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形势分析政策展望论文

2022-04-23

货币形势分析政策展望论文 篇1:

货币市场利率分析框架及2016年走势展望

机构看市场

2016年我国R007的中枢值较2015年将下行30至50bp。

预计2016年二季度银行间市场新增资金需求大于资金供给,银行间市场资金面偏紧,R007将呈现高开低走的趋势。

下半年央行可能逐步将货币市场利率向下引导,R007将进一步降低到2.26%至2.40%的区间。

货币市场是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短期资金融通的重要场所,也是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的重要平台。货币市场利率能够有效反映金融市场资金面的松紧度并释放价格信号,不仅为债券、利率衍生品等金融资产提供定价基础,也对央行的货币政策制定起到提示作用。本文将在选择货币市场代表性指标的基础上构建货币市场利率的分析框架,并对2016年我国货币市场利率的走势进行展望。

货币市场利率分析框架

(一)研究指标的选择

目前我国货币市场利率品种主要包含两大类,即拆借市场利率和回购市场利率。其中,拆借市场利率包括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同业拆借利率(IBO001、IBO007等)以及中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Chibor)。回购市场利率主要包括质押式回购利率(含银行间质押式回购利率和交易所质押式回购利率)、买断式回购利率以及回购定盘利率(FR001、FR007等)。

其中,质押式回购主要以利率债为主,其抵押品缩水的风险较低,同时约定了定期回购,持有资产未来变现的流动性能够得以保证,所以该利率能够很好地反映整个社会经济体对资金的需求和时间配置状况。从交易规模来看,2015 年货币市场共成交650.2万亿元,其中银行间质押式回购432.4万亿元,同比增长103.6%。从期限结构来看,银行间质押式回购共11个不同期限的品种,其中最主要的交易品种为R001和R007,交易量为370万亿和46.1万亿元。在综合考虑形成机制、交易规模和期限结构的基础上,本文选取银行间质押式回购利率(R007)作为衡量货币市场流动性强弱的代表性指标。

(二)构建货币市场利率的分析框架

1.货币市场利率的趋势性主导力量

从国际经验来看,中央银行对基准利率的调整一般遵循泰勒规则,即通过计算通货膨胀和产出实际增长与目标增速之间的缺口,来确定目标利率,并通过公开市场操作等货币政策工具,将基准利率定位于目标值,同时根据宏观经济基本面的变化不断调整。泰勒规则的基本模型为:

其中, 为短期名义利率, 表示长期均衡利率, 为过去四个季度的平均通胀率, 为目标通胀率, 为实际产出增长率, 为潜在产出增长率。在现实经济中,为防止对金融市场产生过度冲击(Levin,Wieland and William,1999),中央银行一般很少将利率一次性调整到位,而是以较小的幅度对短期名义利率进行多次同向调整,即中央银行的利率政策具有平滑性特征。因此,本文对泰勒规则引入平滑机制:

为了方便计算,继续对泰勒规则进行简化处理:

总体来看,R007的拟合值与实际值在运行趋势上基本一致。受次贷危机影响,2008年下半年我国财政、货币政策开始发力,R007呈现下行趋势。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政策效果开始显现,经济逐渐企稳,R007出现反弹。进入2011年,经济出现过热,面对持续高企的通胀,央行持续紧缩货币,R007波幅显著加大,并开始持续攀升,但紧缩的货币政策使得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经济增长放缓以及物价涨幅回落使得央行货币政策有所放松,R007略微下行。2013年,银行间市场爆发的钱荒使得R007一度高达11.6%。进入2015年,R007开始下行,并收敛于2%至2.5%的区间内,运行逐步趋稳。

由此可以得到一些基本结论:一方面,货币市场利率趋势性变化可近似利用泰勒规则解释,其变化的主导力量来自宏观经济基本面(产出缺口和通胀缺口);另一方面,利用泰勒规则得到的拟合值只能反映货币市场利率的趋势性变化,其与实际值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偏离。例如,在2007年至2009年以及2011年至2014年这两个样本空间内,我国货币市场利率出现大幅震荡,但仍与拟合值的总体运行趋势保持一致。

2.货币市场利率短期波动的影响因素

基本面是货币市场利率趋势性的主导力量,而拟合值与实际值之间的偏离则属于货币市场利率的短期波动。影响货币市场利率短期波动的因素很多,但追根溯源,货币市场利率是市场资金供应和需求相互作用的结果。

在需求端,可以通过待购回债券余额的变化来观察。待购回债券余额反映的是银行间市场交易主体间的融资交易程度,若其增速上升,意味着市场上流动性趋于紧张,融资需求上升;相反,若待购回债券余额增速下降,则意味着流动性趋于宽松,融资需求下降。在实际交易中,我国银行间质押式回购交易的债券类型主要为国债、央行票据、政策性金融债等利率类债券,其中国债规模占比最大。

