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工贸易转型研究论文

2022-04-20

[摘要]在全球价值链体系中,加工贸易为我国和世界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赢得了“世界工厂”的称谓。但是,随着产业转型升级政策的大力推广,我国加工贸易企业也面临着转型升级的需要。文章从加工贸易地位的变化、加工贸易行业的变化趋势和加工贸易附加值三个方面来衡量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进程和特征,最后利用全球价值链的升级理论为我国加工贸易企业提供升级途径。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加工贸易转型研究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加工贸易转型研究论文 篇1:

产业价值链视角下的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研究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各国依靠资源禀赋优势在世界产业价值链中已基本形成了明确的分工,发达国家依靠技术与资金优势控制了产业价值链的核心,而发展中国家只有尽快加入世界产业价值链并形成自身优势,才能进一步加快本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依靠人力资源优势在世界价值链的加工环节已得到快速发展,并具备了一定的优势。随着国际经济危机的蔓延,我国加工贸易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使我国加工贸易顺利转型升级,成为当今国内专家学者研究的热点。

一、产业价值链与加工贸易的内在关系

(一)产业价值链与加工贸易的内涵

从现代工业的产业价值链环节来看,一个完整的产业价值链包括技术研发、产品设计、原材料加工、中间产品生产、制成品组装、销售、服务等多个环节,不同环节上有不同的参与角色,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并获得相应的利益。产业价值链上各个环节的活动都直接影响到整个产业的价值活动,具有较强的协同性,且每个环节在技术上具有层次性,对要素的需求具有较大的差异性。而加工贸易是针对产业价值链的中间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制造而言的。所谓加工贸易,是指东道国从国外进口中间产品,进行加工并最终再出口的一种生产方式。也就是两头在外中间在内的贸易方式(Fenestrate.2002)。加工贸易因技术含量低,使得该环节具有明显的增值空间小、竞争激烈等特征。

(二)产业价值链与加工贸易关系

产业价值链与加工贸易之间有着密切联系。首先,随着国际分工的不断深化,作为产业价值链中的加工贸易环节因其技术含量低、竞争激烈,使得该环节的分工越来越细,在一定程度上更加细化了产业价值链;其次,随着技术进步和世界经济的发展,发达国家依靠其控制产业链的核心技术,为了取得更大的利益,把产业链升值空间小、消耗大的加工制造环节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成了必然的趋势。产业链的国际分工,不仅为发达国家进行结构调整提供了便利条件,同时也拓展了发展中国家加工贸易的范围。因此,产业价值链促进了国际性的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加工贸易的结构升级。

产业价值链不同环节的分工,通常表现为劳动密集型的价值环节布局在发展中国家,这些环节的劳动生产率和附加价值较低,而劳动生产率较高的技术与资本密集环节和信息与管理密集的价值环节则分布在发达国家,从而形成了一条"U"型微笑曲线(李敏,2008),而加工贸易处于"U"型曲线底端。基于此,以产业价值链的视角研究我国加工贸易的问题,将有助于提升我国加工贸易在产业价值链分中的地位,及时调整战略向价值链更高层次发展,使我国加工贸易在参与国际产业链分工时更有优势。

二、产业价值链视角下的我国加工贸易现状

我国加工贸易的快速发展,是由我国特殊的国情、政策、全球产业转移的快速发展,以及加工贸易的特点所决定的。我国加工贸易的真正发展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开放度的不断提高,尤其是加入WTO之后,我国贸易总额连续6年增长率超过20%,2007年贸易总额首次超过2万亿美元,达到2.1738万亿美元,增长23. 5%,继续稳居世界第3位。而对外贸易50%左右的份额是由加工贸易带来的,加工贸易从1981年的25亿美元增长到2007年的9860.5亿美元,增长了393倍,对出口一直具有高达55%左右的贡献率。

