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教学改革电气工程论文

2022-04-25

摘要:文章针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结合独立学院自身特点,提出了对电气自动化专业进行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对课程体系结构进行适当调整;合理安排教学环节;大力开展校内职业技能培训;抓好毕业设计。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努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专业教学改革电气工程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专业教学改革电气工程论文 篇1: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电气工程专业教学改革探索

摘  要:文章以电气与新能源学院电气工程专业研究生课程为主要研究对象,将教学活动和微信应用结合,拓展了课堂教学形式,提高了研究生课程教学效率,同时也培养了教师的专业创新思维。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了教学质量。

关键词:电气工程学科;微信公众平台;教学模式;研究生

作者简介:李振华,博士,三峡大学电气与新能源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电压及状态监测技术、电磁兼容;杜亚伟,三峡大学电气与新能源学院;邱立,三峡大学电气与新能源学院;李振兴,三峡大学电气与新能源学院。(湖北 宜昌 443002)

基金项目:本文系三峡大学研究生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SDYJ201808)和三峡大学教学研究项目(编号:J2018014)的研究成果。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信息化已成为全世界教学领域重点研究的主题。国外很多国家在发展教师网络培训的过程中大力发展网络教育软件平台。如英国教育信息部组织实施“网上启航项目”的实验与评价,其中与欧洲大陆学校的网上合作交流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提供许多优秀教师的博客和讲座视频,学生可以通过点击教授的网页了解布置的作业和课堂笔记。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学校将电子书包、学习智能移动终端等设备引入课堂。

在我国,很多专家学者开始探索研究微信在各个领域方面的应用。参考国内外网络学习平台建设的先进理念,开发基于微信公众号的教研交流平台,将教师上课的课堂内容、教师平时积累的资料以及学生信息、教师信息等放到平台上,实现微型移动教学活动的功能,只要在有网络的地方,借助手机就能进行教学研究和教学互助。

为了丰富电气类研究生课程教学形式的多样性,提升教学效果,本项目借助微信公众平台实现研究生微课程教学,既顺应信息化时代发展的主流趋势,也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兴趣,对促进师生互动,提高课程吸引力,有着明显的应用推广价值。
一、微信公众平台解决的问题及预期目标

1.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传统教学导致研究生课程教学效果不佳。目前研究生课堂教学存在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效果不佳等问题,如何切实提高研究生教学质量是一个重要问题。课堂教学是保证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本项目将对研究生课程教学形式多样性和创新性进行研究,以提高研究生课程教学效率。

(2)学生学习及科研积极性不足的问题。通过本项目探究,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改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实现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学生主动思考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参与科研的兴趣。

2. 具体研究内容。

(1)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研究生课程教学研究现状。通过查阅文献,提取与本项目相关的研究内容,总结归纳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研究生课程教学研究现状,提出可行的研究方案。

(2)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研究生课程教学模式设计与构建。本项目主要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研究生课程学习资源设计及教学模式构建。

(3)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研究生课程教学应用。将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课程教学应用于研究生教学中,探索其应用效果,并进行相应的改进。

3. 研究拟达到的目标。以提升电气工程学科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为主要研究目标,通过本项目的研究,一方面为了提升教学效果和效率,另一方面为了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提高研究生进行创新性研究、发表高水平论文、申报发明专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基于微信公众平台教学的特色与价值

1.项目的预期效益。以电气与新能源学院电气工程专业研究生课程为主要研究对象,将教学活动和微信应用结合,丰富了课堂教学形式,提高了研究生课程教学效率,同时也培养了教师专业创新思维。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2.本项目的特色和创新。通过移动互联实现教学多样化,通过移动学习丰富学生课内外生活,通过移动互联不断拓展信息化教学资源。创新点包括:采用基于微信公众平台实现移动互联方式,微信公众平台与研究生教学相结合,体现教学形式多样性和创新性,实现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教研模式。

3. 应用价值及推广。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移动互联式学习是响应国家教育创新的助推模式,是高校提高授课效率、提升教学质量的新途径。当前的申请项目将以三峡大学电气与新能源学院为研究试点,试点取得一定成效后会全校推广,进而扩展到整个湖北省。互联网、大数据和云平台等大量新型技术在国内涌现,在教育模式创新的大背景下该项目的提出是一次有著重要意义和价值的尝试。

