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趋势论文

2022-04-16

摘要:从理论研究视角出发,社会转型时期加强企业伦理建设是其存续发展的必然趋势,其价值旨归应为最底层的法律责任、中下层的经济责任、中上层的道德责任与最上层的慈善责任之统一。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社会转型趋势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社会转型趋势论文 篇1:

事业单位群众路线在社会转型期的新趋势研究

【摘要】中国梦是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命线,中国梦的实现,是社会转型期势在必行的重磅任务,而事业单位作为推动中国梦实现的主体之一,为赢取人民群众的信任、拥护和支持,需贯彻群众路线,以务实的态度为人民群众办实事,才能够永葆党的清正廉洁和公正无私。文章立足于中国梦,分析社会转型期事业单位群众路线的提出和发展,然后依次研讨群众路线的挑战、践行和展望。

【关键词】事业单位;群众路线;社会转型;新趋势

一、社会转型期事业单位群众路线的提出和发展

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中,习近平主席强调中国梦的实现,不能够脱离人民群众,并旨在为人民群众谋福利。中国梦的核心精神,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揭示了中国梦与人民群众鱼水般的紧密联系。2015年下半年,全党全面铺开群众路线实践活动,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为目标,在实现中国梦过程中,深入贯彻了党的群众路线。

笔者认为,社会转型期事业单位群众路线的提出和发展,应将党的群众路线,视为实现中国梦的生命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争取早日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目标,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和支持。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只要我们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事业单位作为社会转型期的贡献主体之一,践行中国梦必须动员群众的力量,坚持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不断巩固群众基础。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群众的利益和诉求也在不断变化,我们应该以动态的发展眼光,思考如何通过群众智慧和力量的汲取,进而最大程度满足群众的需求,使得群众路线的内涵更加丰富。

二、社会转型期事业单位群众路线的挑战、践行和展望

社会转型发展,群众也在不断变化,在差异性的社会环境中,群众路线必然会遇到不同的挑战,践行方式也不尽相同。当下的中国,群众的利益和诉求呈现多元化趋势,面临各种挑战,我们需要紧靠中国梦的核心精神,进一步丰富践行群众路线的方式和方法:

1、群众路线面临的挑战

社会转型期,中国的社会结构出现急剧变化,面临复杂的社会关系,事业单位在践行群众路线时,包括对象、途径和环境的变化,都对群众路线提出了新的挑战。首先是群众主体的多元化,以往涵盖“工人阶级、公民阶级、知识分析阶层”的社会结构格局,在社会转型期被完全打破,包括“民营企业、私营业主和自由职业者”等在内的社会成员不断涌现,成为新兴阶层的形成基础,并开始成为主导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事业单位群众路线的践行,面临多元化的社会主体利益和诉求,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态等在内群众诉求的满足,都要纳入群众路线践行的方案当中。其次是群众路线践行路线的变化,社会转型期要求群众路线根植于党的思想和行动,围绕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诉求,建设融洽的党群关系,在与人民群众接触的过程中,切实引导、帮助和服务群众。最后是社会环境的变化,社会转型期的社会分工日益精细化,城乡开始形成二元化发展结构,而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和地位差距,也不断地拉大,针对该问题,群众路线的践行难度自然越来越大,这也是群众路线面临的挑战之一。

2、群众路线践行的方法

关于社会转型期群众路线践行的方法,首先需要籍改革良机,扩大人民群众的参与活力,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根本,将人民群众的要求,作为群众路线的最高要求,为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改善奠定基础。社会转型期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需要全面释放社会主义的活力,尤其是人民群众参与社会建设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要尽量提升至群众路线践行的日程表。其次是工作方法的改进,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拓展群众路线践行的深度,譬如新媒体平台的党政信息传递,实现资源的整合和共享,为人民群众及时提供党政和社会信息,再如网络问政,以透明公开的方式,充分体现群众路线的公平和公正。最后是坚定中国梦的理想信念,团结人民群众,保持人民群众与国家梦想的一致,也就是说,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需要深入贯彻群众路线,确保中国梦实现过程中有扎实的群众基础,从人民群众的核心利益出发,为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3、群眾路线践行的展望

