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自然主义论文

2022-04-18

本文简要阐述日本自然主义文学的产生过程,并以代表作家及其作品为例分析日本自然主义文学由盛到衰的发展历程,从而凝练出日本自然主义文学主张“无理想、无解决”的“平面描写论”、以“真”为标准、强调人的“自然”本性与本能的特点,探究日本自然主义文学对日本近代文学的影响。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生物学自然主义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生物学自然主义论文 篇1:

20世纪初自然主义思潮在中国的传播

摘 要:19世纪下半叶法国自然主义思潮逐渐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文学潮流,并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波及到许多国家。中国这一时期正是接受西方思潮最为活跃的阶段。20世纪初自然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以日本为中介,同时又具有广泛的来源。自然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具有鲜明的现实功利性和批判性,在中国的传播如昙花一现而又影响深远。

关键词:自然主义 传播 现实功利性

19世纪下半叶以左拉为代表的法国自然主义文学思潮,在现代科学尤其是实验医学、实证哲学的影响下,逐渐发展壮大。这一思潮很快波及到德、英、意、西等国,不久也深深地影响到美国和日本。自然主义逐渐成为19世纪下半叶及20世纪初最重要的文学流派,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文学思潮。20世纪初自然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长期影响。本文将梳理自然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概况进而认识自然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独特性。

一、自然主义概论

自然主义一词不是中国传统诗学中的名词,而是属于西方文化的“舶来品”。自然主义的英文是“naturalism”。自然主义起初只是指代一种态度,后来才用于描述一种艺术倾向。勃兰兑斯的《英国自然主义》一书中,讨论的主人公则是华兹华斯、雪莱、拜伦和司各特这样崇尚自然的浪漫派诗人。真正文学意义上的自然主义始于19世纪60年代的法国。法国的自然主义者将自己看作是现实主义第二代。他们将巴尔扎克、福楼拜乃至司汤达都奉为自己流派的先驱者。

据高建为先生的研究,席勒在文学方面最早使用“自然主义”这个词,他在《墨西纳的新娘》(1803)的序言中认为“自然主义”是应该争取的东西。[1]泰纳也曾在一篇评价巴尔扎克的文章中用过这个词汇。而左拉在《德莱赛·拉甘》第二版前言中对“自然主义”一词的使用,才真正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并赋予了“自然主义”这个词以科学与文学相结合的真正含义。在这本书中,左拉认为:“自然主义就是回到自然,就是从物体和现象出发,通过实验和分析,寻求物体和现象的本源”,同时他认为自然主义的作品,“不用抽象的人物,不再有谎言式的发明,不再有绝对的事物,而只有真实的人物,每个人物的真正故事,日常生活中的相对事物”。

自然主义产生于19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法国,到80年代末形成了以左拉为首的自然主义“梅塘集团”。自然主义在小说、戏剧、诗歌文艺理论等领域都取得了丰硕的成就。自然主义一方面排斥浪漫主义的想象、夸张、抒情等主观因素,另一方面轻视现实主义对现实生活的典型概括,追求绝对的客观性,推崇单纯描写自然,着重对现实生活的表面现象作记录式的写照,并企图以自然规律特别是生物学规律解释人和人类社会。在文学艺术上,主张“按照事物本来的样子去摹仿”为出发点的自然主义创作倾向。

二、20世纪初自然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概况

20世纪初期特别是五四前后是中国历史上接受外来思潮最为繁盛的时期之一,面对内外交困的中国人放眼世界,希望通过学习西方的先进的思想、文化,实现民族的救亡与复兴。文学革命的发起者们通过作品翻译来介绍外国文艺思潮,向闭塞的中国文坛吹进了新鲜的现代气息。大规模的文学翻译实际上构成了文学革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五四”后短短的几年内,可以说西方文艺复兴以来的各种文学思潮及相关的哲学思潮都先后涌入中国。[2]而自然主义正是其中被重点介绍的文学思潮之一。

