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贸易发展论文

2022-04-16

【发文机关】国务院【发文字号】国发〔2015〕8号【发布日期】2015年02月14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近年来,我国服务贸易发展较快,但总体上国际竞争力相对不足,仍是对外贸易“短板”。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影视贸易发展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影视贸易发展论文 篇1:

中国现代服务贸易发展的战略选择分析

长期以来,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相对缓慢,服务贸易发展不平衡,结构不合理,总体发展水平偏低。尤其是现代服务贸易处于低水平发展状况。这就迫切需要对现代服务贸易发展进行战略选择。

一、现代服务贸易发展的战略转变

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应尽快改变服务贸易发展思路,在服务贸易发展中,要建立现代服务贸易体系。目前,应实现现代服务贸易发展的三大战略转变:

(一)把人力资源优势转变为服务贸易优势

努力实现服务贸易发展的战略转变,把以普通型劳动力资源为主的传统服务贸易输出转变为以技术知识型劳动力资源为主的现代服务贸易输出。当前,中国已经具有发展技术知识型人力资源为主的现代服务贸易的基础和条件。

近十几年以来,中国高等教育飞速发展,200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人数为338万,已经具有较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大力发展金融、医疗、教育等现代服务贸易,实现由以普通型劳动力资源为主的传统服务贸易向以技术知识型劳动力资源为主的现代服务贸易的战略转变,扩大知识型服务贸易出口,积极开发新的现代服务贸易国际市场。

(二)把对外政府援助行为转变为对外服务贸易行为

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水平与发展中国家相比,在很多领域具有明显优势。因此,必须把发展与发展中国家的现代服务贸易,作为中国现代服务贸易发展的战略重点。

长期以来,中国对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大量各种援助。在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市场化的今天,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大量的政府援助,不符合世界经济发展潮流和国际关系发展大趋势。中国继续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大量的政府援助有三大不妥之处:一是不符合中国国情。近十几年,尽管综合经济实力逐年提升,但是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和经济水平有限,尤其是西部地区和8亿农民的总体生活水平并不高,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大量政府援助,不符合中国的实际能力。二是不利于发展国家之间的正常关系。国家之间关系是以经济合作和贸易交往为基础的,而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大量政府援助是一种政府政治行为,不属于国家贸易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反而影响了国家之间的正常关系的发展,甚至制约国家之间正常的经济合作和贸易交往。三是不利于提高政府援助效益。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大量政府援助,其中大多数是无偿援助或低价帮助,由于有些受援国认为其他国家的政府援助来的容易,往往不珍惜援助国的援助行为,造成援助效率低下。

如果把对外援助行为转变为现代服务贸易活动,一是可以扩大中国现代服务贸易规模;二是可以维持正常的国家关系;三是可以实现资源互补,互取所需;四是可以充分发挥中国现代服务贸易资源优势;五是可以减轻中国的经济负担。因此,要根据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市场化大趋势,适当减少对外政府援助行为,把发展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现代服务贸易作为对外合作的战略重点。

(三)把对外交流活动转变为现代服务贸易活动

文化贸易是现代服务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必须把文化贸易作为现代服务贸易发展的重要战略领域。当前,中国与世界各国尤其是与发达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活动已经达到一个新的水平。但是,中国的对外文化活动仅仅停留在文化交流的层面,绝大多数属于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性质,不具有主体性贸易地位。也就是说,这些现代文化交流活动仅仅是中国对外政治经济关系的附属物,处于配角地位,而不是中国现代服务贸易的一个组成部分。

目前,中国对外文化活动与国际文化贸易的发展状况也是不一致的。因此,如何扩大中国对外文化贸易额,是中国完善现代服务贸易结构和发展现代服务贸易的战略任务。

从完善服务贸易结构和推动服务贸易发展的角度,我们应该转变对外文化交流观念,确定文化服务贸易在对外文化交流合作中的主体地位,把对外文化交流活动作为对外现代文化服务贸易活动,提高企业在文化服务贸易中的地位,实现对外文化交流活动的产业化。

二、现代服务贸易发展的战略选择

(一)积极利用国际资源发展现代服务贸易

中国应该把现代服务业对外开放作为今后一个时期对外开放战略的重点,使现代服务业成为中国吸收外资的主要领域。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服务贸易部门开放覆盖率为60%。这还不能满足服务贸易发展的需要,应该进一步扩大现代服务业的对外开放程度。目前,外商直接对华投资的三分之二仍然集中在制造业。因此,各级政府应该采取相应的产业政策措施,大胆引导外商直接投资进入现代服务业,鼓励外资从事现代服务贸易。

通过利用国际资源和外资力量,加快国内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高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的能力,使中国成为全球现代服务业外包的重要基地;在现代服务贸易领域,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共同促进中国现代服务业经济的迅速发展。

