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经济人口发展

2022-07-25

第一篇:烟台经济人口发展

烟台市城市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李世泰

王庆 王富喜 宋彦华 孙海燕

摘要 在分析了烟台市发展城市经济优势因素和瓶颈因素的基础上,根据比较优势、竞争优势、后发优势和空间结构理论,提出了“扬长补短,结构跨越,集群布局,产业融合”的城市经济发展战略,并具体指明了市区主要产业发展的方向,确定出“一核、二轴、三副”的烟台城市空间结构的格局。

关键词 城市经济;产业发展;空间格局

当前,城市经济在区域经济中已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城市对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越来越突出,城市经济发展已成为衡量一个地区整体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所以,开展烟台市城市经济发展战略的研究,改变烟台市城市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局面,促进全市跨越式前进,实现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东部突破烟台,建设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的重大举措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烟台市城市经济发展的优势因素

1.1 综合环境优势

烟台市依山傍海,自然环境优美,人文环境优势突出。2004年入选“最佳魅力城市”;2005年被评为“全国文明城市”,连续四次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称号,2006年又荣赢投资环境金牌城市。另外,烟台市通过在政府职能部门和窗口单位开展的优化发展环境活动,大大提高了行政办事效率,从而极大降低了企业交易成本。良好的环境已成为世界各国竞相投资的热土。截止2006年底,前来烟台投资的国家和地区达70多个,累计批准外商投资项目1万多个,日本三菱、美国通用、德国西门子、泰国正大等4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已在烟台安家落户。

1.2 资源优势

我市农业生产水平较高,粮、油、果、畜产品和水产品等在全国均占重要位置,是全国著名的“水果基地”、“花生基地”、“蔬菜出口基地”和“海珍品基地”,如苹果产量300万吨,全国苹果总产量的1/9,出口量占全国1/4。烟台的水产品产量在全国占重要位置,出口创汇约占全国的七分之一。另外,还有丰富的黄金、盐、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从而为我市发展资源密集型产业提供了基础。

1.3产业优势

烟台市区已经形成了以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等为支柱的先进制造业。2006年烟台市人均GDP突破4000美元,正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目前烟台市工业结构与第三次消费升级阶段的需求具有很高的吻合度和相关度,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分工的专业化不仅将促进汽车、电脑、住宅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而且必将极大地拓宽商贸、旅游、现代物流、信息化、中介咨询乃至国际会展招商等市场需求,为加快服务业发展提供了直接动力。

1.4区位优势

烟台长期偏离山东半岛发展主轴,处于交通的末梢,半岛的北隅,所以区位条件不是很理想,但随着德龙烟铁路、黄大铁路、烟大轮渡、蓝新铁路、环渤海高速等的高等级交通体系的建成、在建和将建,再加上如果烟台能作为中韩铁路轮渡的中方港址,烟台就会形成 “环绕渤海、联通南北、对接东西”的交通格局。从而使烟台变为国家铁路、公路沿海交通大通道上重要的枢纽和结点,将由一个陆路交通的末端,变成水路、公路、铁路的交通枢纽。由此直接导致韩国、日本和我国的华北、东北、华东、西北成为烟台广阔的腹地区域。所以烟台市的区位优势随着基础设施的完善将日益显现出来。 2 烟台市城市经济发展的瓶颈因素

2.1中心城区实力不强,辐射带动能力差

长期以来,烟台市区的建设和发展滞缓,集聚与辐射功能较弱。主要体现在:第一,经济实力不足,无能力带动。烟台2004年GDP总量达到1639亿元,排山东省第二。但依据《2005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烟台市区GDP在山东省仅排第5,居东营之后。市区GDP占市域GDP的比重仅为38.7%,远远落后于济南(77.5%)和青岛(54%)。说明烟台作为一个中心城市其中心性不强。第二;缺少带动能力强的大型龙头企业。长期以来,烟台市的大型骨干龙头企业主要集中在县域,如南山集团、丛林集团等。近几年市区虽然有所发展,但都是以外资企业为主,它们在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上主要是国际联系,地方化和本地化的程度比较低,技术扩散非常有限。这主要表现在某些关键性零配件和原材料要么通过其国际供应链来供应,要么是在全国范围内采购,从而造成与当地企业的生产联系减弱。第三;市区服务业发展缓慢,已经成为我市城市经济发展的“短板”。三产的比重从1990年的38.83%下降到2006年的30.14%,远远落后于济南、青岛,甚至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图1)。另外,2006年烟台第三产业中传统社会服务业占三产比重50%以上。而金融、保险、通讯、旅游、房地产、信息服务等新兴行业比重低。这与烟台的中心城市定位十分不相称。烟台服务业的发展,还缺乏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和骨干品牌企业。到2006年底,烟台市年交易额过50亿元的市场只有三站交易市场,过30亿元的流通企业只有振华集团,服务业大项目和骨干品牌企业的辐射带动能力还有待加强,缺少在全国、全省叫得响的大流通企业、大市场。市区旅游业同样也是缺乏有影响力和吸引力的标志性景点来支撑,从而只能成为“中转站”。

7058.8 58.260.876052.3 48.75047.545.9 4239.54033.9 32第一产业30.14 30第二产业

20第三产业11.8 9.87.38.99105.76.6

0 全国全省半岛青岛济南烟台图1 2006年烟台与全国、全省、半岛及青岛、济南三次产业比例比较图

2.2 区域协作粗放,产业集中度不够,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较弱,产业链存在缺陷。

首先,五区产业结构雷同,缺乏合理分工协作,无法形成市区经济一体化。市域经济一体化、胶东半岛经济一体化乃至环渤海经济一体更是无从谈起。每个工业园都上机械、电子、食品项目,每个项目都想从别人手里抢过来;每个区都建旅游景点,上商贸设施,抓批发市场,但规模化、专业化和特色化水平不高,整个城市产业聚集度比较低,没有形成合理的产业集群。如我市电子信息产业确定了“四大专业园区和两大生产基地”,就充分反映了烟台市区电子信息产业“遍地开花”的现状。其次,支柱产业的产业链短,创新能力弱。如汽车和电子信息产业主要是以廉价劳动力与生产资料为代表的低技术含量的贴牌生产,我们只是简单的加工厂,并且本地的大多数零配件生产企业很难进入到龙头企业的生产体系之中。食品产业与黄金产业都是与本地资源结合建立起来的,多为初级产品加工,深加工能力不足。如2004年烟台市的农副食品加工业产值居各行业首位,实现增加值56亿元,但是食品制造业却只有17亿元,不足前者的1/3。这说明我市食品和黄金加工技术还比较落后,创新能力不强从而无法将资源优势变成竞争优势。

3 烟台市城市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

按照比较优势原则,建立和巩固一批优势产业,形成特色经济。同时实施后发优势战略,缩短在技术、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市场制度等方面与先发地区的差距,以后发优势带动比较优势的提升,超脱传统比较优势的束缚,造就竞争优势,使产业结构既有自己的特色,又可以不断地向上升级。这样就能缩短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达到后来居上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还应重视对战略贸易理论的运用,政府实施积极的产业政策,在宏观上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增强我市产业竞争力。具体提出“扬长补短,结构跨越,集群布局,产业融合”的城市经济发展战略。

扬长补短:指的是充分发挥我市现有的比较优势,获取比较利益;同时积极采取各种措施,通过各种方式,使我市现在发展相对落后,而又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产业得到发展和提升。

结构跨越:要优化和提升我市的产业结构,政府实施积极的产业政策,以较少的时间和较少的代价使之跨越式的升级。

集群布局:追求集聚效应正在取代各种优惠政策成为跨国公司对外投资中的首选要素。按照劳动地域分工的原则,沿着“龙头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制造业基地”的发展思路,集中合理布局优势产业。

