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感恩教育论文

2022-04-19

感恩是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给自己的恩惠和帮助由衷的认可,并愿意真诚回报的认识、情感和行为。感恩教育则是教育者通过一定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对教育对象实施识恩、知恩、感恩和报恩以至自觉施恩的人文教育过程。感恩教育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通力协作,形成教育合力,发挥综合影响效应。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小学生感恩教育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小学生感恩教育论文 篇1:

中小学生感恩教育之我见

【摘 要】懂得感恩是一个人立身处世必须具备的一种品质和修养。感恩教育,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手段,是中小学生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的基础。中小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期,加强中小学生感恩教育,是学校、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关键词】中小学生 感恩教育 有效途径

“感恩”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里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感恩是人类生活的最基本的情感,这种情感包含着尊敬家人,师长、关爱他人、关心社会、珍爱生命等等。感恩是人类的美好品德,也是健全人格的具体表现。我国古代的儒家视孝和感恩为“人伦之公理”,一个人从出生开始就有了父母的养育之恩,上学后有老师的教育之恩……如果人们之间没有施恩与感恩,很难想象这个社会还能正常发展下去。学会感恩应该是做人的最基本的标准。中小学是养成良好品行的关键期,学校要努力开展感恩教育,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加强感恩教育是要培养学生让他们拥有一颗阳光般的心灵、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感恩社会、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一切对我们关心、关爱的人,从而使人与社会和谐相处。

一 正确认识感恩教育

感恩是儒家思想,是千百年来中国传统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国古代就有“齐家、治国,方能平天下”,古代皇帝对孝特别重视。孝文化——感恩教育作为儒家思想的精华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中国人际关系、伦理道德,乃至治国国策的影响深远,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传的不竭动力!感恩是孝文化的表现形式,学生是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只有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渗透感恩教育,才能使我国的传统文化得以延续。因此,對中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是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文化的关键。

学会感恩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尤为重要。因为,现在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是家庭中的“小皇帝”,从而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习惯。要让他们学会感恩,其实就是让他们学会懂得尊重、关心他人。学会感恩,先要学会知恩,要理解父母的养育之恩、师长的教诲之恩、朋友的帮助之恩等。让孩子学会感恩,关键是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共同教育,才能让孩子学会知恩、感恩。

二 社会和谐需要感恩教育

深入开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教育,把民族精神教育与改革创新、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引导中小学生在接受知识教育中培养爱国情怀、改革精神和创新能力,始终保持爱国爱家、尊老爱幼、无私奉献等优良传统,并进行文明礼貌等教育。

当前一些学校在基础教育的过程中,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却忽略了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中小学生普遍存在着不了解传统文化,不孝、不敬、不体谅父母和长辈,见到老师漠然视之,见到朋友如同路人等现象。所以,在中小学生基础教育中开展感恩教育,让中小学生学会对所有人感恩,对自己、对父母和对社会负责,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发展。通过感恩教育,使他们学会感恩、学会回报。孝(感恩)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和基础,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和谐文化。感恩教育表现在以孝待亲、维护家庭和社会的稳定和谐。弘扬孝文化,开展感恩教育,可以引导学生养成礼让兼爱、和衷共济、热爱和平的性格,可以促进和睦的人际关系的形成,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学生只有学会对人对事多一分谅解、宽容,少一分抱怨、仇恨,对家庭多一分责任、承担,少一分推卸、倦怠,才能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只有对自然物多一分珍惜、怜爱,少一分浪费、残暴,才能与自然和谐共处。

