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经济运行的考察报告

2024-05-09

工业经济运行的考察报告(精选6篇)

篇1:工业经济运行的考察报告

县委书记温庆锋同志在谈到今后县发展方向时明确指出:“建设实力县、宜居县、生态县、幸福县,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速提质提效,推进发展规模、发展层次和发展水平的新跨越,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实力县内涵重点在工业,希望在工业,潜力也在工业。为此笔者认为今后一段时期,工业的发展应以转型发展为主线,以壮大工业经济总量为首要任务,以提高企业和产业竞争力为核心,以工业园区为主要载体,以“内部挖潜、外部招商”为重要途径,以良好环境为根本保证,努力加快工业发展速度,提升工业发展水平,壮大工业综合实力。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打造“实力县”

园区承载强基础。园区是工业经济发展的平台和载体。要紧紧抓住当前的大好时机,积极融入城市“一体化”发展,在整合现有工业园区的基础上,规划和建设红金四期。把四期建设成以铜铝有色金属循环经济产业基地.壮大钨、稀土、铜、铝、食品加工五大优势主导产业。重点选择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实现率先突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大龙头企业扶持力度,让优惠政策向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的骨干企业倾斜,在用地指标、资金、水电、交通运输、招工等方面,优先满足骨干企业生产经营的需要,加快推动有条件的企业上市,探索发行中小企业集合债,扶持企业做大做强。

项目建设促发展。要紧紧盯住国家投资政策,立足资源优势,依托现有企业大上项目、上大项目、上好项目。确定了三十大工业项目全部建成投产。

龙头引领强带动。龙头企业是产业发展的“引擎”。一是帮助龙头企业进行技术改造,调整优化结构,升级开发产品,使企业运行质量不断提升。二是引导龙头企业实施联合并购,增强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三是鼓励支持县内企业与国企、央企对接和引入战略合作伙伴,通过引资、引智、引制,扩大市场占有率,抢占行业制高点。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县规模企业中年产值在50亿元以上的至少有1家,年产值达20亿元的至少有3家,年产值在10亿元以上的企业至少有5家。

链式突破增效益。项目建设和企业发展必然形成产业链条,产业链条的完善又会提升产业整体规模和核心竞争力。今后,要以现有的五大产业集群为支点,培育新型建材、和机电产品等新兴产业,不断提高产业质量,扩充产业规模,巩固和延伸产业链条。

集群发展扩规模。产业链的发展会形成产业集群,而集群发展有利于产业配套,降低生产成本,产生集聚效应,有利于在区位、资金、政策、管理服务等方面形成优势,放大“乘数效应”。要通过技术改造、招商引资、规模扩张等手段,壮大提升现有的五大产业集群,培育新型建材、塑料制品和机电产品等潜力产业集群。力争到“十二五”末,工业总产值达到350亿元。

管理创新激活力。管理创新包括目标创新、技术创新、体制机制创新。要引导企业家革新传统管理模式,朝着资本股份化、管理规范化、分工专业化、产销一体化、经营国际化方向发展,不断增强企业综合实力。要积极与对口院校进行人才、技术交流,建立促进技术创新的.长效机制,着力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政府要积极帮助企业上市。近期要帮助中瑞新材料,红金稀土等企业的上市工作,“十二五”末力争使符合条件的企业全部上市。

实力县就是要把县打造成工业强县,打造成工业强县是事关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件大事,涉及社会各个方面,必须加强领导、细化责任、强化措施,切实把工夫用在落实上,促进县工业转型跨越发展。一是加强领导。对重点项目实行“一个项目、一个班子、一套方案、一抓到底”的“四个一”工作机制,切实解决工业发展中的问题。二是优化环境。对于一些特殊的项目、特殊的事情,采取“一事一议、特事特办”的方式解决,切实为企业提供“一站式办理、保姆式服务、封闭式管理”的服务,帮助企业把围墙外的事情做好。三是明确奖惩。县政府列出专项资金,设立科技创新、企业上市、品牌提升、税收贡献、人才引进等奖项,鼓励企业重视自主创新,转变发展方式,扶持企业做大做强。

篇2:工业经济运行的考察报告

一、祥云等四县一市的工业发展基本情况及特点在考察学习活动中,大家充分感受到祥云、鹤庆、剑川、洱源、大理等地的工业经济发展,都能立足自身实际,充分发挥资源优势,表现出了空前的大手笔、大气魄、大力度、大举措。一是工业园区起点高。这些县市在工业经济发展中,都立足当地的资源优势,以园区为载体,引导企业集约发展,实施一县一品、一乡(镇)一品战略,在辖区范围内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工业园区。二是培植支柱抓龙头。这些县市都紧紧依托地方优势,培植壮大矿冶、建材、煤炭、农产品加工、橡塑等五大产业,积极扶持龙头企业,切实加强技术创新,以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促进工业体系的建设,取得了好效果。三是投资环境引力强。强化软、硬件环境建设,制定优惠政策,提高服务水平,进行改造路面、改造城市公园、改造文化体育活动中心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着力营造优良环境。四是文化底蕴显实力。凸现文化底蕴是加速发展和提升综合实力的基础,进入鹤庆等县市的城区见到的都是错落有致的传统民居建筑群,别具特色的民族服饰,使参观者切身感受到处处是文化、乡乡有商机、人人在促经济发展。五是信念胆略闯出路。这些县市都紧紧抓住土地广阔利于招商引资、矿藏丰富利于矿业冶炼开发、传统产业利于促地方经济发展、民俗文化利于旅游业开发等优势,突出加快发展这个主题,抓住招商引资和非公有经济发展两个重点,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实现了经济总量、农民收入、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四大突破,充分体现了 “处处都有宝,行行出状元”,密切联系实际,善于识宝、能于掘宝,敢想敢干。六是转变职能促发展。这些县市在工业经济发展中,切实把政府的职能转变到公共协调服务上来,兑现相应承诺,努力营造透明高效的服务环境,强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环境就是资源,环境就是生产力,环境就是竞争力”的意识,加速区域的发展。

二、祥云等四县一市在发展工业中的主要做法与经验祥云、鹤庆、剑川、洱源、大理四县一市的工业经济发展,措施有力,成效显著,经验可贵,考察团成员边看边议,深感受益匪浅,体会良多。

(一)这些地区的干部群众都牢固树立了“工业强县”“无工不富”的思想意识。这些地区在加快发展中都把加速工业经济发展列入了重要议事日程,把发展和培植工业支柱产业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使“新型工业化强县、农业产业化富民、城镇特色化活商”深入人心,为发展工业经济奠定了基础。

(二)这些地区的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工业经济发展,县、乡主要领导带头抓工业形成了制度。在工业经济加速发展中,这些地区都建立完善领导负责项目制度,落实好领导挂钩联系企业制度,建立领导干部抓工业经济激励机制,创新领导干部抓工业的方法和措施,把领导干部抓企业、招商引资等作为考核领导干部业绩的主要内容,致使在当地形成了想工业、议工业、抓工业,大办工业、加快工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三)“立足优势抓特色,立足创新抓效益”成为这些地区发展工业经济的理念。积极创新工业经济增长方式,不断营造新优势的同时,把优势发挥到极致,使优势变资源,资源变资本,实现招大商引巨资的突破成了他们发展工业经济的特色。如祥云等县,他们在招商引资活动中利用区位优势招大商、发挥城建优势招大商、打造信用招大商、强强联手招大商等方式实现了“你投资我发展”的双赢目的;又如鹤庆、大理等县市,他们在加快发展中始终紧紧围绕农业产业来发展工业、提升传统产业来发展工业、围绕旅游产业来发展工业、围绕市场商机来发展工业,达到了依托资源优势招大引强的突破。

(四)这些地区在加快发展中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努力营造环境抓优化成为典型。这些地区在快速发展工业经济过程中,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使政府真正成为工业经济运行过程的调节者,工业经济活动秩序的制定者和维护者,以及发展战略规划的制定者,做到不“越位”、不“缺位”、不“错位”,把政府职能切实转变到公共协调服务等职能上来,全力做好优质服务工作,全面兑现相应的承诺,真正为企业妥善解决好用地、信贷、技术和人才方面的困难和问题;落实重点企业挂牌保护措施,成立了企业合法权益委员会,强化软、硬件环境建设,着力营造优良环境。比如努力建设法制政府,规范市场秩序,放手放胆让自然人发展为个体私户,继而发展成企业、又让企业自由发展成股份制企业集团;在招商引资、工业经济建设活动

变指令性计划为指导性计划,变行政手段为市场调节手段,着力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

(四)加快工业经济发展,必须狠抓作风建设。要重点整治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大兴勤俭节约和求真务实之风,切实提高行政效率,破除自满情绪,确立忧患意识;破除平稳思想,确立快速意识;破除封闭思维,确立开放意识;破除自卑心理,确立进取意识;破除拖沓作风,确立效率意识;破除议论风气,确立务实意识。

(五)加快工业经济发展,必须创新领导方式和领导方法。要进一步解决好不同程度存在的“越位”、“错位”、“缺位”问题,“越位”的要“退位”,“错位”的要“正位”,“缺位”的要“补位”。要建立各级各部门首问首办责任制和限时办结制,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制,要在解决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方面下功夫,对产生严重后果、造成恶劣影响的,要从严处理。要进一步创新落实机制,在继续坚持项目责任制的同时,进一步实施领导挂钩项目责任制和县委常委、人大主任、政协主席挂钩联系乡镇等制度,实行领导干部挂钩定数量、定质量、定进度、定费用、定效果、严格奖惩的“五定一奖惩”制度,不断整合领导力量,优化行政行为,切实提高领导水平和工作效率。对已部署的重要工作,要定期开展问职责、问进度、问质量、问困难工作,实行全过程协调督查制,使各级领导内有动力,外有压力,充满朝气和活力,集中精力抓落实,团结干事促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彝族自治县党政考察团2005年10月3日

篇3:工业经济运行的考察报告

(一)关于我国住宅产业化和建筑工业化的再认识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住宅产业经过了一个高速发展的历程,现在正处在一个重要的转折,如何摆脱现有的土地本位和规模型的单一开发模式,使住宅产业更加理性和有序发展,更加注重效率、品质和质量。实现资源最大化和节能效益化,这是关系到中国住宅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