在供给端,银行间市场的机构投资者均为有资格在中央银行开立结算账户(存款准备金账户)的金融机构,银行间市场的可交易资金总量等于所有金融机构超额存款准备金之和。因此,超额存款准备金是反映银行间市场资金面松紧度的重要参考指标。回顾近年来我国的货币政策不难发现,外汇占款和公开市场操作是投放基础货币的主要方式。央行发行基础货币后,最终以四种形式存在:一是现金,包括流通中的现金和银行类金融机构库存备提现金;二是存款准备金,银行类金融机构在央行开立结算账户,通过各种渠道获得基础货币后(吸收存款、卖出金融资产、同业资金划拨),形成存款准备金;三是财政存款,政府将税费收入、土地出让金、国债发行收入等存入其在央行开立的国库账户中,形成财政存款;四是其他国家政府、央行、国际组织等机构在本国央行开立的结算账户中的存款。因此,有五大因素影响超额存款准备金的变化,包括外汇占款、法定存款准备金、公开市场操作、财政存款以及库存现金等(见图2)。

另外还有一些其他影响因素。一是“时点效应”,如季末、年中、年终等。一方面,临近季末,银行和员工面临绩效考核压力,容易造成揽储冲动;另一方面,季末也是监管部门考核时点,资金面易趋紧。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一季度为央行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的首次考核时点,广义信贷考核使得大行资金融出规模降低,造成非银机构资金紧张,货币市场利率(尤以隔夜利率)大幅跳升。二是IPO申购,部分资金的冻结往往造成市场资金面趋紧,不过自2015年11月6日IPO重启后,取消了现行新股申购预先缴款制度,改为确定配售数量后再行缴款,降低了大盘股IPO对资金面的冲击。三是突发性事件,如光大“乌龙指”、农行票据事件等,会对短期市场造成扰动,货币市场利率可能随之出现波动。

2016年我国货币市场利率的走势展望

通过前文分析,已初步形成货币市场利率分析框架:趋势性层面重在考察宏观经济基本面,短期层面重在分析市场资金供求关系。

(一)从经济基本面看货币市场利率

2015年我国经济增速告别“7时代”,开始换挡进入新常态。全年来看,货币信贷增速较快,社会融资规模受影子银行监管加强影响同比减少,实体经济融资成本有所降低,货币市场利率全线下行。展望2016年,我国经济发展形势仍较为严峻,未来经济增速都将在“L型”的底部进行调整。结合《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本文从三方面对2016年经济形势进行初步展望。

1.经济增速

短期看,一季度我国GDP增速6.7%,流动性较为充裕,居民(地产)和政府(基建)加杠杆带来了总需求的短期回暖。固定资产投资10.7%,高于2015年增速;一季度房地产开发增速6.2%;3月制造业PMI升至50.2%,为2015年8月以来首次突破荣枯线。随着前期刺激效果开始释放,预计二季度经济环比将有所改善。但中长期来看,在经济增速换挡、结构调整阵痛、新旧动能转换相互交织的现实背景下,我国经济仍面临较大的压力。

2.通货膨胀率

政府工作报告中将2016年居民消费价格涨幅的目标水平确定为3%左右,从各方面因素来看,预计2016年CPI较2015年将出现一定程度回升,但是否达到3%的目标水平仍存疑。原因有四个方面:其一,2016年初 CPI回升明显,主要是受春节效应和寒潮导致食品价格(蔬菜和猪肉)大幅攀升影响,随着天气转暖、蔬菜供应恢复和生猪补栏逐渐到位,蔬菜和猪肉对通胀拉动效应在二季度将有所下降,三季度通胀可能逐步降至低点。其二,预计上半年在宽货币、基建投资发力和房价快速上涨的带动下,CPI有所回升,但前期房地产市场的过度投资可能造成后期动力的不足,CPI上涨缺乏持续动能。其三,我国PPI持续负增长,虽然1至3月PPI降幅有所放缓,但CPI与PPI仍存在较大程度的背离,表明当前我国面临较为严重的产能过剩,加之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低位运行,对CPI上涨形成一定的掣肘。其四,美联储可能于下半年再次启动加息进程,这将令人民币汇率承压,并造成资本外流加剧和大宗商品价格进一步下跌,我国输入型通缩压力犹存。因此,预计2016年我国CPI将处于2.0%至2.5%的区间。

3.货币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方面,各项金融数据在经历1月的大幅上涨后,2月、3月M2同比增速分别回落至13.3%和13.4%,信贷投放回归理性,连续两个月趋稳于14.7%,社融止跌回升至13.4%,创12个月以来新高。总体看,全年货币政策将在稳健基调上略偏宽松,综合考虑通胀预期上升和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等因素,预计降息空间有限,货币政策将按照“降准对冲基础货币+公开市场滚动操作”的模式进行,全年货币信贷增速较去年有所提高。