三 做好中小学生的感恩教育

1.教学中渗透感恩文化意识

学会感恩首先要认知感恩,如果一个人不能识恩、知恩,就不可能有感恩的意识和行为。因此,感恩教育首先应该让学生认识到他们所获得一切并非理所当然的。因此,要唤醒学生的感恩情感,让他们学会尊重和感激别人对自己的付出,学会知恩图报的同时,教会他们施恩不图报。将感恩教育渗透到各学科的教育中,使整个教育过程中都有感恩的内容,特别是引导学生在课外活动、阅读课外书籍中汲取感恩的营养。在现实社会中,特别是汶川地震中、舟曲地震中,那些真实感人的事迹,那些有着英雄壮举中的人们都是知恩不图报的人,他们处处为别人着想,以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为重,他们的奉献精神感动所有人,他们是推动社会进步的真正力量,他们是人民的英魂,是人们的楷模,是一部活生生的教材,是中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标本。引导学生树立责任意识,克服奢侈、攀比、享乐、懒惰等毛病,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懂得抵制不良思想的影响,做到自律自爱、自尊自信。作为教育工作者,对中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同时也应做到“德高为师、学高为范”,给学生树立好的榜样。

2.用典型事例教育学生学会感恩父母

感恩是发自内心的。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更何况是父母,父母给了我们生命,让我们成为人类社会的一分子。无论你的父母是否富有,是从事脑力劳动或体力劳动,是干部或百姓,他们都为你的到来而欢欣鼓舞,为你的成长操心、劳累,为你的成长、成才、成家奔忙。那你是否在父母劳累后递上一杯暖茶,在他们生日时递上一张卡片、送上一份祝福,在他们失落时给予问候与安慰,他们往往为我们倾注了全部的心血和精力,而我们又是否记得他们的生日,体会他们的劳累?感恩需要你用心去体会,去报答。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母爱不会嫌孩子长得丑或是有残疾,高兴时欣慰地一笑,困难时一碗稀粥为你存留。母亲的胸怀是温暖的,父亲的臂膀是结实的,为你遮风挡雨。每位父母都是伟大的,他们从来不觉得苦或累。作为中小学生,要从在家做起,为自己的家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如洗碗、洗衣、打扫卫生等家务劳动,不提过分的要求,节约每一分钱,从小做到勤俭节约,勤劳上进,为父母分忧,关心、尊重、体贴父母,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一个人只有懂得爱人,才有被爱的资格,首先应该爱父母,这样才会爱社会上的其他人,所以学校要经常开展多种形式的孝亲敬老的感恩教育活动。“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意思是“可怜我的父母啊,如此劳苦地养育我”,这句诗充分体现了父母养育孩子的艰辛。可以说,父母很伟大,他们为孩子可以付出一切而不求回报。

自古以来的伟人无不有着一颗感恩的心,感恩不需要惊天动地,只需要一句问候、些许安慰。作为教师,我们要用一些典型的例子来教育学生学会感恩父母。如2009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陈玉莹请求医生用手术将自己的肝移植给儿子,为挽救孩子的生命,她每天锻炼身体……

3.创造良好的感恩环境

一个良好的感恩环境,对中小学生能够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感恩环境对实施感恩教育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把感恩情景即各种人际互动情境或社会生活情境作为感恩教育的素材,使中小学生的心灵从中受到感染,激发他们的感恩情怀,感受祖国给我们带来幸福安康的自豪。对中小学生进行感恩祖国的教育,应从他们耳闻目睹的现实生活着手。祖国强大、富有,才有我们现在安定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传承振兴中华民族希望的火种和接力棒,长大后报效祖国。还可以以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感恩节为契机,开展各种体谅父母的艰辛,感谢老师的教诲以及回报社会等活动,在校园内营造浓厚的感恩氛围。另外,在家中父母也要给孩子营造一种环境,就像在电视中有一个孩子给一个劳累一天的妈妈洗脚的公益广告中,这个孩子就是受到妈妈给老人洗脚这种举动的感染之后才有的动作,这就将感恩教育融入生活,孩子才能更好地学会感恩。

总之,通过传统手法与现代教育理念相结合,加强中小学生的感恩教育。让我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看待社会,看待父母,看待所有人,那么你会发现自己是快乐的、幸福的。学会感恩,因为这会使世界更美好,使生活更充实。

〔责任编辑:王以富〕

作者:陶俊

中小学生感恩教育论文 篇2:

论中小学生感恩教育的三大途径及其改善

感恩是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给自己的恩惠和帮助由衷的认可,并愿意真诚回报的认识、情感和行为。感恩教育则是教育者通过一定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对教育对象实施识恩、知恩、感恩和报恩以至自觉施恩的人文教育过程。感恩教育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通力协作,形成教育合力,发挥综合影响效应。

一、家庭的感恩教育

家庭是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所接触到的第一个教育环境,它对孩子的影响是持久的,也是深刻的。亲子间的血缘关系决定了“血浓于水”的深厚感情,父母望子成龙的心理让他们对教育问题尤其重视。因此,如何科学有效地教育孩子,把孩子培养成一个人格健全、懂得感恩的人,是每个家庭、每位家长都需要认真思考、合理规划的问题。

(一)家长要树立科学、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

观念决定行为,观念有问题,行为势必出现偏差。在我国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教育观念的影响下,受家长参差不齐的素质等因素的制约,家庭教育中还普遍存在着不少错误的观念。第一,“鸡妈妈”式的家庭教育观念。我国大多数家长恨不得把孩子该做的事情全部包办代办,不懂得放手,也不愿意放手。认为家长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没有感恩意识,更不会去感恩。再者,家长终究会老,孩子终究要长大,他终究要走向社会,独立面对生活,没有起码的生活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他怎么能立足于社会?第二,功利化的家庭教育观念。受应试教育制度的影响,家庭教育中也出现了“智育第一”“学习好,什么都好”的极端价值取向,片面强调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忽视孩子的品德发展和人格塑造,结果等到孩子冷漠对待父母的付出,没有丝毫感恩之情时,家长们才追悔莫及、难受万分。

要扭转这样的局面,家长首先要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拒当“鸡妈妈”。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给孩子尝试和锻炼的机会。家长还一定要有“施恩图报”的意识,不要让孩子认为你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要让孩子理解你的辛苦,并能衷心感激你的努力与付出。教育是一个互动、互惠的过程,大家各自都要明确自己的责任,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其次,对已进入中小学的孩子来讲,学习成绩确实很重要,但是,家长绝对不要一味只关注孩子的学习,而忽视了良好品格和感恩意识的培养。因为,良好的品格和感恩意识恰恰是孩子最终能够立足社会、踏实工作、认真生活的前提。

(二)家长要营造感恩氛围,培育家庭感恩文化

首先,家长要起到榜样示范作用,从感激自己的父母做起,让孩子在学习和效仿中,感恩父母的辛劳与付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如果家长能做到定期问候、看望父母;记得父母的生日,并为父母庆祝;无微不至地照顾父母,经常带他们外出散心;在母亲节、父亲节、感恩节等节日时能主动感恩父母。那么,孩子一定会在耳濡目染中,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其次,家长要尊师重教,让孩子形成感恩老师的意识和行为。家长不要在孩子面前贬低他的老师,更不要和孩子一起诋毁老师。家长需要正确引导孩子尊重老师的劳动和付出,哪怕对老师有些做法并不认同,也要引导孩子正确对待。当学校举行感恩教育的相关活动时,家长尽量积极响应,努力配合,支持孩子的感恩行为。家长也可以在节日时,提示孩子向自己的老师表达问候和感恩。

再次,家长要对他人心存感恩,启发孩子时常对他人心存感恩。那些曾给予我们支持、帮助的人,对我们表达过善意的人,都是需要感恩的对象。当得到别人的支持和帮助时,一定要有感恩意识和行为,可以是一句“谢谢”,也可以是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其他表现。总之,我们做了就有意义,表达了就有价值。可谓“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家长对事对人的态度和自身素质对孩子会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二、学校的感恩教育

学校是对儿童进行感恩教育的主要场所,学校中的感恩教育发挥着重要的功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义。

首先,中小学应该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感恩文化的氛围。学校可以通过诸如创建感恩文化墙、树立感恩榜样、倡导师生感恩行为等方式,引导学生追求正确的三观,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学生增强责任感和感恩意识。