住宅产业作为社会经济结构中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生产手段的工业化是必要的,是产业化的前提,而产业化是强调各个产业间的链条关系,彼此建立起符合现代产业发展要求的上下游产业链各个环节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使建材生产、加工与住宅部品制造加工、住宅建造、物流、商流、使用、维护、管理、再生等各个环节融为一体。因此,建筑材料向部品转化是住宅建造工业化和实现住宅产业化的关键。日本最初为住宅建造工业化提出发展住宅通用部品,现在又为了适应长寿命住宅发展战略的要求,提出了按使用年限划分住宅部品群的概念,非常值得认真研究和借鉴。

发达国家的住宅产业化起步早、程度高。住宅工业化最发达的国家当属瑞典,80%的住宅采用以通用部件为基础的住宅通用体系;丹麦是第一个将模数法制化的国家;美国住宅用构件和部品的标准化、商品化程度几乎达到100%。我国上世纪90年代开始推行住宅产业化。从1994年的“国家2000年城乡小康型住宅科技产业示范工程”,到1998年建设部等部委出台《关于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提高住宅质量若干意见》,再到1999年8月建设部和七部委一同起草了中国住宅产业化纲领性文件。住宅产业化十多年过去了,但步履艰难,收效甚微,离这些文件的真正付诸实施,还有相当的距离。

我国正处在大规模建设阶段,预计我国大规模建设时期至少还要持续20~30年左右,建设高峰期将在2020年左右出现,未来30年,我国需要建设的房屋总面积达600~700亿平方米。当前的房地产调控过后,对住房的刚性需求,特别是新农村建设、农村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对建材产品的刚性需求依然强劲。因此,通过建筑工业化方式来渡过大规模建设阶段,保证建筑质量和耐久性,满足建筑节能环保、绿色多功能和舒适性,是我国建筑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关于发挥政府引导作用的启示

日本建筑业为纵向管理体制,由中央政府和各地方(都道府县)政府垂直管理。国家主管部门是国土交通省,负责制定关于建设施工、不动产、宅地、劳动资材等的基本政策,颁布具体行业政策和标准,以及国土规划、开发等。日本住宅产业在战后近六十年里得到快速发展,其原因不仅仅是市场经济竞争的结果,政府的作用至关重要。

日本发展住宅产业主要涉及日本政府两个管理部门,即经济产业省(原通产省)和国土交通省(原建设省),这两个政府部门从不同角度引导住宅产业发展。据介绍,经济产业省从调整产业结构角度出发研究住宅产业发展中的问题,一般通过课题形式,以财政补贴支持企业进行新技术的开发。而国土交通省则着重从住宅生产工业化和技术方面引导住宅产业发展,其设立了专门进行住宅方面工作的机构及组织。此次考察,我们对日本政府通过公有住宅建设模式以及政策法规方面的引导作用感受比较突出。

1日本以公有住宅建设来解决住房短缺并推进工业化

日本现有的住宅大体上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公营住宅,即在国家的资助下,由地方政府和公共团体建造的住宅;一类是私营住宅,由私人或民间企业集资建造的住宅。二战以后,为了加快解决住房的短缺与劳动力不足、经济发展的矛盾,日本政府建立了由国家和地方政府财政支持的公有住宅供应体系,其中包括公营住宅和公团住宅。由于公有住宅建设量大、要求建设效率高,同时要求造价低且保证质量,这就为推进了住宅产业化发展,实施部品化和标准化提供了机遇。

“公团”是最具日本特色的保障房开发建设主体,公团住宅由国家财政补贴、向中低收入家庭出租。日本公营住宅的建设模式值得我们借鉴。本次考察的UR都市机构是由专门建设“公团住宅”的整备公团发展而来,属于日本国土交通省的直属的独立行政法人,整备公团1955年建立,原隶属于建设省,上世纪80年代,更名为“住宅·都市整备公团”,1999年改称为“都市基盘整备公团”,于2004年由都市基盘整备公团和地域振兴整备公团的地区都市开发整备部合并而成。目前UR机构主要负责城市与地方的街区规划、房屋租赁的供给支援和UR房屋租赁管理。目前UR机构管理着77万户的住宅,占日本住宅总量(5386.6万户)的1.4%。

2日本以政策和法规来引导与规范住宅产业的发展

日本政府管理部门重视推动住宅产业标准化工作,这是企业实现住宅产品大批量社会化、商品化生产的前提。如:

1969年制订了《推动住宅产业标准化五年计划》,1970年制订“住宅性能标准”(包括安全性、使用性和耐久性),七十年代中期是日本住宅需求由量转向质的转折期,1974年7月建立优良住宅部品认定制度,也称BL认定(英文Better Living)。BL认定是一项极具权威的制度,也是推动住宅产业和住宅部品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经过认定的住宅部品,政府强制要求在公营住宅中使用,优秀的部品大量应用在政府和民间的所有住宅中,对建设大量优良品质住宅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并很好地满足了当时市场由量转质的需求。1979年相关部门又提出住宅性能测定方法和住宅性能等级的标准。1999年日本推出确保住宅品质促进法,此举直接导致日本住宅开发企业致力于开发绿色住宅。

从最初的保证居者有其屋,到追求建材品质、住宅品质,再到当代的追求开发一百年住宅、直至目前提出要造二百年住宅,日本政府相关部门通过完善的法律体系,推行一系列相关的连续的政策、标准与规范,起到了重要的引导和规范作用。

(三)关于我国住宅产业链问题的思考

20世纪七十年代初,我国进行了住宅产业化的规模化尝试——“三化一改”,即设计标准化、构配件生产工厂化、施工机械化和墙体改革,其目标是实现“三高一低”,即实现建筑工业化的高质量、高速度、高功效和低成本。在技术方面,基本是学习前苏联的大板楼技术。这种技术有很多的缺点,最突出问题是在使用两、三年后外墙出现大面积渗水,另外房屋的保温、隔热、隔声等性能不好,外观单调跟不上审美的发展,由此导致工业化住宅建设停滞下来。虽然暴露出来的是技术问题,但从深层次上讲,当时我国并不具备真正大规模开发工业化住宅的条件,具体地说,是不具备开发工业化住宅的产业链条和产业基础,这其中也包括建筑及部品化技术和标准保障体系的缺失。

目前产业链上单一技术本身并不是制约住宅产业化发展的难题,单一产品的生产也不存在问题,关键问题在于缺少关键共性连接技术以及新型建筑部品和材料的应用标准和规范,很难将很多的预制件和部品集合成一个高品质的整体住宅。成本和产业链不配套一度被认为是两个最主要制约因素,但现在看来,产业链不健全、不配套的问题是最关键的因素。因此,我国应着力调整建筑管理体制、开发机制和建筑技术创新制度,以建筑设计为龙头,以工业化设计为支撑,推动工业化部品的应用标准与应用规范建设,统筹规划与协调建筑业、房地产业、建材制品加工业的发展,以打造完整配套的建筑工业化产业链条。

据报道,2007~2009年万科分别推出了5万、20万、80万平方米的住宅产业化项目,但万科要在5年内完成住宅产业化进程,目前还有很多挑战需要应对。首先是成本问题,以制作构件的钢模为例,其成本远高于木材。与发达国家不同的是,中国人力成本相对便宜,推行住宅产业化后,每平方米的造价比传统方式高出350~500元,按万科一年500万平方米的开发量计算,将会增加20亿元左右的开销。对此万科董事长王石坦言,目前万科试点推广住宅产业化主要依靠传统项目摊薄其成本,如果住宅产业化能够达到一定的数量,成本就可以下降,另外随着人工成本的逐步提高,湿作业方式的成本也在提高,大规模的住宅产业化的高效率和住宅的高品质,将使其优势越发突出。如此,推进我国住宅产业化进程的主要受制因素就在产业链协作不顺畅上,这其中包括标准体系的纽带作用没有建立起来,产业链各个环节缺乏配套协作,从业人员整体素质达不到产业化的要求等。比如,万科住宅项目中曾出现的漏水问题就是由于工人施工粗放,技术水平和责任心不能满足住宅产业化对施工要求所致。解决这些问题,日本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如发挥大集团作用,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利用我国大规模的保障房建设机遇推进住宅产业化等等。经过多年的发展,再论我国的住宅产业化,应该说发展的时机已经成熟,发展低碳经济也要求推进住宅产业化的进程。

(四)关于我国住宅工业化与技术发展的思考

总体来看,西方发达国家的住宅工业化生产方式的转化过程经历了第一次住宅工业化时期的“住宅建设的工业化阶段”和第二次住宅工业化时期的“住宅生产的工业化阶段”的两个发展阶段。

建国60年以来,中国住宅工业化发展经历了从起步与创建、探索与停滞,到转型与发展的演变过程,从国内外住宅工业化演进与发展经验来看,改变住宅建设的生产方式是我国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我国住宅产业化正在进入全面推进的关键时期,应着力推动我国住宅工业化从“住宅建设的工业化阶段”向“住宅生产的工业化阶段”的转变工作。住宅产业化的核心是用工业化生产方式来建造住宅,住宅3工业化生产问题是制约我国住宅发展的关键环节。

从当前我国住宅工业化生产所面临的课题来看,当前住宅工业化关键技术研发与实践的中心工作是要解决好我国住宅工业化生产及技术的五大问题:

第一,加快健全我国住宅工业化生产的制度和技术机制;第二,大力促进住宅工业化的部品化工作;第三,重点引进开发先进住宅建设体系;第四,加强住宅工业化生产关键集成技术攻关;第五,积极促进我国集合住宅工业化生产的试点项目建设。在树立住宅生产工业化基本理念的正确认知前提下,抓好住宅工业化的住宅体系及集成技术的转型换代与技术创新的工作,通过住宅工业化生产的技术转型来促进我国住宅生产方式的根本转变。

令人欣喜的是,2009年12月,在北京召开的“中国住宅可持续发展与集成化、模数化国际研讨会”上,与会者在总结西方国家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具有21世纪中国特色的住宅建筑的发展模式以及工业化、标准化、模数化的对策,为我国住宅工业化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

(五)我国建筑工业化和住宅产业化发展面临的挑战

1住宅建设模式转型势在必行

住宅开发建设受到各种资源的制约,特别是土地等紧缺性资源的制约,同时,住宅的开发效率和品质成为了住宅建设发展的重中之重。这就要求建设者树立新的住宅发展理念,改变传统的住宅生产方式,大力推动住宅工业化。

