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基地信息技术教育论文

2022-04-16

摘要:从对广东省在广州开发区建立省级现代职业技术教育基地(以下简称“职教基地”)政策的剖析中透视了职业教育资源配置方式的变化、政府与职业院校的关系以及职业教育资源配置优化的路径选择。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企业基地信息技术教育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企业基地信息技术教育论文 篇1:

试论职业院校实训基地运行绩效管理

[摘要]职业院校实训基地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组成设施,其是否能够有效运行,关系到职业技术教育的质量。加强职业院校实训基地运行绩效管理,是提高实训基地有效性建设的重要途径。目前实训基地运行绩效管理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要有效实施实训基地的绩效管理,应在明确绩效管理内容与原则的前提下,构建具有可操作性的指标体系。

[关键词]职业院校 实训基地 绩效管理

[作者简介]周文锦(1965- ),女,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学。(上海 200062)

[课题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十一五”规划(教育学科)国家重点课题“职业教育有效发展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课题批准号:AJA060010-2)

一、实训基地运行绩效释义

1.何谓“绩效”。绩效(performance)最早来源于经济领域,主要是指一种有效性。随着社会经济和企业管理发展的需求,绩效的含义逐渐拓展为“组织对资源的有效、高效及安全的运用,与运营和功能的有效性相关”。管理学对“绩效”分别从结果和行为两方面有不同的定义。从注重结果的角度,将绩效定义为“在特定时间范围,在特定工作职能或活动上生产出的结果记录”。这种观点是从顾客的角度出发,将个人的努力与组织的目标联系在一起。从注重行为的角度,则将绩效定义为“一套与组织或组织单位的目标相互关联的行为,而组织或组织单位则构成了个人工作的环境”“绩效是个人或系统的所作所为”,绩效应该只包括那些与组织目标有关的、并且是可以根据个人能力进行评估的行动或行为。尽管绩效是行为,但并非所有的行为都是绩效,只有那些有助于组织目标实现的行为才能称为绩效。实际上,绩效既包括工作结果,也包括工作行为。因此,绩效是指组织立足于长远发展,以提高个人绩效和组织绩效为基本目标,为个人积极性的提高和创造性的发挥提供空间,并以组织服务对象的满意度为衡量指标的一种新的衡量。

2.职业院校实训基地运行绩效的含义。教育以一种准公共产品形式为社会提供服务,职业学院校作为一种非营利组织,其实训基地的投入来源主要是政府、学校、企业。无论哪一个投入方,都希望这些投入尽可能为实现职业教育目标发挥效能。职业院校如何有效实现其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合格的技能与应用型人才,是个永恒的主题。对职业院校而言,应建立并形成完整、有效的自我评价机制。建立职业院校实训基地的运行绩效评估机制是完善职业院校有效自我评价机制的必要环节和手段。

实训基地的建设需要场地、建筑物、设备、辅助设施等原始投入,其运行需要管理人员和实训教师,需要对设备进行保养、维护、更新等。这一切亦表现为人力、物力、财力的持续投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宏观背景下,投入与产出的效率与效益是不可回避的问题。实训基地的设施和设备利用率、学生教学实习时耗材成本与收益间的关系等问题,也是实际运转过程中职业院校不得不加以考虑的问题。通过运行绩效考评,旨在通过激励其组织与个人的行为,高效、安全地利用资源,有效实现实训教学目标,提高实训基地为职业教育与教学服务、为企业和社会服务的质量,确保实训基地持续有效地发展。

3.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实施运行绩效考评的意义。2005年7月21日,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在北京召开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工作会议,会议指出:“要创造促进实训基地不断提高使用效益的管理和运行机制,大力促进共建、共享,大力推动‘真刀真枪’,努力实现仪器、设备的充分使用。”目前我国从中央到地方财政为职业院校实训基地的建设投入了大量资金,各有关院校亦为实训基地建设投入了大量物力、人力及财力,职业院校实训基地的建设已初见成效。接下来的关键问题就是如何有效地运作实训基地,使这些投入产生效益,切实实现实训基地的各项功能及其目标;如何有效加强实训基地建设,使其适应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发展。

在职业院校实训基地的运行管理中引入绩效管理手段,可使其内部管理更加科学化,有助于实训基地各项功能的充分发挥。主要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整合各种资源。通过绩效评估,关注运行过程中各项资源的利用情况,可以对相关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使各项资源尽可能地发挥最大效用。第二,建立科学的管理模式。通过绩效评估,考察现有管理机构的组织架构是否有利于实训基地有效运行,其管理职责是否能够确保实训基地教学目标的实现,其管理流程是否有利于落实实训基地的各项功能。第三,提高管理效率。通过绩效评估,可加强运行过程的有效控制和规范管理,有效地控制成本,减少不必要的消耗,确保有限资源得到安全、高效地利用。