其次,中小学应该开发感恩教育校本课程,形成体系和序列,并通过多种形式和方法影响学生。可以通过举行感恩主题班会、组织感恩主题演讲、开展感恩辩论赛等形式,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领,使学生了解感恩,认识感恩,理解感恩,并愿意实施感恩。让感恩的种子逐步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再次,中小学校应该利用学雷锋日、植树节、母亲节、父亲节、重阳节、感恩节、地球日、环境日等各种节日,组织相关活动,让学生体验感恩父母、感恩他人、感恩自然、感恩社会的情感,并进行积极实践和体验。在一系列的感恩活动的参与体验中,学生会逐步懂得感恩,愿意感恩,主动感恩。因为对学生来说,感恩实践与我们传授的感恩理论相比更有效,他们更容易接受、理解。

最后,中小学要积极引导学生形成感恩自然和社会的意识和行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已经成为普遍的理念,作为老师,应对自然环境的认识、态度,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对节约资源、反对浪费行为的响应,对保护环境、环保出行等理念的认同,都对于学生形成感恩自然、感恩社会的行为意识产生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社会的感恩教育

社会环境同样对中小学的感恩意識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社会大环境的整体优化,社区环境的净化,媒体和网络环境的纯化,对中小学生来说,都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首先,应该优化社会大环境,从制度建设到物质环境创设,再到精神环境的创设和优化,不断提升民众的幸福感,提升青少年的获得感。整个社会应形成一种处处引领感恩,时时体现感恩,人人懂得感恩的氛围。推动以人为本的文化氛围的形成,倡导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理念,不断推动社会向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因此,诸如博物馆、科技馆、图书馆、美术馆等社会感恩教育设施的建设,感恩文化环境的创设,感恩制度的建立,感恩行为的宣传和褒奖,都是需要逐步规划和实施的方面。

其次,净化社区环境,给青少年提供感恩的平台、活动和机会,对于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形成学生的感恩行为意义重大。社区居委会、街道办事处等在这方面应该发挥积极的作用,多提供感恩教育的平台,多组织感恩教育的活动,如组织社区植树、社区旧衣物捐赠、照顾社区老年人、社区义务劳动等活动,都可以激发学生感恩自然、感恩他人、感恩社会、感恩父母等情感和行为。

最后,优化媒体和网络环境,也是有利于感恩教育实施的重要举措。当前,我们已经进入一个资讯非常发达,信息获取非常便捷,信息渠道非常多元化的时代,这些资讯和信息对青少年的影响难以估量。国家和政府要引导媒体关注青少年感恩意识的培养。营造网络和媒体感恩文化,宣传报道感恩典型,积极倡导感恩行为,引领青少年健康向上,给青少年提供一个充满正能量的成长环境。

总之,感恩是持久的行为,感恩教育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多方努力,发挥合力,共同激发学生的感恩意识,引领学生的感恩行为。

参考文献:

[1]杜文婷.儿童感恩教育——基于家庭情境的研究[J].基础教育,2009(1):61-63.

[2]钟铧.施恩图报:内涵、依据与策略——家庭感恩教育的视角[J].学术论坛,2009(7):181-185.

[3]陈昌兴,刘利才.论中国传统感恩文化及其当代感恩教育意义[J].青海社会科学,2008(1):194-196.

[4]胡茂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背景下青少年感恩教育研究[D].西安:西安理工大学,2008.

【郝振君,宁夏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郭文佳

读者热线:010-62003990

栏目投稿信箱:zgdy_huati@163.com

作者:郝振君

中小学生感恩教育论文 篇3:

教师如何促进留守儿童学困生的转化

【摘要】学困生的形成有多种因素,智商因素、家庭环境、学习基础、心理因素、教师教育理念、学习情感、自信心、荣誉感、作业习惯和态度、课堂表现、学习伙伴、家人素质等等,本文首先分析了留守儿童学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学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建议,就个人的一些教学体会作如下分析。