2标准化和多样化之争的困扰

标准化是住宅产业化的基础,而模数协调则是标准化的重要内容。早在上世纪50年代末,我国已经开始对模数数列以及扩大模数展开了研究。到了上世纪60年代初,拟定了“建筑统一模数制”,并开始在全国房屋建造过程中推广实施。当时我国的建筑标准化和工业化已经发展到了相当的水平,和发达国家的发展水平相距甚小。尤其是在建筑构配件预制和安装方面,已经达到了较高水平。在上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建筑技术研究院根据国际标准化组织提出的模数协调TC95文件的原则,对我国1970年制定的文本进行了必要的修订和扩充,形成了GBJ2-86建筑模数协调统一标准。遗憾的是,在当时的基础上,我国的建筑工业化和模数化发展突然停滞不前,并且几乎被人们遗忘了。由于我国的模数协调原则的应用和实践,主要局限在房屋建筑的结构件及配件的预制与安装方面,对住宅产品、设备和设施开发、生产和安装方面缺少模数协调的应用和指导。尤其是不同行业建筑部品之间的模数协调性不交叉,导致了当时较为单一的模数化形式缺少对市场的应对能力,无法适应市场开放后住户的多种选择性和多样化需求。到目前为止,标准化和多样化之争一直还是我国住宅产业发展的焦点问题。

当前模数协调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完全可以满足市场化的多样性需求。日本建筑学会理事深尾精一认为,中国只要在推进过程中,注意收集住宅购买者的意见和建议,并根据这些市场反馈对方案进行不断的修改、设计,使产品得以改善,最终是可以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的。因此,强化我国模数协调编制和推广应用工作,将有利于推动我国的住宅产业发展找到突破口,从而发生质的飞跃。

3建筑结构形式的困惑

什么样的结构形式是我国未来建筑的主流结构呢?是钢结构、木结构,还是钢筋混凝土结构?现在,似乎公认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将成为我国建筑结构的主要形式。

但也有产业部门提出质疑,认为钢结构应成为主流结构。钢结构以其施工速度快、抗震性能好、结构安全度高等特点,在建筑中应用的优势日显突出。钢结构建筑的使用面积比钢筋混凝土结构增加面积4%以上,工期大大缩短,在工程建设中采用钢结构技术有利于建筑工业化生产,促进冶金、建材、装饰等行业的发展,促进防火、防腐、保温、墙材和整体厨卫产品与技术的提高。而且钢结构材料可以回收和再利用,既节能又环保,符合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但在我国,铁矿石资源对外依存度高达60%以上,而且国内外资源保障程度低,价格谈判异常艰难,严重地影响和制约着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成为其发展的顽症。若大量发展钢结构建筑,势必加剧对外进口钢材和进口铁矿石的依存度,进而加大我国建筑的建造成本。而且,由于钢结构耐火性能差,在美国“911”事件后,日本充分吸取其教训,在超高层建筑中已不再采用纯钢结构,而是广泛改用高标号钢筋混凝土结构。

关于木结构,也有专家学者提出应尽快研发复合木结构建筑。认为复合木结构不仅适用于大跨度的建筑,还可i适用于广大村镇建筑和二至三层的别墅中。与混凝土结构不同的是,复合木结构极具有人性化和生态环保的特点。.大量使用复合木结构,可减少对钢材、水泥、石子等建材的需求,这对资源是一种保护;同时,也为广大种植杨树等速生林的农民提供脱贫致富的新途径,可谓是一举多得。但认真分析后认为,木结构受到森林资源和速生林资源供应的制约较大,加上中国人均土地资源十分匮乏,人均占有耕地更少,城镇化和工业化用地需求迅猛增长,土地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在事关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上,我国采取了极为严厉的耕地红线控制(18亿亩)。因此,集约化高效利用城市土地和农村非耕地是唯一选择,城市建筑向空中发展,向高层发展将不可避免。因此,适应中低层房屋建筑的复合木结构不可能成为主流的、大宗的结构形式,至多是丰富了建筑结构新形式而已。4产业链协调问题

我国目前没有与市场经济相协调的住宅产业运行机制,单靠市场和学术界的推动是很难实现住宅产业化的。推进住宅产业化和标准化,将使住宅开发尽量做到实用、精制和高效率,提倡模数协调,逐步实现定制化方式生产,从而节约大量的资源、能源,提高住宅的生产效率和效益。

住宅产业化的发展需要政府、开发商、消费者以及建筑设计、施工、建材生产企业的共同努力,要打破常规,全面推广,快速推进,将我国的住宅产业化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六)实现我国建筑工业化的措施建议

建筑工业化,首先应从设计开始,从结构入手,建立新型结构体系,包括钢结构体系、预制装配式结构体系,要让大部分的建筑构件,包括成品、半成品,实行工厂化作业。

一是要建立新型结构体系,减少施工现场作业。结构体系应符合建筑工业化的发展方向。多层建筑应由传统的砖混结构向预制框架结构发展;高层及小高层建筑应由框架向剪力墙或钢结构方向发展;施工上应从现场浇筑向预制构件、装配式方向发展;建筑构件、成品、半成品应以工厂化生产制作为主。

二是要加快施工新技术的研发力度。主要是在模板、支撑及脚手架施工方向有所创新,减少施工现场的湿作业。在清水混凝土施工、新型模板支撑和悬挑脚手架有所突破;在新型围护结构体系上,大力发展和应用新型墙体材料。

三是要加快“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力度,减少施工现场于工操作。在积极推广建设部十项新技术的基础上,加快这十项新技术的转化和提升力度,其中包括提高部品件的装配化、施工机械化的能力。

应积极提倡预制装配式结构和新型多层装配式结构体系。采用预制钢筋混凝土柱,预制预应力混凝土梁、板,通过钢筋混凝土后浇部分将梁、板、柱及节点连成整体的框架结构体系。减少构件截面,减轻结构自重,便于工厂化作业和快速施工。

四是在建筑工业化过程中高度重视建筑工业化与新能源融合发展,建筑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自动控制和智能建筑融和发展。使得高品质住宅/建筑成为人与自然、建筑与自然、城市与环境和谐共生的桥梁。

(七)我国住宅建筑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趋势

从国际住宅建设科技发展趋势来看,高耐久性住宅研发和SI住宅及生产技术开发,是21世纪住宅建设和研发设计的两大发展方向。

SI住宅及建设生产技术体系既是当今住宅工业化发展的主流,也成为集合住宅的工业化生产技术的典范。近年来,住宅的寿命问题逐渐成为国家节能减排研究中所关注的热点话题,SI住宅及生产建设技术的开发也成为我国工业化住宅工程应用研发的焦点。

2008年,北京合金公寓项目是国家“十一五”课题的首个普适型“中小套型高集成度住宅”试点项目,它运用了具有我国自主研发和集成创新能力的“百年住居LC (Lifecycle Housing System)体系”的住宅通用体系,是采用住宅工业化集成技术生产和建造的全装修成品住宅。项目省地、节能、环保,延长了住宅的使用寿命;项目的居住适应性与技术体系,保证了住宅的居住性能;项目工业化的集成生产与建造方式,提升了住宅的综合品质。

建筑消耗大量能源,当前我国建筑业发展迅猛,把节能、绿色环保、生态技术应用于工程是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新型能源在建筑上的有效应用,不仅可以代替资源有限的传统能源,而且可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保护生态环境,它的开发和利用具有广阔的前景和深远的意义。我国具有丰富的新能源资源,目前在太阳能利用方面发展迅速,太阳能电池发电技术在建筑上大量使用,太阳能热水器的用量也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15年太阳能热水器的普及率将达到25%,太阳能发电系统的拥有量将达到320MW。另外像风能、地热能等方面的开发研制也取得了很大成就,预计新能源将在我国的建筑事业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二考察成果对我国建材工业“十二五”及中长期发展的启示

1关于结构调整的思路

推动“十二五”建材行业结构调整,重点在于产品结构调整和企业组织结构调整。而产品结构调整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品种和质量的调整,必须从全行业范围的广义上理解,即大力发展建材加工制品才是最大的产品结构调整方式,要从延伸原材料制造产品的加工链条开始,实现由粗加工、深加工、精加工到再加工的转变,进一步实现由原材料加工产品向集成化、部品化、多功能化产品系统的转变,实现由原材料产品供应商向集成式建筑部品及部品系统供应商的组织结构转变。

2关于建材加工制品业的发展方向

建材行业要为推动建筑工业化发展进行不懈努力,必须变被动适应建筑业发展为主动地推动建筑工业化发展,只有推动建筑工业化的发展,才能调整好、发展好建材加工制品业,从而推动行业自身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

(1)适应城市建筑向高层化方向发展的需要,大力发展高标号砼。发展高标号砼,既是提高预制构件质量可靠性、安全性,保证建筑工程结构质量的需要,也是引导建筑业和水泥制品深加工业朝着资源节约、能源节约、节能减排方向进行创新发展的需要。因此,要延伸水泥深加工产业链,加快发展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混凝土制品、预制构件等水泥深加工产品,适应建筑工业化发展对高性能混凝土、高品质预制构件、高标号特种水泥的需要。并积极发展砼集料、外加剂、灌注料等。开发砼再生利用技术。

(2)适应建筑节能和建筑新能源发展的要求,大力发展深加工玻璃,提高建筑节能与安全玻璃质量,积极发展电子玻璃、太阳能光伏玻璃等;

(3)适应建筑工业化大生产的要求,大力发展建筑墙体产业,实现由做砖到做墙体的根本转变;延伸各种板材加工链,发展复合多功能墙体板材,积极发展轻质、保温、隔热、隔声的绿色节能墙体材料和部品;

(4)适应建筑耐久性和高品质住宅要求,大力发展集成式部品。如沈阳远大企业集团的集成式多功能墙体产品等,海尔的整体厨房,TOTO的整体卫生间等。要积极发展门窗部品系统、整体厨房、整体卫生间、楼梯部品、屋面系统材料、楼宇智能控制系统等建筑产品和部品。

3关于建材行业节能减排与发展循环经济

提高建筑的耐久性和居住品质,最大限度地延长建筑物服务年限和使命寿命,提高生命周期全过程的节能效率,是建材行业的最大的节能减排方式。这也是从市场消费环节这一源头控制建材行业节能减排的有效途径。因城市规划不当、建筑施工质量低劣、人为毁损等导致建筑物短命而被迫拆除,其对资源、能源和建筑材料的浪费是惊人的,远不是通过建材行业自身节能减排所能弥补的。

