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于丹《中小学生感恩教育》有感

2024-04-18

观于丹《中小学生感恩教育》有感(共15篇)

篇1:观于丹《中小学生感恩教育》有感

观于丹《感恩教育》有感

看到一本好书,遇到一位良师益友,观看一场有益人生的讲座,都无疑是一次净化心灵,提升人格底蕴的难得机会。看完了于丹老师的《感恩教育》之后,让我明白了许多道理。我们要心存感恩、学会感恩、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一切爱我们的人!

父母对儿女的爱是无私的,不计回报的。父母对我们的教育,都是尽心尽力的,不惜任何代价的。可我们是怎样对待我们的父母的呢?我们只知道索取,觉得父母给我们的一切都是应该的,可我们又给了父母什么呢?同学们,你为下了班的父母端过一杯热茶,还是为父母洗过一次脚?记得民间有一句俗语: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连动物都懂得感恩的含义,何况我们呢?

人一辈子都会遭受遇到不同的挫折困难,这是生活给予我们的磨难,也是财富,怎样在挫折中修复才是至关重要的,修复的越快就越能赢得更好的时光。正如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所言,“生活总是让我们遍体鳞伤,但到后来,那些受伤的地方一定会是我们最强壮的地方”。

也正如于丹老师在讲座中提到的赖东进,他说,我对生活充满了感恩的心情,感谢父母给了我生命,感谢苦难的人生,是苦难给了我人生的磨练,给了我这样一份与众不同的人生。对于我们孩子同样也是,如何培养起抵抗挫折能力的重要意义正是基于此。即使在挫折中依然不忘感恩与回馈,在逆境中也能更好的成长,做生活的强者,更要做生活的感恩者!

感谢于丹老师带来的这场专题讲座,让我进一步深刻明白一颗懂得感恩的心,一份朴素的生活态度在当下,常怀感恩之心,我们便能够生活在一个感恩的世界。要学会感恩去报答,感恩是没有界限的!让我们每个人都报有一颗感恩的心吧,世界将变得更和谐,更友善!

篇2:观于丹《中小学生感恩教育》有感

石河子市第五中学五

(三)班李若愚

《于丹感恩教育》视频分为两个章节,第一章是《勇敢担当,爱与责任》,第二章是《成就别样的人生》。看了《于丹感恩教育》视频后,我深受启发,特别是其中的两则故事。

视频里讲了这样一则寓言,我记得上四年级时,老师曾经给我们讲过的。这个寓言是这样的:一个小男孩跟一棵树是好朋友。小男孩整天在树上荡秋千,摘果子,爬树干,甚至是发脾气在树上乱刻乱画,但是树却一点儿都不在乎。每天他都盼望着小男孩来。当小男孩长大成为一个少年时,他来到树下一副愁眉苦脸的样子,对大树说:“我要上学,也要玩具,可我没钱,什么也没有。”大树说:“你可以把我的果子摘了后卖掉,就可以买玩具了,而且不愁学费。”孩子高兴极了,就爬上树把果子摘了。以后孩子只会在每年秋天来摘一次果子,其余时间都没有来过了……

我们的爷爷奶奶和父母不正是像这棵大树一样吗?总是在不停的付出,而我们就像小孩只是从父母那里索取,很少回报。听了这个故事,我要从现在开始在家里力所能及做些家务,帮着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做一些简单的事。

于丹老师还讲了什么是社会,并说明了怎样在社会中生活,她告诉我们,社会就将一锅煮开的水。她还讲了下面的例子来说明。

假如这儿有三锅烧开的水,把一个鸡蛋、胡萝卜和一堆干茶叶分

别放进这三个锅中。一个小时后,打开第一个锅,发现里面的鸡蛋不论是蛋清还是蛋黄都从软软的变硬了。这就像被社会煮硬的人,他们只会蛮干,不求别人帮助;第二个锅里的胡萝卜,原本是硬硬的,现在却变软了,这就是被社会煮软的人,心地善良,但又有什么用呢?第三种人呢?看看茶叶吧,原本又干又丑的茶叶,在开水中变得饱满了,美丽的叶片舒展开来,更重要的是它把一锅无色无味的水变成了一锅浓浓的香茶。这样的人在社会上就是成功的,不仅是自己得到了发展进步,而且还影响了周围的人,改变了周围的环境。

篇3:教育学生学会感恩初探

[关键词]教育学会感恩

[中图分类号]G6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50092

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关爱同学、感恩社会是每个人做人所应具备的道德情操,也是每个人做人的起码修养,每个人做人的人之常情。

既然感恩教育如此重要,我们作为一名教育者该如何引导、教育、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呢?笔者通过自己的实践、调查得出一些不是很成熟的做法及心得,拿出来跟大家共同探讨。

一、教会学生理解父母,感谢父母

1.召开“感恩”主题班会

利用节日的氛围在班级召开“感恩”主题班会,节日到来之际,让学生给父母送节日礼物并把当时的感受记下来,回到班上发言。礼物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送,留守学生可以写信寄卡送祝福语,或电话问候说一声节日快乐等。父母在家的学生可以给父母送上自己亲手做的礼物——贺卡、画、保暖袋、按摩器等。

2.经常问候父母,让父母舒心

古人云:“言为心声”,不仅要让学生在节日问候父母,还要鼓励学生每周回家都要对父母说一句体贴或感激的话。如回到家对父母说,“爸,妈,我回来了!”“您在干什么呢?”“您辛苦了!”“干活累不累啊?”“要不要我帮忙?”这样既能缓解父母的工作压力,又可以增进与父母的感情,提升学生的感恩之心。

3.学做父母,体验辛劳

如让学生回家做父母平时做的事。洗衣做饭、喂猪喂鸡、到菜园去浇菜摘菜、到了农忙季节适当地挑谷抛秧等等。

二、教会学生感谢师长

1.言传身教

言传身教,润物细无声。教育学生学会感恩,教育者本身就必须先有一颗感恩的心,在行动上尊重自己的父母,尊重长辈,尊重学生。在言语上,态度和蔼,为人设身处地,不乱用攻击性的语言。在身教的同时,还需要言传。在教学个过程中,一些可以渗透感恩教育的作品,要尽可能运用。

2.教师节,送礼物

尊师重道,是中华儿女应传承的美德。古语有云:“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可见古人就非常重视教师的教导,非常尊重教师。然而,当今社会要反腐,拒绝收礼风。但有的人就撇去教师节送礼物的传统,我认为是有偏颇的,所有的事情不能一概而论。学生给教师送自己做的字画、小饰物、小卡片,是表达对教师的爱戴、尊重的方式。完全可以发扬传承!

