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算科目预算会计论文

2022-04-18

2009年财政部会计司发布的《关于印发(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高)的通知》(财会便[2009]62号,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稿”与现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试行)》比较,改动幅度较大,涉及范围广,影响程度深。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核算科目预算会计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核算科目预算会计论文 篇1: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改进措施

摘要:我国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核算科目设置简单,核算信息不全,严重影响了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可以从四个方面完善:增设“经营性固定资产”、“非经营性固定资产”等明细科目,分类核算;增设“累计折旧”、“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科目,全程核算;增设“在建工程”科目,全面核算;删除“专用基金——修购基金”科目,简化核算。

关键词:事业单位 固定资产 核算

固定资产是事业单位主要的资产。完善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核算对加强资产管理、促进事业单位市场化改革有着重要意义。我国现行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核算科目设置简单、核算信息不全,严重影响了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

一、增设“经营性固定资产”、“非经营性固定资产”等明细科目,分类核算

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事业单位可以根据会计核算特点和实际工作需要,对于非经营性的业务采用收付实现制,对于生产经营性的业务可采用权责发生制。同时规定,从事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其经营支出与相关的经营收入应当配比。即各项经营收入与其相关的成本费用,应当在同一会计期间内进行确认、计量。

以上规定表明,事业单位会计的配比原则是与权责发生制密切相关的。两者均是针对事业单位的经营性活动。对于非经营性活动应该采用收付实现制的记账基础,收支的确认也要求遵循严格的配比性原则。由于一般事业单位经营活动与非经营活动并存,我国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经营活动与非经营活动也是分开核算的,如针对非经营活动的收支核算设置了“事业收入”、“事业支出”等账户。但是固定资产的核算却没有区分为经营性固定资产与非经营性固定资产。

由于没有分开核算,经营活动的成本没有包括固定资产的损耗,是不完整的。以不完整的成本信息作为决策依据,必然导致生产决策、价格政策的偏差,这也是我国事业单位经营水平比较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针对以上情况,我们可以将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划分为两类:经营性固定资产、非经营性固定资产,设置“固定资产——经营用固定资产”、“固定资产——非经营固定资产”。划分固定资产类别,可采用资金标准,也可采用功能标准。所谓资金标准,就是将财政资金购置的固定资产确认为非经营用固定资产,将经营资金购置的固定资产确认为经营用固定资产。功能标准是指将仅用于事业活动的固定资产确认为非经营用固定资产,将经营活动使用的固定资产确认为经营用固定资产。对于非经营用的固定资产可以采用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进行核算;对于经营用的固定资产,借鉴企业会计的原则和方法进行核算。

二、增设“累计折旧”、“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科目,全程核算

现行事业单位关于固定资产的核算仅有增加、减少两个终端环节,而对于使用过程中发生的价值磨损没有核算,它既导致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与实际的公允价值极不相符,又导致了经营活动账面成本与实际成本不相符,相关的会计信息严重失真。

鉴于此,我们应该从两个方面进行完善。一是应在使用期间按一定方法计提折旧,并定期测算固定资产是否发生减值,增设“累计折旧”、“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科目,作为“固定资产”的备抵科目;二是改变“固定基金”科目核算的范围和内容,即“固定基金”科目只核算事业单位非经营性固定资产所占用的基金,对于经营性的固定资产的增减不通过“固定基金”科目来核算。

对于经营性固定资产的核算,不再使用“固定基金”科目。增加时借记“固定资产——经营性固定资产”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计提折旧、发生减值时,按权责发生制原则,借记“经营支出”科目,贷记“累计折旧”、“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等科目。减少时,按净值借记“经营支出”科目,按已计提折旧额借记“累计折旧”科目,按已提减值准备金额借记“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科目,按原值贷记“固定资产”科目。