4. 研究解决教学问题拟采取的具体方法。第一步,建立课程的微信公众号并进行推广,要求每位学生关注,同时可以设定签到有奖的激励方法,鼓励学生每天坚持学习。第二步,制订满足学生需求的学习版块,加入更多的弹性板块,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步,对所教授的内容进行划分,如专业课的基础理论、专业课答疑、选修课理论、选修课讨论、学习心得体会等。第四步,要对平台内容进行维护更新,如果长时间不推送会影响教学效果。只有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多思考,才能更加有效地引导他们学习,提升教学质量。
三、电气类研究生课堂教学平台及案例

1. 建立微信公众号。目前本项目已建立微信公众号,并在公众号中进行了资料的共享、学习和交流,极大地提升了学生学习的效率,节省了大量时间,实现学习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2. 教学研究案例设计。针对电气类研究生课程,以探究传统电磁式电流互感器的故障诊断为例。应用本文提出的措施,教师对目前电流互感器故障诊断的研究现状进行详细介绍,并要求学生课下阅读相关文献,并提出自己的学习所得和可以研究的创新点。在理论课的教学结束之后,教师组织学生们在实验室对电流互感器进行实物测试,让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学生课下熟悉掌握ansoft、pspice软件的使用,能够独立进行互感器物理模型的正确建立。最后,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初步解决电流互感器故障识别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的研究,培养科研思维和科研能力,为以后的科研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振华,田斌,邱立,李振兴.电气工程学科研究生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索[J].科教导刊,2017,(12):42-43.

[2] 邢亚哲,冯潇,姜超平,张凤英,陈永楠.研究生专业课“反转”式课堂教学研究与实践[J].大学教育,2019,(4):180-183.

[3] 李军靠,王聪.地方高校研究生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应对[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8(12):128-130.

[4] 顾冉冉.研究生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15.

[5] 王兆林,张婷.高校研究性教学状况调查及对策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4,(36):33-34.

[6] 秦巧莲.电流互感器故障诊断研究[J].通讯世界,2016,(1):168.

责任编辑  胡江华

作者:李振华 杜亚伟 邱立 李振兴

专业教学改革电气工程论文 篇2:

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探索

摘要: 文章针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 结合独立学院自身特点,提出了对电气自动化专业进行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对课程体系结构进行适当调整;合理安排教学环节;大力开展校内职业技能培训;抓好毕业设计。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努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

关键词: 电气工程及自动化 教学改革 课程体系结构 实践教学 毕业设计

电气工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专业主要特点是强弱电结合、软件与硬件结合、理论知识学习与应用能力培养相结合。学生除了接受课堂教学外,还需进行大量的实践活动,通过实践锻炼,使学生毕业后具有解决各种电能变换技术与电力传动控制技术的实际应用能力。对于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可通过强化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进行高级技能职业资格的培训与考核来实现,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践环节的锻炼,使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转换为实际工作能力,在重视课堂理论知识教学的前提下,还应强调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因此,要大胆调整课程体系结构,加强实践环节锻炼,抓好毕业设计。

一、大胆改革课程体系结构

由于科技进步和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强电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将会有所减少,而对其知识结构的要求也会变化。电气工程愈来愈多地应用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等,电气工程的学科结构、研究方向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因此,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在一定程度上要进一步拓宽专业口径,新的强电专业的人才必须掌握更多的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和计算机技术。针对电气自动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变化,课堂理论教学内容也应进行适当调整,对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调整,删除一些陈旧落后的技术课程,加入一些最新技术和当前应用比较广泛的技术作为课堂教学内容。

独立学院应结合自身特点,按照本三层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大胆改革、勇于创新,把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建设成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特色专业。专业建设应主要包括两个专业方向: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气自动化。专业特点:强弱电结合、软件与硬件结合、电气技术与信息技术结合、理论知识与应用能力结合。培养基础理论扎实、知识面宽、具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人文精神、科技素养与创新精神相结合的高素质复合应用型人才。

