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加一创业教育论文

2022-04-18

[摘要]伴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社会对职业教育提出了巨大的需求。“一带一路”的深入开展将进一步加强中外职业教育的交流合作,为技术技能型人才提供更多的创新创业机会,也将推动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办学。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三加一创业教育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三加一创业教育论文 篇1:

“三师型”背景下的高职创业教育教师培养机制研究

[摘 要] 近年来,国家及高校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力度越发加强,“三师型”创业教育教师的培养是高职创业教育链条上极其重要的一环,只有建立一支能讲课、能咨询、能实践的专职创业指导师资队伍,才能有力地提高高校的创业教育资源储备及创业教育质量。

[关 键 词] 三师型;创业教育教师;培养机制

近年来,国务院和教育部颁布了多部创新创业教育的纲领性文件,逐步明确“面向全体”“融合人才培养体系”“普及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高职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分支,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成为新一代高职创业教师的新使命。在经济飞速发展的新时代下,高职院校必须快速培养一批具有创业教育指导能力的教师队伍,这些教师需要具备以下三种能力:一是教师本身需接受过创业指导理论培训以及创业教学的实践能力;二是拥有一定的创业实战经验,能够通过自身体验理解授课;三是拥有丰富的知识,在教学和学生实践中能够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创业指导和咨询。这种新型教师被称为“三师型”教师,所谓“能讲课、能实践、能咨询”。只有具备这种能力的教师才更适合参与到学校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当中来,提高高校创业教育质量,担当起高校创业教育的重任。

一、高职院校“三师型”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近年来,大学生创业热情高涨,态度积极,但是高涨的创业热情、创业教育的增加,并没有与大学生的创业行为相一致,相反,在创业资源增加的同时,大学生的创业行为并没有明显增加,同时创业失败率居高不下,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除了大学生自身素质和创业环境外,创业教育的缺失,特别是优质创业教育教师的缺失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

随着国家对大学生创业的重视和人们对创业教育理念理解的深化,我国的高校创业教育已经向着全校创业教育发展,高职院校也不例外。在这种背景下,创业教育融入了各个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体系,创业课程纳入到了日常教学中,创业类课程的课时大大增加,为了扩充创业教育师资数量,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教师都是从其他专业转入,主要来源于三部分:一是以企业管理、法律、营销为背景的专业课教师,他们主要从事部分创业项目的教学;二是以思想政治、就业指导为背景的基础课教师,他们主要从事创业的通识教育;三是各个高职院校转型升级,部分教师因为专业调整课时不足,通过短期的创业师资培训后从事创业教育。这三类教师都没有经过系统专业的学习,所谓的教学就是在教室中按照自己对创业的理解照本宣科,进行口头上的说教,对于创业教育没有自己的见解和思考,缺乏创业实践经验,无法将创业理论和创业精神渗透到学生心中,无法给予有创业愿景的学生有效的指导和有力的帮助。

为了改变这种与“无用”“宽泛”的创业指导模式,提出由专业的创业教育教师来完成创业教育指导,因此“三师型”教师概念的提出主要就是基于高职院校学生创业的这一根本需求,创业教育教师除了要向学生传播创业知识和培训学生创业技能外,还需要通过自身的创业实践和對创业的态度来影响学生的行为,在学生创业过程中遇到困难时,能够提供一定的创业资源、创业平台,并给予相应的指导。

二、“三师型”创业教育教师概念的内涵

(一)“三师型”创业教育教师要有过硬的专业理论知识

专业知识是教师培养学生的必要条件,是教师素质结构构成的核心,教师除了掌握营销学、管理学以及财会和法律等领域知识外,还需掌握创业方面的理论内容,如:(1)如何产生企业想法;(2)分析筛选企业想法;(3)创业者素质;(4)市场评估;(5)企业法律形态的选择;(6)预测启动资金需求;(7)制定利润计划;(8)判断企业能否生存等。教师需要及时地充电,补充和完善创业理论知识。

(二)“三师型”创业教育教师要有丰富的创业经验

创业教育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相当紧密的学科,要求授课教师不仅要具有充分的理论知识储备,同样要具备在创业上的实战经验。所谓“实践出真知”,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更有针对性,才能更好地启发以及吸引学生。创业能力越强的教师,在创业教育中能力就会越强,授课效果也会更好。然而那些毕业后就走上教师岗位的教师,让他们教学生创业,即便拥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也很难真正地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

(三)“三师型”创业教育教师要能为学生提供创业指导和

咨询

高职学生创业团队从校园走向市场,初出茅庐,缺少人脉、资金、经验、历练,在创办企业准备和实施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现实问题,比如创业初期学生不了解在校创业过程中可以获得哪些政策扶持、自己创业团队的组成是否合理、创业项目是否成熟、如何任何办理工商登记等、如何进行市场开拓、如何更好地管理企业、如何合理规避外部和内部风险等。在此,创业教师可凭借深厚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创业实践经验对学生予以指导,使他们少走弯路和错路,甚至有些创业教师可以为想创业的学生提供创业平台、创业资源和创业场所,使学生的创业想法得以顺利地实施。

