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化美术教育论文

2022-04-18

摘要:美术是一门艺术类学科,也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学科,在大学生人格完善、艺术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新时代背景下,多元教育教学思维理念的提出,为美术教育教学改革指明方向,同时,也凸显出当前美术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网络化美术教育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网络化美术教育论文 篇1:

纸e空间 创意无限

摘 要:折纸变化多样,利于动手动脑,简约但不简单,对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本文围绕“百变折纸”典型案例,从构建“百变折纸”跨界教学的实施系统,提高“互联网+”有效融合的操作方法,“器道结合”拓展创新的综合运用三个维度探讨折纸活动创新教学策略,力求解决当前折纸教学技法单一、教学形式程式化、教学内容陈旧等教学问题,从而促使学生学习方式从“模仿”到“创意的转化”,为新课程改革提供范例,传承和发展折纸文化。

关键词:百变折纸  跨界教学“互联网+” 有效融合  器道结合  拓展创新

纸e空间中时常演绎着充满欢笑、释放着精灵般灵感,洋溢时尚气息的“百变折纸”课程。它是在秉承传统折纸艺术的基础上,围绕基本形,探究折纸内容、材料、技法、造型、组合、展示、评价等元素的内在关联与外部变化,创造性地制作出极具个性的原创作品,达到灵光闪现的教学效果,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百变折纸”跨界教學的构建

“百变折纸”的教学,一般分感受、示范、探究、创新和拓展5个过程,在学生不断的创作体验中培养创新的思维。现以《百变折纸——恐龙主题》一课为例,说明其具体的实施环节。

1、“一模多物”,激发学习“百变折纸”兴趣

“一模多物”就是通过简单的折叠,以及剪贴、翻转等技法,将一种基本形演变成不同主题的多种不同的造型。本案例中教师以“双三角形”为基本形,娴熟、快速、魔术般的变出飞翔的纸鹤、桃子、宝塔、蝴蝶、火箭、热带鱼、兔子、喷雾器、宝盒、皇冠等一系列由双三角基础形变化出来的折纸作品,并适时奖励给学生,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欲望。整个过程自然流畅,纸随“心”动、纸随“生”动。

2、“形体互变”,感受“百变折纸”技法

通过“形体互变”策略的运用,引导学生知道折纸的基本形通过峰谷线等因素的改变是可以灵活的发生变化的。对比认识峰线与谷线(见示范流程图 图3):请学生按照折痕合拢,会发现出现双三角形(图3-1)和双正方形(图3-2)两种不同的结果。引导思考原因,是因为峰谷线的转换。同时结合课前导入“双三角变形”引导,让学生懂得像“双三角形”这样能变化出不同的折纸作品的图形称为“折纸基础形”,并知道“双正方形”也是折纸基础形。在情感态度方面让学生感受到小小的一点变化就可能折出完全不同的效果,所以折纸要求我们认真观察,细心制作。并在这一过程中适时引导学生认识峰线、谷线、折痕、重复、翻转、往返折等重要的折纸符号。

上述过程的示范引导,是跟折活动的指导过程。教师在引导过程中以现身示范为主,并在整个折纸过程中黑板张贴折纸符号标志。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的进度随时调整自己的速度,力求让每一个学生都理解折纸符号所表达的意义,知道基本形可以互相转换,为后期看图解折纸奠定扎实基础。

3、“风车变形”,自主体验折纸乐趣

“风车变形”就是典型的“一模多物”策略的实际运用,让学生运用风车基础形进行大胆尝试,变化出丰富多彩的折纸造型。风车变形:引导学生在风车基础形上根据折痕变出帆船、桌子、双层船、房子、蘑菇、裤子……最后将风车基础形变为动物基础形。(见图11)这一过程的引导是一种发散思维的引导,不要求每位学生都能变化出每一种作品。只是让学生感受“折痕”的作用,强化“基础形”的作用,并敢于对“基础形”进行大胆的变化,为后面的折纸创新做好铺垫。

4、“一形多变”,合作探索“动物基本型变化”技巧

“动物基本型变化”是对“一形多变”以及“一物多法”的具体实践,整个折纸过程从书柜基础形、双三角基础形、双正方基础形、风车基础形、动物基础形,可以有效促进孩子看图折纸技能的形成,进一步巩固折纸方法,掌握折纸的技巧。并在此基础上深入探索“百变动物基础形”(见图12),通过抓住动物基础形的特点不仅可变成“猪”,还可变出其他的动物。并以4人小组为单位,选择一种教师提供的恐龙折纸图解,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不同恐龙的折纸方法。