1.加工贸易技术水平低、增值率提升缓慢。由产业价值链和加工贸易的关系可知,加工贸易处于产业价值链条中最低附加值的生产组装环节,上游的技术壁垒,下游营销渠道和技术服务的控制,使得加工贸易始终受制于掌握着核心技术和品牌的发达国家。虽然近年来我国加工贸易的统计数据显示,高新技术产品所占的比重日益加大,但仔细分析这些高新技术产品,我国所从事的仍然是处于最低端的劳动密集型的部分。

2.加工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不明显,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依据资源优势理论,我国凭借廉价的劳动力,已经深入到世界产业价值链的加工贸易环节,并占有一定的优势,也因此得到了很少的附加值。但在加工贸易中外商直接投资占绝大部分,其表现形式为跨国公司,核心技术的严格控制也限制了技术溢出效应,加工贸易的微小收益也使得部分企业故步自封,不愿创新,限制了我国高新技术的创新与发展,对加工贸易的技术转移和技术溢出既缺乏有力的竞争促进,也缺乏有效的利益激励,阻碍了加工贸易的进一步转型升级。

3.加工贸易的附加值逐渐缩小。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发达国家凭借掌握核心技术和营销服务网络,逐渐压缩加工制造环节的附加值。另外,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劳动力成本越来越高,劳动力成本优势逐渐减弱,而世界产业价值链的划分是建立在资源优势的基础上的,因此我国加工贸易面临着附加值逐渐缩小的严峻挑战。

三、基于产业价值链的加工贸易升级对策

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政策,要本着"有促有控,以促为主"的原则。"促"就是为高附加值环节的加工贸易产业活动创造更好的政策环境、金融环境、监管环境;"控"则是加强对低附加值或"两高一资"加工贸易企业的管理,提高其准入门槛。我国大量低素质劳动力的基本国情在短期内不会改变,因此,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政府的适当引导有利于加快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进程,但根本上还要依靠市场的力量(赵文成,2008)。

(二)准确把握转型方向,有节有度顺利升级

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是在保持现有劳动密集型产业活动竞争优势的基础上,在延长加工贸易价值链环节的同时,向上下游高附加值环节产业活动延伸,而不是简单的替代关系,这是与我国多层次的劳动力素质相适应的。从根本上说,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方向,就是提升我国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上的分工地位。由产业价值链的微笑模型可知,研发设计和营销服务为高附加值的价值环节,表现为两头大、中间小的凹透镜模式,而随着全球经济开放步伐不断加快,加工贸易环节竞争加剧,加工贸易环节的优势是动态变换的过程,

1.牢固基础,保持我国加工贸易的绝对优势地位。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我国劳动力素质得到普遍提高,但短期内达到发达国家水平还不现实。因此,我国仍需要保持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出口导向型经济体制。我国加工贸易的多年发展,已顺利成为全球产业链中的中间环节,并保持着绝对优势(O)。

2.加大技术研发力度,发展上游产业。我国是从最低端加工组装环节切人全球产业价值链的,这就要求加工贸易要不断地由简单零部件加工向复杂零部件的设计生产活动延伸。按照国际市场的品质要求与生产管理规范,加大技术引进和创新力度,借助世界经济格局转变的机遇,逐渐向世界产业价值链中的技术研发设计环节渗透(隆国强,2008),使加工贸易现状圈X中的部分企业向技术研发设计环节中的C渗透,进而使我国加工贸易逐渐向产业价值链中的上游技术研发环节转型升级。

3.改善市场环境,提升服务水平,延长下游产业价值链。目前我国在加工贸易的价值链中只分享其服务增值的很小部分,向下游服务增值链的延伸是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要使我国加工贸易向产业价值链的下游环节顺利转型,首先政府要创造宽松的金融管制体系,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加大对公共事业的投入;其次,引导企业发展仓储、物流、配送,扶植有条件的企业发展自主品牌,去境外开拓销售市场,进一步控制销售渠道,逐渐向营销服务环节渗透,也就是加快向D区域转型。