三、增设“在建工程”科目,全面核算

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购入、调入的固定资产,按照实际支付的买价、调拨价及运杂费、安装费等记账;自制的固定资产,按开支的料、工、费记账;在原有固定资产基础上进行改扩建的固定资产,应按改扩建发生的支出减去改扩建过程中的变价收入后的净增加值增记固定资产;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按租赁协议确定的设备价款、运输费、途中保险费、安装调试费等支出记账。从以上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规定可以看出,无论是事业单位购置、调入、自制、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其入账价值中均有安装费、调试费或建造费用。现实中,一项固定资产的安装调试、建造过程极有可能跨越不同会计期间,可能是跨月份,也可能是跨年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单位的各项经济业务应当及时地进行会计核算,不得拖延和积压,以提高会计信息的时效性。当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在实际增加前或投入使用前,有安装调试过程、建造过程,且在这一期间实际用现金支付了这些支出时,现行会计制度中没有相应的科目能用于核算这一过程中发生的各项支出,这样不符合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及时性原则。同时,当事业单位有未完工的、已完工但尚未交付使用的固定资产时,现行制度都无法入账,也就意味着账上所记载的资产不是事业单位的全部资产。

因此笔者建议增加“在建工程”科目,用于核算需要安装调试、正在建造过程中,尚未投入使用的固定资产发生的各项支出。同时将基建会计纳入事业单位整体核算体系。当固定资产发生安装调试费、自行建造费用时,借记“在建工程”科目;当安装调试、自行建造的过程结束,固定资产能正式投入使用时,贷记“在建工程”科目。这样就可以体现固定资产核算的及时性,又可对固定资产的在建过程中的资金运动进行全程性的核算,加强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完整性。

四、删除“专用基金——修购基金”科目,简化核算

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购建固定资产形成的实际成本直接列入当期支出或专用基金等科目。也就是说购建固定资产既可直接列支出,又可列入专用基金。我们可以称前者为“当期直接列支法”,后者为“先提后用法”。

当采用当期直接列支法时,单位于实际发生购置费时,借记支出类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此时是根据收付实现制原则,将当期实际发生的购置费用,记入到当期的支出账户,只有一个核算环节,核算简明清晰。

当采用先提后用法时,有两个核算环节:计提环节、支付使用环节。计提环节,按当期收入的一定比例,借记支出类科目,贷记“专用基金——修购基金”科目;支付使用时,借记“专用基金——修购基金”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可以看出,此时是根据权责发生制原则,将按当期收入乘以一定比例计算出来的计提数,记入到当期的支出账户,支出账户的入账金额是计提数,而不是当期的修购支出实际发生数。

以上规定的弊端有四个方面。一是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于固定资产购置费的核算采用了双重记账基础,直接列支法采用的是收付实现制,而先提后用法采用的是权责发生制。二是虽然制度规定了购建固定资产既可直接列支出,又可列入专用基金,但对何种情况下采用第一种方法,何种情况下采用第二种方法,没有明确规定,这样会导致会计核算的混乱和不清晰。三是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事业单位的“专用基金——修购基金”是指按事业收入和经营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的。修购基金的计提数即为当期的修购支出额,它与当期收入额及计提比例相关,而实际中修购基金可能与固定资产的磨损程度关系更大,有时没有取得收入也会发生修购支出。另外计提比例是根据单位的实际情况,定下的一个经验数据,也难以考核验证。四是现行规定会导致事业单位人为地调整账面数据。可以对“专用基金——修购基金”只提不用、重复列支,或人为随意调整计提比例,以达到人为调整当期支出数,从而为事业单位灵活调整当期结余、当期应纳企业所得税提供了更多的空间。

因此,事业单位设置“专用基金——修购基金”科目,只会使会计核算更加混乱。为了使事业单位购置、修理固定资产的核算更加简化清晰,保障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客观性、可比性,应该删掉“专用基金——修购基金”科目。也就是说,当事业单位发生购置、修理固定资产时,直接列为当期支出,年终也不需要计提修购基金。J

参考文献:

1.施梅艺兰.改进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J].财政监督,2009,(6).

