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疫自然疫源地生物学论文

2022-04-25

摘要:目的通过对米东区北沙窝荒漠动物鼠疫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动物鼠疫疫情,严防动物鼠疫波及人间。方法对大沙鼠及体蚤(簇鬃客蚤)做纯培养和噬菌体实验,并进行血清学检测。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鼠疫自然疫源地生物学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鼠疫自然疫源地生物学论文 篇1:

大隆毒饵现场杀灭家栖鼠的效果评价

【摘要】 目的:了解0.005%大隆的现场灭鼠效果,为今后应急状况下控制鼠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雷州市雷城镇相邻的地理景观、生态环境等因素基本一致4个自然村居民区作为现场实验区。其中3个为大隆毒饵实验区,另一个为敌鼠钠盐毒谷对照区。采用食饵消耗法,分别计算不同的投药天数食饵的消耗率及其灭鼠效果。结果:在大隆实验A、B、C区的灭鼠率分别为77.5%、89.8%、90.4%,敌鼠钠盐对照D区的灭鼠率为78.8%。结论:大隆一次性投药灭效与敌鼠钠盐连续3次投药灭鼠效果基本一致。大隆连续2次投药灭鼠效果明显大于敌鼠钠盐连续3个投药的灭鼠效果。大隆连续3次投药灭鼠效果可达90%以上。在应急状态下实施灭鼠,可选择大隆。

【关键词】 大隆; 敌鼠钠盐毒; 家栖鼠; 敏感性; 抗药性

Analysis on the Effect of Killing Rats with Brodifacoum Poison Bait in Field/LIN Hua-sheng,ZHANG Wei,CHEN Wei,et al.//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2,9(17):003-004

【Key words】 Brodifacoum; Diphacine Na-sal; Domestic Rodent; Susceptibility; Resistance

First-author’s address:Laboratory of Biology of Guangdong Medical College,Dongguan 523808,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17.002

雷州市屬我国家鼠鼠疫自然疫源地的最南端,为保证在动物间鼠疫和自然灾害发生时,在应急状态下选用高效灭鼠剂尽快地控制鼠类,也为日常的灭鼠工作提供科学指导依据,积极合理推广使用抗凝血灭鼠剂,高效地开展大面积灭鼠防病,笔者于2008-2009年在雷州市雷城镇4个自然村居民区采用大隆毒饵进行现场灭鼠,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毒饵配制 0.5%大隆母粉由江苏泗阳鼠药厂提供,纯度及含量≥98%。取大隆母液1份和大米99份,配制成0.005%浓度大隆毒米;取大隆母液与新切的番薯条(大小1 cm3)1:50混合拌匀配制成0.005%大隆浓度的番薯条毒饵。称取敌鼠钠盐原药(用精确度为0.0001 g的天平称取),在沸腾水中溶解,然后按一定比例浸泡稻谷配成0.15%浓度的敌鼠钠盐毒谷,晾干代用。

1.2 实验方法

1.2.1 实验区的确定 选择雷州市雷城镇相邻的地理景观、生态环境等因素基本一致4个自然村居民区,作为现场实验区。其中3个为大隆毒饵实验区,另一个为敌鼠钠盐毒谷对照区。

1.2.2 投药方法

1.2.2.1 前饵 是指在头放毒饵之前先投放同样的无毒诱饵几天,让鼠类自然取食,逐渐熟悉,适应诱饵,以达到更高的灭鼠效果。

1.2.2.2 大隆实验区的分组投药 将3个自然村居民区分别作为大隆不同投药天数的实验区,A自然村只投药一个晚上,B自然村连续投药2个晚上,C自然村连续投药3个晚上,每个房间(约15 m2)1~2堆,每堆20 g(毒米和毒番薯各半)。

1.2.2.3 敌鼠钠盐毒谷对照区的投药 在对照区D自然村连续3个晚上饱和投药,每个房间(约15 m2)1~2堆,每堆20 g。

1.2.3 灭效评估方法 设投药区和对照区,采用食饵消耗法,灭前用无毒米、番薯和稻谷投放,晚放晨收,灭后15 d用灭前同样的方法和诱饵投放,分别计算不同的投药天数食饵的消耗率及其灭鼠效果[1]。按下列公式计算灭鼠率:食饵消耗率(%)=消耗数/放饵数×100%,灭鼠率(%)=(灭前消耗率-灭后消耗率)/灭前消耗率×100%。