三、“三师型”高职创业导师培养途径探索

(一)学校应革新创业教育理念,转变人才培养方案,以适应创业教育实施的需求

创业教育不同于以往的传统性学科教育,而是培养具有开拓精神、冒险精神,在工作上具有独立、创新的技术、社交、管理能力的人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这就要求我们改变原先“将创业与创业教育狭隘化,将创业狭隘化为创建新企业,将创业教育狭隘化为创办企业教育”的理念,将创业教育看作培养学生个性品质、心理意识、创业技能、专业知识等全方位、多领域素质的“系统整合性”教育活动。因此,应将培养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理念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中,对原有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调整,建立健全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面向全体学生广泛、系统地开展创业教育。充分了解学生在创业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设置创业相关课程,建立“分层”课程体系。同时,以创业相关活动作为推手,营造校园创业文化,鼓励学生投身创业实践或参与小微企业的策划与管理。

(二)落实顶层设计,构建教师成长的职业环境

首先,应加强组织建设,成立学校创业指导部门,负责协调全校的创业教育和创业培训,定期举办校内创业大赛、统一协调指导优秀创业学生参加各类省市级的创业比赛,跟踪回访已毕业的创业学生,请部分成功创业的学生回校传经送宝,分享创业经验。

其次,应树立“三师型”创业导师的培养理念,核定專任教师编制,重视专职创业教师的选拔,在评职称、晋升、工资待遇等方面予以倾斜,开通“三师型”教师培养通道,邀请优秀企业家和创业培训专家对教师进行培训,充分利用国外优质创业教育资源,选派优秀的教师参加国内外优质的师资培训项目,学习其培训思路和内容,掌握创业教育教学前沿。

再次,进一步完善教师创业的管理机制,形成有效联动,鼓励更多有创业想法和专业优势的教师创业,增加其管理实践经验,培养一批“创业型学者”或“学者型企业家”。

(三)建立合理的绩效考评体系,制定科学的激励机制

创业教育教师的工作性质有别于其他高职教师,所以在考核标准方面也应该区别对待。

首先,应充分考虑创业教师在工作中需要频繁接触社会,在工作时间可实施弹性与刚性并举的管理。除上课、开会、值班等时间为刚性时间,必须在岗;其他的时间用弹性管理,让教师自己灵活安排,使之有适度“自由”空间。

其次,创业教育教师创业实践成果、科研成果、可作为其绩效考核、职称评定的重要依据,有突出贡献的教师,可给予表彰和奖金的激励机制。对于指导学生成功创业的教师应大力宣传,树立典型,提升创业教育教师的职业归属感和认同感,同时也激励其他教师,增加岗位吸引力。

创业教育教师是高职开展创业教育顺利的关键,是整个创业生态链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是真正提高创业教育质量的根本保证。高职创业教育教师在成长过程中,除了自身的热爱以外,更多地需要学校给予高度的重视,持续完善相关的政策与机制,以此促进高职院校“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国家经济建设输送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庄丽娜,邹晓红,李娟.加强高校创新创业师资培养的建议与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1(30):141-142.

[2]丁越勉.高校创业教育教师角色及素养的再审视[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12):72-74.

[3]兰华,杨宏楼.高校大学生创业园建设现状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6(10):74-76.

[4]张建宏.高职创业教师ASK培养模式研究[J].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14):50-52.

[5]李时椿.大学生创业与高等院校创业教育[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4.

作者:崔荥珈

三加一创业教育论文 篇2:

“一带一路”倡议下职业教育发展的机遇、挑战与改革方向

[摘要]伴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社会对职业教育提出了巨大的需求。“一带一路”的深入开展将进一步加强中外职业教育的交流合作,为技术技能型人才提供更多的创新创业机会,也将推动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同时,“一带一路”建设也为职业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集中体现在职业教育国际化办学水平不高、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和数量不足、社会服务能力不强以及社会文化差异等。助推“一带一路”倡议,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应树立平等合作、开放包容的职业教育发展理念,不断提升职业教育的国际化水平,加快推进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推广与应用,适时成立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联盟,搭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职业教育交流平台。

[关键词]一带一路 职业教育 机遇 挑战 方向

[作者简介]徐玉蓉(1984- ),女,浙江绍兴人,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交通学院,讲师,硕士;祝良荣(1969- ),男,浙江嵊州人,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交通学院院长,教授,硕士。(浙江 绍兴 312000)