从以上群众路线践行的方法中,下面将从如何实现群众路线制度化的角度,进一步展望群众路线的践行。笔者认为,坚持群众路线并非一朝一夕之事,我们应该打破墨守成规的利益格局,往“民富优先”的方向,实现社会发展的公平正义,譬如禁止对大学生就业的设卡设限,只有这样,群众路线的践行才能够真正实现公平公正,人民群众的利益分配也不至于出现两极化。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推动,也要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政治民主化的推进,要求加强社会的监督力度,捍卫人民群众的政治权利。

三、结束语

文章通过研究,基本明确了事业单位群众路线在社会转型期的新趋势,以及群众路线践行的挑战、方法和展望。考虑到在不同的社会发展时期,群众路线践行条件和要求的差异性,以上内容在群众路线践行过程中,需结合实际的社会发展需求,尤其是人民群众新的利益需求的提出,进行因势利导,逐步完善有关内容。

【参考文献】

[1] 吴维娜. 事业单位政工工作助力组织变革的功能定位及实践[J]. 科学与财富, 2015,(19):376-377.

[2] 丁绍昕. 用群众路线统领新时期机构编制工作[J]. 机构与行政, 2014,(11):18-19.

[3] 王金厚. 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J]. 农场经济管理, 2014,(12):57-58.

作者:刘晋新

社会转型趋势论文 篇2:

社会转型期企业伦理建设的趋势及价值旨归

摘 要:从理论研究视角出发,社会转型时期加强企业伦理建设是其存续发展的必然趋势,其价值旨归应为最底层的法律责任、中下层的经济责任、中上层的道德责任与最上层的慈善责任之统一。

关键词:社会转型;企业伦理;社会责任;价值旨归

一、引言

社会转型时期是指构成社会发展的诸要素在社会形态之间发生的量变与质变过程,是社会整体性进步的重要发展时期。这里的社会转型时期并不是一个严格的历史分期,而是对社会所处时代特征的形象描绘,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阶段。随着中国社会转型的更加深入,人们发现在社会保持总体向前快速发展的同时,社会发展受到矛盾和风险影响的频度越来越高,社会发展环境充满了更加复杂的不确定性。

企业伦理是指在企业所有活动中形成的各种伦理关系以及处理、平衡、协调、发展这些关系的伦理精神、伦理原则、伦理规范和方式、方法的总和。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转型速度的加快,企业伦理出现了更多的失范现象:一些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采取不正当竞争手段,为追求短时经济利益而生产假冒伪劣产品以及销售产品时对消费者进行欺诈,企业在灾害、风险爆发时哄抬物价,为了降低成本而导致环境污染的不负责任行为,忽视员工生命财产安全而发生的生产安全事故,食品行业企业中多次出现的威胁人民身体健康的食品安全问题等。

学者们对社会转型与企业伦理进行了诸多有益的探讨。许在荣对我国社会转型与变迁中的企业伦理问题进行研究,其主要侧重于企业的诚信问题。[1]尹昱认为社会转型时期的企业伦理缺失现象影响了社会和谐发展,也影响了企业的自身利益,并提出应从文化、制度、专门机构和培训四个方面加强社会转型时期的企业伦理建设。[2]孙丰云从社会发展角度对中国企业伦理发展趋势进行了研究,认为企业伦理发展受到了价值观断裂、市场经济制度不健全、非政府组织力量薄弱的三大挑战,并分析了中国企业伦理的必然“应当”态势。[3]从已有研究成果来看,对社会转型时期企业伦理建设的必然性及其目标的理论性分析还较少,因此本文将对此进行初步探讨,以期为企业伦理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二、社会转型时期企业伦理建设的必然趋势

