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经济学考察论文

2022-04-18

一、人力资源人力资源的概念在学术上还没有形成一致的意见。一般来说,人力资源在人口经济学中指的是全体人口或社会劳动者的人数;在劳动经济学中指的是劳动人口和劳动力;在管理学中指企业劳动人事关系。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人口经济学考察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人口经济学考察论文 篇1:

创立中国特色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的设想

摘要:现有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学科建设存在着经济学学科性质不突出、学科一体化不够、学科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创立中国特色的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必须认真研究和解决学科建设的难点与特点,提出研究对象与主线、目的与任务、指导思想与方法,设计该学科的框架结构与理论体系,为中国特色的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进行科学而准确的定位。

关键词: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研究对象;研究主线;理论体系

一、问题的提出

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是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下设立的二级学科,它是一门独立的新兴学科,是理论经济学的分支学科。目前,在国外,既未见有以《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为名的著作与教材,也没有把人口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融合为一体的一门经济学学科。但国外对作为独立学科的人口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以及把资源与环境融为一体的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理论研究开展较早,相关著作与教科书较多。在国内分别以人口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为研究对象的书籍较多,把资源经济学与环境经济学视为一门学科的研究成果也比较多,如以《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为名的著作较多。但是,以《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为名的著作较少,作为教材的居多。但问题是,这些教材大多没有把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看成是一门独立的新兴学科,而是把它视为人口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的简单相加,在结构上表现为“三大板块”。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学科建设的这种情况,既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把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作为一门二级学科来建设的思路不相适应,也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更与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实际需求不相一致。

无论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实际看,还是从学科建设的需求看,现有的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学科建设都存在许多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经济学学科性质不突出。关于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学科定位一直存在争议,有些学者认为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如邬沧萍,穆光宗(2000)提出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是经济学、社会学、人口学、生态学、环境管理等诸多学科的一个综合。也有些学者认为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学科属于经济学范畴,如张象枢(2001)、罗丽艳(2003)。我们认为,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应有其基本的落脚点和明确的研究方向,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应属于理论经济学,是理论经济学的二级学科,因此,学科建设要突出理论经济学的特点。但现有著作大多没有很好反映学科的经济学属性,基础理论薄弱。具体表现为:一是大多数著作与文献对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的学科性质与理论基础缺乏全面论证,使学科建设的理论基础不牢固,甚至一些教材没有独立的理论章节;二是大多数著作对技术性的、微观性的、专题性的论证比较多,而宏观性的、整体性的内容论证不够;三是缺乏对马克思主义以及经济学说史中人口生存与发展、生态经济思想等的深入分析和论证,甚至一些教科书完全没有这方面的内容;四是现有研究文献都是从狭义上理解资源、环境,没有把社会资源纳入资源的范畴,也没有把社会环境纳入环境的范畴;五是现有文献只是研究资源的利用、开发以及有效配置,对资源的培育与创造研究不够,甚至没有研究。实际上在现代科学技术条件下资源的培育与创造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要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与发展。

第二,学科一体化程度不够。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虽然涉及人口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等学科内容,但它不是这三门学科的简单相加,而是一门独立的新兴学科。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必须有自己的关键范畴与主要内容,这些关键范畴是有内在联系的,而且是自成体系的。然而,大多数研究文献将人口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进行简单堆砌,板块化现象严重,对各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研究不够。更使人不能理解的是,一些教材在体例上分为三部分,即人口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在总体上是三大板块,“只是对人口与资源、人口与环境关系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分而治之’的研究。并没有把三者统一到一个科学严谨的分析体系之内,由此成为学科发展的硬伤”。

第三,学科体系不完善。现有著作大多对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主线、研究目的、研究任务研究不够,理论体系不完善。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有特定的研究对象与主线,是有明确的研究目的与任务的。但现实是理论体系不完善,各种版本的专著、教材内容相差很大。

二、中国特色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学科建设的总体思路

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本来是不同于人口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的一门独立学科,是研究人口、资源、环境之间内在联系的新兴学科,但是由于理论研究的路径依赖性,在学科建设中人们把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搞成了人口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的简单相加。因此,我们面临的艰巨任务,就是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的学科属性,把它建设成为既融人口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为一体,又区别于三者的一门独立学科,使它真正成为理论经济学中的新兴分支学科。在这里既要解决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建设中的难点,突出该学科的特点,又要为它进行定位,确立其研究对象与主线、明确目的与任务,设计框架结构与理论体系。

(一)中国特色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学科建设所要解决的难点

第一,如何体现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的理论经济学性质,突出经济学的特点。新的学科体系应当强化理论研究,专设理论章节,夯实学科基础,使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真正成为一门新兴的经济学学科。