自2013年首次提出“一带一路”以来,“一带一路”建设已成为国际社会广泛认可、支持、参与的全球战略,这不仅引起中国各行各业的深刻变革,也将影响与社会变化紧密相连的职业教育。我国职业教育承担着为全社会输送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一带一路”倡议作为一项以中国为主导的全球范围内极其庞大的系统工程,不仅大大拓展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外延,也对其提出了全新的人才培养要求。它一方面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创造了历史性机遇,另一方面也让我国职业教育面临着诸多挑战。在这样的局面下,深入分析研究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路径,提升职业教育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的能力,是一个非常具有现实价值的课题。

一、“一带一路”倡议下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机遇

1.“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对职业教育提出了巨大需求。2015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明确提出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之间包含“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在内的五大部分合作内容,而这“五通”中的每一个领域都对职业教育有着巨大的需求。

政策沟通包括促进“一带一路”沿线经济体之间的政策沟通和协商,建立起流畅高效的外交对话机制,共同制定推进区域经济合作的规划,解决合作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这就对外语类专业人才有着大量的需求。民心相通包括扩大留学生规模、开展合作办学、深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才交流合作、加强旅游合作等。这些工作不论是官方层面的还是民间层面的,都需要大量外语类专业人才来进行沟通衔接。作为外语类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职业院校所培养的外语类技能型人才更加突出适应性和应用性,其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过程中大有可为。在设施联通方面,“一带一路”重点在于建立中巴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新亚欧大陆桥、中蒙俄經济走廊、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打通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交通大动脉,加上与之配套的能源、通信干线等各项工程建设,需要一支非常庞大的专业技术人才大军。与此同时,贸易畅通包括进一步拓宽“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贸易领域,拓展相互投资领域,开展农林牧渔业、农机及农产品生产加工等领域深度合作,这同样会出现诸多生产领域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缺口。这一切都对我国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提出了巨大的需求和全新的要求,职业教育将在未来“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重大的作用。

2.中国企业“走出去”需要大量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支撑。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到更广阔的国际市场谋求发展。中国企业要走出去,除了必要的政策、资金、基础设施支持外,关键要有一大批国际化的专业技能人才,如管理人才、商务人才、外语人才、产业技术工人等方面的技能人才。第一,由于“一带一路”沿线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在企业管理体制机制方面的巨大差异,中国企业在走出国门的过程中首先要面临管理模式的变革。要通过管理流程和管理方式的调整优化,让中外籍职员能够和谐相处、高效沟通,共同推动企业的成长,就需要大量高素质、国际化的管理人才。第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国情不同,政治、经济、文化制度不同,中国企业在经营国外市场时就需要适应当地的经济环境和市场环境,主动调整自身商务模式,这就需要大量具备国际商务知识的技能型人才。第三,“一带一路”沿线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民族文化,使用不同的语言,尤其是中亚、东南亚地区的很多国家的官方语言都属于小语种。中国企业要走出去,必然需要与这些国家的政府、企业、民间组织进行广泛的沟通,因此需要大量的国际化外语人才。第四,“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将进一步推动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产业技能工人。这些人才的培养需要我国职业教育的鼎力支持,也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3.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动力空前。“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后,党中央、国务院为了提高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与“一带一路”建设的人才需求匹配度,先后颁布了多个文件,加快了职业教育改革的步伐,为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办学提供了政策支持,让社会各界力量有了参与职业教育的动力。如2014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方针和原则进行了重大调整,明确职业教育要实现“政府推动、市场引导”,标志着职业教育从过去的“政府主导”正式向“市场引导”转变,强调了市场机制的作用。同年,国家提出了“深化校企融合,鼓励行业和企业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教育,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的要求,为企业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教育打开了政策大门。在职业教育政策红利频出的形势下,越来越多的公司企业、行业组织、社会性培训机构看到了职业教育与“一带一路”建设相结合的广阔前景,纷纷与职业院校展开各种各样的合作,激发了职业教育的市场活力。近两年民办职业院校的数量也大幅度增加,这充分说明了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影响下,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动力空前增强,为我国职业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创造了不可多得的时代机遇。

4.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创新创业机会增加。“一带一路”建设作为一项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世界性事业,不是区域的、局部的建设规划,而是惠及全球的百年大计,其所覆盖的地域之广、关联的行业产业之多,都是前所未有的。它蕴含的商业前景也是无限广阔的,尤其是“一带一路”建设中涉及的很多领域都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例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跨境物流合作、跨境电力与输电通道建设、跨境通信干线网络建设,以及国内外的新兴产业合作、旅游合作、科技合作等。这些都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参与进来,为人才提供了创新创业的广阔天地。自李克强总理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以来,全国职业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开展得如火如荼,但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职业教育领域的创新创业教育还处于探索阶段,与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的研究成果比较匮乏,积累的实践经验也十分有限。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逐渐落地,越来越多的行业、领域孕育出新的创业机会、呼唤着新的创新成果,从而让创新创业教育爆发出强烈的社会需求。职业院校作为我国开展青年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基地之一,依托“一带一路”建设创造的有利社会环境氛围,正好可以大力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