1.社会转型时期企业经营的限制性。社会转型时期是社会发展的关键阶段,在转型中既蕴藏着巨大的发展动力,也暗含着很多的问题。在这种背景下,企业的经营必然受到合理的限制,其不良行为必须得到制止,必须使企业的经营行为符合社会转型经济发展的标准和要求。首先,社会转型过程中,企业的各种经济活动都必须遵循法制原则。要保证社会转型中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与发展,必须有规范的企业行为和相对完善的法律体系作为保证,企业的任何经营活动都必须严格遵循法律法规,这对于任何企业来讲都是最基本的要求。任何非理性和非道德的企业行为既不符合企业伦理的本质要求,也必将受到法律的监督、约束和制裁;其次,社会转型时期的资源优化配置特别重要,这是维持良好社会秩序、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这就要求企业的经营行为必须遵循公平竞争的原则,任何非法竞争、不正当竞争和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都必须受到制约和严惩;最后,社会转型时期的经营活动必须遵循诚实、信用原则,这是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基础,也是保持企业生机和活力的先决条件,任何欺诈行为和贪图短时利益的行为都将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产生严重阻碍。

在社会转型的发展过程中市场获得更多的开放性,企业有了更多的自主性,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企业主体,但是它们的经营行为却不能是无序的自由化。经济发展并不能够自然地对企业行为进行优化,对于企业经营行为的合理限制,需要在法律约束的基础上,利用企业伦理进一步有效约束。

2.社会转型时期企业伦理抉择的应然性。社会转型时期是社会矛盾凸显的一个社会发展阶段,企业是这一时期最为重要的经济主体单位之一,也是社会中最广泛、最普遍、数量最多的组织,应以一定的企业伦理标准来决定自己的行为,这符合企业发展的内在逻辑,也是社会与广大公众的吁求。社会转型时期企业伦理抉择的应然性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理解:首先,从前瞻角度来看,企业理应起到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对于中国企业来讲,其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发展经济,不断创造物质财富,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做贡献,这也是国家和政府不断出台政策扶持企业振兴和发展的根本原因。而企业的失范行为与这个前瞻发展目标背道而驰,如果不按照理应发展的趋势进行生产经营,那么企业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其次,从企业发展角度来看,其自身发展和正确的伦理抉择顺理成章成为统一的目标,任何企业的存在都是为了生存和发展,没有企业希望自己的生命周期是短暂的,即使选择了失范的企业行为,其目的也是为了赚取利润而继续生存下去。但是发展的最终结果必将淘汰那些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企业,也就是那些在经营生产中选择违背企业伦理规律的企业;最后,从社会与公众角度来看,企业理应正面积极回应社会利益的诉求。企业的发展存在于社会之中,利润来源于社会,在社会体系中索取生存所需的一切资源,其回馈社会的主要方式就是满足社会利益的需要,这是企业对社会和公众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也是符合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明智之举。[4]从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出,在社会转型时期企业的伦理抉择应然符合经济发展、企业自身、社会与公众的共同目标,这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3.社会转型时期企业伦理建设的共识性。社会转型时期是社会形态各要素发生深刻变化的阶段,要素之间的协调平衡发展是解决社会转型时期各类问题的关键,而破坏这种协调平衡发展的不利因素会引起社会的质疑。对企业在经营中出现的不良行为进行控制与杜绝已引起全社会关注,企业伦理建设正在成为一种共识。首先,企业伦理建设要求最根本的来源是社会力量。社会广泛存在的达成一致的价值标准引导着企业伦理规范,其在公众或相关人群达成一定社会共识的情况下得以形成,同时也只有包含社会普遍价值观在内的、取得广泛共识的企业伦理规范才为人所称道;其次,社会利益与公共资源是社会共识的核心。例如环境保护、节约能源是具有全球性的普遍共识,全人类都依靠这些资源得以生存,所以如果这些资源被企业所破坏,那么对企业行为进行约束就成为全社会的强烈共识;最后,相对于大企业的规范性,中小企业则更容易出现践踏社会利益的现象,对这些企业而言,企业伦理建设的社会共识性程度则更高。

