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校实训基地信息化管理论文

2022-04-28

摘要:实训基地建设在职业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各校在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一些误区,针对这些误区,本文结合实际情况,根据实训基地的建设过程,按筹建、建设、建成三个阶段从理念引领、规划设计、分步推进、软硬兼施、管理创新、服务示范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合理化建议。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职校实训基地信息化管理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职校实训基地信息化管理论文 篇1:

“2+3”中高职衔接模式下 广西职业教育实训基地运行管理机制探索

【摘 要】本文分析广西职业教育实训基地运行及制度建设的特点与存在问题,探索“2+3”中高职衔接模式下构建包括“双师”队伍建设机制、服务社会机制、沟通协调机制、激励约束机制及完善升级机制等在内的多方参与共建共享实训基地的长效运行机制,为广西职业院校中高职实训基地有效衔接、培养高质量的技术技能人才提供有力支撑。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 实训基地 运行管理机制

中高职衔接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2011 年,《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推动和督促企业与职业学校共建教学与生产合一的开放式实训基地;2016 年,广西在《关于加强我区职业教育示范特色专业及实训基地建设的指导意见》中强调:示范特色专业及实训基地建设要坚持衔接贯通,系统培养,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沟通,建立专业群实习、实训、生产、培训、技能鉴定、技术开发“六位一体”的共享性实训教学体系,推进职业教育技术技能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创业型人才的培养。到 2020 年,建成一批产教深度融合、办学特色鲜明、课程改革与条件建设匹配的职业教育特色专业及实训基地,使示范特色专业及实训基地在产教融合、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具有鲜明特色与示范作用。

2011 年,广西开始进行“2+3”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普通专科)试点以来,中高职衔接在实践层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成效不明显,特别是基于“2+3”中高职衔接模式下的实训基地建设系统性研究和实践方面,还只停留在表面或仅限于理念上,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难以形成有效的衔接。为此,在政府主导的基础上,探索建立由行业企业参与、院校联动的专业群建设组织管理模式,完善“专业(群)+基地”运作模式与相关管理制度,建立院校、行业企业等多方共建共享实训基地运行的长效机制,是职业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深入分析广西职业教育实训基地运行及制度建设的特点与存在问题,探索“2+3”中高职衔接模式下构建多方参与共建共享实训基地的长效运行机制,在与实训基地建设配套的课程衔接、“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总结建立行之有效、易于推广的“2+3”衔接模式下实训基地管理制度,为广西中高职实训基地运行机制、管理制度的研究提供参考。

一、“2+3”中高职衔接模式下广西职业教育实训基地运行与管理现状

(一)调研情况。研究主要采取问卷、交流、文献等方式,重点对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广西机电工业学校、柳州一职校等 22 所中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进行调研,收回问卷 168 份。有关信息见图 1、图 2、图 3、图 4。

(二)存在问题分析。具体如下:

1.中高职实训基地“软”建设的忽视,导致设备资产的增长速度与“软”实力提升速度比失衡。实训基地“软”建设指的是配套的实训项目、教学资源、师资队伍等的建设。从图 1 看,对于实训基地软硬件建设,认为“硬件强,软件滞后”的比例占 37.5%,远高于认为“软件强,硬件滞后”的比例 4.76%。说明各职业院校实训基地通过多年的建设积累,虽然在硬件数量和质量上有了显著的提高,资产增加迅速,但“软”建设一直不被重视,导致“软件”不能满足由于硬件设备设施的增多带来的管理水平、师资队伍、内涵建设和保障机制等方面的需求。

2.中高职实训基地建设衔接与运行不紧密,导致中高职人才培养体系不够完善。从图 2 看,认为“课程实训项目衔接”“人才培养方案衔接”“实训功能定位衔接”不足的分别占 83.33%、76.79%、66.67%,说明中高职实训基地的建设未能达到有效衔接。从图 3 看,除了“建设资金短缺”占 69.05% 外,认为“运行机制不灵活”“建设规划不到位”“管理制度不完善”的占比分别为 51.79%、44.64%、41.67%,说明在“2+3”中高职模式下,三种实训基地建设衔接不足,导致实训基地的管理与运行受到制约。