3.用行动,谢恩师

马其顿王——亚历山大说:“我尊重教师亚里士多德如生身之父,因为如果说我的生命属于父亲,那么赋予生命价值的所有一切都属于亚里士多德。”教师是学生的引航人,指明灯。教育学生感谢恩师,要从小事做起,比如上课向教师问好,迟到喊报告,下课喊教师再见。尊敬教师,不给教师添麻烦,为教师擦黑板,给教师让座等,尤其是要教育学生好好学习,用成绩来回报教师的教育。

三、教会学生感谢朋友

2014年11月7日腾讯新闻报道,湖北有一位男子中了大奖却拿一百万赠给曾经共患难的好友,被人们称赞“中国好哥们”。这就是感谢朋友的行动最大化。教师要告诉学生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必然会有一些朋友,真正的朋友不仅可有难同担,还可以有福同享。每一位成功人士的背后多少都与朋友们的支持有些关系。

作为教育者,我们要教会学生以平常心对待他人,抱着不求回报的心理帮助他人。对于他人的帮助,应该尽能力回报,做一个懂感恩、知图报的人。

四、教会学生感谢生活

生活是一把双刃剑,既有美好的一面,也有痛苦的一面。怀着感恩的心去生活的人,生活的痛苦对他来说就是一种考验,生活的美好对他来说一直存在。教育学生,学会感谢生活,感激生活给自己的一切,不管幸还是不幸,都要感谢生活历练给自己带来的幸福感。“不必患得患失,你得到的是你应该有的一分,”不管美好还是苦痛都是每个人该有的。

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只有学会感恩,感谢生活,感谢父母师长朋友,才会更加热爱社会、热爱生活、热爱自己、热爱他人,从此收获幸福与快乐;只有不忘父母恩、人民恩、祖国恩,才能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在社会主义这条大建设的道路上,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扬中华民族的感恩优良传统,教师应教育学生学会感恩。感恩教育,是目前广大青少年重要的必修课。

[参考文献]

[1]唐伟红,崔华芳.影响孩子一生的36种好习惯[M]. 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2]彭成.感恩中国:青少年必上的8堂感恩课[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

篇4:观于丹讲座有感

于丹老师在人格教育中主要为我们强调了一点:在我们中小学生所要完成的必修课中,不仅仅是学习。我们还要懂得怎样自我控制一些不好的习惯,懂得孝敬父母,尊敬老师,懂得很好的处理一些人际关系与学习做一些简单的家务劳动等。看完这个讲座后,我的感触很深。这个讲座总共分四讲:一是树立目标;二是不听话,爱发脾气的正确引导;三是学会感恩;四是抵抗挫折。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第三讲与第四讲。

第三讲讲了家长如何教导孩子学会感恩,于丹教授讲了孔子的学生问孔子孝是什么?孔子只说了两个字“色难”。意思是千难万难都是要给父母一个好脸色看。所以,我们要学会感恩,学会感恩每一个人,没一个事物。有的人想感恩却不会感恩。我来说说,当别人帮你时,及时说“谢谢”。好好保护自己的身体对父母也是感恩。

第四讲讲了抵抗挫折的重要性。一次,于丹教授女儿的花篮破了,便嚎啕大哭。于丹教授把花篮用彩纸包起来,比原来的还好看。她女儿破涕而笑。我从中明白了道理:哭是最无能的表现。遇到挫折不要紧,可灰心丧气很可怕。要像蝉一样,是蜕变的开端。蜕变尽管十分疼痛,但可以换来飞翔、自由,挫折又何尝不是呢?

听了于丹老师说的孔子的一句“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话后,我才顿时恍然大悟:原来学习并不是最重要的,比学习更重要的还有许多我们需要学会做的事,而首当其冲排在第一位的,便是怎样做人。

做人其实也是一门学问,其中包括道德、礼仪等等。而我们学生除了要做好道德、礼仪方面的学习之外,还要在生活自理能力方面有所提高。一个人,就算学习再好,但却不能自己照顾自己的话,那么就算他四肢健全,也是一个废人。所以我们从小要帮爸爸妈妈分担一些家务,比如拖拖地,擦擦桌子,洗洗碗等,不要过多的让爸爸妈妈帮你干一些事情,要先自己学着试探性的先做,实在不会的话再让爸爸妈妈来帮忙。

于丹老师讲的这一堂课,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在我们中小学生的必修课内,最重要的并不是学习,学会了怎样做人是排在第一位的,如果连这些都不会的话,就算学习成绩再好,也是一个不具备健全人格的人。

大人们常说,要想成才得先成人,所以,作为一名小学生,要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合格人才,需要学的很多很多,不只是学习,不是吗?

篇5:新观于丹《论语心得》有感

《论语》,2500多年前的经典语录,今天还能启发我们的心智吗 还能对我们今天的心灵产生触动吗?当听了于丹《论语心得》的后,我知道了过去自认为孔夫子的〈论语>并不是高不可及的,先贤们说的话,穿越沧桑,传到今天,仍然让我们现代人受益非浅.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灵,让我从中悟到了一些做人的道理,生活中得到了不少的启示和帮助.于丹说:"<论语>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说的是当所有烦恼、迷惑和恐惧压在眼前的时候,让自己变得更加宽厚、仁达、变得更加聪颖,变得更加无惧,那么外在的一切烦恼也就不构成威胁了。有很多时候,是我们自己的心遮住了阳光,我们太在乎得与失,而不在于老天对我们有多不公。我们要学会让自己做一个勇敢的人,用自己生命的力量去化解那些遗憾,而不要借助外在物质的得与失,不要把希望托付给一份浅薄的骄傲。

工作,也应该是快乐的。可能大家总是会感觉有许多的压力与烦恼。那么,我们该如何在工作中寻找到快乐的支点呢?《论语心得》告诉我们:并不是一个人志向越高就越好,真正重要的是一个人内心的定力与信念,一个人能否成就一番事业,并不在于他给自己定了多高的目标,而在于他内心是否有一种能够淡定的理念,能否把握自己。在我们周围,有很多人在每天默无闻地做着自己的本职工作,一点一滴的尽自己所能,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地做事,可能他们所做的事并不轰轰烈烈,但大家却可以感受到他们内心对自己工作的热爱,对生活的满足,实际上他们是最快乐的。快乐工作并不难。有些人心随所愿,从事自己为之热爱的工作,有些人可能为了生计和生存,从事一些和自己所爱偏离的工作。无论所从事的是什么样的工作,它都是我们每一天应该去做的事情,有时我们无法选择工作,但我们可以选择我们对这项工作的态度。只要怀着一颗热情的心对待你的工作,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你就会发现工作会带给你成就感以及这种感觉带给你的快乐。

篇6:观于丹《中小学生感恩教育》有感

论语是记载孔夫子从生活中习得出来的为人处世的经验和他对弟子的教导的一部著作。他集中了孔子的人生感悟和思想精华,影响了中国社会两千多年。通过关上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之【天地人之道】,我对论语的深厚内涵又有了进一步了解,从而更加体会到【论语】这部著作虽历时两千多年,但对于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仍然有许多现实性的价值与意义。于丹教授认为这部曾经统治中国社会思想两千多年的儒家经典仍能为我们现代人构造和谐社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供一份温馨的劝导。的确如此,【论语】中所倡导的“仁爱”能够呼唤起社会中每个人内心中的美好情感,使得社会中形成一种温馨的氛围:每个人都心存宽容,每个人都以宽容的姿态对待他人。这样即使我们与别人发生矛盾,我们仍会退一步海阔天空时使得矛盾能和平解决。社会中每个仍都心存善念,当他人有困难时,我们会伸手去帮他一把。这样人与人之间便会和谐,社会也因此会变得更加美好。

