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社会实践论文

2022-05-14

评职称或毕业的时候,都会遇到论文的烦恼,为此精选了《思政课社会实践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阅读,更多内容可以运用本站顶部的搜索功能。【摘要】本文分析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思政化”因理念落后、师资薄弱、方法滞后等而面临隔绝化、碎片化、模糊化等问题,提出树立知识传授和“立德树人”相统一的理念、完善技能考核和育人考评相统一的制度、形成普适原则和精准施策相统一的方法等路径,促进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思政化”的发展,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彰显课程思政的功能。

第一篇:思政课社会实践论文

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实践

摘 要:我国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重要途径,通过对学生实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逐步引导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能够在复杂多变的社会形式中认识自己,定位自己,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相应的贡献。然而,现阶段,我国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基本模式趋于僵化,教学改革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对教学效果的提升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本文从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入手,对深化教学改革实践提出了几点建议,希望能够增强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改革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我国政府对学生施行马克思主义教育的主要阵地,其教学内容和目标基本与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和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相一致,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近几年,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我国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和创新,在不断完善教学体制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从具体实施效果上看,各高校在此项改革中取得的成效不够显著,对教学质量的提升仍然产生着一定的制约。因此,必须积极探索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深化改革,使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真正的发挥出育人功用。

一、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改革现状

(一)思想政治课自身性质和特点为改革实践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主要涉及马列理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诸多的内容,理论知识点枯燥乏味,各种思想概念也相对抽象,增加了学生的学习理解难度,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1]。同时,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中的主要教学内容脱离学生生活实际,使学生无法联系实际对理论知识点加以理解,致使学生对这一课程教学认知存在一定的偏差,以至于最终失去学习动力。这些问题都增加了教学改革的难度,对教学改革的深化发展产生着相应的制约。

(二)社会整体环境对学生思想政治教学认知产生不良影响

新中国成立伊始,受政治形势影响当时的大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程较为重视,思政教学水平也相对较高。而步入到现代社会,经济发展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目标,与推进经济发展活动相关的思想和学科受到大学生的重视,并得到了重点学习和研究[2]。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由于与经济发展活动没有直接性的关联,被我国社会和学校所忽视,对教学改革产生一定影响。同时,对于经济结构中的基层组织——企业来说,其在聘用人才时倾向于选择能够为企业经营活动增加经济价值,带来社会经济效益的高素质人才,这对学生的学习目标产生直接影响,也成为阻碍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因素。

(三)对教学形式改革有所忽视

思想政治课程改革的重点在于对主要教学内容的改革,对教学观念、教学形式以及教学方法方面的改革有所忽视。首先,我国绝大部分高校仍然采用传统的思政课程教学模式,即灌输式教学,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扮演着听众的角色,影响教学效果。其次,教学实践中过于注重教学形式,而忽略了教学效果。高校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往往身不由己,不能从自觉层面意识到思想政治相关理论学习的重要性[3]。再次,高校思想政治课程中对现代化教学设施投入相对较少,大部分思想政治课教师仍然采用板书教学方式,教学趣味性偏低,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二、深化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实践的对策

(一)树立人本主义思想政治教学观念

思想政治课程中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以满堂灌思想为主要内容,将学生放置在相对低层次位置上,不仅严重束缚着学生个性意识的觉醒和创造性的正常发挥,也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丧失了创新和进取意识,是一种较为僵化的教学方式,对教学质量的提升产生着一定的制约[4]。因此,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应该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式,坚持以人本主义思想为指导,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以及教学需求,通过探索启发式教学、自主讨论式教学以及辩论式教学的实践应用,让学生以教学活动主体的身份正式参与到课堂教学实践中,使教师由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主导者和领导人,转变为新型教学模式之中的引导者和帮助者,积极引导和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培养创新能力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通过积极探索更新教学形式

传统教学方法中较为常见的案例教学法,程序教学法等虽然能够对教学效果起到一定的提升作用,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已经不能完全与新时期思想政治教学实践相适应,所以思想政治课程教师应该积极引进新的任务教学法、问题教学法等,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升学习效果。问题教学法就是现代教育中一种相对先进的教学方式,值得在高校教学中推广和应用[5]。问题教学法主要包含四个过程:将学生分为适当的学习小组;教师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针对某一问题展开课堂讨论;小组讨论得出问题解决方案;教师对解决方案进行合理评价。较之于传统教学方式,问题教学法不仅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使学生在潜意识中完成对思想政治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