5.“一带一路”促进了中外职业教育的交流合作。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全面展开,中外职业教育交流不仅会在范围上日益广泛,在层次上也将不断深化。首先,通过广泛开展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职业教育交流以及合作,能够有效促进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建立起团结友善的民间关系,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其次,“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极其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方位的服务支持,如技术支持、知识支持、智力支持、人才支持等。职业教育本身具有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研发创新等多种社会功能,有为“一带一路”提供各种形式支持的能力。广泛开展中外职业教育交流与合作,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全球范围内职业教育机构所拥有的智力资源、人才資源、技术资源,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支持,也能够发挥各类职业教育机构的知识优势和专业优势,为“一带一路”建设建言献策。最后,“一带一路”需要大量具备专业知识、技术、技能的国际化人才,而这类人才的培养尤其需要中外职业教育机构开展交流合作。通过国际职业教育学术交流、经验分享、人才流动,一方面能促进国内职业院校师资专业成长,开阔其学术视野,提高职业教育的国际化水平;另一方面能为职业院校学生到其他国家留学深造创造便利条件,充实我国的国际化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队伍,优化我国的人才结构。

二、“一带一路”倡议下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挑战

1.社会文化差异的挑战。“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世界性的事业,涉及的地域广阔,目前已经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与进来。我国也与4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合作协议,在沿线20个国家建设了56个经贸合作区。由此可见,“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是在社会文化背景差异化非常明显的多元经济体中展开的,职业院校要为“一带一路”建设事业培养人才,就必须正视社会文化背景差异这一现实挑战。首先,社会文化差异会对国外就业的技术人才在工作和生活方面都产生综合影响,尤其会对其融入当地社会、与人沟通交流方面产生较大压力。如果职业院校不能在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帮助其弥补跨文化教育的短板,就很容易导致毕业生在跨国就业的过程中产生更大的精神压力以及心理不适,进而限制其能力的发挥。其次,社会文化背景的差异对国外就业的技术人才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职业院校毕业生要在几乎完全陌生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中正常生活、高效工作,就必须有极强的环境适应能力、沟通协作能力、自我调适能力。这些能力的形成都有赖于职业院校对学生职业通用能力的培养。当前我国职业教育领域跨文化教育的空白和职业通用能力培养的薄弱日益凸显,使得职业教育面临巨大挑战。

2.国际化办学水平不高的挑战。自20世纪70年代全球进入信息时代以来,国际化就已经成为每个国家和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发展所必须面临的课题。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职业教育也开始了初级阶段的国际化发展探索。21世纪初,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大大推动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化进程。“一带一路”倡议是一项涉及众多国家和地区的系统工程,需要有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因此,提高职业教育的国际化水平是“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必然选择。然而,就现阶段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而言,其国际化水平远远不能满足“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现实要求。如果不能尽快提高职业教育的国际化水平,将严重制约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有效供给。第一,从社会思想层面看,我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所形成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传统观念仍然影响着今天的民众,大部分学生及其家长也仅仅把进入职业技术学校看作考不上大学后退而求其次的选择。民众对职业教育的认识误区既不利于职业教育工作者建立职业自豪感,也不利于树立职业院校学生的自信心,使得职业教育的国际化在思想文化层面面临挑战。第二,从职业院校办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很多职业院校不具备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客观条件。一方面,很多职业院校办学的出发点是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专业技术人才,职业院校的教育体系、教学模式与当地的经济形态、产业结构高度契合,这固然有利于职业院校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但同时也导致地方职业教育的格局和视野狭窄,缺乏教育国际化的“基因”;另一方面,很多职业院校既缺乏与国外职业院校、企业、培训机构交流学习的资源和渠道,又缺乏能胜任国际化教学的师资力量,使得职业教育国际化难以落到实处。

3.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和数量不足的挑战。2016年11月,由摩根大通支持、清华大学和复旦大学合作完成的《中国劳动力市场技能缺口研究》报告在北京发布。该报告指出,当前中国拥有一定职业资格等级的技能劳动者占全国就业人员总量的19%左右,高技能人才仅占5%。到2020年,全球高新技术企业将面临约4000万的技术人才缺口,而位于中国的高新技术企业面临的高技术人才缺乏的问题尤为严重。到2020年,中国高技能型人才短缺将达到约2200万人。高技能型人才数量不足不仅直接制约着各类企业的正常发展,对我国制造业的技术创新产生不利影响,也将成为我国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的短板。报告还指出,在技能型人才严重短缺的同时,职业教育结构不合理、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专业不对口、毕业生能力和知识结构难以满足企业需求等问题日益凸显。这些问题使得职业院校培养的专业技术人才质量达不到社会的实际要求,出现了广大企业高端技术工作岗位招聘难、广大中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现象。“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背景下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有限、数量不足,本质上是我国经济发展速度与职业教育发展水平不匹配。因此,加快职业教育改革步伐,提升职业教育水平,是应对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和数量不足挑战的当务之急。