第二,如何由人口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三大板块向一体化转变。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学科建设,虽然要吸收人口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研究的积极成果,但又不能把它视为三门学科的集合,只是探讨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我们认为,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是研究人口、资源、环境的经济学,而不是人口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的结合。因此,难点是要建立把人口、资源、环境融为一体的学科理论基础,使原来的三门学科统一在一条主线下。当前的迫切任务是撰写一本反映以人为本,资源环境既为人的发展服务,又保持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权威性的经济学著作,确立新的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的框架结构。

第三,如何完善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的学科体系。新的学科体系应当包括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的主线、研究对象、研究目的,确立研究任务,建立与完善理论体系。

(二)中国特色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需要反映的特点

第一,明确为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进行定位。一是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是“以人为本的经济学”,它研究的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体——人以及人的地位与作用,人的经济行为与社会行为,人口的数量、规模与结构,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与相互作用。二是从学科属性看,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是经济学,而且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经济学学科,在经济学类中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它研究与涉及的问题是经济学学科的灵魂与本质。

第二,明显体现经济学的理论特色。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属于理论经济学的范畴,因此,要加强学科的经济学理论性建设。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要依托理论经济学的支持,把理论经济学作为它的发展基础。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的建设与发展,并不否定人口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的存在,但它们是有明确分工的。人口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更多的是研究技术层面的问题,而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更多地研究理论层面的问题。

第三,注重学科结构的一体化。在整体设计上彻底改变“三大板块结构”的局面,在经济学的框架内把人口、资源、环境统一起来;在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的框架内把生态经济学、气候经济学、灾害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等有机结合起来,探讨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第四,注重学科的系统性。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应当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成熟的范式。从学科建设的角度出发,重点探讨本学科的研究对象、主线、目的、任务等,建立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

第五,反映新变化扩充新内容。在学科建设中,根据新变化,要增加“以人为本”的相关内容;增加当前气候变化问题、灾害频发问题以及自然灾害与社会灾害的相关内容;增加生态产业、环境产业以及其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相关内容;增加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与经济学类中其它学科相互关系的内容;增加人口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生态经济学、灾害经济学、气候经济学之间内在联系的相关内容;等等。

(三)中国特色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的定位

第一,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是“以人为本”的经济学。首先,人的良性(有效或优质)发展是本学科的目的,要通过对人口发展的研究,实现人的良性发展。其次,本学科以解决人类发展中的资源、环境约束,提高资源环境配置与培育的协同效率为任务。在这里既要研究资源与环境的配置效率,也要研究资源与环境的培育,实现可持续发展;人类活动所追求的不是一般效率,而是协同效率,即整体效率、合作效率等。

第二,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是经济学类中各种学科的灵魂与本质。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与经济学类中其它学科的关系是什么?我们认为,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在经济学大类中居于核心地位,它是研究人类生存与发展中的资源与环境的有效利用和培育的学科,它既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问题与核心问题,同时也是其它经济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可以说,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是理论经济学的基础与核心,理论经济学的其它分支学科是从不同的侧面与角度去研究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问题的;而应用经济学是研究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中具体问题的。

(四)中国特色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中国特色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生存与发展中资源与环境的有效利用与培育,它的主要研究内容可以概括为八个字:人口、资源、环境、协调。中国特色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的研究主线是以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与培育利用的协同效率为主线。具体包括:一是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二是人口、资源、环境的整合配置(高效利用现有资源)与培育(在利用中创新培育新兴资源,改善环境);三是协同效率,即追求综合效率、长远效率、深层次效率。中国特色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的研究目的是探讨以人为本条件下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相互依赖关系的本质与内在规律。中国特色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的研究任务是解决人类生存与发展中的资源、环境约束,提高资源配置与培育的协同效率。

三、中国特色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与方法

(一)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

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学科建设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人本理论、生态经济思想以及人口理论为指导,以资源环境利用的协调效率为主线,坚持理论与实践、定性研究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全面理解人口、资源、环境的内涵及其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把人口、资源和环境作为影响协同持续发展的三个有机变量整合起来进行考察与研究,运用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分析和阐释人口、资源和环境之间的内在规律与有机联系。

(二)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学科建设的方法

第一,突出系统性。把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提出来,就是要把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作为一个整体、一个系统,从一个新的视角重新审视,唯有引进系统论的观点和研究方法,该学科才具有生命力,也是避免其成为相关学科简单组合的唯一有效途径。本学科应以协同可持续发展与提高协同效率为主线,在一定的空间(区域)内,通过一定的载体(产业)配置资源,并注意资源配置的环境与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重点研究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问题。紧密围绕以人为本,将人口经济理论、资源经济理论与环境经济理论统一起来,揭示其内在联系,实现协调发展。