社会转型时期企业伦理建设的共识性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敦促我们必须及时、有效地改善现状,以企业伦理建设构筑起一道阻拦企业行为失范的高墙。

4.社会转型时期企业伦理建设的主体间性。主体间性指的是在企业活动中企业与企业、企业与相关者之间形成的相互关系。与企业活动相关的主体是多元的,不仅包括企业自身,还包括政府、公众、合作者、竞争者等所有涉及到的相关多元化主体,其在交往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关系即构成了主体间系。企业伦理建设并不是简单的主客体改造,也不再是传统的建设与被建设的关系,而是不同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具有相互性和统一性的主体间性,进入到了主体与主体建立起的关系模式,这种主体间性体现的是相互之间的融通和理解,双方都把对方视为和自身具有同等地位的主体。但是,如果某一企业作为主体与其他主体之间不能够形成协调一致,其价值观与行为不能够获得其他主体的认同,在与其他主体交往中独树一帜,那么这个企业就会丧失主体地位,而变成被改造的客体。所以,主体间性预示着如果一个企业的行为不符合共识的伦理规范,那么它就一定会被其他主体所改造,否则就会在与其他主体的交往中彻底失败,并最终退出历史舞台。可见,主体间性一方面反映了其他主体对于某个企业行为失范主体的改造的必然性,即企业伦理建设的必然性;另一方面也改变了传统的企业伦理建设模式,这种建设企业伦理的视角和思路可以有效地提高其建设效果,使企业在企业伦理建设实践中变客体为主体、变被动为主动、变消极为积极,有效促进主体间的相互理解和一致认同,符合社会转型时期企业伦理建设的客观要求,是企业伦理建设的必然选择。

三、社会转型时期企业伦理建设的价值目标

社会转型时期企业伦理建设的目的是改善和优化企业行为,增强企业责任感并使其承担更多责任,从而有力发挥企业在社会转型时期的积极作用。为了更加形象地说明社会转型时期建设企业伦理的价值目标,本文构建了企业伦理建设旨归金字塔模型。[5]金字塔模型将企业在经营中应当承担的责任划分为:最底层的法律责任、中下层的经济责任、中上层的道德责任和最上层的慈善责任。法律责任和经济责任属于基本责任,道德责任和慈善责任属于自愿、自由承担的责任,可以说这四个层次包含了企业所要履行的社会责任。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该模型对企业应当承担的责任进行了相对独立的划分,实际上各层次之间并不是严格的并列关系,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兼容,例如从广义上讲,慈善责任也是道德责任的一部分,属于道德责任的最高境界;但是从狭义上看,慈善责任又不同于其他的道德责任,是对道德责任的一种超越,企业的公益慈善行为是企业伦理建设的最高目标。这里的细致划分是为了更生动形象地反映出企业伦理建设所要追求的目标。

社会转型时期建设企业伦理的价值目标可以在金字塔模型的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上加以说明:从纵向上看,金字塔模型的最底层到最上层反映了企业履行责任越来越好的一个过程,也就是基本责任向自愿责任的提升,由一般到良好,再到优秀的变化过程,企业伦理建设的目标就是助推低层次的责任担当向高层次的跃升。需要格外引起注意的是,在完整的企业伦理建设体系下,这些企业责任的履行并没有次序性,而应当是同时出现的。从横向上看,金字塔模型还反映了企业伦理建设在各个层次所要追求的价值目标,即要促使企业在守法的基础上追求有德性的经营、在盈利的基础上构筑精神生产力、在实现义务的基础上踏上企业公民之路、在奉献的基础上真正倾力公益慈善事业。纵向上企业伦理建设的价值目标很容易理解,本文将对横向上的价值目标做进一步分析。