从资料上看,中国最早介绍自然主义文学思潮的文章是陈独秀1915年发表在《青年杂志》(即《新青年》)第1卷3号上的《现代欧洲文艺史谭》,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较详尽地介绍近代欧洲文艺思潮发展全过程的文章。其中,作者用了较多的篇幅介绍了自然主义文学思潮。陈独秀认为欧洲文艺思想经历了由古典主义—理想主义—写实主义—自然主义的变迁。他说:“自然主义,倡于19世纪法兰西之文坛,而左喇(今译左拉)为之魁。左氏之毕生事业,唯执笔耸立文坛,笃祟所信,以与理想派文学家勇战苦斗,称为自然主义之拿破仑。”陈独秀认为自然主义是对写实主义的发展,他还断言“自然派文学艺术之旗帜,且被于世界”。

胡愈之1920年1月发表在《东方杂志》17卷1号上的《近代文学上的写实主义》一文,是中国最早专门而又系统地详细介绍自然主义文学思潮的文章。文章把近二百年欧洲文艺思潮的变迁分作四个时期: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写实主义或自然主义、新浪漫主义。还说“写实主义与自然主义,在文艺上虽各有分别,但甚细微,……概称作写实主义”。首先,文章在与浪漫主义的对比中,认为写实主义文学的第一个特色,是科学的态度和客观的态度。写实主义文学的第二个特色,是平凡的丑恶的描写。“在写实派的小说里面,却只有几个‘匹夫匹妇’,谁也找不出一个英雄美人来;因为写实派作家,全不承认世上有什么英雄和美人,只不过几个平凡的‘人’罢了。”胡愈之对自然主义的把握相对比较全面与准确。

接下来介绍自然主义文学思潮的文章是谢六逸的《自然派小说》。[3]谢六逸在该文中介绍了自然派的特点,认为“自然派小说,在摒斥神秘,奇异,空谈幻想,注重现实,适合常规。不凭技巧,不因袭成因。用科学的方法,描写出现实的真像”。他还介绍了法国自然派的代表人物左拉、巴尔扎克、卢梭、龚古尔兄弟,认为巴尔沙克(巴尔扎克)亦为自然派之先驱。谢六逸还介绍了自然派的来源、意义和特色,认为当时的中国最需要的就是自然派小说。他的希望是“努力的介绍,渐渐的去创作。”《小说月报》11卷11号(1920年11月)发表谢六逸的《自然派小说》之后,接着在13卷1号、2号、3号、5号、6号、7号、11号(1922年l—11月)上连续刊登谢六逸的长文《西洋小说发达史》,用大量的篇幅更加详细地介绍自然主义文学。

茅盾对自然主义文学在中国的介绍和提倡起了重要的作用。茅盾在《小说月报》12卷1号的“改革宣言”中,明确提出:“就国内文学界情形言之,则写实主义之真精神与写实主义之真杰作未尝有其一二,故同人以为写实主义在今尚有切实介绍之必要。”茅盾在这里所说的写实主义,主要还是指自然主义文学及理论。《小说月报》从这一期开始,相继发表这方面内容的文章和作品有以下几类:一是西欧作家专论,如《脑威(娜威)写实主义前驱般生》[4]、《波兰近代文学泰斗显克微支》[5]、《西班牙写实文学的代表者伊本呐兹》[6]。二是自然主义理论的翻译介绍,如岛村抱月的《文艺上的自然主义》,宫岛新三的《日本文坛之现状》[7]。三是中国留学生介绍的自然主义文学理论及代表作家作品,如谢六逸的《自然派小说》,汪馥泉的《法国的自然主义文艺》[8]。四是自然主义文学作品的翻译,如国木田独步的《女难》、《汤原通信》[9],左拉的《磨坊之役》[10]等。

《小说月报》分别于第13卷第2号、4号、5号、6号的“通信”栏中开辟诸如 “自然主义的论战”,“自然主义的怀疑与解答”等专题,集中刊发讨论文章,茅盾在第13卷7号《小说月报》上发表《自然主义与中国现代小说》的文章,对这次讨论作了系统的总结。在这期间,《文学旬刊》也刊登了讨论自然主义的文章,如李之常的《自然主义的今日文学论》。茅盾(署郎损)《“左拉主义”的危险性》[11]认为,我们所说的自然主义即写实主义,同左拉的那种“专在人间看出兽性”的自然主义“毫不相干”!“自然主义的真精神是科学的描写法。见什么写什么,不想在丑恶的东西上面加套子,这是他们共通的精神。我觉得这一点不但毫无可厌,并且有恒久的价值”。