财政政策方面,2016年将表现得更加积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适度扩大财政赤字,赤字率将提高至3%,主要用于减税降费,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此外,在稳增长压力下,2016年仍可能加大基建投资,以支撑制造业和房地产市场的发展。

4.对货币市场利率的情景模拟

在初步展望2016年宏观经济基本面后,可以利用泰勒规则对2016年R007的中枢值进行模拟。为了更好地反映不同经济景气下R007的变化,本文设置四个情景,并假设未来我国潜在GDP增速为7%2,利用泰勒规则得到了不同情景下R007预测值(见表1)。2015年我国R007位于1.94%至4.96%的区间,中枢值为2.89%,综合2016年的宏观经济展望和四种情景模拟下R007的预测值,预计2016年我国R007的中枢值将位于2.26%至2.60%的区间,较2015年下行约30bp至50bp。

(二)从供求关系看短期货币市场利率

1.外汇占款趋势性下降,负增长规模有所缩小

1至3月,我国外汇占款分别下降6445亿元、2278亿元和1447亿元,外汇占款降幅不断收窄。展望二季度,我国外汇占款降幅将继续收窄。原因在于:其一,经过前期的快速贬值,人民币汇率已基本接近均衡水平,贬值预期逐步得到缓解;2016年3月以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呈现有升有降的宽幅波动。其二,2016年美联储货币政策进入观望期,高层内部鸽派与鹰派的频繁言论使得此前的单一加息预期开始出现扭转,3月议息会议后市场对美联储的加息预期由4次降为2次,二季度加息概率不大,为人民币汇率的企稳赢得了时间窗口。其三,近期央行外汇局明确表示,中国制订了计划以应对美联储下一次加息,未来不排除对短期跨境资金流动采取托宾税。这表明央行可能采取措施加强跨境资本流出的监管。其四,央行汇率政策的沟通一定程度稳定了居民部门的购汇需求,近期我国银行结售汇逆差趋势得到缓解。2015年12月、2016年1月和2月,企业、个人等非银行部门结售汇逆差分别为881亿、694亿和350亿美元;3月以来,结售汇日均逆差较2月份继续下降。综合上述判断,预计2016年二季度外汇占款继续下滑,但降幅将逐渐趋稳,二季度外汇占款总降幅约为3000亿元。

2.央行可能通过降准对冲基础货币

二季度美联储加息概率偏低,人民币汇率基本企稳,为降准赢得空间。同时,二季度外汇占款下滑趋势未减,预计二季度我国央行将全面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50bp,考虑到目前金融机构的存款规模为138.6万亿元,降准50bp大约能够释放7000亿元的流动性。

3.公开市场滚动操作将常态化

预计二季度央行公开市场操作期限仍将以7天为主,采取滚动模式常态化吞吐货币,二季度公开市场操作净投放预计为3000亿至5000亿元。

4.新型货币政策工具对冲到期

由于SLF期限多以隔夜和7天为主,净投放额度不高,PSL期限一般为3至5年,主要以国开行主导并用于棚户区改造,属于定向工具,因此对银行间市场流动性影响较为显著的是MLF。一季度,央行开展MFL操作实现货币净投放6655亿元。根据MLF操作表,二季度银行间市场将面临7988亿元的MLF到期。因此预计二季度银行间市场流动性将面临短期扰动,央行将进一步续做MLF,且主要以对冲到期操作为主,投放与回收基本平衡。

5.财政支出力度有望进一步加大

我国财政存款具有明显季节性特征,每年1月、4至5月、7月和10月是财政存款较大幅度回笼央行的时间,而季末是财政存款投放的时间,且由于“春节效应”和“年底效应”,3月和11至12月是财政存款投放力度相对较大的时间。展望二季度,财政存款在4至5月面临季度上缴,如果以2010至2015年二季度财政存款平均增速为依据,近似估计出2016年二季度的财政存款增量约为8000亿元,但该结果与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3%赤字率不符。根据政府工作报告,2016年拟安排财政赤字2.18万亿元,比去年增加5600亿元,基建投资和房地产投资的发力促使二季度财政支出规模可能较去年有所扩大。因此,预计二季度财政存款增量约为6000亿元。

6.库存现金运行相对平稳

与财政存款类似,我国现金流量具有一定的“节日效应”,每年1至2月(春节)、9至10月(开学、国庆)时期,现金需求量较高,商业银行倾向于维持较高的库存现金。预计二季度库存现金运行相对平稳。利用2010至2015年二季度库存现金平均增速,可近似估计出2016年二季度的库存现金减少约200亿元。