(二)把信息技术服务贸易作为发展现代服务贸易的战略重点

对外现代服务贸易发展的战略选择,要根据现代服务贸易领域的发展空间、技术含量、市场价值来确定。我们认为,信息产业技术服务贸易拥有这些特点,可以作为中国对外现代服务贸易发展的战略选择重点之一。

在现代服务贸易领域,随着全球信息技术产业高速发展,信息技术服务贸易在世界服务贸易中的地位日益提升,已经成为世界服务贸易发展的“领头羊”,而且其技术含量高、价值也颇高。尤其是服务应用于各个经济部门和生活领域的“软件业”,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竞争的服务贸易重点市场。因此,把信息技术服务贸易作为中国现代服务贸易发展的战略重点是不可避免的。

(三)积极拓展对外医疗卫生服务贸易

医疗卫生业是重要的现代服务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日益提高。长期以来,中国一直只重视援外医疗工作,而忽视了医疗服务贸易的发展,使中国丰富的医疗资源在国际社会和国际医疗市场的作用受到限制。

目前,中国医疗卫生专业每年毕业的大学生约有20万人。如何充分利用丰富的医疗资源,开拓国际医疗卫生产业市场,促进现代服务贸易的发展,是未来一个时期中国现代服务贸易发展的战略性问题。我们认为,必须提高医疗卫生服务业在对外现代服务贸易发展的战略地位:一是转变观念,在重视援外医疗工作的同时,强化发展对外医疗服务贸易,把医疗服务贸易当作重要的现代服务贸易产业来对待;二是提高中医中药产业的国际化水平,尽快把中医中药服务业推向国际医疗市场,尤其是发达国家的医疗市场;三是调整援外医疗政策,在扩大发展中国家的医疗服务领域的基础上,适当减少对外医疗援助规模;四是通过医疗服务的高质低价方式,抢占国际医疗市场,尤其是要扩大与发展中国家的医疗卫生服务贸易。

(四)把高等教育作为现代服务贸易发展的新领域

在21世纪,高等教育产业化、国际化和服务化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大趋势。2006年5月,英国大学联合会公布的《英国高等教育机构的经济影响》的调查称,高等教育每年为英国创造450亿英镑的产值,其重要性已超过航空业和制药业,仅次于法律服务业与金融服务业。这份报告说,英国高教产业拥有28万名全职教职人员,占全国整体劳工人数的1.2%,每年的出口收入达36亿英镑;在过去4年中,高教产业为英国经济创造的产值增加了100亿英镑。

目前,中国高等教育已经具备走向产业化、国际化和服务化的基础和条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高等教育的实力和水平不断提升,专业结构和教育方式日益向国际现代高等教育靠拢,在很多专业领域已经具有国际竞争能力。

我们应该尽快把高等教育纳入现代服务产业体系,进一步扩大高等教育的开放程度,把高等教育推向国际现代服务产业市场。目前,应该采取四项措施:一是适当简化高等院校招收外国留学生的审批手续,扩大高等院校招收留学生的规模;二是加大高等院校的国际宣传力度,提高高等院校的国际知名度;三是针对国际社会的需求,增设有国际竞争力的专业;四是通过高等教育机构与国内外企业的合作,特别是与大企业、大公司的合作,提高高等教育对国际社会的服务能力。通过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提高中国现代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

(五)把体育文化贸易作为现代服务贸易发展的重要战略领域

推动体育、文艺、影视等现代文化产业的国际化,把文化产业作为现代服务贸易发展的重要战略领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资料显示,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文化贸易总额持续上升,至今已经超过4000亿美元。因此,通过体育、文艺、影视等现代文化产业发展的国际化,是中国完善服务业结构和发展现代服务贸易的战略任务。

近十年来,中国与世界各国尤其是与发达国家的体育文化交流与合作活动已经达到一个新的水平,体育、文艺、影视等文化产业贸易也有较大的发展,在体育、文艺、影视界有一批名人进入国际文化产业,并获得了良好的贸易收益。但是,在总体上,中国体育、文化产业贸易发展并不理想。2004年,北京市就向国外派出61批演出团队,658人次;引进团组83批,1190人次。表面上看,进出口批次相当,但中国演出团队出国演出收入一般平均每场不到3000美元,而国外同等团队来华演出,每场酬金多在三四万美元。因此,如何提升中国文化贸易的价值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在调整中国服务贸易结构的过程中,不能忽视体育文化服务贸易的发展,应该把体育文化贸易放在现代服务贸易战略总体中去考虑,适当强化体育、文艺等文化贸易在现代服务贸易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我们认为应该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转变观念,把文化交流作为文化贸易来对待,突出国际市场经营操作行为;二是要建立体育、文艺界的明星培育体系和机制,为开拓国际文化产业市场奠定基础;三是要加大国际明星的市场宣传力度,提高文化产业在国际社会的贸易价值和市场效益;四是要放松体育文化贸易的政策管制,为现代文化产业国际化创造宽松的环境与条件。

