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营管理论文

2022-04-28

[摘要]实践教学质量的高低决定着高职院校培养技能人才的水平,实训基地则是开展实践教学的基本保障。我国高职院校目前存在的校内仿真型实训基地、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城市公共型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各有利弊,高职院校应该在综合专业性质、市场情形、当地经济发展特点、政府政策的基础上,选择适合专业要求,可以实现持续发展的实训基地建设模式。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营管理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营管理论文 篇1:

高校实训基地管理机制的创新研究

摘  要:高校实训基地作为培养高校学生职业素养的有利场所,为学生提供了理论实践与技术提升的综合性平台。但分析国内一些高校实训基地管理现状发现,高校实验基地管理机制还存在许多不足。为优化实训基地管理机制,使实训基地能够为祖国建设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高校应从创新管理机制、融入现代化管理模式、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入手,充分结合高校实际条件,将实训基地建立成为先进的智能化实训基地。

关键词:高校;实训基地;管理机制;创新策略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教育体制也发生了一些变革,为高校教育改革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社会与企业单位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高校也越来越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与职业素养的培养。为了给学生提供优良的实践场地,高校加大了对实训基地的建设与维护。

一、高校实训基地管理机制创新的积极意义

(一)为高效实践类教学应用提供科学管理方法支持

高校实训基地管理机制的建设,推动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各种实训基地运行机制的应用,满足了不同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建设的创新与融合,丰富了高校教育实践教学体系,为制订科学的实训基地管理实施流程提供了科学依据。实训基地管理机制的创新是确保实训基地教学的正常运转的基本条件。

(二)实训基地管理机制为高校长远发展提供引导方向

高校实训基地建设符合国家教育改革规划部署文件精神强调的培养具备科技创新能力、适用现代产业体系建设、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熟练掌握制造业农业生产工具等重点领域及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的要求,高校实践基地管理机制的创新,有利于提升高校办学特色,有利于促进毕业生掌握满足企业需要的必备技能,能够增加高校在企业、社会单位中的信任度,为高校长足发展带来积极作用。

二、高校实训基地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制度未受到重视,制度缺乏合理性

1. 教育工作者对实训基地管理制度重视程度不够

受传统教学观念影响,许多高校教师仍过于注重对学生理论教学的培训,轻视对实践操作技能,使得教学课时多安排在对理论知识传授的课堂教学上,未能充分发挥实训基地的作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也未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操作教学模式[1],大部分时间是以教师为主体进行操作演练,学生只停留在对设备的观察上,没有真正掌握实际应用的能力。高校实训基地管理者管理水平低,管理过程中出现很多问题。高校实训基地管理体制不合理,会导致实训过程中教育工作者精力分散、任务目标不清晰、实训教学设备不能合理使用等问题,实训基地管理乱象问题频发,学生无法掌握实训操作要点。

2. 管理人员过于分散

高校实训基地没有专门的管理部门,高校各院系专业随意使用。各种教学实训操作设备只能由教师以及学生自行分配、整理,耗费了教育工作者与学习人员的时间,降低了实训基地的利用效率。有些高校虽配备了专门的管理部门,但部门只具备申报实训基地使用及课程安排的职能,未参与到对实训基地使用后报告评估、管理当中,学生操作内容得不到专业点评,失去了实训的价值。

3. 硬件设施资源分配问题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一些高校实訓基地的管理模式已不能满足师生的需要。一方面,部分高校训练基地仪器设备简陋,高校对设备投入的资金有限,设备长时间得不到更新;另一方面,管理机制不合理导致设备资源分配不均,原有的仪器设备不能得到合理分配使用,造成资源不足与资源浪费之间的矛盾[2]。首先,由于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各实训部门管理之间没有良好的沟通机制,导致高校在建设实训基地时没有目的性,购进相同设备、建立相似实训基地现象发生,使得各实训基地无法形成资源共享,导致教学资源不均,无法满足教学实验要求。其次,没有专业的管理机制使得有些课程不必要在实训基地完成,利用实训教室来上课,造成实训资源浪费,实训室使用率频繁但缺少高效性。最后,高校实训基地一般掌握在各专业教师手中,不同专业不同类型设备无法形成资源共享整合,各专业导师以及领导只从自身实践教学出发,对仪器设备过分保护,其他专业利用不同实训仪器,导致实训人才培养的局限性。