【关键词】学困生心理健康教育

在我们学校,有一部分孩子是从农村进城来学习的,这一部分学生的父母大多数都离乡去了其他城市打工。这些学生当中,多数为留守儿童,他们在家基本上是祖辈照顾,而父母这方面的监护教育角色却完全缺失了,这样的现实情况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了不良影响。针对这种现实情况,我对我班上的所有进城学生作了一番细致的了解,这部分学生中存在这样两种情况:一种是学习态度不够端正,思想不够上进,不良习惯比较多,久而久之逐渐失去了学习的自觉性与主动性,降低了继续学习的兴趣;另外一种是很想学好并且又诚实,但是由于学习方法不对路,教师辅导缺乏持久连贯性,家长由于外出打工对他们缺乏督促,导致他们的学习成绩不理想。这些学生,我把他们称之为学困生。

作为老师,应当怎样对他们进行合适的教育,不仅是我作为他们老师的职责,更是自己应尽的一份社会责任。面对这些学生的时候,我们应该如何去做?应如何鼓励他们端正学习态度?

一、从思想上启迪,情感上关怀

经过细致的询问,发现绝大部分进城孩子都不理解父母,不愿和父母沟通,甚至有不少内心怨恨自己的父母。因此让他们消除这些不良情绪便是我在转化他们前面临的首要问题。因为教师无论做多少努力也不能代替父母的角色。基于此我决定从思想上抓起,因为我认为思想左右一个人的品性,影响一个人的行动。如何从思想上给孩子们启迪,我觉得“感恩”至关重要。我利用自习课时间让全班学生观看于丹教授的《中小学生感恩教育讲座》,通过观看与探讨交流,针对性地帮助这部分学困生架起与父母沟通的心灵桥梁,之后我加以诱导,让他们自己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联系他们的父母并说出自己的心里话,不管是什么样的话都行,关键是要交流。这次活动让部分同学学会“感恩父母”,有些同学和父母联系频繁了,和父母的关系越来越融洽,学习态度端正了,学习成绩也有了一定的提高。

二、从行动上帮助,细节上改变

用关爱的阳光照亮进城的留守儿童学困生前进的路。进城儿童学困生的形成原因不是一定的,而是各有不同。因此要深入实际,调查掌握学困生“困”之所在,然后给予关爱帮助。比如我班的李伟同学,他一直以来都是和自己的奶奶一起生活,在生活上缺乏父母的爱,他变得孤僻、厌学、缺乏自信心,经常和同学发生冲突,学习成绩大幅度下降。针对这一情况,为了不影响到他的情绪,我在课间做了一次家访,了解到他的家庭条件很差,奶奶体弱多病,父亲母亲在外工作,收入很低。我了解到他敏感、自尊心强,班主任在全班学生不知情的情况下从学校给他争取到了一部分补助。除了在学习上给予关心,我给他买了一本书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通过他的好朋友送给他。大家的关心爱护感染了他,他含着眼泪表示要努力学习,不辜负老师和同学的期望。通过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关爱”不仅要体现爱,更重要的是拿出行动,给进城儿童学困生前进的勇气。

三、从特点上挖掘,激励其进步

俗话说:“山中林木有高矮,十根手指有长短。”虽然是同一个老师教学,但是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和统一的教学要求之间的矛盾以及学生个人接受能力高低不一,班级内不可能达到平均每人都相等的水平,总有个别学生较之其他人而言学习效果相对不够稳固,从而影响学习成绩。这就要求老师要有极大的耐心去寻找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也就是所谓的优点。

每个人身上都有优点,留守儿童学困生也不例外。对于他们非常微小的进步进行赞扬,并给予他们优点发挥的空间,比嘲笑他们显著的缺点更来的高明。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学困生的闪光点,充分地调动他们的积极因素。找到了这一切入点,可以激起他们的斗志,并且给予促使他们向好的方向发展的勇气,从而达到转化学困生的目的。

总之,作为老师,我们只要保持一种乐观的心态,积极地、辩证地看待问题,用爱心去与他们交流,赏识与发现他们的每一点进步,那他们的提高与进步就一定能实现。

作者简介:傅丽,江西新余分宜三中,邮编:336600

作者:傅丽

上一篇:煤炭企业安全教育论文下一篇:NIST安全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