(作者单位:兰州商学院经济研究所)

作者:雷兴长

影视贸易发展论文 篇2: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贸易的若干意见

【发文机关】国务院 【发文字号】国发〔2015〕8号 【发布日期】2015年02月14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近年来,我国服务贸易发展较快,但总体上国际竞争力相对不足,仍是对外贸易“短板”。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是扩大开放、拓展发展空间的重要着力点,有利于稳定和增加就业、调整经济结构、提高发展质量效率、培育新的增长点。为适应经济新常态,加快发展服务贸易,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鼓励创新为动力,着力构建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促进服务领域相互投资,完善服务贸易政策支持体系,加快服务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推动扩大服务贸易规模,优化服务贸易结构,增强服务出口能力,培育“中国服务”的国际竞争力。

(二)基本原则。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深化服务业改革,放宽服务领域投资准入,减少行政审批事项,打破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破除制约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坚持有序推进服务业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

市场竞争,政府引导。发挥市场在服务贸易领域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强化政府在制度建设、宏观指导、营造环境、政策支持等方面的职责,更好发挥政府引导作用。

产业支撑,创新发展。注重产业与贸易、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协调发展。依托制造业优势发展服务贸易,带动中国服务“走出去”;发挥服务贸易的支撑作用,提升货物贸易附加值。夯实服务贸易发展基础,增强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

(三)发展目标。服务业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服务业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范围逐步扩大、质量和水平逐步提升。服务贸易规模日益扩大,到2020年,服务进出口额超过1万亿美元,服务贸易占对外贸易的比重进一步提升,服务贸易的全球占比逐年提高。服务贸易结构日趋优化,新兴服务领域占比逐年提高,国际市场布局逐步均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我国服务出口中的占比稳步提升。

二、主要任务

(四)扩大服务贸易规模。巩固旅游、建筑等劳动密集型服务出口领域的规模优势;重点培育运输、通信、金融、保险、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咨询、研发设计、节能环保、环境服务等资本技术密集型服务领域发展,既通过扩大进口满足国内需求,又通过鼓励出口培育产业竞争力和外贸竞争新优势;积极推动文化艺术、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教育等承载中华文化核心价值的文化服务出口,大力促进文化创意、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等新型文化服务出口,加强中医药、体育、餐饮等特色服务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

(五)优化服务贸易结构。优化服务贸易行业结构,积极开拓服务贸易新领域,稳步提升资本技术密集型服务和特色服务等高附加值服务在服务进出口中的占比。优化国际市场布局,继续巩固传统市场,在挖掘服务出口潜力的同时,加大资本技术密集型服务进口力度;大力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提高新兴国家市场占比,积极发展运输、建筑等服务贸易,培育具有丝绸之路特色的国际精品旅游线路和产品,推进承载中华文化的特色服务贸易发展,提高资本技术密集型服务贸易占比。优化国内区域布局,巩固东部沿海地区的规模和创新优势,加快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服务贸易,发挥中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培育特色产业,鼓励错位竞争、协同发展。

(六)规划建设服务贸易功能区。充分发挥现代服务业和服务贸易集聚作用,在有条件的地区开展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依托现有各类开发区和自由贸易试验区规划建设一批特色服务出口基地。拓展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和保税监管场所的服务出口功能,扩充国际转口贸易、国际物流、中转服务、研发、国际结算、分销、仓储等功能。

(七)创新服务贸易发展模式。积极探索信息化背景下新的服务贸易发展模式,依托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推动服务贸易模式创新,打造服务贸易新型网络平台,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各服务行业之间的融合发展。将承接服务外包作为提升我国服务水平和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手段,扩大服务外包产业规模,增加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外包业务比重,拓展服务外包业务领域,提升服务跨境交付能力。推动离岸、在岸服务外包协调发展,在积极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同时,逐步扩大在岸市场规模。

(八)培育服务贸易市场主体。打造一批主业突出、竞争力强的大型跨国服务业企业,培育若干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服务品牌;支持有特色、善创新的中小企业发展,引导中小企业融入全球供应链。鼓励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走国际化发展道路,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力争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都有进出口实绩。支持服务贸易企业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鼓励服务领域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再创新。

(九)进一步扩大服务业开放。探索对外商投资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推动服务业扩大开放,推进金融、教育、文化、医疗等服务业领域有序开放,逐步实现高水平对内对外开放;放开育幼养老、建筑设计、会计审计、商贸物流、电子商务等服务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积极参与多边、区域服务贸易谈判和全球服务贸易规则制定。建立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依托自由贸易区战略实施,积极推动服务业双向互惠开放。基本实现内地与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推动大陆与台湾服务业互利开放。