恐龙的折叠方法有很多、难度很大,而且各种恐龙的折叠方法完全不同。通过自主研发绘制的霸王龙、沧龙、角龙、震龙、剑龙、腕龙折纸图解,要求学生发挥小团队合作精神进行探究性学习。

5、“一模多变”,大胆实践恐龙再创新过程

“一模多变”其实就是将现有的作品当作一种基础形,并在此基础上运用所学的折纸方法进行大胆尝试,折叠出造型更加生动精美的作品。课例中针对部分制作好恐龙的同学,引导学生对恐龙的脚、头部等部位进行折叠,要求他们在自己制作的恐龙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创新,制作出不同动态、不同造型的恐龙,进一步深入完善作品。

6、“多维展示”,给予学生指导性评价

“多维展示”就是运用“墙面展示”、“橱柜展示”、“主题展示”等活动,为学生营造全方位展示,并引导学生在欣赏作品时发现“材料变化”对作品产生的不同效果,根据自己制作感受,对纸张材料选择、内容选择、展示方法选择等内容进行自我、同伴间的指导性、建设性的评价。

7、“一物多模”,拓宽学生创作思路

“一物多模”,就是一种物体可以有多种不同的折纸技法。这个环节通过欣赏进一步难度的恐龙作品,引导孩子从模学到改进,再到创新的一个过程,让孩子充分感受创新的乐趣(见各种恐龙折纸图)。此案例的亮点在于巧妙地将“百变折纸”中的内容、材料、技法、造型、组合、评价等主题串联成线。而这些策略的各个环节又各成体系,是较为成功的“百变折纸”实施系统的有效运用。

二、“互联网+”有效融合的操作方法

随着5G时代的到来,“互联网+”融入到折纸美术教学活动中,把网络技术的工具性、交互性、主体性与折纸教学的知识性、趣味性和教育性相结合,把网络信息资源的丰富性、快捷性、互动性与折纸教学的自主性、创新性、实践性相结合,将学生带入了更广阔的纸e空间。有效提高折纸教学活动的效率,促进教学方法的改进,丰富展示评价的形式,对美术教学有深远的意义。在拓展课程《最后一片绿叶》的创作活动中,就充分融合了“互联网+”,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1、软件教学提成效

学生运用小青蛙3D折纸软件,极大的提高了折纸教学的成效。它是一款以三维立体的方式全方位、多视角指导用户制作模型的软件,对于一个模型无论是从正面、反面、或侧面,每一个细节,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软件提供了几百种折纸模型,包括飞禽走兽、水底游、日常物品等多种分类;配有丰富的模型贴图,使用软件打印出彩图可以折出漂亮的模型。学生自由地选择自己喜欢的动物,根据软件提供的静态图解、动态演示等功能进行自主、互动学习。一堂课下来,不仅每一位学生都学会了折纸,大多数学生还创造性的折出了长颈鹿、骆驼、蝴蝶……等不同造型的作品。另外学生根据软件提供的文字介绍,对所折动物的生活习性,造型特点等方方面面都有了一定的了解,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从而使创作更加精彩,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2、微信推广建桥梁

微信作為新兴的网络通讯工具已经成为学生日常沟通必不可少的新型沟通方式,给网络化美术教育带来了新机遇。在网络化教育环境下,将微信运用到折纸美术教学活动当中,让其成为与同学、教师分享美术学习成果的桥梁,拓展了折纸教学的时空,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是折纸教学的一种强有效补充。

在《最后一片绿叶》的创作中过程中,教师通过微信将本次折纸创作思路、过程、意图等通过文字和图片、视频等形式清晰详细地展示介绍。学生在浏览学习的同时转发表达自己的想法,这种利用微信网络平台辅助折纸教学的方式实质上是部分学生参与鉴赏互动的教学模式,是美术教学一种有效的教学思路和方法。