3.实训基地运行与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导致中高职教育衔接不畅。从图 4 看,认为中高职实训基地建设运行方面的制度措施认为“制订得好”占比只有 7.74%,而认为“尚能接受,但缺少长远规划”占 23.21%、“比较可行,但仍需创新改进”占 68.45%,说明实训基地运行与管理制度未能满足中高职衔接的需要,还有待于进一步的修订完善。

因此,在中高职衔接模式下,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目标,以实训基地建设衔接与运行为突破重点,通过深化校企合作、制度建设,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推进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有效运行,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实践能力,满足行业企业的需求,是当前中高职教育亟须研究解决的一个难题。

二、“2+3”中高职衔接模式下广西职业教育实训基地运行管理机制的建设

“2+3”中高職衔接模式下广西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的有效运行与科学管理是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为确保实训基地正常运行,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职业院校应积极探索实训基地的运行与管理机制,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制度;不断探索实践教学的组织模式,打造一支适应中高职衔接实训基地建设与运行的实践能力强、专业素质高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无缝对接。

(一)中高职衔接实训基地运行机制的建设。实训基地是训练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学生技术技能水平的主阵地。如何发挥实训基地的效能,实现实训基地的高效运行,培养出大批社会需要的高质量的技术技能人才,关键在于建设一支高质量的职业院校师资队伍。以广西交通运输学校与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共建的校行企合作型航海类实训基地为例,分析中高职教师应具备的资历及能力情况,通过多种形式,探索中高职衔接实训基地运行机制。

1.师资队伍建设机制。航海类实训基地主要服务于中职和高职航海类专业,同时也为区内外航运或船运企业培养培训合格的船员。为此,根据航海类专业特点,学校应着力打造一支具有“双师”素质的“双栖—双师”(“双栖”指“海上和岸上”,“雙师”指“教师资格和船员资格”)型师资队伍,以确保实训基地在中高职实践教学与船员培训中正常运行。

“双栖—双师”型师资队伍主要依托中高职衔接的航海类实训基地建设,其建设标准主要体现在任职资格、专业能力、教研能力、管理能力等方面,具体建设标准和途径见表 1。

依托中高职航海类专业实训基地建设与运行,通过多种途径或方式,教师的教学能力、实践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有力地促进“双栖—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真正做到“下海能开船,上岸能教学”。

2.服务社会机制。在中高职衔接模式下,依托院校共建共享的航海类专业实训基地,开展培训和社会服务,主要采取三种方式:(1)社会服务:一是在广西海事局的指导下,利用院校共建的航海类专业实训基地中的船员培训中心开展内河、沿海船员的培训考证工作,为区内外船员获取上岗资格及职务晋升提供便利;二是采取合作共赢的方式,与高职院校签订协议,承接外校学生到航海类实训基地参观、见习及实船操作训练,扩大社会影响力;三是开展职业教育活动,将水手绳结的使用和打结法进行推广,同时开放航海模拟器实训室,吸引社会各界人员体验船舶操纵的乐趣,进一步扩大办学声誉。(2)校内培训:学生通过船员相关项目的培训,获得上岗资格,可实现学校与企业无缝对接;企业可以快速得到合格船员,减少用工压力。(3)对口服务:一方面通过对口帮扶,为县市级职业学校教师骨干提供有关实训基地建设、校企合作、教科研项目研究等的培训,提高县市级职业学校教师专业能力;另一方面主动邀请对口职业学校师生到校体验真船操作与模拟仿真,扩大师生视野,提高对海洋及广西水运发展概况的认识。如表 2 所示。

通过上述三种方式,建立市场反应机制和社会服务运行机制,准确了解与掌握社会需求信息,及时制订相关方案或计划,不断拓展社会服务功能,可获取更高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及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二)中高职衔接实训基地管理机制的建设。目前,中高职衔接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师教学重理论轻实践、中高职衔接的实训基地建设与运行不畅、实训基地的各项功能不能有效拓展等,究其原因,主要是师资培养培训和实训基地建设资金不足、大部分教师缺乏实践经验等,难以满足中高职教育教学的要求。针对上述情况,院校之间须在政府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下,建立与完善实训基地管理机制,实行规范化管理,为实训基地正常运行提供保障。

1.沟通协调机制。为确保实训基地的高效运行:(1)组建由院校、企业以及其他利益相关方组成的实训基地管理委员会,负责中高职实训基地的建设、管理与协调职能,行使基地的最高领导权和决策权。(2)建立高效、及时的多主体的沟通议事机制,如定期召开协调会议或例会,及时沟通与解决出现的问题。(3)建立合作主体互融互通机制,实现共建师资队伍、共定课程体系、共编实训教材、共管实训基地、共享实训资源、共育技能人才。