2.王保国.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J].商业会计,2009,(3).

3.隋玉银.预算会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黄桃红 周常青

核算科目预算会计论文 篇2:

高校固定资产账务处理探讨

2009年财政部会计司发布的《关于印发(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高)的通知》(财会便[2009]62号,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稿”与现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试行)》比较,改动幅度较大,涉及范围广,影响程度深。其中采纳了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建议,增加了固定资产精细化管理以及无形资产摊销核算科目:“累计折旧”、“文物文化资产”、“固定资产清理”、“累计摊销”、“待处理财产损益”、“资产折耗”等,取消了“固定基金”科目。基于此,笔者提出对固定资产界定、价值核算及计提折旧的账务处理建议。

一、高校固定资产会计核算现状与问题

(一)固定资产核算范围过大导致数据统计不准确根据《事业单位财务规则》有关规定:“一般设备单位价值在500元以上,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800元以上,使用期限在一年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都作为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单位价值虽未达到规定标准,但是使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资,也应作为固定资产进行核算管理”。这是根据当时的经济水平和物价水平制定的,目前来看已明显偏低。但在国家未出台新标准前,必须按照此标准认定,造成了单位大量的办公桌椅等简易设备被列入固定资产管理范围,从而导致单位固定资产核算范围过大,增加了固定资产数据统计的不准确性。

(二)固定资产新旧程度无法准确反映我国的预算会计制度规定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固定资产与固定基金相对应,固定资产入账价值不随其使用而改变。实际情况是,许多事业单位(如高校、科研、医院等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种类多、规模大、技术含量高、更新速度快,它们虽然在形态上仍然保持完整,性能上也能达到当初设计的水平,但是由于技术进步,更新换代产品不断涌现,使这一类固定资产的技术寿命大大缩短,使用价值也相对降低。随着这一类固定资产所占的比重日益加大,无形损耗显得尤为突出。

(三)事业单位所耗成本无法客观真实反映现行高校固定资产在购置时直接确认为支出,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账面上固定资产价值始终是其购买时的原始价格,无法反映固定资产新旧程度和实际价值。另外由于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不核算成本,使得高校不重视固定资产管理;各部门购置固定资产时只考虑本部门的需要,极少考虑资产的运行效率,购置后资产利用率低,直接导致资产闲置和资金浪费。因此只有通过计提折旧、核算资产成本方式,才能进一步挖掘资产的使用效率。

(四)不利于高校进行绩效考核现行制度规定:高校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经营性收支业务核算可采用权责发生制。采用收付实现制核算基础在固定资产核算中不计提折旧,固定基金也由于固定资产未计提折旧而虚高(即净资产虚高),专用基金中修购基金的提取并未引起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的任何变化,却使净资产中既包含了固定基金,又包含了固定资产的修购基金,不适当地夸大了事业单位的净资产。这些信息的不真实和缺失不利于对事业单位进行绩效评价与考核。

二、固定资产原值核算

(一)固定资产入账的单价标准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变化,目前商品单价都在相应的提高。固定资产尤其是电子设备更新及报废的速度也有相应加快。因此,会计核算也应与时俱进,适应经济环境变化的要求,固定资产单价的确定相应提高、固定资产使用年限相应缩短。比照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单价在2000元以上的作为固定资产核算,高校的固定资产单价确定也可以相应提高到2000元,这样不但能减少其核算的范围,同时也适应了社会经济环境变化的要求。

(二)固定资产入账原值的确定一是外购的固定资产。新制度规定其成本包括实际支付的购买价款、相关税费、使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可归属于该项资产的运输费、装卸费、安装费和专业人员服务费等。二是自行建造的固定资产。自行建造的固定资产成本构成是由建造该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必要支出。三是接受捐赠、无偿调入的固定资产。其入账价值比照同期、类似资产的市场价格或有关凭据注明的金额加上相关税费确定。四是盘盈的固定资产。盘盈的固定资产按比照同类或类似资产的市场价格入账五是在原有固定资产基础上进行改建、扩建的固定资产。按照改建、扩建发生的支出减去改建、扩建过程中的变价收入后的净增加值入账。

