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的建构主义论文

2022-04-17

[摘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理论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认知的主体,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必须有利于构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生物学的建构主义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生物学的建构主义论文 篇1:

基于建构主义的初中生物学教学设计及应用研究探讨

摘要:伴随着新课程标准制度的落实和现代化教育体系的建设,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其改革的深入发展和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了发展过程中的必经之路。基于此,人们对初中阶段的教学设计和实践教学有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初中阶段的生物课程而言,传统模式下的教学设计已经无法契合时代发展的情况,成为了脱离实际、背离现实的存在。故此,基于建构主义模式下的初中生物学教学设计被提上日程,其应用的研究探讨成为了当下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在新课程标准的规范下,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式、实践性教学成为了教学的主流,这也与建构主义的核心价值不谋而合。本篇文章在此,就初中生物在建构主义下的教学设计,及其相关的应用展开以下研究。

关键词:建构主义;初中生物;教学设计;应用研究

伴随着信息化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教育行业也迎来了新时代背景下的新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教学的相关设计和基本的理论知识研究逐渐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成为了现阶段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探索的问题。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引入了教学设计这一理念,经过多年发展,在国际范围内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但是,我国的教学设计偏于理论化,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依旧面临着较多的问题。这些问题自新课程改革以来愈发明显,加之新课标的新要求,使得我国的教学设计弊端日渐暴露,进行更高水平的教学设计成为了必然。故此,建构主义应用到教学设计中成为教育发展过程中的抉择,并成为了有效提高教师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质量的关键因素。

1建构主义背景下的初中生物教学设计原则

1.1始终保持学生的主体地位

对于教学的设计工作来说,建构主义是否能够完美契合设计方案与学生息息相关。两者之间的共存关系一直存在较多的争议,业内外的学者和专家各执己见,做了大量的研究和实验,以此来探索一套能够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的建构主义教学设计[1]。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中表明,始终保持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建设能够契合建构主义理论教学设计最为关键的点,也是最为重要的点。而在信息化时代,基于网络技术和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教学设计已经有了最基本的模式,这也对始终保持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此可見,在建构主义的背景下,初中的生物教学设计应以学生为主,相关工作的进行也应基于学生为基础,进而更为有效地进行教学活动。

1.2重视学习情境的建构

在传统模式下的初中生物课程教学活动中,教师一般不会注重对教学情境的建构,所处的课堂也较为死板,没有生动性,无论是课堂的氛围和教学的气氛都会显得压抑。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过程会越来越困难,对学习的兴趣会逐渐降低,进而产生厌学心理和排斥心理,这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使学生综合提高的教育目标大相径庭。而建构主义应用到情境建构过程中,能够很好地提起学生的兴趣[2]。同时,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要结合实际展开的,与社会环境和现实情境有着决定性的联系。在现实的情境中,学习能够促使学生结合自身认知看问题,结合认知结构学知识。这里要注意一点,一旦出现了学生无法学习新知识的情况,就容易出现学生的适应能力下降,学习质量下降,这是教师需要格外关注的。除此之外,情境的建构还能使得学生更容易理解知识和内容,具有非常积极的现实效益。

2基于建构主义的初中生物学教学设计及应用研究

2.1对教学目标的分析

在生物教学过程中,生物知识的原理、内容和基本目标是教学活动最为重要的部分。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这一部分需要进行具体的编写工作。以教学目标的分析为例,在分析生物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再一次地了解和掌握生物课本中的知识,以此来确定需要传授的知识、基本概念和教学内容。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着手克服传统教学模式对教学目标和分析工作的限制,改变传统、模糊的教学方式,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效果。因此,建构主义的应用是必然且必要的。在建构主义的大环境影响下,教学工作有了更加长远和规范的目标,教学活动更加地具体和细化。目标分类和分层成为了现实,过于抽象和虚妄的现象得以更正,教学目标的逻辑关系和条理性更加明显,整体编撰更加地凸显优势。比如说:在学生学习DNA和RNA这一课节时,教师可以制定让学生自己研究遗传物质和遗传信息之间的关联性,通过课本和资料,来研究遗传信息储存的位置和DNA的基本情况。同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阅读相关的科技书籍,让学生了解遗传专家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式,并向他们看齐。此外,教师还可以制定让学生证明遗传信息储存在细胞核中的课题,以此来提高学生们自主学习的能力[3]。这里需要格外注意的是:第一,在教学目标的设计过程中,教师应摆脱一书到底现象的存在,不能采用模板教学的方式,需让学生不单单是学会什么、理解什么,更多的是让学生能够发展兴趣,热爱学习,以此来确保教学效率的有效提升。第二,要把学习目标与教学目标区分开来,实现不同个体的全面发展。并且,学习目标应该由学生自己决定,它们可以不一致。此外,学习目标往往还是多方面的,不同的个体由于知识背景和兴趣的不同,在学习目标上不尽相同,因此应加以区分。

