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论文

2024-05-17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论文(通用8篇)

篇1: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论文

摘要:现有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学科建设存在着经济学学科性质不突出、学科一体化不够、学科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创立中国特色的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必须认真研究和解决学科建设的难点与特点,提出研究对象与主线、目的与任务、指导思想与方法,设计该学科的框架结构与理论体系,为中国特色的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进行科学而准确的定位。

关键词: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研究对象;研究主线;理论体系

一、问题的提出

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下设立的二级学科,它是一门独立的新兴学科,是理论经济学的分支学科。目前,在国外,既未见有以《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为名的著作与教材,也没有把人口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融合为一体的一门经济学学科。但国外对作为独立学科的人口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以及把资源与环境融为一体的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理论研究开展较早,相关著作与教科书较多。在国内分别以人口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为研究对象的书籍较多,把资源经济学与环境经济学视为一门学科的研究成果也比较多,如以《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为名的著作较多。但是,以《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为名的著作较少,作为教材的居多。但问题是,这些教材大多没有把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看成是一门独立的新兴学科,而是把它视为人口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的简单相加,在结构上表现为三大板块。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学科建设的这种情况,既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把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作为一门二级学科来建设的思路不相适应,也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更与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实际需求不相一致。

无论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实际看,还是从学科建设的需求看,现有的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学科建设都存在许多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经济学学科性质不突出。关于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学科定位一直存在争议,有些学者认为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如邬沧萍,穆光宗(2000)提出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是经济学、社会学、人口学、生态学、环境管理等诸多学科的一个综合。也有些学者认为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学科属于经济学范畴,如张象枢(2001)、罗丽艳(2003)。我们认为,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应有其基本的落脚点和明确的研究方向,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应属于理论经济学,是理论经济学的二级学科,因此,学科建设要突出理论经济学的特点。但现有著作大多没有很好反映学科的经济学属性,基础理论薄弱。具体表现为:一是大多数著作与文献对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的学科性质与理论基础缺乏全面论证,使学科建设的理论基础不牢固,甚至一些教材没有独立的理论章节;二是大多数著作对技术性的、微观性的、专题性的论证比较多,而宏观性的、整体性的内容论证不够;三是缺乏对马克思主义以及经济学说史中人口生存与发展、生态经济思想等的深入分析和论证,甚至一些教科书完全没有这方面的内容;四是现有研究文献都是从狭义上理解资源、环境,没有把社会资源纳入资源的范畴,也没有把社会环境纳入环境的范畴;五是现有文献只是研究资源的利用、开发以及有效配置,对资源的培育与创造研究不够,甚至没有研究。实际上在现代科学技术条件下资源的培育与创造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要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与发展。

第二,学科一体化程度不够。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虽然涉及人口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等学科内容,但它不是这三门学科的简单相加,而是一门独立的新兴学科。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必须有自己的关键范畴与主要内容,这些关键范畴是有内在联系的,而且是自成体系的。然而,大多数研究文献将人口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进行简单堆砌,板块化现象严重,对各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研究不够。更使人不能理解的是,一些教材在体例上分为三部分,即人口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在总体上是三大板块,只是对人口与资源、人口与环境关系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分而治之的研究。并没有把三者统一到一个科学严谨的分析体系之内,由此成为学科发展的硬伤。

第三,学科体系不完善。现有著作大多对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主线、研究目的、研究任务研究不够,理论体系不完善。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有特定的研究对象与主线,是有明确的研究目的与任务的。但现实是理论体系不完善,各种版本的专著、教材内容相差很大。

二、中国特色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学科建设的总体思路

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本来是不同于人口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的一门独立学科,是研究人口、资源、环境之间内在联系的新兴学科,但是由于理论研究的路径依赖性,在学科建设中人们把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搞成了人口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的简单相加。因此,我们面临的艰巨任务,就是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的学科属性,把它建设成为既融人口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为一体,又区别于三者的一门独立学科,使它真正成为理论经济学中的新兴分支学科。在这里既要解决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建设中的难点,突出该学科的特点,又要为它进行定位,确立其研究对象与主线、明确目的与任务,设计框架结构与理论体系。

(一)中国特色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学科建设所要解决的难点

第一,如何体现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的理论经济学性质,突出经济学的特点。新的学科体系应当强化理论研究,专设理论章节,夯实学科基础,使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真正成为一门新兴的经济学学科。

第二,如何由人口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三大板块向一体化转变。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学科建设,虽然要吸收人口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研究的积极成果,但又不能把它视为三门学科的集合,只是探讨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我们认为,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是研究人口、资源、环境的经济学,而不是人口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的结合。因此,难点是要建立把人口、资源、环境融为一体的学科理论基础,使原来的三门学科统一在一条主线下。当前的迫切任务是撰写一本反映以人为本,资源环境既为人的发展服务,又保持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权威性的经济学著作,确立新的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的框架结构。 第三,如何完善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的学科体系。新的学科体系应当包括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的主线、研究对象、研究目的,确立研究任务,建立与完善理论体系。

(二)中国特色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需要反映的特点

第一,明确为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进行定位。一是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是以人为本的经济学,它研究的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体人以及人的地位与作用,人的经济行为与社会行为,人口的数量、规模与结构,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与相互作用。二是从学科属性看,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是经济学,而且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经济学学科,在经济学类中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它研究与涉及的问题是经济学学科的灵魂与本质。

第二,明显体现经济学的理论特色。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属于理论经济学的范畴,因此,要加强学科的经济学理论性建设。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要依托理论经济学的支持,把理论经济学作为它的发展基础。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的建设与发展,并不否定人口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的存在,但它们是有明确分工的。人口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更多的是研究技术层面的问题,而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更多地研究理论层面的问题。

第三,注重学科结构的一体化。在整体设计上彻底改变三大板块结构的局面,在经济学的框架内把人口、资源、环境统一起来;在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的框架内把生态经济学、气候经济学、灾害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等有机结合起来,探讨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第四,注重学科的系统性。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应当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成熟的范式。从学科建设的角度出发,重点探讨本学科的研究对象、主线、目的、任务等,建立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