(二)管理方法陈旧、落后

首先,高校在使用实训基地时,多采用纸质登记的方式,省略登记步骤,实训基地中监管不到位,成为无人看管区域。教师与学生随意使用,设备丢失时,无法找到相关负责人员,监管的缺失导致实训基地物品杂乱无章,需耗费大量时间查找物品。其次,很多高校实践基地采用单一的人工管理模式,造成实践基地在申请使用时步骤繁琐,耽误教学进程。再次,管理人员缺乏,大部分实训基地长期处于关闭状态,学生难以灵活利用实训室器材进行理论探究。最后,高校实践基地管理内容一般包含实训设备维护、设备摆放、耗材管理、安全管理、教学管理以及实训室建设管理等,但管理制度往往不够全面,流于形式,单一、机械的管理模式缺乏灵活性,不能适应当前实现基地基本运行需要。

(三)实训基地管理队伍素质偏低

当下,高校实训基地管理团队整体水平不高,管理积极性普遍较低。管理队伍素质普遍偏低,还有部分高校实训基地管理人员由与实训基地相关操作课程的教职员工担任[3],只注重该课程内教学资源的使用,缺乏对实训基地的管理经验,加之教学任务繁重,教师对实训基地开放及设备资源利用情况没有精力跟踪管理,仪器设备多有损坏且长时间得不到更新保养,加大了高校对设备成本的投入,给实践教学任务造成极大影响。

三、高校实训基地管理机制创新策略

(一)创新管理机制

1. 将教学计划融入管理机制中

高校实训基地的管理通常由实训处或教务处进行, 管理部门应根据实践教学及与实践类教学有关的教学内容,安排实训室开放情况,应根据高校不同专业的实践需求,统筹好实训基地教学时间与教学任务目标。实训基地使用作为公共实训基地,应以资源优化共享为主。对共通的教学内容进行统一化教学,这样不仅可以使资源利用最大化,也能减少资源的浪费;服装类车间操作与环境工程类学科在实训基地安排时,则应避免时间上出现重叠。

2. 应采用“加强管理,使用灵活”的管理机制

在实训基地管理方法中,应对高校的实训基地进行合理建设。首先,应成立专门的实训部,打破陈旧、传统、落后的创建机制,合理规划实训基地申报、评估、建设、验收等一系列操作步骤,将高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使用、维护、管理、分配等工作具体到个人,使实训部门各人员掌握实际权力与义务,及时整理资源的利用与耗损情况[4]。实训基地部门独立运作,进行实训基地经营管理方式全盘规划,自负盈亏,使实训基地的建设满足学校教学任务的总规划。

3. 加强培养学生职业素养

高校应注重培养学生将来走向社会的职业素养能力,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竞争发展就业的能力,培养学生在工作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反思问题的能力以及分工协作、人际交往、心理承受能力。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强调实训基地体现“能力本位”的理念思想,还要加强实现基地管理者以及教师对“能力本位”内涵的学习。

(二)融入现代化管理模式

1. 将“互联网+”模式应用到实训管理中

高校实训基地应充分认识互联网在实训基地管理机制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例如,可借鉴“互联网+”模式建立“虚拟动物园”项目,以实现创新校园内实训基地智能化管理。“互联网+虚拟动物园”可将每种动物耳朵上订入一个带有二维码的身份名牌。通过“互联网+”技术,将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要观察与使用的动物信息录入到网络上,建立虚拟动物园,虚拟动物园包含每种动物的详细信息,这样生物技术专业学生不用到实训基地,就可直接通过网络获得生物技术专业学生所需实验动物的全部信息。还可通过互联网共享平台,增加校内没有的动物信息。“互联网+”技术的应用能够减少学生的劳动量,使学生通过互联网加了解不同的动物信息,结合授课教师指导,充分利用虚拟动物园,从多方面多角度观察并应用到课堂教学中,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了解各种动物信息,提高学生实践认知能力。“互联网+”模式的投入应用,能给各学科建立良好的基地共享平台,使各专业学生不需争抢实训教室资源[5]。