第二,突出基于中国现实的案例分析。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大多数教材都是翻译过来的,大多数以国外案例为主。因此,在本学科教材编写中力求以中国案例来说明,尤其要增加对现实问题的分析。

第三,突出“史—论—图”一体化的体例。教材建设是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教材编写要突出学科特色,采取“史—论—图”一体化的方法。系统介绍学科及学科研究问题的演进,全面准确阐释学科基本理论;附加“专栏”、“相关链接”、“大事记”等形式,增加知识量和可读性。

四、中国特色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的框架结构应分为六篇十八章,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篇为以人为本的经济学,包括三章内容。第一章为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的定位与研究方法,论述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学科的提出及意义,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的学科定位以及与其它学科的关系,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与以人为本的关系等内容;第二章为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理论体系,论述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主线、研究目的、研究任务以及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的理论体系;第三章为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理论的产生与演进,论述马克思主义的人本发展思想(含人口理论)以及经济学说史中的人口资源环境经济思想。

第二篇为以人为本发展的主体——人及其人口经济思想,包括四章内容。第四章为人本经济学与人口经济学,论述人本经济学与人口经济学的异同;第五章为人口经济思想的演进,论述早期的人口经济思想、马克思主义的人口经济思想以及当代人口经济思想;第六章为人口经济的微观经济学解析,包括人口生育率的经济分析、现代人力资本理论以及人口迁移的经济分析;第七章为人口经济的宏观经济学解析,包括宏观人口经济分析、人口分布与城市化、人口转变与人口老龄化。

第三篇为以人为本发展的载体——资源的有效配置与培育,包括三章内容。第八章论述资源的概念、特点与类型,把资源划分为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其中,自然资源包括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社会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社会关系资源以及心态资源;第九章为资源的地位与作用,分别论述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地位与作用;第十章为资源的分布、配置与培育,论述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区域与行业分布、配置及培养等问题。

第四篇为以人为本发展的环境——环境的协调与培育,包括五章内容。第十一章为环境的概念、特点与类型,把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第十二章为环境的地位与作用,论述人类发展(经济与社会)与环境,环境问题的经济与社会原因,中国环境与人口、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等问题;第十三章为环境评价与污染控制,论述环境价值论与经济评价、环境价值的评价方法以及环境污染控制的设计等问题;第十四章为灾害经济学与防灾产业培育,论述灾害的类型及其社会经济特性,中国灾害的基本特征及成因分析,“灾害风险最小化”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以及防灾产业的培育等问题;第十五章为环境与环境产业的培育,论述环境与环境产业培育的意义,环境产业的构成与分类,环境产业的发展模式以及环境产业培育的重点等问题。

第五篇为人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包括三章内容。第十六章为人与资源环境关系的本质和内容,论述关于人类发展前景的不同观点,以及人与资源环境关系的本质和内容等问题;第十七章为人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机制,包括人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制度安排、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和保障机制等;第十八章为人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评价,包括人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评价的意义与基本思路,人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指标体系(包括与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比较),以及建立我国现阶段人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指标体系的设想等问题。

作者:白永秀 吴振磊

人口经济学考察论文 篇2:

对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的再认识——一个判别准则

一、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的概念在学术上还没有形成一致的意见。一般来说,人力资源在人口经济学中指的是全体人口或社会劳动者的人数;在劳动经济学中指的是劳动人口和劳动力;在管理学中指企业劳动人事关系。从上面的表述我们可以看出学者对人力资源的概念总是侧重描述人力的实体形态或数量方面的规定性,强调其稀缺性和有用性以及人力作为一种既存的或外生的资源应该如何开发利用。由此,笔者认为人力资源可以表述为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拥有的可以作为生产要素的人力之和。即人力资源由所有有劳动能力的人口组成的,包括具有现实劳动能力(即就业人口)和潜在劳动能力(含劳动年龄内的就学人口、正在求职的人口和其他有劳动能力的人口等)的所有人口。对这一概念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一)人力资源包含数量、质量两个方面的规定

人力资源的数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内所有有劳动能力的人口之和;人力资源的质量则反映该地区有劳动能力的人口的身体素质、文化水平、工作技术等的平均状况。人力资源的质量高意味着该地区的大部分劳动者能够从事复杂劳动;人力资源的质量低则意味着该地区的大部分劳动者只能从事简单劳动。