职业院校实训基地的运行引入绩效管理手段,不仅有利于实现其内部流程的优化,亦有利于来自政府部门、企业或行业、社会和公众的外部管理。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政府择优取舍资源再投入的方向和对象。教育部、财政部于2005年发出《关于印发〈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支持奖励评审试行标准〉的通知》,通知指出中央财政用于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专项资金将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主要用于设备购置。计划经过五年左右的努力,在全国引导性奖励,支持建设一批能够资源共享,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职业教育的主要合作者与参与者——企业或行业,也将职业院校的实际运行效果作为选择合作对象的依据,绩效评估作为既重结果又重视行为过程的科学评估手段,便于对实训基地运行过程进行诊断,及时发现问题,予以预警和纠正。

二、职业院校实训基地目前实施运行绩效管理的问题分析

目前,职业院校实训基地要实施绩效管理还存在一些先天不足。这些不足一方面是实训基地运行绩效管理的障碍,另一方面也反证了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实施运行绩效管理的必要。

1.投入与实际需要匹配问题。因国情所致,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建设与发展欠账较多,尽管近年来国家对职业技术教育的经费投入已有大幅度增加,从中央到地方财政都对职业院校实训基地给予了大力支持,但在实际的投入中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重复建设和盲目建设的现象。例如,一些职业院校在尚未真正明确自身定位的情况下,便投入大量精力建设实训基地,待实训基地建起来后却无力充分利用,造成了利用率不高,甚至发生闲置现象。

2.过于追求“全”。目前许多职业院校在实训基地的建设上过于求大求全,这样使得投入缺乏重点,结果是需要重视的没有得到较充足的投入,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对此,政府的行政统筹与干预亦显得力不从心。

3.相关人力资源不足。绩效归根到底要由人员来创造。实训基地作为职业技能实际训练的场所,其环境应具有实际职业场所的仿真性,教学过程具有较强的职业针对性,其管理和教学人员应熟悉企业或行业的实际运作情况,具有较强的实际职业技能。然而,由于受当前人事管理制度的制约,具有企业或行业从业经历的专业人才向职业院校的流动渠道不够畅通,致使许多职业院校实训基地的管理和教学人员大多数来自于学校内部,缺乏企业的实战经验。

4.对绩效管理的认识问题。在职业教育领域已有一些学校、研究人员甚至政府行政管理方面对绩效管理有所关注,吴启迪副部长在2004年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新闻发布会上的讲话中就曾提到:“中央财政专项资金采用以奖代补的方式支持各地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主要用于实训基地设备更新和购置。下一步财政部和教育部将对项目的执行情况和完成结果进行绩效考评,并作为以后年度安排各省职业教育专项经费的重要参考因素。”但是,目前大多数职业技术教育者对绩效管理的概念与实质的认知还不够,许多人仍然认为绩效管理只是适用于企业的管理,追求利润最大化是其目的。认识上存在的问题,阻碍了绩效管理在实训基地运行管理中的实施。

三、职业学校实训基地运行绩效考评内容

从本质上讲,绩效管理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绩效计划、绩效考核与评估、绩效反馈和改良。这三个环节既构成了绩效管理工作的循环过程,也实现了组织功能实现的不断提升。其中,绩效计划是基础,绩效考评是核心,绩效反馈和改良是组织绩效螺旋式上升的又一次开端。职业院校实训基地作为职业技术教育的基础设施,承担了“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多功能教育培训中心”的教育服务功能。职业学校实训基地运行绩效考评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1.基本建设情况。主要包括:(1)基础设施条件。基础设施条件是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建设与运行的根本保障的“硬性”条件,包括地点选择、环境营造、安全设施等几方面。(2)基础设备的配置。实训基地的设备配置是实训教学实施的硬件媒体,其配置不仅要与现实的实训教学需要相适应,还必须体现一定的超前意识,以适应技术与产业的发展趋势。(3)规模与工位数的设计。基于规模效益原理,实训基地应具有一定的规模与工位数。

2.人员的选拔、聘任及考评。主要包括:(1)实训教师的选拔与聘任。实训教师是实训教学任务的主要承担者,其知识结构、从业背景、自身素质、技能熟练程度、对职业技术教育的认同与责任心等直接影响着实训教学的效果与质量。因此,应选聘那些具有合理知识结构,既懂专业,又懂教学策略与方法,热爱职业教育,有企业或行业工作背景的人员担任实训教师。(2)管理人员的选拔与聘任。实训基地管理人员承担着实训教学流程的管理,承担着设备保养维护、教学材料保障、安全管理、对外联络与沟通等职责。应选聘有责任心、有良好技术能力、熟知企业及学校的各自特点、具有管理与沟通能力的人员。