三、计提折旧补偿机制的建立

(一)建立折旧补偿机制的理论基础企业固定资产折旧补偿机制通过折旧费用成本化、产品出售收益化得到实现。而高校“生产”的是准公共产品,“生产”中耗损了固定资产,理论上应由消费者买单,但在国家作为高校的主办者,作为投资主体,教育成本补偿机制尚未建立的前提下,耗损的固定资产价值,只能从主要受益者——国家和政府获得拨款补偿。因为财政性资金(拨款和学杂费)已占学校总收入的九成左右,且实行收支两条线和国库集中支付管理,因此折旧补偿来源只能是财政拨款。基于此,我们提出带帽下达“折旧补偿拨款(额度)”的设想。国家对高校固定资产“折旧补偿拨款(额度)”的多少,一定程度上代表国家对固定资产的投入力度、补偿速度。若国家投入高于折旧速度,高校才有发展速度,若低于折旧速度,只能是维持或后退。

(二)计提折旧的可行性 一是国有资产大清查为强化预算管理、财务管理提供了条件。全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大清查为制定高校固定资产折旧提供了第一手素材。财政部门可以依据清查结果分门别类地制定出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标准(包括已完工朱交付使用的固定资产折旧额。二是带帽专项可纳入部门预算,并与“折旧补偿拨款(额度)”建立对应关系。每年的财政拨款指标中,都有下达的专项(课题)拨款未纳入部门预算,而专项拨款经费(包括基建财政拨款)又多以购建固定资产为主,财政可将专项拨款与固定资产折旧挂钩,要求学校互为参照,分别编制折旧预算和专项预算,将两个预算统一于部门预算一张表,或要求学校先行编制折旧预算纳入部门预算,在随后编制的专项预算中,要求固定资产购置计划和维修计划原则上不得突破折旧预算。三是我国高校财务、资产管理水平日益提高。部门预算制度已在高校实施多年,计算机技术及网络管理平台也日臻先进,配套的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也越来越使高校国有资产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越来越多的高校设立了国有资产管理处,体质保障、技术支撑为进一步强化固定资产管理打下了基础。

(三)计提折旧的对象在研究了国有资产大清查的情况后认为,固定资产折旧对象以八大类为宜。即房屋构筑物、通用设备、专用设备、交通工具、电气设备、电子设备、仪器仪表、文体设备。这些设备计提办法比较成熟,预计使用年限、预计报废残值易于确定,操作性强。而对于土地、家具、图书、文物及陈列品等资产,在高校特定的环境里,可作为“固定资产”管理,但不宜计提折旧。“征求意见稿”已将图书、文物及陈列品作为“文物文化资产”管理,不计提折旧,这样创新处理较合理,依照这样的思路,土地、家具在取得时发生的支出,可直接列作费用。

(四)折旧核算的管理在“征求意见稿”基础上,拟将“资产折耗”一级科目改为“折旧费用”,笔者认为无形资产可不进行价值折耗摊销,出售无形资产时直接冲抵原价,因为无形资产耗损不稳定,还有可能升值,且业务量极少,所以应简化财务处理。另在“财政拨款”一级科目下增设“折旧补偿拨款(额度)”二级科目或放在“其他经费拨款”中核算,同时增设“专用基金——折旧基金”二级明细科目。固定资产购置时,借记“固定资产”,贷记“累计折旧”;受到带帽下达的“折旧补偿拨款(额度)”时,借记“银行存款(用款额度)”,贷记“折旧补偿拨款(额度)”;年终结转时,借记“折旧补偿拨款(额度)”,贷记“专用基金——折旧基金”;同时结转折旧费用,借记“专用基金——折旧基金”,贷记“折旧费用”。“专用基金——折旧基金”专户,借方反映实际计提折旧数、存量固定资产补提折旧滚动结余数等。借方有余额时,为学校待补偿折旧额。贷方有余额时,反映学校滚存的固定资产价值补偿基金结存数。这样,通过“折旧费用”、“折旧补偿拨款(额度)”、“专用基金——折旧基金”,形成新的收支循环,便于核算和反映固定资产损耗程度和折旧补偿程度。