2.制度保障机制 。(1)制定《院校合作中高职实训基地共建共享管理办法》,明确基于中高职实训基地所开展的项目的目标任务、合作条件、执行机构、效益评价、院校资源使用的范围、共享内容及要求等。(2)制定《院校合作中高职实训基地共建机制》,进一步明确在院校合作共建实训基地过程中,学院及学校的责任、权利、利益关系。(3)制定《中高职衔接模式下教师到企业参加实践活动管理办法》,明确教师的权利、义务、责任及要求。为确保实训基地建设的理念先进性、标准引领性、功能辐射性,在广西海事局等行业企业的支持与指导下,有计划、按步骤推进航海类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

3.激励约束机制。(1)在约束机制方面,实训基地管理委员会在协调各主体利益的基础上,签订中高职实训基地共建共享合作协议,完善管理制度,确保实训基地规范、安全,保障各主体在基地运行中的利益共享。(2)在激励机制方面,在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的大背景下,重点考虑对参与职业教育的院校、行业企业给予鼓励和表彰。一是对积极开展中高职衔接实训基地建设的学校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对其中成效显著的院校给予表彰和奖励;二是对积极参与中高职实训基地建设与运行,达到一定标准和成绩的行业企业进行财税减免与利益补偿,或设立中高职衔接实训基地共建共享政府奖励基金,并对区域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有重大贡献的企业进行认证与奖励,颁发证书。(3)在创新管理模式上,引入竞争与激励机制,建立教师聘用、考核、校内分配制度。一是制订《教科研成果奖励办法》,以设立工作室的方式,通过配套资金投入的方式鼓励教师利用实训基地进行项目研究,吸引更多企业参与到课程开发等工作,更好地发挥实训基地教学与研究的功能;二是制订《职业技能竞赛管理办法》,以设立奖学金或技能赛项目奖的方式对表现突出的师生给予一定的物质与精神奖励,激励师生投入到基地建设与实践中;三是修订并完善《教职工绩效考核办法》,充分利用专业实训基地开展各类的培训,对参与实训基地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给予一定的奖励,以充分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实训基地产教结合的功能。

4.完善升级机制。通过信息化实训资源平台的建立,实现实训基地完善升级。一方面,利用互联网+技术,在实训基地中建立实训教学资源、技术服务项目等资源管理共享平台,实现在不同院校、不同专业、合作企业共享,促进合作主体持续参与实训基地建设,达到“以贡献求支持、以服务促发展”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在信息化资源管理平台的基础上,依托实训基地建立学生实习实训及企业员工培训共享平台,发布学生实习实训需求,实时接收企业员工的相关培训需求信息。

【参考文献】

[1]周仕敏.广西今年将试点“2+3”五年制高职教育(普通专科)[N].中国教育报,2011-07-12

[2]唐 佩,张 斌,余学文.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共建共享意义、原则与路径[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6(4)

[3]谢 桦.高职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行机制研究与实践[J].价值工程,2015(19)

【基金项目】2016 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大招标课题“职业教育实训基地运行及制度建设研究”(GXZJ2016ZD10)。

【作者简介】杨宇清(1964— ),女,广西玉林人,高级讲师,广西高级双师,广西交通运输学校教务科长,兼任高职专业教学及实训指导;韦景令(1973— ),男,高级讲师,广西交通运输学校航海专业科长。

(责编 刘 影)

作者:杨宇清 韦景令

职校实训基地信息化管理论文 篇2:

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建设的误区与建议

摘 要:实训基地建设在职业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各校在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一些误区,针对这些误区,本文结合实际情况,根据实训基地的建设过程,按筹建、建设、建成三个阶段从理念引领、规划设计、分步推进、软硬兼施、管理创新、服务示范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实训基地建设;建设误区;职业素质培养

近年来,从国家到地方,都将职业教育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实训基地作为职业教育实训教学的重要场所,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基本保障;是职业学校提升办学质量的保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无锡市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5-2020年)》都将实训基地列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的重点,同时也将实训基地建设投入作为职业教育投入的重点,以我省为例,每年投入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建设的资金达到数亿元。但是各校在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缺乏先进理念的引领、缺乏系统规划、缺乏规范制度和有效落实等问题,笔者通过交流学习和调查研究,对实训基地建设的误区进行分析,提出一些建议,以期对职业学校实训基地的建设提供一点思路。