在创作意图中学生写到:作品以锡纸和废报纸为材料,表现工业时代的金属质感,以百变折纸为表现形式,通过纸艺与枯树的巧妙结合,达到三维立体的视觉效果。作品主色调为银色,长颈鹿一家和耐以生存的森林都被烙上了金属银色,长颈鹿宝宝哭喊着“妈妈,我好饿!”长颈鹿爸爸妈妈身上到处都是通过互联网“SOS”的符号。可是,树上却只剩下最后一片绿叶了!地上到处都是枯枝败叶和动物残骸。作品呼吁疯狂的人类在工业发展的同时,更要学会尊重自然、保护环境、保护森林!(此作品获得省艺术节一等奖)

学生通过微信平台学习、观察、评价活动能活跃其思维,提供动手能力与鉴赏水平。同时微信平台提供的相对自由环境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有利于实现自我创作、共同进步的目标,建立起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学习模式。

三、“器道结合”拓展创新的综合运用

折纸教学重感受,以折纸作品为内容的静态展示以及折纸比赛、参观和综合实践等动态活动,把折纸教学融入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公益、时事政治等活动中,通过微课、微电影等形式宣传推广,学生动手能力、创造能力、综合素质有了明显提高。

1、微课教学注活力

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运用多媒体技术在几分钟以内对知识点的教与学的活动过程。微课融入到折纸活动教学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教学方法的改进,对折纸教学有重要的意义。

例以百变纸杯基本形展开网络微课堂教学,共制作5节微课,集图片、动画、教师示范于一体,由易到难、层层深入。清晰引导学生根据图解学会基本的折纸方法,认识谷线、峰线、对折、往返折等几种常见的折纸符号;根据教师的重点演示,掌握传统折纸的要领和基本方法。在整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折纸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又能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此系列微课获得省德育微课评比一等奖,可扫码观看)

2、微电影拍摄助成长

全国各级各类学校要按照省和属地各级政府的要求,通过多种形式全面开展生活垃圾分类教育工作。垃圾分类,人人都是受益者,人人也是行动者。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人人做到垃圾分类,这不是一句空话,而是体现在教育的细节之中,让每一位师生自觉主动地做到垃圾分类挂“心间”,认真落实到“指间”。美术中心将开展一系列垃圾分类再创造活动,从源头减少一部分的垃圾产量,给垃圾找一个合适的家,并将垃圾再创造,引导全体师生主动文明分类,创意生活。基于这个背景下,由学生自导、自演、自拍的系列微电影《熠熠生辉——纸》《纸为媒》《纸之生》《追梦之旅》《跌入纸王国的精灵》,演绎了一张纸从被丢弃、到被打成纸浆、经过学生古法造纸的再创造,并且被制作成丰富多彩的纸艺作品,化蛹成蝶、变腐朽为神奇的生命历程,让学生用实际行动践行环保理念。

微课、微电影的辅助教学为小学美术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它有效整合了教材中的资源,并引进了课外学习资源,为学生主动学习、合作探究提供了更多时空。丰富了教学形式、提升了作品质量、促进了展示评价,促成教、学、研一体化,全方位促成生态创课理念的升华。

百变折纸不仅仅是一种深受学生喜爱的手工制作,在当下随着互联网5G、6G时代的到来,将其与现代教育理念跨界融合,创造性的开展教学,相信不久的将来折纸教学将呈现更加蓬勃的生机。纸e空间——给灵动的手指一个展示的舞台、让大脑的智慧在手指尖流淌、使每一个渴望成功的孩子放飞创造的梦想!

(宁波艺术实验学校  浙江宁波)

作者:余应勇

网络化美术教育论文 篇2:

高校美术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研究

摘 要:美术是一门艺术类学科,也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学科,在大学生人格完善、艺术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新时代背景下,多元教育教学思维理念的提出,为美术教育教学改革指明方向,同时,也凸显出当前美术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此,依据高校美术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的必要性,分析高校美术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的方向,提出高校美术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的路径。

关键词:美术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基于素质教育理念,学生全面性发展成为高校教育较为关注的话题。在此背景下,美术作为一种艺术教育类型,其教育形式受到进一步的重视。然而,传统的美术教育教学实施存在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模式单一的问题,使美术教育人文性、育人性得不到发挥,影响到大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培养。因此,高校在教育实施中,既要重视美术教育教学的开展,也要以新的美术教育教学方法及理念,助推美术教育教学的创新,根据美术教育教学的特性,重构美术教育教学体系,发挥美术育人性,培养大学生艺术核心素养,从而助力大学生的成长,使其成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提高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一、高校美术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的必要性