总之,自然主义在20世纪初特别是20年代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译介与传播,以小说月报等期刊为主要阵地,大批新文学理论家以广阔的视野和鲜明的批判精神进行了卓有成效的介绍。使自然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出现了短暂的繁盛景象。由于中国当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现实需要自然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具有独特性。

三、20世纪初自然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特点

首先,自然主义在中国传播的途径与来源具有独特性。一方面日本是自然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的重要中介与来源。自然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是以日本为中介,很多介绍自然主义的理论家都有在日本学习生活的经历,亲身体验了自然主义在日本的盛行与发展。而日本自然主义理论家的大量理论著作、论文的译介更是促进了自然主义的传播。另一方面,自然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来源具有广泛性与复杂性。中国在接受自然主义时具有广阔的视野,不仅看到日本自然主义的发展盛况,还直接介绍自然主义的发源地法国的情况,站在欧洲文学发展历史的整体框架里把握自然主义的特点。如:研究德国自然主义作家霍普特曼的专题论文《霍普德曼的自然主义作品》,纪念意大利自然派作家浮尔加的文章(沈雁冰著)《纪念意大利的自然派作家浮尔加》。

其次,自然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具有鲜明的现实功利性和历史使命感。自然主义是在20世纪初中国独特的时代背景与文学创作现实情况下进行介绍的,具有强烈的现实需求性。胡愈之认为,随着科学思想的萌芽,中国“将来的文艺思想,也必得经过写实主义的时期,才可望正规的发展”[12]。沈雁冰认为新派小说创作中的问题和旧派小说一样病根在于不作实地观察,不重视客观描写。而“自然主义者最大的目标是真,能把观察的照实描写出来。”[13]这些理论家认为新文学的出路只有从西方输入自然主义文学,“以自然主义的技术医中国现代创作的毛病”[14]。

再次,中国学者在介绍的过程中具有自己的立场与判断,比较全面的认识到自然主义的优缺点。周作人认为“专在人间看出兽性来的自然派,中国人看了,容易受病。”[15]茅盾亦指出自然主义:“专一揭破社会丑相,而不开个希望之门给青年,在理论上诚然难免有意外之恶果——青年的悲观。”[16]另外,中国学者对自然主义的认识仍然有很多误区与矛盾。自然主义与现实主义、写实主义混淆,把一些现实主义的典型作家当作自然主义作家进行介绍。自然主义在欧洲和日本就一直存在争议,很多作家和评论家没有正确区分自然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异同,传到中国以后,更是存在很大的分歧。

最后,自然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昙花一现与长期影响。自然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主要集中在20世纪初期特别是20年代的几年时间内,以《小说月报》为主要阵地,大批留学生和评论家基于当时中国文坛的现实状况及需要进行了集中的译介、传播,大量的介绍作品及讨论使自然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昙花一现。然而好景不长,由于自然主义本身存在的问题及中国文学发展的情况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自然主义逐渐受到批判与攻击,茅盾等大力倡导自然主义的作家也都纷纷转向,改变对自然主义的看法与认知。但自然主义对中国文学产生了长期的影响,很多作家的创作中或多或少的体现出自然主义的特征和风格,这也为自然主义在20世纪80年代在中国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纵观20世纪初自然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轨迹与特点,温儒敏认为:“他们是有意借助自然主义的具体方法,以强调作者的科学精神,提高现实主义的创作水平。1922年发生的有关自然主义的这场讨论,其实要解决的还是现实主义的问题。”[17]自然主义在中国独特的时代特点与历史背景下,其传播的主要动力就是促进现实主义的完善与发展,提高现实主义的写作水平,但由于各种现实的原因注定了其在中国传播的昙花一现,最终汇入20世纪现实主义的主潮之中。

注释:

[1]高建为:《自然主义诗学及其在世界各国的传播和影响》,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2]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著:《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3][4][5][6][7][8][9][10]《小说月报》,1922年第13卷l、2、3、5、6、7、l1号;《小说月报》,1921年第12卷1号;《小说月报》,1921年第12卷1号;《小说月报》,1921年第12卷3号;《小说月报》,1921年第12卷4号;《小说月报》,1921年第13卷号外;《小说月报》,1921年第13卷2号;《小说月报》,1921年第13卷6号。