2 结果

2.1 大隆实验区 在大隆实验区的A自然村,共90户,投药一个晚上,灭前共放置饵料14 400 g,一个晚上消耗5962 g,食饵消耗率为41.4%;灭后15 d在同一实验条件下,同样放置饵料14 400 g,一个晚上消耗1340 g,食饵消耗率为9.3%;经计算投药一个晚上大隆的灭鼠率为77.5%。大隆实验区的B自然村,共84户,连续投药2个晚上,灭前2个晚上共放置饵料13 440 g,2个晚上消耗4580 g,食饵消耗率为36.1%;灭后15 d在同一实验条件下,同样放置饵料13 440 g,2个晚上共消耗499 g,食饵消耗率为3.7%;经计算投药2个晚上大隆的灭鼠率为89.8%。在大隆实验区的C自然村,共90户,连续投药3个晚上,灭前3个晚上共放置饵料12 960 g,3个晚上共消耗5147 g,食饵消耗率为39.7%。灭后15 d在同一实验条件下,同样放置饵料12 960 g,3个晚上共消耗493 g,食饵消耗率为3.8%;经计算投药3个晚上大隆的灭鼠率为90.4%。详见表1。

2.2 敌鼠钠盐对照区 在敌鼠钠盐对照区的D自然村,共85户,连续投药3个晚上,灭前3个晚上共放置饵料13 600 g,3个晚上共消耗5260 g,食饵消耗率为38.7%;灭后15 d在同一实验条件下,同样放置饵料13 600 g,3个晚上共消耗1110 g,食饵消耗率为8.2%;经计算连续投药3个晚上敌鼠钠盐的灭鼠率为78.8%。详见表1。

3 讨论

化学药物灭鼠饵料的选择很关键,家栖鼠类食性杂,各种食物均可作饵料[2]。本次实验选择新鲜的番薯作饵料,现场实验鼠类适口性反映好;大米选择新加工的,稻谷选择刚收割的,无疑增加了鼠类的适口性。灭鼠效果方面,大隆一次性投药灭效与敌鼠钠盐连续3次投药灭鼠效果基本一致。大隆连续2次投药灭鼠效果明显大于敌鼠钠盐连续3个投药的灭鼠效果。大隆连续3次投藥灭鼠效果可达90%以上。为此在动物鼠疫发生流行时,可选择0.005%浓度的大隆毒饵,实施应急状态下的灭鼠。前饵是指在投放毒饵之前先投放同样的无毒诱饵几天,让鼠类自然取食,逐渐熟悉,适应诱饵,以达到更高的灭鼠效果。

气象灾害、地质灾害和生物灾害组成了一个跨学科的灾害链,他们共同影响人类社会,造成世界经济的起伏动荡,形成世界经济发展的气候周期。自然灾害发生时,不论对人类、动物及鼠类的生存都是一个巨大的威胁,鼠类栖息场所被破坏,鼠类向安全地如高坡、堤坝等迁移和集中,局部密度增高,同时这些安全地带又是灾民密集居住地。为鼠媒疾病的发生与传播增加了机会,此时若能开展灭鼠和灭虫,效果事半功倍[3]。当鼠密度很高,或人群受到鼠源疾病严重威胁时,则应在严密组织、充分宣传的基础上,开展毒饵灭鼠,只能使用慢性灭鼠剂。敌鼠钠、杀鼠迷连放5晚,溴敌隆、大隆、杀它仗在第1和第4晚各投1次。灾后灭鼠,一定要小心谨慎,防止食物中毒的发生,保护好水源。不能用熟食配制毒饵,更不能用饼干或方便面配置诱饵。毒饵必须有警告色,投饵点应有醒目标记。投饵工作由受过培训的灭鼠员承担。投毒后及时搜寻死鼠,管好禽畜,保藏好食品,照看好小孩。投饵结束应收集剩饵,死鼠要焚烧或消毒后在适当地点深埋,要远离水源和零时居住帐篷。卫生部门要做好中毒急救的准备。

参考文献

[1] 樊乃昌,陈培雨,励剑杰.敌鼠钠盐、大隆防治家栖鼠的药效评价[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06,15(3):203-204.

[2] 张涛,吴明寿,洪向阳.广东鼠形动物及其防制[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22.

[3] 鼠类抗药性监测协作组.家栖鼠对抗凝血灭鼠剂抗药性的检验方法[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1991,2(5):339-340.