第五,反映新变化扩充新内容。在学科建设中,根据新变化,要增加以人为本的相关内容;增加当前气候变化问题、灾害频发问题以及自然灾害与社会灾害的相关内容;增加生态产业、环境产业以及其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相关内容;增加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与经济学类中其它学科相互关系的内容;增加人口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生态经济学、灾害经济学、气候经济学之间内在联系的相关内容;等等。

(三)中国特色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的定位

第一,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是以人为本的经济学。首先,人的良性(有效或优质)发展是本学科的目的,要通过对人口发展的研究,实现人的良性发展。其次,本学科以解决人类发展中的资源、环境约束,提高资源环境配置与培育的协同效率为任务。在这里既要研究资源与环境的配置效率,也要研究资源与环境的培育,实现可持续发展;人类活动所追求的不是一般效率,而是协同效率,即整体效率、合作效率等。

第二,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是经济学类中各种学科的灵魂与本质。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与经济学类中其它学科的关系是什么?我们认为,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在经济学大类中居于核心地位,它是研究人类生存与发展中的资源与环境的有效利用和培育的学科,它既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问题与核心问题,同时也是其它经济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可以说,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是理论经济学的`基础与核心,理论经济学的其它分支学科是从不同的侧面与角度去研究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问题的;而应用经济学是研究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中具体问题的。

(四)中国特色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中国特色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生存与发展中资源与环境的有效利用与培育,它的主要研究内容可以概括为八个字:人口、资源、环境、协调。中国特色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的研究主线是以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与培育利用的协同效率为主线。具体包括:一是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二是人口、资源、环境的整合配置(高效利用现有资源)与培育(在利用中创新培育新兴资源,改善环境);三是协同效率,即追求综合效率、长远效率、深层次效率。中国特色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的研究目的是探讨以人为本条件下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相互依赖关系的本质与内在规律。中国特色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的研究任务是解决人类生存与发展中的资源、环境约束,提高资源配置与培育的协同效率。

三、中国特色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与方法

(一)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

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学科建设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人本理论、生态经济思想以及人口理论为指导,以资源环境利用的协调效率为主线,坚持理论与实践、定性研究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全面理解人口、资源、环境的内涵及其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把人口、资源和环境作为影响协同持续发展的三个有机变量整合起来进行考察与研究,运用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分析和阐释人口、资源和环境之间的内在规律与有机联系。

(二)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学科建设的方法

第一,突出系统性。把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提出来,就是要把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作为一个整体、一个系统,从一个新的视角重新审视,唯有引进系统论的观点和研究方法,该学科才具有生命力,也是避免其成为相关学科简单组合的唯一有效途径。本学科应以协同可持续发展与提高协同效率为主线,在一定的空间(区域)内,通过一定的载体(产业)配置资源,并注意资源配置的环境与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重点研究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问题。紧密围绕以人为本,将人口经济理论、资源经济理论与环境经济理论统一起来,揭示其内在联系,实现协调发展。

第二,突出基于中国现实的案例分析。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大多数教材都是翻译过来的,大多数以国外案例为主。因此,在本学科教材编写中力求以中国案例来说明,尤其要增加对现实问题的分析。

第三,突出史论图一体化的体例。教材建设是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教材编写要突出学科特色,采取史论图一体化的方法。系统介绍学科及学科研究问题的演进,全面准确阐释学科基本理论;附加专栏、相关链接、大事记等形式,增加知识量和可读性。

四、中国特色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的框架结构应分为六篇十八章,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篇为以人为本的经济学,包括三章内容。第一章为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的定位与研究方法,论述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学科的提出及意义,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的学科定位以及与其它学科的关系,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与以人为本的关系等内容;第二章为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理论体系,论述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主线、研究目的、研究任务以及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的理论体系;第三章为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理论的产生与演进,论述马克思主义的人本发展思想(含人口理论)以及经济学说史中的人口资源环境经济思想。

第二篇为以人为本发展的主体人及其人口经济思想,包括四章内容。第四章为人本经济学与人口经济学,论述人本经济学与人口经济学的异同;第五章为人口经济思想的演进,论述早期的人口经济思想、马克思主义的人口经济思想以及当代人口经济思想;第六章为人口经济的微观经济学解析,包括人口生育率的经济分析、现代人力资本理论以及人口迁移的经济分析;第七章为人口经济的宏观经济学解析,包括宏观人口经济分析、人口分布与城市化、人口转变与人口老龄化。

第三篇为以人为本发展的载体资源的有效配置与培育,包括三章内容。第八章论述资源的概念、特点与类型,把资源划分为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其中,自然资源包括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社会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社会关系资源以及心态资源;第九章为资源的地位与作用,分别论述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地位与作用;第十章为资源的分布、配置与培育,论述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区域与行业分布、配置及培养等问题。

第四篇为以人为本发展的环境环境的协调与培育,包括五章内容。第十一章为环境的概念、特点与类型,把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第十二章为环境的地位与作用,论述人类发展(经济与社会)与环境,环境问题的经济与社会原因,中国环境与人口、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等问题;第十三章为环境评价与污染控制,论述环境价值论与经济评价、环境价值的评价方法以及环境污染控制的设计等问题;第十四章为灾害经济学与防灾产业培育,论述灾害的类型及其社会经济特性,中国灾害的基本特征及成因分析,灾害风险最小化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以及防灾产业的培育等问题;第十五章为环境与环境产业的培育,论述环境与环境产业培育的意义,环境产业的构成与分类,环境产业的发展模式以及环境产业培育的重点等问题。

第五篇为人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包括三章内容。第十六章为人与资源环境关系的本质和内容,论述关于人类发展前景的不同观点,以及人与资源环境关系的本质和内容等问题;第十七章为人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机制,包括人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制度安排、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和保障机制等;第十八章为人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评价,包括人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评价的意义与基本思路,人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指标体系(包括与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比较),以及建立我国现阶段人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指标体系的设想等问题。

篇2: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论文

【关键词】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主题讨论法 案例教学法 多媒体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是我国在积极响应联合国倡导的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于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增设的一个二级学科,隶属于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作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主要运用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来揭示、分析人口发展及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其相互之间的辩证关系,从而为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策略建议。