[11]《文学旬刊》,1922年,第50期。

[12]《东方杂志》,1920年11卷11号。

[13]沈雁冰:《自然主义与中国现代小说》,《小说月报》,1922年第13卷第7号。

[14]沈雁冰:《致周志伊信》,《小说月报》,1922年第13卷6号。

[15]周作人致沈雁冰的信,《小说月报》,1922年13卷6号。

[16]茅盾致周赞襄的信,《小说月报》,1922年13卷5号。

[17]温儒敏:《新文学现实主义的流变》,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刘军,贺宏扬 开封 河南大学文学院 475001)

作者:刘 军 贺宏扬

生物学自然主义论文 篇2:

浅谈日本自然主义文学

本文简要阐述日本自然主义文学的产生过程,并以代表作家及其作品为例分析日本自然主义文学由盛到衰的发展历程,从而凝练出日本自然主义文学主张“无理想、无解决”的“平面描写论”、以“真”为标准、强调人的“自然”本性与本能的特点,探究日本自然主义文学对日本近代文学的影响。

一、日本自然主义的产生

自然主义文学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法国文学家左拉在《实验小说论》中提出:人的心理、行动决定于个人体质和社会条件,因而为了准确把握人性的真实,作家需要研究人类的遗传与所处环境。左拉首次提出了根据自然科学方法观察剖析人性的科学主义方法。

1868年,明治维新以后,日本为了进行现代化改革,积极接受西方的科学与文学,在医学、生理学、生物学、地理学等自然科学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社会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与此同时也加深了各方面的矛盾。

知识分子对于民主与自由的憧憬破灭了,虽然摒弃了旧有的思想与信仰,却未能树立起新的理想与信仰。他们失去了衡量善恶美丑的道德标准,陷入了虚无与绝望。坪内逍遥在《小说神髓》中提出文学应当排除道德和功利主义,忠诚于自然及人的本能欲望,立足于客观现实进行描写。这奠定了日本自然主义产生的基础。

高山樗牛在《论美的生活》中提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满足人的动物本能。这与左拉主张的在生理学、生物学等方面把握人性的观点具有一定相似之处。尤其是日俄战争以后,俄国文学传入日本,其虚无主义的特点使日本文学家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法国的自然主义文学与俄国的写实主义文学促进了日本自然主义的诞生。

二、日本自然主义的发展

明治时期,日本自然主义运动应运而生,它既是写实主义的深化,也是西方自然主义日本化的结果。正冈子规的写生文运动、德富芦花的《自然与人生》均是对写实主义的探索与尝试。小杉天外也主张借鉴左拉的理论创造新的写实小说,于20世纪初模仿左拉的《娜娜》发表了《初姿》,主张普遍平等的真实,强调脱离道德标准进行客观描写的重要性。1902年,永井荷风发表了描写人性的《地狱之花》,成为日本自然主义的先驱代表作品。

文艺评论方面亦追求科学的态度,主张自然主义。长谷川天溪以《太阳》为阵地、田山花袋以《文章世界》为阵地,与片上天弦、相马御风等文艺评论家对自然主义理论的基础、描写论、作品批评等方面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这对日本自然主义的正式确立产生了极大影响。1904年,田山花袋发表《露骨的描写》,具体且直接地提出了自然主义,提倡为了适应新的思想必须采用新的小说文体,至此,日本自然主义的方法论得以完善。这一时期的自然主义被称为日本前期自然主义。