(一)优化教学模式

美术教育教学的实施彰显自身独有的特性,美术教育教学的实施应结合艺术教育的模式,传授美术知识与技能,从而发挥美术艺术性教育成果,助力大学生美术审美能力、艺术素养的培养。而传统的美术教育教学实施忽视美术艺术教育的特性,所传授的美术知识与技能过于单一化,这会影响大学生美术学习效果。而新时代背景下,高校美术教育教学走改革路径,以素质教育理念为引领,促进多元的教学方式、教学模式融入其中,可优化美术教育教学体系,为大学生打造针对性的美术艺术教育活动,使大学生主动融入其中,进行美术实践与探究,从而达到高校美术教育教学实施的意义。总之,针对传统美术教育教学实施存在的问题,通过美术教育教学模式的优化,可使美术教育教学符合大学生艺术发展需要。

(二)增强教学的人文性

美术教育教学可凸显艺术性、人文性的教育特征,这是美术教育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教学的地方。美术教育教学的实施,从情感层面、思想层面、心理层面加强对大学生的引领,通过艺术熏陶与感染带动大学生思想、情感,促进大学生更好地感受美术的艺术性。由此可见,美术教育教学的实施中,人文性、艺术性内容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要素。但传统的美术教育教学实施中,部分教师较为关注大学生绘画技能、手工技能的培养与教育,不断地提升大学生美术实践能力,但相关的艺术信息融入与渗透过少,不利于大学生美术艺术、美术审美能力的培养,使美术教育未能够发挥根本育人性。而高校美术教育教学走改革实践路径可重新审视美术教学的不足,依据美术教育教学的特性,重视美术艺术性、情感性、思想性内容的融入,协同美术知识与技能教育,既增强大学生美术综合能力,也培养大学生艺术素养,达到美术教育教学改革的目的。

二、高校美术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的方向

(一)人本化

高校美术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实践在素质教育理念下应向人本化方向发展,树立人本化美术教育教学理念,围绕大学生开展美术教育教学活动,增强大学生美术学习兴趣。素质教育理念下,人本化思想愈发重要,并为高校美术教育教学革新指明方向。高校美术教育教学实施可将人本化思想融入其中,教师在美术教学设计、美术教学实施环节可依据大学生喜好、艺术发展、成长需要等,开展与设计美术教育教学活动。例如:在培养大学生美术学习兴趣的过程中,教师可运用多媒体教学工具,为大学生设计具有趣味性的美术教学活动,改变传统美术教育教学实施形式,使美术教育教学活动更加生动化,使大学生沉浸其中,感受学习美术知识、信息带来的乐趣;针对大学生绘画技能不高的问题,教师可为大学生设计美术实践平台,传授美术绘画技能,并引领大学生进行美术实践。在大学生美术实践中,教师给予大学生指导,针对绘画技能出现错误的大学生,给予正确的指导,提升大学生绘画综合能力,从而不断提升大学生美术学习热情,使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有所收获。

(二)生活化

生活化教学是美术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方向。美术属于艺术类学科,艺术来源于生活,通过在生活中升华,可促进人们认知、感知艺术,从而获取艺术信息。美术教育教学与生活相融合,可依据生活,引领大学生从艺术视角探究生活,同时,也以生活为基点,了解生活中的艺术信息,从而升华大学生情感,培养大学生艺术素养。在高校美术教育教学改革中,向生活化方向发展,助推美术教育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都与生活相融合,将这些信息赋予生活模式,拓宽大学生艺术视野,进而提升高校美术教育教学实施的成果。例如在美术艺术欣赏活动中,教师立足于大学生生活发展需要,为大学生提供相关的绘画作品,运用多媒体教学工具为大学生展示作品,引领大学生分析绘画作品,从中获取美术技能信息、美术知识信息、美术艺术信息、美术情感信息等。尤其针对理解能力不强的大学生,促进绘画艺术与生活融合,使大学生立足于生活,探究美术作品,从中获取较多的生活气息,积累艺术内容,为大学生今后进行艺术创作与创造奠定基础,凸显高校美术教育教学革新的价值。