(三)加强对教学实践环节的重视

在传统的教学实践中,思想政治教学一般以理论教学为主要内容,缺乏相应的实践指导,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的掌握只停留在表层上,无法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理解,甚至致使一部分学生在思想和精神上对思想政治学习产生排斥心理。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应该加强对教学实践环节的重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以及社会上的典型案例拓展教学内容,形成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的教学体系。在具体操作上,可以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合理设置教学模块,如道德教育、法律法规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等,根据模块内容为学生设置教学实践项目,如“城市发展中道德现状调查”、“校园文明现象调查”、“社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情况调查”以及“校园法律知识宣传”等实践性较强的学习活动,加强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的认识和理解,推进学生自我实现和自我反思性教育的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以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为主要任务。在新时代的特殊社会背景下,思想政治教学改革实践必须提升教育的时代性与针对性,进而对课程教学的实效性提升产生积极影响。只有高校教育机构勇于改革实践,敢于创新,根据社会需求反复总结教学经验,并对教学实践产生正面的影响,才能创造性的改革教学活动,充分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丁国浩.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的基本经验与趋势[J].前沿,2013(1):145-148.

[2] 邹俊中.民办高校思修课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究[J].中国科技纵横,2010(16):72.

[3] 江瑶.研究性教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实践中的运用探析[J].科学时代,2012(16).

[4] 焦兰萍.高职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整合研究[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3(5):61-64.

[5] 梅献中.高校协同创新的本质与路径探析——基于行政法学教学改革实践的视角[J].韶关学院学报,2014,35(5):157-160.

作者简介:

陈春丽(1982-),女,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人,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助理研究员,新闻学硕士,主要从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

作者:陈春丽

第二篇: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课程思政化”探讨

【摘 要】本文分析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思政化”因理念落后、师资薄弱、方法滞后等而面临隔绝化、碎片化、模糊化等问题,提出树立知识传授和“立德树人”相统一的理念、完善技能考核和育人考评相统一的制度、形成普适原则和精准施策相统一的方法等路径,促进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思政化”的发展,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彰显课程思政的功能。

【关键词】高校 课程思政 思政课 实践教学

2019年3月18日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高校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要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发挥各类课程的隐性思政教育功能,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践教学是所有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和专业课程实践教学虽然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工具、评判标准等方面存在差异性,但是两者都具有以知化人、“立德树人”的功效。因此,应该利用思政课程实践教学和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的契合点,将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思政化”,凸显各类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的思政价值和功能,推进高校各类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同向同行。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思政化”,就是将思政课程实践教学渗入和融入其他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中,形成高等教育课程立德育人功能的纵向贯通和横向融通的思政格局,凸显其他专业课程的思政价值。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思政化”,既能解决思政课程课时少、内容多、实践教学组织难度大等问题,又能提高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融合度,优化教学资源、节省教学时间、节约办学经费。本文探索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思政化”,以促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深度融合,增强两者实践教学的黏合度和效果,形成全方位“立德树人”的格局。

一、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思政化”面临的问题

(一)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思政化”的隔绝化问题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是检验课堂教学效果的手段之一,是提高学生运用理论能力的重要途径。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就是要使学生在实践中体悟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各类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是引导学生运用专业知识,提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从而在实践中感悟知识的价值和功能,激发他们的学习求知欲并且在实践中形成相应的岗位认知和要求,奠定职业道德的基础。因此,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和各类课程实践教学具有异曲同工之处。但是,在实际的实践教学中,思政课实践教学和各类课程实践教学却相互隔绝,思政课实践教学不能有效挖掘和利用学生的专业知识作为教学素材,思政课实践教学没能触及学生的专业知识领域,陷入“自弹自唱”的窘境。各类专业课程实践教学则局限于学生的知识技能化,缺乏引导学生理解在实践中感悟知识的力量以及人们在追求知识历程中的人文精神,缺乏引导学生理解在知识技能化中应具备的约束意识和伦理意识,各类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的思政价值和功能受到遮蔽。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思政化”的隔绝化,致使思政课程和各类专业课程无法同向同行、同频共振地发挥“立德树人”的功效。