1906—1912年是日本自然主义的兴盛期。日本自然主义逐渐成熟,形成了具有特色的自然主义文学。1906年,岛崎藤村发表长篇小说《破戒》,这是日本自然主义的第一部成熟的代表作,开启了日本自然主义的先河,被夏目漱石称为明治时代真正的小说。《破戒》取材于实际调查的真实事件,通过对主人公濑川丑松从守戒到破戒的发展过程的描写,反映了消除等级差别、主张人权解放和自由平等的近代观念与日本社会残留的封建等级意识之间的纠葛,同时也说明了觉醒并不意味着现状的改变。此后,岛崎藤村在《春》《家》中以自身为素材,采用直率地揭露隐私的方式描写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田山花袋对日本自然主义文学的发展与壮大产生了极大的影响。1907年,田山花袋发表的中篇小说《棉被》以露骨的情欲描写了当下日本青年男女的形象,以一种自我表白的方式对人的本能欲望进行了揭露,被称为日本独特文学样式——私小说的起源,完成了从前期的单纯模仿到后期具有日本特色的自然主义的转变。之后,田山花袋又发表了《生》《妻》《缘》《乡村教师》等长篇小说,均是日本自然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品。

岛村抱月创办了《早稻田文学》,他在写文艺评论的同时,也进行自我创作,推动了日本自然主义文学运动的发展。他的《文艺上的自然主义》将日本自然主义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以小杉天外为中心的前期自然主义,一部分是以岛崎藤村和田山花袋为代表的后期自然主义。此外,他还阐释了写实主义与自然主义的异同及自然主义的本质。岛村抱月创作的《足迹》《霉》,岩野泡鸣的《耽溺》《放浪》以及正宗白鸟的《到何处去》《泥娃娃》均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

自然主义文学只是揭露了现实的悲哀,并未提出任何解决办法,这种“无解决”文学运动在1910年前后登峰造极,此后虽然有田山花袋的《恒世万年历》《一个士兵的被枪杀》、岛崎藤村的《新生》、岩野泡鸣的“小说五部曲”、正宗白鸟的《牛棚的气味》等优秀作品,但是随着夏目漱石、寺田寅彦、芥川龙之介等反自然主义派作家的崛起,自然主义文学日趋衰落。

三、日本自然主义的主张与特色

日本近代文學史上,自然主义的理论体系最完善也最复杂,其主张大致分为以下三点。

第一,强调“无理想”“无解决”的“平面描写论”。日本自然主义追求人生的真实,认为文艺与理想无关,要排除一切目的和理想,所见即所写地进行客观平面描写。

第二,追求写“真”写“实”。自然主义文学家、评论家强调用“无解决”的态度将人的痛苦、悲哀等直接表达出来,摒弃一切道德和功利主义,不做任何价值判断,这是“真实”的标准。

第三,强调人的“自然”本性与本能,尤其强调被隐藏的肉体的欲望。日本自然主义基于实证主义,因而主张从生物学和遗传学的角度描写人的“自然”本性与本能,无视“社会性”,描写人本身的欲望就是探索人类自我本身。

四、日本自然主义文学的影响

由于过度强调人的自然性、动物性,日本自然主义文学忽略了人的价值判断的社会性,其在自我告白、自我忏悔、表达内心深层自我的过程体现了一定的道德标准。因此,日本自然主义可以说是写实主义的倒退,经历了短暂的兴盛就走向衰落,这也体现了日本近代文学总是迅速兴盛又迅速衰落的特点。

日本自然主义文学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性,主张人的个性,突出了强烈的自我意识和自由意识,是日本近代文学史上最大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流派,标志着日本近代文学真正的确立。由此产生的日本所特有的文学形式——心境小说、私小说流传至今,对日本文学产生

了深远影响。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基金项目:2020年度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课程思政培育项目“第二外语日语(1、2)课程思政”。

作者简介:柴子倩(1993-),女,山西临汾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日语语言文学。

作者:柴子倩

生物学自然主义论文 篇3:

从“情节”走向“细节”

摘要:“情节”这一叙事元素从西方文学的源头到现实主义一直为传统作家们所倚重,到了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文学则出现了完全摒弃情节、大量拼凑细节描写的现象。自然主义文学强调冷静客观地描绘细节,要求通过繁细具体的细节描写来追求一种自然科学式的齐备。自然主义的这一特性决定了它在西方文学从重视情节走向重视细节的过程中,必然会发挥不可忽视的作用。

