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多元化农业技术论文

2022-04-24

摘要:当前,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已突破52%,青州市农业正在实现向科技型、集约型转变,在这一过程中,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应用至关重要。青州市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已经基本形成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基层网络链条不完整、农民接受能力较低以及农业科技推广缺乏有效地评价和考核机制等,认识和解决这些问题对推动青州农业以及整个县域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大影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国内外多元化农业技术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国内外多元化农业技术论文 篇1:

兵团农八师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现状与对策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建设第八师(以下简称农八师),师部所在地为石河子市,地处天山北麓中段,古尔班通古特大沙漠南缘,面积776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974平方公里,人口63.16万人;其中少数民族3.48万人,占5.5%。农八师管辖14个团场、两个河系管理处、1300余家工交建商企业。农八师主要以农业为主,系典型的灌溉农业,水土光热资源较为丰富,宜农宜林宜草宜牧。经过50年的发展,现代化农业已初具规模,形成了规模化经营和机械化水平较高的大农业优势,机械化程度达85%,科技贡献份额达45%,农业商品率达85%,是自治区、兵团棉花生产基地;其中,“银力”牌棉花享誉国内外,总产量占全疆九分之一,建成了全国天然彩色棉花生产基地。盛产优质瓜果,“花园”蟠桃、“下野地”西瓜闻名遐迩。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大力推行精准农业、膜下滴灌技术及高密度植棉模式,促进了“特色、优质、高效”农业的发展。目前,已建成一个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园区。

一、农八师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现状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的重要载体,是推动兵团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是促进兵团农业技术进步和增强农业竞争能力的重要措施。农业技术推广为推广先进农业实用技术,提高职工农业技术水平,发展农业生产,增加职工收入,实现农业的历史性跨越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进入新阶段后,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日益凸现出体制不顺、机制不活、队伍不稳、保障不足、多元化服务组织发育滞后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正常开展和团场经济的发展。

(一)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情况

农八师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以师级农业技术推广站为中心。师农业技术推广站始建于1994年,属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主要以经营开发与农业技术服务为主。1999年4月师市党委决定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建设力度,正式成立农八师石河子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内设三站一室一部即新技术推广站、土肥站、植保站、办公室和经营服务部,单位归口师市农林牧局领导。从2008年7月起,师农业技术推广站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经费形式由差额改为全额预算。农业技术推广站是融农业科技、技术推广、技术培训和农业执法为一体的综合性农业科技事业单位。目前师推广站下设有五站三室一部,即新技术推广站、土肥站、植保站、植物检疫站、有害生物警控站、绿色食品办公室、行政办公室、财务室和经营服务部。全站拥有农业技术推广人员21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15人,占总人数的71%,高级职称7人,占总人数的33%,中级职称6人,占总人数的29%。几年来总站每年组织实施了十几项农业技术推广项目,这些农业技术项目科技含量高、涉及面广、影响力大、具有相当大的实施规模,对农八师近几年来的农业生产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

同时,除师农业技术推广站外,农八师团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近几年得到迅速发展,农试站、土肥、植保、种子、气象等服务体系在往年的基础上得到充实和完善。目前农八师14个团场中有13个团场(除152团)设有农业技术推广站,基本建立了以农试、土肥、植保、种子为基础的推广体系。团场目前结合实际,根据自身建设规划,拟设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林业技术推广站、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站、畜牧站、果蔬站、水利技术推广中心等6个推广机构;部分团场已将林业、农机、兽医等并入农业技术推广站。农业技术推广站技术人员主要从事团场的作物良繁、栽培、植物保护、气象观测和测土配方施肥工作,并承担上级部门安排的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农药等各种试验项目。

(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业技术推广资金严重不足

师农业技术推广站面对团场多、耕作面积大,目前所拨的推广经费捉襟见肘,导致推广工作难以开展。团场农业技术推广站目前性质不明,推广经费主要通过种子站经营收入弥补。因经费缺乏,农业技术服务机构基础设施、基本条件也较差,难以吸引农技推广人员稳定地从事推广工作,严重影响了农技推广工作的正常开展。

