烈的“展示”效应,但短暂的花期过后,则出现景观上的断层与空白。这些做法都是非节约型的,均应在今后绿化建设中加以改正,应该强调多年生宿根花卉的利用,构建乔—灌—花(草)复层式植物生态群落。

(三)利用循环再利用理论,节约自然资源

所谓循环再利用理论是指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与能量转换理论为基础,通过构建园林绿化由生产者到消费者最后到分解者的完整生物链。其所倡导的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应用模式,它要求把人类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程,在园林绿化的整个生产和消费的过程中不产生或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在生态设计理论中通常遵循“3R”原则,即减少(Reduce)、再利用(Reuse)、循环(Recycle)[2]。这些设计原则在节约型园林绿地规划设计中同样适用。节约型园林绿地的设计就是要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减少污染的排放、减少人为因素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等。例如,在园林绿地的景观设计中,充分利用场地地貌特征和植被现状,保留原场地一切可以利用的景观资源,有机地进行改造,既突出景观的地方性特征,又节约大量的建设资金。同时场地的竖向设计遵循减少大的地形改造、土方就地平衡等原则,都是减少人为干扰、减少经济投入、节约资源的有效手段。除此之外,“循环再利用”是节约型园林绿化的另一个节约资源的措施,主要包括废弃物景观再利用、垃圾的基质化处理、雨水的收集与再利用等。

1.废弃物的景观再利用

废弃物包括各类废弃用地遗留下来的建筑物、构筑物、设施、设备等,在景观改造规划中,充分挖掘、利用这些废弃物的景观价值,进行景观改造与再利用。以工业废弃地的公园改造为例,德国的杜伊斯堡公园、煤气厂公园和广东歧江中山公园等国内外著名的工业遗产公园的成功开发模式为废弃物的再利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诸如将废弃的铁轨改造成别致的花径、将废弃的机床改造成工业雕塑、将水塔改建为攀登瞭望塔、保留旧厂房的钢筋框架并改造为休息休闲场所等的做法,既延续了场所的特征,创造出独特而别致的景观,又节约了建设资金,是节约型园林应该借鉴的节约材料的手段。

2.园林垃圾的基质化处理与再利用

园林绿地中的枯枝、落叶,从池塘、河流中疏浚的污泥等园林垃圾,如果将它们无害化处理,使之变成富有营养的植物生长基质,不仅能消除园林垃圾处理的压力,为农业生产与城市绿化提供高效肥料,更实现了园林绿化生态系统的持续物质循环。目前国内外有很多园林垃圾处理厂用以处理城市园林废弃物和垃圾,在实现园林废弃物无害化与资源化、节约资金投入、节约无机化肥材料使用等方面发挥了显著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3.雨水、中水的回收与再利用

雨水的水质可以满足城市绿地中的养护用水、景观用水等需要,因此园林绿地中可通过利用建筑、道路、湖泊等收集雨水,用于绿地灌溉、景观用水。对于硬质铺地部分,建立可渗式路面,采用透水材料铺装,直接增加入渗量,同时结合设计雨水收集管道系统来收集雨水,最终汇集于园林绿地中的水体内或地下蓄水池中,用于园林绿地的浇灌养护。德国是世界上雨水收集利用最先进的国家之一,其城市绿化通过广泛收集和利用雨水,解决了大部分的景观用水和养护用水,有的甚至实现了对城市洁净水资源的零消耗。生态建筑的屋檐下都设计了半圆形的檐沟和雨落管,用来收集屋面的雨水。收集起来的雨水,部分用来浇灌绿地,部分补充地下水。