(十)大力推动服务业对外投资。支持各类服务业企业通过新设、并购、合作等方式,在境外开展投资合作,加快建设境外营销网络,增加在境外的商业存在。支持服务业企业参与投资、建设和管理境外经贸合作区。鼓励企业建设境外保税仓,积极构建跨境产业链,带动国内劳务输出和货物、服务、技术出口。支持知识产权境外登记注册,加强知识产权海外布局,加大海外维权力度,维护企业权益。

三、政策措施

(十一)加强规划引导。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定期编制服务贸易发展规划。指导地方做好规划工作,确立主导行业和发展重点,扶持特色优势行业发展。加强对重点领域的支持引导,制订重点服务出口领域指导目录。建立不同层级的重点企业联系制度。

(十二)完善财税政策。充分利用外经贸发展专项资金等政策,加大对服务贸易发展的支持力度,进一步优化资金安排结构,突出政策支持重点,完善和创新支持方式,引导更多社会资金加大对服务贸易发展的支持力度,拓宽融资渠道,改善公共服务。结合全面实施“营改增”改革,对服务出口实行零税率或免税,鼓励扩大服务出口。

(十三)创新金融服务。加强金融服务体系建设,鼓励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开展供应链融资、海外并购融资、应收账款质押贷款、仓单质押贷款、融资租赁等业务。鼓励政策性金融机构在现有业务范围内加大对服务贸易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开展国际并购等业务的支持力度,支持服务贸易重点项目建设。鼓励保险机构创新保险品种和保险业务,探索研究推出更多、更便捷的外贸汇率避险险种,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采取灵活承保政策,简化投保手续。引导服务贸易企业积极运用金融、保险等多种政策工具开拓国际市场,拓展融资渠道。推动小微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小微企业综合信息共享。加大多层次资本市场对服务贸易企业的支持力度,支持符合条件的服务贸易企业在交易所市场上市、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发行公司债和中小企业私募债等。

(十四)提高便利化水平。建立和完善与服务贸易特点相适应的口岸通关管理模式。探索对会展、拍卖、快递等服务企业所需通关的国际展品、艺术品、电子商务快件等特殊物品的监管模式创新,完善跨境电子商务通关服务。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便利跨境人民币结算,鼓励境内银行机构和支付机构扩大跨境支付服务范围,支持服务贸易企业采用出口收入存放境外等方式提高外汇资金使用效率。加强人员流动、资格互认、标准化等方面的国际磋商与合作,为专业人才和专业服务“引进来”和“走出去”提供便利。为外籍高端人才办理在华永久居留提供便利。

(十五)打造促进平台。支持商协会和促进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服务贸易促进活动,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整体宣传“中国服务”,提升服务贸易品牌和企业形象。支持企业赴境外参加服务贸易重点展会。积极培育服务贸易交流合作平台,形成以中国(北京)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为龙头、以各类专业性展会论坛为支撑的服务贸易会展格局,鼓励其他投资贸易类展会增设服务贸易展区。积极与主要服务贸易合作伙伴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签订服务贸易合作协议,在双边框架下开展务实合作。

四、保障体系

(十六)健全法规体系。加快推进相关服务行业基础性法律制修订工作,逐步建立和完善服务贸易各领域法律法规体系,规范服务贸易市场准入和经营秩序。研究制定或完善有关服务进出口的相关法规。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出台服务贸易地方性法规。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服务业标准化体系。

(十七)建立协调机制。建立国务院服务贸易发展协调机制,加强对服务贸易工作的宏观指导,统筹服务业对外开放、协调各部门服务出口政策、推进服务贸易便利化和自由化。各地要将大力发展服务贸易作为稳定外贸增长和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的重要工作内容,纳入政府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完善考核机制。

(十八)完善统计工作。建立和完善国际服务贸易统计监测、运行和分析体系,健全服务贸易统计指标体系,加强与国际组织、行业协会的数据信息交流,定期发布服务贸易统计数据。创新服务贸易统计方法,加强对地方服务贸易统计工作的指导,开展重点企业数据直报工作。

(十九)强化人才培养。大力培养服务贸易人才,加快形成政府部门、科研院所、高校、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加大对核心人才、重点领域专门人才、高技能人才和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扶持和引进力度。鼓励高等学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增设服务贸易相关课程。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加大人才培训力度,开展服务贸易经营管理和营销服务人员培训,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

(二十)优化发展环境。积极营造全社会重视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良好氛围。清理和规范服务贸易相关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统一内外资法律法规,培育各类市场主体依法平等进入、公平竞争的营商环境。推动行业协会、商会建立健全行业经营自律规范、自律公约和职业道德准则,规范会员行为,推进行业诚信建设,自觉维护市场秩序。

五、组织领导

(二十一)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大力发展服务贸易的重要意义,根据本地区、本部门、本行业实际情况,制订出台行动计划和配套支持政策。各地区要建立工作机制,结合本地实际,积极培育服务贸易特色优势产业。各有关部门要密切协作,形成合力,促进产业政策、贸易政策、投资政策的良性互动,积极营造大力发展服务贸易的政策环境。