2.2对学生特征的把握

在初中阶段,生物课程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学活动服务的对象同样是学生。在建构主义下,要想让学生能够自觉地、自发地、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让其生动地、个性地、高效地进行学习,就必须结合学生的发展特点,分析学生的基本特征。初中阶段的学生发育情况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不同学生在同一个课堂中的学习效果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为了优化教学的效果,提高教学的质量,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地进行教学设计是很有必要的,开展具有针对性、建设性的设计工作是极为重要的。总体上讲,学生基本特征的分析可以从两个方面展开,即: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细化来说,智力因素主要包括的是对知识的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而非智力因素则偏指与学习有关的兴趣爱好、性格特征和学习动机等。

2.3对学习内容的筛选

在传统模式的教学活动中,学习的内容通常是照搬课本、依托教材的,超纲学习的现象通常不存在,甚至于一些教师会直接删减课本中的知识,只传授一些所谓的重点和难点,忽视了学生的均衡发展[4]。但是,在新课程标准制度下,传统模式中的教学方式和教材内容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滞后性,无法契合学生发展的需要,也无法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因此,各地应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学习内容,发掘新知识和新素材。尤其是对于一些内陆地区,环境较为恶劣,一些生物生存空间较为狭窄,一些生物实验无法有效进行。比如说:草履虫对刺激的反应这一实验教学中,一些内陆地区水源稀缺,草履虫的抓捕工作十分困难。故而,为了让学生能够在有限的环境中学习,可以将草履虫改成金鱼,让学生通过对金鱼的刺激实验,延伸到对草履虫的刺激实验。与此同时,教师应脱离教材大纲的束缚,可以将一些关联性强的单元整合到一块进行教学,进而让学生能够串联不同的内容,加深记忆的同时巩固已学的知识,可谓是一举两得。

2.4对教学方法的设计

从建构主义的教学观点上看,它强调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教学活动不应具备固定并且统一的教学方式,而教学方法的设计亦然如此。细化地说,教学方法的设计可以从支架式、随机式和抛锚式等方向入手,以此来结合具体的环境进行教学活动。这里以细胞核的相关知识为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进行支架式教学。具体可以从提问题进行,问学生人来自哪里,通过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回答说人是从受精卵发育而来之后,教师可以顺势导入细胞中的遗传信息,引入学习主题。同时,教师应要求学生掌握了细胞结构的知识,让学生进一步探索细胞结构中的哪一部分遗传信息。之后,创设一个独立的教学情境,利用多媒体展示“多莉羊的生活经历”探究材料,让学生进行探索。

综上所述,对于初中阶段的生物教学工作而言,给予建构主义背景下的教学工作依旧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发展的道路还很长。故此,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在建构主义的基础上,以新课程标准为教学准则,合理分析教学过程中的重难点,通过定项針对,专项处理的方式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应用,进而为我国早日实现现代化教育体系的建构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梁焕.初中生物学课时学程的设计与应用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20.

[2]张路恩.应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初中生物学概念教学[J].生物学教学,2016,41(12):15-16.

[3]马倩.初中生物学问题串教学的应用研究[D].漳州:闽南师范大学,2016.

[4]徐德发.建构主义理论下的生物学教学设计[J].吉林教育,2012(26):59.