(二)人力资源具有层次性

通过关于人力资源质量方面的规定,我们不难看出,一国或一个地区的人力资源中既包括从事简单劳动的劳动者,也包括从事复杂劳动的劳动者。我们把不经过任何形式的教育和培训便可拥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称作从事简单劳动的劳动者;把受过教育、经过培训才能上岗的劳动者称为从事复杂劳动的劳动者。

(三)人力资源具有结构性的稀缺性

相对于人的需求而言,资源总是稀缺的,但对于不断增长的人口而言,人力资源又不具有稀缺性。实际上,作为一种资源,能从事复杂劳动的人口总是相对稀缺的,在特定时期还可能极端稀缺;而从事简单劳动的人口相对来说则不具有稀缺性。如一些经济不发达的人口大国,人力资源从数量上来说不稀缺,但从质量上来看,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却是稀缺的。所以,高质量人力资源稀缺与低质量人力资源非稀缺是人力资源结构性稀缺的主要特征。

(四)人力资源是宏观的群体性概念

虽然人力资源具有层次性,既包括从事简单劳动的劳动者,也包括从事复杂劳动的劳动者,但在使用人力资源的场合,往往以群体性劳动者为研究对象,反映一定范围内(一个国家或地区)劳动力的总的状况,不讨论个体素质的差异,仅把劳动者的劳动看成是同质的、无差异的,任何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上都可以相互替代。

(五)人力资源是一个静态的概念

它反应一定时期内人力作为一种资源的状况。由于人力资源以活着的人为载体,因而具有不同于其他资源(如物质、信息等)的独特特征,如能动性、智力性、可再生性,不可转让、不可继承等。人力资源的存在和发展既体现自然性也体现特定社会的历史性。

二、人力资本

在经济学理论史上正式论述人力资本基本思想,并奠定理论研究基本方向的是古典政治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他在《国富论》中明确表述了人力资本的思想,是西方人力资本理论的学术源头。在书中他将劳动与资本并列,把人的劳动技能看作是资本,肯定了对人力进行投资,能够获得更大回报的思想。之后,西方的一些经济学家如马克思、萨伊、穆勒、李斯特、瓦尔拉斯、马歇尔等在其研究中均涉及了人力资本的有关问题,推动了人力资本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当代人力资本理论的开创者和代表人物是美国经济学舒尔茨和贝克尔。舒尔茨认为完整的资本概念应该包括物力资本和与其相对应的人力资本两个方面。物力资本体现在物质产品上,人力资本体现在劳动者身上,一国的资本存量越大,人力资源质量越高,其国内的人均产出或劳动生产率就越高。贝克尔则把人力资本的概念引入家庭分析,把很多家庭行为看成与人力资本有关。此外,弗里德曼、明塞尔、罗琛、肯德里克、米勒等一批经济学家对人力资本理论从各个方面做出了贡献。

对于人力资本的概念,国内学者在借鉴国外理论的同时也广泛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总的来说可以分为因素论、费用论、价值论、资本论(俞荣建2005)等等。但无论从哪个角度进行论述,都包含以下几个基本内容:

(一)人力资本是体现在人身上的,表现为人的智力、知识、技能和健康状况等,即人的能力和素质

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智力、知识、技能和健康状况等本身并不是资本,只有在市场交易的条件下,才能转化为可以带来利润的资本。如一个艺术家设计装修自己的新房,在整个工作过程中他所使用的知识、技能、体力等只给他个人带来效用,如舒适的环境、愉悦的心情,并没有带来经济利益,此时知识、技能、体力等不是资本;相反,如果是别人雇用他来装修新房,他获得的报酬就可以看作是由知识、技能、体力带来的,体现为带来利润的资本。

(二)人力资本最基本的含义必须与财富和价值的创造及分配紧密联系

资本是创造价值的源泉,人力资本必须能带来现在及未来价值的增加,否则不能被当作资本。通常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等要素相结合,相互作用,共同创造财富;然后,根据平均利润率的规律,等量价值的资本可以分配到等量的新价值。

(三)人力资本是动态的

人力资本的动态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力资本作为资本的一种形式,必须在运动中才能实现价值的增值;二是在人力资本内生价值(即人的天然禀赋、自然造化能力,自我教化能力等)的基础上,后天人力资本的形成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人们可以通过投资来增加自身人力资本的外生价值,提高人力资本质量,从而在未来的经济活动中获得大于投入价值的价值或资本收益。人力资本的投资方式主要表现为正规教育投资、职业技术培训、健康保健和人口迁移等几个方面。