2.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由于经费不足而缺乏再教育和培训的机会,致使一些技术人员的知识水平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使目前农业技术推广队伍整体素质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农业科技队伍不稳定,人才流失未能得到有效控制。由于没有足够的资金和条件保证,科技人员工作条件差,经济待遇低,加之受传统观念的约束,改革步伐慢,运行机制不灵活,自我发展活力和动力不够。

3.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弱

农业高新技术发展滞后,农业科研成果转换推广手段、方式落后,时间较长,农业科研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仍是薄弱环节。团场绝大多数连队没有建立科技推广试验示范基地,更没有自身的科研条件,仅仅依赖于已经掌握的技术,指导面上生产,难以满足职工享受科技成果的愿望。

二、农八师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对策

(一)建立健全兵、师、团、连四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直接面向基层服务生产的机构, 是联系科研、教学和生产连队、团场职工的桥梁和纽带, 也是新技术、新成果试验、示范的窗口。根据农八师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不健全的现状, 今后兵团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重点应放在团场一级,不断充实技术人员队伍,资金投入重点是改善工作条件和推广人员的继续教育。

(二)构建以政府为主导,高校、科研单位为主体的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构建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高校、科研单位的主体作用,借助石河子大学、新疆农垦科学院等资源,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与高校、科研单位、涉农企业相结合,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网络。

(三)加强政策支持,加大经费投入

目前团场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受经济条件限制,普遍无力承担实施科技项目,资金投入严重不足,致使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无法有效开展。因此,要加强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政策支持,加大经费投入,保障承担公益性职能的推广机构所需经费和人员工资福利待遇,改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工作环境和生活待遇。

(四)提高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素质,着力打造一支充满活力、高素质、适应农业发展新阶段和市场经济要求的农业技术推广队伍

要加大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参加各类技能培训和继续教育的力度,加快知识更新,培养出具备新知识、新技术的专业队伍,提高服务的水平。要努力造就一支门类齐全、素质较高,能适应新时期农业技术工作和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农业技术推广队伍。

(作者单位: 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作者:管欣

国内外多元化农业技术论文 篇2:

青州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对策研究

摘要:当前,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已突破52%,青州市农业正在实现向科技型、集约型转变,在这一过程中,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应用至关重要。青州市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已经基本形成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基层网络链条不完整、农民接受能力较低以及农业科技推广缺乏有效地评价和考核机制等,认识和解决这些问题对推动青州农业以及整个县域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大影响。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 推广理念 推广模式 绩效考评

我国农业发展方式正加速向科技型、集约型转变。农业科技有两头,既应重视高精尖的基础研究,也不能忽视基层推广。因为要把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及时有效地传播到广大农民手中,把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把试验田的产量变成普遍产量,基层农技推广这“最后一公里”至关重要。

农业作为青州市的一大支柱产业,新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已经具有基本的雏形,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少,严重制约了青州现代农业的发展,因此进一步完善服务机构,创新服务模式,加快青州市新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完善成为亟待研究的课题。

一、青州市农业科技服务体系问题分析

青州市不断加大科技兴农战略实施力度,逐年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强化农业科技的引领、示范和带动作用,创新服务形式,提升服务手段,全力助推农业发展。可以说青州市的农业科技推广成果显著,但仍然存在几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一)基层科技网络链不完整、农业服务中心作用发挥不明显