1.追求有德性的经营。守法固然是企业经营的最基本要求,也是企业伦理的底线,然而建设企业伦理的最终目的并不是要求企业经营仅仅守法而已,因为这个标准在社会转型时期显然过低,而是要求企业在守法经营的基础上融入德性。德性指的是企业在经营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良好品行和习惯,正如著名思想家帕斯卡尔所说:“真正的德性是一种品行和习惯,是自然而然的言行举止。”有德性的经营并赚取有德性的利润即企业的各种行为活动都不能仅以法律标准来约束自己,而要更多地将德性融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不仅遵守最基本的企业经营规则,而且注重道义和良心,也就是说即使经营活动不违反法律,但是损伤了相关者的利益,那么这种企业行为就是不符合德性要求的。追求有德性的经营是社会转型时期建设企业伦理的首要目标,也是企业改善失范行为的第一步。

2.筑牢精神生产力。生产力是由物质生产力、精神生产力和人自身的生产力构成。当我们谈到生产力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就是物质生产力的发展与繁荣而忽视精神生产力。对于企业而言,物质生产力固然重要,但是在社会转型时期,与物质生产力相比,精神生产力显得格外重要,其体现为企业有目的地创造优秀企业价值观,引领企业树立正确价值取向的能力。企业在赢取利润的过程中物质生产力的发展就已得到体现,而精神生产力的存在似乎总是容易被企业忽略,或受到非常微弱的重视,殊不知物质生产力的形成中已经蕴含着精神生产力,只是精神生产不能够直接转化为物质,其起到的是一种引导作用。也就是说,精神生产力的丰富与发展对于物质生产会起到绝对的有效作用,这种作用力必然间接推动企业发展。所以通过筑牢精神生产力,使其与物质生产力一道推动企业在盈利的基础上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是建设企业伦理的目的所在。

3.踏上企业公民之路。企业公民顾名思义就是企业如同公民一样,享有一定的权利和义务,有着和公民权一样的社会身份,是权利和义务的统一体。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的那样,公民权是“参与国家公共生活的权利,它更多的是与照顾社会利益的义务和责任相一致”。对于企业而言,企业公民则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理念,强调的是企业的义务和责任,是企业对于承担社会责任的理性选择。企业公民理念越来越受到企业和社会的重视,特别是在社会这个“大社区”中数量占到绝对多数的企业,其公民表现对社会的影响至关重要。企业作为企业公民中的大多数,不仅有义务以正确、正义、公平的态度做好自己的事,而且还应承担更加宽泛的社会责任。企业公民行为对推动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发展有着极为有利的影响,不仅有利于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而且顺应了社会发展的时代潮流。

4.倾力公益慈善事业。社会转型时期企业伦理建设是一个具有明确价值导向的系统,是包括一般价值取向和最高价值追求在内的完整体系,而倾力公益慈善事业就是企业伦理建设的最高价值追求。公益慈善可以理解为企业所有活动中自愿、自主、自由选择程度最高的企业行为,虽然我们也可以将公益慈善视为企业回报社会的一种应有责任,有一些研究也证明了企业公益慈善行为对企业效益增长有所帮助,但是与其他的企业责任相比较,公益慈善还是少了一些约束性。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和公众已不再满足于企业所提供的产品,在一些特定的环境下还要求企业讲奉献、有爱心。与一般的奉献相比,长期倾力投入慈善事业对于企业来说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社会转型时期公益慈善事业的需求更加迫切,从社会发展角度和企业可持续经营角度来看,企业都不能在这个问题上独善其身。所以,企业伦理建设的最高目标就是倡导企业的公益慈善行为,终极价值目标就是要促进企业对公益慈善事业投入更多的力量,以实践检验公益慈善事业为社会、为企业带来的发展变化。

参考文献:

[1]许在荣.我国社会转型与变迁中的企业伦理问题研究[D]. 安徽:合肥工业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系,2003:35-56.