(二)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思政化”的碎片化问题

大学生思想道德的成长,需要一个连贯性的培养机制作保障。实践教学作为思政课教学和各类专业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必须遵循大学生思想道德成长规律,按照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依据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专业知识基础,设置渐次性、递进性、连续性的模式推进实践教学,从而确保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课程思政化”顺利进行和课程思政功能的彰显,贯通思政课程和各类专业课程的壁垒,丰富和拓展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容。但是,在实际的实践教学中,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大多局限于思政课程的知识,引导学生将各类专业课程知识运用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力度不足,致使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单薄、形式单一、效果不好,整个实践教学过程缺乏连贯性和整体性,守好责任田异化为只守责任田、管好一段渠异化为只管一段渠;各类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也仅停留在专业知识应用层面,忽视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思想道德成长规律,因此各类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仅仅提高了大学生运用专业知识的操作水平,各类专业课程知识的发展以及在实践教學中所蕴含的真善美哲理未能得到重视和彰显,即各类专业课程知识的立德塑魂功效受遮蔽或者消解,整个大学阶段的各类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的思政功能缺乏连贯性和整体性,致使各类专业课程实践教学呈现碎片性和个体性状态,拧不成强劲的育人合力。

(三)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思政化”的模糊化问题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应该以多样化的实践方式和多元化的教学内容,促使大学生深化对思政课理论的理解和运用,从而让他们从多样化的实践方式和多元化的教学内容里感受马克思主义的真理魅力和价值潜力,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但是,高校思政课教师对思政课实践教学未必有如此清晰的认知,认为思政课实践教学就是要强化思政课课堂教学的成果,是课堂教学的补充。而各类专业课程教师在实践教学中仅仅局限于专业知识技能化,对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的思政内涵和价值模糊化,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政课教师、学工部门之事,认识不到各类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的“立德树人”旨趣和功能。因此,在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工作中,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教学方式多采用“纯思政”方式,如阅读和观看红色经典、参观革命遗址、撰写社会调查报告等,此类“纯思政”的单一性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方式,不仅难以引起大学生的兴趣,而且还会阻碍大学生接受和应用思政课理论知识;实践教学内容极为单一,实践教学成为课堂理论教学的翻版,其他专业课程知识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没有一席之地,比如在各类专业课程的工训课、实训课、见习课、实习课等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价值论等无法彰显,各类专业课程被排斥于思政课实践教学之外,课程思政被消解或者遮蔽。

二、成因分析

(一)理念落后

“经师易得,人师难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教师必须是经师和人师的统一,才能真正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进行深入和系统的思考,做到既能授予学生知识,又能教学生如何做人。因此,不管是高校思政课程任课教师或是各类专业课程任课教师,都必须力求贯通思政课程和各类专业课程的契合点,做到既履行了“经师”之职,又履行了“人师”之责。实践教学是贯通思政课程和各类专业课程的最佳契合点,将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思政化”,就能将各类专业课程知识迁移和运用于思政课实践教学,促进思政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协同发展。例如,在建筑类课程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人的能动性、质量互变规律的科学性;在新生军训中引导大学生理解军人保家卫国的艰辛和崇高,增强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在专业见习和实习中引导学生形成职业道德意识,为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道德基础。部分高校教师认为,思想品德教育已有专门的教师、专门的部门、专门的工作人员负责,专业课程教师只需完成知识的灌输即可。思政课教师则认为,思政课实践教学不能掺杂非思政课程元素,否则思政课实践教学就会异化为大杂烩而不伦不类,削弱思政课的政治属性和育人功效。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在选择实践教学素材时,潜意识地聚焦于“红色资料”,致使思政课实践教学素材缺乏丰富性和厚重感。

(二)师资薄弱

教师是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思政化”的主体,教师的学历、教学技能、知识结构、学术水平等对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思政化”具有决定性影响。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思政化”,从整体上就是要求所有实践教学活动都挖掘和彰显思政功能,将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融入各类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中。但是,从总体情况看,高校思政课教师师资力量难以满足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思政化”的需要,主要表现为专职思政课教师的师生比与达标要求还存在差距、专职思政课教师中高学历高职称者甚少、专职思政课教师队伍的专业结构混杂,因此难以有足够的能力进行实践教学“课程思政化”。高校各类专业课程教师因其专业背景所限,缺乏广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基础。因此,他们在进行专业见习和实习等实践教学进程中,多数仅局限于大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缺乏将专业见习和实习等实践教学置于思想政治教育范畴内进行思考,缺乏以各類专业课程知识作为引导大学生追求真善美的知识基础的能力,大学生在专业见习和实习等实践中的思政教育难以实现,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思政化”因而遭到阻抗,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难以同向同行、协同发展。