3.管理制度的建立与落实。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能够为实训教学课程体系和实训教学内容的改革提供一个探索平台,为技能型与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和培训提供有利条件, 并为职业技术教育的实践性教学环节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奠定坚实的基础。管理制度的建设应包括:工作规范、安全规范、材料管理、实训教师职责、实训管理人员职责、教学过程管理、环境保护措施等方面。

4.运行效能评价。职业院校实训基地有效运行应遵循效率和有效性结合的根本原则。在运行的微观层面上,诸如实训基地的设施和设备利用率,学生教学实习时耗材成本与收益间的关系等问题,在实际运转过程中都必须加以考虑。

四、实训基地运行绩效管理的原则

1.以人为本原则。“以人为本”是管理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绩效管理的思想精髓。实施绩效管理的最终目的,在于通过发挥个人的专长和潜力,来提高服务质量和组织绩效。一方面,在绩效考评中,个人绩效是衡量的重要层面;另一方面,绩效管理重视自我考评,不强调相互比较考核结果,只是把考核结果作为提高个人绩效的参照物。职业院校实训基地的绩效管理,应以学生为本,旨在激励学生发挥技能学习与训练的积极性,领悟技术技巧,切实提高技术水平,陶冶自身职业素养。以实训教师及管理人员为本,旨在激励实训教师坚持跟踪专业技术发展动向,致力于实训课程的教学改进;激励实训管理人员发挥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为实训教学服务的质量。

2.可行性原则。可行性亦指可操作性。实训基地运行绩效管理应建立在一定工作逻辑的基础上,计划目标应是具体的。诸如,在一定时间内,能够使多少学生参加具体哪些项目的实训教学活动,材料或成本如何预算等。在可行性原则的框架下,要达到指标体系可行以及评价方法与手段可行。

3.可持续发展原则。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关系最为密切,要不断适应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实训教学课程的设置与实施,一方面要使学生具备符合就业市场所期望的技能水准,另一方面也要使学生有能力适应今后社会与技术的发展。因此对实训基地的绩效考评内容应包含适应与发展两个方面的指标。

4.顾客导向原则。绩效本质上即一种“结果”,它是指重视顾客能够创造组织价值,通过绩效管理不断提高顾客的满意度。对于实训基地而言,其根本性质是为专业建设服务,为教育服务。实训基地所提供的服务,如果不能让服务对象接受或满意,那么其收益就不可能实现。

5.公开、公平原则。绩效管理工作中每一个被考评对象,同时也是绩效管理工作的直接参与者,要使绩效管理工作本身有效实施,就必须使每一个参与者了解绩效管理的目标及意图,了解绩效指标的含义与作用。绩效指标一旦确定,对所有的被考评对象是统一的,不因人而异。因此,在管理系统中,从上至下或从下至上要保持沟通,信息透明,所制定的绩效考评是每一个被考评对象能够理解与接受的。

6.注重过程控制原则。绩效评估是“测量达到既定目标的情况,包括将资源转化为公共物品及服务(产出)的效率、产出的质量(他们向顾客提供服务的质量和顾客的满意度)、结果(行为的实际效果与其预期目标相比较)及其在达成计划目标的过程中组织运作的效率的一个过程”。实施绩效管理的目的不是“结果”,而是希望

通过“结果”考评达到过程控制,以确保组织目标的实现。

五、职业院校实训基地运行绩效考评指标体系架构

职业院校实训基地运行绩效管理目标,就是要提升实训基地的附加值,提高为职业技术教育服务的质量。这一总体目标,最终要落实在人员绩效和组织绩效两方面。

1.组织绩效。职业院校实训基地的组织绩效考评应包括三个维度:一是内在评估,主要涉及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建设与所要达到或表现的目标之间的匹配程度;二是经济评价,主要涉及成本效益,学习者收入的变化,学生在工作场所生产能力的变化,教学场所和服务设施的最佳利用率等指标;三是外在评估,这主要涉及评价实训基地的建设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之间的适应程度。