[2]尹昱.论社会转型期企业伦理体系的构建[J]. 商业时代,2009,(1).

[3]孙丰云.中国企业伦理发展的挑战及未来之“应当”形态[J]. 道德与文明,2010,(2).

[4]王小锡,朱金瑞,汪洁. 中国经济伦理学20年[M].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89-102.

[5]Archie B.Carroll, Ann K. Buchholtz. Business & Society: Ethics and Stakeholder Man agement[M]. State of Connecticut:Thomson Learning, 2002:26.

[责任编辑:张亚茹]

作者:宋伟 曹文静 徐小庆

社会转型趋势论文 篇3:

社会转型背景下城市休闲制约及新趋势

摘 要:我国正面临社会结构全面转型的关键时期,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都发生着全面而深刻地变革,在这一背景下探讨城市休闲制约显得必要而迫切。从促进和制约两个层面,分析了社会转型给城市休闲带来的影响,最后对未来城市休闲制约的趋势做了预测。

关键词:社会转型;休闲制约;新趋势

一、研究背景

社会转型,是指社会“从农业的、乡村的、封闭的半封闭的传统型社会,向工业的、城镇的、开放的现代型社会的转型”[1], 社会从一种形态向另一种形态的转换,既可以是同一种社会形态量的变化,也可以是不同社会形态之间的转变过渡,转变方式既可以是渐进式的,也可以是爆发式的[2]。 我国的社会转型大致可分为转型初期、中期及后期三个阶段,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从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变,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从贫困社会向富裕社会转变。国内社会学者一般把从1978 年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社会称为“转型期”。目前我国已经面临社会结构全面转型的关键时期,磨合与调整是这一时期的关键词,涉及人们社会生活和精神观念的各方面,社会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发生着全面而又深刻地变革[3]。 一方面,轉型带来的工业化和现代化,社会劳动生产力大幅度提高,使得居民的收入和闲暇时间大幅增加,为休闲时代的到来起到了促进作用;另一方面,社会转型带来的区域、阶层、城乡间的不平衡发展,也为休闲大众化发展带来了诸多制约,人们休闲与社会背景息息相关。因此,在社会转型这一大背景下研究城市休闲制约则显得必要而迫切。

二、社会转型给休闲带来的促进影响

(一)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休闲支付能力增强

据《世界经济展望》有关数据显示,2014-2016年,我国GDP总量均位居世界第2位,2015年人均GDP位居76位。通过查阅中国统计年鉴,自1978至2016年,我国国民总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指标数值增长迅速。居民支付能力增强,可用于休闲消费的经济支出得以增加。

(二)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闲暇时间增多

根据《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条例,我国公民享有的法定公共假日为115天。从不同群体看,公务员及企业职工每年还享有5~15天的带薪休假,全年休假时间共120~130天;学生和教师有寒暑假,休假时间可达140天以上;离退休人员则更多[4]。闲暇时间的大幅增加,为大众休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保障。

(三)价值观念的转变,居民休闲意识提高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多,以及受教育水平的提升,人们开始追求充实的精神生活,注重个人全面发展,工作不再是生活的唯一重心,休闲正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甚至被越来越多的人放在与工作同等重要的位置,积极主动地进行个人休闲,居民休闲意识不断提高。

(四)政府层面的支持推动,使休闲向大众化发展

从“引导休闲发展”作为重要内容被纳入《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等,近年来,政府不断推动休闲向大众化发展。到2020年,城乡居民旅游休闲消费水平大幅增长,国民旅游休闲质量显著提高,与小康社会相适应的现代国民旅游休闲体系基本建成。

(五)休闲设施不断增多,休闲内容日益丰富

近年来,政府不断增加在公共休闲供给方面的投入,在休闲环境、基础设施、公共休闲服务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包括稳步推进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和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城市休闲公园免费开放,加强城市休闲公园、休闲街区、环城市游憩带、营造居民休闲空间,加强旅游休闲服务信息披露、旅游咨询公共网站建设,推进公共场所咨询中心建设,开发多层次休闲旅游产品等,从而促使居民休闲活动的内容也日益丰富。