(三)方法滞后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思政化”,需要思政课教师将实践教学向各类专业课程实践教学迁移,从而将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延伸至各类专业课程的教学活动中,凸显思政课程的价值引领和导航功能。在高校,各类专业课程实践教学都会涉及真理的认知、知识的运用、主体的立场、效果的评判等方面,因此,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是融入各类专业课程教学的重要方式。但是,如何将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思政化”,则需要恰当的方法,否则就会南辕北辙或适得其反。这就需要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有丰富的教学方法,才能将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进行“课程思政化”。但是,长期以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多数采用社会调查、观看红色经典资料、社团活动等方法,不可否认,这些方法是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有效方法。但是,从它们与各类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的关系看,这些方法与各类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活动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目标等难成一致;这些方法难以引领各类专业课程教师挖掘实践教学的思政价值和功能,难以让大学生在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活动中体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性。因此,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因方法的缺乏而没能融入各类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活动中,课程思政的功效就无法彰显。

三、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思政化”的路径

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但是实践教学会因课程研究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式、教学主体、教学客体、教学要求等因素的差异而存异。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是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悟和体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等内涵和意义,由此形成马克思主义立场。各类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作为引导大学生熟知和运用专业知识的教学环节,亦可在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方法论,感悟到知识就是力量的真理,并在各类专业课程实践中了解该专业的杰出人物及其事迹,从而在各类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中坚定追求知识和利用专业知识造福人类、促进社会发展的高尚情怀,从而实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目标。因此,推进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思政化”,绝非单个教师的一人之力所能,而是应该由理念、制度、方法等路径相互融合促进。

(一)树立知识传授和“立德树人”相统一的理念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思政化”并非将思政课教学实践的工作负担和工作内容转嫁给各类专业课程教师,而是要丰富和升华各类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的“立德树人”功能。高校教师必须树立知识传授和“立德树人”相统一的理念,切实将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延伸化和拓展化,丰富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方式,提升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效果。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绝不能关起门来搞思政、自弹自唱和自娱自乐,而是要积极采用各类专业课程的相关知识应用于思政课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让大学生感知课程思政的魅力。各类专业课程教师务必摈弃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的专门职责,如果实施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思政化”,那必将是“耕了思政课的地而荒了自己的专业田”等错误理念,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丰富内涵,自觉将知识传授和“立德树人”统一在实践教学中,尽力在各类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中阐述学科知识的发展脉络,引导大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尽力挖掘各类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引导大学生形成不畏艰险、锐意进取、脚踏实地、奉献社会的高尚人格。因此,各类专业课程教师在实践教学中要有的放矢地阐述与课程实践教学内容相关的英雄人物,如建筑类课程在实践教学中可以讲述詹天佑、茅以升、梁思成等事迹,既拓展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的范畴、提升大学生的专业自信,又能催发大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

(二)完善技能考核和育人考评相统一的制度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是提高大学生理解和运用政治理论的重要教学方式,是知行互化的关键环节,其最终旨趣就是促使大学生形成所预设的思想道德。各类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是专业知识的运用和技能的操作,旨在促使学生将知识技能化。由此就会形成对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和各类专业课程实践教学迥异的考核和考评制度。因此,要破解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思政化”困境,就要建立健全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思政化”的技能化考核制度,驱使高校思政课教师充分利用各类专业课程的知识嵌入思政课实践教学,丰富和拓展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因此就要形成思政课实践教学系统性备课、教案、教学、效果等考评和考核相统一的制度,促进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思政化”。同时,还要建立健全各类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的相关制度,驱使各类专业课程教师在实践教学中积极引导大学生形成科学的职业观和知识伦理,增强大学生的人文意识和夯实他们的人文情怀基础,避免他们异化为知识的工具和技能的机器,引导各类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思政化,搭建各类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之思政化,彰显课程思政的功能。由此可见,建立、健全、完善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和各类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的技能考核、育人考评相结合的制度,促进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之各类专业课程化和各类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之思政化,从而增强思政课实践教学和专业课实践教学的趣味性和效果。