一、实训基地建设的误区

1.只为评建而建,不为专业发展建设

在实训基地建设前期,学校没有正确理念的指引,将实训基地建设当作是独立于人才培养之外的一项工作,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的团队不知道实训基地怎么建设,参与实训基地建设的团队不考虑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者的思路,两者脱钩,不知道怎么做好实训基地建设的规划,更没有做好前期调研与系统规划,也缺乏对本地行业做的基础调研,基地建设走一步算一步,往往在得到上级实训基地申报通知后才根据学校现有的条件临时拼凑申报,将实训基地建设当作是阶段性的工作,为获取项目资金,临时组队,短时突击申报立项,有时直接照搬或仿照其他学校或企业的设计方案,将实训基地建设当作学校获取资金支持的手段。

2.只重硬件设备投入,不重软件内涵建设

(1)基地建设不根据学校、专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脱离实际,盲目借鉴。近几年中央和地方财政加大了实训基地的投资力度,有些学校为了获取项目资金或顺利通过项目验收,在建设实训基地时,缺乏调研论证,脱离人才培养目标,简单仿照某个或某类特定的企业设计方案,造成实训基地的建设不能适应相应专业工作岗位职业能力的需求,造成实训基地配置固化,缺乏灵活性。

(2)只注重规范使用资金,没有考虑合理发挥资金效益。基地立项后,为方便完成资金使用,完成验收要求,学校往往将资金用于购买高价设备,没有考虑基地建设的需要,同时还存在购买高价设备时,缺乏有效论证,流程简单、参与面窄的误区,特别是对一些三重一大的投入缺乏严格的规范制度和流程监控,这也导致实训基地后期使用中出现高成本低效益的现象。

(3)没有将基地软建设提到足够高度,只停留在制度建设和资产管理层面,没有与师资队伍建设、实训项目建设、基地文化建设、教学模式与课程改革等方面深入融合,校企合作、产教结合、赛训一体、服务研发等功能没有得到充分考虑,实训基地建成后仍然不能体现功能性、先进性和服务性。

3.只关注创建评审和验收,不注重实际使用效益

基地建设的中心工作围绕验收开展,基地验收后的使用、管理不再受到重视,建成基地的功能和作用没有得到进一步发挥,实训基地利用率低,效益差。

二、实训基地建设的建议

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建设应坚持“高起点建设、低成本管理、优效益运营、强特色示范”的要求。实训基地建设按照其建设进度,可以分为筹建、建设、建成三个阶段,其中筹建阶段重思路,建设阶段重实施,建成阶段重提升。为此,针对实训基地这三个阶段的建设提出三个建议:

1.理念引领,规划先行,论证立项,按步推进

职业教育需要先进教育理念的引领,基地建设也需要在先进理念的引领下开展建设,职业学校的实训基地建设应围绕人才培养的需求而建设,兼顾产教融合、区域服务和科技创新。

各校应抓住2016年“十三五”规划年的契机,抓住江苏省现代化实训基地建设的契机,结合学校实际,做好系统规划,做好地方经济产业调研,结合学校专业发展及人才培养目标,多方论证,确定本校的基地建设规划。实训基地建设规划应分校系两级开展,校级通过论证立项,排定专业按序推进,逐步提升各实训基地的建设;系级层面对专业规划论证,制订基地建设总体规划和年度目标,保证在各级基地建设申报中顺利完成相应申报工作。

以江苏省江阴中等专业学校为例,该校近年来在“积极教育、幸福人生”教育理念引领下,确立了“现代班组长型”人才培养目标,初步构建了“一体两翼、三维互动”的“现代班组长型”人才培养模式,各专业基本建成了一套具有鲜明特色的课程体系。在平时的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中对各个实训基地建设规划做了充分的前期调研与设计准备工作,本校计算机应用和机电技术应用两个省级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充分体现了“积极教学”的理念,在基地建设中根据课程、实训项目、教学场景、工位布置等方面合理规划场地设施;有效使用资金,按使用紧迫性排序立项采购实训设备;考虑基地软建设,投入较多资金用于专业信息化平台建设和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这些资源建设由专业教师主持,一方面契合学校自身发展理念的特色,另一方面提高了师资队伍的业务能力。