由此,我们可以归纳出人力资本的概念。人力资本是指人们花费在教育、培训、健康、人口迁移等方面的开支所形成的资本。它的表现形态是活的人体所拥有的智力、知识、技能和健康状况及其他精神存量的总称,可以在未来特定经济活动中给有关经济行为主体带来价值或资本收益。从价值角度看,任何个人对自身进行智力、知识、技能和健康的投入,如果能给投资者带来超过投入价值的价值,并由其占有和支配这部分价值而产生更大的投入积极性,那么这种投入所形成的价值就是人力资本。

根据这一定义,我们可以看出人力资本具有两个最基本的特征:“人力”和“资本”。

1.人力资本依附于人体存在。人力资本必须依附于人这一活的载体,因为所有的智力、知识、技能和健康都必须以人的存在为前提,人的身体及生命状况会直接影响人力资本的状况,且人力资本的载体只能是个人。人力资本与人体的不可分离也同样适用于人力资源。

2.人力资本的本质是资本。通常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资本被定义成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它是一种社会关系,具有阶级性,但抛开这一阶级关系,我们可以归纳出资本的最一般的本质特征,即能够带来价值增值的价值。人力资本属于资本的范畴,是因为具有资本最本质的特征,即作为生产要素投入生产,经过一段时间后,重新回到垫支者手中。这个过程中“人力”创造了新的价值,且新的价值大于原有的投入。

三、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的判别准则

有的学者将企业内部人员进行划分,把人力资源视为从事简单劳动的劳动力,把人力资本视为从事复杂劳动的劳动力(肖文,2005);也有学者从资源和资本的角度划分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的区别(杨薇臻,2003;滕玉成和周萍婉,2004);还有学者认为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的区别在于理论视角不同、外延不同、强调的重点不同(吴中伦,2001)等。

笔者认为,这些分析都没有抓住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概念及其特征的区别与联系。人力资源是一个静态的概念,反应一个时间段人口作为劳动力资源的一种状态。而人力资本则是动态的概念,它要求在不断运动中实现价值增值。换句话说,人力资本只有在劳动或劳务过程中才能体现其资本价值量并创造出新价值。人力资本在劳动或劳务之前的“静止”状态下,其价值无从体现,人只能作为一个消费者。据此,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最基本的判别准则,即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的划分依据是考察劳动者是否进入要素市场上进行交易,是否通过交易进入生产领域。只有通过交易进入生产领域,劳动者身上的智力、知识、技能和健康才能构成人力资本;没有进入生产领域,包括闲置的劳动力和投入非生产领域、市场失灵的领域劳动力,其身上的智力、知识、技能和健康只能称为人力资源。

这个判别准则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劳动者必须在市场上把自己拥有的劳动力出让;二是劳动者必须进入生产领域创造价值。在未进入市场以前,只能说每个人都具有人力资本属性,但还不是人力资本,只能称为人力资源。只有进入市场,把人力资本价值作为资本进行交易,人的人力资本属性和价值才能表现出来,人力资源才能转化为人力资本。对于这一准则,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一)产权

制度经济学建立产权这一概念是为了满足市场交易的需要,产权的存在即为了说明市场上各个参与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只有清晰、确定的产权才能保证市场交易正常进行,从另一个角度说,交易就是产权的运动和体现。由此人力资本与人力资源的一个重要的区别就在于产权问题。由于人力资源不参与市场交易,就不涉及产权问题。换句话说,一个人拥有劳动力(包括各种知识、技能、经验等),如果闲置或只供自己使用,而不与他人发生交易关系,产权问题就无从谈起;相反,劳动者把自己拥有的劳动力在市场上交易,必然产生出人与人之间关于人力资本产权的制度安排问题。

(二)人力资本的定价

劳动者进入要素市场进行交易,必定涉及劳动力的定价问题。现实的情况是,人与人之间的能力和素质相差悬殊,由此导致每个人创造财富和价值的能力也参差不齐,所以要素市场对劳动者的定价也是不一样的。由于人力资本侧重于描述劳动者的异质性和素质差异,体现劳动者在智力、知识、技能和健康等方面的个体特征,因此可以根据个人的智力、知识、技能和健康等要素的稀缺性和市场供求关系,为不同的劳动者定价,这就是人力资本的定价问题。而人力资源不涉及在要素市场上进行的交易,不存在定价的问题。如前所述,人力资源中虽然包括从事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劳动者,但在使用人力资源的场合,往往不体现劳动者能力和素质的差异,而把所有的劳动都看成是无差异的。