(三)形成普适原则和精准施策相统一的方法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和各类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从教学方法论层面,都必须遵循实践教学的普适性原则,将课堂教学的教学成果延伸至社会生活领域进行验证和发展,提升大学生的理论应用能力、运用课堂习得知识分析和破解实践难题的能力。但是,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践教学的思想性、政治性、理论性、阶级性较各类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更明显和更突出,各类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更多地侧重于本专业知识的检验和技能的操练。因此,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思政化”绝不能以普适性原则取代具体的方法要求,必须根据不同专业课程的研究对象、教学内容、学科方法等精准施策,才能增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思政化”的效果。如在医学类课程实践教学中,可引导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生命观和形成白求恩般的国际共产主義情怀;在涉海类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中,可引导大学生认识“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意义和树立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在化学类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中,可引导大学生认知世界的多样性和变化性,认识到化学知识的正向使用和负向使用对人类的影响,树立科学的伦理意识。诸如此类、不一而足。高校思政课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必须立足大学生的专业背景,结合他们所学过的专业课程,才能有的放矢地实施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思政化”;各类专业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则要将实践教学内容置于育人层面谋划,才能在实践教学中提高大学生辨别真假、美丑、善恶的能力,由此促进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思政化”发展。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课程思政化”涉及全校学生和学生所学专业课程的属性、内容及研究规律,形成整体性、联动性和协调性的教学理念,以大思政理念统筹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形成高校思政课程实践教学的整体性和针对性相统一的方法体系,并且了解和把握各类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的教学内容、实施步骤、考核方式等与实践教学紧密相关的要素,摈弃专业课程实践教学就是单纯的专业知识应用和技能操作的错误理念,牢记和践行为党育人和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将专业课程教学置于培养担当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时代新人的层面进行谋划,彰显课程思政的魅力和真理光芒,在实践教学中提高大学生辨别真假、美丑、善恶的能力,引导大学生形成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职业道德理念,以此促进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和各类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的共融互通,提高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思政化”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注:2020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课程思政化研究与实践”(2020JGB272)

【作者简介】蒙云龙(1974— ),男,壮族,广西崇左人,法学博士,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责编 黎 原)

作者:蒙云龙

第三篇:高职高专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环节研究

[摘要] 当前,思政课教学课遇到了新挑战,在纷繁复杂的社会背景下,改变传统的思政课教学模式,把社会实践教学纳入思政课的教学,使思政课教学更具科学性,实效性。文章就如何在高职高专思政课教学中实施社会实践教学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 高职高专;思政课教学;社会实践环节

[作者简介]罗桂全,(1965—),女,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教授;陶新群(1962—),男,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社科部副主任,副教授;张时碧(1970—),男,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社科部,法学硕士。

思政课即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职高专主要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形势与政策》课。

一、高职高专思政课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发展机遇

随着国际社会的重大变化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我国进一步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这种局势使我国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工作既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也孕育着新的发展机遇。

1.经济的全球化和政治的多极化带来了意识形态领域的巨大变化。非主流意识形态以更复杂的面貌呈现了出来,多种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直接碰撞,社会生活中的负面因素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了很大冲击。所有这些都对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社会整合力造成了严重影响。

2.传播媒介手段更加丰富,特别是网络技术突飞猛进地发展使信息的传播更加快速便捷,使社会控制力比传统社会有所下降,也使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在认识和判断力不成熟的条件下,极易受到不良文化意识的侵害。

3.在以往教学中存在理论与实际相脱离的弊病。教师教学只以课堂为中心,多从教科书出发,忽视火热的社会实际与学生思想实际,由此造成了教学的低效率。思政课的实践性教学改革对高职高专院校而言,更具有紧迫的意义。因为高职院校的学生相对于本科院校的学生而言,其文化知识基础、理性思维能力都较薄弱,学习的参与性、主动性较差,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学从实际出发,坚持以人为本,采取多种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实践中理解基本原理,开发智能潜力,培养辩证思维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

首先,我们正处在一个伟大的变革时代,我们党所领导的亿万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既是一切思想、理论、观点产生的源泉,又需要伟大理论的指导。

其次,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改革成为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必由之路,发展成为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前途和希望所在。

再次,思政课教育教学的目的不是让大学生死背硬记一些现成的原理和结论,而是为了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掌握基本的思维方法,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提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把课堂精辟讲授和师生共同参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学以致用,真正提高大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已成为当务之急。

二、高职高专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的成效

目前,高校思政课面临着矛盾的处境,一方面思政课的存在有其客观必然性,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学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教学的实效性有待提高。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各个高校进行了一些改革。在思政课改革的过程中,许多高职高专院校也尝试了实践课的教学形式。具体做法是:削减思政课课堂教学课时,开展社会实践教学,开辟思政课社会实践基地,将思政课的课堂搬到实践中去,引导学生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发现问题,或带着思政课课堂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深入实践,用学到的理论和方法去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使大学生的政治思想品德、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应用能力、工作能力和身心素质等方面得到综合的锻炼和检验。这一改革既解决了思政课与高职高专院校专业课争课堂教学课时的问题、也解决了教学内容与实际相脱离的问题,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取得了良好效果。