2. 提升实训车间智能化水平

高校应引入智能检索程序、智能语音解说程序、二维码识别系统、智能考勤系统、无线WiFi系统等信息化技术。通过对车间环境的改造,将教学重点难点通过演示与学生动手操作相结合,实现学生对专业项目认知、技术实验、教育认知的教学功能。例如,将智能系统应用到汽车制造专业,学生可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对汽车无人驾驶进行感知系、输入系统、计算处理系统、控制系统、汽车信号系统以及其他辅助系统的学习、配置,通过设置汽车传感器定位、高精地图、路径规划、阻碍检测与规避机械控制、系统集成与优化、能耗与散热管理等配套开发进行实训训练,使用手机、平板、PC系统等多种信息设备,对汽车无人驾驶系统进行训练、分析、评测。

3. 研发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训平台

首先,要建立具有可操作性的视频平台,高校应根据专业设置与发展需要相吻合,从而制订具有目标性的规划书,通过科学指导思想、目标建设、实施方案、投资机制,使实训平台建立顺利实施、改造,避免重复建设、资源浪费。

其次,高校实训基地应加大研发力度,将实验室培训室、操作室、多媒体室建设成为高科技的实验场地。在构建实训基地总体布局时,采用合理的框架,以满足不同专业的教学培训与专业资质鉴定、社会特色功能的需求。对实训内容的编排,应符合生产技术发展,满足实践教学要求,适应学生长期发展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训基地,通过优化培训方案、仪器设备、师资队伍以及管理进行协调统筹安排。

最后,实训基地的建设要具有创新性,高校通过把握培训设备和师资基础力量,赋予实训基地教学灵魂。高校应确立以科学管理机制为保障,以综合效益为原则的实训基地管理模式,开展实训基地的使用培训。教师应不断创新学生观念、挖掘学生潜力,使管理系统做到功能齐全,具有较高的共享程度与可控性,让实训平台切实为培养合格的人才做出贡献。

(三)培养先进的管理人才

1. 制定完善的管理人才聘用制度

高校在对实训基地人才引进上应严格按照统一的人才聘用制度进行招聘,根据实践基地的实际需求配备专业的实训基地管理人员,提高对管理人员的学历与专业技能要求,实训基地管理人员应具备操作各类仪器设备的专业技能。高校应定期对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基础知识以及设备操作技能的培训[6]。培训内容包含对新设备的操作、日常保养以及维修等。高校应建立合理的评级制度以提高管理人员的积极性。

2. 加强校企合作

高校应加强校企合作,确保课堂教学改革顺利推进,可构建高校教师专业人才与企业专业生产人才进行对接。将校内骨干教师与企业技术骨干相配对,创建校企互动式教学团队,实现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双向对接。教师通过了解社会用工新政策、新产业、新形势要求,掌握最新的技术,通过亲身对企业相关岗位的实际体验积累实践经验,并将其应用到教学任务当中。教师应学习新技术,提高实践能力,改变传统的教学理论与实践内容,提升实践教学水平与社会综合服务能力,高校应建设一支具备学科专业素养、品德高尚的教学管理团队。

3. 监督体系,保障实验基地管理工作

高校应切实加强实训基地监督管理机制,使校内实训基地教学质量有所保证,实行科学的监控体系,保证实训基地管理工作顺利运行。监控机制应在每个学期、每堂课程中都有所应用,保证实训基地在不同时期、不同环节都不出问题,即使发现问题能得到及时解决。

四、结语

构建高校实验基地管理机制,教育管理者应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应充分借鉴高校内外先进的实训基地管理经验,结合大量技术实例,更新管理观念,创设灵活的管理模式,提高实训基地的实用性、科学性,通过强化师资力量建设,实现培养各专业人才全面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 叶景明. 我国民办高校创业基地运营管理研究[D]. 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14.