附件:重点任务分工及进度安排表

国务院

2015年1月28日

(此件公开发布)

附件

重点任务分工及进度安排表

影视贸易发展论文 篇3:

中美电影服务贸易竞争力比较研究

摘 要:影视服务贸易已经成为国际服务贸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所占比例日益增加。美国当属影视服务贸易最为出色的国家,其影视贸易竞争力一直优于世界其他国家。相对而言,中国的影视服务贸易完全处于起步阶段,市场竞争力与美国相差甚远,文章运用统计分析、对比研究的方法,通过中美两国影视服务贸易的比较研究,找出中国影视贸易存在的问题和提升路径。

关键词:影视服务贸易 中国 美国

随着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的到来,世界文化产业也迅速发展壮大,影视服务贸易作为文化贸易的重要手段,属于高层次的服务业,影视服务的出口能为GDP做贡献,也对宣传一国政治、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很多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国家的支柱产业,中国面对如此发达的国际市场,文化产业与他们相比有很大差距,尽管中国也在大力发展自己的文化产业,但是仍然没有改变我国影视文化贸易落后的现状。

一、中国电影服务贸易现状

1.中国电影进口现状。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统计,我国电影进口数量除了在2005年略有回落以外,一直保持逐年增加的趋势,从2000年的3700万美元增长到了2009年的6亿美元。2008年中国一共进口了50部外国电影,其中美国23部,英国4部,德国3部,法国2部,日本2部,韩国2部,加拿大2部,南非2部,泰国1部,阿尔及利亚1部,瑞士1部,波兰1部。

美国是中国影片最大的进口国,进口的美国影片占全部进口片的43%,占了将近半壁江山。紧随其后的是欧洲电影占21%。我国香港电影占了13%,邻国日本和韩国也分别占了8%。美国电影的号召力,在全世界都是一流的,中国观众对美国影片的热爱也从来就没有减少过。进口大量美国影片充分说明,中国观众对美国电影有大量的市场需求。

2.中国电影出口现状。2005年到2009年,中国电影的出口额也不断地在增加,2008年中国有44部电影远销61个国家和地区,成交量达到280部次,获得总收入25.28亿元的好成绩,而这种好的状态也延续到了2009年。2009年,中国大陆一共有22家制片单位,新增3家,增幅为15.79%,45部影片(其中合拍影片34部),成功销售到海外68个国家和地区,新增7个,增幅为11.48%,成交量达到185部次,实现出口额27.59亿元。其中海外票房销售收入为24.04亿元,影片后产品收入为3.55亿元,总收入比2008年增加了2.33亿元,增幅为9.22%。

中国电影的出口地区和国家,长年集中在亚太、欧洲和北美这三个传统区域(除我国港澳台地区)。2009年中国国产影片的海外销售情况具体为,有两部合拍影片销往美国,票房发行总收入为6.10亿元,占全年海外收入总收入的22.11%.;全年共有15部国产影片(其中合拍影片9部)销往欧洲,实现收入4.06亿元,占全年总收入的14.72%;全年共有8部国产影片(其中合拍影片6部)销往日本,收入7.61亿元,占全年总收入的27.58%;全年共有11部合拍影片销往韩国,收入总额为3.14亿元,占全年海外市场总收入的11.38%。

从出口国家的角度看,韩国和日本是中国电影较大的出口国,主要因为同是亚洲国家,他们与中国有相似的语言和文化背景,价值观也相似,文化差异较小,影片的认同度就较高,而且中国的电影明星在这些亚洲国家也比较有影响力。所以中国电影大多数在此能得到观众的喜爱和追捧。相比之下,出口到欧洲和美国的影片数量并不多,东西方文化还是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导致电影理解上的不同。从现实情况分析,中国的确只有很少一部分的精品影片能出口到欧洲和美国,例如“英雄”“卧虎藏龙”等这种带有浓郁中国特色的古装武打片。

二、美国电影服务贸易现状

1.美国电影进口现状。美国每年都会从世界各地进口优秀的电影,添加到本土电影市场。美国电影市场是完全对外开放的,政府不会干预其中,但在这种情况下,好莱坞电影依旧占据本土电影市场的绝大多数份额。

美国电影市场的进口量非常小,近些年基本上都是本土电影占据95%左右的市场,欧洲和其他国家的电影占据5%的市场。这说明美国电影不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都足以满足本土观众的观影需求。在市场环境良好的情况下,美国电影以非凡的竞争力,立足本土市场,充分保证了电影在本土的商业价值。

在美国本土,好莱坞基本上可以满足观众所有的观影需求,它只需要进口一些带有自己不擅长的,具有其他民族文化色彩的影片,这样可以把不同的文化传播到美国。当然,在引进这些影片的时候,美国会非常重视影片的商业价值,没有巨额商业利益可图的影片是很少被美国进口的。在这种前提下,想进入美国电影市场就必须是各国的精品电影,并且带有明显民族色彩和历史情结,比如中国近年的“卧虎藏龙”“英雄”等