(责编:杨梅)

作者:雷志惠

生物学的建构主义论文 篇2:

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理论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认知的主体,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必须有利于构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

[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生物学教学

[作者简介]葛家文(1961- ),男,河南开封人,开封教育学院自然科学系讲师,研究方向为普通生物学。(河南 开封 475004)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式。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既不是纯粹客观的,也不是纯粹主观的,而是个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建构的结果;相应的,认知既不起源于主体,也不起源于客体,而是起源于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通常,个体遇到新刺激时,总是试图用原有的认知结构去同化它,以求达到暂时的平衡;同化不成功时,个体则采取顺应的方法,即通过调节原有认知结构或新建认知结构,来得到新的平衡。即个体的认知结构通过同化和顺应以适应新的环境而不断发展。同化与顺应之间的平衡,也就是认识上的适应,也就是人类智慧的实质所在。平衡调节了个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引起认知结构的一种新建构。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一)转变教师角色,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外部的辅助者和支持者。教师的职能是提供学生建构认知结构所需要的必要条件,促进学生自主建构认知结构,激励学生以自主、探究、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而不是直接向学生传授和灌输知识。因此,在生物学教学中,教师应转变自己的角色,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如何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建构主义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努力:首先,要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能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手段,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求知的热情,从而使他们积极地进行自主知识建构。其次,要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教师可组织和引导学生一起讨论和交流,共同建立起学习群体并成为其中的一员,进行协商和辩论,先内部协商,然后再相互协商。最后,要让学生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体改造与重组。如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应尽可能改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改演示实验为学生分组实验,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探究实践机会,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实现对新意义的构建。

(二)构建良好的学习情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顺应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如果原有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则会引起“顺应”过程,即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与重组。总之,通过“同化”与“顺应”才能达到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由于实际情境所具有的真实性、生动性、丰富性,所以,情境创设为提取长时记忆中的这些知识、经验与表象创造了有利条件。在教学中,要注意构建各种学习情境,帮助学生利用原有的知识与已有的经验在当前情境中进行学习和认知。这就要求教师对教学过程要进行艺术性设计,可根据教学内容,设计诸如问题质疑、设置悬念、自然场景模拟、生活中的生物现象观察等学习情景,营造能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自主创新、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都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主动参与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1.构建启发学生发现问题的情境。例如:在讲“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时,可以先播放一段春天播种和种子萌发的动画,然后再提问,让学生思考可以由此想到什么。

2.构建鼓励学生大胆提出假说、提出解决问题方案的情境。例如:在上面的情境中,老师可以接着说:“请同学们根据自己亲身播种的经历或者你刚刚看到的动画,提出你的疑问并尝试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3.构建提供理论联系实际,促使学生实现知识迁移的情境。例如:当学生通过实验明白种子的萌发是需要“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时,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农民在春天播种时要注意些什么,播种后又要注意些什么,让学生把理论应用于实际,学会迁移。

4.构建提供合作学习的情境。建构主义教学需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合作、交流、互动的学习情境,为此就要变“人际竞争”为“人际互动”,在教学中多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例如,当学习“植物的吸收作用”内容时,就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成员内部先进行讨论,讨论植物需要哪些营养物质,化肥中主要有哪些营养物质,为什么施肥时有时会出现“烧苗”现象等,得出小组结论,再由小组代表在全班汇报,给学生一个互动和交流的情境,让学生在相互讨论和交流中得出问题的答案。

(三)帮助学生构建认知结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认识是主体以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为依托所进行的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在新环境中构建认知结构。

1.优化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是学生进行建构化学习的必要条件,任何一个新知识的学习都是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进行的。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设计好每节课的“铺垫”,即“导入”。这个导入就是要对原有的认知结构进行恢复,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对其进行进一步的结构化和系统化。同时,在新的高度或角度发现新的问题,即发现新的知识生长点。而且,导入过程也是帮助学生形成优化的认知结构的过程。通过优化认知结构,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了足够的联系,可使学生获得同化新知识的认知框架,为后续学习做好准备。

2.引导学生建构新的认知结构。按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生在构建新的认知结构时,需要综合运用原有的认知结构,此时是培养学生求知欲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最佳时机。因此,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围绕教学重点,进行点拨和辅导。此时教师不能讲得太多,而要“精讲”,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扶持,做好引导工作,同时,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解决自己学习中的难点,掌握学习重点。在点拨过程中,学习者接受的新知识与处于激活状态的旧知识相互作用,新知识以一定的方式与原有知识进行联系。这就意味着新知识通过同化、顺应已进入原有的认知结构,并促进了学生认知结构的重新转换与构建。