综上所述,我国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本质就是在保持我国加工贸易价值链环节绝对优势的基础上,使我国部分有条件的企业从价值链底端,逐渐向价值链的高附加值环节延伸。同时注意发展配套业务,最终实现产业价值链、企业和区域的全面转型升级,从而使我国加工贸易在国际产业价值链分工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

作者:田华

加工贸易转型研究论文 篇2:

全球价值链背景下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研究

[摘 要]在全球价值链体系中,加工贸易为我国和世界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赢得了“世界工厂”的称谓。但是,随着产业转型升级政策的大力推广,我国加工贸易企业也面临着转型升级的需要。文章从加工贸易地位的变化、加工贸易行业的变化趋势和加工贸易附加值三个方面来衡量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进程和特征,最后利用全球价值链的升级理论为我国加工贸易企业提供升级途径。

[关键词]全球价值链;加工贸易;能力升级;产业升级

[HTH〗[DOI]10.13939/j.cnki.zgsc.2015.41.112

1 理论综述

1.1 全球价值链理论

价值链理论始于20世纪80年代,Porter提出公司的价值创造过程主要由基本活动(生产、营销、运输和售后服务等)和支持性活动(原料供应、技术、人力、财务等)两部分完成,这些活动在公司价值创造过程中相互联系,构成公司价值创造的链条,称之为价值链[ZW(]王俊松.全球价值链下的中国产业升级思考[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7).[ZW)]。在90年代,Gereffi在价值链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全球商品链理论,在全球产业转移和分工的研究方面给出了更加清晰的研究思路。Gereffi于2001年通过进一步研究提出了全球价值链(GVC)这一概念,把价值链的视觉扩展到了全球范围内,为实现某种商品或服务的价值而连接生产、销售直至回收处理等全过程的跨企业网络组织,它包括所有参与者和生产销售活动的组织及其价值、利润的分配。

1.2 全球价值链上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含义

我国的加工贸易分为来料加工、进料加工、装配业务和协作生产,我国的加工贸易方式是基于我国的比较优势,并随着产业内贸易兴盛而逐渐成为我国主要的贸易方式。而水平型产业内分工是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从流程上进行的分工,加工贸易便属于这一种。传统的产业升级概念是指具有更高技术含量和效率水平的主导产业(群)取代了原有主导产业(群)的质变过程[ZW(]杜晓君,陈媛渊.全球价值链背景下的产业升级路径:从企业能力提升到产业升级[J].沈阳干部学刊,2006(2).[ZW)]。结合全球价值链和产业升级的类型和中国的现状,全球价值链下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有以下几层含义:①工艺流程升级。重组生产体系或投入技术,提高生产流程的效率,提高某一加工环节的附加值,属于初级升级。②产品升级。加工贸易的企业从生产加工简单产品向复杂产品升级,比如纺织业中的向高级服装业升级。③功能升级:指放弃全球价值链上的低增值环节,专注于价值链上某个或某几个优势环节,通过向价值链的两端移动,掌握“战略性环节”来取得竞争优势的产业升级形式。④链条升级。顾名思义就是从一个产业链升级到一个新产业链,不断提升起在价值链中的角色和控制力。

2 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现状

2.1 加工贸易方式地位的变化

我国的加工贸易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力促进下,通过不断的高速发展,加工贸易经历了“来料加工”、“进料加工”和“外资加工贸易”三个阶段,加工贸易的比重于1994年首次超过一般贸易的比重,成为我国对外贸易最重要的方式,在1996年至1999年保持着一半以上的比例。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我国出口产品的转型升级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加工贸易的比重开始下降,从1998年的53.42%下降到2014年的32.79%,而一般贸易方式从1998年的36.4%上升到2014年的53.8%。可见,在这一阶段,由于贸易政策的调整和国内市场的开放,一部分加工贸易企业转向了一般贸易方式的企业,实现了从代工到自主研发的过渡。