目前,全市所有乡镇均设有农技站和农经站、或农业综合服务站综合性服务机构,另外还存在为数不少的农业科技服务公司。对于广大农民了解农业技术的渠道15.9%的农户选择了“技术人员的下乡指导”;8.4%的农户选择了“参加培训班和科普活动”;14.1%的农户选择了“农技站的宣传”;26.8%的农户选择了“亲戚朋友的介绍”;22.6%的农户选择了“电视广播报刊网络”;12.2%的农户选择了“其它渠道”。选择前三选项的总共只有39.4%,表明当前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在农业技术推广方面发挥的作用还不够大,还没有成为农民了解技术的主要渠道,需要进一步对农技推广机构进行改革,扩大其技术服务的范围,提高其服务效率,以更好地为农业农民服务。

(二)农业技术本身偏离市场需求,有效供给不足

目前青州市市的农业技术推广形式还是以政府推广机构为主体的推广形式为主,行政色彩严重,农业科研院所、高等农业院校、企事业单位、民间组织为主体的推广形式等还没有充分运用,技术推广形式单一,造成农业科技人员与农业生产脱节,与农民需求脱节,农业科研偏向重视科研成果的学术水平和技术的先进性,而忽视技术成果在生产中可行性和经济上的有利性,最后导致技术推广的难度增加。

对“参加技术指导或科技讲座时,您对农技人员的知识和能力是否满意”问题的调查结果有10%的农户选择了“很满意”,有48.9%的农户选择了“基本满意”,有17.8%的农户选择了“不满意”,有23.3%的农户选择了“不好评价”。实际上在这23.3%的“不好评价”当中相当一部分也是“不满意”。这表明在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新形势下,一些基层农技人员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还远远不能满足农民的需求。

(三)农业推广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不健全

农业技术推广应用的利益分配机制不合理。农业技术成果的价格缺乏合理的评价方法,尚未建立规范的技术成果价格评估体系,且由于技术交易双方对成果市场前景、合作条件、成果预期效果等认识不同,再加上有些成果本身的属性制约(有些新技术具有无形性),往往造成价格与价值相偏离,使得成果拥有者、研制者利益受到损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科研人员将技术推向市场的积极性。有时也会影响到技术的推广时间和期限,导致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漫长,甚至失败。

(四)农技企业和农业经济合作组织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

在“您认为哪种技术服务方式更好”的调查研究中,我们发现25.7%的农户选择了“专家现场指导”,27.5%的农户选择了“科技人员技术承包或入股”,2.5%的农户选择了“兴办科技示范园区”,10.2%的农户选择了“开展科技特派员活动”,9.6%的农户选择了“开通农技110服务热线”,3.3%的农户选择了“龙头企业或合作社”,还有1.2%的农户选择了“其它方式”。表明当前农民最希望的是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科技人员深入到农户家中和田间地头,言传身教科技知识,举办各种类型的培训班,进行现场指导。同时,农民对兴办科技示范园区、技术承包、技术入股、开展科技特派员活动、开通农技110服务热线等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只有3.3%的农户选择了“龙头企业或合作社”,需要进一步加强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在推广普及新品种、新技术方面的作用。

(五)农民对农业技术的接受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农户直接从事农业生产劳动,位于农业技术应用的终端,是农业科技术的最终受体。从农民对农业技术的需求方面看,农业技术推广中的主要问题有:(1)农户经营规模狭小,制约着农业技术的应用。土地经营规模的超小型和分散经营使得农户没有足够的实力和动力接收新科技、新成果和承担由此带来的风险,同时也不利于一些大型综合性的农业技术的应用,如优质高效种植模式的大面积推广、大型农业机械的采用以及病虫害综合防治等。(2)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偏低,接纳农业新技术的能力差。由于农民文化素质低,农业知识贫乏,心理素质不稳定,加上我国农民长期受封建思想的影响,很多农民思想保守,对于一些存在风险的先进农业技术也不敢大胆尝试,这些也影响农业新技术的推广质量,这也普遍反映出滨州市的农业技术推广状况。(3)农业经营风险大,影响了农户应用新技术的积极性。农业是一个典型的风险产业,多数农户对采用农业新技术的顾虑较多,不敢贸然接纳。