3.巩固迁移,运用新的认知结构。巩固迁移是知识的应用阶段,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手段,也是实现知识向能力转化的关键。因此,在教学难点突破以后,要想让学生真正地掌握教学重点,还必须给学生消化、吸收和整理的时间,在课堂教学结束时要进行简单地总结,并布置一定的练习题供学生思考、练习,以巩固、运用新的认知结构。

(四)生物教学的评价要多元化

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是学生的一种认知结构的自主建构过程,由于个体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信念不同,因而每个人都有自己对新环境的独特理解,求取一致的答案显然是不适宜的。因此,评价学生如何进行知识建构要比评价由此产生的结果更为重要。生物教学的评价应基于动态的、连续的、不断呈现学生进步的学习过程,这就要求生物教学的评价要多元化,可在以下几个方面体现:

1.评价的重心是教学过程。评价应是与教学过程并行的一种持续的、动态的过程。评价应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之中,不仅要重视学习结果的评价,更应重视它的过程性评价。

2.评价的目标和内容要多元化。评价应体现“以人为本”“发展为本”的原则,体现对个体发展需要的尊重,关注和承认学生的差异性,评价目标应多层次、多角度。评价内容要涉及学生素质发展的各个方面,包括知识、能力、方法、态度、情感、价值观等。

3.评价的方法要多样。由于评价目标、内容的多元化,必然要求评价方法、手段的多样化。为提高评价的科学性与有效性,需要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结合、分析评价与综合评价相结合、注重自我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等。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J].教育传播与技术,1996.

[2](美)斯特弗,等.教育中的建构主义[M].高文,徐斌艳,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杨丽娟.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J].济南大学学报,2003(13).

[4]温彭年,贾国英.建构主义理论与教学改革[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5).

作者:葛家文

生物学的建构主义论文 篇3:

凡事预则立

摘 要:生物学的预习具有学科特殊性,认为预习应定位在对新认知学习所需的知识基础、经历等先前经验的获取和完善上,并作了例析。同时,从预习的指向和要求、积极评价和对预习的及时处置等方面阐述了实施有效预习的策略。

关键词:生物学科预习;有效策略;定位;评价

预习是学生对知识的先期学习,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恰当的预习有利于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培养自学能力;有利于学生带着问题听课,提高听课效果;有利于清除学习障碍,提升学习信心,是实现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之一。

一、生物学科中的预习定位

中学生物学有其学科的特殊性,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所涉知识面宽,但较浅显。如果生物学科的预习工作还是定位在知识点的预知上,许多知识的形成可能被简单化,思维可能被局限,课堂将失去更多的教学悬念。生物学科魅力何在?生物学科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获取一定的生物科学知识,也要使学生习得获取知识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生物学科的情感。

建构主义教学强调学习者借助教师和教学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教学资料,通过自身的经历和图式不断地建构个体对世界的认识而获取新知识。

可见,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学习者经验系统的变化。学习情境的营造和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主要在课堂,先前经验的梳理和完善则主要落在课前的预习上。因此,生物学科的预习应该定位在对新认知所需要的知识基础、经历等先前经验的获取和完善上,扫清学习的障碍,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预习内容例析

1.原有相关认知基础的巩固与完善

奥苏贝尔说:“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的所有内容简约成一条原理的话,我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知的内容。”知识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起来的,是学习者根据情境中的线索,调动头脑中的多方面、多层次的认知结构,通过同化与顺应来达到新的平衡,并在“平衡—不平衡—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课前预习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帮助学生对课堂教学所需相关知识进行梳理和完善,以利于学生将新知识顺利纳入相应的认知结构中,建构新的知识体系。

案例1:生物变异的预习

生物的变异是指生物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的不同个体之间存在差异的现象。哪些因素可能影响生物的性状?怎样影响?这是学生先前在遗传部分学习过的、已有的认知结构,也是进一步学习生物变异类型、实质等的基础。因此,本部分的预习可以定位在对生物表现型的内因、外因以及相互关系等基础知识的掌握上,可设置如下预习内容:

2.丰富生物学事实和经验的积累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也认为:在学习科学课程之前,学生对各种自然现象已经建构了大量的朴素概念或前科学概念,为学习新知识、构建新的认知结构奠定了基础;学习过程不是接受现成的知识信息,而是基于原有经验概念的转变。生物学是研究生物自身及与环境的关系的科学,比其他任何学科都更贴近学习者自身的生活。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以通过预习让学生对课堂教学涉及许多抽象的、间接经验的学习提供感性认识,尤其是大量的生活实验、复杂现象的观察、客观生物学事实的调查等,储备、预构认知基础。

案例2:在学习“能量之源——光合作用”前的周末或节假日布置相关的预习工作,让学生光顾、参观农家或农场、生产基地,学生看到或了解到的大棚种植状况、实际生产中为提高产量而采取的一些具体做法,提供了对光合作用的感性认识,使得光合作用的学习成了有源之水,在学习如何提高光合作用效率时,就更容易理解、更易想到切实可行的措施,在此基础上建构的新认知结构将更完善、更牢固。再如,在学习“动物的体温调节”前可以让学生亲身感受剧烈运动;在学习酵母菌的细胞呼吸前可安排学生学做酒或观察家庭做酒过程中的种种现象等。这样的预习不仅节省了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也改变了预习形式呆板的印象,极大地激发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提升预习有效性的策略

1.明确预习的指向和要求

预习的效果与预习的针对性密切相关。在设置预习内容时,可以依据内容的特点选择不同的呈现方式,尽可能细化预习的目标,使学生明了该预习什么、怎么预习、预习的目标要求又是什么。如,家庭做酒的操作或观察中,可以问题串的形式呈现,诸如,“为什么要将米饭煮熟?什么时候加酵母粉,为什么?为什么要在中央挖个洞”等问题,引发学生观察时的具体关切点和思考点。又如,大棚作物栽培可以将生产过程和管理设计成具体问卷调查的形式,使学生明确调查内容和目标。再如,案例1中生物变异的预习可以学案的形式设置相关基础知识点的梳理,配置一定的基础练习,突破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还可以设置个别开放性试题引发学生对新授课的期望。当然,具体的深度、广度需要根据学生层次作出相应的调整。总之,无论以何种形式呈现,预习都需要有明确的指向和要求,使预习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当然,也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对问题的思考和解决方案,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与合理竞争。

2.积极评价促提高

教学评价的内容不仅是对知识、能力的评价,也要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针对学生预习的情况,一方面,评价要客观、公正、合理;另一方面,要从促进学生学习的角度作出恰当的积极评价。对勤奋的、积极思维的学生要不怜惜积极性评价语言,以激发和维持预习的动力;对预习存在问题的学生也要在指出问题的基础上,积极鼓励和引导。让学生知晓教师对预习的期待、对预习的过程和结果都很在意,对及时调整学生预习行为有着重要导向作用。

3.及时评价促调整

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是调控教学行为的重要手段。预习评价的时效性很强,必须在新课学习之前完成,因为这是有效教学预设和有效教学的依据所在。通过预习作业的批改、基础知识的检查、课堂提问、展示预习成果等形式了解学生预习的真实情况,教师就可以依据学生原有认知基础上存在的问题,认识中的偏差、困惑等方面,及时改进教学预设,寻找弥补的途径和方法,调整教学侧重点、突破口,乃至教学策略。这是预习对教学的促进,也是有效教学的基石和重要的生成性资源,也反过来强化了学生对预习的重视。

生物学科本身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其预习的特殊性,生物学科的预习定位需要从新知识的预知转变为对新认知所需要的知识基础、经历等先前经验的获取和完善,以避免因预习造成的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冲击和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挫伤。尽管显性的预习不应成为每一节生物课堂教学的必然环节,但有效、高效的预习仍需明确的指向和要求,需要积极的评价促提高,而教师则需要充分利用预习的成果,促成教学的调整、改进和有效。相信预习,尤其是生物学科的预习,必将成为达成有效课堂教学的重要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刘儒德.建构主义: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J].人民教育,2005(17).

(作者单位 江苏省苏州新草桥中学)

?誗编辑 董慧红

作者:钱利锋

上一篇:内部控制外贸企业论文下一篇:防雷措施高层建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