(三)理论与实践衔接

高校美术教育教学改革应重视理论与实践的衔接,助推高校美术教育教学创新,从而使大学生在美术教育活动中获取多元的艺术信息。在以往的美术教育教学实施中,由于课时和教育观念的影响,美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衔接力度不足,部分教师重视大学生美术書本内容的传递,丰富大学生美术知识体系,但针对大学生美术技能的培养力度不足,这不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而美术教育教学应注重理论与实践教学的融合,在美术教育教学活动中既重视美术理论知识的传达,也关注大学生美术实践能力、艺术情感的培养,使大学生将所获取的美术技能运用到实践中,从而培养大学生美术综合能力,实现美术教育改革的有效性。

(四)网络化

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美术学科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应向网络化教育教学方向发展。例如,重视多媒体教学工具的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方法的实施等,将沉闷的美术教育教学活动变得生动化、生活化,增强大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使大学生融入其中,被美术艺术信息所包围,激发大学生艺术情感、艺术情怀、艺术创作能力,从而培养大学生美术核心素养。

三、高校美术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的路径

(一)更新美术教育教学观念

在高校美术教育教学实施中,通过美术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可达到美术教育教学改革的有效性。例如,立足于传统的美术教育教学观念,践行素质教育理念,促进网络化、人本化、课程思政等教学观念融入其中,发挥美术人文性教育功能,通过美术教育教学的呈现,使大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发挥主体学习意识,发展大学生的思维,深化大学生对美术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从而提升高校美术教育教学实施的质量。同时,帮助大学生树立主动学习思维,为大学生艺术创作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二)丰富美术教育教学内容

在高校美术教育教学实施中,教师可通过美术教育教学内容的丰富,增强美术教育教学改革的成果。首先,在美术教育教学中,重视情感信息的融入,依据美术教材内容,融入情感信息,以情感为导向,带动大学生学习兴趣,并在情感的引领下增强大学生对美术艺术信息的认知。例如,在作品鉴赏中融入情感信息,使大学生以情感探究作品,实现作品情感与自身情感的融合,从而增强大学生对美术艺术作品的感悟能力。其次,融入人文性信息,丰富美术教育教学内容。依据美术教材内容,挖掘文化内容、艺术内容,增强美术教育的人文性,加强大学生引领,帮助大学生构建完善的艺术体系。最后,重视生活信息融入美术学科,开展生活化的美术教育教学活动,从而拉近教育与生活之间的距离,培养大学生艺术情感与生活实践能力。

(三)延伸美术教育教学载体

在美术教育教学改革中,延伸美术教育教学的载体,可使美术教育既可在课堂教学中实施,也可在其他载体中实施,拓宽大学生艺术发展空间,培养大学生艺术创作能力。一方面,教师可通过写生活动引领大学生走出教室,借助网络教学模式传授美术知识与技能信息,布置相关的写生任务,促进大学生对美术知识的掌握,在自然环境中提出问题,引领大学生思考问题,促进大学生对自然环境的感悟,引领大学生进行写生,同时在写生的过程中,教师融入大学生群体,给予大学生一定的指导,规范大学生绘画模式,提升大学生绘画能力;另一方面,美术教育教学依据网络教育的优势,借助虚拟技术在网络平台中开展绘画活动。例如,打造多个绘画平台,包含美术资源平台、美术艺术讨论平台、美术绘画实践平台,让大学生融入其中,探讨艺术,获取艺术,实践艺术,感悟艺术,创作艺术,从而培养大学生美术核心素养。

(四)顺应社会与市场发展需求

伴随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美术利用独特的方式在优化学生人格、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与陶冶学生情操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基于国家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出,高校美术教学也要在教学发展方向、观念、模式等方面展开改革,以此培养出符合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美术人才。实现人才培育目标是高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是确保课堂教育改革沿着正确方向迈进的根本。因此,高校美术教育教学要以培育高品质、符合现代社会市场发展需求的人才为目标。首先,改革教育思想。艺术创作属于一种特殊型精神生产活动,在高校美术教学活动中改革教学思想,要求美术教师拥有创新思维和创造意识,将学生培育成具备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美术家,并非只会模仿的“美术匠”。譬如,在展开色彩静物写生教育教学时,美术教师要将培育大学生创新能力作为主导,让学生对不同静物展开临摹,只有学生可熟练掌握色彩搭配相关知识后,才可进行色彩搭配,以有效培育学生创造力和自学能力。其次,高等院校在制定美术专业人才培育目标时,要以社会发展和企业岗位需求为基准,邀请美术行业和企业优质人士共同设定教学大纲和人才培育计划。与此同时,还要邀请企业实践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为学生开展学术讲座,如此才能培育出具有极强实践能力且综合素养高的优质美术人才。