1.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对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首先,学生的实践能力有明显提高。学生们在实践中,不仅要熟悉新的环境和合作伙伴,适应自我在新集体里的角色,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实践任务,还要在思政课理论指导下研究问题,各自完成书面报告,这对他们的能力是一个很好的锻炼和考验,是任何课堂教学的测评和考试都做不到的。其次,学生的价值观在社会实践中有所调整。学生在学校里受到的世界观教育基本是单向的,如以培养共产主义接班人为基本目标的道德教育和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的成才观教育。在这个价值观念多元化的时代,这种价值观教育导致的价值取向与社会具体情况不免脱节。而思政课社会实践使学生的价值观随着与社会实际相结合做出调整,并产生转变。

2.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对思政课理论教学水平作了检验。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在检验大学生政治思想品德、思政课理论应用能力、工作能力和身心素质的同时,也为思政课主管部门检验理论教学水平,进一步调整课程、改革理论教学,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从高职高专已经开展的社会实践教学情况看,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表现,充分证明了思政课理论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其中突出的特点是大学生对社会问题的高度关注和理性分析。例如,残疾人、老年人、农民工、下岗工人等特殊群体现状,引发大学生对老年人社会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保护、外来人口子女教育、城市再就业诸问题的思考和分析,显示了大学生对社会高度的关注、较为敏锐的洞察力和较强的研究能力,这是对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很好的肯定。

3.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使大学生明确了自身专业的学习方向和成才定位。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还促进大学生专业上的成长。一些专业的思政课实践基地设在与专业相关的单位,大学生将专业知识和思政課理论、实践能力相结合,加强了大学生对本专业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及专业人员的定位的认识。如一些大学生在撰写思政课社会实践报告时,大多数结合专业特点,写出了不少有一定质量的调查报告。这些报告都有较为详细的数据及分析比较,结合专业知识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对策。这是学生们利用思政课的知识和能力对本专业领域相关问题进行探讨所取得的可贵成果,对大学生今后从事专业工作有很大帮助。

三、高职高专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高职高专思政课教学没有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没有正确处理好课堂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教学的关系,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理论与实践脱节。具体而言,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1.思想认识问题

(1)对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目标的认识上存在着片面性。高职高专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 “应用型高等专门人才”,教师和学生对专业课和基础课 (如外语、计算机)给予了充分的重视,这是应该的。但不能因此而轻视思政课教学在高职高专院校的地位和作用,那种认为思政课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理论修养,其效果在短期内很难显现,因而无足轻重的认识是片面的。(2)高职院校教学模式存在着问题。长期以来,思政课的教学基本上沿袭应试教育的模式,局限于课堂教学的“灌输” 形式,总体上没有把开阔视野、启迪思维尤其是增强学生人文素养作为主要内容,不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影响了思政课教学的效果。(3)部分学生在思政课课堂理论教学中,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不强,认同感和接受能力不够。

2.组织实施问题

(1)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偏重学生集体实践活动,对学生个体实践活动缺乏有效的措施。(2)思政课实践教学没有真正纳入教学计划之中,相当程度上带有很大的随意性。(3)思政课实践教学一般是在课外、校外进行的教学辅助,对于实践教学主题、实践教学方式、实践教学过程、实践教学要求等缺少系统指导和监督,不能有针对性地实施安排。

由于上述两方面的原因,高职高专院校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比较薄弱。一些思政课教师往往把社会实践教学当成一项例行公事的活动,未纳入正式的教学计划,虽然有时也搞搞课堂讨论,写写课程小论文,组织临时的参观、学习等活动,但应该在什么时间进行课堂讨论,什么时间参观和考察,什么时间搞社会调查,什么时间写课程论文,没有形成严密的计划,没有考核与监督,思政课实践教学从形式到内容上有很大的随意性,实践教学没有达到理想的预期效果。