三、社会转型给休闲带来的制约影响

区域、阶层、城乡间的不平衡发展趋势,日益成为当今中国社会转型所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各阶层在知识层次、财富占有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导致了其在休闲认知、休闲时间和休闲行为等方面的差异,从而制约了休闲的多元化和大众化。

(一)经济制约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孙立平教授认为当前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出现了“断裂”:城乡、城市高低收入差距拉大,出现明显社会分层,阶层之间的边界趋向稳定,阶层之间的流动变得很困难[5]。处于社会急剧转型过程的中国社会尤为突出的表现是:人均富裕程度还不够,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的趋势难以得到有效抑制,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等[6]。因此对低收入群体而言,经济依然是其主要休闲制约因素。

(二)时间制约

1.机会成本的增加,使非制度闲暇时间减少

制度闲暇虽明显增多,但机会成本的增加使居民非制度闲暇减少。社会转型过后城镇居民观念逐步更新,以往传统的工作观念转变为8小时工作以外兼职成为普遍现象,时间约束越来越成为城镇居民休闲消费活动的硬性约束。

2.假日制度不完善,政策落实不力

双休日、黄金周、带薪假期,以三节跳的速度进入中国职工的家庭,然而事实上,除国企和事业单位实行双休,其他企业多单休,带薪假期也仅停留在表层。《小康》杂志调查显示,2016中国休闲小康指数为73.7分,其指标中休闲时间指数最低,为68.2分,超七成受访者超时工作,时间仍成为制约多数上班族的主要因素,带薪休假成为国民休闲的最大难题。

(三)价值观制约

国内多数学者认为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具有“传统”和“现代”因素的双重性[7],虽民众对于休闲的认知度比以往有提升,但传统观念对休闲的认识还存在着“过早论”“帮穷论”“玩物丧志论”等观念,影响和制约着闲暇方式的改善和闲暇生活质量的提高。此外,民众在认识上的功利主义和对物质财富的追逐,使得休闲时重物质享受,轻精神丰富。

(四)休闲供给结构不合理

转型期为城镇居民提供的休闲产品和项目从量上有所增长,但缺少质的提升,居民休闲消费内容比较单一,消费结构也呈现畸形。休闲供给仍以大众化的电影、棋牌、歌舞娱乐为主,教育培训、健身、文化娱乐等明显不足,消费结构难以向更高层次演进。城市休闲设施和项目的开发在很大程度上仍只为满足较发达地区高收入阶层的需求,公益性的休闲设施尽管数量有所增加,但依然缺乏。此外市场所提供的休闲产品和项目针对性狭窄,受众年龄和文化背景特征制约明显,产品未实现多元化、多层次和多地域的分布,休闲消费在老年人、文化程度较低的群体中形成缺位。

(五)社会支持系统不完善

相对经济发展和物质水平的提高,我国社会发展及福利安排出现了日渐弱化的趋势:1978年政府的公共服务提供量与理论提供量的偏差是0. 441个百分点,政府责任实现程度87. 5 %,到2006 年拉大到3.182个百分点和52.4%[8]。在这种背景下,体育等休闲公共产品与教育、医疗等社会事业共同出现了“发展失衡”的一般现象,而交通、通信等休闲支持系统也有待完善。

四、未来城市休闲制约新趋势

(一)時间制约对城市工薪阶层仍将长期存在

时间制约是由于主动或被动地加班。只要经济问题存在,个人价值观不转变,机会成本仍会吸引城市工薪阶层牺牲闲暇时间主动工作。被动地非自愿加班,源于政策法规的未落实,但其根源却与我国国情有关,仅“八小时工作制”和“双休”两点在我国当前国情下完全实施是不可能的,“带薪休假”更是难上加难。因此,时间作为第一制约因素,对城市工薪阶层来说仍将长期存在。