2.规范流程,合理分配,软硬皆施,综合提高

实训基地建设应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以综合实训项目为教学载体、以学习型教学团队为教学主体、以职场环境为主要特征来建设。在建设实施阶段,根据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对实训基地建设的任务要求,一般分为硬件基础建设和软件提升建设,其中硬件建设主要涉及实训教育仪器设备的购置、教学软件购置等,相对容易实施;软建设主要包括制度建设、队伍建设、实训项目建设、文化建设等几个方面,两者既有不同又相互关联,只有通过全局设计,合理分配,协调共建,方能实现基地建设的效益最大化。

实训基地软建设方面,应着重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加强实训基地制度建设。完善的管理制度既能保证基地建设的规范合理,又能保障基地运行的效益最大化。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包括组织机构、成员职责、“三重一大”执行规定、仪器设备申购规定、设备管理制度、质量管理制度、经费管理制度、资产管理制度、进出库管理规定等。

第二,做好实训场所规划设计。基地建设围绕学校育人理念和培养人才的能力目标,结合专业建设长远目标,依据专业实训项目开设要求,按照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设计规划具有生产功能的专业实训场所。

第三,促进实训课程建设与师资队伍建设。随着基地硬件条件的提升,专业实践教学的实训项目也必须修订,实训基地的主要训练方式是综合性项目训练,项目主要来自职业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教学项目以完整的工作过程,从易到难,从简到繁,从小(综合)到大(综合),由教师团队共同设计、筛选,符合人才培养需求。同时,随着实训基地建设中信息化技术的高度融入,还需加强信息化平台建设和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通过这两项建设锻炼专业师资团队,提高专业教师的课改能力。

第四,做好实训基地的文化建设。综合实训的教学环境应为真实或仿真的职场环境,通过为学生提供有意义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沉浸在复杂、真实的生产问题里,寻找解决办法。在实训基地文化建设时,须考虑建成包含有逼真的企业理念、质量管理框架、产品技术(工艺)流程、生产安全须知等内容的企业文化氛围。

实训基地硬件建设主要是在制度框架下,按照时间节点,规范执行流程,保证资金使用安全合理。同时,实训基地硬件建设要根据实际需要考虑设备投入的必要性、实用性、先进性和区域符合性,要从实训教学需要、技能竞赛需要、技术引领需要、区域服务需要等方面考虑教学仪器设备的添置。

3.提升管理,深度融合,开拓创新,示范引领

实训基地建设的效益体现在基地建成后的辐射服务功能,因此,基地建成验收通过并不意味着结束,还要体现实训基地“三服务四中心”的功能,要依托基地平台,实现专业(群)建设服务、产学研服务、创新创业教育服务,成为区域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中心、技能教学研究中心、技术创新推广中心和创业孵化中心。为此应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1)持续加强制度建设和执行监控力度。为充分发挥基地功能,要根据基地发展动态修正管理制度,强化落实管理制度,依赖制度创新和精细管理来提升基地使用效益。

(2)不断深化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以学校为主体,基地为平台,高质量对接区域主导产业、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对接职业岗位群和专业技术领域,推进“互联网+”,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共建共享。积极推进“校中厂”“厂中校”的建设;鼓励专业教师与地方企业开展横向科研课题研究;设立毕业生创业孵化中心,并予以政策与经费支持。

(3)创建技术教育研发中心。鼓励教师在各类培训、竞赛、技术服务、科技创新中积累产品、技术、经验,研究开发转化为专业实践教学中可用的实训项目,实现成果转化,并物化为实训教学讲义、活页和校本教材,培养师资团队,在研发中积累,在积累中提高。

(4)建设网站平台。依托平台服务地方,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大力开展实训基地社会化培训和企业化生产;承担地方技能竞赛赛事活动;提供兄弟学校专业技能实训支持。通过平台一方面有效提高基地设备使用率,另一方面也体现基地建设的资源共享和区域服务功能。

三、结语

实训基地是职业教育中对学生实施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的必备条件,也是职业教育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性建设。基地建设对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必不可少,对服务地方经济、科技创新、技术服务提供了技术平台,在当前的职业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如何做好系统规划,如何做到合理化建设,如何实现高效能运行,是每一位职教人都需要不断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马秋,徐正来.实训基地建设的误区及对策[J].江苏教育,2015(12).