我国历年进出口贸易方式比例

资料来源:历年中国统计年鉴。

2.2 我国加工贸易行业变化趋势

本文引用中国统计年鉴中对HS两位码的分类,选择前八位进出口规模较大的行业,通过对2003年、2008年、2013年十年的中国进出口的数据进行分析,计算出产业内贸易指数和该产业的进出口比重,如表1所示。从产业内贸易指数来说,重工业行业的指数普遍较高,尤其是机械制造业和车辆、航空器、船舶及有关运输设备业的产业内贸易指数最高,重工业的零件需求较多,产业链较长,中国有机会参与全球化生产中。作为中国进出口比重最大的行业,机械制造业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和进出口比重均在下降,说明我国正在从简单的加工组装和零部件生产转型升级,同时产业更加均衡化发展。车辆、航空器、船舶及有关运输设备业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和进出口比重均呈现上升趋势,体现我国在运输设备上的重视和参与国际分工的发展。贱金属及其制品和化学工业及其相关工业的产品产业内贸易指数均在0.7以上,比重均呈现下降趋势。光学设备、医疗设备、精密仪器和塑料及其制品;橡胶及其制品行业产业内贸易指数均呈现上升趋势,比重基本保持稳定。

我国具有传统比较优势的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和鞋、帽、伞、杖、鞭及其零件; 已加工的羽毛及其制品;人造花; 人发制品产业内贸易指数较小,但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仍然在我国的进出口地位中处于第二大行业,在鞋、帽、伞、杖、鞭及其零件; 已加工的羽毛及其制品;人造花; 人发制品行业的进出口比重在不断下降。这些行业生产环节简单,同时我国又具有绝对的比较优势出口较多,参与全球价值链程度不高。经过三十多年的外贸发展,我国参与到全球价值链的深度不断加大,行业发展更加均衡。

2.3 加工贸易附加值的变化

在全球价值链中,我国的加工贸易一直处于低端的加工环节,加工贸易升级实质上是将加工贸易出口产品中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所替代。我们可以用加工贸易增值率来计算加工贸易附加值的变化,从而可判断出我国加工贸易的产业升级情况。

从全球价值链的角度来看,台湾宏碁公司总裁施振荣提出的“微笑曲线”也可以体现出附加值的程度大小。越往上游的价值链活动例如研发、知识产权、零部件生产以及下游的营销和品牌两端走,附加值越高,中间的生产制造环节附加值小,上中下游的产业链形成了“微笑曲线”的形状。我国开始就一直从事着“微笑曲线”底端附加值最小的生产制造环节,在这一环节中技术要求低、属于劳动密集型,中国当时在这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主要以代工(OEM)、组装等来料加工为主,附加值较小,价值链中的绝大部分价值都被发达国家攫取了。

通过表2可知,我国加工贸易的增值率在近14年间有所提高,从2000年的48.7%上升到2012年的79.3%,12年间增长速度较快,到了2014年略有下降。整体看来,我国的加工贸易增值率增长较快。

3 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加工贸易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产业结构的升级。近年来,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从贸易方式来说,我国贸易方式实现了从加工贸易方式为主到以一般贸易为主的对外贸易方式,极大地提高了我国外贸企业的获利能力。同时,加工贸易行业也实现了从劳动密集型行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转移的趋势,而这类行业的特点是价值链环节多,这说明我国参与到全球价值链的程度逐渐加深。再次,我国加工贸易的附加值也在逐步提升,加工贸易企业生产的附加值越来越多地留在了国内。但是,我国加工贸易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受跨国公司的控制,产业转型升级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和路径的困扰。

工艺流程升级和产品升级都是对于产品的改良,即加工贸易企业对于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提高。在全球价值链理论中,最具有跨越性的功能升级一般沿着价值链攀升有两个方向:一是往“微笑曲线”的上游跨越,侧重于研发设计,从OEM升级到ODM实现DMS的生产组织形式。这类升级需要加工贸易企业在生产的过程中不断积累整体资源能力,并加强科技投入,并逐步转变为依靠自身研究的科研成果,逐步升级为技术密集型企业。二是往“微笑曲线”的下游升级,即侧重渠道和品牌方面的建设,从OEM升级到ODM,直到OBM自有品牌的形成,通过品牌打造产品的竞争力,进而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在我国的传统优势行业纺织服装业中,南方的加工贸易企业已经实现了产业升级:从OEM开始逐渐建立了严格的质量保证体系,进而直接在国外注册公司和品牌,实现技术和市场的双扩张。在功能升级完成后,同时资本和技术条件都满足的情况下,加工贸易企业可以实现产业链的跨越,例如从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升级到资本、技术密集型的加工贸易企业。

参考文献:

[1]汤碧,陈莉莉.全球价值链视角下的中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研究[J].国际经贸探索,2012(10).