(编辑 代娟)

作者:张文兢

核算科目预算会计论文 篇3:

新《医院会计制度》下科教项目核算问题探析

近年来,伴随科教意识深入与强化,医院开始不断提升科研项目的经费申请数,金额也不断增加。在医院会计制度的新条例开始前,医院对于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有的医院把这项资金归入至补助性收入一项,而有的又归入其他业务收入、往来、净资产核算等科目当中,鉴于此,新《医院会计制度》对医院科教项目相关经费的实际核算进行明确规定。

一、新《医院会计制度》构建了全新的政府会计的核算模式

1.构成。基于预算会计核算产生决算报告,全面清晰地反映出政府预算相关的执行信息。财务会计执行权责发生制,基于财务跨级核算产生财务报告,其能够将单位财务相关信息真实而清晰地反映出来。对于预算支出、收入、结余当面基于收付实现制进行核算;对资产、负债、收入、费用以及净资产实行权责发生制的河段制度,对行政、事业、行业事业单位中的会计制度进行统一要求,统计会计科目、核算内容以及报表,为现代各个行业部门中的财务核算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2.明确会计要素的核算模式。在跨级核算中增加收入、费用要求,不同于既有会计预算当中的收入与支出,其对主体运行成本进行精准反映,对政府资源管理能力、绩效等进行科学评价。设置预算收入、支出、结余三个要素与分类科目,同时设置资产、负债、收入、费用以及净资产五个会计要素与分类科目。医院单位基于对支付方式在规定资产时的实际授权,借记固定资产、贷记零余额账户用款,并且会计预算当中,借记支出类,贷记资金结存科目,固定资产的后续计量基于财务会计进行处理,在对折旧进行借记的时候,记相关费用,贷记累积折旧。对于现金收支不再预算收支范围的,不进行核计。

基于新《医院会计制度》中的规定,科教项目收入科目有关核算,医院获得财政补助收入之外,运用科研教学标上补助收入。科教项目支出有关核算也是医院运用财政补助收入外的,开展科研有关活动,会形成很多支出费用。医院将科教收入科目、科教支出科目等,做好明细的核实与计算,还要设置对应的辅助账,对各个科教项目应用自筹配套资金的实际情景进行明确记录。比如,某医院开展自然科学课题研究,当年二月得企业资金金额3万元,并且医院自行筹得配套资金3万元,用在这个科教项目中。会计处理方式是这样的:借:银行存款3万元;贷:科教收入(科研经费)3万元。也就是说,医院自行筹得的配套资金,只能用辅助账进行计量,是不能够当成会计分录的。在这个过程中,医院买了6万元的试剂材料,在课题研究方面投入3万元,是资助企业划拨过来的费用支付,剩下的在医疗业务工作运用自有资金支付,同时试剂等材料,均做好入库,处理如下:借:库存物资6万元;贷:银行存款6万元。之后在科室材料领取时,出库单里标明清楚具体领用科室,课题组在领用材料时,出库单中一定要标明具体的领用人,要求其必须是科教项目组的人员。倘若二月份科室的试剂材料领用数额为2万元,科教项目组领用数额为3万元,对应的会计处理这样来表示:借:医疗业务成本(卫生材料费)2万元,科教经费(科研经费—专用材料费)3万元;贷:库存物资5万元。在资助企业划拨过来的课题经费用完以后,使用自行筹得的配套资金购买了1万元的试剂材料,都是被科教组领走的,对应的会计处理:借:库存物资1万元;贷:银行存款1万元,借:医疗业务成本(自筹科教经费)1万元;贷:库存物资1万元。明确科教项目的收入、支出,使用的是收付方面的实现制。二月份整体收入费用表中,本月科教项目收入方面的相关数据,基于当月实际获得金额进行填列为3万元,科教项目在本月的支出基于实际支付金额进行填列为2万元,本月科教项目的实际支出金额填列为3万元,本月科教项目相关的结余就是本月实际收入减去实际支出所得的数值,填列为0。