[2] 侯施昱. 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校企合作管理策略优化研究[D].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8.

[3] 邹学军,崔玉波,董玉瑛,等. 环境工程专业校外實践基地运行和管理机制研究[J]. 中国电力教育,2014(29):91-92.

[4] 鄂禄祥,赵希彦,俞美子,等. 畜牧兽医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研究与实践[J].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6(05):23-25.

[5] 孙茂存. 校外实训基地运行与管理机制研究[J]. 江西建材,2015(13):295+300.

[6] 蒋素春. 旅游实训基地绩效评估现状分析及对策[J]. 邢台学院学报,2011,26(03):164-165+168.

(责任编辑:莫唯然)

作者:王栋 张海涛

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营管理论文 篇2:

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及其利弊

[摘要]实践教学质量的高低决定着高职院校培养技能人才的水平,实训基地则是开展实践教学的基本保障。我国高职院校目前存在的校内仿真型实训基地、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城市公共型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各有利弊,高职院校应该在综合专业性质、市场情形、当地经济发展特点、政府政策的基础上,选择适合专业要求,可以实现持续发展的实训基地建设模式。

[关键词]高职院校 实训基地 实践教学 产教融合

[作者简介]成志平(1986- ),男,陕西汉中人,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物流管理。(陕西 咸阳 712000)

实践教学在我国高职院校教学体系中的比重不断增加。然而,相对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需要更专业的实训场所和设备,实训基地建设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实践教学的水平。笔者综合现今我国高职院校实训基地情况,分析各种建设模式的特点,希望对未来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有所启示。

一、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模式

1.校内仿真型实训基地。校内仿真型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在学校内部,由学校出资或企业资助规划建设的模拟真实生产环节的实训场所。高职院校初期的实训基地建设大多选择校内仿真型模式,在高职教育发展的前期阶段,校内仿真型实训基地是实践教学的主要场所,承担着大部分的实践教学任务。目前,几乎所有的高职院校都有仿真型实训基地,特别是一些重型工业、化工等专业,多采用仿真型实训基地建设模式。

校内仿真型实训基地大量存在,主要基于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校内仿真型实训基地能基本满足专业实训需要。仿真型实训基地模拟真实的生产环节,所用到的设施设备、场所、信息系统、生产耗材等虽有别于真实的生产过程,但可以实现演示工作流程、训练基本操作方法、运转设施设备、熟悉信息系统等专业实训项目。一些先进的仿真型实训基地甚至可以进行简单的产品生产,信息系统也和生产企业所用的系统一样,如此,高职院校在进行实践教学时就能设置更多的项目,完成更多的任务,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参与热情。

第二,校内仿真型实训基地符合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的实际情况。近年来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建设项目逐年增加。但是相对于社会企业车间建设的支出来说,院校实训基地建设资金非常有限。仿真型实训基地耗资相对较少、建设周期短、所需场地小、后期维护简单,因此成为可选择的较好模式。

第三,校内仿真型实训基地方便管理,能更有效地进行实践教学。校内仿真型实训基地的首要任务就是完成学校的实践教学,之后再考虑对外培训等其他事宜,因此这种建设模式管理简单,学校在进行实践教学时更有计划性。

另外,随着现代技术的普遍应用,校内仿真型实训基地能够更好地发挥实践教学的功能。例如,虚拟仿真技术(VR)可以把抽象的知识、烦琐的实验步骤直观地展示出来,为学生提供仿真的练习环境,达到和实景一样的实践教学效果。