7.待购回债券余额增速保持平稳

2015年10月至今,银行间待购回余额同比增速较为平稳,平均增速约为27.44%,表明我国银行间市场资金需求相对平稳。预计2016年二季度待购回债券余额增速将稳定在25%至30%之间,待购回债券增量约为6000亿元。

8.对货币市场供求关系的展望

综上所述,2016年二季度银行间市场新增资金需求约6000亿元,新增资金供给约2000亿元,其中外汇占款回笼3000亿元,降准释放7000亿元,公开市场操作投放3000亿至5000亿元,财政存款回笼6000亿元,库存现金增加200亿元。

综合经济基本面分析和银行间市场资金面供求分析,初步展望:第一,全年我国R007的中枢值较2015年下行约为30至50bp。第二,预计2016年二季度银行间市场新增资金需求大于资金供给,银行间市场资金面偏紧,R007将呈现高开低走的趋势,且总体维持在2.40%至2.60%区间震荡。第三,进入下半年,随着基建投资逐步释放、商品房销售趋于放缓、经济下行压力凸显,考虑到降低融资成本的迫切需求,央行可能逐步将货币市场利率向下引导,R007将进一步降低到2.26%至2.40%的区间。

作者:刘杰

货币形势分析政策展望论文 篇2:

关于我国数字货币发展探究

摘要:纵观货币的整个发展史,其形态从最开始的商品、金属演变到如今所熟知的纸币,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及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全新的电子支付、移动支付等方式已经能够把过去的支付模式取而代之,以比货币为代表的的私人货币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代,在这样的形势背景下,各国央行货币的发展将变得更加困难,以我国各国央行货币以及货币政策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和挑战,数字货币凭借着低成本、高效率等先天优势,已然变为未来货币的前进方向。随着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发展,以比货币为代表的私人数字货币在价格与市值方面不断提升,也因此一度成为社会各界的热议话题。各国央行在打造本国的法定数字货币方面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数字货币随之迎来发展的黄金时期。文章首先对数字货币的概念界定进行介绍,紧接着分析数字货币的主要特征、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等,最后就数字货币的今后走向展开深度探究,内容仅供参考。

关键词:数字货币;发展;探讨与论述

纵观货币的发展历程,从一开始的商品货币、金属货币最终才演变成以纸币为代表的信用货币。随着现代技术与经济的高速发展,全新的移动支付、电子支付已经逐渐取代了以往支付方式的地位,同时以比货币为代表的私人数字货币虽然饱受争议,但如今也已取得巨大的发展成果。凭借着安全、快捷、低成本和高效率等独有特点,今后货币必将会朝着数字货币方向持续迈进。

一、数字货币的基本概述

数字货币尚未形成准确的定义。所谓的数字货币,它不仅包含数字化货币,以电子形式存在的货币同样属于其组成部分之一。按发行主体进行划分,则有私人数字货币、央行法定数字货币两种。

二、数字货币的应用问题分析

(一)私人数字货币

以比货币为代表的私人数字货币由于具备着颠覆式的创新优势,受到了广大投资者、商家与消费者的认可和喜爱,正因如此,它才会被应用到越来越多的领域中。

虽然私人数字货币在发展过程中带来了许许多多的问题,但至少还没影响到金融市场的稳定性,也不是没有办法去解决和处理,并且它能够发展至今,说明其本身具有一定的价值和作用。

1. 倒逼央行的货币体系改革,为其提供经验借鉴

私人数字货币天生就自带一种记账系统,且具备高效、防伪和安全等特性。央行推出数字货币是为了将货币交易和发行等过程产生的成本控制下来,使交易的安全性与便捷性等特点能够充分发挥出来,而且在应对私人数字货币对现有货币体系造成的冲击这一方面也可以起到明显效果。此外,对于法定数字货币的构建、发展而言,私人数字本身的先进技术,包括成长中遇到的问题在内,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 为构建一种超主权的世界货币提供有益启示

自从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之后,各国货币与黄金之间的关系也随之覆灭,货币的发行只能以国家信用当成保护屏障。在国家利益决定国际关系的今天,一国通常会将自身经济发展的需求作为货币政策、汇率政策制订的首要依据,从而导致该国货币的持有者必须时刻面临资产损失的可能。但是私人数字货币不论是产生还是运行,都处于国家与政府的管控范围以外,它的交易流通更不会受限于时空因素,并且完全免疫汇率波动造成的威胁。