4产业如何联动与协调发展

要建立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产业联动协调机制,促进建筑、建材业协调发展。

政府在产业规划和城市规划、政策导向、市场监管、金融、税收、优惠措施等方面加以规范和引导。特别是,要降低建筑产品准入门槛,加快应用标准、应用技术和应用规范的出台与设计衔接。组织对关键共性技术的攻关和新型建筑结构体系与部品技术的推广使用以及加快重点示范工程建设。鼓励大型开发企业依靠自主创新,进行建筑和住宅工业化体系探索和小区工程建设。建立产业协调发展扶持基金,支持工业化住宅建设和建筑部品开发与发展。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建筑设计为龙头,完善房地产开发商、建筑施工商、建筑设计商、建筑部品供应商之间的产业链关系。特别是要发挥建筑设计商的作用,及时调整部品供应商之间、部品与建筑商之间的关系,保证所用部品能满足建筑物性能要求。同时要发挥部品供应商的作用,向设计者提供设计技术说明和向施工者提供施工技术说明,甚至提供包括与周围部品的关系及安装连接的技术标准等。

结束语

篇4:工业经济运行的考察报告

2008年下半年特别是四季度,受国际金融危机等不利因素影响,中国工业经济面临不断加大的下行压力,部分行业、企业生产经营陷入困境。从今年前4个月经济运行情况看,工业增速呈现低位趋稳运行态势,部分地区和行业生产过快下滑势头初步得到遏制,企业应对危机影响、适应市场变化能力得到提高,工业整体运行朝着积极方向转化。

一、前4个月工业经济运行基本情况

(一)工业增速大幅下滑势头初步得到遏制。整体运行正朝着积极方向转化

今年1--4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5%,其中一季度增长5.1%,是过去15年来季度最低增长水平。从月度运行情况看,前两个月增长3.8%,处于去年下半年以来下滑的最低点;3、4两个月增速分别回升到8.3%和7.3%,均高于去年11、12月增长水平。前四个月运行情况表明,中央一系列“扩内需、保增长”的政策措施已初见成效,工业经济呈现出止跌回升的积极变化。

1、轻工业运行基本稳定,重工业由降转升

1--4月,轻、重工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7%和4.9%。轻、重工业增速经历了去年下半年以来的持续下滑,于今年前两个月分别跌至6.5%和2.7%的低点,随后出现程度不同的回升。3、4两个月,轻工业增速回升到8.5%和8.2%。重工业回升到8.3%和6.9%。从总体运行态势来看,轻工业主要受消费刚性需求拉动,下滑程度浅,生产形势相对稳定;重工业在经历了半年多的调整后,前期高价购进原材料基本得到消化,产品库存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加上原材料、燃料和动力购进价格下降,运行状况得到改善。

2、效益下滑状况有所改观,“两项资金”占用增幅回落

一季度,全国22个统计工业效益的省份规模以上工业合计实现利润3227亿元,同比下降32.2%,降幅比前两个月缩小7.3个百分点。3月末,22个省份工业应收帐款和产成品库存占用资金同比分别增长7%和10.4%,增幅比前两个月分别回落0.4个和3.6个百分点。效益状况的改善,将进一步缓解企业生产经营遇到的压力。

3、多数省份生产恢复加快,东部地区回升态势明显

4月份,全国21个省份工业增速比一季度有不同程度加快或降幅减缓。当月,东、中、西部地区工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6.7%、5.5%和12.7%,比一季度分别回升3个、0.3个和0.9个百分点。生产形势的较快恢复将为拉动全国工业增速平稳回升奠定良好基础。

4、调整出口退税率的政策作用显现

据海关统计,1--4月,我国外贸出口3374亿美元,同比下降20.5%;其中4月份出口919亿美元,下降22.6%,降幅比3月份加深5.4个百分点,按工作日平均计算,当月出口比3月份增长6.8%。去年下半年以来国家6次调高出口退税率的商品4月份出口合计487亿美元,同比下降18.6%,低于全国整体出口降幅4个百分点,出口值占当月全国出口总值的52.8%;按工作日平均计算,当月出口比3月份增长9.4%。

5、工业投资平稳增长,企业技术改造稳步推进

1--4月,全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0.5%,其中对工业的投资15698亿元,增长27.7%,占全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42.3%。在固定资产投资中,建筑安装工程投资和设备及工器具购置费用分别增长33.1%和31.1%。今年以来,固定资产投资的强劲增势,不仅形成对原材料工业和装备制造业的强大拉动作用,同时对工业直接投资的较快增长也将进一步增强工业发展后劲。

6、综合能耗水平下降,重点耗能企业能源利用效率提高

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4.89亿吨,同比下降6.2%,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74%;39个工业大类行业中,综合能源消费量下降的有29个,其中下降10%以上的有9个;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10.8%。重点耗能企业单位能耗指标继续降低,能源利用效率提高。

(二)扩大内需的政策效应逐步显现,部分行业在调整中企稳回升

1、原材料工业

1--4月,原材料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3%,其中4月份增长7%。主要行业中,冶金、有色、建材和化工行业分别增长1%、4%、12.8%和6.1%,四个行业增加值分别占全部工业增加值比重的10%、3.4%、5.2%和6.9%,合计占25.5%。

钢铁行业整体处于震荡调整之中。一季度全球粗钢产量同比下降22.8%,而我国在扩内需政策拉动下,市场供需状况有所改善,前四个月粗钢产量17067万吨,同比基本持平,3、4两个月日均产量均维持在145万吨/天。长材增长较快,板材相对疲软。受国际市场价格大幅下滑和国内市场供大于求影响,钢材价格总体处于低位波动,全行业整体处在亏损状态。1--4月,72家大中型生产企业盈亏相抵净亏损51.8亿元,其中4月份净亏损15亿元,亏损面近四成。

有色金属行业初步摆脱亏损困境。1--4月,10种有色金属产量733万吨,同比下降6.5%。在国家扩大内需,实施产业调整振兴等政策措施作用下,主要有色金属价格震荡回升,行业效益状况好转。1--4月,71户重点联系企业盈亏相抵净亏损4.9亿元,其中3、4月分别盈利17.3亿元和16.5亿元,铜企业已扭亏为盈,其他金属品种也呈现减亏态势。

建材行业表现出良好的增长势头。在基础设施建设拉动下,今年以来水泥生产一直保持较快增长。1--4月,全国水泥产量42891万吨,同比增长13%。平板玻璃生产相对低迷。前4个月,水泥价格总体仍处在下行区间,但高于去年同期水平;平板玻璃价格在经历7个月连续回落下,3、4两个月已有所回升。

化工行业呈现企稳回升态势。4月份,化工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6%,已连续两个月保持在10%以上的增速;在重点监测的30种主要化工产品中,超过七成产品生产增速快于一季度(包括部分产品降幅趋缓)。4月份,多数化工产品价格延续了前两个月的上涨态势。

2、装备工业

受政策利好和市场需求拉动,装备工业呈现恢复性增长趋势。1-4月,装备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3%;3、4月份分别增长10.1%和9.7%。装备工业在全部工业增加值中所占的比重为18.7%。

汽车产销增势强劲。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1--4月,生产汽车372.3万辆,销售汽车383.2万辆,同比分别增长6.4%和9.4%;其中4月份生产115.7万辆,销售115.3万辆,分别增长17.9%和25%,产、销量连续两个月保持在100万辆以上。得益于1.6升及以下乘用车购置费减半政策,1--4月,销售1.6升及以下乘用车200.6万辆,同

比增长30.4%。中高排量轿车出现回暖迹象。产销形势好转带来行业效益上升,一季度19家重点汽车生产企业(营业收入约占全行业的50%左右)盈亏相抵实现利润108亿元,同比下降48.8%,降幅比前两个月缩小11个百分点。

农机下乡进程加快。据农业部统计,截至4月30日,中央财政已下达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100亿元,实际已补贴购机农户122万户、资金61.6亿元,补贴农机具132万台(套)。在市场需求拉动下,1--4月,大、中型拖拉机生产分别增长50%和33,2%,农作物收获机械和场上作业机械分别增长33%和25.8%。

专用设备受投资拉动生产加快。1--4月,在全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对化学原料及制品业、印刷业、铁路运输业的投资同比分别增长34.1%、19.8%和94.2%。在投资大幅增长的拉动下,炼油及化工生产专用设备产量同比增长25.6%,印刷专用设备产量增长21.9%,铁路客车产量增长1.68倍。

工程机械产销形势好转。进入3月份以来,随着国内各类工程项目大规模开工建设,工程机械需求有较明显回升,内销形势好于出口。一季度,累计销售挖掘机24027台、装载机31375台,其中3月份分别销售13314台、16792台,占一季度销量的一半以上;其中3月份分别销售800余台和3000余台。4月份,起重机日均产量比3月份增长4.1%,装载机、输送机、挖掘机、压实机械增幅在12.6--50.6%。

机床行业处于调整期。1--4月,金属切削机床、金属成形机床产量分别下降20.5%和20.2%,其中数控金属切削机床、数控金属成形机床分别下降18.7%和8.3%,机床行业整体仍处于下滑状态。从4月份生产情况看,尽管金属切削机床和成形机床产量同比下降21%和34%,按日均计算当月产量分别比3月份增长5.1%和17.7%。

3、消费品工业

国内市场平稳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外需不足、出口下滑的影响,消费品工业运行相对稳定,对促进工业平稳回升发挥了积极作用。1--4月,消费品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其中3、4两个月增长9.8%和9.2%。

轻工、纺织行业运行态势较为平稳。在国际市场萎缩、出口受阻的不利形势下,轻工、纺织行业立足国内市场,整体运行保持稳定回升的良好态势。4月份,轻工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8%,比3月份又加快0.4个百分点,其中农副食品加工、食品制造和饮料制造当月增速达到13.2--19.2%。3、4两个月,纺织行业增速均超过8%,并高于去年四季度各月水平,其中服装及鞋帽制造达到10%的增长水平。

轻纺产品出口降幅扩大趋势减缓。1--4月,轻工、纺织行业出口交货值同比分别下降10.9%和8.4%,下降幅度分别小于整体工业出口降幅4.8个和7.4个百分点。从月度出口交货值增速变动情况看,3、4两个月轻纺产品出口降速扩大的趋势已初步得一遏制。

“家电下乡”等扩大消费政策效应正逐步显现。1--4月,重点统计的14种主要家电产品中,同比增长的有8种,其中电冰箱、电饭锅分别增长7%和8.1%,饮水机、燃气灶具分别增长22%和20.3%。4月份,14种主要家电产品日均产量比3月份增长的有10种,其中增速超过10%的有8种。另据商务部统计,1--4月,累计销售下乡家电产品446万台,销售金额达到68亿元。