产业融合:在促进产业集聚和区域集聚的同时,要注重利用市场机制,形成内在有序的分工体系。特别要注重制造业与第三产业并举,积极构建服务配套体系,促进产业协调发展。

4 烟台城市产业发展战略

4.1 发挥资源和传统优势,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拉长产业链,利用特色进一步巩固黄金和食品产业的竞争优势。 (1)黄金产业:为了巩固和提升烟台市黄金产业在环渤海经济圈乃至国内外其他地区的竞争力,烟台市区必须充分发挥县域黄金资源和黄金产业的优势,依托市区的人才资源和黄金交易市场,大力开发黄金珠宝首饰、工艺品和旅游纪念品等民用产品,大力拓展下游产品。与此同时,要进一步扩大金盐、各种黄金及贵金属合金丝等工业用金产品的生产,立足于精深加工,努力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延伸黄金产业链条,建设中国北方金银珠宝加工集散中心。

(2)食品产业:烟台市区食品工业的发展应该走集群化的发展道路,以此保持和提升食品工业的整体竞争力。首先,以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和良好的产业基础为依托,以农业产业化为手段,在进一步做大做强张裕、喜旺等龙头企业的同时,注重对中小企业的扶持,积极发展为龙头企业、主导产品配套服务的相关产品和产业;其次,在重点发展在全国层面上具有强大竞争力的葡萄酒产业集群和果蔬产业集群的同时,积极培育和壮大水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第三,加大科技投入,逐步提高食品工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产品科技含量,拉长产业链。大力培育海洋生物制药和生物保健品的研究与开发,以食品深加工带动整个产业链条的发展;

4.2发挥机械、电子的产品优势,走规模化、品牌化的路子,不断提高产品竞争力。 烟台市的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等产业,应该扬长避短,依托已形成的产业基础和产品优势,实施差异化战略。①汽车产业要充分依靠和发挥上海通用东岳汽车有限公司已经形成的轿车生产规模优势,积极创造条件,进一步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提高零配件配套本地化的比重,通过“规模收益递增”强化和提升经济型中档轿车的竞争力。②电子信息产业以稳固和壮大鸿富泰、浪潮LG现有企业生产规模为中心,围绕手机和电脑(笔记本)两大有竞争力的产品,培育自主品牌,同时以大力发展建设上、下游相关配套、协作企业(产业)为重点,积极扶持为核心企业和主导产品配套服务的关联企(产)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发展,为尽快实现外来企业的本地化、提高产品的本土增值能力创造条件。③造船业在以海上石油钻井平台等特种船舶生产为目标的同时,以大宇造船项目为龙头,加快自主创新能力的培育,逐渐上马技术含量高的整船制造。④ 其他机械制造业以斗山机械等骨干企业为基础,着力发展已形成一定产品优势的工程挖掘机、叉车等产品,努力提高技术水平、产品档次和规模实力。

4.3发挥港口和产业优势,利用后发优势,立足配套,跨越式发展石化和冶金产业。 依托八角深水大港发展石化和钢铁等临港工业。首先,利用正在建设的液体石油化工码头,在积极争取国家石油战略储备库的基础上,积极面向国内外大公司寻求合作,通过合资合作,从中间产品做起,逐步向下游产品延伸。根据市场需求,重点发展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聚苯乙烯、ABS五大通用树脂以及 PTA(精对苯二甲酸)、EG(乙二醇)、 MDI(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PC(聚碳酸酯)等大型重要石化原材料项目。根据我国钢铁工业的生产和消费结构,围绕烟台市未来汽车和造船及海洋工程机械工业对钢材品种和数量的需求,结合烟台市发展钢铁的条件,通过与大企业联合,走特色化道路,发展薄板、中厚板和特种钢材。

4.4发挥环境和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化市区的产业结构。 (1)物流业:

烟台市必须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充分发挥现代物流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第一,鼓励我市物流企业采取多种形式,加强与国际国内物流企业合资合作。第二,加强交通运输、仓储设施、信息通讯、货物包装与搬运等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特别要保障港口、空港和德龙烟铁路建设;第三,加强物流信息网络建设,推进物流信息化管理。第四,推动物流社会化,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

(2)金融业:

我市的金融业活力不足,与经济结合不够紧密,金融业的产品结构、客户结构和市场定位趋同等问题,使得金融服务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因此,烟台市要主动与周边发达地区合作,争取其在烟台市建立分支机构,建设区域性金融性中心,解决烟台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并利用其先进的金融产品、金融业务、金融市场等设计理念,带动烟台当地金融产业发展。同时应营造良好的金融市场环境;创新金融产品和积极发展保险业。 (3)旅游业与会展业:

针对烟台市区定位不明确,特色不鲜明、产业链延伸不够、旅游淡季过长、非旅游目的地等问题,充分挖掘市区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塑造“国际葡萄酒城

中国休闲度假之都”的城市品牌。亚洲唯一的国际葡萄 葡萄酒城是烟台市最为靓丽的一张城市名片,也是烟台市区旅游的最大的特色。所以我市应该充分利用这一特色积极开展葡萄酒之旅。根据烟台市葡萄酒旅游资源在空间上相隔离的特征,结合市区现有的其它旅游景点,形成“一城、三心、八区”的空间网络系统。“一城”指现代化国际葡萄酒城;“三心”包括张裕酒文化博物馆中心区、张裕卡斯特酒庄中心区和张裕集团公司中心区;“八区”是张裕博物馆的酒文化展示区、美食购物区;张裕卡斯特酒庄的葡萄园生态旅游区、休闲娱乐区、高档葡萄酒生产观光区和会展博览购物区;张裕集团公司的葡萄酒生产观光区和教育科研区。然后串联市区各景点,形成闭环状旅游路线(图2)。实施上述规划重点应在滨海景区、迎春大街建成烟台市的RBD。根据城市旅游发展的要求,商业寻求与游憩业相结合,游憩业也需要与商业集聚,所以城市游憩商业区建设势在必行,把烟台市的地方特色美食集中于此,把烟台市的地方特产汇集于此,更重要的是围绕葡萄和葡萄酒设计制造有珍藏价值的旅游纪念品、礼品并展示于此。把广仁路建成烟台市的特色购物、娱乐、美食步行街。

图2 烟台葡萄酒旅游规划线路图

烟台市区海水清澈,沙滩柔软、岛屿环绕、阳光充足、山青林静、鲁菜之乡。为建设国际休闲度假圣地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旅游消费需求也为烟台建设中国休闲度假之都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从市旅游局的统计数字来看,2007年上半年,休闲度假游客比例上升,占游客总数的比例达到24.09%,温泉、海岛度假等游客增幅较大;所以烟台市应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积极开拓市场,利用后发优势把比较优势变成竞争优势。同时大力发展会展业,把旅游业和会展业做为烟台市服务业发展的两翼,推动产业结构的跨越式升级。

另外,烟台市还应利用自己的优势,重点发展中介、信息、文化传媒等知识密集型产业。中介服务业,要大力发展会计、审计、律师、咨询、策划以及招商会展等中介服务组织,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咨询力量的顾问队伍及智力服务网络。信息服务业,要依托“数字烟台”建设,统筹规划建设基础传输网络,促进电信网、有线电视网和计算机网“三网”融合,尽快建成全市的电子信息平台。

5 空间发展战略

5.1总体空间布局 为了把烟台打造成为“以现代制造业为主导的综合性区域中心,环渤海咽喉地带的海陆交通枢纽,中韩日经贸交流的前沿门户”。根据“拓展东西两翼、贯通南山北海、构建T型组团”的空间布局;加强产业、企业、设施、人才等资源整合,促进人口、资金、信息、技术等要素集聚,推动五区融合的要求。确定出“一核、二轴、三副”的烟台城市空间结构格局(图3)。