4.社会服务能力不强的挑战。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持续投入,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办学条件大为改善,教育体系日渐完善,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逐年提升,教学水平不断提高,但与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相比,我国职业教育的社会服务能力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第一,职业教育自我调整的灵活性欠佳。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生产服务领域的变革速度快、层次深,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层出不穷,企业跨界经营已成常态,行业交叉融合趋势明显。反观国内职业教育的现状,很多职业院校无论是在专业设置还是在教学内容上,仍旧延续着多年前的做法,专业类型少,结构不合理,培养规格单一的问题较为突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使得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生产实践的功能难以有效发挥。第二,职业教育发展缺乏系统性、前瞻性。部分职业院校管理者缺乏对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特点和规律的深刻认识,同时对职业教育未来的发展趋势缺乏研判,导致职业院校的发展缺乏长期规划,战略布局能力不足,职业教育的发展总是滞后于社会生产的发展。与此同时,很多职业院校在开展社会服务方面缺乏长效机制,仅局限于搞一两个项目,对如何形成职业教育的专业特色和服务社会的品牌缺乏深入研究。

三、“一带一路”倡议下职业教育的改革方向

1.树立平等合作、开放包容的职业教育发展理念。第一,职业教育工作者要树立平等合作的理念。“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世界性的事业。“一带一路”沿线的每一个国家和地区,不论大小、贫富、强弱,都是国际社会平等的一员。只有以相互尊重、互惠共赢的原则来进行合作,才能促进双方的长远发展。因此,平等合作是我国职业教育实现国际化发展的基础。有条件的职业院校一方面要加强与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政策沟通和交流对话,学习其成功经验,借鉴其先进成果;另一方面要探索与发展中国家进行职业教育合作、援助的机制途径,增强我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影响力。第二,职业教育工作者要树立开放包容的理念。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深和“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地实施,职业院校管理者要深刻认识到国际化是职业教育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抓住“一带一路”建设的历史性机遇,以开放包容的理念促进协同育人、汇聚国际资源,推动职业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在具体实践中,职业教育的开放包容就是要做好“走出去”与“请进来”两方面的工作,前者是指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要走出国门,结合“一带一路”沿线地域的教育特点和发展实际来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后者是指职业院校要加强国际合作办学力度,想方设法引进国际师资和教育资源,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技能型人才。

2.提升职业教育的国际化水平。推动职业教育的国际化是现阶段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第一,职业教育要实现国际化发展,首先要适应国际规则,认识到国外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与国内的差异,切实了解国际通行的教育准则,从而让我国的职业教育走出国门并更易为其他国家和地区接受。与此同时,职业院校要认识到:适应规则并不意味着丧失我国职业教育的主体地位,适应的根本在于发展而不是妥协。职业院校在适应国际规则的过程中,也应当努力发出“中国声音”,积极参与国际教育规则的制定,短期内要为职业教育的国际化发展争取有利条件,长期要引领甚至主导国际职业教育规则的设计,充分彰显我国职业教育的优势。第二,在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过程中,职业院校要合理定位,突出办学比较优势。职业教育的国际化不能搞“一刀切”,无视不同层次、不同类型职业教育的差异,更不能“一窝蜂”地盲目跟风国际化。大而化之的国际化,不仅无助于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水平,还会影响我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声誉。因此,广大职业院校要立足于自身的办学实际,清醒地认识到本校教学的优劣长短,针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来确定自身的国际化定位,尤其要突出自身的专业优势,扬长避短,打造品牌口碑和形象,形成在国际职业教育竞争中的比较优势。第三,适度扩大职业教育留学生的规模。当今国际社会之间的人才流动日趋频繁,“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更是为我国与周边国家的人才流动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职业院校应适时探索研究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职业院校学生的交流学习机制,既要适度扩大其他国家的职业院校学生来华留学的规模,也要适度扩大中国职业院校学生出国留学的规模,通过引导人才流动来推动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水平的提高。

3.加快推进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推广与应用。随着“一带一路”建设工作的全面展开,传统的职业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广大企业迅速增长的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亟须创新教育模式以提高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效率和质量,而现代学徒制恰能满足职业教育改革的要求。现代学徒制是一种高度融合了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职业教育模式,具有教育主体多元化、学生身份双重化的特征,是欧美制造业强国普遍采用的职业教育模式。在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式下,学校和企业共同承担职业教育责任,学校负责文化教育和专业知识教育,企业负责技术技能培训;学生在学校里是学生,在企業中是学徒。这样既教授了学生专业知识,又训练了学徒的实操技能,可谓一举两得。2014年,教育部先后颁布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将现代学徒制提高到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的高度,由此开启了我国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当前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式的实施还处于探索阶段,面对“一带一路”倡议下职业教育的诸多挑战,必须加快现代学徒制的研究和推广工作。一是要加快完善职业教育领域的法律法规,修订不利于现代学徒制实施的法律条款,从法律层面保障现代学徒制的落实。二是要建立健全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式的管理机制,确立以政府为主导、以院校和企业为主体、以行业组织为指导的协同育人体系。