(收稿日期:2012-03-23) (本文编辑:李静)

作者:林华胜 张薇 陈伟 沈华连 林丽

鼠疫自然疫源地生物学论文 篇2:

2020年乌鲁木齐市一起动物间鼠疫疫情处置分析

摘要:目的 通过对米东区北沙窝荒漠动物鼠疫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动物鼠疫疫情,严防动物鼠疫波及人间。方法 对大沙鼠及体蚤(簇鬃客蚤)做纯培养和噬菌体实验,并进行血清学检测。结果 在鱼儿沟林业保护区西缘向东约1.5公里、距第六师工业园区北缘约2.5公里处捕获的9只大沙鼠体蚤中检出一株鼠疫菌,且血清阳性率达33.33%(3/9),另外,距离该点向西不足1公里处捕获得5只大沙鼠,血清抗体检测均为阳性,但未检出鼠疫菌。结论 米东区北沙窝荒漠动物间鼠疫活动频繁,有向人间散播风险,鼠疫防治任务十分艰巨。

关键词:鼠疫;监测;分析处置;灭鼠灭蚤;疫源地

[Key words] plague; Monitoring; Analysis and disposal; Rodents and fleas; infectious focus of plague

【中圖分类号】G644.5            

鼠疫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我国拥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类型最为复杂的鼠疫自然疫源地。我国有12种类型鼠疫自然疫源地,分布于19个省区[1]。米东区北沙窝荒漠大沙鼠鼠疫疫源地,位于准格尔盆地南缘戈壁荒漠,疫源地面积3000余平方公里,疫源地以沙漠梭梭植被带为主,主要宿主动物为大沙鼠。2009年从自毙的毛脚跳鼠体内分离出鼠疫杆菌[2],被正式确认大沙鼠鼠疫疫源地,后于2015年、2018年、2019年均检出鼠疫菌。

1  资料与方法

1.1 监测对象

米东区疾控中心鼠防工作人员每年的5-7月、10-11月对米东区北沙窝鼠疫疫源地监测区对大沙鼠开展固定监测工作。

1.2  实验室检测方法

对采集的标本进行鼠疫病原学和血清学检验。参考《鼠疫防控应急手册》.卫生部应急办公室、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9;

2  结果

2.1  秋季逐日捕鼠血清学检测结果

米东区荒漠鼠疫秋季监测工作,于10月22日正式开展,截至11月5日共设置8个点位开展逐日捕鼠,捕获及检测情况详见表1,

2.2 鼠疫病原学检测结果

对检测培养的鱼儿沟林业管护区活体大沙鼠及体蚤进行观察时,发现大沙鼠样本Zr096- Zr097的体蚤104组(簇鬃客蚤)培养基中有疑似鼠疫菌,立即做纯培养和噬菌体实验,2020年11月5日晚23时观察噬菌体实验,未出现噬菌带,11月6日进实验室观察结果,发现该噬菌体实验培养物出现约0.5cm噬菌带,为进一步明确检测结果,再次进实验室进行复核,噬菌带宽已达1cm以上,初步判定鼠疫菌检测阳性, 11月7日向米东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乌鲁木齐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上报初检结果,同时申请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复判。自治区疾控中心鼠防科立即派出实验室专家进行复判结果判定为阳性。

3  分析与处置

3.1 鼠间鼠疫血清分析

3.1.1  秋季鱼儿沟林业管护区共设置6个点位开展逐日捕鼠,其中1个点位大沙鼠体蚤中检出一株疑似鼠疫菌;5个点位(阜康交界点位除外)大沙鼠血清抗体检出阳性,阳性率达32.26%(10/31).疑似鼠疫菌检出点位于鱼儿沟林业保护区西缘向东约1.5公里、距第六师工业园区北缘约2.5公里处,共捕获大沙鼠9只,血清阳性率达33.33%(3/9),另外,西缘检测点位共捕大沙鼠5只,血清抗体检测均为阳性,抗体滴度达到1:128-1:1024;3个点位(东、西两头及中间)大沙鼠脏器悬液抗原检出阳性,此3个点位血清抗体均检出阳性。综合秋季监测和检测结果,初步判断整个鱼儿沟林业管护区南缘处于动物间疫情暴发流行期。