“一核”是指由芝罘和莱山组团组成的城市核心区。

“二轴”是指滨海城市发展轴和烟青城市发展轴。其中,滨海城市发展轴是烟台城市经济近期重点发展的“城市走廊”。通过该轴将分散的六大城市组团有机融合成带状城市组团;同时,从西至东将临港产业集群、机械制造和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现代高效农业产业集群串联在一起,成为一条集优势产业于一体,分工明确又有机联系的“扇状”城市产业发展轴。从而对外可以积极参与国际国内分工,不断提升烟台城市核心竞争力;对内必将辐射带动周边城镇发展,不断壮大县域经济。烟青城市发展轴是远期重点发展的“城市走廊”。随着青岛“龙头”城市辐射带动能力的增强、烟大铁路轮渡运输能力不断增大、市区所有南北通道的即将贯通,航空港的的扩建改造完成,城市发展空间必将逐渐向南拓展,以发展现代服务业为主,同时带动服务外包产业快速发展的局面定会日益显现出来,从而使城市形态变得日趋复杂,由带状不断向网络状的高级形态演化。

“三副”是指三个城市副中心区。即开发区—福山城市副中心区、八角城市副中心区和牟平城市副中心区。

5.2分区功能定位

按照“市区一体、共兴共荣”的思路,强化融合发展的理念,以发展特色经济、实施差异化竞争为目标,科学选择产业发展方向,合理界定产业和项目布局,形成功能定位合理,发展特色突出、产业联系紧密、区域分工协作的一体化发展格局。 (1)城市核心区

功能定位:烟台市行政文化中心;区域性商务商业中心;教育科技中心,服务外包产业中心。

发展策略:进一步巩固核心区的行政中心地位,深入实施“服务业强区”战略。为此,应尽快组织制定服务业发展统一规划及行业发展规划。通过规划实现产业集聚,通过规划实现资源整合,通过规划改变目前诸候割据的状况,形成整体竞争优势。另外,重视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大力吸引现代服务业优秀人才。具体建设措施包括:①集中打造以海港路和西大街为轴线的市级商贸中心,合理整合商贸资源,构建完善的商业体系,促使商贸业向集团化、网络化发展。②打造滨海景区至迎春大街的游憩商务区(RBD),发展观光休闲旅游业、会展业、金融保险、信息咨询和中介服务业等。③依托本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大学科技园,积极培养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急需人才;搞好产学研,加速科技孵化和成果转化;大力推进软件、客服、金融、研发和动漫等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④积极推进烟台大剧院、京剧院新院、群众艺术馆新馆、博物馆新馆、新青少年宫和书城等文化场馆建设,发展文化产业。

(2)城市副中心区

①开发区—福山城市副中心区

功能定位:胶东半岛先进制造业中心、烟台市高新技术产业中心、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中心。

发展策略:开发区和福山区要实现一体化发展,产业实施集群化战略。紧紧抓住优势产业,深入研究产业关联关系,延伸产业链条,培育优势集群,形成良好的产业生态。在规划期内,本区应重点培育机械制造产业集群和电子信息产业集群。首先主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积极引进更多的终端产品龙头企业落户,进一步膨胀整车、整机等终端产品生产企业规模。其次争取本地区的零部件配套企业进入终端产品生产链条,进而培育自有的主力企业。同时要营造一个洋溢着创新氛围的全新环境,吸引外来企业往扎根型的方向发展。另外,围绕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全省重要的创新基地。

②八角城市副中心区

功能定位:烟台市临港产业中心。

发展策略:依托西港区建设,规划发展石化、冶金、能源等临港工业,同时积极争取与国内外港口、中远中海等大型航运企业和物流企业合作,大力发展港口物流。另外,积极推进大宇造船项目进程,延伸拉长新的产业链条,壮大造船及零部件产业集群。

③牟平城市副中心区

功能定位:烟台市旅游休闲度假中心;现代高效农业示范中心。

发展策略:利用优越的区位和空间优势、立足“山、海、岛、泉”特色,以烟台和威海市民为服务对象,大力发展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同时高起点推进房地产业发展,聚集人气、汇集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大力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以山区丘陵农业资源开发为重点,利用较好的农业基础和九发、安德利等大型龙头企业,借助于中国农业大学的科技优势,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从而形成烟台市现代高效农业的示范基地。

图3 烟台市区空间结构规划图

参考文献

[1]袁奇.当代国际分工格局下中国产业发展战略研究[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2]韩士元.城市经济发展质量探析[J].天津社会科学,2005(5) [3]李世泰.葡萄酒旅游开发研究[J].经济地理,2005(1) [4]周一星等.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战略研究[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5]姜荣春.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与策略[J].宏观经济研究,2007(5)

作者简介

李世泰,男,1966年3月出生,山东龙口人,教授,硕士,城乡规划研究所所长,人文地理与区域规划教研室主任,中国地理学会人文地理专业委员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开发与城乡规划。

通信地址:鲁东大学地理与规划学院,邮编264025 电话:6695452 电子邮箱:lstsd@163.com

第二篇:十二五”烟台市渔业经济发展规划

烟台市海洋与渔业局

二〇一〇年十二月

烟台是渔业大市,有着丰富的渔业资源、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历届市委、市政府都十分重视渔业发展,特别是近些年来,全市渔业经济取得了显著进展,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升,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渔区群众生活明显改善,渔业产量、产值、水产品出口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前列,渔业经济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十二五”期间是烟台渔业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渔业要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又好又快发展,抢占先机,积极转方式、调结构,着力提高渔业现代化水平,推进渔业产业素质提升、产业结构优化、渔业增效和渔民增收。

一、产业优势

“十一五”期间,我市渔业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合理利用和保护渔业资源,大力实施科技、标准化、龙头、外向四大带动战略,发展名优高效养殖、水产品精深加工和远洋渔业等支柱产业,加快渔业产业化、标准化和国际化进程。2010年全市水产品总产量184万吨,实现渔业总产值526亿元,水产品产值186亿元,占全市大农业产值31.2%;渔民人均纯收入突破1万元。渔业总产值、水产品产值、水产品产量、出口创汇均居全省第二位,渔业作为农业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在调整渔村经济结构、增加渔民收入、提高水产品出口创汇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区位与资源优势凸现。烟台地处黄、渤二海,海岸线长909公里,占全省1/4多,对应海域面积2.6 万平方公里,是全市陆域面积的2倍,近海分布有500m2以上的基岩岛屿72个。拥有商港10个,群众渔港37个。周边分布着莱州湾渔场、烟威渔场和连青石渔场,沿海海域生物资源种类繁多,烟台海参、烟台鲍鱼是国家原产地保护产品,三疣梭子蟹是国家原产地地理标志产品,海珍品驰名中外。

(二)名优高效养殖发展迅猛。海水养殖模式呈现多样化、立体式格局,海水养殖面积发展到166万亩,产量106万吨,实现产值104亿元。“十一五”期间,根据烟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目标要求,加大近海养殖结构调整力度,压缩市区海域养殖规模,重点发展陆基工厂化养殖、近海海珍品养殖、抗风浪深水大网箱养殖等名优高效增养殖。以莱州、海阳、蓬莱、龙口为代表的名贵鱼养殖发展到2.2万亩,工厂化养殖面积220万平方米,年产名贵活鱼3万吨,产值22亿元,建成全国最大的工厂化养鱼基地;以牟平、芝罘、蓬莱、长岛为代表的海参增养殖,发展到25万亩,产量2.7万吨,产值45亿元。全市深水大网箱发展到355个,海上普通网箱总数达到6000个,产量4000吨,实现产值2.5亿元。

(三)苗种产业规模壮大。水产苗种产业集中集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全市拥有省级以上原良种场14处,育苗企业540家,育苗水体51万立方米,年产各类苗种2000多亿单位,实现产值14亿元,成为全国最大的海参、大菱鲆、扇贝苗种生产基地。