4、电子制造业

由于外向程度高(前四个月出口交货值占行业销售产值的比重为64.2%),电子制造业是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冲击程度最大的行业之一,目前总体上处于低位调整阶段。1--4月,电子制造业增加值同比下降3.7%,3、4月份由降转升,分别增长1.2%和1.1%,但回升的前景仍不明朗。

出口下滑态势未有根本性改观。据海关统计,1--4月,电子信息产品出口1207亿美元,同比下降24.1%;其中4月份下降22.9%,降幅比3月份扩大0.8个百分点。

国内市场增势较好。1--4月,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内销产值增长5.1%,其中4月份增长11.4%,比上月回升0.9个百分点。受电信业3G投资拉动,4月份,通信设备制造业内销增长9.5%,其中交换设备行业增长79%。但国内市场增势对扭转行业下滑的作用有限。

多数产品生产仍在下滑。4月份,重点监测的55种产品产量同比下降的有37种,占总数的673%;增速比上月回落或降幅扩大的有33种,占总数的60%。当月,手机、微型计算机设备产量分别由上月增长1.2%和15.4%转为下降9.3%和5%,数字程控交换机产量由上月增长20.5%转为下降9.7%。

5、能源供需

1--4月,全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78443万吨,同比增长6.6%,其中4月份增长7.3%。

煤、电供求较为宽松。1--4月,全国原煤产量82780万吨,同比增长6.8%,其中4月份增长7.9%。煤炭出口934万吨,下降36%;进口2275万吨,增长55.7%。由于电力、钢铁等主要用煤行业需求下滑,一些大矿采取了限产措施,4月份煤炭价格小幅回升,港口存煤减少较多。

1--4月,全国发电设备累计平均利用小时为1354小时,比去年同期降低202小时。其中,火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为1468小时,同比降低238小时;水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为854小时,同比上升18小时。

石油供应基本平稳。1--4月,全国原油产量6175万吨,同比下降0.9%;原油进口量5707万吨,增长4.5%;原油加工量11172万吨,下降1.8%,其中汽油、柴油产量分别增长10.1%和1.9%。国际油价振荡上行。4月份,布伦特原油月度平均价为50.42美元/桶,比上月上涨6美元/桶,比去年年底上涨10美元/桶。

二、影响当前工业运行的主要问题

前4个月,我国工业运行出现了一些积极的变化,但整体形势依然严峻,影响工业运行的不确定因素还比较多,回升的基础还不牢固。

一是国际金融危机蔓延加深,外部需求持续萎缩。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后,各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经济振兴措施,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是,这些措施难以在短期内使经济摆脱衰退。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经济难以独善其身,外需不足特别是发达国家市场萎缩仍将是未来我国工业出口面临的最大困难,工业下行风险加大。

二是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严重,短期内难以解决。近些年,部分行业、地区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突出,导致产能过剩,在外部需求大幅萎缩的情况下,这一问题表现得更加突出。2008年底,我国钢铁产能年已达到6.6亿吨,占到世界钢铁产能的近一半,预计今年供需平衡量不足5亿吨,产能过

剩逾亿吨。4月末,全国26个大中城市5类钢材库存总量达到947万吨,同比增长17.3%。电解铝生产能力放空40%左右。解决产能过剩问题既涉及到企业层面,又涉及到社会层面,在职工安置、债务处理、企业转产等方面机制尚不完善,因此将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

三是企业经营环境有待进一步的改善。扭转当前工业增速下滑,企业是关键。目前,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在信贷规模大幅增加的情况下,中小企业授信额度总体偏小。国家减轻企业经营负担的政策在一些地方尚未落实到位,部分企业反映,税费负担仍然较重,乱摊派、乱收费的问题依然存在。

四是利润下滑导致企业投资能力不足。一季度,工业利润仍呈大幅下滑的局面,企业亏损面达1/4,39个工业大类行业中有21个行业效益状况比前两个月恶化。经营效益滑坡,不仅影响企业投融资能力,而且影响社会资本向工业领域流入。

三、近期工业经济走势及政策措施建议

二季度,工业经济将继续保持今年以来积极向好的运行态势,预计工业增速可能达到8%左右。下半年,随着国家“扩内需、保增长”各项措施逐步到位,工业增速会进一步回升,并达到10%以上的增长水平。

为实现工业经济的平稳运行,完成全年各项目标任务,建议当前要着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坚持把扩大内需作为扭转增速下滑的主要途径

尽快扭转工业增速下滑是当前工业经济运行的首要目标。要充分发挥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对稳定工业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扩大内需、拉动消费的政策措施。继续落实好家电下乡、农机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政策,着力解决“三下乡”过程中的售后服务不到位等突出问题,引导企业努力开发适合农村市场需求的产品。研究推动其他工业品下乡的相关政策措施,进一步开拓农村市场。要为加快启动民间投资创造更为宽松的政策环境,形成政府投资拉动与民间投资跟进的良性互动。积极推动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充分发挥房地产市场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二)坚持把调整结构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要正确处理好保增长与调结构的关系,认真实施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大力推进企业技术改造,加快转变工业发展方式,不断形成新的增长点。以技术改造为抓手,以产业升级为目标,加快推进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推进跨地区、跨行业兼并重组,支持优势企业并购落后企业和困难企业。建立健全淘汰落后产能的退出机制,严格控制低水平重复建设,防止落后产能死灰复燃。支持发展研发设计、技术咨询、现代物流、融资信贷等工业服务业,促进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发展。

(三)坚持把推进改革作为改善发展环境的体制保障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既有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也有长期积累的制约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体制性、结构性障碍。要加快推进重点领域改革,着力解决工业发展中体制性障碍,进一步提高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能力。要把当前企业反映的突出问题作为改革的切入点,建立公平的竞争环境,支持非公经济和中小企业加快发展。要进一步创新企业融资模式,通过设立小额贷款公司等方式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要进一步完善规范的税费征收和监管机制,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四)坚持把稳定出口作为促进工业增长的重要举措

篇5:工业经济运行的考察报告

为学习借鉴四川广汉市在发展工业经济方面的先进做法和经验,为我县进一步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延伸煤化工产业链、科学编制工业经济“十二五”发展规划提供有益的启示,2010年3月21日至28日,由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杨建发同志带队,县经贸局、发展和改革局、工业园区管委会等部门相关人员及千山公司、阿庐旅游食品有限公司等企业负责人组成的泸西县工业经济考察团,赴四川省广汉市和云天化集团(重庆市、云南水富县)学习考察。考察团先后考察了云天化集团、广汉市经济开发区和四川宏华石油设备有限公司、四川蜀中制药有限公司、益油(广汉)粮油饲料有限公司、广汉三星铝业有限公司,听取了广汉市政府、相关企业及云天化集团的情况介绍。

本次考察时间紧、内容丰富、任务具体,考察团全体成员认真学习考察、广泛交流、深入思考,收获颇丰。通过考察,进一步认识了差距,增强了紧迫感和责任感;开拓了视野,提高了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认识;转变了观念,逐步理清了加快工业产业发展的思路,达到了考察的预期目的。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考察的基本情况

(一)聚甲醛项目基本情况

云天化集团的聚甲醛生产线有两条,一条在云南省水富县,规模为年产3万吨;另一条在重庆市,规模为年产6万吨。考察团主要考察了云天化集团在重庆长寿设立的分公司。该企业位于重庆市长寿化工园区,占地296亩,主要从事聚甲醛产品生产、销售,企业成立了聚甲醛生产、应用的研发机构。6万吨∕年聚甲醛项目于2007年4月开工建设,引进波兰ZAT公司生产技术,具有设计先进、工艺成熟、生产能耗低、安全环保、起点高等优点,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方向,属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化学工业项目。项目分三期建设,目前已完成二期工程,具备年产4万吨聚甲醛的生产能力,年产值20亿元左右。

(二)广汉市经济开发区的基本情况

四川省广汉市位于“天府之国”腹心,自古就为“益州门户”。全市幅员面积538平方公里,总人口50万。广汉市工业经济发达,工业以非公有制企业和中小企业为主体,形成了机械、医药、化工、轻纺、食品、物流为主的优势产业集群。连续多年跻身四川省“十强县”之列。2009年全县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44户,完成工业总产值302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85.3亿元。

广汉市经济开发区于1991年经四川省委、省政府批准成立,是国家发改委确定的四川省38个省级开发区之一,现建成面积8平方公里。截至2009年底,入区企业423户,其中工业企业279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5户;实现工业产值202亿元、利税24.8亿元。整个开发区完成了“七通一平”,建成了学校、休闲广场、商场、星级酒店等配套设施,园区功能较为完善。

(三)广汉4户工业企业基本情况

四川宏华石油设备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石油开采设备研究、设计、制造和服务的企业,企业在香港挂牌上市。主要产品包括钻深1000至7000米的直流驱动钻机交流变频钻机,机械驱动钻机等。公司有较强的科研队伍,科研人员达200余人。产品三分之二以上出口,主要出口美国、加拿大、中东、中亚等国家和地区,年创产值58亿元。公司分别在美国、俄罗斯、中东等地建立了分公司。

四川蜀中制药有限公司地处广汉市经济开发区,成立于1999年,是一家集科研、生产、销售于一体,市场销售网络遍及全国的现代化制药企业集团,年销售额近20亿元,上缴税金5600万元。

益油(广汉)粮油饲料有限公司是由国有企业改制后引进合作伙伴组织的现代化粮油生产企业,主要产品为金鱼食用油及饲料,年产值30余亿元。

四川广汉三星铝业有限公司是一户生产铝型材的现代化企业,年生产铝型材2000吨,产值3亿元。

二、广汉市发展工业经济的主要做法和先进经验

(一)明确发展战略,搞好产业规划布局。20多年前,广汉市委、市政府就确立了工业兴市的发展战略。为组织实施好这一战略,广汉市专门搭建了领导班子和工作机构,对全市产业现状、基础条件、布局特点等进行研究分析,充分了解和分析了周边区域发展的情况,制定出台了《广汉市产业发展布局规划指导意见》。同时聘请专业机构,围绕主导产业,坚持关联发展、成链发展、集约发展、合作发展的原则,在整个经济开发区,规划了石油机械工业园,医药食品工业园、高铁工业园等。按照规划的发展思路,稳步推进各产业发展。