于丹教授认为“中国人的人格理想是‘神于田,圣于地’,一个好的人格应该是有一种理想主义的天空,让你可以有飞翔的翅膀,不妥协于世界上很多的规则与障碍。但另一方面要有脚踏实地的能力,能够在这个大地上去进行他行为的拓展。只有理想而没有土地的人那是梦想主义者,不是理想主义者。如果只有土地而没有天空的人,那是务实主义者,而不是现实主义者。其实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就是我们的天和地。”理想是天空,是我们的指路明灯。然而只有理想,没有行动,没有去践行自己的理想,那么理想只是一纸空谈;只老黄牛似的低着头向前走而没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做指引,那么可能南辕北辙进行毫无意义的付出。而唯有有一个坚实的目标加上一个不屈不挠的毅力,一个人才能大步向前,不可阻挡,冲向未来,赢得自我。现实社会中,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也许淡忘了“方向”,只是每天机械似的工作,变得更加“麻木”。殊不知,几十年后当自己不得不停下脚步时,才慢慢发现并不自觉地问自己:“我到底收获了什么?”唯有在开始的时候确定自己的方向并付出以不懈的努力,未来才不会有遗憾。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每个人都会经历死亡,但一个人如果没有信念,便不能立足于世,这有时比死亡更可怕。于丹教授说:“争执并不一定都让大家过上一种物质文明的发达生活,它仅仅是一个指标。真正来自于内心的那种安定和对于一种政权的认可,这些来自与信仰,信仰的力量足以把一个国家凝聚起来。”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信仰可以起到凝聚人心的作用,使得社会中每个人都齐心协力共同为社会的发展积极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唯有如此,一个国家的发展才能走上高速路,迈向繁荣的未来。对于个人来说,信仰同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拥有信仰的人会使自己的内心变得坚强,无论面对任何的艰难险阻,都不会轻言放弃,而是会微笑面对。即使摔倒也会立即起身,拍拍身上的尘土,继续奔向远方。仅仅是因为内心的信仰,是信仰激励他不断向前,走向光明的未来,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

于丹教授说:“一个人的视力是有两种功能的:一个是向外界无限宽广地拓展,另外一个是向内无限深刻地去发现自己内心。”孔夫子交给我们快乐的秘诀就是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然而人类精神文明水平的水平的提高却远远没有跟上。人们的生活更先进了,但随之而来的困顿也变得更多了。也许仅仅是一件小事,便会让我们烦躁不堪,为自己的心灵增加负担。可能仅仅是因为在坐公交车时被人踩了一下脚,便会心生怨恨而且久之不去。所有这一切的困扰都是因为我们看外界太多,而看自己的心灵太少。如果我们以一个宽容乐观的态度去面对自己的生活,也许我们的生活便会变得轻松。所谓“仁者无忧”,大概如此吧。

“这个世界上其实最重要的人即是眼下需要你帮助,离你最近的人;最重要的事就是马上去做,把这件事给做掉;最重要的时间就是当下,一点不能拖延之便是于丹教授从【论语】中提炼出来的给与我们的教导。的确,在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人就是需要我们帮助,离我们最近的人。当我们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与他们以帮助时,我们也实现了自己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最重要的事情不是我们坐在那里苦思冥想犹豫不决,而是应该改马上付诸行动,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为下一次的行动积累经验。最重要的时间就是当下,一点不能拖延。我们也许会给自己做出一系列的计划,殊不知,这些计划若不付诸于行动中,就只能说是一纸空谈,毫无意义。而真正有价值的事就是马上行动起来将自己计划付诸实践,一点也不拖延,将自己的时间最大化,充分利用自己的时间。这样便会让自己人生的分分秒秒都有意义有价值,才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美好人生。

篇7:如何教育学生拥有感恩情怀

一、唤醒学生的感恩意识,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让学生明白什么是感恩,所谓感恩就是“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说:“只有学会感恩,我们才能明确责任;只有学会感恩,我们才能体味真情;只有学会感恩,我们才能感受幸福,享受生活。”很多学生只求受惠,不知感恩;只求索取,不知奉献;只求权利,不知责任。在家里,不尊重父母,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不很好地与家长沟通,在学校则表现为冷漠自私,不尊重老师,在与同学的交往中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对待社会的关爱、自然的馈赠更是不以为然,不懂得付出自己的爱。感恩并非与生俱来的天性,它需要教育来点拨和引导,老师平时应注意利用各种场合或时机在孩子的心底播种善良,知恩的种子,让孩子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孩子用感恩之心去感受世间的亲情、友情和恩情,懂得怜悯,懂得尊重,懂得担当,懂得付出,拥有一颗感恩之心。

二、老师要及时点拨鼓励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表达感恩情怀。

感恩教育要贴近生活,避免走形式走过场。要教育学生从日常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表达感恩情怀,引导他们加强实践。在“感恩”主题课上我提出如何用实际行动来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对于父母的辛苦,操劳,以及对他们无微不至的关心,学生都能够切身感受到。但是当讨论到如何用实际行动来感谢父母时,很多学生的回答却并不令人满意。有同学说,“我要好好学习,将来考上重点大学”、“将来我要找个好工作,挣很多钱,给父母买好吃的”,还有同学说,“我要给我爸妈买大房子,让他们安度晚年”、“给爸妈买辆车,并带他们到处旅游”。从这些话语中,我能深刻地感受到孩子对父母的一片孝心,然而对于如何感恩父母,他们往往缺乏感恩的具体行动,因此我认为正确的引导非常必要。我对他们提到的感恩行动进行了总结,首先肯定了他们的这些行动,其次引导他们反思自己的想法,就目前来说这些想法有些空大,而且在短时间内很难实现。此时我提出来让学生们想一些具体的,目前能够实现的行动来回报父母的厚爱。接着我提到了电视里孩子端了一大盆水给妈妈洗脚的那一段公益广告,学生深受启发。在接下来的讨论过程中,逐渐认识到其实多跟父母聊聊天,多往家里打打电话,在学校里好好表现,回家给爸妈捶捶背,揉揉肩,端一盆水让劳累了一天的爸妈洗洗脚,常帮爸妈洗洗碗,洗洗衣服,扫扫地,收拾房间,一句体贴关心的话语,一声生日祝福就是对父母最好的安慰与报答。在老师的引导与点拨下,学生们若有所思,懂得了感恩父母可以从小事做起,明白了感恩就是这样具体,这样实在。

三、组织并鼓励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

活动是个体道德形成发展的根源和动力。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活动能促进道德的发展。因此,我们可以将感恩教育的目标和内容设计成学生可参与的,生动的各种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加深认识,在活动中接受考验,在活动中得到锻炼。”以下是笔者在班级中开展的系列感恩教育活动:

(1)讲述感恩的故事。课后学生搜集了很多古今中外的感恩故事,如子路借米孝敬父母;伟人毛主席,邀请他的老师参加开国大典;朱德司令蹲下身,亲自为妈妈洗脚;还有居里夫人,寄去机票,请她的小学老师欧班老师来参加镭研究所的落成典礼。课堂上学生积极地交流,热烈地讨论,很多同学被故事感动的热泪盈眶,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

(2)举行感恩父母演讲比赛。在演讲当中,学生们满含深情地讲述父母是如何关心,体贴,呵护自己,体会到父母的艰辛与伟大,感受到了父母无私的关爱。并决定要从日常琐事做起,来回报父母。例如,给父母捶捶背、揉揉肩,打一盆水,洗一洗脚;扫地、叠被、洗碗、洗衣服;让父母享受一份感动。

(3)举办“师恩难忘”征文比赛,三个月创办一期“感恩”小报。字里行间学生流露出对老师的感恩,感谢老师不仅赐予了知识,更是教会了学生如何做做一个大写的人。

(4)在感恩活动月里,让学生做一件感恩的事。感恩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必须在具体的真实的生活环境中去活动、去体验。如给父母打一盆水,洗洗脚,为老师泡一杯热茶,为同学做一件有意义的事等活动。这些力所能及的,实实在在的事是学生们感恩情怀的自然流露和抒发,是真实的、可贵的。