3. 促进货币之间的竞争,为公众私人财产不受侵犯提供了一种选择

私人数字货币的流通有可能会与法定货币产生激烈角逐,导致货币发行当局在扩大货币供给量的时候需要考虑更多因素,其初衷就是防止货币贬值最终被迫退出市场的事件发生。与此同时,以比货币为代表的私人数字货币由于自身总量不变,在价格变得越来越稳定后,投资者为了避免因通货膨胀带来的损失,就会将目标转移到比货币上来。

4. 私人数字货币推动了区块链技术的发展,对经济社会产生颠覆性的变革作用

私人数字货币的发展不仅对货币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技术上的重大创新也是它的主要成果之一。比如区块链技术,未来会被推广到智能合约、身份验证、电子商务及证券交易等领域之中。客观地讲,私人数字货币的发展是金融科技的又一次创新,如果坚决采取压制手段,那么社会创新的积极性极可能会因此而受到打击。

(二)法定数字货币

2020年年初,央行法定数字货币的第一个封闭系统外的应用场景正式落地,成为现有货币的一次重大突破和转型。法定数字货币不仅有利于降低传统货币的成本等,还增强了相关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弥补了货币的支付缺陷,也让人民币在世界货币体系中的地位大大提高。我国央行主导发布的数字货币,是基于我国的国家信用,在法律上可获得支持与保障,一方面是将货币流通的运行控制在有效的環境体系内,全面提高主权货币具有的地位,另一方面是对货币支付体系机构的一次补充,让法定数字货币在匿名结合大数据技术下,更有力地整治相关的违法乱纪行为。从技术层面分析,央行数字货币可以对私人数字货币的价值、优势进行利用,比如银行将区块链技术,移动支付技术等全新技术进行融合升级,不单单可以发挥数字货币的安全性和快捷的优势,还可以防止因为区块链技术的私人货币面临出现打开扩容现象。从经济学层面分析,数字货币对传统货币的价值及内涵予以保留,保证货币的稳定性不会受到影响,从而其自带的信息功能和价值便可发挥应有的作用,货币的出现外加流通实施全面的升级,使查询资金去向更加便捷,另外,对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快速性等特点,也将因此得到强化。

1. 法定数字货币的概念鉴定

法定数字货币是指由一国官方的货币发行机构所发,以数字化呈现的货币。我国央行所研发的数字货币是数字货币电子支付,即DCEP。从发行方式上来看,DCEP采用中心化的发行方式,与传统的纸币硬币发行方式相同。从运行模式上来看,DCEP的发行与回笼选择“中央银行—商业银行”的二元模式进行。 在实际的流通过程中,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共同维护货币的正常流通,中央银行主要负责全局管控,面向商业银行提供货币权属转移和验证等;商业银行主要负责业务管控,面向终端用户提供货币存取和支付转账等。

2. 法定数字货币的法律性质探析

法定数字货币由法定的发行机构发出。就比如DCEP就是法定货币,只是以数字化形式呈现,但实际还是属于人民币的范畴,在未来是人民币的替代,可以确保现有货币理论体系发挥作用,这也是与私人货币最大的不同。央行法定数字货币应该归属流通中的现金。

3. 发行法定数字货币的必要性

一方面是货币数字化低的趋势,随着数字科技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在交易过程中都选择了电子支付,现金的使用率不断降低,货币的数字化就成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不仅提升了交易支付体现,而且推进了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另一方面是私人货币难以成为法定货币,虽然私人货币具有提高支付效率和可追溯交易记录等优势,但是私人数字货币要成为法定数字货币是不可能的。原因如下:第一,私人数字货币的发行方式不能满足主权国家对法定货币的要求;第二,私人货币受限于自身的数量,难以适用于处理突发性经济危机,无法满足社会经济状况下经济发展和金融稳定的需要;第三,从安全角度考虑,私人数字货币不能建构安全稳定和不被侵犯的法定数字货币体系;第四,私人货币无法获得大众人民的信任,其使用范围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4. 法定数字货币的优势

第一,相比较传统的现金货币,法定数字货币通过数字化形式呈现,大大降低了发行成本,在流通过程中也减少了各项成本。第二,法定数字货币的出现能够完善现有的支付服务体系,还能够解决实物货币和电子货币支付功能的既有问题,充分弥补了传统法定货币支付功能缺陷。第三,法定数字货币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央行推出的法定数字货币符合“一带一路”倡议,不仅让中国发挥政治优势,也是一个重要的合作平台。

三、数字货币的发展前景展望

(一)应用层面前景

从银行法定数字货币及私人货币的特性分析看来,可以了解到它们不仅是在法律地位上存在区别,是否去中心化、匿名设置等为不法分子的违法犯罪信息营造了良好条件,同时也增大了政府的管制难度。但是对于正常的交易用户来说 ,他们大多数是对交易金额这类隐含的商业机密信息有匿名保护的需要,在绝对的匿名方面需求很少很少。因此,央行可控的匿名性设计是出于对用户隐私的一种保护,是并且从是否去中心化角度进行分析,私人的去中心化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非国家性货币的思想,但是挑战了国家的权威,私人货币的使用人数上涨会导致对于法币产生挤出效应的情况出现,国家的货币政策更加难以落实下去,从现目前国家经济的发展角度分析,一个国家的发展与国家货币政策的调控是同步进行的,总而言之,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央行数字货币在其中占据的地位只会越来越关键。