(四)水产加工业国际化程度高。培育10大渔业出口创汇企业,规划建设了七大水产加工园区,其中烟台开发区大季家水产工业园被农业部认定为我省唯一的国家级水产加工示范基地。水产加工业的规模与水平不断提升,全市水产加工企业423家,实现产值180亿元,其中36家渔业企业销售收入过10亿元。积极组织渔业企业对外投资与合作,目前与我市开展水产品贸易的国家和地区达到70多个,全市水产品出口创汇超千万美元的企业达到24家。全市水产品出口创汇额约占全国的1/9强,占全市大农业出口额的近一半。

(五)渔业科技力量雄厚。驻烟科研院所科研力量雄厚,拥有东方海洋、莱州明波、天源水产等一批科研与生产一体化渔业龙头企业。以骨干龙头企业为依托,与国家级科研院所合作攻关,大力实施水产良种工程,成功突破圆斑、条斑星鲽和半滑舌鳎等鲆鲽鳎类、金乌贼、石斑鱼等20个水产新品种育苗关并实现产业化,全市可养殖的名优水产苗种近50个。科技部国家海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部海藻遗传育种中心、海洋生物实验室和中俄海洋生物工程中心相继在我市建立,企业的科技内涵和水平得以显著提升。目前,12个国家“863”项目在我市实施,2个国家“十一五”重大(水产)科技支撑项目和1个农业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分别在我市开发区和长岛落户。全市渔业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取得良好效果,水产良种覆盖率达到90%。

(六)渔业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加强渔港基础设施及配套建设,建成蓬莱、牟平养马岛中心渔港,长岛中心渔港、莱州三山岛渔港、龙口渔港的改扩建工程稳步推进,形成中心渔港与一二级渔港相配合的渔港新体系。建设水产品质量检测中心1处、水生动物疫病防治站5处、海洋环境监测站7处,为渔业生产提供有力的后勤保障。

当前,渔业发展面临良好的宏观环境,特别是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两大发展战略的实施,为渔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但做大做强现代渔业仍面临许多挑战,资源环境的刚性约束与渔业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市场对水产品质量安全要求日益提高与水产品质量安全隐患问题依然存在,渔业发展方式转变的迫切要求与当前渔业科技水平不相适应,现代渔业建设要求与当前薄弱的渔业支撑体系不相适应。具体表现在:

1、渔业发展空间逐步压缩。随着渤海油气田开发、国际渔业协定的实施,海洋捕捞作业空间缩小;城市化建设进程加快,工业、旅游、港口等用海与日俱增,近岸滩涂养殖、近海海水养殖空间被挤占的程度将进一步加大。深海水域未有效开发,筏式、底播、工厂化等养殖水平尚未充分发挥。

2、发展层次亟待提升。一是渔业资源衰退趋势依然没有改变,过度捕捞导致部分水域呈现生态荒漠化,海水养殖病害时有发生,对渔业持续发展和生态安全构成较大威胁。二是总体利用不足与局部开发过度的矛盾。依托浅海和陆基发展的渔业开发利用空间几近饱和,深海养殖发展滞后,休闲渔业资源开发深度不足,部分岸段出现海水养殖、海洋旅游、港口开发相互争夺现象。

3、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不够。部分企业和业户没有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组织生产,违规使用禁用药现象时有发生,苗种生产与供应、水产品生产与销售监管体系存在漏洞,市场对水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与水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水平低的矛盾日益突出。

4、生态环保压力加大。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海洋环境压力增大,海水污染、赤潮、绿潮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海洋生态环保工作亟需加强。

二、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烟台蓝色经济区建设,以建设现代渔业经济示范区为目标,以水产品质量安全、渔业增效、渔民增收为中心任务,以转变渔业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为主攻方向,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和名牌带动战略,不断提升渔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水平,在全市基本构建起生态环境和谐、基础设施优良、渔业结构合理、区域特色鲜明、科学技术先进、渔民收入稳定增长和渔区社会繁荣的现代渔业发展格局,全市科技创新应用能力、生态功能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

(二)发展目标

以实施产业化、科技化、品牌化战略为重点,以科技创新为支撑,按照发展生态优质高效渔业的要求,调整优化渔业结构,转变渔业发展方式,推动产业升级。做强养殖、捕捞、加工、苗种四大产业,打造全国海珍品增养殖、水产品加工出口、水产苗种繁育和远洋渔业四大基地,建设全国最佳优势水产品主产区和全国重要的现代渔业经济示范区。

渔业经济目标:到2015年,渔业总产值达到800亿元,年均递增8.7%;其中水产品产值达到300亿元,年均递增10%;水产品总产量达到190万吨。到2020年,渔业总产值达到1000亿元。

科技发展目标:通过科技进步,主攻海洋生物高新技术研究,重点在海洋药物、保健食品、海洋微藻等技术上实现突破。引进新品种10个和培育良种20个,促进渔业向更高目标迈进。“十二五”末期,科技贡献率达到70%以上,良种覆盖率提高到95%。

渔业资源与环境保护目标: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加大行政执法力度,控制近海捕捞强度,捕捞渔船控制在6200艘以内,大力发展远洋渔业,远洋渔船发展到70艘;在50%的工厂化养殖单位推广循环水养殖节能减排技术;无公害健康养殖示范场达到30家,产地认定面积达到140万亩,认定产品230个。加强渔业水域环境监控,使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逐步恢复,实现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水产品出口目标: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培植龙头企业

家,实施名牌产品战略,促进我市水产品对外贸易,水产品出口创汇年均增长10%。

渔民增收目标:通过调结构转方式,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推广先进技术和名优高效品种,持续增加渔民收入,渔民人均纯收入期末达到2万元。

(三)发展方向

1、做强养殖业,打造全国海珍品增养殖基地

调整养殖品种结构,按照“一个品种一个产业”的思路,培育壮大一批优势主导品种和特色品种。推行健康养殖,稳定发展大宗鱼虾贝藻等常规品种,着力提高品质,保障大众供给;积极壮大海参、鲍鱼等名优珍品,着力培育品牌,满足高端消费;积极扩大对虾、大菱鲆、半滑舌鳎等高效品种规模,适应市场需求。力争形成1个产值过50亿元,2个产值过20亿元,3个产值过10亿元的品种。

优化养殖布局养殖布局,建设全国最佳优势水产品主产区。加快海水养殖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推广多品种、立体化、生态型养殖模式。严格实行养殖许可管理,重点规划布局海珍品、浅海贝类、藻类、海水鱼类、虾蟹类、滩涂贝类等6大养殖产业带20种优势水产品建设。到2015年,全市海水养殖面积发展到200万亩,产量达到109万吨。

——海珍品底播增养殖。在长岛、龙口、蓬莱、莱州、开发区、芝罘区、牟平区建设规模化海珍品生态养殖示范基地30万亩。扩大养殖规模,增加养殖品种,重点发展海参、鲍鱼、虾夷扇贝、海胆等海珍品。

——筏式养殖。由浅海向深海延伸,向立体生态护养发展。浅海贝类70万亩,在莱州、龙口、长岛、蓬莱、牟平区等传统贝类养殖区,调整布局结构,优化品种,提高单产,增加效益,重点推广抗病能力强、生长速度快的杂交栉孔扇贝、“中科红”杂交海湾扇贝和三倍体牡蛎等优良品种。藻类5万亩,在长岛、蓬莱等地,推广海带新品种,扩大养殖规模。深海养殖10万亩,在适宜水域开发新的养殖空间,不断研究探讨深海养殖品种、养殖方式和方法,扩展渔业发展新空间。

——名贵鱼养殖。向集约化循环水发展,在莱州、蓬莱、海阳、牟平、龙口、开发区等地建设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基地110万平方米,推广全封闭和半封闭循环水养殖、微生物制剂等节能减排新技术,提高单位水体产出率。继续搞好现有的大菱鲆、牙鲆、半滑舌鳎等品种,引进新品种,实现养鱼品种多样化。

——池塘养殖。向立体生态护养发展,在海阳、莱州、牟平、莱阳市实施标准化池塘整治改造工程10万亩。推广先进的养殖技术,采用池塘鱼虾、蟹贝混养、网箱养殖等模式,提高产量和效益。