(二)多方筹措资金,抓好开发区基础建设。广汉市经济开发区按照“一年打基础,两年见雏形,三年出形象”的目标,举全市之力,聚全市之智,开启多元投资渠道,努力加大投入,集中力量抓好开发区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开发区的档次和承载能力。一是利用政府土地收益,集中财力,为开发区建设与发展提供资金保障,累计投入11.81亿元。二是整合原有多家国资公司,成立广鑫投资公司,为开发区建设提供投资和融资担保,争取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贷款6.51亿元。三是以市场换投资,整合自来水、电力、天然气等生产要素供给入区企业,投入配套资金1.18亿元。从2006年以来,累计投入达19.5亿元,使经济开发区各项功能逐步得到完善。

(三)坚持突出特色,走聚约化关联化发展路子。在产业发展和布局上,广汉市始终坚持走集约化和关联化发展路子。一是突出产业特色,注重产业链条完整发展。在重点产业发展上,大力引进石油机械、医药食品等特色产业项目,培育“专、精、特、优”的企业群体,尽快形成配套优势。2006年以来,引进的特色产业项目占全部承接产业转移项目的85%以上。针对产业链条中的弱链、缺链环节,外引内联,通过扩能、升级、延伸、入链,快速推动产业扩张,形成关联度高的产业集群和产业联盟。目前,开发区以宏华公司为龙头,集聚了石油装备机械制造及配套企业近100户,覆盖了井架、底座、顶驱、泥浆泵、绞车、井口、钻头等领域,成为全国三大石油钻机生产基地之一。二是加快企业技术进步,推动产业层次升级。

2006年以来,广汉市累计完成技术创新投入15亿元,完成技术改造投入43亿元,拥有中国名牌产品3个、中国驰名商标2个、国家免检产品1个、省认定企业技术中心5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6家,建成了西南地区最大的油脂加工生产基地、四川省最大的铝型材加工基地和四川省医药产业集聚度最高的县级区域之一。

(四)突出招商实效,注重招大商招强商。广汉市多年来坚持“不符合产业布局规划的不引进,达不到投资强度和亩产税收要求的项目不引进,不能产生较大带动作用的项目不引进”的“三不引进”原则,着力招大、招强、招品牌,努力提高招商引资质量。一是每年都举行大规模、高频率的对外招商活动,瞄准经济发达地方,盯住重点项目和重点客商,努力提高项目签约履约率和资金到位率。2006年以来,开发区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年均约15亿元。二是将用地指标、资金扶持等政府可控资源向经济开发区集中,鼓励支持新建企业和按城市规划需要搬迁的企业进入经济开发区。截止目前80%的新增用地指标、75%的技术改造补贴资金、85%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都安排在经济开发区,单位土地平均投资强度从58万元/亩提高到102万元/亩,开发区经济规模占全市的比重达到70%以上。

(五)全心优化服务,扶持企业加快发展。广汉市在工业经济发展上,不仅建立了“一站式”服务体系,推行“首问责任制”、“倒查追究制”和“限时办结制”等制度,在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上也有好的举措。一是市政府和有关部门每年都组织召开银企见面会,推荐优质信贷项目,促进银企合作,吸引了深圳发展银行、中信银行等一批外地金融机构到经济开发区开展信贷投放业务,每年帮助企业落实贷款28亿元以上。成立了会员制担保公司2家,为企业担保贷款4.63亿元。二是不折不扣地落实各级扶持企业的优惠政策,积极挖掘激励企业发展的政策空间,努力打造企业发展“政策洼地”和“投资福地”。先后出台了15个扶持企业的政策文件,对企业销售上台阶,税收上台阶,挂牌上市,获得国家、省认定技术中心,获得名牌产品、驰名商标等给予重奖,单项最高奖励金额达300万元

三、对我县工业经济发展的建议

通过此次学习、考察使我们开扩了视野,得到了一些启示。借鉴重庆长寿和四川省广汉发展工业经济的经验及做法,结合我县的实际情况,提出如下建议。

(一)统一思想认识,坚定不移走工业强县的路子

从广汉市近年来的发展情况,可以明显看到工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就泸西近年来的实践也表明,经济要保持持续、快速的增长,实现跨越式新发展,就必须坚定不移地走工业强县的发展路子。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思想必须进一步解放,信心必须更加坚定。首先,在思想上要认识到大力发展工业是关系泸西今后兴衰成败的大事,在全县范围内应该进一步掀起学工业、谈工业、干工业的热潮,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其次,要进一步破除一些阻碍发展的思想认识。各级各部门要牢固树立全县一盘棋的意识,按照县委、县政府的统一安排和部署,落实好工业强县战略。要树立敢想敢干,勇于“变无为有”的思想,正确处理好现行体制、政策和产业发展的矛盾,用好、用活政策,过好“黄线”。广汉市的做法还给了我们这样一个启示:把当地资源条件作为工业发展惟一的决定性因素同样是一种误区思想。云天化集团重庆分公司和四川广汉三星铝业有限公司,在当地并没有所需原料,企业却依靠科学管理、技术进步,整合市场资源,做强做大了产业。第三,要树立和强化项目带动意识。工业经济要大发展就必须有产业的形成,就必须有项目的落实、必须有企业的的入驻和诞生。今后应大力提倡研究项目、落实项目、服务项目的实干精神。

(二)立足自身优势,着力发展特色工业产业

1.依托煤炭资源优势,做强做大煤化产业。我县有储量可观的煤炭资源,且属于优质煤种,这是我们发展工业的一个重要有利要素。2009年我县的工业总产值接近30个亿,来自煤化产业的产值比重超过60%。如何谋划好煤化工产业的发展,是当前我县工业经济发展的头等大事。目前我县95万吨煤焦化项目已建成投产,由甲醇转化为甲醛再转化为聚甲醛的思路基本确定,煤化工产业的开发建设已经具备了较好的条件,应该抓住机遇,全力做大做强。首先,要抓好在建项目的建设。目前6万吨∕年聚甲醛项目已签订投资协议,完成了征地工作,要力争尽快开工建设,以抢先占领市场和资源。聚甲醛项目的提早建成,不仅可以消化企业自产的甲醇,提高煤资源的附加值,更有利于吸收和消化周边师宗、弥勒和陆良等县生产出的甲醇,抢先占领市场。其次,要加大科技研发力度,增强发展后劲。煤化产业从机焦生产到聚甲醛的合成,是煤化工业向精细化学工业的转变,特别是聚甲醛的生产技术属于高新技术领域,国际先进的生产技术控制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且对中国实行高度封锁、保密。加强对煤化产业及聚甲醛下游产业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应该加大对煤化产业,特别是要加大对聚甲醛经济价值、生产技术下游产业开发和市场情况的研发力度,以增强发展后劲。

2.依托气候优势,发展风力和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目前我县水电资源已基本开发完,而风力和太阳能光伏发电又有了良好开端,发展潜力大。现在东山风力发电一期工程已经开工,县政府与中国水电技术顾问集团昆明勘测设计院签订了风力和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开发的框架性协议。下步应该继续加快前期工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强化相关服务工作,引进具有投资实力的企业,推动泸西电力产业建设和发展实现新的突破。应加强对东山风力发电项目一期工程的协调服务,帮助企业切实加快工程建设进度,协调解决好建设中出现的问题,确保按期完工。同时积极配合尽快落实东山风力发电项目二、三期工程的投资主体,力争尽快开工建设。在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开发上,要协调企业把技术研究和引进投资合作的关系处理好,促进项目尽快实施。

3.依托非煤矿产资源,发展建筑建材产业。我县建筑建材产业多年以来都是以水泥生产、烧制砖及简单的初石加工为主。今年2条原有的水泥生产线将要淘汰停产,中枢镇水泥厂新的生产线将投产。以水泥为主、结构单一仍然是困绕我县建筑建材产业发展壮大的主要问题。应该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加快研发新

项目,建设新的建筑建材产业。具体来说,就是两家现有的水泥生产企业,应在政府职能部门的指导、帮助下,积极探索可行的合作方式,把将要停产的厂房改为粉磨站,把水泥生产的实际产量进一步扩大。在石材加工和新型建筑材料发展上,要加大招商和扶持力度,大力扶持免烧砖等项目的发展,逐步淘汰红砖和岩页砖生产线。

4.依托生物资源,做强生物制药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我县的生物资源开发和农产品加工有一定基础,但规模小,开发深度不够。生物资源产业目前还没有一个国药准字号的产品,未形成强有力的带动作用。现在千山公司已经完成了GMP生产车间论证,森菊公司已经渡过最艰难的时期。在今后的发展中,应加快转变观念,积极走出去、引进来,在双赢的原则下,积极寻找合作伙伴,迅速发展壮大企业,切实提升产业开发能力。这次考察中我们看到蜀中制药有限公司,从1999年成立至今,仅用了12年的时间,就成为一家市场销售网络遍及全国的现代化制药企业集团,年销售额近20亿元。这家企业最重要的成功经验就是有良好的合作伙伴,有适应市场的经营方针,并不是它拥有多少中药材种植基地资源。在农产品加工上,企业应该有效整合和利用好有限的市场和种养殖资源,减少不必要的恶性竞争。无论是高原梨、荞系列还是火腿加工企业,都应该按统一的地方标准生产出高品质的产品,共同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名牌产品。

(三)抓好园区规划建设,吸引更多项目入园

一是进一步完善园区规划,科学合理地布局园区产业。适当调整扩大园区面积到16至20平方公里左右,把一些不连结成片的范围考虑纳入园区规划。借鉴重庆长寿地区和四川省广汉市经济开发区的经验,建议把园区规划为“一区多园”,大制可分为煤化工业园、电力工业园、生物制药工业园、食品加工园、建筑建材园、电子电器工业园、陶瓷工业园,在产业发展和布局上尽可能考虑得长远一点。

二是强化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增强园区承载能力。继续加大投入,完善园区各类基础设施,认真解决好土地和水、电、路等基础性的问题,切实增加园区的吸引力。重庆长寿化工园区和四川省广汉市经济开发区做到了“七通一平”,这是我县在园区建设上最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三是加大招商力度,增强园区实力。宏华石油设备有限公司是广汉经济开发区内的大企业,它入园后随之招引和孵化出了与其有产业关联的100多家企业进入园区,形成园区内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条。我们应该借鉴这一经验,以大为焦化为龙头,在煤化工园区内,招引配套产业项目。同时根据整个园区产业发展和布局需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引进项目和企业,增加园区经济总量。

(四)强化要素保障,积极优化发展环境

切实做好协调、服务工作,千方百计为企业排忧解难。一方面要积极搭建好融资平台,帮助企业多渠道融资。积极组织银企见面,推进优质信贷项目,吸引外地金融机构到我县开办业务,同时要积极想办法建立担保机构,帮助企业解决担保难的问题。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企业规范和加强自身管理,提高经营水平和信用度,让更多的老板成长为企业家。要认真落实各项政策扶持,不折不扣地让企业享受到优惠政策。