3.1.2  凤凰台林业管护区共设置2个点位开展逐日捕鼠,均为既往疫点附近,相距约3公里,其中一个点位捕获大沙鼠2只,1只血清抗体阳性(1:1024),抗原检测均为阴性;另一点位共捕获大沙鼠19只,子午沙鼠2只,虎鼬1只,血清抗体检测均为阴性,但虎鼬抗原检测阳性(1:32),综合监测和检测结果,初步判断凤凰台林业管护区存在局部爆发疫情的风险。

3.2  灭蚤效果评价

3.2.1  对检菌点东南方向300-500米处荒漠主道路两侧洞群及检菌点西200米区域分别捕获大沙鼠3只、子午沙鼠8只,发现灭蚤效果明显,均达到预期灭蚤效果(<1匹/只),详见表2。

3.2.2   因工作人员有限和天气原因,鱼儿沟林业管护区东、西缘灭蚤效果评价,仅在西缘抗原抗体阳检点周边500米范围布夹一次,未捕获鼠,探鼠洞20余个,未见游离蚤,结合检菌点周边灭蚤效果,可初步判定两个区域灭蚤效果达到预期。

3.3 疫点灭蚤情况

3.3.1   对鱼儿沟林业保护区西4公里疫点(E:87°43′34.90″,N: 44°21′55.66″)半径约1.5公里,面积约7平方公里范围鼠洞的热烟雾灭蚤处理工作,并重点对新疫点南300米荒漠边缘东西走向主道路两侧长约3000米、宽100米范围的鼠洞进行了热烟雾灭蚤处理。

3.3.2   米东鼠疫监测站联合鱼儿沟林业管护站,开展对鱼儿沟林业管护区东缘及西缘(垃圾场东700米处)大沙鼠血清抗体及抗原阳性点位,半径500米区域鼠洞的保护性灭蚤工作。

4  讨论

综合监测和检测结果,判定鱼儿沟林业管护区局部区域发生动物间疫情爆发,有扩散趋势,存在人被蚤叮咬后感染的风险。在鼠疫疫源地从事生产和生活活动中的主体成员直接或间接接触鼠疫染疫动物、染疫媒介和病人的机会较多[3],针对鱼儿沟林业管护区动物鼠疫疫情状况,建议林业部门加大对鱼儿沟林业管护区的管控,限制人群进入,并现场进行鼠疫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鼠疫防治和疫情报告知识的宣传普及是防止人间鼠疫发生的关键,是鼠疫三级监测网开展工作的主要措施[4],以减少人间发生疫情的风险。

大沙鼠分布广且数量较稳定,为该疫源地优势动物种群,其复杂的洞穴结构和稳定的小气候环境是鼠疫菌和媒介动物越冬的良好场所,冬眠期可能成为鼠疫菌保存、循环的有利条件[5,6],其主要产生的蚤有臀突客蚤和簇鬃客蚤等,是向人间鼠疫传播的主要媒介[7]。灭鼠、灭蚤工作是一项长期性、艰巨性的紧迫任务,持续开展灭鼠灭蚤是消灭鼠疫疫源地、切断传播途径,控制鼠间鼠疫流行的有效措施[8]

预防和控制人间鼠疫疫情的发生、发展是政府、鼠疫防控部门和全社会共同承担的责任[9],鼠疫监测是工作,其资金的投入与保证是非常关键和重要的[10]。面对动物间鼠疫的频繁活动,要进一步加强多部门紧密合作,加大资金投入,联防联控,加强疫点周边区域鼠疫疫情监测,做好“哨点监测”,及时发现动物间疫情,并采取措施。建议2021年开春(3月底4月初)对鱼儿沟林业管护区西、北缘及南缘边农田交接区进行大沙鼠及小型鼠(夜行鼠)扩大监测,及时发现动物间疫情和掌握疫情波及范围,及时开展应对处置工作,最大限度的降低人間感染的风险。

在这个信息多元化的时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出现,无疑为鼠疫监测信息的收集、管理和利用,提供了空前的机遇[11]。在此次动物间鼠疫疫情处理过程中,对于网络信息技术的管理和利用还有待提高,空间技术在流行病学得到广泛应用,对鼠疫防控工作有积极的推动作用[12-14]。基于鼠疫防控信息平台、数据库,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方案和空间技术手段,准确预测、预警动物间鼠疫的流行趋势,严防人间鼠疫疫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李兰娟,任红.传染病学-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2] 赛力汗,郝敬贡,艾尼瓦尔.乌鲁木齐首次从毛脚跳鼠体内分离出一株鼠疫菌[J].医学动物防制.2010,26,(11):1034

[3]LiM,songY,LiB,et.al.Asymptomatic.Yersinia.Pestis.infection,china[J].Emerg Infect Dis,2005,11(9):1494-1496.