二、青州市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对策建议

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薄弱环节是实现青州农业“三化”的瓶颈,需要转变理念,创新模式,发展多种推广模式,在推广的评价和绩效考核等方面实现突破。

(一)建立高效的推广运行机制,改变自上而下的推广运行模式,建立以农民为核心的推广理念,转变按计划进行推广的理念。

不同的农民群体有不同的需求,发展专业合作组织,要加强沟通,充分考虑到农民的不同想法或实际需求,真正建立起一种有农民参与的服务模式,充分调动农民参加合作组织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随着农民法人主体意识的增强和政府职能的转变,行政干预日渐难以见效,必须探索能有效引导千家万户自愿采纳农业新技术的工作方法,把技术推广与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密切结合起来。建议可分不同情况进行:(1)参与式农业推广模式,组织农民参与推广过程;(2)培训与访问相结合模式,即专家培训推广员,推广员访问(服务)农民(3)费用共担模式,即各级政府之间合理分摊推广经费;(4)农作系统开发模式,即以农户(农场)为综合整体,开发系统技术,使农户取得综合效益;(5)项目带动推广模式,即通过重大项目的支持,将信贷、水利、农业等部门整合在一起,为农户开展系列化推广服务。

及时分析农民需求的重点,及时发现农民的新需求,适时进行更新,保民能及时查询到农业技术、农产品及农业物资行情,及时了解农业新技术、新品、农产品销售、农资求购等信息。我们就 “您最需要哪方面的技术服务”问题进行分析和调查,结果显示39.4%的农户选择了“农作物、畜禽新品种、新技术”,22.8%的农户选择了“农作物、畜禽病虫害预测及防治”,13.3%的农户选择了“农产品市场信息”,22.2%的农户选择了“新技术培训、咨询”,2.2%的农户选择了“其他”。表明当前农民最需要的是农作物和畜禽新品种、新技术,这与农技推广机构所承担的公益性职能相吻合。同时对农作物和畜禽病虫害预测及防治、农产品市场信息的需求也很高。

(二)发挥政府农业科技推广的主体作用,巩固健全政府农技推广机构的同时培育发展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组织。

政府在农技推广方面的重点应该放在提升农民的素质、改变农民的理念、增强农民的知识上。从政府部门来讲,目前一些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对社会上的新产品和新技术的认知和推广滞后,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能不能及时了解这些新的技术,并对全国的各种技术进行对比和总结,从权威的角度发布适合于中国农业的技术,而不是受企业利益驱动进行引导。

通过合理的产权安排与利益回报模式吸引一切可能的社会资金投入到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建设中来。通过发展多元组织,吸纳多元投入,创新多元服务,推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不断健全完善。市场经济下,许多推广通过市场行为可以完成。科研院所研究出一个新的技术,为了获得成效,自己就会推广,企业应用了新的技术,为了获得利益,也会想办法进行宣传。作为农业技术,种子、化肥、农药、农机、农膜方面的技术都可以与效益挂钩,需要商业的形式来促进。有了经济效益推动,企业和科研院所的农技推广方面的工作就会有很大的动力。因此,从市场和企业行为来讲,企业对产品新技术的推广有积极性,但也容易受利益驱动误导农民。一个企业在农化服务的过程中就是对农业技术的推广,如何防止企业在进行产品和技术推广的同时夸大其辞是目前最需要解决的难题。

(三)建立多种发展机制,积极创办各类农业科技企业,通过农业科技企业实现高科技成果的转化,完成与农业产业化的接轨,达到服务——创收——再服务的良性循环。

针对各个区域的不同特点,配备不同类型的农业科技服务人员,实现农业科技服务与农民实现了“零距离”。整个服务体系的框架就像一座金字塔,农业局作为总部,建立农业综合信息服务中心,设立农业“120”科技服务热线,聘请离退休专家成立农技推广研究所;在中心下面,根据区域经济结构、主导产业方向,成立区域农业科技服务中心;每个服务中心下设村级服务站;每个村级服务站确定中心科技示范户;每个科技示范户,再带动一般科技示范户;进而带动全市农户。