4.成立“一带一路”建设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联盟。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大部分将进入各类企业,职业院校是专业技术人才成长的摇篮,企业是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主体,因此,职业院校和广大企业的合作既具有明显的先天优势,也具有很强的必要性。在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发展完善的过程中,校企合作一直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在过去,校企合作基本上都是在联系较为紧密的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自发展开的,呈现出一定的分散性、阶段性特征,合作层次较低,深度不足,整体性有待提高。“一带一路”建设一方面需要各行各业的企业参与;另一方面存在着巨大的职业教育需求,为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创造了广阔的空间和众多的机遇。职业院校和广大企业应抓住“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契机,挖掘合作的深度,拓展合作的广度,为“一带一路”建设贡献力量的同时,赢得自身更大的发展。为此,有必要成立“一带一路”建设校企合作联盟,在更大的范围内达成校企深化合作的共识,在更高的层次上统筹协调校企合作的各项工作和事务。校企合作联盟应当以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为宗旨,本着合作包容、互利共赢的原则引导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职业院校和企业加入到联盟中来,共同探索有利于各类主体发展的机制,创新校企深度融合的模式、流程,提高校企合作的层次和效率。“一带一路”建设校企合作联盟首先应当具备整合国内外职业教育资源的职能,打造中国职业教育品牌;其次要搭建校企合作交流平台,让各类主体的发展诉求得到充分表达和尊重,对接合作项目,协调合作事务;最后应积极开展“一带一路”建设所需人才的调查研究,为国家有关部门提供咨询建议。

5.搭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职业教育交流平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职业教育一直是在顺应时代潮流的进程中发展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也一直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国际职业教育交流不仅促进了世界范围内职业教育水平的提高,也为我国职业教育吸取其他国家的先进成果和成功经验创造了条件。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背景下,搭建国际化的职业教育交流平台具有更重大的价值和意义。第一,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职业教育政策沟通,在加强职业教育国际交流方面达成广泛共识,为国内广大职业院校与其他国家的教育主体开展合作交流,共同创建职业教育交流平台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政策环境。第二,国内职业院校要对搭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职业教育交流平台的目标、定位、功能进行深入研究,尤其是对国外职业教育的理念、知识、经验、制度、品牌等进行细致梳理,建立起优质教育资源库,确保国际职业教育资源“引进来”和我国职业教育“走出去”。第三,职业教育国际交流涉及不同的专业机构,如职业教育机构、职业教育管理机构、职业教育研究组织和相关社会行业组织等,国内的职业院校应当积极拓展与国际职业教育相关组织和机构交流以及合作的渠道,充分调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职业教育机构交流的积极性,发挥不同类型教育组织的功能,搭建起职业教育国际交流的平台网络。

总之,“一带一路”倡议对于提高我国的现代化水平和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战略实施过程中,无论是各项建设工作的落地还是中国企业“走出去”,都对职业教育发展有着巨大需求。此外,在“一带一路”建设的带动下,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动力高涨,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创新创业的机会大量增加,中外职业教育交流与合作日益便利,为职业教育现在以及未来的发展创造了历史性机遇。但与此同时,也要看到我国职业教育在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面临的社会文化背景差异明显、职业教育国际化程度偏低、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不高且数量不足、社会服务能力不强等诸多挑战。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下,只有创新职业教育理念、大力推动职业教育国际化、加快推进现代学徒制、成立“一带一路”建设校企合作联盟、搭建中外职业教育交流平台,才能实现职业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纪洪江,徐绍华,王颖.“一带一路”战略下的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研究述评[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9).

[2]朱媛.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源流、意义及方向[J].教育与职业,2017(1).

[3]张德军.“一带一路”背景下人才需求与高等教育支撑路径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6(21).

[4]刘翠英.基于“一带一路”战略的高职院校发展策略研究[J].江苏教育研究,2016(36).

[5]崔岩.“一带一路”战略视野下推进我国高职教育特色化、國际化发展的若干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33).

[6]何向彤.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2016(1).

[7]汤爱丽.“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高职院校国际化问题与对策分析[J].高教论坛,2016(9).

[8]张媛远,陈晓曦.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职业教育合作形式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6(9).

[9]谢宏武.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道路选择[J].临沂大学学报,2014(5).