——滩涂养殖。向生态高效护养发展,在海阳、莱州、牟平、莱阳市,合理利用滩涂18万亩,增加适养品种,搞好贝类底播增殖。

2、做优捕捞业,建成全国远洋渔业基地

加快调整捕捞结构和作业方式,开发新渔具、新渔法,运用保鲜保活技术,提高捕捞产品附加值。积极发展远洋渔业,培植壮大远洋渔业船队。重点开发国际公海资源,加强远洋渔业装备和技术体系建设,推动远洋渔船改造升级,积极发展超低温金枪鱼围网、大型专业鱿鱼钓等。重点发展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超低温金枪鱼围网、大型拖网加工船等。蓬莱京鲁投资4.5亿元,建造10艘远洋鱿鱼钓船。以中水烟渔公司、蓬莱京鲁、北京远洋为龙头,鼓励有条件的渔业企业走出去,开展国际间合作。加快推进远洋渔业基地建设,延长产业链条,拓展海外渔业领域。以中水烟渔公司为依托,投资15亿元建设中国北方远洋渔业基地。到2015年,全市捕捞产量达到77万吨,远洋渔船发展到70艘,远洋渔业产量达到10万吨,实现产值20亿元。

3、加大渔业资源修复力度,逐步恢复渔业资源

在北部海域打造生态增殖型人工鱼礁产业带,重点建设8大人工鱼礁群和3个省级海洋牧场,大面积建设人工藻场,营造海底森林。推进莱州、招远、龙口、牟平海洋牧场示范工程和长岛百万亩海底森林建设。在海阳、招远、莱山、长岛、牟平区、龙口,投资4.5亿元建设9个海洋牧场(人工鱼礁)。加大增殖放流工作力度,扩大增殖放流规模。以莱州湾、丁字湾、龙口湾、套子湾、四十里湾、长山列岛6个渔业增殖功能区为依托,积极实施渔业资源修复行动计划,增加增殖放流品种和规模,重点搞好中国对虾、日本对虾、海蜇、三疣梭子蟹以及鲆鲽类和恋礁性鱼类等品种的增殖放流。到“十二五”末,投入资金1.5亿元,增殖放流各种苗种达到20亿单位,每年为渔民增加收入1.2亿元。做好现有5个省级海洋自然保护区建设,在海阳、招远、莱山区、莱阳、长岛、牟平,投资2.1亿元建设7个海洋及渔业资源保护区。

4、提升水产品加工业,建成全国水产品加工出口基地

大力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业,巩固来进料加工,扩大本地养殖产品加工出口。加大新技术开发,利用现代生物、工程、信息等技术装备加工业,以海珍品和大宗产品的深度利用为重点,进行水产即食食品、模拟食品、医药、保健品等产品的研发与生产,提高产品附加值。在开发区、招远、蓬莱、长岛、牟平区、龙口建设6处水产品精深加工园区,建设国际一流的外向型水产品加工出口基地,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名牌产品。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大力开拓欧美及其他新兴市场。推进国际质量标准体系认证,推广应用国家水产品加工质量标准,争取到“十二五”末,全市90%以上的水产品加工企业按照国际标准组织生产,全市水产品加工产值300亿元。

5、做强苗种业,建成全国水产苗种繁育基地

严格执行农业部《水产苗种管理办法》,积极培育优质健康苗种。以现有的国家级、省级原良种场以及规模化育苗企业为依托,加大新品种、新技术引进力度,运用人工选育、提纯复壮、杂交育种及生物工程育种等新技术,培育高产高效新品种、新品系。在开发区、莱州、海阳建立鲆蝶鱼类苗种产业区,在蓬莱、莱州、长岛建立贝类苗种产业区,在蓬莱、莱州、牟平建立海参苗种产业区,在蓬莱、牟平建立海带苗种产业区,建成重要的水产苗种生产供应基地。“十二五”末,省级以上水产原良种场达到20处,全市年育苗能力达到3000亿单位以上,产值突破20亿元。

6、做亮休闲渔业,建成北方著名的休闲渔业示范点

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开拓渔业休闲娱乐功能,积极打造渔耕体验、海上田园、游钓健身、渔乡风情等渔业休闲旅游平台,重点培育度假别墅和省级休闲渔业示范点,“十二五”末,省级休闲渔业示范点发展到35处。深度挖掘渔俗文化、海岛文化,全力打造“渔家乐”、“渔灯节”等具有区域特色的渔业民俗文化品牌。优化渔港旅游功能,以重点渔港为平台,配套建设具有渔业服务、旅游、休闲于一体的“渔人码头”,开发设施渔业旅游观光项目,提升渔业发展的品位和档次。

7、拓展渔业服务业,打造现代渔业服务基地

借助水产品加工、批发市场和交通便利等优势,完善现代物流营销体系,在全市重点渔区、渔港和水产品区域集散地,配套建设高标准水产品批发市场。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直销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渔业流通业态,做大金枪鱼交易中心和中元冷链物流中心。

加快烟台保税物流中心建设步伐,充分发挥东方海洋、蓬莱京鲁、烟台安德、烟台大辰食品等水产物流保税仓库功能,扩大经营规模,提高管理水平。

构建渔技推广和苗种繁育体系,围绕主导品种和关键技术,加大科技创新和新技术转化。构建渔业信息网络体系,加快政务平台和商务平台建设,扩大渔业信息覆盖范围,提高信息服务能力。加强渔业中介服务机构建设,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实现水产品市场多元化。

8、整合科技优势,创建全国渔业高新技术创新与示范基地。

整合渔业科技资源,推进产学研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加强渔业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高新技术研究,集中力量在良种培育、资源环境保护与修复、健康养殖、水产品精深加工、疫病防治和节能减排等领域取得突破,引领和支撑产业发展。加快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形成以东方海洋为依托的国家级水产品加工技术创新中心、国家海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海藻遗传育种中心、海洋生物工程研究中心、海洋生物实验室、中俄海洋生物工程中心;以开发区天源水产为依托的大菱鲆工程技术中心;以海阳黄海水产为依托的鲆鲽鱼类遗传育种中心;以莱州明波水产为依托的半滑舌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独具特色的科技创新产业园区。“十二五”期间,建设牟平区姜格庄镇云溪现代渔业经济园区,龙口、崆峒岛现代渔业经济园区,招远、莱阳、开发区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基地,海阳标准化生态池塘整理工程,栖霞市万亩标准化池塘开发工程。

三、保障措施

(一)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为现代渔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充分发挥渔业科技力量优势,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要主攻海洋生物高新技术,重点突破鱼类、贝类多倍体育种技术,着力开发海洋药物、保健食品。集中培植海洋生物育苗与养殖技术研发中心、企业中试基地,支持东方海洋、明波水产、天源水产、黄海水产等企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开发海洋药物和保健品,重点推进海洋胶原蛋白、活性蛋白、海藻胶囊、海参肽等产品的开发与生产。积极争取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联合科研院所,建设国家“863计划”、渔业科技示范和中试基地,加快渔业先进技术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水平。积极推进海水养殖病害防治、高效饵料生产、生态健康养殖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建立完善渔业技术推广体系。积极实施渔业科技入户工程,“十二五”末,科技入户率达到80%以上。

(二)实施水产良种工程,夯实现代渔业发展基础。积极争取各级财政支持,加大新品种研究与开发力度,每年引进2-3个国外优良新品种,对引进和研发具有较好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推广前景的水产优良品种进行奖励扶持。集中科技资源优势,努力突破海参杂交、牡蛎四倍体、石斑鱼、真海鞘等名特优水产育苗繁育技术。搞好现有品种的提纯复壮和培育选育,建立系统完善的优良品种资源库、重要的海水养殖优良种质选育繁育中心。建设现代化水产种苗繁育基地,提高优良品种的集约化应用程度,投资5800万元,在东方海洋、海阳、开发区、招远、长岛建设5处引育种中心,在芝罘区、蓬莱、牟平区、龙口建设4处原良种场。