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对工业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加强技术和经营管理方面的人才引进和培养,为工业产业提供适应发展需要的人才保障。要进一步加强对工业经济运行的监测分析、产业布局研究、产业政策执行、项目储备研发和扶持引导企业等方面的工作,进一步做好园区管理、协调、服务等工作,加强项目招引、协调解困等方面的工作,切实当好入园企业的“勤务员”。

(五)强化项目储备工作,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篇6:工业经济运行的考察报告

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赴德国、法国企业技术创新考察团考察报告

为了充分了解和借鉴欧洲发达的工业化国家企业技术创新的基本做法和成功经验,加强政府部门和骨干企业在企业技术创新领域与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加快推进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促进工业经济在新国际环境下健康快速发展,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在全国新技术开发推广协作网的协助下,组织了部分省市经贸委和大型企业集团负责技术创新工作的25名同志,于XX年9月18日至10月3日,赴德国和法国进行考察。组织单位对整个考察活动作了周密的安排,拟定了具体的考察提纲,确定了企业级研究与开发体系建设为本次考察的主题,有针对性地联系了德国工业联合会、法国达索系统公司等6家相关社会机构和大中型企业作为主要考察对象。考察团的全体成员本着虚心学习、认真思索、重在交流的态度,积极参加每次考察活动,其认真、严谨、充满热情的工作精神及对相关业务和专业知识的深入了解,给外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本次考察活动顺利结束,圆满完成了预定的各项任务,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考察活动基本情况

根据考察内容的安排,考察团重点访问了德国工业协会,考察了德国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奔驰汽车公司)、BASF公司、P+S国际公司、DLZE公司和法国达索系统公司。通过双方情况介绍、被考察单位的专题报告、考察团成员提问及相互交流、专题座谈、研发与生产现场参观等方式,使我们对欧洲主要工业国家的行业协会、技术服务机构和典型类型企业的运作模式、发挥的作用、主要特色等,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

1、德国工业联合会(BDI)

德国工业联合会是德国工业界最大的社团组织,是连接德国政府和工业企业间的桥梁,尤其是与德国大中型企业有着密切的联系。德国工业协会为中德工业界技术合作与交流作了大量的工作,本次在德国的考察活动,也是由协会安排的。

九月十九日,德国工业协会负责人在柏林热情接待了考察团的全体成员,并由负责协会有关法律、资产和专利事务的菲根女士作了关于德国企业技术专利的专题报告。在德国,专利申请和专利保护已成为热门话题,得到了政府和工业协会的高度重视。从观念上看,德国政府推动企业专利的目的,其一是奖励企业技术发明,其二是为了促进企业技术进步。专利是对技术发明者(企业或个人)的一种奖励措施,是保护发明权被他人非法盗用。同时,专利作为可立即投入生产的技术(不能仅仅是一种理论),应具有独创性、实用性和新颖性,可为其他企业使用,以促进全社会的技术进步,但必须花钱。在专利申请方面,德国具有较完备的组织体系,企业可在德国、欧洲和国际上申请专利。德国在慕尼黑设在专利局,工业企业每年申请约有5至6万件,集中在汽车、电子等领域,其中,西门子公司是德国专利最多的企业,约万件。欧盟对企业专利也十分重视,欧洲专利局成立有13年,在荷兰海牙等地设有专门的审查机构。德国公司每年有2至3万年直接在欧洲申请,企业还可在欧洲的某几个国家申请,通过后在相应国家生效。国际上有120多个国家签字认同的相关国际专利协议,其中包括德国和中国。德国企业对申请国际专利很积极,可通过国家有关机构直接向国际申请。在专利申请改革方面,为了简化程序,缩短时间,减少费用(德国企业在欧洲申请专利费用较高,约5万欧元,而美国、日本只有1~万元),德国和欧盟正在进行专利申请及保护方面的改革和完善,欧盟有望在XX年前出台统一的欧洲专利法规。

在报告后的座谈中,双方就两国专利申请程序、保护措施、法制建设、政府及协会的作用等方面,进行广泛的交流和热烈的讨论,同时也反映出两国在观念、政策等方面的差异,提出了一些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2、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DaimlerChrysler)

九月23日,考察团应邀访问了总部位于德国南部工业重镇斯图加特(Stuttgart)市的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即著名的奔驰汽车公司),由公司机械系统研发部经理ThomasHirth和负责东北亚市场开发与项目部总经理蒋仁才博士较完整地介绍了奔驰公司的发展情况、技术研发机构和项目组织模式等,详细回答了考察团成员所关心的问题,并进行了十分友好的交流和热烈的讨论。

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是由梅塞德斯汽车集团、克莱斯勒集团(尽管两公司合并,但克莱斯勒公司的那部分仍作为一个单独的业务部分)、商业用汽车部分、服务部分、其他业务活动部门、战略伙伴等部分组成,XX年销售收入为1600亿欧元,其中汽车及其相关的服务收入占99%,是德国三大汽车公司之一。

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十分重视技术研发,“技术和创新领域

中的领

位(leadershipintechnologyandinnovation)”是公司经营策略四个主要方面之一。公司现有员工36万人(包括全球各公司),而在德国的总公司的研究人员和科研管理人员为XX人。XX年研发投入为80亿欧元,占销售收入的%。公司的便是在公司的研究部门主要包括:车身和动力研究部门、电器和机械研究部门、信息和通讯研究部门和公司环境管理部门。研究部门的主要任务是:

1、跟踪(monitoring),跟踪当今世界上与公司业务有关的先进技术,跟踪竞争对手的技术进展;

2、技

究(appliedresearch/feasibility),针对各大专院校、研究机构的基础性研究进行分析,判断哪些是有应用价值的,可转化为实用技术的;

3、应用技术的发展(applicationdevelopment),对于有应用价值的技术进行研究、开发,并与开发部门一起把该技术最终应用到实际生产中去;

4、服务(service),对应用的新技术进行服务。

公司在具体的科研管理程序上,有如下几个特点:

(1)、公司的研发计划由各研究部门自行提出,在公司董事会上进行评审,一旦通过,即纳入公司财政预算,研究经费由董事会进行分拨;(2)、研究部门研究经费中的50%是通过本部门提项目计划,由董事会分拨的,另外的50%经费是从开发部门的经费预算中获得,这样确保了该项技术的研究最终将应用的实际生产中去,而不是仅局限于实验室;(3)、研究部门与开发部门通过项目、预算等来联系起来,研究人员和开发人员都包含在每个研究小组中,共同确定该技术是否与生产有关。在项目开始阶段,一般由研究部门的人员作为项目的负责人员,待项目进行到一定阶段,项目研究的指标达到了预定的目标,经过评审后,项目转由开发部门的人员负责,双方共同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最终把该项技术完全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去;(4)、公司研究部门与大专院校在研究方向上有较明确的分工。大专院校主要进行的是基础性研究,而公司研究部门主要进行的是应用性研究,当然,在各自的研究过程中,技术上可能会出现交叉。大专院校的科研经费是由国家拨给,公司有时会提供部分经费,但也是少量的;(5)、在与大专院校的合作过程中,知识产权视各个项目具体情况在合作前由双方约定,有的拥有完全产权,有的共同拥有产权,有的只拥有一小部分产权;(6)、在科研人员的激励方面,他们是按照公司的整个激励体系来对科研人员进行激励的,并没有单独设计一套激励体系。对科研人员除了物质方面的激励外,主要是精神方面的激励,激发他们创造的动力,让他们感到,自己的发明创造、研究能够被戴姆勒-克莱斯勒这样著名的公司使用,是一种无上的光荣。

3、德国BASF公司

德国BASF公司成立于1865年,开始主要从事染料、人工合成材料的生产,通过技术创新,公司发展为具有5大类产品(主要以石油、天燃气为原料的各种有机、无机化工产品或中间体)的世界最大的化学工业公司之一。XX年公司销售收入达到320亿,属世界500强企业。

公司以技术创新为基石,重点考虑竞争对手情况和市场需求,大力推进企业技术研究开发。公司设有三大研发机构,另外还有众多的将技术成果转化为产品的部门。公司每年用于研发的投入10~12亿欧元,约占销售收入的%。公司研发投入的分布主要在四个方向:用于新技术、新产品开发约占36%;对现有技术和产品的改进约占22%;对现有工艺改进约占32%;实施新方法、新工艺约占10%。BASF公司技术创新管理模式在德国大型企业中具有代表性。项目的提出采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方式,公司根据战略发展需要,提出并下达相关的研发课题,而更多是由下属部门或公司根据竞争对手和市场情况提出,构成整个公司的项目计划,遇到困难或成果应用不上时,由公司决策层决定课题是否进行下去。项目经费也主要由下属部门或公司投入,项目成败也由其负责。

作为国际性的大公司,BASF公司除自身有较完整的研发机构外,还十分注重同大学、研究机构和其它企业合作开发,仅在欧洲就有800多个合作伙伴,在亚洲也有30多个,从而大大增强了公司的创新能力,使其一直处于世界化工技术的前列,而且不断开拓生物化学等新的技术领域。

BASF公司同中国的合作有了良好的开端,如与同济大学合作研究化学废水处理技术,在上海也有合作生产项目,在南京的扬子乙稀项目已投资30亿美元,XX年在中国研究性投入万美元。这次考察团的到访,BASF公司非常重视,公司负责人表示对中国市场充满信心,计划到XX年,公司70%的营业收入来自于中国或亚洲市场。

4、达索系统公司(DASSAULTSYSTEMES)

9月30日,考察团兴致勃勃地考察了位于巴黎塞纳河畔的法国达索系统公司,受到公司十分热情的接待。CATIA软件设计者、达索系统公司创始人佛朗西斯.贝尔纳(FrancisBetrnard)先生亲自为考察团介绍达索公司的发展情况、主要产品和发展战略等,安排参观了研发部门和虚拟现实实验室。198