作者:徐玉蓉 祝良荣

三加一创业教育论文 篇3:

关于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几点思考

摘   要: 本研究以“三螺旋”理论为依据,建立校、政、企三方协同育人机制,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立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保障创新创业激励机制,创建“三层次三平台”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提高创新创业能力。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高校   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理论实践

一、引言

国务院办公厅2015年《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2015〕36号)强调高校必须重视创新创业教育。2015年10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办学思路提供了明确规划,指引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

二、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

我国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是跟随相关文件的颁布而兴起的,从1997年开始大约分成了四个阶段。

1997年—2002年是高校的自发探索阶段。2002年4月—2010年4月,教育行政部门加强了引导,在中国9所大学推行创新创业教育,形成了各大学的多元探索,主要是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三种创新创业教育模式。2010年4月—2015年4月,教育行政部门全民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教育部颁发了第一个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全局性文件《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成立了“教育部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指导推进全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2015年5月至今,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在国家统一领导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社会氛围下,各高校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

从以上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可以看出,创新创业教育是近些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教育,我国高校起步较晚,面临创新创业教育做出特色的机会。新兴应用型本科教育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类型,培养面向生产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更需要掌握先进的理论指导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理论研究分析

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我校作为新兴应用型本科院校,紧跟时代步伐,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核心,积极探索如何建立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发现存在以下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

利益相关者理论本是经济管理学理论,被理解为一种管理“现代企业”的方法。1963年弗里曼《战略管理一利益相关者方法》一书提出,组织是一个关系集聚体,组织里可以影响组织目标实现过程的所有个人和群体都是“利益相关者”。此理论从企业管理领域扩散到教育领域,美国的罗索夫斯基主张,大学的相关利益主体不仅仅是教授、董事,还包含个体学生、毕业校友、当地政府、社会公众、当地社区等更广泛的利益个人或群体。我国学者张维迎主张,大学尽管是一个非营利性组织,但也是一个典型的利益相关者组织,其利益相关者包括在职教师、行政管理人员、个体学生、校友及社会任何相关组织机构。该理论能帮助各高校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利益相关者并梳理各自的地位。

(二)协同创新理论。

协同论本是系统学学科的理论,最早由德国物理学家哈肯于1971年提出,1976年他发表了《协同学导论》。此理论将物理领域的激光非平衡相变现象应用于管理学领域,将各个事物看成一个完整整体系统,这个整体系统存在有序和无序,系统内部可以通过自身作用或者与其他系统相互作用将存在的无序转换为有序。协同创新理论进入教育领域,指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整体系统,要做好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建设高校内部创业教育体系,还需要国家不断推出相关激励政策,需要社会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机会,实现高校与政府、社会之间的有序合作,培养出兼具创业能力及创新思维的人才。

(三)三螺旋理论。

三螺旋理论本是生物学学科的理论,在生物学中三螺旋表示转移DNA的结构,是三股ssDNA旋转螺旋形成的一种特殊脱氧核糖核苷酸结构。1995年雷蒂斯托夫和埃茨科威兹将三螺旋理论引入社会学领域,2005年埃茨科威兹出版《三螺旋——大学·产业·政府三元一体的创新战略》,提出了三螺旋理论在教育领域的运用:高校、产业、政府三方主体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紧密合作、相互影响,同时每一主体都保持独立的身份和地位,其中产业是作为生产的场所,政府提供较为稳定的保障,大学提供最新知识、最新技术,在相互作用中形成螺旋式上升的动力,推动各社会主体的发展和创新。该理论主张在现代社会中,“科研”与“服务”作为重要職能使高校的影响力日益增强,高校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的角色愈加重要,在三螺旋理论中居于重要位置。

(四)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人是创新的主体,人的全面发展是创新的根源。要以人为本发展教育,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坚持以学生为主导,发掘学生个性里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专业素质和创业能力,为现代社会提供适应发展需求的创新人才。

四、三螺旋理论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上的应用

创新创业教育是随着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相应的,政府、高校、企业三个主体职能和关系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创新创业教育呈现出不断由“政府干预”模式向“三螺旋”模式转变的趋势。“三螺旋”模式中,政府、高校、企业各自的地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根据各自对创新创业教育所起的作用,发挥优势和长处,甚至为了整体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放弃自身的部分利益,形成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合力。

山东华宇工学院作为新兴应用型本科教育,将三螺旋理论引入创新创业教育,不但注重传授创新创业具体知识,而且注重实践平台和孵化平台的建设,与企业紧密结合、与政府紧密合作,构建“三层次三平台”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和“校、政、企三方协同”保障体系,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一)明确创新创业教育高校主体的职能,构建“三层次”创新创业教育理论教学体系。

三螺旋理论中,政府、企业、高校之间构成一种相互扶持的依赖关系,三大主体相互作用、彼此影响,形成交叉合力。在交叉区域内,政府、企业、高校三方主体共同发力,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

1.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创新创业通识教育。

发挥学校这一螺旋主体的作用,由专职创业教师启发创新意识。面向全体学生开设有关创新方法、创业基础、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创业指导等必修课和选修课,纳入学分管理。以创意、创新、创业为主线构建“三创融合”的创新创业类选修课程群。