2.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模式通常分为两种,一是由政府财政支持,学校自行投资建设,自行管理或外包管理。其中,学校自行管理产生的耗材费用与管理成本较高,服务外包则可有效解决专业管理人员不足的问题。二是学校与企业共同投入、合作建设,学校提供场地,由校企双方分别购置设备,或由企业独立购置设备并负责维护保养以及投入实训耗材、水电气暖、安保卫生等费用,企业可以利用实训基地进行生产经营。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初期采取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方式,建设完成之后由企业进行经营性生产,而学校可以在实训基地从事实践教学,以此作为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校企共建的生产性实训基地优势明显,学校投入较少就可以安排实践教学,既可满足学生需求,也利于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而企业用较低的租金就获得了经营场地,可谓双赢。然而笔者在研究中发现,这种模式也存在着一些发展瓶颈。

第一,利益机制缺失导致持续性运营存在障碍。校企共建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在学校提供场地时,租金远远低于市场价格,甚至是免费提供,加上相关政策法规的缺失,实训基地生产运营之后产生的校企之间利润分配就会出现分歧或纠纷,使持续发展产生隐患。对此,有学者提出校企双方采取股份制的形式进行基地建设,以解决利益分配问题。

第二,生产的性质制约实践教学效果。校企共建型的生产性实训基地从根本上说是要赢利的,否则企业就会失去参与校企共建的动力。企业为了实训基地赢利,自然会按照市场规则安排生产进程,很可能和学院的实践教学任务相冲突,使实践教学无法按人才培养计划推进,大大降低了实践教学的效果。针对这个问题,有学者提出学院在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和设置课程时积极邀请企业相关人员参与,从而在生产和实训之间找到平衡点。

最近,由学校自行投资建设的生产性实训基地模式悄然发展。学校对基地自行投资、自行管理或者外包管理,在进行实践教学的同时,可以获取收益来维持实训基地持续发展。这种模式适合投入资金较少的行业,特别是市场可以锁定在校园之内的行业,例如,连锁运营管理专业的连锁门店实训基地、物流管理专业的快递业务实训基地等。

3.校外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多是学校和社会企业签署相关协议后,将后者作为学生在校园之外的实训场所。这种实训基地的建设模式一直伴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在这种模式中,企业负责按照学校的安排对学生进行相应项目的培训,保证实践教学效果,学校则会通过技术支持、项目研究、员工培训等方式进行回馈。

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学校的投入,企业则可以低价甚至免费获得学校提供的各种支持,双方优势互补。但这种模式也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学校根本无法控制实践教学过程,教学效果因此大打折扣;而随着企业的成长壮大,学校可能无力再为企业提供必要的技术科研支持,发展到后期,这种模式主要靠个人关系来维系,实践教学的稳定性、可持续性无法保证。

4.城市公共型实训基地。城市公共型实训基地是较为新型的建设模式,杭州在这方面提供了很好的经验。杭州市公共实训基地位于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教园,基地设立了先进机械制造、现代服务业、电工电子与自动化技术、信息技术、汽车修理技术、食品与药品检验、制冷技术等七大实训中心,总建筑面积约4万平方米,总投资3亿元,其中实训设备投资1.7亿元。该实训基地面向主导产业、院校及社会开放平台,为包括全市企业职工和院校学生在内的技能人才提供职业培训。

城市公共型实训基地模式由政府主导、行业参与,属于公益性的实训基地。学校在这种模式下进行实践教学时只需要提前和实训基地预约,然后将学生带到实训基地进行教学,效果良好。但是由于是公共资源,各学校之间要合理安排,防止发生分配不均或资源浪费的情况。