除雨水资源外,城市中水通过回收再利用应用于园林绿地灌溉养护,既可以有效地利用和节约有限的淡水资源,又可以减少污、废水排放量,减少水环境污染。国家颁布的生态园林城市暂行标准中,对于中水的利用率也有着明确要求。利用城市中水对城市园林进行灌溉,在以色列、美国、日本等国家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尤其是以色列,其城市园林养护用水80%以上是用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经过简单处理后,结合现代灌溉技术进行灌溉[3]。我国利用污水进行绿地灌溉尚处于起步阶段,城市中水量大且相对集中,水量、水质均比较稳定,是可以恒量供水的水源。它们中的很大一部分通过简单的一级或二级处理后,即可达到园林用水的要求。

(四)节水、节能新技术的运用

园林绿地中传统的灌溉方式不但浪费大量的水资源,还会出现灌溉不及时、不均匀、易产生地表径流和深层渗漏等现象,影响灌溉效果。自动喷、滴灌技术是根据对植物的生态习性和土壤、气候状况的自动监测,运用自动控制系统适时适量地进行灌溉,相对于传统的浇灌技术可节省水约30%~50% ,而且还节省劳力,工效较高。一般自动喷灌技术特别适合于密植或低矮植物,如草坪、灌木、花卉的灌溉。滴灌除具有喷灌的主要优点外,比喷灌更可节水约40%,节能约50%~70%,但因管道系统分布范围大而增大了投资成本和运行管理的工作量。目前,滴灌主要应用在花卉、灌木及行道树的灌溉上,而在草坪及其他密植植物上应用较少。其技术原理是直接供水于植物根部,减少水分蒸发损失,且不影响地面景观,同时还可以抑制杂草的生长,是未来园林绿地中极具发展潜力的灌溉技术。

(五)设计管理粗放型的景观,节约维护成本

景观管理是景观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程序,和工程建设阶段相比,维护管理是长期、周期性的过程。当前许多精致的景观工程的背后伴随的是长期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的精细呵护,特别是诸如大面积的草坪、喷泉水池、人工整形修剪的模纹植物的大量应用。由于需要定期地修剪、除草等精细的维护工作,或者像大型喷泉那样需要大量水资源和电力资源作为代价的景观来说,一旦失去精心的呵护和高额的运行成本支撑,原本炫目的景观便会很快失去光鲜的外表,变得杂乱荒废、面目全非。因此,管理的节约也是节约型园林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在工程建设的最初阶段被明确,通过规划设计全盘控制。

五、结语

节约型园林绿化的规划设计理念,是我国为了适应日益加剧的能源短缺和顺应建设节约型社会而提出的,其建设理论与思路在节约、可持续、自我维持、循环再利用、高效率、低成本等方面体现了生态园林的实质与内涵。因此,建设节约型园林也是实现生态园林城市的重要途径。只有通过科学的节约型规划设计,才能因地制宜、最大限度地发挥节约型园林绿地的生态效益与环境效益,最大限度地节约各种资本。

[参考文献]

[1]刘纯青.建设节约型园林绿化——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要求全国开展节约型园林绿化工作[J].园林科技,2006,(4).

[2]聂磊.关于建设节约型园林技术体系的研究[J].广东园林,2007,(4).

[3]朱庆华.生态城市与城市绿化[J].林业调查规划,2002,27(2).

作者:杨志正

园林城市设计管理论文 篇3:

浅谈园林设计思想与园林施工的融合与校正

背景

园林景观的设计与施工是一个园林设计作品优良与否至关重要的两个阶段,园林设计把握着项目的方向盘,园林施工则是方案落成路途上的清障工。一个方 案能否真正落地成为一个好的作品,施工阶段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园林工程的全周期工作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前期的设计阶段、中期的施工阶段和后期的养护管理阶段,这三个阶段协调配合以实现全过程的质量控制是提高园林工程质量的有效保障。

因此,一方面应保证园林设计思想贯穿于园林施工的始终,保证方向正确;另一方面,在园林施工的过程中,对于园林设计的适当验证与校正也是保证工程顺利落地的关键,如何处理好园林设计与园林施工的关系,一直是园林工程设计师思考的问题。