(5)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带领学生到敬老院和儿童福利院。在敬老院里学生们为老人梳头,整理床铺,陪老人聊天、给老人唱歌,帮助清扫室内卫生。到福利院和那些孩子们结对交友,进行“心连心”联谊活动。组织学生深入到自己所在的村委、居民小区等地方,清扫街道,收拾白色垃圾,清理非法小广告,为保护环境,美化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通过这些公益活动,改变学生的冷漠,自私,培养了学生感恩社会、关爱社区的意识,提高了道德素质。

篇8:观于丹庄子心得

“怎样认识你自己?”千古以来最难得一个命题、斯芬克斯之谜在于丹教授的讲解之后我对这个问题有了重新的认识和理解。

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的认知天地万物、增长经验但惟独难以认清我们自己。因为我们成长过程中人生的变化有太多的阶段。年幼无知、青春懵懂、安度晚年其中各个阶段为什么我们对自己的认识又有什么不一样呢,原因很简单我们仅仅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以己之心推断所有的事物。

“只有自己的心清楚了才能够去善待他人。”一个连自己都不能真正认清的人又怎么能去真正认清其他的人呢吗,这也是为什么有时候常常是好心办了坏事,因为我们自己总是在用自己认为对的方式强加于人,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然而只有你真正明白什么是你所不欲的之后才能避免施之于人。所以我认为了解别人的首要条件就是了解自己。

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也希望能充分的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然而有太多的外界因素干扰着我们、左右着我们的思想、蒙蔽了我们看清自己的双眼。正像很多家长在我们成长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一样,他们总是怕我们受到丁点的伤害而将我们裹在严密的无菌世界里,然而正是这种近似于阻碍的保护使我们无法真正的了解自己,家长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告诉我们该怎么样、怎么样好,而我们习惯了这种逆来顺受之后就忘记了自己思考,丧失了自己摸索的勇气和信心,这样的我们认识的只是家长展示给我们的“自己”。只有走出家长为我们堆砌的堡垒,用自己的眼睛看到真实的世界才能更加了解我们自己。

正如现在的我们,刚刚离开了高中校园走进大学校门,离开家长的保护的我们就像坠落山巅的雏鹰,在奋进尝试中才认识到原来自己也拥有足以翱翔蓝天的翅膀,当我们认识到自己的能力之后才能真正领略天空的蔚蓝和广袤,也只有这样的天空才是属于我们自己的。

在看过了于丹教授的解读庄子并从新认真的审视自己之后,我深切的认识到只有真正的了解自己之后才明白自己真正的目标,才可以全力为实现目标而努力。

纯属个人观念

篇9:观于丹教授演讲心得 刘倩如

今天和女儿一起观看了于丹教授演讲的关于教育孩子的节目,使我深知一个孩子要健康的成长,一定要有孝心、爱心、并培养他的自强、自立、自信。

在生活中一定要先培养孩子的教心,这对孩子的一生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百善教为先,一个人如果没有教心,他连生自己养自己的父母都不会教敬,他怎么会去爱他人,怎么会去爱这个社会和国家。所以做为家长的我们一定要从自己做起,在点点滴滴的生活中要给孩子做好榜样,让孩子能在我们的身上懂得要尊重、教敬长辈。多带孩子到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家,并让孩子多参加家务劳动,并能分担长辈的忧虑。让孩子能永远记住我们中华民族这一美德。

现在的孩子大多都是竬生子女,父母长辈从小溺爱,过分的压抑孩子的自由发展,从小没有玩伴,导致了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少了和别人分享的机会,时间长了孩子就会变得自私自利,遇事缩手缩脚,遇到困难就退缩。所以我们做家长的要给孩子一些空间,多让孩子和同学交往,多让孩子参加一些课外活动,通过一些健康的集体活动增强孩子们的自信心,提高他们自主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为了让孩子增强自己的自信心,家长要给孩子创造实践的机会,扬其长处避其短处,给孩子挑战的机会,让他们发挥自己的优势,战胜自己从而得到锻炼,学会坚强,学会自强,用主动进取的精神去面对学习,面对一切,让他们阳光的生活。

我们做家长的都了解自己的孩子吗?我们要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真正的去了了解他们,赢得孩子们的信任,和孩子有一种朋友关系。做事情要和孩子一起商量。培养孩子独立品质,要使孩子学习上学会独立,要让孩子学会自已在书中寻找答案。学会能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

未来是属于孩子们的,未来的路要靠他们自已去走,相信我们的孩子让他们从小学会自己走路,学会面对困难,能做一个有孝心,有爱心、自强、自立、自信的优秀的学生。

108班

篇10:观于丹《中小学生感恩教育》有感

《感恩教育》观后感_第1篇

星期六上午7点15分,我和爸爸、妈妈早早的就坐在电视机前,等着收看河北少儿频道于丹教授主讲的《中小学生感恩教育》节目。于丹教授一开讲,我们就被她富有哲理的语言吸引了。讲座一共分为三部分:

一、如何培养孩子的孝心?

二、如何培养孩子的爱心?三如何让孩子学会自立、自强和自信,培养孩子的抗挫折的能力? 给我印象最深的事第一讲,她用一个生动的寓言故事给我们讲解了父母给予孩子无私的爱就像大树给予那个孩子的爱一样无私而深沉,其实每一位家长给予孩子的爱只有付出不求回报,而父母对我们的教育,也都是尽心尽力的,不惜任何代价的,可是我们是怎么对待父母的呢?看完以后我陷入沉思:父母每天早上比我起得还要早很多,为的是给我准备一顿可口的早餐。爸爸妈妈上班也很辛苦,可是一到家就像个陀螺似的转个不停,忙着做饭收拾,检查我的功课,给我洗衣服,安顿好我睡觉,才开始忙着备课看作业,有时候还要忙到半夜......我最喜欢吃的东西妈妈一定是最不爱吃的从来不肯往嘴里放一口。想到这我的眼睛模糊了,爸爸妈妈为我做了那么多,我为他们做过什么呢?很少为爸爸端上一杯热茶,很少帮妈妈做一点家务,很少为姥姥捶捶背~我做的太少了。

今天的讲座让我感悟了很多,我应该懂得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身边每一个帮助过我的人!只有常怀感恩之情,才能感知世界的美好,只有学会感恩,才能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感恩教育》观后感_第2篇

周六的上午,迎着光辉,接受了太阳的洗礼,我收看了导师于丹主讲的《中小学生感恩教育》的专题讲座。

这个讲座加强了我的素质教育,培养了我的社会价值观与人生观。首先讲的是培养人的孝心,最让我感动的是田世国,一个捐肾救母的儿子,是2011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他说:“母亲给了我生命,捐肾救母是我应该做的。”这就是一种责任!而我们孩子就应该背起这种责任,尽孝道。儒家创始人孔子讲究一个“仁”字,于丹老师讲了人格教育,它是人际关系的扭动,需要靠行动上的态度来获取。人的成长分为3个阶段:分别是学业、阅历、人格。其中阅历与人格是要靠自己的努力才能够得到。要有信心,有恒心与毅力,将来才会走向社会的最高峰。只要自强不息,成功就属于你。社会就好比是一锅沸腾、滚烫的水,它不会因为可怜你,就会降低它自己的温度。所以,我们应像那把干茶叶一样,寻找自己的方式,成全社会。教育只是人生的起点,而我们的终点,应是我们自己寻求的方式来升华自己,创造美好的未来。看了这个讲座,我树立起了正确价值观与人生观。让我知道孝敬父母,尊敬师长,懂得感恩。知道了抵抗挫折、自立、自强、自信的重要意义,使我受益匪浅。《感恩教育》观后感_第3篇