二、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的启示

按照教育部文件指示,未来职业教育中实践课程的比重要达到50%以上,实训基地的建设程度决定着实践教学的水平。综合分析高职院校现有的建设模式,笔者认为未来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高瞻远瞩,注重可持续发展。我国职业教育在经历十余年的高速发展之后,各个院校的实训基地建设已经有了一定规模,也都认识到实训基地建设的完善程度对招生的重要影响。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因此遍地开花,然而很多项目的审批却只是走形式,内涵建设得不到足够重视。另外,部分实训基地建设项目没有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的未来发展没有规划,造成很多实训基地建成之后大量闲置。笔者认为,学校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应该有完整的审批程序和审批资料,要组建专门的审批队伍对项目进行筛选,要站在行业高度合理规划,科学分配资源,注重实训基地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2.紧跟步伐,抓住行业前沿科技。现代科技飞速发展,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新模式对高职院校的实践技能教学提出新的要求。高职教育致力于为社会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实训基地建设必须适应经济增长的常态特点,紧跟前沿行业专业科技,才能使学生在校学习的技术技能不会跟社会脱节,避免学无所用。

3.开拓思路,实行多元建设模式。实训基地建设资金占高职院校大部分开支,但实训基地使用率却一直处于较低水平。未来的实训基地建设要引入多元主体,政府、企业、行业、学校多方参与、多方共建、多方使用,一方面可以减轻院校资金压力,另一方面可以带动校企共同育人,同时提高实训基地利用效率。

4.充分论证,合理选择建设模式。上述4种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各有利弊,高职院校在规划时要充分考虑自身条件和可以借助的外部资源,合理选择建设模式。另外,由于各行业、各专业具体岗位的技能要求不同,各实训基地对应的实训功能也不一样,所以有必要根据实训基地特点,对同一专业实训基地进行科学组合,对专业群实训基地优化配置,充分利用设备,实现资源共享。

5.资源整合,探索互补建设模式。高职院校都有自己的强势行业、优势专业,院校之间的实训基地建设存在一定程度的强弱互补,因此在原有的校企合作建设模式之外,可以寻求院校之间的实训基地项目互补,探索发扬优势、规避短板、低成本、高效率的实训基地资源整合新思路。

6.探索高职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院校协作实践教学机制。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多由原来的二本院校转型而来,学校的优势在于理论教学的系统性和较高水平的科研能力。相对来看,传统高职院校一直致力于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实践教学的设备、人员、场所都较成熟。探索高职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院校协作育人,有利于发挥优势教学资源,共同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等技术技能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教学,培养学生科研实验能力,高职院校负责技术技能培训和实际操作能力。应用型本科院校对于实训基地可以采用前文提到的4种模式组合建设,也可以和高职院校签署协议,利用其现有的符合要求的实训基地,甚至可以尝试兼并高职院校实训基地,以保障实践教学的高水平,保障实训资源的充分利用。

以提高质量内涵建设为核心,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重点,走校企一体化相结合之路是高职院校持续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大环境下,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实践教学不可或缺,实训基地建设则是实践教学的最基本保障。高职院校应该在综合专业性质、市场情形、当地经济发展特点、政府政策的基础上,选择适合专业实训要求,可以实现持续发展的建设模式,保障高水平实践教学,创造长效机制,提高人才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周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深度融合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5(13).

[2]靳慧芳.高职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研究——以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为例[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4(4).

[3]张述敬.基于校企合作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模式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13(9).

[4]黄艳雁.现代教育技术促进高职实践教学发展[J].教育与职业,2015(10).

作者:成志平

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营管理论文 篇3:

高职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经营风险与防范机制研究

摘要:高职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是加强校企合作,实现产教融合的有效途径,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只有参与市场运作,校企双方实现利益共赢,才能持续经营,然后当今市场竞争激烈,校企共建实训基地面临许多经营风险。本文中的校企共建实训地基,是指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本文在分析高职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经营风险的基础上,提出了怎样建设经营风险防范机制,对高职校企共建实训基地风险防范提供参考,促进高职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持续经营,稳定发展。