数字货币在应用层面的前景是非常广阔的,无论是成本还是流通。不论是支付快捷方便,资金转移和小额支付,数字货币在未来都会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带来的影响也不可小觑。除此之外,数字货币的应用领域还将包括消费金融、票据金融、衍生金融和供应链金融等。

(二)一体化信用机制

去中心化作为共享金融发展的一大趋势,也是数字货币的一大特点。当数字货币不断发展后,各大媒介机制的相互作用也将被一一削弱,同时一体化信用机制也将作为数字货币的有力支持,由二元信用机制像一元信用机制的过渡也将是数字货币的发展前景。

(三)促进电子商务产业发展

对于电子商务的本质来说将传统的货币转换成了数字货币,这就需要银行及相关的金融机构的配合,电子商务的发展是离不开物流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完善,物流的发展速度以及完善程度直接决定了电子商务的发展进程。对于电子商务企业来说产品设计的种类和行业较多,数量较大,并且配送距离不确定对于物流企业的要求较高。其次,对于电子商务来说物流的成本较高,这就导致了物流企业需要将传统模式的商业发展模式和电子商务物流发展模式进行相应的区分管理,不能使用传统商业物流管理模式进行对于电子商务物流的管理,物流企业还需要全面优化自身的企业资源,提高物流的效率,全面推动物流产业的信息化和电子信息化的发展和完善。

四、结语

数字货币的出现和发展都是社会历史发展到必然结果,作为一种具有创新性的事物,无论谁对于私人数字货币还是相关的法定数字货币来说,都具有相应的优点,也会不可避免的和我国现目前具有的经济体系出现摩擦,对比之下,需要客观分析了解数字货币和现实货币的利弊,做到趋利避害,让数字货币更好的发展和完善,本文通过对我国数字货币的应用和发展进行研究,并对私人数字货币和法定数字货币进行了分别论述探究,提出了对未来数字货币的发展展望。数字货币的誕生与发展都是社会历史发展带来的产物,无论是私人数字货币还是法定数字货币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应该理性看待,让数字货币更好的为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李思航.数字货币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J].全国流通经济,2020(35):130-132.

[2]何冬昕.我国央行数字货币及其发展展望[J].宏观经济管理,2020(12):24-30.

[3]杨建军.我国数字货币的缘起、特点与发展前景[J].金融科技时代,2020(09):58-60.

[4]杨涛.厘清我国数字货币的发展前景[N].21世纪经济报道,2020-08-20(003).

[5]章美芳.关于我国央行数字货币的特点及发展的研究[J].河北企业,2020(07):81-82.

[6]何德旭,苗文龙.数字货币的经济学解读及我国发展策略[J].经济纵横,2020(06):18-25+2.

(作者单位: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济南软件研究院)

作者:周文卿

货币形势分析政策展望论文 篇3:

当前我国物价形势分析及2020年展望

2019年以来,我国物价形势总体呈现温和上涨,但结构分化特征明显。其中,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呈稳步攀升势头,而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出现下跌态势。两者走势背离反映了CPI上涨并非来自PPI的成本驱动,也反映出不是来自货币扩张的结果。展望2020年,受猪肉价格上涨动因仍在,前几个月CPI有望停留在3%以上,此后猪肉供应逐步上来后,CPI将会有所回落。随着内外需求逐步回暖,PPI有望转正但涨幅有限,可能仍将维持弱势增长。

一、2019年以来我国物价形势分析

(一)短期供应冲击造成CPI逐步攀高

消费者物价呈现结构分化特点。2019年以来,CPI当月同比从2月份 1.5%的低点逐步攀升至9月份的3.0%,觸及2019年年初预设的政策目标,但消费品价格走势出现分化,其中食品价格指数当月同比从2月份的0.7%逐步上涨至9月份的11.2%,影响CPI上涨约1.27个百分点,占CPI总涨幅的50.8%。同期,非食品价格指数当月同比却从1月份的1.7%下降至9月份的1.0%,总体影响CPI上涨约1.18个百分点,而服务价格当月同比从1月份的2.4%下降至9月份的1.3%,总体影响CPI上涨约0.71个百分点。可见,结构性涨价是造成CPI逐步攀高的主因。不含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当月同比从1月份的1.9%下降至9月份的1.5%,表明CPI处于温和上涨的水平,而且CPI累计同比仅为2.5%,与3%的通胀警戒线仍有0.5个百分点差距。