2.美国电影出口现状。好莱坞电影对世界每一个观众来说都不陌生,这正是美国电影贸易最成功的地方。电影贸易在给美国带来巨大经济利益的同时,也把美国特有的文化传播到了世界各地。根据美国电影协会(MPAA)统计,每年美国电影为美国经济贡献超过18亿美元。美国的电影产量虽然不多,每年只占到全球产量的6%~7%,但是这些影片在全世界放映的时间却占总时间的50%以上。美国出口电影不是靠数量获胜,而是靠电影内容和制作技术吸引观众,当然必须配以敏锐的商业嗅觉。这500多部影片中要包含故事片、魔幻片、动作片等多种类型,并且每种类型的表达内容都要让本土观众和全球观众很轻松地就能明白,这样在海外发行时才不会有文化差异的困扰。同时好莱坞非常重视电影技术的发展,新鲜刺激的视觉大片更能吸引观众的眼球,2010年上映的《阿凡达》,以其先进的视听技术和易懂的表现形式,横扫全球,获得23.58亿美元,成为历史上最卖座影片。这部影片在情节和技术上都属于世界领先水平,所以说美国电影是世界上当之无愧的王者。

三、中美电影服务贸易竞争力分析

在影视服务贸易方面,中美之间还是存在非常大的距离的。中国的影视贸易为什么落后很多,这与其贸易竞争力不无关系。以下为三种不同指数分析中美两国影视服务贸易的竞争力。分别为:出口市场占有率指数、贸易竞争优势指数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1.出口市场占有率指数分析。出口市场占有率指数(Export Market Share)是一国出口总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例,反映一国出口的整体竞争力或竞争地位变化。国际市场占有率越高,表明该国的影视贸易国际竞争力越强。2004到2005年,中国的影视贸易国际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但在2007年以前,中国的影视贸易额占世界贸易额的比重还不到1%。尽管2007年,这个数字有所增长,但中国的影视贸易竞争力还是非常的弱。中国影视贸易的增长速度还是较快的,这说明中国在这一领域还是有发展潜力的。

美国影视贸易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一直很高。2004到2007年,基本上保持在50%左右。这说明,全世界有一半的影视贸易额属于美国一个国家,这充分证明了美国影视贸易霸主的地位。在这一领域,美国有着超强的竞争力,并且这种局面还在平稳延续着。

2.贸易竞争优势指数分析。贸易竞争优势指数(TC)又称比较优势指数(Comparative AdvantageIndex,CAI),是表示一地区某产业或产品的进出口贸易差额与进出口总额之比。该指标作为一个相对值,剔除了各国通胀等宏观总量波动的影响,也排除了因国家大小不同而使得国际间数据的不可比较性,是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数据可以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总体上能够反映出计算对象的比较优势状况。

从出口的角度来讲,TC指数越接近于1表示该国家的国际竞争力越强;若TC指数为0,则表示该地区的竞争力水平和世界的平均水平相当,进出口仅仅是与其他国家的品种交换;若TC指数接近于-1,则表明该地区的竞争力较弱。

中国的TC指数从2004年到2007年是逐步递增的。2004年和2005年,TC指数都为负数,表明中国影视服务贸易在世界上缺乏市场竞争力,还属于比较滞后的状态。2006年这一局面得到扭转,TC指数为0.06,但这一数字很接近于0,表明中国的影视贸易只是刚刚达到世界平均水平。2007年,TC指数为0.35,有较大的上升,但竞争力仍然不是很强。

美国在2004年的时候,TC指数为0.92。美国影视贸易竞争力非常强,基本上垄断了世界市场。2005年以后,虽然各国都对影视贸易加强重视,但美国的TC指数仍然保持在0.8以上,表明美国在这一领域还是有着不可比拟的竞争优势。

3.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s,RCA)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某产业或某产品的出口在该国或者该地区出口总额中所占的份额与世界该产业或该产品的出口占世界总出口中所占份额之比。

一般而言,若RCA<1,则该国在该产业上处于比较劣势;若RCA>1,则处于比较优势,取值越大,比较优势越大。

2004年到2007年,中国影视贸易的RCA值均小于1,这说明中国影视贸易在世界范围内处于劣势状态。虽然中国影视RCA的增长速度不慢,而且在逐年递增,但其整体实力还是很弱,缺乏市场竞争力。