2.面向有创新创业意愿学生的提升教育。

主要发挥企业这一螺旋主体的作用,由校外导师针对有创新创业意愿的学生进行针对性指导。在创新创业通识课程学习基础上,开设创业精英班,制订专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计划。为有创业意愿的学生个人或团队提供创业核心战略管理知识培训、项目辅导,学生输出创意点子、输出创新创意实体作品、项目评价方案展示、项目商业模式展示、完整的商业计划书撰写和展示、以项目为载体,通过虚拟企业经营活动汇报等形式,选拔优秀团队参加创新创业类大赛,同时为后续项目孵化奠定基础。

3.面向有创业项目学生的重点帮扶。

主要发挥政府这一螺旋主体的作用,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与校外专业孵化机构共同组建专业指导团队,充分发挥专业孵化机构的政策咨询、运营管理、融资担保等和学校的专业技术、专业人才等优势,为项目团队解决技术、资金、管理等一系列问题,帮助项目团队成长壮大。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贯彻国办发〔2015〕36号文件全面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鲁政办发〔2016〕13号)、《关于支持双创示范基地建设推进全省双创深入发展的实施意见》(鲁政办发〔2017〕81号)等政策文件,为全面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供了政策支持。

(二)鼓动创新创业教育企业主体的参与,构建“三平台”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体系。

在三螺旋理论视角下,企业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扮演着最新创业意识提供者、创业平台参与者、创业资金资助者等角色。企业也是创新创业教育成果的最先享用者,首先能够快速找到适合企业的相关人才,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中,与政府、高校居于同等重要的地位。通过“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培养—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创业项目孵化”全流程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为学生搭建实践平台,启发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有效促进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与专业实践教学的有效对接,鼓励、找寻企业积极参与到高校创新创业课程改革、创新创业实践项目开展、创新成果转化过程中。

1.搭建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培养平台。

企业是“三螺旋”理论的重要主体,应充分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与实践条件,为高校输送具有扎实丰富实战创业经验的导师,弥补高校专职创业教师的不足。企业能够充分利用学校的创意激发空间、各专业基础实验室的基础设备,开展相关创新创业实践训练,不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共同为地方经济做出应有的贡献。

2.搭建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平台。

高校应充分发挥三螺旋理论的理论指引作用,加大对创新创业教育育人功能的重视,不过分在意比赛结果。依托高校的专业综合实验实训室、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和学校科研创新平台等场室,通过开展多层次、多方式、全方位的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利用各级各类创新创业竞赛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和服务企业能力,为区域经济发展发挥力量。

3.搭建创业项目孵化平台。

三螺旋理论能够梳理政府、高校、企业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获益的复杂利益关系。政府通过制定政策法规等公共管理手段发挥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中的统筹协调作用,高校承担着知识创新、人才培养、服务社会的职能,运用先进理论指导创业孵化平台,企业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能够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将创业项目孵化平台落到实处。三者发挥系统的优势,相互合作,互通资源,形成交叉影响的螺旋体,推动社会进步。

(三)厘清各主体间的关系,构建“校、政、企三方协同”的创新创业教育保障体系。

1.建立协同育人机制。

三螺旋理论对高校双创教育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各方主体要完善协同育人机制,包括以学校为核心、政府与企业的积极协同,校企合作协同及校内不同学科之间的协同等。要建立互通有无的合作生态,共同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以三螺旋理论为指导,构建政府、高校、企业创新创业教育共同体。

2.建立健全激励机制。

企业主动、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教育,学校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激励机制,政府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丰富的项目支撑,提高师生的创新创业兴趣与热情,营造全校创新、人人创新的氛围,在实践活动、专业竞赛中积极创新,推动创新创业成果转化服务区域经济。

3.建立多元化的资金筹措机制。

三螺旋理论中,政府、高校、企业三个主体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中有各自的功能,三者无论主动还是被动参与创新创业教育,都各尽所能找寻各类资金获取渠道、寻求政府和社会机构的赞助,通过资金支持助推大学生创业项目落地,增加创业孵化基金、奖学金助学金类别等级,推动高校带动下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

总之,通过该研究,以“三螺旋”理论为指导最终形成科學合理的“三层次三平台”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最终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五、结语

三螺旋理论适合运用在创新创业领域,学生的创新意识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一定要和企业相结合,“政、校、企三方协同”的保障机制非常必要。要充分利用政府的导向、激励政策,高校要做好各种创新创业大赛的组织和引导,企业要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教育这一系统工程。

参考文献:

[1]曹文波.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平台构建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3(05):73-75.

[2]李东泽.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路径探索[J].江南论坛,2019(12):57-58.

[3]袁晓建,吴培煌,陈曦.新时代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32(22):1-2.

[4]王佳佳.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及对策探析——以宁德师范学院为例[J].长沙大学学报,2018,32(05):142-144+160.

基金项目:山东华宇工学院2019年教育教学改革重点研究项目《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2019ZD02);山东华宇工学院2019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构建研究》(2019RW06)。

作者:邵宝文 李锋

上一篇:模块化教材研究论文下一篇:平地铲系统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