引导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成为公益性农技推广的重要力量,强化服务“三农”职责,完善激励机制,鼓励科研教学人员深入基层从事农技推广服务。支持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承担农技推广项目,把农技推广服务绩效纳入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和工作考核,推行推广教授、推广型研究员制度。鼓励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建立农业试验示范基地,推行专家大院、校市联建、院县共建等服务模式,集成、熟化、推广农业技术成果。大力实施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鼓励创办领办科技型企业和技术合作组织。

(四)借鉴国内外农业推广的经验,尤其是日韩和法国,深入推进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创新推广机制、加强推广队伍建设,建设长效的推广人员绩效考核机制等措施的综合运用,逐步培育多元化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组织。

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以外的单位及科技人员以技术转让、技术服务、技术承包、技术咨询和技术入股等形式提供农业技术的,可以实行有偿服务,其合法收入和植物新品种、农业技术专利等知识产权受法律保护。进行农业技术转让、技术服务、技术承包、技术咨询和技术入股,当事人各方应当订立合同,约定各自的权利和义务。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基础是人才。要把人才培养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全面实施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加强农业科研优秀人才及创新团队建设,依托现有重大科研计划、项目和基地建设等途径,重点培养一批中青年农业科研优秀人才,逐步形成以科研优秀人才为核心的优势创新团队。加强农技推广人才队伍建设,选送基层农技骨干到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深造,强化基层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和素质提升。实施农技推广服务特岗计划,引导和鼓励高校涉农专业毕业生到县、乡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工作,使基层农技推广“后继有人”、充满活力。着力培育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促进农民向职业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晓斌.江苏省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与建议[D].南京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12

[2]杨列亮.枣庄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现状与发展对策[D].山东农业大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2004.12

[3]陈献礼.基层农业推广体系建设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05.02

[4]周腰华、姚园媛.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创新体系建设研究探讨[J].农业经济,2008(1)

[5]张树峰、王学峰等.我国基层农业推广体系创新与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0)

[6]李冬梅、严立冬等.日本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制度结构的分析及其启示[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8,26(3)

作者:郭凤

国内外多元化农业技术论文 篇3:

黑龙江省大庆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摘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在于科技的发展和农业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农业技术成果的转化应用影响到农民的增产增收,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大庆市的经济体制正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农业生产方式由传统粗放型向现代集约型转变,这为农业技术推广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进一步研究新形势下农业技术推广问题,构筑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对于促进大庆市农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农技推广体系 改革建设 对策

引言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它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没有农业可持续发展,就不可能有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如何把农业技术更好的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需要构建合理的农业推广体系。国内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和发展的实践表明,各个国家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在其发展过程中,都在努力适应本国的国情, 各个国家在推进农业发中都十分重视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政府设立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在稳定队伍、完善示范基地和推广手段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非政府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是对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有效补充,满足了农业生产对技术推广的多元化需求。

近年来,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在市场经济中的各种不适应已经显现出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各地在实践中进行了相应的适应市场经济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方面的调整,专家和学者也对农业技术推广在理论上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李忠国[1]论述了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必然性,提出了其主要环节: (1)分离公益性职能与经营性服务;(2)实现农业技术推广主体多元化;(3)创新农业技术推广管理体制;(4)创新农业技术推广运行机制;(5)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方式、方法。高启杰[2]针对农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的特殊性和我国农业技术创新模式与制度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未来我国多元化合作农业技术创新模式的总体思路、备选类型以及完善农业技术创新与政策的具体建议。在农业技术推广模式方面,朱希刚[3]提出:应该培育多个农业技术推广主体,采用多种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在农业技术推广运行机制研究方面,查世煌和杨靖钟[4]认为,农业技术推广运行机制可分为目标机制、动力机制、协调机制、激励机制等,这些机制互相掩映,交叉作用,共同构成农业技术推广运行机制体系。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大庆的农业生产面临严峻挑战。如何提高大庆市广大农民的综合素质,提高大庆市农产品质量,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搞好当前种植业结构调整,发展质量效益型农业,保持农村稳定等一系列“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越来越多地受到市委、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和领导的高度重视。由于农村人口众多,综合素质比较低,因此,我市农业技术推广、农业科研和农民科技培训事业任务艰巨,意义重大。本文在深人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大庆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应采取的对策做简要分析。