针对二者的融合与校正,当下已有较多研究成果,其中朱云峰在《关于城市园林设计与施工管理工作的具体研究》一文中分析了城市园林工程设计过程并着重讨论了关于园林设计与园林施工、管理的关系问题;张学军在《浅谈园林景观设计与施工如何互动》一文中探讨了贯穿于园林工程全过程的设计与施工如何更好地融合,其中提及了多种互动模式。基于现有研究与自身经验,以菏泽市环堤公园改造提升工程绿化景观设计方案为例,探讨园林设计思想与园林施工的融合与校正。

项目概况

菏泽市环堤公园改造提升工程由菏泽市规划局、菏泽市城市开发投资有限公司委托设计、是菏泽市城市双修试点工作的重点建设内容,具有重大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公园的建设将有效提升老城区环境和基础设施质量,实现城市和自然和谐共生,并为老城区周边居民提供休闲活动场所,增强居民的幸福感,为菏泽争创国家森林城市和生态园林城市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环堤公园全长14.6公里,规划总面积253公顷,方案通过贯通水系、建设绿道系统、提升滨水景观、增加服务设施、挖掘乡土资源和场地文脉以及保护利用古代遗址等方式,打造集绿色生态、健康生活和城市文脉等多重定位为一体的“一环四段,十景五湖”的公园景观体系,进而构建菏泽市“花城水翼,碧水菏泽”的城市公园环。

菏泽市位于黄河下游冲积平原,其长期处于河患之下的城市环境造就了菏泽古城完备的提防系统。明代嘉靖年间,已形成“城外有池,池外有堤”的城市格局,同时也构成了规模宏大、功能完备的军事防御系统,即堤防系统。现状场地内的堤口即为古代提防系统的遗留信息。“堤口”即人行道,又是排水口,平时是人行道供城内的居民出入,洪水来时将堤口用砂石添堵,以作抵御洪水之用。

环堤公园即依托菏泽古城现状遗存的环形提防而打造的兼具绿色生态、健康生活和弘扬城市文脉等多重属性的城市公园环。首先,公园周边有很多珍贵的古遗址与文化景观,为百年大堤提供了良好的文化积淀。加之,周边多为居住用地,吸引大量的居民前来游览,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和发展潜力,然而公园的连续性差,多处被城市路网切割,未能形成连续的城市绿道。其次,公园与周边居住用地缺乏通达的道路连接,可达性较差;此外公园沿线地区较为荒僻,开放性较差。由此可见,连接公园断口、提升公园可达性,规划结合土地利用应是未来规划设计的重点突破口。

本次設计以服务周边市民、完善绿化生态和打造城市名片为目标,旨在为市民休闲活动提供良好的户外空间,带动周边区域的文化娱乐等活动。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河流廊道,打造完善的生态系统,实现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点亮菏泽的新名片,给古城区注入新的活力。规划将整个环堤公园划分为四段——文脉传承段(东堤)、生态体验段(南堤)、牡丹文化段(西堤)和创意运动段(北堤),围绕四大主题打造6处市民休闲生活类公园、2处古遗址保护与利用类公园以及两处乡土文化传承类公园。继而将环堤公园打造成“市民休憩的健康绿道、生态滨水的绿色廊道和历史文脉的体验廊道”,构建充满活力、具有本土风情的“绿色项链”。目前环堤公园改造提升工程已于2019年10月进场,2020年6月竣工验收。