(三)实施标准化生产,提高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全面推行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督促企业严格执行国家和省颁布实施的标准化技术规范,搞好企业自身的生产技术规范的研究制定。严格执行渔药和饲料使用、亲本检疫、生产日志、水质检测等方面的国家标准和规定。健全水产品质量监控体系,对水产品质量安全进行全程监督,加大病害防治和产品质量检测等方面的管理力度,建立例行检测、市场准入和质量安全追溯制度。积极推进无公害水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工作,按照无公害生产技术规范组织生产。大力推进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推广循环水养殖技术,不断提高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四)扩大对外开放与实施名牌带动战略,提高渔业竞争力。加强国际间和地区间技术交流与合作,加大渔业招商引资力度,建立多元化投资融资机制。通过举办渔业论坛和渔业品牌推介等活动,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围绕打造品牌企业,加快东方海洋、京鲁渔业、鲁星食品、水星食品等加工骨干龙头和天源水产、黄海水产、明波水产等养殖骨干龙头的发展步伐。坚持发展品牌企业和品牌产品并重,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和新产品研发能力。争取到“十二五”末,将东方海洋的“东方海洋牌”、天源水产的“蓬莱阁牌”、黄海水产的“绿色海洋牌”等一批水产品,打造成国内外的知名品牌。推动区域内企业创建产品品牌和服务名牌,支持企业申报著名商标认定,推出更多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蓝色品牌和著名商标。

(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现代渔业发展提供保障。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加强基础设施及配套建设。投资6.7亿元建设海阳、开发区、牟平、龙口、招远、莱阳、芝罘、莱山、长岛等12个渔港。投资1亿元建设长岛油污染监控中心,逐步完善海洋防灾减灾体系;投资1.4亿元建设3个入海河口生态治理工程,构建全市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监视和预警预报系统,提升海洋环保与社会服务业水平。建设和完善水生动物疫病监测预报、预防控制、技术研究等系统,建立覆盖面广、反应灵敏的病害检疫、病害测报和防治网络。投资1800万元建设市、县两级水产品质检中心,开展水产品质量监测工作,对水产品进行全程质量监管,年抽检水产品和苗种300个样品,合格率逐年上升,期末达到97%以上。

(六)增强渔业管理能力,建立现代渔业新秩序。加强渔业行政机构和队伍建设,健全渔业行政执法和技术体系。加强海洋捕捞许可、船网工具控制、伏季休渔制度、水域滩涂养殖、水产苗种管理、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渔业安全生产、水域生态保护等方面的执法,维护现代渔业发展秩序。加强渔政执法舰艇和巡航装备建设,投资5680万元建造11艘渔业执法船舶,提高执法安全保障水平。加强地方渔业协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渔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作用,搞好行业服务,广泛开展渔业生产与信息交流,扶持中小企业提高生产能力,扩大经营规模。

(七)强化政策支持,提高渔业保障能力。加大公共财政对渔业的投入力度,大力扶持渔港建设、渔业龙头企业、渔业资源修复、原良种培育、新品种引进与推广、远洋渔业等重点项目。建立政府投资为引导、企业和渔民投资为主体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支持优势企业上市,提高渔业建设的融资能力。组织实施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研究养殖水域生态补偿办法,切实维护渔民的合法权益。探索建立碳汇渔业补偿机制,在政府节能减排专项资金中,对贝藻增养殖、循环水养殖等碳汇渔业进行补贴,促进低碳绿色海洋渔业发展。

第三篇:烟台市芝罘区海洋经济发展规划

为加快发展芝罘区海洋经济,保证海洋经济强区战略顺利实施,根据国务院《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建设海上山东”的战略部署以及《烟台市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结合本区实际,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区域范围为芝罘区行政区划范围内的沿海陆域及管辖海域。规划重点期为2006年到2010年,展望到2020年。

一、海洋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预期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以全面落实《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为主线,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正确处理好速度、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正确处理好使用与保护、短期与长期、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合理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优化海洋产业结构,注重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坚持服务经济建设,积极推进海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确保全区海洋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有序发展,实现海洋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相统一,使海洋经济成为我区经济的重要支柱。

(二)基本原则

1、陆海联动、整体开发的原则

发挥海洋区位和资源优势,与陆域经济在产业、市场、资金、科技、人才和机制方面的优势相结合,大力发展临港、临海产业,推动陆海生产力联动布局、产业联动发展、基础设施联动建设、生态环境联动保护治理,在陆海联动、整体开发中实现海洋经济的全面发展。

2、调整结构、优化布局的原则

统筹海洋资源综合开发,加快调整海洋渔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港口海运、临港产业、海洋特色休闲旅游和新兴海洋高技术产业,提升海洋经济的整体竞争力。把海洋资源优势和陆域经济优势结合起来,建设一批临港海洋产业区、海洋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和海岛特色海洋经济区,

第四篇:人口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人口问题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只有理顺人口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解决好人口数量、素质、性别比例、流动因素等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才能实现人口与全县经济的协调发展。

一、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

(一)人口数量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温家宝总理曾讲过一个著名的“乘除法”:“一个很小的问题,乘以13亿,都会变成一个大问题;一个很大的经济总量,除以13亿,都会变成一个小数目”,精辟地阐释了人口问题的极端重要性。就我县而言,实现跨越式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在做大总量、增大“分子”的同时,努力控制和优化人口数量这个“分母”,提高人均指标这个重要标志;努力把人口多的压力和挑战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

虽然实行计划生育以后全县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低生育水平连续多年保持稳定。但是人口多、人均少的实际情况,人口与资源环境关系紧张的状况,是全县经济发展所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当前群众生育意愿与现行生育政策的要求有较大差距,人口增长存在反弹势能。一些地方对计划生育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认识不足;人口综合治理机制尚不完善,任何工作失误及外部环境的不利影响,都可能导致生育水平回升。特别是目前处于贫富极端的人群超生现象突出,干扰了正常的生育秩序,增加了社会抚养成本。?

(二)人口素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人口素质已成为影响全县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县不会缺少劳动力,但考虑到素质、技能等因素,劳动力结构不合理问题还将长期存在。人口健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亟待提高。

近年来缺陷儿出生呈上升趋势,虽然每年县技术站以及县各大医院都要接诊因胎儿先天畸形采取补救措施的孕妇,但每年仍有160——200个缺陷儿出生,约占每年全县出生人口总数的4-6%,成为社会、家庭的包袱,影响到家庭和谐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成为经济发展的阻力;每年考入高等院校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返回县城参与经济发展的比例很小。

全县农村劳动年龄人口小学及以下文 化程度的比例高达47.6%,重学历教育轻劳动技能培训问题突出。人口总体素质不高。影响了社会的文明与和谐,影响着全县经济的发展,必须提高下大力提高人口素质。

?

(三)人口性别比例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理想的出生人口性别比例为男女比例在103——107之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为117,2003年抽样调查为119,个别省份超过130。2005年1%抽样调查为118.58。城乡均出现异常,农村失调程度更为严重。2005年以后,新进入婚育年龄人口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婚姻挤压问题凸现,低收入及低素质者结婚难,所导致的社会秩序混乱将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严重隐患。也将严重影响经济发展。虽然我县从2001年——2006年的出生人口性别比分别为10

9、10

6、9

9、10

8、10

4、100,总体保持在正常范围。但是农村部分群众生育观念落后,重男轻女思想严重,选择性别生育、溺弃女婴现象仍然存在,潜在的性别失调危害因素不容忽视,必须开展专项治理活动。

?

(四)流动人口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从目前看,外来流入人员带来了资金和技术,促进了全县经济的发展。由于目前我县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流出人员远远高于流入,特别是我县流出壮年劳动力较多,甚至产生了“空心村”。一些技能型人才的流出,是全县经济的发展的损失。

综上所述,在全县经济发展中,人口因素中存在着急需解决的不利因素。对当前的计划生育工作带来了挑战,也就是说人口和计划生育形势更加复杂、任务更加艰巨、工作难度进一步增加。

二、对策和建议

?