(二)内外需不振引致PPI持续低迷

工业品价格保持相对低迷态势。2019年前三季度,PPI累计同比持平,经历前4个月的微涨后,7—9月份当月同比已连续3个月下降。从环比看,除1月份环比下降0.6%外,其余各月份涨跌幅均在正负0.3%之内窄幅波动。以2019年9月份为例,PPI当月同比下降1.2%,环比上涨0.1%,其中新涨价因素对PPI的影响约为-0.5个百分点。同期,全国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PPIRM)累计同比下降0.3%,而9月份PPIRM下降1.7%,环比上涨0.2%。可见,PPI和PPIRM当月同比仍在持续下降,但降幅正逐步收窄,环比转正意味着当月同比有望后续转正。

生产资料价格略有下降是PPI整体走低的主因。2019年前三季度,生产资料价格累计同比下降0.3%,较上年同期增速下降5.5个百分点,拉低PPI约0.23个百分点,其中9月份同比下降2.0%。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等采选加工的工业价格均略有下降。生活资料价格虽略有上涨,2019年前三季度累计同比上涨0.8%,影响PPI上涨约0.2个百分点,但因其总体权重仅为24%,其中食品在生活资料中的权重仅占到30%,故而食品价格上涨对PPI的总体影响不大。PPI构成中也反映了生活消费品供求变动的影响,进而影响不可贸易部门的价格形成。经验表明,PPI的变化与CPI非食品价格波动在趋势和拐点方面较为一致。

(三)CPI与PPI剪刀差有所扩大

由于CPI与PPI统计构成不同、上涨动力不同,两者出现背离是可能的,通常会归因于相关产品上下游出现价格传导机制不畅。而此次两者背离体现了CPI与PPI构成中交集较少商品的涨跌背离,即生产与消费价格结构分化的特征明显。从价格构成看,CPI中食品和居住所占权重较大,同期食品消费价格指数涨幅高于整个CPI涨幅,农副产品价格存在长期上涨趋势;PPI则对国际初级产品价格下跌表现比较敏感,致使PPI会停留在零值以下通缩状态。

二、2020年我国物价走势基本预判

(一)CPI走势有望呈现先高后低

2020年全国CPI同比可能呈现先高后低形态,总体仍会处于温和上涨的合理区间。原因有三。

一是稳定猪肉供应的政策逐步落地见效。针对肆虐的非洲猪瘟疫情,我国及时采取了非常规手段控制非洲猪瘟疫情的扩散,将其限定在特定区域内加以及早消除。同时,中央和地方出台系列稳定生猪生产的政策措施,遏制生猪存栏量持续下滑势头,而且增加猪肉进口量和释放储备猪肉平抑市场价格。目前来看,猪肉供求关系逐步得到缓解,部分地区猪肉价格出现回落。随着时间不断推移,生猪存栏量会逐步恢复正常水平,猪肉价格也将逐步回归到正常区间。

二是食品价格整体逐步趋向稳定。2019年全年农业生产形势较好,粮食生产获得丰收。蔬菜价格已在7—9月份出现回落。鉴于2019年9月份猪肉价格环比涨幅已收窄,预示着当前猪肉价格的上涨动能趋缓。考虑到猪肉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比重只有2%左右,猪肉价格在CPI中的权重仅有2.4%,猪肉价格涨幅仍较高,但上涨到一定高位,消费者将会减少猪肉消费而转向牛羊肉或禽类鱼虾等替代品,而当前这类替代品并不存在供给较大的缺口。今后只要其他食品价格不出现大幅上涨,食品价格总体对CPI上涨贡献就不再凸显。

三是逆周期调节对非食品价格影响有限。经验表明,通胀与货币之间长期内确实存在稳定和紧密的关系。但是,对较低通胀期间的样本,两者联系的紧密程度明显减弱。此轮CPI持续走高不被视为需求驱动型的,但被认为压缩了货币政策的操作空间。事实上,我国当前实施的稳健货币政策仍有较充裕的操作空间。中国央行强调依据经济运行的情况变化相机调控和灵活操作,引导货币政策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并未引发所有商品价格的上涨。因为中央已反复强调不会采取“大水漫灌”的强刺激,表明刺激总需求扩张将会是有限的,市场不会出现货币超发现象及由此带来的通胀压力。

(二)PPI走势可能继续保持低位

PPI走势变化与CPI有不同的逻辑。PPI走势主要受需求变化影响较大,主要工业资料供应并未出现供应短缺,短期并不会呈现大幅上涨行情,但9月份环比数据显示PPI同比增速拐点已显现,有望2020年在低位维持正增长。原因有三。