今天,我在湖南电视台公共频道观看了于丹老师主讲的小学生《感恩教育》讲座。

于丹老师主要讲了三个主题:一是如何培养孩子的孝心,教育孩子理解父母,尊敬老师,懂得感恩:二是如何培养孩子的爱心,正确引导在人际交往中的一些技巧;三是如何培养孩子自立、自强、自信以及抵抗挫折的能力。

她在第一个主题中讲到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小孩喜欢在一棵大树下玩,他每天都来,可有一天,小孩愁容满面地对大树说:“你看别的孩子都上学了,每天都有好玩的玩具,可我没有”。大树说:“你把我结的果子摘了去卖,你就有玩具了。”以后,孩子只有秋天才会来大树下。过了几年,小孩成了青年,他对大树说:“别人都有房子了,可我没有。”大树说:“你可以把的树枝砍了做房子。”又过了多年,青年成了中年人,他对大树说:“别人都漂洋过海了,可我没有。”大树说:“你可以把我的树干砍了做独木舟。”中年把独木舟推进海里走了。渐渐的中年长出了一根根白发,他来到树桩前,树桩问他:“我已经是一个没有用的树桩了,你也不会理我了!”这个人说:“不,我会一直陪你晒太阳。”

这正是父母完成了对孩子一生的成全。在我们的一生中无私而又不求回报的养育着我们。孝为德之本,我们要懂得感恩,要勇敢承担爱与责任。

要想成就别样的人生,就要点亮自信的明灯,对自身的力量怀抱坚定的信念。看完讲座,我对我的人生有了新的思考,要想成才必先成人!《感恩教育》观后感_第4篇

今天早晨,我收看了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主讲的中小学生《感恩教育》。它令我受益匪浅,使我完美了的自己的品质,提升了自己的修养,完美的自己的人生!节目中主要讲了四个方面:

一、《感恩教育》观后感_第1篇

星期六上午7点15分,我和爸爸、妈妈早早的就坐在电视机前,等着收看河北少儿频道于丹教授主讲的《中小学生感恩教育》节目。于丹教授一开讲,我们就被她富有哲理的语言吸引了。讲座一共分为三部分:

一、如何培养孩子的孝心?

二、如何培养孩子的爱心?三如何让孩子学会自立、自强和自信,培养孩子的抗挫折的能力? 给我印象最深的事第一讲,她用一个生动的寓言故事给我们讲解了父母给予孩子无私的爱就像大树给予那个孩子的爱一样无私而深沉,其实每一位家长给予孩子的爱只有付出不求回报,而父母对我们的教育,也都是尽心尽力的,不惜任何代价的,可是我们是怎么对待父母的呢?看完以后我陷入沉思:父母每天早上比我起得还要早很多,为的是给我准备一顿可口的早餐。爸爸妈妈上班也很辛苦,可是一到家就像个陀螺似的转个不停,忙着做饭收拾,检查我的功课,给我洗衣服,安顿好我睡觉,才开始忙着备课看作业,有时候还要忙到半夜......我最喜欢吃的东西妈妈一定是最不爱吃的从来不肯往嘴里放一口。想到这我的眼睛模糊了,爸爸妈妈为我做了那么多,我为他们做过什么呢?很少为爸爸端上一杯热茶,很少帮妈妈做一点家务,很少为姥姥捶捶背~我做的太少了。

今天的讲座让我感悟了很多,我应该懂得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身边每一个帮助过我的人!只有常怀感恩之情,才能感知世界的美好,只有学会感恩,才能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感恩教育》观后感_第2篇

周六的上午,迎着光辉,接受了太阳的洗礼,我收看了导师于丹主讲的《中小学生感恩教育》的专题讲座。

这个讲座加强了我的素质教育,培养了我的社会价值观与人生观。首先讲的是培养人的孝心,最让我感动的是田世国,一个捐肾救母的儿子,是2011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他说:“母亲给了我生命,捐肾救母是我应该做的。”这就是一种责任!而我们孩子就应该背起这种责任,尽孝道。儒家创始人孔子讲究一个“仁”字,于丹老师讲了人格教育,它是人际关系的扭动,需要靠行动上的态度来获取。人的成长分为3个阶段:分别是学业、阅历、人格。其中阅历与人格是要靠自己的努力才能够得到。要有信心,有恒心与毅力,将来才会走向社会的最高峰。只要自强不息,成功就属于你。社会就好比是一锅沸腾、滚烫的水,它不会因为可怜你,就会降低它自己的温度。所以,我们应像那把干茶叶一样,寻找自己的方式,成全社会。教育只是人生的起点,而我们的终点,应是我们自己寻求的方式来升华自己,创造美好的未来。看了这个讲座,我树立起了正确价值观与人生观。让我知道孝敬父母,尊敬师长,懂得感恩。知道了抵抗挫折、自立、自强、自信的重要意义,使我受益匪浅。《感恩教育》观后感_第3篇

今天,我在湖南电视台公共频道观看了于丹老师主讲的小学生《感恩教育》讲座。

于丹老师主要讲了三个主题:一是如何培养孩子的孝心,教育孩子理解父母,尊敬老师,懂得感恩:二是如何培养孩子的爱心,正确引导在人际交往中的一些技巧;三是如何培养孩子自立、自强、自信以及抵抗挫折的能力。

她在第一个主题中讲到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小孩喜欢在一棵大树下玩,他每天都来,可有一天,小孩愁容满面地对大树说:“你看别的孩子都上学了,每天都有好玩的玩具,可我没有”。大树说:“你把我结的果子摘了去卖,你就有玩具了。”以后,孩子只有秋天才会来大树下。过了几年,小孩成了青年,他对大树说:“别人都有房子了,可我没有。”大树说:“你可以把的树枝砍了做房子。”又过了多年,青年成了中年人,他对大树说:“别人都漂洋过海了,可我没有。”大树说:“你可以把我的树干砍了做独木舟。”中年把独木舟推进海里走了。渐渐的中年长出了一根根白发,他来到树桩前,树桩问他:“我已经是一个没有用的树桩了,你也不会理我了!”这个人说:“不,我会一直陪你晒太阳。” 这正是父母完成了对孩子一生的成全。在我们的一生中无私而又不求回报的养育着我们。孝为德之本,我们要懂得感恩,要勇敢承担爱与责任。

要想成就别样的人生,就要点亮自信的明灯,对自身的力量怀抱坚定的信念。

看完讲座,我对我的人生有了新的思考,要想成才必先成人!《感恩教育》观后感_第4篇

今天早晨,我收看了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主讲的中小学生《感恩教育》。它令我受益匪浅,使我完美了的自己的品质,提升了自己的修养,完美的自己的人生!节目中主要讲了四个方面:

一、如何培养孩子的孝心?

二、如何培养孩子的爱心?

三、如何让我们的孩子自立、自强和自信?