综合三个维度来看,组织绩效指标可以由以下几方面构成:(1)资源利用与合理配置。资源包括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两方面。只有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才可能使得物质资源得到较充分而合理的利用。为使得资源合理配置,优势互补,职业院校实训基地还应建立与其他院校之间、与社区之间、与企业之间的资源共享机制。(2)安全保障。安全制度和措施的制定与实施策略决定了安全保障的有效性。(3)实训教学实施。教学组织与实施的制度、策略及程序直接影响着实训的教学质量。从实训教学课程的设置、教学大纲的制定、教学环节的安排、教学策略的制定、教学过程的设计等来看,既要有章可循,又要有因材施教的余地与弹性。(4)设备的维护保养及利用率。设备维护保养是实训基地的重要运行环节与内容。这个环节既是安全的前提,也是实训教学的必要保障。设备利用率既与设备的维护保养状况有关,也与使用有关。因此,应建立相应的制度,并对制度实施情况进行监测。(5)环境。实训基地的环境考评涵盖了环境的设计与环境保护。实训基地应是“突出环境育人和职业现场体验学习的最佳场所”,具有较强的职业环境的仿真性。在实训基地的建设与运行过程中,环境保护是不可推卸的责任与义务,环境保护意识也必须贯穿于建设的始终,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做到不污染、不浪费,尽可能物尽其用。(6)与企业或行业的合作情况。加强与企业或行业的联系与沟通,争取与企业深度合作,应建立与企业联系、沟通、合作的长效机制。(7)师资培训。实训教师不仅要具备专业教学的能力,还应具备实践性技术能力。通过师资培训,一方面提升实训教师的职业技术教育理念;另一方面培养具有跟踪专业技术发展的能力,使之具有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能力。(8)学生实训成绩。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实训教学的效果。学生实训成绩,包括现实的实训成绩评价和走向职业岗位后对岗位胜任能力及发展能力的评价。(9)成本控制。职业技术教育高成本主要体现在实训教学环节中,这一环节的成本核算与控制决定了职业技术院校的办学效益,同时也决定了实训基地的运行效益。

2.人员绩效。职业院校实训基地管理机构,由实训基地的主管领导、各专业的实训负责人、各专业实训指导教师以及后勤保障人员组成。实训中心领导负责整个实训中心的统一管理、协调和发展规划;各专业实训负责人员负责本专业实训教学计划、时间、工种的安排,负责对本专业各工种实训指导教师的管理与考核工作,以及一定的生产管理工作和学生实训期间日常管理工作、实训前安全教育工作,负责落实实训基地的各项规章制度;专业实训教师承担着实训教学项目的组织、实施、学生管理、学生成绩评价等任务;后勤保障人员则要确保实训教学需要的动力提供、设备维护与保养、环境整理及安全保护等工作。

人员绩效考评指标可由以下三方面构成:(1)业绩考核类指标:由于不同岗位的职责和要求的差别,其工作成果的形式各不相同。针对实训基地人员不同的岗位确定具体的考核指标,工作量饱满度及其完成情况是基本考核内容。(2)技能类指标:考察“岗位胜任能力”及“适应发展的能力”。这是绩效考核的重要方面,可以使人们了解自身存在的不足,并不断加以改进。(3)态度类指标:由于工作行为并不是仅仅以结果来衡量,“它是受到环境、任务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所以还应从工作态度方面对员工进行考核。一般态度指标包括纪律性、协作性、积极性和责任心等方面。

对上述各项指标的制定,都必须注意其实际操作性,并在此基础上确定考核指标的权重。在确定权重时应广泛征求各类人员的意见,从而使这套指标体系的应用得到员工的充分认可。

[参考文献]

[1]胡税根.公共部门绩效管理[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2]王怀明.绩效管理[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

[3]马庆发.职业教育实训中心有效建设研究[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

[4]陈林德,陈剑峰.实训基地产业化模式和运行机制[J].中等职业教育,2005(14).

[5]许文琴.关于中等职业学校绩效考核的探析[J].市场论坛,2004(7).

[6]邱川弘.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工业中心运作模式的探讨和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1(2).

[7]姚洪略.略论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管理模式[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6(2).

作者:周文锦

企业基地信息技术教育论文 篇2:

职业教育资源配置中的政府与职业院校关系研究

摘要:从对广东省在广州开发区建立省级现代职业技术教育基地(以下简称“职教基地”)政策的剖析中透视了职业教育资源配置方式的变化、政府与职业院校的关系以及职业教育资源配置优化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教育资源配置;职教基地;政策

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我国适时调整教育政策,使高等职业教育从1980年国家教委批准建立的首批13所职业大学起步,走过了近30年的发展历程。这期间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全国高职高专院校有1000多所,占整个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号),明确指出支持100所高水平示范性院校建设,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整体质量的提升。这些政策计划通过相应的资源倾斜和经费投入,对有关高职院校进行重点投资与建设,体现了新时期政府在高等职业院校领域中一种新的教育资源配置方式。2008年年底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颁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提出要把珠江三角洲地区建设成为我国南方重要的职业技术教育基地。本文以广东省在广州开发区建立省级现代职业技术教育基地(以下简称“职教基地”)政策为例,对这种职业教育资源配置方式的特点及其政府与职业院校关系的影响进行分析,探索职业教育资源配置优化的路径。