设计思想的传导与设计意图的解读

园林设计与园林施工的融合包括设计方设计思想的传导过程和施工方设计意图的解读过程两方面。设计思想的传导主要通过设计单位来实现,针对环堤公园改造提升工程,设计单位分别于设计完成时、施工开始前期和施工初期进行了3次设计交底,笔者作为项目负责人,从项目设计到施工都进行了全方位跟踪。第一阶段即初步设计交底,即在设计内容完成时对整个方案由项目定位、目标愿景、规划结构到整体内容、风格定位的讲解;第二阶段是在施工开始前期对项目的设计深化交底,交底内容主要包括“一环四段,十景五湖”的景观构架的梳理交底,具体覆盖各公园关键节点,主要通过公园整体设计模型的现场展示和实景效果图的绘制来进行,以对期望达到的最终效果进行有效及高效传达。设计单位还联合施工单位一同去往北京皇城筒子河滨河公园和北京东便门明城墙遗址公园进行参观学习,以实景说明施工精细化程度的预期;第三阶段是施工开始时的现场交底,包括各分区施工图的现状结合方案交底和施工图技术交底与疑点解答。与此同时,施工队也详细记录会议过程及施工过程中提出的疑问,并及时予以反馈。此外,在施工开始之后,笔者作为设计单位的驻场设计师驻场跟踪七月有余,在施工过程中随时进行沟通解答,以保证施工工作的顺利进行。

设计意图的解读主要是从施工方立场出发对设计语言进行解读并反馈,将设计语言转化为施工语言。具体体现为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对设计意图进行实景反馈、试验和检验,并根据工程类型的不同制定不同的反馈形式与沟通模式。

现场校正

施工过程中,随着施工阶段的推进,不同工程阶段和工程类型都应因时制宜、有所调整。例如在园林道路、建筑等部分的施工过程中,驻场设计师应经常深入工地、全程跟踪工程进展、提出合理化建议、及时纠正错误,从而达到对设计图纸的高程度还原。而在场地微地形处理、绿化苗木种植的过程中,则更应体现现场施工的主动性。主要体现在对苗木品种的合理化筛选以及利用合理的工程技术手段保证苗木的成活率,最大程度还原设计意图,同时也要最大限度减少苗木的死亡率。

苗木施工

苗木施工包括先期的苗木确定和后期的苗木种植养护两大部分,对于苗木的确定又分为苗木品种的考核确定和景观造型树的苗木选种。环堤公园的苗木选种主要经历了3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对施工前期的考察,在现场土建施工过程中,设计单位组织施工单位一同前往山东周边等地考察数次,除考察菏泽当地的苗木生长种植情况之外,还收集各地苗木品种的生产情况;第二阶段是在第一阶段考察信息的基础上对苗木资源进行评选,并进行最终的栽植确认、确定栽植编号;第三阶段是设计单位根据现场施工进展情况进行种植效果图的制作,根据实际情况对设计图纸进行相应调整,以确保景观视线不被植物遮挡。其次则是针对主要景观树种进行树木姿态、冠幅等体现意境要素的考察,最终得以确定苗木的数量、位置和种植密度。

在苗木种植方面,设计单位在施工交底时应明确种植原则和具体要求,在苗木实施种植时到现场予以指导。栽植完成后施工单位需根据设计方的反馈意见对植物进行修剪养护,以同时保证成活率和景观效果为最终要求。苗木修剪的基本原则是去掉干枯枝、病害枝和折叉枝等,对主要景观有稍许遮挡的落叶树,根据景观面适当进行短截。此外,在浇灌适应性差的树种时,要补充营养液等保证成活率。

土建施工

在园林土建部分的施工过程中,主要容易产生的问题包括:部分铺装材料选择不当,导致未能达到设计预期;场地填挖方量与设计预期不符,导致场地排水不畅或景观小品位置偏差,影响后期运营和视觉效果;还包括景观小品施工质量差、成品购置质量不达标等问题,都会直接影响到施工效果。为避免以上问题,在施工过程中,驻场设计师需要承担起实时督促、及时调整的责任。针对施工成果与设计预期不符的情况,需要与施工单位负责人进行有效沟通,以合理解决问题。

施工中的二次设计与新技术优化

二次设计的缘起

在现场施工的过程中会遇到远比设计要复杂和更细节的问题,而细节问题往往又关乎最终成果的品质,在环堤公园的施工过程中便存在许多施工图纸未能体现的细节问题,于是便需要在施工的过程中进行二次设计。二次设计的过程有别于园林设计初期,需参考施工单位处理细节问题的经验,需要双方共同探讨、实景实验。环堤公园所追求的实施效果既是对历史文化的强调也需体现出新时代的生态思想,故应避免枯景无绿的现象。应注重对草地被边界线、树堰和山石穴等的处理。此外还有多处细节需要灵活随机处理,图纸上无法体现,便需设计管理团队亲自处理基础作为施工样板,从而有利于施工方案更好的落实。