一是需求放缓并不支持PPI回暖走高。从先行指标看,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连续低于荣枯线,PMI中的就业指标创下10年新低,国内制造业投资依旧保持在低位,依然给工业品价格带来压力,相关原材料价格也难有较大起伏。

二是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继续承压。受地缘冲突等影响,国际油价曾一度快速走高,但因缺少需求支撑随后又快速回落。2019年以来,商品综合指数有不到5%的涨幅,但整体处在相对低位震荡运行,对PPI上涨的输入性传导有限,仅靠国际商品价格上涨波动,PPI增速很难有大的起色。另外,在欧元、英镑等多种货币走软背景下,美元指数仍处在震荡走高的行情中,即美元仍可能保持一定强势,令美元计价的商品价格继续承压。

三是稳健货币政策略有偏松提供价格支撑。随着全球经济放缓迹象逐渐明显,美国、欧盟、日本等央行货币政策出现较为明显转向,美联储连续降息和停止缩表,欧央行动用多种政策工具加大货币宽松力度,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继续维持低利率政策,印度央行将货币政策由此前的“校准型紧缩”调整回“中性”,中国货币政策在保持稳健总基调基础上已在具体操作上表现得更具弹性。这些宽松信号意味着将会对推高商品价格提供一定支撑。

(三)CPI与PPI剪刀差先扩后缩

总的趋势看,CPI受猪肉价格驱动的上涨正在得到抑制,CPI增速拐点将随猪肉价格回落出现;随着外部贸易条件改善,再加上减税降费等系列逆周期调节政策,内需潜力将会得到有效释放,PPI回暖转正有望。在两者此消彼长的作用下,2020年CPI与PPI剪刀差可能会经历继续扩大后逐步收缩走势,这种变化主要源自供需两端结构持续优化的结果,即结构分化引致的剪刀差将会在分类施策下得到逐步缩减,但PPI向CPI的价格传导则可能延缓两者剪刀差缩减进程。

三、进一步稳定物价预期的政策举措

(一)采取保供措施稳定消费者物价

一是加强猪肉价格上涨预期管理。中央和地方现已采取适当补助等多种措施支持生猪养殖能力建设,并开展储备猪肉调节和发放价格临时补贴,缓解猪肉供应短缺问题。在加大猪肉市场供应的同时,建议加强猪肉价格上涨预期管理,引导居民优化膳食结构,增加粗粮等膳食品种,推进全民科学膳食计划,完善食品安全舆论引导,缓解百姓对猪肉价格上涨的焦虑感。

二是有效确保其他食品供需平衡。进一步加强对鲜果、鲜菜、牛羊肉等食品价格监测预测预警,对重点地区和重点品种要提前做好保供预案,谨防其他食品供给突发短缺进而引发价格出现过快上涨现象。

三是继续引导非食品价格保持平稳。坚持“房住不炒”的基调下,支持利用大数据等手段,高效监测预警居住等服务价格变动,引导住房租赁价格保持平稳;进一步优化社会公共服务,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继续降低文教娱乐、医疗保障等服务价格,确保关乎民生身心健康的服务价格基本稳定。

(二)实施逆周期调节提振工业品物价

一是持续扩大有效投资需求。随着消费、投资、出口增速均有所下降,亟待需要扩大总需求和稳定总供给。建议采取更加积极的逆周期调节措施,实施相对结构宽松的货币政策,进一步推动减税降费政策落地见效,加大对制造业技术改造支持力度,帮扶工业企业改善盈利水平,引导制造业投资持续回升,由此提升对工业原料的现实需求。

二是切实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进一步降低工业企业的制度性交易成本,既要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营造公平的税负环境;還要培育公开透明、健康发展的资本市场,优化金融资源配置,为降低企业财务成本或融资成本创造良好条件;进一步降低电力价格和物流成本,为企业安心扩大再生产提供制度支撑。

(三)完善生产、流通和消费环节价格畅通机制

一是增强上下游价格波动的协调性。工业品价格变化传导到消费品具有一定滞后性,建议今后进一步畅通优化产业链上下游的成本传递渠道,让上游价格变化及时传导到下游,减少产业链之间价格交叉补贴,增强上下游价格波动的协调性,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缩窄CPI与PPI的剪刀差。

二是进一步完善流转环节税收制度。随着这一轮增值税下调后,汽车、手机、汽油、柴油等消费品价格均相应下降。建议今后进一步降低企业和个人税收负担,重点降低生产环节增值税率和流转环节税负,将部分商品消费税由生产环节后移到消费环节,从而降低流转环节征税对物价的间接影响。

(作者单位: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

作者:刘向东

上一篇:宏观经济学的经济理论论文下一篇:休闲体育旅游低碳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