(三)价值增值

创造财富离不开作为生产要素的人力资源,没有人力资源就不可能创造出财富,但不是说有了人力资源就一定能创造财富。作为资源,人力可以用来创造财富和创造价值,也可以不直接参与财富和价值创造,或者处于一种闲置的状态或者用于非生产领域、市场失灵的领域,此时不仅不创造财富还会消耗财富。而如前所述,人力资本具有资本价值增值这一最一般的属性。人力资本通过交易进入生产领域后必定能创造出新的财富和价值。可见,人力资本是从人力资源中分离出的进入经济活动创造价值的那一部分。

(四)经济增长

一般来说人力资源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不确定的:当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与经济增长的要求相适应时,人力资源将促进经济增长;当人力资源的质量低、数量过多时,会阻碍经济增长。可见,在一些情况下,人力资源不仅不能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还有可能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人力资本通过交易进入生产领域后与物质资本、土地等要素结合起来进行价值创造,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要素。一些研究已经证实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十分显著(舒尔茨,1960;沈利生和朱运法,1999)。因此我们说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成正相关关系。

(作者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合肥工业大学、北京石油干部管理学院)

作者:曹 慧 徐枞巍 刘孝成

人口经济学考察论文 篇3:

简述威廉·配第的人口价值思想

摘要:从17世纪中叶开始,西欧资本主义经济关系逐步发展起来,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欧洲出现了一些对人口现象进行专门研究的学者,他们主要探讨了人口与经济的关系。特别是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较多的注重对劳动力本身的研究,对劳动力的生产与再生产的研究,从而奠定了资产阶级人口学的主要内容。从威廉·配第开始,人们就通过政治经济学探索科学的人口学。本文主要简单论述威廉·配第的人口价值思想的基本观点与贡献。

关键词:威廉·配第;人口思想;基本观点

一、引言

现有的研究威廉·配第的各种著作中,大都只讲他的价值理论、工资理论、地租和利息理论,却没有人提到他的人口价值理论,这是对配第学说研究中的忽视。实际上,配第提出的人口价值思想是很有见地的。忽视配第这个思想,与我们过去忽视经济与人口关系的研究有关。

配第是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马克思称之为“政治经济学之父”。他在研究经济问题时,有一个很突出的特点,就是非常重视人口,始终把经济和人口联系起来。他的人口价值思想就是在考察经济与人口的关系中提出来的。配第在他的主要著作《赋税论》、《献给英明人士》、《政治算术》中,总是把对人口状况的分析作为他分析经济问题的一个重要立足点。配第的著作差不多都是以向君主献策的形式,论述怎样才能增进国富。在配第看来,当时的英国,特别是爱尔兰,产业凋敝,财政收支非常混乱,国家陷于困境之中。针对这种情况,他从田租、国赋、房产税、关税、什一税、国内消费等方面提出改进意见。在这些改进意见中,配第指出,造成困境的原因之一,是因为政府对全国“人口、财富、产业的情况一无所知”。他说:“对于人口数目、产业及财富状况毫无所知,往往是使人民遭受不必要痛苦的原因”。因此,政府必须“了解人口、土地、资本、产业及其它东西的真实情况的效用是什么”。进而,配第对人口的“真实情况的效用”进行了分析,提出他的人口价值思想。

配第曾说:“土地为财富之母,劳动为财富之父”。他从这种见解出发,把土地和人口看成是构成社会经济生活的首要因素。在配第看来,国家要增进财富,就必须有土地和劳动。而他说的劳动即指一切能从事生产的人口。既然把土地和人口看成是构成社会经济生活的首要因素,于是他就分别对土地和人口的经济价值进行专门的研究。土地的价值分析,表现为他的地租理论;而人口价值的分析,就表现为他的人口价值理论。配第在《献给英明人士》(写于一六六四年)的第二章中,写了“论人口的价值”。在《政治算术》(写于一六七二年)的第一章中,又写了“计算成人和人口价值的方法”。在这些著作中,论及人口之处,不下二十余处。这些情况说明,配第研究人口价值不是偶然的,而是他的一个基本经济思想。

二、威廉·配第人口价值思想的基本观点

配第的人口价值思想可以概括为以下:

第一,阐明了什么是人口的价值。配第认为,人口的价值就在于人能进行劳动,能创造财富。因此,一个国家的一定的人口进行生产劳动,创造财富的情况如何,决定着这个国家人口价值的大小。在配第看来,一定的人口能创造的财富愈多,人口的价值就愈大,反之,就愈小。因此,他指出,一个国家人口的价值,不在这个国家所有的人口的自然数量(即人口的单纯数目),而在于他的社会数量(即创造财富的能量)。对于人口的估价,必须从社会数量出发。配第认为,小国寡民也不要紧,要緊的是一个国家要有好的位置、发达的产业和正确的政策,能使全国人口创造更多的财富。他说:“一个领土小而且人口少的小国,由于它的位置、产业和政策优越,在财富和力量方面,可以同人口远为众多、领土远为辽阔的国家相抗衡。”还说:“一个人如果技艺高超,可以和许多人相抗衡,一英亩土地,如果加以改良,可以和辽阔的土地相抗衡。”这就是说,人,“如果技艺高超”,就能更好地劳动,创造更多的财富。土地,“如果加以改良”,也能生产出更多的财富。于是,人口和土地如果两者都优越,充分发挥其创造财富的价值,小国也可以和大国抗衡。