由于创设时间较短,学科交叉较多,又是新兴交叉学科之一,学科建设和教学实践仍在不断探索和发展中,所以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与经济学的其他学科相比,具有学科内容动态性、学术观点多样性和理论联系实际紧密性等特点。这些特点也决定了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教学方法具有一定特殊性,传统的以讲授理论为主或理论与实习教学各自独立进行的教学方法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采用传统教学法与互动式教学法相结合,传统手段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则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 互动教学法在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课程中的应用分析

互动式教学法是要求教师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的各个环节,让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使其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同时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引导作用,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通过互动参与、互相进步,实现共同目标的多向交流的教学方法。笔者在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课程教学实践中发现,主题讨论法和案例教学法是比较有效的互动式教学方法。

1.主题讨论法

主题讨论法是强调在教师的精心准备和指导下,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通过预先的一定意义的教学内容主题的设计和组织,启发学生就特定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

在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教学中运用主题讨论法,能够让学生与教师很好地互动起来,取得良好效果。具体方法是:在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各章教学过程中,根据每一章所要讲授的理论知识要点,结合社会现实问题,特别是当前的热点、焦点问题,提出一到两个讨论主题。要求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围绕主题,课下充分收集资料,准备提纲和发言稿,课上组织各小组进行讨论,让同学们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如在讲授《人口与可持续发展》这一章时, 结合我国人口发展现状及问题提出中国人口老龄化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和中国人口性别比例失调的影响等讨论主题;在《资源与可持续发展》及《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等章教学中,让学生围绕中国资源开发利用研究逆城市化现象如何评估环境价值探讨控制环境及污染的方法等主题进行讨论。为了使讨论能够充分深入展开,避免流于宽泛,对每一个主题都细化为若干个具体问题。以中国人口老龄化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为例,首先课前将这一主题拆解为几个具体问题(或者说是几个讨论方向),如为何中国经济未发达而人口先老龄化(未富而先老)养老保障体系的建立完善延迟退休的合理性人口红利期是否结束老龄产业的发展国外养老保障中可以借鉴的经验等,然后将同学们分为若干小组(每小组3~5人或5~8人),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具体问题准备讨论。要求同学们在收集公开材料的基础上,尽可能到自己的家乡进行调研,收集一手材料通过梳理材料,结合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提出观点或结论。课上讨论时,可以是小组成员自愿发言,也可以是小组选出代表发言,讨论中同学们可以对相同观点补充完善,也可以对不同观点反驳切磋,在同学们全部发言结束后,教师进行总结点评,并提出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内容和继续收集的相关文献、资料。在主题讨论全部完成后,以小组为单位撰写一篇3000~5000字论文或报告,文中标明小组成员各自负责的部分。教师据此考察同学们对理论知识及思维方法的学习掌握程度和运用相关理论知识分析研究具体问题的能力,同时了解教学的效果。

运用主题讨论法教学,通过课前分组收集资料和课上集中讨论,有的放矢,紧密联系实际,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使同学们能够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与教师形成良好互动,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增加了师生间、同学间的协作精神和友情。同时,这一方法也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加强对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的训练,也有助于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对广大同学写作毕业论文及今后从事实际工作也有意义。

2.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也是一种有效的互动方法,主要是教师围绕所讲内容,采用典型案例,让学生以分组或个人的形式,通过课前预习准备,课上进行分析讨论,课下以报告、论文的形式总结。案例教学法在实践中经常与主题讨论法结合使用,对于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明显的效果。

虽然案例教学法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在实际中人们往往将之与传统教学法的课堂举例说明相混同。实际上案例教学法与课堂举例说明是有根本区别的。案例教学法是通过师生围绕典型案例进行讨论来实现对知识的传递和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是教师引导和学生参与的互动教学方式;而课堂举例说明是教师为了讲授清楚某一理论知识点,特别用某个案例来应证,是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式。在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教学中,结合主题讨论法合理运用案例教学法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案例教学法的关键是要选择好典型案例,难点也在于案例选择上。与经济学核心课程相比,目前国内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教材大都偏重概念和理论,案例偏少,一般一章仅有一到两个案例;而国外类似的教材案例较多,往往一小节就一到两个案例,但都是以英美为主的发达国家的案例,与中国的社会实际有较大差异。这也增加了教师选择案例的难度。选择案例原则上应尽量结合相关理论知识,选取难易适中、反映社会现实问题的典型案例。如果案例太难,学生会因知识储备不足而一时难以进行分析研究,失去学习的兴趣,参与度低,讨论无法有效开展,教师也会陷入被动,从而影响教学效果;如果案例太简单,学生又会感觉太轻松,无须深入进行分析思考,也会使教学质量大打折扣。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精心选择国内社会生活中的典型案例,提出问题,让同学们围绕案例和问题进行讨论。如选取的典型案例有三聚氰胺事件、2009~瘦肉精系列事件、认识反式脂肪酸、20地沟油事件、螺旋藻铅超标事件等。案例教学时,一般授课前一到两周发放相关案例,让学生提前阅读案例内容,查阅相关资料,收集信息,思考案例所附问题;同时鼓励学生提出新问题供大家课上讨论。授课时先给学生们展示相关案例内容及背景资料(图片、视频),然后组织学生就案例及所附问题进行讨论,对相关事件进行深入分析,从个人、企业、政府和社会不同的层面和视角,探讨案例所反映的深层次社会现实问题及其发生的深刻原因,提出应对策略和解决问题的途径等。通过案例的学习讨论,一方面,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知识与理念得以在师生间顺利传递,并且得到同学的深刻理解和认同;另一方面,学生们思考分析研究具体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和锻炼。 二 多媒体教学法在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课程中的的应用分析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运用好传统教学手段(黑板、粉笔、挂图、模型及体语等),更要与时俱进,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和水平。

目前,对于多媒体教学的认识仍有一定偏差。一方面,有人认为只要使用多媒体授课,效果一定比传统授课方式好;另一方面,有人则认为多媒体授课只能使教师和学生更懒惰,课堂授课质量更差。实际上,教学中科学合理地应用多媒体手段能够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效果。因为,通过多媒体既可以生动地表达出很多抽象的概念和关系,更好地呈现出知识体系的系统性、连贯性和整体性,而板书却难以实现这一点;同时,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充分节约板书的时间,有利于教师将收集的大量关于本专业的资料,通过多媒体充实到教学内容中,从而使得教师在单位时间内能向学生传递更多的知识,增加了学生的信息接收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思考热情,提高学习效率。