四、如何培养孩子抵抗挫折的能力?于丹教授的讲话极富感染力,所说的话出口成章,令人醍醐灌顶,茅塞顿开。她精练的语言和高度的概括能力,使人叹为观止。

于丹教授的字字句句引起了我无限的思考:孝,是一句温馨的话语,揉搓父母疲惫的心;是一把亲切的唠叨,分担父母的痛楚;是一首暖暖的小曲,解释父母的情怀。让我们做一个会孝的人吧!爱心,是患难中的倾囊相助,是错误道路上的逆耳忠言,是痛苦时抹去泪水的一缕春风。让我们做一个会爱的人吧!自尊、自立、自强、抗挫是完美人生的四大必备,是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让我们在面对人生的荆棘时,扬起自尊、自立、自强、抗挫的风帆,更加从容得徜徉也人生的海洋里!感恩,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总能引起人们的遐想,今天我对它有了更深的认识。让我们做一个感恩的人吧!《感恩教育》观后感_第5篇

周六早上,我观看了于丹老师的感恩教育讲座,讲座结束后,我感受颇深。

于丹老师首先谈到“孝”。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文化传统提倡的行为,一般表现为孝顺,孝敬。要对生活充满感恩的心,感谢父母,尊敬老师。孝不但是外在要求,也是内在的一种责任。

然后谈到“仁”。仁就是要学会怎样处理两者的关系,要充满爱心,和善待人。《三字经》里说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意思是说,人在刚刚出生时,本性都是善良的,性情也很相近,但随着各自生存环境的变化,每个人的习性就会产生差异。教育孩子要与人和睦相处,懂得一个人的痛苦,由两个人分担,痛苦就减少一半,相反,一个人的快乐,两个人分享,快乐就增加了一半,与人交往,多关爱他人,使自己健康,快乐的成长。

最后谈到“自立,自强,自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会直接决定人生的轨迹,孩子的成长不是填鸭式的灌输,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人的经验和悟性。不要墨守成规,按部就班,而是要在这个处处混沌喧嚣的社会中,学会发现其中的有效信息。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第一个故事——大树与调皮的小男孩。大树无私地奉献自己的全部,让小男孩完成自己一生的梦想——没了果实,没了树枝,没了树干,只剩下一个老树根。而小男孩呢?小的时候,摘大树的果实和叶子,在大树上乱刻乱划;为了上学和买玩具,他摘下了大树的全部果实;为了娶妻子盖房,他砍下了大树全部的树枝;为了周游世界,他砍下了大树粗壮的枝干;到了年老,他在老树旁一直陪伴着老树。可能我们都会觉得小男孩残忍,但这不正是我们吗?当我们年幼的时候,我们喜欢跟父母一起玩;等我们长大了,我们就离开父母;只有当我们有需要或者遇到麻烦的时候才回到他们身边;可无论怎样,父母都一直在那里,尽一且所能提供我们所需要的一切,只为我们快乐、幸福;可当我们年纪大了,想再回到父母身边,他们只剩下了光秃秃的树根,那叶子、果实、庞大的树枝,早都不见了。

于丹老师首先谈到的就是孝,可见“孝”在整个社会道德中的分量。那么,何为孝?孝最基本的就是关心父母,理解父母。父母对我们没什么要求,只是希望我们快乐平安的成长。我们如果连这都做不到,成天抱怨生活,自怨自艾,那还如何谈得上“孝”?孝,其实很简单。有事一杯水,一个问候就能让父母很欣慰,并不是多豪华明亮的房子和一桌奢侈的饭菜可比的。

篇11:让感恩教育走进学生心间

关键词:感恩;教育;走进;学生;心间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9-101-01

人人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才会懂得付出和回报,现在的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在这些孩子的身上,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比较严重。因此,学校开展感恩教育活动尤为重要。把感恩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切入点,让孩子懂得感恩是做人的道德和修养。目前我校在积极营造感恩环境感染学生,校园建有文化墙,教室开辟有“感恩文化角”,设立了“身边处处有恩情”、“感恩温馨语”等栏目;校园广播站课前总会听到《爱的奉献》、《白发亲娘》、《说句心里话》、《感恩的心》等“感恩教育”歌曲唱响校园。在工作实践中以下活动有利于推动感恩教育,开展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也总结了一些经验。

一、抓住“感恩”节日

结合节日教育学生。利用不同的节日,像母亲节、父亲节、感恩节、教师节等,教育学生学会帮妈妈做做家务,为爷爷奶奶洗洗脚、梳梳头;学会自己动手制作贺卡,给父母老师写感谢的心里话。让学生懂得他们的成长离不开父母亲人及社会的关心、教育和培养。

丰富多彩的活动熏陶学生。我校利用主题班会,让学生讲出对父母、师长、学友的爱。通过算时间账、金钱账、感情账,引导学生感受父母的辛勤养育之恩,老师的细心教导之情,亲友的无私帮助之恩;写感恩信。让学生联系学习、生活实际,班级举办感恩演讲。

二、营造“感恩”氛围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队伍的素质将直接影响到学生教育质量。亲其师信其道,老师们爱岗敬业、团结从教、诲人不倦、刻苦钻研的品格为学生们学会感恩营造了积极、健康向上的大环境。由此我们认为孩子教育应该从全体教师开始。难以想象一个不懂得感恩的教师会教出懂得感恩的学生来。

三、渗透“感恩”教育

以往提炼要点、优秀教案征集、随堂看课感觉都只是在渗透的圈外徘徊,为了真正走进“感恩”教育,深入进行“感恩”教育的渗透研究。教师先集体分析文章中蕴含的“感恩”的教育内容,然后提炼出渗透要点,制定出渗透办法,并围绕这个要点和实施办法展开有针对性地听课研讨活动,改进教学。教师结合课本知识还归纳了对父母的尊敬和爱戴的其他表现,例如能记住父母的生日、懂的父母的辛苦、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以及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给父母讲一个开心的事,送给父母开心的话。给父母捶捶背,洗洗脚,倒水,做家务,搜集关于母爱的名言歌曲,“感恩的心,感动你我”征文活动。

四、主题“感恩”教育

课堂教学虽是“感恩”教育的主阵地,但是如果缺少学校主题活动的设计也是不能够面向全体学生,打动学生的心。

三月份是“感恩做事月”,主要解决认识问题。学校在三八国际妇女节中安排了活动内容,并借助校园广播在全校营造学习帮助父母作画、洗脚、写信等活动营造行为氛围,在各年级广泛开展了感恩故事和演讲比赛,推荐优秀的同学在校园广播站中讲述感恩故事,取的了较好的效果。

四、五、九、十月份是“感恩行动月”,主要解决实践问题。学校结合父亲节、母亲节开展护绿保洁活动,开展了“做文明小天使,感悟真情”活动。一方面组织学生到公共场所捡垃圾,清理商户楼前乱贴的广告,义务拔草、种花等活动,在课前进行交流。一方面团委牵头在学生中开展“情系节水,奉献爱心”为主题捐款活动,号召每一名团员把平日节省下来的零用钱捐助给最需要帮助的灾区小伙伴,帮助他们重建校园,重返课堂。

五、体现“感恩”真谛

认识是基础,实践是关键。在实践活动中同学们通过亲身实践体验劳动的辛苦,感受劳动的光荣,懂得珍惜劳动的成果。学校结合军训、为学校争光等实践活动磨练学生的意志,锤炼学生情感,升华感恩真谛。

社会的进步是建立在感恩、善念、包容、奉献的基础上——悠悠赤子心,浓浓感恩情,只有家庭、社会、学校共同努力营造感恩环境,才能让学生从小领悟感恩的道理,成为德才兼备的栋梁,让我们在每一位学生的心中播撒感恩的种子,让孩子学会关心他人,热爱集体,热爱祖国,最后学会做事,学会做人。