第二,提出了计算人口价值的方法。配第认为,既然人口的价值在于创造财富,因此,计算人口的价值的大小,就应当以创造的财富的数量来评定。他以英格兰的人口为例,举出计算的方法,写道:“平均计算每一个人口价值的方法,假定英格兰全部人口为六百万人,每人开支为七镑,总共为四千二百万镑;同时又假定土地的地租为八百万镑,所有动产的收益为每年在八百万磅以上。这么一来,其余的二千六百万镑,就要靠人民的劳动来提供。这二千六百万镑乘以二十(人群和地租一样,值二十年的年租),得五亿二千万镑,这个数目就是全部人口的价值。再将这个数字用六百万来除,得八十余英镑,这就是每个男、女、儿童的价值”。

第三,指出考察人口价值必须看到社会的人口并非都是能创造财富的。配第看到,社会上的人口有很多是非劳动者,他们是不能创造财富的。因此,考察人口的价值要充分了解国内人口的构成情况。他说:“应该注意到,全国人口中约有四分之一为儿童,即未满七周岁的男孩和女孩,这些人是不能从事劳动的。同样还应该注意到,全部人口中还有十分之一,由于他们的财产、称号、官阶、职位及职业的缘故,被免除了我们现在所说的这种劳动,这些人的职务就是支配、管理或指挥别人的劳动和活动。所以,在一千万人中实际上能够从事劳动的人,大约只有六百五十万。”配第从这种分析出发,提出了劳动人口才是“社会的真正支柱”的观点。他曾经根据一个人是不是能够创造财富,对人口在社会中的地位进行分析,他把牧师、官吏和农民、海员、士兵、工匠、商人进行比较,认为牧师、官吏是不创造财富的,不是生产者,而农民、海员、士兵、工匠和商人是创造财富的,是生产者。然后他指出:“农民、海员、士兵、工匠和商人,在任何国家都是社会的真正支柱”。配第把海员、士兵、商人和农民、工匠同样看成是生产者是不妥当的,但他把牧师、官吏和农民、工匠区别开来,认为只有工农才是财富的创造者是正确的。

第四,论述了人口价值和土地价值的关系。在配第的时代,工业生产还没有充分发展起来,在配第看来,财富的创造主要是来自农业生产,讲生产主要是土地的耕种。因此,他在考察人口的价值时,又研究了人口价值和土地价值的关系。他认为,土地的价值要由人口状况来决定。指出,一块面积相等、土质相同的土地,二者的价值不一定相等。为什么呢?因为这两块土地的人口状况不一定相同。“一块面积相等,土质相同的土地,在英格兰的售价一般要比爱尔兰贵四倍或五倍,但却只有荷兰售价的四分之一或三分之一,因为英格兰人口相当于爱尔兰的四倍或五倍,但却只有荷兰的四分之一”。为什么会这样呢?配第是这样分析的:设英格兰只居住一个人,那么全部土地收益只不过供应这一个人的生活。但假如增加两个人,土地收益也就增加两倍。“这种递增一直进行到这地方的人口增加到整个大地所能养活的最大限度为止”。如果某人想知道某块土地价值多少,那么,理所当然的回答是“这块土养活多少人,多少人靠这块土地养活”。可见,在配第看来,土地的价值要由人口创造,人口要由土地来养活,而土地能养活的人口又不是无限的。

以上就是配第关于人口价值思想的基本观点。配第把经济与人口紧密联系起来,提出人口的价值在于创造财富的思想,被后来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发展者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所接受,并加以发展。亚当·斯密在配第的人口价值基础上,提出了劳动需求调节人口的命题。他说:“像对其他商品的需求必然支配其他商品的生产一样,对人口的需求也必然支配人口的生产。生产过于迟缓,则加以促进,生产过于迅速,则加以抑制。世界各地……支配和决定人口繁殖程度的正是这一需求。”李嘉图完全继承了亚当·斯密需求调节人口的命题。亚当·斯密和李嘉图虽然没有直接说人口的价值在于创造财富,但他们的整个思想是把劳动人口作为社会经济的主体和出发点,他们讲的调节人口增殖的“需求”,即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也就是对创造财富的人口的需求。总之,配第的人口价值理论,正如他的劳动价值论等原理一样,对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发展的影响是很深的。