(二)贫富差距的拉大、物价的提升,大众休闲任重而道远

我国基尼系数2000年开始越过0.4的警戒线,并逐年上升。对处于急剧转型期的中国社会,不断拉大的贫富差距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一些休闲产品成为“奢侈品”,低收入群体只能望而却步。近年来物价持续上升,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商品零售价格指数,比之1978年翻了几番,却还在逐年上升。经济收入未与物价同比增加,生存压力使得大众阶层用于休闲的消费减少,大众休闲任重而道远。

(三)休闲专业人才缺失将成为未来我国休闲产业发展的新瓶颈

目前国内只有寥寥几所院校开设了休闲专业,一般也只是作为旅游系、体育系等的补充,在理论研究、课程设置、教材选用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休闲产业管理人才和高素质服务人才的严重缺失,已成业内共识。专业人才供需的矛盾,成为我国休闲发展的新制约。

(四)休闲研究缺乏对不同群体的关注,将制约着未来休闲产品的个性化和多样化发展

未来休闲产品将走向个性化和多元化发展,个人、家庭和社会都需要有新的理论做指导。而目前的休闲研究缺少对不同群体、不同休闲需求的关注度,也将制约着未来休闲产品的设计和开发。休闲学者应义不容辞地担当起重任,为推动社会物质与精神文明的和谐统一、发展及大众休闲时代的到来做足文章。

(五)养老结构的变迁与养老机制不健全的矛盾将是老龄化社会休闲的新制约

社会转型带来的家庭结构与功能的变化,造成传统家庭养老结构变迁,使家庭在养老方面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消解[9]。目前我国养老保障体系已取得一定成绩,但养老场所和设施供给数量不足、部分养老场所收费较高、分布不均衡等问题仍然存在。家庭结构和单位体制的变革使独居、脱离集体、缺乏归属感成为老年人退休生活的主要特征,看电视、闲坐等消极被动的休闲方式仍占主要地位。

(六)相关政策的出台和落实,弱化了产业发展的环境障碍

国家“十二五”确定的休闲发展的工作目标,为休闲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国民旅游休闲纲要》的出台,也为民众休闲权益的保障提供了政策支持。随着今后休闲宣传教育的加强以及休闲发展工作机制的合理构建,我国休闲产业的发展环境将得到进一步优化。未来休闲产品体系将逐步完善,与国际接轨的休闲城市、休闲企业和休闲品牌将不断涌现,休闲产业为提高国民幸福指数和经济发展将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郑杭生.改革开放三十年:社会发展理论和社会转型理论[J].中国社会科学,2009,(02):10-19.

[2]刘建荣.社会转型时期农民价值观念的冲突[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05):28-31.

[3]韦岚.何为“社会转型”——基于关键词搜索的中国社会转型问题研究综述[J].南方论刊,2012,(05):9.

[4]程遂营,张珊珊.中国长假制度——旅游与休闲的视角[M].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31.

[5]李德,郝秋华.断裂与弥合——社会转型理论及对中国当前社会发展的反思[J].党政干部学刊,2008,(08):60-62.

[6]邹平林,杜早华.从“现代化”到“现代性”——理论的嬗变与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问题迁衍[J].理论与现代化.2012,(05):25-30.

[7]李德,郝秋华.断裂与弥合——社会转型理论及对中国当前社会发展的反思[J].党政干部学刊,2008,(08):60-62.

[8]张琴,董红刚,方新普.社会转型期我国体育公共产品供给的制度创新[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1):94-97 .

[9]张桢.社会转型背景下的家庭养老结构变迁[J].法制与社会.2012,(10):158-159.

作者单位:

彭璐璐,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

张莉,郑州工商学院。

作者:彭璐璐 张莉

上一篇:国外媒体理论论文下一篇:法律移植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