“感恩”教育的实施让我们找到了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一些有效载体和较好的实施策略,但是任何教育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深知在探索“感恩”教育时效性方面仍需进一步加强,例如:“感恩”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如何更好的发挥班主任的作用?“感恩”教育如何与行为习惯养成相结合?什么样的实施模式能够起到长期效应……力图从常规工作入手扎实推进。诚恳的希望与各位同仁多交流做法和心得,让感恩教育走进学生心间。

篇12:观于丹《中小学生感恩教育》有感

今天,我看了一个关于感恩教育的节目,从中我知道了:人要有孝心、孝敬父母、孝敬长辈、人也要有善良的心、人要有仁爱之心,更要有责任心、人要多亲近人、人要有自信、人要接受自己的发现、当然·人要有好的品格、好的态度、人不能太恶毒、不然会有报应、人不能太孤僻、不然会感到孤独、人不能太自卑、不然什么事都做不成、人的品格一定要好,不然你在别人心里的印象就不会好。

总之、我们一定要懂得感恩,要做一个完美的`人。

篇13:于丹中小学感恩教育观后感集锦

东关小学六年级(11)班

杨煜皓

今天,观看了于丹老师关于感恩教育的讲座:勇敢承担爱与责任。于丹老师对孩子孝敬父母,社会责任感的养成,都进行了很好的诠释,令我印象深刻。

于丹老师在讲座中主要是强调我们中小学生在完成必修课的同时,还要懂得孝敬父母,尊敬老师,关心他人,让每一个中小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于丹老师首先谈到“孝”。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文化传统提倡的行为,一般表现为孝顺,孝敬。要对生活充满感恩的心,感谢父母,尊敬老师。孝不但是外在要求,也是内在的一种责任。

然后谈到“仁”。仁就是要学会怎样处理两者的关系,要充满爱心,和善待人。《三字经》里说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意思是说,人在刚刚出生时,本性都是善良的,性情也很相近,但随着各自生存环境的变化,每个人的习性就会产生差异。教育孩子要与人和睦相处,懂得一个人的痛苦,由两个人分担,痛苦就减少一半,相反,一个人的快乐,两个人分享,快乐就增加了一半,与人交往,多关爱他人,使自己健康,快乐的成长。

最后谈到“自立,自强,自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会直接决定人生的轨迹,孩子的成长不是填鸭式的灌输,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人的经验和悟性。不要墨守成规,按部就班,而是要在这个处处混沌喧嚣的社会中,学会发现其中的有效信息。

通过于丹老师讲的这堂课,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学生最重

要的并不是学习,学会做人才是排在第一位的,如果不会做人的话,就算学习成绩再好,也不是一个健全的人。

想想自己,有时爸爸妈妈督促我学习,我总嫌啰嗦,有时让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我总不情愿,想到这里,我不禁感到很内疚,爸爸妈妈为了我,不知操了多少心,受了多少累,我还不知道感恩,总惹他们生气,伤心,太不应该了。在这里,我想对爸妈说:“我错了,我以后要听你们的话,好好孝敬你们,好好报答你们的养育之恩!”

在以后的生活中,我要改掉以自我为中心的坏习惯,跟同学们一起快乐的学习,树立自己的远大目标,乐观,向上,积极进取,做一个优秀的合格人才。

我战胜了自己

东关小学六年级(11)班

杨煜皓

在这条人生的小路上,少许会有些磕磕绊绊。但童年的路总是快乐和幸福的------记得有一次上作文课。上课铃声响了起来,演讲比赛开始了,我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怦怦”地跳个不停。当老师宣布演讲比赛开始时,教室里顿时变得鸦雀无声,同学们你看我,我看你,都鼓不起来勇气。突然,“我先来!”一个响亮的声音从我身后传来,打破了教室的寂静。我转身一看,原来是常坤同学,只见他大大方方地走上讲台,开始演讲,显然,他是有备而来的,演讲得有声有色,博得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我的心跳更快了,可仍然鼓不起勇气,在我犹豫之时,同学们接二连三地走上讲台,掌声不断地响起……

我的手心都捏出了一把汗了,去不去呢?不去就错过了机会了,我怕什么?我看了看老师,又看了看同学,他们正用期待的眼神看着我,我不由得心头一热,“唰”地站了起来,走向讲台。刚开始,我只顾埋头读着自己的演讲稿,读着读着我反倒轻松许多。我听见了自己响亮的声音,看见了同学们倾听的申请,见到了老师满意的笑容,我更加自信了。我突然觉得,走上讲台表现自己的感觉真棒!

是啊!一个人总是在不断战胜自己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有时需要战胜懒惰;有时需要战胜平庸;有时需要战胜马虎……它们如一个个拦路虎,只有把它们打倒,我们才能走向成功!

今天看了于丹的节目后,想说的话太多了。首先要从自己反省反省了。

父母对我们很亲切,可我们却处处与父母为敌,连乌鸦都知道感恩自己的父母,难道人类就不知道吗?不,不是。而是现在的小学教育太宽容、太放松,所以使中国的小学生变得对父母轻视,而现在家里面都是独苗,所以父母对子女宠爱有加,所以使子女不但不懂父母的辛苦,反而还视自己父母为自己的经济来源,变本加厉,一次次的向家里要钱,使家庭和父母的负担又加上了一个负担。

前几天,我看到了这样一件事情,一个小学生放学后就跑到他妈妈面前要钱,“妈,给点钱花花。”“有买什么?上周不是刚给了你钱了吗?”那个妈妈问道。“你管啊!我想买什么就买什么,你管得着吗?再说,你的那点钱能买什么东西啊!还好意思在这问,真是恬不知耻。”听了这话我都有点想上去打那个小孩了,她毕竟是你的妈妈呀,你怎么这样说她呢!如果没有她那里来的你呀!可是结果是让我怎么也没想到的,那个母亲竟然还像犯错了一样的向 那个孩子道歉,并拿出了一大把钱给了他,母亲看着她的孩子奔向小店的身影深深地低下了头。

这件事对我的触动很深,也有着许多的疑惑,直到今天看了于丹老师的讲座才明白了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不同的,但每一种都是浓浓的爱。

讲座上还讲了一部分的礼让之道,其实这“礼让”上,确实是有一定的难点。因为现在的小学生受尽了各种蜜罐温床,不知道礼让是什么东西,因为一家之主不在是长辈,而是这些小辈,所以不知道礼让是什么东西。礼让,就是礼仪知道,为中国的古老文化之一。开创这道显赫的人是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他所创造的论语三百讲成为中国著名的作品。然而到我们这一代效仿他们的人却寥寥无几了,为什么呢?因为现在的子女都缺乏这一方面的道德培养,所以就没有了礼让之道的存在了。人字分为两笔,一笔是躯体,另一笔是品德,品德没了,人的一笔也就没了,只有一只脚是没有立足之地的,所以说站不住了,没了品德,灵魂就会出现分叉。会没了良心。

感受于丹老师的教育吧!不要让灵魂受到侵蚀,努力吧!