(一)千方百计稳定低生育水平。稳定低生育水平是新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首要

任务,“十一五”期间是实现这一任务的关键时期。为此,必须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和稳定现行生育政策不动摇,党政第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不动摇,稳定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机构、队伍不动摇,不断创新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体制、机制、手段和方法不动摇。全面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坚持依法行政、思想政治教育与利益导向相结合,综合运用法律、行政、教育、经济等手段,建立健全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长效工作机制。

? 全面推行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工程,落实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计划生育免费基本技术服务制度。在就业培训、合作医疗、扶贫开发、宅基地划分、改水改厕、沼气应用、新技术推广等方面,各有关部门要制定和完善对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是农村独生子女和双女户家庭的优先优惠政策。按照资格确认、资金管理、资金发放、社会监督等职责分设原则,确保每一个符合条件的对象领到奖励扶助金和享受优惠政策。

深入开展国策、国情、人口形势教育,积极倡导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促进人口和计划生育惠民政策深入人心,引导群众遵纪守法,自觉实行计划生育。

坚持依法管理。严肃处理违纪违法行为,凡违法生育的,一律依法征收社会抚养费;造成恶劣影响的,可予以公开揭露;是党员、干部的,依纪依法从严惩处。

?

(二)全面提高人口素质。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事关千家万户的幸福,要在全县推广预防出生缺陷药物的应用,出生缺陷干预药物的服用比例达到应服用人数的60%以上。发挥计生、卫生部门的作用,开展优生监测。抓好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和矫治及家长优生优育教育试点工作,全面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提高全民健康素质,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和行为方式。开放公共体育资源,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同时,双管齐下,一方面吸引外来人员参与涿鹿的经济发展,一方面重用当地的有用人才,防止人才外流。把发展农村教育摆在突出位置,在农村并逐步在城市免除义务教育学杂费。对农村实行计划生育的独生子女和双女家庭的子女,提供一次性职业培训补贴。建立学习型社会,重视培养人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

(三)开展性别比失调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过高、持续时间过长,必然影响社会稳定,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深入开展“关爱女孩行动”,要以消除性别歧视为重点,完善和落实针对计划生育女儿户家庭的各项奖励优惠政策。特别是在制定出台有关新农村建设的各种优惠政策时,要按照优先优惠的原则,对农村独生子女户和双女户给予倾斜照顾。切实加大对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过程的控制力度,严格落实B超使用管理、人工终止妊娠手术管理、有奖举报等“十项管理和服务制度”,深入开展专项督查和集中治理活动,严厉查处“两非”案件。继续推行“三级两全包保服务责任制”,探索建立各相关部门统计信息通报制度,把出生人口性别比治理工作引向深入。严格依法查处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非医学需要的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行为,依法严惩溺、弃、残害女婴和拐卖、绑架妇女儿童的犯罪活动及歧视、虐待生育女婴的妇女等违法行为,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把出生人口性别比控制在正常范围。

?

(四)完善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体系

做好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实现人口有序流动和合理分布,关系全县发展大局,将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促进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生活。解决流入人口在就业、就医、定居、子女入托入学等方面的实际困难,为流入人员提供便捷的服务,使其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生产经营。

按照“属地化管理、市民化服务”的原则,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纳入经常性工作范围,提供与户籍人口同等的免费服务。相关部门为流动人口办理经商、务工、购房、租房、

社会保障等手续时,应与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密切配合、互通信息。在流动人口集中的社区、企业、集贸市场等成立计划生育协会。同时要为做好外出人员的宣传培训、免费办理婚育证明等相关工作。

三、保障措施?

? 人口问题始终是制约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因素;人口素质的提高将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久的动力和增长源泉;解决新时期的人口问题,既要稳定低生育水平,又要统筹人口数量、素质、性别比例平衡问题;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之间的协调和良性互动。? 一要实行综合治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面临着多层次、多侧面、多因素的复杂问题,由单一的行政部门管理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必须凝聚各方面的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坚持综合治理。构建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综合治理的工作格局,把人口计生工作纳入经济跨越式发展总体规划、纳入构建和谐社会总体规划、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与全局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检查、同落实。二是强化财力保障。要牢固树立“国策用国库保”的意识,在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中,切实加大投入力度,严格执行中央《决定》和省规定的各级财政投入标准,确保人口和计划生育财政投入增长幅度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增长幅度,确保法律法规规定的各项奖励优惠政策落到实处,确保县乡人口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基本建设和队伍建设、计划生育经常性工作、计划生育免费基本技术服务、基层人员工资待遇、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等经费的足额落实。? 三是要开拓创新。为了能促进人口与经济的社会的协调发展,新时期对计生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计划生育工作必须勇于创新。在思想观念上,实现由控制人口数量向同时注重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和改善人口结构的转变;在工作思路上,实现由管理群众为主向服务群众为主的转变;在方式方法上,实现由行政制约为主向依法管理为主的转变;在推进机制上,实现由行政处罚为主向同时注重利益导向和政策推动的转变,确保人口计生工作紧跟时代发展步伐,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

? 进一步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着力提高人口素质、开发人力资源,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对此,我们必须从全县大局出发,牢固树立人口意识,强化人均观念,继续加强和改进人口计生工作,切实做到“人口警钟长鸣、人口问题常议、人口控制常抓”。 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第五篇:**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人口问题

在实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中,人口问题始终是首要的制约因素,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必须坚持“两手抓、两促进”的原则,在努力发展经济,不断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同时,还要合理发展人口生产,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切实做到人口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一、人口问题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党的十六大召开后,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与时俱进,在认真分析**资源禀赋和现有发展条件的基础上提出了“经营绿色、建设绿色**”发展思路。绿色**的发展预期目标:到2020年,保持经济年均增长10.4%,GDp总量达到540亿元。在2000年经济发展水平基础上,实现提前2年翻一番,提前5年翻两番的目标。在实施经营绿色,建设绿色**的过程中,虽然会受到很多方面的因素制约,但人口增长相对较快,人口素质相对较低和人口结构相对失衡是众多因素中最直接、最明显的因素,其地位和严重性不容忽视。

1、人口数量对**经济发展影响。人口数量对**经济的影响,一方面表现在人口数量的增长减缓了全市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速度和人均GDp水平,2000年全市人均GDp为2698元,较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分别低4383元和1851元,与发达地区相比较差距更大,尚有7.35万人未解决温饱。根据经济学家计算,人口增长1%,需要经济增长3%左右,才能维持现有人口的生活水平。如果经济增长速度赶不上人口增长的速度就会形成所谓的“劣性均衡循环”,即新增的国民生产总值将被所增长的人口消耗掉,从而没有余地提高现有人口的生活水平,无力进行物质扩大再生产,也无力缩小与发达国家或发达地区的差距。另一方面表现在人口的盲目增长,威胁了人类的自身安全,出现了人口安全危机。从**市实际来看,在现有资源、环境条件下,**市人口合理容量为150-200万人,人口适宜密度为每平方公里64.65人,而现在全市人口总量已达到292.6万人,超过合理容量近百万人,实际人口密度已达到124人,超过适宜人口密度一倍。据测算,到2014年全市总人口将达到300余万人,2020年后才逐年缓慢回落,人口总量增长的压力可想而知。