(五)创新美术教育教学方法

现阶段,多数高校美术教学形式过于单一陈旧,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兴趣,所以教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可运用多元化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知识的自主性与积极性。首先,从教学模式角度而言,要转变以往“填鸭式”教学法,利用对话式教学法实现师生平等。在这种教学模式中,主体包含教师、学生和美术作品,不同对话主体,发挥的作用也各不相同。同美术作品进行对话,主要是在课前为大学生安排相应美术任务,激励学生利用网络技术查找相关文献资料,加强学生对美术作品内涵的了解。师生对话主要呈现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美术教师合理设计话题,打开与学生沟通交流的通道,引导学生积极同教师和其他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学习经验和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学生更好地学习美术知识提供帮助。学生对话,即指全方位感悟美术作品。其次,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运用对话式教学法之外,还可利用多元化教学手段,比如在课堂教学中利用激励法调动学生感官,引领学生深入探究美术作品,挖掘美术作品隐藏的内涵和背景,掌握美术作品绘画要领。此外,大学生在进行绘画前,美术教师还要向学生呈现他人优秀作品,随后教授学生创作技巧和要点,让学生在思考中展开绘画。最后,美术教师要为学生示范绘画流程,引导学生进一步体會绘画技巧。一般来讲,这种针对性极强的教育手段,有助于调动学生绘画热情和自主性,并加深学生对美术作品的了解和认识。伴随现代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网络技术已广泛运用在教学领域,有助于创新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质量和成效。另外,美术教师还可激励学生将自主创作的作品发表到网络平台中供他人欣赏,并根据他人意见与看法了解自身绘画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加以改正,以此提高学生美术素养。

四、结语

高校美术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依据美术教育的特性与育人价值,重视美术教育教学模式优化和活动开展,助推美术教育教学走改革、创新路径,以新的美术教育教学理念与方法为基点,重构美术教育教学体系,增强美术教育教学实施的成果,培养大学生美术核心素养,从而达到高校美术教育教学实施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黄璜,顾雅钰.“疫情时期”高校“云端博物馆”教学模式对“后疫情时代”小学美术教学实践方式的启示[J].艺术评鉴,2021(16):73-75.

[2]刘晨韵.高校美术专业实践类课程教学评价量表的设计与运用[J].美术教育研究,2021(15):98-101.

[3]王艳.工作坊模式引入高校学前教育美术教学应用中的探究[J].教育观察,2021(28):103-105.

[4]赵媛媛,农学诚.转型发展背景下地方民族师范本科院校少数民族工艺美术创新人才培养策略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1(13):116-117.

作者单位:

内蒙古民族大学

作者:傅可

网络化美术教育论文 篇3:

从规矩入手 从重建规矩出手

周绍斌  1986年毕业于吉林艺术学院美术系油画专业,1990年结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美术历史与理论专业。曾任通化师范学院美术系理论教研室主任、讲师,吉林艺术学院美术系副主任、副教授,现任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

近年主持国家艺术科学规划年度课题《网络视觉艺术形态与理论》研究项目、《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申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保护名录,以及浙江省新世纪教改项目、重点教材建设项目、教育规划研究项目等多项。

编著有《艺术欣赏·美术》(人民教育出版社)、《西方美术作品欣赏》(浙江大学出版社)、《美术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高等教育出版社)、《外国美术史》(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等美术教材。

时间:2011年8月

地点: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编者按:什么是教育?教育的载体是什么?教育应该赋予学生什么?学生究竟起什么样的作用,教师如何点石成金,因材施教。很多问题,不仅应该是教育管理者,而是作为每个教师都应该思考。

任慧萍(以下简称任):周老师,您好!您一直非常关注高校师范美术教育与基础美术教育之间的关系,并积极组织和参与高校师范美术教育与基础美术教育之间的一些研究性和互动性活动,尤其对高校师范美术教育如何促进基础美术教育发展具有较深的理解,是否能就此发表一些意见。