关键词:自然主义;情节;细节;作用

自然主义产生于19世纪后半叶的法国,接着又影响到德国、英国、日本、美国、意大利、拉丁美洲和中国,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文学流派之一。对于自然主义的功过是非,学术界见仁见智,仅就自然主义追求繁细具体的细节描写这一点而言,有的学者认为这给作品带来了最大的真实与细致;有的学者则认为这种醉心于对偶然现象的琐碎描绘造成了作品的呆板与滞重。的确,从艺术性的角度来看,过多的细节描写使有些作品缺少生气,但从叙事结构的角度来看,自然主义的这种特征确实完成了西方文学从重视情节到重视细节的最后转变。

一、高度重视“情节”——自然主义之前

“情节”这个论题一直深受西方文论家们的广泛关注,它是戏剧和叙事类文学的一个基本构成要素。西方文学自古以来就高度重视情节,这种传统可以一直追溯到西方文学的源头——希腊文学。希腊文学的主要成就是神话、荷马史诗和悲剧:神话和史诗讲的就是神的故事和英雄的传说,对于故事和传说而言,情节的作用当然是无可取代的;希腊悲剧有固定的程式,一般分为开场、进场、三至五个戏剧场面、退场4个部分,这无不显示出希腊悲剧对情节完整性的重视。早在亚里斯多德时期,西方就有了关于“情节”的理论论述,亚里斯多德在《诗学》中指出悲剧有6个要素:整个悲剧艺术包含形象、性格、情节、言词、歌曲与思想。[1]“最重要的是情节,即事件的安排”[2],“悲剧中没有行动,则不成为悲剧。但没有‘性格’,仍然不失为悲剧。”[3]“悲剧艺术的目的在于组织情节(亦即布局),在一切事物中,目的是最关重要的。”[4]可见,在遥远的古希腊时期,人们已充分认识到了情节的作用。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的剧作也都是通过尖锐的矛盾冲突和完整的情节来铺展,如《哈姆雷特》就是始终围绕王子复仇这一情节而展开的。

到了18世纪末,浪漫主义反映生活的原则是表现主观愿望,抒发个人的感受,按照自己的面貌来描写世界。因此,浪漫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以离奇紧张的情节来表达作家的理想,作品很少对细节进行客观冷静的描写,而往往是通过描写异乎寻常的事件,刻画异乎寻常的性格,追求异乎寻常的情节,来表现火一样的热情。例如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就是通过离奇曲折的故事情节发展来赞美爱斯梅哈尔达和加西莫多的美好心灵,揭露克洛德的丑恶灵魂,精确的细节描写在其中并不多见。

再到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追求艺术的真实模式,强调客观真实地反映生活,开始重视细节的描写,追求经典化,但现实主义的经典化同时也要求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所以,恩格斯说,现实主义‘除了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5]。这样,作品就不可能真正有大量的细节化描写与叙述,作品中出现的细节描写必然是具有典型性的。高尔基说:“文学的第三个要素是情节,即人物之间的联系、矛盾、同情、反感和一般的相互关系,——某种性格、典型的成长和构成的历史。”[6]可见,在现实主义作家看来,虽然情节已没有像古典时期那样被放在第一位,但仍占据重要地位。

可见,从西方文学的源头开始到自然主义产生之前,西方文学界一直非常重视“情节”的叙事作用。那么,在自然主义之后,“情节”是否仍旧备受推重呢?