[2]林智慧,唐亮.关于职业教育的实训基地建设探究[J].中国电子教育,2015(3).

[3]吴学敏.高职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理念与策略探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33).

[4]赵建勋.浅谈中职示范校校内实训基地的软件建设[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4(7).

[5]田妹华.中职校实训基地效能提升策略[J].江苏教育,2013(10).

作者简介:李松(1972— ),男,江苏江阴人,高级教师,主要从事职业教育教学机电数控类课程的教学研究和实训教学管理研究。

作者:李松

职校实训基地信息化管理论文 篇3: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思考

[摘 要]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回顾了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历程,总结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主要基本功能,并分析基地建设和运行机制;针对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运作情况提出了几点思考,以促进实训基地的不断完善和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主要功能;运行机制

一、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建设回顾

高等职业教育的属性决定了实训基地建设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则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2003年教育部启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在评估方案中就专设了“校内实训条件”这一观测点,其中提到校内实训基地要具有真实或仿真的职业氛围和产学研一体化功能。这表明教育部开始重视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问题。虽然该评估方案对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表述较为笼统,在高职院校中却引起很大反响,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工作逐渐成为人才培养方式改革的重要抓手。在2006年11月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16号文件)中,首次提出“生产性实训”这一概念,“要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以企业为主组织实训;加强和推进校外顶岗实习力度,使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外顶岗实习比例逐步加大,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2007年教育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推荐预审标准(试行)》中明确提出,校内生产性实训是“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师资支持,校企合作联合设计和系统组织实训教学的实践教学模式”。此后,在教育部的重要文件中,多次提到建设“校中厂”“厂中校”等形式的实践教学基地,推动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对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模式,杨群祥、熊焰、黄文伟(2011)总结为两大类,分为学校主导型和企业主导型;朱程、李增芳(2012)认为有公司型实训基地、附属型实训基地、协作型实训基地;曹玉平(2015)认为有学校主导型、企业主导型、校企共建型。这些类型基本涵盖了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主要建设模式。由于每种模式各有利弊,高职院校在开展基地建设时,应视具体情况采取适合的模式,而不必拘泥于文件或政策的规定。简而言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学校的日常实训教学与企业生产经营融合的重要载体,采取工学结合、做中学、做中教的培养方式,有助于教学与生产、学生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有力推动了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

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主要功能

对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功能的界定,必须把握住“生产”和“教学”这两个基本点。首先,应立足真实的生产经营活动,仿真、模拟虽然可以在技术、技能培养层面达到与企业对接的要求,但在职业素质培育方面就无法有效对接社会实际。其次,应规范教学,一方面教学项目设计要贴合生产经营过程,以保证实训顺利开展,另一方面教学管理要与企业生产经营相协调,以保证实训效果。具体而言,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功能有:

(一)生产经营功能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作为真实的经营单位,应利用所投入的各项要素,如场地、资金、设备、人员、物料等开展经营活动,面向市场组织生产并获得经济效益。正常的经济效益有助于促进实训基地的可持续发展,这也是生产性实训基地与普通实训基地的重要区别之一。

(二)教学功能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应能够满足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利用企业专业人员、设备设施、管理规范制度等实际资源,为教师和学生提供职业化、企业化的实训实习环境,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使学生在企业真实生产环境中得到锻炼,并提高其专业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

(三)人员培训功能

对学生而言,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利用其相对完善的生产性实训环境以及专业人力资源,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训练,使学生将来实现“零距离”上岗就业;对企业而言,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通过其理论、技能和职业道德等职业素质培训课程为其培训员工,降低了用工成本;对学校来说,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可以为专业教师提供技能性培训,以提高教师的“双师型”素质,优化教师队伍的“双师型”结构。

(四)社会服务功能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利用其过硬的技术力量、先进设施设备等科研优势,通过与政府、行业、企业合作,围绕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等区域经济发展热点,开展纵向与横向的应用性和技术性课题研究,以创造经济和社会效益。

(五)其他功能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生产经营活动还可以为在校学生各类实践活动创造各种机会、提供相关支持,例如支持创业孵化、职业技能大赛、开展校园职业文化建设等。