周绍斌(以下简称周):高师美术教育与基础美术教育之间,可以说,是兄弟与手足之情的关系。现代中国美术教育最初发轫于师范美术教育,为中国的基础美术教育培养师资,是基础美术教育的血脉之源。自从事高师美术教育的教学管理与实践以来,特别是在管理一个学院的办学实践中,进行过一些理论思考,比如中国现代美术教育思想史、高师美术教育专业改革等,系统地梳理中国现代美术教育思想。我觉得所谓的美术教育思想很多都是画家的创作思想与艺术观念,而紧密联系教学实践的教育思想很少,特别是形成一定体系性的美术教育与教学理论则更少,事实上,美术教育思想不是艺术创作思想,而是把握教育理论的美术教育实践意识和理性思维。在高师美术教育专业改革实践研究中,我发现高等师范美术教育和基础美术教育严重脱节。首先,高师的师资基本上来自专业美术学院,并且唯技术与创作至上,但在师资传承上就少了职业意识或者说职业教育,成为专业美术教育的翻版。其次,教师专业考核与评估,往往是以其学术论文和艺术创作为主要内容,而忽略了以教学研究成果为评价依据,比如教学改革项目、教材建设项目、课程建设项目等一些具有教学实践性的内容,以及教师在社会服务中的一些实践性项目。高校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三大功能。为什么评价体系非要单纯地以科学研究为主要内容呢?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是更为紧密的一个评估指标。教育不是一个人的事情,教育是你我他之间互为互动的事情。教育成果不是一张画,一篇论文,而是你教育出的一个人。现实中许多教师关注更多的是自己的画,自己的文章,“画家情结”和“科研意识”很强。有一些教师一心扑在教学上,在教与学上倾注很多精力,教出许多优秀学生,但所谓的“科研论文”和“艺术创作”很少。用什么来评价这样的教师呢?这不是教师的问题,是我们的评价聚焦点与视野的问题,是教育管理的问题。因此,注重对高师美术教育师资的职业意识确立,对高师美术教师的人才培养能力的考核,是有别于其他艺术教育师资考核的重要内容。只有这样,由教师反馈于自己培养的学生(中小学师资),才能更好地促进基础美术教育的发展实际。

任:周老师,作为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您长期做美术学院教育管理工作,对高校美术教育体系建立与基础美术教育人才培养肯定有更深的体会。

周:学院的主要功能就是教书育人。教书育人的最终目的是服务社会,教育服务社会的形式是向社会输送社会需要的人才。我们要思考什么是教育?教育的载体是什么?教育应该赋予学生什么?学生究竟起什么样的作用,教师如何点石成金,因材施教。很多问题,不仅应该是教育管理者,而是作为每个教师都应该思考。我常说,办学和教学不一样,办学是办学者利用教育资源(包括教师)建构一个能实现教育目标的人才培养机制,教学则是教学者(教师)运用一定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将既定的知识体系和实践技能传达给学生。但办学和教学都有一个终极目的,就是经过教育的学生与没有经过教育的学生,肯定不一样,学生进学院门前是怎样?出门的时候又是怎样?要关注学生经过学习后的结果?这就是我们的教育成果。

如何进行教育,是师范学科的根本。师范学科的根本就是关注教与学之间的互动。高师美术教育如果忽略了“教与学互动”的根本,就失去了师范美术教育的核心内容。

美术教育或者说专业美术教育,不仅是指画画,有很多隐性的、潜质的、流变的教学内涵和教学因素在其中。现代社会发展已经将美术无限地进行了“扩容”,其含量不仅仅是“审美”所能涵容的,而是关乎到“平民生活”、“物质生产”、“生命存在”,甚至“生态保护”和“文化意识”等。在这个背景下,学美术(画画)不再是学技术(技能)的问题,“术”掌握变得不再是教育的最终目标,而是实现某种合乎人的生存目的与观念的理性手段。“术”的最高境界却是脱掉“术”的束缚,进行更多超越术的思考。

任:像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一样,美术教育进行了三十多年的改革,您认为现代基础美术教育应该怎样应对当下的背景与环境?