二、摒弃“情节”,重视琐碎细节的描写——自然主义之后

自然主义之后,接着出现了根本不要形似、否认外表真实性的现代主义流派。在现代主义作家看来,传统文学那种看似逼真的人物和物象描写实际上是一种假象,现实是片断的、琐碎的,并没有内在的逻辑结构。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生活,现代主义作家所关注的并不是社会形态结构,而是人的内心世界;他们认为:“外在的情节根本无力表达人物深邃隐秘复杂的内心世界,因而讥笑情节的无能、放弃情节的经营。”[7]“苏联学者勒·格·安德烈耶夫曾经指出,在追求故事情节的完整性方面,传统小说家巴尔扎克和现代小说家普鲁斯特之间‘是互不相容的’。事实上,我们完全有理由把巴尔扎克和普鲁斯特在对待故事情节上的这种‘互不相容’推延到所有的传统作家和现代主义作家之间。”[8]的确,在大量的现代主义小说中,故事的线性逻辑已经瓦解,情节的因果关系已不复存在,大量的细节拼贴被用来揭示小说思想。被称为现代诗歌里程碑的《荒原》通篇没有时间的先后也没有空间的界限,更别提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全诗只是通过对神话、传说、古典文学、历史故事以及现代西方生活等碎片的描写来构成诗的主题。卡夫卡的《变形记》也没有情节,开头就写到主人公已经变成一只甲虫,“格雷戈尔·萨姆沙从一串不安的梦中醒来时,发现自己在床上变成了一只硕大的甲虫”[9]。至于为什么变形、怎么变形,作者都没有交代,开头即无来由,全书即围绕甲虫每天的生活细节和心理细节进行深入细致的描写。罗伯·格里耶的小说《嫉妒》不仅没有完整的故事,人物性格也是模糊不清的,核心只是一个个有限的场景,其中5次写蜈蚣被捻死的具体过程,5次写蜈蚣留下的痕迹,其细节描写可谓不厌其详、淋漓尽致,小说就是通过这些细节描写来揭示中心思想。

如果说现代主义作品中还有一种不完整的“情节”的话,那么后现代主义作品中的这种“情节”已完全是扑朔迷离、前后矛盾了,作品的叙事不仅不再像传统小说那样叙述完整的故事,甚至是有意地消解故事。后现代主义者认为那种意义的连贯、人物行动的合乎逻辑、情节的完整统一是一种封闭性的结构,艺术应打破这种结构,是一种纯粹的当下直觉。因此,作品呈现出摒弃情节、打破内容的完整性、强化细节的效果。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作——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描写了40多个人物,并没有完整的情节贯穿其中,文中对一些事情从不同角度、不同人的观点加以反复的细节描写,粗读时给人重复、滞重的感觉,但细读之下却感觉诸多细节非常巧妙、互为补充,正是通过那些不合逻辑的细节描写使读者读到了世界的荒谬。

三、从“情节”走向“细节”——自然主义的过渡作用

西方文学从源头开始一直到现实主义都高度重视情节在文学叙事中的作用,跳过自然主义到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突然之间情节的地位一落千丈,作家们都开始摒弃情节而注重通过细节描写去表现人的内心世界。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除了受时代背景的影响和文学内部的自身变化外,自然主义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过渡作用。自然主义文学最大的特征之一就是强调冷静客观的细节描写,通过繁细具体的细节描写来追求一种自然科学式的齐备,它要求极其精确细致地再现现实中的一个个片断,即使是对听觉、视觉、触觉等官能的经验感受都用分析法、解剖法细细地描写。最典型的就是德国自然主义的“彻底的自然主义”理论,它要求“分秒不漏的描写”和“照相式手法”的细节描写,使叙述时间和被叙述时间在一定程度上统一起来,对所截取的生活片断中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动作、每一种感受都如实描写。自然主义文学就是通过这些丰富、逼真的细节描写为读者营造了一个真实的世界,以此来取代以往文学作品用激烈的矛盾冲突、曲折的故事、完整离奇的情节吸引读者的现象。爱德蒙·德·龚古尔在《〈亲爱的〉序》中写道:“我相信冒险情节,作品中的阴谋诡计,已被苏利埃、欧仁·苏等本世纪初的大想象家所穷尽了。我的想法是,为了做到完全成为现代的伟大作品,小说的最新发展应是成为纯粹分析的作品。”[10]回想一下福楼拜、左拉的一些自然主义作品,其中很难找到什么新鲜别致的故事,故事情节大都平淡无奇,部分作品甚至根本没有情节可言,所描述的都是些通过细节堆砌出的简单、平凡却又真实的生活故事。