多媒体教学的关键是把握好应用的度(即要合理应用)和掌握好应用的方法(即要科学应用)。教学中,过度应用多媒体容易导致教师对多媒体的依赖,在其头脑中缺乏完整清晰的理论知识体系,这样一旦发生诸如停电、电脑死机等意外情况,授课就大受影响;同时,由于多媒体教学信息量比较大,如果快速连续播放幻灯片,就会使学生或忙于记笔记而疏予听课,或注意了听课而忽略笔记,常常顾此失彼,教学效果反而不如传统方法理想。因而,教学中教师要认真学习备课,对所讲课程的理论体系和知识要点要做到心中有数,清楚哪些内容适合传统方法,哪些内容更适于多媒体教学,将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方法合理结合起来。在具体使用多媒体时,应注意幻灯片间的停顿,给学生思考、记录笔记的时间;而且要注意做到有主有次,确保学生把要点记下来,因为并不是每幅幻灯片都需要重点讲授;当然最好是课前把需要学生做笔记的知识点打印出来,发给学生。此外,教师必须在课前认真制作好多媒体课件,这样才能在课堂上通过语言、数据、图片,以及视频等形式给学生带来生动多样的信息。如笔者在讲环境问题时,通过多媒体展示大量有关全球气候变暖、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荒漠化扩大、水环境污染严重、城市和工业垃圾成灾等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们充分了解相关信息,深刻感受到环境破坏的危害性和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提高了教学效果和教学水平。

总之,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手段,可以节约板书时间,传递更多的知识信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三 结束语

概言之,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是一门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联系的新兴学科,因此教学中要注意很好地把枯燥的理论知识与鲜活的现实问题联系起来,采取以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师生互动的开放式教学模式,将传统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与主题讨论法和案例教学法结合起来,形成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并且合理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思考能力、实践创新能力,提高教学效果和水平。

参考文献

[1]刘瑞玲.互动式教学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6)

[2]张伟丽.运用主题讨论法创新高校人文地理学教学[J].当代经济,2011(7)

篇3: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论文

关键词: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可持续发展

0 引言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多、底子薄、耕地少、资源缺乏,是中国的国情,也是发展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并将继续获得发展,但伴随这种发展而形成的资源紧张和环境恶化的形势也在不断地加剧。所有这些,都决定了中国在未来的发展中,将面临更加严峻的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压力。因此,解决好人口、资源和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并形成良性循环的运行机制是我国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根本保障,也是中国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首要问题。

1 人口资源环境问题

人口是影响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合理的人口结构是推动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人口膨涨对资源和环境造成的影响已成为我国实现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首要问题。可以说,我国的社会经济能否可持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口问题的解决,我国人口问题主要特点是我国的人口基数大,人口数量增长过快;新生婴幼儿性别比重度失衡,人口结构长期扭曲;老龄化形势严峻、养老负担重;人口总体素质低。自然资源就是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我国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少;资源过度消耗,制约经济发展,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保持了快速增长,但同时能源、资源消耗也急剧增加。资源消费增长速度,逐渐赶上甚至超过了经济增长速度。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环境恶化;我国的环境现状是总体恶化,局部改善,治理小于破坏,生态赤字扩大。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生活垃圾每年以l0%的速率增长。不少城市由于垃圾得不到及时处理而受到“垃圾包围城市”的困扰。与此同时,由于农业生产造成的水源污染及土壤污染、小城镇和农村聚居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产生的生活污染和乡镇企业布局不当、治理不够产生的工业污染等等,使得我国农村的污染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2 可持续发展

经济发展仍然是我国发展的首要任务,但是我国经济的发展不能再走以资源高消耗和生活资料的高消费来支撑和刺激经济增长的传统现代化道路,而应该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发展,兼顾当前与未来的整体发展战略,实质上就是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控制人口数量与提高人口质量并举;保护土地资源;良化生态环境;调整产业结构,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将单位国民生产总值的污染排放量和资源生态损耗量降下来。提高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开发低投入、低污染或无污染、高产出、高效益、高附加值的产品。实现良性循环,在工业上,讲质量、讲低耗、讲效益,第三产业与一、二产业协调发展,农业要高产、优质、高教、低耗。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为核心的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经济模式,它是在遵循生态学、经济学、系统论等原理的基础上,按照“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3R”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经济发展方式,它通过提高资源环境利用效率,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以达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统一[1,2],总之,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行清洁生产,建立现代工业新文明,建设生态农业,合理利用生物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和能源,大力发展生物技术,推行绿色生产,进行绿色设计,积极进行国际环境合作,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3 总结

我国的人口迅速增加,对资源环境造成很大压力,必须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保护土地资源,良化生态环境,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不失时机地推进经济增长的转型,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缓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发展循环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周慧燕.发展循环经济,经营生态城市[J].价值工程,2006,25(3):3-5.

篇4: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人口 资源 环境 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人们对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认识深化的产物,而人们正是在对人口、资源、环境认识深化的过程中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形成,与人口的过快增长、资源的过度利用和消费、环境污染等直接相联系。因此,要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一方面要努力消除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口、资源、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使三者的关系协调;另一方面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将环境保护纳入经济发展计划,是经济发展过程具有可持续性。

一、人口与资源

1.与资源相关的人口标志。

首先,适度人口。适度人口是指当一个国家的劳动力恰好能够充分利用本国可获得的资源时,或当一个国家在一定条件下达到最高生活水平时的人口即为该国的适度人口。但是,这种平衡并非一成不变,当资源增加时,适度人口的水平也随之而提高。事实上,适度人口的水平将依据各种因素而随着时间和空间起变化,各种因素包括国家的大小、实际或潜在的资源、技术和交通运输的质量及社会结构等。

其次,人口过剩。人口过剩是指当人口超过了可以利用的资源时即可认为人口过剩。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人口增长、资源耗竭和自然灾害的发生。换言之,当资源跟不上人口增长,而第三产业的增长落后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时就可能出现人口过剩。人口过剩包括绝对人口过剩和相对人口过剩:前者是指生产已经达到最大限度而生活继续处于很低的水平;后者是指虽有潜力可以大大提高生产率,但当前的生产率不足以充分供养现在的人口。