关键词: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经营风险;防范机制研究

一、高职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经营现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提出高职院校必须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完善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引进对口企业共同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充分发挥校内实训基地资源优势,实现资源共享,推动校企合作,实现产教深度融合。为此,我国各大高职院校纷纷走上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道路。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调查、网络咨询等方式,对湖南省高职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经营情况进行了调查,目前,我省高职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经营效益参差不齐。有部分高职院校的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参与市场化运作,取得良好效果。如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数控技术国家级实训基地,不仅为企业实现产值高达800多万元,在“双师型”教师培养、企业职工再教育培训等方面也颇有成效,具备年培训4万多人的能力。然而我省有些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共建的实训基地却没有实现实训基地的实用价值,不能满足教学需求,不能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面临着倒闭的风险。

二、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经营风险因素

(一)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生产能力不足

企业经营活动其目的就是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如想确保校企共建实训基地获得长远发展,一定要确保企业可以在实训基地和学校的共同合作可以有所收获。在目前现有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行实践中,由于学生实践基础差,经验不足,在实习实训时容易造成材料浪费和次品率高,以及生產速度慢,工时长等问题,从而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降低企业的生产效率。再加上场地、规模等原因都使得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面积和规模较小,往往出现提供的实训岗位不足、工时不够,生产能力严重不足,参与市场竞争能力弱。生产能力不足,企业就不能收获足够的效益,可能面临倒闭.所以在此情况下.就缺失继续合作的基础.这样校企共建实训基地也就不能持续经营。

(二)教学自身规律与企业运营规律有矛盾

学校的教学内容和进度安排是按照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思想和要求制定好的,本学期的教学任务在上学期就已经安排好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比例也是事先定好的,具备周期性,而企业长期对外经营,业务内容须随市场需要灵活调整,具有持续性和不确定性,所以容易出现教学和实训生产不协调的局面,因此要建立适应校内实训基地的教学运行管理模式。为保障“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的实施,需要建立灵活的教学运行计划,打破现有的班级运行管理模式,建i基于企业班组和岗位的教学运行管理体系。

(三)校企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制度尚需完善

我国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市场化运作模式发展还不成熟,针对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建设和市场化运作的规章制度并不完善,缺少专门的法律制度来规范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建设和运营,在企业和学校发生冲突时,没有明确的法律制度可以遵循。

(四)校企共建实训基建设未做好前期调研

学生在校所学技能会对未来工作就业产生重要影响,为了可以让学生能拥有先进的技术优势,在建设实训基地时需具备发展眼光。然而现时期一些高职院校在未做好调研、设计和风险评估的情况下,随大流,跟风建设实训基地。机械式地把企业车间复制到院校当中,不仅不能满足教学需求,又不能生产出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不能实现利益共享,必定不能持续合作,面临倒闭的风险。

三、经营风险防范机制建设

实现利益共赢是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物质基础。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必须立足校企资源共享,利益双赢,制定和完善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制度,建立互利互惠的长效机制,包括动力机制、激励机制、保障机制等长效机制,才能使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成功建设并良性运转,才能降低经营风险,才能实现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持续经营。

(一)动力机制

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有两个不同的主体,高职院校的根本目的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技能型人才,获得最佳的社会效益。而企业发展的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为保证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持续发展,必须平衡两者的利益关系,探寻两者的利益平衡点,必须加大对校企合作利益相关机制的建设,促进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可持续发展。

建设动力机制的核心就是要实现学校和企业互利互惠,彼此依赖,彼此促进,实现利益共赢。在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期间,高校能获得企业设备设施、资金、场地技师等资源,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适时调整与优化专业教学内容,促进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同步,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培养适应岗位需求的人才。在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企业能获得储备人力资源的优先权,降低了人力资源体系建设过程中的资金投入量,同步提升自体在社会中的品牌和知名度,能够利用学校优质的教育资源,免费的劳动力资源,减少生产成本,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经济利益。在市场经济下,企业需要最大限度地降低生产成本,获取最大经济利益,院校需最大程度为企业提供人力成本、场地和教学资源使用最大的优惠政策,促进企业降低成本。企业应最大限度的满足学校教学的需求,并派专业技师指导并参与教学,壮大教师队伍,加快“双师型”队伍建设。只有学校和企业双方能够各取所需,实现各目的利益需求,才能够实现持续健康发展。