施工资源的优化

作为人工改造形成的生态区域,环堤公园在建造时更加注重园林生态的建设,施工团队综合利用生态环境的优势与特征,使其作为施工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更加高效合理地对各项施工资源进行利用和配置,并且将这些资源与管线、电力、计算机等现代化园林设施组合在一起,最终实现对施工资源价值的利用最大化。

技术应用的优化

环堤公园的建设与当地的经济水平、社会发展、文化底蕴等因素密切相关,施工的过程应综合考虑园林建设的社会价值,使其尽可能符合当地经济和社会的系统性发展规律,满足人们对园林的功能、整体风格、状态特点、使用寿命等要求,提升技术应用的作用和价值。

施工技术应符合园林行业的发展规律

作为菏泽市近年来投资最大、群众最为关注的一项重点工程,菏泽市环堤公园综合改造工程进展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工程的施工与建设需要园林设计、城市规划、道路施工、土方基建等不同工种的协同参与,而这些行业都有各自的发展规律。因此,各项施工技术的应用必须从工程整体角度进行综合考量和评估,避免施工技术违背相关行业的基本操作规范。若基建的稳定性被破坏,则会影响道路的安全性。工作人员要结合工作经验,强调施工技术的科学性,以此为园林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基于此,通过对环堤公园实践案例分析,提出以下三点建议:(1)在施工开始之前的投标阶段,应加入设计单位的考察意见,其中包括对施工团队有关项目施工成果和养护效果的考察,结合其对设计意图的还原程度和使用人群的反馈综合考察施工团队的能力;(2)在施工阶段设计团队应全程跟踪,派专人驻场协调指导,解决问题;(3)建立实体景观效果评价体系。通过动态管理和经济手段将质保期延长至3——5年,好的园林设计是实现好的园林作品的前提条件,园林施工是园林设计的继承与深化,是再创造的过程,二者相互独立、相互融合又相互校正。优秀的园林作品离不开设计与施工的完美配合,只有正确地处理好两者的关系,使双方达到互通有无的最高境界,才能营造出理想的园林作品。

参考文献

[1]张学军.浅淡园林景观设计与施工如何互动[J].山东林业科技,2007(04):48+67.

[2]王敏.如何将设计思想贯彻融入园林施工之中——以第九届园博会丰台“北京园”北区施工管理为例[J].中国园林,2019,35(03):120-124.

[3]梁曉东.园林景观布局与园林工程施工中新技术的应用研究[J].中国建筑金属结构,2020(11):112-113.

[4]伍胜建.园林设计与施工协调管理模式研究初探[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4.

[5]刘泉.浅谈园林设计、施工与管理三方面的协调工作[J].绿色科技,2013(04):105-106.

[6]全祖林.园林设计与施工协调管理模式的相关探索[J].绿色环保建材,2019(01):243-244.

[7]闫荣,闫莉.巧构精雕两相宜 设计施工同重要——深圳蛇口南海玫瑰园环境工程心得[J].中国园林,2003(10):60-62.

[8]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地域文化探析[J].工程技术研究,2017(01):233-234.

[9]邓勇.园林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与控制[D].杭州:浙江大学,2014.

[10]陆志华,贾秀珍.浅析园林施工新工艺在园林工程中的应用[J].民营科技,2013(09):169.

【课题项目】2020年内蒙古师范大学第九批教学研究课题:景观设计专业“1+N”校际、产教协同育人教学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20jxyj162)。

作者:梁鑫 杨玥炜 张华

上一篇:宫廷画家艺术风格论文下一篇:财政节能减排工作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