最后,人口不足。人口不足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数量太少,不足以充分或有效地利用该国家和该地区的资源。换言之,人口不足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能够供养更多的人口而又不降低生活水平。人口不足主要是指相对人口的不足。

2.人口与非再生资源。

一方面,人口与非再生资源的关系体现在人口增长对非再生资源的影响。人口增长速度和资源消耗速度之间并无必然联系,而一个国家的收入水平对资源贮备消耗的速度有重要影响。一个人口快速增长而收入提高缓慢的国家,对于资源的消耗会少于一个人口稳定而收入迅速提高的国家,这是由于收入水平对资源的市场需要较大。

另一方面,任何一个国家资源使用量的变化与它的市场规模及人口规模密切相关。只要某种资源变得稀缺,就会伴随价格上涨,刺激人们去实行资源保护,改进开采技术,寻求更廉价的替代品。

3.人口与再生资源。

首先,人口对农业的影响。如果其他条件不变,农业劳动力的膨胀会降低劳动生产率,并相应降低农民的收入。

其次,人口对土地的影响。由于人口快速增长,势必扩大耕地面积和强化土地的使用,从而导致土地的进一步侵蚀和土地肥力的递减。

最后,人口对森林和渔业的影响。由于木材、林地、鱼类的需求都与人口密切相关,因而持续快速的人口增长就会对这些资源产生威胁。

二、人口与自然生态环境

1.人口与自然生态环境应保持和谐的关系。

自然生态环境包括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和生物环境等。人口是自然生态环境中高级的具有能动性的因子之一,因而人口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十分重要。人口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只有保持相互促进的关系,才能使人类处在可持续发展的状态之中。否则,人类在破坏自然生态环境的同时,也在污染大气、水体和耕地,从而导致其他生物物种的减少和灭绝,也为自己走向死亡准备了坟墓。

2.人口生态问题产生的原因。

当人类社会进入18世纪以来,人口剧增,人们征服自然的能力大大提高,加之不科学和不合理的经济活动,致使自然物质的利用、破坏和排放超出了自身的再生能力和自净能力,造成了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生物污染和各种自然资源的短缺,从而产生了人口生态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口增长越多,对生态环境的压力越大;二是人们不科学和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和经济活动;三是人类对各种物能的使用、营养源的吸纳、废物的排放和生活方式的选择,对生态环境影响极大。

3.人口与生态环境的矛盾还将进一步尖锐化。

在生活水平一定的条件下,人口发展到生态环境自净能力的临界点时,人口再行增加便会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人口数量越多,生态环境遭受的破坏和污染就越严重。因为人口增加给耕地、森林、草原、淡水及各种能源带来巨大压力。另外,人口增加迫使经济活动的不科学和不合理加剧,使生态环境的承载力接近极限,个别地方甚至超负荷运转。仅我国而言,由于人口运动的惯性和人口再生产规律的作用,即使生育率控制在更替水平以下,人口总量还要持续增长一段时间,因而人口与生态环境的矛盾还将进一步尖锐化。

三、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1.检讨以往的发展模式。

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形成,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不协调有关,更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模式密切相连。一是全球性的环境污染问题之所以日益严重,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工业革命以来一直延续着“高消费、高投入、高污染”的生产模式。这种生产模式虽然使一些国家的生产力水平得到极大地提高,但是也使环境遭受严重的污染。二是不可持续的资源利用的消费模式,在使一部分人口获得高水平享受的同时,也使自然资源过度消耗,并破坏了生态平衡。三是不加控制的人口增长模式导致人口数量急剧膨胀,这不仅加剧了资源和环境的问题,而且加剧了发展的不可持续性。

2.经济发展的不可持续性。

一是生产模式的不可持续性。即不考虑环境后果的生产模式。二是消费模式的不可持续性。即不考虑环境后果的消费模式。也就是说,不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是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形成的最基本的原因,而这些问题的形成和严峻化又反过来危及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所以,要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一方面要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另一方面要彻底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

nlc202309041333

3.可持续发展的内含规定。

首先,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发展,没有发展也就不可能有可持续性的问题,贫困得不到消除,也就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其次,可持续发展既包括经济的发展,又包括社会的进步,还包括生态环境的可持续能力,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是经济、社会、环境与人口的协调发展。

再次,可持续发展既能够满足当代人的各种需求,又不使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受到损害。

最后,可持续发展不是某个国家或地区的问题,而是全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需要全球的通力合作和共同行动才能实现。

四、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对策

1.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首先,控制人口数量。鉴于我国人口增长较快,因而要继续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同时,为了更好地开展计划生育工作,更有效地控制人口增长,应当采取综合的人口增长方案,把控制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

其次,提高人口素质。必须大力提高人口素质,特别是人才素质和农村劳动力素质。因此,应当不断优化教育结构,建立一支门类齐全、整体素质好的科技人才队伍和一支具有较高技能及文化素质的劳动者队伍。

最后,改善人口结构。我国人口结构不尽合理,主要表现在各年龄段人口比例失衡。由于面临就业压力的挑战,因而一方面需要保持快速的经济增长,创造更多的就业空间。另一方面又需要加强失业人口的社会保障,维护社会稳定。

2.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

一方面,珍惜和保护资源。从人均拥有量和经济发展需求来看,资源的稀缺性仍十分突出。因此,要使资源做到永续利用,首先就必须珍惜和保护资源,科学而合理地利用资源,使资源的利用真正做到物尽其用。

另一方面,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我国当前资源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过度使用、严重浪费和低效率。因此,在资源开发中应加强管理,建立综合利用机制,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通过科学进步,加强资源的综合利用、重复利用、循环利用,推进废物资源化。同时,要注重发展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建立节约资源型社会经济体系。

3.遏制生态退化和防治环境污染。

一方面,遏制生态退化。一是必须从资源保护入手,加强对森林、草原、生物、土地等资源的保护。二是在资源利用过程中,应加强管理、监测和监督,减少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三是加大对生态建设的投入,加强生态工程的建设。

另一方面,防治环境污染。一是转变发展方式,实行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二是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所有建设项目都必须有环境保护规划的要求。三是实施污染排放总量控制,加大环境保护执法力度,健全环境保护的政策和制度,完善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价格体系。

参考文献:

[1] 魏长征.西部大开发中的几个认识误区[J].经济学家,2000, 9.