1年法国马赛达索飞机公司(AvionsMarcelDassault-AMD)决定成立达索系统公司,以便开发新一代的CATIA设计软件,佛朗西斯.贝尔纳受命成立新公司,并与IBM签定了合作伙伴协议,在全球商业化销售及推广CATIA软件。达索系统公司通过与IBM合作,使公司的研究开发人员全力投入到CATIA软件的深入开发,极大地丰富了该软件的功能,使其成为模块化开放式架构软件,能整合相当数量的尖端应用程序。九十年代初,达索系统公司成业全球航空及汽车制造业最著名的专用设计软件供应商,拥有福特、丰田、宝马、奔驰、VOLVO等一大批知名企业用户。通过不断的合作与收购SolidWorks等全球主要机械设计软件开发企业,大大地扩大了公司的技术创新能力,研究开发人员从十几个人发展到现在的4000多人,使CATIA不断升级面市。XX年同IBM合作,在全球范围进行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系统销售,并被评为世界领袖型企业。

达索系统公司在短短的20年里,在竞争激烈的行业中发展成为销售额达7亿欧元、在全球最具竞争优势的软件企业,公司成功经验有:(1)、具有极具明确的战略,制定了不同时期的软件开发目标,从3D到虚拟仿真技术;(2)、具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如CATIAV5等;(3)、具有强有力的合作伙伴,不断扩大研究开发队伍,增强技术创新能力。

5、P+S国际公司(Pickhardt+SiebertGmbH)

9月22日,考察团应邀参观了位于德国汉诺威市附近的P+S国际公司。P+S国际公司是德国以生产壁纸为主的中型规模的企业,也是本次考察活动考察的唯一中小企业。公司生产壁纸有125年的历史,现在发展为能生产区3大类1800多种、7500万平方米壁纸、年销售额3500万欧元的专业壁纸生产企业。

在德国有100多家各类壁纸生产企业,市场竞争十分激烈。P+S国际公司的产品却能在德国市场占有20%的份额,属于德国壁纸生产三大公司之一,而且产品大量销往西欧,是东欧壁纸的主要供应商,在欧洲各大专业建材市场均有产品展示,是欧洲著名的壁纸品牌。

在考察中我们发现,P+S国际公司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关键是公司具有明确市场定位、专有的工艺技术和很强的新产品开发能力。公司是根据市场的需要确定产品结构,针对用户住房卧室、客厅、厨房、卫生间、走廊的各种需求信息,开发出不同花色品种和适应不同居住条件的产品,从而保持着较高的市场占有率。P+S国际公司作为中型企业,仍十分重视技术创新。公司设有专门的技术研发中心,每年直接用于新产品、新技术开发的资金70万元以上,约占销售收入2%,从而保证了新产品研发的进度和壁纸生产技术在欧洲的领先水平。公司每年有500~600余种新产品推向市场,基本做到所有产品每两年更新一次。不断保持和扩大公司在较专门的产品市场的技术优势,始终拥有专有技术,是百年老企业不断发展的根本因素。

6、DLZE公司(DienstleistungszentrumEmmerke)

德国DLZE公司是一家专门为企业提供各类技术服务的中小型咨询公司,本次考察活动将此公司作为重点考察对象,对于剖析德国等发达国家的中介服务机构的运行模式,通过借鉴其成功经验,建立起符合我国企业实际的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体,具有重要意义。

DLZE公司的服务范围十分广泛,公司下设技术维修服务、服务热线及法律咨询、培训等10多个部门,利用他们对市场、各类企业及产品十分熟悉的优势和信息资源,开展各种产品和设备的技术维修、市场咨询、代客户管理营销合同、物流及工业化生产过程专家咨询服务、电子商务等多种业务。公司运用网络信息平台和SAP公司定制开发的资源管理系统,每年接受10万个音频、视频及家用电器、电子设备的维修、维护项目,发送8万件客户委托的物品,组织流转100万件货物,接受7万个电话咨询,仅技术修护和咨询每年为公司创造450万欧元的营业额,服务业务的利润率在15%以上。

DLZE公司成功的经验在于:其一,能站在德国乃至欧洲市场的高度,把用户的点滴需求汇集成公司系统的有规模的业务,不和大企业争市场。例如,我们在现场看到,有些连国内很多维修部门也看不上的电子设备,DLZE公司却将此做成很大的业务(占公司营业额的50%);其二,整个技术服务业务十分繁杂,DLZE公司充分发挥了管理信息化手段,有效地保证了服务质量,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管理难度和管理成本,创造了较大的利润空间。

二、考察活动主要收获

历时14天的考察活动是在不断地了解、观察、交流、咨询、思索,甚至是观念的碰撞中进行的。全体成员都感到,此次德、法之行,印象深刻,感触颇多,得到的启示也不少。主要收获有:

(一)、促进了相互了解

在考察团的25名成员中,大部分人从事较为专业的技术工作或技术管理工作,均是本单位的骨干,日常任务繁重,很少有机会到国外相关单位考察学习。本次考察活动安排在与中国工业界合作项目较多的工业发达的国家,考察的主要单位中,既有国际知名大型企业,也有充满生机活力的中小企业,既有工业协会这样的专业机构,也有为企业提供服务的企业,很有代表性。通过实地参观、考察和友好交流,使各位考察团成员对西方工业化国家企业的技术研发体系的基本结构,企业级技术创新项目组织模式,企业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对研发项目的理解及各自职责,企业技术研发投入方式和力度,政府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方式,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的建立及运作情况等等,有了较为直观、深入的了解,对欧洲国家的工业经济及政治、文化、社会管理等,也有初步的了解。另一方面,在考察活动中,各位成员表现积极认真,思想活跃,主动地介绍我国或本单位技术创新方面的情况和做法,恰当地提出了许多有深度的问题,甚至是专业性较强的问题,使德、法工业界的朋友对我国经济建设所取得的成就,对我国工业经济强劲的发展势头,对我国工业企业技术创新工作情况,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留下了良好的印象。在考察学习的同时,许多成员同对方商谈进一步交流合作事宜,例如,德国工业联合会与中国工业联合作初步商定,将在今年内在北京组织一次工业领域的技术专题交流活动;达索公司初步接受重庆市经委的邀请,在虚拟设计制造技术及CATIAV5软件技术推广应用方面,共同组织一些活动。考察活动结束了,但进深的交流与合作还在继续。

(二)、获得了有益的启示

尽管德国、法国的政治文化背景及工业发展水平与我国有很大的差异,但是,对于企业技术创新工作来说,其工作对象和追赶求的目标相同的,外国新的观念、好的做法、成功的案例,对我们很有启发,有利于我们的政府有关部门和广大企业学习、借鉴,改进工作。初步归纳,有如下几点:

1、政府部门应进一步明确企业专利工作对于提高全社会的科学技术水平,提高企业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保证我国工业经济在国际大环境下健康快速发展所具有的战略意义,不仅仅要面上号召和引导企业申请专利、保护专利,而且要学习德国政府的做法,重点做好三件事:健全机构,完善法规,加强服务。即利用法律的力量,营造良好的专利发展环境,利用政府的政策、法规和服务效能,减少企业申请专利的成本(人力、资金和时间)。另一方面,工业企业,尤其是大型骨干企业,要将专利战略作为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企业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的先决条件之一,作为培育国际性的现代企业的必备素质之一,予以足够的重视,抓好抓实,切不可游离于专利保护之外,更不能借专利法规缝隙而生存。

2、政府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倡导、引导和督促企业重视和抓好技术创新工作。其一,不能误认为通过近年来的努力,企业对技术创新和重要性及其内涵认识已经明确了,政策体系已经完备了。我们属于后发展国家,现代工业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大量的产业关键共性技术需要掌握,先进适用技术需要开发应用,这就要求我们比德国、法国等工业发达国家予以更大的重视和更大的投入。但是,在考察中我们了解到,德、法企业研究开发组织体系十分严密完善(如奔驰公司、达索公司),政府的投入也在逐年加大,如德国政府XX年投入200多亿欧元,直接用于企业技术研发。对于这一点,我国政府部门和企业的决策者都应用清醒的认识,行动的迟缓只会带来科技水平差距的拉大和我国企业竞争能力的减弱。其二,不能误认为只有大型企业才需要特别重视技术开发工作,而一般的中小企业只需作一些产品或工艺的改进。实事上,企业不分规模、所属行业,只要参与市场竞争,就必须有其存在的技术条件,有其核心技术、专有技术或相对优势技术,以及技术所附加的新产品。例如,我们考察的P+S公司仅生产各类壁纸,不应属于高新技术产业,但是,P+S公司十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开发与应用,其壁纸生产工艺及废料处理技术在欧洲处于领先地位,日本的相关企业也要采用他们的一些技术。这一点对于我国许多传统产业的中小型企业,尤其值得深思。

3、我国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内部技术开发项目的组织,应借鉴国外企业成功的作法,探索更加符合市场经济规律、更有利于激发企业科技和管理人员潜能的新的企业研发项目管理模式。国内企业组织技术开发类项目,通常是自上而下下达项目计划及资金计划等,研发部门组织项目的实施,完成后再上报告,上层部门予以考核验收并配套以相应的奖励措施等。在考察中,当有的考察团成员询问对方有何奖励与惩罚措施时,对方往往露出茫然的神情。后来才了解到,在德法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无论是上层还是下属部门或公司提出(更多的项目是下面根据市场或技术发展需要提出),但最终是下属公司或部门更关心自己承担的项目的成败,有的项目的失误会导致一个部门的撤消,可谓生死悠关,又何须更多的奖励和惩治呢?从这里我们可得到更多的启发,我们的企业级的技术研发项目组织,应更多地引进市场经济特性的、非权力与精神因素操纵的新机制,应该认真审视一下多年来我们一直在推行的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基本模式以及照此模式进行的十分严格的企业技术中心评价制度。

4、产学研联合开发是我国各级政府部门倡导的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我们在考察德国、法国著名企业提高技术研发能力、增强市场竞争力的较普遍的做法,而且技术实力越强的企业(如BASF公司、奔驰公司、达索公司等),产学研联合及企业间的实质性的合作越广泛、越深入(如BASF公司与同济大学,达索公司与IBM等),不能理解为“企业技术力量不强,才找大学研究所来帮忙”。因此,我们应总结我们成功的经验,继续做好产学研联合工作。

5、德国工业联合会对于构建企业与政府间的桥梁,促进国内外企业的交流与合作,为企业技术创新服务,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其好的作法值得我们的工业联合会及众多的行业性质的协会、各类中介服务机构学习借鉴。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政府职能的过程中,我们努力在建设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其中有很多的困难,需要政府的帮助。但是,服务于市场经济,必须首先自己走向市场,必须具备足够的市场生存能力。政府部门在指导建立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时,就是要帮助相应的服务机构和组织增强这种生存能力。

(三)、增强了工作的信心

上一篇:如何激发高职高专学生对高数的兴趣下一篇:旧房改造协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