周:对于基础美术教育来说,教育对象的特定心理结构和既定生活状态,回避不了现代社会的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生存环境。教育对象在传统教育与环境以外而接受的教育,尽管不是规范的、经典的,往往更为新鲜、更为活泼、更为时尚,更具有现代性。除了课堂教育与学校传统教育外,基础美术教育还应当更为开放地让学生在综合性的、立体化的学习环境中学习。从事基础美术教育对教师也有着较高的要求。教师的素质也是综合性的,主要有三个方面,即基本的文化素质、学科的专业素质、教育的职业素质。这些能力的综合性架构,才能使从事基础美术教育的教师具有一种多维的应对教育与教学的素质。

任:基础美术教育是对特定的教育对象展开的基础教育,是以艺术文化素质培养和审美鉴赏为主要内容的教学,同时还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艺术表现能力技术,这种情况下,该如何做好基础美术教育课程教学,并体现在具体的课程运用上呢?

周:基础美术教育课程是一个系统的并具有一定开放性的课程体系,比如绘画表现类课程、平面设计类课程、手工技艺类课程、艺术审美类课程、乡土美术类课程、艺术活动类课程,等等。当然还有很多。在这些课程当中,学生对造型、材料、创意、技术、文化、交流等等由技术而艺术、由创意而思想,由个体而团体的各种行为过程,使学生在艺术思维、形象创设、文化表现上得到各种综合性或主题性的训练。如果把一节课比作一片树叶,那么,系统的课程体系就是一棵大树,有根,有干,有枝,有叶。一定要宏观地思考一节课在课程体系中的作用与位置,思考主干课程与辅助课程、主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之间的关系。通过这样的比较分析,才能更好地定位自己所授课程的教学基点,才能做好各种课程之间的衔接与对位,为学生建立完整的、逻辑的知识体系和文化构造。

基础美术教育的课堂既开放又封闭。封闭是指其具有一定空间范围和课时局限的学校教育,有特殊的课堂教学的定量与定性。开放是指其学生在课堂以外还接触许多与课堂教学有关的东西美术现象,潜移默化或者直接影响其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反刍。我们的教育一定要注意将课堂内外进行有机整合,将学生的思维与行为进行统一,将教材内容与生活应用进行联系,综合开发课程内外的教学资源,达到教育目的。基础美术教育对于学生而言,是其接受基础教育阶段中的一部分艺术教育,在与其他学科的基础教育比较而言,是一种具有特殊性的形象思维教育和审美文化教育。在学生接受中等教育或高等教育之前,如何有效地将其进行教育对接,如何把学生送到下一个阶段教育,这里一直存在一个真空地带,很少有人研究美术教育的连续性、阶段性和对接性问题。在人的整个发展过程中,基础美术教育、中等美术教育、高等美术教育、社会美术教育,或者说,专业美术教育、素质美术教育、职业美术教育等,都存在着是怎样贯通或如何选择接受这样一些不同的教育问题,还没有引起我们的美术教育家的重视。我们的美术教育家,只研究学科美术专业,不研究学科美术教育,是不是有这样的问题,大家可以讨论。基础美术教育也包括高等美术教育,只关注学生将来如何当艺术家,不关注学生作为一个普通人,就不能完整实现美术教育在其人生发展中的教育意义。审美教育在人生教育系统中的空白,作为一个普通人来讲,是一种缺憾,甚至是不完整的教育。

基础美术教育课程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形象思维的开发,培养人在自身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天性生态,发掘人在思维过程中的一种天然理念。教育也要提倡生态保护,尤其是艺术教育,要保护人在原初状态中萌动的那种天真、天性和天才。提倡生态化美术教育,就是因材施教,搞好了就会点石成金,使受教育者个性化的心灵世界得到艺术的形象化表现。教育是人的教育,虽始于教育标准,却终极于教育个性。要从规矩入手,但最后是从破坏规矩出手,“青出于蓝胜于蓝”。经济多元化的发展导致教育复杂化,而教育跟不上社会发展。未来的基础美术教育关键在素养教育,或者是天性教育,也可以说是人的生态性教育,目的是丰富教育个性。天性是遗传的,是个性化的,不能盲目开发。基础美术教育要关注人与生俱来的那种优秀的、天然的遗传基因,因势利导,实际上基础美术教育可做的事情很多,并非仅仅体现在一个“学画画”上。

上一篇:现代型工业园区论文下一篇:房地产经营模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