(二)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就是要激励企业来校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往往是“学校热,企业冷”为调动企业参与实训基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政府相关部门可以制定相关政策,给予参与校内实训基地成效突出的企业一些奖励和税收政策优惠,提高企业参与实训基地运营的热情。建立政府购买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人才培养成果的机制,激励校企加强实训基地的运营管理,创新管理模式,降低运营风险。

(三)保障机制

1.组织保障

构建实训基地的管理委员机构;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其在运行期间,需生产和教学一同进行,期间难免会发生冲突,所以必须构建实训基地的管理委员机构,同时还需构建决策议事的相关机制,处理形成的各种冲突。管理委员机构需由院校、企业的双方代表来构成,构建校企每周例会制,对于下一周内的教学和生产,以及社会服务各方面的事项实施计划和协调,同时及时处理好校企实训基地生产过程中的各类冲突及矛盾。除此之外,企业还需安排适当数量的工作人员充当协调人员,成立纠纷协调小组,便于做好沟通协调工作。只有平衡各方面的利益,才能降低经营风险,为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持续经营奠定基础。

2.人员保障

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应采用“引企人教.引教人企”相结合的用人模式,以及“校内评价和校外评价”相结合的教学评价体系,校企两方均应选择、派遣专业优质型技术人员,建设成立实训基地教师队伍,参与专业建设。对学生实训工作中提出更有效、专业的指导。进而保证各项实习实训工作运行的有效性、有序性。

3.制度保障

构建责权分明的管理制度及责任机制;实训基地管理机构需平衡好院校和企业双方权益,利用協调和沟通,校企双方需在实训基地协议中明确规定双方运行责任及利益的合理分配。校企在实训基地协议书前提下构建管理制度与责任机制,除需确定实训基地生产性,确保企业生产产量和生产工期,保证企业利益,以促进实训基地长远发展;还需确保实训基地教学性,确定校企在实训基地内的教学责任,保证生产实践教学成效及质量。此外,还需对校企双方进行明确规定,规定双方在实训基地中担负社会服务责任与合理的利益分配,完善教学运行制度,在确保教学管理安全稳定性基础上,结合企业需求,实施灵活性管理,对教学计划和内容进行随时调整。由此促进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可以正常有序运行。

4.资金保障

目前我国高职校企合作往往是学校主动寻求企业参与合作,往往比较被动,在出资方面,学校往往支出更多,而学校经费来源有限,这给学校带来较大压力,根据网络咨询和实地调查发现:学校自己出资创办的实训基地比例为总数量的76%,校企共同出资创办的,所占的比例为16%,而由企业单独出资创办的仅为8%。为保证实训基地中各项生产活动的有效开展,校企两方均应积极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模式,争取能够获得政府机关的财政支撑,并广泛吸纳社会中企事业单位与个人的资源,为基地中实习实训项目运行创造更坚固的支撑体系.减低经营风险。

参考文献:

[1]刘继平,彭跃湘.共享型实训基地建设及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践行[J].中国高教研究,2008(3).

[2]丁金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8(2).

[3]谭辉平.做实高职顶岗实习,有效推进工学结合[J].中国高教研究,2008(1).

[4]石令明,傅昌德.校企合作框架下的高职生产性实训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8(6).

[5]张春娜,安希杰,海梅,等.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开发教师技能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新区,2018(13).

[6]闫靖,谭征,蒋衫杉.校企合作共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校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探索与实践—以四川华新现代职业学院为例[J].物流技术,2016(4).

[7]李艳红,高职实训基地国内外现状的比较探究[J].职业技术教改探讨,2013(4).

作者简介:

胡海英,李敏辉,郴州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郴州。

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课题“高职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市场化运作风险与防范机制研究”(编号;XJK19QZY006)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胡海英 李敏辉

上一篇: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论文下一篇:高中有效性思想政治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