自然主义对情节的淡化、对细节的高度重视有其内在的根本原因。首先,实证主义特别看重事实和经验的表象,在实证主义哲学影响下的自然主义创作方法,要求按自然科学的理论去观察生活,理解生活,寻找素材,组织素材,并按这种理论来解释人的思想、感情、行为以及潜意识活动,要求作家对生活现象进行准确的描写。因此,在自然主义文学创作中,艺术的典型化被缩小到最小的范围,艺术加工也不再占据创作活动的首要地位,想象几乎完全被排斥。正如左拉在《论小说》中所写道的:“以前对于一个小说家最美的赞词莫过于说:‘他有想象。’在今天,这一赞词几乎成了一种贬责了。”[11]其次,自然主义用生物学的观点写人。自然主义不是从社会关系中去观察人,而是从生物学、病理学的角度去观察人,这就要求作家必须通过具体详尽的细节描写,使人物的生物、病理特征展现出来,而偶然离奇的情节无法为病理特征提供有效的说明。最后,自然主义对“真实感”的高度重视,一方面表现在对浪漫离奇情节的反对上;另一方面,则要求在客观现实描写上的准确性、详尽性、细致性,要求作家像科学家对待自然那样对待社会现象。“小说家只要把事件合乎逻辑地加以安排,从他所理解了的一切东西中间,便产生出整个戏剧和他用来构成全书骨架的故事。小说的妙趣不在于新奇的故事;相反,故事愈是普通一般,便愈有典型性。使真实的人物在真实的环境里活动,给读者提供人类生活的一个片断,这便是自然主义小说的一切。”[12]左拉认为只有按照原始形态去描写生活,描写人生,把生活事实一丝一毫都不遗漏地记录和表现出来,这样的作品才具有真实性。可见,在“真实观”的指导下,在自然主义的小说和戏剧创作中,情节冲突在很大程度上被淡化了。

自然主义对细节的高度重视,给读者带来的最大好处就是真实与细致,其吸引力并不亚于离奇的情节描写。例如,“莫泊桑甚至不用情节作为短篇的支架和线路,更力戒曲折离奇的效果,他总以十分纤细、十分隐蔽,几乎看不见的线索将一些可信的小事巧妙地串联起来,聪明而不着痕迹地利用最恰当的结构上的组合,把主要者突出出来并导向结局。”[13]例如《一家人》,小说几乎没有什么特别的情节可言,所写的只是一个公务员家庭从头一天晚上到第二天晚上的日常生活,如公务员夫妇晚餐前的谈话、公务员为了散心去散步等等,所有日常生活的细节描写却绝妙地表现了公务员家庭生活的情景与他们的精神状态,读者在这里看到的不是一个故事,而是一种生活,而且所有这些细节是如此生动真切,富有情趣,它的艺术感染力绝不比曲折离奇的情节描写逊色。[14]

作为一种文学潮流,自然主义的存在是短暂的,但作为一个过渡阶段,它的作用是持久的。自然主义对“真实感”的追求,瓦解了情节,取而代之的是细节在文本中的绽放,它完成了西方文学从重视情节到重视细节的最后转变。虽然这种被自然主义高度重视的细节描写使有些作品表现得过于繁琐,造成了叙述上的滞重和呆板,但不容否认的是,它也加强了文学描写的实录性和资料文献式的翔实性,它的精细与详尽对促进文学的写实,无疑具有不可磨灭的功绩。

注释:

[1] 参见[古希腊]亚里斯多德:《诗学》,伍蠡甫主编《西方文论选》(上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版,第58页。

[2][3][4] [古希腊]亚里斯多德:《诗学》,伍蠡甫主编《西方文论选》(上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版,第59页、第59页、第59页。

[5] 郑克鲁主编:《外国文学史》(上册),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版,第197页。

[6] [苏联]高尔基:《和青年作家谈话》,孟昌译《文学论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297页。

[7] 何云贵:《情节论》,《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8] 曾繁亭:《从情节到细节:西方文学叙事的现代转型——兼论自然主义与现代主义的关系》,《东岳论丛》2009年第3期。

[9] [奥]卡夫卡:《变形记》,韩瑞祥、仝保民选编《卡夫卡中短篇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5页。

[10] [法]爱德蒙·德·龚古尔:《〈亲爱的〉序》,朱雯、梅希泉、郑克鲁编选《文学中的自然主义》,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303页。

[11][12] [法]左拉:《论小说》,柳鸣九主编《自然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499页、第501页。

[13] 柳鸣九:《莫泊桑的文学创作》,柳鸣九主编《自然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69页。

[14] 参见柳鸣九《莫泊桑的文学创作》,柳鸣九主编《自然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69页。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文学院)

作者:叶含英

上一篇:石题记书法艺术论文下一篇:科学分配观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