1.大庆市农业技术推广现状分析

1.1 科技创新与应用脱节

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多年来形成的强研发弱推广、科技创新与应用脱节、研究人员缺乏深入实践开展推广服务的积极性,从而导致科技成果难以在农村推广和扩散。

1.2 推广渠道不畅,系统功能失效

目前,农业科技创新应用未建立完善的供求关系,推广服务形式单一,渠道不畅。从事农业科技推广的主体,不是农业科技成果的拥有者、经营者,而是政府各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这导致政府行为联结农村科技的供给与需求。政府虽然也引导各类专业科研机构、农业院校、各类学会及农村科技信息、咨询服务机构和中介机构进行推广,但由于没有“系统机制”,导致系统功能失调。

1.3 新兴农民组织尚弱,农民接受农技较难

首先,作为个体的农民接受农业新技术不容易。一家一户,生产分散、能力弱、缺乏再生产能力。在传统的农技推广体系运作困难的情况下,要求直接将科技成果向农民传播推广,确实难以奏效。其次,具有专业性、吸纳技术积极性较高的新型团体、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服务组织规模小、技术辐射覆盖面也小、服务能力与抗风险能力亦弱,利益性推广行为较重,发展缓慢。

2. 大庆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大庆市农技推广事业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许多有益的经验,但也面临若干难题:

2.1农业技术推广事业经费普遍不足,基层乡站没有推广事业费

当前,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主要是进行政策宣传、新技术推广、技术指导和农民科技培训等公益性事业,推广效益主要是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保持农村稳定。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规定:“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向农业劳动者推广农业新技术,实行无偿服务,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推广农业技术所需的经费,由政府财政拨给”;“各级人民政府在财政预算内应当保障用于农业技术推广的资金,并应当使该资金逐年增长”;“并提高其在农业总投人中的比重”。我国目前的推广工作仍是政府行为,推广经费应由政府来保证。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每年用于农业新技术推广的事业经费都难以保证,市、县两级严重不足,而且在逐年减少。从我市70个乡(镇)综合服务站调查现状看,全市70个乡镇没有一个拨给推广事业经费和活动经费的,全靠乡镇站自己通过服务创收来弥补,但在开展“技物”服务创收活动中又没有流动资金,开展“物化”技术服务非常困难。各项福利待遇、办公费及差旅费等只能解决一小部分或根本没有,“有钱养兵、无钱打仗”现象普遍存在。这样势必制约我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作用的真正发挥,直接影响了推广事业的发展。

2.2基层乡(镇)农业技术人员、站长调动随意性较大

由于我市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技术人员的“三权”在下,乡(镇)综合服务站实行“条块”管理,以块为主,在干部任免上随意性很大,不征求上级农业主管部门意见,人员调动频繁,专业人员干非专业的工作,非专业人员干专业工作的现象比较普遍,专业技术人员也往往是抓“中心”工作多,抓业务工作少,影响了推广工作正常开展。

2.3农业技术推广组织的多元化发展迟缓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需求的多样化,为农民提供的服务必须多样化和综合化。提供服务的推广组织也必然要多元化。但是目前我市群众性服务组织发展迟缓,专业协会、研究会、合作社、中介组织等多数只停留在低层次上,没有真正发挥作用,出现了“县有中心乡有站,到了村里就断线”的局面。缺乏积极的扶持和正确的引导。