四、实施高职高专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的对策与措施

1.建立健全领导和管理机制

(1)确立思政课社会实践领导体制。思政课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得不够好是影响思政课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高校中不少教师和领导对思政课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到位,认为只要上好课就可以了,把思政课社会实践看作是可有可无的事,有的甚至认为是一种负担。因此,在经费投入、组织领导等方面就缺少有力的支持和保障。课堂理论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主要的形式,但仅仅依靠课堂教育是不够的。既要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又必须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向农村、工厂和社区,感受活生生的现实,把认识和实践,思想和行动逐步统一起来。这种统一的新局面决不是简单的“理论加实践”、“读书加劳动”,而是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思政课社会实践活动对于培养人才是十分重要的,它是为实现高等教育的总目标服务的,不是一种独立的、简单的教育活动,也不是随形势变化可以时有时无的教育活动,而是高等教育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要通过各种途径宣传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意义,不仅学校领导要提高认识,而且要使广大干部和教师也充分认识社会实践活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这样就能创造一种有利于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的良好氛围,使思政课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得到各有关部门的理解、支持和配合。高校党委对思政课的领导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思想、政治领导,确立思政课在高校教学及实践活动中的首要地位。因此,应建立党委领导的以分管校长及行政系统为实施主体的领导体制。党委主要精力放在强化思政课及社会实践的改革等重大问题的研究和决策上,具体实施工作由行政系统完成。校党委领导中,专人分管思政课教学及社会实践活动,领导要亲自参加思政课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了解情况,解决问题。要定期研究解决思政课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协调和督促党委各部门和各级党组织对思政课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的领导和支持,保证思政课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教学的有效运作。

(2)建立完善的思政课社会实践管理体制。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应加强对思政课社会实践工作的领导和管理。思政课社会实践活动很多时候是采取“走出去”的方法,由于思政课教师的职权有限,很难取得社会方方面面对社会实践活动的支持,思政课社会实践难以实现形式的多樣化。比如在思政课社会实践的选点问题上,有的单位并不欢迎,有的单位甚至视为负担而婉言谢绝,思政课教师有时只好靠各种关系来组织思政课社会实践活动。如果学校组成强有力的组织管理部门进行领导和协调,这些情况就会有所改观。因此,应建立校党委书记和分管教学副院长直接领导、职权明确、指挥有力的管理体制,并成立思政课社会实践的专门管理机构,统一组织和协调社会实践活动,具体对思政课社会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组织领导、成绩考评、奖励办法、工作量计算及有关政策作明确规定,使其有章可循。

2.建立健全保障机制

思政课社会实践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思政课社会实践的效果如何,涉及到师资力量、活动内容和形式、经费及场所等因素。目前,对思政课社会实践的认识、师资及经费等方面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还须下大力气进行改进,要在建立和健全领导体制的同时,建立和健全高校思政课社会实践的质量保障机制。

(1)思想重视,转变观念。思政课社会实践的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思政课社会实践的认识。没有正确的思想观念作保障,就很难有积极的行动和创新。思政课教师要提高对思政课社会实践的认识,转变单纯传播知识的观念,树立“教书育人”的德育观念 ;转变思政课社会实践可有可无的观念,树立思政课社会实践是育人的重要环节的观念,积极参加思政课社会实践的研究、实践和创新。思政课社会实践,是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有效形式,大学生通过思政课社会实践活动,使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可以充分理解党在改革开放以来所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性,增强贯彻的自觉性 ;可以充分了解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树立改革的信心 ;可以充分认识中国国情和中国特色社会主建设的艰巨性,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性。同时,通过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的参观考察,进一步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这对上好思政课,提高思政课的教学质量,真正做到“入耳入脑”是极为重要的。因此,思政课教师要改变单一的课堂讲授方式,主动积极地组织学生开展思政课社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实现思政课教学的本质功能。

(2)严密组织,规范内容。思政课社会实践活动的效果如何,与实践形式及内容是否科学关系极大。

在实践的内容和形式上,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和生理心理特点,分年级、分阶段安排不同的实践内容。在组织社会实践活动时,首先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包括目的、内容、经费、日程、领导力量等。不能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不能使学生负担过重,一定要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进行。同时,要有专门教师进行具体指导、监督与检查。在实践活动结束后,指导教师应及时进行总结与评价。思政课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很多,可根据高职高专院校的实际情况,选择切实可行的内容和形式。具体来讲,大致有以下几种主要形式:

1)以进行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革命传统教育为主的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是组织参观、瞻仰革命圣地和烈士陵园、历史纪念场馆等,也可以组织学生访问和考察在中国社会变革中有重大影响的地区。使大学生了解历史,珍惜幸福,培养爱国主义的精神。