[2]邓媚方.全球价值链视角下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问题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

[3]黎国林,江华.全球价值链下我国加工贸易产业升级研究[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作者:汤婉君 常秋筝

加工贸易转型研究论文 篇3:

青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研究

【摘 要】 加工贸易在青岛经济发展中起到重大推动作用,尤其促进了当地产业结构升级、技术进步、当地就业。同时,青岛的加工贸易也存在产品层次不高、产业链短、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配套产业水平低、环境和资源等问题。本文对青岛加工贸易的缺陷进行分析,对了青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提供建议,如促进加工贸易的主体转变、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推进高新技术产品加工贸易的发展等。

【关键词】 加工贸易 转型升级 政府

1. 青岛市加工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

1.1加工贸易的进出口市场呈现出不平衡合理且相对集中的现象

加工贸易产品的主要出口市场为美国、香港、欧盟、日本、韩国五个国家和地区。加工贸易进出口市场过于集中分布格局,使出口极易受相关国家的影响和控制,导致出口极不稳定,贸易风险和摩擦比较大。

1.2外资企业在加工贸易中居于主体地位

外资企业在加工贸易中居于主体地位,企业的经营方式主要是外商独资,经济结构上属于“嵌入性的”。这不利于相关技术和管理方式的外溢,而且还面临外资撤资的风险。

1.3青岛加工贸易中存在忽视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在青岛加工贸易的引进和发展过程中,由于环保法规不健全、政府监管和监控力度不等,对资源和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的轻视,导致一些污染严重的加工制造环节和产业转移到青岛,严重威胁到当地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不利于开拓加工贸易产业的发展空间。

1.4青岛市加工贸易在全球价值链中处于不利地位

青岛企业从事的往往是对零部件或原辅材料的初级加工、装配等劳动密集型环节,产品的增值率不高,对经济增长、产业拉动能力有限,随着劳动力成本的提高及其发展中国家的激烈竞争,青岛加工贸易存在着难以为继的可能性。

1.5青岛市加工贸易的国内采购率过低

国内采购率、技术含量比较低,企业自身技术消化、吸收能力滞后。国外企业对国内采购比例低有三方面的原因。第一方面, 国内生产原材料、 中间产品和半制成品的企业技术水平不高, 产品质量不够高。第二方面,加工贸易企业的进料采购权一般控制在外商手中,他们优先考虑自己国家相关联企业的中间产品。第三方面,加工贸易政策, 包括免征加工贸易进口产品关税的政策、免征出口产品增值税的政策, 往往可以促进加工贸易中间产品进口, 但不利于国内采购。

1.6青岛市加工贸易核心技术不强

青岛的产业基础比较薄弱、核心技术不强、相关的配套措施不足,达不到加工贸易企业的要求,因此加工贸易企业更多是依靠国外进口或少数外资配套企业生产的产品,不利于增加国内市场的采购量,不利于“产业溢出效应”的发挥,不利于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青岛产业基础比较薄弱、核心技术不强,相关的配套措施有待于加强。现阶段,加工贸易企业技术消化吸收能力的滞后,工人、管理人员的学习能力、生产经验、营销理念等方面的滞后性,也成为阻碍了加工贸易产品层次和企业技术水平的转型升级的重要因素。

2. 基于全球价值链的青岛市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2.1努力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促使制造业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型升级,优化制造业内部结构,提升产品档次,改善出口商品结构。加快物流环境建设,鼓励发展仓储、物流、配送、售后服务,是延伸加工贸易产业链,为加工贸易的升级提供必要的保障 。