[2] 陈其霆.建国后西部开发的三次浪潮[J].开发研究,2000, 4.

篇5: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论文

人口资源环境问题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

我国自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在不到三十年的时间里,国内生产总值连年翻番,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但是,伴随着这种成绩、财富的增长,象人口骤速增长、资源过度消耗、环境和生态平衡严重破坏等困扰和阻碍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现象也愈加突出和严重.

作 者:王楠 作者单位:东北财经大学统计学院,辽宁,大连,116011刊 名:时代经贸(学术版)英文刊名:ECONOMIC & TRADE UPDATE年,卷(期):20086(3)分类号:X3关键词:人口 资源 环境 协调发展

篇6: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论文

工业革命的到来,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日益提出的资源损耗问题、环境污染问题引起了众多资源学家、经济学家和生态学者的重新思索,严重的社会资源环境问题激起了社会的强烈抗议,从而也把人口资源环境列入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部分。

WCED在对联合国提交的关于《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中对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这么认为的:“就是在满足当代人现实需求的基础上而不损害后人需求的发展”。

因此,可持续发展问题也成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或者称之为一个重大的战略。

通过控制人口、保护和节约资源、爱护环境出发,为经济社会提供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抉择。

一、我国人口资源环境存在的问题分析

1 人口问题

我国现有人口已经超过了13亿,成为世界人口的第一大国,尽管从上个世纪70年代我国就开始实施计划生育策略,有些地区出现了人口的负增长现象,但是从总体看来人口数量的增多却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

据有关专家预测,我国在2035年人口将达到16亿以上,并且呈现人口的严重老龄化现象,并严重超出世界平均水平。

2 人口的整体素养依然很低

目前我国文盲和半文盲人数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为明显,分析主要原因主要还是因为中国目前贫困人口的比例依然很高,就业率和失业率居高不下,依然有几千万的农村人口的温饱问题还没有得以彻底解决。

加上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深入,社会对人员的需求却出现了下降的发展态势,从而形成国有、民营和事业单位下岗的.人数不断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部分诚实人口的贫困现象。

3 我国的资源开发较为严重

尽管我过的地下资源较为丰富,但是这些能源的开发毕竟是有限的。

由于过度追求经济社会的发展,造成了资源的过渡开发造成了很多地区出现了沙漠化和盐渍化状态,地下资源、森林资源和水资源出现了大幅下滑。

我国地大物博,但是人均占地面积却相对不高,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会造成未来我国将成为世界进口资源第一大国,这对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将产生很大影响。

4 环境污染问题

由于人口过多的压力和相对落后的生产方式,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现象,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严重的威胁。

从全球的形势来看,酸沉降、全球变暖和臭氧层逐渐变薄的现象日益严峻,空气和水资源的严重污染,垃圾的处理问题已成为经济社会的一大困扰。

二、人口资源环境在经济社会中的地位

社会经济的发展应该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和终极目标,但是人的发展离不开环境和资源。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马尔萨斯认为,用固定的土地供给相对于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农业生产报酬的递减标志着单位资本的产出表现为下降的趋势。

在整个经济系统中,人口与资源、环境、消费、生产、自然和社会等方面的关系可以说是一个系统的整体,人口与环境形成一种生态关系,人口与经济形成经济关系,人口与消费形成一种消费关系,人口与生产成为一种生产关系,人口与资源成为资源关系。

在整个环境资源系统中,都是以人为主体的社会环境的总和。

环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自然基础,通过不断吸收、储存和扩散而不断净化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

但是,对环境的开发必须在一定的限度范围内,一旦超出了这个界限就必然形成一种恶性循环,造成生态的破坏和资源的枯竭,从而产生对经济社会的制约和影响。

所以,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好人口环境资源与经济社会之间的辩证关系,才能实现对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才能真正推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三、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实施策略

1 控制人口数量,完善人口结构调整

对人口数量不断增长的控制措施主要采用优生优育的宏观举措,同时也能为人口质量奠定良好的自然和物质基础。

实现对人口的控制也是解决人口资源环境的根本,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家和民族的兴衰。

对人口增长的控制既有利人口整体素质的提高,又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人力资本的积聚。

完善人口结构需要从教育的现状出发,不断完善教育体制改革,加大对人才资本的投资力度,并建立终身教育机制。

2 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并重

对于资源的合理保护首先各地区要根据本地区的资源现状,分析造成资源环境恶化的有关因素,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实现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开发的双向发展。

另外,要加大对新技术的开发,实现对资源的利用率,并建立各级保护区。

3 走区域经济的特色发展道路

区域经济的特色发展主要表现值第三产业方面,对于旅游产业来说,积极开发本地域的自然景观资源,完善基础设施改造工作,普及和落实硬件基础设施建设。

另外,加强对从业人员的教育工作,提高服务水平;加大新技术、新材料的引进,不断实现技术创新,推进工业化进程的加快。

四、结束语

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之间可以说是一个系统的整体,内在的各种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对于人口资源环境的开发需要从控制人口数量,完善人口结构调整入手,实现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并重,从而推进各地域特色经济发展的步伐,这也是有效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经济社会战略结构调整的关键环节。

参考文献:

[1]曾学英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田。当代经理人,,c):20-21.

[2]黄飞。关于北京市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的思考田。前沿理论,,10

篇7: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论文

一、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关系

人口、资源、环境、经济,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

1.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关系

资源和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在经济大系统中,资源和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物质条件。资源不仅为人类生存所必需,而且是经济发展的直接投入要素,在一定技术条件下,转化成能为人类利用的物质、能量和信息,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环境是人类周围一切物质、能量和信息要素的总和,是经济发展的前提。经济发展离不开资源、环境的供给。

经济的发展也给资源和环境带来了影响。一方面,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使得人们改变了生产、生活方式,减轻了空气污染、水污染等一些环境污染问题。同时,也使我们更加合理、更加充分的利用了各类自然资源。

2.人口与经济的关系

经济发展又是为了满足人类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即人口发展。同时,人口又处于经济发展中的核心地位,是经济发展中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环境的能动要素。