2)以进行党的基本路线教育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是组织参观考察改革开放以来涌现的先进企业、村镇和社区。使学生加深对改革开放以来党所制定的基本路线正确性的理解,树立贯彻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3)以考察国情社情为主的思政课社会调查研究活动。主要是组织学生有专题地进行国情社情考察,既可以集体组织,也可以由学生个体利用假期进行。让学生领略改革的成就,深入了解国情社情,从而加深对中国国情的了解,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长期性和艰巨性的认识。

4)除了上述“走出去”的方式外,也可采取“请进来”的方式,如请老战士、老英模、改革开放以后出现的先进模范人物做报告,以进行上述主题教育。同时,也可以结合思政课教学内容,有选择地请一些典型人物做报告,对学生进行理想前途教育、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在确定内容、选择形式的过程中要充分准备、精心组织,使每一次实践活动都做到课堂理论教学内容与社会实践活动内容相结合,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教师引导与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从而保证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3)优选师资,加强指导。开展思政课社会实践活动应配备有力的指导力量。思政课社会实践应选派那些热爱思政课教学、热爱学生、有事业心和责任感的教师作为指导教师,从而保证社会实践活动的效果。同时,学校还可聘请一批校外指导教师,让他们与校内指导教师一起具体指导思政课社会实践活动。校外指导教师既要聘请有关领导、企业家,也要聘请社区骨干、乡村能人等。校外指导教师参与学校社会实践计划的讨论和修订,以及社会实践活动的调研和总结等工作。这样,就更能保证思政课社会实践活动的效果,真正达到活动目的。

(4)提供物资保障。物资保障中最重要的是经费保障。各省教育主管部门都对思政课教学及社会实践活动的经费有数额的规定,现在最主要的是落实这项经费。条件好的学校,应加大对这项经费的投入。有了经费保障,才能资助思政课教师的科研及社会考察活动,为思政课教学及社会实践提供生动、丰富的专题资料和典型实例。同时也才能有利于思政课社会实践的基地建设,有利于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另外,学校在组织思政课社会实践活动时,必须制定相应的安全措施,杜绝事故的发生。

3.效果评价机制

思政课社会实践评价的目的,是提高学校党政领导对思政课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视程度,把中央和教育部对思政课的要求落到实处,调动教师在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思政课社会实践活动的效果,从而促进思政课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要制定符合实际、便于操作的评价指标体系。只有建立合理、严格的思政课社会实践考评体系,才能促进思政课社会实践活动卓有成效地开展,才能保证思政课教学质量,真正达到促进学生素质和能力提高的目的。对于学生参加思政课社会实践活动情况的成绩评定,应根据思政课教学内容,制定成绩评定办法。不论是教师对学生成绩考评,还是上级领导机关对学校思政课社会实践的考评,以及学校对自己工作的考评,都应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考评体系,既要促进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开展,又不能加重学校和学生的负担。对思政课社会实践活动进行评价,目前各地各学校都在积极探索。对思政课社会实践活动进行评价,目前各高职高专院校都在积极探索。思政课社会实践的评价,是根据思政课教学目的和要求,对思政课社会实践的过程和效果进行评价,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客观性原则。评估体系是一项十分艰巨、复杂的工程,只有客观公正地进行评价,才能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因此,要防止评价的主观随意性,更不能走过场,防止對评价结果的影响和歪曲。要从高职高专院校实际出发,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排除人为因素的干扰,尽量做到客观、公正、实事求是。

(2)实效性原则。思政课社会实践活动要服从于思政课教学。在评价过程中,要力避形式主义,注重实际效果。不能只看活动的次数多少、参加的人数多少,更主要的要看学生的认同和参与,要看学生思想认识的提高程度。要深入到教师和学生中去多问、多看。效果评价不仅要看做了什么,而且要看应该怎么做,是否达到了思政课教学目的。

(3)可行性原则。可行性主要是指评价指标要从高职高专院校实际出发,既要便于操作,又要简便易行,真正使评价对学校思政课社会实践起到推动作用。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不断深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也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如何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解放思想,深化思政课实践性教学改革,成为思政课教育工作者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我们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刻苦钻研思政课教学规律,不断改革并创新思政课教学方法,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充分发挥思政课在思想理论教育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为培养合格的新世纪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我们思政课教师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唐鹏.“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研究”[M].广西:人民出版社,2003

[2]杨荣.浅谈思政课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高等教育,2001,(12).

[3]余益中.广西普通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作者:罗桂全 陶新群 张时碧

上一篇:幼儿园社会教育论文下一篇:农民工就业问题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