三、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行机制

为确保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正常运行,有效发挥其各项功能,在基地建设时应重视机制建设,以保证基地运行的可持续性。机制建设主要从平台建设、师资共享、评价体系、项目开发等几个方面展开。

(一)构建优质平台,创建良好外部环境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需要兼顾生产经营、教学、社会服务等多方面功能,涉及學校、企业、政府等多主体,各目标之间势必会出现一些矛盾和冲突,这首先就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合作平台来沟通和协调。平台应包含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各个利益相关方,并能够全面统筹和指导基地建设与管理。

(二)强化师资共享,建立人才融合机制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功能发挥是建立在师资共享基础之上的。只有校企师资的共享和融合,才能真正实现基地的教学和人才培养的功能。师资共享主要体现为两方面:(1)聘请企业骨干担任兼职教师,充分发挥其丰富的实践经验,共同实施教学。(2)专任教师到基地挂职或顶岗,通过参与真实生产提高教师实践能力。

(三)规范业绩评价,保障基地正常运作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既有生产功能,又有教学、培训功能,还要承担对外推广、社会服务等职能,其运作目标多元化。而业绩评价类似指挥棒,不同的评价方式会导致实训基地运行方向产生差异。在制定实训基地评价指标时,必须要从“互利合作,多方共赢”的角度出发,在综合考虑利益相关方的核心需求的基础上,通过协商确定主要评价指标,并通过书面协议、制度等方式明确下来。

(四)完善实训项目,提升实践教学效果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生产经营活动与学校传统的实践教学之间有部分一致性,但更多的是不相容,如经营时间与教学时间的不一致、学生分组与员工排班方式的不一致、经营活动与教学内容的不一致等。因此,无法将传统的实践教学直接搬到实训基地,必须由校企双方合作,共同完善企业工作流程和学校实践教学模式,共同制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运行流程。

四、思考与展望

很多高职院校都非常重视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并建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基地。但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是一个日趋完善的过程,应根据区域经济发展、人才需求变化和教育理念的变化,不断创新实践教学方式和人才培养模式,让实训基地发挥更大作用。

(一)提升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自我造血”能力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一个市场化的单位,其生产经营活动不断投入资源,并将产出在市场上进行销售。在学校和企业等完成实训基地的建设后,实训基地应能够通过生产经营实现盈利,至少要实现盈亏平衡,这是“互利合作、多方共赢”的基本前提;否则,实训基地就需要校企持续投入资源,成为双方的长期负担,这会严重制约基地的下一步发展。同时,亏损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也表明其生产经营能力不足,这意味着学生实习、实训的效果和质量会大打折扣。

(二)对接行业推行三方评价体系

高职院校应通过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这个载体对接行业、企业,推行“三方认证”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即在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和监控上推行由行业职业资格标准、岗位要求、学校标准所组成的三方认证质量管理体系。与行业、企业合作,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制订职业资格要求、崗位要求、学校教学要求相协调的评价体系,并据此制订实习实训管理制度、工作流程文件和考核标准,实施岗位实践证书、职业资格证书、毕业证书三证书制度。

(三)积极开展实践教学创新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兼具生产性和教学性,在硬件环境、软件环境方面有异于传统课堂教学,从而为实践教学创新提供了许多有利条件。校企双方应密切合作,探索与实训基地相适应的实践教学方式,如在学生分组轮班实习实训基础上,根据生产经营具体情况,采取现场操作、集中指导、专题研讨开展小班化教学实践,或通过成立QC小组(质量控制小组)开展小班化教学新方式的探索。再如,通过系统设计实习实训项目,利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时间和空间上的便利性,实施工学交替教育模式,并尝试推行现代学徒制。

参考文献:

[1]石令明.强化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创建国家示范性高职重要特色[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1).

[2]陆勤丰.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与运行管理机制的探索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0(7).

[3]杨群祥,熊焰,黄文伟.我国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历程及思考[J].高教探索,2011(5).

[4]路荣平.高职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内涵、特征与建设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11(35).

[5]朱程,李增芳.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J].职教论坛,2012(11).

[6]项盛荣.校企合作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及建设模式选择研究:以电子产品制造专业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4(48).

[7]杜仲一.高职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原则与运行管理机制研究[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5(4).

[8]曹玉平.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分析与研究[J].职教论坛,2015(36).

作者:杨刚

上一篇: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文化论文下一篇:影响管理道德的企业经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