美国影视贸易的RCA指数一直在3左右,甚至到4,远远大于1。这说明,美国影视贸易在世界上是很有优势,很有竞争力的,这充分符合其文化霸主的身份。

4.比较结论。从以上分析中不难看出,中美两国在影视服务贸易上还是存在很大差距。美国的影视文化贸易竞争力是世界首屈一指的,这种强大的竞争力确保了美国可以主导主流文化,影响全世界的受众群体。相比之下,中国的影视文化贸易完全处于劣势,国际市场竞争力低下,根本不能与美国这种影视贸易超级大国相抗衡。但是中国在这方面还在不断进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的影视文化服务贸易可以站在世界主流舞台上,展示中国影视文化的魅力。

四、中国电影服务贸易存在问题及原因

1.创作方面的问题—编剧不吸引人。现在的影视贸易要求影视企业多出精品、快出精品,通过这些精品带动影视业的繁荣、同时开创影视贸易的新局面。在中国电影主要问题的调查研究中,其中名列前三位的都是影片内容上的问题,即故事情节缺乏吸引力,常常看头知尾(27.56%);内容虚伪或矫情,根本无法令人感动(22.06%);没有触及生活中的矛盾(17.19%)。目前我国电影剧本创作中存一些弊病,如对现实生活缺乏敏感和关注,对社会的发展变化及人们的生存状态缺乏掷地有声的描述,远离生活、远离现实等。影视编剧对生活的感受和研究编剧本身自主意识和独立品格的缺失,是大量平庸之作得以滋生的土壤。对生活,缺少研究和感受浅尝辄止,是剧作内容质量下降的另一个原因。审视近年来比较优秀的国产影片,不难发现,很多优秀的剧本并非出自编剧自身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从《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到《霸王别姬》,无一不是改编自已经成功的小说。

2.内容存在“文化贴现”现象。所谓“文化贴现”是指扎根于一种文化的特定的电视节目、电影或录像,在国内市场很具吸引力,因为国内市场的观众拥有相同的常识和生活方式;但在其他地方吸引力就会减退。中国有5000年悠久的历史,在时间的沉淀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并且这种文化深深地扎根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这当中当然就包括中国的电影编剧。

中国出口的影视作品大多数都具有鲜明的民族色彩,这种作品或许在贸易初期有不错的成效,但是时间久了,就会暴露出问题。电影方面以近几年最具代表性的“英雄”为例,里面大多数是精湛的武打和唯美的画面,再加以浓重的历史背景。从内容到表现形式,再到服装、舞美都附有中国文化的标签。这部影片是成功的,非常受外国观众的喜爱,但在这之后,中国影片出口的主要类型也就定格在这种古装武打的套路上,例如之后的“卧虎藏龙”“十面埋伏”等。使外国观众对这种影片已经渐渐产生审美疲劳。如果中国影视贸易想在世界市场打开局面,在影视创作环节就要避免内容上的文化贴现,尽量传达世界观众都认可的信息,以此来减少文化差异带来的贸易损失。

3.生产方面的问题—生产体制落后。中国影视企业缺乏规模足够大的厂商,也不存在寡头垄断控制,新企业进入这个市场也并不是什么难事,从而资金雄厚的跨国集团给中国的影视市场带来威胁是必然的。虽然中国影视制作成本相对而言并不高,但因为投入的资金本来就少,加上人力资本成本比较低,中国影视企业不能进行大制作、承担大风险,也不可能在技术、销售、管理等专业分工上显现出规模优势,从而对于讲究投入大、制作精良的影视市场来说,中国影视服务贸易处于劣势更是处于情理之中。而美国拥有一批相当成熟的影视制作公司,如20世纪福克斯、迪士尼、华纳兄弟、派拉蒙、哥伦比亚、米高梅等等。这些大规模的公司都有自己的制作、生产、发行体系,这就必然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效率。同时,这些大公司都是资金雄厚,有能力自己承担大规模的影片制作,这样综合下来,这些公司生产的影片在市场上就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另外中国的影视产业没有形成“聚集效应”。中国规模不等的电影制片机构100多家,电影故事片厂30多个,虽已成为广播影视节目生产大国,却远远不能称为强国。各制作单位几乎“各自为政”,地理位置十分分散,影视拍摄基地遍布全国,没有因为产业发展的需要进行集中。为了拍摄一部电影、制作一档节目,制作人要到处“招兵买马”。在各拍摄点来回奔波,不仅浪费时间与精力,更徒增制作成本。这个道理也同样适合于电影生产中其他各个环节。相比之下,美国影视产业集中在一个地方——好莱坞,形成“聚集效应”。这样有利于美国影视贸易竞争力,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影视的成本也必然会相对下降。

4.缺乏观众市场调查。中国的电影公司几乎都是独立电影公司,规模较小,没有完善的发行网络。电影的制作与发行严重脱节,产品与市场需求错位,这就制约电影制作与发行规模,不仅风险高,而且回报小。中国影视公司很少在影视作品放映前做足营销准备,不会在不同地区和国家做充分的观众调查,这种信息不对称对于影视贸易是非常不利的。