2、人口素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人口作为居住在一定地域内的居民总体而言,是数量和质量的统一。人是生产力最能动、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马克思说过:“最强大的一种生产力是革命阶级本身。”因此,人口素质高低将直接作用于社会生产力,决定一个国家的国力水平。人口素质对**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劳动力转化为生产力的水平不高。根据五普资料显示,每十万人拥有受教育程度人口,**为7.51万人,全省为8.35万人,全国8.44万人,分别少0.84和0.93万人,其中大学以上**为0.17万人,全省0.41万人,全国为0.36万人,分别少0.24和0.29万人。每十万人中拥有大学人数比例还不足全国和全省水平的一半;而文盲率,**为13.9%,全省为7.3%,全国为6.72%,分别高6.6和7.18个百分点,即高出全国、全省水平的一倍。再之,**的智力低下的痴呆傻哑人达10万多人,其比例高于全省、全国水平。所有这些都严重制约了**人口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源的速度,拉大了我们与发达地区的距离,是制约**经济目标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瓶颈。

3、人口结构对**发展的影响。人口结构对**经济的影响主要是一方面来自性别比失调的压力,据五普资料显示,**市男女性别比为114.09,比正常性别比(103—107)偏高11.09—7.09。比全省男女性别比(108.4)偏高5.69,性别比的失衡会带来严重的社会后果和恶性循环,而且治理性别比的难度大,行政成本高。另一方面的影响是来自人口老龄化,据五普资料显示,**65岁以上总人口为7.09%,高于全省1.19个百分点(全省为5.9%),高于全国0.13个百分点(全国为6.96%);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突破了7%,由“四普”5.78%的成年型人口转变为老年型人口。人口步入老年型人口后年龄结构类型发生了显著变化:一是老年人口数量增大,增长速度快。在总人口减少情况下,老年人口达到19.39万人,较“四普”增加了3.04万人,增长18.59%,年均增长1.68%。二是老龄化进程快。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由“三普”4.96%(年轻型)发展到“四普”的5.78%(成年型)和“五普”的7.27%(老年型),在较短时间内使人口的年龄构成由成年型转变为老年型,步入老龄化社会。三是超前步入老龄社会。老年型人口类型是全市经济社会尚不发达、社会养老保险体系覆盖率低下的条件下过早到来的。**市超前步入老龄社会带来的不利影响是未富先老,老年人赡养比上升,社会负担加重。人口老龄化是新世纪人类发展的主要特征,也是重大的社会问题。**人口老龄化给我市经济带来四个方面的挑战。第一,人口老龄化提高总抚养比,据陕西计生委预测,1990年陕西省每100个劳动年龄人口抚养8个老年人,2000年抚养9个老人,2020年抚养16个老人,2030年抚养23个老人,2050年抚养32个老人,社会用于老年人口的保障费用大量增加,政府负担沉重;第二,由于家庭格局改变,大家庭被小型化家庭替代,小家庭里养老养小矛盾加剧,无力照料老人情况增多;第三,人口老龄化要求调整现有产业结构,发展老龄产业,增加老年人所需要的社会服务业,改造不适应人口老龄化的住宅、社区和环境;第四,人口老龄化对社区福利和服务事业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解决人口问题对**经济发展的意义新的世纪,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社会先进文化,满足广

法鉴定胎儿性别,如何确定“非法”界线,法律上没有严格规定,实际无法操作,往往查处这类事件最后的结果总是不了了之,再如“溺婴”,目前司法解释是比照杀人罪,但是两者还是有本质不同,由于受封建文化和传统传宗接代的思想影响,溺婴比照杀人罪在实际操作中很困难,目前全国还没有这种案例报道,**更没有。况且利用行政手段处理这类案例,有举步为艰,很难落实相关责任等等。因此上述几个非法行为列入《刑法》罪名已成为当务之急,各级应从人大和计生业务两个渠道积极向国家反映和建议,只有这样才能将其上升为硬性法律规定,只有实行司法介入,人为选择性别的结果才有可能杜绝。在目前尚无刚性法律条文时,只有依靠行政手段和综合治理两条路子。因此,各级党政要在充分认识出生性别比偏高的危害性,明确思路,加强工作,把开展专项治理活动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要加强宣传,营造声势,推广新的生育文化,转变生育观念,为降低出生性别比提供思想基础。要严格对B超和中止妊娠的管理,落实《陕西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照顾二孩生育只给一次机会的规定,严厉打击非法实施胎儿性别鉴定或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的违法行为。并且应当重视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的建立,给予计划生育户和“双女户”必要的经济补偿和社会奖励,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减少后顾之忧。

4、抓住机遇,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控制人口的关系,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解决人口老龄化的根本出路一方面在于发展经济,增强承受能力,增加政府用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的财力。十六大报告指出,“综观全局,21世纪头20年,对中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快速的人口转变使**市进入了人口负担最轻的时期,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机遇期。在这期间,一是劳动力供给充足,价格便宜,如果较好的解决就业问题,能够创造出较多的社会财富;二是劳动力年龄结构较轻,储蓄率较高,如果资本市场健全,能够将储蓄转化为资本加速经济增长;三是由于人口老龄化高峰尚未到来,社会保障支出尚不突出,财富积累速度较快,所以说这是发展经济的人口战略机遇期。这个战略机遇期对多年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回报,也将给**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良好的人口环境。如果我们能充分利用这次机遇,在实施经营“绿色**”的战略中,积极利用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扶持优势产业,大力发展“药、水、游”,正确处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就有可能将潜在机遇转换为现实发展,真正形成经济增长和财富积累,就有可能为人口老龄化问题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如果错过这个发展机遇,一旦出现较高程度的人口老龄化和较多的劳动力失业并存问题,丰富劳动力资源优势成为劣势,就有可能钳制经济发展,甚至危及社会安全和政治稳定。另一方面还要加强宣传,增强全社会的老龄化意识。要构建符合实际的养老模式和养老制度,按照国家、社会、家庭、个人共同负担的原则,建立完善老年社会保障体系。在积极发展社会养老福利事业同时,重视大力提倡家庭养老。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促进养老事业走上法制化轨道,营造健康老龄化环境。老龄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性社会问题,必须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提出相应对策,做出战略性选择。

5、加快人口与计划生育机制建设,实现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的两个转变。中国共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决定》提出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工作任务,表明中国的人口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需要在“抓紧抓好”的要求下全面改革和推进21世纪上半叶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思路、方法和机制。《决定》的一个核心内容,就是以人为本,综合治理。而综合治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建立一个综合治理的服务体系,特别是以技术服务为重点的优质服务体系。此外还包括对独生子女家庭、二女结扎户的奖励优惠政策和社会保障措施;继续推进计划生育“三结合”,对计划生育贫困家庭尽快脱贫致富的扶持和帮助;依法行政,保护实行计划生育的干部和群众的合法权益等等。在未来十年,在人口与计划生育方面面临的最主要挑战,是稳定住来之不易的低生育水平。为此要在三个方面做好保障:——建立和完善人口与计划生育的利益导向机制。通过发展经济、普及教育、发展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等途径,引导人们自觉实行计划生育。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通过对计划生育户小额贷款、项目优先、科技扶持、政策优惠等措施,把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和发展经济、扶贫开发、建设文明幸福家庭相结合,帮助农民解决实际困难,少生快富。——建立鼓励家庭实行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政策。实行节育补偿、家庭福利、奖励优惠等形式的利益倾斜。对独生子女家庭给予一定数量的奖励费,城市和有条件的地区独生子女父母退休时,可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必要的补助。对实行计划生育家庭在分配集体经济收入、享受集体福利、划分宅基地、承包基地、就业、就医、住房及子女入托、入学等这方面给予优待。——建立有利于人口与发展特别是计划生育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农村,建立养老、子女**、合作医疗、母婴保健保偿、计划免疫保偿和节育手术安全等多种形式的保障制度。在城市,建立健全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等保障制度。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育保障制度,逐步提高最低生育保障水平。鼓励社会参与救助和志愿者服务,解决群众后顾之忧。综上所述,在实施**经济发展战略中,人口问题是首要的制约因素,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人口发展和资源、环境相协调,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要条件,切实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对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对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各级领导、各个部门都要从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战略高度,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坚定不移地按照十六大提出的要求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作者系**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局局长)

上一篇:业务跟单工作职责下一篇:语文课程思政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