二、新《医院会计制度》下科教项目核算工作存在问题的探究

1.会计账本无法展示出配套经费的具体情况。通常来讲,科教项目相关经费在完成申请之后,医院也会自行筹集对应的配套资金投入到这个项目当中来,基于新《医院会计制度》,医院可以不单独填制有关凭证,为本项目的配套资金提供辅助核算工作,实际发生费用后,方可计入医疗服务费用。这样的形式,医院为科教项目提供配套资金活动,难以展示在会计账本当中,需要在配套经费发生實际支出之后才能够体现在账簿当中。这样做的结构就是有关工作者为了了解医院在账簿中对科教项目的支持力度,我们需要在辅助账户的基础上进行了解。如果医院科技项目较多,那么实际统计工作中的辅助台账过多会很麻烦,无形中会导致工作量的增加。

根据上诉情况,许多会计师提出了这样一种解决方案,允许医院借记医疗业务成本(科教基金)科目、信贷收入相关科目、科教项目支出科目和信贷银行存款部门。在为科学和教育项目提供资助时。科学教育项目的配套资金确实可以在图书中体现,有助于统计科学教育项目投资的相关内容,但存在着严重的原则性问题。医院承诺的科教项目经费是医院内部的决策,实际上是不存在业务收入的,这种记账方式会让医院无形中增加了收入。在对科教项目配套经费进行支出的时候,也没有对应的实际业务,却把配套资金全部都包括在医疗服务费用内,会导致提前支出的问题。在科学教育项目经费实际使用时,将其列入科学教育项目支出科目也是违法的。新《医院会计制度》当中明确规定,医院组织进行科教项目应用自行筹备的配套资金时,所产生的支出用医疗业务工作成本科目进行核算,不能够用科教项目支出科目进行核算。医院承诺的配套资金列入到费用,实际产生配套资金花费的时候,将其列入到费用当中,会产生重复列支的相关问题。在针对科教项目进行实际核算的时候,为了检查账簿中科学教育项目资金的分配和盈余,可以在不违反会计原则和科学教育项目有关规定的情况下使用该解决方案。

2.会计账簿无法对总体科教项目相关经费进行查询。倘若遵照新《医院会计制度》的相关规定实施会计处理工作,可以基于科教项目支出项目来对各个项目划转经费的实际支出进行查看,基于科教项目结余科目对划转经费结余情况进行查看。各部门既有拨付的项目经费,又有科学教育项目中医院的配套经费的,必须查询拨付的经费和配套经费的支出情况。计算了科教项目支出科目和医疗服务成本科目的总数据内容,并进行了总体平衡。查询科教项目余额、辅助核算等非常不方便。

3.科教项目当中使用财政补助的时候会影响科教经费的统计。基于新《医院会计制度》,医院会得到同级财政机关划拨的专项补助经费,要将其记录在财政补助收入(项目支出)科目当中,支出时,应在财务项目补贴支出科目下记录,并按具体项目进行辅助核算。也就是说,即使财政补贴的主体属于科学教育的主体,也不可以记录在科教项目收入、支出科目当中,要把这部分收入、支出统计成医院科教项目收支里是非常困难的。

总而言之,作为医院当中的会计工作者,一定要基于现代新颁布的新《医院会计制度》进行科教项目相关的会计核算工作,以此来奠定科教工作实际开展的经济基础。

(作者单位:广州市第十二人民医院)

作者:杨晋

上一篇:矫治功能艺术教育论文下一篇:医学院校医疗保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