[4] 贵有军,雒涛,王启果,等.新疆鼠疫防治70年回顾与展望[J].疾病预防控制通报,2020,35(4):85-88

[5] 方喜业.中国鼠疫自然疫源地[M].北京:人民卫生出 版社,1990:52.

[6] 张安宁,王鸿英,秦万龙.甘肃张掖地区1982~2000 年动物鼠疫流行研究[J].地方病通报,200,17(3): 34-36.

[7] 曹汉礼,张渝疆,戴翔,新疆鼠疫防治手册[M].乌鲁木齐.新疆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0

[8] 曹学义.地方病学导论[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7.72

[9] 雷海生,徐大琴,郭丽民,等.1958-2017年甘肃人间鼠疫流行回顾性分析[J].疾病预防控制通报,2020,35(4):1-5

[10]袁子云.2001—2003年青海省玉树地区鼠疫监测报告[J].地方病通报,2009,24(3).

[11]房静,周方孝,张芳,等.关于鼠疫监测信息管理专业软件开发和应用的思考[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06,21(1):61-62.

[12]林新勤,周树武,唐咸艳,等.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广西鼠疫预警模型的构建与应用研究[J].广西医学,2012,34(2):157-160.

[13]唐新元,王梅,王虎,等.地理信息系统在青海省人间鼠疫空间分布中的应用[J].中华地方病学杂志,2014, 33(5):508- 510.

[14]闫东,张业武,苏雪梅,等.空间流行病学在我国鼠疫防控研究中的应用进展[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16,27 (2):202-205.

通信作者:艾勒瓦尔·库尔班

作者简介:赛力汗·色日克塔依 :1964.07、大专学历、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鼠疫防治。

作者:赛力汗·色日克塔依 李庆云 李鸿杰 陈文亮 马杰 崔莹莹

鼠疫自然疫源地生物学论文 篇3:

近代滇西地区鼠疫防治综述

【摘 要】民国时期的滇西地区为鼠疫主要疫源地,而影响滇西地区成为鼠疫疫源地的主要因素是滇西特殊的生态环境、地理景观、人为干扰等,总结出在民国时期滇西鼠疫流行时在预防和治疗过程中所制定的相关制度、实施情况及最终达到的防治效果,这对于今天的滇西地区甚至整个云南省在鼠疫预防及治疗中将提供宝贵的历史借鉴性。

【关键词】民国时期;滇西地区;鼠疫;预防

一、一般概况

滇西边境山区主要以云南境内昆明以西的广大地区为主,包括保山、丽江、大理、怒江等10个市州,共56个县,其少数民族众多。滇西地区与缅甸、老挝、越南三国接壤,地势以高山峡谷为主。有历史文献记载,1108年以来鼠疫便曾在滇西地区多次流行过,是第三次鼠疫世界大流行的策源地。影响滇西地区成为鼠疫疫源地的主要因素:滇西特殊的生态环境、地理景观、人为干扰等。

二、鼠疫在滇西地区的流行史

1920年至1944年为鼠疫的近史流行时期,主要由1938年缅甸南砍暴发的鼠疫引起的,从瑞丽沿交通线自西至东传入内地,波及19个县(市),记载这一时期的有关史料有:《中华年鉴卫生篇》载有:“1920年间,在中缅交界的地方,有一次较重的鼠疫流行,已知在陇川和片马等地,均有发生。”《民国医学杂志》载有:“本年度入秋以来,元江、澜沧、普洱等县发生鼠疫,传染甚速,死亡甚重。”下面以滇西地区瑞丽和腾龙两个疫区鼠疫的流行情况为例。

(一)瑞丽地区的鼠疫流行史

民国时期鼠疫流行大致可分为三种方式:(1)输入流行,即鼠疫由缅甸输入造成滇西地区鼠疫爆发流行。(2)传出流行,即鼠疫首先在云南省腹部地区下关等地发生流行,而后疫情逐步向外扩散传出至瑞丽、腾冲、保山等地,造成滇西地区鼠疫爆发流行。(3)复燃流行,即保存在当地的自然疫源性,在一定的条件下复燃造成鼠疫的爆发流行。