2.2促进加工贸易企业的国内采购发展

提高本地采购率,可以提高加工贸易的辐射带动能力,可以带动下游工业品的生产和出口、延长产业链,促进本地相关产业的发展,實现产业优化升级。政府要要鼓励企业进行国内采购,给与企业相关的税收优惠,简化企业国内采购的相关手续,建立中间投入品市场供求信息平台,为本区中间品生产经营企业提供税收优惠、资金信贷支持、市场引导等。

2.3推动内资企业发展,促进加工贸易的主体转变

外资企业在青岛的加工贸易中处于主导地位,内资企业所占份额、创造价值的能力比较弱,其竞争力相比外资企业要弱的多,要改变这种加工贸易格局,推动加工贸易主体的多元化,推动内资企业加工贸易的发展。

鼓励民营企业从事加工贸易,为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和引导,创造各类企业公平竞争和平等发展的国内环境,从而促使内资企业加工贸易的快速增长。鼓励重点的推进国有实力的加工企业与跨国公司公司开展资本、营销、品牌和技术等多种形式的合作,不断提高技术水平,提高产品质量,融入到跨国公司的采购、生产、销售网络中。

2.4进一步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

推动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的实施,在巩固和拓展欧美、日韩、港台等传统市场的同时,加快对东南亚、中东、南美、拉美、非洲、大洋洲新兴市场的开拓,全方位开拓市场。化解出口市场高度集中的风险,认真研究自贸区各国的法律法规、经济周期产业结构、市场规模、资源布局以及消费者习惯,利用好关税减免的优惠政策,积极拓展市场。同时要积极应对贸易摩擦,增加面对化解贸易摩擦的能力,建立解决摩擦的完整的机制。

2.5推进高新技术产品加工贸易的发展

建立严格的企业准入标准门槛,严格审核加工贸易企业经营及生产能力,优化出口商品与产业结构,抑制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产品的生产与出口,为高价值环节的加工贸易产业活动创造更好的政策和监管环境。对生产工艺落后、环保或能耗不达标的加工贸易企业限制其进入区内或要求其整改。严格控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简化企业转型手续,降低转型成本,鼓励支持企业走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道路。

政府要促进加工贸易生产与研发的有机结合,以强大的科研基础、创新能力来稳定和发展加工贸易,形成高新技术产品加工贸易制造的发展环境。 鼓励那些产品市场前景好、技术水平高的跨国公司在青岛进行加工贸易,重点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新材料产业,鼓励企业利用加工贸易参与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分工,促进其扩大产品领域,升级其产品结构。

2.6强化政府推动和政策支持,改善软硬件投资环境

全面提升加工贸易配套服务产业水平和服务管理水平做好促进青岛市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及其监督工作,促进加工贸易全方位转型升级。 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强化功能,提高基础设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力。创办高新技术产业出口加工区,如保税区、高新科技园区等,实现产业集群发展,在规范监管条件下促进高新技术产品加工贸易的健康发展。

为加工贸易企业提供良好的融资环境,为高成长性加工贸易企业拓宽融资渠道,提供信贷资金支持。合理制定土地政策和严格控制进入区内企业的门槛,对低附加价值或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加工贸易活动的管理,提高市内准入门槛;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鼓励性的产业转移项目,优先安排供应土地。

参考文献:

[1] 李建军.金融危机后中国加工贸易产业转型升级问题研究--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J].财贸经济,2010(4).

[2] 廖涵.我国加工贸易发展战略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220-230.

[3] 隆国强.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方向与政策[J].中国发展评论,2009(1):67-75.

[4] 杜红梅.论我国加工贸易升级的内涵与路径〔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7):132-134.

作者简介:李晓兵,女,1989年2月生,山东青岛人,兰州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贸易学。

(作者单位:兰州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

作者:李晓兵

上一篇:物理实验探究教学论文下一篇:应收账款会计核算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