一方面,人口本身就是一种资源,科技的创新、技术的进步、经济的发展都离不开人才资源。人口资源推动着经济的发展。

同时,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素质偏低,对经济发展也起到阻碍作用。

3.人口和环境、资源的关系

人口的数量、质量、结构、分布等又与环境、资源有着密切的关系,对其有着很大的影响。人口可以促进经济发展,使资源利用合理和环境优化;也可以阻碍经济发展,造成资源过度开采和环境恶化。

可见,人口对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是极其深刻的。这就要求人口本身也应当是可持续发展的,但又不能孤立地发展。这是因为,离开了资源、环境,就不可能有人类;离开了经济、社会,就不可能有人口发展。人类生存和发展都-1-

是有条件的,不顾生存和发展条件的人口增长是不能长久的。

上述诸方面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的关系说明,只有各方面都能持续发展,同时也为别的方面创造条件,人类生存和发展才能步人良性循环轨道。因此,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坚持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1.解决人口问题

首先应当继续适度控制人口增长,人口过快增长对土地资源、淡水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等资源,及对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坚定不移地实施计划生育是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

其次,要大力提高人口素质。提高人口素质则对转化人口压力、减少生态环境破坏,实现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提高人口素质是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人口数量多与素质偏低并存是我国人口的客观现实。在人口数量急剧增长的势头得到基本控制后,提高人口素质已成为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

其三,优化人口结构。包括性别结构、年龄结构、城乡结构等。努力保持出生性别比的平衡,老、中、青年龄比的平衡以及城乡人口比的平衡等。

其四,合理开发人力资源。人力资源具有双重性。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控制人口增长更多的是考虑了人的消费性的一面,而开发人力资源则更多地考虑到人的创造性的一面。从创造性来讲,世界上只有人才是最宝贵的,人力资源是战略资源,是活的资源,是可以无限开发的资源。

2.改变发展模式

要改变传统的发展模式,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首先,发展循环经济是缓解资源约束矛盾的根本出路。传统经济呈现“资源—产品—废物”的线性经济的增长,依靠的是大规模地开发和消耗资源,同时高

强度地破坏生态环境。循环经济要求以“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为社会经济活动的行为准则,实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以最大限度利用进入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提高资源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物排放,提升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

其次,发展循环经济是从根本上减轻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可将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3.提高人们节约资源、环保意识

做好宣传工作,让人们认识到我国人口膨胀,资源耗竭、环境恶化和生态失衡的国情。提高人们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4.协调好经济发展和环境之间的关系,二者互相促进,协调发展。

5.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篇8: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论文

关键词:河北省,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

引言

近年来, 河北省经济快速发展, 人口不断增加, 资源锐减、环境恶化, 这不仅影响了河北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而且导致河北省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的矛盾日益严峻, 严重地制约了整个河北省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 全面分析河北省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寻求河北省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已成为当务之急。

1 河北省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现状

1.1 人口现状

河北省是一个人口大省, 2009年河北省总人口达到7034万人, 居全国第六位。目前, 河北省人口已进入低速增长时期, 人口过快的增长势头得到有效控制, 人口自然增长率不断下降。2009年人口自然增长为6.5%, 与1978年的14.39%相比下降了一倍多。人们的生育意愿有了较好的转变, 由过去的“多子多福”逐步向“少生优生”转变, 晚婚晚育等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河北省人口素质得到极大提高。由于河北省经济的快速发展及政府对健康文化教育的巨大投资, 人口的健康状况得到极大改善, 婴儿死亡率明显降低, 人口预期平均寿命大幅提高。河北省人口文化程度也显著升高, 以反映人口科学文化素质最基本的指标—文盲率为例, 2000年河北省文盲人口占1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为6.65%, 2009年这一比例降至4.88%, 文盲率明显下降, 科学文化素质显著提高。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 河北省人口城乡分布结构有了很大的变化。2000年河北省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26%, 2009年变为44%, 城镇人口所占比重大幅度提高。

虽然河北省人口状况发生了深刻变化, 但人口多的基本省情并没有改变, 由于人口基数大以及增长的惯性, 即使低增长率, 人口总量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将保持增长态势。同时, 人口总体素质仍然不高, 还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其次, 随着多年来生育水平的下降和人们健康水平的提高, 河北省老年人口规模迅速扩大, 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2000年河北省65岁以上人口所占比重为6.9%, 2009年上升为8.82%。而且, 河北省的老龄化超前于经济发展, 即“未富先老”。薄弱的经济基础尚不具备供养老年人口的能力, 庞大的老年人口将对河北省的经济社会发展造成极大的压力。

再者, 河北省人口分布结构仍然不尽合理。虽然由于城镇化建设, 城镇人口比重明显提高, 但依然未改变农村人口比例大的状况。

1.2 资源与环境现状

1.2.1 资源状况。

一是水资源。河北省水资源严重不足, 2009年河北省水资源总量141.16亿m3, 人均水资源量201.32m3, 人均值不足全国的1/10。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 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严重。河北省是全国地下水利用程度最高的省份之一, 地下水严重超采, 而且水资源污染严重, 部分城市的浅层地下水大部分已不能作为饮用水源。“有河皆干、有水皆污”已成为河北省大部分地区的一个特征。

二是耕地资源。河北省耕地质量总体水平不高, 75%的耕地为中低产田, 耕地面积较少且逐年下降。目前河北省人均耕地资源不足0.1hm2, 低于全国人均水平, 而且随着经济社会发展, 非农用地大量增加, 城镇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占用了大量耕地;农村房屋数量多、占地大、用地不集约问题日益突出;乡镇企业占地多, 用地不充分的现象也不容忽视, 河北省的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三是森林资源。河北省是个少林省份, 2009年全省森林面积434.13万hm2, 森林覆盖率23.25%, 人均有林地面积0.0487hm2, 人均值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3。虽然近年来, 植树造林使河北省的森林面积有所增加, 但在全国仍属于中下游。

四是矿产资源。河北矿产资源比较丰富, 资源分布广泛, 有著名的华北油田、开滦煤矿、邯郸铁矿, 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和良好基础。然而, 随着河北省经济的快速发展, 矿产资源的消耗已呈激增态势, 而且在资源的使用上高消耗、高浪费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 进一步加剧了资源的紧张形势。