本专业学科基础课主要课程有电路原理、模电、数电、电机学、电力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语言、软件硬件基础、单片机等)、信号与系统、控制理论。专业课及专业选修课主要课程有:电力拖动与控制、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系统自动化、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电气检测技术、高低压电器等。总学分数为176.5。其中通识教育基础课和学科基础课106.5学分,专业选修课13学分,学科选修课12学分、集中实践教学环节35学分、文化素质和公告选修课10学分。

上述的课程体系适用于研究型重点院校,对我们本三教学应用型院校来讲需要作以下修改和调整:

(1)学科基础课主要课程设置基本类同,删去理论较深、适用于研究型院校的“工程电磁场”课程。

(2)“电机学”理论较深,课时过多(5学分,含1学分实验),适用于“电机与电器”专业方向。教材修改为“电机与拖动”,学分降为3.5学分,含0.5学分实验。

(3)原课程体系的专业选修课适用于“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方向,不适用我们拟订的专业方向,须作较大的修改。拟设置市场经济热门的、应用性较强的课程:电器控制技术、PLC原理与应用、单片机技术与应用、传感器原理与应用、微机测控技术、运动控制系统、电气工程基础(学位课)、变频器原理与应用、开关电源、计算机网络等。

二、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改革

本三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从知识结构、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等多方面着手。不仅在理论教学中致力于理论的应用,注重课程体系的系统性、综合性、先进性及实用性,更重要的是加强实践环节,突出系统性、工程性、实践性教育。本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为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遵照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精神,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培养基础理论扎实,知识面宽,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实践动手能力,重视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实施因材施教,重视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实践教学环节改革必须用创新的思路抓好以下五个实践环节:

(一)实验环节。

1.大胆淘汰技术陈旧的项目,采用新技术、新器件、新方法、拟定实验项目。项目的内容要具有应用广泛、实用性强,能培养学生实验技能,提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特点。

2.改革实验方法,强化实验管理,量化实验评分标准,将实验成绩定量纳入期末成绩综合记分。

(二)校内创新创业实践环节。

1.组织高年级学生积极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学校提供实验场地和实验设备,学生自拟题目、课外设计,搭制线路,到实验基地调试。教师给予答疑指导,没有实验指导书,只有实验工具书。学生通过自我探索、充分发挥创新思维,不断提高独立工作、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互帮互学的团队精神。

2.引导学生自我创业:独立学院可能目前不能培养出院士、科学家,但可以培养出企业家、社会活动家。本三学校很多学生有良好的家庭背景和社会人脉资源,学生的智商、情商也较高,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学校提供有关创业方面的课程、锻炼平台,来拓展他们的创业素质,挖掘创业潜能,可大大提高学生的竞争力。

(三)生产实习环节。

目前,由于众所周知的各种原因,学校组织的集中式生产实习均以参观、授课为主,学生不能亲自动手,参加实习,使实习流于形式,既花钱费劲,又收效不大。

改革设想:利用一周时间进行生产实习,参观3—4个企业。参观了解产品的生产制造、企业管理、质量保证、加工设备等环节,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了解企业,更好地与市场接轨。其余二周时间与毕业设计时间合并,这样可以更有效地利用时间,节省生产实习的经费开支,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

(四)校内职业技能实训环节。

目前是市场经济时代,企业成为了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具有选任和用人的决定权。专业技术人员必需接受企业化和社会化的双重管理,其中职业准入制度是专业技术人员社会化管理的有效方式。职业注册资格制度是现代化专业人员准入管理的国际通行做法,是人类社会文明步入质量认证时代的一个标志。

为使我们培养的人才能顺利进入人才竞争市场,高等学校的毕业证书是毕业生获得从事相应专业工作的第一张准入证。专业人员职业资格证书(高级维修电工)是毕业生获得从事相应专业工作的第二张准入证。在此基础上学生走向社会,经一段时间的工作锻炼,可向注册工程师等有关的专业技术人员职业岗位的资格认证努力。

三、抓好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是学生在大学期间的最后学习阶段,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独立进行的一次综合训练。毕业设计环节的教学质量与学校对毕业设计的规定和组织、学生素质和态度、教师水平与指导情况以及毕业设计环境等多种因素相关。