三、对威廉·配第人口价值思想的评价

对配第的人口价值思想,可作如下的评价。

首先,配第把人口的价值定义在创造财富上,把能创造财富的劳动者看作社会的真正支柱,这个思想是可贵的。马克思主义认为,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宝贵的。宝贵在哪里?就在于人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而财富的创造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列宁曾经指出“全人类的第一个生产力就是工人、劳动者。”毛泽东同志也说过,“社会的财富是工人、农民和劳动知识分子自己创造的。”配第把创造财富的劳动者作为社会的真正支柱是正确的。配第对于社会人口的分析对我们也是很有启发的。如果只见人口的自然数量,而不见人口创造财富的能量,是片面地看待人口现象。

其次,从配第的人口价值思想中看到,他把一个国家的经济和人口紧密联系起来,也是很有见地的。人是生产的主体,又是消费的对象。一个国家的经济活动,全是由人来进行的,而一切经济活动归根到底又是为人服务的。因此经济与人口实在是不能分割的。研究经济不联系人口,或者考察人口不联系经济,都是错误的。

第三,配第虽然看到了经济与人口的密切关系,看到了人口创造财富的价值,但他不懂得人口的阶级构成,不懂得生产方式,因而又不可能正确解决人口与经济的关系,不可能了解人口创造价值的状况与社会制度的关系。总之,配第虽然提出了人口的价值在于创造财富,但他并没有解决人口怎样才能产生创造财富的价值。

四、结语

威廉·配第是由重商主义向古典学派过渡时期的经济学家,在他的著作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商主义的见解,他的人口价值思想也同样存在着重商主义的痕迹。他的人口价值思想贯穿于他的许多著作中,是零散的,不系统的。受历史条件和阶级立场的制约,他没有真正揭示人的生产和物的生产这两种生产客观存在着的比例关系,也不可能揭示资本主义特有的人口規律。所有这些,表现了他的人口思想的粗糙和缺陷。然而,只要依据特定的历史条件,实事求是地总结和分析威廉·配第的人口思想,我们就会发现,像他在政治经济学的其他领域取得开创性的成果一样,他的人口思想也对人口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第一,威廉·配第的人口思想是他的劳动价值论的直接结果,他谈论“人的价值”,强调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把人口当作最重要的财富,不仅道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就是榨取剩余价值,同时也揭示了一个道理:把人口同财富相联系,是研究人口问题的基本出发点。第二,威廉·配第认为“人口少是真正的贫穷”。要求增加人口,首先是从事生产的人口,这反映了当时资本主义生产的现实,体现了处于资本主义早期阶段的资产阶级力图增加劳动力数量,扩大市场,加强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要求。威廉·配第的人口思想是与资本主义生产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他把充足的人口看成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第三,威廉·配第已经看到了人口同生产资料、生活资料的联系,并开始用它们之间的联系进一步说明人口的增加或减少有无可能。这无疑是他的天才创见。我们可以认为,他的这个创见是揭示两种生产客观比例关系的酵母。此外,威廉·配第运用的人口统计方法,他搜集和整理的人口统计资料,直至今天,对于我们研究人口问题仍有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综上所述,威廉·配第的人口价值思想蕴含着丰富的内容。他的人口价值思想理应在经济学说史中占有一席之地。整理和研究的威廉·配第的人口价值思想,对于我们认识人口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认识资本主义人口规律和社会主义人口规律,以至对于我们充分利用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都不无意义。

参考文献:

[1]毛健.浅述威廉·配第的人口思想[J].南开经济研究,1985(03):48-50.

[2]朱曰强.威廉·配第的人口价值思想[J].人口与经济,1984(06):45-47.

[3]苏润余.论威廉·配第的人口思想[J].西北人口,1983(01):40-44.

[4]人口手册[M].刘洪康主编.1984.

[5]人口学[M].梁中堂.1983.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302.

[7]《赋税论》,配第经济著作选集[M],32页.

[8]《政治算术》,配第经济著作选集[M],11页,23页,33页,55页,80页,88页.

[9]配第经济著作选集[M],6页,32页.

[10]斯密《国富论》[M],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74页.

[11]列宁全集[M],第29卷,327页.

[12]毛泽东选集[M],第5卷,227页.

作者:姚冬梅

上一篇:吴义勤文学批评论文下一篇:数据库集体土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