2.4农业专业技术人员作用发挥不够

从全市农业技术推广系统专业技术人员现状调查看,专业技术人员作用在参谋部、服务部、技术部、信息部、培训部、指挥部的六部功能)发挥不够,当然有其主观原因,也有其客观原因。

面临这些问题,加强大庆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进行必要的改革势在必行。

3. 完善大庆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对策研究

3.1 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

按照县乡一体化的指导思想,完善基层农技推广管理体制。在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的管理体制顺利收归县级主管部门后,围绕提高和完善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服务能力建设这个中心,重点加强县级推广机构的服务能力和装备建设,强化乡镇一级、发展村一级。加大财政投入,使公共服务机构有场所、设备、试验示范基地;人员普遍受到轮训,素质提高,服务能力提升。逐步实现县有指导服务中心、乡有服务站、村有服务网点。

3.2增加对农业技术推广事业的投入

虽然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经多年建设,已具备了一定的服务设施和服务能力。但对照当今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要求,显然投入力度不够。虽然近几年在科研项目增加了资金投入,但在推广项目投资,推广体系建设投资和科研仪器、设备等方面,投资严重不足,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基本条件得不到有效的改善和提高,势必影响到推广系统职能作用的发挥。要按着“两法”规定和文件要求加大对农业技术推广事业的投入,要把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编制内的人员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保证足额到位。

3.3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建设

第一,充实推广人员队伍。根据需要定期向社会招聘专业对口的农业大专院校毕业生,以充实农技推广队伍,不断提高推广队伍的业务能力和水平。第二,加强对农技推广人员的培训与交流。在每个项目的推广过程中,首先要对推广人员进行技术培训,使其了解新技术的增产原理、使用规程等,在实际推广时,能达到会讲解、会指导、会排难、会现场示范,从而赢得农民的信任和支持;根据农业技术推广项目的实际需要,对县农技中心、区域站人员有计划地实行纵向、横向交流,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推广人才。

3.4加强创新,激发活力

在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制改革的同时,应积极推动运行机制的创新。在改革中大力推动农技推广机制创新,加强责任管理,提高推广效能,逐步建立一套组织体系完整、职责任务分明、运作方式高效、绩效评价合理的农技推广管理制度。一是完善人事管理制度。科学设岗、竞聘上岗、以岗定人,逐步实现农技人员的资格准入。二是健全考核评价机制。明确服务内容,量化考核指标,实行工作日志,建立由服务对象、服务区政府和主管部门三方参与的考评机制,并将考评结果与奖金分配、职务晋升、职称评聘、继续教育、解聘续聘等挂钩。三是创新推广方式方法。根据农业发展新特点、农民需求变化和农技推广规律,不断创新农技推广方式,实行基层推广人员包村联户制度,探索推广责任制、服务承诺制,逐步形成推广人员抓科技示范户、科技示范户带动普通农户的科技人户机制,提高农业技术的到位率和科技成果的转化率。

结语

针对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应培养一支精干、高效的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着力推进农业技术推广的组织创新,形成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农业技术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农业技术推广的制度创新,开展示范性农业技术培训,形成多元化合作推广机构。同时,要制定和完善相关的保障措施与支持政策,加大对农业技术推广的支持力度,才能迅速有力地扭转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发展缓慢的局面,为大庆市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使大庆市农业和农村发展走上科学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李国忠.新形势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创新问题研究.农业经济[J].2004, 1:33

2.高启杰.农业推广模式的类型及其发展方向.北京经济论坛[J].2006, 5:3-8

3.朱希刚. 技术创新与农业结构调整[M]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203-205

4.查世煌, 杨靖钟. 试论我国农业推广的运行机制. 科技进步与对策[J]. 1992, 9:41-43

作者:野天昱

上一篇:高校教学管理模式分析论文下一篇: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