毕业设计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提高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初步科学研究的能力,是实践教学最主要的环节。

(一)抓好毕业设计选题、审题关。

毕业设计课题应结合生产、科研和实验室建设的实际任务。有较强的工程背景,能促进教学、科研、生产的有机结合;课题要符合专业培养目标,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工作量要饱满,使学生在规定的毕业设计时间内,经努力能按时完成任务。

(二)产、学、研紧密结合,共同抓好毕业设计。

为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就业率,鼓励学生在即将就业的单位(校外),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由学校、校外单位共同指导,抓好毕业设计。

(三)鼓励学生创新创业。

对于有创业意向和愿望的学生,鼓励他们立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在毕业设计期间,利用学校仪器、设备,尽快研制出产品的原理样机。

毕业设计是学生在大学中的最后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为了提高毕业设计的教学质量和充分发挥毕业设计的作用,要在学校组织实施、教师指导、提高学生本身的学习动力,尽快为学生解决上机机时、提供现场毕业设计机会和解决与毕业设计、找工作的冲突以及在考研等问题上及时作出应有的努力。

四、结论

在电气工程领域,需要具有坚实理论基础和创新能力,能较系统地掌握电工技术、电子技术、控制理论和计算机应用技术与宽广专业知识,并具备一定的科技开发和科学研究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我们注重强电与弱电结合、软件与硬件结合、元件与系统结合、运行与制造结合,使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有很强的适应性,既可以从事电力系统及其相关领域的工作,也可以在自动化及信息技术领域从事工程设计、研究开发、系统运行等其他方面的工作。随着实践经验的增加,我们将结合教育管理的客观规律,根据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与学科发展的要求,不断修改完善教学改革方案,并不断进行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华红艳,楚随英.“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5,24,(1):97-98.

[2]李广凯,李庚银,赵成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研究[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3,25,(5):101-103.

[3]侯丽华,张允.电气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实践[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2006,7,(1):72-74.

作者:王 刚 夏 翔

专业教学改革电气工程论文 篇3:

浅谈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崔温亮,男,籍贯,河北省衡水武邑县,助理讲师,2009年毕业于太原理工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工作单位:衡水工业学校。

摘要:本文对于在当前我国经济转型期间,我所在的地方一般本科院校向地方应用型本科转型的进程中,现有阶段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情况与电气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培养模式的不对称性进行了检视与探索。在我国建设现代化社会进程中,经济格局的变化对于我国专业型人才的规格和质量有着巨大的影响。人才培养与需求的不对称性需要我们直面教育改革,对于当前教学体系和工程实践环节不能平滑衔接过渡的现象,调整课程与实习比例,增进课程间及课程与工程间联系,加大专业教师双师化比例,优化课程内容,注重培养学生工程实践创新能力,让学生多参加到具体工程课题的研究中,从而让学生更加平滑的过渡到毕业工作生产环境中,从而更好的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

关键词:改革;实践;调整

当前我国经济处于结构调整转型期,高校本科毕业生、研究生的逐年增多,用人单位的指标也在逐渐提高,学生就业压力依然不减,我校作为地方性一般本科院校也在逐渐调整自己的学生培养方向,逐渐向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由培养学术型人才,转型培养职业技术型人才,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作为国家重点建设的一级学科,在几十年的不断建设中,新的科学技术不断呈现,多学科的渗透,使电工学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电气行业的工作人员,只具备理论及一般应用知识,已经不能满足现在工程实际的需要,如何培养出适合市场需要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需要我们思考。我们之前的教育错了吗?没有。是经济转型了,社会发展了,我们的教育方法,体系也要随着紧跟时代潮流,适时调整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这不仅是企业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是我国对于合理的教育体系的需求。从企业需求出发,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就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从而服务地方经济。转变培养目标,做高等职业教育。深入教学改革,从教学体系出发,调整课的内容,增进课程间,课程与实习间的联系;调整理论课程和实习课程的时间比例分配,从实践操作中讲解理论,在理论学习中辅以实践操作,实习内容从实际出发,增加学生的动手能力;有实际工程课题的老师,可以适当增加本科生参与课题的机會,进一步培养学生处理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师实践能力,让教师进行在职入企业参加培训学习,参加职业培训,请企业导师到学校做客座教师,从根源上增加专业教师对于专业的实际应用;在实际授课阶段加强工程项目的案例分析,保证教学内容不脱节;进行校企联合办学,培训定向学生,进一步和企业增加联系,从而保证专业培养目标合乎市场需求,培养出具有电工理论知识,具备实际工程能力的电工专业人才。