看于丹讲座有感

这次学校组织同学们和家人一起观看于丹老师的孝心、人格等道德教育讲座,我觉得很有教育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爱心树的故事

关于孝道,《爱心树》这个故事是一部很贴切、感人的教育教材。这棵爱心树为了那个小男孩奉献出了自己的枝、叶、果实和树干等来帮助孩子,我想在中国社会现有的家庭教育中很多的父母都是以这种“爱心树”的形式无私地为孩子们付出。这一方面让我很感动,感动于父母对子女无私的爱、无私的奉献;另一方面也凸显出中国教育的弱点。

二、赠人金子,不如赠人点石成金的金手指

古语有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句话与“赠人金子”有异曲同工之处,都是在说你送人物质,不如教人学会创造物质的方法。父母亦是如此,在你给子女创造足够多的物质财富时,他们总有花光的时候,而教会他们创造物质财富的方法,那他们也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物质财富。

三、如何在繁杂的现代社会环境中自立自强

其主要的问题就是要让我们自我去发现,多与社会、自然接触,靠我们自悟而自己发现问题,才能更好地培养适应社会的能力,培养我们的独立自主的能力,这样才会让我们立于社会的不败之地。孩子有自信,孩子就会散发出他个人的“人格芬芳”。于丹老师说:“一锅同样温度的水,却煮出不同的东西。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处于相同的社会环境下,只要有自信,无论是孩子还是大人,都会自主地散发出自身特有的人格魅力。”这样才会让他们离成功的距离越来越近。

篇14:于丹《感恩教育》观后感

今天我观看了于丹老师的讲座,于丹老师演讲风格语气平和、神闲气定,常常用小故事比喻一个道理,一下子吸引住了我。

于丹老师的演讲分为四个主题,一是如何培养我们的孝心,二是如何培养我们的爱心,三是如何培养我们抵抗挫折能力的重要意义,四是如何让我们自立、自强、自信。其中第一个主题是我最有感触。

讲座开始,于丹老师讲述了一个孩子和大树的故事。这个故事中,父母被比喻成大树,在孩子一生的成长过程中,无私的奉献了自己所有的一切,而孩子也陪着大树走到了最后。接着,于丹老师又给我们举了一些现实中非常普遍的例子,现在的家长,把孩子当成宝,物质方面都力所能及,生怕孩子受苦。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已经不是什么贬义词了,而是成为了一种新的“教育标准”。孩子就应该操心学习,其他的一概不用操心,不用过问。所以我们可以经常看到,回家以后,忙得不亦乐乎的父母,和在一旁悠哉玩耍的孩子。那么,这么做到底会产生什么后果呢?只会让自己的孩子越来越缺乏对他人的关心,对周围人的关心,形成不了任何的责任心。

“正为本,孝为先”,“孝为德之本”,这些古训由来已久,都是古代圣贤,留给我们的良言金句。于丹老师给我们介绍了很多榜样,例如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在父亲过世以后,50多岁的他居然彻夜痛哭,让人感动不已。还有“感动中国”当中的一些人物,他们的事迹也让我感到震撼。纵观他们的成长经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家境贫寒,自身艰苦奋斗获得成功,但是对父母都是无微不至,有始有终。

难道是他们从小的家庭环境造就了他们孝顺父母的品德和责任感?

接下来,于丹老师向我们讲述了一个 “仁”字,用来阐述当代青少年的责任感是如何形成的。“仁”从结构上来看是一个“人”加一个“二”,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篇15:小学生感恩教育实践

关键词 感恩 教育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3-0103-02

一、感恩教育的提出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现今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但孩子们内心深处对亲情、师生情、友情的感觉却越来越淡漠,尤其是独生子女自私自利、重索取轻付出的心理问题十分突出。对于今天的广大青少年来说,感恩意识绝不是简单的回报父母养育之恩,它还是一种责任意识、自主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更是我国优秀的传统美德。教育孩子们学会感恩要引起社会、学校、家长的关注,特别是小学教师更应该做出深刻的反省,在学校教育的实践中不断加以探究和完善。

1.学会感恩是社会现状的需要。我国正处在一个社会转型的新时期,各种思潮不断涌入,各种道德价值观念激烈碰撞,导致部分青少年的道德品质出现明显的下滑趋势。独生子女居多,家长在物质与精神上给予孩子过度的满足,导致孩子形成许多不良的品行。感恩教育是以一种合乎人类情感的方式进行的有针对性的教育,可使人类逐渐疏离的情感重新焕发生机,因此对小学生实施感恩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2.学会感恩是学校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当前,感恩教育已经成为小学德育课程的基本内容之一,许多课程的设置都蕴含了丰富的感恩教育内容——要求学生拥有对父母、对他人、对自然、对一切生命的感恩情怀。

3.学会感恩是儿童成长的需要。儿童在小学阶段是学习知识培养道德情操的关键启蒙阶段。儿童如果在儿童阶段没有产生感恩情怀,成人后也必将缺少感恩意识,缺少与社会、与伙伴的团结友爱。只有从小就接受感恩教育,为感恩情感的养成、感恩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快乐健康成长。

二、感恩教育的达成目标

1.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提高学生的感恩意识,学会一定的感恩方式,养成感恩习惯。

2.通过各种感恩活动,培养学生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感激父母养育之恩,培养学生孝敬父母的道德品质;感激老师的培育之恩,培养学生尊敬师长的良好品质;感激他人的帮助之恩,在生活和学习中互相帮助,乐于助人;感激自然的赐予之恩,使“爱护环境,保护自然”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三、感恩教育的主要措施

1.营造感恩教育的校园环境。主要通过校园的物化和人文环境的建设营造感恩氛围,做到潜移默化。①在校园的墙面上,悬挂感恩名言诗句,学校广播播放感恩歌曲,利用国旗下讲话、黑板报、橱窗等为渠道,全方位地进行“感恩教育”的宣传发动。②在教室开辟了“班级感恩文化角”,定期召开 “感恩教育”主题班队会活动。

2.加强学科教学的感恩渗透。通过挖掘语文、思品、音乐、美术等其他学科的相关育人因素,整合和优化,在课堂中有机渗透名人名言、名人故事等以此来感化学生。

3.展开感恩教育活动。以“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为主题,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把握生活切入点,分低中高三个年级段在道德知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等方面提出具体分层次的要求。

4.利用多媒体进行感恩熏陶。利用优秀电影资源,进行感恩教育的熏陶,在愉快的影视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培植学生的感恩心,提高学生道德能力,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全面地发展。

四、感恩教育的具体策略

1.对父母的感恩。①首先开展体验活动,体会父母养育自己的辛苦。可结合母亲节、妇女节、父亲节等开展“做一天家务”“为父母洗一次脚”“给父母过生日,亲手制作小礼物”等活动。②在切身体验的基础上,上升为情感的具体表现。鼓励孩子阅读有关学会“感恩”的书籍。如《感悟父爱母爱》《爱的教育》,充分利用作文的机会表达学生对父母的爱。召开“感恩父母”的主题家长会。请家长上讲台讲述在外打工、为生活奔波的经历、见闻、感受。

2.对老师的感恩。①通过举行演讲比赛、举行作文比赛、开展“尊师重教”活动。要求学生讲文明礼貌用语,遇到老师自觉向老师问好,遇见年长者自觉问好。②开展“我当小老师”的体验活动,体会老师教育学生的良苦用心和付出的精力。要求学生认真学习、主动帮助老师做如擦黑板等力所能及的事,

3.对同学乃至他人的感恩。①“我的同学”主题活动,可以选择征文、班队会、交流等方式进行。②开展每周“我为同学做一事”“今天我值日”等活动。

4.对自然、对祖国的感恩。了解大自然为我们的生存提供的物质条件,人类对于自然的依赖和利用,感受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开展“环保小卫士”等活动。

上一篇:富县苹果产销情况介下一篇:中餐的礼仪贴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