一、建立职教基地政策概况

(一)政策出台

2008年年底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制订并正式颁布了《纲要》。这一纲要的制订为广东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生机与动力,也为广东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纲要》提出要把珠江三角洲地区建设成为我国南方重要的职业技术教育基地。广东省委、省政府对此高度重视,决定以此为抓手,提升我省职业技术教育整体实力,促进全省职业技术教育实现新一轮的大发展、大跨越,打造全国职业技术教育试验区。

建立省级现代职业技术教育基地,要求实现职业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建立以市场调节为基础的职业教育资源配置方式,推进资源配置多元化,实现广东职业技术教育在专业“调整”与“优化”、基地“两化”与“共享”、师资“专兼”与“无界化”、信息“共建”与“分工”,以促进职业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及优秀资源的利用和共享。

(二)职教基地发展现状

1.职教基地的布点和投入。为了全面贯彻落实《纲要》精神,广东省在广州开发区建立省级现代职业技术教育基地——职教基地,安排若干所中高职学校进驻(其中高职院校2-3所、中等职业学校10所),并由政府免费提供教学用地支持校区建设。据悉,该基地将充分体现先行、先试体制创新,资源共享、科学配置,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服务地方、面向国际等方面的特色,争创全国职业技术教育科学发展的示范区。

2.职教基地进驻学校的发展设想。从职教基地安排若干所学校进驻,说明省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的力度和决心。进驻职教基地的职业院校应主动适应广东省产业结构调整和交通综合运输体系建设的需求,以培养服务汽车制造装配业、现代交通服务业和安全智能交通、城市群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电子信息业等区域与行业亟需的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应结合自身实际规划专业布局,将新专业的打造与原有专业的改造升级相结合,重新整合资源,形成“以先进制造业为引领、现代交通服务业为主体、向安全智能拓展”的重点建设专业和专业群格局;应探索高职院校跨越式发展的新模式,建成省级现代职业技术教育基地的龙头学校,建成“广东先进制造业”、“广东综合交通运输”和“广东现代服务业”三个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基地;应打造社会服务大平台,成为国内外知名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基地。

二、职教基地建设中职业教育资源配置的方式与特点

(一)政府主导、职业院校竞标的职业教育资源配置方式

从上述职教基地建设政策过程来看,此项政策应该属于政府主导计划配置的模式。政府通过在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配置上给予若干职业院校较大的倾斜和投入,还应鼓励这些学校挖掘现有发展潜力,对接珠三角发展纲要。在整个过程中,从政策议题的设立到基地政策的出台,从有关资源分配计划、方式和过程的规定,到政策实施过程中召开的经验交流会、中期检查验收等领导与管理,政府都起着决定性作用。政府希望这种对职业教育资源投入的倾斜,建成我国南方重要的职业技术教育基地,成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示范地”和“窗口”,以促进我国珠三角经济发展的改革与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基地政策的实施在一定范围内克服了市场在职业教育资源配置中的“失灵”现象,加强了对职业技术教育的扶持和保护。

此外,这种政府主导的资源配置方式不同于传统的教育资源配置方式,主要表现在基地建设资源配置不是自上而下的强制推行方式,而是由政府牵头,通过竞标来实现政府与职业院校的双向选择。

(二)职业教育资源配置模式的特点

1.体现“选优保重”的思想。珠江三角洲地区要充分发挥改革“试验田”的作用,其布点原则和条件均应贯彻“自愿申报、结构优化、选优保重、合理布局”的原则,优先选择代表我省先进水平、在国内具有影响力的职业院校进驻而且在随后院校评估中都贯彻了这一原则。同时将对接《纲要》作为申报院校进驻职教基地基本条件之一,这些都体现了“选优保重”的资源配置思想。

2.突出基地校区教学用地由政府投入的“配套”模式。批准进驻职教基地的职业院校,由政府统一规划,免费提供教学用地,用于校区建设,其中中职学校每所占地500亩,高职院校每所占地1000亩-1500亩,学校负责自筹基地校区建设经费,主管部门进行评估验收。

3.实行竞争性招标。申请进驻的职业院校,首先由政府提出建设目标和方案,然后由职业院校组织力量申报,经过专家组连续几轮严格审核筛选后,最终确认10所中职和2-3所高职院校获得进驻资格,接受政府提供的资助。这事实上是一种竞争性招标的做法,通过这种做法,政府相当于在职业院校内部创建了一种“内部市场”,促使学校为获得免费教学用地资源展开竞争,这会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学校的积极性。同时,政府的资助也是伴随着一定条件的,比如要求进驻职教基地的高职院校办学规模应于2011年突破2万人,2014年突破3万人,2020年达到5.6万人,实现翻两番。如果受资助的学校在规定时间内没有完成政府设定的目标,则政府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比如减少生均拨款)来惩罚学校,以有利于实现职业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4.资源配置过程具有外溢效应。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指出,不管什么技术都有一个外溢过程。职教基地建设目前仅限于职业院校的校区建设和人才培养,随着投资效溢的逐渐显现,政府还会将这种模式扩大到珠三角区域以外的其他经济较发达地区的职业技术教育。在这里,资源分配就是一个逐渐外溢的过程。这种资源配置外溢的现象不仅体现在职教基地内部由职业院校外溢至基地外围的职业院校,还体现在由基地建设领域向珠三角以外区域的外溢。