一、明确培养目标

明确培养职业蓝领的本科人才目标,而不是培养学术型人才。从思想上改变过去本科生全部都是当白领的观念,树立到企业工厂做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观念,在这个基础上调整课程,实践和理论教学两个环节并重。

二、课程改革

为了适应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适应专业及市场的需要,必须合理的调整课程体系的架构。

首先,从根本上优化专业教师队伍,加强教师科研水平及工程能力培养,并且将相关的学科前沿知识带到实际的教学工作中,促进科研教学融合,不单纯的为科研而科研;适当引进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参与到教学工作,也进一步与企业合作对教师进行下企业挂职培训。从而培养出一支教学、科研、实践能力与学术水平结合合理的优秀双师型队伍,为职业人才的培养竖起坚强的后盾。

然后,在对专业进行深入调查论证之后,根据企业生产实践需要,合理设置课程,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入职能够好上手,快上手。公共基础课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正确的就业观、人生观、价值观;专业基础课培养学生的学科交叉分析问题能力,以及一定的专业实践能力;专业课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知识和工程实践能力,有些专业课可以选择从教室走出去,到车间,到施工场所授课,加深专业知识的认识,加强专业工程实践能力的锻炼;在专业课的基础上增加专业方向课程,让学生选择自己就业后希望从事的工作方向,进一步与实际工作加强联系,有目的的培养学生;增加专业前沿讲座,不仅仅是让博士生、硕士生了解专业发展前沿,也让本科生了解一定的专业前沿进一步加深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扩宽知识认知水平;实践课程,采取在校工程实践中心实习和参加教师科研或工程项目及到学校合作单位顶岗实习,让学生进一步加强实践动手创新能力,培养向社会企业接轨的电气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

由于电气工程专业培养的是宽口径的专业技术人才,所以课程涉及门目偏多导致专业课程内容之间的交叉渗透,就会出现同一部分内容可能在一门课讲的偏多,在另一门课中可能讲的偏少的问题,这就需要在课程安排设置时,两门课或多门课的教师共同探讨教学计划,防止教学内容缺失、重复,同时加强具有共同内容的专业课程间的联系,对于具有代表性的交叉专业内容可以采取案例式教学,组织交叉专业老师和学生共同讨论案例,外出考察学习案例,加深专业知识在工程实践中的交叉应用。

三、教学模式改革和实践教学改革

相对于传统的讲授式课堂教学方法,由于工程实际中涉及的设备,器件比较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无法在教室中理解,要多用实际图片和模型教学,有条件的可以到车间、企业工厂、施工现场进行立体现场教学,增加学生和实际工程的互动性,既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实践能力,有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开拓学生视野。对于实验内容,在完善实验室设备的同时,尽可能多的开放实验室时间,让学生在合适的时间自主选择实验,多做实验,提高动手能力。在大四阶段安排学生到合作企业顶岗实习近一步强化学生的专业动手能力,让学生学到不脱钩的知识。

鼓励学生参加电气专业的知识竞赛,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也同时培养学生完成规定项目的动手能力,对于可以用课程设计来完成考核的专业课,可以选择用课程设计的方式来考核学生,制定贴近工程实际的题目,合理安排课题的难度,让学生独立完成项目。考察学生综合处理工程项目的能力。

四、结束语

随着国家经济结构和地方高校转型,电气工程这一注重实践操作能力的专业必须向工程实际接轨,迎合企业需求,制定出适合新时期人才需要的培养目标及方案,合理设置课程体系,为培养职业技能型人才迈出一大步。

参考文献:

[1]第四届全国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 ,北京2007年4月

[2]夏建国、刘晓保,应用型本科教育:背景与实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3).

作者:崔温亮

上一篇:我国法治社会传统文化论文下一篇:数控机床检测功能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