同时,中国的影视公司很少认真进行观众心理调查,对于观众的潜在观影意向没有准确的掌握。制片商不愿意在影片没有上映前花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做各种观众调查或者请不同人群去提前观看,以此来得到最新的反馈,而是简单地直接让主创人员到不同的地方进行大量的宣传。这样的后果就是,如果影视作品本身有漏洞,只有在发行之后才会被发现,但是想要弥补就为时过晚了,在本土尚是如此,更何况是海外发行了。

五、中国电影服务贸易发展对策

1.政府层面。(1)变微观管理为宏观管理。所谓微观管理就是政府行为的过度介入,政府投资或政府推荐的重点影片无论在制片、发行和放映环节都得到最有力的保护。宏观管理即是指定相关的产业政策,以政策引导企业的经济行为,不直接对企业进行干预;另外,在政策上为企业创造有利于自由竞争的市场秩序,让企业在竞争过程中完成资本、产业的重组和优胜劣汰,逐渐形成自己的优势和品牌。(2)变保护机制为激励机制。由于中国影视的现状,确实很难适应外来强势文化的冲击,需要政府在资金、政策上的扶持和保护,但保护本身仅仅是手段,目的是使企业逐渐适应市场需求,增强竞争实力。现在,政府每年都会为制片过程提供资金补贴,但很多影片的回报率不足10%,这样的资金补助只能使制片业更依赖于政府,而不是依靠自身创造的循环价值。为改变这种情况,政府应该把这种为扶持而扶持的资助方式改为扶持与激励相结合,也就是说扶持资金的数量和方式应该与资助影片的商业利益挂钩,只有票房上获得成功的制片厂或创作人,才有资格获得下一次的资助,而且资助多少应与前一部影片票房成绩挂钩,这样电影企业和从业人员才可能从观众和市场的角度去组织拍摄,才能够积累社会经验,为影视贸易打好基础。同时,政府还可以对那些商业上成功的影片实施税收减免政策,刺激更多的影片去符合市场本身要求,推进影视产业化的步伐。(3)改变审查方式,更符合市场需求。尽管任何国家都有电影审查机制,但审查目的却各有不同。观众的需求日益多元化,市场的细分程度也更加深入,目前的审查方式很难适应多样化的市场需求。因此,调整中国现在的审查制度,建立更加透明更具有层次的审查机制是很重要的。在不伤害电影商业利益的前提下进行审查,中国可以根据自己的民族心理和文化习惯制定符合自己的审查机制,去适应市场的要求。

2.企业层面。(1)进行资本、产业重组。对于企业而言,不能依赖政策上的扶持和保护,要利用自身所有的人才和设备上的优势,以及相对有利的政策环境,进行必要的产业联合和资本重组,使中国影视企业真正走入市场的竞争格局。目前,中国正在进行实际上是以传统的行政区划分连接纽带,依靠行政命令所建立起来的区域性垄断集团,从规模上说确实比以前做大了,但不一定变得更强了,由于不是建立在业务和资本整合的基础上,集团化的运作模式依旧没有跳出行政管理的框架,因此集团化的效果还需要时间的检验。(2)引进管理型和经营性人才。引进管理型和经营性人才有助于改变影视企业的管理模式。对于现在的电影企业来说,领导层基本上还是由政府委派,还有一种行政式的管理,因此由行政管理到企业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影视企业需要科学化管理,不再依靠个人意志和直觉,而是依靠科学的市场调研来使企业走向现代化。中国影视企业要想使自己投资或者合资的影片得到丰厚的利润,同样离不开科学的管理和严密的市场论证,科学的管理使企业更有凝聚力,产生必不可少的办事效率,严密的市场论证是企业获取市场回报的前提,这些都离不开企业管理模式的转变。(3)变导演中心为制片人中心。好莱坞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是制片人为中心,这里所指的制片人是对影视市场了如指掌,对影视运作规律有深刻理解的人。虽然中国也有制片人,但大多数都是剧组的“管家婆”,没有真正平衡影片商业性和艺术性,相对更重要的是导演。这种以导演为中心的结果就是导演的个人化追求与电影商业化目标失去平衡。因此,只有实行制片人中心制才能一定程度上保证影片能按照产业化的要求去运作,平衡艺术、商业和政治之间的矛盾,减少影片的随意性,保证影片的商业性。

[本文为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社科计划项目:《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带动北京文化贸易发展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JE011012200902]

参考文献:

1.王周博.中美影视服务贸易竞争力分析.经济论坛,2009(12)

2.纪红.我国文化贸易的发展研究.黑龙江对外经贸,2009(3)

3.魏婷,夏宝莲.中国影视文化贸易现状及原因分析.媒体经济,2008(3)

4.蔡尚伟,叶非.全球金融危机下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作者单位: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北京 100022)

(责编:贾伟)

作者:李薇 于子涵

上一篇:证券欺诈分析论文下一篇:饲料企业营销论文