三、职业教育资源配置中政府与职业院校的关系

职业院校是职教基地资源重组的最大受益者,也是最主要的组成部分。职业院校并不是完全被动地接受政府的资源调配,学校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提出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和建议,在基地资源配置过程中发挥重要引导作用,积极争取分管部门的支持。政府则不仅要从政策上、财力上对职教基地给予扶持,还应主动进行教育协调谋划,突破传统管理体制,综合考虑各类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后的最大效益。

建立职教基地,由以前的学校自行征地建设转变为一种择优保重基础上的有条件资助,不仅是职业教育资源配置方式的重要转变,而且也代表着职业教育管理模式的重要转变。体现在:

第一,职教基地采用竞争性招标的做法,在政府与学校之间达成了某种合作意向,打破了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在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下,政府与学校之间几乎是一种行政管理关系,职业院校作为国家行政机关的隶属单位,是国家行政管理的自然延伸,完全服从于政府的行政命令和调配,在资源配置上,学校缺乏类似职教基地竞标这样的利益诉求途径。

第二,职教基地资源配置中采用校园面积由政府投入的“配套”模式,也使得一些职业院校可以凭借政府提供的免费建设用地再加上自身的资源配置优势加速进驻职教基地后院校的建设与发展,从而在政府与职业院校之间保持某种平衡和张力。

第三,职教基地使得越来越多的职业院校置于竞争性拨款政策之下。由于政府拨款是附带条件,因此在某些方面政府对职业院校的控制不是削弱而是加强了。由于职教基地名额的限制和我国政府在教育资源配置中所处的绝对优势地位,会进一步加强政府对高校的控制。事实上,这一趋势已经逐渐显现。政府在建设职教基地、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上,在给予职业院校建设资金的同时,也都使得职业院校对政府的依赖进一步加强。

四、职业教育资源配置优化路径选择

(一)专业“调整”与“优化”

对接珠三角现代产业体系和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高职院校将以进驻职教基地为契机,抓住广东职业教育大发展、交通大发展和学院建设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的机遇,将特色专业做大做强,将优势专业辐射扩散,将传统专业转型升级,不断根据珠三角经济发展和企业需求的变化开发新的专业。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将按照“双引擎推进、四轮驱动”的思路调整和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围绕汽车制造和船舶制造两大产业集群打造“双引擎”专业群,围绕综合运输、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现代服务业重点建设“四轮驱动”专业群,依靠优质教学资源拓展环保、新能源等专业领域,不断根据国家经济发展和企业需求的变化开发新的专业。

(二)基地“两化”与“共享”

进驻职教基地的职业院校将由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牵头,拟定政策,鼓励院校合作建设、合用或共用技能训练基地,以降低职业教育成本。技能训练基地将按照基地“两化”建设思路实现共享(图5-1)。所谓基地“两化”是指“校内基地生产化、校外基地教学化”。

1.校内基地生产化转型。校内基地生产化的建设思路就是要引入企业的产品、人员、资金、设备,以校企合作的形式在校内基地开发生产性实训项目,让学生在真实或者仿真的生产环境里开展技能训练,以充分发挥学校的人才优势和企业的生产经营优势,实现双赢。

2.校外基地教学化转型。校外基地教学化建设思路就是要改变以往校外基地单纯用于学生实习的状况,重点建设具有教学场所、讨论场所、产品模型、生产流程、实训设备、能批量安排学生技能训练,并承担部分教学任务的基地。校外基地建设要注重合作、共享和共赢,具备学生实习、教师实践、指导教学、实用项目研发的功能,发挥校外基地的教学化功能。

(三)师资“专兼”与“双师”

从目前职业院校的教职工人数及结构看,教职工人数不少,但专任教师比例偏低;专任教师中的理论课教师不少,但“双师型”或“多师型”的教师比例偏低;追求高学历、高职称的院校和教师不少,但追求高技能和工程系列职称的教师比例偏低。随着职教基地建立和职业院校的进驻,应运而生的是如何解决师资建设过程中的“瓶颈”问题。为了促进教师质量的提高,可建立职教基地范围的职业教育师资库或师资网络,创造条件实行跨院校、跨所有制、跨地域优化配置师资。