鼠疫在滇西地区一直呈波浪状时起时伏流行,每间隔数十年便又形成一次大规模的爆发流行,根据史料可查的鼠疫流行年鉴为:1108年,1870年,1938年等三次大流行,其中尤以1938—1945年的大流行为甚,据不完全统计该次鼠疫流行的7年中,发生人间鼠疫的自然村26个,发病259人,死亡161人。

(二)腾龙边区的鼠疫流行史

1945年1月6日,云南省卫生处处长缪安成通过《腾龙边区医疗防疫队鼠疫防治工作简报》向上级汇报疫情:“自通常之甘麻寨迄缅甸边境之那撤,均为疫区。据调查,所得计有上明朗乡、九保街、遮岛、桤木寨、户东、遮帽、里掌、蛮曹、蛮蒙、金勐、新寨、小红坡、杉木笼、陇川、户撒、那撤、郭家庄等21处,大部系沿大盈江河谷之东岸由西向东蔓延,西岸则较少。”腾龙边区一带鼠疫潜伏,历史悠久,加上由于战灾关系的影响,鼠疫疫情再一次爆发,每天都有新的病例出现。另外,根据《腾龙边区医疗防疫队鼠疫防治工作简报》记录:“腾龙边区的鼠疫最初发生于蛮东、小红坡两寨。蛮东于四五月间新寨死鼠后,继之大批死亡,病例则于六七月间发见,截至目前约有五六十例、新病2例;小红坡26例、死20例,然后逐寨蔓延。流行最烈时约在八九月之间。南甸于10月间曾发现死鼠二三百头,但迄今尚无病例报告。九保街计发现与治疗病例46例,死亡11例,刻尚在流行中遮岛1例,小晚9例,户东约10余例,无新病例。遮帽旧例不详,新病4例未及既已死亡。

三、鼠疫的防治

(一)灭鼠

可分为群众性的工具灭鼠和专业性的药物灭鼠两个方面。群众性的灭鼠方法有:挖鼠洞、鼠洞灌水、堵鼠洞、烟熏鼠洞、人工追打、千斤闸、扣子捕鼠、养猫捕鼠等。另外,群众还可到检疫站领取灭鼠药,用面粉数百斤,烤制成薄饼表面刷药后,切成二厘米大小的毒饵布毒灭鼠,毒杀了大量老鼠。

(二)预防注射

预防注射是保护易感人群的主要手段之一,由于滇西地区是家鼠鼠疫自然疫源地,因此滇西鼠疫防治委员会一直没有放松针对鼠疫的预防接种工作。另外,在鼠疫暴发流行疫点内加强了一次预防接种,对保护易感人群,确保不发生人间鼠疫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召开鼠疫防治会议

据云南省卫生处呈报的《云南省滇西鼠疫防治报告书》记载:“1945年8月,在预防注射完毕后,滇西地区各县县长召开鼠疫防治会议。首先由卫生人员将疫区工作情形略为报告,并指出鼠疫之严重性,应遵照政府指示迅速成立鼠疫防治委员会,联合附近各县协调防治,注意疫区米粮之检查暨一切物资人员之进出,应酌予断绝。”

鼠疫的发生、传播和流行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为更好的控制鼠疫的传播流行,政府部门应该采取相应措施发展经济,改变滇西地区经济落后的状态,加强健康教育,并注意保护生态环境,控制和减少鼠疫的发生和流行。

参考文献

[1] 郑剑宁,王燕,裘炯良.鼠传疾病与鼠类宿主研究概况[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2007,18(05):427-429.

[2] 瑞丽市卫生防疫站编.预防医学文献汇编[M].德宏:德宏民族出版社,1993:5,12,23.

[3] 田敬国.云南医药卫生简史[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 1987:150,151.

[4] 云南省档案局编.抗战时期的云南——档案史料汇编(下)[M].重庆:重庆出版集团,2015:637.

[5] 中国地方病防治研究中心.地方病学[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137.

基金项目:本论文系2015年云南农业大学学生科技创新创业行动基金“民国时期昆明常见的地方病防治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6RWX028。

作者简介:石晴(1989.11- ),女,安徽淮北人,云南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科学技术史;甘小龙(1990.05- ),男,安徽合肥人,云南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地方农业科学技术史。

作者:石晴 甘小龙

上一篇:晚发性佝偻病儿科医学论文下一篇:校园酒店视觉形象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