1.2.2 环境现状。

近年来, 由于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和政府对环境工作的的加强, 河北省的环境状况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 但从整体来说, 环境状况依然不佳。

受历史形成的产业和能源结构偏重影响, 河北省工业生产污染排放总量很大, 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 污染物排放将继续增加。此外, 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城市生活垃圾增长迅速, 甚至出现了“垃圾包围城市”的现象。与此同时, 农业生产造成的水源污染及土壤污染、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产生的生活污染使得河北省农村的污染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1.3 经济现状

1.3.1 经济总量。

近年来, 河北省经济发展迅速, 地区生产总值大幅度增长。2009年河北省生产总值17235.48亿元, 位居全国第六位, 人均生产总值24581元, 居全国第十二位。

1.3.2 经济结构。

河北省近几年通过加快经济结构调整速度,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经济结构总体仍较为落后。

在河北省产业结构中, 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 第一产业比重偏大, 第三产业比重较低。2009年河北省第一产业占GDP比重为12.81%、第二产业比重51.98%、第三产业比重35.21%, 虽然实现了结构的进一步优化, 但与先进省份相比河北省产业结构仍比较落后。传统产业依然是河北省经济的主体, 改造升级慢, 资源约束日趋明显, 且产业特色趋同, 不仅制约了区域经济格局的健康成长, 影响了经济未来发展的后劲, 而且造成了资源浪费, 制约着河北省经济的快速发展。

区域经济结构问题突出表现在河北省经济发展缺乏协调性, 全省11个地级市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差距扩大。2009年河北省11个地级市中, 唐山市地区生产总值最高, 为3812.72亿元, 衡水市最低, 为652.11亿元, 仅为唐山市的17%。这严重的制约了河北省各地区经济社会的均衡协调发展。

1.3.3 经济发展方式。

河北省经济快速发展是以自然资源的过度耗费及破坏为代价的, 资源环境呈逐年退化的趋势, “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完全转变, 经济增长仍然属于线性的、从资源到产品再到废弃物的传统模式, 还没有形成从资源到产品再到资源的循环经济。这种“杀鸡取卵”的畸形经济发展方式, 严重的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 河北省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人口与经济发展不协调

河北省人口数量庞大, 经济发展却相对落后, 就业问题严峻, 人口老龄化严重。河北省较低的人口素质影响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经济结构的调整。河北近年来新建企业、新上项目主要集中在对人口素质要求不高的行业, 产业结构同构化, 成为经济结构调整和升级的严重阻力。河北省农村人口众多, 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 而城镇经济发展则面临着人力资源短缺的问题, “用工荒”的现象不时出现, 不利于经济的均衡发展。

经济的发展是人口发展的必要条件。只有经济发展了, 人们的生活水平才能提高, 对教育文化和医疗卫生的投入也会随之增加, 人口素质会相应提高, 人们的观念意识会发生变化, 人口数量继而会得到有效控制。目前, 河北省并不十分发达的经济, 对人口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制约。

2.2 人口与资源环境发展不协调

河北省庞大的人口总量和日益增长的态势, 加重了河北省有限资源的紧张状况, 人均资源拥有量不断减少, 必然会导致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 甚至掠夺性的开发, 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威胁, 人口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人口素质低, 使得人们往往考虑眼前利益, 对资源不能做到科学、合理、高效的开发利用, 对环境的保护意识也较弱, 而且当环境遭到污染与破坏时, 没有有效的治理手段和技术。

资源的短缺制约了河北省人口的发展, 环境的恶化也严重的威胁到了人的身体健康状况。

2.3 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不协调

资源环境为经济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人类要生存, 就要有衣食住行, 就要发展经济, 而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各种原料都是来自自然环境。

河北省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 使自然资源不断受到破坏, 资源基础持续削弱, 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 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构成严重制约。同时, 由于经济快速发展, 保护资源和环境的配套措施不到位, 使得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环境的恶化使企业的经济活动受到了很大限制, 一些对环境要求较高的行业, 如精密仪器、高科技研发企业缺乏生存的空间, 这对河北省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阻力。

3 实现河北省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3.1 控制人口数量, 解决人口结构性问题

目前, 河北省的人口规模已经对资源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对经济发展构成了严重的阻碍。因此仍要努力控制人口数量, 建立健全有利于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利益导向机制, 加强宣传教育, 传播新型生育文化, 转变群众生育观念, 控制人口的过快增长。综合运用经济社会政策, 以解决农村家庭养老保险问题为重点, 探索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逐步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 加快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步伐, 着力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经济社会问题。

3.2 提高人口素质, 优先开发人力资源

河北省是一个人口大省, 但人口素质的总体水平比较低, 这不仅导致河北经济增长粗放, 也是导致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严重的一个重要原因。为此, 首先应努力提高人口健康素质, 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和行为方式, 开展全民健身运动, 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解决老百姓“看病难, 看病贵”问题。更要加大对教育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把河北省庞大的人口数量转化为人力资本优势。

3.3 调整经济结构,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长期以来, 河北省的经济结构不合理, 第三产业发展落后, 劳动力资源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 致使经济增长过分依赖“资源、资本密集型产业”。要改变这种状况, 必须进行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建立以节能为中心的节约型工业生产体系, 大力发展技术含量高、消耗资源低、附加值高的产业, 完成从“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向“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的转变。

现阶段, 河北省循环经济的发展还在起步阶段, 要结合河北省产业实际状况, 开发建立绿色技术支撑体系, 推行清洁生产技术, 建立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真正实现绿色生产、绿色需求和绿色消费, 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3.4 综合治理环境污染, 保护生态环境

坚持强化管理、预防为主和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的原则, 充分调动地方政府、企业及广大群众保护环境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坚持经济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 尽快发展环保产业, 引导一部分有条件的大中型国有企业参与环保产业, 利用国有企业现有的人才、技术、管理优势发展壮大环保产业。

参考文献

[1]马俊, 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度测定—以重庆市为例[J].资源环境与发展, 2009, (1) :19-21.

[2]李华、申稳稳、俞书伟, 关于山东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度评价[J].东岳论丛, 2008, (3) :75-79.

[3]王松全, 区域人口、资源、环境、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评价研究[D].北京,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08.23-25.

上一篇:历史小故事读后感下一篇:经营业绩再创历史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