职业院校在师资配置方面,不宜盲目追求名牌大学毕业和高学历,只要求是本科以上学历、五年以上工作经验,而且是专业对口即可。同时要求教师既有从事项目开发的能力,又有教学经验,方可达到真正的“双师型”教师标准。还要确保有10%-20%的教师不上课,专门承担企业项目开发;应把培养教师的研发能力和新专业开设能力等看作是个人所具备的基本能力,鼓励教师自我提升。

(四)信息“共建”与“分工”

为适应市场对职业教育资源的配置作用,各职业院校应充分发挥自身的教学、区位、基地等优势和特点,参与职业教育的市场分工,推动实现职业教育发展规模、层次、结构、质量等各要素的有机统一,并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相匹配,进而更好地支持和服务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应逐步建立合作性的学生就业、学校招生、教材建设、学科动态等信息网络,为上网交流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 陈晓梅,于静霞.我国地区教育资源投入存在问题与对策分析[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5).

[2] 王大勇.公共物品理论下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方式研究[J].事业财会,2007,(1).

[3] 杜世禄.以基地“两化”为载体,不断深化专业内涵建设[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32).

作者:叶 华

企业基地信息技术教育论文 篇3:

面向卓越应用技术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新模式

摘 要 鉴于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赴企业实践存在诸多困难,提出了虚拟企业实习基地新概念,并在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校园内建立了天津市首家虚拟电子企业实习基地,开展了面向卓越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新模式探索与实践。通过引入现代企业技术研发体系、工程化研究项目、技术开发团队以及建立知识产权保护和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促使校企双方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促使校企合作关系不断深化并初步实现双赢。

关键词 校企合作;虚拟企业;实习基地;卓越工程师

企业实践是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的重要内容之一[1]。然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高校工程技术专业学生赴企业实践存在诸多困难[2],校企双方通过合作共建虚拟企业实习基地可以有效破解这些难题。通过引入行业企业技术研发体系、技术标准、测试规范,采用企业技术研发项目开展实战化训练,由高校教师与企业工程师联合指导(双导师),建立知识产权保护以及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等一系列措施,促使校企双方形成利益共同体,有利于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有利于深化校企合作并达成校企双赢目标。

一、企业实践的主要困难

培养高校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必须通过工程实践教学环节来完成,并通过企业实践进一步深化和提升[3]。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实行自主经营,注重效益和效率。由于在实习期间企业要为学生提供各种设施设备,要承担残次品材料损失,还要在管理和安全等方面承担较大风险,并防范技术泄密等,而企业从中并没有获得实际利益,故而导致企业对高校学生企业实践活动普遍持消极态度,这是目前高校学生企业实践面临的主要困难。

尽管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大力号召企业担负起社会责任,为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积极贡献力量,但仅靠政府号召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如果企业在向高校提供工程实践教育资源的同时,能够从高校获得企业所需的智力和科技资源,校企双方就可以通过全面深入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从而实现共赢,高校学生企业实践的难题也就会从根本上得以破解。

二、虚拟企业实习基地的特点

(一)虚拟企业

虚拟企业是指相互独立的多个企业及其伙伴建立的动态联盟[4]。与传统企业相比,虚拟企业打破了各企业之间明确的组织界限,使人力资源、组织架构、制造资源、市场信息以及资金等生产要素在联盟内得以优化配置, 形成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有利于快速把握市场机遇,提高企业竞争力,并形成联盟内各企业及其伙伴“多赢”的局面。互联网的发展对虚拟企业的形成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有关虚拟企业的组织机构、运行机制、协作模式、知识管理等问题,逐渐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

(二)企业实习基地

企业实习基地既是学生开展工程实践能力训练、专业素质培养的场所,也是高校教师进行实践锻炼、应用研究、技术开发、新技术推广的平台,对高校工程技术学科专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精英教育”时期,高校毕业生供不应求,企业对高校有很强的依赖性,因而对高校建立企业实习基地持积极态度,并给予了大力支持。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以来,高校毕业生的供需平衡逐渐被打破,市场化用人机制增强了企业选择性,加之企业为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普遍加强了技术保密,对高校建立企业实习基地的态度逐渐冷淡。在新形势下如何建设企业实习基地,如何有效地开展企业实践活动,成为高等工程技术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5]。

(三)虚拟企业实习基地

虚拟企业实习基地是虚拟企业组织形态与企业实习基地功能相融合的产物,它将虚拟企业中合作伙伴的范围延伸到高校。通过建立虚拟企业实习基地,可以将企业的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的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发展科技以及服务社会的职能紧密结合在一起,把企业的教育资源与高校的教育资源融为一体,借助这个合作平台,一所高校可以和多家企业结成战略联盟,充分利用多家企业的资源(技术标准、生产工艺、测试规范、研发流程、技术团队等),采用多家企业的技术或产品研发项目,进行实战化人才培养,促进创新创业人才成长。同时,与企业深度开展技术研发合作,向企业提供智力支援和多方位服务,为企业技术进步和转型发展贡献力量;一个企业也可以与多所高校结成战略联盟,向多所学校相同或相近专业的学生开放教育资源,并有步骤、分阶段、有选择地开放企业研发项目,有效助力高校学生企业实践活动。同时,借助多家高校的科技和智力资源,加快技术和产品研发进度,抢占市场先机,促进企业发展。

三、虚拟电子企业实习基地探索与实践

(一)校企合作共建

作为一所面向全国培养职教师资和应用技术人才的应用技术大学,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TUTE)充分发挥所属天津市现场总线技术工程中心广泛联系行业企业的桥梁作用,与北京和天津的几家现代电子企业合作共建了天津市首家虚拟电子企业实习基地。这几家合作企业主要从事智能化和网络化电子信息产品研发和生产,在电子信息行业具有代表性,运营规范,技术先进,有意愿与高校结成战略联盟。根据该基地在工程实践教育、卓越工程师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以及技术研发等方面的作用,TUTE与合作企业联合制定了建设规划,明确了学校和企业的责任和义务。该基地的主场所设在TUTE校园之内,分场所设在各合作企业,根据工程实践教育活动和技术研发活动的实际需要确定哪些活动在学校开展,哪些活动在合作企业进行。TUTE将该基地的建设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相结合,为该基地提供了良好的工作环境,配备了较为先进的仪器设备;合作企业则提供了工程实践教育和技术研发所需的电子元器件、功能模块以及专用开发工具等。

(二)企业化运行

虚拟电子企业实习基地既是电子信息专业大学生企业实践的场所,也是电子信息专业师生面向行业企业开展技术研发活动的场所,与通常意义的校内实习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都有着重要区别。为确保该基地能够有效地发挥各方面功能作用,TUTE对现代电子企业运行机制进行了考察分析,建立了适应于该基地功能特点的企业化运行机制,努力将该基地打造成为校企战略联盟利益链条中的重要环节。该基地企业化运行机制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参照现代电子企业组织架构,建立该基地的组织机构,实现与合作企业相应部门的对接,与合作企业相关管理制度的对接。二是按照现代电子企业技术研发和新产品研制流程,制定技术研发项目实施与管理办法,实现技术研发项目组织、进度、质量以及成本的企业化管理。三是按照现代电子企业技术研发人员选聘管理办法组建技术研发团队(项目组),设置项目经理、项目主管、项目工程师和助理工程师等岗位,实现技术团队的企业化管理,按照企业标准进行评价考核。

(三)实战化训练

以往的技术研发训练活动大都采用学校指导教师拟定的项目,这些项目的工程背景、市场前景、约束条件、技术标准和测试规范等与现代企业的技术开发和新产品研制项目存在很大差异,难以完全达成卓越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目标。虚拟电子企业实习基地坚持采用合作企业的技术开发项目和新产品研制项目,坚持按照现代电子企业的技术研发流程、技术标准和测试规范,在合作企业规定的条件下开展技术研发训练,使学生的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得以快速提升。

(四)双导师指导

鉴于高校教师普遍缺乏企业工作经历,不熟悉企业的工艺流程、技术标准和测试规范等,虚拟电子企业实习基地构建了校企联合指导新模式,即双导师指导模式。在组建了校企联合项目组之后,项目组内的企业工程师自然就成为该项目的企业指导教师,他们与项目组中的高校指导教师通力合作,对采用该项目进行技术研发训练的学生进行联合指导,各司其职,优势互补。企业指导教师参与指导有效弥补了高校教师实践指导工作的缺失,显著改善了项目指导效果,同时也加深了校企双方的相互了解,对深化校企合作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四、结语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在与企业共建虚拟电子企业实习基地时,充分考虑合作企业在技术升级、产品更新、技术人才补充、知识产权保护以及转型发展的实际需要,通过建立知识产权保护以及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组织拥有丰富科研经验的教师指导卓越工程师特色班和创新创业能力强化班,学生投入合作企业的技术研发和新产品研制活动,逐步将虚拟电子企业实习基地打造成为合作企业的技术研发分支机构,该基地的师生逐渐成为合作企业技术研发的一支生力军。由于合作企业在向高校学生提供企业实践机会和技术研发项目的同时,也从高校获得企业发展所需要的科技资源、智力资源,尤其是可以转化为产品的技术成果,校企双方实现了共赢目标。

虚拟企业实习基地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高校与企业合作方式的一种创新,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与企业共建天津市首家虚拟电子企业实习基地两年来,校企双方共同确定了20余个市场前景广阔的技术研发和新产品研制项目,围绕这些项目积极开展了工程实践和创新教育实践活动。

作者:卢胜利?王利强

上一篇:职业能力发展物业管理论文下一篇:医学临床职业技能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